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精选(九篇)

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

第1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营养;膳食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时期可分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迅速,活动较多,基础代谢和肌肉活动所消耗的热量较高,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就比较严格。若缺乏某种营养素的供给,就会影响生长发育。轻者发育迟缓,重者会引起营养缺乏症和其他疾病。只有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供给不同的食物,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保证儿童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条件[1]。

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1.1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在3周岁后至6岁~7岁入小学前这个阶段称为学龄前期,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则被称为学龄前儿童。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地增长,此期体重增长约5.5kg(年增长约2kg),身高增长约21cm(年增长约5cm)。

1.2 学龄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学龄期是指6~12岁的儿童,一般在小学时期。这时儿童的生长发育逐渐平稳,但至后期即小学高年级时又进入人生第二次生长发育加速期。学龄期儿童体重每年可以增加2~2.5公斤,身高每年可以增加4~7.5厘米。但个体差异较大,与性别、活动状况、进入青春期迟早有密切关系。

2 营养需要

2.1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要及营养素的摄入量

2.1.1 能量

3~6岁儿童基础代谢耗能每日每千克体重约44kcal。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为总能量消耗的60%。3~6岁儿童较婴儿期生长缓慢,用于生长的能量需要相对较少,约5~15kcal/(kg・日)。学龄前儿童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约为总能量的5%。推荐3~6岁儿童总能量供给范围是1300~1700kcal/日。

2.1.2 蛋白质

学龄前儿童每增加1kg体重约需要160g蛋白质的积累。学龄前儿童摄入蛋白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细胞生长、组织的增长,因此对蛋白质的质量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要求。一般而言,儿童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占总氨基酸需要量的36%。

2.1.3脂肪

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免疫功能的维持、脑的发育和神经髓鞘的形成都需要脂肪,尤其是必须脂肪酸。

2.1.4 碳水化合物

经婴儿期的逐渐适应,学龄前的儿童基本完成了饮食以奶和奶制品为主到以谷类为主的过渡。谷类所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其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0%。

2.1.5 矿物质

学龄前儿童对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儿童的骨骼发育、血细胞形成以及机体各部分代谢都具有重要作用。

2.1.6 维生素

维生素A对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尤其是对骨骼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建议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的RNI为500~600μg/日。

维生素B1、B2和烟酸在保证儿童体内能量代谢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这三种B族维生素长协同发挥作用,缺乏症可能混合出现。

2.2 学龄儿童的营养需要及营养素的摄入量

2.2.1 能量

学龄儿童的能力处于正平衡状态。能量来源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5%~30%,蛋白质12%~14%。

2.2.2 蛋白质

学龄儿童膳食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男生要比女生偏高一点,男生约为55~85g/日,女生约为55~80g/日。其推荐摄入量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

2.2.3 脂类

学龄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儿童期脂肪适宜摄入量以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

2.2.4 碳水化合物

学龄期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5%~65%为宜。

2.2.5 矿物质

6~10岁钙的适宜量为800mg/日。钙的可耐受摄入量为2000mg/日。

铁缺乏除引起贫血外,也可能降低学习能力、免疫和抗感染能力。青春期贫血时女童常见疾病,值得特别关注。推荐适宜摄入量为10mg/日。

锌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2mg。

2.2.6 维生素

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维生素A的RNI:6岁为600μgRE/日;7~13岁为700μgRE/日;14~18岁,男性为800μgRE/日,女性为700μgRE/日。维生素A的UL为2000μgRE/日。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3 膳食指南

3.1 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原则

给学龄前儿童安排合理的膳食是满足其营养素摄入的保证,故平衡膳食原则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平衡膳食原则可分为以下四条:(1)多样食物合理搭配。每日膳食应由适宜数量的谷、乳、肉(蛋或鱼)、蔬菜和水果四大类食物构成,在各类食物的数量相对恒定的前提下,同类中的各种食物可轮流选用,以做到膳食多样化使其营养全面平衡。(2)专门烹调,易于消化。学龄前儿童咀嚼和消化能力仍低于成人,他们不能进食一般家庭膳食和成人膳食。因此食物要专门制作,蔬菜切碎,瘦肉加工成肉末,尽量减少食盐和调味品的食用。(3)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学龄前儿童的胃容量小,肝脏中的糖原储存量少,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应适当增加餐次以适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能力。因此,学龄前儿童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早、中、晚三点之间加适量点心。(4)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不挑食、不偏食、少食零食、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口味清淡的健康饮食习惯,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3.2 学龄儿童的膳食原则

学龄期儿童的消化系统已经逐渐发育完全,膳食原则也逐渐接近成人。所以食物应多样化,平衡膳食。注意粗细粮的搭配,荤素搭配,保证鱼、蛋、肉、乳类及大豆类等食物的摄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定时、定量、定点进食,少食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和暴饮暴食。多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4结语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是大家集体关注的话题,努力为下一代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名以食为天就让我们从营养与膳食上为下一代的健康共同努力吧。

第2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集居儿童 健康状况 保健管理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沙河口区2005~2008年托幼机构0~6岁在园儿童的健康检查资料,其中2005年10 582人,2006年10 576人,2007年10 018人,2008年10 233人。资料调查方法:培训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由接受培训的相关人员填报《辽宁省集居儿童健康状况报表》,并进行市、区两级质量控制。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营养不良诊断标准:①低体重: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②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③消瘦:身高别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肥胖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1],超过按身高(长)所测标准体重20%即称为肥胖。龋齿诊断标准:按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齿诊断标准,病损部位底部软化和壁部软化即可诊断为龋齿,乳尖牙、乳磨牙缺失及已充填牙均计入患龋牙[2]。

结果

营养不良患病情况:4年来,沙区儿童各类营养不良以发育迟缓患病率降幅最大,呈波动性下降(p=0.023);低体重患病率4年来总的变化不大,但0~2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743);消瘦患病率略有升高(p=0.198),0~2岁比例最高(p=0.326)。肥胖患病情况:4年来,我市儿童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36);男童高于女童(p=0.000);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患病率不断增高(p=0.000)。龋齿患病情况:4年来,我市龋齿患病率呈下降趋势(p=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不断增高(p=0.000)。视力异常发生率:4年来,我市视力异常发生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p=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不断增高(p=0.000)。

讨论

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与营养有关,也受遗传、疾病、环境等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积极对儿童家长和托幼园所保健人员、保育员进行儿童保健知识培训,提高重点人群主动接受保健服务的能力,降低集居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需进一步完善儿童肥胖的防治工作:本资料显示与吕涛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儿童单纯性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针对3~6岁儿童年龄特点,加强托幼机构儿童的肥胖管理,定期进行评估及早期干预,向家长提出配合的具体要求,以减少肥胖儿的发生。儿童龋齿问题应引起重视:需重视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少进食甜食及甜酸饮料,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同时要加强龋齿危害的宣传,积极进行龋齿的矫治。应加强托幼园所眼保健工作的质量,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减少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定期体检,做到视力异常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文骏,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

第3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预防接种 儿童 保健

1 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 ,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 儿童保健原则

2.1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 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事变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

第4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贫血;血红蛋白;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19-02

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6~36月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1】,也是贫血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为婴幼儿贫血防治提供资料,现特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系统管理的11014例6~36月龄婴幼儿进行贫血状况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系统管理的、排除患有重大疾病和血液病的所有6~36月龄健康婴幼儿共11014例,其中,男童6260例,女童4754例。

1.2 检查方法 由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采血操作规程规范采血,采用美国SYSMEX CORPORATION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Sysmex 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

1.3 贫血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6月~6岁以下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数据库软件处理数据,用SPSS16.0进行x2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6~36月龄婴幼儿共11014例(男6260例,女4754例),贫血2913例,贫血患病率为26.45%,其中,男1804例(28.82%),女1109例(23.33%),轻度贫血2698例(24.50%),中度贫血214例(1.94%%),重度贫血1例(0.01%)。

2.2 不同月龄组贫血情况 6~36月龄婴幼儿总的贫血患病率为26.45%,随着月龄增长,贫血患病率逐渐降低,6~11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最高(35.29%),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80,P

2.3 不同性别、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比较 6~36月龄男童贫血患病率为28.82%,女童为23.33%,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

2.4 不同性别、不同月龄组血红蛋白水平 6~36月龄婴幼儿总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15.95±12.53 g/L,其中,男童为115.43±13.15 g/L,女童为116.64±11.64 g/L,不同性别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P

3 讨论

3.1 广州市白云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现况 此次调查显示广州市白云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6.45%,以轻度贫血为主;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

3.2 婴幼儿贫血的防治方法 一般认为,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有:①胎儿期铁储备不足:母孕期缺铁或贫血、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等;②铁摄入不足:乳母未及时补铁、喂养不当、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铁强化食物摄入不足等;③铁丢失过多:失血、感染等。大量研究证实,贫血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智能发育【4-7】等,因此,预防婴幼儿贫血刻不容缓。婴幼儿贫血的防治【8】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妊娠期贫血、哺乳期贫血及婴幼儿贫血危害性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妊娠期、哺乳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宣传和督促等;

②加强高危儿管理:低出生体重儿生后2周即应给予铁剂补充;

③科学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提倡纯母乳喂养4-6个月,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采用强化铁的配方乳喂养;4-6个月的婴儿引入的第一个半固体食物(或泥状、茸状食物)应是强化铁的谷类;引入其他食物不可减少婴儿的基本摄乳量(>800mL/d);婴儿7个月后逐渐引入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

④及时处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110 g/L)和轻度贫血:家长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后果不了解,认为血红蛋白正常低值(甚至轻度贫血)可“食物补充”,未引起重视,即使治疗也不能坚持完成疗程;不少儿科医生也不重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和轻度贫血,未给予相应防治建议和治疗等。血红蛋白在110 g/L的正常低限婴儿及轻度贫血患儿亦应给予铁剂至少3个月。

⑤加强婴幼儿贫血的筛查工作:建议婴儿每3个月筛查血红蛋白1次,早期发现有不适当铁贮存的婴儿;1岁后儿童每年筛查血红蛋白1―2次,早期治疗轻度贫血。

⑥补充多种维生素:如VitA、B12、B2、叶酸等。

综上所述,广州市白云区婴幼儿贫血状况已构成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需加强婴幼儿贫血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贫血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婴幼儿贫血筛查,同时,儿科医生应加强认识并及时处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和轻度贫血。

参考文献:

[1] 崔颖,杨丽,檀丁,等.中国西部10省市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1159-1161.

[2] WHO/UNICEF/UNU.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WHO/NHD/01.3).

[3]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与健康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1.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0-562.

[5] Hartfield DS, Tan J, Yager JY,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ron deficiency and febrile seizures in childhood [J]. Clinical Pediatrics,2009,48(4):420-426.

[6] 李国华.儿童缺铁性贫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5):391-392.

第5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

【关键词】肥胖症;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339.35 R725.892.5 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97-02

单纯性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2007年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已达6%,可见降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多数研究存在健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等问题,对学龄前儿童本人及家长的健康知识,特别是健康的态度、行为的持续改变不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与武汉市某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武汉市市直机关育才幼儿园(包括一园、二园)作为试点单位,按照班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小班儿童56名、中班儿童67名、大班儿童58名。其中男童97名,女童84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0岁,平均(4.34±0.50)岁。父亲平均年龄(36.39±0.35)岁,母亲平均年龄(33.00±0.27)岁。以此181名儿童及181名家长、26名教师及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前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编写印刷书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内容包括“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并精心设计了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制作玩教具、招贴画、宣传画、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其后分别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包括召开幼儿园家长会,由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讲团成员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与防治”对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发放知识小册子、折页等资料;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纳入教学课程,教师应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采用游戏、棋类、儿歌、读本、故事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课堂对18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再次调查,将前、后2次调查进行比较。

在活动完成后分别召集2所幼儿园的26位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内容包括本课题的意义、开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开展本课题收到了哪些效果、有哪些创新之处及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和家长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由表1可见,家长“合理饮食观念”、“儿童服用滋补保养品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健康教育前后儿童的行为变化 而儿童“不喝或基本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或基本不吃洋快餐、每天运动1~2h、主要饮料为白开水、从不偏食或挑食”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教师及领导座谈情况参与座谈的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都表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及家长、教师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引起了该园领导和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认同。也分别谈到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态度变化,“最初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健康教育就是给家长发放一些小册子、宣传资料就够了”,但通过本次活动,“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重视在园本教学活动中开展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教师还表示,以后会在日常授课中重视健康教育课堂,充分利用活动课和日常生活的契机,启发儿童智慧,捕捉健康教育的时机,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积极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

3 讨论

肥胖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主要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疾病密切相关,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会患至少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意义重大。儿童肥胖的病因极其复杂,但是通常归因于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健康知识缺乏、不良态度及饮食行为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消耗,从而导致单纯性肥胖。因此,为改善儿童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效预防儿童肥胖,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及教师的多数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明显,但较为专业的知识点如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儿童的运动习惯、孩子不能吃洋快餐的知晓率提高不明显。可见对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教育应针对一些误区特别是对有关运动的知识重点强调,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认识,使其正确对待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了解正确的干预方式、方法,敦促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6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管理;儿童保健;服务模式

我国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1】儿童保健是对儿童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连续性的健康管理。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含义的改变,儿童保健概念也随之变更,即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社区管理模式下儿童保健服务的工作绩效,本文从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出发,提出了社区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强儿童保健管理的措施,使得社区医疗机构在构建卫生保健网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

儿童保健主要是在医生的带领下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进行负责,并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其包括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及学龄期保健。①新生儿保健是工作以喂养、保温及清洁卫生为主。②婴幼儿保健是指1周岁至3周岁过程中实施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创伤、中毒、传染病为主。③学龄前期保健是指3~7岁儿童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病为主。④学龄期保健是指7岁到13岁(青春期前)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龋齿、近视和慢性疾病为主。其中对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是重点。

另外,社区免疫接种也非常重要。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①儿童的建卡,主要是完成儿童基本资料信息管理。②接种登一记管理,主要是接种登记、修改特殊情况的接种日期、打印疫苗的接种预约时间、打印儿童的接种卡等。③接种记录的补登,主要针对流动儿童的历史接种情况进行补录,以保证该儿童有完整的接种一记录。④各类报表生成与统计,可以生成和打印免疫接种情况月报表、儿童免疫完成情况年报表、儿童预防接种年龄组人日统计表等等,可以一次性生成所有报表,非常方便、快捷

二、儿童保健服务管理模式的构架

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相适宜的管理模式,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儿童保健管理中所起的基底作用,以其作为儿童保健管理的核心机构,为辖区内全体儿童提供常见疾病诊治、基本保健及特需服务。

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主要由全科医生团队完成,全科医生负责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并负责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工作,或者是由全科医生指导下的专职儿童保健医护人员负责儿童的系统保健工作。同时,这种模式还强调要进行儿童动态监测及其他相关成长发育等健康监测工作。[2]在这种模式下,卫生行政部门上要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妇幼保健部门承担对儿童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疾病预防与控制部门承担对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业务指导工作,妇幼保健的上级机构或相关医院承担对儿童疾病诊治指导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

三、社区管理模式下加强儿童保健管理的措施

3.1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群众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从最基本的测量身高、体重,到较高层次的智力发育、行为指导;从身体不适到精神心理异常,为保健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内容。为此,儿童保健服务必须适应这种现状,必须迅速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在技术一服务一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增强自身活力,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保健服务资源及管理网络,尽可能将基本服务覆盖所有的辖区儿童,所提供的保健服务内容能够覆盖所有年龄段的儿童,使特殊服务尽可能满足所有需要享用的儿童,满足社会的需求。

3.2组织培训、定期指导

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服务、规范管理才能实现。为此,要贯彻社区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案的要求,选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好、服务态度优的儿科或妇幼医师担任儿保门诊工作,通过开展各种社区儿童保健的有关理论、技术操作和服务内容的培训活动,尽快转变他们的观念,适应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宣传防治与质控作为重点的体弱儿童管理和小儿“四病”,同时推广儿童心理、眼保健、口腔保健等适宜技术,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可从事儿保工作。【3】并定期组织区、镇妇幼保健部门到各社区健康服务站儿保门诊检查、指导工作,及时指导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组织个服务站之间进行相互参观学习,吸取他家之长。

3.3制定考核标堆,进行评估

对社区健康服务站进行评估,有利于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根据各地区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阶段评估和年中审查,对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拨社区预防保健基本服务补助经费的依据。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单位,给予相应的措施处理。

四、体会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卫生保健和教养方法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定期地、动态地、系统地观察和了解,及早发现缺点、疾病,及时予以矫冶和指导,使社区健康服务真正的走近千家万户,使儿童享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有利于儿童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志浩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

第7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 肥胖症 发生率

了解恩施市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5月对恩施市区州直幼儿园3~6岁1 042名在园儿童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恩施市区内州直幼儿园1 042名3~6岁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

1.2 方法 由恩施州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组成体检专班,于2006年5月对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及健康检查。体格测量方法按1996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进行[1]。

1.3 肥胖诊断标准[2] 采用1995年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便可诊断。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 结果

2.1 儿童肥胖症发生率 此次共调查1 042名在园儿童,检出肥胖儿童55例,发生率为5.28%。各年龄组肥胖检出情况有所不同,3~4岁儿童615例,检出肥胖儿童21例,发生率为3.41%;5~6岁组儿童427例,检出肥胖儿童34例,发生率为7.96%,经统计学检验,肥胖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χ2=10.43,P

2.2 肥胖程度分布 55例肥胖儿童中,轻度肥胖30例,占54.55%;中度肥胖21例,占38.18%;重度肥胖4例,占7.27%。不同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表1 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

3 讨论

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儿童健康的灵敏指标,近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症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恩施市区3~6岁儿童肥胖发生率为5.28%,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比王为达等[3]2000年报道的青岛市3~6岁儿童肥胖发生率(6.89%)要低,但高于林广起2002年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3.9%)[4],并超过全国11个城市平均水平(2.0%)[5]。故已成为本地区儿童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今后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的重点,其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第8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65-02

中图分类号:R 781.1

文献标识码:B

乳牙龋病是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了解百色市城区儿童乳牙龋病患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本文对2001~2005年本院体检的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

对象及方法

1.对象 2001~2005年每年4至5月间,本院对辖区内17所幼儿园9241名2~6岁儿童进行体检所得的资料。17所幼儿园均为半托幼儿园,儿童早餐、中餐、午点在幼儿园吃住,晚饭在家吃。4岁以上儿童每年接受一次牙面涂氟保护牙齿。

2.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科医师对儿童乳牙进行视检。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有一颗或一颗以上乳牙有龋洞和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即为龋病患儿。

3.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结果

1.各年度儿童龋病患病率 2001~2005年, 五年儿童平均龋病患病率为58.65%,患病率呈峰状变化趋势,2003年最高,2005年最低,2001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45,P

2.各年龄组儿童龋病患病率 儿童龋齿患病率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2~3岁儿童龋病患病率比较低,4~6岁组儿童龋病患病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408.95,P0.05);4~6岁组男女童龋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7.48,P

讨论

龋病是牙齿硬组织破坏的一种疾病。龋病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是细菌、饮食、牙结构和唾液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龋病最早表现只是牙齿颜色改变,在牙齿表面出现黑褐色的斑点,以后牙质逐渐变软,并出现缺损,形成龋洞,形成典型的龋齿。乳牙龋病是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从表1来看,百色市城区儿童龋病患病率总体女童高于男童。而从各年度来看,2001~2004年女童患龋率高于男童,只有2005年男童患龋率高于女童。女童患龋率高于男童是否与女童比男童更爱吃零食的原因有关仍需探讨。5年间,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呈峰状变化趋势,2001年到2003年逐年上升,而2003年后呈逐年下降。提示近3年来,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口腔保健得到加强。百色市城区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龋病患病率均高于柳州的报道[3],低于新疆的报道[4],可能与三地的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条件不同有关。从表2来看,儿童龋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3岁年龄组儿童发病率低于4~6岁年龄组,与覃秋莉报道[3]一致。一方面,可能与乳牙逐渐老化,牙质退化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不注意儿童口腔保健有关。同时,2~3岁组男女童龋病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而4~6岁组男女童龋病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可见,按照年龄组别分组男女童的龋病患病率主要在4~6岁组,是否也与4岁以后的女童比男童更爱吃零食的原因有关仍需探讨。

龋病的发生与发展较为缓慢,从早期损害到龋洞,平均需要15个月的时间,如能及时发现给予干预,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调查表明,龋齿患儿与正常儿童生活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5],所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保健,使用含氟牙膏,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有效的预防龋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在预防龋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知道龋齿危害性,重视孩子口腔保健。乳牙普遍于幼儿两岁半时长完,幼儿长到3岁时,家长应教会孩子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钙、磷、维生素等对牙齿有益的食品;克服睡前爱吃零食、爱吃糖的不良习惯;每半年带孩子到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科检查一次。窝沟封闭具有良好的预防乳牙龋病的效果[6]。儿童乳牙患龋也要治疗,否则会影响进食和颌骨发育以及恒牙的生长,还会引起其它疾病。如家长发现孩子乳牙有龋病,应及时带孩子到有口腔专科的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05-2407.

[2]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3-548.

[3]覃秋莉.学龄前儿童503名患龋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 434.

[3]陈伟亚,李 燕.新疆北屯师属三所幼儿园722名儿童龋病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656.

[3]刘 锦.龋病儿童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655-656.

[3]韩剑丽,刘 进,陈 晶.乳磨牙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652-653.

(收稿日期:2007-04-06 修回日期:2007-07-13)

第9篇:学龄期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 F11.2002, 112: 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 24: 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