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工科专业范文

理工科专业精选(九篇)

理工科专业

第1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课程。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汽车工程技术知识、汽车服务工程知识,又具有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贸易、汽车运输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属于工科。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文献研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15―02

专业文献研读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思维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缓解这些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一直是高校专家学者重视的教学研究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问题的广泛讨论,进而探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将可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意识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

尽管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专业文献研读是一门必修课,但部分本科生却存在一种固有的思维,即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甚多,研读的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众多,文献资料比较枯燥冗长乏味,而且其对日后从事实践性工作的作用不明显,因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掌握专业文献研读的关键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在他们提交的课程作业中,不少存在专业术语贫乏或误用、参考资料缺乏针对性,所引文献较少涉及经典论文,百科全书和非学术型资料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了部分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下功夫认真筛选和研读文献,较为草率地罗列良莠不齐的文章敷衍了事,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的现象甚为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当要求本科生列举工商管理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诸位学者及其主要论著与学术思想时,部分学生却对此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而且常常听到本科生提出应该如何撰写专业文献的类似问题,但却很少听说他们在思考应该如何阅读学术论文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于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良好习惯。

1.2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3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实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科建设

前言:21 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存亡。随着当前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去建设英语专业,特别是如何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使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可以得到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理工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打开人文与科技之间对话的窗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保证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还要保证两者间的有机结合。理论上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境决定了语言系统中的意义所在,因此,学习语言就必然要了解该语言所存在的文化语境。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言能服务于文化并反映文化的需要,脱离文化的前提去孤立地学习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证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语言出现的合适语境,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掌握和应用。从这一层面看,语言作为文化与社会生活知识获取的必然手段,其工具作用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如何使用语言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二. 当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不足

理工类外语系建设起步晚,没有引起学校行政重视,缺少投入,教学设施陈旧。学院图书资料室供开展语言学和文学领域学术研究使用的图书资料不仅数量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2.2 办学理念不清

在办学理念上,理工院校的英语教学只看到英语的“工具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学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它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很多理工院校的办学者并不清楚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内涵。外语系成立了,英语专业申请下来了,学生也招进来了,怎么教,教什么,培养的学生将来干什么,却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之所以如此,与此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此类院校前身多为本校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学部门,缺乏英语专业教学培养专门英语人才的实际经验;虽然也借鉴其他外语院校的办学经验,但由于受公共英语教学思维影响和理工科院校缺乏人文环境因素制约,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故而难以最终确立英语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

2.3 师资力量薄弱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历史较短,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在数量上、质量上先天不足,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难掩其教育底蕴不足、经验缺乏的尴尬。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素养,没有机会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把英语教学理解为工具性的技能训练。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科研表现为个体行为,缺乏团体协作,脱离实践,没有明确的科研规划和方向。

三. 探析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3.1 扩展专业知识课程体系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可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课程进行修订,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补充和扩展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使《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修订后的方案可根据本校情况补充新的课程,如英语史与圣经选读等课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新增加的课程将成为专业知识教学中最灵活的一个部分。它既补充原有的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又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课中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同时与语言学、英美文学和英美概况等专业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2 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人才市场除了需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全球化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为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观,明确外语教育要适应国情发展的方针,理清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利用“1+1”模式(“外语+专业知识”模式),即利用“专业英语 + 商务英语”、“专业英语 + 法律英语”、“专业英语 + 新闻英语”和“专业英语 + 科技英语”的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具备商务、法律或新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推动,市场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最终教学目标。理工科院校拥有长期的理工教育历史,这是英语教学可利用的优势,例如,便于英语专业学生把英语知识和其他专业联系起来。但是,在学校行政看来,人文学科只不过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工具,他们更重视理工应用专业在本校的龙头地位。英语专业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声音较弱。这些问题均要求理工院校给予英语专业应有的重视,使其尽快明确办学定位,制定未来科学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原则,尽快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增强教学质量意识,加快学科建设力度,以培养出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一、思想方面

2017年,本人担任高三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带动影响下,本照“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廉洁自律,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端正思想,认清形势,时时处处维护学校形象,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高质量高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遵照“不为失误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原则,转变观念,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服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业务方面

本人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备、讲、批、辅、考”制度,做到心中有制度,手中有行动。在备课方面,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备而来” 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本人能够深入钻研研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烂熟于心,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学习借鉴名师教案的基础上,设计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全程。

上课时,本人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拘形式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积淀和熏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凸显实用性。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学习竞赛或者创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使她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为她们三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本人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资料,链接相关影视片断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后,我能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再现其中的某个环节,总结成败得失,写出案例和教学反思,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下布置作业,我能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总结,用评语与学生交流。

三、学习方面

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江水,本人能够不断学习,坚持到图书室、阅览室借阅,阅读教育名著、期刊杂志,摘抄学习卡片,撰写教学札记、心得体会,也利能用网络视频坚持听课,并向本教研组老师虚心请教,积极交流,参与研讨。上课之余,在教学基本功的练习方面,本人也毫不含糊,坚持钢笔字,粉笔字练习,力求日渐长进。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 专业知识不够宽泛,渊博,在课堂中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2.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分析和被动灌输的现象,课堂模式化,缺少吸引力,没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没有使她们把一些方法和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心态浮躁,学习一些东西,总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内化吸收,转变为自身的教育技能。

第5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着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 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第6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第7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 科学意识; 工程意识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刘晓光(1976―),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在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的第19次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交叉,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同样道理,没有足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一、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校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它是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的新模式。时代潮流已清楚显示出:在人才培养中,在教育中,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的交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它有利于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增长、人类知识积累和更新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

2.它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广,素质、知识、技能有机构成的新型人才。

3.它有利于改造、更新学科专业,搞好学科建设。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实施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计划。例如,美国实施通才教育,改变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割,文科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人才。还有许多国家实行了不同学科分段培养或不同学科课程交叉配合的改革,改变过去单纯以科目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专业模式和课程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尽管各国改革的具体做法各异,但在打通专业界限,造就通晓多学科专业知识人才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型人才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科学意识培养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应该具有什么特色及怎样的实用性和发展前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色素质才能与外语学院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竞争并且适应社会的市场需求呢?谈到其实用性,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进入纯语言研究领域,大多数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服务行业,这样,英语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如何赋予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工具同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科学与工程行业的机会会更多,在科技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一)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重要而迫切

人们都明白为什么要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意识,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少有人清楚为什么要培养人文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尤其是工程意识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才能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避免主观武断和刚愎自用,才能立于世上。2.科学与工程教育启迪灵性,增长智慧,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与工程是指赋予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避免迷信崇拜和唯心主义倾向。4.科学与工程知识能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和富有逻辑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避免疏漏和少犯错误。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二)对任何教育体系来说,培养学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含量与素质特色

当代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应着重抓好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实验教育、科学文化熏陶和自我科学教育。理工科院校可以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注入科学与工程意识教育,可以利用理工科院校独特的工程视角环境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具有工程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安排一些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程,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学习,如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完6门科学课程,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微积分和生物。

2.在教学管理上,突出科学与工程实用性的管理策略,做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科学与工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3.在实践环节上,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观理工科学生的试验和实践课,对于部分基础的试验和实践课也可以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文化熏陶。激发学生自发追求科学与工程意识的热情,从而进行自我科学教育。

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工程意识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满足市场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的英语人才才能具有竞争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经历恰当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称其具有工程特色。而具有工程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一定会成为理工科院校向社会奉献的独特“产品”,必将在科学知识及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说,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对于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必要性有很深的认识,也能达成共识。理工科院校可以做到为理工学生开设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能为人文学科的学生开设工程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院校并不多,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时,文理交叉始终是一个热门课题,其中对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得比较多,教学实践中步子迈得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对文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实践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显得比较薄弱。难道人文学科的学生天生就具有科学素质吗? 因此就不需要实践吗? 当然不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更特别是生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本身。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要了解这种变化,也必须要了解带来这种变化的科技,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因此我们说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教育是顺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旨在强化学生培养的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人才培养对社会有更强的实用性。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意识继续教育的有利保障,是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必将引起教育同仁的广泛重视,一定会拥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Revision Team 1999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for Students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增冬梅,曹国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外语界》 (4).

第8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文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14-02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十二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2009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与优化,此次修订工作广泛吸收了我校近几十年的教学成果, 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

1 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1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每一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我校2005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文科专业都有重复性课程,使得程设置十分相近,培养的人才也基本类同。其次,未将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使文科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特色相脱节,不仅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也使得在本学校特色上缺乏专门性的文科性人才。

1.2 课程体系及内容不够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 [1]目前,我校文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而且,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问题。

1.3 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学历化本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老版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仍然坚持以学历化教育为主,在制定中一味地强调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培养和锻炼。对于目前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内容绝大部分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

2 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2.1 文理渗透,相互融合。

高等院校培养本科生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高级人才。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科学”与“大综合”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更高的层次上相互渗透、融合。[2]新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在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的基础上, 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科学素养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学教育重知识、轻方法,更轻精神。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文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获取哈尔滨市高校在读大学生的实际科学素养水平为目的,我院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哈尔滨市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性的科学调研。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与检验显示:科学素养的缺失在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对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对基本的方法没有实际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在制定新版培养方案中加深对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方面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2.3 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长期以来,在我校老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中,我院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所提升,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将其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包括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环节的比重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要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新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3.1 “两重为先”即“重实践、重应用”。

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了专业实践训练,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法学专业开设了“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机关工作实践”等课程;做到了从入学的第四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管理相关事务的能力。

3.2 依托学校主体学科特色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培养方案依托学校“三海一核”的主体特色学科优势,要求学生了解船舶概论、核科学概论、机械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理工科基本素养的文科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3.3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特色平台。

在新版人次培养方案中,根据学院两个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不同情况,打通了第一、二、三学期的课程,设置了一个大的课程教育平台,即前三个学期两个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是相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整合了学院的教学资源,开出一些特色精品课程;第二,为学生第三学期的专业调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3.4 设置通识教育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方案中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共分为三大类,即:1-文化素质教育类;2-新生研讨类;3-专业拓展类。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具体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A:中外历史与文化;B:语言与文学;C: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D:艺术修养与审美;E: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F: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 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必须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计10学分,其中,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模块及国防文化与船海神话模块课程至少4个学分。通过这些学分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等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运行三年。学生普遍认为,该版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明显、突出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理工科素养和“三海一核”特色的文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理工科专业范文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