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钢铁行业节能技术精选(九篇)

钢铁行业节能技术

第1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用水现状 节水策略

近年来,钢铁工业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我国钢铁行业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资源短缺现已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钢铁业节水策略探究,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1 钢铁工业的用水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一直保持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粗钢产量约占全世界钢产量的44.94%。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是用水量非常大的产业,在全世界水资源紧缺今天,钢铁行业在推行“节水”措施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行业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在节水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首钢、宝钢等企业的水循环利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然而,与西方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节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还存在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情况,在废水资源利用与吨钢耗水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节水工艺有待进一步提高,节水潜力还有巨大进步空间。

2 钢铁工业的节水思路

开源与节流,是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节水的整体思路。“开源”的重点在于拓宽水资源来源渠道。新形势下,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如非常规水源开发等建立完善的用水系统,全面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尽可能实现废水的“零排放”。“节流”的重点在于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钢铁企业应加强高科技的投入力度,通过先进的节水工艺、污水处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水循环利用程度,进一步达到高效用水、科学用水的目的。

3 钢铁工业的节水策略

3.1 开发多级、串级用水及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

“消灭直排水”是钢铁工业水资源利用的最高目标,消灭直排水即实现废水资源的零排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钢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运行实际,开发多级、串级用水及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现阶段,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经通过多级、串级用水及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有效实现了钢铁废水“零排放”的目标。部分钢铁企业加强了与污水处理厂的合作,集中力量处理工业废水,有效实现废水循环再利用。由于钢铁生产中各项工艺对于水质、水温等要求不同,这使得“串级用水”成为可能。串级用水、多级用水成为了目前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串级用水系统,上一环节的工艺排水可直接作为下一环节的新水应用,这在降低污水处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多家钢铁企业中,串级用水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益。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炼铁工序、炼钢工序、连铸工序、轧钢工序等环节的冷却水与废水多次、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3.2 取水多元化

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节水的整体思路,取水多元化、加强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有效缓解钢铁工业水资源危机,是较为理想的措施。现阶段,海水是发展前景较为满意的水源。日本约百分二十的钢铁用水属于海水资源,美国等国家直接将海水作为钢铁工业冷却循环水。我国应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次,冷冻技术、电渗析技术、反渗透技术等都是较为实用的淡化海水技术,蒸馏法与膜虑法是主要的商业化海水处理技术,沿海钢铁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处理与应用,达到钢铁工业节水目的。城市中水与雨水也是可选择的非常规水资源。在西方等国家,城市中水在钢铁行业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第二城市水源。经过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完全可达到工业用水标准。我国每年约有300亿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中水回用技术,不仅具有可观经济效益效益,还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在雨水富集地区,可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加强雨水利用程度,全面提高钢铁工业节水力度。

3.3 继续推行成熟的节水技术

要想推动钢铁工业节水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科学技术投入力度,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继续推行成熟的节水技术。

高效空气冷却器技术。这是一种以“热管元件”导热的换热设备,相比于传统的水冷换热技术,该技术冷却节水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节电率高达百分之四十。高效空气冷却器技术具有维护成本低、节水、效率高等优势,可在钢铁企业中广泛应用。

其次,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该种冷却技术是通过水汽化途径进行冷却的一种新途径。相比于统一冷却系统来讲,该冷却技术能降低百分之九十的冷却水量。与此同时,汽化冷却过程中出现的蒸汽资源还可充分利用。该技术一般应用软化水进行冷却,大大降低了对设备的损害程度。现阶段,加热炉上已广泛应用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生产效益。

干熄焦技术。干熄焦技术是通过惰性气体的使用,在干熄炉中与炽热红焦换热,进一步将红焦冷却、熄灭,与此同时,加强余热的回收利用。该技术能显著改善焦炭质量,达到节水、节能目的。目前,首钢、宝钢等企业均已广泛应用干熄焦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水资源污染程度。

干法除尘技术。转炉煤气干式除尘与高炉煤气干式除尘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干法除尘方式。该技术省略了传统清洗系统中的沉降池与洗涤塔,是钢铁企业一项重要的节水新技术,具有节水、省电、零污水排放、除尘效率高等优势。加强干法除尘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节水、减排优势非常显著。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钢铁工业的用水现状以及钢铁工业的节水思路开始入手分析,从开发多级、串级用水、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取水多元化等方面探讨了钢铁工业的节水技术,详细论述了钢铁工业的节水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金亚飚.城市生活污水作为钢铁工业水源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03).

[2]郑爱民.水与经济和谐发展关系探讨――以山东省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02).

第2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钢铁冶炼;节能技术;节能减排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整个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能源都属于是非可再生型的类别,所以当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而钢铁产业又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技术就有着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1 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现状

1.1 钢铁冶炼系统建设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

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钢铁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实际需求,但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的要求,钢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的贯彻和落实这项政策,同时节能减排的意识也在逐渐的深入到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当中。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当中,一定要更加深入的去执行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利用所有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进行有效的改革。其次就是钢铁产业在发展当中一定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比较先进和完备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重视产品消耗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的一点就是能源的二次利用。相关数据显示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节能减排的效果。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钢铁行业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正在减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知道,钢铁行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平衡性,所以从整体的角度上来说,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1.2 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形势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均衡的特征,一些企业在节能环保上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是有一些企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水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新水的消耗总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次是体现在治理程度上,很多国外的企业在钢铁生产中治理污染的领域更加的广阔,同时治理更加的彻底,这是我国一些钢铁企业无法达到的。再次就是装备的水平上,当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生产设备的性能上和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点是在理念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很多钢铁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和国外的企业相比明显是比较落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技术的应用效率也不是非常的高,所以在钢铁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污染,同时这种情况也不是非常容易处理,这样一来也使得能源的消耗明显增加。

1.3 技术节能成为了主要的节能方式

在生产的过程中,节能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些节能方式中,技术节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式,这种节能方式对钢铁产业的节能业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技术节能的高度发展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对企业整体结构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明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不遗余力的去普及节能技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钢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对钢铁冶炼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使用新型的节能技术,从而也很好的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能源消耗,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使用新的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良好的设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不可少的。

2 钢铁冶炼系统常用的节能技术

2.1 转炉实现负能炼钢

实现负能炼钢主要在能量的消耗和回收这两个方面做文章。使用转炉就是降低能耗的手段之一,一是可以降低电力资源的损耗,二是可以降低氧气的损耗率。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要强化煤气和蒸汽的回收,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要注重优化工艺,具体的说一是要提高供氧强度。供氧强度一般为炉容比、造渣工艺所影响。二是提高成渣速度,这和供氧强度关系密切。三是复吹工艺优化。复吹可以延长回收的时间,这是提高回收量的直接手段。四是采用计算机控制。采用计算机控制更加精准,有利于实现负能炼钢。

2.2 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

蓄热式加热炉应用比较广泛,它的优点也比较显著。一是通过回收余热可以降低燃耗。二是采用蓄热式加热炉对环境污染较小,特别是大大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三是蓄热式加热炉与传统加热炉相比,在炉内不同部位的温度一般不会出现相差很大的现象。四是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的科技化含量高,维修率低,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五是通过使用蓄热式加热炉可以大大提高燃烧温度。六是应用时燃烧噪声较低,改善了工作环境。正是由于蓄热式加热炉的这些优点,使得它迅速在我国钢铁企业中推广使用。

2.3 干熄焦技术

干熄焦与湿熄焦的直接区别就在于是利用水还是利用稀有气体来进行熄焦操作。由于干熄焦使用稀有气体,仅从对水资源的消耗上来看,干熄焦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是可以节省用水量,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二是由于水参与冶炼过程,必然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例如氰化合物、硫化物等等,这些物质既危害环境又腐蚀设备。三是由于稀有气体的稳定性,采用干熄焦的焦炭质量比湿熄焦要高很多。

2.4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是一种回收装置,主要用于将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不但降低了环境污染,而且还有利于稳定炉顶压力,可谓一举多得。在实际应用中,配合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装备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提高发电的效率。

结束语

钢铁冶炼能耗大已是共识,面对十二五规划中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如何有效地进行技术更新,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是所有钢铁企业都必须要研究的问题,而事实上我国钢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发展还不均衡,很多新技术还未推广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尧云刚.冶金工业用电降耗途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7).

第3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3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16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技术快速发展,这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钢铁的需求量大幅上涨,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钢铁企业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克服了传统生产运营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多个环节都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有助于推动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概述

当前,电气自动化在钢铁冶金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应用广泛,无论在机械零件的生产设计,还是火箭导航系统的操作控制,都需要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通常情况下,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和经济管理、开发研制系统、系统运行操作、信息处理方法和自动控制程序联系紧密。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型的机械设备,还是小型的电气元件,都需要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元器件和机械设备的各方面性能和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增强。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不仅局限在工艺技术方面,逐渐发展到操作控制系统层面,控制系统包含规划设计、操作应用、测试调试、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结合实际的应用需求,结合PLC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时监控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基于PLC人机界面,便于维护和处理。现场监控系统由变频器、监控点、监视系统、CPU、中央控制器等组成,这使得电气自动化趋于高效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2 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2.1 电气元件

在钢铁企业中电气元件的应用量较大,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线检测程序和生产工序中,常见的电气元件主要包括断路器、变频器、继电器和传感器。其一,断路器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高压断路器主要由高压隔离开关和高压负荷开关组成,通过这两个开关可承受较大的短路电流,也可切断负荷电流,自动完成跳闸操作,确保断路器设备和电气线路的安全检修,断开电源后,还能检测其绝缘性能,分析故障原因,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其二,变频器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变频器是一种重要的控制装置,可用于改变电源频率,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特别是钢铁企业锅炉旁侧设置变频器,实现变频调速、变频调节、变频控制和变频补水。其三,继电器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可实现电路的保护、转换、安全调节和自动控制,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自动开关,用于控制电路电流,其包含输出回路和输入回路,一旦电路发生运行故障,利用自动化控制装置能够快速切断故障线路,控制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保障连续的供电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其四,传感器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这两种类型的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装置,主要用于采集被测量信息,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将被测信息转换为其他形式信息或者电信号,满足钢铁企业生产运营中信息的控制、记录、显示、存储、处理、传输等环节的要求,实现钢铁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控制和检测。

2.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操作控制比较简单,并且对于应用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钢铁企业出渣除尘、转炉卸料、贴水脱硫等环节应用PLC,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运营和控制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炼钢质量,并且帮助钢铁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实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3 检测设备

钢铁是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钢铁企业对于钢铁的加工制造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限定,因此钢铁企业在加工制造钢铁产品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做好检验和测试,而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钢铁加工制造的动态监管,确保钢铁的加工制造质量。钢铁企业的加工生产制造环境对于钢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动态监控和测试工作条件,例如实时监测加热流程中的废气元素含量、释放气体元素含量等,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小对于生产环境的污染,合理规范钢铁的生产流程。钢铁企业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测量误差,测量数据更加准确,例如钢铁企业在轧钢环节,采用自动化红外温度测试仪器,运用红外线特性,扫描铸件产品的相关参数和数据,有效提高了生产测量的精确度。

2.4 过程控制系统

在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越来越依赖在线网络的连续监控和监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钢铁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应做好环境保护监控、产品质量监督和物流跟踪,加强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全面控制和监督钢材质量、钢水纯度监测、温度监控等环节,还可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钢铁生产的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检测。

2.5 信息化系统

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用于采集各种生产运营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钢铁企业实现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并且基于信息化集成,在钢铁企业中应用和普及信息基础系统,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结构。而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快钢铁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结合钢铁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要求,合理分析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数据,有针对性地采取生产运营管理措施,根据信息化数据,做好分析和统计,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钢铁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保障钢铁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6 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钢铁企业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时,通过多种自动化措施,采用模拟方式,解析和探索整个生产运营过程,确保钢铁生产管理控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利用钢铁企业的制造模子,进行整个生产加工制造的整体流程模拟,改善钢铁企业的运营模式,策划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制造程序,积极探索钢铁新产品,为发展新工艺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智能化的钢铁加工制造流程。同时,在钢铁加工生产制造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结合网络设计、专家研究、事例推测等,不断提升钢铁企业的制造实力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快钢铁加工制造速度。结合钢铁企业的各种生产流程系数比,按照准确、真实的数据参数,优化钢铁制造流程,科学解决钢铁加工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对于钢铁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控制,主要是通过辨别事故,分析故障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治措施,确保钢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的控制操作,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在线进行分析诊断,有效隔离设备故障,采取科学有效的运行维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小钢铁企业的经济损失。并且,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控制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原材料质量进行追踪调查,合理运用和配置原材料,尽量减少钢铁企业的成本支出,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 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营具有高速化、大型化、连续化等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钢铁企业的运营要求,而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我国积极推动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在钢铁生产运营的人工智能控制、诊断维护、冷热轧薄板、板型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大钢铁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重点研究以下系统:

3.1 分布式控制系统

钢铁企业通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积极构建分布式控制系统,由智能控制设备、测控计算和现场控制设备等组成,实现对钢铁加工生产制造的多级或者双级控制,运用中央计算机管理和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2 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钢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不同钢铁产品的兼容和互换,借助于通讯网络,使计算机和各种控制设备相连通,集成决策、控制、管理和经营等应用功能,达到一体化的控制和测量目标。

3.3 其他系统

除了加大对分布式控制系统和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还应注意现场总线技术和交流传动技术,在钢铁加工生产制造流程中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提高生产运营效率,规范和完善生产流程,推动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

4 结语

钢铁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认识到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优势,通过在钢铁加工生产制造流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结合实际的生产运营要求,极大地提高钢铁产品的生产效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实现钢铁生产的安全化、专业化、规范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何炜.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

[2] 田震.关于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4,(12).

[3] 刘维栋.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0).

[4] 孟春明.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硅谷,2014,(18).

第4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方向;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13年,我国华北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大气污染的源头,钢铁行业自是首当其冲。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对于环境的污染,难辞其咎。

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环保投入相对不足,部分设施建设质量低劣,运营维护不规范,减排效果差。

2、产能过剩且钢结构用钢存在的品种少、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3、审批、监管、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合法企业和不合法企业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炼铁中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探讨

1、减少能源消耗。

按照2008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能耗统计指标计算,高炉炼铁、焦化、烧结和喷煤等工序占单位热轧产品能耗的比重分别约为70%、12%、7%和0.7%。炼铁工序的总能耗接近热轧产品总能耗的90%。

降低高炉燃料比和焦比一直是炼铁节能的主要措施。目前,降低燃料比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贯彻精料方针,努力实现原燃料质量的稳定。炼铁精料水平对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率约为70%,其主要内容是:入炉矿含铁品位要高,原燃料转鼓强度要高,烧结矿碱度要高。

实现高风温。高风温提高了实际风速,活跃了炉缸,给炉内带来了大量直接热收入,为煤粉分解提供了热量补偿,保证了一定的理论燃烧温度,促进了煤粉的燃烧。

控制合适的冶炼强度。高炉冶炼强度在低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可以降低燃料比,但在冶炼强度大于1.05t/m3·d时,提高冶炼强度是会使燃烧比升高。

提高高炉操作水平。有效的高炉操作技术主要是:提高煤气中CO2 含量、冶炼低硅铁、提高炉顶煤气压力、降低高炉热量损失、提高煤粉燃烧率等方面。

要想进一步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增强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日本研究新一代高炉的创新型节能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高反应性焦炭和含碳热压球团两部分。日本还从烧结工序着手开发创新型技术,以利高炉大幅度降低燃料比和焦比,日本正开发的预还原烧结矿就是典型一例。另外,日本还开发了选择制粒、涂层制粒等技术,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高炉燃料比和焦比。

2、增加回收。

推广和普及烧结矿余热回收、高炉炉顶余压发电、高炉和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等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大力回收占企业用能总量的15%的生产过程中副产的二次能源,进一步提高钢铁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除此之外,炼铁中的节能减排还有以下措施:

废钢铁料循环利用。日本开发出转炉冷铁源熔化工艺。

粉尘资源化再利用。在钢铁粉尘中添加还原剂碳材,利用转炉对粉尘进行约90%的还原,可使粉尘还原为铁源来被利用。

废轮胎的利用。轮胎的成分与煤粉相近,轮胎加强材料钢帘线可作为铁源利用。

三、炼钢中节能降耗技术措施的探讨。

1、改善炼钢的工艺条件。

降低炼钢过程中外部压力。合理计算确定炼钢反应中的压力,确保炼钢过程能够高效而稳定的进行,降低输送炼钢过程中产品的电机拖动系统的综合能耗。

优化系统反应所需热量。在能够保证炼钢过程正常的环境条件的前提上,合理降低以及优化炼钢过程中所需的温度,降低整个系统所需热量,从而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

化炼钢的转化效率。加快钢铁的转化效率从而能够抑制在其反应中的副反应作用,减少炼钢过程中的能耗以及产品分离能耗。

2、降低生产全过程的动力能耗。

采取变频节能调速而达到降低其电机拖动系统的电能消耗。对炼钢过程中的常规的阀门静态调节方案改为变频节能动态调速方案,确保电机的拖动系统输出和其输入间能够处于动态的平衡,改善电机其拖动系统的工频的运行工况,能够降低炼钢过程中的无谓的电能资源浪费。

优化以及改进供热系统。在对其供热系统进行优化以及改进的过程中,根据炼钢过程中所需的不同温位以及热源的功能特点,合理地对供热装置进行匹配组合,实行其各装置间的联合运行,实现炼钢过程中的热能资源的最优化合理的利用。

推广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在炼钢过程的生产实际中,应该根据工序的特点而对污水进行回用,达到降低水资源的综合消耗的目的。另外,还应该对电、热等资源的余能进行回收而利用,也能够提高钢铁企业在炼钢过程中的综合节能降耗。

3、应用阻垢剂进行节能。

对于目前的钢铁生产而言,在其生产的过程主要还是应用机电设备,在炼钢过程中应该合理采用阻垢剂,不仅能够提高炼钢转炉等等设备的能源的转换利用效率,这还能够延长各设备装置的使用寿命,达到钢铁生产的安全可靠以及其节能经济的目的。

四、轧钢中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探讨

1、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新技术。

加热炉节能技术。轧钢加热炉是轧钢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占轧钢能耗的60%~70%,轧钢加热炉节能的潜力很大。具体为:蓄热式燃烧技术;加热炉绝热技术与高温节能涂料;高温低氧燃烧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等。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是指在400℃以上温度装炉或先放入保温装置,协调连铸与轧钢生产节奏,然后待机装入加热炉。在轧钢采用的新技术中热送热装效益明显。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标准扁钢坯直接在热钢带机上轧制,节约了处理和能源费用。预计节能量为标准冷装料能源费用的50%。

低温轧制与轧制工艺技术。降低加热炉出钢温度可以减少燃料消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采用热轧工艺,由于轧制力的降低,轧制动力的消耗约下降8%。

在线热处理技术。在线热处理利用轧制余热对钢材进行热处理,可以省去离线热处理必须的二次加热,因而节省能源,简化操作,缩短了产品的交货期。

2、以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为目标的新技术。

TMCP 技术。通过控制轧制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冷却的开始温度和终止温度,来控制钢材高温的奥氏体组织形态以及控制相变过程,最终控制钢材的组织类型、形态和分布,提高钢材的组织和力学性能。通过TMCP可以大幅度减少热处理能耗。

高精度轧制技术。为了提高轧钢产品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在轧钢生产中针对一些不同产品而开发了相应的技术。板带、型钢、棒、线材、无缝管轧制上的高精度轧制技术。

3、以生产连续化、自动化为目标的新技术

无头轧制技术与半无头轧制技术。无头轧制技术是指粗轧后的带坯在进入精轧机前,与前一根带坯的尾部焊接起来,并连续不断地通过精轧机。半无头轧制主要用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主要是为生产薄规格热轧带钢设计的。

冷轧板带及涂镀层技术。冷轧板带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酸洗-冷轧联合机组,可提高成材率1%~3% ,提高机时产量30%~50% ,减少中间仓库5000~10000m 2,降低轧辊消耗40%~50% ,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建设投资;连续退火技术,其产品质量高、板形好、表面光洁、性能均匀,可提高成材率1%~3% ,钢种多样化,节能20% 以上,生产周期由10 天缩短到1 天以内,设备占地面积小。

计算机生产过程管理技术。在钢铁生产流程中的炼铁、炼钢、轧钢这三道工序视为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管理,做到前后工序计划同步,物流运行准时化,充分利用高温潜热,取消或减少再加热过程,降低能耗,减少烧损,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动钢铁行业环保工作的建议

1、采取多种手段,加大钢铁企业环保投入。

2、重视钢结构用钢,开发钢材新品种,满足钢结构用钢的市场需求。

3、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保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结束语

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而钢铁工业又是工业中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只有重视钢铁行业中的节能减排,才能使其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钢协信息中心.中国钢铁企业统计月报,2009年.

[2]王桂辉.转炉炼钢厂节能降耗的实践探索[J].冶金能源.2005(01)

第5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Abstract: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refers to the premise of insisting on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various areas of advanced and applicable technology applied in enterprise production, innovat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cess and equipment, to change the existing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ppearance,realization mainly to tap the expanded reprodu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expansion of product variety and yield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roducts and save energy, reduce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benefit. Discusses 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is will be the status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and steel enterprise technical reform.

【关键词】钢铁;技术;创新;改造

一、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

我国钢铁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钢产量、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我国钢铁企业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产品结构和质量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钢铁市场在数量、品种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衡量一个国家钢铁企业整体实力的指标逐步由钢铁产量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转变,钢铁强国则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我国钢铁产品以结构和质量档次比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如果不能有效地提升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将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国大多数钢铁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现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钢铁企业的管理者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够,导致大多数钢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得我国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策略

钢厂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不可能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过程,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必须以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为基础。之前我们的企业技术改造基本上都是以扩大规模为主,主要是增加产量,不太重视质量和环保。我们用钢行业只靠增加钢材的消耗来保持产品的性能,以数量顶质量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我们今后的道路应该是:

1、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将首先围绕钢铁产业链延伸与完善,重点支持钢铁深加工,延伸钢铁产业链,发展优特钢,以达到产业链逐步升级的目的。

2、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方面,将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将大力发展“两化”融合,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提高产品精度、加强钢铁企业管理、推进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使钢铁企业从管理到生产到物流,逐步实现电子化、现代化。

4、内涵式发展是钢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钢铁行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钢铁消费结构仍处于中低档水平,钢材市场出现了高附加值产品过剩而普通长材供需两旺的反常情况;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国内钢铁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钢铁企业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利用当前投资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把技术改造作为投资的重点”。

5、调整产品结构,大幅减少不赚钱的品种的产量,增加效益好的品种的产量。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对生产成本进行了严格控制。把优化结构作为发展钢铁工业的中心环节来抓,这是冶金工业部在发展战略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要实现钢铁工业的结构优化,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市场、产品,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大力推进老厂技术改造,以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主导,认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大力支持采用新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

6、明确发展定位,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钢铁企业技术中心应建设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型、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基地;

7、科技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活动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钢铁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较高,钢铁企业应加强技术中心科研基础设施等创新条件建设,尤其是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条件下不断改善科研手段和条件。

8、开展超前技术研究,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就要形成技术的积累储备企业技术中心应积极开展超前技术的研究。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与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管理和技术秘密管理的制度办法。

9、管理跨越是保证钢铁企业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应通过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的实践,使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保证技术改造的最终提高。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应注意把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对于其他众多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在资金和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通过管理咨询来学习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来进行。

结语:钢铁企业必须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在改造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变,培养具有现代管理观念,有科学技术背景的技术人才,缩短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加强钢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思路[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5):13-15.

第6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钢铁 自动化技术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TG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87-01

钢铁行业因社会经济的进步致使它的春天到来了,但由于该行业的高利润使得大量的资本涌入这一行业使得该行业的竞争越发的激烈,自动化技术作为钢铁企业的核心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变革将促进钢铁公司的竞争力,因而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钢铁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1 自动化技术的解释

自动化技术就是将自控技术、电脑技术、机械技术等全方位的融合运用于公司操作麻烦、大面积生产的行业里面,像钢铁行业。这项技术的运用将为这样的行业提供精准、便捷、超速、长时间生产等,使这方面的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2 自动化发展的历程

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离心式调速器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明出来,进而将蒸汽机的阀门与离心式调速器相结合,自动控制系统在蒸汽机中出现了,它的出现代表着自动化技术运用的开端,这是第一个阶段,自动化技术的初步出现;经典的控制理论出现于二战,它的出现影响着以后的自动化的发展,这是战争促进了它的出现,从而使控制与系统相结合的学科的出现,这是第二个阶段,部分自动化的成熟;微电子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末得到突破,单片微处理器和电路计算机的出现更是为自动化的全面运用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第三个阶段,全面自动化,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不断的突破,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自动化技术,当然,在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3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运用

从原料的购买到成品的出场这个过程对钢铁公司来说非常的麻烦,尤其是它囊括的范围太广了,这就回使得其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这之中将很好的解决这种现象,从而为钢铁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环节非常受到钢铁公司的重视,因为钢铁的质量需要它来保障。在以前主要靠人工检测,这对钢铁的质量无法做到完全的保障,因为人工总有些不确定的因素产生,运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将有效的分析样本的化学成分,而X荧光光谱分析仪将有效的分析生铁类矿石的化学成分等,这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以前的手段相比有着无可比例的优势,尤其是精确度、灵敏度、失误率等方面。对自动化技术来说,它拥有完整的系统和体系如电子传感测量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物理体系等,这些系统和体系将全面准确的检测所需的物体,稳定性方面有着可靠的保障,而且相比以前更加的简便。

自动化技术的信息流传送就是将检测分析得出的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的传递给相关人员,从中分析出的检测信息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过来,很好的避免了大祸的酿成。而以前的手段则是依靠人员和电话传送信息,这样的手段造成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这样将使得钢铁公司迫切希望解决,而自动化技术的信息流传送依靠其精准的信息传送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自动化技术虽在到钢铁行业中运用拥有着很多的优点,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因此而遮掩。像在钢铁的生产中矿石因融化其中的有毒气体会向四周大量的散发,这些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自动化技术中的检测手段虽可以对散发的气体进行检测,虽说清除有毒气体的资金与检测技术机器的购买相比多得多,但是不说它的安装很麻烦,就说它的只能检测却对有毒气体的清除没有帮助也是无用的,因为钢铁公司不可能在买了这些自动化技术检测机器在用大量的资金来亲消除有毒气体,这是不现实的,因而很多的公司根本不重视这一块,但社会的进步使得那些垃圾钢材慢慢消失在市场上,这对那些小钢厂来说是灭顶的灾难。就另一方面来说,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运用虽然比旧的生产方式有着很多优点,但是整个自动化系统是一体的,若钢铁公司在生产中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会使得整个生产受到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将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生产才能继续进行但这种现象的产生,但出现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对钢铁公司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这种问题要想避免就得定期对自动化技术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而且在生产前也要进行检测,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毕竟对钢铁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4 自动化技术在以后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钢铁公司内控系统的重要环节,钢铁公司的自动化操作、现代化管理时刻在创新发展,钢铁公司的内控系统时刻的控制监察这自动化的运用,从而在成本和收益上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生产量和收益的共同扩大。运用自动化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使成本降到最少,从而扩大收益。自动化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融合在一起拥有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送等各项能力,当然还需要计算机的帮助。从而达到各项自动化的管理如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事务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将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的缩影。从另一点来说,计算机系统依靠互联网有效的控制着自治的各个自治分部,这需要依靠控制器,若出现问题也会传达到有关人员从而有效的解决掉,因而自治分散的系统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会在运用,技术也需要创新发展。钢铁公司在以前依靠大面积生产来扩大收益,但现在不同了,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自然对钢铁的质量的要求也高了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钢铁公司也要适时地转变,以市场的需要为目标。时代的进步使得自动化技术也要创新发展,从而更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的人们因生活水平的提升非常注重环保节能,21世纪是环保节能的时代,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自动化技术也要在这个方向进行创新,从而促进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发展。

5 结语

创新发展一直是永恒的焦点,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钢铁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吴驰凯.探讨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在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12.

[2] 张寿荣.中国钢铁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材料导报,2000.

第7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issues that major steel companies concerned such as China's steel industry overcapacity, exports have declined sharply, import of iron ore pricing mechanism is unreasonable, rising raw material are bined with the industry status and the new state requirements on the industry, how to mitigate the financing crisis impact on the industry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vigorously develop energy-saving recycling economy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china's steel industry develops in a healthy, scientific sustainable way.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钢铁行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post-crisis era;steel industry;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39-01

1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钢铁行业走过不平凡的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业内企业遇到大发展、大繁荣、大挑战,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预计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即国内粗钢生产和表观消费均超过5.65亿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净出口只有几百万吨,不能出口的都要由国内消化,尽管国家出台扩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措施,而国内需求还在低位运行,并且2009年上半年钢铁全行业完成投资超过1400亿元,在产能过剩又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能否实现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是摆在我们行业的关键性问题。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新要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既指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到全球经济重新繁荣这段时间,又指对金融危机造成消费信贷、失业问题、就业问题等直接影响着经济回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消化过程。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态势整体向好,预计我国钢材出口将有增长,初步预计我国钢材出口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会达到25%以上;加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既定目标是在2050年把我国城市化水平由目前的44%提高至80%,这就给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房地产、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基础设施提供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机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陶汰落后产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大环境既给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严峻地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由大向强转变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通过不断创新和强化的竞争机制去解决行业前进中的问题。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作为钢铁企业要理性地评估我国钢铁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客观地分析行业的优势和劣势,适当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行业科学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生产资源节约型钢铁工业的转变,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形象。

3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被列为国家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故我国钢铁工业在生存、发展、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下,已从经济规模与效益转为能否建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钢铁工业,这将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钢铁工业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应有之义。同时,钢铁企业必须改变粗放型的扩张管理模式,以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3.1 依靠科技创新,重视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施工技术的进步,工业加工的更新,建筑市场和金属液压加工对钢材的品种、品质指标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及时提供满足各种工程结构技术要求的钢材,能否生产出取代进口的高强度、高附加的优质钢,对钢铁企业的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挑战,也是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科技创新重要内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钢铁工业。②提高钢材品种的科技含量,实现高附加值和高性能化比率。③开发钢铁企业的废渣产品综合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④研究生产特种钢材产品,取代进口钢材产品,提高钢材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3.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钢铁行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都是沿用传统的冶炼和轧制技术,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很高,产品技术水平也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规模不大,产业投资收益长,产品品种切换较难,对进口矿价格的谈判缺乏统一话语权,资源依赖性强,受危险冲击较大。我们钢铁行业在危机关头应化压力为动力,运用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转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使钢铁行业后金融危机时代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3.3 生产市场适销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扩宽营销渠道钢铁行业可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五年规划)和企业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在产品升级改造时要对市场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也要通过机构调整、人员配置、改进工艺流程、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在客户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工作,增强客户的信任感,提高客户忠诚度。

有效地扩大出口,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出口;扩宽对外销售之路。

第8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 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 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 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 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 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 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 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 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 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 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 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 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 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 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 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 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 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 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 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 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 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 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 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 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 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 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 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 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 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 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 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 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 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 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 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 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 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 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 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 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 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 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 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 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 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 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 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 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 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 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 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 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 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第9篇: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范文

关键词:日本;钢铁行业;技术创新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材料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均衡、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高端研发人才不足、创新体制和机制仍需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产量大幅下滑的窘境下,技术创新无疑是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剂良药。日本钢铁工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资源较贫乏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且技术创新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期保持着钢铁大国和钢铁强国的地位,其经验和做法对我国钢铁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日本钢铁产业概况

日本钢铁产业起步于1901年,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凭借先进的技术创新水平,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图1中可以看出,日本粗钢产量在1950—1973年经历过一个快速发展期,年产量从484t增长到1.2亿吨的产量峰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1973—2015年日本粗钢产量基本保持平稳,维持在1亿吨左右,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日本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更是技术创新强国,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再创新等形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其技术创新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如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通过积极研发各种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技术,目前日本吨钢能耗达到0.6tec(美国约1tec,中国约1.5tec),达到全球单位产品能耗最低水平;在新产品研发方面,日本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高端钢材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仅新日铁住金一家企业就能提供目前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特殊钢。日本钢铁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学习和借鉴。

二、日本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经验

1.合理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

日本钢铁行业在推进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协同创新、共同创新和合作创新3种组织方式,是日本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不同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主要由一家钢铁生产企业或研发中心为主导,联合其他企业,就某一项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创新的组织方式。协同创新广泛应用于日本钢铁行业的各个领域,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如目前日本钢铁行业正在研究的环境和谐型炼铁工艺技术,相比传统高炉技术,该工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30%,该项技术就是由日本新能源产业综合开发机构为主导,由神户制钢、新日铁住金、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简称JFE)和日新制钢等多家钢铁公司共同参与研发的。共同创新是由一家钢铁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机构,同时在产品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的组织方式。日本钢铁企业大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且研发费用投入逐年增加,如新日铁住金一直十分重视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研发,不仅积极研发以环保为基础的炼铁工艺,而且在高端产品的研发方面也走在前列,开发出性能优良的高强度汽车钢板和表面处理汽车钢板等。合作创新主要是指钢铁企业与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或者以技术联盟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如JFE公司在研发汽车用钢板时,就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在新车型用钢板的研发初期便参与其中,从而有效预防了新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完善的技术创新模式

日本钢铁行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模式做出合理选择。引进消化吸收模式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日本钢铁工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引进以购买专利技术、制造图纸和软件等为主,通过消化吸收,达到技术出口的目的;二是采用多家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参与的引进方式,将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后进行推广,避免重复引进。集成创新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等)的重新优化整合,实现效果倍增的目的。在钢铁行业的基础研究方面,日本相比欧美国家较为薄弱,而集成创新更多地强调了要素的集成,对研发实力本身要求较低,如日本研发的高产无污染大型焦炉技术,就是将全球各种先进焦炉技术措施进行集成优化,从而实现最佳的节能减排效果,将使用劣质煤的比例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原始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最高水平,随着世界各国对技术输出的限制越来越多,依靠技术引进的发展道路必须转变,唯有通过原始创新才能实现钢铁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日本钢铁工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专利申请,尤其在钢铁新材料方面更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以特殊钢为例,日本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控制了全球相当一部分的特殊钢技术市场。日本钢铁行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技术创新模式同时存在,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在产业发展初期多采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在产业发展到成熟期后,更多地重视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3.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日本的钢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研发能力都非常强,不论是早期的技术引进吸收,还是后来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生产企业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一是保持技术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日本作为目前全世界政府负担研发费用比例最低的国家,其技术研发费用大部分来自生产企业。根据汤森路透的2014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只有日本新日铁住金一家钢铁生产企业上榜,2014年其研发投入额达到38.6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说明日本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保持着高投入,以确保其研发水平的不断上升。二是保持研究开发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一直是日本钢铁企业的工作重点,各大钢铁企业都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且分为专职研究人员和研究辅助人员,并对研发体制进行分层划分,分为中长期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短期性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研发人员的结构和研发费用比例进行调整。图2是JFE钢铁公司的研究架构,其研发人员约700人左右,每年申请的专利达到1600多项,通过3个机构的运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4.政府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但一般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而是重在宏观调控和引导。一是政策引导。为推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进程,日本在各个发展时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其中包括《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施策纲要》《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性事业活动的临时措施法》等。在技术引进方面,制定了《外资法》和《外汇和对外贸易管理法》。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在技术引进后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严格的筛选,除避免重复引进外,还要求引进的技术不得妨碍日本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日本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法律依据。二是金融支持。日本政府致力于在金融和税收方面加强对钢铁技术创新的支持,如为降低产业化风险而设立的日本开发银行产业技术振兴资金金融制度,由“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中心”出资的融资制度,且在偿还融资利息时,可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利息减免,此外,还对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研究成果实施一定的税制优惠。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本一直十分重视钢铁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国家层面,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方面,对技术创新成果加强保护,先后制定了工业产权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另一方面,对损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制定了包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强化反假冒和盗版等措施,同时还加强对企业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定期的培训。

三、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启示

1.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逐渐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高层次技术人员的比重,加强对前瞻性、基础性问题研究,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企业培养成我国钢铁行业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二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在钢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其自身包袱轻、机制灵活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加强对高附加值产品、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2.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

一是指导钢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阶段,制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选择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多种创新模式兼顾等较为适合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断培养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鼓励钢铁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其他钢铁生产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尤其与下游用户产品企业之间的合作,签订技术合作研发战略协议,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采取前期介入的方式,在用户产品研发初期就积极介入,发挥整体创新的合力。三是鼓励大型企业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组织由钢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成立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高强度钢、汽车用钢、抗腐蚀用钢等关键、共性问题进行合作研发。

3.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一是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采购制度支持技术创新等方式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创新技术投入方式。二是完善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融资给予综合授信,打造低息金融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或通过知识产权等方式筹集资金。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现行的《专利法》《著作权法》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钢铁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知识产权社会服务体系,对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业务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钢铁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人员、产业技术人员等在生产工艺优化、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强交流,避免产需脱节。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简化人才引进程序,积极引进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亟需的高端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和招聘平台和以技术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对接模式,提高和完善高端人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重点解决各类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和生活安置问题。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视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统一,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确保人才供应满足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毅,林晓宁.战后日本钢铁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5).

[2]周培栋,涟漪,田巧莉.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16).

[3]陈妍,王艳红.日本新日铁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冶金管理,201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