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大数据时代影响力精选(九篇)

大数据时代影响力

第1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并购审计;审计风险

并购创造价值,然而在并购后期企业如何将并购效益达到最佳,即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并购整合一直是并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互联网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悄然而至,随之而来的必然会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又一波并购浪潮。因此,研究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活动及其风险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审计与大数据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一般指企业兼并和收购(M&A),是以目标企业控制权为标的进行交易,实现迅速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的扩张型商业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展,现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创新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与无限的可能,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国掀起又一波并购浪潮。2.并购审计。并购审计属专项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在并购双方拟定并购计划并签订并购协议之后,为达到提高并购效率,降低并购风险,而提供的包括财务报告审计等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由于并购审计不仅包含一般财务审计的目标,有的甚至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并购审计的目标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3.大数据。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普及,电子信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据已成为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大数据具有海量化、多样化、价值高、密度低和快速化等特点,更精确地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等,使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更有洞察发现力及远见。

二、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并购审计的特点以及大数据对于并购审计的影响,大数据下并购审计的风险包括四大内容:首先是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环境的影响,其次是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目标的影响,再次是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内容的影响,最后是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技术的影响。1.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环境的影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方方面都会受其影响,就企业并购活动来说,在并购准备阶段,大数据对于并购审计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并购环境上,例如通常来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不断随市场变化的产品生命周期。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把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例如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发掘分析,不仅大大提高了市场变化信息的及时性,审计过程中可通过市场大数据下行业中权威预测与评论等信息获取更具准确性的参考,同时降低审计风险。而并购企业的内部环境,如公司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企业监督制度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内容的审计也会加大并购审计的风险。大数据时代,企业往往会建立内部的数据平台以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在进行企业并购审计时,这些内部的大数据平台对于审计人员准确把握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的生产会计信息,充分运用职业判断降低并购审计风险起到重要的作用。2.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目标的影响。企业并购的一大目标便是产生协同效应,然而是否能产生确是未知数,这也是并购审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并购并不仅是并购双方有形资产的整合重组,更重要的应是优势互补,将无形的文化与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以期企业的更大发展。因此在挑选目标企业时,大数据便能显示出其魅力。数据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审计人员通过对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运营情况、发展特点、行业处境等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因素的科学对比分析,寻求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并购协同效应最大化,挖掘出并购后可达到的最大价值。3.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内容的影响。企业并购审计的内容中,对于对方企业的评估审计关系到目标企业价值,对审计风险影响较大,因此并购审计中评估审计的内容至关重要。对目标企业的评估内容比较广,比如,需要认真分析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目标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等;企业并购后联合风险也是并购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中发展战略是主并方选择并购对象和类型的基础,关系到未来企业运营状况。而大数据对于趋势与发展分析,特别是用有形数字所表现的信息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4.大数据对企业并购审计技术的影响。审计技术的影响因素多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最新技术应用。大数据对于二者的影响颇为明显,即在信息与数据的选择中,审计人员普遍运用抽样技术,然而数据如何选取,选取之后如何解读却因人而异。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与信息获取更方便、更全面,甚至可以基于全样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分析,减少了审计抽样的风险,从而对于这一问题提供更好解决的可能。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很多并购活动的失败。大数据时代以其及时性与数据充分性著称,因此,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对于并购审计风险的潜在影响不断降低。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的控制

上述风险的防范重点主要集中在提升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1.注重数据安全,提升数据处理技术是核心。首先,可以根据数据性质和审计需求设置权限等级,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减少数据外泄的可能性。其次,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处理,对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不仅需要Excel或审计软件,还要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缩小数据量,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并购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并购审计的风险。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并购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举足轻重,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灵活地运用审计方法、审计工具,组合式地解决问题、应对变化。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凸显团队力量。3.完善并购法律制度环境是保障。大数据在并购审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与制度环境。因此,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合理专业的业务规范是大势所趋。同时,在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时,既要借鉴国际会计领域的先进成果,也要兼顾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境内各类型的企业并购,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并购。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并购现状与成功条件的分析和思考[D].何丽.硕士论文,2010.

[2]企业并购专项审计和财务评价.[J].卢树华.现代商业,2009.5.

[3]企业并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熊梦云、彭卉.财会月刊,2013.8.

[4]企业并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何娅萍.时代金融,2013.7.

第2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行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TM76;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93-01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电力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电力行业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电力大数据的管理来实现对电力行业的管理,因此,大数据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一、电力行业大数据

最近几年,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进而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产业发展。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力大数据将会以飞跃的速度增长。鉴于此,我国电力行业应当抓住机遇,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的深究大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要强化数据治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对数据的挖掘以及分析高度重视,从而推动电力行业的输电、配电、变电以及用电等各个环节不断发展,同时能够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大大提高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对电力行业决策的辅助能力。

二、 电力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电力行业应用大数据,可以使得生产、输电以及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电力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较大。这是电力大数据最为重要的特征。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推进,电力行业中企业信息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智能电力系统的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这就使得电力数据的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电力企业中的输电、变电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电力数据来完成,通过仔细分析电力相关数据就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电力企业动态。

(二)类型较多。电力大数据所涉及的种类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等多种类型,电力大数据分类如此细致,能够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准确的找到原因,并快速提出解决办法。

(三)速度较快。这里的速度主要是指对电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速度。在电力系统中,业务的处理对于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一秒”时限是电力系统中处理数据最为重要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电力系统的数据处理任务,满足人们的正常用电需求。

(四)价值较大。电力大数据将电力发电、输电、配电、变电以及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综合,电力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够通过大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使得应用价值非常高。

(五)精确性高。以往电力工作人员都是通过手工计算、人力分析数据,难免会存在误差。电力大数据将电力运行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使得在电力监测、电费计算等方面的精确性大大提升。

三、智能电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相互关系

云计算的主要作用是科学处理及保存智能电网系统内部计算资源,充分发挥电网之间的沟通功能,为电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之上,大数据技术为电力行业的业务做好服务;从微观上来讲,智能电网是在电力行业中运用大数据的一种体现,总而言之,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大数据时代对电力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大数据对大规划产生的影响

伴随着配网规划业务的覆盖面不断加大,所产生的数据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提升数据收集存储以及分析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应用大数据,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提升工作效率。1、用电量的预测。根据大量的用电量历史数据,同时结合规划区域的面积和人口数量以及历史经济数据等情况,对本区域内的用电量进行预估,以此作为进一步进行规划设计的根据。2、多种指标的关联度分析。通过对从GIS、PMS等多个系统获取的众多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3、对空间负荷进行预测。在整个电网中,对每个小片区的占地面积、用地的类型以及容积率,再加上各个行业的面积负荷密度以及行业的负荷值等众多的数值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实现对远景年负荷预测的目标。

(二)大数据对电力生产产生的影响

在电力生产方面,运用电力生产MIS系统,同时再结合从地理信息系统中获取的众多数据,然后再依照不同地区的地形、能源分布情况以及气候因素等,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从海量的数据中,把对于电网建设有利的信息提炼出来,进而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对不同因素对电网输送功率极限的影响进行分析,设计出合适的电网输送功率极限,从而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因此,利用大数据,对影响输电、变电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选出最佳的输电、变电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优化电力企业的资产,同时还可以有效的管控其资本的支出。

(三)大数据对电力营销方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收集购电量、售电量和相关供电合同中的数据并加以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间接分析得出我国电力行业的大数据,还可以依据目前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自然因素等,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掌握规律,从而更好的制定营销策略。1、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上面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非常有效的对用电电量进行预测,进而实现对用电需求合理有序的管理,提升电力资源的使用率。2、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3、对于导致电费回收困难以及欠费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建立起客户信用等级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就可以大大的提升电费回收率,降低欠费率。4、使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后,可以比较容易的发现用户非正常的用电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偷电、漏电情况下的发生。

(四)大数据时代对电力安全运营产生的影响

在电力安全运营方面,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然后再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分布式处理,对大量来自监控系统的数据,比如环境监控以及工业控制等,进行综合的分析,提升对电网进行安全监测的水平。

(五)大数据时代对电力设备维护产生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将系统以及设备的检修次数、维修费用以及维修人员数量等数据和设备系统的一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实现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的发现问题,然后及时的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建立起对潜在问题出现的预测机制,进而建立起前瞻性的设备系统维护体系,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维护。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可以对电力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展望未来,“集约化、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必将成为电力企业提升自己管理效率的主要方向,而大数据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定会助推电力行业取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抓住机遇,利用好大数据,是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3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在发展中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将各项数据转换成可以应用的数据,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从基本性质分析,大数据的技术价值比较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变革,还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更新,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决策具有推动作用,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应用大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以改革,且将数据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能够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化管理。

二、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中,因为受到多年工作的影响,其传统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仍旧存在,这与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无法真正在新时期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其中。另外在诸多事业单位中,传统员工管理模式存在,人性化特点未得到全面发挥,无法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模式,这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将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时代性

通过对大数据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大数据时代下事业单位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且事业单位要想得到快速发展,那么则需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创新管理模式。从事业单位的发展特点分析,需要积极转变管理者理念,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

三、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措施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需推陈出新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了6种,包括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招聘、福利薪酬等,这六种机构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模式,其中在大数据时代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得到改善,则需要从这六种模式出发,不断推陈出新。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变革

在大数据时代中需要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加以改革,并针对性的构建大数据观念,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的变革。第一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人员需要具备大数据观念,不仅要具备战略思维,并且还要具备比较灵活的思维模式。第二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所遇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

第4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两岸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1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内涵分析

大数据是指在网络时代产生的巨大的数据资料。在网络时代,由于科技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信息资料创造与传输已经达到了一个巨大的规模,这种巨大的信息量无法通过简单的人脑或者软件进行衡量。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时代中的一些数据的撷取和考察往往能够直观的分析社会乃至经济的发展脉络。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而且往往在其中蕴含着很大的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可能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因此,我们应在对数据的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处理和分析,以对其规律进行一定的总结。这种数据的分析必须依赖一定的计算架构,通过云计算在达到所要的目的。大数据的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有了一定的新工具和新的计算体系,我们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分析,从而了解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大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其数据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数量等级,从GB、TB发展到了ZB、YB甚至以NB、DB来进行衡量。而且其数据类型众多,不仅包括一些网络上的文本,还包括大量的音频、视频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半结构化的数据。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数据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并且在网络时代需要提高数据分析出来的能力,以便采取较为快速的反应。

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两岸高校带来的一定机遇和挑战

在两岸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大数据时代给高校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数据分析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两岸高校的学生和老师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数据。当数据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时,数据的使用者就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正在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又由于高校处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在数据的处理方面更加的敏感和多样化。如何通过这些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来对学生生活进行更有效的分析和管理,正是两岸高校需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1教育决策不能只凭过去的教学经验,而要依靠数据来提供依据

大数据不仅仅在互联网技术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随着网络和社会的发展,它更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分析学生思想、观察学生行为的放大镜。大数据的使用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学生活动的分析,更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深入挖掘。大数据时代的两岸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数据的分析作为依据,而非仅仅依靠过去的教学经验和直觉。大陆和台湾的教学管理模式都融合了传统中国教育和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些长处,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更应该对依靠高科技的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合理的分析有效的数据信息,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2.2互联网领域的不断扩大使数据不断增长,使人难以分辨数据的价值

互联网的手段不断的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计算设备到社交网络再到电子商务领域,人们的生活在不断的互联网化。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碎片化信息也被不断的上传的网络之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得数据的综合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两岸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的数据分析,往往可能会受到这种巨大的信息流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在进行学生舆情监测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学生信息的泄漏,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难以被实现

在大数据时代,两岸高校对于学生信息的分析更加的突出一定的群体。在网络的时代,教师的管理观念的提升可以更好的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但是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对于宏观的教育决策进行一定的指导,还不能针对具体化的同学进行的一定的个性化的管理。两岸高校的教学基本现状也不允许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类似的教学管理。

3两岸高校应对大数据时代到来的策略

3.1在教育工作的进行中树立一定的大数据意识

根据针对高校的学生调查,其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同学使用手机网络来进行社交以及信息获取。针对这种情况,两岸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影响的大数据意识,提升对于网络时代的数据的敏感性,主动进行学生网络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积累一定的网络数据分析的经验,并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动态。对于学生活动的组织可以采取网络的手段进行一定的统计,将数据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的参考依据。

3.2组建专门的大数据分析的教师团队

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两岸高校要想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就需要提高自身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可以针对网络数据这一领域组建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对大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在数据分析的方法上使用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提高数据分析人员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社交帐号的信息,掌握其关心事物所在,掌握其思想动向,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进行一定的研究。树立立体化的数据分析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完善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在两岸高校的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中,均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长处,然而还需要在大数据时代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大数据时代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高校在进行大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要谨慎,对数据信息要进行妥善的保管,建立安全的保障制度,保护同学的隐私。对于数据的使用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保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确保大数据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被滥用。

4结语

两岸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必将对两岸高校的教育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两岸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02).

第5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74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己占总量的70 %,逾1.90亿人。仅在广东省,农民工的数量己突破2 700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占比64 %,数量己逾1 700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弥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已逐渐成为支撑城市工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于大部分劳动时间较长、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其获得市场收入并在城市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对其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其中不利工作环境的作用更加突出(俞林伟,2016)。而且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健康风险逐步积累,导致健康状况变差甚至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调查显示,流动时间为“5~10 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状况变好的发生比要比流动时间不足 1 年的新生代农民工低37.7%,流动时间为“10年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状况变好的发生比要比流动时间不足1年的新生代农民工低 68.7%(和红、任迪,2014)。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四 周 患 病 率 已达28.9%(蒋远胜、申志伟,2008)。同时,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受到各种社会排斥,无法合理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制度,这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状况维持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加强对该群体的健康投资,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对于增加其劳动力市场供给,提高其劳动力市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健康影响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理论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于健康与劳动力市场表现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对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收入以及工作时间影响等方面。 

健康与劳动力市场参与之间关系的研究可溯及健康人力资本理论研究。Mushkin(1962)指出,健康和教育同等重要,健康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劳动时间。Schultz (1964)认为,健康可以影响人们的期望寿命、力量、精力和持久力。在其他条件相等时,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Palloni & Arias(2003)、Jasso et al.(2004)等学者提出流动人口的“移民健康效应”,对健康与劳动力市场参与作了较好的诠释,即因为移民筛选机制及移民自选择,健康状况不好的移民可能发生回流,而健康状况较好者则会发生移民行为。McDonald(2004)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强调良好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工作的概率。Pilar & Tong(2010)等人在研究健康质量对劳动力市场退出的影响时,强调遭受健康冲击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将下降,有些劳动者由于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工作而被迫退出劳动市场。国内研究也显示,健康对劳动力的市场参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健康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力市场参与概率,同时健康水平较低的男性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也较高(解垩,2011;刘生龙、李军;2012)。而健康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农村劳动力参与工作的可能性将会增加3.48个百分点(刘生龙,2008)。 

在研究健康收入效应方面,国外学者更多关注身高、体重、卡路里摄入量等健康变量对农业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劳动时间,健康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Thomas & Strauss,1997;Huffman & Orazem,2007;Vogl,2014)。同以上观点基本一致,Dave(2006)认为,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劳动收入,而Sahn(2014)的研究也表明,健康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家庭的收入状况的影响十分重要,因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强度大,对健康状况的依赖性强。国内学者更多采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面板数据对健康收入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对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十分明显,健康不良对收入有负面影响,健康不良的人收入比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少(于大川,2015)。个人健康是决定家庭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从健康的经济回报率来看,农村人口要高于城市人口、女性群体要高于男性群体(刘国恩,2004)。外出打工人员从事更多的是高強度的体力劳动,只有健康状况好的人才能获得高收入(候风云,2004;秦立建,2012);营养健康水平与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王志刚,2009);健康状况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正相关,健康状况越差,参加工作的概率越低,收入越低,健康水平下降造成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明显降低(张川川,2011)。 

健康会对劳动者劳动时间产生直接影响。Grossman(1972)指出,健康与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健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减少生病时间,增加“劳动供给时间”。Thomas(2006)表明,健康水平的提高会使男性增加参与工作的时间;García Gómez(2010)认为健康会成为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阻碍因素,从而对劳动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国内学者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健康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影响。田艳芳(2011)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水平较差的劳动者会适当减少工作时间,而健康水平每降低一个级别,男性的劳动时间降低6.48小时,女性劳动时间则降低4.12小时。秦立建等(2015)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健康状况较差者比健康状况较好者显著减少了18.9%的劳动供给时间,一年将会减少21天的工作时间。于大川(2013)通过研究健康与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发现不同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的劳动时间供给是不同的,健康良好的家庭成员会产出更多的劳动时间。

   尽管以上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但现有研究在测量指标选择上,大多只采用较单一的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无法反映个体健康对其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综合影响。因此,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力图同时将收入与工作时间作为两个主要测量指标,通过对广东省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及劳动力市场表现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健康状况与上述两个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作用。 

三、数据与变量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在此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不同学者提出了个体健康的系列测量指标,如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热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疾病情况、自评健康状况(SRH)、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等(Strauss,1997;李树森,2010;田艳芳,2011)。据此,本文采用的健康测量指标主要包括BMI指数,四周患病率和自评健康状况,并由此展开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与劳动时间的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于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在2016年7~9月期间进行的“广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广州、佛山、深圳、东莞、潮州等20多个地级市,调查内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信息、工作情况、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以及医疗保险情况等多个方面。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9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无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 

(二)受访者基本情况 

统计表明,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第一,在性别方面,男性占46.9%,女性占53.1%,男女被调查者的比例较为均衡;第二,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者占多数为62.4%,已婚者仅占37.6%;第三,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或中专,共占68%,其次是本科以上的教育程度,占15.8%,而小学的教育程度的只有2.4%,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第四,接受过职业培训和没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数基本持平,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正不断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自身价值;第五,在工作岗位上,普通工人岗的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其他类岗位的,占27.2%,但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也各有17%,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已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工作,而是逐渐向技术和管理类岗位发展,当然,这也与他们逐渐提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关(见表1)。 

(三)变量说明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以工资收入和劳动时间作为变量;自变量为健康,选取身体质量指数(BMI)、四周患病率和自评健康作为测量指标;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等。其中,工资收入为被调查者的月工资收入;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5;职业培训也为虚拟变量,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为1,反之为0;工作经验=年龄-入学年龄(7岁)-受教育年限(见表2)。 

从表2分析数据体现了总体样本中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在月收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3 748.70元,而广州市2015年的月平均工资为4 986元,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比广州市平均收入水平低。在年龄方面,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4.74岁,总体年龄偏小。教育程度均值为3.06,所以他们的平均学历为高中或中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知识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自评健康的均值较高,代表其健康状况较好,这与他们的年龄普遍较低有关。另一方面,虽然他们的年龄较低,但是他们的工作经验却比较长,达到平均5.95年。在每周工作小时数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为53.14小时,比劳动法规定的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相差将近10小时,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加班现象比较普遍,这与他们主要从事的建筑业、手工业等行业性质有关。BMI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测量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亚洲人BMI指数的合理范围为18.5~22.9,而本次调查的BMI指数约为20.67,说明他们基本处于正常的身体质量水平,但略为偏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 

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的OLS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自评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p=0.019)。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的估计系数为377.891,符号为正,这一结果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评健康状况每提高1个等级,其月工資收入将会增加377.891元。自评健康虽然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但它与个人的客观健康结果密切相关,如患病率、死亡率等。一般认为,个体的自评健康状况越高,其个人的健康状况趋向良好生活自理能力也越好,所以主观的自我评价与客观存在的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它能够反映健康的心理和主观方面,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将对健康产生促进作用,也将对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四周患病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估计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p=0.031),结果显示,四周患病率的估计系数为388.886,符号为负,这意味着四周患病率每提高1个等级,会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减少388.886元。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医疗费用水平越来越高,“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户籍原因,在医疗方面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企业更是很少为农民工购买甚至没有为其购买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也缺乏购买医疗保险的意识和健康投资的观念,而患病将会使人们的工作时间减少以及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并且他们一般从事计件或者计时工资制。所以,当新生代农民工患病时,一方面他们要面对较大数额的自费医疗费用,一方面又因为疾病导致工作时间减少从而减少工资收入,这些都会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大大下降。

    从表3还可以看到,BMI指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但从回归系数的符号(为正)上看,BMI指数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BMI指数每上升1个点,则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将增加27.603元。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者BMI指数的均值为20.678,属于正常区间,但略微偏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普通岗位上工作,其所在的行业又集中在建筑业等对体力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很显然,在这些行业和工作岗位上,身体素质的强弱与其收入水平直接相关,BMI指数的提高意味着身体素质的增强,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取更高的收入。 

(二)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的影响 

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影响的OLS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自评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p=0.026)。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的回归系数为0.447,且符号为正,这意味着自评健康状况每提高1个等级,新生代农民工的周工作时间将增加0.447小时。自评健康状况是个体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得出的,当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较好或者非常好时,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相反,当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时,则会选择减少工作时间。 

四周患病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p=0.033),回归结果显示,四周患病率的估计系数为3.183,符号为负,这说明四周患病率每提高1个等级,新生代农民工的周工作时间将减少3.183个小时。与其他的慢性病和亚健康不同,四周患病率作为近一个月内患生理疾病的频率,假如患病不止一次或者比较严重时将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当月的工作时间,造成其工作时间减少,但是,如果这些疾病不是太严重,身体状态尚且允许的话,劳动者会更多的选择适当地减少工作时间,而不是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与田艳芳(2011)的研究观点一致。 

此外,BMI指数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的影响不显著。由表2描述性统计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的BMI指数的均值为20.678,处于正常的区间范围内,这些条件都比较符合他们从事的偏体力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他们能承受的工作时间也比较相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BMI指数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四周患病率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以及工作时间影响显著,四周患病率的提高会显著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其收入水平;第二,自评健康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工作时间都有显著影响,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劳动时间越长,工资收入也越高;第三,BMI指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时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作用;第四,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工作时间没有显著影响,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和工作时间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受教育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有显著影响,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职业培训以及工作经验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和工作时间的影响时间都不显著。 

(二)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了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显著影响作用,尤其表现为对工作时间和工资收入的影响方面。因此,要想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提升其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从改善其健康水平入手。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 

目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职业安全、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等健康问题,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及社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所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非常重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通过开讲座以及运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方式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健康状况的宣传及教育,帮助他们真正意识到健康的影响,确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投资意识。由于分析结果中显示体育锻炼、睡眠时间都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产生显著影响,所以,政府、社会和企业还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作息习惯。 

2.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近年来,虽然乡村地区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都有所增加,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也是医疗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和投资依然非常偏重于城镇地区,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在每千人口的医疗卫生人员数量方面,城市地区为7.97人,而农村地区仅有3.18人,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投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卫生院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现金的医疗设备;另外,政府还应该尽快加大农民工购买医疗保险的比例,加大新农保的报销比例。目前,农民工中参加医疗保险的仅占农民工总数的20%,农民工的健康保障明显严重缺乏,而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四周患病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显著,所以加快推进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十分必要。 

3.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居住条件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应该增加相关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地方常出现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有效的垃圾处理设备,虫害鼠害、通风不良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居住地的饮用水进行定期检测,确保他们能饮用安全合格的水源;应该注意垃圾处理问题,合理规划垃圾处理厂的地址,购置垃圾处理装置,及时派有关环卫工人来对虫、鼠等进行治理和捕杀,通过对他们集中居住的社区的物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和健康水平。其次,社会和政府还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场所,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更健康的心态,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最后,企业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严格按照法律和安全生产有关规定进行生产作业,从而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安全保护。

   [参考文献] 

[1] SCHULTZ T P.Human Capital,Schooling and Health[J].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03,1 (2):207-221. 

[2] DAVE D.,R.IINAS,S JASMINA. The Effects of Retirement on Physical andMental Health Outcomes[Z]. NBER Working Paper 2006,12123. 

[3] THOMAS D,ELIZABETH F,FRIEDMAN J. Causal Effect of Health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Experimental Evidence[Z]. working paper,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USLA,2006. 

[4] GARC?魱A-G?譫MEZ P,JONES A J,RICE N.Health Effects on Labor Market Exits and Entries[J].Labor Economics,2010,17(1):62-76. 

[5] PILAR G.,ANDREW M,RICE N.Health Effection Labor Market Exits and Entries[J].Labor Economics,2010(1). 

[6] TONG Y,PIOTROWSKI M.Migrationand Health Sele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 Population[J].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2012,31(2). 

[7] MCDONALD T,KENNEDY S. Insights into the Health Immigrant Effect: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Service Use of Immigrants to Canada[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04,59(8). 

[8] LU Y.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Health: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Data in Indonesia[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10,70(3). 

[9] 秦立建,秦雪征,蔣中一. 健康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8):38-45. 

[10] 秦立建,程杰,潘杰.健康对农民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103-108. 

[11] 张川川. 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1(4):79-88. 

[12] 于大川,赵小仕.健康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1):1038-1043. 

[13] 刘生龙. 健康对农村居民劳动力参与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8(8):25-33. 

[14] 田艳芳. 健康状况和健康冲击对工作时间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1(2):90-97. 

[15] 俞福丽,蒋乃华. 健康对农民种植业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5(4):66-71,111. 

第6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105-02

摘要:大数据的应用对资产评估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资产评估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化处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资产评估人才的主力军,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本文对大数据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特点,根据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资产评估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 资产评估 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零售业、医疗行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等领域。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资产评估作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重要中介机构,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更有效地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需要从人才培养做起。资产评估专业作为财经类学院重要的专业领域,更需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探索大数据背景下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大数据时代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资产评估信息收集和分析方式的影响

资产评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评估方法的应用需要采集大量的信息以确定资产评估参数。近年来,国内资产评估行业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2008 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印发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初步确立了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框架。2008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启动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公共信息依次是:机电产品价格数据91.79%、行业经济数据(上市公司数据)79.1%、宏观经济数据73.13%、企业价值模型71.27%、专家库60.82%。问卷中对价格信息的查询主要来自出版物、网站、市场、厂家、中介机构、朋友、专家咨询、内部积累和社会调查等渠道。这些途径中,缺乏统一标准,存在人为主观判断,从而带来了评估的风险。大数据的应用将改变这一现象,来自于互联网市场的海量数据使资产评估信息的收集更加迅速便利和多元化。

(二)大数据对价值分析的影响

科学的评估结果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和数据,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在信息收集和数据的处理方面提高评估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资产评估的工作过程是在对资产进行价值形成、价值构成及价值实现方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进行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丰富了资产评估的价值分析过程,在对价值影响因素和价值形成的分析中,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收集来自市场经济环境的、行业内的以及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价值形成特点和价值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科学。

(三)大数据对资产评估方法的影响

资产评估方法是评估人员进行价值估算和评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为主的方法选择,丰富了现有的评估方法,例如对房地产抵押和森林资源资产采用批量评估的方式。在传统方法的应用方面,大数据也在方法的应用和参数的选择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便利条件,例如,在市场法和成本法的应用中,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来自市场的相关信息;在收益法的应用中,对未来收益和风险进行预测时,大数据更凸现出其“预知未来”的特点。

(四)大数据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影响

大数据的应用使资产评估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加快速和便利,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增强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目前传统的评估结果以某一个评估基准日的一个数值为主,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未来的评估结果可能不再局限于一个数值,而是通过模拟不同的市场环境,给出不同条件下的可能结论,实现评估结论的动态性。另外,由于传统评估方法应用中,各个参数的确定很多时候受到人为判断的影响(如未来收益、折现率、成新率、差异调整等),大数据时代,客观存在的海量信息的应用改变了人为判断的弊端,增强了评估结果的说服力。

二、 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

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依然要遵循《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等相关评估准则的要求,基本的评估要素和评估方法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资产评估人员首先要具备资产评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例如,在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相关法律知识;较熟练的外语水平和阅读能力,熟悉电脑的操作;了解一般的企业管理常识,市场营销和对市场进行分析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具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等。在职业技能方面,主要包括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相关理论和方法;较强的事物理解和分析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

(二)大数据的识别、分析、计算和运用能力

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核心价值已不再局限于掌握评估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业务实践能力,而是用专业的眼光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加工,变为能够反映现实并有效预测未来的有效信息,这就要求资产评估执业人员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之外还要掌握对大数据的识别、分析、利用和计算能力,具体包括:海量数据的收集和识别能力,数理统计及其数据分析应用能力,编程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和有效利用模型进行批量计算的能力。

三、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大数据对资产评估的影响和大数据对资产评估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院校在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该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资产评估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培养目标和资产评估行业的能力要求进行具体课程的设置,并采用创新的考核方式培养新型大数据时代的资产评估人才。具体路线如下页图所示。

(一)人才培养目标

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复合式的,对于资产评估人才的能力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马云曾提出“人类已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DT时代的人才应该具备大数据的思想理念,同时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由此,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财会、资产评估等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检索、信息处理和利用等相关技能。高等学校应该本着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宗旨,培养学生具有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根据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基本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了解经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资产评估的理论与实务、各类型资产的评估方法的应用、运用数据库对资产评估信息进行检索和处理及分析的能力;拓展能力主要是对学生今后从事资产评估行业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培养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专业人士+项目经理”,使学生走出学校能够直接胜任资产评估的工作岗位。

(三)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资产评估行业尚处于信息化的发展初期,从业人员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水平也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的资产评估专业培养方案中也缺乏对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对资产评估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课程方面,除了目前已有的数学、计算机应用、语文、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以及财会、经济、企业管理、金融、资产评估等专业课程以外,增加与数据采集和处理有关的课程,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建模、网站分析等。

(四)考核方式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行政许可制度,资产评估行业迎来了一个新发展的转折阶段,资产评估师考试也将随之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应该因时制宜地改革其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推行“基础知识考核+核心能力考核+创新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期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首先,基础知识如数学、英语、经济、管理等基础课程是今后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依然以试卷考试为主;其次,核心能力考核中一部分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等理论课程,这部分以试卷考试为主,另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还可以开设软件实验课程,如ERP综合模拟实验、创业模拟实践课程,应该以模拟市场和企业环境的线上和线下实践操作为考核内容,以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和企业运营的效益为考核标准,对于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以计算机软件操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最后,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通过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真正走向资产评估工作岗位,根据其工作表现由校内教师和单位导师同时对其考核,以评价学生在具体资产评估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它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职业选择,如今,资产评估行业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转折点,面临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新发展和新机遇,高等院校作为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该抓住机遇,应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创新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跟上时代步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从而推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Z

参考文献:

[1]杨志明,施超.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国资产评估,2010,(9).

[2]孙奇茹.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N].北京日报,2014-3-3.

[3]涂新莉,刘波等.大数据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06).

[4]刘降斌.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5]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珍,王淑珍.中国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探讨[J].财会通讯,2008,(7).

第7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稳定性 影响因素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根据2013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2014年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农民工工作有关情况召开新闻会,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会中介绍: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现在已经占到农民工的70%以上。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和“返乡潮”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性与融入城市困难的反映。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主力军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来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他们稳定就业,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

相关文献简要回顾

(一)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有关就业稳定性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测量方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有:Gottschalk and Moffitt(1999)采用在职员工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工作小时数表示就业的稳定性;而Kirsten Schnb Ruch(2004)则认为就业稳定性可通过任期长短来测量,当任期超过5年才是稳定就业。国内学者张琦(1993)认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即是就业的稳定性。

对于影响就业稳定性的因素,国外学者从微观层面来看,将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关系、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选择工作的机会等)、经济机会因素(Muchinsky and Morrow,1980),以及人口统计变量(Amold and Feldman,1982;Lambert et.,2001)、制度因素(Zeffane,1994)等。国内学者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琦(1993)在研究了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和波动性后,将影响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因素归结为收入、资本、经济发展、人口、市场和体制六个方面。黄乾(2009)、郑鑫和蔡秀玲(2012)、张艳华和沈琴琴(2013)、谢金艳和刘加林(2013)等也分别研究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因素。对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陈昭玖等(2011)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受年龄、择业机会识别、工资、企业用工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李东琴(2011)认为个人因素、职位特征、社交网络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影响显著。上述学者的研究,虽然在微观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因素,但总体上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此外,较多研究将宏观与微观因素混在一起讨论,导致宏观、微观因素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由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所谓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每个人通过自身认知与调整最终找到合适定位的过程是千差万别的。那些多次换工,且其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较短,则说明其还没有寻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锚,还处于不稳定的就业阶段。

本文将借鉴职业锚理论,采用“平均就业时间”和“换工次数”两种不同的界定方法,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二分类因变量的Logistic模型,控制一系列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两个模型函数。假设Y=0代表员工就业不稳定,Y=1代表就业稳定,即表示就业稳定与否的因变量Y为一个二分类变量。本文将运用两种界定方式定义被解释变量Y,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估计,用以比较分析结果。

根据职业锚理论,员工目前所选择的工作都是基于自身对所掌握的工作经验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除了与被访者的工作经验(总就业时间)、个人特征(年龄、性别、配偶、子女、受教育程度、技能等)、就业单位特征(性质、规模、是否提供吃住等)有关以外,还与工作的获得途径以及社会大背景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假设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有k个,记为X1,……,Xk,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

(1)

式(1)中,β0表示常数项,βj表示第j个影响因素Xj的系数;β0与βj都是待估的未知参数;μi是随机扰动项。Pi为Y=1的概率,Pi/(1-Pi)表示“稳定与否比例”。当Pi/(1-Pi)>1时,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可能性大于不稳定的可能性,该员工有超过50%的可能性已经通过职业锚确立了自身的职业定位;反之,当Pi/(1-Pi)

(二)数据与变量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2009年珠三角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提供(在此对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表示感谢!本文的观点和内容由作者自负)。研究样本限定为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删去某些变量的缺失数据,2009新生代农民工有效样本为975份。

各个变量的定义与赋值以及样本基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1.工作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与非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不稳定性更强些,其一表现在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较短,其二表现在新生代农民工换工较频繁。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工作持续时间最短的不足一个月,而最长的达到138个月,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大于1,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差异较大。将该指标分组后的数据做柱状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约接近55%的人数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在1年以内,而工作平均持续时间在两年以上的人数仅占约23%。因此将平均持续时间1年以上的被访者归类为稳定性就业,将每份工作平均持续时间1年以下的被访者归为一类称为不稳定就业。

就新生代农民工换工次数来看,30%的被访者自打工以来从没有换过工作,16%的被访者换工1次,15%的被访者换工2次,18%的被访者换工3次,21%的被访者换工4次及以上。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自外出打工以来平均换工次数为2.36次。

暂且将换工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定义为稳定就业,将换工次数超过两次的定义为不稳定就业。

2.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被访问的新生代农民工性别构成几乎是男女等比例。从年龄上看,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15岁,平均年龄为22.88岁,年龄比较集中。正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偏小这一特点,因此有配偶的受访者仅占总人数的19.7%。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有无配偶者包含已婚丧偶或是离异者,所以无配偶者也可能有子女。有子女的受访新生代农民工年也仅占到总人数的15.6%,就此推测有无子女应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一点在后文的实证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正是因为有子女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较少,且调查数据也说明有两个子女及以上的被访者占比更低,因此本文不再讨论子女个数对其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上的占比为94%(其中,高中及以上的占比为54%),比第一代农民工有较大的提高。从职业资格技术等级上看,拥有各类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的占到38.5%。这组数据也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有知识、有技能、有活力的根本特点。这些特点同时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持续时间波动性较大。工作时间最短者仅工作1个月,最长者达到了213个月,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尖峰右偏分布形态。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按年份进行分组,分组结果如图2所示。

从住宿条件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选择在提供员工宿舍的企业工作,其次居住在出租屋中,少量员工选择居住在亲友家中或其他居住地点。从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签订合同的意识较强,62.5%新生代农民工与工作企业签订过合同。从就业单位特征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私有企业以及大企业,如53.5%的被访者就业于私有企业;22.3%的被访者就业于外资或是合资企业,44.4%的被访者在300员工以上的大企业工作。从工作的获得途径来看,靠亲友介绍的占到57%。参加过工作前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包括家乡政府培训与工作地培训)只占29%。因调查年份正值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考虑到宏观经济背景对农民工工作的影响,将该变量引入模型。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对工作产生影响的被访者占49.5%。

(四)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2009年调查数据进行估计,各个控制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就业稳定性两种不同界定方法对比来看,影响因素中一致的因素有性别、工作经验。职业锚理论很容易解释这一结果。职业锚实质上是指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员工以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是其自身职业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对性别角色的挑选(即不同性别的职业定位),以及自身在工作中积累的各方面经验的重要影响。

表2的估计结果也体现了两种稳定性界定的影响因素不同之处。在以每份工作平均就业时间划分的因变量Y1模型中,显著的解释变量除了性别、工作经验以外,还有年龄、用人单位解决住宿、平均住宿面积、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这几项指标。这几项指标对就业的稳定性都有正向影响,且也只可能影响就业时间的长短,似乎并不能解释换工次数的多少。在以换工次数划分的因变量Y2模型中,显著的解释变量则包括大专及以上、收入水平两因素。其中大专及以上这一指标说明知识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定位的理解,知识型农民工通过工作实践,依据自省和已被证明的才干、动机、需要和价值观,进行工作调整,以现实地选择和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2009年珠三角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采用“平均就业时间”和“换工次数”两种不同的界定方法,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职业锚理论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方面的体现,得出了以下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和工作经验会对其就业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直接影响其平均就业时间和换工次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住宿条件、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会对其就业稳定性产生正向影响,显著影响其就业时间长短,但不能解释对其换工次数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单位性质对其平均就业时间长度、就业换工次数有显著影响,他们在就业时会更多选择私有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从工作获取途径来看,亲友介绍工作对平均就业时间长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换工次数影响不明显。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前的技能培训对平均就业时间长度有影响,但对换工次数影响不明显。2009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对将近一半的被访者产生了工作方面的影响,但对仍有工作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并没有对他们的工作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当然,本文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数据所限,样本不够充分,可能会给模型估计带来微小偏差。

参考文献:

1.陈昭玖,艾勇波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谌新民,袁建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工资效应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黄乾.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J].人口研究,2009(3)

4.李东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9)

5.李睿,田明.进城农民工工作稳定性对收入变化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6.罗楚亮.就业稳定性与工资收入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

7.谢金艳,刘加林.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若干县市220份问卷调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5)

8.张琦.对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理论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

9.张艳华,沈琴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4个城市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13(3)

10.郑鑫,蔡秀玲.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

第8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了以“风险的一代”作为副标题的《2013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报告,通过数据和例证说明了全球性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中国青年就业难问题也在其中。

中国青年就业难最突出地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各地的高等教育规模极速膨胀,大学生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是1998年(108万,大学扩招前)的近7倍,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相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30万,再创历史的新高而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

急剧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专家学者也纷纷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国外学者从高等教育体制和性别的因素分析了年轻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Paola Potestio,2011:880-892)。国内已有的研究则大致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求职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等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李春玲,2012:45-46),根据发展的观点,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内因,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种原因之中,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则是其真正的内因。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基石,是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社会资本是桥梁,是人力资本得以展示的中介。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刚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家庭,比如: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状况、父母的收入状况等(郑洁,2004:111-118;文东茅,2005:58-63)。人力资本主要来自于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先赋因素包括性别、外貌、生源地等,自致因素包括所学专业、学习能力、外语水平、学校名气、政治面貌等(陈海平,2005:8-15)。

究竟作为人力资本之一的英语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否有影响,具体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我国全国范围内各大中小学、乃至大学的 “英语热”是否有必要和价值……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本视角,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以家庭背景、户籍、政治身份和学校类型等为控制变量,主要分析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①。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力资本对就业的作用的研究

1960年,舒尔茨(T.W.Sshultz)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著名演说,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产生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知识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跟研究的需要和个人的倾向,以及某个因素或者变量发生作用的机制、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则将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家庭背景这几个因素归为人力资本进行分析。

张安国和张宇明的抽样调查发现,高校的党员毕业生比非党员有着更高的入职薪酬 (张安国、张宇明,2013:129-134)。孟大虎等人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中共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结果影响力很大,并认为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影响 (孟大虎、苏丽锋、李璐,2012:24-25)。陈成文和谭日辉通过研究发现,学校名气地位获得机会和收入没有显著的作用(陈成文、谭日辉,2004:31-35)。

(二)关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

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学者张卫国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命题,认为语言附着在个人上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张卫国,2008:145)。全球60亿人口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母语是英语,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英语作为众多语言语种当中的一种,属于通过后天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的自致性的人力资本。作为自致性的人力资本,英语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和回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所使用和重视。

英语作为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对它们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广泛研究。Mohammod Moninoor Roshid和 Raqib Chowdhury提出,全球化和英语语言的关系暗示着在就业市场中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两位外国学者通过研究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的作用,认为英语水平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有着重要影响 (Roshid & Chowdhury,2013:68-81)。

英语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检验,大多数的研究和讨论一致认为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基于北京、贵州和辽宁的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范围有限;而且所选取的高校或者是普通高等院校,或者是重点大学,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没能囊括全部的高校类型,样本层次比较单一。如果在调查地区范围更加广泛、调查样本所在学校层次更加多样等情况下,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是否真的会产生影响呢?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和创新

人力资本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和结果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弗里曼研究发现拥有大学学历的工人收入水平不断下降;Thurow L.C.& Lucas R.E.B、Tinbergen认为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工资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这个影响还受到职位、工作技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干扰。我国的学者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黄敬宝,2009:192-200)。

那么,到底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主题。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项目对国内13所高校(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学院)进行的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具体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tata13.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变量间的列联表分析,以及相关变量的Logit回归分析。研究和分析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户籍等控制变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英语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和描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线性回归和Logit回归分析。在分析前对学校、政治面貌、英语水平等自变量进行了预处理。将“学校类型”分为3类,1代表重点大学,2代表普通大学,3代表高职院校;将“政治面貌”分为2类,0代表非党员,1代表党员;将“英语水平”分为3类,1代表不好,2代表一般,3代表好;将“性别”分为2类,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将“户籍性质”分为2类,0代表农业户口,1代表非农业户口;将“年级”分为6类,1代表大一,2代表大二,3代表大三,4代表大四,5代表研究生,6代表else(其他);将“家庭背景”细分为“家庭收入”、“经济评价”两个方面,并将“家庭收入”分为15类;将“经济评价”分为5类,1代表很不好,2代表不太好,3代表一般,4代表较好,5代表很好。因变量“就业”则细分为“单位类型”和“月薪”(对月薪取对数)两个方面,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政治面貌不同,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的人数比例也不同,尤其是在党员这一块,学校类型层次越高,党员的学生比例越大。第二,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年级变化随着非党员到党员政治面貌的变化而变化。在非党员人数比例中,年级越大,学生人数比例越小;在党员中,年级越大,学生的人数比例越大。第三,农业户口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52.12%减少到50.31%;非农业户口则从47.88%增加到49.69%。第四,公有制单位类型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35.57%增加到52.16%;非公有制单位类型则从64.43%减少到47.86%。

由此可见,政治面貌与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政治面貌的不同,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也随之变化,且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变化。

随着学校类型层次的降低,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小,从55.76%减少到23.96%;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则越来越大,从44.24%增加到76.04%。高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高;低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低。

(二)发现与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就业”细分为“单位类型”、“月薪”,我们所讨论的人力资本视角下英语水平及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就是指这些人力资本对“单位类型”和“月薪”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显著影响,这与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一致。比如有学者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知名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于非知名院校毕业生,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在体制内就业更具优势(董克用、薛在兴,2014:62);“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性别”对“月薪”有显著的影响,也与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陈海平在湖南所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对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 (陈海平,2005:11),胡永远等人的调查分析发现,“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后的工资要比专科院校高出约30.8%、“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出约16%,而性别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存在并且不断拉大 (吕康银、朱金霞、张丽,2013:163-167)。同时,这些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人们直觉所认为的,跟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

第二,“英语水平”一直是家长、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视且越来越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当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极为看重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许多学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我们应当深思英语是否值得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花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也值得用人单位认真考虑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有必要以“英语水平高低”为录用的关卡,更值得政府和学校反思对英语教学、考试制度的设置是否妥当和必要!

第三,“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也是人们认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的人力资本,也是许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孟大虎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保留工资水平就越高,否则该大学生就有可能宁愿不就业(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2012:88-89),黄敬宝的抽样调查提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1.528倍 (黄敬宝,2009:196)。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初值收入没有影响,与前面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在此模型中,“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和“性别”等控制变量的存在,对“家庭背景”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五、总结及讨论

本文通过对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主要分析作为人力资本的英语水平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本文使用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影响因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人们直觉认为或者盲目看重的东西(比如英语水平)其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影响并不显著。2014年12月,我国政府颁布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英语退出高考”,亦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注释:

① 本文所讨论的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对就业所包括的“单位类型”和“月薪”这两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6):31-35.

[2]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

第9篇:大数据时代影响力范文

目前,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和延伸。而财务分析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做好财务分析研究。抓住机遇,将互联网等一些新兴技术推向更新的高度。克服挑战,在基础上充分落实财务分析工作,预估大数据下可能存在的风险。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工作迎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这两方面内容的明确,从而为后续的探讨而奠定基础。

(一)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迎来的机遇

对企业财务分析工作而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给工作带来诸多方面有利的影响,促使财务分析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有利于提高财务数据信息的精准度

以往传统的财务中采用的是“漏斗式”记账方式,将原始凭证的结构化信息转记到记账凭证中。由于过滤了诸多非结构化的信息,这类信息会受到技术限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财务管理数据引起偏差,使数据整合的难度大大增加。最终可能会影响管理者决策。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之下,能够为财务分析提供经济数据上的大力支持,实现财务管理向共享式服务模式的顺利过渡。

2.有利于增强预算管理的真实性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预算管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处理的速度过于缓慢,处理的效率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且在内容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管理理论进行基础支撑。通过大数据的手段进行使用,可以更好的使预算的真实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的问题。

3.构建企业型数据库,避免财务风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科技因素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相对应的数据库,以建立数据库形式来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有效挖掘对自身企业发展有用的相关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可在多维度预测企业风险,提高防范意识,尽可能的避免财务风险,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4.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陈旧、内容繁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程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处理量。二者最后可能会导致工作量虽然上升但工作效率反而会有所下降。这不但会使企业发展缓慢,还会削减员工工作中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发展。利用大数据来建立模型筛查相关有效信息,可以更快捷的处理数据信息,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在对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使财务分析工作出现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分析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挑战:

1.依赖财务报表,不注重其他信息

传统的财务分析工作过于注重财务报表,而忽视非财务信息分析。具体来讲的话,一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对外投资核算等内容会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而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数据的处理结果可比性存在严重偏失;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坏账准备金比例等方面掺杂了财务人员的主观意识,是以估算得来的数据为主,导致数据的处理结果可比性存在严重偏失。这严重影响着财务分析工作的正确性,同时大数据下企业对非财务信息分析未给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获取最科学准确的结果。

2.大数据使安全性降低

大数据时代促使数据在趋于更加便利化,但同时其安全性也大大降低。因为技术的发展,让企业财务分析所得到数据信息的窃取变得简单化,信息在任何环节上都有被不法分子窃取的可能,造成失窃、泄密等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滋生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在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中虽采取一定手段,但在泄密事件发生之前,并未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泄密事件影响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

3.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整合度低,“去边界化”速度缓慢

在目前的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信息获取时速度会提升,运作的成本也会降低。但是财务数据需分别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同时提供。财务部门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的主要需求与侧重点不同,因此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存在许多合资公司与分公司的大型企业,经过长时间独立自主的经营,可能会出现各个区域间信息“边界化”。以上情况会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同时造成管理者在查看信息及决策时的不便。

4.对人员要求增高

大数据时代下对参与财务分析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发展中,工作人员还存在工作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存在老员工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而无法很好的胜任工作,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下做好财务分析工作的措施研究

对于处于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分析工作而言,及时抓住机遇并且克服其中的挑战,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呢?这一章节围绕于此而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可以为实际活动的开展而提供一些帮助作用,从而提高财务分析工作效率。

(一)重视非财务数据信息,做好实时分析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落实财务分析工作,企业可以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重视非财务数据信息,做好实时分析工作。财务分析工作中采用的分析方法不能过于看重报表数据,而是要引入非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在现阶段的财务报表中,企业人力资源、通货膨胀等因素还没有在报表中予以充分展现。为此,在制作财务报表中要关注这些影响因素,增加报表附注,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财务分析方法,以此来为财务分析工作的落实而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信息在增加的同时也加快了数据流转。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需要构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做好数据归类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落实数据的实施分析工作。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制定出一套信息收集与整理系统,在系统的带动下构建智能化的财务分析体系,及时、有效的挖掘数据信息,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财务分析工作。

(二)树立财务风险理念,提高财务信息安全性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落实财务分析工作,企业可以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树立财务风险理念,提高财务信息安全性。科技就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予人们生活便利的时候,也带来着一些不稳定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和影响。相对应的对于处于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工作而言,数据在变得便利、高效之后,在大数据的广泛普及的时候,信息相对比较公开并利用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稍有不慎信息很容易发生泄漏或者恶意篡改的情况,进而造成商业风险的产生,因此,为了提高财务信息安全性,首先是需要在意识领域树立财务风险理念,通过意识领域对这一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在行为的落实处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应对;其次,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注重数据的保密工作,利用新先进的科学高端技术手段,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以更好地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的科学型人才,对企业的数据运作进行管制,让企业在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资金,确保硬件配备能够跟上当前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一些安全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加强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整合度

企业要优化整合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做好一体化建设,将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信息系统等一些关键业务信息,增强各个维度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的可用性。利用网络发展与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地域间的封闭性与时间差异性,实现资源的实时性与共享性。在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财务数据支持,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更深层次的挖掘企业的价值。

(四)提高财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以及优化,才能更好地投入发教学工作中。当掌握数据分析能力的时候,财务人员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变化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财务人员要树立学习理念,学习适合的财务分析方法,立志于不断提升自身财务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促使财务分析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其次,还要善于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ERP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查阅思考,对企业的情况进行预测和控制,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行分解和规划,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财务人员要树立学习理念,学习适合的财务分析方法,立志于不断提升自身财务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促使财务分析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因此,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此来吸引优秀的财会人员加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之中,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