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第1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母教缺失;高等教育;母教实施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4-0048-03

“母教”一词出自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后以“母教”称母亲对子女的教育。目前,我国学者对“母教”的界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指“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二指“社会对已为人母的女性实施的如何做母亲的教育培训”。笔者力图从当前“母亲对孩子教育”缺失的社会现象入手,来探讨高校该如何着手对“未来母亲”即“高校女生”实施“母教”的问题。

一、“母教”现况分析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贤良的母亲重视家庭教育,为的是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1]。但在“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读书无用”等观点泛滥的当下,母教正日渐式微。

(一)“母教”严重失缺

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将家庭教育、母教提到应有的高度,家庭教育不仅未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阵地,相反,这块阵地正在不断丧失。夫妻离婚、外出打工,隔代教养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庭教育中的母教正处于一个异常缺失的境地。“打工”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农村夫妻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打工的经济效益是快速的、直接的,而母教缺失的影响是间接、滞后的,所以,人们往往于不知不觉中有失偏颇。而“女性就业占44.8%”[3]的现实,也让很多在失业下岗、竞争上岗中奔波的城市母亲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孩子甚至成了她们不如意人生的出气筒;城市的灯红酒绿、虚荣浮华使有些母亲经不住物质与私欲的诱惑,抛家弃子在名利场中乐不思蜀而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着实令人惊讶。

(二)缺乏有准备的“母教”后备力量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4]。而“中国的文盲,七成是女性”[5]的结论又不得不让人深思。她们将要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而文盲母亲必然会无益于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教育。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在对“未来母亲”的教育方面,显然也是少有作为。高等教育可为学生的职场人生预设千百种攻守的战略与战术,可为学生的职场人际教以规则、礼仪、技巧,但却不曾为女生一生中永不退休的“母亲”角色做点什么,更不会从未来国民素质之源头的高度来培养女生。作为未来母亲的部分高校女生,她们习惯置身事外,似乎“当母亲”只是自己母亲的责任或者人生中的伴随性身份,与生俱来而已,不用学习。

二、高等教育中实施“母教”的必要性

首先,依据学生未来社会角色、社会岗位以及家庭角色来考量高等教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面对“母教”缺席,高等教育有必要审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新时期、新环境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高等教育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学生下一个人生里程就是步入婚姻家庭与社会,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增加新内容,可谓势在必行。民国时期教育家陈果夫总结了女子教育与母教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这些年来女子教育的失败,原因就在于没有教以母教。学校里尽管如何教他去学好,但他的家庭环境不良,母教懈怠,结果他回到家中,仍热要变成坏的。[6]”十月怀胎,母体是孩子的发源地;多数女性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比男性更耐心、细心,可以说,教育孩子,母亲比父亲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从家庭教育层面而言,加强“母教”有其必要性。

三、高等教育中“母教”实施方略

“母教”意义重大,且“怎样做母亲”不能遗传;社会对母教意义整体觉悟相对滞后,对未来母亲实施“母教”投入几乎为零种种事实让要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必须对实施母教有思考、有方略、有落实。

(一)高校应更新培养理念与目标,面向学生,为“母教”立足。我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高等教育应转向以人自身发展为主导,不仅要考虑人的社会职业、工作技能,还要考虑人的家庭角色、伦理关系、情感责任、自身幸福等一系列问题,即在教导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应对工作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适应家庭,如何教育子女等问题。可现行高等教育似乎忘记了它的教育对象是要成家并生儿育女的,它有了职业培训机构之嫌所以,如果高等教育仅为学生未来谋生提供帮助,那就违背了高等教育现阶段应有的主导理念,偏离了其教育目的。高等教育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现状、未来需求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整。

(二)高校可力争外援,为高校“母教”实施造势。高校关注并实施母教,不仅是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创新。高校应该以教育这一社会特殊子系统的身份和优势来影响社会甚至争取社会其他系统的支持。首先,高校可借助教育自身的魅力来游说政府,提请政府倡导社会重视女性教育,研究母教作用,关注母教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第二,高校可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并与之联袂,引导社会舆论新走向。如重视子女教育,提醒女性加强自我教育,倡导女性以能做良母为荣,以能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而骄傲。

(三)以学校为基地、课程为工具、培训为桥梁,将高校“母教”实施课程体系化、社会化。高校实施“母教”,可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7]。其中,课程设置是核心。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区别很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课程设置似乎更多是考虑市场需要或受教育对象日后工作需要,较少考虑人的幸福、自由与尊严需要。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无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必修课”都基本没有与“母教”相对应的课程(女校公共选修课里有少量课程与“母教”相关,如“厨艺”“插花”“家政”等)。因此,高校教育研究者若认同母教理念,即应组织多方专家探讨设置与“母教”相关的课程,最好还能形成相应的体系并以多样化的课程样式落实。高校探讨“母教”新目标,落实“母教”新内容,决不能孤军奋战,只作学术研究而脱离社会。在研究探讨中,不能拘泥于理论探讨或个案分析,而要将“母教”实施与职业培养相结合,用“母教”成果促进就业,让就业推进“母教”实施。高校还可以无偿为社会提供“母教”培训。众所周知,母亲教育孩子不能无师自通,而在无数商业化的培训班中,又难觅如何做母亲的培训。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与社区、妇幼保健单位联系,免费为婚(育)龄妇女作培训指导。这不仅真正落实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的,而且达到了推广高校“母教”研究新理念、新内容、新成果的母教研究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高校办“母教”咨询室,收集社会母教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宣传生活中母教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母教失当的家庭排忧解难,为高校母教实施增加鲜活的事实依据。

第2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当我们走进各大书城,就不难发现,亲子图书在市场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类,而是包含在家庭教育当中,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虽然亲子教育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但作为图书分类,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特别是在大陆,许多家长甚至只知道家庭教育图书,谈及亲子教育更不知所云。在台湾,出版亲子图书的大概有时报出版、天下文化、日月文化的大好书屋、台视文化、三采文化、人类文化、风车图书、小鲁文化、幼福文化、亲亲文化等,相对比较集中;而大陆则相对比较分散,许多出版社似乎都尝试出版过类似图书,相对集中的只有朝华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中国妇女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上海少儿出版社、吉林少儿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我们从图书市场销售的家庭教育的图书中,挑选出亲子图书进行比较,大概发现流行市场的亲子图书有以下两大类别。

一.理论类。此类图书主要从亲子教育的各种理论进行分析,包含教育法、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

教育法方面,主要从教育理论方面来阐述教育方法论。比如台湾时报出版的《刘墉生活cafe:8分钟搞懂孩子的心》,就是从刘墉教育学来回答以下问题:两代之间一定有鸿沟,还是只有你进退都失守?你常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为什么你要他往西,他偏偏要往东?你也搞不懂自己该怎么做? 新的时代,就应该要有新的语言!于是这种教育法不得不去关注。

教育培训方面,主要告诉家长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等的技巧和方式,此类图书的作者多来自一些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各种研究,然后总结出观点,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从中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庭教育的报告与问答》,朝华出版社出版的《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父母必知的95个教子心经》、《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等。然而,这类图书本土的作家出版的畅销书不是很多,更多的还是引进的。由于亲子教育更早兴起于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从1997年开始,这些引进的亲子教育图书也曾经风靡市场。到如今,排在销售榜首还有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哈佛家训: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等。

经验交流方面,主要是作者分享自身的亲子教育过程中得到一些想法和感受。比如朝华出版社出版的《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等。由于作者大多是亲身经历,所以此类图书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许多经验相对更有借鉴性,在图书销售中更受读者欢迎。

二.实践类。此类图书更多提倡亲子教育所应该做的实事和做法。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做父母・小学生家长读本》,它就全面地论述了如何指导孩子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收集了大量的实例,据事论理,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台湾大好书屋出版的《体验式教育,让baby变boss!》,更结合新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来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实践。

如果按照图书的版权进行分类,亲子图书的引进版与本土版权就更加分明。引进版先入主中国亲子图书市场,其先引发的销售高潮也就可想而知,比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就曾经被当当网评为“终生母亲级”图书,它就是美国作家费伯的作品。以河北人民出版社为例:

随着本土亲子教育的受重视,亲子图书本土作家崛起,也开始逐渐统治此类图书市场。我们先来看看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截止今年5月亲子类图书零售排行榜的情况: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在零售榜单排名前20名的图书中,引进版权的图书只有4本,只占全部图书的20%,就如同朝华出版社策划编辑王磊所说的:“中国有一句俗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一定的时期,国内缺少很好的原创亲子教育图书的时候,大家更容易对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产生认同,比如蒙台梭利和卡尔威特的相关图书,其实会不会念经跟是不是外来的和尚没有关系,国内同样有念得好的,而且,教育是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的,所以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跟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自信首先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其次就是对读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再次就是对作品质量的把握,理念和操作要结合。”本土作家在崛起,本土亲子图书也在崛起。

然而,尽管市场上亲子教育的图书所占比率不低,但图书销售码洋并不是特别理想。以下是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6年,亲子图书的销售情况呈下滑趋势,从2007年起开始回升,截止今年4月,亲子图书已经基本恢复原先市场。这里面与出版社出版的亲子图书热潮有关。2004年伊始,亲子教育在大陆刚兴起不久,国外的许多亲子图书的畅销,大大刺激了出版社的眼球,引进出版的亲子图书日益增多,然而,大陆的家长并不是特别理解亲子教育,在出版社的大力宣传下,亲子图书也不过是一阵浮华,根本无法深入人心,但到2008年开始,当亲子教育已经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时候,亲子教育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亲子教育知识的同时,图书阅读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未来亲子图书的市场将不可估量,关键的是,如何去捕获家长们的心。

家长问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图书

图书出版是直接面向读者的,那么亲子图书的读者――家长们是怎么看待亲子教育和亲子图书呢?为了得到答案,笔者特做了400份问卷,分发到家长当中,问卷共收回231份,以下是我们收到的调查结果:

一.年龄和性别。

被调查的对象中,最高年龄64岁,最低年龄25岁,其中25~30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25.30%,31岁~39岁占总人数的53.86%。女性占总人数的84.61%,男性占15.39%。

分析得出:关注亲子教育的女性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且年龄集中在31岁~39岁之间。

二.了解亲子教育的目的。

为了了解怎么教育好孩子,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检测自己教育孩子是否合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孩子的情感观、道德观、人性观等,更好地建立一个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

分析得出:专家讲座(沙龙)是家长们获取的亲子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图书阅读次之。家长们平时也关注和网络,注重相互间的交流。因此,亲子图书并未深入家长的心。

四.选择与建议。

1.选择亲子教育类图书标准是要新颖、健康、自然。我个人认为当今出版社在策划出版亲子类图书时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

2.对天才孩子的教育等书籍比较感兴趣,选择这类书市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3.多出点像冯德全老师的《零度方案》探讨教育理念图书。

4.以对孩子思想引导的方法为标准,希望理论少一点,实际的案例分析对策多一点。

5.思想类的,希望多些理论并有可选择性。

6.首选性别书籍,希望能结合案例说明问题,讲清如何解决问题的分性别的亲子图书。

7.书太多,没有系统性,不知道要选择哪些书。

经验谈:我们是为何策划此类图书

从以上家长的问卷中,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得知,如今,市场上什么样的亲子图书更受欢迎。现在,我们结合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1~4月的亲子教育畅销书top5排行榜:

如果笔者的表述还不够清晰,让看官还是无法理解,那请继续关注,以下四位嘉宾的经验之谈,我想,许多东西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嘉宾1

新体验: 让孩子从小走向实践

书名:《慢养》

作者:黑幼龙 全家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品定价:28元

简介:我们曾走过孩子叛逆、不听话、行为最恶劣的岁月,小孩也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孩子,那段低潮是我们家最大的黑暗期。如今,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及家庭上,都有不错的生活,感觉像是我们家的“慢养”教养方式,终于有丰硕收割。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慢养”并不是放任,而是让他们自由决定、自我负责。如此一来,家,才能成为孩子生命的来源,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

《慢养》是由台湾著名作家黑幼龙的《黑幼龙慢养教育》和《黑+的幸福秘密》两本书合二为一,这两本书在台湾都是很畅销的亲子图书。由于黑幼龙家有四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又从台湾奔波到美国,其中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都是孩子很难接受的。本书针对孩子成长的各种问题,通过自身的体会和感受,通过黑幼龙一家的故事阐述开来。

亲子教育如今已然成为热点话题,我们是在版权贸易过程发现这本书,觉得这本书还瞒有创意的,于是就有将它在大陆出版的想法。而如今,我觉得亲子教育图书有很多做法:要么提出新的概念,属于方法论的东西;要么提出新的理念,属于价值观的东西。而《慢养》就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更多的是价值观的东西。而且,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它把道理夹述其中,可读性比较强,对家长更有参考价值。而且,早期这本书在2006年就是台湾的畅销书。如今,我们也做了很多我们更相信它在大陆也会有相当的影响,对大陆的读者来说,也是相当有借鉴意义的。

嘉宾2

新体验: 让孩子从小走向实践

书名:体验式教育,让Baby变Boss

作者:林梅芳

出版时间:2009年2月

出版社: 大好书屋

定价:250元新台币

作品简介:台湾第一本体验式教育专书,配合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理论,让父母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

当今的小孩,他们生长在一个富裕的时代,也生长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都已经不同过去我们的那个时代,也不像我们以往那么自立。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就更少了。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更使得就业的压力更加明显,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问题更加引发关注。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亲身体验性,让他们学会用手去摸、用眼去观察等,显得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看到,台湾已经出现了体验式教育基地,这种基地通过模拟未来世界的可能性,以供孩子进行亲身体验生活。如果孩子幻想当飞行员到太空,就可以在这个基地里真实地体验到当飞行员的感觉。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他们尚小的时候,实践自己的梦想,即使未来他们的人生轨迹并没有走向当初的理想,但这种体验也会让他们牢记一生。在这种教育基地的启发下,我们也就策划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印刷到第七次了,销售已经达到7000本了,这在台湾也是很不容易的。提倡创新的体验式教育,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取胜的重要原因。

嘉宾3

分性别: 让亲子教育更加细分

书名: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云晓

出版时间: 2008年7月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定价:30元

书名: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云晓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定价:30元

简介:本套书采用众多教育事例,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突出的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全面分析了男孩和女孩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并针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征、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更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育图书热销的类型跟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的,大陆现阶段更多的还是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的功利性还比较明显,亲子教育也摆脱不了大气候的影响。作为出版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出版的教育图书对家长有一个正确的引导,真正意识到父母在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所处的位置和所应起到的作用。然而,市场单独针对男孩和女孩而设计的亲子图书却很少,这就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两本书也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地优化选题和品种,品牌化、系列化运作,努力打造家庭教育图书第一品牌,目前已出版“不打不骂教孩子”系列、“13岁前”系列、“榜样传奇”系列、“一线教育”系列等近50个品种。而《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和《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细节》到目前销售均已超过25万册。许多家长发出呼喊,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分性别的亲子图书,我想,这与这两本书的畅销应该有关。

嘉宾4

故事性: 引进版图书畅销的主打牌

书名:哈佛家训――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

作者:威廉・贝纳德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定价:29.80元

简介: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许多望子成龙的人,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他们自己却经常背道而驰。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没有比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至少应该和他们一起成长。

第3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第4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在平时和家长的沟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存在,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吃好、玩好就行了,教育是孩子长大以后的事,于是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把孩子接到身边后,家长发现孩子不愿和自己亲近,对自己说的话充耳不闻,根本不愿接受自己的教育,这就是因为寄养已经破坏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会有不同的反应:一是试图通过努力修复亲子关系,这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至少,这些家长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能够弥补。还有一部分家长却选择逃避自己的过失,认为孩子都会听老师的话,只要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于是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孩子挑学校、找老师,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都强迫孩子去报这样或那样的兴趣班,但结果并未如他们所愿,孩子反而变得更加叛逆。 如果你与孩子一直处于“疏远式”相处,你们的亲子关系也将会受到无形的破坏。而早期教育的亲子合作方式可以更好的弥补一些其中的不足。因为在其中多加了一个角色:家长。由于早教的孩子只有0~3岁,有些学习知识必须由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他来完成。在活动中,我们都会有一些活动是要求双方一起合作完成的小游戏,面带微笑,动作亲密得完成。在孩子与家长进行这一活动时,家长会在活动中根据老师的指导来帮助孩子更好的活动。而孩子在游戏时,通过家长的讲解与帮助便会更加有自信,并通过与家长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加深亲子感情。同时我认为,早期教育最好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孩子提前感受幼儿园的生活 ,并在最早的时候建立起良好的家园关系,这对于以后的家园合作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们经常疑惑:“在家中如何更好地陪伴与辅导孩子?”具体如:“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这要决定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成人有意识的培养,养成习惯的前提是要吸引。但如何又做到吸引呢?首先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在家里, 孩子的房间也可放上一个书架,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图书,让孩子自由选择,也可放在引人注意的地方,培养他们独立看书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将幼儿抱坐在腿上,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看书的过程中可对图画进行一定的讲解,语言与画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加深幼儿的印象。接着家长可以同孩子进行一些语言交流,鼓励幼儿讲述书中的内容,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的体会书中的内容。在假日的时候,可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合,同其他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互相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及言语水平。像这样的早期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发展了孩子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言语水平,促进了他们观察、分析及讲述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虽然这些交流很简单,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是有很大的帮助,在老师根据孩子的特点,安静、耐心地解答时,他们也会感受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也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养成。

第5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自党的十把全民阅读战略首次写入十报告以来,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在如此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全民阅读率已从最初的48.7%上升至2015年的79.6%,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再将视角聚焦于儿童阅读,我国儿童阅读情况在世界范围内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指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这给我国的国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儿童阅读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儿童阅读量与别国的差距如此之大?

中国儿童阅读量之所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可能由许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其中,亲子阅读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和利用便是原因之一。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方式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但这种阅读方式为何没有被中国家庭广泛接纳并合理运用,换句话说,亲子阅读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所谓亲子阅读,是指家长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自主阅读能力的时候,更需要家长陪同在身边,进行亲子共读。

一、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者在该方面的研究很多,通过实验研究、思辨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提出亲子阅读对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感知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会昌教授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到,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大方面:生理发展或称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本文将从亲子阅读对儿童学习能力(属于认知发展)、亲子关系发展(属于社会性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发展)及亲社会行为发展(属于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行为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首先,亲子阅读有利于促进儿童阅读和学习能力发展。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发现:孩子阅读的敏感期是在4~5岁之间,如果给予4~5岁的孩子学习阅读的机会,他们大都显得兴趣浓厚、怡然自乐。因此,在儿童阅读敏感期,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最新脑部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都有极大的关联。科学开展亲子阅读,不仅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而且能改善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开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及创造性。亲子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父母带领孩子一同寻找读书的乐趣,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1]

其次,亲子阅读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中国阅读协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具体阐释过亲子阅读的情感价值:“幼儿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过程。既让幼儿享受到阅读乐趣,也让幼儿享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幼儿一起阅读创造的。”父母与子女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起亲子间的信任感,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最后,亲子阅读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郑淑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一书中讲道,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萌芽于人生的早期,在这一时期进行亲子阅读能够使儿童经历更多的生活情境,帮助其积累不同情境下积极健康的处事方法。当前有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都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通过亲子阅读,儿童能够学会建立助人、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这说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那么,从这一结果来看,通过亲子阅读建立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就更加有意义。

二、当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925年10月23日,胡适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中谈论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时候曾提到:“我们平常读书的时候,所感到的有三个问题:一、读书功用;二、要读什么书;三、读书方法。”[2]笔者认为,胡适先生在演讲中所提到的,恰恰是关于阅读的三个最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那么,亲子阅读作为阅读的多种形式之一,对于亲子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自然也脱离不了这几个方面。本文以阅读的三个核心问题作为思路框架,将当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一)对亲子阅读开展价值认识不清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知识的总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加。多数家庭中的家长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接触到了繁多的知识传播手段和途径,因而容易忽视书籍这一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导致人们自己在生活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还产生了对亲子阅读价值认识不够的现象,因此,不能在自己同孩子之间架起阅读这座稳固有力的感情沟通桥梁。这一类现象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亲子阅读的内涵和价值所在,缺乏亲子共读意识。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三四岁左右)就像是一张白纸,不具备进行阅读的能力,即使与孩子进行阅读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另一部分家长的孩子年龄较大一些(八九岁左右),这时候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在学校的语文课上会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涉及一些阅读的内容,因而不需要自己在家里和他们进行亲子阅读;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每晚在孩子睡前的讲故事时间也可以算作亲子阅读,因此不需要再单独分配出时间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等等。

第二,当前不少家长使用各类电子读书产品代替自己与孩子进行阅读。他们认为电子产品在阅读中有“发音准”“不间断”和“易操作”等好处,完全可以“胜任”家长的角色。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电子读书产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实时与孩子互动,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发现、体会和记录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点。总而言之,一方面,家长对亲子阅读价值认识得不够清楚,因此不愿意主动创设亲子阅读环境,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颇,所以不能同孩子正确地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亲子阅读活动。

(二)亲子阅读书籍选择不科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孩子读什么比让孩子如何读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可谓是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的核心环节。家长无论有再多开展亲子阅读的想法和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读物作为活动开展的内容载体也是无用的。那么,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就成为难倒众多父母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多数家长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群体很少进行过亲子阅读方面的学习,因此常常不了解阅读材料科学选择的依据。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孩子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更不知如何针对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选择适合孩子当前水平的阅读材料。

笔者针对当前的亲子阅读活动进行调查了解后,可以将当前家长们在亲子阅读材料选择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孩子的喜好选择。这一类家长由于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于亲子阅读的材料选择没有想法、对于亲子阅读将要产生的重要作用没有太多期待、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亲子阅读读物的选择方面的知识以及自身对于阅读也没有太多兴趣等多方面的原因,选择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然后将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买回家作为亲子阅读读物。第二,依据自己的了解和兴趣选择。这一类家长自身对于阅读有一些认识和兴趣,认为孩子现在处于懵懂的阶段,自己可以代替孩子来选择阅读材料,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听说的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书籍作为亲子阅读读物。第三,依据书店图书销售员的推荐来选择。这一类家长有可能自身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没有什么想法,但是进入书店中,图书销售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购买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此时,销售员的推荐有可能成为他们购买图书的依据。以上这些选择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在科学性上都有些许不足,导致亲子阅读材料在选择中呈现出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最终使得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亲子阅读方法使用不当

由于孩子的年龄尚小,因此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出现撕书、看书时间坚持不长,看书时走动或者左顾右盼的情况,这些都为亲子阅读的进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像成人一样安静、专心,会使得父母在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耐心不足,最终导致亲子阅读中止。亲子阅读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父母陪孩子读书,父母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当前有许多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方法使用不当的现象,根据阅读进行的阶段可将问题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阅读开始阶段的功利性问题。家长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之前了解到亲子共读有各种各样的好处,非常急切地希望可以做好,让孩子从中获益。因此,经常使用命令式的语气强迫孩子开始阅读,或者利用一些额外的奖励作为“诱饵”让孩子进行阅读,然而,这些方式都难以让孩子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真正爱上阅读。第二,阅读拓展阶段的乏味性问题。家长在阅读指导中缺乏趣味性,忽视游戏的价值,甚至以刻板形式让孩子复述或练习句子表达。另外,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作为引导者,经常要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发问,引发孩子思考,但是孩子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家长们常常进行简单地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种问题让孩子回答起来非常吃力,给整个阅读活动造成了障碍。第三,阅读收尾阶段的“考题化”问题。有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即将结束的时候,会给孩子出一些类似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如“你复述一下我们刚刚看的这个故事”“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孩子们听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常常不想回答甚至会对整个阅读产生反感。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是需要家长做好充足准备工作的,并非一时兴起带着孩子读读书这样简单,不良的阅读沟通方式不但于儿童发展无益,而且还可能扼杀孩子潜意识中对于阅读的热爱。

三、提高亲子阅读效果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亲子阅读价值

树立正确的亲子阅读观念是每一个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前提。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的,也是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来,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家庭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及不断升华的过程,而亲子阅读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之前必须要全面地认识亲子阅读各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对儿童发展方面价值: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孩子健全良好的人格与品德的培养和心智成长;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以及增进亲子关系等。其次,家长应认识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对其自身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好处:家长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阅读也可使家长在工作之余做到放松休闲;许多图画书或者其他阅读材料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意味,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味到其中蕴涵的哲理甚至为己所用等。最后,对于整个家庭关系而言,父母共同参与亲子阅读活动还有利于增进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恰当选择亲子阅读读物

所谓恰当的亲子读物,是指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身心发展状况来选择适合亲子阅读的材料,并且坚持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从整体的分类来看,亲子阅读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读物、历史普及读物、启蒙教育读物、儿童科普读物、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儿童图画书和卡通漫画读物七个种类。图书种类繁多,针对众多图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图书:

首先,依据孩子的年龄来选书。我们知道成长中的孩子,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认知与判断能力自然会有变化。因此,家长应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生理和心理阶段,根据孩子的感知能力为其选择不同的书。依据年龄来进行划分,实现阅读分层,在每一个层次上又进行分门别类,为孩子制定完整的读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培养阅读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身心发育有快有慢,所以选书不可盲从、不可求多。不能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书籍阅读推荐就严格按其执行,需要在观察自己孩子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选书,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适合的书籍。

其次,根据图书的内容来选书。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写道,“有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个部分……”这说明要想让孩子成为优秀、健康的人,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从小去阅读最优秀、最健康的书籍,因此家长为孩子选书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孩子的阅读量有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要拒绝平庸、阅读经典。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有六条建议可以作为孩子选好书的参照原则:要选择忠于艺术的书、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趣味性的游戏书、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的书、含有高尚道德的书。

最后,根据家长的全面了解来选书。什么是适合孩子读的好书,家长需要用心了解孩子,多带孩子进入图书馆感受书籍的魅力,捕捉孩子的阅读兴趣;多关注各类亲子阅读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对于图书的推荐;多关注国内外学者在亲子阅读方面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自己进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出筛选,最终选择出来的书一定是可靠的。

(三)科学使用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前文中提到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们在阅读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好高质量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还要注意的就是使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亲子阅读的效果。在亲子阅读中,家长采取活泼、新颖的阅读指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还要做到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展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首先,家长需要在进行亲子阅读前,及时了解好书信息,做好预习工作。比如了解该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当然这些不一定在阅读中都告诉孩子,但是可以让亲子阅读更富有底蕴和内涵。其次,注重与孩子的阅读沟通方式。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引导是靠语言来实现的,父母应在该过程中学会如何声情并茂地讲述每一个故事,如何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说出书中的语言,如何引导说出孩子心中最想说的话等等。最后,多形式延伸孩子的阅读兴趣。亲子阅读,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作为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来。如小型读书会,手工制作图画书作品或者情景剧表演、游戏等等,让孩子既能乐在其中,又能去体验和感受书中的故事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邱冠华.送给0-12岁孩子的父母[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1-22.

第6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亲子互信的重要性

有朋友常问我:“你常说德国的教育好,那么德国的孩子就都没问题吗?”

当然不是。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是在欧洲,在德国,的的确确有很多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迅速与发达,青少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而父母亲的影响力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低。要与孩子有良好的关系与互动,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与孩子的互信。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的就是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青少年时期的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造成原因,其实是没有从小培养与孩子良好的互信。那么很多人会问,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信任,不是天性使然的吗?为什么需要建立与培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再加上少子化,现代中国的父母亲,可以说为孩子包办了一切生活琐碎、为孩子想好了一切,而孩子长大后,却开始埋怨其不懂父母的苦心。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身为家长,除了教导孩子,更重要的是建立亲子互信的关系,也就是父母亲与孩子们之间彼此的信任。

如何建立亲子互信

我们要做的,不是挺身而出帮孩子清除成长中所有的挫折与障碍,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相信孩子可以面对这些在其生命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家长的支持与相信,是孩子最好的前进动力,信任孩子可以做得到,然后渐渐放手,而不是时时把孩子管住。

我的做法:比如,从小,当儿子忘了带东西,我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通常孩子只要愿意,都是可以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前提是,你得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再如,学习不好,就让他自己检讨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真的需要帮助,只要提出,父母亲或是老师都可以帮助解决。用这些生活中的事儿,训练孩子以自己分内的事为出发点,给予信任、鼓励与支持。

再举个小例子,如果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当然恶意的霸凌必须由大人来帮助孩子解决)。

德国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与家长,就开始教导孩子先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处理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孩子抢玩具了,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想想,除了抢,除了打一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若没有身体上的伤害,就应该鼓励孩子,先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真的没办法再去求助于他人。如果孩子可以自己可解决,对孩子本身来说,除了自己相信自己,也体悟到父母亲对他的信任。

让孩子亲自体验获得信任感

我常看到国内有许多不分青红皂白,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了,就出来为孩子“做主”的父母亲,也曾经亲眼目睹过,孩子因为小冲突而吵架,后来孩子们和好没事了,双方的家长却闹翻,从此不讲话。

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好的示范方式。

我记得儿子小K在德国就学时,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上烹饪课,老师会教导孩子用火、用电(在欧洲有很多厨房是用电的,不用瓦斯)的安全,然后再教孩子煮饭的方法,并且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操作。这对孩子来说,亲自体验的经验,更是让他可以独当一面、获得信任的表现,是任何“说教”的教导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最近,小K开始喜欢放学后自己煮点东西来吃,所以当我有工作,没办法为他准备放学点心的时候,他会自己煮点东西来吃。

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家,问他:“你在做什么?有东西吃吗?”

他竟回答我:“妈妈,你可以不要打电话回来吵吗?我正在煮东西吃,等一下再跟你说!”

沈老师育儿经

因为长期的经验累积下来,我相信小K可以处理好这些事,孩子也从中获得了更多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有坚强的信念:相信父母亲对于他的信任,可以自己处理好任何事。

前些时候,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段瑞士影片,播放的是幼儿园老师教导孩子如何过马路。

通常我们会牵着孩子过马路,耳提面命,说这危险那危险,可孩子多半没有记在心上;而这段影片中,老师让孩子独自过没有交通标志,只有人行穿越道的马路。这条马路大约有30米,中间有两段斑马线,路两边各有一位老师,让每一个孩子,一个个依序独自穿越马路。这边的老师先带孩子到路边,然后举手让车子停下来,孩子必须独自走到对面另一个老师那一边。老师在孩子迈出步伐之前,告诉孩子:“走上斑马线,先左右看来车,再慢慢走过去,不要奔跑。”

每个孩子都依序完成了这项对孩子来说不容易的任务。因为这样宽大而且随时有车过来的马路,对于五六岁的孩童来说,是有着恐惧感的,所以让孩子走过去,是对孩子充分信任;而通过这样的训练,也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

欧洲的父母们,让孩子学习自己乘车、走路上学,也必须学习发现危险:每天坐着自家轿车到学校门前,孩子是不懂外面世界的危险的。所以,我在德国时学习到,每天牵着孩子走路上学,用聊天或说故事的方式,教孩子上学的路线,怎么样过马路,等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上学。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不同,作为父母要在一旁观察,何时才是最好的放手时间。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放心让孩子一个人独自上学?独自和同学出门?”我只能说,这必须养成长期与孩子信任的结果。

所以说,在放手让孩子独立之前,必须有很好的信任关系作为基础,而不是像一些家长在孩子大了后无奈地说:“孩子大了,应该放手。”或者忧心忡忡地询问着:“究竟几岁可以对孩子放手?”

我只能说,没有信任关系的建立,没有从小进行信任与放手的培养与准备,一辈子都放不了手也不敢放手,最后经常换来冲突与相互埋怨。

第7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戒备心理; 展现自我; 竞争意识; 信息网络; 评价策略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得以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建设好一个班集体,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历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初中班主任面对11、12~15、16岁的青少年,工作则更加繁重。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亲近、了解、研究学生

爱是相互的,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我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但在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与我交流过程当中,有一种戒备心理,很难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因此我就让全班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中,每周五把日记本交给我批改。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使我对全班学生的思想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我还对全班学生的家长姓名,文化层次,教育子女的方法进行逐一登记分析,找到他们亟待纠正的弱点,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对他们“对症下药”。

二、班主任应善于展现自我,树立威信

班主任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对班主任崇高的威信,那么你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班委会的组建和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有许多班级事务,班主任不必事事亲自过问,可大胆地交给这些“小助手”、“小秘书”去处理。因此只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从繁重走向简单和轻松。

班主任应该选那些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干部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班主任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使同学们展开“友好”而激烈的竞争。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大组,从大组到全班,从全班到全校进行竞争。好的同学之间展开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展开竞争,较差同学也不甘落后。使比、学、赶、帮的竞争意识在班级蔚然成风。与此同时,我又辅以一些激励措施,如评出学期成绩提高最快的学生,评出最遵守纪律的同学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推动,激励了每位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使了学生成绩和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

五、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与各授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广泛接触。目前有些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不问孩子在校的情况;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好,不要求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些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必须力争本班各任课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可利用家长会,家访和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耐心做家长工作,引导家长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孩子,较全面的要求孩子,以便孩子健康成长,适用社会需要,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

第8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正义感;培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中的一人,或者与上一辈的亲人,有的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正义感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正义感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一种,通过正义感的培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其中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十分关键。一个没有正义感的学生就失去了基本的人生是非观。如果经常地失去正义感的培养,那学生的是非观就会变得模糊,很容易导致学生走向歧途。

(二)有助于提升农村下一代的理想情操与道德素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切向钱看”已成为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尤其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在留守儿童的心目中,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没有太多文化,也可以赚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忽视了素质教育,也忽视了德育教育,一些留守儿童过早地辍学务工,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道德品质,都没有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系统化教育。个别留守儿童虽然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条件所迫,也不得不中途辍学,过早地步入社会。而素质教育的馈乏,使得这些过早步入社会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正义感薄弱,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害,在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勇敢坚强,在遇到不良风气时不能有效抵制。从小开展正义感培育,不但可以有效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让他们明辨是非,坚持原则,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三)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乏和情感的缺失,造成了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开展正义感培育,可以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缓解与亲人间沟通的不顺畅,理解亲人外出务工的辛苦,心怀感恩的去对待别人,随着对亲人的理解,也逐渐萌生出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去主动帮助别人、见义勇为、伸张正义。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正义感的培育,提升下一代的整体素质,提升他们对正义感的认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正义感的培育

(一)社会、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培育留守儿童树立正义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留守儿童正义感最主要的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正义感形成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社会和家庭也对留守儿童正义感的形成产生不同性质的作用力或影响力。

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进行道德调控,把道德教育、社会赏罚和道德评价三种手段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强道德教育、坚持公正严明的社会赏罚、对正义现象与非正义现象进行正确道德评价的同时,积极维护社会制度和规范运作的公正,使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合法维护和公正实现。

学校要注重权威道德的培育。教师要正确塑造及表达权威,帮助留守儿童理解公正、平等、社会正义、道德等基本观念,以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告知他们在遇见不公正的事情时,如何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保护他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勇气,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家庭不仅仅要从尊老爱幼方面的道德说教上培育正义感,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提高家庭对正义感的理解,不侵犯孩子的权利,保护并培育好孩子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养成勇于承担责任、尊重集体和积极勇敢的正义感。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巩固留守儿童正义感

正义感的培养与整个社会的道德、与全社会的整个环境有很大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留守儿童正义感的重要环节。当前道德约束、法律施行、文化熏陶对留守儿童提正义感养成方面,尚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合力。

对留守儿童进行正义感培养,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从而影响了正义感的形成。我们要培养留守儿童的正义感,就要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就要使学生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从而培育出稳固的正义感。

对留守儿童进行正义感培养,需要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所有的社区中,通过各种活动中承担责任、锻炼自己。各种活动是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环境。

对留守儿童进行正义感培养,需要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广大教职工要共同努力,所有教师都应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有遵循。要教育学生有正义感,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有正义感。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义感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极为重要。另外我们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也应当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对学生如何培育正义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强化正义感意识

心理问题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正义感形成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分析显示,46%的农村留守儿童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有强烈的失落感,变得不爱说话,变得自闭、抑郁、自卑,害怕被别人欺负。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正义感的培育。

第9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

但是方法论问题却是一个令众多专家、学者及教育者费尽心思的问题。以史为鉴,或许我们可以从18世纪法国思想先驱卢梭的儿童健康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 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注 释】

[1]「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第23页.

[2]同上,第13页.

[3]同上,第27页.

[4]同上,第83页.

[5]同上,第74页.

[6]同上,第94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