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

第1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企业制度安排,生产要素,产业价值链,组织职能

一、健康保险企业的生产要素

健康保险企业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服务机构,其生产要素不同于其他行业,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内涵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资本

资本是所有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金融企业,资本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按照《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保险企业的资本是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二)劳动力

劳动力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核心的部分,最具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主要有精算、核保、理赔、财务、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了企业的生产目的而投人才智和体力,分布在不同岗位和层级。二是负责销售服务人员,主要有人、经纪人、公估人和其他中介服务人员(审计、法律、财务、税务等),他们主要负责企业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三)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在健康保险企业中,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两者结合起来,为健康保险业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和作业保障。硬件部分,指的是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方面的要素,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数据库、编码程序、保单(保险产品的信息载体)。软件部分,指的是与硬件部分配套的专业技术和作业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精算统计、核保核赔、风险控制、医务管理、健康管理、投资操作等。

现代企业的目的是进行生产经营创造价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也就是进行资源配置。同样,健康保险企业的资源配置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组合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制度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制度均衡安排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素资源配置最优,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净效益最大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当企业达到这种状态时,制度的选择主体对此时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表现出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制度均衡状态。那么,就健康保险企业内部而言,主要是通过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价值链的延伸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净效益最大,从而达到制度均衡。

健康保险是专业技术密集的要素配置,我们把前文提到的健康保险企业的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三大要素归纳为五大类:资本、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纪销售服务人员、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包括数据库)、专业技术作业流程。

健康保险公司是金融企业,资本是最重要的要素,这与其他金融行业的特点是一致的。健康保险公司同时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特别是产品精算、风险控制和医疗服务方面,是个专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根据德国著名保险专家d.法尼在《保险企业管理学》的分析,保险产品作为经过要素投入和要素组合过程产生的经济物品,是提供给被保险人使用的保险保障。保险产品是无形的,它在法律上是通过保险合同,实际上是通过信息载体被记录并储存。正因为如此,生产要素的选择、使用和组合也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无形的生产要素,如员工的劳动和信息,专业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在整个要素的投人中所占比例很高。*

鉴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健康保险公司的生产要素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风险控制流程和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这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形成的企业价值链的意义也非同一般。

二、健康保险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一)健康保险的价值链分析

与人身保险的利润来源相比,健康保险的利源是“三差”中的“两差”(费差和利差),其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

1.疾病发生率(morbidity)

健康保险产品的风险是根据“疾病发生率”确定的,而不是根据人身保险的“死亡发生率”(morbidity)确定的。当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疾病发生人数比预定疾病发生人数少时就会产生盈余,这是健康保险公司最核心的利润来源,也是区别于其他行业利润来源特质。在本文中,我们把由此带来的盈亏称为风险控制盈亏(下同,略)。人身保险的死亡率,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健康保险的疾病发生率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同时疾病发生率往往受到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的很大影响。

2.管理服务收益

通过延伸管理服务、延伸价值链带来的收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和健康管理经验,对医疗服务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测,改革医疗服务的补偿方式,建立与医疗提供方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建立广泛的医疗提供方网络,采用病种管理、病例管理和诊疗信息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风险。通过以上新型的管理服务和实践,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增加价值。

(二)健康保险的价值链延伸

健康保险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国际成功的健康管理经验,通过对医疗提供方的管理,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一方面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丰富了客户服务的内容,为客户提供了附加价值,这样,既延伸了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健康保险的价值链,为健康保险提供了新的价值来源。

1.采用新型的风险控制模式

健康保险业务的风险控制是个国际性的难题,运用传统人身保险的核保核赔技术流程已经不足以控制风险。健康保险与寿险存在巨大的差异,健康保险在承保前的客户信息调查、产品定价、理赔服务(包括金额、频度)、风险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医疗提供方的管理(约束诱导需求、控制医疗过度消费)、客户的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流程。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健康保健组织,采用延伸传统风险控制和服务流程的方式,在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例如在医疗服务控制过程方面,采用医疗服务使用检测和审查、第二外科医生手术意见;在医疗服务费的补偿方式上,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诊断相关分类付费等;与医疗提供方建立无赔款优惠和利润分享机制;特别是管理式医疗,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费用,通过建立选择性的医疗网络、主管医师的“看门人”制度、病例管理、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医疗代码制度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考评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造健康保险的“三赢”局面

中国的健康保险行业也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有效的健康保险的管理经验,更多地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新型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链。只有实施执行这些必要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才有可能抑制医疗提供方的诱导需求,避免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达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客户收益的最大化、保险公司的效益最大化的“三赢”局面。

三、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

(一)组织职能与现存的制度形式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草案),保险公司从事健康保险活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和条件:单独核算健康保险业务;建立健康保险精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康保险核保制度和理赔制度;建立健康保险数据管理制度;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人员和核赔人员;具备职能完整、相对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以上职能的合理分配,保证消费者的最大利益,保证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达到组织制度安排的最优配置。

根据以上职能配置,现存的商业健康保险企业的组织制度形式形成了以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为主体,寿(产)险公司健康保险专业部门为辅,寿(产)险公司其他职能部门附属的健康险业务为补充的多种形式:

独立法人专业公司:这是中国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专业公司具有完整的健康保险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可以独立进行资金运用、人员招募和财务核算,调动各种资源统筹支持健康保险主营业务。

事业部或利润中心:指在寿(产)险公司中独立的机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专业经营健康保险业务,是健康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职能部门:指在寿(产)险公司中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专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是目前开展和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主要组织制度形式和发展力量。

附属的业务形式:指依附在寿(产)险公司的其他职能部门中,辅助销售健康保险业务,该业务形式主要为最近几年新成立的合资保险公司和股份保险公司(寿险),以及财产保险公司中的意外健康保险业务,是健康保险业务的重要补充。(见表1)

(二)要素资源配置、价值链延伸与组织制度安排

健康保险企业的制度安排是由企业内部要素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决定的,是企业内部要素配置的外在表现,要素的配置过程就是组织制度安排的形成过程。健康保险企业的四种主要组织形式是五大要素资源不同配置的结果,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和资源配置的复杂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和要素配置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价值的获取程度。同样,二者也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我们知道,要素永远是稀缺的,假定在要素约束和确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组织形式追求要素配置最优、价值最大,从而达到企业制度均衡。根据这个原则和现实的企业制度安排,我们可以把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分为具体的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形式。(见表2、表3)

说明:

1.资本:包括注册资本金投人和资金的投资使用;

2.销售服务:指销售和服务等第三方人员;

3.专业管理: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4.信息系统:指计算机支持平台和数据库、保单等信息系统;

5.风险控制:指进行风险控制的专业技术、作业流程和控制手段。包括传统的核保核赔技术和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的手段;

6.管理服务:国际通行有效的新型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

7.文中符号√和#分别表示具备和不具备此项职能。√/#两个符号同时出现,表示各有50%的可能。

(三)组织制度的分析

1.制度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形式

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具备完整的业务职能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健康保险是核心业务,围绕这个核心业务,组织具备所有生产要素,可以统筹调配各种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用,通常可以达到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在控制风险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之外,还探索性地采用新型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管理式医疗和健康管理,达到价值最大化,实现公司的利润目标。这种组织制度安排,使组织的资源配置、目标设定和价值创造达到了统一,获取最大化的价值盈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费差、利差价值(参见上文,略);

其次是风险控制盈亏价值,通过传统的核保核赔以及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手段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盈余;

第三是管理服务盈余。专业公司除了采取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之外,还创造性地引用了国际通行有效的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的新型风险控制方式,这就大大地延伸了组织的价值链,获取了组织提供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贡献,这是其他组织制度安排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四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减少了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成本,提高了组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是开展业务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规模收益。

综上所述,这种组织制度安排是价值最大化的盈利模式和企业制度安排。

2.制度非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形式

制度非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安排有三种形式,即附属业务形式、专业职能部门和事业部或利润中心形式。

首先是附属的业务组织形式,只具备单纯的业务销售职能,是最简单的要素组合与制度安排。通常是健康保险产品以附加险的形式附着在其他主险之下,主险可以是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或其他意外险。销售范围通常是局限在个人业务,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配合与补充,没有单独的核保、核赔人员和作业流程,也没有独立的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在要素组合中只涉及到单纯的销售职能,其他要素是与其他产品系列和组织共用。企业组织只局限于部分销售职能,组织参与价值链的程度最低,价值创造只取决于部分费差的获得。

其次是专业职能部门形式,具备业务销售与风险控制部分环节(核保、核赔)职能,以市场开拓和销售管理为主,兼顾部分两核工作和其他职能(如产品前期调研、部分医务管理职能)。销售的产品可以是附加险或是独立的主险,附加险通常是配合主险的销售,以一年期业务为主,起到带动主险增长的“敲门砖”作用,销售渠道与其他销售渠道共用,业务范围可以是个人、团体和中介业务,也可能是集中在其中的部分范围。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核保、核赔环节进行,有单独的专业人员和作业流程,也会涉及到市场的调研和定点医院管理等部分职能,计算机信息系统通常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共用。所以,在要素配置方面涉及到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作业流程,以及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兼顾型组织制度安排,参与了价值中的费差创造、部分的风险控制盈亏价值创造(其中的核保核赔、产品开发的参与)。

第三是事业部或利润中心的组织制度形式。职能相对完备兼具财务目标导向型:具备相对独立完整的健康保险业务的销售、风险控制和产品精算的全过程,具备部分或全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平台;同时,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要求为目标。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组织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可以在其职能范围内,运用各种资源支持健康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由于财务指标考评,组织尽可能最优化地配置资源,降低业务的交易成本,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用,特别是在风险控制全过程中,把风险的预测、防范、转移、化解等环节贯穿起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这种组织制度安排,由于最大程度地参与了健康保险业务的全过程,同时由于财务目标的约束,一方面使企业更多地关注风险控制的各个方面,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尽可能最大化地参与到组织的价值链中,获取最大的价值创造,包括费差、风险控制盈亏和部分利差(资金使用权的转让费用)。

四、组织制度安排的现实选择

(一)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制度安排

首先是健康险企业组织形式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保险业控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专业子公司(包括健康保险公司)的内在需求;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潜在的盈利空间,诱致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建立(金控集团下的子公司和独立的股份制专业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成为中国健康保险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专业子公司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制度的变革,也是企业组织和市场进一步专业分工细密的客观要求,对于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获利的机会,新的获利机会诱致了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诞生。“制度变革与其说是取决于制度需求,不如说是取决于制度供给,与其说取决于制度接受者的非均衡是显示的新的盈利机会,不如说依赖于变革成本决定制度决定者的非均衡所给予的获利可能。”这是专业公司诞生的制度基础。

其次是企业发展的专业化战略和相机抉择策略的选择。具体表现就是健康保险的最主要组织形式:事业部或利润中心、职能部门制以及辅助业务形式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的选择既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一方面,以往的中国企业追求大而全的经验教训,使中国保险业坚信专业化发展的企业战略。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主体,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提出了在集中精力发展自身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发挥健康保险的辅助作用,以健康保险带动主营业务的发展,这也是健康保险“敲门砖”理论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市场的变化,特别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情况,采取“进退自如”的相机抉择策略,“进”可以模仿专业公司的制度安排,减少制度转换的机会成本损失;“退”可以固守辅助补充主营业务的根本,作好“配角”。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企业内部要素资源约束的原则决定了组织制度安排

首先是资本稀缺。在健康保险的要素资源中资本是首当其冲的第一稀缺资源,这是制约健康保险组织制度安排的第一因素。

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与保险的其他领域相比,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涉及到的知识也最多。目前,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极为匮乏,这大大加大了招募人才的成本。

第三,健康保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投资也是巨大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健康保险的要素资源的极度稀缺,加大了其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制度决定者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交易成本的大小,选择了组织制度安排的多种形式。

五、结论

就企业的组织制度安排与生产要素配置、价值创造和组织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的均衡条件

当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达到平衡时,组织的净效益最大、交易成本最小,此时的企业组织制度处于均衡状态;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形式的均衡条件是,在要素配置最优、交易成本最小的前提下达到价值最大化。

(二)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的合理与现实选择

第2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医疗产业链;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改造,医疗产业也不例外。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正在高速渗透传统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诊断到治疗、从手术到给药、从监护到复诊都将进入_个互联网化、智能化的流程,全新的患者、医院、药企、保险等多方共赢的商业盈利模式也将在探索中出现。

1 医疗产业链

要想在医疗领域有所探索,首先要熟悉当前的医疗体制以及整个医疗产业链的需求方与支付方,也就是说,我们所创新或所提供的服务对象是谁,谁愿意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

1.1 患者

患者是构成整个产业链最为关键的要素。不论是医生、医药、器械或是其他衍生的服务,其核心需求者都是患者。所以一切的创新与便捷必须是满足用户强并硬的需求,比如帮助他们节省就诊时间,为其提供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

1.2 医院与医生

医院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医疗提升内部的管理,并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最优的服务或管理;医生需要借助互联网医疗合理配置其就诊时间与对象,并能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诊断。

1.3 药企

中国的医药产业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与管制。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以及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些监督与管制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商业提升空间,给药企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1.4 险企

患者不一定是直接支付方。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保险将是整个医疗产业链的支付方,控制着当前医疗体系的现金流。由于云端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互联网医疗给商业保险激活了新的创业空间。

2 美国“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在美国,一些基于移动医疗及衍生出来的产品,服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整个医疗产业链的不同参与者,比如医生、药企、保险公司等。

2.1 向医生和药企收费

Epocrates的盈利模式是向药企和医生收费。由于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信息,包括功能主治、副作用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帮助医生高效进行处方决策,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2.2 向保险公司收费

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公司WellDoc:其核心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存储血糖数据,上传至云端。云端的算法能够为患者、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治疗。由于该系统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所以形成“医生建议患者使用该系统,保险公司买单”的盈利模式。

3 国内“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医疗对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支付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突破了传统的禁锢,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有效调节了医患关系。目前国内依托于“互联网+”医疗衍生出来以下几种商业模式,体现在4个环节上。

3.1 健康管理环节

在健康管理环节上,主要是通过销售硬件产品以获得利润,目前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上,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健康管理还体现在一些软服务层面,比如关注女性健康的大姨吗、美柚等,相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些健康管理APP具有“轻”的属性,导致其“硬”黏性不足,用户对其依赖性不足。

3.2 自诊环节

对一般“轻”病患者而言,其最缺乏的是专业、可靠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医疗咨询。在线轻问诊类平台可以帮助这类患者解决这一问题。专注于该环节的有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其中好大夫在线采取处处强调收费的商业化做法,获得“医界淘宝”的称号。

3.3 医生环节

医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增加合法收入、提升知名度、解决论文职称问题。一方面,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可以帮助医生联结更多的患者,提升个人品牌,另一方面,杏树林、丁香园可以帮助其提高行医水平,评上更高的职称。

3.4 医院就诊环节

在医院就诊,患者的痛点莫过于排队、取药时间长、就诊流程不清晰、盲目挂号权威医生等。“互联网+医院”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极大提高就诊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目前,支付宝未来医院、金蝶医疗已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4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潜在趋势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软价值产业,纵观多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外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医药电商、商业保险、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医生教育、护理机构等方向在互联网医疗前进的道路上极具潜力。

4.1 医药电商

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电子处方等的逐步实现为医药电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药电商的发展提高了流通效率,极大地缩减了流通成本;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和支持研发决策的大数据都为医药电商和药企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4.2 向险企收费

互联网医疗能够实现数据跟踪、收集以及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建议,客观上能够降低保险公司保费支出,帮助商业保险公司精准定价,设计保险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险营销。目前国内,万达信息和上海市社保,卫宁科技与山西省医保中心达成合作,进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费用监控体系的开发。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突破点,发展前景光明。

第3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广大公众面临着不少健康风险,对健康信息需求与日俱增。近些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医疗健康类App 应运而生并方兴未艾。医疗健康类App 起步虽然迅速,但还存在着内容、用户接受、盈利模式、法律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新媒介在健康传播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类App 健康传播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将健康传播定义为“研究和使用传播策略来告知和影响个体及社区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①。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 表明,健康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医疗健康类App 的诞生与迅速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社会条件和背景。

一、医疗健康类App的诞生背景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

从1994 年4 月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0 多年时间,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2010 年前后三网融合的强力推进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使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再次迎来了革命性发展,“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85.8% ”②。

智能手机“指的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③。App 是英语Application的缩写,“就是可以在(智能)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也叫手机应用程序”④。医疗健康类App 就是可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提供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序。

通过下载使用App,智能手机不再局限于其自带的功能,而具有丰富的可扩展性,实现了一机多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二)大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我国权威临床医学著作《实用内科学》2013 年最新版指出,“目前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是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以及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影响相关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其他一些老年期的疾病⑤”,人类目前针对这些疾病进行的斗争被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该书同时指出,从2003年的SARS 肆虐到2009 年的甲型H1N1 流感的全球蔓延,人类在20 世纪针对传染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其实尚未成功,老的传染病还未被控制,而新发传染病约30 余种纷纷出现……第一次卫生革命仍须继续并要大力加强,第二次卫生革命也要进行并不能松懈。⑥”

面对这些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维护公众健康,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健康传播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之一。这样,最新媒介平台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公众健康需求增加一拍即合,医疗健康类App 应运而生。

二、医疗健康类App 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健康类App 的研发主体与内容特点

1、传统互联网医疗健康类网站研发的医疗健康类App

(1)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健康版块。从2010 年10 月起,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迅速拥抱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除了在形式上专门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的以适应其阅读模式外,在内容上基本上是将其之前网站上的内容照搬到新闻客户端上。就健康传播信息来说,基本沿袭门户网站健康频道模式,主打健康讯息的推送。由于新闻客户端庞大的用户群,其健康传播功能不可小觑。

(2)专业健康网站的医疗健康类App。专业健康网站则凭借其在传统互联网领域深厚的积累,陆续推出专门的客户端,并在医疗健康类App 的下载排行榜上保持着优势。如丁香园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网、快速问医生网、39 健康网、99健康网等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并凭借其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大量专业医生和运营团队,主打病症咨询、健康信息搜索、健康管理、健康新闻资讯、门诊预约等服务,获得了较大成功,在各大应用商店的医疗健康类App 下载排名中靠前。

2、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疗健康类App

有一些大型的专业医疗机构也研发了自己的健康传播类App,如“温附一”、“苏大附一助手”、“福医大附一医院医护”等。这些医疗健康类App 的主要功能为预约挂号和就诊导航。由于其面对的用户主要是在本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因此,受众面比较窄,目前并不是医疗健康类App 的主流。

3、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医疗健康类App

也有像春雨医生、美杏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健康类App 白手起家、抢滩登陆的创业公司。其内容与专业健康网站研发的医疗健康类App 类似。

(二)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 存在的几大难题

1、用户了解与接受程度不高

根据赵曙光等人的调查,“公众主动搜寻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行为频率与年龄、收入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⑦。年轻的网民由于相对比较健康,同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健康信息需求不高。而年龄大的对健康信息有较高需求的却大多数上网技能缺失,据CNNIC 调查,截止2014 年12 月,我国40 岁以上网民只占总体网民数的20.2%⑧,由此可见,大龄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和使用医疗健康类App 的能力严重不协调。

公众对于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接受态度也不容乐观。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5年1 月的《2014 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61%人群有听说过在线医疗,使用过的用户只占27.2%”⑨。2014 年9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一项调研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 虽然在投资领域及软件领域备受关注,但是在市场应用上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⑩

2、数量庞大、鱼龙混杂

“我国现阶段移动医疗APP 已达2000多款。”⑾如此庞大的医疗健康类App 除了让用户无所适从外,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信息质量难以保证,有大量的错讹信息流传甚广。很多的医疗健康类App 为吸引用户,涉及色情的信息,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有的医疗健康类App 对用户隐私管理不善,用户权益难以保证。

3、法律规范监管制度不全

目前对于医疗健康类App 法律监管几乎处于空白地带,这给医疗健康类App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2014 年8 月,国家卫计委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而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由此观之,目前大部分的医疗健康类App 的开发主体,尚不具备医疗机构的资质,在针对用户的远程医疗咨询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空白,而且远程医疗咨询出现误诊的概率比面对面医疗更大,一旦发生纠纷,用户方和医疗健康类App 方的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目前的医疗健康类App 虽然拥有大量的专业医生资源,但是并不允许给用户进行诊断和开处方,只允许给用户一些健康指导和就医注意事项。这样用户在医疗健康类App 上能够获得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有所减少。

4、盈利模式尚未明晰

目前的医疗健康类App 很多处在免费使用以争夺用户的阶段,盈利模式上没有成熟。而比较成熟的医疗健康类App 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两类,一是用户付费指定医生进行医疗咨询,二是投放医药类广告。而这两种盈利模式能否成为医疗健康类App 普遍的盈利模式尚待观察。

5、医疗健康类App 与物联网医疗技术结合尚需时日

“物联网技术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但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还是侧重在理论方面,真正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很少。就物联网医疗来说,很多工作也仅仅是初步尝试”⑿。医疗健康类App 未来在和物联网医疗技术的协调发展上前景广阔,但就目前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

三、医疗健康类App 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

(一)用户获取健康资讯更加方便、快捷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尤其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对健康信息无疑有着不小的需求。而智能手机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因此用户在获取健康资讯方面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快速度获取健康资讯,以应对各种威胁生命健康的事件。

而且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设施和医疗人才非常短缺。医疗健康类App 为乡村偏远地区的用户获取优质医疗信息提供了可能。

(二)为用户在健康自主管理方面提供了方便

“讳疾忌医”是人们在得病时的一种常见心理,尤其是在性病等涉及隐私的敏感疾病方面更是如此。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可搜索性,可以实现一些疾病的自我诊断,或者通过匿名咨询医生来获取健康信息,防止患者由于不愿去医院而导致疾病迁延。而且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很多此类疾病需要终生服药和治疗,而医疗健康类App 在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方面提供了可能。

(三)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信息不对称是医患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⒀医疗健康类App 在缩小这种信息不对称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患者在就医前,就可以通过医疗咨询、预约挂号,和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对疾病信息和就医程序有适当的了解。这样在就医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由于信息缺乏在心理上造成的不确定性。在就医后,医生还可以通过医疗健康类App 实现对患者的健康管理。最后患者还可以对医院及医生的服务做出公开评价,以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医院及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医疗健康类App 为随时随地呵护广大公众的健康提供了可能,但它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各种因素的成熟。从长远来看,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必然以其优点开疆拓土,医疗健康类App 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①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What is Health Communications?.2014.cdc.gov/healthcommunication/healthbasics/whatishc.html

②⑧CNNIC,《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③④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cnnic.com.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

⑤⑥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⑦赵曙光、李鼐、倪燕:《中国健康传播研究(2009——2010):从媒体舆论到医患沟通》[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83

⑨⑾医药网,《2014 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news.pharmnet.com.cn/news/2015/02/04/414179-3.html

⑩生物探索网,《2014 年中国移动医疗调研报告新鲜出炉》,biodiscover.com/news/industry/114495.html

⑿邢玉秀等,《物联网在医学监护领域的发展与应用》[J]《. 电子制作》,2014(7)

⒀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4

第4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先来说说对消费者的客户关系管理。

这几年大家都抱怨说药店不赚钱,特别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突飞猛进的发展,“药品零差价”的实施;新医改方案对医院15%加价取消的探讨;新医保目录的大幅度扩容;全民医保的逐步完善造成政府将是医保费用的最大买单者,而扩容后医保目录里的药品价格又由国家掌控,那就意味着新医保目录里的药品价格将会进一步走低,直接带给零售药店的冲击便是利润的进一步下滑。

零售药店相对于城市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医疗体系来说,是一个更趋于市场化行为的一个终端,这恰好为我们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提供了方便性和自主性。

因此,基于以上的原因,21世纪的中国医药零售业的核心价值应该由“疾病自疗”服务向“健康保健”服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零售药店在经营好药品、医械的同时,应该适当地把主业调整为以消费者健康保健为导向的服务上来,重新调整品类结构,重新建立与供货商和消费者的关系。

比如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应该适当扩大非药品类产品的经营,促销活动也应该多围绕健康保健来开展,如举办“参茸节”“中秋保健节”“腊八御寒保健节”“食疗进补课堂”等活动,药店还可以在附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设计一些互动活动,比如太极、五禽戏、吐纳等短期培训班;或建立一个社区网络,为大众提供一个有关健康保健方面交流的平台;甚至为VIP会员提供上门健康指导服务,比如查看冰箱就可以给出饮食建议等等。以此来增进大众对品牌药店文化理念的认同,从而带动药店所经营的药品、健康食品、保健用品等的销售,来弥补单一售药所造成的盈利下降。

再来谈谈对供货商的客户关系管理。

上述提到药店单靠经营药品来维持生机恐怕越来越难,但并不意味着卖药就赚不到钱,比如你可以参加PTO联盟;特格尔联盟;或加盟金百合采购组织,或寻求供货商直供来降低药店的采购成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业界出现了一个“中大直供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据笔者了解,该模式是由海南中大药业公司发起的,他们联合了一些品牌厂家共同搭建的一种对零售药店直供的平台,为零售药店提供自营品种选择的机会。

据他们内部人士透露,该模式克服了以往其他所有直供模式的弊端。比如他们在一个样板地区只选一家实力雄厚,合作意愿强的药店提供直供合作,这样就克服了以往供货模式广铺货而造成多家药店靠压价竞争的缺陷;这种“中大直供模式”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是自己的队伍来配送货物,前提是他们找好了一家合作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没有任何调拨药品的权力,只获得合作微利,这就又克服了走商业广铺货而形成恶性串货的弊端,从而保证了合作药店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还不怕被冲货。

之所以“中大直供模式”得到零售界的认可,还表现在这种模式的后期服务上,据笔者了解,他们除了常规的日常服务外,他们首次在业界提出了“零风险合作”“售后专线服务”“店长成长免费计划”“OTC专员店员免费辅导培训计划”“盈利品类设计”等等。据了解,近期在河南举办的“2008零售药店成功之道郑州论坛”就是他们组织的。

这一模式也许将成为一种降低药店采购成本,而可以获得长期、有保证的高毛利的新盈利模式。

另外,对供货商的关系管理方面,建议零售药店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药店要建立起对供货商定期接待和对话洽谈的机制;

跑过药店的供货商销售人员一定有过这种经历:拜访药店时要么见不到负责人,要么一站就是半天,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口渴了就只能自带矿泉水了,其实药店把这些细节做好了,就有可能引来“金凤凰”了,说到底,这就是个药店对供货商服务意识有没有的问题了。

二、药店要建立起与供货商各层级互动的机制;

尤其是大店、连锁总部,应该形成一个与供货商各层级互动的制度,比如让供货商知道本店接待供货商的流程、层级分配等等,让双方各层级人员有个交流、商榷的机会,也让药店方的洽谈和接待工作做到井然有序,对双方来说也是“客户多极维护”所要求必须做到的一件事情。

三、建立起与供货商团队共同成长的团队互融活动计划;

简言之,就是药店全年要有邀请供货商人员参加的本店组织的团队互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郊游、文体比赛、拓展训练、陈列比赛等等。文化先融,才可能带来生意合作的繁荣昌盛,才能谈得上正在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第5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显有几分霸气的的孔雷还有一些故 事,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曾任宝 洁(中国)有限公司客户生意发展部副 总监(当时中国人任职最高的职务), 美国宝洁客户生意发展部区域经理。在 任职宝洁期间,他赢得了最多数量的宝 洁销售精英大奖,甚至被宝洁传为“神奇” 人物。记者群访后,孔雷接受了中国营销 资源在线《执行官》记者的独家采访, 细细讲述了金币联盟的商业模式,简单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电商的方法帮助别 人卖东西,而这个“卖”最关键的就是“精 准营销”。

“我不会卖东西,我永远做 平台”

金币联盟是一个帮助消费者快速累 积金币,并使用金币兑换高价值、高品 质礼品的积分平台。消费者只要购买带 有金币联盟标志的产品,就可参与金币 累积,并使用金币在金币联盟平台兑换 礼品。

用孔雷的话说,金币联盟操作方式 是把选出来的优质厂家积分全部打通, 用金币为衡量方式。消费者购买金币联 盟入住商家指定产品,获取积分码,登 录金币联盟平台换取积分相对应金币,1 个金币,等于0.1元,从而获得相应的兑 换礼品。

对于网上积分兑换礼品,消费者较 为了解的商家估计是京东商城。但据孔 雷的诉说,金币联盟与京东商城的模式 有着两点本质的区别。

第一,京东商城的积分从原则上来 说,属于零售商给予的积分,而金币联 盟的积分是厂家直接给予的。零售商给 予的积分,目的不在于推广厂家的产品, 目的在于推广自己零售的品牌,吸引消 费者到网站购买东西。而金币联盟是希 望消费者多买平台上品牌的东西

第二,回馈的力度。零售商的利润 很薄,从利润里拿出的回馈有限,比如 说优惠券,要再买东西才能优惠,而金 币大多数是给予实物的奖励。你只要买 加盟商的产品凑够积分就可以兑换礼品, 可做额外的花费,所以是有很大的不同。

当有人大胆猜测,金币联盟一旦做 大做强后,是否会建立一个电商平台。孔雷特别坚定的说,“我不会卖东西,我 是用电商的方法帮助别人卖东西,我永远 只做平台。”

据相关报道,过去许多品牌积分制 度处于各自为战的情况,这样的积分制度 积分成长比较慢,并且消费者拥有很多 的积分账户,但每个积分账户里积分累计 量不大,最后获得的实质奖励是非常少。 在许多商家遇到各种尴尬后,金币联盟 的出现,也许能够弥补时下兑换礼品所 处于的弱势。

“每一个细分品类里最多只允 许三个加盟商”

据统计,一个消费者要想获得全面 健康保护,需要200~400个细分品类。 金币联盟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把各个品类 的细分产品联合起来,做成会员制的营 销方式,这是金币联盟模式的出发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细分品类的所有 品牌都是金币联盟的加盟商。“每一个 细分品类里最多只允许三个加盟商,而 很多的品类只允许一个加盟商,我们要 选择最好的加盟商。”孔雷的目标,是 把金币联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营养健康 联合传播和消费奖励平台,显然,“健康” 是金币联盟的首要条件。

金币联盟主要做的是有健康营养强 化概念的产品,假如在产品上见到金币 联盟的标志,就会认为它是有健康营养 强化及比较高层次的概念,换句话来说, 这是中高端营养概念的联盟平台。

“金龙鱼的花生油和调和油就进不 来,因为它们是基础油类,但是稻米油、 橄榄油、玉米油是可以进来,因为这些油 是国际承认对心血管系统非常好,对人的 内外调理非常好,首先从营养成分上考 虑是否达到调解人的身体后,再考虑是 否符合市场占有率前三名才可以进来。” 对于能否进入金币联盟,孔雷的把关很 重视。

金币联盟最终要打造 400~500个联 盟品牌。“满足人们消费的200~400细 分品牌中,每个品类按2个算的话差不 多是400~500品牌。”孔雷心中的商业 算盘早就算得清清楚楚。

“积累的数据可以做精准营销”

看似商业模式比较新的金币联盟, 但如何实现盈利?

对此,孔雷给出这样的答复,“金 币联盟留下了宝贵的会员资料和数据库, 将来厂家会用金币联盟的会员数据库做 定向营销,在这部分可以赚到钱。”

据了解,金龙鱼推出“DHA深海鱼油” 与“稻米油”,稻米油目前的销量虽然 并不大,据相关专家称,老百姓都应该 吃稻米油,对心血管非常好。

“如果有数据库,你就可以知道购 买金龙鱼产品的群体是哪些,倾向于购买 金龙鱼的高端产品又有哪些,并针对群 体特征制定计划,将销量提上去。再比 如说保健品,从金币的销售数据里,可 以看出来哪些人有潜在的慢性病,并且 对自身健康比较关注的,对这类人群推 荐日常每天吃的保健品,效果比笼统的 投放广告效果要好得多,金币是帮助厂家 定向营销到感兴趣的人群里,这是金币联 盟将来主要盈利的方式。”孔雷炯炯有神 的双眼说到盈利的问题时,更加有神了。

与此同时,据孔透露,金币联盟今 年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明年的盈利情 况估计会比今年增加 5倍到10倍。然而, 孔雷坦言,“今年虽然盈利,但是盈利 的并不多,所以明年的5倍到10倍并不 是很难达到,更多的厂家加入后,突破 盈利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显然,关于国内未来的商业环境对 于精准营销的需求,作为营销出身的孔 雷而言,信心满满。

金币联盟的模式吸引力在哪里?

通过对金币联盟的模式进行深入了 解后,笔者总结了三点吸引力:

第一,金币联盟在营销里,定位为 购买者营销,本质上是为商家做消费者 营销。在此概念里,国内的厂家在购买 者营销方面实力很薄弱,因为其要求自 建系统的投入很大,从投入产出来说, 肯定不划算。举一个例子,可口可乐的 社区是纯自主运营,每年投入巨大,但 效果不明显。如消费者想兑换600毫升 的储物盒,需要喝将近200瓶的可口可乐,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 二,只要是消费者感兴趣的, 商 家 就 会 感 兴 趣。然而,消费者在快 消 品 上 每 年 花 费 巨 大,但摊下每一个 品 牌 的 花 费 却 很 少,因此不做品牌联 盟,很难做到购买者营销。购买者营 销最核心就是积分,积分鼓励忠诚度, 但 是 单 一 品 牌 积 分 回 馈 少,激励作用 不 大。而金币联盟的回馈力度较大, 例 如每一个半月消费者可以拿走一台 电 子 琴。并且在未来加盟商越来越多 的 情 况 下,基本上消费者每个月都可 以 得 到 价 值 不 菲 的 产 品 做 奖 励。因为 由 上 百 家 厂 家 联 合 推 广,因此每家加 盟商花费的费用较少。

第6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10月19日,阿里健康公布“智能关爱计划”。在2015年业绩亏损1.9亿元之后,这家公司如今选择通过搭建平台,拉拢医疗设备巨头和移动医疗领域创业的软硬件厂商,将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计等设备,关联至自身的数据平台,对接后台由真实医生提供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海尔医疗、三诺生物、鱼跃医疗、U糖等20家设备和服务厂商,均在此次合作名单之中。

这是近期互联网巨头在此领域的第二次大动作。9月底,腾讯升级了旗下的智能血糖设备糖大夫,并与用于医患沟通的App腾爱医生对接。在挂号类App连遇政策红线后,资本逐渐从颠覆传统医疗行业的业务,撤退到白色围墙之外寻求新的生意,而慢病管理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慢性病涉及患者整个生活,虽不致命,但频繁地看病开药是件麻烦事,漫长排队后几分钟的问诊时间,也很难使患者从医生端得到足够的指导。移动医疗的机会正在这里。

目前,阿里健康和腾讯都可为慢病患者提供这样的医疗方案。设想可穿戴设备正在时刻上传你的身体数据,心率、体温、血压,一切正常;造型小巧的采血器在你几乎感知不到任何疼痛的状态下,将指尖血数据上传至手机中的分析软件,屏幕上红色的曲线显示你的血糖已连续多天超出正常值;在App的另一个页面,糖尿病专科医生已按照评分高低排列,支付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费用后,“嘀”的一声,你选择的医生出现在视频通话的另一端,他已从云端下载好近一个月你的各项指标报告,开始进行医药指导。

对智能医疗设备创业公司而言,互联网巨头入局慢病管理或许是个好消息。这类公司在2014年曾呈现井喷之势,但从今年开始,投资人已慢慢失去耐心,下半年还没有该领域的创业公司获得融资的新消息。

熊猫资本投资经理王凝洁认为,市面上已有的慢病管理设备大多功能相似,集中在血压、血糖、心率、体温测试上。公司收入来源于硬件销售和患者流量变现,例如获得药企的广告投入或健康保险的渠道佣金等。在市场份额分散的状态下,为了抢占市场,部分产品价格很低甚至免费,大部分公司的盈利状况也不乐观。在此情况下,自带大规模用户基数的互联网巨头,能够给设备商一个导流平台。

阿里健康健康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蒋峥和腾讯移动事业群副总裁陈广域,在各自的会中,提及了一些相似的说法:“借助平台的用户触达能力、大数据能力”,“整合行业资源、打通各个环节”。两家公司的打算显而易见:硬件仅是连接医患的桥梁,在设备上的投入看中的也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其与平台的后端服务打通后带来的机会――以设备为媒介,打造从获取患者数据、指导就医,到买药支付、医疗保险等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闭环。

第7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2016年11月3日,普华永道两年一度的全球家族企业调研报告,其中对家族企业经济影响的调研显示,85.4%的中国内地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所吸纳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5%,对中国的GDP贡献超过60%。同样,早在福布斯2015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民营上市家族企业共884家,占全部A股民营上市企业的49.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现存的家族企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盈余管理逐步走入绝大部分企业的视野之中,企业内部管理层出于自身或企业目的,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借此使得企业管理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本文结合家族企业以及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简单的探讨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的选择及其动机。

2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会计准则情况下,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自主选择以及对外财务报告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得自身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盈余管理的主体以及动机而言,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与企业高管的报酬形式有关Nagar(2003)。同样,Warfield(2005)则认为企业CEO、CFO往往会为了自身薪酬、前途或声望等切身利益进而对企业进行特定的盈余管理,并在企业所有者、债券人等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害其权益。马畅(2010)认为盈余管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即契约动机、资本动机以及监管动机。就盈余管理的模式而言,Roychowdhury(2006)认为企业通常以两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其一是通过会计应计项目,其二则是凭借真实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刘小丽(2011)同样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往往基于报表层次以及交易层次,即通过会计政策等的选择亦或真实存在的交易来进行。对于家族企业盈余管理而言,许静静(2011)认为家族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结合,往往由家族成员承担企业管理职能,所以家族企业会较少的由于薪酬等个人私利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同样,就算家族企业聘请外部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由于家族企业往往由企业建立之初便开始参与经营管理,因此相对而言可以较为有效的识别企业高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财务报告chen(2005)。不仅如此,盈余活动一旦被发现,不仅会使该企业的形象在市场一落千丈,并会在一定程度给家族其他产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家族企业有可能拒绝盈余管理(Federica等,2013)。相反,外国学者Prencipe(2008)认为现存的家族企业由于较大部分是家族成员控股,因此会与随后进入的小股东产生一定的冲突行为。由于中小股东的存在,家族企业为了维护确保自身利益,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王俊秋,2008)。对于家族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来看,Mizik(2010)提出交易层次盈余管理即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事项来改变企业利润以及现金流,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企业价值。林永坚(2013)同样认为交易层次盈余管理往往会由于企业当期报表的美化而损害企业未来的市场价值,一般企业高管可能由于私利或当期企业筹资等需要而选择该盈余管理模式,但是家族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使企业持续在市场上获利,因此可能较少的选择交易层次模式,而是偏向于报表层次的盈余管理。

3家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一般而言,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源于契约动机、资本动机、迎合监管以及其他动机。其中,契约动机主要由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关系以及企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债务关系所引发;资本动机则包括企业IPO目的以及配股目的;迎合监管主要包括避免停牌以及平滑利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其他动机则主要源于规避税务、降低企业各方面成本等。但就家族企业而言,所有权与经营权较为集中,管理结构模式的不同也会造成盈余管理动机和模式的不同。

3.1契约动机

一般而言,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制度,企业所有者会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也会以企业经营业绩为指标来衡量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以及薪酬水平。因此,企业高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个人私利的目的;与此同时,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行各类企业活动以支撑企业的发展,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外部融资。作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水平则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衡量还款能力以及是否续贷的标准,因此,企业也可能由于外部融资压力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更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贷款比例以及还款压力与盈余管理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作为家族企业,两权分离水平较低,往往由家族成员(企业所有者)占据企业管理者的职位,因此其往往以家族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盈余管理。所以,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家族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财报进行盈余管理往往是源于以获得外部资金为目的的债务契约动机而非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契约动机。

3.2资本动机

当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遭遇瓶颈时,上市往往是最好的选择,企业上市往往能迅速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及市场影响力。但是,IPO条件的苛刻以及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往往对企业而言较为不利,就我国目前而言,除了严苛的流程审核以外,企业需达到一定规模并满足三年持续盈利且净利润及现金净流量达到一定数额等条件方能获准上市,因此对企业而言,适当的盈余管理调增利润则成为顺利获取募股资格的有效手段。对于家族企业而言,虽然上市可能作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但是一旦上市又会失去对于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市场上其他股东的进入往往也会对家族成员的权力进行稀释与分解,因此,上市之后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角力也成了其盈余管理的有效动机。不仅如此,当企业上市之后,家族成员出于家族整体利益考虑,一般不会出售自己的所持股份,因而无法因为股价上涨而获取利润。因此,适度调整企业对外财报,获取较大部分的现金分红也逐步发展成了部分家族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3.3迎合监管

对于已上市的家族企业而言,据目前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证交所会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特殊处理。一般而言,企业如若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其股票交易将会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等特殊处理,其证券简称前会被冠以ST字样,导致市场投资者对其失去正常预期,造成公司股价下跌。不仅如此,倘若下一年度其财务状况并未好转且连续亏损,证交所则会暂停其股票交易并向证监会提出停止其股票上市的建议,借此来进一步保护市场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在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借助盈余管理等手段来维持公司的股票交易,使企业对外财报符合监管要求。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理所当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监管,特别是对于在某些年度有明显的巨额盈利或亏损的上市公司而言,从市场上的社会公众到政府监管部门,都会对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调查,从而使得企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所以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某一年度高额获利时,适当的进行盈余管理来平滑利润不仅没有降低真实收益,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款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监管。

3.4其他动机

除了契约动机、资本动机以及迎合监管外,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还有规避税务、减少政治成本、获取优惠政策等其他动机。对于我国目前税法而言,由于考虑到不同企业的不同现实情况,因而给予了企业相应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部分自主选择变更权,加上各种税率优惠政策的实施,而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有机会利用税法体系现存的漏洞,通过对于企业盈余的调整来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使得企业对外公布的利润总额处于税率临界点以内,以此来规避企业税务。尤其对于非上市家族企业而言,由于监管等方面并不严苛,所以更有可能其利用盈余管理来规避税务,降低企业成本。除此之外,一般而言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于某些行业或企业所给予的相应优惠政策有着明确的实体规模亦或财务规模上的限制,企业如果超过既定范围,可能就会失去一定政策所给予的优惠甚至可能会面临相应的制约,进而会对企业下阶段的生产经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企业也有动机通过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使得对外公布的财报信息处于对企业有利的临界点,既减少了相应的政治成本,又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4家族企业盈余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一般而言,盈余管理分为报表层次盈余管理以及交易层次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对会计应计项目以及对会计政策等的改变来进行盈余调节,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来进行盈余调节。

对于报表层次而言,企业会利用提前或递延确认收入、提前或递延确认费用等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及调整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等会计估计变更等方式来对本期利润进行操纵。企业通过对收入确定时点以及费用确认时点的调整,将以后期间的收入人为提前到本期确认,将本期所发生的费用在下一会计年度进行确认;同时,对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率或折旧年限以及残值进行调整,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转回,都是在报表层次来调节企业盈余的常见模式。而对于交易层次而言,企业则会通过操控生产和销售、通过关联方的转让收购以及租赁等方式操控盈余来误导企业股东或其他报表使用者。就操控生产销售而言,企业不仅通过加大生产量,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使得分摊在每一单位商品上的固定成本降低,以此欺诈性的提高企业毛利率,美化财务报表,也会在期末等时间段放松其销售政策,信用政策,以此在短期内大量提升企业销售收入,通过牺牲以后年度收益来美化本年利润;就关联方交易而言,双方通过协商拟定相应的交易价格,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存货等进行明显偏离市价的转让,以此来调节企业的营业收入。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报表层次盈余管理并不影响其现金流量,但正因为如此,也会使得企业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成本利润存在大量不对等,进而会导致上市的家族企业财报容易被社会公众以及有关部门发现,进而影响企业整体在资本市场的信誉以及影响力,所以一般而言上市的家族企业会较少使用报表层次盈余管理而更多的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来操控盈余。就交易层次的盈余管理而言,虽然该模式相对而言更有隐蔽性,家族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关联交易等真实的交易活动进行盈余调节而不易被外部察觉,但是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交易模式以及交易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如通过安排加大生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虽然报表上会使得企业毛利率有所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使得企业存货大量积压,各种因存货增多而产生的管理费仓储费逐步偏高,同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量时可能会产生比往年更高的减值准备。因此,对于非上市家族企业而言,考虑到企业未来长远的持续健康发展,且其会计信息也无需对外公布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报表层次的盈余管理模式。总体而言,盈余管理或多或少会多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损害,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家族企业更会在权衡利弊得失的情况下对于盈余管理的模式进行一定的选择。

5结语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其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因此其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则转变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亦或利益相关方的角逐,所以其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模式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就家族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对于企业治理模式以及盈余管理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理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真正着眼于企业未来的长远生存,才能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对社会公众更为负责,才能使企业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效益。当然,相关社会公众以及监管部门也需要对其盈余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管与引导,从多方入手引导家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创始家族控制下多元化经营会抑制盈余管理吗[J].财会月刊,2016.

[2]曹辰.盈余管理动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

[3]王克敏.高管控制權、报酬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07

[4]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

[5]张多蕾,刘永泽.民营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吗——基于政治关联视角[J].财贸研究,2016.

[6]叶康涛.企业战略定位与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会计研究,2015.

[7]王志远.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第8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银行业

银行的最简单的盈利模式是拿着存款人的钱去放贷,从中获得利差。仅在2018年,六大国有银行总盈利就达到上万亿元,足以秒杀上千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盈利总和。

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年代,银行从中获得了巨大收益,资产增速远超GDP。此外银行们普遍生财有道,各种服务收费,每个月发三五条短信也能收费三四元,可谓匠心独具。

二、电力行业

2018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可以说电价增长一分钱,都对应着数以百亿计的利润。

火力发电的成本一度电大约0.2-0.3元,水力发电成本更低。虽然电网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一定成本,但是其中的利润是相当惊人的,以至于某些抄电费的员工都能月入过万。

三、高速公路

有朋友在高速公路上班,讲到一年收费8个亿,其中超过6亿都是净利润。有趣的是,几乎相当比例的高速公路都是贷款建设,每年只还利息不还本金,这样一来一直到收费期结束贷款还没还完,但是每年利润都分掉了。于是,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贷款没还完,接着收费就是了。

高速公路堪比核动力印钞机

四、烟草行业

细算的话一包名牌香烟的成本不会超过三五元,但是售价可以高达数十元上百元,利润率相当惊人。仅在2018年,烟草总公司的利税就突破万亿,能超过四大行的净利润。

五、电信行业

与电力行业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竞争对手有限,大家心照不宣维护不错的价格水平,闷头发大财。

电信行业除了一开始布置网络及设备投入较大,接下来几乎就是躺着赚钱了。

六、医疗行业

先说医院,一个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是相当赚钱的,盈利能力能够秒杀数家A股上市公司年盈利总和。过去医院非常依赖高药价,如今药价低了点,但是检查费成功上位,病人来到医院随便检查一通,几百元上千元就花出去了。

一些药厂虽然创新能力不足,基本换个包装稍微调整点配方就打造出一款新药,但是在销售上很有特色,通过以各种方式改善医院医生的生活条件占领市场,获得不错的利润。

七、教辅材料行业

看着不起眼,找几个人编撰一通就能出来一系列教材。只要能打通人脉找到买家,就可以轻松获得超高利润。一本书成本最高不过三五元,卖出去可以达到几十元,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利润规模数以百亿级。

八、白酒行业

白酒行业尤其是知名白酒,利润是相当高的。以茅台为例,数据显示,日赚1亿,毛利润率达到91.2%。

九、房地产行业

如今全国房地产总市值已经超过500万亿,富豪排行榜前十名中房地产开发商就占了四个席位。

早期房地产开发商拿着一两千万元就能开发楼盘,赊账拿地,再拿土地贷款,赊账建楼,提前预售,回款后再滚动发展,三五年时间资产就能达到数亿甚至十几亿。

房价快速上涨的二十年,房地产行业获得了丰厚回报,堪称暴利。

一个楼盘,一个印钞机

十、牙科、眼科

之所以没有把这两个放到医疗行业里面,是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小门诊小医院存在。在医院门诊中可能一两百元治好一颗牙,到了这种专科门诊或者小医院就能收费上千元。

以眼科为例,一副成本不过二三十元的眼镜,售价就能超过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矫正视力的软件平均成本不过几百元,却能按次收费,授权一套的价格高达上万元。

十一、眼镜行业

相对于眼科售卖的眼镜来说,眼镜行业虽然也称得上暴利,但是显然要差了许多。不过毫无疑问,眼镜店时至今日依然活的很好,利润率高是根本原因。

十二、美容美发行业

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为了维护容颜舍得大手笔花钱。

烫一次头数百元,成本不会超过20元。学几天就敢给人动小手术的美容师,一次收费过千元。不管有多少美容变成毁容的惨剧,都挡不住女人那颗追求美丽的心。

纹眉、瘦脸、打玻尿酸,美容院的新项目不断,财源滚滚而来。

十三、游戏行业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玩游戏越来越方便。到如今游戏市场已经突破2000亿元规模,用户上规模的游戏公司都获得了丰厚利润。

十四、直播行业

开局一部手机,成功了要啥有啥。只要长的漂亮,或者有才艺,会做饭的大叔也能成为网红。不知不觉中,无数网红涌现,从小视频再到直播,满足了无数观众的需求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财富。

一方面靠打赏使得部分直播者月入数万,另一方面接广告和销售产品也成为直播重要的盈利来源。做得好的人甚至月入数十万,这也是一些公司做直播的重要原因。直播的兴起,甚至改变了网商的销售方式,直播卖货已经成为很多网店的选择。

直播也让草根获得了高收入的机会

十五、假货行业

假冒伪劣是很多人深恶痛绝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社会上很多人故意去买假货,这是一个数以万亿级规模的市场。一些人买不起名牌包包,就会去买几百元的高仿,背着也能获得满足感。一些假冒品牌的服装,鞋子,也是同样的心理。

时至今日,淘宝上假货越来越少,因为管理越来越严,标上品牌都有可能被发现。但是某通讯软件已经成为销售假货的重要工具,并且搭建起了相对完善的销售体系。成本百十元的包包,借助假冒品牌就可以售价数百元上千元,甚至当真货销售。

无数人追求品牌,喜欢奢侈品来增加面子,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也是假货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十六、化妆品行业

微商兴起时,化妆品是重点。一方面保质期长,另一方面是女性的刚需。成本三五元的面膜,随便挂个品牌就能售价数十元上百元。一瓶成本十几元的洗面奶,同样售价数倍乃至十几倍。女人舍得在化妆品上投入,于是催生了化妆品暴利。

十七、保健品行业

看病很贵,想省钱就要身体健康。随着健康意识日益提高,保健品行业异军突起。各种或真或假的专家教授讲着各种似是而非的养生道理,最后往往变成了推销保健品。大大小小的社区,有了很多年轻人送鸡蛋送大米,邀请老人们听课,平时嘘寒问暖比亲儿子还亲,最后通过售卖保健品获得暴利。

保健品,成分以淀粉为主,吃不死人,一般也吃不坏,至于保健效果,这个真不一定有。

老年人为保健品大量买单

十八、教育培训行业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到社会上多数是用不上的。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以及大学的各种学科,到社会上多数用不上。

学校教育不足的地方,社会资本就会来弥补,这就是商业机会。

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风起云涌,各个收费不低。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都有可以报名学习的东西。

小到考级,大到考各类证书,花费数千元上万元学习实属正常。

一方面花着大量时间在学校学用不到的东西,还得应付各种考试,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竞争力要到社会上花钱学知识,有趣的现状,催生了万亿级规模的庞大市场。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场地和讲师是最大的成本。一旦招收人数与成本持平,每增加一个学员就是纯利润,做得好的机构利润率是非常高的。

十九、殡葬行业

人总有一死,年轻的时候买不起房,死的时候不一定买得起墓地。不知不觉中,墓地单价已经超过了城市房价。正是因为有门槛,民间资本不能随意进入,而没有一定实力和人脉拿不到土地,自然就保障了充分的利润空间。

二十、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看起来似乎是空手套白狼。把很多人的钱收集到一起,承诺某一天有多少回报,或者出了事给什么样的补偿,给人保障的同时赚到了钱。

对于从来没有出过事故的车主来说,保险公司的成本近乎为零,每年几千元的费用就可以成为利润。至于出事的车主,自然有其他车主的钱来弥补,最终保险公司依然有大把的利润。

对于一些购买了分红险或者寿险中途退保的人来说,利息一分钱没有,保障也没有享受到,保险公司几乎没有付出任何成本,但是退保就要损失大量本金,这就成为保险公司的纯利润。

说起来,保险公司比银行赚钱还要狠。毕竟某些保险公司一年赔偿消费者的钱,还没有给业务员的提成多。

没人注意的暴利行业:

互联网服务行业

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从2004年有此概念以来,“网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商人群体的代名词。这一群体不断壮大,也缔造了无数商业奇迹。

手机行业

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5.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6亿,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全球第一。多个第一的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性的改变,是移动互联市场的巨大商机和诱惑,“移动互联网来了,而且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来了”。

金融分析行业

金融分析师即CFA,他们是一些接受良好教育具有优秀金融理论素养经过专业认证的高级金融人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金融分析师这一类人才十分抢手。

心理咨询行业

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在这个领域,增长最快的三类人才分别是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健康及药物滥用类社工和婚姻及家庭治疗师,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传媒行业

伴随互联网的勃兴,新媒体不断涌现,传媒行业目前人才需求出现多样化和市场化趋势,专题编导、演艺经纪、制片、录音师等职位也呈现出多媒体发展的特色。而中国作为全球传媒业受众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受众的20%,电视观众超过9亿人,预计每年还会以一千万户的速度增加。

直销行业

风险低、投入低,作为直销是个人创业的良机,也是扩大就业及内需的必然选择。直销虽然是新兴行业,但其所蕴含的潜能是巨大的。金融危机时,唯有直销行业的逆势上扬就可佐证这一点。

农业产业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发展生态农业,因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律师行业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的各种经济纠纷及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而随着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所以,律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健康管理行业

健康管理师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正在推广实行的“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是一项系列化、数字化的庞大工程,是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完成,其具体工作须由健康管理师来完成。

旅游行业

第9篇: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措施

会计利润反映了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同时也是企业所有者评估管理层业绩的重要依据,由于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或者操纵真实的交易和事项,会改变报告利润,因而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会有选择性地对对外报告盈余信息进行干预。这个过程就是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1.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

这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最常使用的方式。对于企图将利润增大以达到利润指标等目标的上市公司,通常会将形成的销货收入暂时挂于“预收账款”而不确认营业收入,而将已发生并支付的成本、费用暂时挂于“预付账款”类科目而不确认成本、费用。利用权责发生制,管理层可以按其不同的目的将利润分布于不同的会计期间。

2.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会计科目调节利润

在会计实务中上市公司习惯于利用准则对这两个会计科目规定的模糊而进行盈余管理,将界定模糊的收入与费用归于这两个科目下。这点在费用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将已发生并支付的成本、费用暂时挂于“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下而不确认成本、费用,从而提高利润。

3.利用关联方交易操控利润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控制,且常涉及显失公允的交易,关联方交易自然成为了盈余管理的一种常见方式。上市公司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协议价格从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购进原材料等,或按照高于公允价值的协议价格向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销售产品。从公司集团的角度利润并未增长,但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利润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4.利用资产重组调整利润

国有企业改组上市,涉及大量的资产重组事项。例如,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国有上市企业的劣质资产与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下的优质资产进行交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这是国有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可以由当地政府出面,与集团公司以外的公司进行资产交换,这样还可以避免在“关联方交易”事项中进行披露。

此外,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包括:利用利息资本化或虚拟资产调节利润、运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融资方式、股票回购、资产处置、调整酌量性费用、销售中运用宽松的信用政策等。由此可见,盈余管理的方式繁杂并且有些手段隐蔽性很高不易被察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和达到配股条件,上市公司也会积极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上市公司业绩不佳面临退市风险时,便可能在亏损第二年通过多摊销多结转费用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显著调减收益,而在第三年又做出显著性调增收益的操作性应计会计处理从而实现“扭亏”,避免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最终维持上市资格,保护壳资源。

2.契约动机

从债务契约角度讲,违反债务契约的成本是很高的,管理层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会利用盈余管理达到契约中规定的财务合格条件。从薪酬契约来看,股东通常会利用业绩指标(尤其是利润指标)来考核管理层是否完成了薪酬契约。这一举动会促使管理层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完成业绩指标,得到承诺的最大报酬或晋升机会等。

3.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行业的公司面临与会计数据明显相关的严格政府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低于或高于一定界限,消费者、公共媒体等社会各方面会给予大量关注,这样不仅容易带来审查风险,还有可能迫使政府出台对这些行业调高税率、管制价格的相关规定等,影响企业正常发展。因此,管理层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以调低利润指标,避免“树大招风”,向公众展示其非暴利的形象。

三、遏制上市公司不良盈余管理的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跟进准则制定进程

盈余管理行为操作起来归根到底是需要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经过几次变革已逐步趋于完善,但其中一些准则仍然存在可操作性差、针对性模糊的情况,以致一些上市在实务中大打球。同时,经济事项的种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及时跟进,及时修订针对新兴产生的经济事项的规定,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

2.健全领导考核办法,完善管理层奖励机制

上市公司领导层的考核依据不仅要以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指标为主,更要配合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流动能力指标等同时考查,考察的指标越全面,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目的的难度越高、代价越大。同时,奖励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除了企业业绩的增长,更要注重对企业技术水平、产品发展前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非量化指标的全面考察。

3.规范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完善资本市场监控体系

目前证券市场上,从IPO、配股、增发,到暂停上市、退市等,其财务条件仍然以净利润这一项指标为主,这种“以净利润论英雄”的政策导向必然会导致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调节利润,并不能真正起到合理筛选企业、正确引导投资导向的作用。本文建议,资本市场考核企业的财务条件也应多元化,包括债权人与企业订立的债务契约,真正关注企业健康发展,而不是使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铤而走险,损害其长远的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家翔,李小健.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J]. 财会通讯,2012,15:15-17.

[2]黄秀蓉,曹文娟.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J]. 管理论坛,2013,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