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

第1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报告

我国近代水土流失的情况各地史书都有很多的记载,但为外界所注意却较晚,原因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在华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很快引起他们对有关原因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个叫梅耶(f. meyer)的美国人受美国农业部的雇用,到山西五台山地区收集耐旱作物种子和植物标本。那一带森林破坏之严重,土壤侵蚀之惨景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异乡人注意到,因为这个缘故,该地区水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这种实际情况的照片,同时将这种情况报告给他的雇主——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处。他的报告很快引起美国国内的关注,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t.roosevelt)在国会上作的一个关于自然保护重要性的演讲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类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1],提醒美国人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不注重自然保护的灾难后果。要求大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以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学执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 nyström)的约请和资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过植物调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恶化表示了震惊。WwW.133229.coM他在 “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学调查初步报告”一文中认为:“中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树木和木材值钱,他们就破坏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顾及将来。目前,大部分山区都是童山濯濯,他们用火和斧子毁掉了森林。的确,与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这可能与政治败坏相关。更糟的是,中国西北这里的土壤太轻而且气候太干燥,起保护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经破坏,表土立刻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风之中。其结果必然是,这容易移动的表土随风飘去,很快便是岩石裸露,除少数生命力强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长什么东西。它将需要花数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护,去修复贪心和无知带来的伤口,恢复被毁森林山地原先的葱郁。由于没有树,这些山坡地不仅没有用,而且对这里的村寨构成不断的灾害和危险”[2]。他的这番报告记述生动,记述了植被破坏后与土壤风蚀的严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关注。

当时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注意中国社会问题。一些在华的美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土地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的罗德民(w. c. 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间,他参加了国际救灾计划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灾荒成因时,黄河两岸的泥沙淤积、远远高出两岸的河床、静静的浊流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的农民与黄河这条巨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给这位学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调查来自上游的土壤侵蚀,了解造成如此严重的河道淤积的原因。通过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两年暑假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沈学礼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部分师生来到山西中西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发源和流经的宁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芦芽山、绵山山区考察。他发现这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很有价值的论文。

罗德民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指出汾河流域的宁武等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多,导致人们不断地向山地推进,用乱砍滥伐的方式破坏山坡森林植被,以扩大耕地生产所需的粮食。这种盲目的开垦,导致大量的山坡尤其是陡坡坡地失去自然植被保护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退化。在雨季时,由于缺少植被的涵养,雨水冲刷裸露的坡地,地表径流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坡地上沟壑纵横,一条条小泥沟逐渐汇聚变成大沟渠,大量的耕种表土冲入河道,导致河流淤塞,河床提高洪流泛滥,平原地区土地、房屋被淹。与此同时,当地非常需要的河水也迅流而去。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网溪流的含沙量已不堪重负,达22%。旱季来临时,到处缺水,人们同样面临严重的灾荒。由于表土的流失,新开垦的土地也很快在数年之内丧失了生产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比较当地寺庙周围等森林植被保持良好的斜坡与植被被破坏而改造成耕地的斜坡土壤侵蚀,得出了耕作地段的土壤侵蚀是自然植被地段的数倍的数据,指出正是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变成“中国的悲哀”(china's sorrow)。

他不但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而且也摄取了大量的图片。这些材料生动地反映了当地自然植被遭到随意破坏,盲目开垦,土壤严重侵蚀,河流和农田水利设施为泥沙淤积所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并被作为一种惨痛的教训在国外用于警醒世人。他还提出应该设法恢复森林植被,进行水土保持以减轻自然灾害[3]。

在山西进行的调查告一阶段之后,罗德民又在同处黄土高原并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的陕西省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并发现了同样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河道淤积的问题。1927年,罗德民又与有关部门合作,带领任承统等中国师生考察研究淮河流域冲塌及淤塞的原因。后来根据考察结果写下了“森林地面覆被物影响地面流量土层渗透及土坡冲刷之试验”,“淮河上游调查报告”等论著[4]。罗德民等人的工作对深化国人认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人在山西黄河支流及淮河等地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研究,不论是对当时在美的留学生还是国内的农林学术界认识水土流失后果的严重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西方人在我国北方其他地区的调查和相关工作

上个世纪前期,除上述山西汾河、滹沱河等地的土壤侵蚀报告对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外,当时还有一本名为《中国的森林树种与木材供应》也使国人尤其是学术界对国内的自然环境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肖(n. shaw)的中国海关雇员,他根据西方人的有关调查和海关报告写成上述著作。该书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各地的森林状况,其中也介绍了山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书中指出,原先森林植被的破坏,使雨季时由雨水冲刷而来的山坡泥土淤塞着河川和谷地。滔滔洪水冲毁建筑物、桥梁,毁坏良田。“在废墟中,建筑物被齐腰掩埋。从前可以骑着骆驼通过的门洞,如今只能手脚并用爬过去。我们曾两次行走过一座壮观的石桥,它曾经横跨在汾河宽阔的支流上,但如今它们雄伟的桥拱已淤塞过半,伫立在空旷的豆子和油菜地之中,犹如往昔繁荣的悲哀见证。自从该桥建造,已经有厚度达6m左右的被毁林地的表土冲积到河床中,溪流不再流淌林中的清泉,成为一缕细流或夏天的泥塘和雨季狂怒的洪流”[5]。上面这段文字非常生动地记述了汾河流域一些地区水土流失的悲惨境况。

书中对于山西附近的内蒙和河北的植被破坏和随之而来的土壤侵蚀情况,也有深刻的反映。在这部分,作者利用了从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些在我国华北等地长期进行考察和博物学收集的西方人搜集的资料。著作中特别提到河北北部原先作为皇家禁苑的“木兰围场”森林的破坏。他引述前人的资料说:“直隶北部是绵绵不尽的秃山,惟一保有森林的地方是围场。它展示了华北大平原以外地区本来的风貌。但中国人很少留树在这些山区中,因此,可能改变了当地的降雨状况,如今大雨突降时,洪流冲刷着童山的斜坡,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平原上引发洪灾和使土地荒芜。(围场)森林目前(1910年)只剩约1000km2”。但到肖编写著作(1914)的时候,他说:“这个‘大森林’现今只剩下约250km2,但周围还有森林植被良好的地段。然而,自从民国革命以来,对森林的破坏更加迅速,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用不了多久,整个林区将被破坏殆尽。”[5,48]其后不久,又有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河北北部承德、东陵等地的森林遭到迅速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在不断地加重。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风沙也逐渐向内陆飞扬。肖在著作中这样写道:“其结果,人们饱受由‘中国的悲哀’(china’s sorrow即黄河)导致的举世罕见的洪水之苦,没有谁能说清楚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他还写道:“在华北的北部边陲,其气候类型趋向于西伯利亚型或大陆型,其冬天的特点是有特色的沙尘暴,它由盛行的西北风从荒漠地区带来。”[5,34]

其实,正如上面史密斯指出的那样,山西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已经比较严重。西北部地区的植被破坏,使地处华北东部地区的北京的沙尘天气也非常严重。有人这样写道:“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的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6]。这段话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沙尘对这一地区的威胁。

顺便提一下,因为有感于气候变得愈加干燥,加上一些西方人如斯坦因(a.stein)等对长城附近农牧地区荒漠化不断加重的描述,以及上述史密斯等人关于山西植被的调查报告,当时有个英国人认为沙漠正在侵入华北。他撰文指出:陕西的榆林、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北部都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明显地存在沙漠南侵的情形。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也不时有自北而来的沙尘出现。而这种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在华北和西北的童山和荒地上多植树才能解决[7-8]。他的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另外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的赞同[9]。

值得注意的是,肖的著作也从正面指出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书中指出:“在中国的满洲(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其气候因现存森林的良化作用而相当宜人;然而由于这些森林正遭到砍伐,不妙的端倪已经呈现。因此,保护这里的森林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出于维护木材供应的需要,也因为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蒸发,以及作为防护林带等方面的作用。”[5,35]很显然,他的这段话是富有说服力的。

除肖指出东北的森林具有的重要生态效益之外,当时对人们很有启发作用的另一例子是德国人在青岛的造林。1898年,德国人强占青岛后,打算长期占领,见当地缺少林木,水土流失严重,于是采取措施,在岛上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同时制定了有关法规加以维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这种情况引起了国人的重视[10]。上述两方面的例子对于国人,尤其是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森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倡导中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3.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发端

目睹当时国家灾难深重,一批颇有责任感和试图通过“科学”来救国的学者对上述西方人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罗德民同在金陵大学林科工作的林学家凌道扬,以及当时在农商部任职的林学家韩安等利用各种场合呼吁社会注意保护森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917年,凌道扬在《东方杂志》发表了“论近日各省水灾之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同年,有学者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国无森林之惨苦”[11],对肖的著作进行了介绍,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接着于1918年,韩安在《农商公报》发表的“造林防水意见”中语重心长地写到:“治河之事,不求根本之方,维听主工者各自为政,不相统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堤也,塞口也,枝枝节节,岁岁不休,河堤愈高,宣泄无由,故终不免于溃决也。”他阐述了水灾消长原理,列举了森林可增加树冠截留雨水量及其蒸发量、入土量,减轻雨水冲击力,减少流水挟沙力,延长冰雪溶解时期等。断言只有广植森林,才是预防水患之根本要途。他针对酿成北京水患的5条大河,主张首先对挟沙最多、为患最烈的永定、子牙两河,进行造林防沙治理。他忠告当局:“畿辅乃国家首善之区,防水为民生利害所系,尤宜积极为天下倡。所望当今之执政者,悯洪水泛滥之创痍,定十年树木之至计,毅然提倡,决然施行,将来京畿一带,佳木葱茏,河海清澄,国家人民同臻利福。区区之愚,不胜大愿。”[12]表达了一个学者对国家建设的拳拳赤子之心。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林学硕士的金邦正,在回国不久后也曾关注于国家林业的建设方面。在其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曾向国人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的宣讲,以引起社会的重视[13]。

当时林学家的积极倡导,加上一些学者如韩安本身在政府部门任职,水土保持事业开始逐渐在我国政府部门被注意,一些具体的工作开始取得进展。

首先,可能是受罗德民等学者工作的影响,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堤防造林及限制倾斜地垦植办法”。著名林学家陈嵘认为:“此举为以森林防止灾荒之良好计划,已为各专家认为中国最急要之问题”。[4]虽然在当时慌乱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办法”不一定有多大的作用,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于1940年初,当时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内工作的一些科技人员,针对治黄工作提出了防止泥沙问题,同时成立了一个林垦设计委员会来推动以森林防止冲刷,保护农田,拦蓄水源改进水利的工作。当时任林垦设计委员会总干事和常委的就是水土保持学者任承统。同年8月,林垦设计委员会改名为水土保持委员会。从此“水土保持”作为一个近代专用术语被正式加以使用。[14]同年10月任承统筹建了我国国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机构,即该委员会所属的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15]。

1941年7月,在当时的农林部林业司司长、林学家李顺卿的主持下,中央林业实验研究所成立,所长韩安是一个非常热心于祖国林业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的人。这个所的工作也包括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韩安和他的一些同事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其中包括1945年奉命接办重庆歌乐山水土保持示范场。

1941年,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邓叔群离开重庆,前往甘肃兰州,筹建西北工作站。他首先着手绿化兰州南北两山。设计出在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采用“水平沟”造林的方案,为保持水土、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6]。不久,他辞去上述实验所的职务,应其校友张心一先生的邀请,出任西北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主任。此期间,他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了科学经营管理森林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范例——洮河林场。

洮河是黄河的大支流,当时其上游的大片原始森林的经营机制非常落后,当地人常把森林的树木卖给木商,木商定期将树木砍光后,再放火烧山,然后垦荒,将土地还给他们。由于森林的破坏,造成黄河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邓叔群利用公司的资金,在洮河上游的卓尼买下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创办洮河林场。制定出了一整套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不但使当地的森林得到持续利用,而且对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作出了重大贡献[17]。

1942年,由于林学家的推动,农林部在甘肃的天水设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由傅焕光任主任。这个区面积130余hm2,包括沙滩、沙堆、坡地、溪沟等各种不同地形。先后进行过一些颇有成效的试验工作。包括保土植物实验与繁殖、坡田保土蓄水试验、径流小区试验、土壤渗漏测验、沟冲控制、柳篱掛淤示范和荒山造林试验等[18]。1942年,当时已经离开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任承统以农林部专员的身份在这里协助工作。在傅焕光的领导下,这里逐渐形成了我国早期的一支水土保持科研队伍[19]。当时已经担任美国水土保持局局长助理的罗德民也曾到这个示范区指导工作。由于罗德民有工作在身,不便在华久留,于1945年返回美国时,带着傅焕光和任承统到美国考察和学习水土保持工作。还特意推荐另一美国学者寿哈特(d. v. shuhart)任中国农林部水土保持方面的顾问。

寿哈特来华后,在我国的西南的贵州、云南和华南的两广等地做约半年时间的调查工作。后来在重庆建了个小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发表过“美国水土保持之实施及在中国进行之方法”、“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等文章。[20]上述两位美国学者还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举办过培训班,培训过水土保持人员20多人。[21]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除从事小区的水土保持试验和水源林保护工作外,还开始提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葛晓东等林学者阐述了这项工程在改造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时风沙危害的情形,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防风沙林营造后的效果,同时介绍了发展动态。另外,还对造林地区及其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这个巨大的工程建设提出了科学的建议[22]。随后,农林部林业司对此进行了规划设计。拟在沿辽宁通辽经热河赤峰、察哈尔多伦及新明[①]、绥远陶林、包头及东胜[②]、陕西榆林和定边、宁夏磴口、紫湖及中卫、甘肃景泰、永昌、山丹和张掖而达酒泉和青海都兰建设一条平均宽5km,长约5 000km的防沙林[23]。

在林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推动下,当时的农林部也逐步开始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规定:

(1)土地坡度在15º以下者农垦,在15º—25º的用作牧场,25º以上的种树。

(2)西北等高寒地区发展畜牧。

(3)各大河上游两岸林牧为主。

(4)内地各省荒山植树造林。

(5)各垦区如坡度太大,改农为牧。

(6)坡度大的地区,交通方便者,可以改作梯田,交通不便的地区,则以发展林业为宜。[24]

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明了,相应的学术团体、组织也水到渠成地形成。1945年,一批热心此道的学者在重庆的枣子岚垭召开了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大会。在会上,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任承统、陈鸣佑等十一人当选为理事,凌道扬被推选为理事长[25]。从此,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 i. s., frank n. meyer plant hunter in asia[m]. the iowa univ. press, ames. 1984。p.86-90

[2]. smith, h.,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botanical investigation in south and central shansi[j]. china journal, 1925, 3(8):449-454.

[3]lowdermilk, w. c., forest destruction and slope denudation in the province of shansi.[j] china jour. sc. and arts. 1926.4(5):127—135.

[4]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m].,北平:中国农学会,1934,99-100

[5]shaw, n., chinese forest trees and timber supply[m], t. fisher unwin,london, 1914.pp.128,48,34,35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第三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97

[7]sowerby, a. c., approaching desert in north china. china jour. sc. and arts.1924,2(3):134

[8]sowerby, a. c. 1924. forestry in china. china jour. sc. and arts.1924,.2(4)178

[9]englaender, a. l.,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deserts and the encroachment of the desert on north-china[j],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28, vol. lix, pp.146-168

[10]胡学愚,重栽中国森林论[j],东方杂志,1917,14(1)3-8

[11]勰,中国无森林之惨苦[j],科学,1917,3(5)608-610

[12张楚宝,韩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8

[13]金邦正,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两院演说中国森林情形[j],森林,1921,(1)1-3

[14]马宗申,我国历史上的水土保持[a],载: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史研究[c],第3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67页。

[15]姜志伟,任传统[a], 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156—170

[16]吴中伦,缅怀尊敬的邓叔群先生[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93

[17]沈其益,怀念敬爱的导师邓叔群教授[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87-91

[18]沈鸿烈,农林部水土保持近讯[j],林讯,1944,1(2)20

[19]吴中伦,傅焕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70—84

[20](美)寿哈特,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j],夏之驿译,林讯,1945,2(4)8-14

[21]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研究室,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203

[22]葛晓东、杨敬宾,大西北防风沙林营造计划刍议[j],林讯,1945,2(1)7-11

[23]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220

第2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地位对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一、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第3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表现

【分类号】:S41

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植被具有固土、保土、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水蚀及风蚀等多种功能。森林植被破坏会引起土壤流失,土资源减少,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森林环境问题,对土资源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土资源也是森林生存发展的基础。

地球表面陆地只占29.2%,其余均被水覆盖。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高等生物栖居在陆地上,特别是人类全部都居住在陆地上。因此,陆地是生物圈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依赖陆地生态系统从事农业、牧业、林业以及其他多种经济活动,以满足食品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是决定生态系统构造及其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岩石经过千万年风化侵蚀和生物作用的复杂变化演化而成的。在人类过分榨取和不适当的利用下,土壤可以在几十年,甚至几年之内退化或破坏。土壤一旦发生退化或破坏,通常是难以恢复原状的。土壤的破坏是对农林业生产的最大冲击。

森林的保土保肥效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⒈固持土壤的作用

森林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林地下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起到有效的固土作用。各种植物的根系都有固持土壤的作用,以林木树种为好。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垂直根系和扩展较广的侧根系,能以相当大的深度和幅度固持土体,加之树木之间根系相互交错,构成地下“钢筋”,固土作用就更大。如一株平茬后三年生沙棘,其根系向水平方向延伸最长可达6.3m,新生根蘖苗95株,固土面积4.8m2。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1kg土壤的能力。

2.改良土壤的作用

森林通过改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本身的生理活动,对土壤物质的某些更新产生影响。森林是庞大的生产有机物质的“工厂”。林木通过其强大的根系向深层土壤吸收无机盐分,再通过庞大的树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这样就提供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条件。林木中每年有70%的有机物质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归还到土壤里。林地中的根系,一方面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造自身,另一方面又向土壤内分泌碳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增加了土壤中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溶解,为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使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

大尺度估算:水土保持功能在大尺度上可以通过计算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减少土壤侵蚀的总量来评价。结合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图与不同气候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侵蚀模数从大、小两个尺度上确定区域森林土壤的现实侵蚀模数;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按全国土壤侵蚀分类级别的“强度级”对应水、风蚀模数上限8000t/(km2.a)进行估算。利用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土壤侵蚀量、森林覆盖区的土壤侵蚀量及森林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

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减少土壤侵蚀的损失估算可以从土壤侵蚀的后果来考虑,包括可耕面积减少;土壤肥力 (营养物质)的损失;泥沙对江河湖泊的淤积等带来的损失。通常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减少土地损失面积及其经济价值。根据土壤侵蚀量、土壤容重和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来推算土地面积减少量。通过所取得植被分区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厚度数据,再结合上述计算所求得的森林各气候带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从而估算出森林每年减少的土地面积。采用机会成本来估算森林每年减少的经济损失。

(2)单位森林每年减少土壤损失的经济价值。土壤侵蚀带走了大量的土壤营养物质,主要是土壤的有机质、N、P和K。通常只考虑土壤中全N、全P和全K的含量。根据以往对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全N、全P和全K的含量的研究和我国森林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

(3)减少泥沙对江河湖泊淤积的间接经济价值。按照我国主要流域的泥沙运动规律,一般土壤侵蚀的流沙有24%淤积于水库、江河、湖泊,这部分泥沙直接造成了水库、江河、湖泊蓄水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根据我国l m3库容的水库工程费用为0.67元人民币来估算某地森林每年减少泥淤积的经济价值。

第4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营林工作 意义 可持续发展营林造林工作是为了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补充和增加我国森林资源,并且促进我国林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政府对营林造林工作十分重视,并多次提出和倡导我国各个城市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大力发展林业,以求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全面实现林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营林造林的意义

1.1 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营林造林作为我国林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存在基础与林业的生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拿造林工作来说,其工作中的植树造林可以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使水土得到一定的保持,从而减少和降低我国土沙漠化土地在总体土地资源中所占有的比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不多,且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常常发生干旱或水涝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一旦发生降雨,其雨水就会裹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里,然后发生水涝,造成河水漫过大坝,毁坏大坝周围的农田和土地,并且还有可能会增高河床的高度,造成入海口被淤泥或泥沙堵塞,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系列连锁问题的产生,就一定要在问题的源头处加以控制,抑制和防止水土的流失,利用植树造林的方法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中适当的水分,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

1.2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风沙所到之处,田园会被埋葬,城市会变成废墟。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再种上草,这样风能刮起的沙砾也就减少了。

1.3 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植树造林,从其名词解释上来看,其主要是指大量的植树,建造森林,补充森林资源等一系列工作。我国的营林工作的重点之所以会倾向植树造林,其原因除了大量植树可以增加和补充森林资源,改善空气质量以外,还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很多的物质资源,比如提供水果、药材等。

1.4 除了以上三种功能之外,植树造林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和控制噪音,美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舒畅的,且休闲、工作和学习都不容易受到外界噪音干扰的生活环境。

2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2.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2.2 营林工作的内容。①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②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③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依靠发展林业。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发展科技,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4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机制

4.1 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4.2 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

4.3 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4.4 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白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要实现我国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相关的营林造林工作。林业管理者和负责人要正确、全面的认识到营林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且要对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意义有所了解。在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对营林工作的认识,巩固了营林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之后,林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从执法、检测以及法律责任三个方面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其具备更专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达到提高林分质量,实现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参考文献

第5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56

随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与深入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建设成为影响生态文明持续发挥的关键因素。因而,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林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的动力之一[1]。

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压力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逐渐被广泛地利用,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常规能源,而使用这些常规能源时所释放出的大量CO2,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另外,由于法律法规缺失、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大规模的森林被砍伐,森林覆盖面积逐渐缩小,致使森林的吞吐能力和固碳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因此,大力发展林业,扩大森林的覆盖面积,恢复森林吸碳排氧的能力,是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压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1.2 可以防沙治沙

荒漠面积逐年扩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森林蓄水保墒,防风治沙是阻止沙漠面积继续扩大的有效方式。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沙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障碍,而在全国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之中,大部分的沙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而较小部分土地仅仅只是有明显的沙漠化趋势。因此,扩大林草的覆盖面积,是防沙治沙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

1.3 可以提供大量的可再生资源

作为与煤、石油、天然气并重的4大资源之一,森林资源成为各国实行能源战略的新选择。在世界公认的3大原材料之中,木材是唯一的绿色、可再生的原材料,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以及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大面积种植树木,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力,不仅可以改善生态,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对木材以及木制品的需求。

1.4 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和核心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标志。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高于自然灭绝的速度,而森林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资源库,因此,大力发展林业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另外,森林可以涵养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维护粮食供给、保护水资源等作用。

2 发展林业的有效措施

2.1 改革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

林业具有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湿地、治理水土流失、防沙治沙、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责任,与传统的林业相比,现代的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因此,认清林业的重要作用,改革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是保护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家林业局应该合理制定林权制度,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在维持合理的森林覆盖面积的基础上,促进林业的发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建立系统的林权制度,以林业的发展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2.2 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家应该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促使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同时,森林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独特作用,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2.3 建立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博物馆、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人们了解和探索各种森林资源,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和扶持林业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森林文化等,大力发挥林业生态文化的价值,利用林业生态文化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 总结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国家需要重视林业的地位,大力发展林业,以林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完善有关林业、林权的法律法规,以林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第6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建设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比第五次(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见表1。

1.2.1 荒漠化。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2,并以每年约2500 km2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亿人口造成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1.2.2 洪涝和沙尘暴。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1.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1.3.1 林木生长量低。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加上国家资金投人不足,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致使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率很低,见表2。

1.3.2 资源消耗量大。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1.3.3 开垦林地。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1.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1.4.1 合理的生态采伐。生态采伐的原则是,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1.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12.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处;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

1.4.3 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管理。以生态和社会需求为主,兼顾经济利用,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分类发展。一是按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用的要求,将森林按区域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是按行政区域,而是按资源的自然特征划分,更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二是林业计划体系应有权威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林业的规划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上的,这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保证了林业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任务明确。三是林业计划体系将基本森林资源计划与重要林产品长期供求预测联系起来,作为林业发展的长期方向和制定林业政策的指南,这样的计划体系既突出生态建设,又强调了林产品生产的重要性,用材与生态利用兼顾,有利于引导林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预测,组织森林培育和经营,使培育与生产不脱节。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使计划落到实处,并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1.4.4 加快国有林改革。第一,明确国有林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的作用已向生态环境、游憩娱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用途利用发展,其地位就是担负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持,同时,也承担着相当的木材生产任务;第二,改革国有林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提高国有林的经营效益;第三,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财政支持。中国的国有林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没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有林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支持。

2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加强城市绿化,有计划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第7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森林经营;临沂

中图分类号:S727. 4 文献标识码:A

林业在改善临沂市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做好森林经营工作就是临沂林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临沂市森林经营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临沂市的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林地面积由建国之初的3.73万hm2,增加到现在的39.9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6%增长到29.7%。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自然灾害明显减少,林业的生态效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同时,林业的发展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果品及其他林副产品,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特别在山丘地区,林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各个时机的不同需求,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2 临沂市森林经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长期以来,临沂市的森林经营是比较粗放的。主要是技术水平低,成林经营措施比较单一,更新率不高;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效益与成果联系不紧密;林地生产率低,地力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林分质量低,很难适应不断增长的国民经济对林业生产的要求和人们对优质木材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2000年对全市森林实行了分类经营区划,把全市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商品林进行经营。临沂市北部山区位于沂河、沭河源头,山高坡陡、保持水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划为公益林区。规划到2005年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65949.3hm2,2010年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72553.5hm2。中南部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冲积平原规划农田防护林体系。沂、沭、汶、祊四大河流及其大小支流的平原区,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低山丘陵及平原区域,稳定经济林面积规模,抓好银杏、板栗、金银花、杞柳等基地建设。规划到2005年商品林达到244042.9hm2,到2010年达到259157.2hm2。

2.1 临沂市的森林经营组织

2.1.1 组织目标

森林经营类型的目标是按照定向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经营森林,建立与森林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森林经营体系和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提高全市森林经营水平、完善森林的森林结构,不断增加并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1.2 指导原则

森林经营的指导原则主要是:经济原则,通过经营森林,取得经济收益;生态原则,保持森林生态效益持久发挥;永续原则,坚持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这3项原则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2.2 生态公益林经营模式

2.2.1 水土保持林

全市水土保持林面积132267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70.9%。水土保持林地类主要以乔木林、灌木林地为主,以缓解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经营目的。

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因地状况选择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混交林等混交类型。采用带状、块状、行间、株间等混交方法,混交比在30%以上,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应增加能改良土壤或护土力强的树种比例。

对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营造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对具有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灌木林地实行全封的形式。封育年限为每轮5a,一般2~3轮。为了充分发挥封育地类的土地潜力,加快封育成林,根据不同地类和条件,应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补植、平茬复壮、培育管理等育林措施。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火烧迹地、以及郁闭度0.2~0.3的低效林分可采用人工植苗、直播、补植等造林措施;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采取工程造林、对外招标的方式,结合市县镇部分包扶造林和乡镇自行造林3种方式,人工造林应具体视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等情况确定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山地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山地坡度在25°以上、土壤立地条件较差、水蚀严重地带造林。挖穴的口径0.5~0.6m。穴状整地:适用于缓坡或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造林。为半圆形坑穴,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0.6 m。带状整地:适用于山地、丘陵造林,沿等高线进行,带宽视坡度大小而定,一般0.6~1.0m以上,带与带之间保留自然植被带,山顶和山脚不整地。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风、寒、旱强,耐瘠薄的树种。

2.2.2 水源涵养林

全市水源涵养林面积41200hm2,占公益林总面积22.1%。水源涵养林地类主要以乔木林、灌木林为主,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保护可饮用水源、调节水的小循环和增加河水常年流量为主要经营目的。

营造混交且垂直郁闭度好的复层群落结构为主要经营模式,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因地状况选择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混交林等混交类型。采用带状、块状、行间、株间等混交方法,混交比≥30%,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阔叶树比例,确保林分郁闭度≥0.6。

营造方式应结合本县特点,对郁闭度0.5以上林分进行封山护林,对郁闭度0.5以下的林分通过人工促进更新、定向培育、人工补植等封育措施,加快优势树种生长,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对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火烧迹地可采用人工植苗、直播、补植等造林措施。人工造林整地严禁全垦,一般采用穴状整地或带状整地。

选择根系深、根量多和根域广,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

2.2.3 风景林

2.2.3.1 风景林的经营目标

将临沂市打造成鲁中南丘陵森林环境质量优越的山水风景旅游区域,使之成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都市群居民外出度假、休闲、保健的森林生态旅游首选目的地。本经营期内,根据全市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资源相对优势,倡导景点联合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并具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以旅游景区为支点,依托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休闲活动吸引广大的城市度假者,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以带动旅游景风周边农民的经济收入。到经营期末,力争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年平均增长5%,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强市。

2.2.3.2 风景林经营模式

临沂市的风景林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风景观赏型森林景观模式。该模式以满足人们感官上的需求为目的,以森林观光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空间。通过观赏树种的组合,构建色彩多样、树型丰富、层次变幻的森林景观;休憩游乐型森林景观模式。该模式满足人们休憩娱乐为目的,通过营造大量保健树种,并合理调整林相,建设人们休闲娱乐场所。主要满足人民森林保健、健身或休闲野营等要求;文化展示型森林景观模式。临沂市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荟萃,该模式将一些和历史、传说、宗教、习俗、社会名人、人类发展相关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植物组合一起,形成文化展示林,提高生态休闲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2.3 商品林经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符合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追求商品林经营实体价值最大化。通过精细管理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临沂市委市政府从2001年启动了绿染沂蒙造林工程,重点发展河滩地平原地的杨树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及环城林带建设。经济林在抓好银杏、板栗、金银花、杞柳、花卉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桃、枣、杏、柿子等杂果基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经营期内,果品、茶产业的集约经营以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同步发展为原则;以扩大资源与低产林改造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

3 临沂市森林经营的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对策建议

森林经营工作概括地讲有2大任务,培育森林资源,满足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国土安全的需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和思路,当前森林经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领导

从应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森林经营工作的管理,把开展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林分质量当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并建立相应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同时,强化森林经营机构,加强森林经营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国有林场、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等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森林经营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国家在培育阶段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对中幼龄林抚育等培育森林阶段,国家应调减林业税收政策,减免中幼龄林抚育的各种税费,以利积累资金,以林养林。同时,调整森林采伐限额、建立森林经营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森林经营者进行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并通过资金、资源、劳力、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各种所有制经营形式并存,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地方、社会和群众增加对森林经营工作的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经营工作。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

森林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应给予专项投资,或者发放长期无息贷款。同时,开拓各种投资渠道,强化育林基金的管理,保证育林基金用于森林经营及森林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

3.4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要求,在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经营,逐步做到“管死一块,管严一块,管活一块”。

“管死一块”就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死,不允许商业性采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管严一块”就是对一般公益林严加管理,对这部分森林要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兼顾经济效益。禁止皆伐,主要采取抚育、低强度采伐,注意引进珍贵树种,培育大径级木材。

“管活一块”就是对商品林应逐渐进行放开经营。对划入商品林的林地,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建立“谁造谁有”的营林体制,调动各方面营造商品林的积极性,加速商品林建设的步伐。

3.5 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

3.5.1 要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对生态环境脆弱、所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域要优先治理。当前应充分利用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水系生态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资金,加速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区域内的荒山荒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退耕还林地等宜林地的造林。

3.5.2 切实抓好商品林的建设工作

目前,我国木材缺口较大,每年需进口6000万m3,预计今后还将呈增长态势。为此,应积极与板厂、纸厂、大型加工企业相结合,走林板、林纸一体化的路子,推动商品林建设速度。

3.5.3 提高林分质量

全市的森林多为单层林,林分质量差,蓄积量低。为此,对林内的空地、疏林、灌木林地,采取补植、部分改造、全面改造、封山育林的方式。对立地条件相对较好、林木较多的林分要培育中大径材;对立地条件较差、坡陡、土层薄、林分稀疏的地块可补植侧柏、黑松等容器苗培育森林,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发展银杏等优良珍贵树种和能源林树种。

3.6 积极探索营林体制改革

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必须深化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起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现代森林经营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4 结语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它所承担着的生态建设、旅游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临沂市的林业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森林经营工作将在新时期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第8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1自然概况 东乌珠穆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大兴安岭西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44°40′~46°46′,东经115°10′~120°07′。全旗土地总面积4254033hm2。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由1500m逐渐下降到830m。境内地势开阔坦荡、起伏平缓、切割轻微。地貌类型以波状高平原为主,东部边缘为大兴安岭中、低山山地,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乌拉盖盆地。土壤由东北至西南依次为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栗钙土中嵌有大范围带状沙质土,其中部分地段已沙化为流动、半流动沙丘。栗钙土主要分布在满都宝力格镇,风沙土主要分布在萨麦苏木、额吉淖尔镇、嘎达布奇镇、道特淖尔镇和呼热图淖尔苏木,灰色森林土、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宝格达山林场境内。东乌珠穆沁旗是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地带,植物种类多,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隐子草、冷蒿等草本植物较为普遍,灌木树种有红砂、小叶锦鸡儿、山杏、杨柴、沙柳等,乔木树种有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榆树、杨树等。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域东西跨度较大,气候特点不尽相同,东部的中低山区属于森林气候特征,年降水量较多,年日照时数少,无霜期短、蒸发量小。西部地区则相反。由于地处大兴安岭西麓的中低山丘陵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东北部山区的降水量高达600mm,是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区,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至210mm。 2林地资源 全旗林地保有量459763.5h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0.81%。森林覆盖率3.12%,其中有林地覆盖率0.52%,灌木林地覆盖率2.60%。林地资源是林业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草原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东乌珠穆沁旗无立木林地面积17930.3hm2,占全旗林地面积的3.90%;宜林地面积288083.4hm2,占62.66%,林业发展储备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为广阔的林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森林保有量132828.3hm2;有林地面积22353.6hm2,占全旗林地面积的486%;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110474.7hm2,占24.03%;疏林地面积240.6hm2,占0.05%;未成林地面积6968.5hm2,占1.52%;苗圃地面积73.7hm2,占0.02%;辅助林业生产用地面积13638.7hm2,占2.97%;林地生产率73.13m3/hm2。 3森林资源质量 3.1自然度 按照现实森林类型与地带性原始顶极森林类型的差异程度或次生森林类型位于演替中阶段。天然林按自然度等级划分,Ⅱ级自然度面积126826.3hm2,占天然林面积的100.00%;Ⅲ级自然度面积仅0.7hm2。说明现实森林类型大部分与地带性原始顶极森林类型尚有一定的差异,次生森林类型位于演替的中期阶段,可以向Ⅰ级自然度的原始顶极群落森林类型发展。 3.2群落结构 全旗乔木林群落结构划分为两类,其中,完整结构面积14585.3hm2,占乔木林面积的65.25%;较完整结构面积7767.1hm2,占34.75%,具有较理想的森林群落结构特点。 3.3林木健康状况 森林资源质量按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处于中健康状况,面积99240.3hm2,占74.58%;处于健康状况的面积33712.7hm2,占25.33%;处于不健康状况的面积114.7hm2,占0.09%。说明林木健康状况大部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待于通过森林防护措施提高林木健康水平。 3.4森林灾害调查 林木所发生的森林灾害类型主要有虫害和旱灾,其中:虫害面积70.7hm2,占森林灾害面积的10.76%;旱灾面积586.1hm2,占89.24%。 4林地资源对草原牧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东乌珠穆沁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区位等级、林业生产条件、资源分布情况、林地生产力状况等,按照主导功能和利用方向,将林地划分为地域上连片、主导功能相对一致的生态功能分区。东乌珠穆沁旗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和锡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区两个生态功能分区,针对各功能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和林地保护利用发展方向。 4.1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区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在地域上包括东乌旗宝格达山林场、乌拉盖管理区、呼热图苏木。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端,其森林草原植被构成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在我国北方具有最好的代表性,该地区是以中山为主,平均海拔1000~1500m,总面积2262037hm2,沙化土地面积60615hm2,其中:流动沙地面积2605hm2,半固定沙地面积6122hm2,固定沙地面积51888hm2。本区域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主体,也是锡盟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分布区。多年来,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舍饲禁牧工程,林业生态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本区域全面推进“两项基本制度”,即草畜平衡制度和休牧、禁牧、轮牧制度,森林草原生态总体上得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况,林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科学化转变,森林资源实现面积、蓄积“双增长”,湿地保护、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加强,有效涵养了乌拉盖水系,为大范围草原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生态建设面积14680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330hm2,封山育林面积5815hm2,退耕还林面积6535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09%。营造林面积超过了前50a总和,林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p#分页标题#e# 通过实施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主,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更新、低产林改造和建设保护区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本区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森林草原过度带之一,是大兴安岭南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南的山地森林和森林草原是乌拉盖河及东、西乌旗草原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区域生态系统呈现出森林、草原、湿地等类型,其结构和组成均较复杂、多样,由于地处交错带其物种过度带的边缘,效益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区域存在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本区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锡盟营林造林自然条件较好地区,分布有大量宜林地,但人工林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森林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区域生态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林地生产力不高,区域森林资源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林种、树种单一,地处内陆,降雨量少,风沙危害大,无霜期短,造成林木生长量小,又处于交通不便地区,劳力缺乏,更新复壮不及时,林分质量有待提高。林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地处森林与草原过度地带,周边牧户聚集,牲畜繁多,禁牧问题已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同时,由于林分单一,林下灌丛密布,防火、防病虫害问题也十分突出,“一禁两防”(禁牧、防火、防病虫害)是本区域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分析:地处锡林郭勒草原与大兴安岭南麓交汇地带,东接大兴安岭,南临燕山北麓,西连阴山山脉,地形地势以高平原和浅山丘陵为主,低山阴坡普遍发育天然次生林,具备林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宜林地资源丰富,地域优势明显。牧民群众对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参与程度越来越多,区域林业发展的主体明确,多元化结构初步形成,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林种大部分为防护林,划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只有少量的商品林满足本区一部分木材需求。非木材资源在本区发展潜力很大,主要是林下的山野菜、药材、食用菌和林副产品等。到2010年年均产量达0.75万t,预计到2020年平均产量可达2万t,2050年平均产量可增加到5.25万t。 4.2锡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区 锡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区包括东乌旗额吉淖尔苏木、嘎达布其镇、乌里雅斯太镇、萨麦苏木、道特淖尔镇、满都胡宝拉格镇。本区是乌拉盖盆地和额吉淖尔盆地所组成的广阔地带,东部靠近大兴安岭西麓,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区内岗丘平缓相间排布,本区总面积4351765hm2,林地面积20171hm2,森林覆盖率0.14%。沙化土地面积65174hm2,流动沙地面积1072hm2,半固定沙地面积5977hm2,固定沙地面积54796hm2,露沙地面积3329hm2。本区是自治区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基地,中外闻名的乌珠穆沁旗大草原的主体,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牧业经济是本区的主体。 本区域地处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属于中纬度的西风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退化草场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本区沙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加剧。据统计,当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6d增加到20多d,生态的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由于气候连续干旱和超载过牧,草场严重退化沙化,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借助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有利时机,采取综合配套治理措施,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但由于该区域地广人稀,地类复杂,治理速度远远不适于生态建设的需要,林业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步伐。 本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锡林郭勒大草原是温带草原最有代表性的类型,该区域包括草原、林地、沙地、湿地、湖泊等不同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其中草原生态系统是主体,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本区地域辽阔,有良好的隐域性地类,适宜发展林业,林业主要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促进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生境多样,为林业资源发展和基地建设提供了很大空间,所以本区发展林业的方向是以保护性林业为主,即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基本草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护牧林。 5林地经营保护和治理措施 ①严格保护森林。设定全旗森林保有量目标,切实加强对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保护,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作用。②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强化对征占用林地的控制和引导,征占用林地收缴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必须优先用于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的森林植被不得少于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面积,并且不降低林地生产力。③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对于生态重要区域的陡坡牧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沙化草原,按照国家部署逐步实行退牧还林还草。④对于荒漠化严重地区,针对退化土地特点,符合森林植被恢复条件的,应积极封育恢复、造林绿化、修复生态,多种途径增加林地资源;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以封为主,灌草乔、带网片相结合,提高生态防护功能,扩大林地资源面积。⑤对于废弃工矿、废弃的牧户居住地,应加强整治,特别是坡度25°以上的,应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优先用于植树造林。⑥营造林要作为本区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根据土壤、水分、地形等条件,选择适宜林木生长的地段发展饲草料基地防护林建设,对荒漠化、沙化土地要大力营建防风固沙林体系,加快治理步伐。依据草原地类状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封山(沙)育林、育草、保护好现有天然灌木林地,适时进行人工促进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尽快恢复封育区植被,扩大林草植被。 6结语 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指标,也是生态状况优劣的重要评判指标。森林不仅有巨大的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再生产能力,而且具有稳定强大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防灾减灾、丰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对改善和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第9篇:森林保持水土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