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现在农村科技精选(九篇)

现在农村科技

第1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建设 科技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实现科技兴农。

一、农村的科技现状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2)农村科技服务经费没有保障。由于农村乡镇财政收入不高,因此能投入到科技服务中的经费少得可怜。

(3)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是在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是发展生产,核心是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20年来,尽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认识水平的增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低教育、低素质、低能力、低水平的广大农民队伍,导致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难以推广应用,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3、农村教育条件极差,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生产相对独立,科技培训难以集中;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从事行业复杂,教育培训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培训课程难以统一;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科技设施差,本身难以支付较大的培训费用,各级财政又无力承担此项开支,农村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4、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相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无人从事农业技术研究,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农村的农民素质呈现逆向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在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使得从城市回流农村的人很少,外出的青壮年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大中专毕业生及各行业专业人才又认为农村发展空间小,条件差,也不愿到农村发展,造成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

以上的情况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农业技术含量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二、农村科技极端落后的原因

1、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残余,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薄弱,在广大中国农村,封建迷信是很有市场的――愚昧、落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是不值得奇怪。因为当科技的力量没有足够到把神秘的力量从农民们的脑袋驱除出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没有愚昧、落后的甚至是荒诞的现象的发生。但是要把科学的东西植入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的大脑中,那是何等的难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自我产生科技人才的能力是非常差甚至可以说在落后的农村还生产不出真正算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加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能够吸纳人才的能力弱,因而农村的科技人才是非常的缺乏。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最活跃的最积极的因素,存在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弥补也有限。没有科技人才的支撑,农村科技非常落后的状况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2、在指导思想上,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确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偏向发展政策,导致农村资本和产业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指导思想上的有所侧重引起发展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3、在体制上,长期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使城乡产业分工泾渭分明

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各种产业间的联系,直接后果是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再加上城乡“剪刀差”的历史影响,农村发展的先天条件的制约,以及政府实行的“重城轻农”的财政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小、投入少、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失衡等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弃农经商、弃农打工、弃农进城现象有增无减,使得农村无人劳动,农业无人经营,农业科技无人开发,农业技术无人应用,“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

4、我国有的农村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

在客观上,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大,生产力水平不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深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的影响,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科技不能在农村推广和使用。特别是中国南方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成为了不可能,因而导致农业发展难以均衡;另外,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广大农民仍处于较为封闭状态,所以信息技术科技群向农业和农村全面渗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困难。这导致了城乡的信息的巨大差距――形成了信息鸿沟,这是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三、对科技兴农的几点建议

1、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农村科技的发展

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拓展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在带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为协调发展、保持稳定做出贡献。

2、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单单是从政策、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无论从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上说,新农村建设都需要稳定长久的农村人才因素,归根到底是要调动农民的力量。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力争普及高中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各种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从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依靠自主创新,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的竞争在表层上是价格、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逐步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普遍做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必须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

4、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技术推广效率还不高。要切实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转化和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农村一线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力量。因此我们要“发展多元化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一些经营性科技项目应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把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入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成果转化、产业开发等各个科技环节之中”。

5、深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技,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和教育问题。”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有利于促进科技与“三农”更为紧密的结合。要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转变机制,加大支持,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和产、学、研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农业农村科技投入体系。

6、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在大力提倡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还要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莉勤: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1).

第2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一、目的和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繁重任务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为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科技支撑。

2、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3、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为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5、为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富民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农村社区、城镇化等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优化农村科技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促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村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民整体科学素质,为提高农村生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等提供有效引领和有力支撑。

2、具体目标:

——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一批成熟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培育农村科技型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和星火学校,以及农村信息化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强化科技综合示范。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使之成为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三、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举措

围绕我县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推动以下六项举措。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搭建农业技术创新和服务的平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建设一批农业科学重点实验室,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农业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能力。

——支持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值在1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其建立和健全研发机构;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为依托,开发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2个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民营体制、专业特色、技术示范、辐射推广的原则,帮助其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科技水平和整体效益,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和示范场。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集成应用,培育农村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与推广,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星火计划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以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优选一批具有相对特色、处在发展期和有一定发展前景及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持其开展产前、前中、产后全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的发育和发展。重点支持*麻鸡产业发展,进行品种和品质改良,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提高*麻鸡科技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品牌。

——打造绿色农业科技品牌。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研究,重点加强对优势特色产业有针对性技术的提升,着力扶持4个绿色农业品牌,并以品牌为基础,在高起点上开展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唱响我县绿色农业科技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转化,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机构,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推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乡村社区科技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用示范一批城镇建设的先进技术,推进农村社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示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等技术的转化示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展农村社区和城镇建设技术应用。大力开发应用农村社区、集镇规划与建设技术、农村住宅建筑与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加强农业生态技术示范。组织开展农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等技术示范,着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问题。同时,加强现代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研究开发,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养保相结合。

4、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进一步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和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制为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一批农业专家大院,培育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加大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和推广力度。重点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融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转化活动,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新与服务中的作用。

——发展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模式。加强资源集成和共享,促进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传呼、手机短信、专家现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融合,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

5、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和科普活动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把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作为重点,以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平台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土科技人才和农村劳动者。

——推进星火科技培训网络建设。以县有星火学校、乡有星火课堂、村有星火带头人为目标,建设2~3所星火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和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以及适应农村需要的信息员、经纪人等一大批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农民企业家、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鼓励运用多种传播手段,面向农民开展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6、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选择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民俗背景等各具代表性的农村,有针对性地筛选先进成熟技术,开展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支持一批乡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结合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小城镇建设,选择一批有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开展技术示范。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乡镇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高乡镇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

——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因地制宜,集成优势,选择一批村开展技术示范。重点加强对村建规划、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农村社区建设以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引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营造环境。全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局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做好我县科技创新的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农业农村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3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2]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4]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5]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 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6]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7]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8]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 ,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转贴于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9]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4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一、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

农村科技进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每一项要求要真正落在实处,都必须以坚实的农村科技进步为支撑。具体来说,农村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改善了农村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科技进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有用知识,知识的增加不仅扩大了生产的选择范围,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科技进步使农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在增加产出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农业生产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农村科技进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高级化,而高级的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必然能够将各种农村生产资源更好的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步走出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向合作制生产模式和公司化生产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与农村正在大规模发生的科技进步息息相关。

第二,农村科技进步增加了农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程度,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经济分工,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

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是农民对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农村出行条件的改善。这样,农村科技进步会大大改善农民对自身市场优势的认知。在农民出行条件和对外联系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只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安排生产,无法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本地资源的优势安排生产,因此无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生产出最大的市场价值。农村科技进步加速了广大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步伐。

第三,农村科技进步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还会带来许多有利的外部效应,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诱导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农村科技进步来源于农民增加财富和过上更富足生活的愿望,目标明确,持久性强。与农村科技进步不同,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等却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持续强劲的动力。在学习科技知识中,农民无论是阅读机器说明书还是参加培训,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文字,这些活动都会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农民掌握更多科技知识的愿望必然增加农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农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增加农民模仿更好生活方式的机会。

二、农村科技进步需要的金融补贴与金融支持

农村科技进步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科技知识的生产和农村科技知识的传播两个方面。农村科技知识的生产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结果,既可以由专门的科研机构完成,也可以由公司企业完成,甚至由农民个人完成。农村科技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既可以通过农村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也可以由科技知识的市场交易实现,还可以通过农民外出打工和日常交往实现。无论是在科技知识的生产方面,还是在科技知识的传播方面,都必须发挥市场的利益导向作用。

农村科技进步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包括:一是不断完善的市场设施;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三是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不断完善的市场设施有助于通过市场对农民形成强烈的利益激励机制,增强农民获得科技新知识的动力和压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会便利科技新知识在农村的传播。固定资产投资不仅通过提供物化了科技新知识的实物降低了农民掌握科技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为固化农民获得的科技新知识并不断增加农民的科技新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借助于这一平台,科技新知识能够在农村迅速传播开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能够不断形成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新的有效需求,增强农民通过市场获取科技新知识的资金实力。因此,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基础条件的支持也是其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

由于农民个人完成的科技知识生产和农民之间通过日常交往实现的科技知识传播具有零散、不确定和识别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这类科技进步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公司企业和专门机构进行的科技知识生产和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科技知识传播可以通过商业化的手段获得金融支持;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抵押贷款、专利质押贷款等形式介入,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介入。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提供担保、金融服务等其它途径对农村科技进步提供金融支持。

虽然科技进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但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所具有的较强外部效应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最佳数量。图1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图1看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可以实现的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数量是E1,远远低于最佳的生产和传播量E2。为了达到最佳的生产和传播量,政府必须对私人生产和传播科技知识进行补贴。

政府的补贴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进行:一是财政补贴,即政府直接对某些科技进步项目提供部分或全部财政资金。二是金融补贴,即政府通过补贴金融机构来间接对农村科技进步项目提供补贴。金融补贴可以采取政府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进行担保和贴息、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办的相关业务进行税费减免等多种措施。

三、国外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经验分析

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各国都为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各国为农村科技进步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都可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应该说,财政直接支持农村科技进步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财政支持面临着寻租问题和问题。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政府大都采取了财政扶持金融的方式。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可以推动它们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最成功的是日本的“制度金融”。

其次,各国大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提供低成本资金、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担保等。如韩国政府将政府财政资金以极低的利率交给农协向农民贷放,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相关业务可以得到免税待遇等。

再次,各国都制定了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相关法律。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支农金融机构创立初期就

制定了相关法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以使之更好地为农村科技进步服务。如:日本的《农村金库法》、《农林协同组合法》,印度于1963年颁布的《农业中间信贷公司和开发公司法案》等,这些法律有效地保证了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作用的发挥。

(二)各国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着力点几乎都放在了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方面

上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村处于开放和竞争的状态。因此,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基础条件的支持就都放在了支持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上。由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而固定资产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这些国家都将支持重点放在了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上。

首先,这些国家通过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以金融支持为副的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如美国的中央河谷工程、科罗拉多流域水利工程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日本的北海道开发等。

其次,这些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将政府的支持资金提供给农民,帮助农民通过购置和建设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实现科技进步。如韩国政府将低息的政策性资金通过农协提供给农民,美国的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直接将政府资金贷放给农民,这些资金在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建立小型农业设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反,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支持,即对农村研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支持反而并不多见。只有日本和韩国有类似的金融支持。

(三)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金融机构的筹资手段多元化

金融机构要更好地为农村科技进步服务,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这就要求它们的筹资手段必须健全。国外的涉农金融机构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多,为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它们的筹资手段主要包括:一是政府拨款。政府拨款主要发生在涉农金融机构成立初期,如美国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下设的农民家计局的资本金最初是由政府提供的。二是自有资金。一般是借款人认购的股票,如美国联邦信贷系统的借款人必须认购一定的股票才能获得贷款。三是发行债券。这类债券的发行一般有政府担保,有较高的信用,如韩国农协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农业信贷债券来筹集资金;印度土地开发银行可以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发行债券,没有发行出去的部分还可以由印度储备银行认购。四是借款。如韩国的农协可以向本国的其他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外国的金融机构借款。五是吸收存款。合作性质的涉农金融机构正在将吸收存款的范围从合作社社员逐步向非社员扩展。

四、我国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存在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扶持下,我国农村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长期将农村科技进步片面地理解为农业科技进步,人为降低了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空间。

农村科技进步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科技进步只是农村科技进步的一个方面。农村科技进步理解的狭隘化导致了两个不良结果:一是我国农村仅有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体系,而没有农村科技知识推广体系;二是农村科技进步过多依赖财政手段,而对金融手段重视不足。如果能够全面地理解农村科技进步,那么农村科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农村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等都会成为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对象,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空间就能够完全打开。

第二,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中没有形成象美国、日本等国那样明确的着力点,影响了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

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都选择了支持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着力点,通过大规模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带动整个农村的科技进步。这种选择有着较大的合理性。直接的农村科技进步往往是难以进行度量的,是比较软的指标,金融支持缺乏稳固的支点;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则是容易度量和把握的,金融支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操作性非常高。因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这些国家就将金融支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农村科技进步的着力点。

反观我国,国家虽然也在农村进行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如“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河堤的加固工程等,但这些工程更多地是考虑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对城市经济的保障,并没有将其与农村科技进步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缺乏明确的着力点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农村科技进步的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第三,对农村科技进步及其基础条件的金融支持缺乏系统的充分的财政补贴。

农村科技进步需要财政和金融的综合支持,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如果能够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合理地结合起来,就可以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吸引大量的金融资本支持农村科技进步;反之就不能形成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的合力,支持的效果就不好。

我国在支持农村科技进步及其基础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财政支持的力度不足。从1978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8%-11%之间。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二是财政支农资金直接用于支持农村科技进步及其基础条件的数量有限。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由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构成,其中的后两项直接与农村科技进步有关,但后两项所占比重除了1998年达到41%,1999年和2000年达到总量的1/3之外,1981年到2000年中的其余年份都在23%左右徘徊。三是我国在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分离现象。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通过多个渠道下拨,本身就没有形成合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的分散性,使得难以形成规范稳定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的结合途径。财政资金如果不能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就不能达到吸引金融资本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作用。没有财政资本的支持,金融资本就只能支持那些本身能够实现商业盈利的项目,支持的力度必然下降。

五、改进我国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的分析和国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国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支持。

第一,明确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面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着力点,不断加大金融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为此,我国应制定长远的农村投资规划,将农村的路网改造、电网改造、住宅改造、饮水工程建设、现代农业机械使用等纳入长期规划中,为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稳定的预期,促使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形成系统的财政对金融支持农村科技进步的补助机制。农村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外部正效应,财政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由于财力有限和财政直接支持农村科技进步时存在大量的内耗等原因,应将财政对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支持转化为间接支持,即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科技进步。

第5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屏山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向家坝库区,距溪洛渡电站约100公里,国道213、省道307和金沙江黄金水道穿越县境。

全县幅员总而积1523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62个村、1808个村民小组。物产以屏山茶叶、检柑、白魔芋、黑山羊闻名远近。共有人口290436人,其中农业人口260653人。现有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90人,其中农业类含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技术人才160人。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60余个,分属县级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民营企业、专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相继得以建立、发展,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着科技服务,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凸现了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率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县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备的运作机制也还远未形成。

二.屏山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组织形式上的松散性。是指现有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分属不同部门,且多属推广机构,科研、中介机构较少,作用发挥不够。加之平常相互间联系较少,使学科、专业间的合作、共融、联合攻关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多数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具体承担某一专业的职贡,因而在内容上具有中一性,缺乏有机紧密的联系协作机制,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形式上表现为多头分散性、中一兵作战状态。

2.结构功能上的中一性。目前以农业推广为主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尽管覆盖农、林、水、畜、农机等,但其结构上的功能中一推广性,泞致农民掌握科技的残缺、粗浅。中一个部门自主的农村科技培训,次多劳众,加之内容形式的单调,使老百姓产生厌烦情绪而收效不大,一些木当为农民朋友及时掌握的科技知识,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实难满足当前三农的需要。

3.工作效能上的非均衡性。由于多头分散竺单兵作战”、力量强弱不一,使得各部门科技推广工作绩效好坏有异,呈现非均衡性。

三.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纵观屏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长期以来,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抓农业推广机构建设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大脑,忽视了中介组织、科技研发及决策咨询组织的建设和校县合作的开展,因而难以从构建组织严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紧扣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角度去思考、认识,认为只要把农业推广机构建设搞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就建成了。

2.县级则力薄弱。屏山是国贫县,

2003年GDP为9.73亿元,人均GDP 371亿元,则政一般预算收入2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因此农民整体仍较贫困,经济可支配和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则政用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有的工作措施收效甚微,校县合作欲进却难。

3.缺少有效运作机制。由于多种原因,全县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科技服务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统一的农村科技服务的发展规划、近期目标、工作任务、活动内容、运行制度和程序、奖惩办法等,难以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科技的最大效能去服务三农。

四.对策、建议

介于屏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的雏嫩阶段,随着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面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贡任和要求,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容再缓。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履行宏观调控、监管的职贡,组建相关机构、赋子其应有职贡、投入必要经费、增添有关设施设备、完善措施,构建较完备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履行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

1.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协调管理机制。要改变当前科技人、财、物严重分家、独自运行的现状,成立山县府主要领泞、分管领泞负贡,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村科技服务领导小组,并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对内对外的协调、管理、目标考核、奖惩等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为全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全而履贡创建一个平台。

2.推广、中介、科研机构建设并重,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聚集有限的资金,继续搞好推广机构、机制建设,花大力气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110和六大中介机构建设(即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农村星火培训基地)。笔者认为: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结构应是多元化复合式的,首先在县内应有一个总机构,负贡县域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监管和协调;第二,在县外应以若干大学、科研院所作依托,确保先进理念、科技的持续有效注入;第三,要有一支形式多样功能完备运作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如:推广机构:负贡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中介服务组织:负贡产前、产中、产后及信息等方面的引导、带动、培训、咨询等,如企业、专业协会、专业户、星火培训基地等;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支撑的本县科技决策专家大院,主要履行解决制约屏山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思想、技术问题并向党政及相关部门提出产业发展意见建议及决策咨询报告;建立农村科技110服务队,解决农民的“急诊、急用”问题。特别要深化校县合作的实质内涵,建立屏山白魔芋、黑山羊、茶叶、检柑、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增强地方特产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特产的产业化。加大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培训基地、信息化基地、成果转化中心的建设和扶持力度,增强其带动能力、增大其辐射、覆盖范围。从而形成国有、私营、合资多种所有制和推广、中介、科研多种机构并存系统的、规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队伍素质教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凸现服务成效。要贡成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类服务组织,把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效果作为重点来抓,不仅要强调个人素质的提高,更要注意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服务质量、效果的体现,使农村科技服务的服务功能和能力,尽快达到有力、有效、均衡、统一的要求.满足三农” 之需。

第6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收入增加,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推进新农村建筑的重要推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规模达1.77亿,而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为6.42亿人,网民用户只占到农村人口的27.57%,虽然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达到了87.9%,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其家庭或个人普及率依旧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于此同期,电话普及率在全国范围内却达到了每百人103.1部。可见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信息化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发展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

国内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部分地方创办“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目前国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而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地域和省份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情况构建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①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②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③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④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2.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及实现模式

农村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应用和渗透的过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丰富的农村信息资源、发达的农村信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农村生产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当前我国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实现:①事业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介;②自主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介;③现场型科技服务形式中介;④示范型农业科技园中介;⑤项目带动型科技推广中介;⑥兼业( 商业) 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

可以看出,这六种模式都是以实体为基础的中介模式,受到时间或者地点的限制,而信息量来说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更是有巨大的不足。

二、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趋势

综合经济欠发达区域和省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在未来整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主要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并着力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以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供给和效率,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

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 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 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需求。

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 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重点是激励科技人员走入农村,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 科技人员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结合农村实际条件,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更加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严重滞后,原有的体制框架仍未突破,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率较低,受体(农民群众)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无法真正利用起来现有的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来获取和所需要信息;②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传统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这一新兴的农业服务体系的认同不够,有时会有不信任或者不愿意使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问题;③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现有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常常会出现持续性差,服务体系会出现无人使用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无法继续施行。

故而市场需要一个中介平台在农民和信息间进行一个“译码”作用。因此尽快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农业信息中介平台,为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电话―网络” 模式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产业在其经济产业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化的进程中,城乡之间无障碍沟通是其实现的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覆盖面窄是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但近乎百分百的电话覆盖率却能够成为突破点,只要能在电话和互联网间构筑一个以电话为受体(农民群众)使用终端的信息中介平台,便能够有效实现“农民―电话―网络”的沟通途径,从而使得城乡之间产品、信息输入输出无障碍,农村信息化服务更加贴近农村现实,信息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真正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提出一个可行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实施过程则需要从使用终端的观念、中介平台的构建以及技术支持方面来实现。

1.以电话为使用终端的受体(农民群众)认可规划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较封闭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事物一般持观望态度,从认识到认可再到真正参与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农民群众首先认可拓宽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种种优势,再通过现有的依靠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做一详细说明,同时在费用上、使用的便利度上对现有模式和该模式做一对比,使广大农民群众认可并积极参与。

2.“农民―电话―网络“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

该理论为‘农民―电话―网络’的模式,即农民通过拨打电话到该中介平台,提供自己的产出、需求信息,该平台在对数据汇总整理后与网络进行对接,在充分利用网络后对进行梳理后以电话的方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进行回馈。同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构建一个人工服务平台,广大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咨询,所有受体沟通均以电话方式完成。

3.该模式的技术、良性运行等机制的完善

由于该模式目前只是一个理论构架,其实现需要建立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人才保障体系以及费用的投入。所以该模式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投入,市场的导向,资源的有效整合,运营商的技术支持,以及后续的调查完善,从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长期有效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是近年来一个不乏研究者的课题,但其研究角度多以互联网普及为前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也同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二元分化”。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都是基于网络实施构筑的,本模式突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覆盖面窄导致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使得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的健全使用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workspace/index?m=hgnd

[3]王柯敏.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导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4]刘广峰,艾延坤,王群才,郑少斐.构建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南科技,2008.15

[5]湖南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指南[R].湖南省科学技术厅,2005.10

[6]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第7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并获得很多成绩,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巨大贡献。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不但取得了成绩,也出现若干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效力的发挥,亟待解决。下面从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入手,简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不管是振兴农业还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的地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迫在眉睫。

1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与科技的支撑。其中,政策是外部因素,对建设新农村的促进是外延式的,而科技则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因素,能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科学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持久的,农业科技推广正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科技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另外,农业科技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人口、健康,可通过药物创新引导工程的实施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农业科技正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农民,使广大农民受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进取,大力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将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及时推广到农民群众中间,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不竭动力,致力于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撑、引领之下促进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不容乐观,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究其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限制尤为关键。在机构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简编,人员队伍被大大削弱,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还时常面临被挪用、挤占的情况,部分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准,部分人员尽管被编制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实际上却在其他部门工作,这些都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2.2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依旧呈现出由上而下的指令式推广现状,没能了解、掌握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同时,农业科技推广忽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推广也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民对农业政策、市场价格等有较高的关注度,只有尽早实现农户参与的双向沟通及由下而上推广方式的转变,使推广方式更灵活,才能缩短农业科技推广时间、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3科技推广很难满足需求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脱离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很难与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民需求相适应。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科研要服务经济建设,但目前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依旧存在不顺畅的情况,一些农业科研关注的往往只是科学本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无法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也处于发展缓慢的局面。

3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员培训,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一方面,农村地区范围很大,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繁重,而专家们往往担负着科研、教学等重任,能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精力、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农业科技推广的强化不能只依赖专业的科技人员。当下,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和农民有密切联系,往往能准确把握农民需要,且基层农业推广的作用不能丢,要注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培训,实现农业技术协会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院校和基层推广的协调运转,由各个层次的人员共同组成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骨干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围绕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民这一目标,借助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契机,联合农业院校、培训中心等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能力,以便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其引领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加强自学、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农民本土化、知识化。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地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针对农业科技推广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首席农业科技推广员制度,采取竞聘、优选等方式产生负责特定区域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且各级推广员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必须对上一级负责,分区域、分层次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促使新型农业技术能及时、高效地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围绕公益性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农业科技推广,加速科技转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

3.2创新推广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地区要坚持探索参与式推广方式,了解农民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农业科技推广。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目前已经建立起科技推广网站,并链接示范基地,不仅网站是推广农业科技和开展咨询培训活动的重要场所,还能对外发挥集散农业信息的功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联网,科技推广网站能逐渐向各个农户延伸,农业科技推广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农民与技术专家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享受到信息网络的实惠。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传递、协调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并尽快实现农民的组织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推广,建立健全商品市场网络,基于初级市场发展全国性的批发市场,追求农业经济中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形式的并存。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服务,有序建立市场交易秩序,促进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要素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的合理流动,借助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质量。

3.3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市场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也从以往由谷物粮食主导的模式转化成由多种经营主导的技术模式,农产品技术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只是还面临分散、零碎的问题,需要各地按照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农业生产结构,将大户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将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不可否认,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要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战略,依托科技的强大力量,在农民需求的导向下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新的品种、工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及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同时,加强科技推广,依据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村入户,有意识地培养农民的市场理念,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正是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获得强大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巨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特别是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不但要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支撑新农村建设,还要让农业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改善民生的技术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4(06).

[2]刘玉来,余彬盛.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主体的培育[J].农村经济,2014(04).

[3]王济民,张蕙杰,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3(08).

第8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关键词:磐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磐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下转218页)(上接217页)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磐石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第9篇:现在农村科技范文

一、科技服务工作成效

自成立驻村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团以来,我们坚持每月两次以上进村开展科技服务,以举办技术讲座、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等多种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年来,农业科技服务团共服务行政村25个,举办技术讲座8场,开展科技下乡18次,发放科技图书500册、科技资料4000多份,接待咨询服务群众8000人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42个。同时在全区开展了一次农业技术服务周活动,邀请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的技术专家,在我区4个行政村举办了4次专业技术讲座,服务群众1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业科技服务团为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农民增收8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认真组织。区委组织部和区农经委的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团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台帐。每次开展科技服务前,组织部门都作了具体安排,每天到哪个村,开展什么服务,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而且在服务团进村之前,驻村工作队的领导和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安排布置场地,组织群众参加。同时对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提前准备,有什么技术难题,需要什么技术,发展什么项目,到时向服务团成员请教。区委组织部和区农经委的领导每次都亲自带队,与科技服务团成员一起到各村开展技术服务,为驻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全区各行政村的不同情况,农业科技服务团成员,准备了不同的讲稿和技术资料,针对种植、养殖等不同特点,采取专场培训,分类指导。如乡的庄和庄两个村都建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较多,群众迫切需求名优瓜果蔬菜的反季节栽培技术,服务团成员来到这两个村时,就着重带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管理方面的科技资料,向群众传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名优果蔬的栽培管理技术;翟庄乡柳庄村和干河陈乡小村铺村,是我区有名的养猪专业村,应这两个村驻村工作队的要求,农业科技服务团到村里重点讲授生猪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干河陈乡挂刀营村80%的农户养殖奶牛,全村奶牛存栏量达600多头。农业科技服务团到村里后,在奶牛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培训。总之,凡是群众要求的,科技服务团都尽量做到,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3、深入农户,现场指导。在科技服务活动中,对群众提出的模糊不清的问题,需要现场察看解决的,农业服务团的科技人员都会主动地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就地解决技术难题。在孙庄村进行科技服务时,科技人员发现该村园区内的养鱼池,由于缺氧,长有很多有害藻类,对鱼类的生长很不利,就及时指导管理人员利用增氧机增氧,利用硫酸铜杀灭有害藻类,避免了鱼类缺氧死亡现象的发生;在翟庄乡柳庄村,一位养羊的农户喂养了40多只小尾寒羊,品种退化严重,而且死亡率高,经过服务团成员现场诊治,认定是由于近亲繁殖造成,指导该养殖户更换亲本品种,杜绝近亲繁殖;在后谢乡河东王村,该村养殖肉鸡的农户反映幼鸡得病死亡率高,农业服务团的畜牧兽医人员就现场对病鸡进行解剖,查找病因,对症下药,使群众很快掌握了防治技术。

4、发挥特长,造福于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成员不仅集中地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技术服务,而且还利用各自的特长,帮助驻村工作队为农民办实事,造福于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蔬菜技术人员,在年利用自己蔬菜种植的专门特长,帮助后谢乡河东王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蔬菜生产。他们帮助村里调整80亩耕地,于麦收后种植早熟夏阳白菜,从种植到收获仅两个月时间,亩收入达500多元。白菜收获后,又帮助村里建起36座塑料大棚,种植秋延后黄瓜,实现亩收入2000多元;农业服务团的畜牧科技人员为扶持河东王村的养殖业,帮助该村建设一座300立方米的玉米秸秆青贮池,消化玉米秸秆40余亩,同时帮助养殖户建设了11座养鸡大棚,有效地推动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该村生猪存栏1500多头,肉鸡存栏10000多只;水利科技人员为解除干河陈乡小村铺农民的饮有害水之苦,协调项目资金27万元,为该村打了一眼152米的深水井,并进行水泵、水塔、自来水供应管道配套,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农业科技人员针对干河陈乡小村铺村大多数群众养猪,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指导该村建设了30多座沼气池,不仅节约了能源,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探出了路子。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两年来的驻村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行政村对科技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没有取得应有的服务效果;二是科技服务时间较短,好象青蜓点水一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棚架问题;三是农业科技人员本身的科学技术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驻村科技服务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三个转变:

1、临时科技服务向固定科技服务转变:针对各村的产业优势,可挑选相应的科技人员为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