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体育教学的手段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的手段

第1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培养;激发;提高;效率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意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现代教学手段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体育课教学中,能不能提高他们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呢?由此,我们进行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探讨与研究。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要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以及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因此,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教学手段下进行体育教学,就是借助互联网,运用多媒体,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新课改目标,继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的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就充分利用学生对多媒体网络的爱好,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枯燥无味,导致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学课件中教学画画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如,能播放点适合学生口味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同学们就会觉得耳目一新,跟着节奏做动作,即使较长时间地练习某个动作,也会兴趣浓厚;又如在课堂上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中,放点节奏感比较强的迪斯科音乐,学生既体会了竟赛的激烈,又感到身心愉悦。一节紧张又高强度的体育课接近尾声时,伴随着轻柔轻缓的乐曲练上一段优美的小舞蹈,不仅使学生全身紧张的精神也能得到休息,不仅学到了体育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使学生在欢快的心境中既锻炼了体魄又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提供技术,技能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上室内课内时我们播放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夺冠、国旗升起时动人场景的录像,看了以后,教师通过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只有拼搏、努力才有提高,在此环境的感染下,同学们会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计算机和网络的引入,为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跨区域的协作教学研究成为可能,如不同的地域学生体质比较研究。又如:应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而开展的学生体质发展模式研究等。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必定会产生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种“刀耕火种式”的教育方式即将成为历史。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第2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激励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 运用 探讨

一、应明确运用激励手段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手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

1.激励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决于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力和主体是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欲望,激励是重要的外因条件。激励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2.激励手段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培养其自信心。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以勉力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以生硬的口气,会影响和减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降低他们的活动热情。例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同学们要大胆练习,做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这种语气学生听了心理没有负担而且也乐意去参加。

3.教学激励手段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和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增进师生互相的交流,而且更能为创造民主、平等和和谐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教学评价激励手段能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平等。正确运用评价激励手段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期待、和蔼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会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敬慕,悠然而生师生间的亲合力,教师也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者

二、只有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只有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做到适时,适当,有的放矢,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将适得其反因为:

1.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必须依据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具有强烈的可塑性,他们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审美能力逐步增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变得勇敢,自信,勇于表现自我,帮助别人。

2.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激发动机则能诱发兴趣。所以激发学习动机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常用的激励手段有:

①教学导语的激励。诱发兴趣,引起注意,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兴趣是叩开求知大门的钥匙,只有兴趣被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在导语中注意说明教学的目的和作用,但要把握不作空洞的说教,而要联系实际,指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如我在上障碍跑时,将其与人生的历程相结合,炼就过硬的心理素质,逾越每一道障碍就是逾越我们每一阶段的人生目标一样。结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练习完成得非常好,下课了同学们还依依不舍。说明导语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布置任务时的激励。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特别是有难度的任务时),如果常用命令式的口气向学生布置要求完成的任务,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进取心,或使学生产生误解,理解为完成任务是为了老师,使学生的心境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得吃力、乏味。因为采用强制的手段,显然从开始就剥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机会,降低了完成任务的热情,在这样的气氛中虽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但心理上是极不平衡的。如果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去布置任务,就可以利用同学们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上障碍跑时,我讲解示范后,说了“只要大家克服心理顾虑,不要害怕,你们都能很好逾越每一道障碍的”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同学们不但乐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连完成有困难的个别学生也主动请同伴帮助,力争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道理很简单,后者充满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对人格的尊重。

3.适量使用教学激励手段,才能更好地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评价激励手段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适量运用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使用评价激励手段,随意性太强就会破坏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还会对此提出质疑,会认为教师是在讽刺、挖苦她,这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会使教学激励手段显得空洞、乏味、教条、苍白无力。

4.应捕捉最佳时机,适时运用教学激励手段。捕捉教育契机是一门艺术,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运用教学评价激励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分组练习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要有容人之短、不计恩怨的胸怀,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做到“理中有情”,相互沟通。教师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运用教学评价激励手段,让“强者更强,弱者变强”。

5.运用教学激励手段应有的放矢,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容置疑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不仅是学法和教法所关心的问题,而且它也是评价所关心的问题。教师运用激励手段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对“点”和“面”的激励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运用教学激励手段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3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体育 教学 方案

好的体育课,首先应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愉悦中参与,并使绝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课堂中恰当的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恰当应用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前提。

1、精心设计教案。

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在教学项目重点难点的过渡上要有实例,要有办法和手段。上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并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项目动作的特点,以及内容选择和课件的制作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方法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首先清楚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是否能完成动作要求?会不会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练习如何才能体现出对已有技术的掌握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学生在授课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姿态要端庄。

体育课是户外动态的课。体育教师要利用自身达到感召力和表率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态美、仪表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应该是易亲近且不失威严的感觉,让学生有追随和喜欢的欲望。授课时要精力充沛,举手投足都要注意,穿着运动性,发型、面额应整洁。教学姿态应当适当配合教学内容和要求。

3、语言要精练、严谨。

户外环境相比室内比较嘈杂;教师在授课中的语言要准确、清晰,语速应适中,语声要尽可能标准响亮,要有穿透力,最好富有幽默感。及时根据课堂气氛,进行语言调节;必要时应抑扬顿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4、眼神要有全局观。

常言说“:眼睛会说话”。这是因为眼睛的神态变化,即眼神的变化能表达各种各样具体、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有时能传递有声语言和其他肢体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它是一种微妙而神奇的交流与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恰当地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就能收到多方面的实际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起到组织教学的积极作用;当某些学生在随意做危险性小动作或干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时,教师在突然停止讲课或加重讲课语调的同时,再向学生投以警示、严肃、不满的眼神,能制止这些学生;而对那些认真练习的学生一笑、一盯要透露出真诚、友善、信任和尊重,课堂中眼光应尽量覆盖每个学生。眼神中要有鼓励和肯定,要有阻止和提示,要有批评和授意,还要有提醒和否定。

5、肢体语言要准确到位要有含义。

体育课教师表现得最多就是他的肢体,它是通过人们的体态动作来表达的无声语言,它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通过优美的示范、规范的练习,最容易让学生从视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并在教学中努力去掌握好并应用好。教师在授课中有必要结合多种眼神、语言与手势来辅助教学。

6、评价要适度,留意学生差异。

教学中那些动作做的又对又好又准的学生评价要适度、真挚,眼神要配合,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过分夸张。有时在完成教师要求完成的技术动作时,要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生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技术要求。对完成动作出现错误和不积极的学生,要以鼓励、培养起自信心为主,让其融入课堂中来。对调皮的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以纠正其不良习惯。

7、要适度使用媒体教学;掌握好实践课的教学。

体育课不同与文化课,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对教学中的课件、投影仪、放映设备等教学媒体要运用适度,切忌过滥。对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主次要分明。实践课堂中,教师要时刻把握好课堂节奏和气氛;要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亲自示范、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在运动中得出规律;在指导学生小组活动中不要过于随意,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及时指导、纠正学生活动中的言行,动作;做到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中思考。

8、注意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第4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一.游戏教学法

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孩子在幼儿园接受过的体育教育也恰恰正是这种运动游戏,为了使小、幼体育教育自然过渡,使孩子能很快适应正规的体育,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多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1.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作对、作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井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向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提高。

2.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的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孩子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在教学中加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这样孩子们就会自发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

3.放松部分的游戏设计。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使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4.过渡性游戏的设计。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出现,它还可以作为过渡性教材出现。其目的是使课中所有教材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如在篮球和实心球教材中,拿球、放球的小游戏就要精心设计。“头上胯下传球”、“腰部左右传球”、“传地滚球”、“双脚夹球跳去跳回”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孩子人手一球,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3.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4.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5.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模仿红军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解放军叔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唱游教学法

唱游教学法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形象的模仿活动和具有简单情节的表现活动,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以及审美能力。运用唱游教学法的时机分别为:

1.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即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第5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体育 课堂 教学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竞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素质的提高及思想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体育教学要在更注重教学双方主体参与性的发挥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领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电子教育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实践性地展开,并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手段而备受关注。基于电子产品、计算机和网络的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深深地改变着教学双方的习惯乃至理念。那么,如何在体育课教育中的引入、实施电子教学手段?时效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体育课教育中采用电子教学手段的必要性

鉴于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电脑实验教学及互联网在培养教学双方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记录和评价教学绩效上的独特功用。以提高学生基础体育素质为保障、以培养体育课教学中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电子、电脑教学体系在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完善,综合、直观地分析体育课教学中技术、技巧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在技术掌握与技能提高过程中的兴趣,有必要加强在体育课教育中采用电子教学手段。

二、电子教学在体育课教育中的应用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学校教育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加重视,而由此取得的绩效也为社会广泛关注。 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首先要推进常用教材的数字化,使其能通过电子教学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灵活使用,如配发文本和图解以及载有有趣动画、音视频录像的电子教材(如VCD\DVD)。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自己制作电子教案、课件;采用电子设备(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辅助教学。第三,通过网络,建立教研、教学参考资料库、教学成果库、教学档案库和教学管理及交流平台。通过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谐,体现体育课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三、电子教学手段在体育课教育中的发挥

为了达到高效率的教学,可以在结合教材教学同时,导入应用电子产品、电脑乃至计算机网络试用,实施体育实际科目的教学操作。在学生的反复不断的实践练习中,发现问题与难点,并对学生给与个别的建议和指导。但是,在有限的教课时间当中,我们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的给以这种个别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拿范例演示来说,先做实际的动作示范,之后再由学生来反复地练习,这似乎是大家较多采用的方式。但是,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学生们来说,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在短时间的说明与示范演示中,可能不会非常好的掌握和领会。结果只能是,反复地给建议和进行纠正。这时,如果利用电子教材或动画教材的话,就能够不断的重复范例动作和标准的姿势。并且通过对学生动作的录像回放,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还有,在实际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动作要领,却因各种原因而结束说明讲解的情况。使用电子教学,可以不局限于在操场的示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文本、影像、声音等完成教学。另外,在进行技术及规则等的讲解时,与通过发资料,利用黑板讲解的方法单纯教学不同,还可以给学生观看实际的射门(足球),投篮(篮球)等的动作录像,指导学生该如何运用技术方法;并且,也可以通过回放学生们实际在比赛中的录像场景,进行生动而具有乐趣的讲解。

四、体育课教育电子教学手段的实用性

电子教学手段在具体使用当中,可以依据体育课教学计划,在第一次授课时讲解课程的进度安排,并结合讲解电子教学设备(电视、电脑、网络等)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如果学校网络设备完整的条件下,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密码,可以通过网络确认授课安排及自己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状态。也可以通过BBS、MSN、QQ、BLOG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授课后,将每一次课的总结、重点、提出的指导建议予以公布。同时,在提出重点和建议时,在电子教材中指明相关的位置所在(链接),以便于学生能通过浏览数字文件来提高自己。在遵循基本的电子教学系统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每周或每月基本总结,实施体育项目竞技比赛。在这种安排下,可应对雨天,雪天或其他活动等情况带来的授课变动。

五、体育课电子教学的问题点及限制

第6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信息化手段

体育课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现在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国家教委教体(1992)11号文明确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学时的12%。而体育理论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多以教师口授为主,偶尔会借助挂图、绘画等常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会使教师在备课时感到信息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上好一堂体育理论课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备课,收集背景资料,了解最新的教学科学成果和人体科学的发展,注意体坛动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般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理论教师,大多数的体育实践教师不愿意上。这些因素造成了体育理论课的基本障碍。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以其新颖、直观的形式以及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以《运动损伤》的理论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体会。

课的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身体健康知识部分的延展内容。是针对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但对自身生理知识了解少,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特点而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为以下几点:

认知目标:了解身体结构特点和损伤原因;

技能认知目标:初步具备避免运动损伤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规避运动风险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提高规避危险动作减少运动损伤的能力,难点是了解骨骼、关节、肌肉的协调运动规律。

本课所讲内容――骨骼、关节、肌肉是实际存在但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而这三者发生损伤的时机具有突发性,在课堂上如果进行实际模拟又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本课教学中,使用了应用软件、flas等信息化手段,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要素。

首先,通过“快乐运动”的视频导入新课,向学生灌输了绿色运动的概念,也提醒学生运动中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发生运动损伤。

在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讲解骨骼、关节、肌肉以及三者与运动的关系。例如,在骨骼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隐约摸到自身骨骼,但是有皮肤、肌肉等的阻碍,很难有清晰的概念。而骨骼的flash中通过动画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骨骼的作用,整体的形态等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又例如关节。关节是连接骨骼的枢纽,但是“关节是怎么连接骨骼的?连接以后又是怎么和骨骼一起动起来的?”学生的疑问,在关节flash的展示中很容易的得到解答。而在肌肉的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肌肉以及运动中使用的肌肉等信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关节的flas,将关节生动形象的展示在是实际存在但是用肉眼很难观察到的,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很轻松的理解理论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以及实际实践的能力。flas便于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的语言动作,启发学生学习。而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互相对比,观摩讨论、探究互动、归纳总结等方式很容易的形成系统的概念。

知识引申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使用教学应用软件来完成的。

通过网络调查,中职学生最喜爱的运动是篮球,而在篮球活动中,踝关节、手指、膝关节的损伤最为严重。考虑到运动损伤的突发性、教学模拟的危险性和不可操作性、中职学生好奇心、探索欲望强以及他们的青春期逆反心理等因素,我们开发了“篮球运动损伤模拟实验室”,通过学生独立操作,自主学习、探究,总结运动中造成损伤的因素,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损伤的目的。

软件的使用,易于学生观察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操作教学软件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很容易的总结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教师引导归纳。教师把握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伤害的因素。

在学生了解了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后,使用生活中运动损伤后果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于损伤的危害的印象,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规避危险的意识。

本课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新颖、生动形象;易于学生观察体会学习,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动手实际体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积累信息。

通过教学实例证明,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通过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视听刺激,能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兴趣昂然的情况下接受知识,并能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地感知、理解和记忆,避免了因传统教学方法上的定势而使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

第7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智力因素一般说来,它包括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即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作用的心理因素。既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它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动力、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根据国内外有关智力发展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要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有突出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培养至关重要。沈德立等曾通过镜画实验研究了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结果表明:动作技能形成的好坏与学生成绩关系不大,而与个性特点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即被试掌握技能的好坏与快慢,往往取决于他们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兴趣、信念、注意力等心理特点。

有这样两项研究说明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有两位理工高考生,智商同为136,一位非智力因素优秀者考分为500分,另一位非智力因素不良的考生只考了355分;美国有一项对高智商儿童的追踪调查反映出高智商儿童成人从业后,不一定就有突出的成就,而其中一些佼佼者几乎都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成就敢,有广泛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又有坚强的毅力与刻苦精神,有的还善于合作和交往。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和非智力相互影响

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培养。而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培养,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获得某种知识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有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愉快的从事某项活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一点一点的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学生没有了兴趣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教师要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如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可由教师带做徒手操换为学生自己组织、或以武术操、少年拳、棒操、小游戏、等进行、或以健美操、体育游戏等方式进行。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会使学生有新鲜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体育知识的介绍,各项目体育强国及我国体育强项的了解,也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向同学们讲述我国女排健将们在奥运赛场上和对手争冠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了民族志气,激发了学生奋勇拼搏、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总之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增强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

2.诱发体育活动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具有始发 选择 强化三种机能,学生在学习动机内容和性质上存在差异,但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指向性来看,大都表现为间接性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知识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和锻炼意志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明确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情感是主体对有意义客体的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深厚而强烈的情感能成为加深人的认识、推动人的行动的力量。情感的动力主要体现在激励、调控、渲染、动力、强化等方面。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活动自身的特性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并能给人以各种体验和激发起各种情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直接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愉快、兴奋、乐于接受的情感中学会动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适宜的教学节奏,在教学中将教材的趣味性和难度性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想学、想练、乐学、爱练的积极向上的志向,获得愉悦欢乐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关心体质弱技能差的学生,并以良好的教态来传递爱生之情,提高学生智力活动能力,加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缩短学习动作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强烈欲望和改进错误动作的信心;通过运用竞赛、评比等方法、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愉快,兴奋满意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喜欢体育,乐于学习,积极向上。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是根据某种动机,支配人的行动、思维、身体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它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即遇事能当机立断,毫不犹豫。自制力,坚持性,此外,意志品质还表现在勇敢、机智、顽强、不畏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等方面。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游泳、单杠、高低杠等项目,田径中的跨栏,撑杆跳等难度大、技术性高、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4.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优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对智力的发展和智力的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智力方面的缺陷有补偿作用。中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会增加学习者的信心,产生良好的心境,学习更加勤奋。

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优良性格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运动,因而平时被意识控制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可以充分展示出来,又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适合于不同学生性格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结合不同项目,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与恒心;球类项目侧重与自信果断,勇于拼搏;游戏侧重与机智灵活等等,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

总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秀丽.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作用[J].体育教学.1999.

[2]王中锴.中专生的体育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6.

第8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语言教学手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4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非语言行为为教学服务,促使师生之间信息顺利沟通、情感及时交流,并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恰当的调节,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而非语言教学手段,由于它具有多样性、不确定和隐蔽性等特性,所以,用非语言手段指导学生的不多见,就体育教学特点来讲,很有必要对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一、非语言教学手段概念及其内容

1. 非语言教学手段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有意识地用于教学的非语言信号(符号),并传达某种信息的行为,均为非语言教学手段。它主要包括教师的哨笛声、鼓掌声、体语、教师的各种动作(包括示范)、言语的辅助成分等。

2. 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分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根据其表达方式可分为: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的信息系统,它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或状态。体育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的眼色、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等。它反映了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状态的态度与反应,如:微笑、温和目光、点头等神态,表明教师的反应是满意的,而皱眉、凝视、摇头或摇手等神态,表明教师的反应是不满意的,它希望并暗示学生修正课堂学习行为的方向与状态。由于这类体语是在学生的视知觉――心理暗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互动。因此,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合理的调节显得有效与实用。

(2)示范:示范是一种特殊的身势语,是体育教师刻意模仿或练习的身体动作。它是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技术的模仿中心,是体育知识、技术传授的主要手段与方法。示范动作的演示,犹如教师黑板上的板书犹如学生手上的教科书,它把知识、技术的信息内容更简捷、更直观地表露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视觉目标,直观而生动。同时,它能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它与讲解相辅相成,是体育教学中较独特、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3)言语的辅助成分:它指伴随言语过程的非语言的声音特征,即声音的音质、音量、语调、节奏等。它紧随于言语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应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声音特质的传导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教师表达对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应。体育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积极肯定的语气将有利于润色或调整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改变语调、加重音量、拉长或急促的声音刺激,将引起学生的警觉反应,促使学生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二、非语言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其目的都在于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递、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对课堂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及时的调节,达到师生间的全面互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就应符合或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原则,这是获得非语言手段最大作用成效的根本保证。

1. 师生共意原则。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必须是师生双方共同约成、彼此能领悟接受的,即教师所运用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和合理运用的,并必须符合本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

2. 善意尊重原则。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组织管理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饱含热爱与信任,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

3. 适度原则。教师的非语言教学手段不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主导行为,它运用于教学只仅仅是辅的、服务性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程度上必须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教师的表达运用要自然隐蔽、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同一时间内运用次数过多、过杂、过长、过繁。纷杂无序的非语言教学手段不仅不能突出主要的意图,还会互相干扰,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师生间的贤交流效果。

4. 最佳组合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非语言和语言行为有机结合,必须是合理一致的,最优的选择搭配。在运用多种非语言教学手段时,也应进行选择和最优搭配。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就应对各种语言教学手段和非语言教学手段进行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语言教学手段与非语言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情况准确把握,提高语言教学手段和非语言教学手段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运用艺术。

5. 协调一致原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还必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环境、气氛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相适合。这种协调一致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非语言教学手段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情境、教学对象以及具体的运动项目: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应掌握好、把握准非语言教学手段的时机。使非语言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配合语言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学是双向的活动,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情,随时调整课的运动量等相关指标和调整学生上课的各种情绪。由于非语言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无法将所有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手势、哨声、身体动作等,所表达的含义在学科理论课中向学生讲清楚。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加强该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良好作风。

第9篇:体育教学的手段范文

所谓德育的“拿来主义”,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现成”的教育材料经过教师的加工、组合、提炼后提供给学生,以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受到教育,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手段之玉,攻学生德育之顽石。

德育的“拿来主义”,之所以能够极大的提高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德育的“拿来主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特点之一就是注意的不稳定性,而注意又是思维的基础,是受教育的开端。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育以其先进的技术、崭新的模式,使教育教学具有图、文、声、情、动、乐并茂的特点,创造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空间。这些教育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他们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大脑在轻松愉快中自行达到思维高度活跃.。科学实践证明,人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0%左右,听觉获得的知识占11%,也就是说通过听、视觉手段的充分利用,对开发学生大脑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现代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刺激人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长时间保持在教育材料上,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了智力基础。

2. 德育教育手段能充分唤醒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德育低效,究其原因,在于在德育这个最需要唤醒主体自觉的领域里,却无视学生的主体自觉,从而导致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导致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背离,加剧了学生对德育的顽强的疏远性。①在德育方法选择与应用中,之所以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因为道德与主体实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没有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便没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没有主体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②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抹杀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种教育,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先认定一种道德规范,然后通过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并错误地认为只要将之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全盘信服和接受并会自觉地去行动,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和创造精神。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下。

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够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上的自觉、自律。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提高教育效果,更希望自己能亲自去操作、应用。特别是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 、计算机等已走进家庭,学生对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熟悉;再加上各种教育和练习软件的不断涌现,给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可能,这些都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自己认知结构、实际需要,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过程由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确立,其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内因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启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所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教育需求是任何外部因素很难诱发和达到的。

3. 现代教育手段是弥补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不足的重要途径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格力量直接影响、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道德行为的持久。但是由于教师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人生阅历、工作方法等等方面的差别,教师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教育技巧、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及教育时机的捕捉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德育的效果上就是德育效果的差异,就是育人质量的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而弥补这一差异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利用“现成”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这些内容经过他人的加工,其语言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手段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刻性、影响的长远性是大部分教师很难达到的。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创设教育的情境,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如何,单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一些过去的、现在的美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背诵中接受教育这一点就是任何平淡的语言难以做到的――试想,一个沉浸在优秀范文中的学生,一个背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学生,一个吟咏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学生,他能不爱国、爱家?能不积极进取?能不心理健康吗?而这些如膏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仍会长久的释放这它们的能量。――而这一效果,是那些空洞的说教能达到的吗?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工具,在教育这一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教师是工具的使用者,因此劳动者的作用是任何工具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以身育人、以德育人更重要,不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德育效果而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对内容进行取舍、提炼、组织。

德育的“拿来主义”拿来的毕竟是现成的内容,不一定适合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加工使之实用,并提炼出其中内含的教育因素,使之升华并引导学生实践之。这正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3)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防止其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