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轻工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轻工业的发展

第1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黔东南州;市场主体;减负;思考

一、黔东南州减负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与时俱进出台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政策措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黔东南州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制定了减负年度工作要点,开展企业负担调查、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促进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更进一步抓好企业主体减负工作,是黔东南州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主要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供电成本还待深入挖掘。近年来,黔东南州受全省电煤紧张因素影响,电厂发电成本高等影响,全省电改革效果不明显,电费让利幅度小,过网费及基本容量费标准较周边省份高;电价优惠幅度较小,没有达到改革预期目标,导致企业参与电力改革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呼吁综合(或联合)执法的愿望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体制已初步形成,但各部门的独立执法工作也带来了过多打扰企业正常运营工作,呼吁综合(或联合)执法的愿望也随之加大。

(三)涉企收费清单公布情况。企业对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表示认可,但也有企业提出,收费范围、收费标准未能列明,收费结果及相关资金使用情况不够透明,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

(四)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对惠企政策“不清楚”的企业依然较多。政府部门是企业获得惠企政策最主要的渠道。当遇到不合法、不合理增加负担的情况时,主要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维护自身权益。

三、下步工作主要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减费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进一步推动普遍性降费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部署,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归并减免政府性基金和合理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参与修订《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二是迸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和社团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三是延续“五险一金”缴存比例等政策。延长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生失业保险费率实施期限。

(二)进一步推进减税工作。通过实施“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统筹推进增值税改革,优化调整增值税税率,落实支持创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稅收优惠政策,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

(三)继续推进降低实体成本重点工作。重点推进降低用能、融资、物流等成本,落实电力、天然气价格改革措施,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加强州内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监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加强和改进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落实普惠金融和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公路、港口车辆检审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优化运输方式,降低货车空载率,推进冷链物流、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四)完善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以全国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积极配合贵州省减负办完善黔东南州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将其作为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重要平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研究和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增加并吸收涉企保证金、行政审批、行政检查等清理规范成果,完善平台发现问题、查处问题、觯决问题等机制,优化服务流程。

(五)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对公用事业、网络型行业等领域的反垄断执法力度。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平台,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推动部门间企业公共信息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证照分离”试点工作,提升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度。

(六)做好企业负担专项调查和评估工作。按照全国和省企业负担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有针对性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完成全国的企业负担评价调查相关工作。对调查中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和建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并建立反馈机制。同时积极配合省减负办开展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政策落实效果第三方评估工作。

(七)加强对增加企业负担行为的督促检查。加强对各类增加企业负担行为的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制止各种依托电子政务平台以及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等行政职权向企业提供经营服务的行为。制止行业协会商会依托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强制企业入会,或利用行业影响力以评比表彰、评审达标方式收取费用的行为。制止借公共活动及其他名义强制要求企业捐赠赞助、订购报刊杂志、接受指定服务并付费、强制占用企业财物等各种摊派行为。继续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继续将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保证金、检查和罚款等工作纳入审计范围,关注涉企收费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庋,形成督促政策落实和规范涉企行政行为的长效机制。

第2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部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第3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年轻职工;团建工作;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31-01

在企业发展中,年轻职工是主力军。当前企业职工流动性增强,年轻职工不断增多,相比企业老职工,年轻职工思想活跃、流动性强、纪律性相对较差。团组织作为企业与年轻职工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在做好年轻职工各方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结合年轻职工特点和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团建工作水平进行探究。

1 企业团建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传统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老一辈企业职工逐步进入退休高峰期,青年职工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团建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当前的团建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团组织作用的发挥。

一是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当前,随着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团组织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但在当前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更多地向技术、管理等岗位和领域倾斜,团组织人员配置相对减少,个体工作量相对增加。

二是团组织任务不断增加。随着传统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企业采取了鼓励下岗分流等措施来提升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益,减员增效措施实,对职工一专多能和一职多岗的要求逐步提高。团建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着传统团组织工作职能,还要承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其他任务,占用了团建工作时间。

三是团建工作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对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需求增多,团组织作为年轻人才培育主体,对年轻职工成才承担着重要职责,但受制于前两方面因素,加之团建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年轻职工培养机制不完善,造成团建培育人才渠道和方式单一,无法满足人才培育工作需要。

2 企业团建工作重点和创新举措

2.1 企业团建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团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结合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团组织的需要,结合基层单位年轻职工分布情况,科学构建团组织网络,实现年轻职工团组织全覆盖。要加强团干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团干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团干部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和凝聚力。同时,要严格落实团员准入、团费缴纳、活动组织等制度,提升年轻职工的“从团意识”。

二是塑造团组织形象,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良好的团建工作氛围对培育年轻职工、促进职工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研判,结合团建工作要求,做好团建服务企业发展的各类活动和信息宣传力度,通过特色团建活动开展,塑造良好的团组织形象,打造过硬团组织品牌,提升团组织影响力。

三是整合现有资源,促进职工岗位成才。要发挥团组织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团建活动开展,提升青年职工的责任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引导年轻职工更加自觉的投身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年轻职工工作技能,并通过宣传引导在年轻职工中形成较强的企业忠诚度,提升年轻职工奉献企业发展的意识。

2.2 企业团建工作的创新举措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团建工作而言,更要结合新时期企业发展对团建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当前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团建工作重点为切入点,积极创新团建工作思路举措,更好地发挥团组织服务企业发展的功能。

一是创新工作思路。传统的团建活动多是在团组织内部开展活动,与团员所在岗位接触较少,为此,要采取相互渗透、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团建活动与职工岗位结合起来,创新团建活动模式。要结合当前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年轻职工群团组织活动参与意识差、团组织工作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实现团建工作开放化和多元化,将团建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融合起来,延伸团建工作触角,改变传统团建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增强团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要把握加强年轻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团建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传统宣传资源,构建团建活动思想阵地,突出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大政方针、政策措施、经济发展、职业道德和形势任务教育,使团建活动不失本色。宣传中要注意结合年轻职工的喜好和特点,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以年轻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地职工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各项教育内容。

三是服务年轻职工成长成才。团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年轻职工,在工作中要注意深入年轻职工进行走访交流,征求年轻职工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年轻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发挥团组织的Y源优势,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服务年轻职工成长成才。要结合岗位技能需要,定期组织开展“一帮一”“师带徒”以及劳动竞赛等活动,帮助年轻职工提升工作技能;要组织年轻职工通过定期集体学习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当前企业职工多是一人多岗,要注重不同工作岗位年轻职工的轮岗交流学习,促使年轻职工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年轻职工思想活跃、文体活动需求较多的实际,定期组织开展特色文体活动,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和活动组织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培养年轻职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要以培养年轻职工的良性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设立“青年先锋岗”等岗位,定期进行评选表彰活动,吸引年轻职工更加自觉的投身工作、争当先进。

四是加强团干选拔培养。要注意在日常团建活动中发现和挖掘有思想、有能力、对团建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职工,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发展为团干,充实团干队伍、提升团干队伍素质。要建立团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权责、列出考核指标,倒逼团干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团干队伍始终符合企业发展对团组织工作队伍的要求。

3 结论

综上所述,团组织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对年轻职工成长成才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要结合新形势下对团建工作的新要求和当前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团建工作重点,创新团建工作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团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一、**轻工业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期间,全省轻工业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增长质量这个中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大台阶。浙江轻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而且为我国跻身世界轻工产品生产、消费大国行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轻工业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出货值547亿元、利润总额111亿元,分别占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的28%、35%和32%,分别居全国轻工行业的第4、第2和第3位。

2.产品品种大幅增加,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全省轻工业产品从改革开放初的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20-30万种。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进一步向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扩展。瓶罐装饮用水、精制茶、罐头、轻革、革皮服装、二次加工装饰板、软体家具、机制纸板、排油烟机、缝纫机、肥皂、日用精铝制品、文具盒、眼镜、塑料加工设备等一批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娃哈哈"、"雕牌"、"飞跃"、"古越龙山"、"康奈"、"张小泉"、"玉立"、"星星"、"东艺"和"传化"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3.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新兴行业迅速成长。轻工企业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不少主要技术装备达到了90年代国际水平。技术进步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非固化型汽车工业滤纸"、"金属卤化物灯"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比重逐步增加;不少新兴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轻工业的重要行业;食品、造纸、家电、皮革、塑料、日化、包装装潢印刷、电光源、工艺美术、金属制品等优势行业占轻工业的比重已接近70%。企业管理进一步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应用。

4.企业改革改组取得较大突破,开放型工业不断发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到**期末,国有和集体轻工企业已基本完成股份制为主的改制工作,广泛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轻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列入省"五个一批"的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轻工企业的四分之一。更大规模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轻工业出货值已占当年销售产值的25%左右;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改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逐年提高;企业跨国经营开始起步。

(二)主要问题

**浙江轻工业成就瞩目,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品结构调整尚难适应市场消费结构变化。低档产品多,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少,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新兴产品发展不快;一般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布点较为分散。造纸、啤酒、家电等宜于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组织普遍偏小,多数企业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小造纸、小印刷、小制革、小酿酒、小制罐等企业遍地开花。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不足,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停留在80年代以前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四是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能耗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甚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造纸、皮革、食品发酵等行业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轻工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轻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的国际新形势,面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国内新环境。面临三大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我国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轻工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轻工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制活力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转变。伴随着居民消费总体上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生活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排浪式消费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转变,轻工产品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而加快升级,不断向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拓展,不断向产品智能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伴随着加快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轻工业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结构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对轻工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轻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将长期存在;由于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加上体制性的消费约束,有效需求不足仍将是制约轻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面临国际轻工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深刻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有利于浙江轻工业加快产业扩张和产业升级。国际轻工市场格局变化加快,美国、日本及西欧等轻工产品出口大国多数变成了轻工产品的进口大国,这些国家将多数劳动密集型、发展潜力不大的轻工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用消费品除部分高档产品外均靠进口调节。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逐步缩小轻工业生产规模,增加轻工产品进口规模。这给浙江承接产业转移、扩大轻工制造和出口能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国际轻工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浙江轻工业产品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的轻工产品进一步向高档化、方便化、实用化、个性化、艺术化发展,高科技含量和符合环保要求的轻工产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将有力推动轻工制造技术发生关键性的突破。如果不着力提高产业素质,浙江轻工业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面临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加入WTO总体上有利于轻工业加快发展。**是我国加入WTO的适应期。从对轻工业总的影响看,机遇大于挑战。一是轻工业已成为外向型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二是轻工业具有较明显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分工与竞争地位,可以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扩大出口;三是加入WTO有利于轻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产业,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轻工业,有助于建立面向国际的生产经营体系;四是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可以加快轻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加入WTO对部分轻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冲击。轻工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对加入WTO的影响各不相同。多数行业的冲击影响不大,但对以农产品为原料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乳制品、味精等产品,对技术装备和经济规模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生产成本较高的大宗纸等产品冲击较大。跨国公司进入发展本土化生产,还将使轻工业面对更多更强的市场竞争对手。

三、**轻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轻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把浙江建设成先进的轻工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1.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预期**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出货值年均增长15%;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2%。预期到**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出货值达到1100亿元,约占当年销售产值的30%;利税总额达到400亿元。

2.企业技术创新有较大突破。到**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骨干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2-3%,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较大范围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大的产业化成果。

3.行业结构调整有明显进展。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将优势行业占轻工业的比重由目前的70%提高到**年的80%左右。加快规模经济要求较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造纸、食品等行业发展;着力发展家电、塑料、日化、包装装潢印刷、室内装饰等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行业;进一步提升皮革、电光源、缝纫机、五金制品等传统优势行业,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到**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利税超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利税超过2亿元的"小型巨人"企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年出口超过2000万美元的出口基地型企业。

5.壮大一批名牌优势产品。发展一批全国著名品牌,创立若干国际品牌;开发一批"四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创新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淘汰一批市场滞销、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消耗偏高的劣势产品。

四、主要行业调整与发展方向

(一)制浆造纸

立足技术创新,着力抓好原料、产品、企业、区域、投资结构调整,推进重点企业大型化和现代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建成全国先进的造纸工业基地。

--保持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前列。预期到**年,规模以上企业纸和纸板产量达到500万吨,年均增长10%左右。

--优化原料结构。到**年,木材纤维浆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20%以上;除保留少量用于特种纸生产需要的特种长纤维纸浆生产以外,逐步淘汰并最终停止自制化学草浆的生产。进一步扩大废纸进口,依托港口优势,建设大型废纸浆厂和废纸供应中心。积极探索林纸一体化原料基地建设,争取以合作林场的方式,在建立大型木浆生产基地上有突破。

--提高生产集中度。到**年,年产量10万吨以上企业达到15家,骨干企业的产量比重由目前的近40%提高到60%左右。以跨地区兼并联合为主要途径发展企业集团,支持重点企业规范上市。以骨干企业为支柱,重点在宁波建设全国最大的纸业生产基地,在嘉兴建设特种纸生产基地;从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着手,在富阳发展造纸工业基地;支持民丰、凯恩等发展企业工业园。

--优化产品结构。到**年,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占机制纸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20%左右,高档纸板占纸板总量比重由目前不到30%提高到50%以上,巩固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纸板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替代进口;促进信息用纸和高档生活用纸较快发展。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压缩低档产品生产能力。

--有效控制并治理污染。到**年,重点企业做到清洁生产。所有造纸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实现污染源的稳定达标和全面达标。积极推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扩大利用外资,加速造纸工业规模化、现代化。在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的基础上,拓展国内融资渠道,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造纸工业。

(二)食品

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紧联农业,依托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大力发展方便食品、特色食品、出口食品、传统优势食品,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

主要预期目标:1.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工业销售产值750亿元,出货值130亿元,利税总额140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2.形成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企业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企业15家左右。

--饮料行业。大力发展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重点扶持娃哈哈等重点骨干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开发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努力将绿茶饮料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

--啤酒行业。大力支持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以联合兼并为主要方式,提高生产经营集中度,实施名牌战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到**年,形成3-4个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声誉的品牌产品;形成2-3家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企业集团,其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50%以上。

--罐头行业。抓住罐头市场的新变化、新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实行内外销并举。以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充分开发利用柑桔、毛笋、芦笋、水产四大原料资源,保持出口桔子罐头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改善包装,提高质量,培育品牌,改变现有产品趋同化现象。

--黄酒行业。着力治散治乱,基本维持现有生产总量,加强黄酒新产品开发。以绍兴黄酒集团等企业为骨干,以品牌为龙头,实行规模经营。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规模。

--乳品加工行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质量。增加液体奶比重。城市型乳品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奶、酸奶、配方奶等大众消费产品。

--油脂行业。进一步发展烹调油、煎炸油、沙拉油、营养调和油等专用油生产;利用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脂肪酸及类脂化全物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制盐行业。重点调整结构,废转低产、劣质盐田,压缩生产能力;根据不同的饮食需要,发展多品种食盐;提高产盐区、蔬菜加工区和山区的碘盐普及率。

(三)皮革及制品

进一步推进全行业由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效益主导型转变,巩固壮大国内最大的皮革服装产销基地和重要的制革、皮鞋、箱包产销基地。

主要预期目标:1.**期间,保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10%。到**年,工业增加值62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出货值153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50%左右。2.发展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争取创立1-2个国际知名品牌。3.进一步发挥规模、技术、市场优势,建设好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区和温州鞋业基地。

--制革业:以耐水洗、三防革为主,保持猪皮革生产优势;扩大中高档牛皮、羊皮革生产规模,重点发展汽车座垫革、家俱装饰革,中高档产品比例提高到50%左右。开发利用新的原料皮资源,发展优质、低污染新型皮化材料;推广应用生物酶制剂、绿色环保型鞣剂、加脂剂和水溶型涂饰剂、无偶氮染料。在重点企业推广制革清洁生产和制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达标排放。

--皮革制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到**年中、高档产品比重分别达到50%和20%左右。全面推广CAD/CAM技术,着力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皮革制品用的新型高档五金配件生产。

(四)塑料制品

以农用塑料、包装塑料为重点,以工程塑料和化学建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配套和中高档日用品等塑料制品。预期**期间,塑料制品总产量250万吨,保持全国第二,年均增长10%左右。到**年,工业增加值78亿元;出货值85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25%以上;实现利税4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农用塑料制品: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栽培等所需的各种功能性棚膜、地膜和饲草用膜等;重点发展节水灌溉器材、渠道防渗的管材和防渗膜、不同类型的微灌(滴灌、微喷、渗管等)器材、各种土工材料。

--塑料包装材料:重点发展各种食品、饮料、药品等包装物,重点发展高阻隔包装材料、热灌装包装材料、保鲜材料、粮食储运的防霉防虫材料。

--建材塑料:重点发展大口径上下水管、新型室内上水管、热水管、燃气管、复合管与复合型材,各类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墙体装饰材料等。

--工程塑料制品: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汽车、航空、信息通讯、军工等领域各种通用塑料及配件。

加强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

(五)家用电器

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优化重组,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预期**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到**年,工业增加值43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出货值40亿元。中高档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15%的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60%的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85%的产品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新的优势。努力巩固冷柜、电冰箱压缩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洗衣机行业和具有较大竞争余地的空调行业;扶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饮水机、电热水器行业;电冰箱行业通过改制改组,重显发展活力;进一步发展智能化、个性化、节能和环保型的家电产品。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内先进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微处理器、传感器、微电子器技术,尤其是模糊控制技术、变频技术等在家电上的应用水平,大力推广CFC替代技术及其应用;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杀菌和抑菌材料、净化空气的光触媒材料、环保型材料等新材料;应用生物工程和人体工效学,提高工业设计水平,促使家电向健康卫生、使用方便、舒适宁静方向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家用电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重点开发家电产品与互联网的硬件连接器、软件通讯方式,实现家电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六)金属制品

进一步发挥排油烟机、压力锅、小型电动工具、建筑装璜五金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保持金属制品生产大省地位。预期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50亿元,利税12亿元;出货值100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35%以上。

--厨卫产品。发展新型排油烟机、发展燃气用具、水暖洁具。保持排油机,铝及不锈钢炊具的国内领先地位,扩大出口规模。攻克表面处理难点,推广应用表面处理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产品的造型艺术性和使用安全性。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建筑装璜五金产品。重点支持锁具、门窗及装璜用五金配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采用适用技术,攻克模具及热处理难点。

--小型电动工具。重点攻克电机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采用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提高行业设计水平。

(七)日用化学制品

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为支柱,以技术创新和企业重组为主要手段,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洗涤用品:大力发展酶制剂、表面活性剂及新型助剂,提高合成洗涤剂的行业比重,巩固洗涤用品的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发展加酶洗衣粉、无磷洗衣粉,加快发展液体洗涤剂,提高其在合成洗涤剂中的比重。支持以纳爱斯、传化等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的改组与联合,提高民族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香精香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强香精香料开发能力。充分利用独特的天然香料资源,发展天然香料生产。

--电池:大力发展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电池生产基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90年代水平;适应环保要求,重视发展绿色电池产品,逐步淘汰高含汞电池、糊式电池、镍镉电池等落后产品,到**年禁止生产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

(八)照明电器

着力保持节能灯、节日灯的国内重要出口生产基地地位。预期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0%;出货值50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65-70%;实现利税9亿元。

--结合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加快发展新产品。进一步提高节能高效电光源产品的比例,大力发展T5、T8细管径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加快新型光源产品与大型照明工程配套,实现金属卤化钨灯小型化、民用化,逐步减少普通白炽灯泡生产。

--加强行业引导和管理。重视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主要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扩大紧凑型荧光灯、节日灯及其他特种光源出口。鼓励和支持阳光集团等行业排头兵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推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九)包装装潢印刷

大力提升包装装潢印刷行业的现代化水准,加快纸制品行业由劳动密集向想技术密集型转化,整顿和规范印刷市场。

--以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目标为方向,促进装潢印刷行业技术升级。积极推广应用彩色桌面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数字式打样技术,实现设计、制版电子化;稳步发展胶印,推广柔性印刷技术应用,推进各种形式的防伪印刷技术的开发;实现印刷手段的合理结合,提高后工序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后工序加工的多样化和自动化。

--推动重点包装印刷企业上水平、上规模。支持湖州印刷、爱迪尔包装等企业向全国一流包装印刷企业发展;重点发展低克重、高强度的高档纸制品;大力发展精细包装装潢印刷产品,努力使浙江成为全国高档烟包印刷中心;以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为支柱,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包装印刷中心。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刷业管理条例》,加强行业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包装装潢印刷品营销活动。

(十)缝纫机

预期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1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出货值20亿元,占当年销售产值的60%左右。进一步将浙江建成国内重要的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

--加强行业引导和管理。重点培育飞跃集团等具有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建设好椒江缝纫机工业专业园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重要的缝纫机制造中心。加强企业联合和专业化协作,避免无序竞争。

--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引进人才和技术,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完成产品由仿制到自主开发的创新进程,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和实现替代进口。加大新型特种机和轻便多功能家用机的开发力度,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机、电、磁、光等科技运用一体化,提高高速、超高速机种在平缝机、包缝机中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改进零部件质量,在缙云建设好缝纫机配件工业专业园区。

(十一)其他

--家具制造、文体用品、工艺美术等行业:积极适应市场流行新趋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进一步形成文化型、装饰型、休闲型、出口型等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

--轻工装备行业:重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塑料机械等轻工机械,进一步提高精密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室内装饰行业:适应居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室内装饰行业。加快装饰材料及用品发展,提高室内设计、施工质量和产品综合配套能力。

五、促进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在基本完成企业改制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持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向规范的股份制发展,实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和集体轻工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大企业兼并与重组力度,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资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发展轻工业,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投资结构。

(二)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跨越。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建立面向轻工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产业指导意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产业竞争力

积极推动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轻工业跨越式发展。大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轻工产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检测(CAT),改造轻工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全球比较采购、全球销售和售后服务。

(四)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发展开放型工业

积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和完善新的开放型轻工业体系。一方面,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动轻工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导新消费,创造新市场。另一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发展对外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着力优化轻工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轻工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实现从单纯商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转变,从单纯出口商品到境外投资办厂的提升。

(五)加强行业管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管理新体制,实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政策导向相结合,引导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继续抓好"五个一批"重点轻工企业,培育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结合城市化进程,规划建设好重点轻工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轻工业生产力布局。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轻工业现代产业链。对部分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劣势企业。

第5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年轻党员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党员队伍中很多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加创新。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不断发民的新形势,对企业党组织来说,重视党建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年轻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企业党组织教育培训常见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企业党组织普遍在党员教育培训上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党员的教育培训也面临着新变化,当前的企业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培训存在以下的常见问题:一是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不同,党员的个人观念及接受新生事物的承受能力不同,部分党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会导致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成效有所偏差;二是部分教育培训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党组织的党员民主评议工作流于形式,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党员认为这样的教育培训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打击了党员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有些企业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出现“空档”,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教育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对党员进行新时期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等方面的培训,这项工作需提到日程上来;四、企业党组织中的轻党员比较活跃,思想开明,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流动性强,党性弱,很少关注企业管理事务和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不足,彼此间更是缺乏自主交流的动力。

二、加强企业年轻党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着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客观上,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党组织创新党员分类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不同专业、特点各异的年轻党员的梯队建设,促使年轻党员知识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素质,巩固和提升党在基层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因此,我们企业党组织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年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以激发年轻党员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三、企业年轻党员教育培训的方法路径

一、统筹资源,建立培养年轻党员的保障机制

上级组织部门要统筹企业党组织的党建文化教育资源,构筑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建立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在人、财、物等资源上予以重点扶持,全力打造一个颇具地方特色、针对性强的年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并建立相应的协调联动、活动统筹、日常管理等规章制度,将企业党组织的年轻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常态化。

二、科学部署,推进培养年轻党员的实体工作

创新党员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企业党组织应倡导以自主学习、自发交流为主,以有规模、有组织的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为辅。同时,注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1. 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党组织完成各教育培训网点的选址,争取尽快完成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步铺开对企业党组织年轻党员的分类建档以及教育需求的调研工作;2. 基地建成后,企业党组织要有计划地每月在企业党组织挑选相当部分年轻党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并邀请著名的党建工作专家、学者授课和安排到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参观学习,如参观党员教育基地、农业生态基地、文化培训阵地等,或者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名人故居等革命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各类品位高、内涵丰富的现场教育活动,让年轻党员真正地“走出去”,感悟地方的文化传承,领略当前的建设风貌,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企业党组织要在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活动的同时,建立配套的民主考评奖惩机制,对培训活动中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以及先进经验予以表彰。此外,可以利用企业党组织现有的党建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网络宣传和服务阵地,网上网下双平台推广年轻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吸引和影响更多的年轻党员,全面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加强宣传,营造培养年轻党员的积极氛围。

企业党组织要积极优化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针对各类型党员的特点,细化培训措施,落实教育培训的相关机制。建议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党组织年轻党员教育培训活动中的优秀事迹及先进经验,在广大党员之间营造互促互帮、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提升企业党组织颇具特色的年轻党员党建教育培训基地的品牌地位。

引入竞争,创建培养年轻党员的机制载体。

企业党组织对先进年轻党员应该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换言之,对年轻党员的要求要更高更严,以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企业党组织,在培养年轻党员时必须严把入党质量关口。近年,随着党组织在社会中的威信和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企业党组织吸收党员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申请入党的年轻干部将会不断增多。如何在人数众多的入党积极分子中挑选优秀人才作为发展对象,是企业党组织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企业党组织每年都严格按照上级的计划指引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对每年发展党员的名额都必须有一定限制,并上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配套推行竞争性入党机制,实行众中择优,优胜劣汰,将以往以“内部讨论”即靠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去物色和挑选来确定发展对象的形式变为“公开选拔”,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让选拔发展对象更“阳光化”。严把入党质量关口,将会更好地提高发展党员过程的透明度,激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年轻精英分子向党组织靠拢,有效地培养企业年轻党员。

结语

第6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约束;重新重工业化

湖北是一个工业大省,拥有一批重工业企业,如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工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样是各省市的经济顶梁柱。在目前日益凸现的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应该如何应对能源约束的挑战,健康地发展工业是一个还待解决的重要论题。湖北省的能源储量原本就不足,加上工业结构过重,能源消耗就更大,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出现重新重工业化,这使湖北的能源面临更大的压力。

一、湖北省重新重工业化

轻重工业之分是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1990年到2004年的大部分时间段内,湖北省重工业的比例高于轻工业的比例,轻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轻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重工业的比重,轻工业发展较为良好,势头较好,轻工业也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0年代中期以来,轻工业发展迟滞,使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工业“补课”、轻工业优先发展的成果丧失殆尽,重蹈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覆辙,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工业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湖北省经过1995年到1998年4年的重工业比例小于轻工业比例时期,1999年重工业比例再次高于轻工业比例,超出的比例高达21.6%,重工业重新占据主要位置,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而且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差距也在扩大,2000年二者之间的比例差距是23.2%,2001年差距扩大到26.2%,2002年差距高达34%,2003年重工业比例超过轻工业比例达34.4%。

二、湖北省的能源状况

湖北省是一个依靠重工业发展的内陆省份,2004年湖北工业总产值4960.25亿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1180.07亿元,重工业3780.17亿元。重工业又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的,能源供求平衡对于湖北省的工业来说就显得更加关键。

1、缺煤、少油、乏气。到2003年底,全省煤炭储量仅为50亿吨,不足全国的1%,每年需要的煤炭90%以上靠外省供应。2005年预计原煤产量800万吨,消费量8800万吨,进入“十五”中后期,全国煤炭需求急剧增加,价格大幅上涨,湖北省煤炭消费市场也一度处于紧张状况。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184万吨,仅占全国的0.8%。天然气资源分布于利川与重庆交界地带的海相地层中,探明地质储量2317亿立方米,在湖北省境内仅50.55亿立方米,占全国储量的1.2%,居全国10个油气田的末位。截至2003年底,累计采出量11.25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9.3亿立方米。2004年,湖北省能源基础储量对于工业的发展就更不容乐观。

2、水能丰富。2003年初,我省完成了全省水电资源复查工作,据该项工作统计,我省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是1823万千瓦,居全国第7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09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湖北省水电资源集中地,1994年12月开工兴建,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三峡电站2003年开始投产发电,3年来共安装14台单机70万千瓦机组,发电装机达到980万千瓦,累计发电957亿千瓦时;装机184万千瓦的清江水布垭电站,建设进展顺利;装机120万千瓦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2005年顺利开工建设。湖北水能虽然很丰富,是其他省市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湖北的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在15%左右,这个百分比相对丰富的水能资源而言,有些低了。

3、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质量有所提高。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0%降为2004年的67.6%;石油、水电等洁净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000年的28%提高为2004年的3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了一定的发展,优质能源生产比重有所提高。

三、湖北能源约束的来源

湖北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个能源大省,能源约束的状况越来越明显,湖北重新重工业化必然加剧这一状况。那能源约束的来源是什么?

1、能源供给不足。2004年原煤产量395.62万吨,消费量4726.04万吨,供给缺口3880.42万吨,2004年原油产量78.2万吨,消费量759.83万吨,缺口681.63万吨。2005年预计原煤产量800万吨,消费量8800万吨,供给缺口8000万吨。原煤和原油的供给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重工业的发展。

2、人均能源占有率偏低。从湖北的能源状况了解到湖北省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能源大省,据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4年湖北石油储量1062.1万吨,天然气储量40.4亿立方米,煤炭储量2.4亿吨,铁矿储量5.0亿吨,锰矿储量1365.9万吨,而且截至2004年湖北人口达6016.10万人。可以计算得出2004年湖北石油储量人均占有约0.1765吨,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约67.1531立方米,煤炭人均占有约3.99吨。

3、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我国存在的问题对于重新重工业化的湖北来说同样严重。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合计8457.96万吨标煤,比2003年增加1384.53万吨标煤。张晓平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1至2002年,我国GDP增长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9.7%,电力消费总量增长11.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高达1.21和1.46,从而引发全国性的能源供应紧张。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会造成湖北省面对更大的能源约束。多年来湖北省第二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在70%左右,但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重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用电占全省用电的65%左右。2003年在工业用电量中重工业用电量占80%,重工业每万元产值能耗为1417千瓦时,比轻工业多耗电678千瓦时。

四、缓解能源约束,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创新。政府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另一只手的功能,尊重工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统筹兼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工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产业优化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调节工业结构,使轻重工业比例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为工业作用的发挥打造良好的氛围。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郭熙保教授建议多运用经济手段,少使用行政命令。首先,运用市场机制激励和刺激人们节约能源。现在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那么就应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价格,提高人们的使用成本来达到节约的目的。其次,运用财政、税收、利息等经济手段来调节资源能源的供求关系,引导消费者、生产者节约使用资源,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应该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工作,对能源节约项目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光明日报》评论员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各级政府必须彻底转变GDP至上的倾向,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三废”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4、注重轻工业的发展。湖北省工业已重新重工业化,但轻工业的发展仍是有巨大的空间,进一步挖掘轻型工业的发展潜力,仍是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以要把轻工业的发展与重化工业结合起来,使轻工业在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上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和空间,借力重化工业发展轻工业,避免出现轻、重工业的阶段性失衡。通过细化产业和市场分工,提高重化工业内部的协调性,在发展重化工业中加快轻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J].财经问题研究,2004.

2、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3、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N].光明日报,2005-01-25.

第7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05-03

一、中国近年来主导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一)1978年以前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

1978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建国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等的破环,主导产业应当选择农业、纺织业以及钢铁工业部门,这样选择才能体现农轻重顺序发展;同时,为了振兴经济,也应建立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以提供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建设工业化合现代化积累资金,开拓市场。

根据相关调查,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农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等,而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由此可作出推论,中国当时的主导产业应该集中于农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进行这样的主导产业选择,也才能够充分体现农轻重顺序发展的思想。

然而,1958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出现的和“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热潮,使得主导产业选择在政策走向上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这种自上而下以群众运动形式执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行政命令与领导意图得到了始终如一的贯彻,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国产业政策中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状态。

在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和集中建设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的同时,中国也形成了如同苏联一样的以纵向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集中计划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间正常的横向联系被切断,资源配置的重心由基层不断上移,经济决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伸,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由企业上升至政府。

(二)1978—1992年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开始扭转计划体制之下“重重、轻轻”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了大的调整,产业发展重点有已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大力发展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家用电器产业和纺织工业迅速成长成为这一时期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的主导产业。同时,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业等,以及基础设施产业也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而中国各地重点扶持了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发展。

1979—1989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而家电工业年均增速达到90%左右,中国建立起了家电工业体系,但是家电工业与其他基础产业的关联程度不高,并且家电产业主要依赖生产技术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能力,家电产业也随即丧失了主导产业的地位。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满足人民吃穿用的投资和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由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和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加之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市场疲软。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其动力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思路的调整,以及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在农业方面,国家开始提高对农业的投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使农业生效率大大提高;轻工业方面,产业政策的倾斜,轻重工业投资比例的调整等等都为轻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重工业的发展开创了市场。

自重新认定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强大的社会需求自政府采取大规模投资基础工程、运用外汇储备大批进口机械设备等手段,赶出一个“洋跃进”。当时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中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加之中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稀缺,主导产业的发展在政府高投资的带动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979年,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作为经济特区而成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轻工业品开始走向国际,家电、纺织产业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产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在这两个行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国度较高的,家电纺织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制度健全的行业,他们为中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198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它是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对于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经营自,促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企业的活跃促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健全。

然而,这一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为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从另外一方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开,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中西部地区开始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下一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8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记者:周主任,您好!我现在最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轻纺城历经20多年风雨沧桑,面对市场的“烽火硝烟”,夺得全国同类市场的龙头地位,靠的是什么?

周如生:你说的没错,中国轻纺城20多年的发展可谓风雨兼程。国际贸易摩擦、纺织配额限制、原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及长三角轻纺“造城”运动等困难都曾不期而遇地席卷来。

在发展中,我们绍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加大力度对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如2006年4月,我县组织了大范围的国内纺织专业市场调研,发现中国轻纺城因产业支撑、交通区位、商业氛围等优势,目前在全国同类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尚不可动摇,但如果不加快实施市场升级改造,着力提升市场档次品位,安逸于小打小闹,极有可能落伍甚至出局。于是,在科学分析中国轻纺城固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市场资源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正在形成的市场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品牌优势的基础上,绍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轻纺城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深入实施市场升级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纺织之都,努力在现代专业市场建设上走在前列”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之首。提出了中国轻纺城“12345”的提升发展战略。

记者:能否跟我们讲讲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的“12345”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周如生:好的。“12345”战略即确立一个目标、坚持两方联动、把握三项原则、完善四大格局、推进五项重点。市场提升发展的“12345”思路,为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一个目标把握市场定位。加快市场升级改造,加强纺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与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努力把中国轻纺城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纺织品贸易城市、纺织科技研发平台和纺织品制造基地,致力把中国轻纺城打造成为经营规模最大、商务成本最低、交易品种最多、服务环境最好的“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

两方联动促使市场腾飞。一方面,坚持市场发展与城市发展联动。按照“柯桥就是轻纺城,轻纺城就是柯桥”的发展理念,调整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把柯桥城市建设与市场升级规划建设联动结合起来,以中国轻纺城为龙头,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升级与产业升级联动。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以“自主创新强化年”为载体,创新招才引智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才智力博览会,对接高等院校、境外猎头,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创立自主品牌,做强品牌经济;加大研发机构建设,组建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国轻纺城技术市场,做到轻纺产业优势与市场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升级与市场升级联动并进。

三项原则搭准市场脉搏。遵循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重在政府主导、形成合力,重在降低成本、优化环境,重在配套延伸、创新发展”三项原则。成立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在综合协调、规划调控、投资建设、秩序管理上的主导作用。成立中国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以政府绝对控股形式,相继启动东升路老市场区改造和柯北新市场区建设。同时,注重发挥市场业主与商会的作用,调动多方积极性,参与市场升级改造。成立轻纺城审批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对营业房转让、转租的规范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恶意“炒房”行为。通过实行“捆绑租赁、随报随核、以奖代罚”的联托运管理政策,确保联托运市场治安稳定、秩序良好。按照“错位发展、配套延伸”的原则,在严格控制同类市场无序竞争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服装服饰辅料、日用品、家纺、纺机配件、产业用布等新型业态市场,增强轻纺城的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公司化交易,有效促进中国轻纺城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

四大格局完善市场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细分、业态创新、南北共荣”发展要求,提出“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错位发展新格局,形成轻纺原料、纺织面料、家纺服饰、服装辅料、纺织机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要素市场集群。南部,全面实施11.6万平方米的东升路老市场区拆迁改造,原地新建建筑面积达22.2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市场,着力改善老市场区外部形象,优化交易环境;北部,全面启动6平方公里的新型业态交易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柯北服装服饰辅料市场一期工程,积极规划启动日用品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科创大厦等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家纺、坯布、染料、纺机、产业用布等新型业态市场规划,滚动发展纺织品各类要素市场,有效增强市场集群能力,不断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中部,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区一期招商与二期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集聚境外企业代表机构,确保已建成的60万平方米国际贸易区一期繁荣。抓紧30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确保今年底竣工,并力争建设、招商同步推进;西部,改造拓展30万平方米的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传统交易区,同期启动“大钱门”国贸区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轻纺原料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的龙头地位。

五项重点推进市场升级。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加快推进”要求,着力抓好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的五项工作。一是抓起点,加快统筹市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中国轻纺城市场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规划》与《柯北新市场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规指导下,实现市场布局的超前规划、科学定位与整体优化。二是抓重点,加快现代化市场建设。南部在完成拆迁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东升路市场区一、二、三期及老市场西交易区升级改造工程,力争东升路市场区一、二期在2008年6月前完工,三期及老市场西交易区在2009年完工。北部加快推进服装服饰辅料市场一期工程建设,并抓紧启动日用品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内陆直通关)、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轻纺城技术市场(科创大厦)等项目建设。中部抓紧国际贸易区二期中央大厦、财富大厦、钻石大厦、东方大厦等的工程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底前竣工,明年初投运。西部在完成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一期改造并启动二期改造的同时,抓紧启动“大钱门”国贸区建设。三是抓热点,加快市场规范化管理。出台《中国轻纺城市场管理办法》,制定市场经营秩序、工商税收、交通秩序、城建监察、物业流转、消防安全管理等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市场档次。有机整合市场资源,着手研究划行归市、分类集聚工作,对老市场市场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做到市场形象标志统一鲜明,交易分区科学合理,建立市场信息共享平台,降低采购商搜索信息成本,避免经营户之间的低价竞争。建设市场“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工商、税务、外经贸、司法、交通、营业房流转等职能集中中心窗口,实现“一揽子受理一条龙服务”,搭建起便商、利商、亲商、富商平台,促进市场和谐有序发展。四是抓难点,加快市场招商隆市。把新建市场区的招商隆市作为当前轻纺城繁荣的首要任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执行租金标准最低价、政府性规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组织赴境内外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针对性招商推介,吸引知名企业、品牌机构、经营大鳄等入驻新建市场。五是抓亮点,加快市场品牌营销。设计载体,加大投入,着力做足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体宣传文章。组织好境内外主流媒体聚焦中国轻纺城活动,创新理念办好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编制“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全面提升中国轻纺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记者:相对于国内其他同类市场,您认为中国轻纺城又有哪些特色?

周如生: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色:首先轻纺城有历史的传承之脉。中国轻纺城座落于浙江绍兴柯桥,绍兴拥有2000多年的纺织史,素有“千里闻机杼,日出万丈绸”之美誉。从手工坊到机器生产,勤劳聪明的绍兴人一辈接一辈,绵绵上千年,积淀了深厚的纺织文化。在改革春风的指引下,绍兴柯桥也从原先的一条“布街”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交易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世界布市”。

其次,拥有产业实力来源。没有产业支撑的商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抓手,致力于纺织产业的巩固提升,基本形成了上游PTA等化纤原料,中游化纤面料、印染印花、纺机制造和下游服装、家纺等配套完整的产业链,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

再次,把城市作为活力之源。2000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我们以新城建设为契机,依托市场优势,市城联动,化市为城,做到了市场扩张到哪里,城市功能就配套到哪里,实现了城市随着市场的规模扩张而拓展,市场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兴旺。

此外,品牌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特色。品牌象征着财富,标志着品质,积淀着文化。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产业的基石,是市场的精华。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推广“中轻城”商标,涌现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因此,招来了许多采购商,也因此引来了许多忠实的消费者。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国际化的潜力之源。中国轻纺城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目前,中国轻纺城的销售网络遍布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常驻中国轻纺城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71家,境外采购商日流量近1万人次,其中常驻境外采购商2500人,2006年实现纺织品出口达40亿美元。

记者:最后我想问您的是,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这个组织是什么性质?它主要有哪些职责?

第9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培养选拔干部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国有企业培养选拔干部的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越发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因此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尤其是领导人的能力和素质基本上决定了竞争的成败。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想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培养更多的领导人才。

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可以有效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趋势下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必然要对国有企业的体制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年轻干部在思想上更开放,更具有创新的意识与先进的理念,文化素质较高,知识面很广,最重要的是年轻干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而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而老干部的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开拓和创新的意识,很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无法提高甚至下滑。因此,要加快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国有企业的干部结构,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是关键。我们要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才能更好地贯彻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效益。

二、国有企业培养选拔干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1.不敢让年轻干部承担重任,对年轻的干部求全责备

当前形势下,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培养选拔干部时采用计划经济下的办法,选拔干部只看年龄大小和工作资历。虽然他们也认为年轻的干部有文化、有知识、有朝气和冲劲,但在培养选拔时仍旧带着挑剔和怀疑的态度,不信任年轻干部,甚至对他们求全责备;因此选拔的时候不让年轻干部承担重任,而选那些年龄较大的老干部,这样会严重打击年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浪费人才,对整个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在选拔和培养国有企业的干部时,一定要坚持大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好中选优。优秀的年轻干部对待工作热情、努力,且朝气蓬勃、富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绩优异,有特殊贡献的年轻干部,主流本质是很好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职位都要年轻干部来担任,年轻干部毕竟在生活阅历和工作阅历上较为缺乏,也很少经历过艰苦的工作环境的考验,在一些观念和问题处理上还有一些差距。这就要求在培养国有企业的年轻干部时,老干部监督和指导,争取在工作中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自身素质。

2.只强调国有企业的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些国有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因此在培养和选拔国有企业的年轻干部时,只看年轻干部的业务素质,严重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片面和狭隘的。因为国有企业不同于私有企业,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展经济和拓展业务,更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后继有人。因此,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考核和考察年轻干部时,不能一味只看业务成绩,而不管年轻干部的思想作风,对除业务成绩以外的一切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只是一时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但将贻害无穷,为未来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威胁。因此,这种重才轻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一手抓业务素质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放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国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没有一支业务水平很高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因此,在选拔和培养国有企业的年轻干部时,必须要重视培养业务素质,提高年轻干部处理业务的才能,在选拔干部时,业务素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但作为国有企业,而且是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在发展时就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培养年轻干部的时候,就要向他们灌输党的基本知识,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让他们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地走共产主义的道路。

3.年轻干部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监督、教育。

一些国有企业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很重视,不会对他们求全责备,害怕监督和教育会挫伤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对年轻干部在领导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造成影响。其实这种观点是由于这些国有企业不了解年轻干部的特点,这绝对不等同于“用人不疑”。年轻干部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较少,遇到顺境时容易产生骄傲自大和唯我独尊的情绪,而遇到逆境时又容易灰心丧气,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对年轻干部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和监督,除掉年轻干部身上的“骄气”和“娇气”。这也是组织对年轻干部的关心与帮助。对于主观放松学习和缺乏进取心的年轻干部,更要组织上严格要求,加大监督力度。在国有企业的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时,要建立特定的考核机制,增强他们对各种环境的应对能力。经常用党的宗旨和三大作风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让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将党和人名群众的利益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努力工作,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机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做好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才能使治国治党的重任得以承担下去,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2、3卷.

[2].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