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精选(九篇)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

第1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志愿者与慈善义工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志愿者与慈善义工的区别在于:慈善义工围绕慈善宗旨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十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全国慈善义工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公民参与慈善义工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慈善义工队伍作为社会互惠机制中的活跃因子,正在承担着市场无法完成、政府无力包揽的社会事务,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南京市慈善义工队伍同全国慈善义工队伍一样,各项公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四年来,注册慈善义工近4万名,注册的慈善义工团队150多家,为慈善义工提供服务的基地60多家,开展慈善公益活动1600余场次,服务总时40多万小时,募集善款500万元。可以说,很大部分的社会工作都由数量庞大的慈善义工(志愿者)在义务奉献,尤其是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的行动和奉献精神感召天下。实践证明,慈善义工是中国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目前,从整体上看,慈善义工队伍发展渡过了单一式、被动式、零星式的萌芽状态,焕发出盎然生机,正朝着规范化、事业化的方向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近几年的慈善义工实践,引发笔者一些思考。

一、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需要弘扬传统美德

奉献是慈善义工的价值取向,是人类博爱纳川的具体体现,核心是利他主义,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五千年来人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慈善价值观。以“友爱、互助、奉献”为内容的慈善义工思想,在人类文明史的初期,就已经萌芽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仁者爱人”,《礼记・礼运》中又提出要使世界“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人们所说的“相友、相助、相持”以及“老吾老,幼吾幼”,一旦付出行动,就是慈善行为,包括捐赠善款、自愿提供的慈善义工服务等等。作为整个民族慈善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慈善义工义务劳务价值观,不仅催生了历朝历代的居养安济院、慈幼局、同善会等慈善机构,还催生了范仲淹的“义田”、朱熹的“社仓”等,广施善行,形成了延续几千年的愈益系统的慈善伦理和浓厚社会氛围,它推动人们以身体力行,来实现“少孝、中爱、老慈”。这种注重“行”的慈善理论、观念,维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南京市慈善义工组织始终把传统美德贯穿于慈善义工培训全过程,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教授、劳模等走进大中小慈善义工团队,国家机关慈善义工团队、企事业慈善义工团队集中进行传统教育和培训,让广大的慈善义工从传统的慈善文化理念中吸取精髓,更好地光大和发扬,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慈善义工二万多人。

二、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认识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重要性

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及市场经济过渡,国力日益强大,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但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巨大冲击。生活方式的变迁、本土与外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农村人口向都市的转移、竞争带来的压力和贫富差异的加大、中国的老人问题、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等问题,常使人们在富裕的生活中仍有许多的焦虑与彷徨。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进慈善义工服务,能够为这种现代化社会的变迁带来温馨的关怀,信任与支持,进而创造一个更加祥和愉快的社会氛围。

慈善义工志愿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充满慈善义工精神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慈善义工的精神内涵充满慈善义工精神的发展观。慈善义工服务及其蕴涵的精神完全符合社会和谐的思想和价值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现在慈善义工服务不分国界,不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和谐发展水平的尺度。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于一体的慈善志愿精神,是完全符合社会和谐的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慈善义工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的诚信友爱,提升社会责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需要各级领导带头参与

我们的各级领导具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要动员他们广泛地参与慈善义工活动,为社会公民作出表率,要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在慈善义工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普通的一分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献出一片关爱之情。尽管慈善义工事业是民间组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借助官方的直接扶持和参与,因此动员党政机关领导加入慈善义工组织,对于慈善义工队伍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很有必要的措施;同时发动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参与到慈善义工中间,用名人效应,感召社会。慈善义工服务活动风行南京,成为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非一蹴而就,形成这样的风气,这样的“景观”,有赖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三年前,市委书记朱善璐亲自报名登记注册慈善义工,市政府副市长陈维健及市其他领导同志、省市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都以普通慈善义工的身份参与义务服务活动,使慈善义工公益概念深入古都金陵市民心中。南京市慈善义工队伍建设为什么发展比较快,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市领导参与导向的推动力;二是先进慈善义工、典型示范的带动力;三是发挥媒体宣传造势的影响力;四是社会名流积极参与慈善义工活动的感召力;五是增强全社会爱心公民的凝聚力。

四、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需要宣传“造势”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通过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激发人们潜在的善意,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整体中,任何一个人发生问题都与其它成员息息相关,因为事物具有广泛的联系性,没有慈善意识和行为,一个人就无法具备起码的为人之道。通过宣传弘扬慈善理论,使人们逐步树立慈善观念,增强慈善意识,使其同情的范围逐渐从家族扩展到整个社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慈善义工志愿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宣传部门应将志愿精神列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规划和安排,在辖区范围内进行系统地、持久地宣传。政府规划部门要从城市发展考虑,优先规划一些公益广告位,公告慈善义工组织信息,慈善义工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慈善义工服务的形式和做法,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动新颖的公益广告。要大力宣传慈善义工志愿服务的日常化、生活化理念,引导广大群众将参与慈善义工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新的生活方式。尤其要注重传播 “有时间做慈善义工、有困难找慈善义工”的理念精神,使慈善义工服务精神发扬光大、慈善义工服务活动蔚然成风。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报纸、网络等部门和媒体,要不断在各自领域中加大慈善义工发展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扶贫济困、奉献爱心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慈善氛围,有力地把慈善文化宣传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时研究宣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形式,及时报道慈善义工在社会活动中的先进事迹,总之,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宣传,使社会了解慈善义工事业,关心支持慈善义工事业。

五、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需引入“激励机制”

慈善义工的回报与激励是基于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判断,强化慈善义工精神生活的价值追求,也是对务实奉献的慈善义工精神鼓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参与慈善义工事业的幸福与快乐。慈善义工激励机制主要是以精神鼓励为主,但对表彰者来说是恒久的精神财富。要大力推动慈善义工表彰奖励机制,逐步完善慈善义工表彰的形式和内容,规范慈善义工评比表彰的程序,民政部早些年就设立了“中华慈善奖”定期评比在“六助”等活动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地方各级可借鉴学习中慈及兄弟省市,在慈善义工表彰工作上做得比较好的成功经验,可每年组织一次本行政区域内的慈善义工表彰活动,表彰对慈善义工事业作出贡献并在社会上具有深刻影响的慈善义工个人,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表彰机制相结合的奖励制度。

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将新时期倾心于慈善义工事业的各界爱心人士向全社会广为宣传,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热心慈善义工事业光荣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激发和激励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慈善义工活动的热情。同时完善慈善义工的各项激励机制,如设立慈善义工市长奖项、建立时间银行、星级评定、优秀慈善义工评选、登报表彰等等。

六、发展慈善义工队伍需要理论研究和合作交流

第2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正式实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慈善的格局 《慈善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更为广义的界定,将促进教科文卫体事业发展及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都囊括在内。这一放眼“大慈善”格局的界定不仅是一次巨大的慈善理念与公共伦理的升华,而且为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慈善组织的良性竞争 依法登记或认定满两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这意味着少数慈善组织掌握公募权的局面将被打破,更多慈善组织将可以通过努力争取公募资质平等地参与竞争。

放宽企业捐赠的扣抵时限 以前,企业捐赠时只能在税前利润12%的限额内当年抵扣,而《慈善法》规定,如果在当年未抵扣完,允许结转在以后的3年内申请继续抵扣,这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大额捐赠。

慈善资产的管理规定 慈善组织的资产包括创始财产、捐赠财产与其他合法财产。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当根据章程和捐赠协议的规定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不得在发起人、捐赠人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对募集的财产,应当登记造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如果违反这些规定,需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这一规定,捐款人可以更放心地将钱捐给合格的慈善机构。

信息公开透明度提高 公开募捐周期超过6个月的,至少每3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3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6个月的,至少每3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公开承诺捐款作慈善者有兑现的义务 此前,曾发生过社会名人承诺捐款但未兑现的案例。如今,捐赠人公开承诺捐赠或已签订捐赠协议者,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慈善组织或可向法院申请要求交付。

定位慈善公益信托 以前,只能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成立慈善基金会,而《慈善法》列明了慈善或公益信托受托人的责任义务,维护受益人权益。

第3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中国高校慈善商店发展方兴未艾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卢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为了为灾区筹集善款,位于新疆财经大学校园内的“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发起了专项义卖活动,这是该慈善店继去年举办的“用心培智”专项义卖活动后举办的第二次义卖活动。“爱部落”公益慈善店CEO刘晶晶说:“‘用心培智’专项义卖活动是为米东区培智学校筹集善款,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再次举行义卖活动,为灾区筹集善款,我们不接受现金捐款,主要通过销售慈善店的商品来获取利润,把利润部分捐给四川灾区。”

在义卖现场,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让“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刘晶晶说:“同学们都好热情,非要捐款,我们再三推辞,有的同学被我们说服买了喜欢的东西走了,有的同学硬是被我们塞了等价物品,还有小部分同学把钱放下了说捐给我们,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跑了,我们真的被同学们的爱心感动了。”

“情系雅安”义卖活动持续了7天,于4月28日结束。刘晶晶说:“此次义卖活动共取得利润1220.2元,另外还有销售额中多出的9.4元算是捐款,这批善款我们会尽快捐到灾区。”

通过此次活动,使得正式开业不久的“爱部落”公益慈善店被更多新疆财经大学的同学所了解。“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运营总监常烁说:“‘爱部落’公益慈善店是新疆高校中首家大学生创办的慈善商店。”

据了解,慈善商店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通过出售一些他人捐赠的东西来获利,大部分利润转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在英国,已有7000多家这样的简朴商店遍布在繁华的商业街上,首屈一指的是慈善机构乐施会的连锁商店,年销售利润超过2100万英镑,这些小小的慈善商店每年可从社会上募集到一亿多英镑,在英国慈善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一些高校,近几年由学生创办的慈善商店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2011年9月6日,有爱中山大学慈善商店成立,开业的第一学期,总营业额达到了25625.7元,中山大学慈善商店的成功运作,使得全国众多高校纷纷仿效,其中新疆财经大学的“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就是其中一家。刘晶晶介绍说,“爱部落”是在大学校园内以开设慈善商店的模式对二手物品进行返销售,将本来会被闲置或丢弃的资源回收再次销售,本店所有销售盈利扣除运营成本将全部纳入公益基金统一监管,用于支持公益慈善活动。

2013年4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在不足20平方米的店里,摆满了工具书、小水杯、文具、小饰品等玲琅满目的商品。谈及最初成立“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想法,刘晶晶说,2011年年底,在参与为贫困孩子过圣诞节活动的时候,他们为孩子们送去了手套、帽子等礼物,孩子们很高兴,但是想要进一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却苦于资金的限制,于是想通过慈善店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解决大学生公益组织的经费问题,让大学生公益组织有足够资源支持公益活动持续发展。

“爱部落”“自主造血”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知行协会原会长李晨是“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创始人之一,虽然于2012年毕业的他已经参加了工作,但是他的心里还常常牵挂着“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发展,他也经常在假期回到母校,看望“爱部落”的义工,并经常就“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经营与发展问题与他们交流。李晨说,2011年年底到2012年11月1日,20多名大二到大四的热心公益的同学投入到了“爱部落”的创办工作中,校方也积极帮助协调场地,经过近一年的资金、物品、场地等筹备,2012年11月份,“爱部落”公益慈善店进入试营运阶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爱部落”公益慈善商店共收集到学生捐赠的物品上百件。2013年3月,商店进入正式营业阶段。刘晶晶介绍说,“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内的商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40%左右是学生捐赠的具有二次售卖价值的商品,60%左右是托卖的商品,另外还有小部分的自身文化产品。

对于心怀热情投身于公益事业的许多大学生来说,当下大学生公益组织活动资金不足使大学生公益组织难以可持续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及社会企业正在探索通过商业运作等方式“自主造血”解决资金问题。刘晶晶说,高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志愿者人数众多,但活动经费有限的问题已严重制约高校公益组织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财经大学“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成立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解决大学生公益组织经费的问题,这样大学生公益性组织就有了足够资源支持其持续发展,并产生可借鉴的价值。为此,他们选择开办慈善商店来实现“自主造血”。

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出民众对公益组织的信任危机,也暴露出了公益组织在财务管理与监督上的缺陷。针对如何加强“爱部落”公益慈善商店的财务透明度时,刘晶晶说:“有盈利,非赢利,助公益,全透明’是我们成立‘爱部落’公益慈善店的宗旨,其中全透明指的是财务、信息公开,我们在开设的新浪博客里定期对捐赠物品和财务信息进行公开明示。”

“爱部落”在摸索中前行

刘晶晶说,“除了加强财务和商品管理,另外加强对义工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爱部落’公益慈善店计划利用校园公益信息平台和公益慈善店实体的优势,面向全校发展公益会员,按照校园公益俱乐部会员管理制度,明确公益会员的权利和义务,营造校园公益氛围。”

从2013年3月份开始,“爱部落”公益慈善店每个月都会招募一次义工,义工都是没有报酬的,而且义工需要进行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才能进入“爱部落”公益慈善店工作。常烁说:“‘爱部落’成立之初,我们组建了团队,拟定了执行方案,还专门成立了理事会,设立了理事长,我们每周开两次线上会议,每两周开一次线下会议,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比较顺畅,我们的目标是把‘爱部落’办得更加正规和专业。”

据了解,“爱部落”公益慈善店于2012年11月进入试营业,2013年3月5日正式营业,期间的营业额在7到8千元。李晨说,无论是关注度还是营业额都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李晨分析指出:“其实‘爱部落’从试营业至今,遇到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慈善店的启动资金并不充裕,资金来源主要是校团委和公益组织的无息贷款,资金不充裕,制约了慈善店的规模和发展,我们至今还没有还清全部贷款;第二,‘爱部落’公益慈善店位于校俱乐部南八合班旁,地方的确有点偏,学生一般都不太会注意到这个地方,所以关注度比较低;第三,慈善商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并不可能自主经营,目前经营状况主要还是以内部消化为主。”

第4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一、慈善事业的概念和特征

1.慈善的内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慈善事业的研究。迄今,对慈善和慈善事业的内涵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根据受助对象的不同,目前对慈善和慈善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慈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偿救助行为。狭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charity相对应,指的是给穷人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概念。

广义的慈善概念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认为:“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成为‘慈善’或‘博爱’。”广义的慈善概念与英语中的philanthropy相对应,指的是中文中的公益事业。公益是一种大慈善,资助的对象不仅有穷人,还有宗教、教育、科研、文化、环保事业等。广义的慈善事业也被笼统地称为慈善公益事业。

从狭义的慈善事业到广义的慈善公益事业,外延的扩展反映了慈善事业的历史演变。现代意义的慈善公益事业较之传统意义的慈善事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观念形态上,传统慈善观过分依赖于宗教意识,慈善行为被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恩赐,而现代慈善活动一般被看作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二是在组织层面上,早期慈善主要局限于教会、行会、宗族等共同体,会在施舍者和受施者之间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现代社会中,个人超越了公共体的束缚,以公民身份志愿参与慈善行为,两大主体是平等关系。三是在行动主体上,传统慈善活动一般由宗教团体或单独个人开展,现代慈善事业越来越依靠众多的专业化慈善组织尤其是基金会组织进行。四是在活动领域方面,对传统的救助对象的帮助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慈善基金会逐渐退出传统慈善领域即对特殊不幸者的施舍,转向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如教育、法律、宗教、科研、环保等,这直接导致了“慈善”和“公益”二者间界限的模糊。

从当前我国国情看,生活困难群体的大量存在,贫富差距的严峻现实,使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主要还是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困助贫。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介入也是慈善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

2.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

慈善事业具有自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等特征。

自愿性:慈善事业依靠的是社会成员出自慈爱之心和友善之情的自发自愿的捐助行为,慈善资源的聚集依赖于个人和组织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自愿捐献。同政府、商业部门不同,慈善组织属于第三部门范畴,是通过参与者的自愿行为来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慈善事业的动力来源不是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而是组织成员内在的志愿价值观。

民间性:慈善事业的自愿性决定了慈善事业在本质上是民间的事业。慈善事业只能是社会部门组织志愿者参加并能表达参与者意愿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慈善资源主要来源于民间的捐助。慈善事业的具体运作过程,是排斥政府权力的直接干预的,因为政府的干预有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慈善事业的民间性并不表示政府可以对此无所作为,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是慈善事业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慈善事业是社会性事业,慈善行为的受助者与慈善资源的捐助者之间没有亲缘关系和利益关系。慈善事业其运行过程包含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经济关系。同传统的慈善活动不同,现代慈善公益事业中,慈善机构作为联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桥梁和中介,肩负着对已募得得善款善物得经营、管理、分配得重任,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是慈善事业社会性的显著特点。

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兴办了各种福利事业,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社会保障事业还有待于继续完善,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国家难以将社会福利事业全部包揽下来。慈善事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它是富者和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国家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积极组织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2.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慈善事业属于独立于政府和商业部门的第三部门,具有自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等特征。慈善组织不但可以有效利用或配置社会资源,及时敏感地发现和回应民间需求,更可以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目前,在世界各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成为社会分配和社会资源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

3.发展慈善事业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慈善事业是人们奉献爱心的事业。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对于在全社会倡导相互关爱、守望相助、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上培育良好的公德氛围,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可以让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起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尊重和理解。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在受助中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好心人在关心他们,有助于改变一些人对社会的偏执看法,化解贫困群体的怨愤情绪和不平心理,减少针对富裕阶层的报复犯罪行为和不稳定因素。一些人在得到社会的救助后,还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其他人,形成道德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全社会之间互相帮助、融洽相处,促进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慈善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不仅有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友爱环境的营造,也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发展慈善事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发展慈善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合作,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人际关系。活跃在困难群体援助等领域的慈善组织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调适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带来的社会矛盾。慈善作为推动财富流动的独特力量,是均衡财富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途径。慈善事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广大人员团结和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下,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在社会各阶层、社会各领域中得到贯彻执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总之,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北京要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就要在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大力发展的事业。

三、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我市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过渡,在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1.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目前,我市参与慈善事业的主体主要有七类:一是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我市现有慈善公益性社团约20多家,如北京市慈善协会、北京受灾者救助协会、北京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国际志愿人员协会、北京红丝带之家等。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市慈善协会是最早一家专职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团法人,它由从事和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单位及关心热爱慈善公益事业的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现有团体会员51个,个人会员81个,专职工作人员6名。二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北京市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社会团体,始建于1928年,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全市现有红十字会基层组织2559个,会员71.2万人,志愿工作者15.8万人。三是基金会组织。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而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根据国际惯例,大多数基金会可以划为慈善组织。截止到目前,我市基金会总数达到61家,总资产达亿元。如北京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老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北京市职工送温暖基金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今典苹果教育基金会、北京市华夏慈善基金会等。四是参与慈善活动的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如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宗旨和业务范围是筹集海内外资金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管理中心是市编办注册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组织残疾人募捐工作。北京光彩事业办公室是市工商联的内设机构,主要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与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开发扶贫事业。此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以及佛教协会等宗教团体也通过组织实施一些具体的慈善工程,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五是社区性慈善组织。主要是在社区居委会成立的服务性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在从事社区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一些慈善活动,目前有的经登记为社团法人,有的没有登记。六是单位内设附属性慈善组织。尽管多数企业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主要通过捐献来体现,但也有少数企业通过设立附属性型慈善或公益组织来直接融入慈善事业体系并发挥作用。如首钢、京煤集团、建工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都设置了公益基金参与帮困、助学等慈善活动。七是政府接收机构。1996年,北京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代表政府开展经常性接收捐赠工作的专门机构——北京市接收捐赠工作站。八是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由团市委主管的青年志愿者、由民政系统主管的社区志愿者(即义工),工会、妇联系统也分别有志愿者组织,此外,一些企业也成立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

以上八类慈善参与主体,按其与政府的关系密切程度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政府慈善和民间慈善。“政府慈善”是指有政府色彩的慈善,民间慈善指由民间组织开展的慈善。严格来说,“政府慈善”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因为这与慈善事业的民间性特征不符。但是,这也的确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事实,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直接管理慈善、直接办慈善的一种体现。目前,大部分从事慈善的社会团体、部分基金会、从事慈善的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开展的慈善活动等,都或多或少带有官方色彩。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政府慈善”将逐步淡化,并最终让位于民间慈善。但在现阶段,政府慈善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不能对其一概否定,应在不限制和阻碍民间慈善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政府慈善,发挥其作用,并逐步使其改造和过渡为民间慈善。

2.慈善事业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

现有慈善事业的内容已经从安老、救灾、扶贫、济困等传统领域向教育、就业、科技、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即从仅满足生存权的慈善救助向满足生存权与实现发展权并重的慈善事业转化。如在慈善教育方面,以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为代表的慈善组织通过开展捐建希望小学、希望之星奖学金、学子阳光优秀贫困大学生扶助基金等活动,帮助大批贫困家庭的孩子重新实现了上学的梦想,走上了以发展摆脱贫困的道路。此外,我市的基金会里还有绿化基金会、体育基金会、艺术基金会、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等,所从事的公益范围涉及到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艺术、扶贫、环保、弱势群体保护等诸多领域。与时同时,慈善救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力的投放、物品的供给、劳动力安置以及其他对人们不幸、贫苦的援助外,还有各种教育培训、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

3.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活动逐步规范

严格、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和慈善项目开展是提高慈善组织能力、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个慈善组织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如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实施“三公开”、全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北京市慈善协会以透明、效率、规范为原则,着力加强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救助项目、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在报纸、协会网站上进行财务公开,承诺随时接受捐赠者和各界人士审查帐目,成功开展了公益演出、慈善晚宴、慈善笔会、慈善首映礼等慈善活动,实施了真情送温暖、爱心让我站起来、爱心成就未来、携手助老送健康、关爱孤儿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项目,仅2004年就支出1179.7万元,使近12700个(户)困难市民直接受益。市红十字会经过多年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了救灾救助、自救互助、青少年、社区服务四项人道主义工程,在全市开展卫生救护和紧急避险知识的培训,开展遗体捐献和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开展备灾救灾、社会救助、紧急救援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社区服务、少儿住院互助金等工作,成为我市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我市的志愿者活动也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在北京志愿者协会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下,青年志愿者活动有了自己的“一站一校一刊一基金”,即北京志愿者协会网站、北京志愿者学校、《志愿者》刊物、北京志愿服务基金,并设有外语培训基地和医疗救护培训基地,先后组织150万余人次,为社会提供了近65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整体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7月起,在市民政局倡导下,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开展起来,在区县、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义务工作者组织及制度,据统计,目前本市90%以上的居委会成立了志愿者协会。

4.政府和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2000年,发展慈善事业写入国家十•五计划。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紧接着,慈善事业又被写入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慈善事业得到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11月,首届中华慈善大会即将召开,这必将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各种新闻媒体关于慈善事业的报导也多了起来,慈善家排行榜的出炉对人们树立慈善意识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今年初,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要把慈善事业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大力发展。正是由于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北京市慈善事业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阶段,一批民间慈善机构如光华慈善基金会、今典苹果教育基金会、华夏慈善基金会等迅速成长起来,一些慈善组织的募捐数也大幅度提高,如市慈善协会成立十年共募捐3000余万元,而仅2004年一年就募得2300余万元,截止2006年8月,已募集了共募集慈善款物1.68亿元,总之,北京市慈善事业已经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我市逐步发展起来,但从总体来看,我市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得还非常不够。

1.现代慈善事业的理念还很缺乏

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理论的规范、引导和支持,需要慈善价值观、慈善理念和慈善意识的普及。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家的仁政与民间慈善事业是不能并存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排斥民间慈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里,我们也认为慈善是一种伪善而加以排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地完全由政府承担。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公众开始逐步接受和认识慈善,但现代慈善的理念还远未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人人关心、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一是人们对慈善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和传统的层面。如很多人认为慈善行为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与恩赐,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没有树立起慈善是社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参与慈善是公民的义务,捐献者与受助者应是平等关系的现代慈善理念。再如,许多人以为慈善是天灾人祸降临时的特殊需要,是“送温暖”式的过节慰问,却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应是一种长效的互惠机制。再如,很多人认为慈善事业的活动领域就是扶贫济困,却没有认识到,现代慈善在扶贫济困的同时,已将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教育、法律、文化、科研、环保等公共生活领域,直接对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发挥作用。二是对慈善事业的性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保障方式,它与其他社会保障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志愿性、民间性和社会性,慈善事业必须出于捐助人的自愿,必须立足于民间,由民营组织而非官方机构举办。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许多人对慈善事业存在着误解,有关调查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公民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还有很多人误把民政系统的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认作是慈善组织。正是由于对慈善事业志愿性、民间性、社会性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使我们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背离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产生诸如管理体制不顺、行政色彩浓厚、强制摊派募捐等问题。三是慈善意识的社会普及率还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知道中华慈善总会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不足一半,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街道进行捐赠,“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可见,慈善意识尚未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距离全社会形成浓郁的慈善氛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政府规范、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能还不到位

慈善事业在性质上属于民间事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不应当过多地介入,尤其不应干预其内部事务。但同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又以政府的合理规范和政策扶持为必要备件。从目前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情况看,政府的职能还很不到位。一是存在政府越位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早已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国家与单位包办社会事务的传统根深蒂固,政府包办社会事务的职能与体制并未从根本上转换。在慈善事业领域也同样,一方面,政府不是利用自己掌控的公共资源来引导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开展慈善事业,而是直接承担了许多具体的慈善事业,大部分民间捐赠被纳入官方救灾济贫系统,作为政府的关怀和救助而分配给受助对象,既扭曲了慈善事业的民间性,也挤占了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空间。如2000年民政部的《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开展和接受救灾捐赠的主要机构是各级民政部门,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制定分配方案。在这种格局下,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公平的竞争关系,民间慈善机构无法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而且,原本应该是自愿性的捐赠,经常变成了由单位出面的行政强制性捐赠,极易挫伤人们的捐赠热情。另一方面,我国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或部门所有制的做法,许多慈善机构是从原有的政府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的干脆就是主管单位的一个部门,只是挂两个牌子而已。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运行干预较多,从机构的人事、财务、外事等诸多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使慈善组织存在着政社不分、事社不分、党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大多数慈善组织行政色彩浓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现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缺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二是存在政府缺位问题。目前,政府直接参与慈善事业多,管理和限制多,推动、规范、扶持和服务却比较少。如在公益事业立法、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加强监管、提供相应的财税支持与相关服务等方面,政府都做得很不够。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立法,关于慈善事业的性质、范围,慈善组织的性质、活动等基本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也没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机构的活动领域以及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此外,由于目前对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分散在民政、慈善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财政、审计及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多元主体的监督模式容易产生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和磨擦的状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使民间公益组织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民间慈善组织发育不够

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大量民间慈善机构的存在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组织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市的民间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民间组织的规模及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却非常有限,很难找到真正成规模的民办慈善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有4600多个。我市的志愿者协会和义工协会刚刚起步,组织动员能力还很有限,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不平衡,不少地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较低,有的地方出现形式化现象。基金会虽然已有61家,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基金会不多。由于慈善组织少,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少,影响了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如许多市民反映捐赠很不方面,经常是想捐赠却不知该捐给谁和捐到哪里。

造成民间慈善组织发育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观念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发展仍持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意识到应该发展民间组织来共同承担对国民的福利责任,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对民间组织的控制。出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方面的考虑,警惕和怀疑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意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二是在制度上,对民间组织实行较为严格的登记和管理制度,限制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社会团体要接受社团管理机关(县以上的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这就使许多“草根组织”因无法找到上级主管部门而不能顺利登记,有的只能以公司注册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非法存在。再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可以不予批准筹备。”也就是说,当一个行政地域内出现了由政府分化出来的慈善组织之后,就不太可能再出现真正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了。这实际上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了由政府分化出来的慈善组织的垄断地位。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正式施行,民间成立基金会的门打开了,但还是有很多障碍,如对基金会仍实行双重管理,对成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要求也较高(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等。三是准政府性质的组织垄断慈善事业的传统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挤占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空间。四是目前还缺乏真正的慈善事业社会投入主体。

4.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公信力还较弱

慈善组织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中介与桥梁,肩负着挖掘社会资源、实施慈善救助、发展慈善事业的重任,其能力的大小和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由于受法律法规完善性不够、慈善组织独立性差、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市慈善组织的整体能力还不够强。一是募捐能力较弱,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如募捐的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有时仍采用传统的应急式、运动型、带浓厚行政色彩的募捐方式。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国际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运用市场机制筹资的能力较弱等。受能力的限制,目前我市慈善捐赠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如市慈善协会成立10年,截止2004年底仅募得财物约3000余万元,而同期上海慈善基金会募得约10亿元。还有许多慈善组织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筹资困难,甚至有的年募捐数为零,不要说开展慈善项目,就连自身生存都是问题。二是慈善组织的自身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有的慈善组织队伍建设滞后,专职工作者、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太小,各类专业人才缺乏,资金运作和增值效率不高。有的慈善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存在各种管理漏洞。有的制度创新不够,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等等。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影响了群众的捐赠热情。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对其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市的慈善组织发展刚刚起步,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因此整体的公信力还不够高。特别是在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中,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脆弱,个别的慈善丑闻常常很容易就损害到慈善组织的整体公信力,影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

5.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严重滞后

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私有产权的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在国外,高额的遗产税率以及捐赠可以抵扣遗产税的规定是促使富人多捐赠的重要原因,制定为企业和个人捐赠减免税的政策,也是促进捐赠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是鼓励捐赠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规范公益事业捐赠行为的法规主要有三个,即《公益事业捐赠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和《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进口税收暂行办法》。《捐赠法》虽然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优惠、优惠到什么程序、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于这种优惠是否认可,都没有具体规定,而且所要依照的“法律行政法规”事实上还没有对这些优惠给予明确规定。因此,捐赠法更多是表明了国家对于组织和个人向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的态度,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真正按照捐赠法执行的情况相当少。而《通知》只是一个小范围的试行方案,而且即使在试行地方,真正按其执行的也很少。《暂行办法》则只是对境外捐赠人无偿向受赠人捐赠的直接用于扶贫、慈善事业的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只能在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部分的才准予扣除,没有体现多捐多免税的优惠。而且,我国慈善捐赠免税的范围非常小,一直到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只认可了向红十字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以及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孙治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5家单位捐赠全额扣除。从北京市来看,2004年市财政局、地税局出台《关于向慈善协会的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京财税[2004]17号),规定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协会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这项规定比国家3%的扣除额有进步,但却只限于向慈善协会一家慈善组织的捐赠免税,受益的范围太小。二是对慈善组织的扶持不够。由于慈善组织不带有为自己牟利的动机,而是创造社会公益,并反过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它们优惠的税收政策。如美国政府对所有慈善组织都免除销售税、财产税、增值税、关税和其他直接的税收形式,并实行所得税豁免政策。但目前我国尚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五、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思路是,尊重慈善事业的基本特点,探索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顺政府与慈善的关系,创新慈善事业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起政府支持引导、面向社会、自营自律的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1.放手发展民间慈善公益组织

发达的民间组织网络是慈善事业民间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慈善需求、降低慈善事业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政府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与民间组织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让民间组织成长为与政府和企业一起共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一是政府要从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中退出,同时运用公共资源来促进民办慈善组织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条件成熟的部分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转移给民间组织。要积极推进具有官办色彩的慈善组织民间化、规范化,逐步改变目前慈善组织高度依赖于政府部门,在实际运作中被纳入到政府行政体系中,成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状,改变这些组织传统的行政化的人事制度和组织运行机制,赋予慈善组织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在不违背现行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和放宽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注册手续,探索实行直接注册或备案制,培育更多的慈善公益主体。三是立足社区,大力培育基层慈善组织。社区慈善组织的范围和规模较小,成立的条件限制也就相对少,在政策上更容易突破,更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社区慈善组织在适应大众心理、培养公民慈善意识方面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进慈善事业社区化是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结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四是积极发展义工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专群结合的慈善工作和服务队伍。

2.加强政府监管与服务,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民间公益组织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为各类慈善组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现代公共政府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一是借鉴上海、深圳等兄弟省市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作为慈善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主管单位,实施对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的统一监督和协调。二是改进监管手段,从以往的行政直接干预转变为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的间接干预。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慈善事业发展条例,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划定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明确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及其管理、运行的基本准则,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形式、运作程序,完善有关慈善事业的准入退出、评估监督、公益产权界定和转让、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使慈善事业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慈善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和失信惩罚等监管制度,确保慈善组织依法、独立、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划,确立慈善事业中、长期的目标和蓝图,出台发展首都慈善事业的意见,引导、推动慈善事业有序、快速发展。四是为慈善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政府应建立起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为慈善组织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才培养等提供专业的培训,为慈善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大力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慈善意识的宣传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在提升全社会慈善意识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慈善理念的普及教育。要充分发挥首都众多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加强慈善理论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举办研讨会、开展慈善调研等方式,寻找符合中国和首都特色的慈善发展道路,培育现代慈善理念,为首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加强与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总结实践经验,争取在慈善事业政策、机构科学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技巧等多方面提出新的设想与对策。

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慈善组织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慈善事业自身建设与管理,增强慈善组织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一是要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目前,我市慈善事业的行业性监督功能发挥得很不够,没有专门的行业自律组织,北京市慈善协会只是直接从事慈善活动的社团,没有承担相应的行业协会职能。建议以北京市慈善协会为主,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在各慈善组织自愿参加的前提下,成立慈善组织联合会,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发表行业自律宣言。同时,在行业协会或联合会之下,组建行业监督、评估等机构,设立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及行业标准,通过行业认证,对慈善组织运行和管理进行专业评估和质量认证,为社会公众选择有效的公益机构进行捐赠提供信息。二是要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控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使慈善组织的运转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应在慈善组织普遍推行监事会制度,对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机构规范运作。三是要自觉主动地接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监督。慈善组织应增加慈善资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拓展信息沟通渠道,按时向捐助者和公众公布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让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地进行监督。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与配置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资金募集能力。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探索多元化募集方式,如有奖募捐、发行等,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募捐活动,不断提高与政府、媒体、国际组织、其他公益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公关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亲和力,努力扩大筹资范围,建立经常性的筹资途径。二是要提高资金运营增值能力。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在确保慈善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高效增值。三是要提高慈善项目运行的效率与效益,降低运行成本。增强慈善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公众认可的公益品牌,满足群众的慈善需求。四是要引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健全组织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更多有公益心、创造性和使命感,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慈善组织,使慈善组织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慈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如2003年对企业为抗击非典的捐赠在参照了有关全额免税的做法后,捐赠额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在我市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慈善组织整体实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显得尤其重要。一是要加大对慈善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慈善事业实际上是慈善组织在政府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补充和帮助政府分担责任。因此,政府对慈善组织提供资金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在国外,政府资助往往是慈善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美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资助是私人慈善捐助的两倍,其他发达国家政府援助的比例甚至更高。我们也应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将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从慈善项目、工作经费两方面加大对慈善机构支持力度,保障非营利性民间慈善组织的正常经费来源。应建立市级慈善事业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对信誉高、基础好、业绩突出的慈善机构给予重点扶持。政府还可以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慈善公益组织实施特殊公益项目,可将各级政府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发行社会福利所筹公益金作为政府公益支出的财源,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或者通过制度化的政府采购,以公开竞争的形式向民间公益组织提供支持。二是参照有关国家惯例,探索实行对慈善组织的免税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投身于慈善事业。三是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的免税优惠政策。主要是落实国家已有的捐赠优惠政策,结合北京实际,提高免税扣除额,扩大目前享受捐赠免税政策的公益机构的范围,使各类慈善组织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制定《北京市社会募捐管理办法》,对执法主体、募捐主体、募捐资格认定、募捐范围、捐款性质、募捐程序、免税资格取得、监督方法、物资使用、法律责任、工作成本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各类社会性募捐活动。

第5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慈善;体育慈善;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41-04

慈善是世界上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和行为,慈善思想为全人类所共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关注现代慈善事业。东南亚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灾害发生以后,体育与慈善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同时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体育慈善”的概念开始如一股清馨的温泉,温暖了全世界体育明星和体育迷们的心田。本文试图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体育慈善的概念以及体育慈善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比较国际体育慈善事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体育慈善现状。

1 慈善及体育与慈善的关系

1.1 慈善

从字面意思来看: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北史・崔光传》中“宽和慈善……自得而已”。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起来使用的最早记录。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fhilanthropy”,源于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大约从公元1 8世纪开始使用。还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本意为“爱”的意思。

慈善既是一种动机,也是一种观念;既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事业。作为一种动机,慈善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应当是“为人”与“无我”,即必须是无私的奉献;作为一种观念,慈善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就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行为,慈善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积德行善为宗旨;作为一种事业,慈善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乃是以调节、和谐、补救、福利社会与人群为目标…。

1.2体育与慈善的关系

(1)体育与慈善共同体现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同时体育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能有幸福的生活,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慈善本身就是仁爱之心与济困之举,对人的最基本的人身关怀,包括爱的友善、宽容,对于困境中人们在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可以说体育与慈善事业的进步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2)体育是慈善事业的良好表现形式。从姚明为抗击非典直播募捐活动的大获成功到皇马中国之行的义卖,隐隐约约让人们明白了在体育与慈善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慈善事业是一个大的系统性工程,它有众多的子系统,体育慈善正是其中之一。体育是慈善事业的一个良好的表现形式,如在体育领域所进行的慈善捐赠、义演、拍卖以及体育事业等等。

(3)慈善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办体育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形成人民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所以公民或组织的慈善行为也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体育公益基金中有部分资金就是运用到体育扶贫工程的专项支出。

2体育慈善及体育慈善事业

关于体育慈善这个词语在学术性的论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媒体报道、新闻评论中却经常出现,比如:体育组织向受灾地区捐赠、体育明星成立个人慈善基金、体育明星的慈善义演义赛、拍卖活动,以及拍摄公益性的广告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体育界的慈善行为,都具有慈善的特征,所以体育慈善是慈善的一个分支。

结合慈善的定义,我们对体育慈善这一概念的大致的理解应该是:一切在体育界发生的慈善行为、动机、观念。慈善事业是包含在慈善当中的,所以体育慈善事业也应包含在体育慈善之中。

3体育慈善的表现形式

3.1慈善基金

卡内基在《论财富》中说:“我们将建立一个把少数人的剩余财富以最佳方式变为多数人财产的理想之国。”他所指的“理想之国”即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是由单位、个人捐款以及政府的资助为创始基金发展公益事业,主要是帮助孤、老、病、残、幼、贫等生活困难的群体。

体育界不少体育明星都成立了个人慈善基金会,并且都有自身的宗旨。比如:安迪・罗迪克基金会,获得的善款将会捐给致力于帮助患病和贫困儿童的慈善机构。阿加西在1997年成立了阿加西男孩女孩基金会,用于帮助残疾儿童。

2005年部分体育富豪的捐赠:阿加西慈善基金会支出11044106美元;兰斯・阿姆斯特朗基金会支出5 230 420美元;老虎・伍兹基金会支出1519999美元;马里奥・勒米尔基金会支出997190美元(职业冰球匹兹堡企鹅队)①。由此看出慈善基金是体育慈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3.2慈善捐赠

捐赠是一种具有崇高价值取向的非功利行为,也是一种自愿和无偿的道义行为,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舒马赫的第一次捐款是在他拿下两个F3冠军之后,他将大约3.2万欧元的奖金全都捐了出去,进入F1之后,捐款几乎和赛车一样是舒马赫每年的必修课。东南亚遭受海啸袭击后,NBA球星掀起一个为灾区难民捐钱捐物的热潮,不少球星采取了比赛中每得1分捐出1000美元的形式;奥运冠军刘翔以个人的名义捐赠了50多万元善款,成为中国运动员中捐款最多的人。由此我们明白体育不仅仅是胜负,它还是爱、温情和责任。

3.3慈善拍卖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三条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慈善拍卖,是把拍卖所得的钱款用于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慈善事业。

2006年(国际足联)FIFA德国世界杯举办的同时,SOS儿童村组织和国际足联共同开展了“2006年六村计划”慈善活动。为帮助此活动筹集资金,Avaya网站在线拍卖由众多体育明星签名的巨型皮质足球。拍卖所得将全部转到“2006年六村计划”慈善活动名下,该慈善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资金用以建造并运营六所新的SOS儿童村,将使l 000个家庭和5 000名青少年受益。②2005年12月,华硕电脑携手国内淘宝网、俄罗斯当地网站,在全球同步推出刘翔等世界田径奥运冠军联合签名的笔记本电脑慈善义拍活动,全部所得将捐赠给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3.4慈善义演

按照民政部1994年颁布的《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系指社会各界为帮助社会救济对象、支援灾区、扶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或援救其他突发性灾害中遭遇困难的人们募集款物而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演出活动。

体育界不乏慈善义演行为。中国国家队队员肇俊哲发起的“小肇和他的朋友”慈善足球赛,于2006年3月25日在沈阳举行,比赛筹得的近20万元善款将捐给辽宁省“快乐运动”体育慈善专项资金。2006年3月17日火箭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慈善晚会,会上拍卖了姚明和麦迪的签名球衣、签名球鞋和签名照等;霍华德为一个中学的500名学生募集到一年的奖学金;另外姚明还用8 000美元拍下了下赛季拉斯维加斯全明星赛的一组套票;球迷为参与晚会要付出200~3000美元不等的门票。这是季后赛已渐行渐远,火箭集中火力做的善事[2]。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于1981年的穿越伦敦街道的弗洛拉伦敦马拉松赛,迄今已经募集了大约1.56亿英磅的善款,这是目前世界上为慈善事业筹款最多的单项体育赛事。

3.5公益性广告

我们采取一般的法律、法规中的列举方式,公益广告应该包括社会公德、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禁烟禁毒、预防疾病、保护人权等等,不直接涉及商业性利益。

2002年10月16日北京国安在主场和上海申花比赛之前,体育场内的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着一段由邵佳一提前录制好的“教育片”,镜头里的邵佳一言词恳切地呼吁:“2008年奥运会已经越来越近了,希望到那时在我们的周围不再听到‘京骂’的声音……”[3]国际足联在2006年世界杯上致力倡导体育场内禁烟,不只是针对球场内,对于看台上的球迷也积极呼吁。巴拉克应邀拍摄了一个公益广告,他的广告词是这样的:“拿出你们的集体意识,放弃在体育场内抽烟吧”。这样的公益性宣传有助于体育领域道德环境的净化。为帮助中国公众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的传媒机构展开合作,在中国的火车车厢中播放有关艾滋病教育和预防知识的音像材料。这一合作将使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共同拍摄的艾滋病公益广告在中国的近50条主要铁路线上播放,以消除中国百姓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4]。

3.6体育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它具有不记名、不挂失、不流通使用、不返还本金而仅在概率基础上对购买者进行回报的特点。《体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体育公益基金中有一部分是用于体育扶贫工程的专项支出?

2006新长城优秀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启动仪式暨特困大学生捐赠论坛7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中心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了40万元,用于帮助优秀特困高考生圆一个大学梦。去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中心已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了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10年协议,每年捐助40万元,10年共捐助400万元③。

4我国的体育慈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和个人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公益活动行列中,以他们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社会和谐与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高尔夫球星伍兹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车王”舒马赫去踢慈善球赛,贝克汉姆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大使,罗纳尔多和齐达内这两位当今世界足坛最具人气的球星,则各自组织了“朋友队”为非洲贫困地区举行义演……可以说世界“体育慈善”日益繁荣。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慈善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4.1 体育相关慈善组织力量弱小

中华慈善总会名下只有一只体育慈善基金,即“中华慈善总会十佳冠军基金”。此项基金关注以及投入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具体分为5个部分:残疾、残障、孤儿、失足以及外来务工子弟。相比国外多如牛毛的体育慈善基金,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一位体育界人士成立个人慈善基金会,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尤其与我国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非营利性慈善组织遍布各个领域,用《美国慈善法指南》的作者阿德勒女士的话说,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有一个对慈善部门发展有利的法律环境”。根据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这种高门槛,势必阻止了一部分有志之士投资这种基金会。

4.2榜样人物稀少

我国体育界也有相当多的慈善捐赠、拍卖,公益广告等等,但是刘翔和姚明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名字。如果说姚明、刘翔已率先迈出“慈善”的脚步,那么大部分人还仅仅是“慈善”的看客或者是边缘人。于是,当我们翻开记录着中国体育人的“慈善簿”时,仅有的喜悦被浓浓的悲哀和忧虑所冲淡。

所以体育领域应当注入“慈善文化”,提高慈善的观念意识。2005年夏天,英超曼联在北京与同安队进行友谊赛期间,曼联队队长吉格斯曾代表俱乐部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了捐赠。当时身在现场的董方卓感叹道:“我此前从不知道一名运动员还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曼联又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其实在中国,应该补上这一课的又何止董方卓?

NBA的球星加内特曾说“我出身底层,我知道没有地方住,没有东西吃的感觉。看着我自己的球鞋,我会想到那些没有鞋穿的孩子,这就是捐款的全部原因”。什么时候我们体育界的众多明星可以“大喊一声,不知有多少分贝,反正含羞草萎缩了,自问:什么时候,我变得如此慈善了?”

4.3慈善法律制度瓶颈

由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由政府包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创新中国的慈善体制,改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最高层次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是《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但是缺少对慈善组织的界定。《基金会管理条例》虽然对慈善组织之一的基金会作了界定,但是它的立法层次低于全国人大,并且没有提及慈善组织,也不利于提高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的维护[5]。

第6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慈善;移动端;沟通交流;爱心

1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化日益的发展现在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而手机互联网用户也呈现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手机上的APP应用越来越多。因此,为了让手机用户行善途径更方便、快捷,公益APP作为新型的公益慈善模式开始兴起。

2 软件开发背景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慈善捐赠方面的诸多问题:

1、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2、慈善组织的设立条件较高,个人或企业成立基金会困难大;

3、慈善组织的地位尴尬,现存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性质难以界定;

4、慈善组织的管理监管规范空白,可实际操作的依据较少。

因此开发一个基于Android平台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慈善APP尤为重要,在一个完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每一个有爱心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都可以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进行交流互动,把慈善事业的功效真正发挥出来。

2.1 软件开发的目的

中国的公益领域最突出的亮点是新技术催生下的社会化媒体引领中国公益的民间革命。本软件的目的在于运用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技术设计制作一款动态慈善系统。本系统以Java语言为基础,结合Android移动开发平台,利用Android提供的SDK,完成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基于WIFI的应用软件。以移动APP的形式广泛深入传播慈善理念,引导各界树立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意识,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生活意义的另一种体现。

2.2 软件开发的意义

创办慈善APP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利用有效地载体向公众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理念,是推动慈善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大媒体之一的网络媒体,是传播慈善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慈善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内涵,也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精神动力。慈善是一种精神,但是这种精神需要激发。

第二、适应时代潮流的一项重要措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新媒体,互联网+优势十分明显,可以概括为五点:信息传递快、内容涉及广、形式表现多、互动性更强、舆论影响高。目前我国内地网民用户达到6.5亿多,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以上。用好这个新兴的媒体来普及慈善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激发民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不断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2.3 软件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分析

本软件采用完全免费的开源软件,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减少硬件设施搭建,从而减少总的支出。本软件使传统的慈善组织改为不限地域限制的公益,增强了软件透明度,加强用户操作的体验,使慈善更方便,走得更远。

2、高效性分析

本软件不仅可以直接下载使用,减少时间成本;而且高度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以及严谨的监督机制,大大提高了效率。

3、易用性分析

本软件界面操作简单,版块结构清晰。适用各年龄阶段的民众,使公益不再受限。

3 软件开发过程

3.1 软件开发环境

开发语言:Java语言

开发平台:Eclipse

应用系统:Android系统平台

3.2 用户功能

开发一个基于Android平台的慈善事业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慈善和商业的有机结合,真实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头像资料,可以根据慈善累积为其提供更好商机。

在软件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操作设置各种情景模式,并支持各种情景模式之间的切换,各情景模式中包括对窗口、显示、声音、主题元素等个性化设置。包括公益系统、交流系统和商品系统。

1、界面管理:用户可以个性化设置。

2、公益系统:

(1)利用捐款、捐物及义卖等活动提供物资公益;

(2)可通过人力等帮助被拐卖儿童及宝宝回家计划,还可以提供袖珍人公益慈善。

3、交流系统:无论捐赠人、受赠人,还是卖家、买家,都可以在交流区进行商品或物品的展示和交流,每一个受捐助的人都必须使用GPS定位和图片进行交流评价,使每一个捐赠者都能够知道自己所捐之物去向何处,用于何地,用于何事,如果不知道便有权利追回,从何提高公益的透明度。

4、商品系统: 产品交易是慈善的保证,慈善累积是商机的契机。产品的交易额会是卖家更乐意慈善,慈善的累积会提高卖家知名度提高交易额。

3.3 系统结构图

3.4 系统管理结构图

4 软件的特点

本软件支持所有的安卓客户端,只要手机连入互联网均可以使用本软件进行慈善活动,注册简单快捷。无论是远在千里还是本地都可以方便的奉献爱心。

本软件还具有一些扩展。比如感情交流、商品交易、自我提升等功能,在公益事业上,不仅可以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提升自我修养,还可以在交易区进行商品买卖。爱心、生活两不误。

总结

当前社会环境和公益环境下,是缺乏信任感的。作为公益APP,应该是被赋予情感的,该软件真实的信息、高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公益从业者能够将公益落到实处。因此,慈善,是要带着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真心实意地帮助有困难的人。本软件是一款具有极高社会价值并值得推广的一款软件。

参考文献:

[1]王文锋.基于3G的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时代,2014,2(6):45~62.

[2]刘兰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8.

[3]谢霓.从慈善组织看我国慈善事业的不足及发展建议.重庆大学法学院 2014.12.

[4]韩雪松.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

[5]羊城晚报.国外慈善怎样管.2014.

[6]马修・比索普慈善资本主义.2013.

[7]杨云君.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5-49.

[8]高焕堂.Google Android应用框架原理与程序设计[M].2013:8-13.

[9]王珊,陈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第7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活动主置

探访城市发现爱心

活动口号

让城市充满爱

活动内容

1、启动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发车仪式,相关部门领导和活动参与者出席。

2、市民调查。在华东五省一市活动举办地,对当地市民进行民生和公益慈善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每地200份。

3、现场采访。媒体记者根据事先提供的爱心故事线索,进行现场采访、摄影。

4、领导专访。就和谐城市建设中有关民生和公益慈善方面的相关问题,媒体记者有选择地对部分城市主要领导进行专访。

5、走访参观。有选择地走访当地公益慈善组织,参观有特点的公益慈善项目。

6、倡议。在活动最后一站的安徽合肥,主办方代表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向全国各个城市发表“让城市充满爱”的倡议书,本次活动在高潮中落幕。

活动成果

1、出版专刊。由《环球慈善》杂志社将活动参与者所撰文章和摄影作品汇集整理,在活动结束后出版一期专刊,生动讲述发生在华东五省一市的60个慈善故事,并配以专家精彩点评,同时公布市民问卷调查结果。

2、摄影展览。由《环球慈善》杂志社收集、整理、挑选本次活动中的摄影作品,举办一次专题摄影展览,并集结成册。

3、调查报告。对五省一市的市民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比较。形成中国(华东)爱心城市调查分析报告,并通过传媒及网媒进行广泛。

特别鸣谢: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凤凰卫视、安徽卫视、工人日报等

8月8日在天安门启动

“2009奇瑞汽车‘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大型公益活动8月8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启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跃金,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江亦曼,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出席了活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等嘉宾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组委会主任《环球慈善》杂志社社长刁海峰主持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活动组委会还获得了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江亦曼代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的“爱心传播”奖牌。本次公益活动由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支持,《环球慈善》杂志社主办。活动历时45天,第一站为山东省济宁市,最后一站为安徽省合肥市。

领导致辞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黄跃金:用爱心之旅为新中国60华诞献礼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项大型公益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所属的《环球慈善》杂志社主办,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协办,是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其目的在于发掘慈善榜样、树立慈善榜样、宣传慈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发扬中国民族优秀的慈善文化。预祝此项活动顺利圆满,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建设,为促进华东地区以至全国慈善事业的更大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江亦曼:用媒体力量推动公益事业

公益慈善事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需要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直以来,新闻媒体在传承和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使全社会对人道救助事业的理解更客观、更全面。希望这支由众多爱心媒体组成的新闻采风团队通过现场采访、实地参观,深度挖掘、宣传报道能够代表各个城市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的爱心故事、爱心人物或者爱心事件,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公益行为、公益理念。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王振耀:发现爱心城市提升社会慈善水平

爱心被发现,意味着一种提升,意味着大家在这次推动城市的爱心发现之旅的活动中,实际是自然地提升了我们国家整个慈善事业发展的水平。你们做得很好,你们实际上就是使慈善与爱心变得更组织化,更系统,使大家更注意细节,更注意身边的凡人小事。你们的活动向全国人民、向慈善界展示了一种非常不同的、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典型。通过这些慈善的故事。通过你们的活动,人们会突然发现爱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点事情,就会改造我们整个社会,提升我们的社会。

2009年8月8日,2009奇瑞爱心城市发现之旅在雨中踏上寻访之路。从沉积孔孟文化的胶东半岛到承载历史风云的六朝古都南京……寻访团一路走来,每个团员都被城市的爱心所感动,每颗爱心被团员们播撒到各个城市的角落。我们每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人,面对这些难忘的日子,想说的太多太多。

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 吴瑞林

这个活动是一个很好、很有创意的活动。目前,中国城乡仍有很大差距,财富大多集中在城市,《环球慈善》杂志社组织这项活动,能在城市宣传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很有意义。

济宁市副市长 侯端敏

“2009奇瑞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活动,传播公益慈善事迹,探访地方对民生、公益慈善事业的思考和实践模式,对于促进各地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济宁市民政局局长 王建华

“2009奇瑞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首站造访孔孟之乡意蕴深远,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慈善工作是一个促动。

慈善家 陈光标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慈善家都是性情中人,社会过多的否定会对一些潜在的慈善家产生很大的打击。比如说余秋雨事件,我认为媒体没必要再推波助澜。《环球慈善》杂志社搞的这个活动我非常认同,充分发挥媒体的长处,多挖掘些普通人的大爱。美国为什么慈善事业发展的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调动了更多普通人的积极性。

中共山东省嘉祥县委常委、副县长 汲进梅

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不仅是一次发现爱心之旅,同时也是传播爱心之旅,更是播种爱心之旅。

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 王志民

这次活动来到山东。来到济南,是我们的荣幸,感谢这次活动对山东慈善的关注。

文登市市长 张 竞

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以慈善为主题来到这里,对文登来说还是第一次,希望文登会让你们不虚此行。

泰州市副市长 曹玉梅

这次活动非常好,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通过这次爱心发现之旅,能把平凡人平凡的事迹

发掘出来。彰显爱心,对泰州市很有启发。应该说,爱心怎么彰显都不过分,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杆。

泰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梅有宏

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活动很有意义,来到泰州,也是我们泰州的光荣。

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蔡文煜

记者们风尘仆仆来到无锡,这是我们无锡的荣幸,希望能在无锡找到感动你们的爱心故事。

扬州市委副书记 洪锦华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次活动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阐释城市的特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扬州市副市长 王玉新

扬州市此次能迎来这么多中央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爱心故事,关注扬州的慈善工作,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表示感谢。

中国民航报记者 朱春雨

参加这次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其实在这个发现爱心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被这些爱心故事所感动,也是一次心灵洗涤和震撼的过程。

中国旅游报 王浒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这次采访行程安排很紧,很辛苦。但是我并没有觉得累。这次出行的记者,有些要驾车,又要采访,但是大家都很团结。采访的时候,对我们内心触动也很大。

新华网 代和铭

此行亲眼看到了很多爱心故事中的主角。很受教育和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岛一个社区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里,有很多人放弃了退休后优越的生活,投入公益事业,从人性上来说,是很伟大的。而对一些城市来说。例如济宁,这个城市把慈善作为城市文化来彰显,提升了城市品质,整个山东的慈善文化很值得别的地方借鉴。

北京广播电视报 孙贺田

这次以慈善为主题进行的采访活动非常好,非常受感动,以后还想要再参加。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蓓

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是一次快乐而有深意的爱心之旅。因为慈善而快乐,因为。在发现。而别具深意。于我而言。也是实地学习的过程。和许多普通人一样,之前认为做慈善就是捐款捐物,扶危济困,经过这次实地观察了解,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对于个人而言。慈善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社会而言,慈善是保障和减压阀,更是社会精神和文明的象征。

老李(济宁市)

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采访团,以前觉得记者就是弘扬正义,到处挑毛病。到城市里去发现爱心,这样的活动不错,要能从正面、积极肯定地去影响一个城市决策者,也是一种正义的弘扬。也是爱心的一种,支持这类活动,越多越好。

跃马扬刀(济南市)

奇瑞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来到我们的城市,放大我们城市的爱心,让我看到更多希望,让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ONLY one(扬州市)

扬州是个旅游城市,风景美,如果能通过这次爱心城发现之旅把这个城市的爱心传播出去,那么会吸引更多人来这里,谁不想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体验风景之外,也能感受和谐有爱心的优质服务呢?

第8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慈善捐赠;法律关系;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10-01

1 慈善捐赠概述

慈善捐赠应是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以社会捐助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补充体系,其运作包括接受捐献、资金管理和实施救助三个环节。

2 慈善捐赠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2.1 慈善权力义务差异分析

2.1.1 捐款人的权利义务差异分析

(1)捐赠目的的实现权。

捐赠人有请求实现捐赠目的的权利。慈善捐赠的特殊性在于其存在公益性,国家鼓励慈善捐赠的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鼓励在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一种互助互爱的高尚的公共道德观念,以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捐赠人之所以进行捐赠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发扬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这些都要求慈善捐赠所得必须用于公益之目的,只有这样慈善捐赠才可能得以延续和发展,捐赠行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2)捐赠人的知情权。

《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明确规定了捐赠人的知情权:“捐赠人有权向基金会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基金会应当及时如实答复。”这里的知情权包括捐赠人对于所捐献款项的使用用途、使用过程、使用形式和情况的知情权。

(3)依法撤销捐赠的权利(拒绝履行权)。

出于慈善捐赠的特殊性考虑,不应赋予捐赠人以任意撤销权,而只应赋予其法定撤销权。《合同法》规定了,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不论是否经过公证,也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转移,其权利赠与人均不得任意撤销。

(4)给付义务。

慈善捐赠人的主要义务是将捐赠标的物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交付给慈善人,并转移其权利于受赠人。法律规定须经移转登记方发生移转效力的应当办理移转登记手续,否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2.1.2 收益人的权利义务差异分析

(1)受益权。

这是受益人最基本的权利。当受益人确定后,可以默示的方式接受捐赠,也可以默示的方式作拒绝的意思表示。但是慈善捐赠中受益人的受益权不能转让与继承,除非征得捐赠人和慈善人的同意。

(2)实现捐赠目的的请求权。

慈善捐赠的目的是使受益人利益的实现,受益人作为最终受益者当然有权请求慈善人履行义务,实现公益捐赠目的,或请求有关机关督促慈善人履行义务。受益人享有债权请求权,而非捐款的所有权。

(3)赔偿损失的请求权。

受益人因捐赠人瑕疵履行而遭受直接经济损失时,可以向捐赠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合同法》第191条明确规定了,“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程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担保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而受益人的赔偿损失请求权可以依据此法条的规定。

2.2 慈善捐赠资金使用中监督问题分析

(1)政府监督。

慈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介入慈善事业的监督管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0条规定了政府的监督,从监督主体上看,政府的监督主要通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政府机构来实现;从监督内容上看,从登一记管理、过程运行、到机构终止各个环节都有政府的监督在发挥作用。

首先,降低门槛。在登记管理制度上我们可以更多借鉴国际经验,降低成立时的门槛,加强过程控制以及在法治背景下的制度约束和社会监督。其次,加强过程监管。维持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上所述,依据我国现行法规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监督管理,财务等情况通过年检上报,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的还要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最后,建立系统、明确的对于慈善组织的税收立法。传统的税法注重的是市场主体的纳税义务,从而实现市场主体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对于像慈善组织这样的组织地位一直未予重视和突出。现行的“分税法”的立法模式也使得该类组织的税法主体地位更加不明确。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是否作为纳税主体,以及在作为纳税主体时,是否应该承担纳税义务都需要在税法上予以规定。这就需要在税法上对其税法主体地位予以突出,在有关的税收优惠和税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上,对慈善组织做出专门的规定,以形成一套系统、明确的税法。

(2)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机制的首要原则是公开。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其没有权利像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企业秘密”,它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慈善组织增强社会公信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所有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得以履行的基础。

慈善捐赠受益人的虚拟性,决定了受益人的在实际接受利益之前,是潜在的,是不确定的。所以在此环节受益人的监督意识很薄弱,有时甚至其潜在利益受到了损害,自己也无从知晓或者意识不到自己是受损人。那么谁来代表和维护受益人(尤其是潜在的受益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设立公益代言人制度。

2.3 提高慈善捐赠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分析

(1)建立与健全慈善资金管理的财务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必须首先明白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慈善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其宗旨,而不像企业那样追逐高额利润。因此慈善组织财务管理目标与一般性企业组织的财务管理在目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2)可以适度的开展慈善组织的营销活动,盘活慈善资金。慈善组织完全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及产生利润,即进行慈善组织的营销。只要该活动遵循“慈善”的原则,而不是受利润驱动,以利润为目的。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只要不违背“慈善”的宗旨,慈善组织的商业经营就是合法的,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其税收上的减免税待遇也不会受到威胁。慈善组织开展营销所获得的成果就决定了工作绩效,还能让组织人员更有归宿感和满足感。

(3)慈善资金的使用不仅要遵守一定的约束原则,而且应该接受一定的监督。筹到的善款将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定向捐赠资金按捐赠者意向使用,非定向捐赠资金统筹用于资助开展安老、慈孤、扶残、助学、济困、贩灾等社会救助项目及符合慈善总会宗旨的其他慈善活动。凡就学困难的学生和生活贫困的家庭,凡因患大病、重病或遭遇意外等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均可申报慈善资金救助。慈善资金的接收和使用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并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政府应规范自己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出现占用、挪用慈善基金会民间捐款的现象,应当坚决制止,并引以为戒。

3 结论

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贫富差距的有效机制之一,因而对于慈善捐赠从法理上分析是尤为必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慈善工作者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第9篇: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人;利他主义;企业慈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08-03

作者简介:郭晟豪(1991-),男,山西长治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阚萍(1990-),女,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

经济人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斯密认为“利己性”是“经济人”的本性。经过穆勒、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研究,及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的“有限理性”学说,现代经济人被定义为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

“利他主义”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利他主义指:从某种人的本性,如仁爱心出发,或者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

“经济人”假设历来争议不断,郝身永和涂一峰(2007)认为利他主义行为是对“理性人”自利动机的挑战。林莎、邓春玲(2005)认为,纵观市场经济行为,利己不利他的纯粹利己行为或利他不利己的纯粹利他行为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徐贵宏、贾智永等(2008)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经济人的利他行为做出了分析。闻有虎、张春楠(2002)则指出,要从根本上摆脱作为“最大化行为”的“自私人”思维模式,构建出一种利己与利他双重属性的“新经济人”范式。王健、彭晓娟(2008)利用有限理性与利他行为的动态模型,得出了制度架构直接影响社会利他水平和道德风尚的结论。

尽管理论界对于“经济人”和“利他主义”的关系争论不休,但是对二者给予准确界定的并不多,甚至许多争论的分歧完全是由于对利己和利他的理解不同。陈其人(2003)曾对“道德人”与“经济人”进行了区分,认为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

(一)概念界定

为了研究的方便与明确,笔者将经济人与利他主义做出如下定义:首先,区别两者的前提要素是行为的目的,这是从主观上来判断的;其次是行为的直接结果,暂不考虑行为产生的间接结果。笔者假定目的对行为是有导向作用的,行为的直接结果符合行为发出的目的。为了使分析结果更鲜明,笔者将经济人和利他主义的概念极端化。

1.经济人。经济人的典型特点是利己,其目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其行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效用,而不考虑他人,即使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也在所不惜。

2.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的典型特点是利他,其目的是使他人效用的提高,令他人可以过得更好,而不考虑自己,即使以损害个人利益为前提也在所不惜。

(二)研究角度

从具有经济人属性的企业从事具有利他主义属性的慈善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入手,分析经济人与利他主义是如何在企业慈善活动中得到调和的。分别从企业慈善在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的选择、企业慈善的模式,探讨经济人和利他主义在企业慈善角色中的关系。

二、企业慈善

(一)企业的经济人属性

从企业的经营目标来看,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企业最基本的责任是向企业的股东负责,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基于企业的现有基础,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利益。在获得经济利益时,会造成商业竞争对手的利益损失,如果是垄断、寡头行业获取超额利润就会以消费者的利益损失为代价,这是经济人的特性决定的。

(二)慈善的利他主义属性

对于慈善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赵顺盘(2006)、张向前(2006)和孟令君(2008)等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慈善是利他主义行为,是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

1.正外部性

慈善事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慈善事业会提高社会上需要救济者的福利水平,改善社会风气而,受益的公众不需要为此支付货币。对于一般意义的慈善来说,很难说慈善提供者很难获取个人收益,也就是个人的边际收益远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如图1所示。

2.公共物品

理论上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提供,但是慈善的实际定义决定了慈善是由个人,或者是非政府组织提供的那部分公共物品,它不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保障范畴的公共物品。除了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NGO)等提供慈善,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要数企业慈善,这也是个人提供公共物品的典型。

三、企业慈善模式与选择

(一)企业慈善在“经济人”与“利他主义”中的选择

经济人是利他主义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卡洛尔(Carroll,A.B)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责任模型(见图2),指出:“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的责任,而且还有道德和慈善的责任。”

无独有偶,莱辛格(Leisinger K.M)将企业的责任划分了三个层次:企业的必负责任、企业的需负责任和企业的可负责任,这三项责任形成金字塔结构,如图3所示: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慈善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它是基本活动之上的高层次经济活动。企业慈善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出色完成了其基本“经济人”的任务。这些基本活动除了企业经营受的强制限制外,其根本目的是盈利,企业是利己的“经济人”。

在完成企业基本“经济人”活动的基础之上,企业慈善可以为企业创造其他价值,在这些增值中包括企业慈善的利他主义。倘若基本活动尚未完成或完成质量难以保证,那么企业慈善将难以长久,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企业选择“利他主义”时,是以实现“经济人”的盈利为前提的,没有这一前提,不可能实现“利他主义”。对于理性的企业经营者而言,放弃盈利而“自杀式”利他是不可行的。对企业而言,第一位是“经济人”属性,此后才应考虑是否选择利他。总之,企业在经济人和利他主义之间的选择前提是企业已经完成“经济人”的阶段性目标。

(二)企业慈善的类型

尽管慈善具有利他的属性,但是在笔者的定义里,慈善的利他性只是行为结果的直接体现,是慈善的间接结果,如提高企业声誉等。从慈善的原始动机,笔者将企业慈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经济人型。是指企业更多地将慈善作为一种手段,慈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履行企业慈善使命的同时,更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利他主义型。是指企业完全出于利他的动机,纯粹地为社会做贡献,不图回报,企业的慈善支出与商业利益的关联不大,仅仅为了增加社会利益。

3.混合型。是上述两种类型慈善的混合,是两者不同权重配比组合。

本文以研究经济人型企业慈善和利他主义型企业慈善为主。

四、企业慈善的双赢局面

(一)企业的平衡

从对企业慈善的评估看出,经济人与利他主义可以达到平衡,甚至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杨立雄(2005)认为,慈善经济学只有转向“互惠”,才能较好地解释慈善行为的动机,达到双赢局面。

1.战略性企业慈善可以实现平衡

Porter(1999)认为,并非任何慈善行为都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战略性企业慈善才能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Porter,Kramer 2002),如图4所示。实现“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的平衡的关键是慈善行为的方向,适当利用利他的慈善实现经济人的目的,形成战略性企业慈善,这时的企业慈善可以实现双赢。

2.平衡的相互渗透

(1)“利他”可以作为“经济人”的手段。尽管经济人型慈善的原始动机并不是利他,而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但从结果看,这种非主观利他实现了企业与受助者双赢。企业通过“利他”实现了经济人的经济利益:企业知名度及形象的提升,产品销量的上升等;受助者的境况也得到了改善。惟一潜在的利益损失者是第三方公众,商业意味浓厚的慈善往往招致反感。所以,经济人的“间接利他”也要把握好慈善商业性的尺度。

(2)“经济人”可以提高“利他”的效率。如果做到“视如己出”,经济人的属性可以让利他主义更有效率。如果企业看待慈善受众“不分你我”,那么经济人和利他主义就能相互融合。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经济人激励追求最大化的方式,利他行为的效率也会提高。

(3)“利他”也是“经济人”的体现。人们进行慈善的一种动因就是寻求心理的安慰。之所以利他,是因为利他可以使自己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主要是针对企业所有者而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所谓“利他主义”其实是更高层次的“经济人”。

(二)政府的引导

政府可以引导通过慈善实现经济人与利他主义双赢,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精神鼓励、媒体宣传等。

经济学理论研究显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正外部性极强的企业慈善,经济人型慈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慈善的间接经济效益,这将提高企业的边际收益。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树立正面的形象和获得较高的市场曝光度和知名度,从而间接有助于提高该企业边际收益,达到其经济目标如提升企业正面形象等。这种政府扶植的方式,不仅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企业产品销量提高带来的利润要远高于补贴和少量的免税,也更适用于经济人型企业慈善。相对的,政府的补贴和免税等政策,对于利他主义的企业慈善更为有效,因为利他型企业慈善缺少经济人型慈善目的明确的经济来源,给予表彰可以提高企业慈善的个人心理满足感,这也是一种边际效益。

五、结论

首先,“经济人”是“利他主义”的前提,其中包含两层含义:1.“经济人”是企业活动的前提。企业必须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企业的“经济人”目标才可以对““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的选择。2.即使在选择““利他主义””后,““经济人””仍是“利他主义”的资源保障,即便是纯粹利他,“经济人”也是可持续“利他主义”的基础。

其次,“经济人”与“利他主义”可以达到平衡。

第三,“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相互渗透。“利他主义”可以作为“经济人”的手段,“经济人”可以提高利他的效率,甚至利他也是“经济人”的一种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彼此支持。另外,政府可以引导企业慈善实现这种平衡。

[参考文献]

[1]徐传谌,张万成.“经济人”假设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2):27-31.

[2]龙游宇,李晓红.利己、利他与经济人假设[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3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