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固体废物治理方法精选(九篇)

固体废物治理方法

第1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固体废物;资源化;废物利用

0.前言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也就是要转变对固体废物的认识,将建筑固体废物看成一种资源,对固体废物进行二次利用,既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问题,又能创造出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方法。建筑固体废物,一般指在构筑物的新建、改扩建、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构筑物包括建筑物、公路、桥梁等。其构成与区域特定发展阶段的构筑物结构类型、经济发展程度及社会消费水平相关。1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旧城区拆迁改造、新城区建设当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主要破碎混凝土、砖瓦、沥青等惰性物料为主,占到总量的80%以上,给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们在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行动中向环境排出的固体和泥状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不适当的堆置除有损环境美观外,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扬尘、污染周围大气。废物经雨水淋溶或地下水浸泡,有毒有害物质随淋滤水迁移,污染附近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同时,淋滤水的渗透、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大量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义是病原菌的孽生地。所以固体废弃物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固体废弃物大致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三大类。工业废弃物大多来源于矿山开采、选冶、电力工业、化学和石化等废物。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农用塑料薄膜和塑料制品以及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城市垃圾来自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医院废弃物、商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

1.建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式和现状

1.1建筑固体废物污染当前的处理方式

由于很多人现在不具备环境保护的观念,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上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就是在没有将固体废物分类处理的情况,运往政府制定的垃圾场,或者随便到小区或农村找一个地方采取露天堆放或就地掩埋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彻底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且堆放或掩埋以后里面的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还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这种处理方式处理成本很高,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每年的总额不在少数。因此寻找一个能够彻底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途径,避免二次污染,并利用固体废物创造经济效益是当前处理固体废物污染的迫切需要。

1.2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彻底的解决计划,而是露天堆积,施工之后集中处理的方法,但是施工之后施工方往往会忘记处理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时有处理计划也只是简单的将其丢弃在城郊,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在一些地方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固体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也就是要转变对固体废物的认识,将建筑固体废物看成一种资源,对固体废物进行二次利用,既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问题,又能创造出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方法。现在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对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防治方法没有普遍开展起来。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主要分为两步,也就是将固体废物分类和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2.1固体废物分类

根据建筑固体废物的主要材料类型或成分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建筑水泥石块垃圾、金属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垃圾。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建筑垃圾进行预处理,也就是根据分类将建筑固体废物分类存放,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技术处理。

2.2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处理方式

2.2.1再生骨料混凝土

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水泥块、石块等代替骨料混凝土中的石子,以增强混凝土硬度和强度一种技术。对建筑废料中的废弃混凝土进行回收处理,作为循环再生骨料,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的废弃混凝土的排放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天然骨料的消耗,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日益匮乏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2.2.2废砖的综合利用

建筑过程中的废砖,如果形状比较完整,而且强度、硬度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则可以作为砖块重新利用起来。如果已经破碎,就可以采取将其粉碎,作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骨料使用。或者重新将破碎的砖头与水分搅拌,通过压力模具再次成型,利用高温蒸汽支撑蒸养砖,这种方法虽然成本较高,但是所二次生产的蒸养砖与红砖在强度和硬度上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应用各类建筑,创造经济效益。在这里国内企业可以选择欧洲、日本等国家常用的集装箱型移动式的成套处理装置,这些装置多采用颚式破碎机,产量约150t/h,破碎后的骨料直径为0-60mm,成本较小、容易形成规模。

2.2.3废陶瓷的综合利用

对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陶瓷,可以采用破碎成砂的方式,将其破碎到5-10mm,这是因为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陶瓷一般是炻质类陶瓷,具有吸水率较低,坚硬,耐磨,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这是天然砂和碎石子为原料的彩砂原料所不具体的物理性能。将破碎后的废陶瓷作为人工彩砂原料,烧成彩釉有很好的耐高温、不易脱落等特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在解决护体废物污染的同时,也创造一种较高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资源化防治可以看成一个产业,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可以挖掘,在预防和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周期;环境;探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加快,使建筑数量明显上升,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治理问题愈发严重,是现阶段影响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重要要素。因而及时的做好建筑固体废弃物质量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便凸显的尤为重要,成为解决现阶段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概述

S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不断更新,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兴起的同时,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拆除原有建筑所产生的废旧砖瓦等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固废主要包括建筑物在新、改、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筑固废在城市整体固体废弃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固废的堆放占据大量的用地面积同时也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样的简单堆放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采用科学绿色有效的建筑固废处理,建立科学的还仅影响评价体系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二、建筑固废类别及常见治理方式

建筑固体废弃物包含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有机类等多种形式,不同类型的建筑固废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处理方式大致可氛围重复利用、再生利用、焚烧、填埋等几种类型。

1.填埋型

建筑废物填埋处理方式较为传统,能够有效的在短期内对大量废物进行处理,同时具有成本低廉及速度较快的基本特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首先需选取人烟稀少及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进行填埋的准备工作,而后需进行周边区域的详细勘察工作,在确保填埋安全性后,可进行最后的建筑废物填埋工作。该方法虽具有多种优势,但在环境保护及占地面积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给后期的环境治理与周边公众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2.焚烧型

焚烧型建筑废物处理较为便捷,能够将不同的废物进行低体积处理,使其处理的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同时提高了建筑废物处理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余种类技术而言,该技术处理难度较低,易于操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效的解决废物处理效率低下及处理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在现阶段建筑废物处理过程中,该技术应用范围逐步缩小,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建筑多采用高科技技术材料,在熔点方面相对较高,不易引燃,如采用专业的焚烧设备则进一步增加了焚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加,建筑废物焚烧处理方式逐步被取消,因而也难以在现展环境中得以有效应用。

3.回收利用型

回收利用型试讲建筑固废回收并进行进行分类处理后直接利用,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容易,通过回收建筑固废获得一定收入来源,但是这种方式的利用率低,不能精细化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

4.循环再生型

循环再生是通过先进的再生技术将废弃的建筑固废装变为其他可用的生产材料,这种方式是基于回收利用型的一种改进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部分材料的生产费用,循环利用减少了对新资源的大量需求,但是缺点就是再生技术较为复杂,处理成本较高,再生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在此造成污染。

三、建筑固废治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A)是对某产品或某服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与该产品或服务系统功能直接相关的环境影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产出进行汇集和测定的一套系统方法。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与1997年首次被提出,他的实施步骤主要为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 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建筑固废全生命周期分为两阶段:从产品被设计、生产、投入使用到使用后的转变为建筑废物是第一阶段,从建筑废物产生到被治理处置是后一阶段。本文所讨论的建筑固废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建筑废物产生到再生到最终转变为废物的全生命值后期中,属于研究后一阶段中的影响评价过程。在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的过程中,固废的再次利用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废物再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实际处理要以建筑固废的全生命周期特点为依据,建立出一套科学的建筑固废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该体系所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建筑固废治理的环节和固废再利用的环节,这两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完全相反。在固废治理过程环节包括建筑固废的产生、运输、废物处理等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不良后果,不利于环境保护。但是,建筑固废再生处理后形成的再生材料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避免新的原生材料的开采,减少固废总量,有助于资源重复利用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正负两种对于环境的影响相互抵消,从对环境影响净值可以综合对建筑固废治理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LCA方法应用于建筑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是促进实现资源节能化、生态化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筑改造力度不断增大,各个建筑项目纷纷投入建设的同时所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越来越多,并且这种变化趋势的速度将增长。长久以来,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循环再生等。一些例如简单填埋等传统处理方式操作简单但效果不好,高级的治理方式处理费用很高,再生循环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方式。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客观的从固废产生到被终极处理全过程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是促进规范建筑固废处理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理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建筑应用便捷性及周边环境质量均有着重要作用。是现阶段工程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选择及周期选择适宜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不容忽视,将成为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理效果及处理安全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降低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程度及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性均有重要意义。

第3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1固体废物的种类与危害

1.1种类

通常情况下,可从三个方面划分固体废物的种类。第一,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气体、固体、液体等诸多形式的污染物产生。工业固体废物涵盖一般废物与危险废物两种,前者的危害较小,后者的腐蚀性,毒性较强,会在较大程度上危害到人体健康与环境。第二,城市固体废物。城市运行过程中,将会有建筑垃圾、商业垃圾等大量的固体废物产生。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固体废物量也显著增加。第三,农业固体废物。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为农业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如果不能够科学处置,也会污染到生态环境。

1.2危害

固体废物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方才会逐渐体现出对环境的污染。第一,污染水体。在雨水、重力沉降等作用下,地表水系内容易进入空中漂浮的固体废物细小颗粒,颗粒溶解后,有害成分将会在水中产生。如果向河流中排放大量的固体废物,河道将会遭到堵塞,出现不同程度的淤积现象。若水体中进入一些有毒有害固体废物,水体将会出现毒化、富营养化等问题,甚至地下水也会受到影响。第二,污染大气。在风力作用下,空气中扩散废物的粉末,导致大气粉尘污染遭到加剧。固体废物燃烧时,会产生颗粒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固体废物经过长期堆放后,也会有有害气体产生。第三,污染土壤。在长期堆放固体废物的过程中,土壤中将会渗入有毒有害成分,导致土壤结构遭到改变,土壤酸化、碱化等遭到加剧。同时,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有毒有害成分的抑制作用,植物机体内也会积聚大量有毒有害成分,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第四,危害人体健康。如果没有科学处置有害废物,将会由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向人体内侵入,增大各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在长期堆放固体废物时,还会有较多的蚊蝇和细菌产生,继而传播疾病,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2环境工程建设中固体废物的治理措施

2.1明确管理责任

固体废物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需切实发挥自身职能,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优化责任机制,推动固体废物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固体废物治理牵扯到较多的部门,由于责任较为分散,导致管理效率得不到保证。因此,要明确各个部门的治理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开展固体废物治理工作。为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效率,需对监管方式进行创新,将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运用起来,以视频监控、网络管理等新型手段替代以往单一的现场检查,这样可更加高效的发现与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将其他主体引入进来,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有效?升固体废物治理效率。此外,为规范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要将固体废物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定出来,依法监管生产企业等对象,促使固体废物管理的良性化发展得到实现。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深入调研本地区固体废物的产生类型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政策,以便为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提供依据。

2.2加大支持力度

固体废物会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生态环境,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加快固体废物的治理步伐。在具体实践中,可将许可证制度推行下去,对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严格控制。同时,要从设备、技术等方面支持那些重点治理区域和领域,推进固体废物治理规划的深入实施。在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首先,可推行政府购买制度,对绿色产品的生产起到有效刺激作用。开发重大项目时,需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对风能等新技术优先选用。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促使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得到增强。其次,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主体加强配合,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深度开发,将区域性废物交换系统构建起来。固体废物中的可再生资源众多,具有较高的重复利用价值。因此,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需充分关注无害化处置以及重复利用两个方面的需求,在安全、高效处置固体废物的基础上,循环利用固体废物中的可再生资源,这样能够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后,固体废物治理需求较大的资金,针对社会主体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可及时?供担保,促使资金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2.3培育产业市场

在固体废物治理时,政府部门需将环境治理目标制定出来,之后通过招投标形式的运用,将企业等社会主体引入进来。政府要严格监督企业项目的运行过程,保证企业的承诺能够得到切实履行。要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贯彻下去,对传统环境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只有做好市场培育工作,方可以有效促进固体废物处置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需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对固体废物处置产业积极培育,从环境、政策等角度促进企业主体的运行与发展。通过政府、市场等调控调节作用的发挥,可逐步将固体废物处置产业链构建起来,有效结合固体废物收集、分类、利用等各个环节,不仅固体废物产业化步伐得到加快,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可得到治理。

2.4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对清洁生产工艺进行推行应用,可从源头上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有效降低污染物的发生概率与排放量,进而改善固体废物的治理效果。因此,企业需充分认识到清洁生产的重要性,积极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进行转变,做好固体废物的治理工作,不仅企业的经济利益可以得到提升,社会形象也可得到改善。在具体实践中,企业需主动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将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运用过来,高效利用生产原材料,减少材料浪费问题。为增强企业的主动意识,政府部门需加强监管审核与扶持激励,一方面严格监管辖区内的企业与项目,督促企业主体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在固体废物处置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入固体废物处置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制定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2.5普及政策理念

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同时,社会公众又扮演着监督者、治理者的角色。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在具体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帮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固体废物的危害。如可以社区为单位,深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小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也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固体废物治理等方面的环保知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将固体废物治理与民众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以便引发民众的充分重视。通过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生活领域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得到减少。同时,为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政府部门需定期公开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率等信息,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固体废物治理信息,严格监督生产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政府部门要拓展公众的监督渠道,如可开辟网上留言区、意见箱等,对社会公众的意见积极倾听和采纳。

第4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2005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审议。会后,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征求各方面意见。同时赴部分市、县(区)进行调研,听取有关部门、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村民委员会等方面意见。3月13日,召开省级有关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委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与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3月1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体例结构问题。草案四十条,未分章节。根据农资环委和一些委员、地方的意见,草案修改稿补充增加了政府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的职责、病死畜禽的处理、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及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等内容,并对草案的一些条款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为使草案的结构、条理更为合理、清晰,草案修改稿将条文内容分为七章,并对条文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

二、关于政府部门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的职责问题。有的委员和部门提出,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政府应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废物综合利用。为此,建议根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二款)。有的地方提出,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为此,建议增加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建设监测网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排放量、污染情况及处置等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等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八条)。考虑到实践中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环保部门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建议增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三、关于病死畜禽的处理。省人大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提出,病死畜禽的处理在实践中存在处置设施不到位、处理不规范、处理费用不明确等问题,建议条例作出相应规定。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和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并承担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草案修改稿第十五条)。

四、关于土壤污染的防治。草案第二十五条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者事先进行土地环境影响评价及对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和处置作了规定。省人大农资环委和一些地方提出,土壤污染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从防治两个方面加以规定。草案关于污染土壤清理和处置费用由开发利用者承担的规定不公平,同时对污染土壤的认定标准也应予以明确。为此,建议增加两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和污染土壤的认定标准由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五、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草案第十条对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作了规定。一些委员、代表和有关方面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是一个薄弱环节,草案应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出相应规定。从我省实际看,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实行“村收、乡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由政府给予相应补助,效果良好,条例对此应予肯定。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

六、关于危险废物的利用和转移。草案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从事危险废物利用的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领条件依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执行。有的地方提出,利用危险废物需申领经营许可证,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改后新设的一项许可,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配套办法对利用危险废物的许可条件作出规定,建议条例对此予以明确。为此,草案修改稿对利用危险废物的许可条件作了规定,并明确法律、行政法规对申领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二条)。

草案第十五条规定,转移危险废物需报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省人大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提出,草案关于转移危险废物审批权的规定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不一致,省内特别是设区的市内转移危险废物的,报省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没有必要。为此,建议根据上位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管理的需要,对危险废物跨设区的市转移、设区的市内转移及跨省转移的审批权分别作了相应规定,并对转移危险废物的条件予以明确(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四条)。同时,为简化手续,对一年内多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建议增加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经批准后,每次按计划转移时可不再审批以及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等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七、关于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为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应当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对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等实施查封、暂扣强制措施权。法制委员会经研究认为,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应当适当,兼顾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鉴于危险废物的危害性较大,为防止和控制危险废物的污染,加大查处力度,赋予环境保护部门一定的行政强制权是必要的。同时,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规定卫生、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违法收集、贮存、运送、处置医疗废物的相关设备、场所、运输工具和

物品进行查封、暂扣。为此,建议增加环境保护部门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运输工具和物品可予以暂扣、查封的内容,同时,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强制权的行使,对查封、暂扣的批准程序、期限、行政机关的保管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

八、关于有害废物的利用处置。草案第二十一条规定,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实行备案制度。有的地方提出,有害废物虽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在利用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其危害性与危险废物相当。由于我国的危险废物名录系1998年颁布,至今未作调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危险特性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纳入危险废物名录进行管理的有毒有害物质,尚未纳入我国危险废物名录,将这些固体废物列为有害废物实行更为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仅靠备案制度无法有效控制和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建议将备案制度修改为:从事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经营活动,需具备一定条件,并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同时对有毒有害废物实行目录管理,由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统一的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草案修改稿第四十四条)。

九、关于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草案第十六条对含有危险废物的电子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等作了规定。根据该条规定,从事拆解、处置电线电缆、电路板、电子电器、塑胶机过滤网等电子废物应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草案对电子废物的界定不够准确、全面,电子废物在利用、拆解过程中并不一定产生危险废物,要求拆解处置单位必须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与上位法的规定不符。同时,有的委员和部门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子废物处置制度,如实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生产者责任制等。法制委员会经研究认为,电子废物污染防治属于全国性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规范,在国家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地方性法规可以对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作出一些原则性规定。为此,建议增加电子废物的产生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登记制和回收制度等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同时,针对我省一些地方电子废物拆解和利用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实际,建议增加关于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经营活动需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及不具备条件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经营活动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一条)。

此外,还对草案的其他一些条款和文字作了相应修改。

第5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已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国家未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地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区域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均有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责任,应当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第八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固体废物,自行处置或者交给有固体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

第九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等有关资料的档案,按年度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有关情况。

第十条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应当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本条例实施前未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后一年内补建。

第十一条运输单位和个人对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并送交机场、车站、码头、港口等配套设施处理,禁止在运输途中抛撒、泄漏、丢弃或者倾倒。

第十二条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产生的废物,防止造成土壤、大气和水体污染。

第十三条执法中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第十四条发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产生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停止排污,防止污染扩散,消除污染危害,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鼓励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六条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新建、扩建、改建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应当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成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达不到国家和省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关闭。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处置的,可以不自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

第十八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应当支付处置费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拟退役或者关闭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经营者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

第二十条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危险固体废物。

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危险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按规定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代为处置费用由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承担。

跨行政区域代为处置危险废物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

第二十二条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高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等高危险废物,应当由取得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高危险废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可能产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

第二十五条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应当由该危险废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安排资金,采取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并治理被污染的环境。

第二十六条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严控废物,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种类和处理方式的名录,严格控制其利用和处置过程。

第二十七条采用严控废物名录规定的处理方式处理严控废物的单位,应当申请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严控废物。

申请领取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处置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严控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申请和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有关材料;

(二)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审,上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三)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许可的,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不许可的,应当书面告之理由。

最先接受申请材料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是否正确齐备,材料正确齐备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九条禁止下列行为:

(一)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沥青、油毡、橡胶、轮胎、塑料、皮革、电线电缆、电路板、敷铜板、电子电器、塑胶机过滤网、电池、灯管、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生活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二)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

(三)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

(四)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

(五)将危险废物及其它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

(六)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转移进入本省;

(七)在本省经营、处置和利用进口的废旧电子电器类固体废物。

第三十条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国家限制进口类的废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要求,不得夹带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废物进口和加工利用过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利用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地区障碍,或者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三十二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举报的问题,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从事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等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查封、扣押其经营的固体废物和由固体废物分离出的产品,并作出处理。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制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未按规定分类贮存危险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不配套建设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或者逾期未补建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的,或者未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将高危险废物擅自处置,或者交给没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贮存、倾倒、处置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没有取得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或者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处理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项规定,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固体废物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污染,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或者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或者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或者将危险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设置地区障碍,非法指定固体废物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正常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第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广和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排放数量、污染情况及处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九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 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 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 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 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 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 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经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三十条 禁止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

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填埋的永久性档案,填埋过的场地应当建立识别标志,并将填埋情况向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依法申报登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

第三十二条 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条件,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经营许可证:

(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

法律、行政法规对利用危险废物申领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特性、形态、包装方式、数量、转移时间、主要危险废物成分等基本情况;

(二)运输单位具有运输危险货物资格的证明材料;

(三)接受单位具有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资格及同意接受的证明材料;

(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方案。

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省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批准文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危险废物依法跨区域转移、利用和处置。

第三十五条 一年内需要多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次年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经批准后,每次按计划转移危险废物时可不再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应当包括拟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特性、数量、运输单位、接受单位、利用和处置方案、转移时间和次数等内容。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转移年度计划执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超过年度计划,或者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接受单位与批准的年度计划不一致的,应当另行提出转移申请。

第三十六条 经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转移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危险废物的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关于该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标准和方式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

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

禁止销售或者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第三十八条 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原则。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九条 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7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技术标准。

第十二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

第十三条建设产生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的验收应当与对主体工程的验收同时进行。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管辖范围内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检查机关进行现场检查时,可以采取现场监测、采集样品、查阅或者复制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相关的资料等措施。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应当出示证件。

第三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六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七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倾倒、堆放废弃物的地点倾倒、堆放固体废物。

第十八条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和技术条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状况以及产品的技术要求,组织制定有关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

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

第十九条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可降解的薄膜覆盖物和商品包装物。

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十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防止污染环境。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

第二十一条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二十二条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第二十三条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批准转移该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第二十四条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第二十五条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对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的固体废物目录。

禁止进口列入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进口列入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依法办理自动许可手续。

进口的固体废物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经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

进口固体废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二十六条进口者对海关将其所进口的货物纳入固体废物管理范围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作出界定,制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技术政策,组织推广先进的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第二十八条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

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推广能够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

第三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

第三十二条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前款规定的申报事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

第三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或者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

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十四条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五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需要终止的,应当事先对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对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作出妥善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发生变更的,变更后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或者采取措施保证该设施、场所安全运行。变更前当事人对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的污染防治责任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义务。

对本法施行前已经终止的单位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的费用,由有关人民政府承担;但是,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承担处置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义务。

第三十六条矿山企业应当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减少尾矿、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贮存量。

尾矿、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封场,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十七条拆解、利用、处置废弃电器产品和废弃机动车船,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从事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十条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第四十一条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二条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四十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源。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

第四十四条建设生活垃圾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的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五条从生活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

第四十六条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第四十七条从事公共交通运输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清扫、收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四十八条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公园、商店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第四十九条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

第四章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第五十条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

第五十二条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五十三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前款所称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本条规定的申报事项或者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

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组织编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

第五十五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不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第五十六条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十七条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八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九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批准转移该危险废物。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接受地以外行政区域的,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沿途经过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十条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六十一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六十二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第六十三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六十四条在发生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有效措施。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六十五条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经营成本。具体提取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六条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的。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二)对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未建设贮存的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或者未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的;

(三)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

(四)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

(五)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

(六)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

(七)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工业固体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

(八)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工业固体废物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八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拒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的,由执行现场检查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处置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淘汰的设备,或者采用淘汰的生产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七十三条尾矿、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未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封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二)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

(三)工程施工单位不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四)工程施工单位不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五)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

(二)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三)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

(四)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的;

(五)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

(七)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

(八)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

(九)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

(十)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

(十一)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

(十二)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的;

(十三)未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处应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又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七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固体废物的责任,或者承担该固体废物的处置费用。

逃避海关监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运输进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对已经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向海关提出处理意见,海关应当依照本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一百万元,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事故的,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八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八十五条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第八十六条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十七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如实提供有关监测数据。

第六章附则

第八十八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三)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五)贮存,是指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六)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七)利用,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

第八十九条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第8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中图

>>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研究 电子废弃物物流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零售商自利行为下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激励机制研究 浅谈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电子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研究 湛江市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的探讨 浅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韩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经验 废弃物再利用形式的循环农业战略研究 促进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政政策研究 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与逆向物流 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商品砂浆 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研究 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 铜冶炼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环保治理体会探讨 高校在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理机制中的作用 固体废弃物治理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俞翰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80-02

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可谓乐观,从PX 事件废弃物又不可或缺,相较于本土的高额、低质固体废弃物,到PM2.5 ,从水域污染到土地功能退化,无一不引起全民生产者更倾向于进口低额、高质固体废弃物,由此造成的关注,政府亦不断地受到质问和指责。其中,这加剧本土循环利用市

“垃圾围城”落差降低了本土固体废弃物的效益,个实在又颇为棘手的难题更加具象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场的无序。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的现代化更新速率产生的固体废二、法律激励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弃物与日俱增,不断挑战我国环境承受限度。近年来,国家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的疲软和法律规定的不合和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力求将固体废弃物控制理直接影响循环利用效果。鉴于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然而成效甚微。另一方面,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动力不足、法律约束有余而激励不足,唯有增强市场主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并且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体的内部积极性和增强市场活力才能保障固体废弃物循进行系统化的探索。法律激励的深入探索为环境法律的创环利用的稳步前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需要法律激励加新带来契机,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以刺激和鼓动,而法律激励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使循环利

一、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用市场蓬勃发展。因此,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中,强

在科技进步的年代,“垃圾是错位的资源”这一观念早化法律激励的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已深入人心。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再传统的法理学认为法律功能研究强调的是规范,法律利用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的最佳方案。然而,我国固体是作为命令形式的工具,尤其体现在强制力上。随着理论废弃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滞后于经济发展[1] 。固体废弃物界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法律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具绿色循环利用,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第一步、资源循环发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展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循环励,调整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3] 。法律经济的关键。激励功能逐渐被法理学界所认可,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法律

现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的速率远远落激励的课题研究上[4]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后于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速率,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无的背景下,正激励的法律激励模式更有利于人从“经济人”一不是固体废弃物的生产者。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在循环到“社会人”的转变,促使人更加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利用市场上缺乏有效作为,导致整个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也有利于从内部激发人的积极性,促进法律主体从市场无序。行为到思想的升华,防止表面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法律正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成熟的循环利用链条和完善向激励,即法律正激励才是促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根的循环利用体系,致使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无法突破耗时本动力。耗力且品质低的瓶颈,因此,出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成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是法治文化发展的本高、收益低的尴尬[2];与此同时,作为资源一部分的固体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良性的激励环境是指通过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科学设定与有效实施,构建出体现法律之公平、正义、高效、权威等价值属性的良好法治环境[5]。合理管理和控制固体废弃物,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必须以法治文化为指引,以法律为指导,在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下逐步推动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

三、构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我国的激励措施多呈碎片化分布,法律激励制度尚未成形,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建立新制度。充分利用现行法律规范,将法律激励合理地融入现行法,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激励制度的理想化运作。

(一)扩大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效果

目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主要由市场进行选择,而企业作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力军,其力量不可小觑。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中,企业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而其他循环利用主体的存在也不可忽略。个人、个体户、环保组织和机构、高校志愿者,都是循环利用主体多元化的表现,在法律激励中应予以体现,扩大循环利用主体的层次。

除了扩大激励主体的范围外,激励循环利用方式的扩大也是重要内容。从农村到城镇,从住宅区到商业区,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制造固体废弃物。因此,循环利用方式也应积极转变,不再局限于人工循环利用、逐户循环利用、逐厂循环利用,将其扩展到机器循环利用、智能循环利用也不失为另一种循环利用思路。

(二)针对各主体,设置最佳激励模式

第9篇:固体废物治理方法范文

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是广西较早开展废弃物集中处理的专业公司之一,也是南宁市唯一一家首批获得国家《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营资质》及首批获得南宁市环保局颁发《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的专业环保公司,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处置服务。“以人才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科技为向导,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矢志不渝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经营理念,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个特殊的土壤中已经运行了10年了。

1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的背景

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的专业公司为家族企业,主要股东主要是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家族的人。现有拥有职工28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5%。固定资产5600余万元,占地面积共计36000平方米,现共有10条处理工艺系统,包括: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固体废弃物焚烧系统、废包装容器清洗系统、剧毒危险化学品处理系统、工业废水综合处理系统等。

2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宏观环境分析2.1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废物近12亿吨,从综合利用的技术现状来看,大都停留在筑路、回填、农用和生产建材等较低层次上,而且处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配套的处理处置技术,大部分废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完善和强化管理,促进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固体废弃物行业也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唯一一个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也是一个笼统的法律,缺少配套措施,基层部门很难执行。其他的零散地分布于其他法规中,缺乏可操作性,造成该行业在无序、无政府状态下自由生存与发展。

(2)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整体薄弱

目前,我国有少数的大中型企业是利用本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回收再生和再利用,这一部分基本没参与市场,直接接受本单位的管理支配。在我国存在不计其数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以乡镇企业、家庭作坊式为主的小规模生产占98%。小而分散,以手工为主,机械为辅,由于涉及面广,造成国家统一管理难度加大。

2.2经济因素

(1)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

从下表中数据统计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稳定的,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目前,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表(单位:亿元)年度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国内生产总值21087124661930067033535339798347288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我国工业增长势头迅猛

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价值。我国工业增加值每年是稳定增长的,2010年工业增加值比2006年工业增加值多68719亿元。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11月当月实现利润5421亿元,同比增长17.9%。

由以上可知道,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是平稳较迅速的,对于这一点是让人欣慰的。可是,经济发展的代价是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经济发展和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是成正比的。因此这将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公司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动力。2.3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改变以前的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九大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未来5年全国环保总投入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只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一个方面,目的是要实现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循环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4政治与法律因素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是落后的,1995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此开始了固废污染环境的法律防治措施。2006年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8年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的环保投资“六五”期间为166.23亿元,占GDP的0.5%;“七五”期间上升到476.42亿元,占GDP的0.69%;“八五”期间更高,为1306亿元,占GDP的0.73%;而到“九五”期间,已经达到了4500亿元,占GDP的1.3%左右,几乎每隔五年都以3倍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到了“十一五”期间投资额则达到7000亿元,占GDP的1.4%左右。“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投入将达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1.5%以上,投入总额约达1.4万亿元,可见,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高污染、高排放、低利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5技术因素

对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一般采用处置和开展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治理策略。即能综合利用的废弃物,尽量进行循环再生利用;暂时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则采取必要的处置和堆存措施。

目前,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科研单位和大型公司不断研究和开发废旧物资高值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这些新技术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总的来说,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还不够高,而且主要用于建材方面。在暂时无法利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大多采用简单堆存或储存的方法。但有些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存时既没有采取无害化 、固化和稳定化措施,也没有采取流失、防水、防渗漏和防扬散措施。

3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3.1行业竞争者

(1)广西神州环保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神州环保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于2003年4月18日成立的大型高科技环保专业集团公司;广西十大行业集团之一;中国环保产业骨干公司、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公司注册资本6200万元,总资产11000万元,主营污水治理之环境工程和运营服务;生态农业之生态有机肥产品;环境咨询研究以及民用核工业等业务板块。拥有八家控股子公司和一个研究院(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及一个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资质(甲级)》、环境工程设计能力证书(甲级);拥有条件优良的环境工程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由以上情况看,广西神州环保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在南宁污水治理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

(2)广西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广西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是在建工程,总投资约3.21亿元,年综合处理近7万吨,服务范围为广西14个地市。该项目设在南宁,服务范围是广西14个地市的全部危险废物(不包括放射性废物)和南宁市辖区内的医疗废物,同时接纳服务区内的医疗废物处置系统产生的飞灰。项目由综合利用工厂、安全填埋场和场外工程三部分组成,工程主要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运储存、综合利用、物化处理、安全填埋以及污水处理等。

(3)广西丽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丽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是广西民营高科技公司,广西环保协会团体会员。专业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为环保项目提供工程咨询、评估、设计、施工及技术开发等服务。拥有自主产权的《污水治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能力评定证书。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一定实力。

3.2潜在竞争者

潜在竞争者,就是指原来不在这个领域而突然加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或原本不在这个行业,突然进入这个行业的竞争者;或原本属于同行业,但是不同类别,突然进入这一类别的竞争者。

在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与环保产业相互渗透。如果这些行业把设备和工艺稍加改造,便可以进行废弃物处理生产,也就是潜在进入者来自于行业外的公司。

进入障碍是一个公司要进入一个市场而要克服那些使它相对于行业现有公司处于不利地位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产品的差异化、资金的需求、转换成本、取得销售通路、现有竞争者报复程度、政府的政策、规模以外的成本因素、经验曲线、进入的阻挡价格、产业的吸引力等。

3.3替代品威胁

对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来说,并无替代品威胁。但是,在废弃物回收中的再生料和再生产品会受到由原生料生产出的产品的威胁。

3.4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方是从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主体。当买方对产业发挥强大的实力时,产业的竞争自然会趋于白热化。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是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司,产出的产品都是对废弃物进行了综合处理后产出的一部分产品,产品成本很低,自然价格也低,所以,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还是相对低的。

3.5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卖方是为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提高供应品或服务的人,也可以称为供应商。供应商的地位越高,产业的竞争就越激烈。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的供应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广西某废弃物集中处理专业公司提供废弃物设备的,而提供设备的公司有几家,因此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低的。另一种是废弃物来源的上游厂商。总体而言,大部分上游厂商要进行前向一体化处理废弃物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和进行人员培训、技术研发,所以其前向一体化策略不太可能。其次,上游厂商处于的行业集中度是相对分散的。再次,寻求其他的废弃物处理公司的转换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低的。但是对于回收利用率很高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公司对上游厂商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对于这类的废弃物上游厂商还是有较高的讨价还价能力。

参考文献:

[1]贾西子,葛一民.山寨手机企业现状的SWOT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外企业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