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水产养殖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水产养殖发展趋势

第1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约束;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收敛性

1978-2013年期间中国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4.98%上升至29.32%,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我国畜禽养殖业持续蓬勃发展[1]。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生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户从5.14万户上升至26.63万户,其生猪饲养数量由0.85亿头上升至3.74亿头。虽然规模养殖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此外,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也促使规模生猪养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中国未来规模生猪养殖应由依赖于投入要素增加和忽视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增进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其中注重环境因素对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基于上述背景之下,考虑环境约束以后的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时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异特征,其空间关联效应是否存在?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地区差异是呈现收敛还是发散的趋势,影响其收敛性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以上问题对于明晰环境约束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其收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差异提供实证依据。早期对于畜禽养殖业或是生猪养殖TFP评价的研究均基于投入—期望产出的视角,其评估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参数方法[2]-[4]和非参数方法两类[5]-[7],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曹佳等[8]的研究发现我国畜禽养殖业TFP在1978-2007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71%,梁剑宏和刘清泉[4]、兰勇和姚屹浓[7]、王芳等[9]的研究发现我国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TFP均出现上升的趋势;也有部分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如宁攸凉和乔娟[10]、廖翼和周发明[11]的研究发现生猪养殖TFP由于受到技术停滞和倒退的影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上述研究均未考虑环境因素对于TFP增长的影响。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在对农业TFP进行评价时,将环境因素纳入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准确评估农业TFP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李谷成等[12]、韩海彬[13]、潘丹和应瑞瑶[14]均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对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水产养殖造成污染物进行核算,将其作为环境非期望产出指标带入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农业TFP进行评估,并通过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业TFP增长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期不断有学者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影响,如张晓恒等[15]和朱宁等[16]分别以规模生猪和规模蛋鸡养殖为例,在考虑环境以后以后对规模畜禽业的环境效率或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新计算,并发现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在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研究领域仍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改善:一是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方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大部分文献均以赖斯芸等[17]构建的排污系数体系作为最主要的核算标准,但使用早期核算标准对近期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也无法体现出不同清污方式下污染物排放量的差异。二是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环境约束下的TFP进行评价时,其生产参考集与经典Malmquist指数一致,仍以当期生产为主,容易引发计算上的“技术退步”问题,并且无法体现生产要素作用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三是关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空间分异趋势的研究较少,并主要停留在分析不同地区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走势差异层面,更是鲜有文献触及到TFP增长的空间关联性或者是收敛特征的验证。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大陆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各地区清粪方式的统计调查,使用2009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代入到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以及规避“技术退步”问题的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间分异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揭示规模生猪养殖TFP的空间分异趋势和收敛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和缩小地区间TFP差异的措施。

1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研究方法对收敛性进行判断则需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检验。

1.2变量选择

1.2.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投入指标方面,本文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于生产投入类别的划分,选择饲料投入,劳动力投入、水资源投入、能源投入、医疗防疫投入、其他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方面,本文借鉴吴学兵等[21]、兰勇和姚屹浓[7]和张晓恒等[15]的研究,使用生猪的净产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使用规模生猪养殖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等标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①,所有涉及费用的指标均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各省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各项指标的具体选择及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规模生猪养殖COD、TN和TP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排污系数表为依据,本文的排污量主要是计算生猪在保育期和育肥期的排污量总和,并按照林源等[22]和周天墨等[23]的研究将生猪的饲养周期设定为199天,其中1/3为保育期,2/3为育肥期。由于使用《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进行核算时需要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清粪工艺进行选择,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祝其丽等[24]对全国144处规模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将规模生猪养殖划分小型、中型和大型规模生猪养殖,并按照各种养殖类型清粪方式的比例对排污量进行测算①。排污量的计算方式如下式所示:QfCUQ??DayfCDayqssqsss?????????2i1iiq1(8)其中i代表第i个省份,s取1,2,3分别代表小、中、大型规模生猪养殖,q取1,2,3分别代表COD、TN和TP三类污染物,qsU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第q种污染物的排污量,sQ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养殖数量,sC为小、中、大型规模养殖干清粪处理的比例,q1f和q2f分别为干清粪和水冲粪处理方式下COD、TN、TP的排污系数,将三种类型生猪养殖的排污量加总即可得到规模生猪养殖的总排污量。

1.2.2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选择本文在规模生猪养殖TFP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挑选方面主要借鉴方福前和张艳丽[25]、石慧和吴方卫[26]、潘丹和应瑞瑶[14]对于农业TFP影响因素的选择,使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②)和财政支农力度(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作为收敛性分析的控制变量。此外考虑到SML指数计算得到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已纳入环境因素,本文进一步使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变量引入到控制变量的指标体系中,其中人均GDP和财政支农力度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处理,以上五种控制变量的具体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

1.3数据说明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空间单元选择为除江西和以外的中国大陆29个省份,地区划分以《排污手册》的六大区分类标准为依据。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规模生猪养殖的数量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空间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于规模生猪的定义与《排污手册》不同③,因此本文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值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每个地区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指标的平均值来表示,每个地区的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总量均由生猪出栏数量与每头生猪的投入产出值相乘得到。

2实证结果分析

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分异趋势分析本文计算得到全国总体以及六大区的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EFFCH)指数、技术进步(TECHCH)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

2.1.1EFF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在2005-2007年和2008-2010年期间出现小幅的下降,其余时间段则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15%,累计增幅为1.38%,全国层面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增减相抵后仅维持了微幅的增长。六大区中华北区、中南区、东北区、华东区和西南区的技术效率同样呈现波动中微幅上升的趋势,它们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0%、0.23%、0.05%、0.04%和0.04%,累计增幅分别为7.40%、2.10%、0.47%、0.35%和0.32%;而西北区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29%,累计增长幅度为-2.58%,技术效率呈现出微幅下降的倾向;总体而言,地区层面技术效率的上升或恶化幅度均有限。

2.1.2TECH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由于本文SML指数采用了序列生产参考集,完全规避了“技术退步”现象的产生,因此计算出所有地区规模生猪养殖TECHCH指数在各个时间段的值均≥1。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进步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13%,累计增长了56.91%,其中尤其以2004-2005年和2006-2008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均有明显进步,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下降。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6.51%、4.38%、4.30%、3.70%和3.63%,累计增幅分别为97.94%、76.46%、47.12%、46.11%、38.73%和37.87%,中南区和西南区的技术进步在整个考察期内均具有显著增长,其余四个地区增长最为明显的时间段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总体上各地区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现象也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2.1.3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考虑到2004-2013年期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有限,因此SML指数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和拉动,并且走势也基本与TECHCH指数相符合。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幅为59.08%;地区层面中南区、西南区、华北区、华东区、东北区和西北区的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3%、6.55%、4.53%、4.42%、4.36%和3.33%,累计增幅分别为102.08%、77.02%、48.99%、47.64%、46.81%和34.32%。中南区和西南区TFP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持续显著增长的趋势,全国总体及其余四个地区的TFP均在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但各地区在2012-2013年期间的增长速度同样有所放缓。

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趋势分析

2.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为了体现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持续的分异趋势,本文将SML、EFFCH和TECHCH三种指数由环比形式(前年=1)转换成以2004年为固定基期(2004年=1)的指数,计算得到2005-2013年的全局Moran指数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SML指数的Moran指数经历了“先负后正”和“正向关联性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过程,空间正向关联特征在2007-2011年期间显著型最强,但随后减弱至2013年的0.0720,总体上邻近省份之间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形势逐步趋同,趋于形成高TFP增长省份集群和低TFP增长省份集群。EFFCH指数在一半以上的考察期内呈现为负向空间关联的特征,随后向正向空间关联转换,说明虽然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幅度有限,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已经趋于形成,空间合作以及带动作用成为新的趋势。TECHCH指数的Moran值由2005年的0.1527下降致2013年0.0332,显著性也随之大幅下降,说明伴随着新型养殖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在省份之间的普及和传递,省份之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正在趋于减弱,规模生猪养殖已经渡过技术进步快速空间外溢时期。

2.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将中国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定基SML指数(2004年=1)代入到Geoda1.5.32软件中,制作的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分布图如图1-图3所示。由图1-图3可知,四种局域空间自相关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如下:H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连片分布于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同时华东区的福建和上海也属于该类型地区。随后HH类型地区向西北方向扩张,考察期内重庆和陕西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分别增长了68.59%和82.30%而新晋成为HH类型地区,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的TFP增幅分别达到244.16%、113.96%和97.42%并始终为高TFP增长集聚区,上海和福建则因为邻近省份TFP的后期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而脱离该类型地区。此外,根据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和养殖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可知,所有HH类型地区在考察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养殖规模大体相当,规模生猪养殖均未出现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HH类型省份中仅有广东和湖南两省属于养殖规模较大的省份,并且广东的养殖数量占比在考察期内下降了10.76%,其余省份都呈现出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高TFP增长的特征。H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L类型地区在2005年存在“连片”和“散状”两种分布形式,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以及四川、甘肃和宁夏均呈现出连片分布的形式,山西、湖北和江苏呈现“散状”分布的形式,其中甘肃、宁夏和山西均属于初期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较快并且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地区。随后HL类型地区的连片分布格局逐步被打破,东北三省以及甘肃、山西和江苏由于自身TFP增速相对不足而退出该类型地区,河南、福建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由于自身TFP增长明显(增幅分别达到149.58%、98.06%和96.15%)且邻近省份TFP增长较慢而新晋成为HL类型地区,四川和宁夏的TFP分别增长了172.67%和103.57%并始终属于该类型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和福建的污染物排放比重略低于养殖数量比重,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同时其余省份也未出现过度排放的现象。

L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2005年全国有6个省份属于LL类型地区,其中既包含北京、天津、新疆和青海等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少的省份,也囊括了河南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随后LL地区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转移与扩张,至2013年,新疆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累计下降了3.37%与其余10个低TFP增长省份(增幅介于5.00%与57.24%)共同构成了LL类型在北方和华东区的连片分布地区。从它们污染物处理情况以及养殖数量占比来看,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属于低TFP增长、低养殖数量占比且无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省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污染物排放占比均明显高于养殖数量占比,污染物过度排放现象突出并成为阻碍TFP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虽然拥有良好的污染物减排效果,但怎样扩大产出以及降低成本是它们未来TFP改进应重点关注的问题。L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L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云南至内蒙古的线型分布,并涵盖华东区的山东、安徽、浙江以及中南区的海南。随着LL类型地区在北方和华东区连片分布的形成,以及重庆、陕西、河北和河南凭借后期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大幅增长晋升为HH类型或HL类型地区,连片或独立规模生猪养殖高TFP增长省份的布局逐渐清晰,同时围绕高TFP增长省份形成的LH类型地区趋于向“散状”分布转换。至2013年,全国仍有8个省份属于LH类型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山西、云南、贵州和海南的TFP增幅均介于20%至60%之间,并属于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省份;山东和湖北的TFP增幅分别为61.47%和54.28%,它们的养殖数量占比较高且无过度污染物排放,并有希望通过进一步促进TFP增长晋升为高TFP增长省份。

2.3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2.3.1空间β收敛模型的设定检验上文的研究证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因此有必要选择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对于收敛性的影响。本文使用Elhorst[27]的空间计量工具箱进行设定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知,Moran检验的结果证明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均存在空间溢出特征,使用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是适宜的。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两种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进行估计,进一步通过LR检验对固定效应的具体形式进行判断可知,两种模型应采用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根据两种模型的LM检验和RobustLM检验的结果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更适合设定为空间误差模型(SEM)的形式进行估计,条件β收敛模型的更适合设定为空间滞后模型(SLM)的形式进行估计。

2.3.2空间β收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绝对β收敛模型分析。由表6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中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217和-0.2237,数值较为接近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模型设定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都倾向于采用SEM的估计结果,本文以-0.2237作为β收敛系数进行分析。收敛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前期TFP增长较快的地区在当期趋于拥有较低的TFP增长,而前期TFP增长较慢的地区在当期呈现“后发赶超”的趋势,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趋于减小。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为0.1975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证明模型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与全局自相关分析中SML指数的全局Moran指数为正的结果相符。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

由表6可知,在加入了5个控制变量以后,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718和-0.271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根据模型设计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可知,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应以SLM的估计结果为准,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条件β收敛系数为-0.2718,略高于绝对β收敛系数的-0.2237,说明在添加了控制变量以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依然存在显著的的条件β收敛特征,并且收敛的趋势相比绝对β收敛而言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可知,lnAGDP的估计系数为0.1313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TFP增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扩大)相应会促进TFP增长的收敛(发散);AnimalHusbandry和lnHumanCapital的估计系数均分别为-0.0058和-0.5119,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低的TFP增长,一方面这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省份出现了显著的TFP增长,而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省份的TFP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畜禽养殖业较为发达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能环保意识更强并对污染物减排拥有更高的关注度,控制污染物排放能够提高TFP的增长质量,但对TFP的增长速度可能具有负向作用;lnFinance和lnPollutionRegulation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028和-0.0050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财政支农对于TFP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政府环境规制对TFP增长的抑制作用同样不明显;空间自回归系数δ的估计系数为0.1808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高(低)TFP增长地区的集聚特征趋于加强,这也与前文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3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数据,在考虑环境约束的情况下,使用SML指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对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从时间分异趋势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长了59.08%,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减缓;技术效率变化的波动特征明显但总体上无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从全局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正向空间关联特征先增强后减弱;技术效率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趋于形成;技术进步已经度过快速空间外溢时期。(3)从局域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HH类型地区以中南区为基础逐渐向西北方向的重庆和陕西扩张;HL类型地区在东北区和西北区的省份数量趋于减少,现阶段主要散状分布于四川、宁夏、河北、河南和福建等省份;LL类型地区的在北方以及华东区的连片分布范特征逐渐增强,并涵盖了一些规模养殖较大的省份;LH类型地区的连片特征趋于减弱,并包含了山东和湖北等规模生猪养殖大省。(4)从收敛性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通过提高规模生猪养殖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技术效率改善,并借助技术效率增长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二是继续加强规模生猪养殖技术以及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研发支持,扭转近期技术进步减缓的趋势,扩大技术进步对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促进作用。三是有针对性的破解部分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高省份的低TFP增长难题,扩大高TFP增长地区的连片集聚范围,促进TFP增长在空间上的收敛,其中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应重点加强污染物减排控制,实现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东、湖北等省则应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扩大产出和降低成本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

参考文献:

[1]潘丹.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关系研究——以生猪养殖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11):2279-2287.

[2]SharmaKR,LeungP,ZaleskiHM.ProductiveEfficiencyoftheSwineIndustryinHawaii:StochasticFrontierVs.DataEn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1997,8(4):447-459.

[3]王明利,李威夷.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32-39.

[4]梁剑宏,刘清泉.我国生猪生产规模报酬与全要素生产率[J].农业技术经济,2014(8):44-52.

[5]LansinkAO,ReinhardS.InvestigatingTechnicalEfficiencyandPotentialTechnologicalChangeinDutchPigFarming[J].AgriculturalSystems,2004,79(3):353-367.

[6]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效率差异及其适度规模选择[J].经济地理,2012,32(7):107-112.

[7]兰勇,姚屹浓.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率及区域差异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7):136-140.

[8]曹佳,肖海峰,杨光.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7):62-66.

[9]王芳,岑华芳,陈俊安.两种生猪饲养模式的生产效率比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4):512-517.

[10]宁攸凉,乔娟,王征兵.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2):81-84.

[11]廖翼,周发明.中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J].技术经济,2012,31(5):93-98.

[12]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10):21-36.

[13]韩海彬.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61-68.

[14]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33(12):3837-3845.

[15]张晓恒,周应恒,张蓬.中国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估算——以粪便中氮盈余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5):92-102.

[16]朱宁,秦富.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以蛋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9):86-98.

[17]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1184-1187.

[18]ChungYH,F?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andUndesirableOutputs:A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9]李谷成,范丽霞,成刚,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2013(5):4-17.

[20]OhD,HeshmatiA.A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ProductivityIndex:EnvironmentallySensitiveProductivityGrowthConsideringtheProgressiveNatureofTechnology[J].EnergyEconomics,2010,32(6):1345-1355.

[21]吴学兵,乔娟,李谷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规模猪场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118-120.

[22]林源,马骥,秦富.中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23]周天墨,付强,诸云强,等.中国分省畜禽产污系数优化及污染物构成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14(4):762-776.

[24]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中国沼气,2011,29(1):26-28.

[25]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26]石慧,吴方卫.中国农业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1(3):59-73.

第2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需要,养殖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生态猪养殖就是一种绿色的养殖方式,这是一种进行放牧式养殖,利用自然的无公害食物进行喂养,这可以保障食物的安全性。在养殖技术方面也是很讲究的,导致生态猪的肉质很好,而且具有绿色安全性,这将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式。

1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分析

生态猪的养殖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养殖技术,对于养殖环境、卫生、食物的来源都必须要进行严格控制,水源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在养殖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疫病的防范工作,具体表现在多方面。

1.1注重养殖环境卫生

对于生态猪养殖来说,环境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在猪舍中应当铺设一些有机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渗水性和吸水性,能时刻保持猪体的干燥。对于生态猪来讲还需要保持空气的新鲜、环境的舒适,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猪舍进行通风。对于周围的环境也要时刻关注,周边不要有污染源,对周围的环境及时清理,这样才能够使养殖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1.2注重食物来源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饲料的要求也很严格。生态猪的饲料通常都来自于农田,因此就需要有配套的设施,例如,农田、草地等,这些可以给生态猪提供绿色的食物,而猪所产生的粪便还可以当作肥料返田,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这不仅能提高猪的免疫力,还能保障肉质的口感。

1.3控制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泉,对生态猪来说水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猪需要足够量的饮用水,为此要保证水源不能受到污染,这一点很关键。在选择饮用水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情况。生态猪的饮用水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等物质,这可以对生态猪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

1.4预防疫病的发生及处理

在养殖过程中对疫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在养殖过程中,疫病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为了不让疫病造成严重损失,就要在养殖的过程中进行防治处理。可以进行规划制度,及时对疫情进行处理,进行全面消毒工作也是必需的。

2生态猪的发展趋势

生态猪的养殖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1经济组织模式

现在,一般的生态猪养殖所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养殖基地制定出流程,对农户进行招募,培养农户的养殖技术,只有在农户对养殖技术已经熟悉后,才可以实施养殖。在养殖基地,也可为农户提供疫苗与饲料等。在养殖完毕后,可以进行合作性销售。

2.2散养模式

生态猪的养殖对传统养殖有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猪通常会进行放牧式散养,它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可以自己自由进食,有些相似于自然猪的成长。生态猪虽然是放牧于自然之中,看似简单,其实实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生态猪能够很健康地成长,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对于猪的肉质来讲也会更加完美。

2.3立体养殖特点

现在对养殖来说,立体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趋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优化养殖,使养殖效率得到提高,也能够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例如有能力的养殖户可以建立鱼塘生态猪养殖体系,利用生态猪与农田进行互补。立体养殖模式就是对生物链合理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3总结

生态猪的养殖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这种养殖是绿色可靠的养殖方式,能够保障肉质的安全与口感的独特,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生态猪养殖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养殖技术也会被推广出去。在养殖过程中要不断进步,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地环境进行探索,使生态猪养殖能够更好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忠.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当代畜牧,2014,(29):20-21.

第3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字:上海渔业 时空演变 现状分析 名优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19-02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

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

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

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

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

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

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

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

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

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1.渔业主要集中在崇明、青浦和奉贤三大区域,呈现专业化生产下的区域特色。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亩产,而不是一味扩大养殖面积。

3.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特色养殖。根据需求及各区的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

4.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做到交通便利,特色发展,配套服务齐全。开展垂钓、观赏、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既延长了渔业产业链,又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以后提高渔业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上海淡水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传统的大众化品种为重点,加强名特优水产养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十年改革开放硕果,全面推荐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中国水产,2008(10):3-5

2.薛艳杰.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3.姚维志.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问题思考[J].重庆水产,2002(3-4):18-22

4.沈雪达,杨志勇等.上海市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6)

5.王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渔业致富指南,2009(7):12-17

6.张.如何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J].中国水产,2008(1):78-79

7.何全超.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6):56-59.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Shanghai

第4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83-1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水库、河道、湖泊等适合淡水渔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我国一直在世界淡水养殖业和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近年来对水体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等问题,给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带来了很多破坏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渔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世界淡水渔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加淡水渔业发展投入等措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9年,我国的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占我国鱼类总产量的65%以上,2010年我国水产养殖的总量为38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以上,其中出口量为333.88万吨,金额达到了128.28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在淡水渔业的养殖方面,2010年我国淡水养殖的总产量为2346.5万吨,加上2011年的初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淡水渔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消费观念、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淡水渔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淡水养殖业都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站的局面,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配合,不注重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上的变化趋势,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应对能力,这与我国的淡水养殖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1.2 科学水平相对低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淡水渔业对养殖机械和先进养殖技术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养殖与生产的方式相对落后,很多养殖用户以及企业对养殖业的经济投入和科技投入远远不够,使得淡水渔业养殖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上很多养殖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不高,限制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效率的提升。

1.3 生态破坏严重,养殖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使我国的很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污染,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使得我国的很多河流出现断流,湖泊的面积在不断萎缩。这不仅造成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还会造成水产养殖病害的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4 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淡水渔业初级鱼产品的销售利润比较低,提高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是延伸淡水渔业产业链、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淡水鱼产品的加工技术不高,深加工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企业仍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 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 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淡水渔业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渔业设施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我国淡水渔业的科技化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会促进淡水渔业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

2.2 休闲渔业会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如饮食、垂钓、观光、观赏鱼开发等都可以作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会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求,休闲渔业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阔。

2.3 生态渔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绿色生态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生态渔业的基础上,现代化的生态渔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提升综合效益的生态渔业的发展思路将会越来越清晰,绿色健康、无公害产品的市场潜力也将会逐渐被挖掘出来,会促进我国生态渔业的更好发展。

2.4 规模化和深加工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和国家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淡水渔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渔业生产的效率会不断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淡水渔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整个行业产业链上的附加值,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淡水渔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需要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淡水渔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深加工程度,加大在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发展上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0):217.

[2] 林建华,吴林坤,沈振华,等.保护生态 科学发展 全面构建太湖渔业管理的新体系——太湖渔业管理现状及发展[J].中国水产,2008,(12):26-28.

[3] 安红伟.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9,(3):4.

第5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1.2遗传改良技术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1.3生态饲养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1.4合理建设猪圈及有效的水源监管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1.5清洁技术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1.6加强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2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2.1生态猪散养模式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2.2生态猪集约及规模化养殖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2.3立体养殖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4发酵床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2.5远程监控技术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第6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乌梁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2008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800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1550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7700吨,鱼种生产总产量1550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5000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0000亩,实现渔业总产值8800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85%。

第7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第8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水禽业;资源利用;现状;养殖技术;新常态;可持续发展

水禽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易饲养、生产性能好、经济价值高等特性;水禽肉类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其食品口感好,属于高蛋白、低胆固醇类食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水禽类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水禽饲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80%以上,仅2014年,我国水禽总产值高达15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4]。传统散养与粗放式养殖模式限于设备设施条件,效率低下,不利于水禽疾病防控和水禽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是时展的必然需求。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养殖设备不断更新,养殖技术日臻完善,水禽养殖模式已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水禽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整体技术水平、养殖设备、设施条件等还比较落后,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发展之路。

1我国水禽养殖业的状况

1.1水禽生产大国却不是生产强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禽业快速发展,饲养量以每年5%~8%的速度递增[5],鸭、鹅饲养量为世界之最,其中鸭占世界饲养量70%左右、鹅占90%左右[6]。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经济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统计,2014年我国肉鸭出栏量约为31亿只,蛋鸭存栏量约2亿只,产蛋量约270万t,鹅出栏量约达4亿只[4]。限于品种资源利用、养殖方式、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因素,水禽产品消费市场局限于国内市场,出口供应能力较低。鉴于此,我国水禽产业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减少环境污染,深化加工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的转变。

1.2水禽养殖模式的多样化

1.2.1独具区域特色的养殖方式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黄河流域以及沿海滩涂,因其水域、江河、湖海、滩涂众多,并且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为传统水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在南方出现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水禽养殖方式,如稻田养鸭、鸭鱼混养、地面平养等。刘军等[7]指出稻田养鸭不仅可以防控田里福寿螺,而且鸭的活动还会改善田里的环境;同时鸭的排泄物还可以为水稻提供肥料,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节约了成本,又使生产出的粮食环保、安全。不过该模式受到地域、养殖规模、生产效益的限制,还不宜广泛推广。贾亚红等[8]试验表明,适度的鱼鸭混养不仅不会恶化水质,反而有助于鱼的生长和对鱼鸭寄生虫的防治,还能节约成本。然而,该模式会受到场地面积、饲养规模、养殖周期,以及管理技术的限制,并且其安全性有待商榷。1.2.2新型养殖模式的兴起传统养殖模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地域、环境、规模化等条件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水禽养殖区域不断延伸,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和经营不断兴起,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汉口精武农业集团、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的阜新市美中鹅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推动了水禽新型养殖技术模式发展。近年来兴起的蛋鸭笼养、蛋鸭网上平养、肉鸭网床养殖、肉鸭生物发酵床养殖、种草养鹅、林地养鹅、果园养鹅等养殖模式不断推出。

1.3水禽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禽肉的消费需求量相对于传统的肉类———猪肉、牛肉来说要小,但禽肉的消费增长速度最快。据统计,21世纪以来,世界人均禽肉消费增长速度达到了17%,而猪肉、牛肉消费增长分别为10%、5%。在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中,水禽产业的产值比例在逐年上升;另外,中国水禽产品加工链条也在不断延伸,水禽养殖业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养殖业中的优势产业。

1.4水禽养殖规模波动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完成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不同区域衍生了不同的风味特色产品,如北京烤鸭、南京桂花鸭、煌禽酱鸭、金鼎烤卤、周黑鸭、杨州风鹅、百丈泉腊鹅等,水禽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仅2014年,我国水禽总产值高达1500多亿元[4],水禽产业已在我国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受水禽疫病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水禽产量会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如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年初,我国蛋鸭价格急剧下滑,极大地影响了蛋鸭养殖企业积极性。

1.5经营模式出现转变

随着水禽市场需求的扩大,水禽饲养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为应对市场需求和追求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利益,水禽饲养已由传统的散养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饲养方式转变,产业发展从单一的农户、企业经营,向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团队通过对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份的实地调研得出,我国水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提升,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变,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水禽产业化发展以及合作双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建立生产基地,并且企业会对合作农户实行统一供苗、供料、技术指导,确保企业产品供给充足。其二,该模式可以带动广大农户从事水禽生产活动,并且会保障养殖户水禽销售渠道,这样减轻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的积极性,对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企业与农户结合起来的经营模式,提升了水禽业综合实力,有利于水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水禽产业发展的趋势。

2我国水禽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措施

2.1种禽的生产成本相对偏高

杨宁等[9]指出种禽的质量决定了家禽生产性能的潜力,在家禽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畜禽品种重引进、轻培育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我国市场上的块大型肉鸭品种来说,樱桃谷瘦肉型北京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我国每年从英国引进樱桃谷种鸭的费用约2亿元人民币,极大地增加了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见,品种选育工作刻不容缓。值得欣慰的是,内蒙古赛飞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合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学院北京畜牧所签订了品种转让与联合育种协议,并且开始推广使用侯水生团队成功选育出的Z型北京鸭瘦肉型配套系;此外,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助下,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水禽育种功能研究室,培育、审定的品种与配套系进展良好。良种繁育体系的健全对于提高水禽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养殖人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2疫苗研发相对滞后,疫病防控能力偏低

目前国内对水禽疫苗的研发相对滞后,在养殖过程中,旧病流行、新病时有发生,往往使水禽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如禽流感、禽霍乱、沙门氏菌、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小鹅瘟、鸭鹅大肠杆菌病、番鸭细小病毒病等曾经给养殖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近几年新发病如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鸭坦步苏病毒病等,也给养殖企业造成新的损失,而这些疫病的防控,很多一部分依赖饲养管理等措施,尚未能够研发相应的疫苗用于免疫防控。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完善传统疫病的研发与防控外,还应提高应对新病突发的能力,加大疫苗的研发力度,确保我国水禽业在养殖过程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2.3饲养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在水禽饲养过程中,管理因素如场地、人员进场消毒制度不完善,舍温与光照无法控制,饲养密度不合理,滥用药物,饮用水源污染,场地环境等管理措施不完善,盲目、人为滥用药物,重药物治疗而轻视防疫措施以及免疫接种不适时、不合理等,严重制约我国水禽业的发展。因此,需不断提高水禽饲养管理水平,完善养殖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设施,改善养殖条件,提高水禽生产性能,保障水禽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4食品安全事件仍有发生

解华东等[10]等认为,危害水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包括细菌及其毒素污染、药物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添加违禁品等仍有发生,应建立完善的水禽食品质量安全防控系统,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卫生,从而保障消费者的人身权益。

2.5集约化经营模式下的垄断现象

很多急于脱贫致富的养殖户因缺少资金、没有产品销售能力,需要借助所谓龙头企业的平台开展生产,该种情况下,公司与养殖户达成的协议一开始就不平等,养殖户被迫接受公司提供的高于市场价格的苗种、饲料等进行养殖经营,农户不能自主选择苗种和饲料,生产资料完全由公司控制和垄断经营,背离市场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调控原则,阻碍水禽产业健康发展。

2.6劳动力成本增加与劳动力资源优势丧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劳动力成本增加,从事养殖的人数下降。由于养殖业风险较大,从事养殖不如外出务工有保障,一些养殖户放弃养殖选择外出务工,而继续从事养殖的养殖户伴有年龄增大的趋势,养殖新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生产效率下降,行业发展受阻。

3我国水禽业发展趋势及几点建议

3.1政府正确引导,做好宣传,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政府对水禽业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引导,对于水禽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近些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水禽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构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要给予从事水禽产业在内的畜牧业以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这些都为水禽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应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动物投保的措施,规范兽医医疗制度,做到统筹管理,科学养殖,规范发展,加大对水禽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建设投资,建立远程监控系统,为水禽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2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水禽业市场波动大,当前我国水禽行业信息系统还不完善,从事水禽行业的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多,有的养殖人员由于文化的差异,知识的缺乏,对于使用互联网获得信息还很陌生。因此,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专题活动,加强市场行情预测、预警,使养殖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通过信息平台相互交流来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收获到更多的经验技术以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从事水禽行业的人员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出口产品应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我国水禽食品的出口贸易需按照国际标准和尊重国外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出口效益。特别是现在,国际社会对动物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动物福利将对我国水禽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动物生产、动物福利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国家不得不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要求供货方出示所饲养、屠宰和运输的动物及其产品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凡不符合在动物福利环境条件下生产的动物产品,其贸易活动都会受到严格限制。我国动物福利发展较缓慢,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曾多次受到动物福利壁垒的限制,若不改善动物福利,将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出口,进而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11]。

3.4构建低碳环保、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将不同领域的相关科学技术专家组织起来,共同规划出节能创新型的养殖模式,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标准,因地制宜,增强我国水禽产业综合实力,推动我国水禽业健康持续发展。例如:桑基鱼塘模式是利用桑叶来养蚕,蚕的排泄物作为鱼的饲料,鱼的排泄物结合底泥来给桑树做肥料,实现了各级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流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

3.5加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我国饲料资源短缺,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质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缺乏,但是我国非常规饲料如棉籽、菜籽、葡萄籽粕、米糠、玉米干糟酒等丰富,因此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应用,如用部分棉籽、菜籽蛋白替代大豆粕来饲养水禽,对水禽的营养需求和生产性能不仅不会产生影响,反而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6健康绿色食品将主导市场

第9篇:水产养殖发展趋势范文

事实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是目前投资者的最爱,但市场为什么是农业?

尽管饱受估值过高的诟病,但更多人相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是真理。仅此一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农业股情有独衷了。但来自东方证券的农业食品饮料行业资深分析师任美江认为,“粮”是生存基础,“吃肉”才体现生活质量。所以就发展趋势而言,农业的故事才刚开始呢。

在提到今年农业股异军突起这一市场现象时,任美江表示这并不值得奇怪。她认为今年以来的发生的能源危机、粮荒等世界性问题已经为农业走牛做了最好注脚。她相信农业长期走牛的趋势是确立的,所以估值并不是市场特别注重的因素。而且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确认,行业自身变革的加快,赢利能力的持续提升等都将为未来农业股股价提供有力支撑。

在2007年初,任江美通过对新希望、新中基、中粮屯河等公司的实际调研后认为,随着农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明朗,未来农业类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其发表的《肉类食品产业链:大变革从此开始》一文中,任江美旗帜鲜明地指出:肉食品产业链的大变革已经开始。在文中,任江美提出“大变革”的四大特征:1、终端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占有份额大幅度提升,终端消费品按质论价。2、流通领域占有产业链利润比例显著降低,养殖户享有更多的市场供需信息,在交易中的定价权显著上升。3、由于定价权上升,养殖户基本不再承担终端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收入显著提升。4、出现若干家市场份额显著领先、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取得明显效果的龙头企业。我们知道,07年通胀抬头正是因为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的,所以更多的市场分析认为农业尤其是农业深加工的上升空间被挤压了,再加上农业长期以来缺乏亮点,大多数投资者对其敬而远之。以至于今年农业股集体表现时,很多投资者在犹豫间失去了不错的投资机会。

由于近期市场大跌,包括农业股在内很多股票已经出现严重超跌,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否意味着机会已经来临?任江美曾提到过的农业一体化又会出现怎样的趋势?

养殖回暖 饲料产量加速上升

要回答上述问题不妨先来看看饲料、养殖的基本情况。根据统国家计局资料,07年我国配合饲料产量9319万吨,同比增长14.8%,占饲料总量比例由73%上升至80%。任江美认为这一方面受益于国家对畜牧养殖的扶持(去年8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生猪存栏量在下半年得到恢复。今年4月份发改委出台《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另一方面,饲料原料价格高位运行,养殖(场)户自配饲料、使用浓缩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成本大幅上升,两者的销量大幅萎缩,于是配合饲料在整个产品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分动物饲料看,肉禽饲料的产量增速远高于其它。07年和今年一季度均保持在20%以上,任江美认为这表明了禽流感后我国肉禽养殖恢复势头最好。但一季度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的冰冻雪灾给水产饲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同比下滑13.6%。汶川此次的灾情造成畜禽死亡1250多万头,占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的2.4%,死亡或逃逸养殖成鱼、苗种8000多吨,毁坏圈舍730多万平方米、鱼池30万亩。因此任江美预计我国二季度生猪存栏和水产品生产恢复的势头将会有所减缓,饲料产量增速可能比一季度有所下降。

提价消化成本压力 整体盈利有望回暖

06年原料价格开始上涨,畜禽存栏量却下降,是饲料业的周期性低谷。进入07年后,存栏量的逐步恢复和饲料产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行业收入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肉禽料07年开始提价,但提价幅度不及玉米、豆粕和鱼粉等原料价格的涨幅。07年的饲料加工整体毛利由06年11.4%下降到9.7%。今年一季度育肥猪饲料、肉鸡配合饲料和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7.6%、23.4%和22.3%,同期玉米和豆粕和鱼粉涨幅放缓,分别为15%和49%和8%;根据国研网对1900家饲料企业的样本统计,08年一季度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要好于07年全年水平。所以任江美相信,通过适当调配原料比例,部分企业是能够化解更多的成本压力的,但他提示这也可能导致饲料质量的下降。

饼粕类饲料同比涨幅最大,其占水产饲料的比例高于畜禽料,因此理论上水产料的成本涨幅应该高于畜禽料。一季度的雪灾和07年鱼类价格的相对弱势对今年的海水和淡水饲料价格形成支撑,尤其是淡水鱼类今年一季度生产价格指数明显开始提升;水产饲料的价格走势有望强于去年。此外,水产饲料由于季节特征明显,一季度的毛利

和利润率虽然均出现下滑,但任江美认为这不具备代表性。

饲料产业链纵向延伸成为必然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任江美早就注意到农业一体化有加快趋势,而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她发现,饲料企业往养殖发展已蔚然成风。07年生猪价格的一路上涨和国家对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力扶持,占养殖成本70%的饲料行业产生了强烈的上游延伸欲望。作为中间环节,饲料行业同时受上下游产业的挤压,养殖效益的提升驱动饲料企业向上游迈进。中粮作为国内最大的一体化农业国企,也响应了国家生猪规模养殖的号召;而国资委近期对3家央企主业调整中,中粮新增了土产、畜产品加工、制造及销售,其屠宰――饲料――加工的产业链打造也初具雏形。

除此外,任江美还注意到,饲料龙头中不乏某些实力雄厚的企业进一步向下游肉制品行业延伸,如以饲料起家的山东六和就闯入了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前五强,这无疑为饲料企业的下游发展树立了成功范例。目前六和山东省内分子公司已发展到近170家,集团下属的冷藏企业由2005年的7家迅速发展到目前的45家。近年公司把推动现代化养殖作为工作重点,先后成立多家养殖担保公司,其构建一条安全、健康、和谐、共赢的大食品产业链的模式业内首屈一指。所以任江美认为,对于忽视上游产业链建设的肉类加工商来说,饲料企业的下游衍生产品可能在将来对区域甚至全国肉制品市场构成冲击。

横向整合初露端倪

作为弱势的中间环节、拥有同质的产品属性,中大型饲料企业早有联合采购、联合研发、树立行业大品牌抵御竞争的意愿。任江美提出,如果说新希望牵手六合、通威收购海大、天邦收购博亚或是强强联合,或是丰富产品线和区域布局,那么07年4月由大北农科技集团、江苏正昌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等业内十七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绿色伟农集团(当天也同时设立绿色伟农联合研究院)则为行业的联合发展树立了全新的模式和典范。

今年5月1日起,随着《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的全面施行,众多中小饲料企业将被迫淘汰,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向中大型企业倾斜,就此《办法》的影响而言,任江美相信有可能催生出名副其实的“大集团”。

把握“一体化”趋势下行业龙头

就市场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相比于去年四季度触底反弹。饲料价格继续呈上升态势,原料上涨压力进一步缓解,但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终端提价受限,所以任美江分析其盈利反弹可能低于行业水平。

对于“一体化”趋势,任江美提示投资者应该关注以下现象:1.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成为行业主旋律。继通威和新希望成功打造出养殖――饲料加工――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后,天邦通过与江苏省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交叉持股,再次上演了产业链一体化的主旋律。2.公司多元化产品结构明显。天邦股份上市后通过草原天邦完善了反刍饲料生产线,并中标蒙牛乳业集团的奶牛饲料,彰显了公司的科技优势;通过收购博亚,其产品线将进一步拓展到畜禽领域;而通威股份也开始从水产饲料领域向畜禽饲料拓展。水产料季节特征明显,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在抵抗季节性波动方面有显著效应;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从水到陆能否走好,还有待市场的验证。任江美表示,目前她比较看好饲料龙头公司未来产业链的延伸和巨大的横向整合空间,在目前的背景下,她仍然给予行业“增持”评级。

通威股份:谨慎折现未来,理性把握现在

多晶硅业务:仍江美对公司多晶硅投产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无论是资金、技术、体制、态度,通威多晶硅终有所获。她预测未来3年多晶硅将分别贡献0.20、0.45、0.75元的EPS。

饲料业务:2007年通威饲料销量达到267万吨,增速从过去3年的36%下降到15.48%,低于25%的行业增速。在任江美看来,通威要在饲料领域继续有快速的增长,首先必须突破水产饲料的范围。其次,要防止多晶硅业务对饲料主业的精力分散,导致企业失去生存的根基。最后,在饲料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下,继续加大主业的拓展力度。

任美江相信通威鱼有着光明的未来,而多晶硅业务更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她也表示,对于通威来说,理性的把握现在的饲料业务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鉴于以上分析她给予公司2009年25倍的市盈率,6个月目标价20元,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新希望:瑕不掩瑜,终将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