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微创医学专业精选(九篇)

微创医学专业

第1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肛肠外科;国内发展

肛肠外科诊治从盲肠至这一范围内的外科疾病。国际上,肛肠专业的发展伴随着对肛肠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革新。在国内,肛肠专业的理论早在古代中国对肛肠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为后世医学界所采用,沿用至今[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肛肠外科理论更加的丰富,专业分类更加的细致,技术更加的先进。

1肛肠外科理论的发展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肛肠外科专业性的理论不断发展。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年。系统阐述了肛肠外科基础,如解剖、生理、病理、检查方法、有关功能检查法、X线、超声、CT、磁共振成像、核素检查、手术前后处理、抗菌药物及麻醉;各种常见的肛肠类疾病。此外还介绍了腹腔镜、小儿肛肠疾病、妊娠与肛管直肠疾病、下消化道出血及肛肠少见病等。本书资料丰富,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肛肠外科的发展水平。《肛肠外科手术技巧》主编:李春雨 汪建平,出版时间:2013年6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全书共54章,约120万字,插图1200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绘图精美、清晰逼真。系统地介绍肛管、直肠、结肠疾病的常用手术和疑难手术。此外还有李春雨编写的《实用手术学》;王果、李振东《小儿肛肠外科学》等等详细的肛肠外科的实用性理论。这些专著的出版不但丰富了肛肠外科的理论,也促进了肛肠外科的迅速发展。

2肛肠外科中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理论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肛肠外科的新的技术不断地被推广应用。微创原理和微创手术在肛肠外科得到相应的发展,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如,在一二期痔疮患者中,采用的注射疗法[1]。自初起使用的"坏死剂枯痔液"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硬化剂消痔灵"再到相应硬化剂的改良。药物的改进一方面减少了药物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性,同时也减少了术后痛苦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1~2]。这种注射疗法就是充分吸收微创理念,大大减轻了手术带来的痛苦,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三微一镜的微创治疗术在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这种说法首现于郑州丰益肛肠医院的一次"首届全国肛肠微创技术研讨会"中。三微一镜是肛肠医院常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三项肛肠疾病微创治疗技术即PPH微创术、HCPT微创术、COOK痔疮枪;一镜指的是电子肛肠镜[2]。因此四者合称为"三微一镜"诊疗技术。PPH手术是用一种称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具有术后见效快、恢复快、无痛苦等特点。HCPT微创术的原理是:当高频治疗钳夹痔核时电钳迅速将痔核组织水分蒸发,生物组织电阻抗由小变大,当电阻抗和仪器输出阻抗相配时(组织干结炭化) 仪器自动鸣音提示,即达到治疗效果,HCPT微创术对各期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脱肛、肛周湿疹、大便疼痛或喷血等肛肠疾病疗效十分显著。COOK痔疮枪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高效的套扎技术,采用天然橡胶套扎环,以0.1MPa的压力不间断吸引病灶处,在极短时间达到吸引部位组织分离、坏死、干结、继而脱落,当痔疮脱落的瞬间压力吸引自动停止,该技术整个过程不用开刀。电子肠镜检查技术,主要是弥补肠镜检查的不足,对于痔疮,肛肥大,肛瘘,肛裂等症状能够迅速并准确地了解其病灶的部位以及发展程度。对病灶部位进行病理检查,为手术做好准备,术后检查,提供相应的参数参考。

3肛肠外科专科医院的大量涌现

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肛肠外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肛肠类疾病日益增加。这就需要专门的肛肠外科的医生。国家鼓励创办民营医院,在这种环境下,民营肛肠类专科医院大量的增多。民营医院的存在,加剧了竞争,促使各医院不断的更新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当然也有的医院存在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出现医患间的矛盾。有部分民营专科医院,为追求利润,欺诈患者,小题大做,给患者开药、做检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认真对待民营医院的发展。政府一手要放开,一手又要强化,在鼓励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兴办私人医疗机构的同时,仍要建立市场准入标准,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防止非公立医院为单纯追求盈利而忽略了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能。

4各大学肛肠外科专业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成立了相应的肛肠外科专业,即便是没有成立,也在相应的外科专业分门别类的传授相应的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对肛肠外科专业投入加大。全国肛肠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也在不断的增多。各种相应的专业知识分得更加的细致。培养了大批的肛肠类专业的研究生,为肛肠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发展太快,也存在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

总之,我国目前的肛肠外科在理论上、技术上、专业程度上都有了相当高的发展。这些理论、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我国肛肠外科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是我国医疗事业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部分专科医院丧失了救死扶伤的基本医德,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影响了我国肛肠外科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肛肠外科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21世纪将是外科学的“分水岭”:外科学将从20世纪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麻醉学、无菌术、抗生素为支柱的最大侵袭性外科,发展成为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影像学 、光学、机器人以及计算机辅助为支撑的最少侵袭性的分子外科学。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微创技术蓬勃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其前景是广阔美好的。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微创技术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关于技术要点、难点、路径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不断涌现诸多问题,值得探讨与思考。为此,本刊专访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蔡清萍教授,并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微创外科的“无中生有”阶段

近 20年来,以腔镜外科技术为龙头的微创技术带动整个临床外科医学界并引发了一场微创医学革命,微创外科与器官移植一起成为 21世纪临床医学领域两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所有在微创理念指导下的微创诊疗,不仅涉及胸腹部外科、妇科、泌尿外科、骨科,而且影响到消化科、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眼科、呼吸科等许多领域。微创技术在多学科、大范围的应用和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微创外科的横向拓展,同时微创外科在各个专业内又在不断向更精、更细、更强地纵向发展。近年来,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诞生使已装备精良的腔镜微创外科医师如虎添翼,也使微创外科医生与病人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蔡清萍教授借用《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将微创外科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1)“空城计”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个阶段是现代微创技术的萌芽期,外科医师在不能得到认可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极为困难和艰巨的探索,微创外科的发展基本处于空白期;2)“树上开花”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微创手术由相对简单的腔镜胆囊切除迅速广泛应用到腹腔其他脏器(如胃、肠、肝、胰、脾等),腔镜手术的优越近期疗效得到认可并被应用到腹腔以外的腔隙(如胸腔镜、关节镜、宫腔镜等);3)“无中生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此之前微创手术大多以“腔镜”手术为主,即在固有腔隙的环境下进行手术,进入“无中生有”阶段后,外科医师开始尝试在非固有腔隙的组织器官中建立微创操作空间并实施手术,比如乳腺、甲状腺等没有自然腔隙,腔镜医师通过溶脂术、帐篷搭建及隧道构建等技术建立人工腔隙后实施微创手术。外科医师在探索创新技术时除了要考虑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之外,还要确定技术的安全性,比如在非固有腔隙中灌注气体建立操作空间时CO2更容易弥漫全身引发气肿及高碳酸血症等;溶脂术也有一定危险,操作不好的话可能会出现脂肪栓塞等严重问题。

微创时代的传统手术

外科强调以手的操作来治疗疾病 ,手术刀是外科学的标志 。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整个 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外科学更臻于成熟。外科的治疗模式总是服从于不同时期的医学观念 ,外科学本身并无“巨创”和“微创”之分,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也绝非势不两立,这完全取决于医师对特定疾病治疗的理解和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年代的医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微创手术也会有不同观点。

蔡清萍教授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趋于“四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远程化(远程化要借助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四化”在微创技术的发展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如何通过减少对机体的侵袭性以及增加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快速康复提高近远期疗效是医患双方的永恒追求,因此微创技术是未来外科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微创手术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手术一样是建立在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肿瘤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理论体系上的;微创手术方式和原则依然遵循传统手术的要求;微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但依然存在缺乏触觉导航、突发损伤难以控制及操作空间无法建立等不足,需要传统手术的辅助,因此传统手术是微创手术的基础和保障。腔镜外科医师既要了解腔镜手术的原理,又要熟悉器械的操作使用,适应镜下解剖的辨认,配合好眼、手、脚的协调操作。腔镜手术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在腔镜下器官组织的成像被放大,解剖暴露更加清晰,操作更加精准,对重要器官组织的保护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医生在腔镜下沉浸于局部效果的放大,可能会丢失整体感,这就需要外科医生要有很好的整体观。当然现在手术时腔内都只有一个摄像头,如果有一个整体摄像头再加一个局部摄像头,可能就会解决此类问题。

微创技术发展于传统手术,近期疗效又高于传统手术。技术上,微创手术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传统外科手术,已成为部分良性疾病手术的金标准,但是对于某些疾病如进展期胃癌等微创手术未必对病人是最合适的。对于这些新手术、新技术,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将微创技术和传统手术从手术的实用性、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前瞻性、随机性大宗病例对比研究,为微创手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积累第一手资料。

微创外科的深水区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医师手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常常让蔡清萍教授这样的外科医师感到如履薄冰。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上日渐突显的优越性,它已成为诸多年轻外科医师争相学习的目标 。但是三四级以上腔镜手术其难度与传统手术不同,对主刀和团队提出很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基层医院争先引进设备,有些在技术力量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展腹腔镜外科手术业务,导致并发症或器官损伤屡见不鲜。这些做法既损害病人的利益,也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蔡教授坦言,随着外科医师对手术技术的深入挖掘,微创技术不断突破技术难度、盲点(如反穿刺技术、圆形和直线吻合技术等),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微创技术健康发展值得重视。首先需要对医院以及微创外科医师的微创手术专业资格进行认定,而认定的标准应在相关部门的管理下进行系统、规范、合理的制定。其次微创外科医师除了要接受全面完善的基础课程教育外,还要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接受有关部门的评估,考核通过才可实施微创手术。第三是制定与医师职称能力级别相对应的手术分级制度。总之可开展微创手术的医院应该具备经验丰富的人才、较强的多学科综合实力、先进的仪器、完善的教学课程及训练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微创外科医生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保证我国微创外科的健康、稳步发展 。

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医师的有力武器,创新思维才是外科的灵魂。临床外科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在千变万幻的环境下的“外科决策”,在外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尤其是术中)随着手术刀的移动,外科医生必须迅速地做出各种判断,而正确的外科决策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代外科医师应该做医院里的“核心轮”,疾病的综合治疗模式以及大规模的外科“行动”已超出了传统的学科划分范围,要求多学科的联合,要求有熟悉各学科的核心组织者,这个任务自然落在外科医师身上。将来的外科医生若只会使用手中的手术刀甚至微创技术还远远不够,还要求具有驾驭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能力,但对于从当前的超细分科下培养出来的外科医师,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外科技术与技巧的重要性虽然不会削弱,但是将来的外科医师应该更善于思考、更博学多才、更能融入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潮中去,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微创外科的艺术

与蔡清萍教授交流的过程让笔者觉得很“享受”,从他口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许多前沿知识,他对于学科发展建设的很多理念更让我们觉得如沐春风。2008年,他曾提出对微创外科手术的设想,并已成为长征医院胃肠外科现在的科训――“稳中求方、方后求快、快中带美、臻于艺术”。“稳中求方”,慢是稳的起点,有了稳才能求快,稳是由慢到快的立足点,稳是第一步,开车要稳,开刀也要稳,稳就是要把病人的安全放到第一位。方,乃方略、方针,要遵循指南,要在循证医学的引领下做到稳,像小朋友写字一样,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稳稳当当,接下来才可以写草书,手术亦是如此,只有练好基本功,掌握了手术之“方”,才可能追求快。而快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原则、有方略的快。这就对外科医生有更高的要求――手术台风的建设。怎样形成自己的台风呢?这要下很多功夫,也是一位外科医生毕生经验的积累。自然科学之父是哲学,自然科学之母应该是艺术,医生在手术的时候只有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让治疗臻于艺术,让患者收获更多满意。

第3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检验学院是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不断培养和提高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竞争力对于检验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临床检验仪器操作是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好《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检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培养更多优秀检验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全面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1-3]。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强调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主动学习,师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4]。微课是在传统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微课能够促进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5-6]。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围绕培养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结合《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专业特点,对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使本课程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1《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1.1教学模式的现状

迄今为止,检验医学已步入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7]。现代化的检验医学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以临床医学实验室常用的基础仪器与先进的专业仪器为学习内容,反映了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仪器的现状,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上岗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本课程是由多学科交叉组成的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和学习内容较枯燥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完善和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应以适应时展的标准来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应主动扛起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科技支撑的责任,努力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乡医学院是国内《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创始院校之一,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用高质量的课件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同时积极推进本课程微课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坚持在完善教学模式上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提高《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9-11]。

2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创建《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是现代医学实验室的根基,是临床检验人员进行临床实验诊断的前提和依据[12]。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改革,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研室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本课程2009年参评并获批为新乡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获批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新乡医学院首批微课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圆满验收,2021年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建设工作。2016年,为了全面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构建,本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讲座,认真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微课的制作由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资源完善3个阶段组成,其中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构建的基础。教师们围绕教学大纲全面梳理本课程的知识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开发的同时,把控好整个课程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完整化。在微教案设计、脚本润色、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和录制视频等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和观摩等活动,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逐渐提高制作水平,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所有微课的制作。同时,通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成立与实践,对于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改进微课教学的措施做了分析:首先对微课的“微”应该理解得更到位,今后教师们努力在知识点的选择和把控方面做到更好;其次就是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合理安排课后和上课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应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完整地展现给学生。

2.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

教学类的微课是基于课堂知识点的微视频,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2.2.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开始于2017—2018学年第1学期初,任课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及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本课程的微课视频。预习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时间较短,且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学生在微课的线上平台可以和教师自由地交流,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之余又感受到教师的关注。2.2.2课堂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理论(理论学时66节),其内容枯燥繁杂且识记知识点较多。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在传统的讲和听的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另外,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准实施课程改革,任课教师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一部分知识点的授课,其中一目了然的理论内容不再赘述,同时在合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讲述课程与临床的最新相关进展,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路、积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授课效果最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节约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多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查找资料后,充分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2.2.3课后的巩固和学生的考核办法为了考察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变以往的考试形式,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将枯燥的随堂考试改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知识掌握多元结合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讨论过程及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等进行反思,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或表格、总结归纳、结论答辩等环节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答辩,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平时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临床检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自2016年新乡医学院《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建立至今,医学检验学院的学生已经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基本课本知识,也锻炼了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多位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团结合作、积极争取、不惧困难地参与录制了许多微课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将其制作成完整的小微课,并且参与了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2017年,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109位本科学生和2015级检验医学专业63位专科升本科学生均积极踊跃参与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原理》《穿过你的比色皿我的光》等20个优秀作品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项。另外,经过分析,发现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检验医学专业知识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荣誉1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8篇;本届学生已经于2018年毕业,考研上线率为67%,录取率为50%,远大于上一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29.6%)。本课程教师团队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中获得微课建设奖,制作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保养》等51个微课获得一等奖等多个单项奖。2018—2020年的每一学年,在2015~2017级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成功实施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和教师不仅收获了教学成果,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在业余生活中,教师们经常通过面谈、打电话、发短信、网络教学平台及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进行不断反思推敲和修正,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本课程微课的建立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起到了榜样作用,带动了整个医学检验学院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提高整体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具有启发作用。

4认真做好工作总结

第4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络病大会促进络病学科发展

国际络病学大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召开了9届,搭建起了络病理论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和中西医协作的创新,弘扬了中药文化,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外凝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等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群体,共同致力于络病研究。

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都设立了相应的专业委员会;20多个省市建立了络病专业委员会;国内40多个高校开设了中医络病学的课程;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都开展了通络方药的实验研究;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设了《络病学》英文课程。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强调,络病学说是新时期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指出,近年来络病学科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体系建设、产业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根据中医络病学研发的一批创新中药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部长表示,络病学科这一多学科、多领域、中西医共同参与、海内外共同关注和参与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将成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院士则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医络病系统的构建,在防治心脑血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应对重大呼吸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透露,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将建立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

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突破

据悉,历届国际络病学大会都把推动中医络病学发展,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为重点,将中医络病理论研究通过“传承、开放、创新、融合”起到指导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标。几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以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苠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为研究内容的20余篇研究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发表,引起了重大国际影响。

美国贝勒医学院完成的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转基因动物作用研究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病研究中心进行的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基因PPARr表达研究均取得了科研突破,络病学研究成为探索心脑微血管病变的指导。

吴以岭院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两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围绕“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以及“孙络一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等深入研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异病同治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反应的微血管内在机制,发现了防治微血管病变可以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新途径。

重视微血管损伤是会议焦点

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重视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与会专家的聚焦热点。专家们指出,微血管损伤是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5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医学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在现代的新媒体环境中,各行各业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形式也随之有一定程度地改变。医学书籍种类内容多、医学知识点繁多复杂,初学者难以找寻其中蕴含的规律,建成完整的体系进行记忆,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在校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而微电影这一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新兴影像形式,其互动性、灵活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可缓解医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因此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好结合,开创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创作出更好地满足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优质微电影,显然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教育部门以及医疗相关机构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

1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的发展

1.1新媒体

媒体是指人借助用来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新媒体简单来说是一种环境。其在狭义上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广义上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顾名思义,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相关的传播新技术,在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产生的质变。其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互动性强并且搜索便捷等诸多优势,为各行各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1.2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大约于2010年之后开始进入大众的眼帘并渐渐流行起来。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其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微播放时长、微制作周期、微规模投资等特点且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微电影可以看做是“碎片化”的电影,人们可以通过微电影来精练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或展示某些事物,微电影的拍摄和内容相比于电影来说更自由化和多样化[1]。

1.3微电影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冠以“微”字事物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快节奏的生活推动下,微电影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微电影因其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及实时性等特点,而与当前形势下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可以在短暂的休息时光中接收到较为完整的信息,并可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故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观看浏览短时间的微电影成为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娱乐形式产生了较大改变,微电影这一新兴的影像形式依托新媒体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并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对传统视听传媒产生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和视频门户网站的快速发展为微电影的播放和传播带来便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众的时间更趋于碎片化,大家更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微电影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充分符合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微电影最初主要用于商业宣传,随着微电影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以后,其被赋予更多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用于商业宣传,如科普微电影、教育微电影、公益微电影等等。只要更加注重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培养微电影方面的人才,拍摄出更具专业化的微电影,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孕育而生的新兴事物在未来可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并用于更多的生活领域[2]。

2新媒体时代下医学教育教学现状

2.1医学知识技能学习现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学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知识涉猎广、专业名词多,知识点细密繁杂,医学学科分科精细,科目多。据统计,一个医学生所需研读的书籍摞叠起来的高度超过了正常人的身高。医学专业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极强。医学生既需要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临床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信息量大且88抽象的医学知识与长期专业且枯燥的实践操作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耐心缺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出现授课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现象,都成为医学教育教学的障碍。例如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操作与技能培训环节,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2我国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多以开设医学课堂教学为主,而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单调,限于学时,可指导的学员有限,适合学校和小群体的培训或者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学时间、教师及学员的数量有要求[3]。同时,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师生课堂互动不佳,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佳,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现因材施教,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医药教育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式为主,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课程考核以记忆内容为主。学生学时多、负担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存在教育模式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判断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4]。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仍是我国医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现阶段,部分医院为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理解能力,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如在手术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的手术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直播,让医学生可以同步观摩与学习手术过程,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患者心跳声、肺部呼吸声音和语音震颤声等人体脏器声音,既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

3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3.1微电影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发展迅速

在新媒体时代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更迭也不断加快。现代人在信息知识的获取中更加倾向于提高效率和缩短时间。而微电影作为微视频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因其耗时短、剧情寓意丰富、生动有趣等特征更易被所大众接受。焦明光影微电影分析报告中指出:微电影受众平均每周在网上看视频花费时间为10.2小时,在线观看微电影的比例迅速上升,占比高达95.4%;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源后,下载观看的用户占比47.6%。微电影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微”上,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微电影在整体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电影并无二致,区别仅在于时间的长短,这鲜明的特色就要求其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吸引人的内容[5],使微电影具有趣味性这一性质。个性化是微电影的一项重要特质。微电影追求一种个性的、“出乎意料”的表达方式,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与当前人们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相契合[6]。

3.2微电影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兴起

因微电影的独特性,其经常作为文化传播、教育的一种手段。现如今,还可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据查阅资料发现,微电影教学法的正式概念最早是由孙叶飞于2013年提出,其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7]。之后,微电影教学法开始慢慢发展,不仅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手段,还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微电影教学法在专业必修学科方面应用不多,主要用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史的学习、医学英语培养等方面。微电影集语言、动作、音乐、场景等多元化元素为一体,激发学者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印象。例如微电影《黄金六分钟》对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的效果十分理想;又如近年来的作品———《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所展现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引发学者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思考[8]。微电影的出现给医学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微电影教学法仍处于萌芽阶段,其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都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微电影在医学专业学科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开发,潜力很大。

3.3微电影应用在医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

3.3.1医学知识电影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医学知识内容抽象复杂,医学技能操作要求高,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成功体验感少导致缺乏施救的自信、学习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等。把抽象化医学知识与微电影进行结合,利用微电影的趣味性内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综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电影艺术学,创作创新型医学教育教学微电影。丰富剧情和场景,让学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观看微电影来帮助提升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可为相关教育行业提供新思路。3.3.2穿插生活的常识,实现知识互融效果。在每期的微电影中,可以在主线剧情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医学小知识和生活常识,实现知识的互融。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为例,当主线为心肺复苏抢救时,则可以利用不同需要心肺复苏的抢救场景来穿插不同的小知识。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穿插使用煤气时的注意事项,溺水可以穿插防溺水和进行心肺复苏前相关抢救措施等。以不同的场景可引起学者对不同突发情况的联想与思考。3.3.3知识视觉形象化,激发兴趣提高记忆。美国研究发现由普通的听讲模式转变为运用声音和图片的模式可将学习内容留存率由5%提升至20%。所以,将繁杂难记的医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微电影相结合,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视觉形象化,有利于增强记忆,有助于对知识的快速掌握与学习[9]。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 种活动的倾向,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兴趣是人类跨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有研究证明知识视觉形象化能提高学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以一个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微视频英语教学后总结发现全班学生都认同微视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证明了微视频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听力与写作技能[10]。3.3.4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有教师授课传统模式、多媒体培训模式、人工模型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地点、人数受限大,耗时长;单纯多媒体模式的视频通常由任课老师在网上下载,其时常会有声音卡顿、画质粗糙,情节方面缺乏生动性,整体与课本知识不够连贯,缺少系统性等问题,给复习带来不便。而微电影不仅是作为符合现代碎片化时间安排的一种文化娱乐产品,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科普和传播医学知识。趣味微电影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与当代大众媒体发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利用丰富的剧情将知识连贯起来。它针对某一课程主题进行情景设计和角色扮演,经过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工作,最后形成趣味创意的微电影作品可以给医学教学教育、培训和研究等提供新思路,启发相关行业推行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助力国家健康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3.5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微电影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微电影教学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让教学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既增强课程感染力与吸引力,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获得感,从而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相比传统教师讲授的授课形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而微电影表达内容可见、可视、可感、可知,让学生在学习、感知、领悟、赏析、深度分析和解读微电影表达内容的过程,既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繁杂的医学知识,还能增强其理论思维能力,也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电影文化的精髓,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医学使命感增强,对医生这一岗位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我校于2014年开始招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此之前,主要教学对象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相关检验技术,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相关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1]。针对招生层次的变化,明确目前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我校相关教师的中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经验丰富,而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均有别于中职课程,需要相关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2]。(2)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一般采用特定的形式开展,实验步骤和结果都是确定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机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这就需要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并构建科学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体系[3]。(3)目前,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多与附近的医院合作,充分利用其平台的优质资源,开设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1改变基础实验教学手段,建立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专业基础和实验基础[4]。本教研室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遵循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示教为辅与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难以开展的最新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具体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5],包括准备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研讨、实验总结以及科研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轮流参与实验准备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5~6人一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成败原因,总结经验。2.2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6]。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课和理论课学时比为1∶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的关键[7]。我院传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设计见表1,改革后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模块设计见表2。本教研室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2.1抽签选择临床模拟标本。实验教师准备临床模拟标本,例如感染病原菌的尿液、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等,学生抽签进行实验,两名学生一组或者4名学生一组。2.2.2设计实验方案。每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微生物学检验程序。2.2.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做到总体调控,把握学生实验进度,保证其进行按时完成实验。2.2.4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对实验进行总结,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归纳实验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2.2.5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对其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3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方式,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应该是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和师资的开放[8]。教研室每学期接纳一些自愿参与研究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掌握课题设计思想和实验技术,撰写实验研究论文,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2.4逐步建立医院实践体系。本教研室与长期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医技人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建立了医院实践体系。我院对2015级、2016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共6个班级,改革班学生在校掌握基本技能后,进入医院接受实验教学,共设接种、培养、鉴定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对改革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本教研室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9]。实验成绩主要由基础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成绩、临床试验成绩组成。基础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综合性实验成绩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其中小组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5%,个人成绩由小组成员给出,占总成绩的15%;开放性实验成绩由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10%;临床试验成绩由医院带教教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

4讨论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新型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建立综合性、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难题能力。此外,逐步完善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教学改革将课堂延伸到工作岗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实行多元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第7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一、新媒体在职工教育中的特点

(一)即时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

制。“即时传播”的特点,使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信息,亦可随时可以将新信息加工,实现24小时在线。特别是手机这种新媒体,方便携带,随时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零距离,尤其是与网络媒体的结合,可以使信息瞬间传送到医院职工。作为职工教育的一种新载体,新媒体强大的时效性增强了职工教育的有效性。

(二)互动性。传统的职工教育工作方式主要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地进行,大众性、群体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职工教育从“面对面”到“键对键”。职工教育工作上网,通过局域网开辟专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并且可以交流思想,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通过设立医院微博、“领导信箱”、 “合理化建议平台”、

QQ群、微信群及电子邮件收发,可以反映职工呼声,收集建议,开展网上调查、投票,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广泛性。网络信息覆盖面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职业规划、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文化娱乐等各种信息服务,因此,网络可称为百科全书。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国际化的特点日益明显,职工可以在多媒体终端上,随时了解医院内部、国内、国外的大量医疗信息和科研成果。

二、新媒体在职工教育中的深度应用

(一)新媒体已成为医院文化教育新窗口。医院充分利用新媒体群组创建、互动参与的优势,用优秀的文化引领人、塑造人、感染人。2011年7月我院在株洲卫生系统率先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对接,中心远程教学系统让医务人员在线聆听湘雅医院专家讲座,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在省内、市内广泛应用和推广。2012年,医院先后开设了网站、院内QQ群、官方微博和微信,并相互链接。医院开辟的“幸福人医”群是职工参与、交流最多的QQ群之一,群成员达到医院总人数90%以上。该群开设的“每日一句正能量”和“在线讨论”专栏紧扣精医、厚德、博学、超越医院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

QQ群先后开展的“医院十大优良传统和十大陋习”、“职业幸福感”等主题讨论,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浅谈升华为深思,从争鸣化为共识。通过讨论总结出了“十要十有”医院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并由此引发了“一次就医、终身为友”、“快乐生活、幸福工作”、“情商创造幸福”、“阳光人生”等一系列话题,充分激发了职工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极大地提升了职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新媒体已成为职工常态教育新载体。医院充分利用新媒体方便浏览、覆盖面广的优势,创新思路,把技能教育、安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法制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过新媒体渗透到每一位职工,做到常态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一是常态导入。医院网站开设了人医动态、信息要点、形势教育、医保政策、安全提示等教育专栏,针对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需求,结合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定期编辑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政治理论等内容,常态化资讯、传递信息,方便干部职工随时随地学习。QQ群推出“会议快讯”,第一时间院长办公会、周例会、科主任和护士长例会等会议精神,方便职工随时了解医院工作动态。医院微信群每天推出3分钟“医疗规范服务指南”,将枯燥的业务知识与实例经验结合起来。利用医院内网开展网上授课和网上答题,扎实开展三级技能培训,帮助干部职工扎实掌握技能规范,促进干部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整体提升。二是常态“晒”出。采取定时晒和随时晒相结合、晒亮点与晒不足相促进的方式。医院网站设立“医德医风”排行榜,每月“晒”排名。微博和微信每周原创信息,大力宣传各岗位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事迹,不断增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QQ群每天都有科室“晒”锦旗、感谢信等等,相互点赞和示范教育构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QQ群公示窗每天、每周都有问题和不足“晒”出。每周行政查房、业务查房问题和整改情况、满意度调查和回访意见,每天总值班工作动态、病人信息等及时公布,切实将新媒体打造为提升素质、提升能力的有效媒介。

(三)新媒体已成为激励员工新平台。医院充分利用新媒体主导、主办功能,创新开设微信点赞活动,极大地激励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热情。医院微信平台针对不同群体和教育目标,率先在株洲卫生系统先后开展了“最具亲和力护士”、“明星团队”和“明星医生”评选活动,组织专门力量宣传发动、设计造型、拍摄照片。“最具亲和力护士”和“明星医生”参评者超过医护人员总人数40%,“明星团队”涵盖了全院各科室部门。参评者的参赛宣言充满感动和激情,充分展现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风貌。活动因形式新颖、参与率高、组织精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活动点击率近30万次,关注人数超过3万,很多默默无闻的职工一时间成了“名人”、“明星”。生动的职业价值教育,形成了护理队伍比谁更有亲和力、医生队伍比谁粉丝多的新型追赶超越氛围。

(四)新媒体已成为化解问题的新纽带。医院积极引导干部职工通过新媒体阵地表达诉求、反馈意见、反映问题,畅通干部职工沟通渠道,组织专人定期收集整理职工反映的期盼诉求和意见建议,及时答复处理,确保职工的思想疑虑和实际困难及时有效解决。如医院研究制定高级人才津贴发放制度时,医技、护理、后勤等部门职工通过部门群反映意见,认为所有高级人才应该一视同仁,享受和医疗高级人才同等待遇。医院了解到职工意见后,通过群内对话和专题会议作出说明,使职工明白了政策背景,从不理解到拥护支持。又如针对临聘职工对工资政策等问题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组织相关职能科室编发政策解读要点,通过微信群、QQ群及时公布了上级文件和兄弟医院执行情况,开展政策解释、思想疏导,及时有效化解职工思想疑虑。

三、新媒体在职工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从2011年至今医院通过互联网组织远程授课200余次,共计6000余人次医务人员参加了业务培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动力。近两年来,医院获得国家专利2个,省级科技立项3 项,市级科技立项16项,其中脊柱外科的科研课题“改良通道MED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获株洲市201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小儿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变化趋势探讨”获株洲市201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株洲市卫生人才135工程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我院脊柱外科胡卫辰主任评为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学科骨干。大骨科主任刘平均列入株洲市万名人才计划。

(二)医德医风出现新局面。医院在网站上开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专栏,在网站上刊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卫生行业“九不准”、“十个严禁”、“八项承诺”等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广大医务人员对法律规定入心入脑,切实增强廉洁从业的自觉性,运用微信、短信、网站、等形式营造廉荣贪耻的教育氛围,2013―2014年度被评为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全院收到患者的感谢信90封;拒收、退回红包115人次,金额9万余元。今年5月医院产科收到了株洲市第一个600元的微信红包,医生当即退回,这一新媒体常态下的微信红包在株洲各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3)职工观念发生大转变。医院前身为株洲铁路医院,于2004年从铁路移交株洲市,在铁路体制下运行了

50年,因计划经济的禁锢导致职工思想僵化,市场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通过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全院职工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转变了理念,拓宽了思路,找准了差距,明确了方向。护理部创新无铃声服务,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和“品管圈”等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院职工从“要我服务”从“我要服务”转变,涌现了许多心系患者,真情服务的典型。2014年3月医院保卫科科长陈荣辉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名打算跳楼轻身的患者,事后还陪他聊天,开解他,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事迹经株洲晚报记者报道,大大的传递了正能量。我院关节外科医生袁献军、肾内科护士罗霏为救治家属不在身边的急诊车祸伤病人和孤寡老人,将自己的热血献给了病人,在危急中挽救患者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医患情深的和谐之歌。近4年以来,医院管理层带领全院职工抢抓机遇,乘胜而上,医院业务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今年预计突破2亿元,门诊、住院患者创历史新高,2014年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四、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职工教育的对策和思考

(一)积极推进职工教育进网络,构筑职工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在新媒体背景下,职工教育应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做到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相结合,把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正确纳入职工教育体系中,完善职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建设,促进职工教育与新媒体在教育引导上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交叉覆盖。

(二)不断提高职工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单位要为职工教育工作者提供使用新媒体的条件,对职工教育所需的人员编制、必要经费及设备给予切实保障,建立一支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又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队伍,包括专职人员队伍、通讯员队伍、党团员等骨干队伍,这是做好职工教育的重要组织保障。职工教育工作人员要主动加强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适应职工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求。

第8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这是健康微能量为医生提供的一项福利。

而它本身,正是一个专注于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服务、提供工作新方式的移动医疗云平台。“医生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想帮助医生解决日常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不搞高大上。”谈起初衷,健康微能量的创始人钟宏告诉记者。

现在,健康微能量平台上线一年,已有上万名医生和数百家医院在其平台上注册微官网,其中北京、上海60%的三甲医院都在使用该平台。

满足医生的需求

医生有多忙?

“北京妇产医院的专家,一上午需要看70名孕妇。一个上午是4个小时,相当于每名患者有3分多钟的看病时间。在这3分钟里,需要查体、问询、开化验单等,医生连看病人脸的时间都没有。”而这也正是中国医患关系不佳的根源――老百姓看病难,医生工作压力大。作为一名医生家属,钟宏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医患关系状况有切身感受。

3年前,钟宏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MBA。“我觉得移动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以做点事,就在课程上把创意转化为实在的商业模式,然后找投资人、创业校友去分享,请他们做导师。”钟宏说。

创业之初,钟宏的团队主要是清华校友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大家做了一个“无忧医生”App切入母婴人群,做的是家庭医生的模式。

“这是一个孕期全面健康管理的App,从孕期到新生儿阶段,会为用户推送相关的健康资讯,还有医生问答、电话咨询以及家庭医生的打包服务。”钟宏介绍。

孕期家庭医生在2012年上线,后发展到几十万的用户,并拿到了挚信资本的首轮投资。但在钟宏看来,家庭医生代表了对医疗模式的一种颠覆,但中国老百姓对家庭医生的理解更多是私人医生,这种模式相对还是超前。

“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疗服务还处在市场化的初期,现在仍是‘以医院为中心’的产业链,这是受场地和医生的资源限制(导致的),但随着政策的开放,医院多了,拼的就会是软实力,进入‘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医生资源的开放,才会进入以‘患者为中心’,最后,会向‘健康为中心’的模式发展。”钟宏觉得,现在的移动医疗产品大多以患者为中心,但患者进来了,却缺少高素质的医生,那提供的服务就会比较低质。

因此,伴随着钟宏的团队在母婴这一垂直领域的尝试,他觉得更应该以医生为中心,做一个全科的医生平台,让更多医生加入。“之前做医患之间的连接,这是我们持续会做的方向,但会扩展到全科。同时,我们还要做医生与医生之间的连接。”

健康微能量由此而来。

健康微能量是一个轻应用平台,钟宏说这其实是基于医生的需求。“去年,轻应用的概念还很少,但是跟我们合作的医生已经开始用个人微信公众号为患者服务,是他们给我们科普了微信公众号可以干什么事。”

同时,钟宏也发现,让医务工作者使用App的门槛太高。“一些专家都不知道从哪儿下载App,他们平时不太关注这些新玩法。”

于是,钟宏和他的团队就做了一个轻App,基于微信平台去做自己的微官网的产品。“微信的机制比较适合做医患之间的沟通,同时门槛低,医生在微信上可以快速创建、使用。只要分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为患者提供服务。”

现在,在健康微能量的官网上可以看到,医院可以提供在线导医、手机挂号、专家门诊、手机支付、化验单查询等服务。而在医生的微名片里,医生可进行健康类文章推送、科普知识库聚合、在线课堂、患者健康管理以及其他的个性化随诊服务等。

但钟宏也强调,这是一个围绕医生的需求做一系列工具类服务的平台,并不直接面向患者。“每个微官网都是一个入口,患者直接去关注医院或者医生的公众号,我们只为医生提供后台的技术、产品、数据以及一些增值服务的支持。”

从“科普”切入

近期,钟宏想重点做一个“微科普”的平台,帮助医生解答平时患者看病时常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是因为,钟宏发现,在每一个专科领域,患者最常问到的问题也就几十个,但是医生看一个病人也就3分钟,并没有时间回答,而患者会认为医生不负责任。“现在,医生把那些常见问题做成小知识点,通过问答、文章、视频等形式放在微官网上,患者可以在等待就诊时或就诊后直接去了解。”钟宏说,“别看这是很小的事,但能够让医生用很少的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服务。”

产品刚上线时,钟宏找到了协和医院的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鲍老师在微博上有100万粉丝,很想在微信上做点事,很前沿。我们帮她拍了科普视频,她和她的团队平时也很活跃,会写一些科普文章和做微信上的互动。之后陆陆续续就有三甲医院医生加入了。”钟宏介绍。

微科普的项目在11月份启动,明年将在全国推广。目前,钟宏和他的团队已经拍摄了20家三甲医院,覆盖几十位顶级专家,并计划在明年承办“2015年中国健康科普大赛”,鼓励大家去建立微官网做科普。“做得好的内容还可以帮医生宣传推广出去,这也提高了医生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动力。”

今年5月份,健康微能量拿到了几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最近我们计划启动B轮融资,明年做一个最大的微科普平台,让它形成规模,沉淀大量优秀的医生、大量优质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再延伸出更多的服务让大众去用。”钟宏介绍说。

第9篇:微创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生物技术;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a)-0159-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广度的多交叉融合性和深度的多层次进展性,因而起着生长点的作用,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如何围绕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使踏入生物学大门的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较整体和广泛的了解,初步掌握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1 把握微生物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技术过程,受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生物医学见长的高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此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能够全面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外,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愿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面对庞大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一本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及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适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即全国优秀教材——周德庆先生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为基本教材,代替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该教材作为普通微生物基础课教材,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热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深厚基础[1-2]。同时,推荐沈萍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鼓励学生参阅一些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如Talaro等编撰的《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Lansing等编撰的《Microbiology》等,使学生广泛的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1.2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知识面

微生物学以微观世界生物为研究对象,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肉眼看不见,不易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相对抽象,这就决定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散乱,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反映“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学习有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使学生既弄懂教学重点,又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3]。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涉及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课上重点介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果特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比较总结,熟悉染色的过程,进而得出不同的染色结果产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课堂吸收率,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本科生,遵循注重知识点内涵的诠释,也注重其外延拓展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现有教材知识,又开阔眼界,重点介绍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最新理论、技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1.3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认知网络

微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知识结架构的紧凑性,各章节间高度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网,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例如“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首先与学生共同从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有利于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4]。

2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建立无菌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因此,我教研室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既保留了微生物实验中传统的革兰染色等内容,又侧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改善实验安排,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老师在每堂课前和课后都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下次实验布置。例如对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实验及生化鉴定等内容,各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也清楚的认识到前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实验的进行,从而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点面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细菌人工培养法等基本技术,又对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有了总体的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式教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研室根据大学生自身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采用以“自学-讨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每章给出1~3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书等资料,对问题进行准备。其次是课堂讨论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可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解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学说、理论的提出、推演和完善过程,学习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学习前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客观、严谨的科学作风[5]。例如,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Luria变量试验、Newcombe涂布实验及Lederberg影印平板培养法,介绍这些著名学者实验设计之巧妙和方法创新之独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开展“微生物学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综合素质,是每位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教研室尝试了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学自主实验”,主要开展了:“酸奶中乳酸杆菌的分离、计数及鉴定”、“市售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方法比较”、“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植物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游离于正常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通过查阅文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每周1~2次。这样既赋予了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也增加了课程实践的趣味性,避免了课程实践在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方面的局限性[6]。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的实践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给其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展示创新性和才能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课外生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微生物的实际培养、观察、分离和鉴定及应用,增强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努力求索的积极态度。

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符合 “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6-27.

[2] 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3] 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1):628-629.

[4] 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312.

[5] 孙卫民,田野苹,曹雪涛.自学-讨论-讲解式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