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影响生育的因素精选(九篇)

影响生育的因素

第1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1.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

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准备状态,使个体的反应带有选择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续性”。可见,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象三个因素构成的、个人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从理论上讲,态度三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然而,在现实中,三者之间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此外,三种成分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意象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意象的相关程度,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与其他两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较小。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证实,在有些情况下态度与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过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但是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呢?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象,即所持的体育态度。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三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

个体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对体育锻炼需要与否的判断。从需要的层面上来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体育锻炼的需要,他就很有可能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需要越强烈,他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谢琴、吴佑年研究发现:身体的自我知觉可以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傅遐龄、傅建霞通过对大学生体型与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间的相关分析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强弱与他们自身的体型状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身体知觉和运动知觉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展示自我、享受运动愉悦的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应,当大学生身体意象低时,机体便产生身体期望的不平衡状态,并随之产生紧张情绪,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状况的需要也会应运而生。

2.体育动机分析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参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自我效能理论揭示了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的内在机制。它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这种理论关注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人的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效能信念在动机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类动机的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效能信念影响因果归因,结果预期部分受效能信念的控制;期望――价值理论的预见性受知觉效能的影响;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努力受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自我效能不仅会事先估计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还会影响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时,动力心理过程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主动、自信地学习,尝试和完成动作,敢于接受挑战、战胜困难,自我效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使学生产生体育动机的同时,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不仅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可见,它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成就行为及改善个体的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段艳平在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在创造时间锻炼方面和锻炼坚持不懈方面有显著影响。因此,自我效能分析对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变量。

3.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人们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从而逐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调查显示,73.6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每天所必需的一项活动,而认为不是的有9.18%,无所谓的占17.1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它与近几年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有着密切关系。经检验,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高于女生。

郑毅敏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所调查的大学生每周能参加5至8小时体育活动的占42.35%,3至4小时的占27.53%,1至2小时的占l3.66%,1小时以下的占4.23%,l2小时以上的占12.24%。河南省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每天1小时的大学生,已达54.59%以上。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少。所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低于认识程度,即体育意识并非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一些客观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沈国平分析指出,现阶段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最主要的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二位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工文化开展不力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三位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匮乏等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四个成因;经济因素中的体育锻炼投资比率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五个成因。

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场地器材不足、缺少经济支撑等在外部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调查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多数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也基本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对影响当代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影响其锻炼行为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影响其体育锻炼的行为是多重的。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上述各种因素进行积极调控,以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一民.体育行为系统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黄希庭,曾向.青少年身体自我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4]傅遐龄,傅建霞.大学生体型与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间的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段艳平,蔺志华,崔德刚.考察影响锻炼行为改变的调节变量―一项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J].体育科技,2005(11).

[6]金健秋,徐国宏.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

第2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得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个体因素、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媒介及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基础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人格。

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性格。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青少年,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循环,而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探求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公正、诚实、热情、果断、自律自制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而且还决定了其是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1.2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1.3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教育的方式和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了解学生,及时地防止和纠正对学生了解上的误差。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智力和体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个性上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2.1 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是以一个能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主要表现于他在学生生群体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而他所处的地位与角色对他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运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也较有人际吸引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教师、同学的之间交往比较顺利,也积极主动。

2.2 学生的人际选择。

人际选择指的是在接触群体中由于某些人对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喜好憎恶而相互接近或者疏远的现象。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有些人则得不到同伴同学喜欢、选择,这样就会产生孤独感。因此,学生的人际选择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体力活动为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等体能水平和协调、优美的技术水平,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暗示、模仿、感染吸引等影响力作用,而这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认知和人际选择是有影响的。有的学生过于忧虑自己在体育运动能力的弱点,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心理重,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使得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个体在行为上畏畏缩缩,影响到与同学的顺利交往。

3.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且影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性行为的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性行为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4.教学信息及沟通媒介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与互动过程是主体间信息传递、接收、加工、反馈的过程。这里的信息是一种教学信息,如教学内容、情感态度、意见等。教学信息传送的方式、程序过程的特点影响教学信息传送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通过特定的媒体和中介即媒介而发生和展开的。教学信息本身的性质及其沟通媒介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极大。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趣味与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体育游戏、跳绳、球类活动等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因为这些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如小组练习、集体协同活动而完成的。而教学信息传送的效能又制约着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互动的成败。因此,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送的畅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采用多向交往和沟通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女生天生爱美,心理喜静,体育学习对她们来说,相对艰苦,而且她们害羞内向,一般性的体育活动都在户外,,她们会担心晒黑,女生有一种群体性的不喜好运动的心理,只愿意呆在室内,这种群体性的心理因素造成了个体心理因素的趋同性,她们不愿被同伴斥为另类,即使如此,她们的体育学习伙伴也人数不多,她们普遍存在回避体育的一种心理,她们懒惰、害怕困难、怕吃苦怕受累、陪别人嘲笑、怕失败、懒于行动、好面子、思维犹豫不决,理性较差,情感波动较大,种种心理因素导致她们对待体育学习的消极。

2影响高职女生体育学习的客观观因素

2.1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基本以青壮年为主,基本在本科学历水平,师资水平配备不齐,教学压力较大,工作量也较大,无法合理的针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依靠简单的传授体育技能。体育学习完全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随便应付,严重影响了她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2体育教学因素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一般来说,高职中的学生分为两批,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而他们所开的课程大体类似,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非是简单的篮球,排球、健美操等的教书和动作的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采取自己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练习,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掌握技术的教学口标,形成了千篇律的教学方法:即讲解一示范一练习一纠正错误一再练习的单一学习形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成绩和长远的学习效果不佳。二、体育课成绩的考核标准教师会以考核标准去要求学生,死板而简单地将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学中,体现了思维的僵化,而学生为了达标被迫去练习自己不愿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一些体质弱的女生,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教师在考核时,主观因素也比较较大,往往是根据评分标准绝对去评价学生体育成绩。此外,教师有时对女生的成绩有相当大的弹性和操作空间,这严重影响了考核标准的公正性。教育观念无法跟上不仅是高职院校,而且是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积极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理念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新条件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僵化固定死板的现象,导致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体育教学,就像走过场一样,大家在一起玩玩游戏就可以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因此极其不利与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2.3学校场地器材客观条件因素

相比于以往,现在的教学设施虽有改善,但仍有很多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学生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余地少,这是摆在我国高职女生体育学习的一道难题,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室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的选择上,她们往往更加愿意在室内开展学习活动。室内体育馆基本上是为了大型体育赛事和学生的体能测试而准备的,一般的学生很难进去,更不要说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了,因此室内体育馆存在很大的缺陷。教学设施上,教学设施简陋,有些体育设备如网球,羽毛球等数量不足,没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排球场,即使是简单的乒乓球场,有些学校也没有,排球场也只是简单的一根铁架子再加上网,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足球场,足球课和田径课都是在田径场上上课,几个班级同时进行,相互干扰,课堂效果差;而球类项目课,课上人多球少,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都摸不到球,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篮球、排球场地更是人满为患;而一些室内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等只能同时容纳一两个班上课,学校的健身房、体育馆数量的不足使这些项目很难广泛开展。有些院校勉为其难的将室内项目开设在了室外,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如果遇到天气原因(如刮风下雨等)学生在教室上课,通常多数教师不进行讲解,而是学生自习。这些严重制约了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第4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摘 要 今年国内部分学校因为一次“事件”而纷纷取消长跑,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长跑中出现状况。本文通过对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勇搏励志班”相关新闻的了解,阅读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等相关文献。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进,并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行为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13日,栾川县一高二年级学生李东珏在一次课外跑操后,突然死亡。据了解,为了避免跑操猝死悲剧的再次发生,全国各地多所学校都决定取消长跑。深圳市学生体育联合会在2012年9月份下发了运动会竞赛规程中通知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长跑,原因是长跑参加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运动量减少,长跑存在安全隐患。华中科技大学的秋季运动会也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的长跑项目。内地长跑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而与内地一河之隔的香港中小学与大学的长跑运动开展的很成功。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校内发起一个名为“勇搏励志班”的课外社团,,任何学生均可自愿加入。然而参加者面对的是一种颇具压力的生活,譬如每天6时30分的晨练和晨读,只要一次无故缺席就必须退出。这项试验始于2009级本科学生。在校长的号召下,1500多名新生中最初有1071人自愿加入,一年过后还有570人;再过一年,仅剩300人;目前为233人。

虽然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不少,而国家也加大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虽然学校保证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还在每况愈下。

二、研究目的

自古中国就有文弱书生来代称知识分子,这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的一份尊敬和一份惋惜,尊敬知识分子的书香才华,惋惜知识分子的手无缚鸡之力;然而更有人称赞一个人是文武兼备、文韬武略。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在注重对人才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才身体健康状况的培养。虽然如今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尽人意的下降。本文旨在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来找到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分析

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我国的中小学校大部分还处于应试教育,学校偏文轻体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2011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笔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学校基本上都能够腾出1小时及其以上的时间安排学生体育活动,但是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很差,很多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在他们看来文化成绩才是升学的“敲门砖”。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都是只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重视年级、班级的成绩排名,重视升入好学校才是硬道理。学生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挤满了孩子生活空间。因此在中小学学生时期,学生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进入大学后学生一下子像是脱缰的野马,像是经历涅槃后的凤凰,在他们看来逛街、上网、睡觉、学习这才是生活的主题。

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都能够培养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坚强的毅力。懒惰的习惯容易形成,勤快的习惯难养。学校的应试制的教育养成了学生的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和锻炼等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在中小学没有得到重视和形成,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或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久而久之脱离了体育锻炼。因此,从孩子刚上学开始,就需要有规划一下孩子的运动规律,在学校现有的资源下,尊重孩子的天性,注意对孩子兴趣的引导与培养,要把孩子看成人,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有感情的,对他们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语言来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喜爱,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活动友伴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分析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友伴对个体的态度、行为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个体行为和社会性发展,也可能导致其走向不健康的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其个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个体所处的圈子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喜欢运动,就对个体的体育运动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冯卫夫在其《对职高体育不同组织分组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运用友伴分组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同学间容易互帮互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学校强制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体育运动都非积极主动的,没有养成对某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在学生升入大学后,学校只是规定学生修完体育学分,缺乏体育运动兴趣的引导,这就造成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学生个体所处的圈子如果体育意识较轻,如某一个个体想去体育锻炼,但因为其圈子没有人响应,造成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思想被遏制。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活动友伴而放弃体育锻炼。

(三)体育场馆的体育运动项目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分析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在校学生的人数不断的增加,相比有限的学校体育场地、运动项目,场馆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造成学生参加运动锻炼的百分比下降。如今学校把体育场馆都是建成高大雄伟的标志性建筑物,一个很大的体育馆里面却只有篮球场。学校建设体育场馆只注重其外在的建筑美观,对其内在的体育项目场馆的建设和运用却不做统一合理规划,导致体育场馆看似庞大,容纳率却不高,场馆利用率也不高,更甚者有的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或者不能合理的对外进行开放,严重影响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如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同学们对体育前沿的运动项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已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了。

现如今,学校体育场馆陷进高投入低产出这样的怪圈。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比较死板,缺乏创新和领导的重视。高校体育场馆建成后,领导们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维护,而没有充分认识其内在的价值,馆内运动项目设计形式单一。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资源里进行体育锻炼,不利于多种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在走入社会后由于体育运动场馆的限制,很多人都会搁置体育锻炼,国家的终身体育的构想陷入阻碍。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上的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场馆开发中来。让体育场馆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招揽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形成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体育消费意识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分析

体育消费不仅是指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购买体育器材、服装等,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为了追求形体美,促进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而花钱去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个人消费行为。

如今大学生的零花钱正在增多,休闲娱乐节目也逐渐繁多。大学生有进行体育消费的能力,当具备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的时候,意识对体育锻炼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具备狼嚎的体育消费意识水平,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消费的有关活动过程当中。而上网、逛街、K歌、看电影、旅游等充斥着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里,学校或者一些体育俱乐部有负责引导大学生具有体育消费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是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接力者,大学生的体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可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体制状况貌似一代不如一代了。要养成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国家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虽然我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改变,但是我们改变的脚步是不能放慢的。我们要改变如今的升学考试制度,不能把分数看成唯一的升学敲门砖,应该把平时的体育锻炼、义务劳动等作为参考升学的标准。

(二)学校要改变只教不管的现象。现在体育老师只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下课后就各自完成任务,而不太注重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不懂得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三)学校要多设立体育运动班级,让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进来。这些班级为参与进来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提供活动友伴、提供活动场地等服务,注重学生内心思想对运动项目的肯定与热爱,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应该学习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校内发起“勇搏励志班”的课外社团,虽然短期的利益是看不见的,但是对参与的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范兴华.大学生有伴选择标准及其有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2):46-50.

[2] 王安芬.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培养初探[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43-46.

[3] 姜志明.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教育.2012(41):89-91.

[4] 王乐.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2(6):119.

第5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全面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育儿成本

一影响因素

(一)育儿成本过高

根据调查显示,72%的父母认为家庭状况影响了其生育二孩的意愿。我国现今的育儿成本过高,据《人民日报》报道,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近50%。生育二孩随之而来的换房需求,换车需求,以及养育二孩的教育成本、生活成本都十分大。《消费主张》栏目曾就二孩养育消费成本在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做过调查,调查显示,怀孕阶段花费包括产检、住院、生育一般最少为1万元,不包括孕妇在孕期补充的各种营养品开销。而宝宝0-3岁时,根据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奶粉、纸尿裤、衣物、玩具等开销最少为3-5万每年,若加上育儿嫂或保姆则最少要7-10万每年;3岁之后宝宝上幼儿园,学费加上兴趣班等各种费用支出则更多。因此,现在选择生育二孩的多为70后的高龄产妇,家庭收入较高且较稳定,一般80后、90后的年轻夫妇选择生育二孩占比例较小。

(二)照料负担过重

影响二孩生育的主要因素中,照料负担也是其中之一。目前许多年轻父母,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父母,大都夫妻双方需要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根据调查显示,分别有72.9%和66.8%的家庭认为母亲的精力或父亲的精力影响了他们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担心孩子上幼儿园前无人照料的人数达到了67.2%。而若家长选择请保姆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有调查显示,如今在大中城市请保姆的费用平均达到了4000-7000元每月。因此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由父母长辈帮忙照顾小孩,这些问题都深深影响着现在一孩家庭的生育意愿。

(三)母亲因素

母亲的影响因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母亲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是母亲的工作状况。调查显示,60.7%的一孩家庭由于母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而拒绝生育二孩。而分别有58.7%和45.8%的一孩家庭由于母亲产假太短和工作情况影响了其二孩生育的意愿。由于用人单位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为了减少用人成本,招聘时不愿意接受已婚已孕的女性,或者准备要二孩的的女性,而在女性员工怀孕期间,常常减少其工作机会或者培训机会,限制其发展,更有甚者,找出种种理由逼迫女性自动离职。此外,由于怀孕离开职场一年,女性很难重回原先岗位或者找到与原先岗位水平相当的工作。因此,很多在职女性放弃了生育二孩的机会。

(四)公共服务资源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80%左右的受访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二孩时,首先考虑的是公共服务资源状况——产妇生育就医情况,孩子入学、升学的情况,婴儿用品的质量,生活地区环境状况等等。由于我国现在的普遍对于国货的不信赖的情况,很多符合二孩政策的家庭对于母婴国货产品不太信任,而国外进口的母婴产品购买比较麻烦且价格昂贵,使得母婴用品的质量也成为父母考虑是否生育二孩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我国的幼儿保健体系是几十年来独生子女政策下的规划结果,尽管这一年国家大力促进幼儿保健体系的完善,使其能够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新情况,但是,如今妇产床位的一床难求,导致了“走廊生育待产”的尴尬,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又匮乏。现如今的妇幼医院的医生负担十分重,而妇幼医生的储备资源跟不上,让很多父母担心产妇以及小孩的就医问题。而现在的幼儿教育体系更是不能适应二孩出生的庞大数量。托管所、幼儿园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公立托管所以及幼儿园数量不足,而私立托管所以及幼儿园又还未得到较好的政府管理与安排,某些较好的私立幼儿园甚至要求母亲怀孕之前就进行排队报名,这样孩子出生之后才能正常入学。这些都使得一孩家庭在考虑生育二孩时更为慎重。

二建议

根据上述对于二孩生育意愿低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以上四个主要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针对育儿成本过高,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个最大的后顾之忧,如对二孩家庭给予生育补助,或者税收优惠,以减轻二孩养育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吸引更多80后、90后的一孩家庭生育二孩。针对照料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如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部长顾秀娟提出的,儿童的托幼是衡量社会保障、儿童福利水平的重要方面。合理布局公共托幼资源,满足家庭托幼服务水平,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托幼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才能更好地支持家庭教育发展,提高生育率。或者要求超过一定规模的公司在内部开设托幼所,以解决在职女性照顾孩子的问题。针对母亲的身体及工作情况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于妇幼保健体系的财政投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儿科的规划建设,保证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以及如床位等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的供应。并提高对于妇产科医生的培训水平,以减少高龄产妇生育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应就怀孕女性遭遇的就业歧视出台政策解决,保护女性员工的生育权。如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就业歧视诉讼制度,对孕中的在职女性给予孕期津贴,延长男性的产假时间等。针对有关公共服务资源诸如教育、医疗不足的问题,其实上文已经提到,国家应对妇幼保健体系以及幼儿托管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此外,还应做好幼儿教育资源布局,强化对学前、中小学教育的投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解决二孩上学难得问题。解决其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众所周知,我国在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见顶开始回落之际,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如若不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可能会使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虽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能阻止老龄化的总趋势,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因此全面二孩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从家庭层面看,一方面可以让家庭中第一个孩子不那么孤独,也可以避免过度溺爱。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缺乏同辈群体,而父母又对唯一的子女十分宠爱,导致小孩抗压力差,社会融入力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而二孩的出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以及合作分享,照顾他人的良好品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子女长大后抚养老人的负担。现在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并抚养一个小孩,十分吃力,而二孩的出生可以减轻这一负担。从国家层面来说,全面二孩政策从短期目标看能够提振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人口具有“双面性”,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二者的结合形成经济的循环往复,全面二孩政策能够直接刺激母婴产业,儿童服饰及玩具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早教行业等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从长远眼光来看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必然的,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如不加以阻止,将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家经济疲软,国际竞争力下降。全面二孩政策也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总体质量,缓解我国自古以来的男女性别失调问题,形成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助于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和社会风险。相信届时我国经济发展也会来到新的增速期。

参考文献

[1]刘琦.白领女性阶层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论坛,2015,(20):143-145.

[2]全国妇联.大力发展3岁以下托幼事业让“二孩”生得起养得好[J].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4):14-19.

第6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9-10.

第7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后进生;家长素养;和谐家庭;亲子关系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顺畅的情感沟通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迈入“先富起来”的行列,日益富裕的生活给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得太快,以致人们根本来不及做好应对这种变化的思想准备。在一些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思想上、学习上、习惯上、行为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父母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风俗习惯有趣活跃,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相反,破碎的家庭、冷漠的感情、简单粗暴或过于溺爱的不当教育方式、粗鲁庸俗的恶习、父母对财富地位的迷恋追求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进而产生对生活学习的淡漠,久而久之产生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最后沦为后进生。

后进生是指思想行为、学习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包括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厌学思想,或智力迟钝,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成绩差”的学生;思想品德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差”的学生;学习不好、表现也不好的“双差生”。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家长素质

著名的教育家禄贝尔曾说“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平时不起眼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在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提高的过程。当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所有为人父母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笔者发现,许多家长的教育行为偏差是由于缺乏教育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突破自身素质局限而导致的。因此,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是提高家长素质。

第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

第二,要有文化科学素质。家长渴求文化知识,勤奋好学,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仅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相关,而且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教育意识强烈,教育方式趋向理性、开放,教育行为更加自主、独立,对教育目的理解明确,眼光放得远,容易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遇到的问题,从而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低文化程度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发展需要,孩子感受到了相当的精神压力却缺乏有效的具体行为指导。这类家长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因此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中缺少对教育开放、理性的理解。所以,家长在望子成才时,千万别忘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孩子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营造温馨、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环境是每个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营造追求高尚人生意义的学习型家庭。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家庭,才是和谐的家庭,而建立高尚的追求则一定要通过学习。家长和孩子也各自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家长可以学习自己的岗位业务,学习计算机使用,关心国家大事,而孩子则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追求。完成学业、完善人格。家长和孩子都要使自己成为身体健康、品德良好、学习进取、朝气勃勃的人。

第二,夫妻恩爱、亲子密切、气氛祥和的家庭。亲子密切,孩子很小时容易,孩子长大了还能密切,就要靠努力建设了,建设感情、畅达沟通,民主平等。

第三,具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关心社会、肩负责任的家庭。

第四,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精神,开展了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家庭。做到了以上四点的家庭,即是和谐家庭,当然是幸福家庭。

三、有良好有效的亲子关系技巧

现代家庭教育和以往传统的家庭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传统家庭教育是封建时代的标准,是家长对孩子的专制和训导;现代家庭教育是以家长为主导,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是相互的启发、唤醒,是商量和引导,是对话和讨论,是激励和推动,是培养现代公民,是榜样的带动和感动。

第一,学会正确赞赏孩子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比如孩子考了80分,回到家本来想得到表扬的,可是家长却说有更高的呢,这算什么,一瓢凉水让孩子从心凉到底儿了。如果先说一些鼓励性的话就不一样了,“不错,说明你这些日子努力了,要是坚持下去的话还能再提高的。”既肯定了过去努力的过程也展望了未来,效果会更好。

第二,学会与孩子一起进行活动

家长与子女做一些双方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由孩子主动控制活动的进行而家长致力于一些改善关系的行为。这些活动,越多越好,而且活动必须可以在30至4 5分钟内做完,并且花费金钱不多。

第三,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1 摒弃打骂、训斥,以和霭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关爱的目光、亲切的手势和孩子说话。

2 家长在外面生气了,进门之前,把气放在外面,做一个微笑的、可亲的父母。生气时不教育孩子,心平气和想好了办法再和孩子谈话。

3 学会以理解、同情的口气,并设想自己处于小孩子的地位和孩子相处。

4 多倾听、多耐心,完全搞清问题后再发表看法,先表扬,后提问题和希望,允许孩子反驳和提出不同意见。

5 以讲故事、谈天说地、介绍自己经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6 巧妙选择话题,给孩子留面子,不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7 增加沟通渠道方式。试用谈心、留条、短信、写信,共同做家务,共同读一本书,评电视、旅游、参加亲子活动等等。

总之,亲子沟通是重要的桥梁,血缘并不能使亲子的心贴在一起,久之还会有许多误解、逆反、矛盾,使家庭教育失败。

第四,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第8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课外补习;学生;自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5-02

一、影子教育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着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长,参加培训班、“择校热”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王有升最早从概念上提出学生在课外补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课外补习他定义为是指中小学生除了在接受学校正规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的辅导补习,主要体现在参加聘请家庭老师及辅导班这两方面。雷万鹏则从课外补习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育补习是一种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正常教育以外,以家庭购买、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或者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等形式。

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处于转型中,教师的工资较少,从而购买力有所下降,寻找其他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因而就出现了课外辅导并迅速扩张。Stevenson 与Becker 在对日本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补习是一种“影子教育”,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子女要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子女获得更多的补习机会。莫里和贝克(Mori &Baker 2010)进一步指出,“课外补习”的快速增长是在全球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背后隐含逻辑发生转变的结果。而课外补习是属于家庭教育支出的一种,它是与家庭的收入成正比的,因而凸显出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除去在学校接受的育外,影子教育对学生自身公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影子教育对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

课外补习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上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所占有教育资源是存在差距的,而课外补习则使得这一差距加大。另一方面,从家庭教育成本角度来看,家庭经济成本决定了子女在教育质量、类型上的差异,课外补习使得城乡子女受教育权利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在课外补习的过程中,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子女课外补习的支付上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课外辅导。这是因为多而优的教育投资可能带来更高的、终身的收益,因此当课外补习受市场力量影响时,它就可能成为维持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的机制。国外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课外辅导的参与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性(如Murawska & Putkiewicz,2006;Smyth,2009)。

国内的实证研究中,雷万鹏对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高中补习主要为补差,而非培优,地区、城乡和家庭背景因素对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从社会角度看,只有经济条件处在社会中上层的家庭才能在物质条件上给孩子提供这种课外的教育投资,农村家庭由于收入有限,许多家庭无法负担学校教育以外所需要的额外费用,与城镇孩子在接触不同知识及能力的培养上相比就会逐步拉开差距。同时经过调查发现,教育个人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课外补习活动愈加兴盛。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 年的研究显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占年消费的18.2%(剔除无教育支出户)。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由于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较高,有能力为子女提供课堂以外的补习活动,所以在子女课外补习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

三、课外补习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影子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学生课外补习的情况也较为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如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针对部分学校开办特长班、实验班等行为持“不准”或“报经批准”的态度。为何课外补习的发展如此迅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经济相对宽裕的时候就会尽一切可能培养觉得对孩子以后有利的东西,因而课外补习班近几年才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图1对4~9年级学生的补课总数调查科目结果分布所示。

根据对所有参加补习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参加1~2门学科补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基本达到了35.0%,其次为3~4门,所占学生比例为30.0%。由于补习都是在正规教育外的时间进行的,因而可以计算出学生平均每周每科补习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按两科计算的话,一个学生每周平均补习时间约为4.2小时,从而缩短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学生每天都在学校、家庭、补习班这三点一线上奔波,也需短期内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一味地学习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但为什么家长还是对影子教育这么推崇呢?就短期而言,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不然影子教育也不会如此盛行。更进一步地说,热衷于“影子教育”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给学生及家长在价值观上所带来的焦虑,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竞争低龄化的表现。

四、实施影子教育的政策建议

课外补习的存在原因较为复杂,在制约和约束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解决,需要通过研究来揭示课外补习对教育的质量、发展和公平的意义,凸显在各种环境下如何采用有效和无效的规范措施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当前在我国东西部的教育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课外补习的产生一部分可以弥补正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同时,由于经济原因使得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课外补习的参与上也有不同的情况,从而造成对教育公平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对课外补习市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使得影子教育的存在利大于弊。

1.政府应适当调整我国的教育考试政策并提供补偿教育服务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是诱发课外补习出现的主要因素,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经济能力达到的前提下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从而课外补习就应运而生,进一步拉大了阶层差距。为了缓解并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因素,我国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贫困生帮扶项目,尽可能保障贫困阶层的学生能够享有接受课外补习的机会与权利,削弱因经济条件不足而在参加课外补习上所产生的差距,进一步避免对教育公平产生的不利影响。

2.政府应该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并加大教育投入

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方法,一方面政府要对弱势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工资待遇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学的水平。一些贫困山区办学质量比较薄弱,师资也比较匮乏,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鼓励大学生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工作,但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工作,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依然较低。国家只有不断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

3.政府要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一方面,政府要对补习教育市场进行管制,形成一定的程序,并定期进行审核,从而有效监控课外补习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对课外补习的教师进行一定的考核,取得相关证件,对于不能给学生提供有益的课外教育的老师和机构要及时清除。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外补习是对学校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更利于政府对课外补习的规范管理。同时,“减负”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正规教育系统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对课外补习要加以管制,引导家庭、父母减轻课外补习带给孩子的学业负担。

根据当前我国课外补习的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课外补习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政府对教育投入无法立即平等时,课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也不能完全把课外补习交给市场的力量去支配,因为其可能造成社会受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加剧。所以国家要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调控,减少这种不平等的现象。

参考文献:

[1]Stevenson,David L.& Baker,David P.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6):1639-1657.

第9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邗江中学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为样本,对影响扬州市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目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机以及对体育课态度的实际状况,对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兴趣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后,得出有关结论。

关键词 体育课兴趣 影响因素 中学生

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课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此外,积极因素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消极的因素则干扰着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健康。

一、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因素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体育锻炼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影响体育锻炼积极性、长期性、持久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男生占总数的 74.26%,女生占41.08%,男

女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态度差别还是很大的。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男生有29人,占总人数的

21.32%,女生有71人,占总人数的55.38%,由此可见,女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

(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主观因素分析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余暇时间太少”的学生有73.09%,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余暇时间太少,大部分时间被主干课程占据。另外,在这个网络信息的时代里,上网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这是学生们自认为空余时间不足以用于锻炼的原因之一,也是值得我们教育事业关注的一个问题;选择“体育锻炼太累”的学生占53.83%,可见得如今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在沿直线下降,这也是各位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例如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容易受伤也与这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择“影响学习”的占39.51%,说明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学生眼中除了学习,没有健康意识,把体育课做为一门会影响学习课程来对待,而产生了对体育课的误解;选择“没有合适的运动项目”的占了19.75%,可见此类学生对项目的需求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期待创新的项目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式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或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客观因素分析

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有82.72%,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当前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排在第二位的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相处关系,占了总人数的53.09%,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此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排在第三位,占总人数的39.51%,这也成为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因为场地受限,上课时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南方的雨水天气比较多,而室内的场地资源也有限制,一旦出现下雨的情况,体育课的计划也不能顺利进行,甚至还有可能被其他教师占用的问题时有发生。选择“没有锻炼同伴”的占了19.75%,可以看出身边的同学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体育课上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从而把正能量转移给身边的人;选择“家人的影响”有15.43%,说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为了让孩子抓紧文化课学习,从而禁止体育锻炼;另外,整个教育系统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往往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们很难将太多精力放在体育锻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