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精选(九篇)

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

第1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视力筛查

学龄前儿童0~6岁儿童的视力是一个逐步发育达到正常力的过程,次阶段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弱视、斜视等疾病的发生。视力筛查过去主要使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这种主观检测方法,只能对4岁以上的儿童进行检查,受儿童年龄、配合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美国伟伦视力筛选仪能够对3岁以下儿童进行近视、远视、散光的检查, 3~5 s即可检查完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淳安县妇幼保健院引进该仪器,对集体儿童进行了常规视力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5月-6月,选取千岛湖镇14所幼儿园内3~6岁儿童2896例(5792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453例(2906只眼),女童1443例(2886只眼)。3岁组279例,4岁组886例,5岁组957例,6岁组774例。

1.2 筛查方法

采用美国WelchAllyn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双眼屈光状态检查。本仪器能快速准确显示儿童眼的屈光状态。操作人员由熟练操作的儿童保健医师承担,在所有儿童的自然瞳孔状态下检查,选用儿童模式,连续读数≥6次的平均值为检查结果。

1.3 筛查结果

参照本仪器提供的各年龄组屈光度标准进行结果评定。S代表球径屈光度,2~4岁的正常值范围为【 +1.2,+3.8) ,4~6岁正常值范围为【+1.2,+3.3),2~6岁的可疑范围(-1.8,+1.2)。C代表柱径屈光度,2~6岁正常范围(-1.5,+1.5)。

2.结果

2.1 筛查2896例(5792只眼),屈光异常246例,共计332只眼,可疑737例,共计942只眼,屈光正常1913例。

2.2 3~6岁儿童视力异常246人,视力异常的发生率为8.49%,其中男童146人,视力异常发生率10.05%,女童100人,视力异常发生率6.93%。

2.3 各年龄组的视力异常发生发生数:3岁21例,4岁73例,5岁63例,6岁89例,视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岁7.53%,4岁8.24%,5岁6.58%,6岁11.50%。

3.讨论

3.1此次调查结果分析

千岛湖镇3~6岁儿童屈光度异常发生率男童为10.05%,女童为6.93%。屈光度异常儿童达8.49%,可疑儿童达25.45%,屈光度正常儿童达66.06%。测试中发现有6名儿童仪器不显示数据,1名儿童仪器显示读数次数一直

3.2儿童眼保健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应作为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重点来抓,将视力筛查作为幼儿入园的一项常规体检内容,对已入幼儿园儿童每半年普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转到眼科确诊,由眼科医生尽早进行矫正和治疗以保证儿童视力的正常发育。

3.3加强宣教

加强宣传教育,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供均衡的营养,增加课外活动时间,控制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有关眼保健的健康教育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海燕.3207例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外医疗,2012,05(a)-0074-01.

第2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期; 心理行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60

儿童学龄前期,特别是4~6岁是形成良好的性格行为的特殊时期。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减少儿童心理行为偏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笔者于2011年9-10月对4024名学龄前期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沙井街道32所幼儿园大、中班幼儿及家长,其中集体幼儿园3所、私立幼儿园29所,问卷的幼儿年龄分布为4~6岁,共4024名儿童,分两个年龄组,4~5岁组2504人(男童1168人,女童1336人),6岁组1520人(男童856人,女童664人)。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评估法,调查表采用目前国内有常模可信度高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及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量表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儿童社交能力、行为问题(113条为重点)等。CBCL中国标准化版中任一行为因子分儿童常模或(和)总分4~5岁组男童>42分、女童>45分;6岁组男童>42分、女童>41分即判断有行为问题[1]。由专业儿童保健医师在幼儿园家长联系会上向老师和家长详细讲解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家长填写调查表,一周后老师回收,专业保健医师将结果录入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用上海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试系统软件录入评价,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对影响儿童行为的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调查表调查情况 发放调查表43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24份,有效率93.58%(4024/4300)。来自主干家庭2304份,核心家庭1656份,单亲家庭36份,其它28份。独生子女3234份,占80.37%(3234/4024)。男童2024人,平均年龄(5.23±0.45)岁,女童2000人,平均年龄(5.18±0.42)岁。4024名儿童中有行为问题者有504人,检出率12.52%(504/4024)。其中男童296人,女童208人,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4.62%(296/2024)、10.40%(208/2000),男童和女童问题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7,P

2.2 男、女童不同年龄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 各年龄组男女童行为问题在前三位的因子依次如下:4~5岁组男童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童为攻击、分裂、体诉;6岁组男童为攻击、多动、违纪,女童为攻击、体诉、社交退缩,见表2。

2.3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影响因素 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父母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幼儿园心理干预、医院心理咨询等,见表3。

3 讨论

3.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沙井街道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且男女童在性别、年龄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家庭模式以主干家庭为主,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家长过度保护男童,使得男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低于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女童高。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女童情感的易变性和冲动性在学龄前的后期,可部分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稳定性有所增强,开始发展社会性情感,行为问题明显减少,而男童却随着年龄增大,受特殊地方的保护,缺乏自律能力,滋生自私、激惹等心理行为问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3.2 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序列不同,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男女童在学龄前期性格有所分化,从社会行为发展看,在4岁左右,男童已发展了其进取性的50%,女童发展了其依赖性的50%[2]。男童主要表现为外向性性格,女童主要表现为内向性性格,故男童在攻击、多动、违纪等到方面高于女童,而女童在分裂、体诉、退缩等方面高于男童,这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3]。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需求不同,逻辑思维活动增强,自律性逐渐改进,儿童行为偏离也将不一致。

3.3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分析提示了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4-6]。父母责任感强,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子女教育,与孩子平等沟通,以身作则,及时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儿童行为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沙井街道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父母工作不稳定,经济、文化层次低,住房拥挤,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及祖辈教育方式不统一都会导致儿童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重,行为偏离,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或医院的有效干预,接触到不良的社会习气,更增加行为问题的危险性。

3.4 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早期干预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将影响其学习、情绪和人际关系,有些症状可能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妨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健全[7]。这就要求幼儿园重视儿童心理保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专案管理,家长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正确教育引导,给儿童创造适应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过分严厉或放任自流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时学校、医院、社区相互协助,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给予心理疏导、感统训练及个性化行为矫治等措施,纠正儿童行为偏离,根据儿童个性特点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2] Martin M.Solve your child’ school-related problems[J].Harper Perennial,2001,16(1):142-144.

[3] 潘清文,黄柏青,郑艺霞.3-7岁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2):201-202.

[4] 曲红明,李芹,刘静,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4):165-167.

[5] 付本燕,高寒,尚云峰,等.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01-303.

[6] 郭贞美,陈青,潘清文,等.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的干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8-99,105.

第3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摘要】目的 分析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为更有效开展我市入托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9年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的入托查体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体检入托儿童1288人,其中男童681人,女童607人。体检正常者740人(57.5%),从高到低依次为龋病(22.8%)、肥胖(8.9%)、佝偻病后遗症(4.3%)、贫血(3.1%)、营养不良(2.0%)和心脏杂音(1.5%)。 结论 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应重视合理喂养、优化生活方式,采取有效方式降低龋病、肥胖和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 健康状况 调查

2~6岁是儿童良好健康相关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对象。详细了解临沂市2~6岁儿童健康状况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本市儿童保健和儿童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现对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共就诊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体检儿童1288名。

1.2 方法 :体检按照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的要求对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医师进行统一培训,对儿童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按照黎海芪等主编的第二版《儿童保健学》[2]的要求进行统一测量,同时还对儿童的全身情况进行检查。血色素均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测。

1.3 标准

1.3.1 肥胖和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 :身高体重的评价标准参考2005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根据被检儿童的检测日期、出生日期、体重、身长(高)等资料,用三种测量进行评价,即按年龄测体重(简称体重/年龄);按年龄测身高(简称身长(高)/年龄);按身高测体重(简称体重/身长(高))进行营养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体重正常、肥胖(轻、中、重)和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详见表1。

1.3.2 佝偻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佝偻病后遗症诊断标准参考沈晓明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3],以遗留骨骼改变为准进行诊断。

表1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1.3.3 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的诊断参考沈晓明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4],以血色素<110g/L为贫血。

1.3.4 龋病和心脏杂音的诊断标准 :龋病和心脏杂音的诊断参照儿童保健的工作常规。

1.4 统计分析:以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采用双录入检错法进行录入,数据经SPSS13.0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检儿童年龄和性别分布:2009年共体检儿童1288名,其中,男童681(52.9%)人,女童607(47.1%)人。因5岁和6岁年龄组儿童较少,故合并为一组。受检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见表2。

表2 受检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2.2 儿童总体的健康状况:共体检1288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入托儿童的体重和身长/高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入托儿童体重和身长/高情况

所有体检儿童中,体检正常者740人(57.5%),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后遗症、龋病、贫血和心脏杂音的检出率1.5%~22.8%,从高到低依次为龋病(22.8%)、肥胖(8.9%)、佝偻病后遗症(4.3%)、贫血(3.1%)、营养不良(2.0%)和心脏杂音(1.5%)。2~6岁不同年龄入托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从5.7%~15.3%不等,以4岁儿童最高,5-6岁最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0.0%~3.3%不等,3岁儿童最高;佝偻病后遗症发生率也较低,为1.1%~5.7%不等,以2岁儿童最高;贫血发生率2.3%~4.3%,以2岁儿童最高;心脏杂音检出率1.1%~2.0%,以3岁儿童最高;龋病发生率最高,从26.2%~41.4%,且随年龄增长有递增的趋势。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入托儿童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龋病、贫血和心脏杂音检出情况表

2.3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肥胖比较:肥胖检出率男生为9.8%,女生为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肥胖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5)。

2.4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营养不良比较:营养不良检出率男童为1.8%,女童为2.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营养不良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6)。

2.5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佝偻病后遗症比较: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男童为6.0%,女童为2.3%,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和3岁男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女童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7)。

表5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肥胖比较

表6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营养不良比较

表6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营养不良比较

a表示Fisher确切检验,*表示P<0.05。

2.6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龋病比较:龋病检出率男童为23.1%,女童为22.6%,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段男女童龋病率进行比较时发现4岁女童的龋病检出率高于4岁男童的龋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男女童龋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8)。

表8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龋病比较

2.7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贫血比较:贫血检出率男童为3.7%,女童为2.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贫血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9)。

表9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贫血比较

2.8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心脏杂音比较:心脏杂音检出率男童为1.5%,女童为1.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心脏杂音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0)。

3 讨论

2~6岁儿童的营养对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及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与社会发展、经济状况、营养供给、卫生保健服务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儿童长期肥胖和营养不良不但影响体格发育,而且影响智力和心理发育,还可造成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多种疾病。

表10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心脏杂音比较

3.1 肥胖 :本调查发现临沂市2~6岁入托儿童的肥胖总检出率8.9%,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报道[5-9],以4岁儿童最高(15.3%),这可能与此年龄期是脂肪组织的发育活跃期及重聚期有关。已有研究表明家长的养育观念及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10-11]通过共同生活环境会对儿童产生极大影响,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偏食挑食、喜欢膨化食品、进食速度快、爱喝甜饮料、经常吃零食、油炸快餐等)[12]是促进儿童发生营养问题的高危因素。应进一步在此年龄段儿童中开展膳食行为和家庭养育环境调查,以探索影响临沂市儿童肥胖的行为学因素并进行适当干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宣教,普及营养知识,改变家长认为幼儿吃的越多越好,越胖越好的错误观念,树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健康理念,自觉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同时,在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控制脂肪摄入量,并限制甜食、零食、油炸快餐等食物的摄入,避免睡前进食。鼓励儿童自己进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做的一日三餐,不过食、暴食,不边看电视边吃或边玩边吃等。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呈明显相关性[6,13-14],这提示儿童肥胖的一级预防应胎儿期抓起,防治孕期营养过剩。

3.2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总检出率2.0%,以3岁儿童最高(3.3%),低于冯平在河南的调查结果[15],但高于张娟在北京的调查[16]。这可能因为临沂市是一个经济相对良好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儿童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对儿童的喂养问题逐渐重视的原因。

3.3 佝偻病后遗症: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岁以内,其发生主要为户外活动少、服用维生素D不规则,维生素D服用过晚或过少,家长不能定期带孩子进行门诊保健和营养咨询,2岁以后多是儿童进入佝偻病后遗症期,本调查发现2~6岁入托儿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4.3%,低于龚群等[17]对上海的调查(8.2%),但本调查以3岁儿童多见,可能与大部分婴幼儿3岁以后停服维生素D制剂有关。因此关于停服维生素D制剂的年龄有待进一步研究[18]。同时,本调查还发现男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高于女童,尤以2和3岁儿童比较明显,这可能因为2~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且男童生长速度快于女童,所以比较容易出现维生素D等各类营养素的缺乏。

3.3 龋病:本次调查发现龋病是影响2~6岁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检出率为22.8%,低于张娟[16]和李晓枫[19]对北京和大连的调查,且4岁女童龋病的检出率高于男童。这提示我们在加强儿童营养的同时,应注重儿童口腔健康的护理,应针对2~6岁儿童的特点,开展儿童及家庭健康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牙齿卫生保健习惯,少吃甜食,同时提倡及早指导儿童正确刷牙,预防龋病的发生。

3.4 贫血:贫血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本调查发现2~6岁儿童贫血的检出率为3.1%,以2岁儿童的检出率较高,高于张娟[16]在2006年对北京的调查,这可能是由于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让儿童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5~6岁儿童贫血的检出率较低,可能因为此年龄进行查体多是因为需要变更幼儿园,目前幼儿园多注重儿童的饮食搭配,均制定儿童健康营养食谱,所以儿童在前一个幼儿园基本可以得到均衡的营养,故贫血检出率较低。

3.5 心脏杂音:本调查中心脏杂音的检出率为1.5%,虽然并不一定是先天性心脏病,但应当引起家长、医生及教师的关注,儿童保健科应加强心脏杂音儿童的诊断和随访,以提高此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状况。

临沂市2~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存在多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应加强此年龄段儿童的健康教育宣传和父母指导,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和口腔保健,同时充分发挥儿童保健科医生的作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合理全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In: 卫生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editors.; 1994.

[2] 黎海芪, 毛萌. 儿童保健学[M]. 2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19.

[3]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7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71.

[4]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7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9.

[5] 黄梅, 翁丽芬, 陈文彩. 3~6岁在园幼肥胖胖症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3): 400-403.

[6] 李辉, 于洋, 夏秀兰, et al.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10: 145-146.

[7] 邹黛莉, 翁丽芬, 黄梅, et al. 安宝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16(2): 228-231.

[8] 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协作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3): 179-184.

[9] 王虹, 黄荣彬, 姜海萍. 深圳经济特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16(2): 101-102.

[10] BROWN R, OGEN J. Children's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 study of the modeling and control theories of parental influence.[J]. Health Educ Res. 2004;19: 261-271.

[11] POLLEY DC, SPICER MT, KNIGHT AP, et al. Intrafamilial correl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frican-American and Native-American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rural. [J]. Oklahoma J Am Diet Assoc. 2005;105: 262-265.

[12]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06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3): 174-181.

[13] REILLY JJ, ARMSTRONG J, DOROSTY AR, et al. Early lif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childhood: cohort study.[J] BMJ. 2005;330: 1136-1143.

[14] O'CALLAGHAN MJ, WILLIAMS GM, ANDERSON MJ, et al. Predication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t 5 years: a chort study.[J]. J Pediatr Child Health. 1997;33: 311-316.

[15] 冯平. 0~6岁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21(24): 3393-3396.

[16] 张娟. 北京市崇文区十年间0~6岁儿童健康状况纵向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15(6): 654-656.

[17] 龚群, 俞淑敏, 周小建, et al. 上海市0~6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In: 全国儿童保健学术会议. 中国重庆; 2007.

[18] 余静, 何晓芸, 徐冰, et al. 0~6岁儿童佝偻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30(1): 10-11.

第4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学龄前;死亡率;死亡原因

为掌握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构成情况,对2006年至2008年儿童死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今后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南川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0~4岁儿童死亡调查表。

1.2 方法 南川区保健院抽取业务骨干与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小组,由经市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和现场培训,经测试合格者参加调查。调查员认真填报国家统一制定的死亡调查表。调查得来的资料按20%的比例随机抽样进行质控调查,再将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可靠性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716人,其中婴儿死亡601人,新生儿死亡414人,1~4岁儿童死亡115人。在死亡的性别中,男310人,女406人,男女性别之比为1∶1.3,经χ2检验P

2.2 死亡率 见表1。3年平均死亡率:新生儿28.31‰,婴儿41.16‰,0~4岁儿童49.04‰。

2.3 儿童死亡年龄构成 年龄越小,儿童死亡年占百分比越高。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占83.95%,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7.82%,在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68.9%,围产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6.5%。从年龄构成关系皆符合全国质控指标。表1 2006至2008年年龄别儿童死亡率

2.4 死亡原因 见表2。(1)婴儿死亡原因分析:婴儿死亡原因前5位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儿低体重、腹泻、先天异常。在新生儿死因中以出生窒息和早产儿低体重为主要原因,在先天异常死因中,以先天心脏病为主。出生窒息、产伤与产科质量有关,早产和先天异常与孕期管理及优生措施有关,在死因中,肺炎占第2位,呈上升趋势,应提高儿科质量。(2)1~4岁儿童死因分析:死亡原因首位是意外死亡,在城镇中主要是交通意外,在农村主要是溺水、溺粪造成。这些原因绝大多数可以避免发生,主要与监护人员安全意识有关。其次是肺炎、腹泻和先天异常与儿科技术水平及优生有关。

2.5 儿童死前保健服务 5岁以下儿童在区级医疗单位死亡的占17.8%,死于乡(包括中心卫生院)级医院的占16.5%,死于家中的占58.2%,就诊途中死亡的占7.5%,死前未接受任何治疗者占30.5%。 表2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率

3 讨论

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标志[1]。从本资料显示,在0~4岁儿童死亡构成中,婴儿死亡占83.94%,说明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弱,死亡率越高。调查表明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在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有68.9%,围产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6.5%,降低婴儿死亡主要是降低新生儿死亡,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又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新生儿的特点是在生理上存在相关程度的脆弱性,特别容易受内外因素中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理变化,往往速度导致死亡[2]。因此在儿童保健中,要把围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作为重点,认真搞好高危孕妇和筛查及监护,降低高危儿的出生及死亡。同时广泛地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从而促进儿童健康[3]。

统计资料表明: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儿低体重、腹泻、先天异常和意外死亡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年龄组别有明显差异,因此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提高产科质量,提倡科学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围产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婴儿死亡的基本环节。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和强化社会管理,尤其是做好家长安全教育,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

从儿童死亡地点及儿童死前就诊级别来看,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死于家中占58.2%,而死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占30.5%。因此要加强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合理配置基层医疗网点,改善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及环境,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实行保健保偿制度,实行量化管理,有效地提高妇幼保健质量,有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协作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4,3:149.

第5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预防接种 儿童 保健

1 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 ,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 儿童保健原则

2.1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 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事变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

第6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龋病;口腔健康

为了了解我县儿童口腔疾病的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防治二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笔者于2005年5月利用我院组织医务人员对我县两所幼儿园进行健康检查的机会,对其中751名4~6岁儿童进行了较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西吉县城两所幼儿园4~6岁儿童751名,在室内自然光线下,使用统一检查器械,对龋病、牙龈炎、牙牙合畸形、口腔卫生习惯、舌系带异常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和记录。

2 调查结果

各年龄组患龋情况、城乡不同性别患龋情况及城乡不同性别龋齿充填情况分别见表1,2,3。

21 调查患有不同程度牙龈炎的儿童171人,患病率为228%。

22 咬合畸形285人,患病率为379% ,其具体情况见表4。

23 口腔卫生情况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多数儿童均坚持刷牙,但刷牙与否与龋病、牙龈炎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另外,多数儿童未到医院接受过口腔治疗,而且年龄越小,口腔治疗率越低。

24 舌系带过短41例,占546%。

3 讨论

龋齿是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儿童患龋后不仅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在造成乳牙患龋率很高的因素中,有细菌,食物,乳牙本身的形态、结构、位置,其中食物还是应引起相当重视的因素,因现在的独生子女享有优越的生活,饮食含糖量高,质精细而又较粘稠,最易在口腔内发酵产酸,腐蚀乳牙;其次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训练宝宝刷牙,必须有科学的方法,选择牙刷、牙膏也很关键[2]。本文调查我县儿童患龋率为2383% ,龋均0487,说明我县学龄儿龋病发病率不是很高,但是经过充填治疗的牙齿只占龋齿总数的49%,表明我县在儿童龋病预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儿童的就医行为仍很差,有待提高。龋均和患龋率城乡比较无统计学差别,表明学龄前儿童城乡因素对乳牙患龋情况影响不大;龋齿充填率城市高于农村,这与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较高,同时城市地区口腔卫生机构相对完善有关,表明在今后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中,农村仍是考虑的重点,提高农村人群的口腔保健意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应更加努力地开展该方面的工作。牙龈炎的发病与年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但从本调查结果看,我县儿童牙龈炎发病率在各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

参 考 文 献

第7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口腔卫生;儿童龋齿;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26-02

龋齿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也是危害儿童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患病率高,继发病多,不仅对儿童个人局部和全身造成危害,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影响。龋齿发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家庭与社会因素都有关系[1],其发生与细菌、宿主、食物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宿主的口腔卫生健康行为与龋齿的关系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大大减少牙菌斑及食物附着牙面的时间,是预防龋齿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探讨口腔卫生与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关系,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09 年1月我院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60例,女900例;年龄3岁者410名,4岁者520例,5岁者460例,6岁者470例。

1.2 方法

1.2.1 临床检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3]中龋齿的诊断标准进行龋齿检查。由同一医生完成, 另一名医生记录。检查器械为探针、口镜和镊子,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龋齿诊断标准: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或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使用CPI探针来证实咬合面或颊舌面视诊所判断的龋坏。

1.2.2 口腔卫生问卷:向所有受检学龄前儿童家长发放自拟定问卷,内容为喂养方式、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吃零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龋齿人数及患龋率

本组调查显示,儿童患龋率以6岁儿童为最多,达65.95%;5岁者其次,达41.08%。4岁者高达31.73%;3岁者高达28.29%;年龄稍大的儿童患龋率较高。见表1。

2.2 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口腔卫生问卷

儿童患龋率与喂养方式、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吃零食均有关系。见表2。

3 讨论

各种含糖较多的精致食品以精细和高糖为主,食物纤维成分少、质软、黏稠且含糖高,容易在牙面滞留并发酵产酸。儿童的进餐次数多且睡眠时间长,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细菌繁殖,加快龋齿的发生,但同时相应的口腔保健却相对落后,引起学龄前期儿童龋齿高发。

通过本组口腔卫生问卷可以观察到正常儿童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不吃零食;而龋齿儿口腔卫生明显差于正常儿童,不良习惯较高。

母乳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是最适合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易被婴儿摄取利用,有利于牙齿的发育和钙化,从而增强儿童牙齿的抗龋能力。人工喂养和大量摄入饼干、糕点等甜食的儿童,这一类食物易滞留在牙面, 易被口腔细菌利用发酵产酸而致龋[4]。饭后漱口能及时去除牙面滞留的食物残渣,稀释口腔中糖及酸的浓度,防止pH 值过度下降,从而降低龋齿的发生率[5-9]。

口腔卫生保健是防止儿童龋齿主要方法,应加强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指导, 让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保持刷牙习惯和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习惯,能够有效地防止龋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akki TK. Life style, dental caries and number of teeth[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 iol,2004,22:298-302.

[2]Harris R. Risk factors for dental caries in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onmmunity Dent Health,2004,21(1):71-85.

[3]陈勇.错胎畸形病人对正崎治疗的配合性[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31(3):243-244.

[4]岳松龄.国外龋齿预防动态[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0,7(1):6.

[5]马缨卫,邵林琴,高丽萍,等.国内对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4):438-439.

[6]张颖,刘璐,程睿波,等.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差异[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67-70.

[7]王利芝.健康教育与儿童龋齿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06-107.

[8]陈明,彭胜,郑军,等.宁波市城区1160名幼儿园4~6岁年龄段乳牙患龋及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8-59.

[9]李煜.9513名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

第8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牙病患儿660例,男300例,女360例,年龄2~13岁。660例患儿中口腔不良习惯130例;吃甜食较多320例;口腔保健知识缺乏210例。

健康教育内容:如何早期发现儿童龋病,合理使用氟化物防龋;儿童正确刷牙方法;提倡学龄前儿童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如何培养良好的口腔习惯;“六龄牙”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方法:①如何及早发现龋病:刚萌出的恒牙易患龋齿,应经常观察牙齿的变化或定期到医院请专科医师检查。早期龋(龋齿很浅,仅限于牙釉质层),孩子本身没有不适或疼痛,但在擦干牙面后能看到局部有白垩色(粉笔色)或深褐色斑点,且这些斑点不能用刷牙方法去掉,这种情况下,可到专科医院请医生对变色的牙齿表面涂氟或再矿化治疗,使牙齿恢复到正常颜色。如果是后牙咬合面的窝洞内,可做窝沟封闭,同时这也是提醒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的警示信号。②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孩子一定要坚持早晚刷牙、吃完东西要漱口。儿童不要咬坚硬的东西;不把衣服、手等不卫生的东西放入口中,家长可以用故事、儿歌、游戏等方法告诉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口腔清洁方法,督促儿童养成口腔护齿习惯。在饮食方面,适当限制儿童食用含糖的食物如饼干、蛋糕、饮料等,更要控制含糖食品的摄入频率,减少间食的次数,多饮用牛奶、豆浆;多咀嚼箩卜、青菜等有利于牙齿健康的食品。③儿童牙刷、牙膏的使用常识:儿童应选用刷头大小、刷毛软硬都合适的保健牙刷,刷完牙,要将刷毛上的水甩干净,刷头向上,立在口杯中,使其尽快干燥,防止细菌滋生。建议每2~3个月更换1次牙刷,以保持牙刷的清洁能力。建议4岁以前的儿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吞入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不利。④“六龄齿”的重要性:由于家长认为“六龄齿”是将来要被更换的错误概念,忽视对其保护。“六龄齿”的早失会大大降低儿童的咀嚼功能,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影响颌骨的发育,引起临牙的倾斜、咬合关系的紊乱,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⑤增强家长口腔健康意识:就诊患儿中,乳牙龋坏较普遍,这与家长对乳牙保护知识缺乏有关。他们认为乳牙坏了没关系,反正要换牙。针对这一误区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3~6岁是儿童患龋的高峰期,该阶段牙弓开始发生变化,出现牙间隙,为换牙做准备,但这种变化易造成食物嵌塞,引发邻面龋。龋病早期治疗,时间短、痛苦小、效果好、花费少。所以提倡学龄前儿童至少每6个月接受1次口腔健康检查,患龋多的易感儿童3~4个月检查1次。建议家长在儿童6~7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窝沟封闭术。

结 果

通过口腔健康宣传教育后,牙病患儿的口腔行为习惯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患儿家长也提高了对乳牙的认识,做窝沟封闭防龋术的患儿也日渐增多,这说明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见表1。

第9篇:学龄前儿童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 R7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6-001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mple obes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mple obesity. Methods 120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as simple obesity in kindergarten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as obesity group and another 120 normal childre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by 1:1 matching method. The sex and obesity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obesit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n liking to eat snacks, sweets and meat, eating fast, good appetite, family history, exercising too little and breastfeeding, and the parent education level between the obesit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72 cases of 120 simple obesity were males, accounting for 60%, and 48 cases were females, accounting for 40%. The incidence of obesity in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irls(P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Simple obesity;Influencing factors;Breast feeding

儿童单纯性肥胖是以行为异常、运动缺乏、营养过剩为特征的全身脂肪增生过度的一种慢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且研究发现,1/3的肥胖患儿成年后会发展为成年期肥胖,导致日后易患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明显增高。因此,对于儿童单纯性肥胖也应引起家长、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幼儿园在读确诊为儿童单纯性肥胖患儿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幼儿园在读学龄前儿童(3~6岁)确诊为单纯性肥胖儿童120例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肥胖组,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排除病理性肥胖儿童,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内分泌失常和代谢性疾病,排除服用糖皮质激素等继发因素导致的肥胖。其中3岁组22例,4岁组28例,5岁组31例,6岁组39例,另选同期120例正常儿童按1∶1配对的方法作为对照组,男62例,占51.7%,女58例,占48.3%,其中3岁组21例,4岁组29例,5岁组32例,6岁组38例,两组入选儿童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入选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符合标准的统一测量尺及体重计,使用前进行校正,同时按标准测量方法进行操作。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分别精确至0.1 cm和0.1 kg。肥胖诊断标准采用 WHO 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的儿童确定为肥胖儿童。设计《儿童营养健康调查表》,列出与儿童肥胖有关的因素。对肥胖组和对照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饮食情况(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运动情况,遗传情况、母乳喂养、父母文化程度等。父母双方肥胖或一方肥胖者均为有遗传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以母亲的文化程度进行高低统计。运动适量:适当的运动量为每周3~5 次,每次运动30 min 左右,\动后身体有微微出汗。达不到者即视为运动过少[2]。两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发放调查问卷前,告知家长调查的意义及要求。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检查。

1.3 诊断标准

同体重、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健康体检均排除各类疾病[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Excel 软件录入和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肥胖程度比较

此次共调查的120例单纯性肥胖儿中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男童肥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χ2=6.32,P

2.2 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表2数据分析可知,肥胖组儿童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家族史、运动过少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引起的肥胖,是属于非病理性肥胖[4]。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儿童单纯性肥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单纯性肥胖若不及早预防,常会延伸为成人肥胖症,导致成年易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单纯性肥胖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势在必行,从而也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次入选的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中,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男童肥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5-9]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考虑可能与肥胖儿童父母认为男童应长得高大健壮,因而要多吃食物,而女童要身材苗条,饮食应适当控制,从而导致对男童的过度喂养有关[10]。另外,本调查还显示,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以轻度肥胖为主,占76.7%,中度肥胖次之,重度肥胖最少。与张宇红等[11]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说明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且学龄前儿童的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在 6 岁达到高峰。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先天因素(出生体重)和遗传因素及后天因素(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密切相关[12]。其中遗传因素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控制着身体的能量消耗,决定着从脂肪中运用多少热量。因此,父母双方肥胖或一方肥胖或以往肥胖者是子女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很大[13]。本研究对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肥胖家族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肥胖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60.00% vs 8.30%,P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习惯是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运动量小、爱看电视、爱吃饱食、爱吃肉食、爱吃甜食、爱吃油炸食均是导致幼儿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5]。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饮食结构也在改变,膳食结构明显地出现不合理,目前在餐桌上看到的大多是高脂、高蛋白饮食,而很少看到蔬菜、水果等能提供人们所需营养的食物[16]。本研究表2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家族史、运动过少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肥胖组儿童喜食零食、甜食、肉食等,且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从而使热量转变为脂肪储积至机体最终导致肥胖症。儿童的天性大多爱吃甜食、汉堡包,爱吃奶油、炸薯条等食物以及爱喝可乐等高热量的饮料,长期喜爱吃喝这些饮食的儿童,体内糖和脂肪的含量很高[17]。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食欲普遍较好且进食速度快,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吃饭速度过快、食欲好、每日食量过多都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肥胖儿童往往有饮食增多史。食量较大引起能量过剩,同时伴有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少,脂肪积累多,长此以往,则导致儿童肥胖。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肥胖患儿饱腹感阈值较正常儿童高,极易产生饥饿感,过量进食才能产生饱腹感[18]。本研究对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进食速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进食速度快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17% vs 25.83%,P

母乳喂养对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是保护因素。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瘦素,通过传递信号给中枢神经系统来抑制摄食,减少能量的摄入、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另外,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可以自己控制喝奶的次数和每次摄入的量,而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中婴儿喝奶的次数和摄入的量由家长控制,易造成过度喂养,导致日后肥胖的发生[20]。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母乳喂养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 vs 63.33%,P

学龄前儿童每日的运动量较低,这也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肥胖儿童普遍都存在着久坐行为,不喜欢运动,且喜欢看电视、玩游戏。电视(电脑、ipad)对儿童肥胖具有双重影响,减少了儿童的运动量,更有一些数据显示,平均每天看电视 3 h 的儿童肥胖的危险性是每天看 0~1 h电视的 1.4 倍。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城市儿童居住在高层住宅,户外活动场地小,大多数时间花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上,甚至或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还受电视中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肥胖[21]。许多研究证实,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响因素之一,但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肥胖组与对照组两组父母大专以上学历比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22]。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本文认为,不合理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与遗传因素是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应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才有利于降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防治学龄前儿童肥胖症应强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食习惯,不要偏食高糖、高脂、高热食物,严格控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针对家庭、社会、肥胖儿童强化健康教育,促进观念转变,利用社会各种渠道宣传,对超重儿童应重点预防,才能避免发展为肥胖[23]。

[参考文献]

[1] 曾果,张衡.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84-3485.

[2] 徐冉. 河北邢台地区学龄前幼儿单纯性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1):114-115.

[3] 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7.

[4] 朱香兰. 长兴县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15):2412-2413.

[5] 张惠玲,杨天亮. 石嘴山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43.

[6] 陈晓霞,余红,蒋丽萍. 绍兴地区 3~6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18-320.

[7] 芮溧,曾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 Logistic 模型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6):727-729.

[8] 方鲁阳,王光霞,沈洁. 枣庄市城区 3~6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5):571-574.

[9] 赵广英,魏煌忠.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 2006~2010 年学龄前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1030-1032.

[10] 潘金兰. 建湖县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与实践,2012,16(25):3324-3326.

[11] 张宇红,林平.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影响因素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55-57.

[12] 朱美红. 上海虹口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复旦大学,2011.

[13] 李,江向君,卓暮春,等. 广州市天河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4, 30(6):805-807.

[14] 东辉英,徐冉. 邢台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5,15(6):765-766.

[15] 康如彤,钟燕,罗红艳,等.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6):666-667.

[16] 张军,刘建涛,杨国俊,等. 郑州农村3~6岁学龄前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86-87.

[17] 陈晶,曾国章,黄海莹. 厦门市9517例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及原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57-59.

[18] 陈晓霞,余红,蒋丽萍. 绍兴地区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18-320.

[19] 薛绍兵,赛娜瓦尔,张叶飘,等. 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1:1匹配病倒对照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2015, 26(1):105-106.

[20] 任路忠,刘贵敏,李慧丽,等. 深圳市龙岗区6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11):1304-1305.

[21] 童艳红,李继,文红,等. 沈阳市0~8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240.

[22] 刘美玲,杨晓梅,张昭,等. 潍坊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 (22):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