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精选(九篇)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第1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 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反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

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居民消费统计学》 易丹辉 中国人大出版社

第2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消费 数据分析 问题和原因 政策建议

1.经济理论综述

1.1消费水平的宏微观定义

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来说,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从微观角度来说,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消费问题本来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微观经济学中用效用论来考察消费者行为,但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1.2关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1.2.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存在着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这种消费函数表示为c=a+βy。

1.2.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1.2.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主要是强调理性的消费者会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即每个人都将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消费不是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其一生的收入。

1.2.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将个人的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他们都认为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1.3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相关理论强调的收入水平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3.1价格水平

由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可知,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消费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吉芬商品除外)。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的。货币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此时人们的消费就会减少。但是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就会发生“货币幻觉”。

1.3.2国民收入

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

1.3.3利率

利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消费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增加储蓄,抑制当前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当利率提高,人们认为减少当前消费增加未来消费是有利的,从而鼓励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人们感觉自己较为富有,从而增加当前的消费以致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可以看出,储蓄和消费在一定条件下是成反比关系的。

1.3.4收入分配

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

1.3.5社会保障制度

通常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所营造的社会消费环境就越是良好,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宁愿把钱存起来作为保障,而不愿意去风险消费,这时储蓄意愿会增强。

2.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民消费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近十年更是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但国内居民享用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我国投资率由1998年的36.2%上升至2009年的42.3%,近年来的平均投资率在40%以上,比世界平均投资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则由59.6%下降到48.8%,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20多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十分有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投资和出口,消费的作用不断弱化,即使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也只能望洋兴叹。

2.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城乡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70355亿元(市和县合计),比1998年增长2.9倍,而农村居民购买18855亿元(县以下),仅增长2.1倍,按人口计算的人均消费品购买量则更低。而且从消费支出比例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特别是近十年农以来,虽然城乡消费水平对比项的比值虽起伏不大,但其消费的绝对值持续拉大。

2.3居民消费结构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日趋于合理,从偏重于食品消费的温饱型消费开始逐步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总体上来说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从2001年的39.18%到2010年的35%,但是总体上我国恩格尔系数还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30%)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比重的提高,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同样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而且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消费结构有待完善。

3.数据分析

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来进行实证检验。下面以我国1991年到2010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指标数据为样本,见下表。

表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3.1建立模型与最小二乘回归

根据经济理论和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居民消费水平Y受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可支配收入X2、居民储蓄X3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变量的影响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将其他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均归并到随机变量u中,根据X与Y的样本数据,作它们之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趋势是线性的,因此我们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应用EViews的最小二乘法程序,得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3.22) (2.49) (10.04) (-2.22) (-3.50)

R2=0.99 F=4623.967 DW=0.8393

3.2模型检验和分析

3.2.1经济意义检验

由贝塔值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居民储蓄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及提高而减少,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

3.2.2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表1.2得到样本可决系数为R2=0.999190

修正样本可决系数为R=0.998974 。

计算结果表明,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2)F检验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为Ho:β1=β2=β3=β4=0

对立假设为H1:至少有一个βi不等于零

由表1.2得F统计量为F=4623.967,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可得F0.05(4,15)=3.06。因为F=4623.967>3.06,所以否定Ho,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我国的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3)t 检验

提出检验的原假设为Ho:βi=0,i=1,2,3,4

对立假设为H1:βi不等于零

由表1.2得t统计量为β1的t统计量t1=2.4927 ;β2的t统计量 t2=10.0419;β3的t统计量t3=―2.2190;β4的t统计量为t4=―3.5022。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可得t0.05/2(15)=2.13。

因为各t值或其绝对值均大于t0.05/2(15)=2.13,所以否定Ho,β1、β2、β3和β4均显著不等于零,即可以认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以及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指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这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时这些变量必须首先得到重视。

4.政策评价与建议

4.1国内生产总值与最终消费支出有着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将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而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的增长起着拉动作用。这样就形成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增加消费,关键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增加人民的收入。为此国家应该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还应配合相关政策培育和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树立健康、科学和绿色的消费观念。

4.2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经济理论和居民消费模型都表明,要刺激消费,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报酬形成机制,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在再分配环节中要通过缩小城镇居民内部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政府财政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改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等措施来提高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收入。只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才能促进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才能最终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

4.3正确处理好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只有让储蓄和消费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关系,经济才能实现稳定。如果人们把过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的增加,但是鼓励消费并不是意味着不储蓄,还是需要保持适当的储蓄,以备日后的各种资金需要。所以这就需要国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储蓄行为。

4.4由此模型可以看出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想增加消费,就必须防止过度的通胀,维持物价稳定。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因此,防止物价过快上涨,探讨影响物价上涨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并尽可能实现重要因素的可控可测。同时政府尤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参考文献:

[1]潘芳芳,李炯.深入认识消费现状,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革和开发.2010.(2)

[2]赵明珠,亢晓龙.试析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经济.2010,(8)

[3]张寻远,李文启.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消费经济.2011,12

[4]王长坤,喻永红.当前居民消费水平与物价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

第3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31年来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经济模型,运用计量分析,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模型分析 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本文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为目的,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以1978-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见表1),将居民人均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包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其中,为了增加数据的平稳性,对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人均居民消费水平Y和解释变量x1、x2和x3均用价格指数进行平减(1978=100)并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回归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时间序列LnY和LnX1是否具有平稳性。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表一中的数据以及LnY和LnX1的一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LnY和LnX1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1,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本文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0.137254 +0.921938×LnX1

R2=0.997822,F=13288.25,DW=1.924193

从第一步得到的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为0.921938,即人均GDP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21938%,这充分说明增加人均GDP、发展经济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LnY-0.137254-0.921938×LnX1。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0.137254,-0.921938)

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二)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影响因素,那么居民的人均收入就是微观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城乡差距比较显著,于是在这里分别考察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Ln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LnX3,它们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为:

LnYt=α2+β2LnX2+μ2,

LnYt=α3+β3LnX3+μ3

首先,同样ADF检验方法检验被解释变量LnYt和解释变量LnX2、LnX2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水平数列都不平稳,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其一阶差分数列是平稳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已经得出LnY和LnX2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2,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 0.569880+0.995856×LnX2

R2=0.998331,=17349.94,DW=1.604419

从上述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995856,即人均GDP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95856%,这充分说明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 LnY- 0.569880-

0.995856×LnX2。具体检验结果见表4。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 0.569880,- 0.995856)

从表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已经得出LnY和LnX3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3,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0.544798+0.998026×LnX3

R2=0.994739,F=5483.123,DW=1.362782

从第一步得到的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998026,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98026%,这充分说明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LnY-0.544798-0.998026×LnX2。具体检验结果见表5。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0.544798,-0.998026)。

从表5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首先,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水平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由于不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需要先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被解释变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LnY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拒绝零假设H0:r=0,这说明变量LnY、LnX1、LnX2和LnX3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通过运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各变量之间的回归结果具体如下:

LnY=0.457530+0.260868×LnX1+0.397380×LnX2+0.361355×LnX3

R2=0.999365,F=14164.83,DW=1.683908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通过初步检验,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截距和各个解释变量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性影响。F检验的概率值为零以及R2的值为0.999365则表明解释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需求的联合影响效应显著,并且协整方程(1)的拟合优度很好。

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靠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面临居多难题,因此,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增长应是长久之策,根据以上分析,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做强,提升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当前,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绿色含量,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民由温饱进入小康、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当前要对传统农业结构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调整重点是进行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换代,提升品质,提高效益。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农民。当前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架起种植基地与市场供应的桥梁,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同时畅通购销渠道,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针对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税收政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方面需尽快进行调整。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分类制征收,极不公平。当前,要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同时,尽快实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由分类制向综合制转变,最好以家庭为单程松柏(1974.7-),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位,这样既可以增加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又能贯彻公平课税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洪霞.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第4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摘要] 目的 调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及特点。方法 通过访谈,自编《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起实测,用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结果 虚拟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年平均总收入、贫困生中个人月平均消费、社会年平均兼职收入和学费减免的次数等4项因素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性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因素具有交互性、相关性、差异性和制约性等特点。结论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症状自评量表;多元回归

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在许多文章中都作过阐述。但哪些因素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多大以及有什么样的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定量的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某两省4所高校的300名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名单由高校学工处提供,共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120人,女生140人;独生子女43人,非独生子女217人;文科99人,理科161人;家住城市和城镇的83人,农村的177人。

1.2 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贫困大学生24人,专职班主任56人。访谈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形成初编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对初编问卷反复修改后试测。第一次预测在南昌2所高校进行,试测样本为136名贫困大学生。初编问卷试测后进行分析,保留了原16个影响因素(不包括被试的人口学资料),形成正式问卷。问卷确定后,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起测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任一因子分≥2的学生占贫困生总数的26.92%,这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值得担忧,应该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对自编《贫困生心理影响因素问卷》正式施测,获得了相应的数据。为了进一步了解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与否、去年获得奖学金与否、家庭年总收入、社会年兼职收入、去年奖助学金总额、个人月消费水平、年助学贷款金额、学费减免次数等因素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作者采用虚拟自变量回归方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见表2)。

在模型I中,变量Xl表示家庭年平均总收入为5000元,变量X2表示个人月平均消费为600元,变量X3表示社会年平均兼职收入为600元,变量X4表示学费减免的次数。

模型Ⅰ为标准系数回归方程,利用该模型可以得到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4个因子,分别是家庭年平均总收入、社会年平均兼职收入、学费减免的次数和贫困生中个人月平均消费。从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分析可知,当贫困生中家庭年平均总收入超过5000元、贫困生中个人月平均消费为小于600元,社会年平均兼职收入多于600元及学费减免的次数增加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值(Y)将变小,提示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有别,这提示对贫困大学生“扶贫”应该从多方面出发。

3 讨论

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具有交互性、相关性、差异性和制约性等特点。

3.1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交互性”通过对家庭年收入、社会兼职收入、去年奖学金助学金总额、个人月消费水平4个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因素作了方差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得到,社会兼职收入(A9)和个人月消费(A11)两个因子的F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家庭年收入(A8)F检验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也证明了家庭收入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另外,各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家庭年收入和兼职收入、家庭年收入和奖学金助学金总额三者F检验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而家庭年收入和个人月消费、个人月消费与去年奖学金助学金总额、个人月消费与社会兼职收入的F检验值更是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非常显著的交互影响。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收入水平、个人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3.2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相关性”在进行家庭年收入、月消费水平、兼职收入、奖助学金总额等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与学生的个人月消费水平之间存在极高的正相关性。

为了便于分析。作者把这两者之比定义为变量Y:Y=家庭年收入/个人月消费,用此变量来反映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与他们的实际经济状况相匹配。Y较高,则说明个人有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念;Y值较低则说明个人有与家庭收入不相匹配的消费观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把Y得分最高的前20个同学(第一组)与得分最低的20个同学(第二组)进行对比,见表4。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Y得分最高的贫困生在SCL-90中的得分显著低于Y得分最低的贫困生,这说明前者的总体心理状况要比后者差。这主要是因为后者存在不适当的消费观念,但是在目前的家庭状况下。又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的一些欲望会被压制。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针对这点。为了应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做到正确引导贫困生的价值趋向和消费观念。学校在做贫困生的扶助工作时,也应当注意调整贫困生不良的消费心理,防止他们陷入盲目攀比的漩涡。营造以艰苦朴素为荣的校园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3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月消费水平的多重对比分析发现月消费水平在S00~700元的贫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10项因子上,月消费水平在500~700元的贫困生都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对比这部分贫困生在Y值上的得分(即家庭年收入/个人月消费),发现要低于贫困生平均水平。这表明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不同水平之间具有“差异性”。作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这部分贫困生的高消费理念长期被压抑,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3.4 “学校助学政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性”在学校的助学措施中,按照贫困生受惠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了6件类型:A:贫困大学生、B:普通大学生、C:获得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或助学金)的贫困生、D:获得了助学贷款但没有获得学费减免(或助学金)的贫困生、E:没有获得助学贷款但获得了学费减免(或助学金)的贫困生、F:没有获得助学贷款也没有获得学费减免(或助学金)的贫困生。作者对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做了对比(见表6)。

由表6可以得到6个群体。按SCL-90均分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是:E、C、D、A、F、B。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方面,贷、助、免等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4 结论

第5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羽毛球;消费行为;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24-04

“花钱”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消费需求。这种趋势体现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式转变。在这些体育健身锻炼活动中,羽毛球项目是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消费选择,且逐渐成为健身活动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为此,本文基于这一社会现象,以羽毛球活动消费行为为调查内容,探索是什么因素与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行为的形成有关。体育健身的消费行为不同于一般的行为,它在很大程度要取决于消费的产品。这样,本文在分析羽毛球健身消费行为的形成因素时,主要采用“霍华德・谢思消费行为模型”理论,把羽毛球场馆健身服务项目作为一个产品来看待,主要考察羽毛球活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霍华德・谢思消费行为的解释理论认为消费行为主要与产品的刺激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反应因素有关。霍华德・谢思提供了一个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来解释消费行为的关系。这样,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对各要素的考察,了解羽毛球参与者消费行为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图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在杭州市六大城区的经营性羽毛球场馆中进行消费的参与者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对其中31家场馆中的550名消费者(平均年龄为M=32.4岁,SD=7.4。其中男性=33.2岁;女性=30.7岁)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问卷 依托“霍华德・谢思消费行为模型”理论设计问卷,其中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主要是通过考察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符号认同、社会交流的评估来实现的。进一步,根据该模式,消费行为外在因素定义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闲暇时间等。但考虑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为分类变量,无法做相关分析,故本研究只把羽毛球参与者年龄、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作为消费行为外在因素;消费行为内在因素包括参与者对羽毛球运动消费的动机、需求、偏好三个要素;消费行为的反应要素定义为参与者对羽毛球运动消费的态度、打算进行羽毛球消费的意向。而消费行为的操作定义为消费经历、消费频率、消费时间、消费支出。

关于问卷的结构效度,在大量发放量表前,我们首先做了30个被调查者的试验性鉴定,采用因素分析。共剔除3个条目后,总贡献率在75%,符合使用条件。问卷的信度,我们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刺激因素α=0.73;外在因素。=0.67;内在因素α=0.79;反应因素α=0.81;消费行为α=0.74。另外。重测信度相关总分指标为γ=0.8。各分变量分别为,刺激因素的γ=0.81;外在因素的γ=0.66;内在因素的γ=0.83;反应因素的γ=0.80;消费行为的γ=0.70。符合信度的要求。

1.3 研究过程 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消费者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调查550份,收回496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后。最终有效问卷为440份,有效率80%。应用SPSS11.5,采用常规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根据霍华德・谢思的消费行为模型,消费刺激因素应该会作用消费内部因素,引起消费行为,其中消费刺激因素与内部因素存在着预测的关联关系。为了验证我们的调查数据是否在这一关系上体现出关联效应,我们把调查所获得的消费刺激各因素的得分(共包括实质刺激、符号刺激、社会刺激三个维度)与内在因素的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行为刺激因素各指标与内在因素都存在着有统计意义的相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知道是否消费行为刺激各因素都能够预测内部因素,从而验证理论模式对我们调查数据的解释度。我们建立了以刺激因素为预测指标的分层回归模型方程,按照消费行为刺激子因素γ值大小的顺序,首先将实质刺激输入到回归方程模型中,然后是符号刺激,最后是社会刺激。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13%的变异(γ2=0.13),接近大的效应值。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基本符合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关系表达式。但是。分层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符号刺激和社会刺激的独立预测效应均为0.00(表1),说明不具备统计预测作用,故应从回归方程模型中剔除。这样,实际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中只有实质刺激对内在因素具有预测作用,而符号刺激和社会刺激不能对内在因素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说明,在我们的调查人群中,消费者更看中的是场馆实际所提供的服务和场地设施,并以此作用内部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而对场馆是否具有品牌效应和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影响并不在意。我们的分析结果实际上提示了在现阶段羽毛球运动作为一个休闲产品,其价值结构的概念还处在一个形成时期,消费者在该产品的选择中。更加追求的是务实的消费心理。

2.2 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与反应因素的关系 根据理论,消费刺激因素应该会作用消费内部因素,间接引起消费行为的反应,其中消费刺激因素与反应因素存在着一定的预测关联关系。相关分析反应因素与刺激因素以及实质刺激因素存在着有统计意义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实质刺激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8%的变异(γ2=0,08),达到中等的效应值。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符合消费行为实质刺激与反应因素的关系表达式。在我们的调查人群中,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羽毛球场馆实际所提供的场地设施,服务质量,技术能力和价格方面的因素,并以此作为评价来衡量是否要继续消费。场馆是否具有品牌效应和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影响并不在意。

2.3 消费行为刺激因素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根据理论模型。消费刺激因素应该通过消费内部因素,间接作用消费行为,为了验证我们的调查数据是否在这一关系上体现出关联效应,我们把调查所获得的消费刺激各因素的得分(共包括实质刺激、符号刺激、社会刺激三个维度)与消费行为各个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显示,刺激因素以及其他的分变量均和消费行为的各分变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前面的研究中已经表明,实质刺激对于内在因素有着较高地预测性,这说明我

们的调查数据符合模型的解释,消费者目前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经济规律。刺激因素不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内在因素,再引起消费行为。

2.4 消费行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因为消费行为外在因素中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不是连续变量,因而无法做相关分析。所以,我们将可作为连续变量的:羽毛球参与者的年龄、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作为我们的研究指标,检验它们与消费行为内在因素是否存在着关联关系。结果显示只有收入水平与消费行为内在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消费者收入水平作为预测变量输入到回归方程中,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1096的变异(γ2=0.10),接近大的效应值。说明理论模式指标中只有收入水平可以解释羽毛球服务项目消费行为的内在引起因素,年龄和闲暇时间都不起作用。

2.5 消费行为外在因素与反应因素的关系 依据我们引用的理论,年龄、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等消费行为外在因素应该会作用消费行为内在因素,间接影响消费行为的反应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预测关联关系。为了验证这一关联效应,将三个变量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反应因素的得分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闲暇时间与消费行为反应因素存在相关。接着,我们建立了以闲暇时间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3%的变异(γ2=0.03)。达到小效应值。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符合内在因素与反应因素的关系表达式。

2.6 消费行为外在因素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根据我们依托的理论,消费者年龄、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等消费行为外在因素应该通过内在因素间接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预测关联关系。我们将三个变量与消费行为各指标的得分先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不相关的因素,以便用于下一步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显示,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存在统计学意义,我们建立以收入水平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8%的变异(γ2=0.08),达到中等效应值。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符合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的关系表达式。

相关分析还显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经历、消费频率存在统计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年龄、收入水平为预测指标的分层回归模型方程,分别与消费行为的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按照γ值大小的顺序,首先将收入水平输入到回归方程模型中,然后是年龄。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收入水平、年龄与消费经历总方程模型解释了11%的变异(γ2=0.06),收入水平与年龄的独立预测效应分别为0.09和0.02,达到中小效应值(表2);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收入水平、年龄与消费频率总方程模型解释了6%的变异(γ2=0.06),收入水平与年龄的独立预测效应分别为0.04和0.02,达到中小效应值(表2)。说明以上2种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成立。

相关分析也显示: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闲暇时间与消费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我们建立以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为预测指标的分层回归模型方程,按照γ值大小的顺序,首先将收入水平输入到回归方程模型中,然后是闲暇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6%的变异(γ2=0.06),收入水平与年龄的独立预测效应分别为0.04和0.02,达到中小效应值(表2)。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基本符合消费者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与消费时间的关系表达式。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指标都具有预测性,是决定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收入是维持一定生活方式的必要前提条件,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会有所增加。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只对消费者的消费时间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即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闲暇时间越长,则消费时间也会随之增加。这一现象充分验证了满足体育消费必须具备的外在条件: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和较高的经济收入,体育消费是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及一定的闲暇时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收入来源越稳定时,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随之增长,消费心理随之活跃,他们对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感就越强。因而更重视享受型消费,对闲暇生活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从目前的调查看,中高收入的消费者,以及拥有宽裕闲暇时间的消费者是羽毛球消费主要的消费群体。

2.7 消费行为内在因素与反应因素的关系 依据我们引用的模型。消费行为内在因素会作用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因素,引起消费行为,其中消费内部因素与反应因素存在着预测的关联关系。相关分析显示反应因素与消费行为内在因素存在着有统计意义的相关关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内部因素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总方程模型解释了28%的变异(γ2=0.28),达到大的效应值。说明该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成立的,符合消费行为内在因素与反应因素的关系表达式。

2.8 消费行为内在因素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如同我们引用的理论,消费者内在因素在外在因素及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消费行为,其中消费内部因素与消费行为存在着预测的关联关系。相关分析显示,内在因素与消费经历、频率、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但与消费支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

在以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知道消费行为内在因素是否能够预测消费行为中的消费经历、频率以及时间,从而验证理论模式对我们调查数据的解释度。我们建立了以内在因素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别与消费行为三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在因素与消费经历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3%的变异(γ2==0.03),达到小效应值(表4);内在因素与消费频率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4%的变异(γ2=0.04),达到中等效应值(表4);内在因素与消费时间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3%的变异(γ2=0.03),达到小效应值(表4)。结果显示,以上3种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是成立的。

综上所述,消费行为内在因素除对消费支出不具有预测性外,对消费行为其他指标都具有预测性,是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要会出现新的趋向,根据西方营销理论的研究,这时将进入感性消费时代。这一阶段的消费者进行消费是为了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望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往往消费的是一种总能与其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羽毛球项目具有全面增强体

质,趣味性,娱乐性又有安全性,同时老少皆宜的特点。因而羽毛球消费正好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这种高层次需要,它能使消费者的精神更为愉悦,个性得以实现,感情获得满足,同时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社交娱乐的动机,很多消费者对羽毛球项目具有较强的偏好。基于这样强烈的需求,明确的动机与偏好。消费者的消费经历、消费频率、消费时间,自然会随之而不断增加,尤其是消费频率随之改变的幅度将会最大。而有趣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并没有随着内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羽毛球参与者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基于理性消费,基于自己的经济状况来进行消费,而不会因为内在需求程度而随意增加或减少消费支出。

2.9 消费行为反应因素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为了观察消费反应因素与消费行为是否也存在着预测的关联关系,我们把调查所获得的消费反应因素的得分与消费行为各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反应因素与消费频率、消费时间及消费支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但反应因素与消费经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反应因素为预测指标的回归模型方程,分别与消费行为三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反应因素与消费频率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7%的变异(γ2=0.07),达到中等的效应值(表5);与消费时间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3%的变异(γ2=0.03),达到小的效应值(表5);与消费支出的分析结果显示方程模型解释了2%的变异(γ2=0.02),达到小的效应值(表5)。结果显示,以上3种预测关系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是成立的。

综上所述,消费行为反应因素除对消费经历不具有预测性外,对消费行为的其他指标都具有预测性,是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这些关系相对重要的是消费态度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态度是指人们对客观实物或观念等社会现象所持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反应倾向可以是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消费者的态度即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等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倾向。消费者的态度对消费行为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羽毛球消费者态度的了解,可推断出其行为状况,也可以预测出羽毛球消费市场的前景与潜力。

3 羽毛球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论证了霍华德・谢思的消费行为理论,各因素间的传递作用是存在的。同时根据前面已经阐述的影响因素关系,证实了,各因素间不光有传递相互间还有直接作用,与霍华德・谢思的消费行为模型有所区别。因此本研究构成了羽毛球参与者消费行为过程的模型(图2)。

从我们构建的羽毛球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模型看,消费行为实质刺激并不直接作用消费行为,而是通过内在因素和反应因素间接作用消费。这与假设的霍华德・谢思消费行为的解释理论有一定差异。这说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处在一种理性消费的状态,他(她)们对于羽毛球场馆实际所提供的场地设施,服务质量,技术能力和价格会进行评价并衡量,由此来决定是否要继续消费。场馆是否具有品牌效应和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影响并不在意。

值得一提的是,外在因素(如收入、闲暇时间和年龄)可以直接作用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外在因素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消费行为内在因素具有一定作用。同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经历、消费频率、消费时间以及消费支出。这说明,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城市居民消费者羽毛球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年龄对于消费者的消费经历与消费频率具有一定影响,消费者的闲暇时间的直接影响长消费行为反应因素,同时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时间也有作用。

消费行为内在因素对于消费行为反应因素具有影响作用,说明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求、动机以及对于项目的偏好程度可以影响消费者消费态度及今后购买打算。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动机、和项目偏好)又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经历、消费频率以及消费时间。但是对消费支出没有影响,这说明杭州市羽毛球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和偏好不能决定消费了多少。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反应因素(消费态度)可直接作用与消费者的消费频率、消费时间及消费支出,消费者对于羽毛球项目的积极态度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4 结论

1)杭州城市居民羽毛球消费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遵循霍华德・谢思消费行为的解释理论;

2)羽毛球消费刺激因素是通过内在因素和反应因素间接作用消费行为;

3)羽毛球消费外在因素可直接影响消费行为。同时。外在因素中的参与者的收入水平会影响消费行为内在因素;

第6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1.知识目标

了解: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②不同的消费类型。

理解:消费结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

2.能力目标

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辩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②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贷款消费的认识;比较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合作探究。

【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理念和我市活动单教学模式的指引下,通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自主生成,教师点拨提升,共同完成学习。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数字十年:百姓生活变化大》约2分钟,抛出问题:为什么百姓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引入课题,指导学生进入第一目题的自主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的扩大。目前,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加上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对钱袋子产生“挤压”效应,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难以有效释放。此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证券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也让一些中高收入者财富缩水,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生活的道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展示规范答案,强调用课本语言表达:

(1)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的扩大,这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3)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导致消费欲望受到压抑;一些中高收入者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4)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这体现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5)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这体现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教师归纳知识点:影响消费的因素(略)。

教师紧接着追问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呢?我们该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归纳总结: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措施)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促进经济发展。

2.收入水平宏观调控,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3.物价水平宏观调控,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4.人口数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

5.商品因素(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及服务态度、购买方式、商店位置、售后服务等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6.消费心理及消费观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设计理念:在学生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教师归纳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生成知识。

(二)消费的类型

1.结合18页“贷款消费的知识”请学生议一议:你们家有哪些物品是通过贷款买回来的?为什么要贷款购买?如何正确看待这种消费方式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或家居装修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在收入稳定且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

除了上述的大宗物品的消费可选贷款方式外,有没有其他消费也可以选择贷款方式呢?助学贷款。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本人及家庭渡过暂时的经济难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的激情。

误区点拨:正确认识贷款消费,弄清贷款消费≠超前消费。

(1)贷款消费——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贷款对消费者来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来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银行来讲,贷款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银行的收益。尤其在买方市场情况下的贷款消费也是一种合理的消费,不属于超前消费。因此,国家在政策上是予以支持和鼓励的。

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它不仅对银行不利,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而且会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生活不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是负面的。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贷款消费的管理。因此,贷款消费≠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背离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不仅不利于个人家庭的完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坚决要反对的消费行为。

(2)租赁消费——不变更该商品的所有权,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比如对儿童玩具、不需反复翻阅的书籍、婚纱等的消费,采用租赁消费的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2.举例区分:生存资料消费(如:基本衣食住行满足较低生活层次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如:接受教育、技能培训、健身房消费等提升个人素质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如:旅游、音乐会等消遣、悠闲、娱乐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重将逐渐增加。

教师归纳:

设计理念:引发思考,突破难点。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起,尤其是引用助学贷款、租赁消费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激发学习动力。

(三)消费结构

1.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即:

消费结构=各类消费支出/消费总支出

注意: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运用课本19页下半部分的知识分析课本右侧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自主学习、展示、点评)

图表反映1998年以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分辨下面说法是否正确: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必然提高;反之,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减少。

注意:恩格尔系数是个比重数据,而不是绝对量。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呈现知识,既要学生学习图表题的做法,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回顾所学,总结提升

1.归纳本课所学,突出重难点:关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三个层次的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7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调查

1.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日渐形成,体育锻炼消费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使消费意识、消费习惯都发生着明显变化。可以说体育消费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之一,其中有实物性消费、参与性消费和参与性消费等。《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下发,推动人们加大对这一笔消费的投入,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国民素质的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居民收入增加、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要求在逐步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宝塔山街道、南市街道、凤凰山街道、枣园镇、柳林镇、河庄坪镇、桥儿沟镇、李渠镇、姚店镇抽取3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6份,有效问卷292份。

3.结果与分析

3.1延安市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通过对城镇居民体育活动参加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分析居民体育消费的情况与特点,从表1得知:有85.2%的城镇居民经常或者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只有14.8%的人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重要性,有闲暇时间都参加体育活动。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居民每次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在20-40分钟的人数最多,有152人,40-60分钟的人数有64人,20分钟以下和60分钟以上锻炼的人数分别为48人和28人。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现在人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也进一步说明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延安市宝塔区城镇居民的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第一位的是跑步、散步,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交谊舞、广场舞、健身器械活动、太极拳、气功、武术、活动,最后是游泳,由此不难发现位居前列的都是对活动场地要求不高,有群众基础比较广泛,普及面较广,便于居民参加、免费的一些项目,后面的几个项目主要是一些爱好者主动参与,尤其是游泳项目在延安市宝塔区的场馆较少,剩余的运动项目偏重于一些业余爱好者的参与。

3.2延安市宝塔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3.2.1 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来计算的消费数量值[1]。体育消费水平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们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2] 从调查得知,城镇居民家庭月均体育消费30元以下的占12%,30-50元的占37.7%,50-100元的占31.8%,100-200元的占9.6%,200元以上的为8.9%。这一组数据说明,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还处于一个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居民文化素质、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教育程度、职业等有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支出也再逐步加大。

3.2.2 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与动机

体育消费结构是人们生活消费结果中的子结构,它是人们在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3],有关专家将体育消费分三类:实物性消费、参与性消费、观赏性消费。经调查,城镇居民实物性消费占前三,其次是参与性的体育消费,最后是观赏性消费说明体育健身用品的需求量较大,体育参与性消费有向上增长趋势,观赏性体育消费相对较少。

体育消费动机是在消费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引发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它具有起动和终止行为、指导和选择行为、维持和强化消费行为的功能[4]。从表5也可以看出,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因素,以及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关系,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出现不同,体育消费的动机也出现多样性。

3.3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消费观念及闲暇时间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调查表明:居首位的是由于消费观念影响体育消费的达78.2%,排在第二位的是因工作、家务而影响体育消费占52.7%,因没有闲暇时间占41.5%,这说明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间接影响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工作压力、家务繁重、教育子女等因素直接影响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

3.4.2 经济收入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由调查得知,宝塔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宝塔区地处延安革命老区,大多数居民的经济收入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处于落后,交通物流相对不发达,居民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当人们的经济收入还不足以满足其生存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不可能去参与体育消费,所以经济收入低是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5]。

3.4.3体育健身设施及服务的质量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设施向居民提供的体育消费项目、服务品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以及场馆与消费者的距离等因素,都是制约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6]。调查表明:宝塔区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健身市场不规范,大型比赛活动较少等也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有闲暇时间都参加体育活动。

4.1.2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还处于一个中等偏下水平。

4.1.3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次是参与性的体育消费和观赏性消费。

4.1.4影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观念及闲暇时间、经济收入水平、体育健身设施及服务的质量。

4.2建议

4.2.1正确引导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增强体育消费的意识。

4.2.2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

4.2.3开发多种层次的体育消费,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

4.2.4加快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的建设,增强管理机制,提高体育场所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钟会宏. 甘肃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J].体育科学,2003(4)

[2]汪明旗. 体育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北京:中国经济论坛,2004(5)

[3]王爱丰. 影响江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若干因素分析[J].苏州: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4]郭献中. 湖南省体育消费的人口学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26.

第8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居民消费;收入水平;动态关系;城乡差异

一、序言

消费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现实生活6中, 由于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风俗习惯等, 所以出现了多种消费理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消费理论有: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等。

本文基于1978-2008年中国历年城乡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水平、人均全年收入水平、财产收入以及CPI等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城乡差异。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分析采用的样本取自1978-2008年的中国经济数据, 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用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分别反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 用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全年纯收入分别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用人均存款余额近似替代财产性收入,用城市和农村CPI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三、模型建立及估计

本文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对于定性变量,可以引入虚拟变量D(I)。

农村与城市边际消费相同,惯性影响相同,然而,自发消费城市是农村的三倍左右。

模型2较模型1能更好的反应影响消费的因素。首先,可拟优度比较高;其次,惯性消费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也是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著名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本模型的佐证。

四、结论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进行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且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

中国城乡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当期收入和惯性消费(上期消费)。每收入1元,平均消费0.42元,同时上一期消费平均每增加1元对本期消费所带来的惯性影响为0.47元。

中国城市人口自发消费是农村的3倍左右。城市自发消费为129.43元,但农村仅仅为43.75元。(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经济指标;截断模型;参数估计;模型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06-03

以2010年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价格消费指数为研究对象,表1为2010年3个指标的数据。

从理论上说,影响消费的因素就是影响需求的因素。经济学认为,需求有两个条件:一是购买欲望,二是购买能力。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由很多因素构成。从社会宏观层面看,一定时期的社会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因为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是受到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决定或制约的。

1.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学通过消费函数来表示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向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因素。从社会宏观角度看价格因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的物价总水平越高,社会消费水平越低;反之,物价总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在研究与消费有关的问题时,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理论上,消费数据应该从零到正无穷,但是在研究中国各地区的人均消费额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价格消费指数的关系时,消费额过低或过高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研究的省份是人均年消费额在10 000元~20 000元范围内的地区。表2是经过预处理过程后的数据。

此次研究的课题,没有考虑到人均消费额过低或过高的省份,所以我们删除了5个省份的数据。而截断问题就是掐头或者去尾,即在很多实际问题中,不能从全部个体中抽取因变量的样本观测值,而只能从大于或小于某个数的范围内抽取样本的观测值,所以此时我们建立截断因变量模型来分析。截断回归模型可以表示成:

Yi=c+x1iβ1+x2iβ2+μi

模型估计如下:

1.截断回归模型方程如下:

Yi=c+x1iβ1+x2iβ2+μi

Y: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 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运用Eviews5.0,将上述数据带入做截断回归模型分析,对参数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通过相伴概率值看出,只有解释变量X1小于0.05,由此看出,这个变量对于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X2对于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影响不大。

下面我们对模型进行优化:

1.截断回归模型与最小二乘法模型比较。将P7表2样本看做不受任何限制下随即抽取的样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运用Eviews5.0得到以下结果:

Yi=16 351.52+0.6101x1i-140.8236x2i

因为所用样本没有考虑到人均年消费额过高或过低的地区,显然样本具有选择性。同样的样本观测值,所建立的模型发生了变化,估计结果也发生了变化。

2.做多重共线性检验。对上述2个变量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做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剔除不合理的变量。得到以下结果:

Correlation Matrix

一般认为,当相关系数大于0.8,则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结论:由表3看出,除自身变量相关系数为1外,其他各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较小,可认为这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该模型可认为是最佳模型。

所以最终模型可以确定,如下:

其中:Y代表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额,X1代表人均年可支配收入,X2代表价格消费指数。Y=54 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