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

第1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三管齐下治垃圾

我国超市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科技兴农关键是提高农户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论当前减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论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女性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价值分析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德医风建设——外延、内涵及运行机制

唐代社会风气对人神恋小说创作的影响

“詹姆斯方式”叙事手法——经久不衰的艺术——浅析《赝品》之叙事手法

跋涉者的足迹——《文艺评论方阵·余三定卷》读后

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分析

从德国继续教育看中国西部大开发

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高校中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政治课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的最佳模式

略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MFC应用程序框架及其消息映射机制剖析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启蒙——晚清洋务派技艺、实业教育思想研究

论我国现阶段的高技能型人才紧缺

岳阳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NIIT教育模式与我国IT职业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生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岳阳与西部高职教育比较研究

略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思考

广告词的写作

语文教改的有益尝试——从《广告词的写作》谈张建教授的语文教改观摩课

教学是教研的天空教研是教学的翅膀——听张建教授观摩课有感

独家

《独家》教学后记

一堂成功的教改观摩课——浅谈戴日新老师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

对一堂商务谈判英语课说“OK”——评戴日新老师的教改实验观摩课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教学后记

临床护理教学改革的成功典范——从《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谈吴丽文老师的教改观摩课

临床护理学教改的尝试——谈吴丽文老师教改观摩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销售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模具专业模块式教学研究

IT行业高职营销人才技能培养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论及其借鉴作用

半边湖鸟类的监测与研究

岳阳市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护理的挑战及对策

用名楼文化打造岳阳旅游产业的品牌

2008年岳阳市园林植物冻害调查研究

试论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十个理念

浅谈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四字”文章

第2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

为了更为广泛的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1],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制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文章主要针对日照市老年人参加的体育活动状况做一调查和分析,对其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更好的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日照市老年人活动的动机

由表2可以得出日照市老年人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慢跑或者散步。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等所带来的生理功能的衰退,使老年人在选择健身活动项目上受到很大限制,而慢跑/散步便于进行,活动强度、时间容易控制,这符合老年生理的身体素质的基本特点。

(三)日照市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调查结果表明日照市老年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一些社区空地、公园、广场和免费的体育活动设施等。这一调查结果提示了有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加大在小区空地、公园内健身设施的建设,给从事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提供有利的健身条件。

(四)影响日照市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共设置了影响日照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7个影响因素。由表6可知,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缺少场地设施>缺少指导人员>社区组织不健全>缺少活动经费>活动没人组织管理>家务繁重>其他。缺少场地设施是影响我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区缺少健身指导员,发展社区体育指导员,改善社区指导员的待遇也将是政府以后再社区体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课题[3]。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日照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目的明确,主要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病治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日照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呈多样化,但一些传统的、新兴的老年健身活动项目没能广泛地组织、开展起来。

3.老年人由于时间较为空闲,多数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而且活的频率、强度都比较适宜,锻炼的时间基本选择在早晨进行。

(二)建议

1.大力开发简单易学、有趣、适合不同老年人身心特点,实用易行的健身项目,倡导以康乐化为目的的老年体育,使老年人有更多可选择的适合自身健身的项目。

2.老年人体育活动要有科学性,不断加强对老年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采取多指导、少盲目的措施,加强科学锻炼。

3.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大大众体育经费的投入,在规划城市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体育场地与配套的健身设施,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健身空间[4]。

参考文献:

[1]卢先吾.全民健身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口结构;消费结构;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9-02

1 我国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状况

中国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总量变动和人口结构变动,二者都是影响消费及其结构变动的基本参数。

(1)人口总量及增长率。根据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56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多增人口401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3%。主要原因是同期人口出生率下降1.6个千分点,在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8个千分点,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

(2)人口结构变动。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对消费有较大的影响。根据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我国2005年人口金字塔(图1),可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几个特征。(1)55岁以上各年龄组分布均匀,基本上反映了解放前人口低增长的状况。(2)50~54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较小的驼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小幅增长状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形成的结果,其后因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45~49年龄组人口的相对减少。(3)30~44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驼峰,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时期人口失控导致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4)10-19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驼峰,这是人口惯性作用造成的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其后,由于人口控制比较好,各年龄组人口呈递减之势。

2 人口消费结构分析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的比例关系。随着消费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消费结构中不通过交易关系或通过不完全的交易关系取得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在全部消费资料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从而消费支出结构会越来越接近消费结构。同时,由于消费支出结构是通过货币支出反映消费结构,从而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在后面的消费结构研究就是指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消费质量、档次的变化。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模式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第一,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0.51降到2005年的0.37;农村居民该类支出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0.59降至2005年的0.46。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增幅较大。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0.18%,10年间增加了3.1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住房改革和房价上涨的影响。与城镇不同,农村居民从未享受过福利分房待遇,住房消费一直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同时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城市定居,使得农村居民该项支出还有着下降趋势。1995~2005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在17%左右波动,而在2005年降至16%

第三,在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方面,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都出现了下降,均下降了2.7%,这反映了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二者出现变化的原因又不完全相同。城市耐用消费品市场基本饱和使其该项支出比重下降,而农村主要是因为较差的消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消费支出。

第四,其他各项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费都保持着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以及我国通讯市场的快速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由1995年的3.11升到2005年的7.56,反映了医疗体制改革和健康消费观念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另外,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由1995年的8.84%增至2005年的13.82%,列消费支出各项的第二位。说明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使得居民该项支出大大增加,而助学贷款制度的普及,使其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要大于贫困生较多的农村。

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的总量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而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微观层面上。中国2005年人口金字塔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其对消费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0~14岁组人口,即少年儿童数量的减少,将促使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由于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20~29岁间的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进入繁衍下一代的阶段,这就使得我国儿童数量的骤减,已经导致了幼儿园、小学生源急剧萎缩的现象。这会限制我国儿童教育消费市场规模的发展,从而促使其进行结构性调整,朝着高端发展。

(2)15~29岁组人口,即青年人数将骤增,推动了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发展。15~19岁年龄组的驼峰作用对当前消费有着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消费需求扩大。就学人数增加,对高等教育招生能力和未来就业形成压力。同时,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势必会大大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从上面分析的数据中已经反映出来。二是学生用品市场活跃。学生人数的增加,推动了电脑、复读机、文具、体育用品、书籍、音像制品等学生用品市场的发展。

20~29岁组的人口数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时代特点也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部分人口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其性格独立,消费观念开放,消费欲望旺盛。即使他们刚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经济能力不强,但其较宽裕的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他们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如电脑、mp3、mp4等,其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促进了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其次,这部分人群更注重生活的质量,愿意为更美好的体验而付费,从而拉动了旅游、健身、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对服装、食品等传统市场的升级也有拉动作用。再次,这部分人口已经或即将进入婚嫁阶段,这对房产、耐用品市场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

(3)30~44岁年龄组的人口,即中年消费主力形成,将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是劳动力的主力军,一般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对整个社会消费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受教育程度、行为方式都与过去的中年人有所不同。从消费来看,一方面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较重视,由此可以促进学生用品市场的扩大,提高教育消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由于有一定的收入能力和新的消费观念,他们更乐于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消费,比如住房投资、社交支出、交通通讯工具的购买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这部分人有更强烈的投资意愿,对拉动我国的投资和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近几年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火爆,就明显的反映了这点。

(4)人口老龄化逼近,预示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关于人口群年龄结构基本类型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种:年轻人口型、成年人口型、老年人口型。当少年儿童人口比(0~14岁的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以下,同时老年人口比(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5%~10%,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时属成年型人口。按这个标准进行衡量,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属典型的成年人口型,但已经逐渐向老年人口型过渡。特别是50~54岁年龄组形成的驼峰,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将会对有关老年人口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较强的需求,尤其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会增加,并进而引起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迫切需要社会服务系统、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到来。

4 总结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主要影响儿童用品市场和初级教育市场的消费,抑制了相关产业的规模的同时促使其结构升级;

(2)青年人口的增加主要扩大了高等教育消费,同时也该人口开放的消费观念会促进电子、电子商务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型服务行业的兴起;

(3)巨大数量的中年人口,是社会消费的主力,他们稳定的经济实力会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扩张,同时,他们强烈的投资欲望,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4)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这必定会促进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发展。

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市场和产业调整策略:

①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我国青年的消费特征,我国服务业应该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时代感强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其对个性、新奇的偏好;在服务方式上,也多运用科技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符合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年人的需求,服务业可以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为己任,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年人对舒适体验及彰显身份的需求。

②发展农村商品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了,但其相对闭塞的消费环境抑制了消费。因此,在城镇商品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市场则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③大力开发老年人市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也必须正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及其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仅仅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在我国,老年人市场还是一个较大的空缺,很多传统行业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开拓老年人市场不仅是很必要的,而且是很急迫的。

参考文献

[1]谭耀武.南宁市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3,(4).

[2]谭耀武.广西人口结构变动的消费结构的影响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3]伊志宏主编.消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第4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1-02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三农”工作的焦点和热点问题,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制度。笔者认为,确定合理规模,对于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3项制度和稳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和先导作用。

安徽省滁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组织化程度、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因此,以滁州市为例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教育培养和政策扶持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滁州市农村劳动力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数量 据《滁州市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12年农村劳动力233.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66.4%;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208.5万,占农村劳动力81.3%;务农劳动力9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45.9%。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转移出农村劳动力112.9万人(表1)。

2 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分析

2.1 现有(准)规模分析 截至2012年底,根据农村土地流转(3.33hm2以上)情况,以大户户均流转面积为标准折算,从事粮食、经果林及其他生产户数分别为6 643户、813户、210户,合计7 666户(表3);按照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户数为32 421户(表4)。种养大户合计40 087户,按户均2.8个劳动力(表2)计算,从事种养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为112 243人。另外,根据调查统计,现有机防手12 049人、农业经纪人12 359人、农资经销8 075人、农村沼气工70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952人。即:滁州市现有(准)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和服务人员)总规模为14.6万人,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准)新型职业农民7 666户、2.1万人。

2.2 行业性质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分布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服务的各个方面。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还是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同。在适应市场能力方面,经营>服务>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经济作物生产>粮食作物生产。从地位来看,粮食作物生产保障的是“米袋子”,养殖业、经济作物生产保障的是“菜篮子”。因此,从事粮食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市场能力最弱,但地位最重要。

2.3 教育培养能力分析 从理论教学量看(表5及《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行方案》),按平均每门课141学时计,至少需要开设13门课;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1∶1)~(1∶2)计,理论教学至少需656学时;按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1∶1计,集中理论教学至少需328学时;按每天8学时/d计,集中理论教学至少需41d,年需集中理论教学20d左右。从理论招生量来看,滁州市具有农业类中职学历教育以上办学资质学校17所,按70个专业班(次)、每个专业班(次)招生40人计,每年可招生2 800人左右,一个5a教育培养周期仅能容纳1.4万人。

2.4 政策扶持能力分析 根据试点情况,政策扶持主要包括教育培训补助、产业发展扶持、社会保险补助等。本文仅对教育培训和养老保险补助两项扶持政策进行分析。教育培训补助,包括免学费、助学补助两项,按每年招生2 800人、平均每人6 000元计,每年需财政资金1 680万元(2014年滁州市实际享受免学费、助学补助1 413人次,补助424万元),年新增财政补助资金1 256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测算,按年缴费标准中间数1 000元、地方财政补贴30%计,地方财政每年为每个新型职业农民新增补贴240元,从事粮食生产的(准)新型职业农民每年需财政额外补贴504万元。仅以上两项扶持,每年新增财政补贴资金1 760万元,是目前用于农业职业教育财政补助资金的4.2倍。如果扩大到现有(准)新型职业农民总规模人数,则每年新增财政补贴资金4 760万元。

3 结论与建议

(1)滁州市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较高素质农村劳动力依然持续外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宜早不宜迟。

(2)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是构建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3大制度的前提和基础。确定规模要充分考虑务农劳动力状况、农业各行业性质和地位的差异性及教育培养和政策扶持承载能力等。本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规模宜小不宜大。就滁州市而言,从维护部级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和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出发,现阶段应该将优先选择从事粮食生产的(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育对象。

第5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创业;实践

一、创业项目简介

2015年,山东协和学院 “最美夕阳红”旅行社,被教育部评为部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该项目成立“最美夕阳红”旅行社,大力开发“银发产业”。 面对济南地区老年人市场,提供省内区域的景点旅游、自助产品服务和免费网络及上门旅游咨询服务。本项目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灵活、多样及独具老年人市场特色的旅游产品,运行成本低廉。团队的建立依托旅游、市场、网络专业借助相关资源背景,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该项目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二、市场潜力的分析

当前,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主要难题。我国也面临着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相关信息统计,济南市即将成为山东省首批老龄化城市。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即将达到120万人,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济南市老龄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迎来了真正的“银潮”。 近年来,国家旅游业发展也在面临重要的转型升级。山东省旅游业发展也正处在重要的转型升级的时期,从旅游市场选择的角度,将着力打造老年人医疗、养生旅游产品,让旅游市场发展不仅要承担经济和社会功能,还兼具着生态和民生功能。伴随济南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加剧的同时,大力开发老年人市场的旅游业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做成部分,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旅游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旅游企业在明确其经营方向的基础上,找寻企业最佳的市场机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征把异质市场分为若干个需求基本一致的同质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发展潜力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年人旅游市场针对其需求特点的不同,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又进行了市场细分。根据老年人其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收入水平、身体健康指标、购买行为、旅游需求意愿、生活环境等细分标准与因素,把老年人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

细分市场的容量和购买力是旅游经营者对其市场细分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对创业团队来说,只有当细分市场的老年人消费人数到达一定的数量,或者老年人消费力到达一定的盈利标准时,这样的细分市场才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因此,创业团队,要对老年人市场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旅游市场的细分,同时根据细分市场的规模和消费水平选择其作为主要的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

四、目标市场的选择

首先,创业团队对济南市老年人旅游市场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旅游市场发展相对完善,针对老年人市场的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产品特点不明确,市场开发潜力还很大。其次,根据老年人群特有特点,把老年人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最后,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进行深刻的调研和分析。老年人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产品线路周期不宜过长,对产品的相关配套服务具有一定的要求,偏好经济性和安全性,注重情感的注入,对医疗保健养生产品的需求更强烈。

五、创业团队的SWOT分析

部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最美夕阳红”旅行社,由山东协和学院五位学生和校内校外两名指导老师组成骨干团队。团队成员具有旅游管理及市场营销和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在校内老师的指导下,在旅游行业专家的帮助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团队的自身优势(S):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创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热情高涨;同时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政府和学校及相关部门和机构都予一定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创业团队的自身劣势(W):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实践经验及管理经验,这是团队最大的不足;同时,虽然对老年人市场做了前期的调研,但明显市场把握不足,针对市场的预测与前景等问题困难预期不足;在加之资金的供给也不充足。

创业团队的外在机会(O):大学生创业团队最终选择其重点发展的目标客源市场为济南市区北部,城乡结合处的乡镇老年人作为其创业团队的主要客源目标市场,此区域市场竞争相对较小。

创业团队的外在威胁(T):创业团队的主要目标客源市场为济南市区北部,城乡结合处的乡镇老年人。由于地处乡镇,她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旅游经验相对缺乏。同时,还受到其他旅行社的竞争,在客源市场上存在激烈的竞争。

六、开发设计旅游产品

创业团队,认真对客源市场的需求特点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对主要目标市场所处于乡镇周边的客源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同时,结合创业团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SWOT分析的结果,推出旅游产品及旅游相关服务。提供省内区域的景点旅游、自助产品服务和免费网络及上门旅游咨询服务。开发、设计灵活多样的独具老年人市场特色的旅游产品。

从分析当地老年人客源的需求特点出发,省内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相对较大。创业团队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整合省内适宜老年人需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整合相关旅游线路,打造医疗、保健、养生的主题旅游线路。例如:推出“品道家文化、登长城故迹、品养生素食”的济南市长清区大峰山一日游。此线路交通方便,价格经济,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活动参与性强,受到老年人的喜爱,线路一经推出,市场反应积极。同时,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团队成员还提供上门免费咨询服务。提供最新的旅游线路,实时价格,促销优惠政策等等。

七、售后服务及相关服务平台的搭建

创业团队把旅游售后服务作为团队业务的重要工作。老年人每次出行之后,都会有专人进行售后回访,通过了解吃住行游等方面的出行感受,提升服务质量。整理客户客史档案,进行有用数据信息的分析;推出针对客户的一系列相关服务,包括生日礼物、定期举行老年联谊会等活动,维系客户关系。

创业团队针对老年人闲暇时间相对充分的情况,推出老年活动室。免费提供旅游相关的资料阅览,视频播放和体检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场所。

创业团队利用活动室和志愿服务,搭建了服务平台。通过客户档案和客户联谊会,拓展老年人客户及老年人子女客户,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利用相关平台旅游资信和服务信息等各项服务,深受客户的欢迎和喜爱。山东协和学院 “最美夕阳红”旅行社,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至今创业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点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团队将会继续努力拓展老年人旅游市场业务,保证完成创业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第6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福利损失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42-04

[作者简介]张婵香,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贵州兴义562400)

当前,大学生逃课成为教学管理的难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课的学生几乎为零,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存在逃课现象。大学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大学生逃课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逃课的概念界定

逃课,是指大学生在未经请假情况下的一种旷课行为,也泛指大学生在课上做着与课堂无关事情的隐性逃课行为。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所谓“显性逃课”,就是指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针对显性逃课行为,老师可以通过点名、加大处罚力度等方式加强管理。所谓“隐性逃课”就是指相对显性逃课而言,学生按时来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似乎也在认真上课,但实质“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早就不在课堂上,只顾做自己的事,例如手机短信聊天、手机上网、看mp4、听mp3、看课外书等。这种上课不听课的现象与“显性逃课”是有本质区别的,“显性逃课”违反的是校规,而隐性逃课是一种软对抗,不易被察觉,也不易管理。按大学生逃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所谓“理性逃课”是指逃课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逃课是为了集中精力去学习有助于找工作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这样的逃课往往放弃的是他们认为对他们发展不大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理性。而“惰性逃课”完全出于惰性,他们既逃课又逃学,他们逃课的目的是打游戏、逛街或睡懒觉等。二者也是有区别的,“理性逃课”是市场机制的功利性选择所致,而“惰性逃课”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二、大学生逃课的福利损失分析

(一)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显性逃课的福利损失

博弈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性竞争者之间出于考虑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各自的竞争策略,但是这些竞争策略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竞争者作出的策略会对其他竞争者产生影响,可能会对其他竞争者的效用产生损害或引起其他竞争者采取相应的反策略。

在高等教育市场上,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消费者。服务者希望自己的服务水平(这里的服务水平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得到消费者的满意,消费者则希望自己消费得满意(即大学生能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行事,想上课就上课,想不上课就不上课)。二者是利益不同体,都希望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于是在高等教育市场上存在着逃课与点名的博弈。对于老师来说,点名给他带来的效用比不点名大,点名可得效用(+50),不点名只得效用(+10)。对于学生来说,显性逃课给他带来的效用比上课带来的效用大,显性逃课可得效用(+60),不逃课只得效用(-60)。

如图1所示,假设老师和大学生为高等教育市场上的两个人,当高等教育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时,信息是对称的,大学生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点名,老师知道学生什么时候逃课。于是都会采取防范措施,大学生选择不逃课,老师选择点名,二者可得效用(50,60)。但现实的高等教育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老师和大学生互不知信息。当老师选择点名,可得效用(50),大学生的最优策略是逃课,可得效用(60),当老师选择不点名时,大学生的最优策略是逃课,可得效用(60);当大学生选择逃课时,老师的最优策略是点名,可得效用(50);当大学生选择不逃课时,老师的最优策略是点名,可得效用(50)。理性的博弈结果是老师和大学生都选择点名和逃课(50,60)。老师每次都点名,大学生每次都逃课,由于现实的高等教育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显性逃课大学生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都能逃过老师的点名。对于大学生来说,逃课确实带来了刺激,给他们带来了所谓的效用(60),但损失的远比(60)大得多,浪费的课时费、失去的知识、补考成本等,这些福利损失是逃课效用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大学生显性逃课是会带来福利损失的。

(二)从学生剩余角度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福利损失

假设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垄断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供给者即国家,国家制定学费价格。通过学生剩余(学生愿意支付的学费与实际支付的学费的差额)来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福利损失。这里的学生剩余表述为学生愿意支付的课时费与实际支付的课时费的差额。

假设高等教育课时量为Q,高等教育课时费为P。需求主体为学生,供给方为教育机构(学校)。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每年需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这些费用都属于高等教育成本。投入高等教育成本是为了获得知识、本领。本文将高等教育成本除以四年总课时即为课时费P。

如图2所示,如果大学生四年都不隐性逃课,则四年课时量为Q0,课时费为P0,此时的学生剩余为PP0A。如果大学生隐性逃课了,即按时上课,但学不到什么知识,也就是说课时量达不到Q0,即Q1

(三)从X低效率角度分析大学生理性逃课的福利损失

X低效率是由哈维・莱本斯坦1966年最早提出。他认为,在垄断经营条件下,由于企业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所以会使整个企业组织从高层决策者到最低操作层改变行为准则,即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低风险、舒适、享受原则。企业长期如此发展,会缺乏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成本的动力,从而使企业产品成本高于相当产量规模的最低成本,这就是X低效率。它实质是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其中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X低效率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厂商要素投入量给定的情况下,如果要素投入变化可以使得某些产品的产出增加,但并没有使其他产品产出减少,这说明该厂商不存在X低效率,反之,则说明它有X效率。

大学生理性逃课是出于一定学习目的,他们逃课是因为如今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门槛高,英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职业资格证等都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证书。理性逃课的大学生为了应对当今就业形势,选择他们认为对今后找工作作用不大的课程进行选择性逃课,也就是说逃课大学生增加了对资格证书的时间投入,减少了对专业课程的时间投入。对资格证书的时间投入可能会取得资格证书,也可能得不到资格证书,概率只有50%。但减少了他们认为对工作没有效用课程的时间投入,其结果可能是重修、补考或者是退学等。如今好多工作还要求学生不挂科,理性逃课大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对就业有影响,而且还增加了时间成本,并没有带来更大的福利。如果将资格考试当作产品A,专业学习当作产品B,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作为生产要素,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时间多投入于产品A,势必减少对产品B的时间投入,结果产品A产量并没有增加,即资格考核并不一定能通过,产品B的产量减少了。也就是说理性逃课大学生增加了对资格考试的时间投入而使得专业学习的产量减少了,这就说明理性逃课行为存在X一低效率,是会带来福利损失的。

(四)从怕累托最优角度分析大学生惰性逃课的福利损失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换句话说,此时达到了最优状态,不需要作任何政策变动;否则就会偏离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惰性逃课是出于惰性,既逃课又逃学。假设高等教育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假定高等教育改革(改革指允许大学生惰性逃课)是一项政策变动,在这项政策变动前,高等教育市场是帕累托最优的,即大学生没有逃课现象,学生彼此间、教师与学生间互不干扰,老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课,老师发问,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教室里座无虚席,教师很满意,学生也很满意,此时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高等教育改革这项政策变动了,即允许大学生惰性逃课,那么政策变动带来的结果:一是惰性逃课的大学生会影响没有逃课的大学生,马太效应会使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教室从座无虚席变成廖廖无几;二是大学生惰性逃课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吸引住学生,得到学生的喜爱,于是他们会为了备一堂课而挑灯夜战,会为了一个知识点而翻阅所有相关书籍,目的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但如果逃课的学生多了,教师到教室看到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严重伤害,久而久之,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备课就会敷衍了事,上课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就会下滑。学生不满意教师授课,老师不满学生逃课,进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满意现状的结果,这就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即高等教育改革这项政策变动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从帕累托最优角度分析大学生惰性逃课是存在福利损失的。

三、大学生逃课福利损失的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的福利损失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的大学生逃课,都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学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要采取积极的措施,积极寻求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尽量减少大学生逃课带来的福利损失。

(一)学校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校园文化

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消费者,他们有权享受到好的服务。作为学校来说,有责任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校园文化。一是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学校应对现行的课程计划进行调整,取消落后的、重复的课程,增加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强的课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二是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设置的多样性。很多大学的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都很少,使老师教学设计单一,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因此,学校应尽量增加教学设备,满足老师教学需要,使老师的教学更丰富、更精彩。三是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因此,大学要把自己独特的文化挖掘出来,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让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此外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学术交流、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等方式,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大学、热爱课堂,减少因逃课带来的福利损失。

(二)教师提升综合素质,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是整个教育的主心骨,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大学教师应想办法从自身人手,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感染力。一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遵守师德师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身体立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文化的成年人,他们能够评判教师教学的好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钻研课程,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社会知识。教师只有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开拓自己的视野,将与课堂教学有关而又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纳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进而增加课堂信息量和感染力。三是积极做好教育科学研究。科研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搞好科研也是大学教师工作职责,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的结果又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感染力。四是要改进授课方式。有些学生逃课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风格过于机械呆板,让学生听起来乏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教学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浓了,不仅能感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喜爱上课,喜爱学习,就会避免逃课带来的福利损失。

第7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失地农户;风险认知;影响因素

土地作为农户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为农户提供了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而且还承载着农户的各类社会保障功能。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背景下,农户被迫失去土地是有很大风险的,这种风险源自于失地农户未来生计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尽管农户具有一套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处于弱势的失地农户很难正式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这必然导致失地农户未来生计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进入城镇生活的失地农户家庭也同时失去了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货币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在生活中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和诸多不确定性,尽管农户自身采取了种种应对策略,但处于弱势的失地农户仍可能经历无法预期的收入减少或福利损失,进而导致其生计不可持续。

“风险认知”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主要被用来描述人们对外界各种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它是人类了解某种特定风险,并进而对该风险产生评估与行动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户而言,如何规避风险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Kevin提出了一种由农户参与的风险地图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快速地对农户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而后陈传波等对Kevin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开放式的农户访谈来让农户自己描述所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排序,然后对农户的风险描述进行识别和归类,并最终形成一张风险地图。随着风险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风险管理分析框架被陆续提出来。世界银行提出了一个整合的风险管理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中,农户通常需要运用正规机制和非正规机制来规避风险,正规机制主要由公共机构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产资源管理、宏观经济政策、转移支付、以工代赈计划等;非正规机制以个人和家庭为主,采取的策略包括动用储蓄、变卖资产、借贷、生计多样化、迁移、寻求支持网络等。FAO在借鉴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灾害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农户在遭遇风险冲击时会综合运用其所拥有的五大生计资本来应对,而农户能否规避风险则由家庭拥有的各种生计资产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

尽管国内外学者围绕农户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专门针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已有的文献大多围绕农户失地的风险类别及其分配差异进行定性分析,而对失地农户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补充。从分析方法来看,国内关于失地农户风险认知问题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缺乏。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利用来自湖北、江西两省的失地农户调查数据,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二元Logit模型,就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对于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能为政府制定提高失地农户抵御风险能力的政策提供基础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问卷调查设于2013年7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共选取上述区域内的12个村作为抽样点,在每个村随机抽取有土地被征用情况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农户家庭人口信息,如家庭人口规模、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征地前后从事的主要活动、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的状况等;②家庭的生计资本状况,如土地资源变动情况、征地补偿情况、家庭金融资产变化状况、家庭居住条件变化、家庭主要的耐用消费品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情况、家庭社会资本的变化、家庭收入情况等;③农户对生计风险的认知情况,包括对某种风险的担心程度、风险是否发生、风险发生对家庭的影响程度以及农户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等。调查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共完成农户问卷630份,其中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率为98.57%。

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家庭人口特征来看,被调查农户的户主以男性为主,说明男性当家作主的家庭占绝大多数:户主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分别占32.05%和31.88%:大部分户主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农户并不多,说明样本地区失地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另外,失地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以5人以上为主,占48.15%,而家庭规模在3人以下的比重非常低。从家庭征地补偿情况来看,58.94%的样本农户失去了全部的土地,农户所获征地补偿款以3万元以下为主,占全部样本的50.08%,所获征地补偿款在3万~10万元的占26.25%,获得10万以上征地补偿款的农户比重为23.67%,这表明样本地区农户获得的征地补偿并不高。从失地农户家庭年收入来看,家庭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3万~10万元,该类农户占全部样本的56.20%,这说明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高收入家庭比重偏低。

2.失地农户对生计风险的认知

2.1失地农户对生计风险分布的认知

借鉴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户生计风险时采用的开放式访谈方式,让失地农户自己描述可能存在的生计风险,并对这些描述进行归类,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失地农户最为担心的生计风险是家人患病产生大的医疗开支,占全部样本的63.77%,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看病贵、看病难”依然是困扰广大农户的普遍问题:调查样本中有61.13%的失地农户担心没有就业机会,且有54.08%的被调查农户对食品自给率存在担心,这表明土地被征用不仅给农户带来了就业的冲击,也让农户失去了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很多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如蔬菜、禽蛋、粮食等都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活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提高了;有42.32%的农户表示担心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也使得养老风险(47.50%)成为当前失地农户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子女教育支出一直是农户家庭的一项主要经济负担,尽管中国教育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依然有34.62%的失地农户担心子女上学的学费问题。总体而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失地农户陷入各类生计风险的包围之中,失地农户最担心的生计风险排列顺序依次是:大病风险、就业风险、口粮风险、养老风险、市场风险和教育风险。

2.2失地农户对生计风险影响程度的认知

调查显示,失地农户普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计风险感到忧虑,表3是失地农户对“您认为下列风险发生对家庭的影响程度”问题的回答结果。失地农户在土地被征用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非农就业,然而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应的非农劳动技能等原因,失地农民普遍就业困难,就业的不稳定会导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提高。表3显示,失地农户认为就业风险对家庭的影响比较严重和十分严重的比重分别占23.24%和7.19%。另外,7.41%的失地农户认为大病风险对家庭的影响十分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成员如果患上大病极易产生大额的医疗费用支出,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户的即期储蓄和消费,同时也会对农户的长期收入、消费、经营支出等产生持续影响。当然,被调查失地农户认为口粮风险(15.08%)、市场风险(11.62%)、教育风险(9.98%)和养老风险(6.76%)对家庭的生计影响也比较严重。

3.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变量设定

失地农户在未来面临某些生计风险是必然的,大量的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农户通常都是风险厌恶者,他们总是力图规避各种风险,而家庭或个人的生计资本状况是农户抵御风险、降低生计脆弱性的最重要基础,农户对生计风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各种生计资本的综合利用。借鉴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中对于生计资本的界定,选择失地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来分析影响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关变量说明及统计性描述情况见表4。

3.2模型构建

失地农户对各类生计风险的认知采用二分变量来表示,担心某种风险取值为1,否则取0,因此采用二元Logit模型是理想的估计方法。设失地农户对某种风险的认知为因变量Y,它的取值有两个选择(Y=1或0),构建二元Logit模型如下。

1)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户主年龄对失地农户的大病风险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就业风险和教育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年限只对口粮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健康水平对农户大病风险、就业风险和养老风险认知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就业风险而言,户主的年龄和健康水平分别在1%和10%的显著水平上影响对就业风险的认知,且影响方向为负,这表明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户越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而户主的年龄越大越不担心就业风险可能跟大龄失地农民对工作性质和工资水平的要求低有关,很多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他们对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收入的要求明显低于年轻的失地农民。户主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担心口粮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户一般都以非农就业为主,日常的口粮消费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一直都相对较高。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的大病风险、养老风险、市场风险和教育风险认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规模大的家庭往往人口负担率高,“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使得日常开支相对较大,对市场价格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另外,户主年龄对家庭教育风险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户主年龄大的家庭中子女还在接受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很多失地农户家庭的孩子读完初中后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2)自然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土地是农户最主要的自然资本,其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就业功能,更具有生活保障功能和养老保障功能。调查发现,有366个样本农户的土地全部被征用,占样本农户总数的58.94%:有255个农户只征用了部分土地,平均剩余耕地面积为0.29 hm2。失地程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户对口粮风险认知,且影响方向为正,这表明土地征收使得农户失去了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活的货币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失地程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的影响农户对市场风险的认知也证实了这一事实。

3)物质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房屋套数来反映农户的物质资本水平,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31.12%的失地农户拥有2套住房,16.89%的失地农户拥有3套及以上的住房,而在土地被征用之前拥有2套住房和3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只有17.29%和2.63%。很多失地农户选择将多余的房屋用于出租赚取一定的租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水平,因此,物质资本状况对失地农户的口粮风险和养老风险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4)金融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家庭总收入、现金和存款数额两个指标来反映失地农户金融资本的状况,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总收入、现金和存款数额对失地农户的各类风险认知基本上都是负向影响,其中家庭总收入对失地农户的就业风险、口粮风险和教育风险认知分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现金和存款数额只对农户的市场风险认知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失地农户规避各类主要生计风险的核心和关键。

5)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风险认知的影响。社会网络的规模和质量是体现社会资本的两个重要维度,本研究借鉴现有的经济学研究,用春节期间相互拜年的家庭数和能够提高资金支持的家庭数来衡量家庭层面的社会网络。回归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户的绝大部分生计风险认知都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对大病风险、口粮风险和养老风险认知分别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结交和维持亲友关系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投资行为,人们交朋友并不是随机的或任意的选择,而且能够给予资金支持的家庭户数越多,表明了农户“外源性融资”的能力越强,因此也越有能力取规避各类生计风险。

第8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体育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体育管理人才的特点

在对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之前,我们应想明白体育旅游管理人才是什么,体育管理人才主要特点有哪些。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管理者,应该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适应性强特点,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性。所以,综合能力均衡才是一个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一)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当今市场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中蕴藏着的商机,能够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与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魅力所在,同时伴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加入WTO,它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伴随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体育管理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体育产业是一个面向民生的产业,体育管理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服务以某种活动来满足他人的某种需求,从中获取既得的好处,是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服务型产品应以受益对象的体验感受为看重点,所以体育管理人才的存在就是为受益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体育服务。所以,一个优秀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应该明白服务是什么,深刻体会体育产业的精髓所在。服务的存在形式是多样又具有独特的特性,这就要求体育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服务所存在的特性,不断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管理者。

(三)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成功举办,中国也加入了WTO,人们在认知上已经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但实现全民健身还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国际体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国民的重视。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外的体育市场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不断加快,从而进一步的与国际体育接轨,促使跨国体育成为一种主流。所以这就要求体育管理人才深入的的去了解国际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国际体育的差异性。

二、体育管理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这样的体育管理人才只能说是理论上的人才,而在体育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经验是严重缺乏的,不仅在在市场竞争上没有优势,就工作能力也不具优势。就我国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滞后。现各大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能力跟不上,教学内容也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进行,缺乏实践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从而与市场脱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校没有对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就不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学内容不讲求实践性,不能与市场进行有效的结合,造成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滞后。

(二)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体育产业是一个对人才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行业。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现有的情况来分析,多数就职于体育管理人才培育的老师,没有在体育行业这个市场工作过,甚至并不是体育管理专业的。所以,现有的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我国体育事业水平的提升。一个没有合格专业体育管理的老师,何谈一个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诞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引发思考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差。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处于应试教育,只是单纯的围绕课堂教育进行,而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一个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不进行实地操作,不强调实践能力,长期以往,一个国家在体育事业还谈何发展,谈何进步。这种教育模式只传授课本上的死知识,不注重实践,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走入社会不能有效的去使用这些知识,不具备时间能力,谈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体育管理人才不仅要求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的综合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

三、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已经清楚我国体育事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措施。

(一)对体育管理人才进行定位。长期以来,因为体育管理人才培训部门不重视市场实践意识,从而导致很多人才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浪费。作为一个体育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应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从而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动态。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对师资力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加强老师的培训,努力造就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二)教师力量的提升。加强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发展动力。体育管理人才培训应加强老师理论的培训并与融合市场的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自走进市场,亲自体会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及发展动态,不仅仅定格于书本,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教中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体育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应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一个综合能力强的教师何愁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

(三)合理的安排课程,体育管理专业是一门复杂性的学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离不开真理,理论也离不开实践。因此就要求人才机构在课程培训安排上要合理,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性,要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将死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起到好处最大化。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体育管理机构对课程的安排要紧随市场的发展步伐。所以,我们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安排上要合理,更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市场的 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综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威.专业经营人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的 关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

第9篇: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需求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来说,首先在就业意愿上就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亲养老、供养孩子上学等;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摆脱了为最基本的生计而外出奔波的宿命,与之替代的是“从学校刚毕业,出来见见世面,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不愿待在农村务农,到城市中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到外面学点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等。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格外强烈。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在2010年6月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就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在建筑业中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则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所占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分析,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占到了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段的比例则达到31.1%,远远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半文盲、文盲、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从90年代开始, 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成为最高。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人都已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利用。

(二)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分析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刚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因此,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就成为决定他们前途的重要因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了36.9%,高出老一代农民工14个百分点;而对于从农村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务农这项基本的生活依靠也可以是他们最基本的技能,而调查数据则显示: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从事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从来没有务工的经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水平为主、职业技能水平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的以高,但是,他们目前的职业技能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意愿中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导向

(一)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公布的信息数据来分析,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到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还不到30%。同时,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也只有20%左右。所以,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激烈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背景下,知识和技能逐渐取代以简单体力劳动而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就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失衡,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介入对其实施积极的干预,促使劳动力市场从失衡转变为供求平衡。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主要从技能水平上下功夫,目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1.委托模式,即政府委托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进行常年培训;2.定点模式,即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两地政府牵手,有目的进行培训;3.订单模式和联合模式,即政府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对企业用工进行培训。此外,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回乡创业等。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四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角度出发,对其就业取向、素质技能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导向,有助于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就业问题。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无论从其自身还是企业、政府都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最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