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电影产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电影产业的特点

第1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

一、后电影产品的相关概念

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电影产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电影产业链:制片——发行——放映已无法满足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要求,电影产业需要向着大电影产业方向发展,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正是大电影产业的有力表现,能够使电影企业的收入不仅仅局限于票房。但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含义阐述尚无明确定义,理解后电影产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后电影产品的“后”并不是特指在电影产业链的末端,实际上后电影产品既可以出现在电影放映后,又可以与电影同期出现甚至是先于电影放映之前出现。

2、理解后电影产品需先了解后电影市场的基本含义。后电影市场主要是指非电影票房收入的,由电影而产生并与其密切相关的所有的产业市场。例如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市场;网络点击、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放映的电影市场等;由此可见,后电影产品与电影本身密不可分。

3后电影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将电影的内容和版权向电视、音像制品、图书、网络等媒介形式的转换;另一种形式是充分挖掘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声音、故事情节等,以此开发电影周边产品。

因此,开发后电影产品主要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除电影放映之外的附加产值,围绕电影内容形成丰富的文化娱乐产品。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内容

整合营销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被首先提出后,作为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新概念受到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并已广泛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之中。

1、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

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有多种表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对整合营销传播所下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大众传媒(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直复营销、包装及其他工具进行统一,从而发出关于公司及其产品的清晰、一致和有说服力的广告信息。另外舒尔兹在其所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传递了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思想:整合营销传播是组合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以获得明确的、连续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影响。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利用丰富多彩而又更加集中的促销工具,整合的目的是沟通信息“清晰一致、有说服力”。

2、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第一,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双向沟通,顾客与企业是在同等地位上进行交流与沟通,企业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而非简单的说服,而非单向的传递信息。

第二,整合营销传播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整合营销传播注重与顾客的交流和反馈,对于所有可能传递信息的工具都要运用和管理。

第三,整合营销传播要求信息前后一致,虽然整合营销传播是对各种营销传播技能和工具的整合,但是其传递的思想、信息必须与企业主题、形象和定位相一致。

三、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的意义

后电影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观众的双向沟通,了解观众的需求偏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结合影片的内容与题材开发出最有吸引力的后电影产品,再以便捷有效的方式将后电影产品呈现给观众。这种理念有助于确保后电影产品与观众需求的紧密联结,能够最大化满足电影观众的需求。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应用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有着如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树立后电影产品营销理念,更好的满足观众需求

2、拓宽后电影产品的分销渠道,整合渠道有效资源

3、完善后电影产品宣传方式,提高传播效率与效果

4、后电影产品链接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全过程

四、后电影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后电影产品对于电影产业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增值价值,而后电影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贯穿于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全过程,合理有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有助于后电影产品价值的开发。

1、准确定位目标观众,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

只有从准确调查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与题材入手,掌握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行为方式,才能创作和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从而才能根据电影开发出符合观众需求的后电影产品。例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题材类型、内容、演员、场景、道具、情节和教育效果等都非常符合小孩及家长的审美观点,能真实展现孩子心中的幻想,由此衍生出来的哈利·波特相关产品也如电影一样风靡全球。

2、整合电影分销渠道,为后电影产品营销提供便利

随着现代化多功能影院的出现,观众消费电影的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看电影逐渐转变为看电影与其他休闲娱乐共享。可见,整合渠道是后电影产品营销制胜的关键,特别是让观众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地享受到电影带来的后电影产品。例如,《哈利·波特》放映后,以影片人物为原形的儿童系列玩具,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卡片、文具、糖果、服装、饰品等相继开发出来,还特别设计了《哈利·波特》电子游戏。这些后电影产品利用影院涉及的广泛的分销渠道,使影迷与观众及时便捷的享受,相关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3、以电影宣传带动后电影产品的推广

为了激发影迷的热情,吊足观众的胃口,很多影片都在上映前加大宣传力度。如能在宣传中加入后电影产品的推广计划,既节约了宣传成本,又为后电影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奠定了基础,使得影片与后电影产品形成联动机制,强化后电影产品的宣传效果。例如,《哈利·波特》在国内上映时,发行方与新华书店进行联动,一方面为《哈利·波特》相关书籍的推广做出贡献,激发观众阅读小说的兴趣,将影迷转化成小说的现实顾客,提高小说的发行量。另一方面为影片的宣传推广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说读者能够走进电影院去观看影片。

参考文献:

[1] 魏婷、张兴健,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经济问题探索,2008

第2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后电影市场;4C营销;文化产品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球影迷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蜘蛛侠3》的正式上映,堪称影坛一大胜事。与此同时,上海通用雪佛兰也将与《蜘蛛侠3》同步推出AEVO乐骋全新自动版1.4LSL AT。无独有偶,Sony Ericsson 此次也搭配电影的上映,特别推出四款《蜘蛛侠3》特别版限量手机,包括:K800i、K550i、K750i、K610i,并独家内建三款《蜘蛛侠3》电影桌面及一款屏幕保护程序。电影和汽车有关吗?电影和手机有关吗?有的。电影不但与汽车、手机、书籍、音像有关,还和食品、游艺场等密切相关。这些都是电影的衍生产品,也称后电影产品。后电影(post-cinema)产业是电影工业的延伸,是指由电影而产生并与其密切相关的非电影票房收入的所有产业。它包括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一切衍生产品;在网络上通过点击播放的电影产品;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放映的电影;电影书、录像带、DVD、CD、VCD等;电影首映数年后以“怀旧”或“回顾”等名义再次在公共电影院播放的影片等等。由此可见,后电影所有的产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电影本身。电影工业通过创造影像奇迹、讲述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消费者也乐意为消费故事、享受视听快感而买单。不仅如此,因为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所以,当我们对它进行重新拆分时,就会发现:电影的故事可以出版成书、电影音乐可以出版成CD、电影镜头可以拆分销售、电影中的道具可以拍卖、电影中的人物衣着可以引领时装潮流……而这一切,都是电影工业的延伸,都是“后电影”的众多产业之一。

后电影产品与一般的商业产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后电影产品也是商品,那么它必然具备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这样才可以进行交换。后电影产品是基于电影而产生的,属于电影的衍生产品,所以,它在具备一般商品的属性的同时,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这些独特性表现在高文化附加值、游戏化与娱乐化、外部利益影响深远、易模版化和被复制等。

后电影产品作为电影的衍生产品,具备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一般特点。“为电视和电影有以下三个非同寻常的特点:跨边境交易时的文化贴现(a cultural discount);属于共同消费品(joint-consumption goods)以及具有自身的外部利益(external benefits)。”所以,后电影产品的第一个特点便是高文化附加值。文化工业引以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文化工业取得了双重胜利:它从外部去除了真理,同时又在内部用谎言把真理重建起来。所以,后电影产品的高文化附加值决定后电影产品不仅仅是具体商品的消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消费。

后电影产品不像衣、食、住、行那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所以,在进行后电影产品消费时,人们往往不是简单地为了果腹、御寒、生存、发展等为目的,而是在寻找精神的愉悦。后电影产品的游戏化与娱乐性,就是从电影本身的特点延伸出来的。后电影产品的游戏化与娱乐性决定其消费模式应该是处于可有可无的、便利得到的状态。

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就敏锐地发现,文化生产一旦与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而后电影产品基本上与科技紧密结合,并形成规模越来越巨大的工业化体系。从CD、VCD、DVD到电影书籍、海报、主题公园、餐饮、PUB等,无不和科技紧密结合。“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国际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在这种表面以商品相互往来,而本质以精神交流的背景下,后电影产品承载着各国的文化内涵甚至意识形态在各国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产品之外的利益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渐渐地改变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时尚潮流等。

第3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 “三次售卖” 盈利模式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电影产业在面临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下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2009年春节7天票房以1.6亿元创下历史最高值。逆流飘红的中国电影产业在追求高票房的影视作品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电影衍生品的投资,从而构建良性盈利模式。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盈利点

中国电影题材大多来源于本土文化,既包括特有的中国地理环境,也融入了或传统或现代的人文景观。由此,中国电影产业盈利点呈发散状分布,即以电影本身的票房收入为基点,发散出各个衍生点。

1、票房收入――盈利基点。无论是中国还是电影业发达的欧美地区,票房始终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影视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两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总收入达42.15亿元,首次进入了全球前十位。此外,更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超过了25亿元。

2、吸引大批广告投资,保证运作资本。电影为广告商提供展示平台,越来越多的广告模式吸引广告商为电影投资。例如暑期档大片《非常完美》中植入了Tiffany项链、蒙牛、绿箭口香糖、卡玫尔香氛等多个品牌的广告。

3、影像带动旅游收入。作为“光与影的艺术”,除了名导和知名影星外,电影中的影像也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力因素。中国电影产业充分把握这一有效盈利点,打造品牌影视基地,从中获利。现今,中国本土知名影视基地超过十个,其中横店影视基地、上海影视乐园、涿州影视基地、中山影视基地、无锡影视基地享誉国际,为影视业创收提供基础保障。

二、“三次售卖”理论与盈利模式的结合

国际流行的“三次售卖理论”,是指在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使杂志有可能获得发行收入。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成为广告收入的基础。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虽然“三次售卖”理论源于期刊销售模式,但其运作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1、“第一次售卖”过程也可称为票房收益。影视媒体经营策略重在以影视内容或制作特点为依托,获取票房收入。第一次售卖的目标群体为广大观众,通过对不同目标群体不同需求的定位,制作出符合观众精神需求的影视作品,为自身获取票房利润。

(1)针对不同档期,选取有针对性的题材。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大致分为贺岁档、情人节档、暑期档等多个针对性较强的档期。影视制作公司根据各个档期的目标受众选取不同的影片内容,赚取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例如,情人节档的目标受众多为青年男女,因此影片内容多为轻松愉悦的爱情故事。2009年1月26日上映的《游龙戏凤》着实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该片以单日票房1000万元的成绩大胜声势夺人的《海角七号》,成为情人节档期名副其实的“爱情大赢家”。

(2)采用“名导+明星”,加大宣传声势,聚集注意力。“名导+明星”的制作模式产生电影的品牌效应,观众愿意为品牌付出高于同类影片的费用。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影片中一般直接起用大牌明星,为新片发行上映进行最大幅度的宣传造势。①如冯小刚和葛优的黄金组合,一度成为贺岁影片票房大户。从《手机》到《非诚勿扰》,冯小刚以其独特的幽默手法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缔造出别具一格的“冯氏幽默”。在众多喜剧明星中,似乎葛优成为演示这种幽默的最佳人选。他恰如其分的幽默给观众带来绵绵不断的思考。还有风格独特的香港导演王家卫与其影片中的御用男主角梁朝伟之间也体现了强强联合的增值效应。

(3)凸显影片制作特点,改变传播途径,赢取大范围的注意力。面对众多高成本制作的电影的竞争,许多制作公司开始走低成本电影的道路,并以此作为宣传的重点。同时,低成本电影多为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因此在宣传途径上则采取依靠网络媒体传播和在低档消费区放映以赢取口碑。《疯狂的石头》让中国内地的电影院里响起了畅快的欢笑声。它成了06年继世界杯、《超级女声》之后又一次观众、网民、媒体的娱乐狂欢。低成本的电影是为中低收入的观众准备的饕餮盛宴,这也成为它获得成功的独门秘籍。

2、“第二次售卖”的主要产品是观众的注意力。迈克尔•高尔德哈伯在《注意力经济和网络》和《注意力的售卖》两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均指出“网络/信息社会中物质不是稀缺的,信息业不是稀缺的,而是注意力是稀缺的。”“注意力的稀缺性导致了它可以转化为财富。”②在二次售卖中,第一市场的绩效,影响第二个市场即广告市场的业绩,换言之,观众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影视公司吸收的广告投入及其他收入。

(1)潜在注意力保障,为广告商增强投资信心。正如莫斯可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大众媒介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吸引受众的,节目编排构建了受众,广告商为了取得受众而付钱给媒介公司,受众于是被转交给了广告商。媒介产业为广告商生产了受众,而且是符合广告商需要的特定的人口学特征的受众。”③同样,影视媒介也依托影片的注意力(票房收入)赚取广告投资。但是,影视媒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第二次售卖发生在影片上映之前,通过潜在注意力吸引广告商。这种潜在注意力的存在主要源于影视中的明星。明星们吸引众多fans追捧,形成潜在的注意力,获取广告商的投资信心。

(2)注意力促进影像的“销售”。影像是影视作品彰显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影像可以作为宣传部分积聚注意力,同时它也成为注意力经济的获益者。观众在欣赏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同时必然也关注着电影中的影像。影视媒介抓住电影这一特性建构影像集中区――影视城,除吸引影迷观光外,也促进导演长期拍摄租赁,进而从中赢利。

3、“第三次销售”是销售电影的衍生产品,以卖座影片为依托,延伸相关产品。“第三次售卖”是在影视作品成为同期作品中的焦点后,利用电影“品牌”的市场价值,来进行盈利性操作,发行衍生产品成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方式。具体说来,影视公司通过当红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生产具有代表性的周边产品,如玩具、漫画、U盘等,获取利润。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曾说:“哈利波特或者变形金刚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电影,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电影,它从电影然后衍生出来一系列产品:小说、玩具、漫画(等)。影院票房仅仅是一部影片收入流的一个瓶颈,真正大幅的收入还在后头。”④正如周铁东所言,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全面上映后,其周边产品也陆续登场。从原版玩具,到喜羊羊造型的音箱、耳机、U盘等电子产品,引发了影迷的疯狂抢购,销路不断攀升,赢得了巨大的利润额。

三、有效营销,实现盈利

基于“三次销售”理论的中国电影产业盈利模式,不难看出中国电影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影视业必须依靠创新、有效营销和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等措施在巩固已有成绩基础上,不断扩大盈利途径。

1、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巩固盈利基础。

从产业的角度看,影视产业要想盈利,首先要生产出能够对观众产生较大吸引力的作品。影视作品质量的提高与影视产业盈利模式之间良性融合,将促进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内容”上的创新,需要拓宽叙事题材,并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主流题材。将影视题材与各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在适应中低层消费群体精神需求的同时赢取更为普遍的关注。

2、多元化营销手段,提高影视作品的社会知名度。

从投资成本角度观察,我国大部分本土影视作品属于中低成本制作,只有屈指可数的作品属于大制作。在选择营销手段时,大制作的影片可以直接利用具有眼球效应的导演、明星等自身资源进行推广。更为多数的中低档影片通常利用炒作点在市场中制造热点。但是两种营销手段都存在弊端,前者不便于广泛适用,后者则需要“灵感”,存在不稳定性。在新型媒体展露锋芒的时代,影视的营销手段也需要具有前瞻性。将影视作品的推广宣传与网络相结合,制造富有创意的事件营销,成为影视营销的趋势。

3、增强受众的互动,扩大影视关注群。

随着互动节目的兴起,受众逐渐适应并乐于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比如《非常6+1》,自开播之日起,收视率便超越 《幸运52》、《开心辞典》等王牌综艺栏目,荣登该频道榜首。其核心理念就是与普通百姓互动,营造梦想。同样,此种手段也适用于电影业。针对我国为数较多的中低成本影片,在选取演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群众海选的方式,加强与影迷之间的互动,从而吸引更多的眼球。

结 语

随着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制转轨与机制创新,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与“提高文化软实力”系列措施的落实,电影产业发展的活力正在逐渐显现,其融资机遇正在拓宽,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由此引发的盈利模式的变革,也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推动电影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鸿秀,《明星制:中国影视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吴信训,金冠军,李海林等:《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③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版

④《变形金刚电影热映 相关产品借势吸金》,省略,2007年07月14日

第4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美学价值;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5-01

微电影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有着朴实、自由、个性等特点,但是有一些微电影在制造生产过程中过度恶搞、娱乐,导致微电影中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逐渐消失,这对微电影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微电影概述

(一)微电影特征。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电影的制作时间较短、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也有一部分微电影是通过长时间的筹备、制作,并在其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不管是哪一种制作类型都是微电影中的一种。现阶段,我国微电影行业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出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不规划制作规模、专业性较低、管理不完善、作品质量较低等[1]。

(二)微电影存在模式。现阶段,我国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短片的形式进行制作生产,虽然说时间较短,但是其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网络平台中得到了快速的传播,深受人们喜爱。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1.影视公司独立作品:微电影在制造生产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商业化特征,正是因为这些商业化特征促进了其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公司意识到了微电影的重要性,并纷纷投入到了微电影制作行业中去;2.与互联网和传媒机构的融合:微电影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门槛较低,作品质量较差,其中的植入广告数量也逐渐增加[2]。但是微电影剧情具有大量的搞笑元素,深受人们喜爱。

(三)微影种类划分。1.广告微电影:微电影在宣传广告过程中可以将广告通过电影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当人们观看时,仿佛在欣赏一部大片;2.公益微电影:将一些公益文化活动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人们对公益活动的认知,激发人们自觉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3.电影式微电影:在通过这种形式制造生产时可以有效地保证微电影情节、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并将电影的内涵思想与文化特点体现出来。这种微电影的广告植入较少,更加引人注意。

二、微电影中的美学价值

微电影可以有效地将“微”时空中的艺术特点体现出来,从而让人们了解微电影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说,微电影在制造过程中主要对一些大事小情进行叙述,并将其中的时空特点体现出来。但是对于微电影的时空而言,其空间特点较为平面,需要观众将自己的心理想法进行形象补偿,以加深对微电影的认知。微电影在制造生产过程中有着通俗的特点,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促进了其快速发展,可以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微电影。另外,微电影还有微小性的特点,主要以民间普通百姓为主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微电影中的真正含义与价值。

比如说,微电影《一维》中包括了大量的中国水墨画,并通过皮影戏与剪影的形式创作出多维空间,打破传统的平面特征,增加整个微电影的美学价值[3]。另外,微电影《一维》在制造生产过程中还有效地将空间通过另类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将其中不同的价值进行相互映衬,增添了整幅作品的哲理性。

三、微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微电影是一种草根文化,这种文化主要通过殿堂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带有一定的朴实性,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作者认为微电影中的草根文化内涵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微电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们在对其创作过程中会凭借着自己的一时兴起而进行,向人们传递真实的生活现状;(二)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微电影,加深人们对它的认知;(三)微电影在制造过程中不会涉及史诗赞歌,也不包括英雄,这一点与传统的电影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微电影的在实际制造生产过程中主要对社会中被遗忘、放逐的小人物命运进行描述,让人们通过多样化的角度来了解当前的社会[4]。

四、总结

虽然说微电影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整体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将微电影中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刺激观众的精神思想,感受其中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刘晓林,林建群.精神游牧美学――草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内涵[J].文艺评论,2012,(11):32-37.

[2]李紫薇,李小娟.浅谈微电影广告的成功要素――以微电影“花露水的前世今生”为例[J].新闻世界,2013,(03):95-96.

第5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 (记者 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从大雪纷飞到高温酷暑,全剧拍摄跨越了冬春夏三个季节。从前期拍摄来看,导演何群执导的电视剧《茶馆》,秉承了老舍的艺术风格,拍摄讲究,有着老北京生活的厚重质感。领衔主演陈宝国塑造的王掌柜形象生动鲜明,独具魅力;梁天饰演的吴祥子、谢钢饰演的秦二爷、周里京饰演的常四爷、马恩然饰演的李三……都以精湛的演技将老舍笔下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细腻动人。何群坦言该剧不好拍,希望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让观众看到新的东西,让陈宝国饰演王掌柜,就是想有别于话剧舞台上的于是之。编剧之一杨国强说,原著中的三万余字一个字都不敢浪费,话剧中的一句台词可能就是电视剧中的一集故事,电视剧《茶馆》虽扩充到了50万字,但始终都能感觉到老舍的存在。陈宝国说,一直努力把自己最好的表演留在这部作品里。

第6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记者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第7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2002年,张艺谋用2.5亿元人民币票房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的元年,当年中国国内电影总票房还不足10亿元人民币。十余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12年前,没有人敢想象中国的电影票房会在10年内突破100亿,而如今,2013年国内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2012年,超过170亿人民币(27亿美元)的票房总额让中国电影票房数额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总数为893部(其中故事片745部)的电影产量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国。然而,鲜亮的数字背后却难掩国产影片的尴尬。

2012年进口分账大片从20部上调至34部之后,直接导致了国产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比例低于50%。显然,这说明当前国产片的“辉煌”是建立在市场保护的笼子里,并不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尽管中国影片受国内需求旺盛的影响,总票房增长可观,但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这几年却有下降趋势。201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票房超过12亿人民币的《泰》,在北美的最终票房仅录得5.7万美元。

一边是国内电影市场需求的持续飙升,一边是国产影片的竞争力提升缓慢。中国电影业究竟如何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做强做大,这是业内人士需要深思的问题。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与这位具有近30年电影从业经验的电影人探讨国产电影的问题。

周铁东曾在洛杉矶工作十年,近距离的接触让其更加了解好莱坞运作方式,也使其有机会对中美两国电影的产业结构、产品定位、市场格局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比较、学习和研究。

周铁东认为,中国电影目前还远未能具备和好莱坞抗衡的整体实力。眼下的任务,不仅是要把电影市场不断做大,更是要把电影产品的质量做好。

“中国有超过十亿的消费者。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好像一头沉睡了几千年的怪兽刚刚被激活,睡眼惺忪,饥不择食。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调教这头野兽的胃口,并为其准备如何‘吃好’的食谱,而不是指责它目前纯粹为了‘吃饱’而饥不择食。”他形容道。

周铁东认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电影产业面临的任务很艰巨。要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周铁东开出了他的四张药方。

须还原电影工业的本来面目

电影是外来的艺术品种。世界电影工业伴随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在一百年时间里从简单幼稚,到异彩纷呈,如今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产业,根本的经验是遵从了市场的规律,抓住了观众对电影产品的兴趣和需求。

电影工业最基本的特征,和其他工业部门一样,必须要有人对电影产品的生产进行大量投资,必须要让电影产品具有市场畅销的品质,必须要靠电影观众自觉自愿地一张票一张票地进行购买,全世界的电影产业无一例外。

“电影从本质上而言,应该算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既然是知识经济,则必须遵从其市场规律。那么电影作为知识经济,首要的规律就是要尊重投资、尊重资本、能给投资人带来正常的市场收益”。周铁东说到,“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的电影公司都在消减预算,刻意规避一切风险。美国的电影导演,如果连续拍摄3部赔钱的电影,就会面临生计问题,很有可能被打上‘票房毒药’的标签而被打入另册。”

中国电影已经市场化十余年,但是计划经时代的观念影响和艺术至上的思想,依旧困扰着电影从业者。很多人依旧会抱着各种不同的电影观,抱着不同的心态来参与电影产业的生产竞争行为。

这种认识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一是一部分电影人打着“艺术”的旗号,创作出大量的缺乏市场价值的电影,一些作品频频获奖,但多数免不了在市场上赔钱的结局;二是一部分观念陈旧的电影人,看不到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的优秀电影产品可以最大化发挥电影产品的人性教育作用,依旧使用老眼光来指责优秀电影所具备的畅销商品品质;三是一部分从业者不尊重一百年以来电影的故事传统,总是希望走捷径,过分讨巧观众,让一些电影产品的生产走向了低俗化。

周铁东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对电影工业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对电影工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缺乏根本认识与保守、偏激和浮躁的表现。

美国人在多年和平环境中,一天也没有中断电影产业的市场实践,而对于欧洲人的种种电影艺术的革命、探索,他们总会采取隔岸观火的政策,把技术创新的成果拿过来,为电影故事传统服务,形成了电影产业的霸主地位。当今世界电影,好莱坞电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欧洲一些国家面对好莱坞电影产品的倾销,采取了各种保护政策,依旧不能改变这个基本的事实。在网络传播日益普及、便捷的条件下,拒绝好莱坞已经很难做到。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这个境况。

然而仔细研究,好莱坞的市场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尊重的。绝大多数好莱坞优秀经典作品,不仅通过市场机制抓住了观众兴趣,而且承载了比较正面的人生价值和对人性弱点的警示及批判。市场化追求与健康文化品质的树立,达到了某种和谐与统一。

中国电影曾经于70年代末达到过年电影观众人次279亿的高峰,虽然这一数据有特定的背景环境原因,但是对比当前2亿人次的观影数字以及相去美国甚远的人均银幕数,随着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特别是依托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可以预见,未来电影市场仍将会持续高速发展。

坚定走市场化道路,尊重和还原电影工业的本质、更新电影观念、捕捉中国梦、做强电影产业、伺机走向世界,是周铁东经过多年的观察、站在不同视角、冷静客观思考之后给中国电影工业开出的第一张药方。

扎实做好国内市场,再考虑“走出去”

中国电影走出去,在10年前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这就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迄今为止,在美国市场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上,《英雄》的北美票房收入,依旧名列第三,为5700万美元。

《英雄》不仅创造了当年中国国内票房奇迹,在10亿总票房中独揽了2.5亿,而且创造了近13亿人民币的海外总票房收入。周铁东曾在其出版的专著《号脉电影》一书中,对这部电影创造的独特的东方文化意境进行了详细解析。

然而,10年过去,再也没有一部中国电影再次在北美市场创造同样的奇迹。一些在国内取得很高票房收入的具有功夫色彩的电影,也只能在非主流院线取得几十万、十几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而类似《失恋33天》、《小时代》这样的国内大热的当代题材电影,也只能在华人观众那里取得区区几万美元的可怜的观影收入。曾经取得“走出去”奇迹的新画面公司,因为一部《金陵十三钗》的投资失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周铁东认为,《英雄》的成功首先是30年中国电影不可多得的好故事的成功,在故事背景上靠近了欧美中古世纪的集体记忆,传达了一个绝妙的莎士比亚式的经典主题,在“天下”和个人命运选择的对抗和挣扎中,踩中了美国观众的国家观念,其成功经验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不仅国外商对中国电影的版权购买越来越趋于谨慎,就是一些有志于从事把中国电影介绍出去的国内公司,至今也未能摆脱亏损局面。

周铁东认为,中国电影在仅有的10%的西方主流市场里,不仅要和好莱坞竞争,同时也在和全世界的优秀电影产品进行竞争。“目前来看,取胜的机会渺茫。所以千万不要和好莱坞进行正面对抗。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目前国内电影产业的生产力虽然强劲,但是好故事稀缺,优秀作品绝对数量还比较少。应该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扎扎实实把国产电影的质量搞上去,再来考虑走出去的问题。

对此周铁东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一部电影的收入流是一列火车,国内市场的票房表现则是这列火车的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先把国产电影的平均水平与电影产业规格拉上去,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周铁东开出的第二张药方,则非常务实。

制片人对项目的

把握是取胜的关键

尽管中国电影界盛行“导演中心制”,而周铁东却坚定认为制片人才是电影工业的灵魂人物。他说,如果电影是一部交响曲,那么制片人就是这部交响曲的总指挥。

制片人在电影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就是对电影的投资结果负责的那个人。

中国电影市场化近30年的实践,在实际上也形成了这一体制。无论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制片企业,也无论资金的来源和募集方法有多少差异,最终决定把资金投向一个具体的电影项目,把电影从剧本创意付诸拍摄的拍板者,实际上就是好莱坞的制片人角色。

周铁东解释道,好莱坞对制片人的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眼下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对项目选择、拍摄、发行、营销宣传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尽管大家都会认为,“好故事+名导演+明星”是商业故事片的制胜法宝。但是,目前中国的电影制片人、决策者、绝对控制者们对于好故事项目选择的认识和相应能力的不足,依旧是目前中国电影好故事稀缺的主要原因。从2002年《英雄》的内外兼得的奇迹,到10年后《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在商业上的惨败,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人对于好故事的鉴别选择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影吸引力增强、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关于戏剧、电影故事的理论探索,从亚里斯多德时代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欧洲兴起的两次电影革命,最后汇集于美国好莱坞所秉承发扬的优秀电影故事传统,其根本原理一直没有变。那就是关注人物命运变化,立足于观众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创造的符合电影艺术特点的正确的故事讲述方法。这一方法最终凝聚于好莱坞电影理论学者霍华德.劳逊、罗伯特.麦基等人的著作里。而这些集合了全世界电影人不懈探索的故事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的电影市场成败,也毫无例外地具有精准的效果。

作为罗伯特麦基《故事》一书的中文翻译者,周铁东非常重视外来先进电影理论的本地化和解释中国市场、助力中国电影人学会讲故事规律的引领作用。

很多制片企业至今还在沿用经验主义的项目识别方法,总是喜欢从电影的外部特征去寻找电影成功的秘诀。因此,很多“老故事片装修队”、“鸡肋电影”等劳而无功的尝试,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盲目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制片人,一定要掌握最先进的理论武器,具备对电影项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电影故事对观众的根本吸引力在哪里,这种能力才是做好一个制片人必备的能力。

当然,对电影生产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营销和宣传以及一些必要的资金运作技巧,也是制片人的必修课。好莱坞的电影投资构成中,营销和宣传费用与制作成本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他们中间也有人是聪明的资金运作高手,比如曾有某位制片人利用德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电影尚未拍摄之前就赚回了大部分成本。

全面提升制片人能力,特别是项目选择能力,是周铁东给中国电影开出的第三张“做聪明电影”的药方。

注重电影产品的价值观和

类型经验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价值观是首要的问题。

“好莱坞在向中国历史寻找题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价值观的区别,也就是在同样的故事题材里,发现了不同的价值。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猫》、《花木兰》。《功夫熊猫》用好莱坞故事的瓶子装了中国故事的酒。面条、饺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这些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里不但没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卖点。我们必须要反思好莱坞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特别是采用不一样的价值对故事内容进行重新定位。《花木兰》也是如此。我们传统文化里的“花木兰”故事突出了忠孝;好莱坞《花木兰》传达的则是自我实现、男女平等、亲情和正义。”周铁东认为。

反过来看我们的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比如《甄传》是职场权谋、厚黑学,很难宣扬出去。一些中国式的大片,比如《一九四二》,把一个原本可以属于人类的故事讲小了,影片里的价值取向、格局特别小——爸,你把我给卖了吧,卖了有个饱饭吃。这本身是一个人类很悲切的东西,但影片下一个镜头就是在大户人家家里给老爷捶背、洗脚,陪老爷睡觉。《金陵十三钗》在生命价值取向上的模糊和矛盾,不仅没有在故事中有效化解,而且有某种狎玩趣味,让观众感觉在消费国殇。

当然,一些好莱坞电影在借鉴中国元素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冷战思维投射进来,例如《环太平洋》应对危机模式中不自觉地贬低了中国、俄罗斯的作用。在某些反恐题材英雄电影里,也会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文化和宗教的偏见等。但无论如何,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观的发现,是一部优秀电影走得更远的重要前提。

中国电影应该更好地、更熟练地运用类型片经验,让创作更加丰富化、多样化。2013年很多小成本国产电影的成功,实际上是类型片经验借鉴、创新意识的成功。很多作品具有明确的喜剧、爱情、青春成长、动作片的类型特点,和中国化的生活背景实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例子。一些作品不仅讲故事的方法不够好,而且类型经验的移植和创造也缺乏基本功。

周铁东认为,类型经验是给不同的观众进行定位的好方法。一百多年来,好莱坞电影在类型电影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类型电影的经验是可以学习复制的,但必须全面学习和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则。在对类型电影经验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创新,无异于没学会走路,就要跑。

第四张药方,是学习、思考、借鉴、创新。

除了这四张药方,周铁东认为,国产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电影产业的社会效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看重发展电影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的地方政府机构,制定了良好的电影产业促进政策,在当地拍电影会受到税收、保障等多方面的激励;而且像一些根本没有电影产业的国家比如毛里求斯、新西兰等太平洋岛国,也会把外景地经济当作一种本地经济的积极促进因素加以高度重视。

第8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绩效价值链交易成本RBV

电子商务是对组织间、组织与个人间以及个人之间借助EDI,extranet和Internet等网络所开展的商务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直接的网上交易,也包括网络广告、在线服务、网上促销、网上订购和通过企业间EDI实现信息分享等其他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由于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极大的拓宽了企业的市场,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改造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企业为了电子商务的开展也进行了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以及相应的计划管理,有些企业这方面的投入甚至是不菲的。因此,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是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影响的作用机理如何等问题都是企业管理决策和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

电子商务与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间的作用关系,总体来看有三个分析框架的使用比较广泛,它们分别是: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基于企业资源的观点。

一、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是Porter(1985年)在他经典的竞争三部曲的第二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探索了公司对价值创造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活动和对公司主要活动起支持作用进而影响公司价值创造的活动。Porter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

企业的每一种价值活动都可以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我们在分析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是否和怎样为企业创造价值时都可以从企业价值链的各项活动来分析。价值时买方原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是用总收入来衡量,总收入则是企业产品得到的价格与所销售的数量的反映。一个公司获得的价值如果大于它生产该产品而付出的成本的话,那么它就是有利润的。价值链的每个部分的差异化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来产生价值,这些活动会导致产品和服务去降低购买者的成本和购买者的收益。产品差异化的驱动因素,作为价值产生的源泉主要包括公司的战略选择、联合、时间选择,定位、在业务单元内分享、集成、规模和制度因素等。波特和米勒认为信息技术通过支持差异化战略而产生了价值。

价值链分析在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影响时是很有用的,举个例子,一个IT企业在该企业的网站上提供免费的软件升级补丁,顾客既可以享受产品升级又不用花费时间和路费到企业指定的服务点,对顾客来说该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了,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这样一项活动和行为将价值增加到了产品中去,顾客愿意比原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企业的价值创造实现了增加。

Porter也将他的价值链分析运用到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领域类,他总结了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存在那些运用互联网的价值活动。Stabell和Fjildstad发现价值链模型对于生产制造行业的公司比服务型的公司更加适合,因为服务行业的公司的价值链没有能够完全捕捉价值产生机制的本质。举一个保险公司的例子,他们会问:“公司接收了什么,生产了什么,配送了什么”。同样的问题对于一些电子商务公司也是会出现的。根据这一观点,Rayport和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虚拟价值链模型包括收集、组织、选择、分析和传播信息等活动。尽管对价值链的这一修改获得了虚拟市场特别是提供重要的信息产品的公司的响应,但是仍然有更完全地捕捉电子商务活动能力的空间。虚拟企业价值产生机会可能在于其对信息的新的联合,对于交易的创新安排和对资源、能力、作用、与供应商、伙伴和消费者的关系等的配置和集成。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分析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链清晰的发现电子商务是在企业的那个环节上创造价值、清晰的辨明价值创造的来源和价值创造的方式,但是价值链分析也有自身的不足,其一,价值链分析强调的是对价值的关注,即总收入的关注,但企业绩效不仅仅只是收入,成本的高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学者们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特别重要的影响就是对成本的影响;其二,由于价值链分析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将企业进行细致的划分,从更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运用价值链分析在考察电子商务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绩效时也不是十分方便。

二、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经济学源于Coase(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它主要的理论框架是由Williamson发展的。Williamson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他认为当产品或服务在技术上分离的层面间发生转移的时候交易就发生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是给定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交易去解释最有效治理形式的选择问题。影响这些选择的关键维度包括,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保证交易的资产的特异性。

交易成本经济学将交易的效率看作是价值的主要源泉,因为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成本。它认为价值的产生可以来源于减少不确定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和小规模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此外,品牌,信任和交易经验也可以降低公司间特殊交易的成本。最近,研究者们关注于研究对信息技术的投资降低协调成本和交易风险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期望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组织能够从交易中获取更多的价值。

通过Internet或者在高度网络化的环境中进行交易的主要影响是对交易造成的成本的降低。因此,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从另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电子商务中价值产生的理解。交易成本包括管理者寻找供应商和客户所花费的时间,于其他同行公司的联系等,车旅费,接待费,还包括产品和存货管理成本。除了降低这些交易的直接成本之外,电子商务公司也可以降低间接成本,例如逆向选择成本,道德风险等。这些成本可能是由于交易频率的增加(因为开放标准,任何人可以与其他人联系),交易不确定性的降低(通过提供交易特定信息),资产特异性(举个例子,通过网站特异性)而产生的。小规模购买者的议价情况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有可能缓解,因为大部分以前没有联系过的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虽然把交易成本作为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一个理论基础是显得十分自然而然的,但是在交易成本的来研究时存在几处显著的缺陷:其一,交易成本关注的是单个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往往忽略了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和联合价值最大化的机会,而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间的战略关系和利益的相互联系也更加紧密,也就是说,把任何特定的交易看作是孤立于其他交易的交易的话使得评估这一交易产生的价值变得更困难,这对交易成本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其二,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交易成本自身定义和构成的原因,交易成本的测量一直是一个对研究者们非常困难的问题,现在十分缺乏实证的数据来估计交易成本,也就更谈不上完全基于交易成本的电子商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三、RBV

基于资源的观点(RBV)是对熊彼特关于价值创造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它将企业看作一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RBV认为将一组补充的和特定的资源和能力(在产业内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稀缺的、有价的、难以模仿、难以代替和难以转移的)进行独特地合并和组合可能会导致价值产生。因此,资源基础观点假设公司特有的资源和能力会产生价值。

只有当一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为公司降低成本或提高收入的情况下,这些资源和能力才是有价值的。尽管RBV文献常常关注价值的占有和竞争优势的维持等问题,但是最近对RBV的扩展——动态能力方式探索了这些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是如何产生或获取的。动态能力扎根于公司管理和组织过程,比如协调,集成,配置,改革或者学习活动中。这些能力使得公司能够产生和获取熊彼特租金。这样的价值产生过程的例子是产品研发,战略制定结盟,知识创造和能力转换。

电子商务的出现很明显开创了价值产生的新源泉,因为公司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资源和能力或者一些新的资源互补的方式。例如,在电子商务企业中,企业提供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以及通过前台和后台系统的集成,可以使原来仅仅服务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的IT能力与服务于客户的销售和服务的能力结合起来,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来源。然而,电子商务对RBV理论形成了挑战。由于基于信息的资源和能力相对其他类型的资源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因此这就会导致价值发生转移情况的增加和新创造能力的可维持性降低。同时,时间压缩的不经济成为了模仿公司特定的资源和能力的一个障碍,因此使得价值得以保存。对于价值保存和维持得期望是价值产生得重要动机。然而在网络经济中,公司需要选择直接拥有或者控制这些资源和能力。通过结成伙伴和资源共享协议的达成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的评估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可行的,由于竞争者同样也可能非常容易地获得替代资源,因此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有研究指出在研究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资源对企业绩效影响时,运用RVB显得比运用交易成本更有效,从近期的研究现状来看,运用RBV来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及到的,RBV也有自身的不足,其一,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中,资源的转移、模仿更加容易,虽然有的研究考虑到了时间的因素减弱了这些影响,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理论还无法圆满的回答这一问题;其二,在RBV的研究中,如何去选择和界定和测量各种资源、能力、影响因素和绩效变量是一个难点,不少研究仅仅是将RBV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在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实际的对RBV进行测量,有理由相信对上述变量的不同选择组合对研究的结论存在比较大的影响;其三,RBV关注的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相互补充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没有研究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怎样来互补结合的,而这正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四、结论

这三种分析框架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为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选择特定的分析框架,或者联合起来考虑。例如,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收入的影响时,更多是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而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时,更多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研究;而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效率的影响时,更多是从RBV的角度来研究。

参考文献:

[1]PorterME.[M].CompetitiveAdvantage:CreatingandSustainingSuperiorPerformance.NewYork:FreePress,1985

第9篇:电影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培养分析;消费意识;偶像消费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76-01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公式”,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电视做为电视剧的传播媒介,具有易得性强、受众数量庞大、视听兼备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寻求娱乐的主要媒介渠道之一。“培养分析”理论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同意识”中的这种巨大作用。电视剧剧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寓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于文本之中,通过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阅听人的消费形态,培养了受众的“消费共同意识”。

一、商品消费意识的培养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强老师在《电视剧创作》一书中指出: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视剧节目制作市场,推动了电视剧的市场化,对黄金时段境外电视剧产品的控制,给中国电视剧生活商提供了很大的商业空间,直接刺激了电视剧的投资与制作。同时还介绍了电视生产过程中的商业程序。不难看出电视剧的生产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一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商业行为。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众多影视公司要花巨资建立规模庞大的影视城和电视剧拍摄场地,但是目前很多影视制作公司为了一时利益,电视剧节目生产周期短,制作粗糙,影响了国产电视剧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可以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内电视剧生产的不严谨给境外电视剧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机会,韩剧不仅注重场景的设置,而且将韩国的商品设置为电视剧中的道具,从众多角度刺激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旅游消费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来看,大众的旅游消费意识也越来越强。红色景点旅游,特色旅游等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有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本地区特色文化,往往会进行影视产品的制作。山东枣庄是铁道游击队活动的旧址,一部电影《铁道游击队》红遍大江南北,同样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也红遍全国电视频道。而电视剧的拍摄地点就在山东枣庄薛城区铁道游击队影视城,这是专门为了拍摄《铁道游击队》这部电视剧而兴建的影视城,至今参观者仍络绎不绝。大牌导演拍片子更是不惜重金,租用著名的旅游景点,目的就是引起观众的好奇,为票房创造保证的同时成为一个地方的旅游招牌,增加地区收入。

三、偶像消费意识的培养

我们所熟悉的韩剧,主演大多是俊男靓女,很多主人公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明星。比如:《蓝色生死恋》中的宋慧乔、宋承宪、元斌;《妙手情天》中的安在旭、金喜善、秋尚美等等。这种青春偶像文化以影视剧为载体,通过大众传媒特有的“地位赠予”功能, 在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中,迅速的扩张。偶像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社会示范效果,他们的行为、言语、衣着都可以成为崇拜者追捧和效仿的对象。韩剧可以说是一个“偶像制造”的大本营。

我国电视观众规模庞大,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国内电视剧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消费空白,因此形成中国国内自己的电视剧电影偶像是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的必然。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日剧和韩剧成功的范例,用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模式塑造适合我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大众偶像。

近年来,国内影视市场正在逐渐走向繁荣,国产电视剧也迎来自己的春天。作为我国电视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电视剧应该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吸取国外优秀电视剧成功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电视剧消费者的具体情况和接受心理,探索独特的叙述模式和故事模式。但是,现实情况是严峻且富有挑战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必将席卷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在与整个世界文化产业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如何让电视剧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如何大力有效地宣传中国文化,如何让中国的文化产品被世界所认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电视剧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文本载体,是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对外传播必将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韩剧在中国的成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借鉴其成功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对我国自己的电视剧产业不断地进行历史回顾与反思及理论上的深层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