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

第1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目前一致认为康复应早期进行,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一般1周内大都可以进行康复训练。[2]霍春暖等[3]在北京三所综合医院对176例脑卒中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第2-10天开始,分三阶段进行,一个月后进行评估,康复组与对照组独立步行人数分别为50.9%与30.5%(P〈0.05),研究提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康复与晚康复效果完全不同。

国外脑血管病康复的研究也对训练时间进行探索,丹麦哥本哈根的学者[2]对1197例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和Bobath法康复,每日1次,半年后评估对比,证实95%病人群中上下肢功能恢复达到最好效果时间是卒中开始后11周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最好时间是在12.5周内。

由此可见,早期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间。

2肢体功能的康复

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方法是运动疗法,同时附用肌电反馈治疗功能性电刺激及药物治疗。

意大利学者用百忧解加运动治疗与只用运动疗法组对比结果显示:百忧解能增强运动疗法的功效。其同类作用的药物还有去甲丙咪嗪。[2]

运动疗法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病程进行。主要为:功能位的摆放;被动按摩;被动运动(活动的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健肢的主动运动及坐、站、走、生活活动训练等,应分步骤循序渐进。[4]这其中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的较好方法之一。徐景云[5]等在奥地利维也纳神经专科医院学习,当地就十分重视鼓励病人利用其健侧肢体的协助作用,一方面用来保护自己的患肢,另一方面进行生活部分自理的锻炼,对病人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如:侧卧位翻转时,病人健肢在胸腹部与患肢合扣,保护患肢不被动甩动。对翻身和卧姿的肢体摆放要求,更注重于对患病肢体的保护性护理和治疗辅助作用。郑建琴等[6]在进行患侧康复训练同时,也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这不仅有助于避免健侧肢体功能退化,也可促进患侧肢体康复,同时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在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上,主要是自我照顾所必需的活动,更衣、进食、个人卫生、移动等,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当中。[7]

3言语障碍的康复

当脑病变损伤了优势半球的言语中枢就可引起言语功能异常。语言训练也是越早越好,早期用单词或短语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同时分辨失语类型,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性,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为构音困难,护理时要给病人示范口型,一句一句面对面地教等。[1]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医院[8]在对语言障碍病人进行语言功能训练中,采取①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如:反复练习卷舌及舌左右运动,嚼口香糖,小毛刷刷面部,面部针灸、理疗等,促进肌肉收缩。②校正患者发音口形,给患者示范,并指导患者自照镜子,用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③口语训练,从数字、单词、短语开始,进行复述,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并练习简单的看图说话。④反复听力训练,将常用生活语录在录音带上,配上轻音乐,让患者反复听并跟读。⑤强化读写训练,让患者写亲人姓名、住址等,编小故事恢复记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个体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每隔2-3天检查训练效果,记录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经过这种语言康复训练后,恢复语言功能可达50%-60%。

4认知功能的康复

随着临床对脑血管病及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使其急性期病死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伴随着急性期病死率的下降,人群中总患病率和致残率则明显上升。认知功能的衰退及造成血管性痴呆的比例是不可忽视的。张振馨[9]对3094名55岁以上人群调查发现:55岁以上老人患血管性痴呆为1.8%;65岁以上者为2.7%;75岁以上者为2.9%。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受教育越低患病率越高。由此可见,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视觉单侧忽略是妨碍偏瘫患者康复的认知功能障碍。李玉明等[10]对34例因脑卒中造成视觉单侧忽略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其方法为:生活用品、食品及感兴趣的事物均安排在患侧或在患侧进行操作,给予患侧按摩、拍打、毛刷、冰块等皮肤刺激;鼓励多做朗读练习,对忽略侧的边缘用色彩鲜艳的水笔做出标记或训练者用手指点逐字阅读;平时反复进行拼图、搭积木、绘画等练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提高对患侧的注意力。通过训练12例病人取得较好效果。孙福立等[11]研究积极参加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可以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同时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帮助或诱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谈跃等[12]研究追踪120例脑卒中后一年的患者,随访发现:多发脑梗塞病人易发生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其中62.1%的病人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提出:一个完整的康复方案应考虑心理学因素。对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应在其身上携带注有姓名、年龄、疾病、家庭联系电话等内容的卡片,以便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救治。

认知功能的康复就要给予患者视、听、触等感知觉刺激。同时可以辅助一定的药物。杨炯炯等研究[13]服用绞股蓝可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脑功能提高记忆能力,有利认知功能的恢复。我国的中草药也有改善老年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作用,通过补肾填髓、健脾养心豁痰开窍和活血化瘀综合运用,能够改善部分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定向、判断、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14]

在记忆研究领域发现,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的病人在记忆实验中显示:这些病人外显记忆(有意识记忆)明显低了正常人,而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强化内隐学习,反复给予多种刺激,并强化动作学习以增进记忆功能。[15,16]美国Sharp[17]等研究报告,脑卒中后有些脑细胞可因受刺激而再生,这一发现为治疗卒中病人的记忆障碍打开了新的通道。

5心理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心理情绪障碍是伴随肢体功能障碍同时出现的。

吴小玲的研究提出[18]脑卒中患者常存在自悲、孤僻、抑郁、急躁、固执等病态心理。康复中心理护理要了解、分析和矫治病人的心理障碍,克服负性情绪。

在社区脑血管病防治中,注重康复者情绪不佳影响疾病愈后的康复,把握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状态,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培养自身能力恢复的愿望,配合适当机能训练和指导可提高康复效果。[19]

第2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跨栏跑;运动员;心理障碍;训练方法

跨栏跑运动员在训练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从而阻碍运动水平、运动成绩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跨栏跑运动员常见的心理障碍,并提出对应的心理训练方法,以期为跨栏跑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一、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激烈对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使得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影响比赛过程中的行为。比如,由于受到心理压力的作用,使得运动员在赛前有紧张、畏惧、信心不足,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脾气暴躁或者孤僻现象。因此,要想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较好发挥,有必要调节和锻炼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

1、环境变化障碍

环境变化障碍是指在比赛场地、比赛天气、比赛饮食以及与环境变化有关所引起的运动员情绪变化,导致对自身训练水平的怀疑、不自信,比赛中影响水平发挥甚至逃避竞赛,不能正面积极引导自己进人最佳比赛状态。

2、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也就是说动机水平通常情况下应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动机水平过高,则会引起跨栏跑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可能会造成动作质量下降,比赛过程中难以控制技术动作等不良反应。动机水平过低,则可能会从心理上不积极投入,难以在比赛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

3、情绪障碍

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引起跨栏跑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跨栏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最终将影响运动员在竞赛中动作的发挥,使得竞赛结果成绩下降。

4、心理饱和障碍

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饱和障碍是指心理承受力到了极限的程度。对于我们运动员而言,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比如,当我们的训练长时间持续、竞赛时间持续时,运动员的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此时就会产生心理饱和障碍,可能导致运动员逃避训练或者厌倦竞赛,最终会直接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

二、跨栏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手段与方法

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方法

(1)转移注意力训练。在运动员的生活、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注意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我们的运动员在参加一些较大的比赛前,注意力都相对集中,天天高强度的训练,使得他们的思想都处于一种紧绷状态下。对于我们训练和比赛来说这是好的,有助于运动员增强认识、高度重视,但是过度集中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心理紧张,特别是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可能会导致我们一些心理调节不好的运动员会出现吃不好、睡不着的现象,则他们的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自身体能,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竞赛前适当安排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前出现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运动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达到效果。

(2)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通常情况下,可以结合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习性,让运动员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让运动员在最佳姿势下进入睡眠,从而缩短入睡时间,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另外,还应该适当调节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补充合理的营养结构也能使运动员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

2、记忆技术动作方法

充分认识到运动技能不仅是对肌肉动作的训练过程,还是智力训练的过程。那么,我们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习惯性的加强动作训练,还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可以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通过这种记忆训练,能够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及时纠正动作误差,以保证动作的准确性。

3、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

(1)参加竞赛。组织和鼓励运动员经常性参加各类比赛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参加比赛,能够让运动员适应不同环境,面对不同对手,积累大量的实战体验和经验,从而能够轻松面对可能经历的一些比赛,消除面对比赛的紧张情绪。

(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在日常训练和赛前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在日常训练场地上按照常规比赛的规则,组织一些模拟比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模拟或者将运动员带至比赛场地进行模拟比赛情景(练习性比赛)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从而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掌握自我调节的手段与方法,有助于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消除紧张情绪,取得较好成绩。

(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通过我们的训练,让即将参加竞赛的运动员能够将自身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通过诱导运动员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使运动员不因紧张情绪而影响比赛。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实际情况及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或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生搬硬套,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

4、增强竞赛自信心的方法

(1)赛前动员。通过开展赛前动员活动,首先可以让参与竞赛的运动员能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比赛,增强运动员的责任心,提振信心,放下思想包袱;其次,让运动员具备相应的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挑战;再次,可以强调一些技术要领,避免赛场失误;最后,就是强调运动员的安全。

(2)综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需要我们的教练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参赛的运动员来开展,通过赛前测验帮助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自身形成正确认识,有助于提升自信心,消除不良心理作用。

(3)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这是一种借助自身内部力激励信心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体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在回忆中重新认识对自己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把暂时失利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第3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1.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吉林大学附属吉林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2.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吉林 132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丘脑性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训练方法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9月以来该院收治的120例丘脑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观察组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功能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分别是(72.6±24.5)、(41.2±1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63.7±17.8)、(35.8±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语言恢复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丘脑性失语;认知功能;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R338.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00-02

失语症是脑中卒患者常见后遗症之一,主要是因为皮下结构损伤而引起的言语、记忆等、神经机制障碍,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丧失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病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近几年,临床上一直在研究治疗此病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单纯运用语言训练来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效果不佳,现代临床上提出一种认知功能训练方法,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该院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丘脑性失语患者实施认知功能训练,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丘脑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钧经头颅CT、MBI证实为丘脑卒中,根据汉语失语检查法确诊为失语症;120例患者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5.25±2.6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0例,高中40例,小学35例,15例文盲;右利手70例,左利手50例;所有患者病前言语正常,无智能障碍;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口服降压药,其中还有34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所有患者均没有器质性脑病史,没有明确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没有精神障碍个人或家族史阳性患者,没有其他脑部疾病和脊髓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变性、老年性痴呆等也没有有严重视听力障碍及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等不予配合者;所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既往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资料采集由神经专科医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起病时间、起病形式、具体表现、进展方式、诊治经过及转归,详细内科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所有入组对象均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等检查。

1.2.2神经心理测定由经过心理测定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面对面地测试所有研究对象,所采用的神经心理评估量表均是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的评估量表。所有测试者均在安静的神经心理室测定。

1.2.3训练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内容包括:抗炎、脱水、限液等,然后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语言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等,训练方式是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训练,每天训练1次,1次训练30 min;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配合认知训练,语言训练与对照组相似,认知训练利用神经心理法进行训练,提高患者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智力等能力。定向力训练:针对时间、空间、人物的定向力进行反复训练与强化,并在实际生活中强调和应用;注意力训练:主要应用刺激-反应方法实施行为干预;沟通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特定的图片、图画加强记忆,如果口渴,可教会患者拿起水瓶的图片,同时嘱咐患者家人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经常鼓励,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关键。训练方式也是一对一的专业训练,每天训练1次,1次训练45 min。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2个月。

1.2.4语言评估患者的语言评估依据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我们采用的是该检查法中7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评估,评估者是专业语言师。

1.2.5认知能力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此表是当前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的认知功能评价和筛查工具。该量表满分30分。正常标准:大专以上≥24分;初高中≥22分;小学≥20分;文盲≥17分。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信息量、语言流利性、是非题、复述、听辨力以及口头指令和简易精神状态得分等

1.4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均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如果有P<0.05,代表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认知能力训练2个月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语言及认知功能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语言及认知能力评分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认知能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其中观察组患者复述、听力理解能力效果更佳。

3讨论

丘脑是人体内功能十分复杂的一个部位,其内部含有多个独自分化的神经细胞群以及众多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他是大脑的皮下中转站,起着协调、整合的作用。丘脑性失语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后遗症,发病率很高,站脑血管的31.5%。Gorelick将丘脑引起的语言障碍分为4组:第一组为初级语言障碍,主要表现是声调低,不属于失语,这种现象出现的额原因可能是人体椎体外系统发出纤维止于丘脑腹前核和腹外侧和嘴部;第二组是言语缺陷,此阶段的症状为错语和持续症反应不能纠正错误,在言语的调控上有缺陷;第三组为找词困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丘脑腹前核投射至辅助运动区以及岛页前皮质等有关。

丘脑性失语的主要语言特点[6]:首先表现为语音低,似耳语,即使要求其大声说话,患者也很快恢复低音,没有构音障碍;第二个特点是中间型口语,患者语言不流利,不喜说话;另外患者常常表现为找词困难,错语现象比较多,经常出现语义上关系词替代,因为错误或新语;患者的复述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长句的复述能力比较差;患者会有明显的命名障碍,患者对颜色和反应命名较好,但是对列名和物别命名比较困难;患者会出现轻度的阅读理解障碍,朗读能力较好,但是对介词、副词、表示时空和顺递关系的词理解比较差;有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丘脑性失语经过治疗后恢复较快,一般预后也比较好。

患者认知功能分析:认知障碍的发生主要与脑中卒左侧半球、额叶等受损伤有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预后全面康复等。据有关研究发现,认知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有关,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几率越高,这可能与患者的脑可塑性降低、原有智能储蓄较少等原因有关。国内刘书芳报道[2]:认知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血清胆固醇升高,而高脂血症中胆固醇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所以,由于脑血管引起的脑中卒容易出现认知障碍。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病死率可能会上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时要对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评估,对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加强护理,提高其预后质量,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率。

认知功能与语言障碍的关系:认知功能是大脑皮层的高级活动范围,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等。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功能恢复能很好的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语言功能的好转也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二者相互促进。Martin认为语言障碍是由于支持语言行为的认知活动的减退而引起的,对于语言障碍的治疗应该利用强有力的以及集中的图形、符号、语义以及行为进行刺激,激发患者的认知活动[8]。这样的认知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很多研究表明,丘脑性失语症采用多样化的不同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好,同时治疗的强度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中采用认知功能训练对患者进行干预就说明了这一点。一般病人发病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时根据患者失语症的具体情况,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效果促进法,功能性交流治疗,家庭训练指导、心理功能治疗等[4]。经过2个月的语言训练,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观察患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复述能力、命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变化情况,另外还要观察患者的执行能力、听写、抄写以及计算能力等。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分别是(72.6±24.5)、(41.2±1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63.7±17.8)、(35.8±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患者复述、听力理解能力效果更佳。所以说,对丘脑性患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能力训练,能有效的促进患者语言能力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所以应该把认知训练作为语言康复治疗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亚军,陈长香.一例丘脑性失语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J].护理研究,2012,26(4):381-382.

[2]麦卫华,寇丽,刘汉伟,等.丘脑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1,6(3):290-291.

[3]任艳丁,王淑荣.丘脑卒中为主的汉语失语症临床特征[J].黑龙江医学,2012,33(11):803-805.

[4]孔祥锋,张小宁.左右两侧丘脑卒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22):3424-3425.

[5]陈敬.急性脑血管病后丘脑性失语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60-161.

[6]林立荣.王东记忆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1):145-146.

[7]王丽.脑卒中后便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9):1-42.

第4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41-01

随着医学的发展,颅脑外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许多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人虽然保存了生命,但丧失了自我生存的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处于持续的植物状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降低致残率,颅脑外伤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1]。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31例,经积极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31例,年龄16~84岁;重度颅脑创伤、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16例;严重脑干损伤4例;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11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3分4例,4~6分16例,7~9分11例。

1.2方法

1.2.1早期康复护理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5d,病情趋于好转,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1年为训练评价阶段。

1.2.2评价标准 ①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语言、思维恢复正常,肢体活动无残疾,已经恢复工作。②轻残:生活可以自理,但语言、思维运动迟缓,肢体活动存在不协调等残疾。③中残:生活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协助进食,能做简单的语言交流及肢体无阻力运动。④重残:持续植物状态。

2结果

本组31例病人中,恢复良好13例,轻残6例,中残7例,重残5例。

3康复护理

3.1知觉训炼

3.1.1昏迷期: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的功能,有作者认为,在病人昏迷期间,视其为清醒者进行对话,呼唤病人的名字及做解释工作。做各种操作时都主动与病人交谈。打针时说“某某,你忍一下,打针不会很疼的,它就像是蚂蚁叮的一样”;吸痰时说“我准备给你吸吸痰,请你坚持一下”等等。鼓励家属与病人交谈,呼唤他“醒一醒、睁开眼”等鼓励性、刺激性话语、给其听受伤前喜欢的音乐、广播等,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语境中,改变大脑皮质的抑制状态,达到自身调节而加快意识恢复。

3.1.2苏醒期:在病人意识的恢复中,使用语言的暗示或实物做视觉、味觉、听觉的刺激。清醒后让病人张口,将舌尽力外伸舔涂有蜂蜜的上下唇及口角,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咀嚼,以锻炼颊肌。使用鼻饲管的病人,如吞咽功能恢复,及早拔除胃管,经口进食,以促进味觉及咀嚼能力的恢复。早期饮食以流食为主。昏睡及嗜睡病人,应多鼓励,予一定的刺激,使其保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食。

3.2触觉训练

昏迷期,在做护理操作时,要用手轻轻地为他翻身拍背,触摸一下病人的皮肤。指导家属每日6~8次拉病人的手,抚摸病人的脸。另外,白天反复给予适当冷热、疼痛、抚摸等不同的刺激,使其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他时间让患者安静休息,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人为地创造觉醒睡眠周期以促进触觉的恢复。

3.3视觉训练

3.3.1昏迷期 采取光照刺激,每天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病人,一方面起到观察瞳孔的作用,另一方面让病人对光产生反应。

3.3.2恢复期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病人坐于病室内不同位置,或者让病人收看电视节目,以动态的画面训练病人视觉的适应能力。

3.4运动训练

3.4.1昏迷期 病人大脑皮层受损,常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这种姿势将加重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恢复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应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摆放。每日进行四肢肌肉的拍打、揉、捏,以防止肌肉萎缩。肢体被动运动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帮助病人苏醒和预防关节挛缩。护士站在病床一侧,从近端至远端进行四肢关节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的被动运动。

3.4.2恢复期 鼓励病人床上活动,对肢体各个关节以手法施加阻力锻炼,加强肌肉收缩力。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先作站立练习时,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10min~20min;指导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可协助病人抬腿、迈步、转弯等。同时从生活中每个环节,如穿衣、吃饭等方面进行肢体精细动作的训练,尤其是偏瘫患侧肢体的练习,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学习用手提物、放下,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物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学习使用匙、梳、刷子等。在学好抓握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梳头、洗澡。

3.5语言训练

3.5.1昏迷期 使用语言刺激,积极与病人交谈,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3.5.2恢复期 ①强化口语训练。指导病人先学会噘嘴、鼓腮、叩齿、弹舌、舌舔上腭的运动,再教其学习发“啊”“喔”等单音字、数数字、念自己的名字及一些简单的会话,注意语言、表情、目光的交流诱发其发声说话,由词、词组、句到文章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于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指导其看训练者的口型和声音联系,并配以物和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②强化读写训练。让病人写亲人姓名、住址,并编小故事以恢复记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图片、字片、实物等强化病人的记忆。个体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每隔2~3d检查训练效果,记录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大部分病人可恢复语言功能[2]。

4小结

神经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通,功能的恢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代偿不会自动发展,有赖于学习和训练。颅脑损伤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还可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同时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刺激对唤醒和强化病人神经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早期性:康复护理应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开始;②适量性: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在病人能力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③持续性:康复训练须长达数年之久不间断、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④培养自我独立性: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一定要让其自己独立完成;⑤心理支持:去除不良焦躁情绪,以饱满的态度积极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第5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0)

摘 要: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技巧和身体为核心,通过运动与姿势,完成身体不同部位的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生理负荷与危险.在学生因锻炼受到伤害后,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单纯以身体素质、体能等方面为教学核心,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的新型教育方法,不仅可以缓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体育认识、意志品质等重要的心理素质.为了了解心理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本文从心理训练必要性出发,介绍了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现有问题,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强化方法,希望为我国体育界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 :心理训练;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33-03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健康教学”已经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核心方法.学生的健康状态不能单纯以身体进行考虑,而是需要从身体与心理双方面的健康进行考虑.为了完成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需要直面新时期带来的教学考验,了解单纯的身体训练,可能给学生带来何种问题.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大量的身体训练,但是单一的体能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随着情绪的变化,训练效果也会随之下降.体育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身体锻炼与心理训练相互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1 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作用

1.1 心理训练符合新时代教学发展要求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学几乎是单一的生理训练,而部分学生由于生理问题,无法正常学习与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心理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合理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下降.而且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与运动员相比,所以训练强度较低,只能通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技能水平,而因为生理因素浪费的时间,完全可以进行心理训练,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的难度较大,而且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别,教学过程也存在较大变化,复杂性较高.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学习并掌握体育技能信息,并且形成基础的身体记忆,将其在实际锻炼中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需要同时发挥出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力量,通过智力与体力的配合,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心理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点,并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3 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运动非常需要心灵上的驱动,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保证持续运动的首要条件,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运动效果.在教学工作中,常见的消极现象为:紧张导致的恐惧心理、注意力下降导致的松懈心理、自信心不足导致的心里消沉等.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后,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导致纪律涣散,肢体动作也无法到位,疲劳与慌乱情况会逐渐加重,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训练过程中,由于不标准的动作导致身体受伤,积极性下降,学生也会逐渐出现厌学心理.通过心理训练,教师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2 体育教学的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推广“科教兴国”教学方针,而近年来的发展,使高职学校教学模式得到了较大进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全民健身的概念,使体育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根据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 缺少思想上的认识

目前,高职体育院校中,主要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核心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重体轻心、重竞轻普、缺少思想教育、没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等问题非常严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体育教育更加重视成绩,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动成绩.硬性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灌输,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整体发展,只关注短期教学效果,却忽略了通过长期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

2.2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主要根据考试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尤其是体育考试加试内容,部分学校与教师甚至会放弃其它教学内容,而是反复进行加试内容的锻炼,以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几年的教学活动完成后,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篮球、足球、单杠、双杠、山羊跳箱等教学项目,通过这种方法,完全将整体性的体育教学转变为独立性的考试教学.而且,我国体育教学教材较为简单,其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较差,长期维持低水平阶段,并没有专业学者进行改革.一些一年级的课程与二年级相同,而技术水平也没有较大进步,只是单纯的将技术灌输给学生,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2.3 体育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应用,从实践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主体与主导之间存在的冲突.由于没有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填鸭式教学”仍然属于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也有一些教师采取自由教学方法,为了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让学生自由进行学习.这两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都无法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3 心理训练的应用方案

3.1 恢复性心理训练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复杂的运动技巧,例如排球扣球、跳跃跳高与跳远、体操高低杠与双杠,这些技巧的学习,学生必须使用肌肉进行记忆,而且还需要全面发挥出自己的注意力与思维意识,通过体力与脑力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长时间的训练后,可能出现力量不足与精力下降的情况,在这时,教师短时间暂停训练,帮助学生进行肌肉与神经放松活动,使学生的精神与肌肉紧张度下降,恢复正常的锻炼状态.在学生进行双杠训练时,由于多次练习后,学生的体力与精力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这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头、肩、臂、手、胸、腹、背、腰的放松运动.在肌肉放松过程中,需要调节呼吸,帮助学生降低呼吸速度,使呼吸恢复正常,在脑力与体力恢复后,可以开始再次联系.虽然通过这种方法,教学时间会有一定的延长,但是学生体力与脑力恢复后,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在练习次数减少后,也可以使技术动作更加准确,不仅减少了学生的体力消耗,也缩短了教学时间.单纯的使用大运动量训练,通过限额练习法进行锻炼,以重复锻炼为主,不仅会导致学生精力下降,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在身体无法承受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做出标准的动作.而且,在学生体力与脑力无法承担锻炼强度的情况下,继续勉强自己进行锻炼,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损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身体状态,采取科学的恢复训练手段,使学生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加快体育教学的速度.

3.2 回忆性心理训练法

会议技术心理训练主要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知识的应用效果,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表象,配合正确的语言暗示,完成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智力与体力的相互结合,完成运动技术学习,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则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些技术动作无法快速学习,并不单纯是肌肉动作问题,而是因为大脑活动不足,没有做好掌握动作的心理准备,才导致动作不标准.例如在学生情绪状态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自身的思考能力与记忆能力将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解决心理问题,那么后续的肌肉训练效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回忆性心理训练,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实现体力与脑力的完美结合.

为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运用表象与思维,在练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完成技术动作,并且配合语言暗示,用语言来唤起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记忆,使学生正确的完成动作,形成准确的肌肉记忆.通过肌肉印象支配肢体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表象清晰度,还可以加快技术动作的完成速度.例如在进行排球垫球教学时,通过表象训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手臂伸直、提肩抬臂等心理语言标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心里语言辅助,学生就可以快速回忆起之前学习的知识,并且加快动作的完成.在进行回忆性心理训练时,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语言对技术知识的影响,在完成动作表象记忆后,需要配合相关的语言进行激活.通过多种多样的动作表象,可以为体育技术进行标识,使学生可以快速唤起动作表象,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3.3 消除紧张心理训练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紧张情绪,其中主要原因为:技术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更为谨慎的学生,就会表现出紧张情绪;技术关系到后期的比赛与考试,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而且对熟练度要求较高,学生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紧张情绪.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技术学习.

在初次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因为技术动作导致,存在部分情景特性.例如,在学习双杠前滚翻与肩倒立时,由于一些学生并没有顺利完成运动,出现失误,那么之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就可能会因为这次情景衍生出恐惧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动作失误之上,而是要分析如何才能避免事故出现,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配合教师轻松的演示,消除学生对动作失败造成的不良印象,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安排一位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将学生从动作有危险的想法,转变为动作非常有趣的想法,配合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

为了快速消除学生存在的紧张情绪,可以采取自我暗示方法,对某些词语进行反复的暗示,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暗示,形成潜意识的行动方案,通过施加自我心理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例如在进行排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加深学生的镇定心态,通过反复暗示“镇定”、“准确”、“一定要到位”等词语,使学生可以自行稳定情绪,消除心中的紧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技术与战术能力进行培养,配合科学的情绪训练,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例如排球教学活动中,通过限制比分与不能随意扣球等方法,使学生维持紧张与集中的状态,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学生对紧张情绪的抵抗能力也会有所上升,而在教学比赛时,通过换人来完成情绪训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适当的锻炼,学生的信心也会有很大提高,在技术能力增强的过程中,学生只要配合良好的心态,完全可以在比赛与考试中发挥出全部实力,取得良好的成绩.

4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心理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优化体能训练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训练,学生可以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更快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结合心理训练,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为我国体育发展做出坚实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小刚.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8(09):43-44.

〔2〕祝继云.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2):69-70.

〔3〕王进.高校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5(03):12-13.

〔4〕凌响超.想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01):40-41.

〔5〕马长明,陈佩影.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01):58-59.

〔6〕汤盼.心理训练对中学跨栏跑教学训练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7(10):64-65.

〔7〕徐明旺.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6(09):82-83.

第6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反馈原本是物理学概念,自从引用到运动人体科学以来,对运动人体科学调节机制的阐释起到了较好作用。同时利用反馈原理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显示,反馈教学在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如王宏的“反馈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证”的研究中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反馈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组合互动的辩证统一的系统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反馈原理运用到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也是可行的。第一,多运用阳性反馈。所谓阳性反馈是指通过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体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显示出更喜欢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所从事的多是室外开放性活动,长期的运动训练造就了他们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所以在理论课堂上表现活跃。实践证明,教师的关注对提高他们课堂学习兴奋性和积极性是有效的。因此,采用课堂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被关注反馈方式,也是一种较好的督促学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提问中多给予学生阳性语言的肯定或者鼓励,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较大帮助。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理论课往往缺乏自信心,那么通过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课堂反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与沟通,以及及时进行教学计划与内容调整,这些细节问题的反馈均有助于教学效果提高。第二,课后回忆复习法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巩固反馈法。运动生理学这类理论课程专业性强难度大,课后必须及时复习才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体育专业学生技术训练课负荷较大,生理上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此建议他们躺着休息的时候或入睡前进行回忆反馈法进行理论知识复习,尽量将大脑存留的记忆痕迹再次浮现或勾勒出来,加深印象并记忆理解,这是一种主动的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作业与测验也是一种典型的反馈,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授课进度与授课内容;第四,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模型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还可在必要的时候将教室设计到运动现场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如进行运动后的一些简单生理指标的测试与生理反应观察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反馈教学方式。

二、条件反射形成、消退理论与教学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即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而条件反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就是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要充分考虑到条件反射的原理。课后复习是一种强化,复习要求及时。根据生理学中的记忆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以后的遗忘时间可逐渐延长,直到形成长时记忆。课堂中学到的新知识,在大脑中当时会留下暂时性记忆痕迹,但是这种暂时性的痕迹很快会消退。懂得强化与消退理论以及识记规律将有助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课后及时复习或阶段性复习有助于形成深刻的记忆痕迹,课前复习、课堂提问、测试练习等均有助于知识的强化与记忆巩固。同时,一个星期理论课程的安排最好一周两次,间隔时间一至三天。只有科学地安排知识信息量和间隔,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动态平衡理论与教学

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如果这个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发生紊乱,出现障碍或者疾病。动态平衡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批量地、间断地向大脑输入信息,在大脑一次次达到平衡或饱和并经历间隔“消化”后再行输入,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点的过程,即知识不是一次性学成的,需要一个付出的过程,逐渐实现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原始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过程。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运动负荷比其他专业学生大,理论课堂往往表现为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或者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注定不理想。根据动态平衡理论和大脑的疲劳机制,教学的艺术应做到“少量多餐、灵活多样”,即将知识点重点归类,将难点一个一个地击破,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从而违背认知负荷理论。因此,课堂中应多采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使课堂氛围轻松与紧张交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饥饿理论”与教学

适用于大型比赛和运动训练的“糖填充”方法实际运用的是超量恢复原理,其方法首先是尽可能消耗机体储存的糖原,达到机体“糖饥饿”状态,消耗越彻底,那么超量恢复越显著。这个原理也可应用于指导教学过程。高校目前很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如运动生理学很多学校从过去一百多学时缩减到目前的几十学时,教师往往就只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将知识或结果一次全盘脱出,使学生一次性被动“吃得过饱”而“厌食”,没有主动学习或思考的时间或空间而失去理论学习兴趣。教师“满堂灌”是一种典型的“教”与“学”相分离的现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教学。“饥饿理论”提示,大学教学应采用引导式或启发式教学将问题抛出,在课堂中让学生心理发生变化,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和思考过程上,以学生自学、主动参与讨论为主,对知识的兴趣度始终保持“饥饿”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大脑半球功能分区和交互抑制原理与教学

大脑皮层多数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定位,如智力区分布在前额部位,运动区分布于中央前回,大脑工作时兴奋区与非兴奋区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根据这个原理,变换工作方式或者变换工作部位的方法属于积极性休息方式,尤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进行变换,可以有效促进疲劳的恢复。但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来讲,课程学习任务重,身体负荷与脑力负荷强度都较大,对于脑力疲劳后变换成体力运动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反过来体力疲劳后变换成脑力学习效果就非常差,这个矛盾对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从疲劳恢复角度出发,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睡眠,只有保障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疲劳的双重恢复。因此,规律的生活方式与作息制度是身心和谐与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第7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足球运动员 足球比赛 心理障碍 心理训练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and different ranks in sports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ying to get a good result,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must show various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fierce competition and changeable situation, in addition to some reasons such as subjective factors. It’s helpful for the trainers and student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that psychological factors would cause to sports competition, so they can make sure to give free rein to skills, tactics, levels and physical potential through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Key words] College football athlete football game

Mental state obstacle Mental state obstacle

1 前言

足球运动比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非常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 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2.1 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心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足球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2 情绪障碍

分析引起足球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足球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会上升。

2.3心理饱和障碍

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足球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对竞技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2.4激活障碍

在临赛前使足球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运动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的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足球运动员住住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2.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及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能达到,他们往住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假若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宣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时攻击的矛头可能指向自己、同伴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或场地器材等。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足球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十分不利。

3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3.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3.1.1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足球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公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足球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足球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足球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3.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足球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足球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3.1.3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3.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动作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智力水平,加速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发强化动力定型。

3.3清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3.3.1参加比赛

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足球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目的。

3.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足球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足球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3.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足球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足球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足球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即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3.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足球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足球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3.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足球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定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3.4.2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使足球运动员准确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3.3.4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形象,具体做法是:足球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4年以来,共收治痴呆病人12例,平均年龄69岁,男9例,占75%,女3例,占25%。

2 预防措施

2.1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抗病能力。

2.2 防止动脉硬化,调节膳食,少吃食盐,并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

2.3 应避免使用铝制品炊具,因为铝盐进入身体后,首先沉积在大脑内,诱发老年性痴呆。

2.4 戒除烟酒也必不可少,因为烟中的尼古丁.铅等有毒物质和烟中的甲醛会使脑神经纤维发生变异。

2.5 补充对大脑有意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因为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等),可使大脑供血不足,引起血管病变,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2.6 频繁活动手指,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

2.7 培养广泛的兴趣,可以帮助活跃脑细胞,防止大脑老化。

2.8 饮食均衡清淡,品种多样化,保证蛋白质的供给,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多食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

2.9 学习语言,可强化大脑的思维活动,加快脑部血液循环及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2.10 保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资料表明,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的比例更高。

3 护理措施

3.1 心里护理护理人员尽量与患者沟通感情,尊重患者,对患者的倾诉有时是病理性赘述也要耐心听取,并给予相应的解释,使患者体会到一些安全感和亲切感,避免心理压力。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说话要慢声音要亲切和蔼,以增强安全感,同时注意不同情景下面部表情应用微笑,鼓励和严肃的目光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使之得到鼓励.安慰和制止幼稚行为。

3.2 生活及饮食护理督促病人按时起床和睡眠,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参加适当文体活动,使患者心情愉快,丰富生活内容.扩大与社会接触,对预防和延缓思维智能,记忆衰退有一定作用。饮食上应少食盐,防止动脉硬化,补充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3.3 安全护理患有痴呆的老人感觉迟钝,行动不便,故平时要防止烫伤.跌倒.砸伤等意外伤害,也要预防自伤的发生。

3.4 锻炼语言功能对发音含糊口齿不清的老人,要有意锻炼他们的发音和说话能力,使语言记忆逐渐恢复。

3.5 训练智能和记忆力有文献报道,记忆力和智能可以通过一系列训练进行提高和恢复,现介绍其中较常用的三种方法:1.形象化记忆法。即让病人讲要记的事件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2.外界辅助记忆法。即通过笔记,运用日历.报鸣钟等外界辅助记忆;3.提示减少记忆法。即先用较多的提示帮助病人记忆某一过程,以后逐渐减少提示以达到独立的目标。

第9篇: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口译 口译技能 训练模式

口译是经过语言信息的接受、解码、编码和再表达等一系列认知处理环节,准确、流畅、得体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它要求译员不仅具有听、说、读、写、译,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的语言技能,而且要求译员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超强的记忆能力和对具体语境的准确判断能力。因而,口译教学是一项技能教学,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口译基本技能。鉴此,我通过对口译技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口译技能训练的几点对策。

一、口译的技能分析

口译的技能大致可分为四种能力。第一是“听辨”能力。口译一般通过“听”来感知语音信息,并把它转化成语言的深层含义。“听辨”过程中伴有很大程度的预测和判断,常常需要调动非语言因素对所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补充和联想。第二是就“记忆”能力。口译的“记忆”有两种形式,“脑记”和“笔记”。无论是哪一种记忆,所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信息的概念和命题,而不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口译记忆不是对大脑所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而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筛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提取。第三是语言的“转换”能力。它是指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处理能力,即对来源语信息的识别、解析和重构。译员必须通过“语义检索”手段,形成语义初迹,然后充分提取大脑存储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言语链进行“转换”。第四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它是指将目的语编码之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再现出来的能力。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在表达上做到口齿清楚、吐字干脆、音调准确、措辞恰当、语句通顺及表达流畅。

二、口译技能训练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口译技能的分析,我在此将提出几点口译技能训练的对策。

1.加强口译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和技巧。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听力不过关,而听力不过关往往是口译的障碍。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完相应的英文口译材料练习后(比如记忆复述、笔记等),抽出时间与原文对照,划出自己误听、漏听的地方,并与周围同学讨论原因所在。另外,也可以借用同传技巧中的shadowing(影子跟读法)。做完口译练习后,教师可以使用同样的材料让学生再做跟读训练,找出影响理解的部分,同时还可以强化对原文的记忆。

2.加强记忆的“扩容”训练

人的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口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短时记忆”储存时间短,记忆容量非常有限。口译记忆的“扩容”训练就是指采取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一般来说口译记忆的“扩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训练方式来进行。

(1)长时记忆辅助法:是指通过源于内容激活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图示,通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互动达到理解记忆。在训练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语言外知识对源语进行理解,使用新信息激活已有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使其参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工以减轻记忆负荷。

(2)信息形象化记忆法:指译员在头脑中把讲话人所讲内容形象化,通过大脑思维来增强记忆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对语篇所描述的事物建立起一个情景模型,把记忆内容变成自己所感受的东西,而不是孤立地记住其词语,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3)信息组块法:口语信息一般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松散性,为了提高口译记忆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记忆的信息内容进行“条块化”(chunking)处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概括、归纳、综合、调整等各种手段将意义单位按照逻辑关系整合成更大的语篇信息单位。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荷,增大记忆容量。

3.增强中英文转换能力的训练

口译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译员必须能很快地在双语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涉及积累和速度的问题。这里又要借用同声传译里的sight interpreting(视译)。我让学生看着中文材料迅速用英文读出来,或是看着英文材料迅速用中文读出来,加快反应速度。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难,因为中英文句式差异,很多时候无法快速反应出正确的译法。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学生就能适应。此训练可以让学生课后单独完成,完成后再对照参考答案,非常节省人力物力。

4.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

我们可以在口译训练的各个阶段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记忆阶段,强调复述原文一些句型和表达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尽量使用自己不熟悉,不常用的原文词汇、短语和句型。演说阶段,重视模仿环节,教师应多让学生根据笔记进行对原文的最大程度的模仿,从遣词造句到说话口吻,以模仿为起点,熟悉并尽量能运用正确的表达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做一些背诵练习,尤其重要的是背诵和熟记典型的句型,如欢迎辞、感谢辞、开幕辞等,对一些套话的译法要烂熟于心、举一反三。

从上文对口译技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接受、解码、编码和再表达的过程,口译课也应该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以上是我在从事口译教学一段时间以来总结出来的一些加强口译技能训练的方法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