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精选(九篇)

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二、项目研究目标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遵循框架式实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剖析模拟课题的目标与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学生在反观已开展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其他可行方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模拟课题,对实验课题如何入手、如何安排获得基本认识。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3.设计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上,分组开展独立课题研究,自主进行方案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并获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或后续研究规划。例如:以“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目的菌株的筛选”为研究课题,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自行采样,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比较获取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简单的培养优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GB2013078)。

第2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 延续性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定为食品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本文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食品微生物学“课内实验,延续性教学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微生物实验课堂、“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在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食品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课内实验改革

(1)实验教学内容逐步更新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授内容的更新根据本学科具体特点、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及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确定。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减少不必要重复,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如通过“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检验”等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接种培养、过程观察及结果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综合操作技能,还十分易于发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适当引入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拟定实验计划,开放性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真理创造性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持续改革

从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准确把握讲授、示范、指导的尺度;要求学生多动手操作,规范操作;实验报告的规范化及评定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每次实验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验内容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和思考,要求学生做到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心中有数,对一些实验项目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对于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采取增强感性认识――重点讲授、示范技术要点――学生独立动手操作――错误操作分析及纠正――学生掌握并巩固实验操作技能五步曲,并将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再次,尽一切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要求学生多动手操作,独立操作,规范操作,比如针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繁多的特点,给学生适当安排实验的准备工作等。结果显示本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3)过程控制机制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坚决杜绝 “旁观族”。实验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形成错误习惯。试验过程中发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全体学生并定时检查错误的改正情况;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尽量抽出时间进行单独辅导。结合试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

(4)多角度、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实验课学生成绩大部分依照实验报告进行评定的作法,引入多角度、多层次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经验显示简单依照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定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本课程秉承学校改革的精神实质,尝试通过改革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实现以测带教、以测促教的效果。另外,改革初步尝试将学生平时进行的独立实验的评测结果作为最后成绩的组成部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增加食品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中实验题比重(占实验总成绩的40%);其次, 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根据实验报告中取得的数据结果和理论分析进行成绩评定(占实验总成绩的30%);而对于操作性强的简单实验,以操作技能为依据给出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学生的实验态度、平时提问、课堂讨论等也纳入实验课成绩评定的范围(占实验总成绩的10%)。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再次,加强对实验课实验报告的有效监管,在报告中设立更多开放性问题,尽量减少由简单的“是”“非”进行判断的环节。延长实验报告的监管过程,全面跟踪学生在完成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全杜绝抄袭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试验中发现、发表自己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思考和看法,同时将课堂表现予以量化评分。

2.延续性实践教学――教授科研实训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涉及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且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积累和学生的反馈,如果单纯依靠课堂学习仅能满足对课程基本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然而,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操作经常会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或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基于一般本科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或是对于少数需要在本学科有更高层次要求的学生而言,通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吸纳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教授科研课题,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教学团队对本课程各个实施细节进行重新论证。经过近半年的反复酝酿决定2013年春季学期第一次以本课程为依托开展“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通过此计划的实施也希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和经验。春季学期(《食品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开课学期)教学周19-20周(根据具体情况微调)。每天计划标时8标时。

(1)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选题

由于实验室客观条件限制,本计划根据学生兴趣及平时成绩考核遴选30名左右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分课题分小组实验研究,每组设计独立题目。选题如表1所示:

表1 科研题目选题情况

(2)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实施

实施过程中,指定每个小组组长,由组长负责,在查阅文献基础上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所需的实验试剂种类及数量、实验设备及数量、实验具体时间安排等事项。

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推选组员对本组实验成果进行答辩汇报,其评价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答辩过程中针对同学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发现进行讨论,寻找实验现象中蕴藏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分析并解决问题。

通过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自觉利用学习资源, 发掘学习时间,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和科研兴趣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佳琪,吕远平,姚开,何强,谭敏.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 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2]刘正峰. 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79-83.

[3]高文庚,李平兰.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01:111-116.

[4]陈海琴,田丰伟,王刚,张秋香,陈卫,张灏. 本科生微生物学(食品)创新教学模式摸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4.

[5]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檀建新,马雯.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2002,03:102-104.

第3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笔者采用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内容、重视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教师科研课题,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式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果表明,通过教改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初步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微生物学是生物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各专业微生物实验课做了相应改革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包办多,仪器经费有限,造成学生动手少。

我院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甚至实验的预期结果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到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结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限制,一个小组往往2—4人,实验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当记录员,这样部分学生养成不爱动手的毛病,只要“认真”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照样能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错过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而且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紧,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3—4学时,有些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等,需要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课再观察结果,就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因此教师通常自行安排课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有些小组不来,有些小组派代表来观察,即使全部到齐,也由于时间短而紧张,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出现问题也无心分析和解决,由此影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4.前后项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连贯性不强,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做了不少实验,但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院微生物课程组的十多名教师,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给学生动手留出足够的空间。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还添置了不少精密仪器,如奥林帕斯数码摄影显微镜、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大小不等的生物反应器、全温振荡培养箱、冷冻干燥机、超声波粉碎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开出顺序,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

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如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中的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各种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其次,从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的内容。第三,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将细菌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特殊结构观察、测微技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结合,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与微生物鉴定结合,微生物紫外诱变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结合,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的结合等。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因课时限制,有时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只能按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求:(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有哪些、预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4.提问精讲加小结,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要求预习,但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既可以强调重点,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精讲,关键示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必须简洁明了,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现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教师时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抽时间让学生过关签名,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验中出现异常,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新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益更大。

下课前小结,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发挥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安排、技术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实验课结束时草草收场,结果一些学生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除和纠正,这一点在操作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纠正普遍性的问题,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与前面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调整)。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食品专业的学生喜欢食品原料或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工业产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想利用微生物生产基因产品,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则想筛选生物制剂,防治水产动物疫病。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谋生路”;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找米下锅”,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分忧解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有的选了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及DNA提取,有的选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选了市场酸奶样品的检测,有的选了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或者产酶菌株的筛选等等。选题之后,学生们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件,干得不亦乐乎,实验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或者论文。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能很快进入角色,论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就有一两篇;另外,通过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帮家人和亲友脱贫致富,帮企业分析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6.考核方式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可单独设课。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予以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生怕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建立实验项目卡和实验档案,为进一步教改提供积累。

实验档案的收集,是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个实验项目建有卡片,每个卡上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所用的仪器台套数,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内容,即使新手准备实验也会一目了然。档案中有教师的预实验报告,记载着教师的试做过程、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实验员有准备实验记录和开出记录,实验设备记录本上有使用记录,教学档案室存有历届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大实验的总结报告、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实验理论考试试卷和总评成绩,这些原始材料的积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总结经验,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深化改革的设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1)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2)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对照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2)加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将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3):76-78.

[2]范黎,刘明,张伟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 96-99.

第4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83-02

一、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目前采用校内编写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全书共53个实验,涵盖细菌学实验、病毒学实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三方面实验,以及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试剂配制、菌种的保藏、实验动物的管理等内容。而课时安排只有6次课程,共计12学时,如何从这么多实验中提取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是我们最注重的教学任务。

我们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和方法和动物实验三个部分。首先,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必须让同学掌握无菌取材方法、连续划线接种、分区划线接种、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染色镜检技术和药敏实验等。掌握基本技术能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有个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无菌概念意识,为后续的实验课程奠定理论和操作基础。其次,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无菌技术之后,我们学习临床上常见的两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肠道致病菌和病原性球菌的检验。实验标本采用模拟临床标本,如脓汁标本、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等。依据致病菌的分离检验程序分3次课程安排,先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再观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生化反应,最后进行细菌血清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穿刺接种等等。最后学习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微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部分。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测定毒力(致病力);制备抗原和免疫血清;鉴定生物制品;探讨发病机制等。我们学习小鼠的腹腔接种和小鼠的解剖,做小鼠的脏器印片,同时也复习了革兰染色的步骤和方法。动物实验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给同学们讲清楚动物实验的重要性,要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保证动物实验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任意伤害实验动物和处死动物,体现我们科研工作者对自然、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怀有敬重之心,对实验动物的尊重和敬仰。

二、根据教学安排准备好实验清单

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扩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需要准备的实验耗材也相应加大,使微生物实验课的传统教学矛盾日益突出[1]。微生物实验课的实验用品和耗材都是由老师课前准备,比如:各种琼脂平皿、细菌培养物等。这些耗材在以前人数少的时候,能保证每人一套,但现在由于人数扩增,实验耗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同学都能亲手完成实验,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实验耗材。由于微生物的客观性,密集型上课的时间段,实验耗材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好等等,所需的劳动强度会大大增加。针对这种矛盾,我们选择找一些对微生物实验课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实验课用品的准备过程中来。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同学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较为完整、系统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比如:学会了超净台的使用、平皿的制备、培养物的接种划线等。另一方面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实验用品的准备,沟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取应用更加广泛[2]。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很多的视频和录像,我们选取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录像在实验完成后播放,比如:物理灭菌法、革兰染色方法、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毒性实验等等。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照视频看自己的操作有无不当之处,直观地看出来视频中所做实验的结果并分析常见问题。另一方面,视频更鲜明又直观,往往需要许多字描述的信息,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一张图片就可以给同学展示直观的图像。另外微生物种类繁多,活标本保存困难,有些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更多时间或者更高技术也不一定培养成典型的形态结构,这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计算机技术可以播放多年保存效果很好的微生物学形态结构标本,提高了教学质量,并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

计算机技术将视频、图片、幻灯、动画和微生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能将微生物复杂的变化过程、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有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如:革兰染色的结果,发现同学染到好的结果,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转入到投影,我们叫显微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实现了师生互动,对一个结果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展示给同学,引出PBL的教学方法,让同学都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教学和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新颖。

四、完成实验报告和考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授课,课后还会安排实验报告,必须让同学们复习课中所学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报告占微生物课程的10分,实验课考试占微生物课程10分,这样也能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报告和考试。实验课有的章节时间跨度长,课后实验报告可以系统地把这几次课程联系在一起,比如:肠道杆菌的检验,第一次课先接菌,第二次课穿刺培养,第三次课血清学鉴定,完成实验报告可以把三次课系统归纳。思路有个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也是初次接触实验,实验结果可能五花八门,不能一味地要求有统一的答案,不能简单地评判对和错,只要求学生客观地描述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对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实验结果有科学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实验课考试也是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考无菌操作和革兰染色,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来回走动和观察,依照无菌操作,染色方法,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等给卷面打分。由于学生人数多,必须满足学生可以在30分钟之内完成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五、完成实验课程教学,引导同学参加课外科研

微生物实验课程少,但是作用很大,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后,应鼓励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酸奶的制作,馒头、啤酒的发酵,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课外科研。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发现有些同学对医学微生物实验很感兴趣,在课堂上会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吸收到科室的科研项目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又把微生物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模式。也满足了他们对微生物课程的深度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申请学校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基金”,在本科期间就初步走向科研之路,对以后的研究生的学习也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并将实验结果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又培养了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目前我们科多同学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设计,完善实验方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总结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是一个贯穿基础和临床的课程,实验课的学习对理论课既是理论课知识一次回顾,又和临床实习又必不可分。我们目前采用实验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使同学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课延伸到课外科研,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改革直接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由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论证报告―发表文章一系列的学习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深深体会到微生物学实验课课时少,但必须认真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传统知识的课堂讲授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运用,要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力,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微生物现象,提高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层次。这样,微生物学实验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9-03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相关配套实验课程也在微生物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2]。落实好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问题,如教学体系传统及考核方式单一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问题剖析和教学改革。

一、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剖析

1.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传统。(1)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依照老师所授或实验手册所写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被动的模仿,且实验课多以演示、示范和验证为主,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3]。学生仅仅学到了如何操作,却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2)实验顺序安排不合理。许多实验室为了教学方便,实验顺序往往按照理论课内容的顺序进行,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大小测定等在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操作前。这就割裂了微生物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与实际科研实践不符,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3)实验之间相互孤立。在微生物教学中,各个实验之间缺乏连贯性,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及分离纯化所用的菌株都不同,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实验。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据和问题的能力。(4)实验材料由教辅老师准备。以往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材料多由辅导老师进行准备。学生无法参与整个实验、缺乏对实验的整体规划及安排,并且对实验工作和结果缺乏重视。如在染色液复红的配制中未加入乙醇,则在芽孢染色中就观察不出颜色,由于学生未参与实验染色液的配制,在后续结果讨论中就不能完全分析出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5)实验内容设置陈旧。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仅针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且目前很多微生物实验都是一些基础性验证实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与科研和生产实践脱离,无法让学生接触到生物热点或者实际科学问题,同时一些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也跟不上现代微生物发展的需求。

2.微生物实验考核形式单一。(1)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方式。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为主[4]。由于微生物实验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并不认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去做实验,在课后抄一份结果完全正确的报告也能获得较高的成绩。这样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不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实验成绩拉不开档次,严重打击了认真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2)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为考核方式。实验平时成绩多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作为标准,忽略了对实验前准备及预习的考核。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达不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基本技能的强化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重视等目的。在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同时不清楚实验关键点和重要技能训练,易出现实验错误。(3)期末单项实验考察为考核方式。期末单项实验操作考核即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某一项实验。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偶然性,可能出现学生自己抽的题不会或不熟练,反而会做其他学生所抽的题的情况。这样仍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即便能督促学生对题目及细节的重视,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措施

1.教学体系的改革。(1)设立实验课助教岗位。在微生物教学中常常只有一位教学老师进行实验的讲解及课堂上的操作辅导,在有限的课堂里,仅一位老师往往不能对全班所有同学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解答。为此我校设立微生物实验课助教岗位,不仅能够协助教学老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同时又能在课上及课下对学生进行充分和必要的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通过对实验顺序的适当调整,如可按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计数及大小测定、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的顺序。使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开端,既减少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准备实验的时间,又能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理论课的知识,既可以突出实验专题的针对性,又符合实验综合设计的规范性。(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的前沿实验,我院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介绍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现状、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同时在微生物形态观察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小,难以用语言描绘清楚,可用多媒体图片生动形象地将各种微生物展示出来以明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4)补充新设备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许多实验室仍在使用一些老仪器、旧设备,跟不上现代微生物技术的步伐。我校实验中心新增设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交互式手写电子大屏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增加实验中心使用频率和盖度。面向我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更多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参与到实验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实验场地和设备的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6)网络课程中心平台建设。我校设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中心,平台里有丰富多样的实验课件及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实验课程论坛及讨论解决课上遗留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新点,在与辅导老师在线讨论形成方案后,可以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7)教学内容拟组合为7大板块。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细节和流程;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所涉及仪器使用,既有利于仪器使用和维护,也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对生物学习和研究有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创新实验等。

基础性实验:我院设置的微生物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接种;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染色(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鞭毛染色)及多种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的观察;显微计数与细胞大小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理生化实验等。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好基础。

综合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带实验材料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主地选择综合性实验,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使学生建立起采样、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分离与纯化、鉴定与保藏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等。同时依托综合性实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过渡。

趣味性实验:开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酸奶、米酒等实验,让学生相互品尝,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科研性实验:即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引入微生物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我院将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噬菌蛭弧菌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等教学内容[5]。较一般高校开设的微生物普通分离及常规染色增加了双层培养法、银染与相差显微镜观察等技术训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拓展综合实验及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潜力。

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竞赛、申请的科研立项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参考。我院鼓励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可自行申报和主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能力提高项目》子课题、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平台”,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撰写标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验[6]。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中的7大板块,采用多元化考核及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弱化形式化的实验报告比重,强化实验过程和实际参与度比重,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的能力。考核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验前预习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5%。鉴于实验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忽略现状,由指导教师准备2~4道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关键问题,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评试,并将评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部分成绩不仅能督促学生提高对实验的熟悉度,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使学生能够按时到达实验现场。实验准备:占实验总成绩的10%。将实验班分成几个小组,每次实验前由一个小组动手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与调试、药品称量与配制、接种与转种、灭菌、培养基配制等。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具体全过程,以解决以往学生不会准备和安排实验等问题。实验操作、报告及结果:占实验总成绩的50%。该部分反映学生对具体实验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对实验内容进行常规的梳理,对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和讨论。这部分着重考评学生结果记录、表述、分析和讨论能力,尤其注重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卫生及实验规范管理等,出勤即在上课前对学生是否来做实验进行考察;卫生即在每次实验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洁与整理;实验规范管理即禁止食物和遵守实验室其他必要规定等。将出勤、卫生及实验素养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仅督促学生按时参与实验,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做实验和维护实验室等基本科研习惯及素养。期末测评:占实验总成绩的15%。采取现场计分的形式,由教师进行巡视辅导,通过考查学生仪器使用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检查实验数据及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等进行打分。加分环节: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同学进行额外的加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结语

微生物学是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很强的学科,实践证明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补充新设备及多媒体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网络课程中心,重组实验课内容并增设科研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等,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渡。但微生物实验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学生能适应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并为胜任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亮,陈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1,(1):426,830.

[2]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3]王楠,李燕,朱伟,等.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71-172.

[4]王小丽,钟有添,谢琼a.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第6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摘 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学校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部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部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为主。该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两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时补充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反映微生物学科前沿研究情况。另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许多精美、新颖的图片,可以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机理。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拓展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部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3-6.

第7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我国这几年动画产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的努力就使动画加工大国转向了动画原创大国,动画片的质量也逐渐提高。从2005年《喜羊羊灰太狼》的热播到现在《熊出没》的高票房,我国的动画在不断地进步中。最近播出的《熊出没:夺宝熊兵》在格瓦拉电影网站的评分中达到了8.0,评论也较好。有评论写到,《熊出没:夺宝熊兵》可以说是一部有诚意的影片,制片方的努力观众能够感受得到:它让孩子们欢呼,同时也能让家长们看下去。就凭这一点,《熊出没:夺宝熊兵》两周不到的时间票房就破了两亿元,成了史上最卖座国产动画片。中国动画电影近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每年影院或电视台播放的优秀动画片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各类人群对动画片的观赏需求。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介的产生,使原本不能上影院的动画微电影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如《打,打个大西瓜》(英文名SeeThrough),作者杨宇,片长16分钟,是一部风靡网络的动画微电影,被众多网友称之为“国产动画最优秀的作品”、“华人最牛原创动画微电影”。同样《小破孩》《、绿豆蛙》等动画微电影通过幽默、轻松的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另外《贝蒂娃娃与LANCOME》1分49秒的动画微电影品牌广告仅在爱奇艺视频网站目前已达到54.1万播放次数。人们接受信息的碎片化、微小化,让动画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各种动画微电影应运而生,使不同动画形式有了新的生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三维技术的领域不断扩大,三维动画在动画电影中已经成了主流形态。传统二维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能被三维动画取代,但它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局限。互联网迅速发展,传统二维动画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了改革,FLASH动画微电影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的体量小、易于传播,非常适合新媒介。它的独特魅力获得新的欣赏者,带来了新的商业利益,在“微时代”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动画微电影的生存前提

中国动画产业还在缓慢的发展中,传统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动漫产业,动漫企业纷纷崛起,但由于动画产业与商业结合的革新创意枯竭,很多中小型动漫企业都以失败告终。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动画要生存,就必须寻找新的产业模式,新型动画产业模式的未来就是动画微电影即微动画。

1.动画微电影的传播优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动画微电影勃然兴起。本雅明认为:“艺术形式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科学技术及相应的实践的影响,科技的革新必然影响艺术的存在乃至改变艺术观念,因此‘技术是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的先声’。”(4)在科技相对不发达的时期,动画创作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一般都是由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日本的东映株式会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如《大闹天宫》从1960年至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在电脑技术不发达的时期,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近七万幅画作。一般来说,10分钟的传统动画要绘制7000到一万张原画及动画,可以想象制作一部动画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科技的进步,新媒介的不断产生使动画创作从专业环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降低了人力和财力成本。更便捷的软件的开发,如Adobe公司出品的Flash、AfterEffect、Photoshop软件使动画创作变得简洁易学,可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制片”的梦想,动画的制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了。动画从传统的严格训练的团队规模化制作逐步向个性化、微小型制作过渡,动画微电影也随之产生。动画微电影创作形式大胆,不受成本、受众的约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动画微电影弥补了电视和影院动画传播的单一性,给予观众主动选择权,增加了互动性。科技的发展为动画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很少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精神娱乐。而动画微电影篇幅短小,自主性、互动性强,创意领域更广阔,适合不同受众。而且收看迅速便捷,正好满足受众碎片化闲暇时间的前提,同时动画微电影幽默诙谐的手法契合观众的心理诉求,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2.动画微电影的人才优势短短的近十年时间,动画行业发展迅速,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从屈指可数到多如牛毛,发展速度惊人,这使动画专业人员剧增。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很多行业已经消失,同时带来的是智能化的流水线作业,导致各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动画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各种动画类型的制作分工已在不断地变化和增加。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动画整个制作流程的教学,根据流程中每个步骤设定课程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动画短片。动画片的制作流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以传统二维动画为例,动画制作的流程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制作包括剧本、文字脚本、分镜头脚本、角色设计及背景设计;中期制作包括原画设计、动画制作、修型、背景绘制、动画动检等;后期制作包括扫描、上色、配音、剪辑合成、特效等。而现代三维动画流程的中期和后期部分又需要用不同流程完成。动画需要经过这么多的流程才能完成制作,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要把这些二维三维流程中的岗位能力都逐一学习,最后再进行各种实验动画短片的综合创作,这种培养模式其实属于导演式的培养模式,而动画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导演,而且大型动画企业的导演并不是一个毕业生就能做到的,很多动画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动画微电影的兴起改变了这个局面,学院派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恰恰符合动画微电影个性化的创作需求,很多院校毕业的动画人才未必能适应动画企业的工作环境,但可以在动画微电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自由的创意,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实现自己的导演梦。学院派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给动画微电影的兴起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导演不仅需要机遇和突出的才能,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动画微电影以风格迥异的创意为元素,多元化的制作为基调,无需影院或电视传播,运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介进行微传播,使普通大众都有可能实现导演梦。动画微电影简短而便捷的动画制作形式积聚了大量热爱动画又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才。

3.动画微电影创作的成本优势一般制作1分钟的电视动画片约需要一万元左右的成本,而在电视台播映最高的收购价一分钟只有1000元左右。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相对较高的地方台也只有一分钟几百元的价格。除了这些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播的动画片播出的收购价只有一分钟5元甚至 免费播出,还有一些优秀的动画片连免费也没有机会播出。而剧场版动画片(在电影院播放的)90分钟是1000万元左右的制作成本,而衍生产品的开发又受到盗版市场的严重影响,投入和回报不能达到平衡,传统运营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动画微电影投资成本低,很多时候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足够了,而且没有票房的压力,创作环境更为宽松。动画微电影不受成本及回报率等的约束,比普通动画电影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内容和形式上更具个性化,生活化,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三)动画微电影的社会需求

1.动画微电影的生活需求大众使用手机APP上网的时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超过了使用PC上网的时间。未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会从电脑转移到手机。手机每天和我们形影不离,是与我们最密切的“伙伴”,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提供了更大的精神享受空间,手机视频也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进入高速增长期。动画微电影在这个关键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彩信或微信动画微电影祝福、动画微表情等,为人们更好地联络感情、增加交谈中的乐趣、减轻工作中的心理压力等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动画微电影还在各大视频网站中播放,观众可以选择观看。例如,2011年12月上传一部文字动画微电影《倒鸭子》,讲述了用大连话报案保险理赔时与保险公司接线员有趣的对话,运用文字和方言组合的新颖形式受到观众的疯狂追捧,上传没几天网络的点击量就达到了百万以上。这种以幽默搞笑的手段、与众不同的表现风格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符合个性化需求,是动画微电影的经典范例。

2.动画微电影的商业需求在微时代的环境中,动漫行业的微产业也随之兴起,广告植入成了动画微电影的重要商业手段,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动画微电影的广告形式来拓宽生存空间,这种方式所需要的广告成本较低,传播迅速。传统广告以央视一套为例,一般一个时长约为十秒的广告播放一次最低两万元左右,而如果要在晚上黄金档播出的话,费用是13万元左右。(5)如此高昂的广告费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并不一定能与传播效应等价。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信息接受渠道主要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而动画微电影广告却能以最低的成本价甚至不计成本,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进行广而告知。传统的广告创意模式被颠覆,更具内涵的动画微电影广告创意模式兴起,通过融合简洁紧凑的故事,传递品牌的精髓,吸引观众的眼球,拉近观众与品牌的距离,最大化实现广告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将是人们生活交流娱乐的主要媒介,动画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

3.动画微电影的其他需求动画微电影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网页游戏动画、远程教育教学、科学法律等教育演示、生物形态模拟、物理化学现象演示、时事政治等。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动画模拟演示,再现了事故现场,使观众直观地看到事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次动画的视频演示,是用三维动画完整模拟当时的场景制作的,使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

第8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 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136-02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现行本科教育体制下的兽医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往往反映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1]。这就迫切要求兽医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育的质量,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的高质量专业兽医人才[2]。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是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动物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畜牧业生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掌握重要的专业技能,为成为一名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很多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已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实验课重要性,为了突出其实验教学的地位,将其单列,独立设课,不再依赖理论课。但是教学体系还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课前准备――课堂实验――实验报告;每个班次每周安排一个实验。虽然经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整合实验内容顺序,但每班学生两次实验之间要间隔一周,实际到第二次上课时候,上一次的内容又联系不起来了。在随机考核实验技能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掌握技能不充分,甚至很多同学对于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无菌操作还是很茫然。

教育部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安排往往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只有一个实验室,难安排,班次多,安排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还是太少。在上完实验课程后,给8个平行教学班级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习周,就占用了1个月的时间。但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技能的随机考核和调查发现,对比实验课期间的考核结果,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掌握专业技能也更扎实。

2 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针对原有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体系陈旧,综合设计性实验太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必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构建新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2.1 压缩整合验证实验内容。

验证实验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学习,是初接触微生物学习必不可少的,但是占用了太多的课时,且比较分散,可以将原来的实验中基本的技能压缩到1~2次实验课。设立“兽医微生物实验须知和基本技能学习”模块。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细菌的分离与移植、无菌操作、细菌的鉴定、生化与药敏、培养基的制备等技能操作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上通过录像结合示范的方式进行集中传授,将这些技能相关录像计算机保存或上网,在后续的实验学习或课余可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直到掌握为止。

2.2 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原来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2个综合型设计实验,共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涉及内容更广,除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外,应包括病毒学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两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内容可以给学生多个平行项目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成小组,自己查阅文献,自主完成具体的试验技术路线,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完善后,最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3 应用新技术

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渗透到教学课程中,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及时采用新科技、新技术,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新技术。

3.1 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实验内容

比如培养基的制备,以往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把各种培养基成分分别称量,再电炉加热溶解,调节PH值,棉塞制备,包扎,高压灭菌,冷却,倒置平板等。步骤繁多,耗时长,制备棉塞耗费时间且效果参差不齐,往往需要5个课时,学生才能勉强做完这一次实验,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且学会了也已经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在生产科研中早已不用这样的制备技术。笔者便改革了实验内容,培养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自学,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改革为半成品培养基的配置。购买半成品培养基,应用电子天平代替普通天平进行称量,不需调节PH,电炉加热溶解改用微波炉加热,更加安全,购买硅胶塞替代棉塞。经过改革后,实验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要拖延2个学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3个学时就可以完成,且学生积极性更高,从考核的结果来看,掌握的技能更全面。

3.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板书+讲解+示范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后来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PPT。比如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把很多细菌、真菌图片收集到PPT中,形象直观,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不同的形态特征;细菌运动力的检查不易成功,就可以把拍摄下来的录像通过计算机进行播放,讲解。一些重要的实验技能操作,学生只通过一次实验课不能完全掌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课后或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复习和练习。应用计算机后,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3.3 显微成像系统的应用

微生物实验中细菌的形态观察是一个难点,传统授课必须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用目镜指针指示细菌,对细菌在所处视野内的位置、形态等描述很难准确,教师工作量大。购置一台显微成像放大系统,系统可以将细菌图片通过显微镜直接连到电脑以及投影仪上,将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大,鼠标一点就能讲解清楚,不仅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也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

4 与科研结合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前沿基础学科,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科研的过程,为学生揭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科研课题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来自于生产应用[4]。所选的科研课题,都包含了所有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分离与移植以及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技术等,通过科研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以立体的形式全面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技术,专业技能掌握更牢固。

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出勤率和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由于实验报告往往存在抄袭,除个别外出勤率基本无差异,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学生考核项目太少,并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而教师备考的工作量很大,最后的实验成绩表现缺乏公正,在学生成绩上拉不开档次,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却平平。

这就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实验课程成绩档案,其中包括平时表现考勤(10%),实验报告(30%),论文(20%),随机技能考核(20%),期末考核(20%)等。改革以往的期末技能抽签考核方式,采取平时的随机技能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考核项目,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对于增设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并把成绩包括在期末成绩中,这对促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有条件的教研室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试卷进行考核,将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处理分析、以及综合设计性试题等以图片、录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制成电子试卷,利用电脑对微生物学实验进行考试。实验考试时,应用联网计算机机房,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答案写在纸质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答题纸收回进行批改[5]。

参考文献

[1] 武文艳.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J]科教文汇,2011(1):26.

[2] 林雁冰,颜霞,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2010(10):31-33.

[3] 李 影,钱爱东,胡桂学,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2009,28(1):87-88.

第9篇:微创外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1]。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换教学立场

教师的备课不是简单的“背课”[2],是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食品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了避免相近课程某些内容重复,我们进行了授课内容的优化。对于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已讲过“物质代谢”内容,则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科研论文(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然后课堂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做到由浅及深地回答,帮助学生回顾已忘或还未掌握的内容。学生在提问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老师答疑时要尽可能多联系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本学科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用简练、幽默、易懂的语言回答相关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角,要发挥主角作用。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传统的板书加挂图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信息量。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将微观世界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第三,多媒体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件、动画、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及新闻报道等。

食品微生物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发展迅速,而且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对宏观事物,再加上其营养方式、遗传类型多种多样、代谢机制错综复杂,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flash动画、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动态显微录像等CAI教学软件,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4]。例如,把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以色彩丰富、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三维画面或科教电影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细菌鞭毛的运动、T偶噬菌体的增殖、主动吸收的方式、细胞的分裂过程等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且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讲课的效率。

三、采取形象化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化抽象理论与具体实例结合,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贮运及销售过程的利害影响,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们很难就只有显微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让其形象化,宏观化。虽然多媒体已经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与具体实例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实现形象化教学。如,上课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白酒、红酒、酸乳、面包、酱类等发酵食品带入课堂来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开展发酵酸乳来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利用的认知,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已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时,我们选用了一些发霉的粮食、发霉的马铃薯以及发臭的肉和罐头等进入课堂,这样在理论讲解时有现实的例子,无论从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四、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5]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二,以“新”为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即运用新思想,联系新理论,列举新课题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等方面都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赋予学生宝贵的创新思维。第三,多样化传授知识。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食品中微生物变化的课外观察,自行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变化;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堂以报告会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讨论;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引入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五、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一学科的在校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技能欠缺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力所能及的各种条件,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是最快捷有效的弥补方法。

(一)课堂实验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具体如下:

最初,教师进行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

其次,以多媒体的形式将预先录制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播放。这样既可以回顾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实验印象,又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帮助掌握实验技能。

再次,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进行实验,学生在观看了录像后对部分仍不明白或是记忆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与他们实验的同步,进行实验信息交换,从而让学生能够最短最及时最迅速地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最后,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和批阅,从中找出问题并进行集中答疑,进一步修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二)课外实验

不定期安排学生在课外做些简单实验或集中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如在讲微生物腐败变质时安排学生课外取一空矿泉水瓶内装入校园河流中比较清澈的水,然后进行封口存放,直至水质变化产生腥臭。让学生通过这种现象来强化课堂所学内容,起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再如集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完成检测报告一系列工作,并且最后进行结果评比。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6],正确评定学生成绩

实行理论和实验考试分离,突出实验,综合评定的考试模式。改以往教师授课内容为蓝本,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非正常态考试模式。将理论考查内容面放宽加大,强调与实际食品生产的联系,将知识点以命题形式溶入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实验考试采用笔试和操作各占一半的命题形式,做到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并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部分命题,达到理论、操作都掌握的目的。实验笔试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关键操作步骤为主要命题范围,实验操作以抽签形式定,内容均为食品微生物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细菌计数等。最后学生成绩由理论和实验两部成绩再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及实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模式考试既要求学生掌握了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机制的客观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43

[2]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3]梁峙,微生物教学中的CAI[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3(16),76~79

[4]李平、杜先锋、蒋军,运用多媒体课件好食品微生物学的尝试[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