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精选(九篇)

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1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中国;欧盟;国际贸易;贸易摩擦

一、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欧贸易愈加紧密,产业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与欧盟是两个区域性的巨型经济体,因此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的发展不但占有两国重要的贸易比重,同时两经济体的贸易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现在来说,经融危机的首波危险期已经度过,然而经济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实体危害却没有消失,尤其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其深层次的影响已经开始。欧盟内部大部分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基础雄厚,市场经济与企业的竞争成熟,经济危机对欧盟的冲击使得欧盟急于将自己的资本、技术优势输出,已恢复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式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也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由于中国的市场还远未饱和,再加上中国对于技术行业与外资的需求,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是非常理想的。

如图1所示,突围中国在2009年到2011年欧盟向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前六名的主要商品,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得出,欧盟的对华贸易输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与高技术领域。与此同时,中国对于欧盟的贸易输出则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产品与加工贸易领域,从此可以看出,中欧的国际贸易合作总体上具有互补性。

2.中欧贸易存在不对称性

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向欧盟的贸易输出都要高于欧盟向中国的贸易输出额,并且,欧盟向中国的贸易输出的增长率高于中国向欧盟的贸易额,同时也高于中国的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这从贸易额的总量角度说明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国际贸易合作具有不对称性。与此同时,中国欧盟从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度则是相对的相反的,这也证明了,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是巨大的,有数据表明,欧盟的贸易市场占中国对外贸易额度的20%,而欧盟则只有7%,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与欧盟贸易的不对称性质。

二、中欧的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中欧之间贸易摩擦升级,对华倾销力度增大

欧盟对华展开反倾销行为的时期最早,然而,在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行动的同时,其自身却对中国进行了倾销行为,这无疑是一种贸易摩擦,并且这种贸易摩擦是单边的。以近些年来的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的分析来看,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的次数是持续升高的,与此同时,其力度与惩罚的手段也是愈加严厉,立案调查的频率也逐年升高。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活动之中,欧盟官员对于中国企业的调查更加严厉,尤其在中国企业在欧的贸易地位与政策的制定上,对中国企业的伤害更加严重,并且,否定与惩罚的条件几近无理,这一方面说明了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增加,贸易摩擦升级的同时,也说明了欧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本国企业的发展在逐步倒退,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行政干预。欧盟的对华倾销力度则逐步增大,由于我国对于垄断以及反倾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滞后性,这使得中国对欧盟的反倾销力度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欧盟的倾销行为创早了政策漏洞。

2. 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意味着世界性的贸易保护行为的再起,当前,国际上的贸易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严厉。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行为实际上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本身意味。欧盟对于中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更加严厉,欧盟设置了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旨在阻止中国企业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有数据表明,欧洲是世界上设置技术壁垒最为严重的国家,而中国由于一些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使得欧盟更加抓出此点控制中国的贸易输出,保护本国贸易。

欧盟在本国的贸易立法上也更加直接地立法来控制中国向欧盟的贸易输出,在许多的法律条文之上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由于中国入世后还没有完全适应世界性的贸易规则,这使得中国更加容易受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并且欧盟对产品的技术性指标的严格程度本就极高,这使得中欧贸易在此方面上受到损害,这也是影响中欧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对欧贸易发展的有效策略

图2为美国高盛集团对十年以后美中欧经济实力的预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GDP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欧盟来说,这种未来的走势也是明晰的,因此,欧盟对于中国的增长是既抱有合作的态度又有制衡的思想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意味着世界性贸易格局的改变,这也意味着中欧贸易的现有格局将会被打乱。而中国的崛起以及中美关系的密切将会使得欧盟的地位更加边缘化,这是欧盟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外输出,这使得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商品大多数都是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中低端商品。而欧洲的生活品质以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国应当适时调整自身的贸易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及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水平,只有提升自身的产品的技术实力才是在国际贸易大潮中站稳脚跟的武器。

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也是必须的,鉴于此,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车爽爽.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缓解贸易摩擦[J]. 知识经济. 2011(02)

[2]胡方. 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 2010(05) [3] 包小忠. 贸易救济措施经济效应的一般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3)

[3]张亚珍. 基于欧盟板块经济特征的中欧贸易摩擦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04)

[4]王锦红. 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研究——以日本战后的贸易摩擦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0)

第2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中国与欧盟经济的发展讨论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2.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

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依据该组织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同样以反倾销的方式予以积极的反击。

2.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 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1.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中特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2.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

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3.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四、结语

第3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中欧经济 经济发展 现状 策略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曰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一)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二)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

(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在中欧贸易中,中方存在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贸易结构上,出现局部失衡情况,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存在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上则是长期逆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加工业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中国对外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行业利润率低。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一)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三)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第4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 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

第5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9.0%、25.9%和25.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4.9%,1971年–1980年降为3.0%,1981年-1990年再降为2.4%,1991年-2000年更降至2.0%,同期美国则分别为4.2%、3.2%、3.2%和3.4%;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9.11”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9.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从欧盟来看,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

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但是,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欧盟却日趋苛刻,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欧盟对华反倾销与WTO的特保机制等。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欧盟2002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目前,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此外,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品与服务,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当然,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打火机的CR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立案高达93起。尽管欧盟已经从1998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目前,中国仅有7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WTO后,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相反,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工具的运用,以保护欧盟的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因此,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此外,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而且期限长达12年。2002年6月,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正如欧盟2001年文件所表明的,“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接触,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但是,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第6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贸易壁垒;贸易顺差;反倾销;配额;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中欧经贸往来历史悠久。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欧盟于2004年5月扩大至25国后,欧盟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自2003年开始,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特点。近年来,在中欧双边经贸往来中,其经贸关系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的经贸合作规模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欧盟已经在战略上认识到亚洲以及我国是世界未来的重要市场,亚欧会议机制充分显示出欧盟各国政府观点的转变。但是,从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相互在经贸方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没有上升到主导的地位。

2、欧洲对华投资数量有所下降,但项目平均引资金额提高。截至目前,欧洲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接近3万个,合同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实际投入超过500亿美元。

3、自欧洲引进技术数量、金额均占较大比重。2006年1~11月,与欧洲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606个,合同金额85.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技术引进项目数和总金额的27.3%和42.2%。项目平均金额330万美元(全国平均为213万美元)。其中,欧盟是我国最大技术供应方。截至目前,我自欧盟累计引进技术23,000多项,合同金额近千亿美元。

(二)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发展趋势。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中欧之间贸易存在较大规模的中方顺差。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方对欧盟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2.26%,顺差同比增长89%。按照欧盟的统计,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200亿美元(1,000亿欧元)。

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主要为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此外,双边统计上产生的巨大差额,源于各自对原产地规则的不同理解和统计方法的不同,欧方通常将经第三方转口的产品也视为来自中国的进口。

第二,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欧盟是世界上运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和严格的地区之一,目前形成了包括约300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和10万多个技术标准的双重结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内容涉及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及认证制度,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欧盟形形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隐蔽性。

第三,欧盟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中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双方关于知识产权领域的争端日益增多。2004年7月1日《欧盟关于海关打击涉嫌侵权产品及其措施的法令》(EGl383/2003号)正式生效。该法令的目的是加大打击侵权产品的力度,简化海关处理涉嫌侵权产品的程序,严禁来自欧盟外第三国的侵权产品进出欧盟。

第四,纺织品出口面临考验。欧盟扩大前,中国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10国有较大的纺织品贸易额。欧盟东扩后,虽然欧盟已经考虑到10个新成员国与中国原有的纺织品贸易关系,不希望欧盟的扩大成为欧盟与中国贸易的障碍。

第五,吸引外资对手竞争力增强。欧盟东扩必然带动投资东移。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与中国接近,又具备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内部优势,贸易和生产成本较低,拥有一大批高技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等自身优势,将在全球(包括欧盟15国)范围内与中国引进外资形成竞争。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报告,2004年5月欧盟东扩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成为中国吸引德国企业直接投资的主要竞争伙伴。

(二)影响中国对欧盟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一,中欧经贸关系始终深受官方政策影响。欧盟官方政策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好坏影响很大,而欧盟的政策常在经济要求和政治企图之间摆动。欧盟在意识形态上坚持“冷战思维”定式,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指导,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人权问题”、“”、“问题”等方面制造障碍,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欧盟东扩的负面影响。欧盟东扩无疑对欧盟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经贸和资本市场这一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消极负面影响是明显不能低估的。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是有1亿多人口的广大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总体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致相同,在同欧盟发展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我国与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无疑存在竞争关系,这些国家无疑在发展经贸关系上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的优势。

第三,中国在中欧市场依赖程度重要性中处于劣势地位。据统计,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很大,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存度高,而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要小很多。同时,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本及欧盟成员国原先殖民地国家间的贸易仍然在欧盟贸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中国的重要性则要次之,投资方面也是如此。

第四,欧盟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内部双层结构对中欧经贸交往增加了新的复杂性。欧盟一直致力于其内部的一体化进程,2002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流通标志其一体化进程到了一个新阶段,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这一事实为中欧经贸交往既带来了便利又增加了新的复杂性。随着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共同进口制度等的实施,特别是欧元启动后,其国际地位、可信度和稳定性将有很大提高。

三、中国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战略措施选择

展望未来,应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指导,政经结合,开展对欧经济外交,巩固、扩大和深化与欧盟各个层面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欧盟在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地位,落实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中欧双边(包括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的质量与水平,使双方向更为成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步迈进,进而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全球格局。

第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应当制定一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的中欧关系发展战略,加大与欧盟政治对话的力度,以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关系,以经贸关系带动和促进中欧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重视欧洲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日益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欧盟市场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是开拓欧盟市场战略的关键。国家间关系的基础是战略与经济利益,外交行动往往是由市场和经济驱动的。一体化是时展的潮流,欧洲一体化进程既包括融合深化也包括联盟扩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支持欧盟扩大和一体化进程”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为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广阔空间,双方资源配置选择的空间也进一步增大。

第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标准的提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牢牢树立“以质取胜”,创立名牌意识,严格执行欧盟卫生安全标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充分利用欧盟给予新成员和我国的优惠政策。加强中欧制度性经济合作,规避欧盟扩大带来投资贸易转移效应的负面影响。

第三,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开展互动合作,多层次地开展人员和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只要双方本着互信互尊、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非贸易因素的干扰,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集思广益,挖掘潜力,努力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中欧经济关系就能不断扩大。

第四,整合国内外的人力和信息资源,加强对欧洲政治、军事、安全、经济、金融、市场、文化、环保、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应把这些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相结合,与我国行业、部门、企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或中介机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和提供信息。要特别关注欧洲行业整合和结构调整趋势以及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于欧方不按WTO规则“出牌”,要据理力争,维护我国经济和出口利益。

第五,中国与欧盟关系呈“双轨制”形态。要双管齐下,积极发展与欧盟总部和成员国的经贸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两种关系的互动性,用平常的心态看待中欧之间的分歧和摩擦。和平解决双方在经贸往来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纲.新世纪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前景[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

[2]薛荣久.欧盟与中国大经贸发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周弘.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张业遂.继往开来,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J].《求是》,2005,(9).

[5]宋新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J].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戴冰然.中国欧盟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第7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欧盟难以独善其身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饱受巨额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困扰,2007年中期次贷危机爆发又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国际社会对美国债券和股票信心的下降使美国和欧洲从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短缺。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减弱和数次降息,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贬值。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声称的那样,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免受“全球减缓”的冲击,目前从美国爆发的全球经济失衡及次贷危机正在波及欧洲,欧元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走上了升值之路。

欧盟和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差异是导致欧元相对于美元大幅升值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东亚是世界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美国则主要充当了消费市场,长期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使美国产生了巨额“双赤字”,这使美元面临着贬值的压力。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自身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生产网络,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贸易平衡,经常项目收支对欧元汇率冲击相对较小。美国和欧盟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美元和欧元不同的汇率变动方向。

欧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不肯追随美国降息是欧元相对于美元大幅升值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欧盟的一些银行购买了美国的次级债券,美国的次贷危机扩散到了欧盟,并引起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结构性证券市场的震荡。但是,鉴于欧元区2008年3月份通货膨胀率已跃至3.5%,已经连续第7个月超出2%的目标区域,欧洲央行为了保持物价稳定,不肯追随美国降息,依然维持4.0%的利率水平不变。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这种货币政策差异加剧了美元对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

于是,在全球经济失衡和次贷危机的调整中,美元大幅贬值,欧元、人民币等世界主要货币则持续升值。2008年4月9日,欧元对美元汇率创下了1.5804的历史新高,与1999年创立时1.1812美元/欧元的汇率相比,欧元对美元升值了33.8%。2008年3月31日,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达到了新高11.0809元人民币/欧元,与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时的9.9914元人民币/欧元相比,升值了大约10.45%。

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欧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及欧元对人民币升值,是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手段之一,有利于减轻东亚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东亚、欧盟和美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密切联系,使它们成为利益相关者,一方经济崩溃也将使另一方经济受损。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和次贷危机,它们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作出努力以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东亚生产网络中缺少一个消费市场,如果不能找到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其经济就可能遭受严重的挫折。幸运的是,伴随着汇率和出口激励措施的变动,东亚各出口国灵活地将本国汇率定位于贬值的美元与升值的欧元之间的“中间地带”,从而使欧盟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出口市场,避免了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中窒息。

当然,欧盟在承担国际经济调整责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其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出口一直是拉动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欧元大幅升值将会削弱欧元区传统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强势欧元将使欧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金、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加工环节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迫使一些欧洲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出欧元区,这势必会影响到欧盟的进出口贸易。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长率由前一季度的2.1%骤降为0.5%,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1592亿欧元,同比增长21.5%。

欧盟或可安然度过阵痛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已不再局限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以产品内和工序内分工为特征的新国际分工方兴未艾。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真正能够控制全球生产网络并从中获得较大份额收益的是品牌、销售和核心技术,而欧盟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的前10位国家中,欧盟就占了6位,它们分别是丹麦、瑞典、德国、芬兰、英国和荷兰。2007年度(第四届)《世界品牌500强》的前10强中,欧盟公司占了4席。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2007年国际专利申请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欧盟占了5位,它们是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典,其中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另据中金公司报告,作为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欧元升值并未使其出口下降,2008年2月份净出口仍然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

此外,《里斯本条约》有望进一步提升欧盟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12月13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正式签署了旨在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里斯本条约》,建议欧盟未来3年在知识和创新、商业环境优化、劳动力市场改革、能源和气候变化4大优先领域推动各成员国深化经济改革,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将为欧盟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欧盟近年的经济也表现不俗,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自2001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失业率也持续下降。

上述情况表明,欧盟是一个有充分活力的经济体,虽然欧元升值使欧盟分担了部分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痛苦,但与东亚相比,较大的欧盟市场和其较强的竞争力不但能够使它度过阵痛,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机遇。

欧元升值也带来宝贵机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元篡夺了英镑的王位,这一王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得以确立,并以“双挂钩”机制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即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虽然此后“特里芬难题”促使了该体系的解体,并于1976年被以浮动汇率制度为特征的牙买加体系所取代,但在各国的外汇管理实践中,事实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一种非正式的全球汇率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表面上看,该体系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颇为相似,发达经济体实行浮动汇率,而新兴国家则以美元为目标对本币汇率进行管理。这样,美元在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继续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他国家被迫接受了这种安排。

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获得了铸币税等多种利益,而欧盟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欧元是欧盟的象征,强势欧元是欧洲经济地位的保证。在欧元诞生之时,强劲的美国经济支撑着坚挺的美元,美元的霸权地位使欧元的国际空间受到了较大打压,欧元汇率曾经一度跌到了0.92美元/欧元,由此获得了“马桶货币”的称号,直到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欧元才逐步回升。鉴于美元霸权地位的影响,包括欧盟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认为持有美元就获得了安全保障,其不但投资于以美元计价的股票和债券,而且在外汇储备和国际交易结算中更多地使用了美元,这也是欧盟深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饱受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改进或结束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提高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欧盟的利益所在。

如今,欧元升值正悄悄地改变着欧元和美元的相对地位。在美元大幅贬值而欧元升值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稳定币值以维持美元购买力的决心产生怀疑,它们就有强烈的动机调整外汇储备中的币种结构,削减美元资产的比重而增加欧元资产所占的份额,甚至改变以美元为基础的联系汇率制度。事实上,在一些国家的外汇管理中,这种国际货币持有结构及其汇率制度的调整已初见端倪。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截至2007年第二季度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甄别币种配置的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的比例由问世之初的18%增加到近25%,而美元的比例则从1999年初的70%下降到65%。诸如阿联酋这样的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也在考虑放弃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例如阿联酋央行行长纳赛尔・阿尔苏瓦迪曾表示,随着美元继续贬值和美国经济走弱,阿联酋面临着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了降低汇率风险,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已不再使用美元来结算,或者是想方设法抵消美元不断贬值的影响。网络公司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曾表示,利用该网站从事国际交易的供货商纷纷转向欧元、英镑、澳元以及人民币报价,而且在为数不多的美元报价中,报价的有效期由过去的30天到60天改为现在的7天。

第8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在2017年,英国脱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渐次显现。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英国和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当今的世界格局仍然没有颠覆二战和冷战后的政治遗产,二战和冷战则是全球化完全展开的时代大幕下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洗牌与重组,从中诞生了美俄主导的两大阵营以及从属于美方阵营的欧洲共同体,同时以两极对立的方式划分了超国家的战略空间和利益归属,独立而平等的国家间地缘政治竞争与经济贸易合作被涵盖于这个大框架之下,虽然后者与前者之间张力常在。

从本质上说,欧盟是二战和冷战的造物。毫无疑问,英国也与这个当时叫做欧共体的联合体一样,从属于这个历史进程。当前英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基本位置不是二战前“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决定的,它的坐标与基点也同样是二战后美国主导下西方阵营中的一个成员国家,凭此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考虑自己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今日欧盟与英国是什么关系,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v史处境。而且,虽然二战和冷战都早已远去,世界上各角落的变化也千头万绪,但东西方的差异甚至鸿沟仍然存在,美国在重要方面仍然占据主导权,各国也仍然必须在面对世界的同时考虑自己作为国家和作为某个区域或大空间中成员的双重身份――这些都难以避免地带上了上个世纪大战之后的历史烙印。因此,欧盟和英国具有一致的历史处境的状况并没有完全被时间抹去,对于选择在世界舞台中可以扮演的角色而言,这一点仍然具有决定性。

在历史的延续性之外,还须重视变化。1989年之后冷战逐渐结束,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不再,英国和欧盟实际上都于此时迎来了相当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与更倾向于保守的英国相比,欧盟有着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更大野心。欧盟愿意设想:是否能够走出一条不再从属于美国或者西方阵营,而是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认同上都具有独特性的道路?这将使其既能够回应全球化的要求(它是个国家联盟);又能够不屈从于全面美国化的全球化趋势,赢回欧洲在世界格局上的独立地位与不可替代性(这相当于提升地位)。不可否认,欧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以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包括塑造一个不完全的政治联合,打造审议性而非代表性的民主制度,通过有权威和执行效力但不具有完全强制性的宪法,建立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以及强调世界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而英国则总是用怀疑的眼光和讨价还价的姿态审视或参与这一蓝图,在已有的世界格局内赢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挑战或改变整个世界格局。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更能恰当地理解英国对欧盟的态度,以及在冷战结束后对自己于世界格局中的定位。

因此,英国并不真正与欧盟共同面对试图改变世界格局的棘手问题,无论脱欧多么偶然,它都表现了英国对欧盟尝试效果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脱欧并不能视为一个完全激进和脱轨的选择,反而可以视为某种朝向“西方阵营”的保守回归,这一回归有助于英国更清晰地为自己定位。相反,欧盟的诸多内伤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外部表现:一个特殊的欧洲到底在哪儿,它包括什么地方?没有了当时那种在两极格局下以直接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为欧共体设定界限的情况,欧洲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界限,实际上成为检验欧洲是否能够真正建成自身独特性的实质标准,也衡量着欧盟的政治成熟度。可以说,这个挑战在冷战结束而欧盟继续存在时就已经向它提了出来,所谓的某些2016年国际热点问题也只是这个挑战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表现:由于受美俄阵营划分的影响最深,欧盟东部和南部边界是其最大的麻烦,在今天表现为乌克兰问题与土耳其动荡;而欧盟的西部边界则更多地涉及它与西方世界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英国有些出人意料的脱欧则大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只不过,2016年欧洲边界问题爆发得集中了一些,使欧盟是否具有模式上的独立性和持续性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回到英国层面,首先必须明确,英国脱欧没有改变世界格局,并不意味着世界格局没有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变化。美国在大选后试图更突出自己作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世界性力量,欧盟控制力的下降,中东困境溢出区域范围流向世界,都是更可能在将来改变英国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现象。但是就英国脱欧来说,其产生的作用更容易体现在英国国内政治层面,也可能改变欧盟内部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但后者还蕴含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之中。从眼下能够看到的事实出发,英国脱欧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也没有改变英国和欧洲这两个主角在世界舞台上的基本角色。英国和欧洲仍然必须非常切实地从非霸权国家和地区这一身份出发,面对地缘政治上的共存和经济贸易上的互利问题。

第9篇: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范文

经过第五次扩大的欧盟驶入了快车道,中东欧和地中海地区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一个人口将超过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8万亿美元,以欧盟价值观扩展为全欧洲价值观,面积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欧洲”雏形出现。欧元的诞生和正式流通,则极大地促进欧盟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加速一体化进程,增强了欧盟的实力和地位。欧盟的经济实力紧逼头号强国美国。欧盟正逐渐走向政治联盟。为了迎接挑战,提高欧盟的决策能力、办事效率和适应能力,欧盟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加强防务和安全上,欧盟已完成了与西欧联盟的合并,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军事参谋部相继成立并正式运转,欧洲公众对独立防务的认可度也不断上升。随着欧盟不断扩大和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摆脱美国政治和军事控制的欲望越来越强,欧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此起彼伏,从贸易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矛盾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被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在欧盟发挥着主导作用,都希望把欧盟建成为世界强大一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欧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代表欧盟最根本利益的是欧元的强大,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象征,是欧盟实行经济与政治统一的动力源泉。 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对于国际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它使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多元方向发展。在近年来的国际结算中,欧元的使用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势头。尽管美元仍然起着世界关键货币的作用,但欧元作为上升的货币目前及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形成挑战。

二、美国货币话语权地位的减弱 美元确实在世界贸易、金融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美元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货币,几乎所有贸易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其中大约一半使用美元来结算;在所有跨国贷款中,大约45%使用美元计价;国际证券发行的50%以美元形式实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外汇交易中,又有约44%涉及美元。除此之外,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大约60%左右也是以美元形式存放的。美国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也是世界最大债务国,目前其贸易逆差已达到近5000亿美元,进口产品也已占到国内消费的三成以上,但美元依然是世界贸易的储备货币,这种奇怪的经济现象正是在美元这一“特殊货币”支撑的背景下实现的。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藐视市场动力,维持强势货币的政策。美国也正是凭借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在过去的五六年中,大约吸纳了全球每年70%以上的净储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储蓄国,这正是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美元霸权使美国贸易伙伴失去了用自己的货币发展国内经济的能力,迫使这些国家寻找美元贷款和投资,而只有美国才能任意印制美元,美国也就凭此对持有或使用美元的经济活动征税和掠夺,无尽地榨取全球的好处。芒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认为,在国际金融中,一国政府在如下三项中选择:一是汇率稳定;二是资本自由移动;三是政策自主(充分就业、低利率、反周期的财政扩张等)。

由于全球市场缺乏管制,政府只能选择其中的两种,但是美国却有三种,它通过美元霸权成为唯一能挑战这一理论的国家。十多年来,一直是美元高于其实际价值,吸引资本账户盈余,在美元霸权统治下的全球化体系中执行单边政策。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的关键性商品尤其是石油都用美元标价,美元成为超级大国地缘政治扩张的工具。美元霸权使美国金融霸权成为可能,从而使美国例外主义和单边主义成为可能。因此,对整个美国而言,这些年真正的霸权主义其实是货币的话语权,尤其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更需要货币霸权。 美元的特殊地位给美国带来的实惠和特权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美国当然希望在21世纪继续维持美元货币霸权。但是本世纪刚刚开始,美国延续了历史上最长的繁荣时期结束了,“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股市大幅下 跌,还爆发出大量公司造假丑闻,资本市场中正酝酿着极大风险,“9·11事件”的发生也使美国这块投资乐土遭受到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冲击,美国经济由此开始进入衰退。

欧洲的经济虽然也不好,但股市相对健康,也没有出现普遍的公司丑闻,利率水平也高于美国,因此,从2001年开始,国际资本出现了流出美国的趋势,2002年下半年则出现了加速的趋势,欧元也随之对美元逐步坚挺起来。从2000年10月27日欧元兑美元的1:0.8230一路涨升至2003年3月12日的1:1.1084,美元贬值了35%。美元独霸世界的形势急转,岌岌可危,欧元则强势尽现。对欧元的这种强势,美国从经济上已难有所作为。在美国已经酝酿着巨大资产泡沫危机的条件下,欧元的成功并不只是会分享美国的货币霸权,而是会导致“一盛一衰”的局面,会因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向欧洲从而捅破美国的资产泡沫,使美国由于爆发金融风暴而陷入长期衰退,其结果是欧洲取代美国而掌握世界霸权,美国则会像日本一样沦为世界的“二流”国家。 三、通过石油武器打击欧元 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是维持“单极”世界格局,即不允许任何霸权对美国形成挑战。美元的强势地位对美国经济及其霸权地位极其重要。而维持美元强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资本。然而,欧元的出现,使维护了半个多世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首次受到挑战,欧元的强劲走势使更多的国际资本对其“刮目相看”。为众所知,反恐战争作为今后美国长期主要政策取向,将使美面临国际资本出逃的严重危险。如果说恐怖主义是美国目前面临的现实威胁,那么,欧元就是维护金融霸权的潜在威胁,欧元以及欧盟的整合成功不符合美国的战略。美国当然不会坐视欧元对美元构成威胁;从实际需要来看,鉴于庞大国际收支逆差的存在,美国也不会容忍资本大量从该国流出,而一定会采取种种措施,来阻止资本流出。

美国怎样才能打垮欧元呢?掌控石油成为其杀手锏。布什政府十分清楚,对石油的掌控实际上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掌控,因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仰仗石油作为发展的基础的。欧盟国家除英国北海地区有一些石油,连煤炭都不多,因此,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如果不包括英国,石油进口依赖率更高达80%-90%,其中德国最高,达到98%。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能源供应短缺必然会沉重打击欧洲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欧洲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发生严重困难。欧元的“软肋”在于只有共同的货币政策而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而欧元要保持稳定就必须限制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水平。如果各国的财政赤字都“超标”,统一货币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都不太景气,维持赤字水平本来就已经很困难。如果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不足,对高度依赖海湾石油的欧洲国家来说,这不仅仅是油价上升导致通胀的问题,首先是会陷入严重的衰退,各国的财政赤字就难以控制,“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基础就会被破坏,结果是欧元解体。 石油价格的影响对欧元区而言,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欧洲国家的汽油价格起点大约是美国的三倍。

欧美之间的能源税差异非常大,欧洲的各种能源税占到汽油价格的70%以上,进而导致欧洲国家征收高额的燃油税。同时,欧盟大多数是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欧盟国家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都将进一步加大石油价格波动上涨的影响。石油价格上升直接增加了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生产和相关投资,使得欧洲经济复苏更加缓慢。欧元区石油资源和储备都弱于美国,油价上升会导致通胀率上升,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并制约着欧元走强。OECD认为,国际油价上升10美元,欧元区通胀率第一年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年将上升0.7个百分点,同时GDP下降0.3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命脉,将严重破坏欧洲统一的发展,阻碍其经济、政治一体化、制约其长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nb sp; 美国对沙特和科威特的石油具有绝对的掌控权,惟有在地缘政治版图上具有要冲地位和石油资源蕴藏丰富的伊拉克不服从美国的意志,是十几年来与美国对着干的刺头儿。因此,要让全球的经济受制于美国,美必须使伊拉克“政权更迭”。伊拉克问题的发展曾经让欧元区领导人十分得意,因为被制裁的伊拉克率先宣布不使用美元而用欧元,但这肯定触动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

对于美国而言,原油一万美元一桶也无所谓,只要是用美元结算就行。印度石油专家库尔杜比认为,如果今后中东石油出口国改用欧元来交易结账,将导致其他进口国也随之改用欧元交易,这势必影响到美国财政,甚至使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如果美国对资源主权置之不理,那么石油迟早有可能脱离美元,这才是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伊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一旦成功,美国除了直接看住沙特和伊拉克外,连带把伊朗也给夹了起来,那法德力推的欧元也只能甘败下风,老美的石油和金融霸权才能得以维持。现在,美国已占领伊拉克,掌握世界石油过半,美国如何玩转石油武器,便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以德法两国为中心的欧盟很清楚美国“倒萨”战争的战略意图。因此,自然不能容许美国实现这个战略目的,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有重大利益分歧就非常自然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受经济因素的制约。美欧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欧元和美元所代表的两大经济体对经济霸权的争夺。 四、未来趋势 自欧元出台之后,美欧之间实力较量与规模竞争愈加激烈,但美国始终是主导信心和心理的主动者,而欧洲则处于被动和无奈的地位。无论经济增长预期、经济基本面表现、投资信心扶持或货币政策驾驭,美元的优势依然明显。美国经济实力、美元市场份额、美国金融主导依然占据有利空间,进而维持美国经济和美元强势的氛围与条件,促使美元向上显现。占领伊拉克,控制中东石油,掌握能够拿捏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命脉的石油武器,将使美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大量进口石油的欧洲主要国家以及亚洲主要经济大国(包括中国及日本),保持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态势,从而保证美国经济继续繁荣,促使更多资本继续留在美国或持续流向美国,维系美元世界头号货币的地位不受动摇。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元不会大幅度贬值。尽管最近以来,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汇率走软,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引人关注的市场动向,但这只是美国战略性和技术性手段的运用,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不论是让美元走高,还是让美元走低,从根本来讲,都是受美国国家利益的驱动。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独特的经济地位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依然对国际资本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欧元区本身货币、财政政策不协调以及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的实际反映使得欧元的崛起只是时隐时现,德法为首的欧元区对全球的影响力还未达到足以成为两足中“一足”之势,况且欧元区还存在团结问题以及德法自身国内经济的困局。在美元的打压下,欧元已经开始显露出败相,欧元汇率进一步受到冲击。希拉克和施罗德的嗓子都要喊破了,但仍然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