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精选(九篇)

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1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 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 李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探讨,2008.6.

第2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五)与西方工业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第3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通货膨胀问题是困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这一问题,也曾提出过一些解决办法,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西方国家由于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及产生原因

(一)通货膨胀特征

现代社会不断的高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快速上涨,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日常消费,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笔者经过总结分析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以下几点特征为:(1)物价上涨幅度过高,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西方发达经济体一般上涨3%―4%就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中国一般上涨5%―6%,才算处于通货膨胀,然而人们的感受能力往往高于此数值;(2)城乡物价不同步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不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市;(3)消费品价格高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4)经济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货膨胀;(5)泡沫经济膨胀,金、银、珠宝、文物等涨幅肆无忌惮,严重扰乱市场秩序;(6)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率上升。

(二)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各国经济学界都在探讨通货膨胀这一问题,笔者针对通过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下文简述:(1)货币发行量过多,形成供过于求的金融市场,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过多过快,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失衡,生产资料供需矛盾突出,是诱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3)信贷结构及投向不合理,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资金大量流失,安全性减弱;(4)社会上集资热、炒股热、债券热、房地产热、稀有物品拍卖热席卷全国,多元化融资造成市场货币超量流通、泡沫经济膨胀,推动通货膨胀;(5)产业结构失调、农业和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推动物价上涨;(6)价格改革、调价幅度过大;农产品、能源产品、原材料调价幅度过大,造成下游产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7)收入分配不公,导致阶层分化严重,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购买力增强,拉动物价上涨;(8)外汇汇率改革,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升值,吸引外国游资进入中国,搞乱本国金融市场,推动通货膨胀;(9)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外汇储备过量增长,推动物价上涨;(10)流通市场秩序混乱,牟取暴利成风,导致物价暴涨而失控。

上述综合原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泛滥成灾、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经济发展受阻,严重者更是会导致经济危机出现。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的生活负担加重,生活水平降低。民以食为天,消费物价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价格,它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食品支出份额增大,其他消费必然受到挤压,物价上涨短期内影响到消费结构改善以及消费层次提高,降低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支出加大,收入水平缩水。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从收入角度而言,意味着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现金纯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人们需求减弱,消费预期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制约了消费档次的提升,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普遍受挫。不少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精打细算,在日常消费品选择上更趋向于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欲望受到抑制,对开拓我省城乡消费市场、刺激和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极为不利。

三、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

物价上涨源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走高,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物价的基础是稳定农产品价格。要从资金、税收、保险、防病防疫等多方面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给予农产品生产者必要的优惠措施,使生产者有利可图。必要时动用政府储备政策和收购政策调节农产品供给,保障生产者利益,稳定价格。同时,要尽快建立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长效机制,达到“双安全”,即既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也要实现畜牧业生产安全。

(二)采取灵活机动的调控政策,促进总体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上涨对居民日常消费影响最大,依靠居民自身能力来消化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帮助居民抵抗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保持整体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要立足国内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刺激和扩大内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地减轻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三)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政府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 对冲外汇投放的基础货币,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提高金融机构资产的质量, 适度控制贷款规模。要解决长期机制问题,单纯的加息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只有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才能消除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进而防范市场泡沫而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秦海林.政府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与通货膨胀[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2]邵霖.浅议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7).

[3]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市场纪律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4).

第4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货币制度

中图分类号:F0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77-01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这大大突破了2007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也远高于2006年1.5%的涨幅,是1997年以来CPI的年度最高涨幅。为了治理整体价格的全面上升,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但收效甚微。不但没有缓解价格上升的势头,而且在2008年来临以后,通货膨胀有继续上升的势头。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效果不佳。传统的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不足,到底什么原因使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各派学术观点分析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萨缪尔森《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上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我们首先要明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增长可以伴随着通货膨胀,也可以伴随着零通货膨胀,还可以伴随着通货紧缩。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GDP)11.6%,伴随着4.8%的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原因的传统经济学解释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以及惯性和预期。黄达《金融学》教科书上,对中国通货膨胀原因还有结构性原因的解释。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中,流动性偏好规律解释了利息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货币的供给,影响利息率。当今经济学家们谈论的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全球的通货膨胀,就是取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过剩,对投资的需求过剩。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抑制需求过剩,就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刺激不足的有效需求,就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代的另一位货币大师,欧元之父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描述了共同货币的优势,比如贸易的交易成本降低和相对价格的不确定性减少,同样描述了共同货币的劣势。蒙代尔强调劳动力高度流动的重要性,以便通过劳动力流动来抵消不对称冲击或需求变化的影响。他将最优货币区第一位这样一个区域的集合:这些区域之间的移民去想足够高,从而在某个区域遭受不对称冲击之时,劳动力流动可以确保充分就业。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多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在这个货币区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这样就降低的国际贸易造成的各国汇率的波动,和各国价格的波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蒙代尔对货币史的研究发现,金本位的时代,经济的波动相对是最小的。但贵金属的发现和开采是有限制性的。不宜作为稳定货币币值的锚。因为现在所有的国家都脱离了金本位,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货币制度,也同时会有不同的经济周期。这样,稳定世界各国货币的价格即汇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各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会造成各国国内价格的不稳定。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就要稳定国内价格。

二、全球化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各种现实因素分析

现代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通货膨胀又加入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因素,同时汇率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英镑本位,金本位,美元本位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消失以后,各国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自由浮动汇率是各国汇率制度之间的差别所在。我国的管理下的浮动汇率,也是诱发资本的国际流动,最终流到我国,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一个强大的经济就支撑起一个有强大购买力的货币人民币。由于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造成人们民币币值的上升压力。各国纷纷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会使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中国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制造业有巨大打击。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造成资本的外逃,我们没有让人民币自由浮动是安全性高的选择。我国的管理下的浮动汇率缓慢让人民币升值就造成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造成更多的钱流入我国,即更大的顺差,就会更加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现在我国逐渐打开资本项,给我国去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换外汇,这样会逐渐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国际热钱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但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稳定汇率和稳定国内价格。由于我国人民币的币值太强,同时做到稳定人民币的价格和国内价格是很难做到的。首先,如果稳定国内价格,让人民币升值,会挤出外资,使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其次,如果稳定汇率,目前的货币制度会使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使国内价格上升即通货膨胀,同样造成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上升失去国际竞争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造成经济衰退。现在就遇到两难境地,人民币升值或者不升值,都不行。只有从稳定国内价格入手了。

三、货币主义观点下的通货膨胀治理办法

(一)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锚,来锚定一篮子物品,就是选择一个在市场上可以成交的指数,来保证国内价格的稳定。(二)在国际上,允许人民币在海外流通。(三)逐步打开我国的资本项目,促使我国国际收支帐户的平衡。(四)逐步放开我国国内的价格控制,取消保护价格,让市场和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五)减税并提高利率,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原始资本积累,减少货币需求。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王起(1984-),男,河南商丘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第5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5-01

0 引言

通货膨胀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弗里德曼利用美国1867年~1960年间货币供给(M2)与通货膨胀(GDP缩减因子)的数据分析发现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货币膨胀,但两者没有短期相关性。另外,McCandless和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得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92~0.96之间,几乎接近于1,并且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体现在物价的变化上。我国的众多学者在该问题的分析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王少平以1978年~1994年为样本,验证了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

1 指标选取

判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涉及到通货膨胀率的侧度问题。目前,常用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零售价格指数(RPI),批发价格指数(W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IPD)等。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是局限于统计居民家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而把国家消费和集团消费排除在外,不能全面的反映物价的变动,但它编制较为简单,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我国货币供应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M0、M1、M2。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笔者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最能反应货币的总体情况,而之前也有学者作了研究发现M0、M1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刘金全,2004),所以笔者认为选用M2具有代表性及可行性。

2 实证研究

2.1 平稳性检验

利用Eviews分别对三个原序列以及一阶差份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的结果表明:用ADF单位根检验和PP检验得到的较为一致的结论, M2、CPI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而M2、CPI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分别记为:DM2、DCPI。检验结果表明M2、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表1 各个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P值PP检验值P值

CPIM2DCPIDM2-0.180704-0.744763-3.317634-2.2240110.60440.37670.0030

0.0306-0.180704-0.659237-2.002389-3.0634980.60440.41450.04670.0050

2.2 协整分析

CPI与M2均为一阶单整的,而同阶单整的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有可能CPI与M2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所以首先要对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常用的两变量检验方法为恩格尔―格兰杰法(E―G两步法)。

分别建立CPI与各种货币供给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方程如下:

CPI=8.540223+0.7941M2

(0.5323) (6.0379)

R2=0.7225 F=36.4568 DW=1.2285

从上述模型可知CPI与M2的回归效果较好,模型通过F检验,拟合优度达到0.7225,系数通过t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和PP单位根检验,其中 表示方程的残差,且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各个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P值PP检验值P值

εt-2.9310070.0064-3.1832170.0037

从表2看出,在显著性为1%的情况下,ADF检验及PP检验均表明 是平稳的。综合上述结论,在1%水平下M2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较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采用两步,即分别建立区分数据长期特征和短期特征的计量经济模型。误差修正项的大小表明了从非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该模型突出了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的影响。

对短期动态关系中各变量的滞后项的选取,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不显著的滞后项被剔除,直到找到了最佳形式为止。本文通过了多次的试验检验 ,并利用Eviews软件得出的结果为:

ΔCPI=-0.006955+0.395962ΔM 2t-1.013786ΔM 2t-1-0.683293ΔM 2Mt-2

(3.222167) (-2.530029)(-2.530725)

+1.175036ΔCPIt-1+0.39865ΔCPIt-2+0.325481ΔCPIt-3-2.169487ε2t-1

(3.607446)(2.216646)(2.019355)(-4.317421)

R2=0.966531 F=16.50197DW=2.862078

由上式可得,在样本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CPI的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的原则,即上一期的CPI高于均值时,本期的CPI的涨幅便会下降,反之上升。

3 结语

本文以我国1991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综合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

(1)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它与通货膨胀率的乘数为0.7941,明显的小于1,这说明在我国货币变量的长期中性的说法不是准确的。

(2)从短期来看,M2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期的M2的增量对CPI起到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本期的通货膨胀率对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有正的影响。然而,较为奇怪的是误差修正系数为-2.16948,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很高,它们的波动幅度很大。

综上所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仍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并不像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中性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与通货膨胀之间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国家要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应该控制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其中提高定期存款利率以及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比较可行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货币政策及其经济运行目标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5):17-15.

[2]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3):14-19.

[3]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7):9-17.

[4]王海斌,朱静平.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2):51-55.

第6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手段;金融工具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放缓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自2010年后,我国为缓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大量采取一系列激进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弊端性日行显现出来,出现了货币供给过量,市场货币流动出现混乱等情况,加上国内消费者购买水平指数(PMI)上升较快,出现了通货膨胀预期的现象,截止2015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价格上涨2.1%。

一、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运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目的。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在总需求和经济低迷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提高货币增长速度来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通胀严重和经济增长过快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减少货币增长速度来降低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货币供应畸形增长,出现投资和消费过旺,生产过热等现象。我国一般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究其深层原因还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等因素。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市场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本次通胀的主要表现。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猪肉、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本轮全面通胀的根本原因。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过热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目标。2010年末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通胀预期压力、遏制物价进一步持续上涨起到一定松缓作用。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通胀率衡量指标CPI几乎随着央行货币利率调整而呈正相关上下波动,根据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结论: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并且滞后4 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应。

综上,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堵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打破该行业背后的利益寡头。

动态监控。由于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和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预期通胀对当期实际通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央行如能调整货币政策来改变通胀预期,则对控制通胀水平有很大帮助。由统计局数据统计可知,货币政策与导致的利率变化对最近的物价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适度采取宽松政策,总体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归因于外汇长期占款,如果此时政府过多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造成利率提高,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所以政府因为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对相关企业降低门槛,环节整体趋势。

第二,放开金融管制。现在民间资本合法化成了国家金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信贷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体制不完善。所以国家在近两年应当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目标,降低金融机构的门槛国有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对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间金融市场,适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增加政府鼓励和支持。

第三,加速产业改革和升级。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当中,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新兴的可持续型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较低,再加上我国上世纪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加剧通胀水平,所以政府应引导企业对创新型和高科型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拓展其他资本市场。由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银行资产大幅扩张,而证券市场资产不断萎缩。长期倒挂的利率水平对证券行业影响巨大,政府应当适合考虑调息,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广大呼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证券市场和其他诸如民间信贷等资本市场。

四、结论

笔者认为,要创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基本经济因素上考虑,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和个体微观上的角度上进行考虑。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利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将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人民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在央行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经济目标、政府债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力。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政府的预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财政的预算约束,将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才能避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让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静.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13(4).

[2] 王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3(5).

[3] 杨毅.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

第7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选择中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RulesVsDiscretion)可谓由来已久,从19世纪中叶英国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争开始,至今已达一百五十余年。尽管时过境迁,争论的主题始终末变,即究竟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更有益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s)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实践中日益被各国的中央银行采用,其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方面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设计出最优的、时间一致的、前瞻的、稳健的的货币政策规则,是学术界和应用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可信性和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为货币政策体制的设计及货币政策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基准。本文就近年来主要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成果做一简单介绍。

二、货币政策规则的内涵

狭义的货币政策规则,是指货币政策如何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而调整货币政策的一般要求。简单的规则原型是,工具变量根据目标变量进行调整。广义的货币政策规则:包括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Svenssonl等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定义货币政策规则.认为货币政策规则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指令性向导.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工具规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策规则。目标规则是指使一个特殊的损失函数极小化的一种安排。根据目标变量的不同,目标规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通货膨胀目标、价格水平目标、名义收入目标。

货币政策规则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货币数量规则、利率规则、麦卡姆规则、通货膨胀定标规则等。

三、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

1.货币数量规则

通过规范货币量供给方式来稳定宏观经济波动,这样的政策操作程序或原则被称为货币数量规则。从费雪交易方程式到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数量的变化都被认为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费雪认为当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增长变化很小的时候,货币数量的变动成为价格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避免价格的不稳定,费雪倡导美元盯住固定的黄金价值(钱小安.2002)。作为货币数量规则的主要倡导者,弗里德曼旱在1950年代就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不管经济出现什么情况,美联储都应该保持稳定的货币增长率,以实现经济的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治理“滞胀”,许多国家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日标。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货币量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因此许多国家转用利率取代货币量作为调控指标。

2.利率规则

John Taylor(1993)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认为利率调整要以实际收入对其趋势的偏离、实际通货膨胀对其目标的偏离为依据;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调整到能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水平上,从而使得经济可以自身的潜能在目标通货膨胀率下持续稳定增长。金(King,2000)却认为,货币政策不能绝对遵从泰勒规则。典型的泰勒规则没有指出利率变化的路径,这与通货膨胀和产出本身对其早期的变化相关。从技术上说,通货膨胀和产出是内生变量,典型的泰勒方程并未描述出利率变化路径。贾德和雷德布希(Judd和Rudebusch,1998)则首先对典型泰勒规则给予肯定,认为其可以解释联邦基金利率走向但他们认为GDP缺口不仅可以作为商业周期条件的度量,而且可以作为菲利普斯模型中未来通货膨胀的度量,并认为由于潜在的GDP 水平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技术发展,对潜在产出的度量将显得更不合理。在此分析基础上,他们通过对泰勒规则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动态的泰勒规则。之后,克拉里达、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Gertler,1998)提出了简单的前瞻性利率规则,认为每一期利率目标是预期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以及相应通货膨胀水平的函数。这样实际操作目标又一次通过部分动态调整与理想基金利率联系起来,有利于确定基础利率与未来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率这个指标越来越重要,调整利率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综上所述,大部分利率规则理论都主张央行根据实际经济状况调控利率水平而不是变动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的潜在发展,主张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给量到利率的转变。

3.麦卡姆规则

麦克勒姆规则又被称为基础货币――名义GDP目标规则。与泰勒规则一样,它也是一个适应性政策方程,但具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及其背后的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麦克勒姆规则的政策工具是基础货币而不是联邦基金名义利率。根据这一规则,基础货币增长率依名义GDP增长率(或水平值)与设定的目标之间的离差而变动。这一规则中也包含了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在基础货币增长率变化不是很大时,名义GDP目标和基础货币目标可以说是等同的。

麦克勒姆规则包含三个主要部分:(1)名义GDP增长目标;(2)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移动平均值(即,相对于名义GDP的货币需求的变化);(3)名义与实际GDP之差。麦克勒姆规则可以表述为:

这里,是作为政策工具的基础货币增长率是名义GDP增长率的目标值――个常数,麦克勒姆假定此数年率为4.5%,是平均的基础货币流通,是速度增长率(麦克勒姆用滞后四年期的平均值),基础货币流通速度定义为名义GDP与基础货币的比率。是名义GDP与其目标值的差额。麦克勒姆假定λ值是0.5,如果将λ值设为0.5,那么,麦克勒姆规则可以写为:

4.通货膨胀定标规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用了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如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工业国和新兴市场如巴西、智利、以色列、南韩、墨两哥、南非、菲律宾和泰国等;以及最近的属于经济转刑国家如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从实施的总体效果上讲,盯住通胀的货币政策体制在稳定经济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效应,采用该规则的国家不仅保持了产出的平稳增长,而且使通胀率控制到合理的水平。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上述国家中没有一个放弃通货膨胀定标这一目标。正是由于实践上的效果,众多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目标规则开始进行研究。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定标是中央银行以对未来一定时期通货膨胀预测作为中介目标,即对外公开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以此规划货币政策操作的货币政策制度。本质上,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不是仅考虑通货膨胀,而是对于通货膨胀与产出都赋于不同的权重,从而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都加以考虑。

四、西方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目前,国内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泰勒规则。原因主要在于:(1)泰勒规则以短期利率为政策工具,因而更符合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2)泰勒规则以稳定产出和通货膨胀为目标,这也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符;(3)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许多国家非常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而泰勒规则较好地模拟了美联储政策操作的实践,因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泰勒规则不同,麦卡勒姆规则以基础货币为工具、以名义GDP为目标,这给麦卡勒姆规则在西方国家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证检验带来了很大困难,因而也制约了西方学者对麦卡勒姆规则的研究。

第8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通过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和有效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物价变动 会计模式

传统的以历史成本和币值不变为主的会计体系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的成本较低,而且己被人们所熟悉。但在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却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物价变动会计的一部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便应运而生。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所言:“只要物价变动不能遏止,个别物价的涨落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幅度不可无视,物价变动会计就有相当重要的存在价值。”而且“即使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不明显,但特殊物价变动仍可能非常显著。”

2007年至今,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因此,当前进一步开展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计价。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同时,企业拥有的债务,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不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就很容易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企业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营业收入是以现实的物价水准来计量反映的,当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时,其与收入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大部分反映的是按过去的物价水准所计量的资产价值,两者配比的结果,会出现低估成本,虚增利润,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情况。造成的直接矛盾是成本补偿不足,它既影响企业当前利益,又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3、通货膨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3.1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

银行存款在保值储蓄中所受影响较小,但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则日益贬值。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虽然其账面价值不变动,但会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购买能力或兑现能力,从而可能形成一种资产损失。

3.2库存物资原价偏低,流动资产补充不足

库存资产平均储备期约一百天左右,其原价与领用时的市场现行价有一定差距,而我国会计制度只规定发出材料用先进先出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允许使用的方法。材料费用低,计入成本数不足,再生产所需储备资金不能相应补充。要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充必要的储备资金,势必又会对改变流动资金短缺状况起相反作用。再者,库存材料发生盘亏损耗时,昔日记载的价格已不能反映损耗的真实程度。

3.3固定资产更新无力

对于各种固定资产,其价值会随着经营活动的进行而逐渐以折旧的形式转入产品的价值之中,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现行会计上的折旧计算方法计提的折旧必然使折旧费用偏低,从而,一方面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力更新,再生产能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使国有资产遭受侵蚀,造成产品成本或利润不实。

3.4企业税负加重,实际盈利能力并未增加

由于销售收入与成本计价时点不同,受通货膨胀影响,企业利润增加不少,其实是虚增了利润,使企业多缴纳所得税,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纳税义务,但经营能力并未随之改变。从长远看虚增利润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无任何好处。

二、国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方法

1、局部消除法

它是指试图在不动摇历史成本会计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作出局部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1.1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这种方法是指生产产品时,假设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按购入时存货价格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方法。

其优点是当期销货中的原材料成本更接近现行成本,使成本与收入达到更好的配比,较好地体现当前销货收入与销货成本相配比的原则。其缺点是歪曲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因为期末存货以早期价值列报,与当前价值可能相差较大,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失实。

1.2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快速折旧法的特点是前期折旧额计提得多,后期计提得少,它与直线法相比,折旧的速度加快了。如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上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都试图通过改进成本计算,完善配比原则来达到企业收益真实的目的,但都未曾考虑到企业资产的真实性,甚至会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最终未能解决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一般来说,局部改革法只能从某一局部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无法对物价变动给企业造成全部影响做出衡量。

2、全面消除法

它是指改变现行会计模式,以另一种会计模式取而代之的改革之举。

2.1一般购买力会计

它是以一般物价指数将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加以调整,从而消除变动影响,按货币的现行购买力的不变价格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特点是对货币性项目直接计算损益并计入企业净收益,对非货币性项目,按期末一般物价指数调整为报告期货币单位,然后与报告期收入相配比。

2.2现行成本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将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都用现行成本重新计算,以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求得净收益。将价格变动引起的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作为持产利得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

2.3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在计算产品现行成本的同时,还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即在现行成本的基础上,再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利润表中非年末发生的项目得到持有利得,用一般物价指数去调整货币性项目得到一般购买力损益。

2.4变现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模式将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中的现行成本换成了变现价值,处理方法与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相同。

三、国内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方法的环境比较分析

1、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较窄

美国现行会计准则中,鼓励但不强求企业披露物价变动的补充资料,准则委员会同时声明,如果再次发生通货膨胀,可能再次要求披露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公告》――“恶性通货膨胀中的财务报告”,要求以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中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的财务报告,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的不变购买力为单位重新表述。

我国除股票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前需公布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资料外,有关物价变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信息,尚未被列入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

2、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滞后

国际、美国、英国和巴西等会计准则委员会都过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准则,指导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减轻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前,我国只有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 号――外币折算》里有一条“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的规定。但对本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的会计处理没有提出指导意见。

3、企业管理当局对通货膨胀会计不了解

发达国家很多都经历过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的时期,其管理者对通货膨胀会计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经历过国家会计准则要求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的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的效用不太了解。不愿意花费成本去采用一个未接触过的会计模式,只在法规要求的特定情况下才使用资产评估、重述报表等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方法。

4、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发达国家会计已经经历很长的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理论都比较完善,会计人员较为受企业重视,接受教育培训较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较为熟悉。

而我国会计处理手段尚停留在传统会计的完善阶段,会计人员不太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受教育培训的程度不够高,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会计。

5、疏于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有较丰富的研究,并且深知通货膨胀的危害,不敢疏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而前些年我国物价水平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反而有些通货紧缩,使得对通货膨胀会计疏于研究。

四、我国适用的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对策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1坚持中国国情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应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采用不同的适合本行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研究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少走弯路。

1.2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际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会计,将会使企业账面利润减少,从而短期内会减少国家财政税收。因此,必须首先考虑国家财力的允许状况,同时企业账面利润的减少也会使得企业职工个人收入减少。这与通货膨胀条件下职工要求合理提高工资水平极易形成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获利后必将对国家和个人进行分配,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并不会导致三者的利润减少。

1.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资本保全原则

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体系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可行性,能使企业资本得以真正保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以真实反映、消除虚假利润。

但要同时考虑到成本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在企业财力和人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实施。没有必要实行统一的通货膨胀会计,只能由分行业采取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中的部分来实行。例如,报表使用者只想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报表就只需用现行成本或资产评估调整编制资产负债表就可以,对其他报表不需做调整。

2、根据政策法规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1存货的计价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

2006年2月15日,我国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明确规定对于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去掉了过去在主则中允许施行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同时在新的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使我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能够反映资产本身的价值与其经济内涵。

2.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当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购进资产,在通货膨胀过后,货币购买力升高,资产的账面价值将高于可回收金额,会造成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时就出现了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按未计或少计减值准备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将会造成多计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营业利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后的持续影响。

2.3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在各种条件下了解资产价值的需要,以便人们据此从事有关的经济活动。

3、改进财务报表的披露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设想。历史成本原则仍然是编报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但在会计年度终了时则应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根据企业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

企业资产中,货币性项目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机器设备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现行成本会计;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重置成本会计。

4、加强对会计及相关人员的培训

通货膨胀会计的直接业务处理者是会计人员,而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没有接触过通货膨胀会计,势必影响到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直接实施。要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就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第9篇: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泰勒规则;利率决策;经验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7.10.032

泰勒规则是基于Lucas 理性预期理论之上的,围绕中央银行怎样针对通货膨胀展开了具体分析,货币当局依托市场利率的调控,综合经济领域存有的通货膨胀以及产出缺口展开了具体分析。

1 发达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原则

凯恩斯经济理论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为众多西方国家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其对需求的理论研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货币政策具有滞涨性,所以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人们预期方面。自从1970年以后,各个国家都积极使用货币主义的思想,采取固定货币增长率的方式控制利率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市场生产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政策的中间目标为货币供应量。在动态不一致与理论预期两个理论的较量时,货币政策成为学者研究经济形态的中间变量,并且以此为中心,产生了数量规则和价格规则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各个国家央行都将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中间变量进行监督,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货币市场理论的政策框架,为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建议,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同层次的货币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中央银行无法确切地预测价格和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政策目标,从而适合不同环境下的市场需要,而泰勒规则就属于利率规则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Taylor在分析过程中,将西方几个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国家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采用预期分析的方式,对这些国家未来的收入状况进行核算,然后找到实际与预期之间存在的差值,研究影响这些差值的因素,综合这些因素,对存在的差值进行调整,从而找到维持价格稳定的重要方式,央行就可以根据这一模型找到保持产出和价格相对稳定的均衡点,这也是Taylor提出的泰勒规则的主要内容。泰勒规则的原理其实十分简单易懂,它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影响货币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其描述的变化规律也与1990年之后西方众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该规则也逐渐成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参考和使用的重要原则。Taylor提出原则的内容,在美国十分受用,但是泰勒规则无法解释在1980年以前,为何计划利率与实际利率产生偏差。

2 泰勒规则是央行采取的最佳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Taylor提出的规则实际上是对货币政策使用者的一种指示,泰勒规则也并不是货币政策反应机制完全遵循的对象,所以,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时,可以将此作为参考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变通,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和本国的发展环境,将多种原则都参考到系统中,从而有效地控制变量,使得执行结果在政府当局可以预期的范围内,从而增强泰勒规则的普遍性。并且,如果政府当局一开始就宣布按照泰勒规则确定各种因素,那么人们的预期就能够很好地被评估,从而增加事件产生的确定性。Taylor在对各个国家数据进行模拟运营的基础上发现,中央在使用当期的通货膨胀率缺口、均衡的实际利率、当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品的缺口这四个内容调节经济政策,将会有效地实现政府事前规定的目标。它认为,政府采取的政策和规则并不是严格执行一种货币政策,而是系统地采取这一规则。泰勒规则模型的表达式是:

其中,π为中央银行的目标通货膨胀率,r*为长期均衡的实际利率,πt为通货膨胀率,yt为产出的缺口,it为短期名义利率,。他还对美国1985―1993年官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研究,在上述模型中,规定r=2%,α=β=0.5,π*=2%,πt是前四个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而潜在产出的数值是通过对当时的名义GDP与通货膨胀率进行计算得到。所以上述的模型就为:

在该公式中,泰勒规则可以在1980年的经济环境中顺利应用,而泰勒规则也有着极大的准确性,它能够有效地缩减计划和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为证明准确性,泰勒一个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期,也就是美国在1878年到1996年的数据,发现泰勒规则在此阶段的准确性更高。但是在1986年,因为美国采取了较多的手段去应付股灾,所以在这个阶段泰勒规则的计算值和实际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经过大量的实践显示,在通常情况下,如果通货膨胀率变动数值比较小,或者是变化较为平稳时,利率才能够成为分析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相反的情况下,泰勒规则的实用性就大大缩水,如果当局盲目地使用,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目前使用泰勒规则可以较为简单地反映出利率的变化水平,它可以帮助当局根据自身通货膨胀的缺口来确定自身的产出缺口,从而更加精确地调控利率。虽然这个规则的形式很简单,但是泰勒规则可以概括很多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由利率反映出来。如果使用该规则,可以帮助当局在短期内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维持在同一水平。如果社会的产出增长率超过了潜在水平,或者通货膨胀率超过了目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也低于自然失业率,当局就可以通过采取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实现预期利率与实际利率维持在一个均衡水平。首先,泰勒规则的运用可以椭当局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在前沃尔克时期,当局可以根据泰勒规则中描述的内容,找到产出与通货膨胀率,以及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计算得到一个预期值,这个预期值能够反映出利率的走向,这为美联储采取更好的货币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宏观角度而言,泰勒规则在宏观经济模型中也可以发挥到极好的作用,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中,泰勒规则能够在不了解经济冲击原因的情况下,面临不同的环境冲击,泰勒规则能够使用自己随机模拟的方式,帮助货币规则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效果。Leitemo 、Sderstrm认为,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使用简单的泰勒规则,效果要好于复杂的政策,因此,市场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使用泰勒规则可以减少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泰勒规则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帮助货币当局使用简单的规则处理复杂的货币环境,从而帮助当局避免环境下的不同冲击。从微观角度而言,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泰勒规则可以帮助当局使用最佳的货币政策方案。经济学家对于泰勒规则适用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在不同的环境下,泰勒规则如何出现偏差,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在经济封闭的环境下,泰勒规则可以帮助当局者推导出最优的货币政策规则。推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最小化的中央银行损失函数和随机机构模型,其中,是由通货膨胀偏差和产出片场的加权平方能够表示出中央银行损失函数,这一函数使用的加权数值是由决策者对于每个因素的偏差来决定的,而权重具体的数值则由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根据经济环境变化情况来确定。另一种是从最优的框架中总结出来。

我们应该重视泰勒规则在调节中的作用,并且将经常使用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引入该规则中,从而帮助货币政策当局选取一个衡量货币政策的一个客观的标准。而这一规则,也在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和美联储银行得到了实践。央行使用该规则能够引导公众的预期,从而帮助公众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一渠道的使用可以保证信息的透明程度,从而避免经济发生大的波动,而通货膨胀率可以帮助当局加强对通货膨胀率的管理,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数值,从而帮助各国央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公众的权威。公众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学习货币政策作用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坚定公众心中的预期,公众也能够分析出宏观当局为经济设立出的一个内在的标准,使用预期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总之,使用泰勒规则能够帮助央行采取最佳的货币政策,从而避免货币政策自身具有的缺陷,该准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指导央行进行利率调控都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