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精选(九篇)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

第1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机遇;挑战

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今天,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笔者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本文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角度,剖析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方面

新世纪之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选择,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讲话虽然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重视,同时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但明确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肯定了中医药学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学自身的专业特色

(1)中医药学的医学哲学特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特色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药学发展史,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

(2)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特色:其一,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未能紧随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专业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的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甚或无人问津,出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和中医药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很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泛化

在中医药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包括因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所出现的病症(如烈性传染病等)以及对此必须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当今医学科学一体化的背景下,陈旧或被西医内容所代替,而在中医学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面对现代西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产生一种困感和茫然,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受到置疑和影响,更甚者,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三、结语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只注重中医药理论中的基本内容的讲述,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将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从老师到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型教育理念转变为“引导”型教育理念;其次,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哲理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地方。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回归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实施返校继缕教育。“回归制度”就是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对毕业学生定期实施返校再教育,进一步使毕业生有一个继续受教育和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机会。最后,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较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中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就学习重要讲话》,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6月。

[2]王庆国:《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选自《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版,253-255页。

第2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自从数十年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大力鼓吹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为中国科技史)之研究以来,中国科技史之研究在海峡两岸受到重视,所举办的中国科技史研讨会也不少。但是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而古文(文言文)又艰深不易懂,因此如何使用白话文将中国科技史的主要内容简明地写出来,也是一件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作者拟依照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将每一个朝代的主要科技成就简单地加以叙述。

1中国科技史的科普教材

中国历史虽然十分悠久,但是有文字记载,可信度高的时代应从殷商时代开始,兹将商周时代、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宋金元时代、明清时代等时代的主要科技成就说明如下。

1.1 商周时代

中国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即已对天文、气象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文字记载在甲骨上,安阳殷墟出土不少风和风向、云和云的来向、雨、雪、雹、雾、霾、雷电、虹霓等气象知识之记载,而且有世界最早的连续一旬的气象观测记录。甲骨文中也有闰月,还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成为中国传统农历之依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也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日蚀、月蚀记录,也有不少的医药学知识和人体疾病种类以及医疗用具,并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1.2 先秦时代

早在先秦时代,《春秋》一书上就已经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实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代我国的历法已经形成中国固定的系统,确立了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代,国人也著作了《甘石星经》一书,记载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可见当时国人的天文知识已经有很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国人的物理学知识也相当不错,《墨经》一书中记述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并有不少声学和光学方面的记载,例如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等,被现代科学家誉之为“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先秦时代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巧匠鲁班也发明会飞的木鸟,可以说是飞行器的祖先。

在先秦时代,我国医学也有巨大的成就,扁鹊就是脉学的始祖,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即结合望气色、听声音、询问病情,从脉象中诊出病情,加上他所提倡的切脉,这四诊法就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医所使用的医术。

1.3 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的科技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方面。汉武帝时,天文学家所创造的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 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时代所记载的太阳黑子乃世界最早的纪录。张衡不但创制浑天仪,而且从日、月、地球所处不同位置,对月蚀(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候风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外地震所发生的方向,较欧人早1700多年,更发明会飞翔空中的木雕飞行器。西汉时代,中国人也曾经首先发明了天平式湿度计,比西人早1000多年。东汉时代的《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也使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秦汉时代的医药进步很快,著作也很多,成书于先秦时代,而编定于西汉时代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华佗和张仲景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称为“神医”,他还从植物中提取麻沸散,作为,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个发明比西人早1600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乃中医上不朽的经典,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的国家,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创制于西汉时代,是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时代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他使用树皮、破布、鱼网等制造出便于书写的纸,时人称为“蔡侯纸”,其制造法后来并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的贡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科技成就主要反映在数学、农学、地理学方面,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的祖冲之更进一步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比西人早约1000年,他还著作《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有极杰出的贡献。

北朝(北魏时代)的贾思勰精心研究农学,着有《齐民要术》一书,有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时代的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他把古书《水经》作注,有系统地将中国1000多条河流所流经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内容加以介绍,乃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1.5 隋唐时代

隋唐时代的科技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当时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兹分别说明如下。

1.5.1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隋唐时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朝中叶的文献也已经记载火药的配方 ─ 硫黄、雄黄、硝石,并密烧之,唐末火药开始应用在军事作战上,将火药装在火箭里面当作武器。

1.5.2 天文和历法的重要成就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性,系统比较周密,反映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而且一行还是世界上利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1.5.3 医药学的进步

唐代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所着的《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成果,并加上他的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族名医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代所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5.4 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

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熟时期,并且有杰出的成就,例如宇文恺曾主持兴建大兴城,唐朝时代并加以扩建为长安城,规模极为雄伟宏大,反映了当时城市建筑之高超技术。隋代工匠李春所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乃一座石拱桥,在古代桥梁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6 宋金元时代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项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11世纪中叶(北宋时代)毕升发明了活字板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地使用,到13世纪时,指南针已传入中东和欧洲各国,不但对东西文化交流起了非常大的助力,而且对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新航路,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很大的帮助。

前面已经谈到,唐朝末年火药已经开始被使用在军事作战上。北宋时,政府在东京(今日之开封)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中东。金人对火药武器也非常重视,曾经使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初期的胜利。

宋金元时代的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北宋末年李诫所着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式样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精致的图样,他还是丁式结构之首创者。其他像金人所建卢沟桥、元代所建大都之城市建筑不但十分宏伟,而且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北宋科学家沈括不但提创“十二气历”,而且还根据他在太行山观察到的海相贝类化石,推断海陆地质变迁之原理,比近代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见解还要早。元初郭守敬也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约20件天文仪器,编制《授时历》,发现一年的周期和现行公历基本上相同,但是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1.7 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科技方面最显著的贡献,在于科技巨著的涌现,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有1800多种,方剂有10000多种,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被誉之为“东方医药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表示徐光启极关心民间疾苦。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对自然界的科学观察极为认真,对石灰岩之观察和记述,比欧洲人早200年左右。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综合总结了明朝时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西人赞扬这一本书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工艺百科全书”。

2结语

我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古代的科技知识和发明创造也十分众多,如何把这些古代科技知识和发明创造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是科普作家很重要的工作。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仅是适合青少年和青年学生阅读的科普教材,至于大学生和社会人士阅读的中国科技史科普教材,应将本书的主题内容扩充到十万字左右,甚至十万字以上,并详细地加以证明,才能满足他(她)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昭民. 中华气象学史[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

[2] 刘昭民. 中华天文学发展史[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5.

[3] 刘昭民. 中华地质学史[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5.

[4] 叶鸿洒. 历明家的故事[M]. 台北: 银禾文化事业公司印行, 2002.

[5]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

第3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位于晋、陕、豫交界的山西运城盐池又称解池、潞池、河东盐池等,被誉为“中国死海”,是世界最早开发的盐池及盐产地,其产盐史达四千年以上,孕育形成了中华上古文明的最初格局,并在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诸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盐自古以来都为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传统科学等诸多领域所关注,围绕其展开的记述———“上自史传,下迄志书,旁及计臣奏章,私家著述”———极其丰富,又因“盐池成自天然,品质纯净,储量丰饶,採取便利,当海盐井盐未经利用之先,人民食用所需,唯此是赖”,所以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构成了古代盐史研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20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引进与开展,社会政治的动荡变化以及传统盐业生产的技术守旧与封闭,使得运城盐池所产池盐在与芦盐以及地方保护下的土盐等其他食盐产品的竞争中逐步败退,生产萧条.盐池副产物中大量的芒硝等化工产品由于不被科学认识与利用,废弃堆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因处理无方而对附近空气、土壤及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和损害.民国时期,运城盐池走入了危急存亡的历史拐点,围绕盐池近现代化学工业化的科技研究也由此发端并逐步展开.

1运城盐池近代研究的特点

当代著名盐业史研究专家、运城学院已故教授柴继光先生(1931-2012)曾在《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一文中,将古今运城盐池的相关研究归为两种类型,即文艺类与论著类.前者的主体为从上古到清代文人所做的诗词文赋;后者则主要包括了宋、金、明、清的志书.关于从民国发端的近代研究论著,此文仅提到三种:1935年蔡国器所著《璐鹾纪要》、抗战期间曹焕文所著《西北盐池》以及1936年曾仰丰所著《中国盐政史》.其中,只有《西北盐池》从地质以及化学角度,对运城盐池的地理学成因以及硝板晒盐的化学原理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他两部都属于盐法、盐政等角度的探讨.为了详细探究民国时期有关运城盐池研究更精确的统计信息,本文参考《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与《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两部针对中国盐业史论著目录专门统计的著作成果,对民国时期盐史论著进行详细分类①、校对和统计,结论发现:在1911-1949年期间,国内外共有正式出版及发行的盐史论著358部(国外著者41部,国内著者317部).其中,“综论”类101部,占比28.1%;“社会”类138部,占比38.4%;“经济”类98部,占比27.3%;“文化”类1部,占比0.3%;“科技”类21部,占比5.8%.而其中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仅8部,仅占到所有盐史论著的2.3%;同时,其研究角度全部属于“社会”及“经济”类,并未有专门对盐池化工科技进行的研究.②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运城盐池的专门研究在长时期内并不多见.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论著则呈现出急速增长态势.③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是运城盐池产盐技术由传统到近代化工的过渡期,当时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盐务、盐法、社会、经济等方面,缺乏从技术———尤其是化工科技角度的研究;而对运城盐池的科技研究,则更属罕见.日本学者吉田寅在《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的研究状况》[7]一文中写道:“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研究逐步兴盛始于1940年.其研究不外乎从法制的或社会经济的角度入手,有关盐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则微乎其微.在区域性的研究中,其重要课题则是山西的盐池与沿海一带的盐场.”因此,彭泽益在1991年召开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致开幕词的相关总结,也就不难理解了:“旧式的盐史研究,大多从‘盐法’和‘盐政’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财政税制和盐务的整顿及完善,来评说‘盐政’或‘盐法’的得失.这显然同适应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有关,至少没有摆脱其影响.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远远不够.即如盐业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发明创造,乃至它们怎样出现……这许多重大的课题,不是谈论盐政就能解决和代替的.”[8]结合如上统计与论述,本文认为,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运城盐池研究由社会角度到科技角度的过渡时期,除去时代的诸外史因素,必也存在内史的原因,即投身运城盐池近代化工业研究的先驱学者,为后来的研究做出了先行性努力和奠基性贡献.

2曹焕文运城盐池相关的研究与论著

曹焕文(字明甫,1900-1975)是民国及建国初期山西工业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最早关注运城盐池化学工业化、提出盐业整顿及化工产品开发计划,并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呼吁、研究与实施的学者.他于1919年起留学日本,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前身)电气化学科.192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山西火药厂技师、工程师及厂长等职.出于对火药原料氯酸钾的生产需求,曹焕文将目光聚焦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被当作“弃物”的化工产品上.1932年1月10日,被称为“近代山西工业母体”的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备,下设筹备机构共5组,筹备委员12人.曹焕文作为委员之一出任化工组组长,后任工业处处长,“担负山西化学工业建设之责”.由此以后,他作为工业建设带头人、化工专家和实业家,开始了六、七年对解池的潜心研究.1932年8月,在亲赴运城盐池实地考察后,曹撰写并发表《整理运城盐池盐务私见》④一文提交当局,表达自己对盐池生产所遇症结的研究观点以及整顿盐务、建设工业的建议.在文中他重点强调了盐池副产硝板的利用愿望,认为过去“硝板堆积如山,废弃满地,利用无术,除去无方,不能不说是暴殄天物,也可说是人事未臧”,从而提出“以绵薄之力,宣传提倡,使社会人士、技术专家深切注意外,个人亦实行作技术之研究,企图以科学之力,化无用为有用,用人力以夺天工”的愿望.1934年7月,曹焕文再赴运城考察并作《整顿潞盐计划书》,其别强调应着力研究“化学工业用盐”、“堆积如山”的“副产芒硝”和“苦汁内钾素”等盐池内化工产品:……潞盐晒法虽古,然自古迄今,殊少改变,其制盐一切工作,多不适于今日科学进步之时代.……本省十年建设计划,逐渐实行,各化学工厂次第兴起,而碱及各种副产物为化学工业重要原料,非先期研究,恐不足相辅以成,且同蒲路明年即至运城,煤炭问题瞬将解决,时机已至,不可失也.[9]37此文极力呼吁社会关注运城盐池现状,早日开始化工业建设,改良盐务,开发盐池其他化工产品.此外,1935年1月曹焕文又著《化学工业进行步骤说明书》,分酸碱、电气化学、油脂等共10种工业类别、32项事业进行分别说明,其中涉及运城盐池为“酸碱工业类”中的3项(即“运城盐业”、“河东制碱”、“硫化碱制造厂”)以及“电气化学工业类”的1项(即“电解曹达及盐酸加里事业”),呼吁“改良盐法,改进(食盐)品质”,提出可在河东生产工业用碱的若干方式,以及运城盐池可供给硫化碱、苛性曹达与漂白粉等生产的主要原料,建议设立“河东盐业研究所”及“碱厂、硫化碱厂”,并身体力行,“自己在西北实业公司建设一小规模硫化碱炉,加以研究,成功后又于(西北)窑厂造一大炉,以期社会之需.”1932年11月至1935年1月,曹氏依据自己“对潞盐整顿、运城盐池改良”所实际参与的工作,陆续撰写和发表专门针对运城盐池的“建议、调查、整顿、宣传”性论著8种,并整理为合集《河东潞盐盐务丛集》.抗战爆发后,曹焕文随西北实业公司南迁,担任成都、西安公司工程师、重庆中华大学理学院教授、自贡市中央工业试验所盐碱实验场工程师兼副场长等职.利用抗战的几年时间,他辗转四川各盐场,凭借之前在运城盐池调查研究产盐技术的经验,静心专事研究井盐及盐副产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急需之钾盐的提取和利用技术,取得特别的成果.①1940年他撰写并发表《西北盐池纵览》②一文,总结其考察过的包括运城盐池在内的西北诸盐池生产现状,提出改良呼吁;与此同时,作为教授,曹在传播盐池科技与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曾多次进行公开讲演和授课,力图“启发”盐商与社会,繁荣盐化工业.1945年由“说文社”代为出版印行的《西北盐池》,在当时四川自流井及其他盐产区流传甚广,影响颇大.著作全文约9000字,共9个主要章节分述了西北盐池的价值、历史成因、分布情形等.除去以独特的“硝板晒盐”技术为特点的运城盐池外,文章还在遍布西北广袤区域的50多处盐池中,择取最它盐产区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3处(吉兰泰盐池、杭锦旗盐池和青海池)做了分析简述,该文也成为曹氏盐业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尽管曹焕文对池盐的研究视角扩大至与井盐的比较以及整个西北,但其核心和精华仍是运城盐池,其理论代表作,也非其数十年研究与建设经验的盐业化工及盐史代表作———《运城盐池之研究》莫属.该著作创作于1945年,自1947年1月1日起在《西北实业月刊》(下称《月刊》)以连载的形式分期发表,历经2年时间,分载5卷20期.1948年9月1日的《月刊》第5卷第2期是其连载的终结,虽然该期文后标明“未完”,说明全文并未刊登完毕,但由于战事及其他原因,《月刊》很快停止发刊③,这部运城盐池的重要研究著作也再未继续发表续文.④本文蒐集了《运城盐池之研究》发表于《月刊》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这部著作仅已出版文字,就已达14万余字;此外,文中另配有插图36幅,表格200例.全文分10编37节80项,研究论述了运城盐池地形、水源、地下矿脉等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运城盐池从上古至近代晒盐技术的变化演进,以世界代表性盐矿、盐湖以及四川自流井盐井与运城盐池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用化学方法对盐池卤水成分进行了鉴定,科学分析其与气候的关系;由对畦晒咸水钩配“甜水”的原理探索,进行“卤水自然变化及降低浓度的研究”;系统研究了硝板的化学成分、成因、硝板晒盐法的化学作用以及其科学利用的工业计划.鉴于运城盐池著名的防水工程,著作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入手,对“疏水河渠”、“拒水堤堰”和“护池泄水滩”进行理论梳理与解释.可见,《运城盐池之研究》是一部完整的运城盐池科技研究专著.限于篇幅,此处仅择其对硝板相关的两点研究,即可管窥其对运城盐池现代科技研究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关于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运城晒盐,必须依赖硝板.晒盐时硝板上所发生的种种化学变化,是现代运城盐池化学研究的重点,而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又是最基础的重中之重.曹焕文曾在30年代即在运城盐池对硝板成分进行过实地考察与取样分析,并送至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进行鉴定.通过对多份硝板样品化学成分的比例进行对比与研究后,他第一次提出:运城盐池硝板的化学成分为“白钠镁矾”.这是运城盐池研究史上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至今仍是学界对硝板成分普遍接受的定论,例如:“解放后,经轻工业部盐源勘探队、山西省地质局214队、216队等单位先后在运城盐池进行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探得“沿盐湖分布”的17个硝板矿体中最大的3个矿体矿物“主要为白钠镁矾、芒硝、无水芒硝、钙芒硝及石盐”;柴继光也曾将曹焕文的“硝板成分分析表”及鉴定过程进行引用,并使用“山西省214地质队”1987年对白钠镁矾成分鉴定的“勘探报告”结果与之进行了对比,对曹焕文的硝板成分研究给予肯定.其次,关于硝板的化学作用.曹在《运城盐池之研究》第九编中总结提出了硝板的三个特别作用:“化学变化作用”、“吸热保温作用”以及“助长晶析作用”,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探讨.通过对“化学变化作用”的研究,根源性地解释了苦盐除杂的全部化学变化;“吸热保温作用”则将硝板透热度与运城盐池晒盐“热传导、对流、辐射兼而用之”的复杂特点进行了深入论述;“助长晶析作用”是以晶体学理论对食盐结晶过程的几何性质、物理组成、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由于这三个作用在解释运城盐池硝板晒盐独特生产方式方面的重要意义,曹的理论研究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的相关研究.例如,柴继光对曹焕文硝板作用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作了较大篇幅和较完整的引用;陈惟同、张正明等学者也在相关研究中借鉴或承认了曹的研究结论.

3运城盐池产盐技术演进研究

运城盐池古有大、小池之分,大池指地处古安邑段的盐池,小池即“女盐泽”.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有对小盐池“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的记述.曹焕文在《运城盐池之研究》中对此也通过亲历山西清源县生产白盐的场景的描述,佐证了已然滥觞于北魏时期的小盐池的畦晒.而这种技术的出现,则可推断在春秋战国应已开始,至汉代就已“通行为平凡之事实矣”;对于大盐池,由《水经注》所载“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可见,其成盐机理尚处于典型的“天然结晶”阶段.究其原因,曹氏分析畦晒技术的实现,非极端严格之条件不可得:“多雨地带不相宜,渗水地质不相宜,必须风力适当干燥合宜,方可利用天日蒸晒.”,从而认为大池不得畦晒,是因缺乏水利以杜绝洪水侵害,没有可以规则利用的晒盐卤水.《河东盐政汇纂》(卷之一•鲜池)内“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力.李唐以后,有制畦浇晒法”的观点,是将解池畦晒技术与之前原始的“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割裂.这显然是以“是否假借人智”来区分生产方式的简单的二元分类法,即:“垦畦浇晒”是人的发明,而“天然结晶”则全恃天工,没有人类技术的创生与介入.与之不同地,上述曹焕文的考证与结论最早提出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观点,即二者之间并非绝对明晰地割裂,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跃等而进”的.“垦畦浇晒”是公认的运城盐池独特的晒盐技术,然其“独特”之处既非“垦畦”,亦非“浇晒”.

它是古人利用天日、南风以及硝板上卤水化学变化等逐渐总结形成的产盐技术经验的综合,其技术关键是化学除杂;初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工畦晒,只是垦畦浇晒的“萌芽状态”.由于解池卤水中包含硫酸镁(MgSO4)与芒硝(Na2SO4)等产盐杂质,萌芽期的畦晒技术既未能认识杂质及硝板的化学本质,也不可能利用溶解度、饱和度等概念,以及利用硝板化学变化原理将杂质与食盐分离,从而导致所晒之盐仍然味苦而质差.硝板制盐以及“咸淡水搭配”技术的出现,正是古人为提高池盐纯度以改善盐质,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取得的技术突破.综上所论,“垦畦浇晒”可以分两个渐进形成的技术阶段来认识:以开垦畦地晒盐的初级技术(“初级畦晒”),以及以利用硝板和咸淡水搭配原理除杂晒盐的高级技术(“高级畦晒”),二者都是以畦地和太阳热能的利用为基础的天日晒盐技术.关于垦畦浇晒的兴盛时期,盐史研究一般论定其始于唐朝.但初级到高级技术的转变,关键在于晒盐时对卤水过滤除杂的实现,这必然发生在古代化学理论与实践大进步的时期.曹焕文因此将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炼丹术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拙文《曹焕文与中国火药史研究》论述了曹在20世纪20-30年代专门针对中国火药史进行的研究及成果,其别论述了他对中国火药起源的年代考证结论:炼丹术大兴的“魏晋之际是火药发明在技术上最可能的时期,南北朝则是这一技术‘公表于世’的时期”.因同为中国古代化学相关问题,在研究运城盐池晒盐技术演进时,曹将火药的发明与之发生了关联,并对苦盐除杂的化学应用进行了分析:著者研究中国火药之起源时,发现中国化学之开始,发端于医药,而化学之进步,则孕脱于中国之炼丹术.

盖炼丹术发端于汉代而盛于魏晋,……炼丹术系研究物质变化、药物性能,……而化学药品之性能亦逐渐认识清楚,……所以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及隋代而火药杂戏出现于世,并非偶然.食盐本为化学制品,而其生出又与各种杂质相伴,如芒硝、硫苦等有不易分之关系,非将此种杂物之性能清楚及其分离结晶之精细操作,而后方能做成质佳之盐.……但是炼丹术发达之后,药物之学进步,化学亦随之大形发达,而制盐术为化学操作之主要者,当然可能随之而较前进步,而将上代之苦盐,用化学之方法可能改善为质美之物矣.通过如上对炼丹术兴盛导致古代化学大形发达的精妙论述,曹焕文深刻意识到:魏晋南北朝炼丹术之发达,为不论火药起源还是池盐生产技术的突破,都提供了极大的历史可能性.解池著名的防洪水渠———姚暹渠修筑于隋代,结合本文上述畦晒技术出现的前提———防洪水利,曹氏一度推测其目的即为了实施解池垦畦浇晒的盐业生产.只因隋代文献未出现相关记载,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有对解池畦种时“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的记录①,证明畦晒在唐代应“通行已久”,人们对“畦晒之办法亦彻底明了,更对制盐方法之进步亦知其程度矣”,因而只能以唐考为畦晒兴盛之时期.总之,曹焕文对运城盐池晒盐的技术演进,持“发端于魏晋而成于唐代”的观点.畦晒的卤水自古取自“产盐之母”的黑河,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黑河遭洪水淤塞后,畦晒的卤水来源受到了毁灭性断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东场商人发明“滹沱”取卤的方法;光绪初年(1875年),盐井出现在运城盐池中.从滹沱或盐井中直接取出的卤水,同样需要灌入畦地中进行蒸发、过滤与结晶,池盐生产的工序较前变得更加精细,而垦畦浇晒技术,源于魏晋、成于唐而盛于宋,历经明清,一直蕴藏于经验科学的传统晒盐技术之中,直到民国时期曹焕文运用东西各方之学,从运城盐池产盐技术发展史中剥离出古代科学之精髓,更运用现代科学以揭开产盐技术之原理.

4结语

第4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牡丹;食用;发展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些诗词都是颂扬牡丹的观赏价值。实际国色天香的牡丹全身都是宝,除观赏外,还有药用、食用等价值。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牡丹的食用和保健功能更是被挖掘出来,对牡丹产业化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1 牡丹的食用之历史

早在秦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对牡丹的认识是通过食疗和药用价值开始的。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这是迄今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载。牡丹的根皮称“牡丹皮”,简称“丹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通过食疗可防治—些心脑血管疾病[1]。

据史料记载,牡丹真正的食用始于五代。《复斋漫录》中说:“孟蜀时礼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遣朋友,以兴平酥(兴平地方的一种糕点)同赠。清《养颜录》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烩亦可。”明清以后,牡丹食用品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糕点花酒、菜肴和茶,配料和制作方法也逐步完善。牡丹花制作饮食,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浓郁的香气终久不变。

2 牡丹的食用之发展

2.1 牡丹酒 牡丹全身是宝。根皮不但是一味中药,而且可以制成牡丹酒等保健食品。用牡丹酿制的牡丹酒,色味醇正。用丹皮泡酒,有活血通络、滋补的功效。山东菏泽采用高新技术,把牡丹花精制成国画牡丹系列果酒,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

2.2 牡丹油 我国是一个食用油料消费大国,油料作物种植多元化是发展方向之一。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且极少打药施肥,农民劳动强度低。油用牡丹的种植近几年在菏泽悄然兴起。2004年,牡丹籽经中国林科院分析,富含人体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优质蛋白、多糖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极具开发价值。2006年,牡丹专家赵孝庆将压榨好的牡丹籽油送到中国林科院,经化验证实: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竟然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现在,牡丹油产业化正在形成,牡丹油也成为游客来菏泽的必带品。

2.3 牡丹茶 具明·薛凤翔《毫州牡丹史》记载,毫州人春天剪牡丹芽,用泉水泡掉苦涩味后,晒干煮茶,清香特别,香味永久。现今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牡丹花瓣和花粉的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牡丹的花瓣和花粉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物质。含有的13种氨基酸中有8种为人体所需,且含量较多;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黄酮类。还有多种酶,7种常量元素和5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2]。牡丹花瓣制成花茶,有润肺清热的功效,常当药用。其中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1芽1~2叶制成的白牡丹茶,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美容养颜等诸多功效,是绿色健康饮品。

另外,牡丹花粉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开发美容和保健品有大潜力。牡丹花还可提炼天然香精用做糖果等食品业。菏泽牡丹有关研究机构和医学专家,选用牡丹的根、茎、叶、花瓣等原料,经上浆、烧汁等工序,制成“牡丹菜”系列,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具食疗药用功能。

3 开发食用牡丹的意义

牡丹具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先进、成熟的栽培应用技术,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然而牡丹每年只能开一次花,且花期较短,观赏价值虽高,但用于园林绿化其景观效果有限,大大影响了牡丹的发展。而“民以食为天”,食用能大大拓宽牡丹的应用领域,发挥其全身价值,促进牡丹产业化的形成,且其天然优质的食用价值更能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收稿:2013-05-12)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主编. 牡丹[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第5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研究西北地区及甘肃的历史地理、经济资源、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学者著述、社会动态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及专题的书目和索引是必不可少的检索工具。甘肃省图书馆作为一所具有近七十年馆龄的老馆,她在揭示馆藏地方文献资料,便利读者的工作上,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编制了几十种有关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这些书目索引运用文献工作的动态规律,揭示了文献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系统地提供了专题和科学的文献线索,给研究西北地区和甘肃地方的工作者带来极大的方便。笔者亦曾借助这些检索工具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深有所感,其中一部《甘肃地方文献书目》尤具特色。该书虽系油印初稿本,但已成为读者研究甘肃地方问题的必要的工具书、本文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试就这个《书目》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做一简要评述。

(一)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得名始于元代,建省则在清初。史前期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周展了农业,创造出种种农具,汉时开辟河西走廊,成为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有过重大的贡献。在甘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除金、银、铜、铁、镍、铬、锰、锑、汞等外,还有云母、石棉、滑石、硫磺、芒硝、金钢石、大理石等矿产。尤其是石油和煤的蕴藏在全国更是闻名。甘肃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黄河、洮河、渭河流域发现了各种彩陶、石刻和古器物。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处,均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和精美的艺术创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着辉煌灿烂的光华。

自汉代起,甘肃的学者就云起蝉联,其中有史学、经学、文学、哲学、金石、方志、艺术诸家。他们的著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且在科学上如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在两千多年内这些学者经过艰辛的钻研和努力,即使在是烽火连天、流离颠沛的岁月里,也未曾磨灭他们著述的意志。然而,由于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破坏,加之甘肃受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致散失和湮没了很多著述。仅就现在汇集搜罗的这一部分,已可见各种著述的宏富和成就的卓越,也可由此管窥甘肃文化发达和学者著述的概貌。因此,研究甘肃地方的历史情况,首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关于甘肃历史的书籍文献资料。而编制出一部详尽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书目,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则是功德无量的。

《甘肃地方文献书目》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书目。它包括了史、地、理、化、农、林、牧、水、气象、矿产、艺文、交通、财税……等多种文献。这些文献有近代、现代的,也有当代的。仅就本《书目》的“地方军事”这个子目上看:从清道光的《甘肃供支银两结册》到民国初年的《甘肃省民国三年起十四年止军费预算书》,从1942年甘肃省政府编的《甘肃兵役概况》到1959年甘肃省兵役局编的《甘肃省一九五八年民兵训练工作会议材料汇集》,其中收集了跨越136年间的文献,虽则只有49种,但通过这些文献的本身价值,亦可窥甘肃地方军事之一斑。

《书目》对甘肃省区的地方文献罗致详尽,可谓收录无遗。其中既有原始资料,也有辑录、辑注。如在“史料”一项中,仅收入张维“陇事摭录”就多达三十余种。举凡解放前后有关书目、索引、期刊、论文、剪报资料、学术著作及各种专书均在收编之列。资料版本除普通铅印本、刊本外,大部分为抄本、稿本、油印本、影印本、石印本,更有丰富难得的原稿本、写本、拓本和彩绘、墨绘等。《书目》编者在揭示馆藏文献上不遗余力。近代、现代的文献是构成这一《书目》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抄本占三分之二左右。就当代文献而言,反映建国三十年来的地方资料亦均有收录,也是洋洋大观。甚至《书目》中还收录了甘肃地区几个城市历年所刊行的市内电话号码簿。仅通过兰州市电信局1960、1963、1966、1975、1977年出版的五本电话号簿的对比,可以看出1960——1977这17年中兰州市政的改变,诸项事业的发展,各种机构的增设。它们真切地反映出短短十来年,兰州市做为一个省会的社会变化。另外,《书目》中的“酒泉揽胜”,系1962年2月17日及4月7日光明日报的资料剪贴,“甘肃风光”和“祖国的甘肃”分别为1962年、1964年的台历剪辑本,此亦表明编者对资料孜孜以求的精神。

《书目》对文献的收录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就文献本身而言),而通过文献又体现了《书目》的重点所在。如《甘肃各县舆地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甘肃省统计年鉴》、《甘肃历代地震记》、《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录》、《甘肃辛亥后四十年政兵民三变史料》、《陆洪涛督甘史料》、《国民党反动时期的甘肃》、《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专刊》、《解放前四十年甘肃政治概述》等这十种文献书目,就大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甘肃的历史地理。又如《甘肃经济建设纪要》、《甘肃之水利建设》、《甘肃之工业》、《甘肃地形与地质概略》、《甘肃河西荒地区域调查报告》、《甘肃农业概况估计》、《甘肃皋兰北乡自银厂铁硫锰铜等矿之初步观察,这七种文献,也可从中看出甘肃经济资源的大略情况。在文化艺术上,除去敦煌和其他几个石窟的艺术典籍之外,还收入了《淳化阁帖》、《西狭颂》、《赵宽碑》、《黄龙碑帖》、《五端图》等,这些文献也显示出了甘肃文化艺术的风貌。《潜夫论》、《黄帝甲乙经》、《李长吉集》、《空同于诗集》、《二酉堂丛书》、《乾象古今集说》这类集子更是说明了甘肃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奋力不倦。特别是,《书目》从“文献”的角度出发,收录了政治观点反动、歪曲历史事实的图书和反动机关、反动分子的著作。这是编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工作者提供正反两方面资料的一种探索(当然,这些资料是严格控制借阅对象的。这在编者说明中已有明确规定)。

(二)

《书目》分类组织和编排结构是严谨的。在编排顺序、分类、著录上,这部《书目》体现了便利学术研究的编辑方针,它的七个大类排列次序是:1.综合,2.自然科学,3.应用科学,4.社会科学,5.历史地理,6.文学艺术,7.图录。这种排列方式有异于其他书目的一点是将综合类置于首位,起了提钢挈领的作用。然后根据各种文献的实际,一一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从气象地质到行政舆图,紧紧相连,如贯一气。七大类中包括四十一个小类,在这些小类中又将有联带关系、内容相近的并为一项。如应用科学类中把“畜牧、水产、蜂蚕”和“市政、机械、化工”各并为一项。社会科学类中把“歌谣、传说”和“法规、司法”各并为一类,这种合并明显地表现出文献的内容联系,环环入扣,显得很有逻辑性。细读《书目》感受到编者良苦的用心和对“文献”认识的深度。

应用科学是本《书目》的第三大类,包含16个小类,收录文献569种,其类列如下:

1 卫生医药

2 农业

3 土壤水利

4 农业植物保护防治

5 农作物

6 园艺

7 森林治沙

8 畜牧、水产、蜂蚕

9 工程建设

10 道路、铁路

11 水利工程

12 灌溉工程,水土保持

13 市政、机械、化工

14 采矿、冶炼

15 制造工艺

16 商业

小类1“卫生医药”共收文献30种,卫生占12种,医药占18种,从《甘肃省卫生实验处第一期总报告》(甘肃省卫生处编 1936年)到《甘肃省卫生事业十年成就展览纪念画册》(甘肃省卫生厅编 1959年),有关甘肃地方的卫生防疫资料虽是寥寥数篇,但1936年至1959这23年的卫生防疫情况已略见端倪。医药部分从《甘肃的药材》(甘肃省商业厅编 1958年)到《甘肃省29个地区单位关于妇女闭经的防治及调查分析》(甘肃省卫生厅编1961年),所收医药文献可视为给卫生文献作注脚说明,作补充引正,因而使得这一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小类7“森林治沙”共收文献39种,森林14种,治沙25种,从森林保护到沙漠治理进而引申到植被保护,彼此参照,相互关联。把森林和治沙归为一类,这在编排上也是很科学的。上述这种归类编排,显示了该《书目》编制体例上的特点。

社会科学是该《书目》的第四大类,其小类排列顺序如下:

1 教育

2 民族志

3 歌谣、传说

4 社会

5 社会救济

6 经济

7 农业经济

8 工业经济

9 财政

10 地方制度

11 法规、司法

12 地方军事

这样列类,就反映文献资料内容来说,体现了其内在规律性,衔接过渡显得自然,给读者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在这一大类中,收录有关经济类的文献189种,又将经济细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两个子目,“经济”作为总论性类目列于前,又置工业经济于农业经济之后,让读者体会到文献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客观地、尊重文献史料的编排形式和分类序列在该《书目》中俯拾即是。此亦可以看出编者对甘肃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精细用心,以及分类编目这一过程中的勤奋劳作。

《书目》中每种文献都依顺序号、书名、卷数、编著者、出版年、出版者、册数、页数、装订和附注等十项著录。由于著录完整、清晰,突出了文献的价值,从编著者到出版年月,从版本区分到装订形式,虽不曾见到其文献,却给读者造成一种“似曾相识”的初步印象。如:

1369 甘肃乡试硃卷(光绪辛卯科 段成忠卷) 光绪十七年刊本 一册 线装 该《书目》并附有补遗及所收2461种文献的书名笔画索引。其文献细致的著录,给读者大大地节约了检索时间。

(三)

《甘肃地方文献书目》是甘肃省图书馆为研究甘肃及西北地区所编印文献书目之一。1978年3月和7月,该馆又先后编印了《甘肃地方文献索引1909——1949》和《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9——1949》,它们和这部《书目》相互参证、配合使用,为研究甘肃地区历史沿革、社会风貌、物候物产、地质变化、文化交流、民族宗教、教育变革诸问题的科学工作者解决了许多疑难。通过文献资料的有力提供,使这些研究工作者在不同的学科、专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书目》给研究工作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书目》也日益显示出它做为三次文献的真实价值。因而它得到了国内研究甘肃及西北地方史地学者的交口称赞,这是当之无愧的。

《甘肃地方文献书目》仅仅是一部初稿,荟罗尚不完备,但在编者的努力下,已经发挥出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益。《书目》与该馆近几年陆续编印的《地方文献资料索引》相比较,无论在收录文献的范围、编制体例及其特点上都是比较突出的。笔者感到此《书目》美中不足之处是:

(1)对“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所刊行的各类出版物,搜集似乎不够充实,显得空了一点。当然,也可能对这个时期收集的资料还未整理出来,希望能在日后加以补充。

(2)《书目》服务的读者对象是有一定范围的,但做为研究甘肃地方文献的工具书,在著录中似应对其中一些书名深奥、使读者费解的文献作出简明提要,也许这样《书目》就会更加完整些。

(3)民族宗教,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宗教”未单独设类予以突出。

(4)在分类方面有些地方还欠准确,如在“史料”中各种名宦表和事略,此类文献似应集中编列入“传记”中为宜。另如《甘肃新志》、《甘肃通志稿》可在总论性质的“综合”举列出,然后再将各专题分散在有关类目中反映出来,使之互相参照,这样,《书目》就显得更加系统有序。

第6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邱模炎、高峰、胡建民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年5月,定价:12.00元

【看点】

本书既适合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也是百姓了解“甲流”知识的理想读本

【简介】

本书以卫生部最新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为依据,由临床和卫生管理专家联合编写,准确介绍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特别是最新进展,并且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对中医防控流感知识作了专门介绍。

上架建议

疾病预防

美国汽车怎么了

王冀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4月,定价:33.00元

【看点】

本书是那些想宏观了解美国汽车工业历史和前景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简介】

本书通过全面解读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岌岌可危的汽车公司的窘迫现状,精辟剖析了这三大公司逐步陷入绝境的深层原因,对涉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内容层层递进,观点一针见血、精彩纷呈。

上架建议

经济

基于Verilog HDL的通信系统设计

陈曦等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年4月,定价:32.00元

【看点】

全书“理论-实践-实验”的编排方式旨在使读者在实际应用中事半功倍

【简介】

本书从Verilog HDL的基本语法知识开始,简要介绍ModelSim和Quartus软件的使用方法,再对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实践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FPGA的常用设计指导原则和实验指导。

上架建议

网络与通信

数学学习心理学

孔凡哲、曾峥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定价:29.00元

【看点】

本书要解决的是“如何当好数学老师”的问题

【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际,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全书以案例为载体,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配以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和拓展性问题。

上架建议

教育理论

月球足迹

田如森、史宗田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年2月,定价:36.00元

【看点】

大量珍贵图片为本书锦上添花

【简介】

本书介绍了探测月球和开发月球两部分的内容。探测月球部分重点介绍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我国首次月球探测活动,开发月球部分则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印度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制订的月球探测计划。

上架建议

科普

医药营销:医药代表实务(第五版)

上官万平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定价:65.00元

【看点】

一部系统指导医药代表入门和提升的著作

【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全面介绍了医药代表在营销实务中的有关知识背景和营销方法。上篇包括中国医药市场、药品招标采购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内容,下篇阐述了各项营销实务:调研、药品如何送达患者、销售工具的使用、演讲技巧及药品销售行为等。

上架建议

药学/市场营销

快乐生活万事通:家庭实用必备小窍门大全

李杰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

2009年2月,定价:19.80元

【看点】

生活处处皆学问

【简介】

本书根据现代家庭生活的需要,收录了各类生活中的小窍门,内容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医疗、居家生活、饮食健康、美容健身、用品维护等等,内容丰富详尽,旨在帮助读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难题。

上架建议

生活窍门

经方临证答疑

王付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月,定价:30.00元

【看点】

通过“问”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答”解决临证时的难题

【简介】

经方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而行之有效的方剂,亦即经典临床方剂。本书共三章,分别为经方临证思路、经方运用答疑、方方合用医案。前两章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答学习、应用经方中的难题,第三章重点突出理论学习如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上架建议

中医学

糖尿病用药100问

殷立新、张力辉、王绵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定价:15.00元

【看点】

小32开,便于读者随时查阅

【简介】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日常生活中需关注的一百多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所列问题涵盖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以及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六大方面。

上架建议

大众健康/临床药学

食品化学(第2版)

阚建全主编,谢笔钧主审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定价:43.00元

【看点】

本书对近年来食品化学各个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作了介绍和探讨

【简介】

全书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的六大营养成分、食品的色香味成分和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它们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第7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浅析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在地学方面,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高潮,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同时,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第8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药芯焊丝 存在问题 设备管理 生产优化 进展 探究

1 药芯焊丝的应用状况

(1)药芯焊丝是一种良好的焊接材料,这与其良好的运营优势有关,其具备比较高的生产效率,在焊接过程中,能保证产生的质量,实现其成本环节的有效控制,其具备良好的现实应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药芯焊丝应用体系不断得到优化,这几年来说,药芯焊丝应用逐渐普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际社会上也拥有比较高的知名度。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焊材不断被得到应用,无论是焊材总量还是应用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造船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对药芯焊丝需求的增加,这大大推动了药芯焊丝产业链条的完善发展。

早期的药芯焊丝应用技术是不成熟的,无论是其制造方法还是其他的应用渠道都是比较狭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缝型药芯焊丝不断得到应用,实现了现实工作效益的提升。这种焊丝实现了无缝钢管的应用,进行其长度的适当截取,在应用过程中,进行管内芯丝或者其他材料的补充,最后再进行管子两端的封闭,实现其药芯焊丝制作模式的优化。

(2)在药芯焊丝的早期制作过程中,通过对模拔的应用,实现其焊丝的成形,这主要需要应用到拉丝模,通过挤压力的影响,进行成形,最近实现膏状涂料模式的应用,实现药粉的直接添加,在此应用前提下,这种截面焊丝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其具备一定的应用效益,能够保证避免出现电弧不集中的现象,实现对熔滴过渡特性的减轻。

2 药芯焊丝生产工艺及其设备的发展研究

(1)随着国际药芯焊丝生产技术的进步,一系列的新型药芯焊丝制作模式不断优化,也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型应用设备。我们按照药芯焊丝的结构特点,可以进行有缝及其无缝型的药芯焊丝的制作。我们通过对其原材料应用的划分,也可以进行相关制造工艺的分类,比如盘元法、冷扎带钢法等,通过其成形的特点,可以进行全连轧法、分模拔法的分析。

连轧法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药芯焊丝制作方法,在钢带至成品焊丝的加工过程中,要保证相同连轧机的有效应用。为了实现其成品尺寸的有效控制,需要进行轧辊组的设施,当然其数量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通过对原料钢带尺寸及其成品尺寸的观察,来进行轧辊组的有效配置。瑞士产的某种药芯焊丝连轧机器,其具备比较高的水平轧辊组,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展开悬臂式机架的布置,实现其换轧辊操作的稳定运行。我国某公司的药芯焊丝生产线应用的也是连轧型机组,其机组的设计出口速度大约是每秒7米,焊丝出口直径具备不同的规格模式,通过对若干组轧辊的组合,进行张力调节活套的应用,实现各个组机架的焊丝张力等的控制。

(2)全连轧法也是一种拥有自身特点的模式。在同一台机组上,进行焊丝成形及其减径模式的开展,其工艺操作水平是比较低的,操作比较简易,其设备是比较紧凑的,并且所需要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引起体积比较紧凑,所以占地少。当然对于比较细的焊丝,其轧制是比较复杂的,因此需要进行拉拔工艺环节的应用,实现其细径焊丝的生产。受到轧辊尺寸的现实,其生产效率水平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下,较之轧—拔法低下。轧辊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加工精度及其材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本身也容易出现损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行设备费用的控制。

目前,国际上连轧法生产工艺是很少用到的,包括不锈钢用细径焊丝模式。上述两种应用模式在粗径堆焊焊丝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随着药芯焊丝生产线的完善,一系列的全连轧法的生产模式不断得到应用。目前来说,我国国内的某些焊丝公司运用美国某连轧机组进行堆焊焊丝生产,该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活中,药芯焊丝的工艺制造方案是比较多的,其应用设备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对产品结构的有缝型及其无缝型的分析,来确保其现实焊丝企业的发展,实现其钢带至成品焊丝的有效加工制造。

(3)轧—拔法的操作工序是比较简单的,其实现了成形环节、加粉环节、合口工序环节等的协调,上述几个环节都要在扎丝机上进行应用。从而有利于工作程序的缩减,保证其焊丝的有效生产。这种轧—拔工艺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制造工艺的工序比较简易,其拉丝环节相对于扎丝环节来说,具备更高的生产速度、更低的应用成本。所谓的盘元法就是进行冷轧工艺的应用,实现盘元的药芯焊丝的成形。该技术具备良好的应用效益,主要针对冷轧带钢的自身性质进行应用。

(4)在线焊合法的应用,是近几年提出来的,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应用,其技术设备日益完善。一般来说,钢管拔制法具备比较高的生产成本,并且其存在一定的潜在弱势,不能有效保证管内各个环节的药粉密度的协调,并且其生产环节是比较麻烦的,不是一体化的生产作业模式。随着在线汉和制作药芯焊丝工艺技术的进步,保证了药芯焊丝在上述应用条件下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其应用的焊接模式可以是高频感应电阻焊,也有激光焊等。有缝型药芯焊丝应以发展冷轧带钢轧—拔法为主,世界各国药芯焊丝发展历史和现状说明冷轧带钢轧—拔法是一种成熟的工艺,现在依然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生产方法。近十余年来由于冶金工业连铸轧工艺的发展使冷轧带钢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不仅使冷轧带钢不存在所谓的由于偏析造成的化学成分不均匀,在厚度公差上更可达到±0.01mm的高精度,而且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与盘元价格差距正逐步缩小。

3 结语

随着现代焊丝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冷轧带钢轧—拔模式不断得到应用,其实现了药芯焊丝制作模式的优化,满足了现代化的焊丝公司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其工作程序的简化,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静.药芯焊丝填充率在线测量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40-45.

第9篇: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 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