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

第1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43-03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其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乃至全国的重视。传统的心理学方法已经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成为培养和塑造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挥其内在潜能和美德的重要手段。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通过自身的美德和长处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尊、自爱和自信心,让大学生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从容不迫地面对以后社会竞争的压力,体会健康成长中的快乐和价值。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从很多方面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物和衍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主席Martin Seligman 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与一群相关学者在1998年确立了这一领域,并与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1]这篇极具影力的文章,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2]它以积极的角度来代替传统心理学,研究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自此之后,全球数百位研究者开始与积极心理学相联系,或者在他们的研究项目中更多地使用积极心理学方法。

Seligman在他《真实的幸福》[3]一书中写道,通往幸福之路有三条:第一条是愉快的生活。愉快的生活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是Freduckson的研究,她认为我们对于情绪的认知可能并不准确。我们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是从努力工作甚至是成功中获得的,如果你努力工作,并获得了成功,那么你会感觉良好。但是Freduckson的研究指出,积极情绪实际上也可能是原因,而不仅是成功人生的一个结果。她提出了拓展与构建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你的积极情绪只维持五分钟,它同样能帮助我们开拓视角,展开我们的注意力,构建我们的社交资源、心理资源、智力资源。积极情绪并不仅仅是关于你现在拥有好的心情,而是强调人们能够满意并欣然接受过去的生活、专注地尽情享受现在的每一天并充满希望积极乐观地迎接未来。

第二条途径是充实的生活,主要注重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包括智慧、勇气、博爱、正义、温和、卓越等,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Seligman曾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被后天培养出来的,通过训练可以开发和培养个体积极认知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4]

第三条途径是有意义的生活,它是与积极的制度或组织系统有关的,比如类似于民主这样的制度。主要指的是人们生活的大群体,比如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邻里、积极向上的学校、高度安全的国家以及和平共处的世界。这些积极乐观的大组织、大群体能够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积极心理暗示,培养每个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作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以及较少的攻击社会的行为。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孟万金和管群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5]积极心理品质主张开发人类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引导人们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无论是个人思想上还是情感上抑或是行为上都有属于积极心理品质的部分。但是积极心理品质又很“挑剔”,一切不符合正向的、幸福的、美好的特性都会被其剔除在外。

孟万金、官群在大样本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和维度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着由六大维度20分项组成的多维度结构[6],分别是认知(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能力)、人际(真诚、勇敢和热情)、情感(感受爱、爱与友善和社交智慧)、公正(团队精神、正直公平和领导能力)、节制(宽容、谦虚、谨慎和自制)和超越(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和心灵触动)。本文作者认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可以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上来划分。首先,在思想上要具有正确的认知,要能够积极地认知自我、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认知自我就要求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等优良品质;认知他人就要求培养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的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认知社会就要求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个高度的认知,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在此基础上再去实现令自己满意的幸福生活。其次,在情感上要从容、愉快、积极并接受自己,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情感包括乐观和主观幸福感。最后在行为上,积极心理品质使人表现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行为,对待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和激情。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维持人际关系。Park和Peterson等通过研究问卷的结果,将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两个独立的维度区分了出来[7],分别是正向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所谓正向的利己特征包括:在个体遭遇挫折和困顿时,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寻找恰当的应对方法来克服困难,或者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完全接纳自己的不足,抑或是有自己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动力,可以为其持之以恒地奋斗并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谓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就是指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地得到他人的帮助以及在他人需要支持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保持稳定和谐的一种最佳关系。总之,积极心理品质注重的是在社会关系中的“互惠互利”的一种状态,它既能满足自身的要求,为自己创造幸福,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并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在于大学生积极潜能的挖掘与开发,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消极心理或变态心理的抑制和消除。Sin和Lyubomirsky认为,积极心理培养是一种通过开发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来增强一个人的幸福感并减轻消极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或是有计划的活动。[8]回顾上文中所提到的Seligman在《真实的幸福》中写的实现幸福的三种途径,也就是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三种途径,我们可以由此总结出三个方面来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主观体验

主观体验也就是人们在面对一种客观刺激或经历某个事件之后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的乐观心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美好的事件的希望以及对于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满意状态。在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主观体验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宣泄消极的主观体验。

(二)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放松训练

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然而面对压力大学生若无法合理地转压力为动力,无法正确处理困难,那么对这个群体而言想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主观体验是很难实行的。所以,我们要开展活动对大学生定时进行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训练,缓解大学生学业的压力和日常的苦恼,让大学生在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宁静,从而消除消极的主观体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B。

(三)鼓励学生积极地看待过去、接受现在、挑战未来

每个人都有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做的就是反思过去面向未来,找寻过去的经验来弥补现在的不足。我们要敢于接受现在的自己,看清自我的优点和缺陷,在同他人比较和与自己比较之间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大学生的未来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勇敢地挑战未来,也是当代大学生亟待培养的主观品质。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主观体验,使大学生能够乐观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

大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的培养途径,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宏观方面

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多样化。同时要注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整,使其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使他们能够用细节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个性品质。高校还应重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提高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我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定时推送有助心理成长和积极品质发展的文章,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巨大的储存库来存储学生们的心理档案,运用网络测评系统进行测量。

2.微观方面

要从大学生自身认知图式和情绪问题入手。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不要过于自卑也不要过于自信。认清自我并预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有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要教会大学生辩证看待困境。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惨案,大部分源于学生对挫折的消极态度,他们没有办法从挫折中看到希望,为了逃避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上文中提到,积极乐观的大组织、大群体能够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积极心理暗示,那么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谐氛围的校园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举办大学生喜欢参加的各类活动

这样能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团结精神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2.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活动

人们运动后,体内会大量分泌多巴胺等令人快乐的因素。因此,高校可以多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做一些体育运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可以通过运动培养他们勇敢、热情、团结的个性,同时又达到了放松身心的效果,促进他们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张晓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151-154.

[3]Seligman MEP.Authentic happiness.New York:Free Press,2002:22-23.

[4]Seligman MEP.Authentic happiness.New York:Free Press,2002:10-11.

[5]管群,孟万金,John K.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76.

[6]官群,孟万金.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第2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点关注内容,当前我国各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而积极心理学提倡从积极情绪出发培养学生积极行为品质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1]。本研究针对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是20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研究思潮,最早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所提出[2]。该理论主张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对人固有、潜在的建设性力量充分挖掘,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朝幸福不断迈进[3,4]。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主要内容包括积极观、幸福观和预防意识。(1)在积极观方面,它说明一个具备积极性品质的人一定具有积极心理,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理智性质的解读,是对人性进行的赞扬与制约。传统的心理学对人们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过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人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加而幸福感指数逐渐降低,采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已不能有效解决人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传统心理学只能实现事后的弥补效果,而积极的心理学则主要倡导人们通过积极眼光以及健康理念看待和处理问题。(2)在幸福观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激发个体心理积极的情绪,侧重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知方面的研究,以个体主观方面幸福感作为人们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3)在预防意识方面,积极心理学也会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关注人们的负面心理,注重对人们自身能力的充分挖掘,在对人们的潜在能力进行挖掘后,实现对人们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以及治疗目的。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通过激发人们自身积极的情绪和力量,激发人们自身的健康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心理和行为去对抗和战胜心理问题,进而克服自身的负面心理,实现对各种心理困惑的摆脱。

2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价值

2.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

在高校教育中,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中,由于受到全球化、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环境的适应、学习任务的完成、自我的管理、人际的交往、情感交流、就业创业等,面对这些挑战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5]。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通过挖掘困境中个体的自身力量,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积极的力量实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缓解,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质,最终实现心理调节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提高[4]。

2.2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价值

在大学生成长中,自我教育十分重要,通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够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自我调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自我教育来说,就是学生能够将教育要求设为自我奋斗目标,且能够对自己实现目标进行自我监督和实践过程与结果的自我评价。为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心理教育具有助人和自助的特点,在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积极性调动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正从幼稚朝成熟阶段发展,是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时期。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自主选择,此选择是他们经过自主的思考后而内化的结果,此内化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规律。通过自我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自我更加关注,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对追求成功具有强烈的愿望,自我意识也急剧发展,大学生往往心理表现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的特征,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常常存在矛盾,使心理问题容易发生,通过自我教育能够促进他们心理的自我协调,促进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平衡[6]。

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3.1积极情绪的理论体验

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评价中,将积极情绪的理论当作理论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积极情绪的理论,大学生在对待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心理态度。在积极情绪的理论指导下,呈现出积极的作用。首先,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以及自身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并将自身能力和社会资源灵活整合,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展创造能力,从而以创新思维实现自身价值。其次,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的不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会得到不断提升,思维也会逐渐被激发,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最后,还能促进大学生自我评价以及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使他们结合自身的身心发展目标以及情绪体验,实现个体发展的有效评价[7]。

3.2积极人格的理论体验

对于积极人格的理论体验来说,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对幸福积极追求,且在追求期间积极感知幸福、愉悦等体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潜力以及能力。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心理学的特质研究中,构建出全面人格的系统,即VIA系统,此系统对人格的优势以及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包括24类性格力量、6大核心美德。借助积极人格的力量,能够促进大学生在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要求能力方面实现有效提升[8]。对大学生的此类能力培养,能够加深他们对幸福以及美好愿景的理解,促进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感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对未来发展实施构建,使其以理想的状态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在积极的人格理论内,6大美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理智、冷静地处理问题,促使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使大学生朝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不断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4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

4.1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

在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因为传统的陈旧观念和无知认知导致的,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对待问题或者事情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此类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从客观和全面角度对问题和事情重新审视,构建新的认知理念与模式。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中,要能够从积极角度出发,让积极情绪和健康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促进积极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的建立。比如,当大学生和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或者冲突时,在传统的观念影响下他们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这种个体认知是会加深矛盾或者激化冲突的,而积极心理学就要求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养成积极认知,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跳出自己单方面的思维局限,从而更加全面和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4.2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自我认知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前提。在积极心理学中,提倡人们用开放性和欣赏性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人,且重视所有人美好的品质以及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健康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成长环境的变化,很多大学生在心理方面表现出不成熟的情况,他们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比较自我,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他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意愿。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太高,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没有对自己的客观定位,进而就会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积极的心理学,大学生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就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事情能够具有更加合理的想法与做法,也能够获取别人的认可和信任[9]。

4.3完善积极人格发挥美德优势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尽管他们的素养存在差异性,但他们身上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在VIA体系中,对人类本性提炼出6大美德,常用来对人性的正向力量进行描述。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中,都需要注重完善人格塑造和生命意义的达成,这些美德就是他们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元素。在积极心理学中,以这些美德为指引,来完善学生的积极人格,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充分运用此类优势,能够有效增加他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比如,大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他们在生活中要认识到自身优势,智慧型的学生要能充分发挥思维优势,勇气型学生要充分体现自身勇敢品质和坚持不懈的态度;节制型的学生要发挥自身理性思维的优势,在集体中以自身美德优势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发挥他们积极的作用,增强他们的价值体现和幸福感,从而能促进良好心态的养成。

4.4调节自我情绪培养良好心态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情绪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的因素,常表现为紧张、抑郁、焦虑等。此类情绪问题的出现,是受到大学生特定时期情绪活动的影响,也受到大学生生活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常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人际交流紧张、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生活事件导致的压力增加等。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一旦不能实现情绪的有效自我调节,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表现,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要求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品质实现自我情绪的调节。比如,当大学生面对人际交流的紧张时,往往会引发他们的不自信和逃离情绪,此时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坚定内心的信念,培养自信心和果敢态度,就能逐渐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人际交流中,这对解决他们的紧张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作用。

4.5营造良好环境养成积极心态

在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养成需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在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内能够潜移默化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习惯,从而实现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大学里,良好支持性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学习环境、社交环境和娱乐环境3方面着手。(1)在学习环境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普遍比较宽松,缺少管束,导致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消极和不自觉的情况,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培养学生保持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拓展。(2)在社交环境方面,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不要封闭自己,要通过各种途径多和同学交流与合作,营造利于沟通的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避免社交心理问题的出现。(3)在娱乐环境方面,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要倡导自由和开放,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一些校内文化活动,如文艺活动、竞赛活动、体育运动等,还可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旅游等活动,这对他们积极心态和良好生活态度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积极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当代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各高校努力创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支持性环境,帮助大学生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5-86.

[2]KERNML,WILLIAMSP,SPONGC,etal.Systemsinformedposi-tivepsychology[J].JPositPsychol,2020,15(6):705-715.

[3]陈玲,张雷.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4):70-74.

[4]曾荣侠.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18-120.

[5]李俊芝.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4):293-295.

[6]JIL.Instructionalresearchonmentalhealth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J].Psychology,2020,11(1):49-53.

[7]陈燕妮.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7(20):168,170.

[8]罗姝.大学生干部的耐挫折能力及其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第3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175-03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格里曼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当前的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因此要把关注发展人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关注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和品质,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优秀品质,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去开创幸福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主观层面。重点研究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第二,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性中积极美好的品德的形成和评测,例如友好、智慧、尊严、仁爱、进取等。第三,集体层面。重点研究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组织环境与社会制度。

二、积极心理学对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S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云南省供电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多次强调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从S供电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看,经过多年来对员工进行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员工培训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1.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部分公司的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员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2.部分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一些员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员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员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二)积极心理学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推广和运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员工努力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从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看,S供电公司引入积极心理学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增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企业要认识到每个员工都有优点,通过挖掘培养员工的素质和潜能,不仅能让员工成就自己、获得幸福,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益。供电企业中,人力资源同样是最关键的资源,S供电公司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员工才能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样才会树立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

2.提升管理者教育培训员工的技巧。积极心理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安排合适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这样会激发员工认同自己、欣赏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员工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这必然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势与潜能,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措施。

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通过模仿、表情反馈等积极情绪的表达,营造积极的气氛,让公司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情绪管理,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不轻易对员工发怒、不随意显露出悲观情绪等,为员工带来正能量。

3.激发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情绪如满意、兴趣、快乐、自豪和爱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生理恢复力,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或者社会活动。积极心理学重视发掘人性的优点,认为培养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发掘员工的积极人格,使每个员工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积极心理学在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一)加强学习与宣传,明确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

1.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S供电公司首先要介绍积极心理学,让全体员工都能基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公司和员工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让员工逐渐学习到心理学知识,更容易接受教育培训工作,便于公司更好地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活动并提升培训效果。同时,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广泛宣传,可以在整个公司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

2.加强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接受的理论教育基本是以传统心理学为主,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例如人事部、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是积极心理学成功应用的基础。他们是直接面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推广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地培训,并注意实施细节,保持教育培训各方面工作的一致性。

3.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S供电公司要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切实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重视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把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司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从培训计划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评估和培训反馈,始终把积极基调贯穿其中,无论是战略层面、方案层面还是技术方法层面,都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培训前期以积极基调为主,后期又不能贯彻的矛盾情况。只有把积极的基调与目标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局,员工才习惯接受,增加对公司的信任感。

(二)从公司角度引导教育培训工作

很多企业过去一直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员工的福利,认为企业要为员工培训工作付出很多成本,去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认为这本是员工个人之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企业要转变理念,把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

1.把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S供电公司应从自身战略出发,明确公司需要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通过教育培训去发现、强化,在帮助员工进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更好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从它宽广的应用领域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公司的教育培训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员工成长、推动公司发展,同时扩大公司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提高接受度,更好地为公司和员工服务,达到二者的和谐与双赢。

2.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个体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就会主动去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具备的行为认知,并将其物化为日常的行为。S供电公司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挖掘员工内在的积极动机和资源,使员工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定者。因为员工自我投入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足。员工一旦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就会愿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对公司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通过教育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

S供电公司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员工对教育培训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摒弃以往的消极应付心态。公司可以在培训时聘请相关领域的成功者,分享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经验,这些成功者在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和企业员工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他们的分享,可以让员工意识到,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从而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积极心态应对教育培训活动。

(三)重视教育培训技巧的运用

1.优化培训内容。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个人的绩效,因此我们要在培训内容中重点培养员工的积极乐观态度。积极乐观态度的养成需要公司从培训的角度入手,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企业培训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融入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培训方式中,如研讨法、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地形成一个对积极心理学作简介和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课程体系,重点介绍各种积极情绪养成的方法,包括乐观情绪的培养,感激的培养,同情心的培养等等。通过培训让员工养成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事情,也有利于他们稳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2.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公司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培训方案。

第一,青年员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员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员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在培训中就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员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下转180页)(上接176页)力、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心理。

第二,中年员工。对于30~54岁左右的中年员工,他们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财产的积累、职业瓶颈和职业晋升等。培训中,要让员工体验到他们的奋斗并不只是责任的迫使,更多的是为重要的人不断努力奋斗。公司除了认知培训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员工与家人相处,让员工在工作中的奋斗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幸福的时刻成为他们愉快奋斗的动力。此外,培训要对技能岗位和职能岗位有所侧重,兼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即将退休的员工。对于55~60岁左右的员工,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健康、退休、休闲和社区活动,为此公司要通过培训让他们在即将退休时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老年期的到来,这种退出是一件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应该给更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活动项目,为员工提供长期保持发展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参考文献:

第4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青年教师;情绪调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04-03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对其心理健康和教育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影响[1]。近几年来,教师情绪调控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重点之一。纵观这几年来的研究,国内大多研究者主张运用心理治疗流派中认知疗法的情绪调节技术,如合理情绪疗法,以改变教师的不合理的认知,来调适教师的情绪。客观地说,这种传统心理技术有它的长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过,它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国内学者金洪源所概括的那样:首先,认知疗法只看到来访者的不正确认知导致消极情绪,而忽视其不正确认知本身就是消极情绪影响的结果。忽略条件性情绪而一味地调整认知来克服一种强大的情绪作用,其效果必然不会理想。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介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指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性学习,帮助来访者了解正确的元认知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并在元认知情绪体验中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形成适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应用技术。它是由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金洪源创立的。金洪源认为:元认知是一种智慧,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治疗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培养来访者的一种智慧和智慧行为。它是通过提升当事人的自觉能力而使顽固心理障碍彻底治愈和不再复发的技术。而彻底治愈和不复发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使来访者形成了元认知智慧能力――来访者对自身的心理障碍形成的原理和干预技巧有自己的理解和控制技能,形成有效适应自身生活环境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最终使自己的心理症状完全消灭在有效的积极适应生活和高效的自我调适当中。

1.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路线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路线是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向来访者输入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调动来访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减弱、消除条件性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切断条件刺激与负性情绪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适应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积极、有效的行为;通过几次训练使这种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稳固、增强,当类似刺激再出现时,来访者能自动化产生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2.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工作原理

(1)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无意识现象是一种条件反射 [2],无意识也称潜意识。人们情绪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所致。而这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3]。

交互抑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要么执行原有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刺激事件,E代表情绪,R代表行为);要么执行新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原刺激事件,E`代表新情绪,R`代表新行为)。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工作要点一,为个体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S-E`-R`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使之能够替代或对抗原有的S-E-R反应模式。

(2)控制程序性知识运行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C-A(如果……那么……)的方式在大脑中表征,其中C(Condition)与条件反射中的S相似,代表问题情境,但它更强调解决问题的条件,A(Action)与R相似,代表对当前情境所做出的反应,但它更强调人的认知反应,是更复杂的运用知识思维的高级反应。

同一个人的大脑中储存着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有一些知识被优先应用转化为行为,而另一些却长期得不到应用,无法转化为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受其大脑中有什么样知识的制约,也受其大脑中哪一种知识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制约[4]。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工作要点二,即在放松状态下,向来访者输入新的一套积极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几次巩固练习,让这个新的程序性知识系统具有在大脑中优先实现运行的兴奋性,以表现为积极行为。输入的程序性知识,实质上就是向来访者大脑中输入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它省略了调整来访者认知的漫长、低效的干预过程。运用程序性知识输入原理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来访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使心理干预过程变得高效。

(3)使用暗示学习技术

心理暗示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暗示现象;另一类是应用心理学临床技术进行治疗时的暗示技术。暗示技术是通过催眠、放松等训练程序,来保证接受信息者不能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或思维、情绪情感对其进行评价、反思,而改变行为的心理学临床技术。它是一种能够唤起愉悦情绪体验和高度集中状态的高效学习过程和方式。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使用的暗示学习技术是在扬弃传统催眠理论中的玄虚蛇足之处,完全建立在暗示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易于掌握、易于使用和相对安全的暗示技术。它是通过运用放松训练程序,在一定的心理诱导作用下,消除知识经验的影响而促成愉悦和高效能学习心理状态的临床心理技术[5]。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青年教师情绪调适中的运用

情绪是伴随着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主观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在知、情、意、行中,情绪处于关键的中间环节。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活动能力增强,驱使人们积极地进行思维和行动,消极的情绪则会大大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恶劣的情绪甚至会导致人们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

处于发展期的青年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非常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青年教师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易受到挫折;有时甚至经过自己的最大努力还无法实现自我的夙愿。这时候,青年教师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容易在失败的情境中否定自己、体验自卑,把工作中的失利视为是自己无能的结果,从而深陷于焦虑、抑郁、无望和痛苦之中。这些负性情绪若不能及时被控制和调整,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青年教师进行情绪调适非常必要。

下面以一个青年教师个案为例,谈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情绪调适的运用。

导致青年教师负性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学业不良学生,青年教师最易产生烦恼、激怒、委屈,体验到不能胜任的无力感。A教师就是其中典型的个案。A教师今年27岁,四年教龄,对A教师而言,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实践性知识的缺乏。由于教学经历短的原因,在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显得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常常有学生在课堂上捣蛋,对此,A教师常常大发脾气。而最令其恼火的是,几乎每节课,他都要大发雷霆才能控制住课堂。虽然其对学生严格要求,却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这使得A教师的期望大大受挫,他常常感到自己的工作与努力是无效的,也因此深陷于焦虑、郁闷和烦恼之中。

1.负性情绪的心理机制分析

A教师因学生问题产生负性情绪的心理机制,实质就是在教师大脑中,建立起了对学生行为问题的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可用如下的图示来揭示教师形成消极情绪的反应过程:

这样经过如上几次循环程序,A教师在头脑中就建立起对违纪学生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使得教师在以后课堂教学中,只要出现学生违纪这一情境,A教师都会在大脑中自动地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带给A教师的是痛苦的体验。

2.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施

(1)认知调整

与A教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通过交流引导A教师再现负性情绪被调起的过程。心理辅导员边听边绘制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流程图,并与A教师一起解读图式。通过解读,让A教师明白之所以产生消极情绪,是因为在大脑中建立起对违纪学生的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

接着,与A教师讨论建立一组新的能够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运行与发展的行为反应程序。即,面对违纪学生S,情绪是平静的。因为情绪E`是平静,所以,能够执行一种既高效又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R`。

通过这样的认知调整,可以使A教师不仅在认知方面对自己产生厌烦情绪有了更理智的认识,而且看到了自己程序性知识运行的过程,理解到了只要改变储存在大脑中的导致目前行为的程序性知识,取而代之以新设计的程序性知识,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2)临床心理技术运用

当认知调整完毕后,就对A教师进行临床技术干预。即,通过对A教师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让其体验情绪平静、身体放松所带来的愉悦感;在此基础上向其输入新的一组程序性知识,并运用暗示技术调动其积极的心理状态。

具体步骤如下:

① 输入程序性知识。与A教师共同找出所有能够引起厌烦情绪的学生行为场景,并按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起来,同时商定用新的一组程序性知识来建构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程序。

② 肌肉放松练习。在舒缓的放松音乐下,指导A教师做肌肉绷紧放松练习,使他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从而使情绪达到愉悦状态。

③ 采用暗示学习技术。用积极的语言暗示使A教师想象到自己面对违纪学生时情绪是平静的,因为平静就找到了更有效的积极的正面的教育策略,自己心中充满着自豪与喜悦。帮助A教师的积极情绪调动到最佳状态。

④ 干预潜意识条件性反射。逐渐地呈现引起教师厌烦情绪的具体情境S,由于有前面的暗示技术调动起来的积极情绪,此时教师的情绪E`是平静的、愉快的,所以,在积极的语言暗示下,会很自然地在想象中做出积极的行为R`。如若教师遇到S时,又反弹出现情绪E,就继续做第二和第三步骤,直到情绪E`的出现。

⑤ 教会自我调控方法。在放松结束时,加入积极的后暗示,要求A教师学会自我调控。即,上课前10分钟,对自己的症状进行分析,通过肌肉的绷紧放松伴随深呼吸使消极情绪没有提升之前迅速得到控制,并迅速启动新的程序性知识。

3.临床效果分析

对A教师进行为期四周的临床干预,每周进行一次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程序步骤如上。结果,取得明显效果。A教师走出激怒、烦恼、痛苦的情绪体验。他已能够正确面对违纪学生。即,当面对违纪学生时,情绪可以做到平静。而且,由于他能够采用正面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也慢慢喜欢上他的课了。

A教师干预成功,这是与高效运用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控制程序性知识运用、使用暗示技术分不开的。这也充分说明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完全可以阻断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帮助青年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积极的情绪反应,促使青年教师形成积极的正性情绪。

三、应用中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1.技术干预核心是发展元认知智慧能力

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调适情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作为使用者必须要明确这一点。因为,元认知行为技术干预治疗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培养来访者的一种智慧和智慧行为。因为这套技术干预的核心是“我如何监控我的行为”“我如何监控我的情绪”,为此,在心理咨询室里运用技术干预来访者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教会来访者掌握这套技术,学会对自己的症状进行分析,通过自我练习,逐渐使行为习惯化,内化为人格特征,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2.技术运用要点是民主协商

在进行认知调整环节,咨询者要避免过度地使用权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强输入到来访者身上。来访者可能会感觉被迫接受某种目标和价值观,而不是他自愿接受的知识系统。这样,咨询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为此,对于输入新的程序性知识是要在民主协商基础上,来访者同意咨询者的有关程序性知识的输入时,才能够被使用的。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广谱的心理干预技术。它的理论观点鲜明,工作原理清晰,分析治疗技术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能切实解决问题,在解决青年教师情绪障碍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稿件编号:100329011)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孔冬梅.教师的情绪工作及其影响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9(7):38.

[2]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6.

[3]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109.

[4]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24.

第5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宏观认知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目前,我国有上千个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认知教育”正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适用方法,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策略简述

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想像,就可以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结构;而这种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发认知者不断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宏观认知教育”。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宏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而人类呢?其历史有多长?作为个体的人生呢?这类问题可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例如:“请思考并想像,在遥远的过去你的祖先是谁,现在何处?”“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头看你的今生,你会怎么看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

其次是关于空间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极为遥远的太空中拍摄,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微尘”。相形之下,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在宇宙中是极其微小的,因此,有关空间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面对茫茫太空,请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儿?”“假如你处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你及你家会在哪儿?”

再者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进化的物种是极为多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这类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人从哪儿来?你从哪儿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人与其他物种有何异同?”

这三方面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是引发学生产生顺应和同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的关键环节。关于时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生是短暂的”的观念;关于空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断;从生命的进化进程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看。可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学生们形成了以这些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在生活中就会趋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受自然规律的无条件制约,就会认识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然。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就会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态,从而积极面对人生。这不但是宏观认知结构意义的体现,也是观念改变心态的具体表现。

(二)宏观认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进行上述三类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年纪越小所设计的问题越要具体。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比较有利,也就是说“宏观认知教育”更适合于高中及以上学生。

第二,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过程的各环节中,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某方面问题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是某些问题的系列设计,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设计等;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方式呈现,在讲座过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现,还可以是在课后以思考题、家庭作业方式呈现等;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电子幻灯(图文音结合)等。

第三,认知者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所呈现的问题,人们的思考与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会直接产生一个固定的结论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结构。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人的大脑常处于兴奋状态,并时常与自己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许多观念此起彼伏,不断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会重新构建宏观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的宏观认知结构还会在新的感悟中不断重建。这个复杂的重建过程不是简单靠外界影响形成的,而主要是以无限的时间、空间及自然规律对人的制约等观念为内容,通过讨论、思辨、交流等方式,启发认知者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经“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一个对人生而言更为积极合理的、适应性更强的宏观认知结构。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换句话说,人们有与生俱来的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固有品质与善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类心灵深处确实有着积极的种子,这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要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小心、主动为它浇水施肥。因此,在宏观认知结构形成后,自然会促使人们向积极方向发展,对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进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观察认知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表现,防止个别人因“迫切趋向”人性完善实现的力量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观认知教育”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为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过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钟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到很多,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现在的学习就行,对学生的陈述、讨论不作任何评价。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好像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是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福乐”状态。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随着高考的临近,他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不少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压力增大,心情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学生对宏观认知问题进行思考、想像和体验,其学习压力感自然就会下降或淡化。

(二)训练中学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同学吵架、睡得迟还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学习机器”……凡与做人、做事失败有关的体验都会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宏观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视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小蚂蚁实在是太小了;但当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尘时,当我们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蚂蚁都是自然界万千生命中的一种时,那么人与蚂蚁又有多大区别呢?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将自己所碰到的挫折问题、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等安排到小蚂蚁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与同桌探讨问题而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心里郁闷。你就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经历安在一群蚂蚁上。有一只蚂蚁是你,一只蚂蚁是你的同桌,还有一只是老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蚂蚁。你把自己受委曲的过程在小蚂蚁身上重演一遍,那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感觉并认识到:小小蚂蚁受点委屈算什么,我们人在不爽时,还经常故意用脚踩死它呢。

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会使人们得到人与蚂蚁没有多大区别的认知。通过小蚂蚁反观自己,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达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处理不好一样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个成绩不错的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一次因作业马虎而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他发誓“从此不再学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这导致他后来没考上高中,成为终身遗憾之事,并对这个语文老师怀恨在心。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经常训练和学习,学会分清大事小事尤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把那些对自己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誉、地位)有威胁的事件称为大事。中学生常遇到的同学之间的磨擦几乎都是小事。从理论上说,人们对待小事应该抱着不要太在意、太认真的态度,然而,因为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人们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中学生难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学生,自己学习的事是大事,因老师的批评而脸上挂不住是小事,可他却完全搞错了。如果当初他在碰到老师批评而生气时,能把这事安到小蚂蚁身上试试,能自己思考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老师的批评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认识到这是小事一桩。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分清大事小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宏观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学会区别对待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特别是对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从而逐步建立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宏观认知教育”是广泛适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项目编号:fbb0602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n].中国教育报,2007-07-07(3).

第6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一、积极心理学思想下的心理健康观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的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积极心理学已有的研究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第一,积极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第二,幸福观。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第三,预防观。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自身的力量来预防和治疗有关问题,其核心是让病人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积极理念。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就应该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更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应关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培养。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心理学通常把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其中首倡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因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强调必须以研究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因为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方式,扩大教育领域,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大学生远离家庭而走上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浮躁情绪,都极大地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加以宏观把握特别要结合个体的微观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指导。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和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我们可以一步得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个体层面―――知、情、意的统一

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过程方面的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从大学生消极心理与心理问题转向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应更注重学生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其次,大学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大学生心理教育应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第三,大学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控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二)学校层面―――改变观念

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不管是对于普通人或者受到挫折的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其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身的发展,潜能的发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使大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两点对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响。依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关注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力量,发掘人类自身的潜能,即先寻求个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会自然而然使个体产生对问题的困扰。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层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积极心理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大学生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理念、视野等。积极心理学不仅重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重视的社会的相互支持、友爱以及合作等,而且将其扩大到职业伦理、个人视野以及动向上面来。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是个体生存的场所,其具有的整体环境将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个体“力量”的成长以及个体关注中心的确定。例如,假如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不诚信,那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关注的中心可能是在欺骗、撒谎等消极层面上,不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诚信,那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形成信任、热情、诚实等积极品质。所以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发展整个社会的积极品质。

第7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结构;数学理解

对数学来说,结构无处不在,结构是由许多节点和联线绘成的稳定系统。代写毕业论文 数学中最基本的就是概念结构,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了知识网络的结构,剖析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加深对高等数学的理解。由于理解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知识、技能、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来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认知结构,特别是结构的建构观点来看,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在心理上能够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这才是理解。而其中所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需要寻找并建立恰当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概念的心理表象建构得比较准确,与其它概念表象的联系比较合理,比较丰富和紧密。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头脑里一定要具备与之相关的储备知识,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并且这些有关概念的结构,是能够被调动起来的,使之与新概念建立联系,否则就不会产生理解。所以要使新旧知识能够互相发生作用,建立联系,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数学结构,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知识结构的学习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在微积分的学习中,通过对其结构的剖析,使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结构处于不断形成和发展之中,并将其发展的结构与已形成的结构统一起来,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1高等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

高等数学以极限思想为灵魂,以微积分为核心,包括级数在内,它们都是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几种不同性质的极限问题。连续性质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对应增量的极限;导数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的增量(偏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差商)的极限;一元或多元积分都是和式的极限,而无穷级数则是密切联系序列极限的另一种极限。微分是从微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局部性质,积分则从宏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整体性质,它们之间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联系起来;广义积分把无穷级数与积分的内部沟通起来;而微分方程又从方程的角度把函数、微分、积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依赖转化关系。

2如何利用结构加强理解

2.1注重整体结构理解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代写硕士论文 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有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虽然现今的教材基本上按一定框架编写,但其中相关的知识点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络,并达到真正理解,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逻辑结构与心理结构统一起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心理学家J.R安德森认为:通过多种方式应用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知识,认知才能进行。理解知识的前提是理解它如何在头脑中表征的,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运用,达到更深意义上的掌握。由于高等数学具有清晰的数学结构,因而其相关知识学习中也充满了知识的同化过程。在高等数学知识结构中,微积分建立在极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高等数学中,新知识获得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同时新旧知识还必须要有相互作用,即新旧意义的同化,才能形成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如微分是差商的极限,积分为微分的逆运算,而定积分则为和的极限,只有将这些新旧概念在头脑中不断同化作用,才能形成新的高级知识结构网络,才能加强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部认知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即有意义学习倾向;同时还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所接受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转贴于 2.2注重结构中的概念理解

数学结构是有许多个结构所组成的,而个别的概念一定要融人其它概念,合成的概念结构才有用。数学中的概念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既有助于数学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新的概念地自然引入,从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微积分这部分内容中,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这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一元函数中的极限、连续、偏导数、微分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而且每个相对的概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多元函数中许多微分概念是在一元函数基础上的推广与发展,它们是密不可分。积分学中的定积分、重积分、二类曲线积分、二类曲面积分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通过联想,可以从二维空间进入到三维空间,直至到更多维的空间,从有形进入无形,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这样步步渗入,步步构建,不断引入新概念,不断更新组建数学结构,使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2.3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结构加强学生的数学理解

教师对数学结构的理解对学生建立起自身的数学结构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代写医学论文 只有理解数学结构,才能领会到数学逻辑结构所隐含的精神思想,才能建立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理解数学。首先,在数学中利用高等数学结构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利用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来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其基本思维方法是: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最后得出定积分的概念。而这一方法同样可解决求曲顶柱体的体积、空间物体的质量、曲线段的质量等问题,区别仅在于取极限时趋向于零的元素不同而已。在具体每一章的讲解中,要着重介绍此章知识的数学结构中的内在联系及其本章的关键与核心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抓住本质,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本章的数学结构,并能用框图展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高等数学学习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其自学,调动和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和自觉程度。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李士琦.PME:数学教育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毛京中,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

[4]陈琼,翁凯庆.试论数学学习中的理解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

第8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特点;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从表面上看这种自尊意识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后者,他们渴望在同学中间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差,见识狭窄,导致他们又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实际中,我们甚至发现个别家境较差的学生,不惜以各种手段欺骗父母,用父母的血汗钱购买各种高档消费品来满足所谓的“自尊”。

(二)敏感多疑、心存戒备的心理。出于自尊,一部分农村贫困生对于自己的“农村身份”比较敏感,甚至多疑,处处小心,时时戒备。当别人以农村为题谈论一些问题时,他们会敏感地联系到自己身上;当别人碰巧对某位农村学生的情况进行议论时,即使是很客观、很公正地评价,他们也会心存疑虑,总是猜测别人是不是也是那样评价自己。

(三)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虚荣、嫉妒等心理产生厌世观。一部分贫困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进而发展到埋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嫉妒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厌世情绪。

二、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一)树立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困难的意识。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压力和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从消极方面去评价所经历事情,从而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应该引导贫困大学生用“积极”取代“消极”,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从而有效促进其主体积极人格的发展。同时,要树立“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教育他们贫困不是错误,因为是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贫困是对人生的考验,常言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早年的生活贫困往往可以很好地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许多成功者在成功过程中也经历了艰难和痛苦的历程。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环境,做自己行为的主人,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告诫他们贫困生的许多心理困扰往往与参照系选择偏差和不成熟的或消极的社会比较以及自我期望水平过高有关。应选择适宜的社会比较参照系,设定自己人生的目标,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将有助于贫困生忽略其他各种无益的干扰,培养快乐情感,建设积极的态度。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乐观的人格特质。乐观、豁达、热情、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通过不断体验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产生的各种积极体验。一个人一旦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常常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因素,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他都会朝好的方面去努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比一般的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更容易产生沮丧的心理及消极的态度和想法。因此,建构个体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为维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应对压力提供最有利的资源。

(三)培养大学生对贫困压力的积极认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压力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现实中一些压力应对不良的学生经常习惯于运用消极的认知习惯和自我暗示,例如我无能为力、我不行、这事情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等,这些自卑和消极的认知习惯,是阻碍大学生积极有效应对压力的心理原因,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和训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地认识和评价压力事件及其作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知压力和应对压力,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体验和积极的反应,也可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积极情绪和体验在构建个体压力应对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个体在应对压力时能够有更积极的体验,能够采用更加积极策略,而减少消极的、否定的自我体验和应对策略。“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事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一件事情可以从消极的方面,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解释。任何不愉快的问题,或者被认为是无法消解的症状疾病,都可以有积极的解释。挫折让人学会忍耐,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己的贫困经验可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和他们的问题,更具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对问题的积极解释,是心理自助成功的开始。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往往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往往不缺少产生快乐情绪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生活的体验是不同的。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情绪的体验。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快乐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快乐感水平。正是这种心向决定着人们情感体验的个性差异,有积极心向的人,对环境的评价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感。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会更快地消除沮丧感。所以,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同学和老师的关怀,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洗脱他们心里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大学时期,是个体创建个人建构系统的关键时期,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习惯,掌握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事件和压力感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增进自身的积极力量,为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更健康地生活提供支撑,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贫困生资助现状

(一)资助体制单一。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制是一种主要由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单一的国家财政投资模式。民办高校资助来源就更加单一,面临更大困难。

(二)缺少科学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国家没有权威、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高校很难确定谁应该接受国家助学金、谁应该享受学院助学金;谁应该接受无偿资助、谁只能获得助学贷款。如此以来,贫困生的资助就会无章可循,缺乏科学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难以让真正贫困急需资助的贫困生得到本该得到的资助额度,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奖学金”助贫难度较大。贫困生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包括学习在内的综合表现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品学”未必就会兼优。而奖学金的设立宗旨是以奖优为目的的,因此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就会少一些,通过奖学金进行贫困生资助,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资金问题。

(四)勤工助学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劳动技能,导致了社会对其勤工助学行为的认可度不高,一些学校也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来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受条件限制,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稳定性差,报酬也非常低廉,往往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四、如何改善资助体系

(一)加大政府财政助困投入。唯一能增长且比较可控的渠道就是政府财政投入了。一方面是增加国家和省级奖助学金额度;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的分摊比例。

(二)完善评定机制,建立资助规划。应采取对学生进行家访或委托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照事前制定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以保证资助评定机制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建立普惠式社会救助机制。现在的助困体系中有不少政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针对所有贫困生的,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这些政策把一些成绩不太好的贫困生挡在门外,减少了他们受资助的机会。因此,应设立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享受。

五、帮助提供就业机会

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取得兼职等工作的机会不是太多。学校应在这方面予以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联系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工作。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贫困学生,可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企业实习,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经济上的压力,又能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在校贷款和建立信用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奖学金及各种资助项目不足以完全解决贫困学生的资金问题,因此,在校贷款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信用意识还远远不够,平时一些不注意的细节都可能会导致贷款申请上的困难。因此,学校也应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同时,由于民办大学的生源和师资力量与重点大学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的贷款成功率和额度受到了一定影响。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就要在就业渠道和信息方面向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莫军成.对高校特困生资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10.5.

第9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良好学业情绪;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31-01

一、引言

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带有情绪的色彩,情绪对认知能力(如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思考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情绪与学习息息相关。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 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传统的以消极为取向的心理学模式,关注的更多是疾病、问题、障碍,而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 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过去由于对学业情绪缺乏总体的认识,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消极情绪如考试焦虑、厌烦、失望等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例如,有学者曾用psycINFO检索了1974-2000年的文献。他们发现,关注最多的是焦虑情绪,而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则相当缺乏。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自豪、快乐、期望等积极情绪的关注越来越多,对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三、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业情绪和认知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学业情绪和认知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然而,由于传统学习理论的局限以及情绪的内隐性、复杂性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学习成绩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对学业情绪的关注却相对缺乏。事实上,良好的学业情绪对认知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广度和准确性,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提高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业情绪中,学习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二)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源于良好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受到学业情绪的深刻影响。良好的情绪是使人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大内驱力。外部的动机可以对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如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表扬等等,但它不是持久的内驱力,一旦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外部动机就有可能动摇或减弱,甚至消失,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激发学习的持久驱力。而良好的学业情绪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会感到痛苦,且难以忍受,这时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使自身产生逃避痛苦的动机,继而逃避使其感到痛苦的事情。因此当学习的过程中,不良的学业情绪处于主导地位时,学习者潜意识就会对学习产生一个评估结果,即学习带来的更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趋向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就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当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应对不良的学业情绪,并处于主导地位时,才能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减少不良学业情绪的产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如焦虑、失望、生气等,这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当消极的学业情绪超过学习者能够控制的程度时,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增加学习者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控制力,使消极的学业情绪为学习者所用。

(五)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扩散,学业情绪也是情绪大家庭的一员,因此也具有这样的功能。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继而增加学习者的自信,促进其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Pekrun R,Thomas Gortz,Woleram Titz,etal.Academic emotion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n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ist,2002,37(2):91-105.

[2]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