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区初中生范文

城区初中生精选(九篇)

城区初中生

第1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关键词: 湖北省 城区 初中生 肥胖

一、引言

为了了解湖北省城区初中生超重和肥胖情况及他们的膳食与运动状况,为初中生肥胖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现场测试、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对湖北省城区有代表性的四所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成分采取抽样调查及分析。

二、研究目的

关注和提高全民生活中营养与运动合理性是当今许多国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人体脂肪组织含有许多脂肪细胞,人体脂肪增加可因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肥大或数量增多所致。脂肪细胞数的增加一般在16岁时截止,16岁以后脂肪细胞数量基本不变”。[1]因此,研究初中生肥胖的问题很有必要,青春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时期。

三、研究对象

以班为单位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武汉市(包括汉口、汉阳、武昌)及黄石市的初中各一所,共四所学校初二年级14岁学生,男生91人,女生64人作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1.现场测试法

严格按照《人体测量与评价》一书关于皮脂厚度测量方法的要求,使用国家体科所研制的皮脂厚度计进行测试,测量受试者的上臂部及肩胛下部皮脂厚度。

2.问卷调查法

现场测量的同时,对受试者的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状况及对合理营养与运动方面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22个选择题目。

3.数据统计法

根据所得的测量数据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得出有关反映受试者身体成分方面状况的数据:

身体成分:系指机体中的皮肤、脂肪、肌肉、骨骼与内脏器官等成分的含量。常用体脂%表示身体成分状况。

根据人体测量与评价方法中布罗杰克(Brozek.1963)改良公式计算体脂百分比:

体脂(%)=(4.570/身体密度-4.142)×100

男(14岁):身体密度=1.0868-0.00133×(上臂皮脂厚度+肩胛下角皮脂厚度mm)

女(14岁):身体密度=1.0888-0.00153×(上臂皮脂厚度+肩胛下角皮脂厚度mm)[2]

五、结果

六、肥胖的起因

1.运动对人体能量代谢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人体的热能消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的消耗、运动的生热效应(the thermic effect of exercise TEE)、食物的生热效应(the 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和集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TEE代表从事体力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其在人体总能量消耗中占主要部分,在所引起能量消耗的组成部分中,TEE的变异最大即最容易发生改变。因此,虽然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其生长发育也会消耗热量,但主要的热能消耗还是运动”。[4]

但是由于现代中学生课业压力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习时间占去大部分,湖北省城区初中生问卷调查中有34%(男)、40%(女)的肥胖学生没有运动习惯或兴趣。因此导致严重的缺乏运动,即热能消耗不足而产生肥胖。

2.营养对身体成分影响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组成对体脂消长有很大影响。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两组条件基本相同的人进食同样的食物,并都只吃一餐,一组是早上7∶00进食,另一组则在傍晚5∶30进食。结果早上进食者体重渐降,而傍晚进食者体重则渐增。据分析,这是由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和代谢变化都有其内在的生理节律,通常晚上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和胰岛素的分泌要高于白天,再加上晚上一般体育活动较少,从而有利于体脂的积聚。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晚餐安排得十分丰富而又过量进食的人,就难免要比一般人易于发胖。而对湖北省城区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反映有60%的中学生晚餐质量最好,这些对脂肪的堆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七、结论

我省城区初中生中肥胖的男生占10.1%,女生占23.4%。肥胖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应该积极防治。而防治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热能摄入超出热能消耗所致的单纯性肥胖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八、防止肥胖的对策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药物预防和治疗是不可实施的,而节食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各种疾病和产生许多副作用。

由于饮食不当及运动不足而导致的中学生单纯性肥胖,营养学家认为:预防肥胖必须做到膳食平衡。既保证人体得到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同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种营养素(青少年)每天摄入量如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3―15岁学生各种营养素每天摄入量[5]

具体措施:

1.主食不可偏废

中国营养学会明确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占70%,如果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而青少年的发育更不能缺少淀粉等主要营养素的供给。

2.膳食的进食量

节制过量食欲是减肥的基本功,更是减肥的最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做到,减肥便无从谈起。我们日常所说的节食减肥不是饿肚子,而是低热量均衡饮食,只要吃对东西,还是可以做到吃饱而不长胖。希望身体灵活健康的中学生,应在低热量饮食上下功夫。如减少油及脂肪食物的摄取,减少淀粉质糖份的摄取,以减低热量吸收。至于减少份量因人和因目标而异。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3.生活有规律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慢餐速,做到每餐在20-30分钟吃完;平时不吃高热能食品;减少每天静态学习、生活的时间;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时间进行运动。青少年及其父母要认识到肥胖的潜在危害,充分理解和配合,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4.控制饮食+运动减肥

单纯采用控制饮食,大量限制膳食热能,体重减轻的速度较快,但减轻的成分主要是水分和瘦体重(包括糖原和蛋白质等),因此很难坚持,且减体重的效果不能持久,甚至会有一系列的副作用,不适于正在生长发育的中学生。

采用运动措施结合减少膳食的热能摄入量减少体脂%有很多优点。例如,在增加运动量后热能的消耗量增加,即可使膳食热能的限制减少。此外,运动可使心血管机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对心理和精神产生良好的影响,并可免除单纯采用限制饮食减肥所引起的代谢合并症及副作用。

5.保证体育课的课时及质量

当今的中学生在课业上的压力越来越大,高速的社会发展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学校度过,而体育课就成了他们主要运动健身的机会。充分利用和重视体育课对学生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全面解决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保证体育课的课时和质量,为中国未来的人才打好健康基础。

6.大力加强健康教育

普遍来说,大多数肥胖学生对膳食与运动等相关健康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通过授课、讲座及宣传栏等形式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肥胖学生进一步认识膳食及运动相关知识,了解肥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掌握控制体重增长的有效方法,让更多正常的学生学会健康饮食与运动防止肥胖。

参考文献:

[1]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21.

[2]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1.

第2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关键词: 六安市 城区初级中学 体育现状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城区教育发展是国家现代化教育根本之一。根据资料统计国家初级中学约20%在城区,城区学校体育是城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城区体育普及和国家竞技体育资源早期储备,直接影响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由于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和推动城区社会体育开展均有特殊作用,因此调查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发展基本现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均衡匹配地区教育资源,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六安市约有10.9%的初级中学在城区。这些学校体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城区学校教育的“短板”,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就必须同步发展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将初级中学体育工作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之一。本文是在六安市教育局的“六安市义务教育统计表(2011—2012学年度)”和我们实际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旨在找出影响“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下文简称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发展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推动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调查统计,将六安市的3区5县:金安区、裕安、叶集实验区、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和寿县的44所城区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城区初级中学”是指地处市区、县城内,归属市、县教育局管理的初级中学,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拥有七、八、九年级的学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需要,查阅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2学年度《六安市义务教育统计表》、《体育统计方法》和相关期刊等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发放问卷为《六安市城区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集体设计的2类问卷,即《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体育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问卷》。调查的问卷内容涵盖: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校体育管理、对学校体育发展建议等。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调查得到的材料事实的可靠性,课题组分别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为使问卷发放对象更具全面性,抽样涵盖六安市的3区5县的44所城区初级中学。发放问卷共88份,回收86份,回收率97.70%,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96.6%;发放区、县级教育部门主管负责人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100%。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能满足本研究需要。

1.2.4数理统计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求,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概况

截止到2012年6月30日,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共44所,共有1056个班,在校生71808人,平均每班68人。城区初级中学约承载着六安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27%的任务。要实现六安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必须保障城区教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城区体育教育问题得到解决,六安市体育教育问题就能解决近三分之一。

2.2学校体育师资总体情况

2.2.1城区体育师资基本情况

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177名。其中男教师131名,女教师46名,具有教师资格的为100%。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中,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比例约为1∶3,表明男、女体育教师比例较为合理。

2.2.2城区体师生比

截止到2012年6月30日,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约有4名,体育师生比约为:1∶406,每名体育教师平均承担约为6个班体育课。若每班每周按照国家规定的3节体育课,每个体育教师每周教学为18节。理论统计得出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课时数较多。

2.2.3城区体育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状况

据表1统计表明:城区专职体育教师年龄按照30岁以下、30到39岁、40到49岁和50岁以上的教师,分为4个年龄段,从表1统计得出在40岁以下的人占总数75.2%,反映出体育师资队伍年较为轻化特征。年轻教师已经成为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主干力量。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是六安市初级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是六安市今后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主要任务(见表1)。

表1 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

据表2统计表明: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中出现研究生学历,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虽然只占5.1%,但这是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学历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代表体育教师学历进步的方向。目前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师资队伍中,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约为74.6%,这是多年来六安市在师资培养和学历建设方面共同作用结果。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的提升,与六安市教育发展要求保持同步,是改善和加强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素质与质量重要内容。

表2 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

据表3统计表明:城区初级中学专职体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较少,比例较低仅占10.1%,但他们是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学科的先锋;职称主要集中在中一、中二两段上,共占有75.2%;然而初级职称也只占14.7%,由此分析可以得出: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

表3 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

2.3城区初级中学场地器材基本情况

本次对场地器材配备调查是对照教育部:教体艺2005(10)号文件要求进行的,对总共42种场地器材进行了逐一调查统计,按文件规定的最低配备标准、参考当前市场价格,补齐场地器材的缺口,所需资金约6810万元(人民币),反映出城区初级中学场地器材的缺口巨大。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场地的情况,就“生均面积”指标分析表明,城区初级中学生均面积为2.1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的学校约占91%以上,学校有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的只有10所,约占23%,而且运动场地也多以煤渣质地为主占77%,但是没有一所学校有室内场地(体育馆)。体育场地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较差,问题解决已经迫在眉睫。

2.4城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情况

2.4.1体育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体艺2005(10)号文件的规定,初级中学每周应开设3节体育课,然而城区初级中学体育课开课现实情况与教育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据表4统计表明:目前还存着极少数学校不开体育课或每周开1次体育课。比例虽小,但也是不正常的;另外,城区初级中学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等条件限制,加上雨、雪天气影响,实际体育课上课情况更是不为人知;城区初级中学也同样面临升学压力,据调查: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占用,尤其是初三年级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与国家教育文件精神是相悖的,与当今素质教育是不相协调的,应当引起市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督查部门高度重视。

表4 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每周体育开课情统计况表

2.4.2体育课教学规范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城区44所初级中学能够参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据开课学校有38所,占86.4%;以《体育教学大纲》为据开课学校有6所,占13.6%。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城区初级中学约有86.4%的学校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13.6%的学校没有执行。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校中,六安市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约为86.9%,而优秀率只约为12.6%。国家教育部早在2004年9月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查结果表明城区初级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规范情况与教育部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必须改进和提升。

2.5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

2.5.1体育课外活动开展

据调查统计:城区初级中学每周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课的校均次数为:初一2.2次、初二1.6次、初三0.4次。课外活动的次数随年级的增长,逐年下降。尤其是初三年级课外活动次数减少更是严重,根据统计分析得出:受“应试教育”影响,由于中考邻近,复习应考时间就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这种现象与体育课开课随年级的增长而逐年下降情况是相同的,表现出“应试教育”是体育课外活动主要阻碍原因。城区初级中学“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其作用根本没有完全发挥。

2.5.2学校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练习情况

调查表明:城区初级中学每天开展课间操练习情况也是不好,绝大多数学校没能够坚持每天做课间操,每天1次和每天2次课间操的学校比例只有31.8%和25.0%,而没做的占43.2%。分析做课间操情况不好的原因,一方面,学校没有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主管部门监督措施不力。另一方面,部分学校没有把做课间操列为全校性集体活动和校园文明建设等日常工作。城区初级中学眼保健操开展情况也较差,有56.8%的学校没做眼保健操,只有43.2%的学校每天做1次眼保健操。中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表明:国家学生“眼健康”情况十分堪忧,眼睛近视率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同时呼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眼健康”。从城区初级中学做眼保健操的情况分析,保护学生眼睛健康措施要加大力度,各校要坚持课间开展眼保健操活动。

2.5.3体育训练与竞赛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城区初级中学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基本不好,有校运动队的学校仅有4所,占9.1%,学校进行体育运动竞赛情况较差,虽然每年都开体育运动会,但学校运动竞赛频率较少,每校年均仅有1.1次,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气氛也不够活跃,青少年活泼的生命力得不到展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数量更少,仅有1所。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开展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学校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开展不好,也无利于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更无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最终结果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

2.6各个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情况

据表5统计表明:2011—2012学年度城区初级中学年均总投入经费约为9581.3元,生均经费约为6.2元,这就突出表现城区初级中学在体育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这是限制城区初级中学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5 六安市城区初级中学每年体育经费投入统计表(单位: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综合分析得出:城区初级中学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等综合情况较为合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场地器材差、缺情况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配备;体育教学情况总体较差,需要进一步规范;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总体较差,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需要制度保障。

3.2建议

建议六安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整合城区初级中学现有的体育资源;各学校严格执行体育文件和法规要求;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投入,弥补体育经费不足空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文件)[S],2005.

[2]黄华莉,于可红.对改善城区初级中学体育现状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6(4):71-73.

[3]翟水保,陈秋丽.陕西省城区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79-78.

[4]胡亚明.苏北城区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5):36-38.

[5]高航.对城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27-28.

[6]王涣波.鲁西北城区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124-126.

第3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根据市招考办前日的中考招生通知,今年中考政策有了重大改革: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四区(县级市)学生可报考华附、省实等十三所省、市属高中。新政出台后,有人欢喜有人愁,新区的学生和家长纷纷叫好,认为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而老城区的学生和家长则十分担忧,认为政策的出现将使本已激烈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家门口读初中也可考名校中考招生通知中明确表示,除了“七区”报考范围不变以外,学籍和户籍在番禺、花都、南沙、从化和增城的初中毕业生,可报省、市属十三所普通高中和学籍或户籍所在区(县级市)属的公办高中,以及全市民办普通高中(含公办学校的自筹经费班)和各类职业学校。据了解,这是继去年中考政策改革以来后,中考政策的又一次重大变动。去年以前,户籍在番禺、花都、南沙、增城或从化的考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且不能报考省、市属十三所普通高中。去年的中考政策则调整为:户籍在番禺、花都、南沙、增城或从化而学籍在老城区的考生,可以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报考。选择学籍所在区(县级市)升学的学生,报考范围与其学籍所在地具有该区户籍和学籍的初中毕业生相同。而今年的新政则让“三区两市”的初中毕业生更加高兴:根本不用挤到老城区来拿个学籍,在自己的家门口读初中一样可以报考各大名校。新老城区考生同场竞争去年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户籍在新区的学生,只要拿到了老城区的学籍,在中考中可以和老城区的学生获得相同待遇。因此,不少新区的学生都想办法“挤”进老城区来读初中。“只要在家门口上初中,就可以考省、市属高中了。”番禺考生小张兴奋地告诉记者。家住华南碧桂园的杨先生也表示,今后会考虑让孩子在番禺读书。“反正好高中大家都可以考,不用初中小学就开始择校了,就近读书更方便。”与新区学生的兴奋相比,老城区的学生多了一份担忧:“那今年示范性高中的压力岂不是很大?”初三学生小黄表示,以前只要跟七个区的学生抢优质学位,现在变成要跟12个区(县级市)的学生抢优质学位。“压力好大啊!”对此,教育界人士分析说,新政对新区的学生是个好消息。“这些区(县级市)的优秀学生,可以跟老城区的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竞争了。”不过他坦言,竞争会加剧。(记者 吴璇李世帧)

第4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及15年教育成果,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原则

在前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均衡化”、“城镇化”的原则,按照“稳妥调整小学布局、重点优化初中布局、有效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的思路,继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

小学段,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缓解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适时撤并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乡属小学。初中段,根据“两带三区”经济发展格局,以“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布局调整,加强新城区初中建设,逐步扩大办学规模。高中段,按“两所普高一个职教中心”来设置,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布局优化方式和项目

(一)高中

1.中学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控制。

2.二中在原地实施改扩建工程,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规划控制,努力争创省级重点高中。

3.组建县职教中心。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整合县职业技校、三中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使原县职业技校和三中成为职教中心分区,实行“一个中心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第二步,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按48个职高班的规模规划建设,实施职业技校异地搬迁。原县职业技校的校舍及土地通过置换拍卖,筹集新学校建设资金。

(二)初中

扩大部分乡镇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视情撤并生源少规模小的个别初中,全县初中学校逐步调整为6所,全部升格为县属初中。推行初中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进一步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盘山中学完成高中部撤并后,学校更名为“县盘山初级中学”,成为一所面向盘山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条件成熟时,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并入盘山初级中学,盘山区域保留一所初中。

2.在新城区选址、征地新建一所初级中学,按36-42个班级规模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所面向安文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

3.玉山区域三所初中暂按现有格局发展,待时机成熟时整合为两所初中。一是将尖山初中、玉山初中合并组建一所上规模的初中;二是扩大尚湖初中用地面积,提升办学水平。

4.条件成熟时,在安文老城区北部区块新建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初中,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现校园改为安文小学校园。

(三)小学

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城区和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适时撤并生源过度萎缩的乡中心小学。推行小学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为解决安文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满足城区人口集聚后的就学需求,在老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班。

2.适当控制城区现有两所小学的班级规模,实验小学规模控制在48个班以内,安文小学规模控制在30个班以内。

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后,安文小学搬迁到现安文初中校址,现安文小学校舍根据实际另行处置。

3.盘山区域的几所小规模学校(高二小学、维新小学、盘峰小学)若因每年新生招收人数过少,在适当的时候撤并到大盘小学。

4.在云山区块规划预留一所小学用地(利用原闲置校舍及周边土地)。

5.新城区初中、玉山台地新初中建成后,各地原有初中校舍优先满足小学、中心幼儿园发展需要。玉峰教学点并入玉山小学。

四、主要工作和实施步骤

(一)新建学校

1.小学。(1)老城区新建小学计划年开展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2)在云山旅游度假区规划新建小学,“十二五”期间做好规划控制、预留建设用地等工作,根据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适时启动建设。

2.初中。(1)在新城区新建一所初中。设计规模36-42个班,计划年完成选址,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年前启动建设。(2)新建安文初中。设计规模36个班,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及早选址和启动。

3.高中。县职教中心计划年完成选址,年完成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

(二)学校改扩建。1.高中。年起,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实施二中改扩建工程,于年前完成。2.初中。实施尚湖初中改扩建工程。

(三)薄弱学校撤并。1.高中。年,县职业技校、三中按“一校两区”模式进行合并,组建县职教中心;盘山中学于年秋季起更名为盘山初级中学。2.初中。新城区初中建成后,深泽乡、新渥镇、仁川镇、冷水镇初中同步并入新城区初中;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待时机成熟时并入盘山初中。3.小学。高二乡、维新乡、盘峰乡三所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待条件成熟时并入大盘小学;玉峰小学在玉山小学校园扩大后并入。老城区第三小学建成后,重新划分城区及相关乡镇的义务教育招生区域。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是我县巩固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推进全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县政府成立布局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对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上来,切实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领导,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布局优化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各部门、各乡镇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化布局的重大意义,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顺利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各镇乡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克服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撤并学校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撤并任务。

第5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关键词:“新机制”政策;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05-0044-09

一、引言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原因,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中,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社会不同群体间的配置并不均衡,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2005年年末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后文简称“新机制”政策),该政策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该政策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在西部实施,2007年扩展到全国。

“新机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巩固“普九”成果。同时其依据现实国情设计的“分地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实施方案,也兼顾了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但鲜有实证研究评估“新机制”政策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分析“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讨论其政策效果,期望能为我国政府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随着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日益凸显,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着重关注“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张力和李孔珍通过对全国2001~2006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新机制”政策缩小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范先佐和付卫东通过对中西部部分县市的调研,发现“新机制”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薛海平和王蓉运用2006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东、中部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和教师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但在2007年春季学期实施“新机制”政策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有了明显缩小。孙志军、杜育红、李婷婷基于2004~2006年广西、湖北、浙江三个省的学校和县级层面的数据,对“新机制”政策的增量效果和分配效果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发现,改革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中来自财政拨款部分资金的水平和分配的公平程度,改革前获得财政拨款资金较少的学校在改革后财政拨款明显增长,然而改革对于经费总量都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研究还显示,改革对财政投入的增量效果在原来经济水平低、财政能力低、区域面积大的县效果更好。

概括说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新机制”政策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许多研究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但鲜有实证研究评估“新机制”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已有的几项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没有全面、深入评估“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区域间、县域间三个层面的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此外,以往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或从教育经费收入的维度,或从教育经费支出的维度展开分析,而教育经费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有必要从这两个维度展开考察。因此,本研究将从教育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全面分析“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区域间和县域间的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6年、2007年中国东部浙江、山东,中部河南、湖南和西部甘肃、贵州六省县级义务教育经费统计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基尼系数对其进行全国、区域间、县域间三个层面的分析。在指标方面,教育经费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由于现有数据比较全面,本研究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全面进行考量。本研究将教育收入细分为教育总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构成)、预算内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其他经费拨款)、预算外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征收,集、捐资助学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和学杂费等)三个具体指标,其中预算内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拨款,可以测量出政府投入在整个义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而将教育支出细分为教育总支出(由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构成)、事业性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基建支出三个具体指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部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机制”政策,东、中部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机制”政策,但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样本大部分来自于东、中部地区学校,为了方便比较分析,本研究统一以2006年、2007年作为“新机制”政策改革前后两年,这并不会对研究结论造成较大影响。

四、“新机制”政策对全国义务教育财政

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一)“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小学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

通过对小学教育收入和支出经费各项指标的城乡差距比较(见表1、图1),可看出:

第一,2007年,小学的收入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城市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生预算外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从2006年到2007年小学教育收入经费指标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来看,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略微缩小,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高于城市的幅度更大,生均预算外收入的城乡差距明显拉大。

第二,2007年,小学的支出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生均基建支出城市略微高于农村。从2006年到2007年小学教育支出指标城乡变化趋势来看,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均明显拉大,生均基建支出这一指标城乡差距略微扩大,变化不明显。

(二)“新机制”政策对全国初中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

通过对初中教育收入和支出经费各项指标的

城乡差距比较(见表2、图2),可以看出:

第一,2007年,初中的收入指标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和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内收入一项,城市略微高于农村。2007年较2006年,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生均预算内收入从农村略高于城市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生均预算外收入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第二,2007年,初中的支出指标中,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生均基建支出城市略高于农村。2007年较2006年,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城乡差距略为拉大,生均基建支出的城乡差距略为缩小。

五、“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义务教育

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一)“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小学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1.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

(1)2007年,东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西部次之,中部城市略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城乡差距均有所拉大(见表3)。

2.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

(1)2007年,东、中部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城市略微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中部生均预算内收入农村高于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西部由农村略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见表4)。

3.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

(1)2007年,东部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远远低于城市,中部农村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农村略高于城市。(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小学生均预算外收入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中部由农村略微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西部仍然是农村略高于城市,城乡差距变化不大(见表5)。

4.小学生均教育总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教育总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中部城乡差额最大,其次为东部,西部差额最小。(2)2007年较2006年,东、中、西部城乡差距均有所拉大,中部城乡差距大幅拉大(见表6)。

5.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小学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中部城乡差额最大。(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拉大,中部城乡差距大幅拉大,西部城乡差距略为拉大(见表7)。

6.小学生均基建支出

(1)2007年,东、中部小学生均基建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西部农村略高于城市。(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中部由农村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农村仍然高于城市,但幅度有所减小(见表8)。

(二)“新机制”政策对区域间初中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影响分析

1.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城市均大幅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的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城乡差距均有所扩大,中部尤为明显(见表9)。

2.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

(1)2007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城市略高于农村,中、西部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西部城乡差距大于中部。(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内城乡差距由农村高于城市变为城市略高于农村,中部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由农村高于城市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城市仍然高于农村,城乡差距有所拉大。(见表10)

3.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

(1)2007年,东部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远高于农村,中、西部初中生均预算外收入城市明显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中部略为缩小,西部有所扩大(见表11)。

4.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城乡差距有所扩大(见表12)。

5.初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市均明显高于农村。(2)2007年较2006年,东、中、西部城乡差距都有所扩大,中部最明显,东部次之,西部变化幅度最小(见表13)。

6.初中生均基建支出

(1)2007年,东、中、西部初中生均基建支出城市均高于农村。城乡差距不大。(2)2007年较2006年,东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中部也有所缩小,西部由农村高于城市转变为城市高于农村(见表14)。

六、“新机制”政策对县域间义务

教育财政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分析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基尼系数就越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目前,基尼系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测量,本研究将运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我国义务教育县域问财政资源城乡配置的均衡程度。借鉴收入分配指标的基尼系数划分思想,本研究将2006年、2007年各项指标的所有县域城镇及农村教育经费数据按从低到高划分为10个组,分别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这些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县域间义务教育阶段城乡财政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

2007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在0.2到0.3之间,表明县域间小学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分配处于比较平均的状态,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处于0.3到0.4之间,表明县域间初中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县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总收入基尼系数也均处在0.3到0.4之间的相对合理状态;小学和初中的生均预算外收入基尼系数均大于0.6,表明县域间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外收入差距悬殊。2007年较之2006年,除生均预算外收入外,各项收入指标的基尼系数均有所缩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收入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相对合理状态转变为2007年的比较平均状态。

2007年,县域间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小学和初中均处在0.3到0.4之间的相对合理状态。2007年较之2006年,县域间小学的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尼系数略微扩大,县域间初中的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基尼系数有所缩小,但变化都没有超出0.3到O.4的相对合理状态的范围(见表15,图3)。

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新机制”政策虽没有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学校教育财政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状,但在缩小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配置差距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城乡间学校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生均预算内收入均低于农村学校,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有关;城市学校其它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预算外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基建经费支出)均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2.全国城乡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差距在“新机制”改革后有所缩小,城乡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基建经费支出的差距在“新机制”改革后也有明显缩小。然而,全国城乡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生均预算外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则在“新机制”改革后明显扩大,城乡初中生均预算内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差距在“新机制”改革后也有所扩大,其原因可能在于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上述指标在“新机制”改革后增幅较大,但城市学校上述指标在“新机制”改革后增幅更大。

3.2007年区域间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除东、中部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收入明显高于城市小学外,各区域城市学校其它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预算外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基建经费支出)均明显高于农村学校。东部初中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预算外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基建支出城乡差距均有所缩小,而中、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教育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均有所拉大,其原因可能在于尽管中央政府在“新机制”改革中努力缩小不同区域间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投入差距,但由于不同区域间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投入上差距的继续拉大,进而导致了区域间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生均教育总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仍扩大。

4.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县域间除生均预算外收入外其它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城乡差距较小,其原因可能在于“新机制”政策以及更早以前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对那些教育经费投入和支出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学校最为有利,这部分地区和学校得到了更多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从而缩小了与其它地区和学校的经费差距,该解释得到了孙志军、杜育红和李婷婷研究结论的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间除生均预算外收入外其它各项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城乡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有所缩小。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及讨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以完善“新机制”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本研究的分析发现,“新机制”政策通过大力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平等化效果,城乡小学生均教育总收入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有所缩小,城乡初中生均总教育收入、生均基建经费支出的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有明显缩小。虽然城乡学校上述指标差距仍然明显,但是如果没有“新机制”政策,城乡学校上述指标的差距会更大,因此该政策取得了部分成效。然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预算内收入、生均教育总支出、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等差距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后有所扩大,表明政府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投入差距方面还需继续努力。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

第6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行业动态

各地动态

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地方立法刍议——《城乡规划法》框架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研究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探讨

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实证研究

基于多模式比较的城乡结合部特色化改造初探

经营城市视角下欠发达县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几点思考

村镇集约发展空间规划的基本方法初探

腰站村满族特色规划研究

沿海大项目建设背景下的后发地区总体规划探索

建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推进新世纪中国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研究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配置探讨

浅谈统筹城乡与城镇区域经济低碳发展

转型期山西省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控制与引导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初探

地域环境适应下藏式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传统民居地域性风貌特征的参数化解读与评价方法

信息动态

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

践行生态理念建设宜居靖州

基于城乡统筹的宁夏沿黄城市带小城镇规划研究

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初探

城市经营理念引导下的传统小城镇发展之路探析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工业园规划探讨

城市近郊旅游生态村规划研究

基于"反规划"理念下的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研究

老年人迁居视角下的公寓式农村住区规划研究

浅析昆明城中村改造的得与失

马安村聚居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规划理念展现乡村新貌

GIS技术支持下村镇居民点集约性评价研究

"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小议

从汶川地震谈学校建筑的抗震防灾

基于传统小城镇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初探

桂北地区高定侗寨原生景观空间初探

关于保护与管理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考

偏远民族地区古镇旅游开发与经营模式研究

新闻直击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八种关系

小城镇规划建设三大软肋

北京市大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规划策略研究

中心城区"四区"划定的要素及方法探索

省际滨湖型小城镇规划发展初探

冀鲁豫省际边界城镇区域协调的几点认识

西部灾区城镇住房恢复重建的问题及其相关建议

从村庄回拨地规划谈村庄建设的"管制"与"沟通"

江南水网地区小城镇镇区公共绿地设计的新方法探索

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看整治农村乱搭建的紧迫性

历史小城镇民族形象研究探讨

历史文化古针的形象保护与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初探

浅析环境心理学对古镇格局和活力复兴的影响

基于SWOT分析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西部中小山地城市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7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1.按照市委“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域统筹理念,做好市域一体化框架下的规划工作。

2.年内出台《关于加强海岸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市域一体化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二、做好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服务指导工作

1.市区层面,积极服务东部新城、科技城和风景名胜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服务小组及三个现场推进小组为依托,坚持重心下移、现场办公、靠前服务,及时破解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规划方面的难题,加快开发建设进度。

2.市域层面,主动指导南海新区、旅游度假区、新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指导小组为依托,主动加强与荣成、文登、三市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指导三市的重点区域开发。

三、开展《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1.以整个市域为整体,综合研究市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及海岸带保护利用等问题,明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前期研究和重要依据。

2.2―8月,在现场调研、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四、编制《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为整合土地资源,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梳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3―8月,赴各镇村开展现场调研,并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五、开展《市域轨道交通体系研究》

1.在市域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把轨道交通作为应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的必然选择,及早开展相关研究,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预留空间。

2.2―7月,在组织现场调研、部门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9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六、编制《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

1.对我市海岸带、山体、水体、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等多个要素进行整合研究,限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动资源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七、编制《市区开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1.对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内容进行落实,合理确定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位置和规模,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八、开展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1.两站枢纽区域:配合城司优化两站枢纽周边城市功能,提升土地价值,服务城市未来发展。

2.绿轴区域:配合城司做好政务办公及商业办公区的建筑设计,完善建筑功能,缓解中心区发展压力。

3.东部新城有关区域:主要是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精品区”。

4.科技城智慧岛:对智慧岛的建筑形象和城市风貌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打造城市新地标。

5.城市重要地段的城中村改造未实施部分:着眼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打造,对未实施部分的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多留绿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品质内涵。

九、做好规划管理服务的创新工作

1.优化完善规划审批流程。结合《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实施,准确把握规划要素的变化,修改完善审批流程,加强规划法规建设,确保依法规范操作。年内研究制订《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报市政府审查。

2.强化建设项目现场踏勘工作。要求从局班子成员到科员,并延伸至项目技术人员,须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方案的反复研讨论证,熟悉掌握辖区内每块土地的现状及规划情况。

3.实行土地出让前规划联合踏勘制度。依据城市规划和拟出让用地情况,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林业等相关部门一起,联合开展现场踏勘,按程序确定并报批出让规划指标初步方案,出具《土地出让规划示意图》,确保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4.做好旅游标准化相关工作。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服务管理工作。

十、做好“阳光规划”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开通重点及民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第8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关键词:体质指标

中学生辽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04―03

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广受关注,主席在“十二运”开幕之际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虽然表明: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辽宁省中学生近五年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因此,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14城市2007-2012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初、高中学生,总体情况详见表1,表1为初中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表2为高中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研数据来自2007-2012年,近六年来各年度辽宁省初、高中学校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申报的基础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对与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相关并综合考虑测试样本数量、男女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等因素选定本研究指标。对本研究选定的相关指标采用Excel再进行分类测算、汇总并制作图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

近六年来,辽宁省初中学生标准体重比例低于高中,初中学生过轻比例高于高中,农村初中生偏轻及过轻体重合计超过50%,高于城市。农村高中学生肥胖率大幅度突增,高出城市两倍。城市超重肥胖的中学生接近20%,农村高中学生已超过30%。(见图1)

2.2 身体机能

2.2.1 台阶指数

辽宁省近六年来中学生循环机能优秀率显示城市下降,农村提高。农村中学生良好以上比例高于城市,城市中学生接近40%,需要提升,不及格率又有回头趋势,农村高中学生循环机能有所下降。(见图2)

2.2.2 肺活量

近六年来,辽宁省中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比例提升不显著,高中略低于初中,合计均不足40%,农村高中生优秀率小幅提升,城市初中生良好率有提升,不及格比例城市高于农村,高中显著高于初中。(见图3)

2.3 身体素质

2.3.1 握力

近六年来,城市中学生上肢力量优秀率大幅度下降,初中好于高中,农村则提升较快。上肢力量良好以上比例,农村中学生接近80%,城市则不足50%。不及格比例城市高于农村近三倍,初中减少,高中增加,农村好于城市。(见图4)

2.3.2 立定跳远

辽宁省近六年初中生下肢力量优秀率下降,高中生略有增加。良好以上比例方面,城市中学生不足50%,农村则接近60%,不及格比例呈增加态势,城市高于农村,多数中学生的下肢力量有待提升。(见图5)

2.3.3 坐位体前屈

近六年辽宁省初中学生柔韧素质在持续提升的状态下呈下降态势,高中相对稳定。中学生中良好以上比例接近70%,不及格比例较低,但初中生呈降低态势,而高中生则呈增加态势,且农村较为突出。(见图6)

2.4 健康体能综合情况

2.4.1 总分

近六年来,辽宁省初中学生包含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体质指标总体平均分为73.5,高中为75.4(总分印―74分为及格)农村女生的体质指标总分数最高,城市初中男生和农村高中男生最差。(见图7)辽宁省各城市体质指标总平均分初中铁岭地区最高,农村最高的是丹东地区。80%以上地区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缓慢。高中最高分是盘锦地区,高中只有一半的地区有缓慢提升。(见图8)

2.4.2 评定等级

近六年来,辽宁省中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达到优秀的比例初中总体没有变化,高中呈提升态势,农村提升幅度较大,优秀率总体平均仅为10%,良好以上比例农村好于城市,不及格比例初中生城市高于农村,高中则相反。初中生整体体质水平较高中生差,城市好于农村。(见图9)

第9篇:城区初中生范文

5月30日,柳州市招生考试院公布柳州市2019年中考免试保送生推荐和录取办法,全市16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20个校区均招收免试保送生。

1

16所高中20个校区均招收保送生

据了解,今年柳州市16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20个校区均招收免试保送生。其中柳州高中、柳州高中柳南校区、柳铁一中、柳铁一中柳东校区、市一中、市二中、市铁二中、市三中、市民族高中、市九中、柳江中学、柳城中学、鹿寨中学、融水中学、融安高中和三江中学,分别各拿出10名招生指标录取免试保送生。柳州市六中、市钢一中由于各自两个校区均为合并招生并统一管理,合并招生后的市六中、市钢一中,分别拿出20名招生指标录取免试保送生。

免试保送生的推荐范围分市区和五县进行。市区11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15个校区面向柳州市区初中学校招收免试保送生;柳城中学、鹿寨中学、融安高中、融水中学和三江中学分别面向本县各初中学校招收免试保送生。

2

要报名须符合三个条件

柳州市区免试保送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柳州市市区正式完整学籍(以广西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注册为准)的2019年初中应届毕业生。

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

三、国家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或自治区级、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品德优秀学生等荣誉之一获得者(限初中阶段获得以上荣誉者)。

符合以上条件的学生均可报名,当符合条件学生人数较多时,原则上按获取荣誉级别高者排序靠前,即按、自治区级、市级顺次排序。若荣誉级别相同时,获取高级别荣誉数量较多者排序靠前。

各县参照制定本县免试保送生推荐条件。

市区每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含校区)各分配给柳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江区4个推荐名额,分配给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各2个推荐名额。

柳城中学、鹿寨中学、融水中学、融安高中和三江中学保送生的推荐名额由各县教育局分配,确保每一所公办初中都有参与推荐的资格。

3

被录取的保送生不再参加中考

柳州市区推荐和录取程序如下:

一、先由各城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市教育局分配的免试保送生推荐名额,根据所辖各公办初中学校的学区内应届毕业生人数,确定各初中学校的推荐名额。

二、各初中学校根据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推荐名额在校内向全体师生公布。

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每个学生只能申报一所保送就读学校)、班主任推荐、年级组集体研究,确定名单,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城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推荐名单。

四、6月11日前,将推荐名单及相关证明材料报市招生考试院。再由市区招生学校对各城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学生进行考核、拟录,最终录取名单报市招生考试院,并经市教育局同意后录取。

提前录取的免试保送生,不再参加柳州市2019年中考各科考试和招生录取。若学生要求参加中考的,则中考成绩也不能再作为其中考招生录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