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精选(九篇)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第1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商业模式 创新分析

移动互联网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数据信息量的增长正在以几何倍数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早已进入“大数据”的时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大数据的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互联网推动时代的创新发展,也在不断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企业应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获取竞争优势,制定创新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市场、企业、客户以及盈利模式是现代商业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商业模式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策略方针,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以上四个纬度构造出适用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商业模式。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即是为提升企业效益价值而不断改进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维逻辑。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之下,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需要更加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重,设身处地从客户角度出发,设计出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构成要素的多种变化,以企业发展为根本,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商业模式的更新变革。最后,商业模式创新很可能将会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为企业的持久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二、大数据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创造经济效益,降低运营成本

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零售业、日用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有效信息并以此改进或生产新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消费,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此外,大数据的应用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对企业大量运营数据的分析,例如库存、运输等信息,优化完善企业运营程序,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节约企业运营成本,进而提升生产利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创造差异化优势

大数据时代下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差异性优势。大数据中蕴藏的信息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研究客户需求和消费的特点,通过对产品客户端用户消费查询数据的收集、市场调研数据的整理等,可以从客户的微细分、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位、市场的差异化划分等层面为企业创造经营优势。同时,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之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做出预测,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前瞻视角。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得独有的市场,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三、大数据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应培养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创造经济价值、运营成本、市场差异化等层面的竞争优势。但是,许多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十分缺乏创新数据思维,一些企业在更新自身商业模式或者制定新的发展方针时,甚至没有意识到要从数据的角度深入分析形势。创新数据思维的缺乏,必然会制约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具有一定创新数据思维的企业领导者,才会前瞻性地主动开发利用大数据,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尽快培养起大数据思维,重视客户资料维护分析以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变革。例如,企业应当向具备优秀数据管理能力的大企业观摩学习;企业领导人主动学习相关数据管理专业知识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经营状况,提升自身能力以领导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企业应创新业务流程

具备了大数据思维,企业便可以以此不断优化业务操作流程,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比如,企业应当转换营销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应当创新营销方式,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以适应人们新的消费方式,跟上时代潮流,这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销售效率,也能大量节约销售成本。另外,企业应当利用销售数据,尝试设置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部门,提高产品运输和配送效率。最后,企业应加强对销售和配送等基本业务流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创新企业业务流程,是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内容,将会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三)企业应重视客户资料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当重视客户资料的价值,及时完善客户资料处理系统。对于客户来说,使用方便、查询结果精确的客户端能够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和好感度会大大增加,进而培养出对企业品牌的信赖度;对企业来说,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有助于管理者快速查询出客户信息、分析出客户偏好习惯,以此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赢得更多的客户青睐,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大数据蕴含的商业价值促使人们不断地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特点,企业应当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机遇,创新商业模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06:47-51

[2]荆浩.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7:15-19

第2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数据急速膨胀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效果将直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其是国际贸易,它是跨越国境的货品与服务交易,能够使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得到调整,促进国际间的供求关系变化,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能够更加明显的感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贸易怎样在逆流中前进,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能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大数据;国际贸易;影响

现今时代数据膨胀逐渐加速,可以说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说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那么大数据时代就可以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带头人”,其广泛的影响力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国际贸易活动,大数据对其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大数据作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概述

大数据时代最早是由肯麦锡公司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与领域,是极为重要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标志着新的生产率的增长,以及消费者盈余的到来。数据的技术增长与膨胀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数据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大数据使人们的观念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大数据是全部的数据,并不是随机采样。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可以对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时还能够处理与某个现象相关的数据,不是随机的进行数据的采样。大数据是大致的方向,并不是精确的制导,数据的数量十分巨大,使得人们不能在对追求精确度产生兴趣和热情,对于大数据,人们不再需要对现象刨根问底,只要把握住大致的方向就可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关关系,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寻求因果关系,大数据时代,应积极准确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使人们明确事情正在发生。

二、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研究概述

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其实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跨国界商品、要素以及生产分工与流通的开始,国家贸易的研究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5个阶段。而大数据的研究却是一种新的研究内容和概念,数据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要标度,其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开始,大数据这一词从20实际80年代被提出后,直到2008年9月才在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中被广泛传播,但是一直以来对大数据的研究只是从概念、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大数据与国际贸易的结合研究很少。近年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交通等逐渐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与数据交流速度逐渐加快,流通方式也日渐多元化。怎样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的挖掘与利用实现贸易的发展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王碧宏、李连飞等人从在线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的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对大数据的规模、挖掘技术以及利用等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展进行了解读。曹云、王东、谢健明则是将大数据放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实际案例中,分析大数据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联系起来,辩证分析大数据对于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当前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并非空白,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广泛,只是对大数据的信息、挖掘技术以及运用等进行分析,明确其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并没有从深层次上分析其作用体制,因此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遍性,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还不到位,不能对新时代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大数据时代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当前数据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成熟的趋势,大数据的4V特征也逐渐凸显出来,数据的总量增长逐渐扩大,并且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势。种类以及来源也逐渐广泛,数据的价值日渐凸显。大数据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经济、卫生、军事、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一)大数据为贸易动因提供了新的来源

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发现,不管是哪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都是促进贸易开展的重要动因,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优势的来源。当前已经存在的理论主要是从技术、要素的供给,需求、产生生命周期等角度对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进行分析。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价值实现的重要原料,也是竞争的重要动力。有了大量的数据能够使国际贸易有新的优势来源。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成为国家竞争力构建的重要因素。大数据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贸易发展。

(二)大数据使贸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的贸易平台主要是实体贸易,商品以及贸易主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达到特定的交易地点进行贸易选择与磋商,使得贸易的成本和风险都得到提升。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品的参数具有可传递性,实现了电子化的交易货币,并且能够对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准确的分析,不栽受到传统贸易交易的时间、空间限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国际贸易平台逐渐发展,实现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不再受到传统实体贸易的影响,实现了在线的国际贸易平台,使国际贸易方式逐渐发展,为实体贸易进行补充与优化。

(三)使国际贸易的内容得到了充实

以往,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流动要素,人们虽然对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有所注意,但是并没有将其与商品、要素、服务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只是将其笼统的与贸易商品、服务商品掺杂在一起进行分析[7]。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更加注重信息流的重要性,逐渐衍生出了数字贸易、信息贸易,将消费者行为、市场定位以及生产者供应等放在比具体商品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企业或国家能够掌握好这些信息,就能够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投入到数据分析和收集中,使大数据实现了产业化的发展,数字信息贸易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

(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国际贸易利益格局实现了南北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以及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优势。近些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改革,想要促进贸易额的增长,改善贸易条件,使贸易地位得到提升,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环境下注重的是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增强其优势,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赶超有了理论依据。此外,科学的识别和利用大数据信息还能够使发展中科学得定位和预测国际市场的消费需要,避免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优化配置资源,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竞争中提升自身实力,促进经济地位的发展,转变贸易格局。

(五)大数据的发展使贸易风险出现

大数据是一种符号,不仅拥有其他科学符号的优势,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大数据运用中有一定的数据信息提取技术,大数据是一种快速、即时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便利性,能够实现贸易主体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使贸易信息广泛扩散,并且增加了贸易对手窃取的风险,会造成严重的贸易损失。此外,由于贸易信息中涉及到很多关于国家安全、居民信息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恶意的破解、利用,将对国家的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国际贸易安全的重视。

四、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建议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受到的影响,外贸企业会受到国际市场、国际形势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逆流而上,必须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够避免错失良机,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需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的人才比较匮乏,人才需要在短时间无法得到有效地满足,因此就需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开展短期培训,组织优秀人员出国进修等。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为高级的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保证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吸筹福利待遇得到提升,能够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使其积极的为国际贸易工作开展提供便利。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优势,实现大数据的公开与分享,2013年6月在英国北爱尔兰召开G8会议,签署了《开放数据》,对各国政府提出要求,要求其对数据进行分类,公开了14类核心数据,2013年7月,我国国务院也要求推进9个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实现政务、商务以及社会诚信发展,政府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为企业做好榜样,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实现政府的政务公开,促进诚信政府的建设。作为国家的外贸企业也需要建立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电商外贸企业,实现网络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的优势作用,实现产品信息以及服务的发展,避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化的信息,了解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客户间的联系,使贸易机会得以增加,能够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全球化、便利化特点,抓住机遇,把握住商机,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各国应加强贸易保护,我国应积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形式,实现外资结构的优化,把握住时展的机遇,在大数据挑战下积极发展,迎难而上,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提升国际经济地位。

五、结束语

当前,大数据中储存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包含在其中,在大量的数据下,数据信息的挖掘以及利用能够提高生产率,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竞争优势,为新一轮的发展明确生产力的增长点。在这种环境下,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将其提升到理论层次,使结论更具指导作用,能够为今后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大数据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影响等进行分析,使大数据时代下的国际贸易研究逐渐发展,更好的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作者:杨留华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梁丹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元集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06:1-9.

[2]吴书凤.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J].市场研究,2015,10:7-8.

[3]陈靖.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前沿,2014,Z2:118-120.

[4]薛静辰.浅谈大数据时代下我国进出口贸易该何去何从[J].才智,2014,03:9+11.

[5]谢健明.大数据时代与自由贸易区[J].经济研究参考,2014,10:46-49.

[6]李连飞.在线国际贸易面临大数据挑战[J].商,2014,20:144.

[7]周经,刘厚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与我国技术创新——基于1998~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58-62+88-89.

第3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 贸易条件 行业调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战略,为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国内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已发生贫困化增长,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这些研究大多从比较优势变动或贸易条件的单方面指标来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动和存在问题,所以本文试图结合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两个因素来综合考察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发现不同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的变化的趋同性与趋异性。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1.比较优势测度

(1)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其公式为:RCAij= (Xij/Xi )/(Wj/W)

其中,RCAij 代表i国(地区)j产品的显现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j产品的出口额,Xi 代表i国(地区)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j 代表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W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

RCA指数考虑了不同国家和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侧重一国的出口绩效。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2)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

国际专业化指标是由Lafay(1992)所提出的。

对于某个特定的国家i,某种特定的产品j,该指标定义为:

其中, Xij代表某种特定类型产品的出口, Mij 代表这种特定类型产品的进口,N是所有进出口货物的种类。

根据公式,给定每种产品对贸易总额所做出的贡献,可以得到ΣNj=1 LFI=ij=0 ,所以,那些 LFI=ij 大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该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深;相反,那些 LFI=ij 小于0的,表明该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比较劣势,该值越小,表明比较劣势越明显,在该产品领域实现的专业化程度越浅。

2.贸易条件测度

(1)价格贸易条件(NBTT)

用公式表示为:NBTT=Px / Pm

其中, Px 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该式表明出口单位商品能够购买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2)收入贸易条件(ITT)

用公式表示为:ITT=(Px / Pm )×Qx,其中Qx 为商品出口数量。

也可以表示为ITTt=NBTTt×Qxt ,其中, NBTTt和Qxt 表示t期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取本文计算值;其中Qxt=,qi0 表示第i种商品基期的出口数量。

这一指数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产品分类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08年HS分类四位数水平的类商品的1149个产品的进出口数据为样本(由于HS编码第19、21、22类商品的特殊性,其四位数水平各产品历年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故在计算时剔除了这几类商品)。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国研数据-对外贸易数据库、2001-2008年HS分类商品进出口数据。

2.产品分类

为了分析需要,本文把HS编码下的19类商品合并成R1-R5 5个相关类别:

R1―表示农产品类商品,包括HS1、HS3和HS4三类;

R2―表示资源类商品,包括HS2、HS5、HS9、HS10、HS13和HS14六类;

R3―表示劳动密集型商品,包括HS7、HS8、HS11、HS12、HS15和HS20六类;

R4―表示技术密集型商品,包括HS6类;

R5―表示资本密集型商品,包括HS16、HS17和HS18三类。

二、各类产品比较优势的测度

(一)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测算结果

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的各类商品的RCA值,如表1。

表1 2001-2008年我国各类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结果

(二) 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得到2001-2008年各类商品的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的测算结果,如表2。

表2 2001-2008年各类商品国际专业化指标测算结果

三、各类产品贸易条件的测算

(一)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测算各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时,分别选取各类商品下所包含的HS四位数水平的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数量及金额数据,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二)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2001-2008年五大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测算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总体来看,2001年以来,我国总体贸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来看,原先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行业,其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原先就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其恶化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多数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也均在不断恶化,各类商品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基于数量上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偏低,贸易结构仍不合理。从综合比较优势与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可能已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我国农产品类商品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不明显,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比处于劣势地位;其国际专业化指标LFI值在前期均大于0,说明该类商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在我国商品贸易结构中属于优势商品,但其优势在逐渐下降;其价格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但是由于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所以其收入贸易条件还是呈不断改善状态。结合4个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产品类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逐渐弱化,粗放型的贸易政策并没有改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虽然该类商品在我国内部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其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3.资源类商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专业化水平均处于五大类商品中最劣势的地位,且其劣势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国际专业化水平指标LFI历年的恶化速度非常快,说明该类商品在国家商品结构中专业化水平很低。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虽然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很多,但是其价格贸易条件也还在不断恶化中。

4.劳动密集型商品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商品中的优势商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也是最显著的,这是我国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的体现。但是根据测算结果显示,其RCA值在下降,且其专业化水平也没有大的提高,价格贸易条件也是处于恶化状态,说明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有所弱化。

5.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值和国际专业化水平值均处于劣势地位,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且其价格贸易条件也在逐渐恶化,高新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

6.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产品中处于中等比较优势地位,其显性比较优势还在逐渐扩大,说明其出口份额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国家商品结构中,该类商品的专业化程度仍不够高,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逐渐改善。在考察期内,该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呈上升趋势,也是五类中唯一价格贸易条件在改善的商品,其收入贸易条件也是在不断改善的。

(二)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前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外贸行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外贸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与收入条件改善并存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还是主要靠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政策。实践和各种数据分析结果都证明,这种外贸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我们必须在提高出口总量的同时,走质量提升的途径。在提高出口产品利润的同时,更要提升出口的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产品的贸易条件,从而提高贸易获利。

2.提升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保持并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有利的比较优势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但是其比较优势的不断下降也应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3.降低出口产品在资源和能源产品领域对国际的依赖。国内钢铁、原油等原材料产业耗能高、产能低,致使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原材料需求大,依赖性强。要改变这种现象,势必要加快我国钢铁等原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减小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从而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技术类产品历年出口份额也不高,过度依赖进口。要改善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现状,必须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就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转换。在保持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等途径实现集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s.1965(2).

[2]Lafay G.The Measurement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1992.

[3]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

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7).

[4]姚晶晶.浙江贸易条件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

江工商大学.2008.

[5]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6]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博士

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白英姿.跨越比较优势陷阱[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

学,2008.

第4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一、贵州六盘水市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大数据――“未来的新石油”,正成为继云计算、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六盘水应顺应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努力探索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方法和路径,全面整合资源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而积极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正是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的新途径。

(二)有效提升六盘水市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效率

通过大数据,推动全市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普及大数据应用,将为广大群众在出行、消费、旅游、学习、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信息查询、移动支付等应用体验,有利于构建全新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

(三)有利于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第一,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决策中来,这就有效拓展了政府决策的主体范围;第二,对大数据和动态数据信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政府决策对象的科学认知;第三,大数据的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决策成本;第四,大数据及其分析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二、贵州六盘水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

从全国来看,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水平,贵州均排名靠后。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六盘水,发展传统产业,在地理区位、市场环境、交通条件等各方面难与发达地区相比。但先进的大数据其实却可以在六盘水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一)时代要求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但如何不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如何用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却是一个难题。但大数据产业的出现,正好是一条既能守住生态,又能促进发展的康庄大道。走大数据之路,我们既能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建设六盘水、造福全市人民的全过程,又能跳出能矿产业走信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数据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摆脱“资源路径依赖”,避免“资源优势陷阱”。

(二)生态优势

贵州和六盘水的地形与地貌非常适合发展大数据。从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分析,大数据中心的有以下建设要求:第一,地质结构必须稳定。贵州和六盘水是一个“三无城市”,即无地震、无风灾、无旱灾,因此是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最具优势的城市。第二,适宜的温度。六盘水市之所以能够被国家认定为凉都,原因是六盘水海拔在1900多米的大山之间,由于海拔高,地势较为特殊,所以年平均气温在21-22摄氏度。大数据中心属于高发热设施,六盘水的气候条件比贵安新区更有优势,更能满足大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

(三)资源优势

六盘水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有煤、铁等30余种,煤储量居全省之首。能源资源是水煤结合、水火互济。电力价格具有相应的相应优势,六盘水的工业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信息流和能源流在贵州能够得到较好的结合。

(四)政策优势

继2012年国务院发出2号文件,专门就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2014年,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六盘水市成立了六盘水市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市领导为组长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布局;这一切都为六盘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指明了主基调。

(五)产业优势

六盘水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煤炭采掘工业为基础,冶金、电力、建材、矿山机械工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如今,六盘水市已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工业体系。2013年六盘水市工业增加值452.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882.11亿元,工业化率为51.29%,六盘水市已处于半工业化阶段,如果排除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工业化程度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而随着六盘水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各行业、各领域数据量的爆发性的增长和大数据应用需求的集聚增长,将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六)示范作用

作为部级智慧城市试点和“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这两项工程是大数据充分展现的平台。六盘水应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这两项工程打造出亮点,打造成品牌,形成示范作用,增强六盘水在国内的影响力,从而拉动招商引资。

(七)三线精神

“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以“奉献、包容、创新、超越”为核心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在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中,传承和弘扬优良作风、推动改革发展,构建城市新经济、释放城市新文化张力,是我们这一代六盘水人的历史使命和光荣担当。

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着城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着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六盘水来说具有深远意义。首先,这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要求,是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是新技术革命的最高阶段,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大数据产业应该成为六盘水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再次,实施大数据战略有利于提高六盘水市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的精细化的水平;最后,实施大数据战略是六盘水市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关节点,是建设“智慧凉都”的有效手段;是“美丽凉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和具体要求。

第5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一、中国与印尼双边经贸发展概况

中国与印尼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1950-1967年为两国双边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67-1985年两国双边贸易关系中断,主要以经香港、新加坡等第三地的转口贸易为主,1985 年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开始改善,1990年中国与印尼双边外交关系的恢复更使两国双边贸易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91-2000年中国和印尼之间的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4.7%。2000年以后,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如表1所示,除2001年和2009年外,两国进出口额均呈上升态势,10年间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五倍有余。2010年,中国成为印尼非油气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印尼与中国双边贸易额为605.5亿美元,其中,印尼对中国出口313.3亿美元,印尼自中国进口292.2亿美元。第二,双边贸易差额变化较大。2000年中国对印尼存在13.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之后中国的逆差逐步减少,2006年中方出现贸易顺差,之后4年中方便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2011年,在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中,中国又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逆差,约为21.1亿美元。第三,在商品结构方面,矿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印尼对中国出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11年对中国出口额分别为117.8亿美元、31亿美元和23亿美元,增长58.4%、26.8%和40.7%,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1.3%、13.5%和10%。印尼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产品,2011年合计进口额173.4亿美元,占印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6.1%。其余各类主要商品自中国进口均不同幅度增长,尤其是纤维素浆;纸张进口增幅达到80.9%。

二、中国与印尼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的流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从事实上佐证了中印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但要从学术上论证其互补性的存在则需要理论分析和数据计量来支持。

(一)中国与印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

本文主要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方法,根据2000-2011年的数据资料来进行相应的分析论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是指通过某一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该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反映产品的相对优势,因而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的指标之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RCAij = (Xij/Xi) / (Wj/W)

其中,RCAij代表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额,Wj代表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W代表世界市场产品的总出口额。

笔者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规定,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0-9类,分别为,分别为食品及活动物(0类)、饮料及烟草(1类)、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类)、矿物燃料和油及原料(3类)、动植物油及油脂和蜡(4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类)、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杂项制品(8类)、未分类商品(9类),中国与印尼10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如下:

(二)中国和印尼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一般认为,若RCAij大于2.5,则说明i国在j种商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若RCAij 介于1.25与2.5之间,则表示i 国在j中商品上具有中等较强的竞争优势;若RCAij 介于0.8 与1.25 之间,说明i 国在j种商品上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RCAij 小于0.8,则示i 国在j 种商品上没有竞争优势,即出口竞争力较弱。根据表2所示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和印尼在10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强弱。

1.两国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产品(RCAij>2.5)

2000-2011年间,印尼在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类)、动植物油及油脂和蜡(4类)出口上保持了极强的竞争优势,并在矿物燃料和油及原料(3类)过半数年份RCA指数大于2.5;中国则在2000、2001年杂项制品(8类)出口上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

2.两国具有中等较强或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2.5>RCAij>0.8)

2000-2011年间,印尼在食品及活动物(0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类)、杂项制品(8类)长时间内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则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类)、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和杂项制品(8类)出口上保持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3.两国不具竞争优势的产品(RCAij<2.5)

2000-2011年间,印尼在饮料及烟草(1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类)、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未分类商品(9类)出口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中国则在饮料及烟草(1类)、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类)、矿物燃料和油及原料(3类)、动植物油及油脂和蜡(4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类)、未分类商品(9类)出口上不具备竞争优势,而且中国在2002年之后也丧失了食品及活动物(0类)出口竞争优势。

第6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大数据的特征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预言大数据的发展未来。但大数据研究真正成为热点是从2012年3月22日开始的,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进行大数据的研究与发展计划,从此不少国家都兴起了大数据研究热潮。在国内,2013年前后“大数据”在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和学者中间被广泛提及。

1.海量信息。互联网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多以PB、EB以上的单位来计量。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①

2.高渗透性。不管是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还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都不断生成着各种数据。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消费或浏览行为,构成了大数据的基础,并且真实反映出当前的消费、需求情况和价值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

3.精准传播。大数据让互联网精准传播成为可能,利用网民网页浏览、消费购物、IP定位的基础数据,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记录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实现个性化服务与精准传播,预测网民的需求,并推荐关联销售。

专业期刊的发展

专业期刊的发行对象较为集中,内容专业性强。目前国内9851种期刊中专业期刊高达7000多种,数量庞大,但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与之并不匹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办刊理念上的因素,也有专业期刊体制上的问题。

1.专业性强,受众少。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和学科性强,其受众范围窄,所刊载的内容大多数以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为主。正是因为专业期刊的专业性,所以受众范围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分众性,能够为专业期刊的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2.数字出版的冲击。随着数字传播的普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专业期刊的重要出版方式,国内一些专业期刊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模式,专业期刊仅进行少量的纸质印刷。国内发行量大的纸质专业期刊少,一些纸质版只是用于赠阅读者和交流发行。

3.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内专业期刊大多是由各级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主办,资金来源依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以发挥专业研究的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不太重视专业期刊的经营,造成专业期刊市场化程度低,大多数专业期刊无法依靠广告收入维持日常运营。

4.内容传播方式单一。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播的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多数专业期刊依旧以纸质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部分专业期刊虽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效果不佳。

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的读者

在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读者对专业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期刊不仅要刊登专业的内容,还要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专业期刊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1.目标受众的分众化。专业期刊的专业性定位决定了所刊登内容以所在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为主,所针对的目标受众是分众人群。专业期刊的目标受众具有相似的专业研究领域,专业内容需求,职业、学历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2.受众媒体接触行为的变化。专业期刊的部分读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新媒体发展较为敏感,是最早体验和使用新媒体的用户群体。他们已经减少了传统媒体的接触,更多采用网络媒体、智能手机终端。读者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使用者,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3.专业期刊使用方式的变化。研究者通过数字出版平台获取专业文献是科研和工作的需要,通过及时了解行业与专业资讯,增强指导科研与工作的能力。目前,学术期刊的读者需要的是学术信息,并不一定是某种具体刊物。读者将从订购某种刊物转向订购相关的文章,甚至是文章中的某个部分。②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的数据需求,能够指导编辑的选题策划。

4.数据获得的方便性。长期以来,研究者除了主动阅读纸质期刊外,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据检索,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与专业研究趋势,这种被动的检索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要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专业领域的热点,主动推送相关资讯给目标人群。

专业期刊的大数据经营策略

专业期刊经营的核心是期刊的内容策划、发行策略和营销模式,要改变专业期刊的困境,需要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行业需求,掌握行业研究趋势,增强专业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1.大数据的期刊编辑策略。第一,选题策划保持前沿性。大数据能够帮助编辑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专业期刊编辑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研究,如CiteSpace文献引文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多元、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该学科或知识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与动向,③从而及时了解和把握专业期刊选题的前沿性。此外,期刊编辑还可以关注知网最新数字出版文献,以及专业性的网站、论坛,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二,获得稳定的专业稿源。期刊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策划,引导专家、作者撰稿,打造期刊品牌栏目,增强专业期刊的品牌影响力。通过编辑与行业专家学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获得固定、稳定、高质量的稿源,从而改变当前专业期刊被动等待作者投稿的局面。

第三,建立作者与研究机构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能准确发现该专业领域权威的研究机构,以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专家,建立约稿专家信息库,确保专业期刊刊登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专业期刊能够掌握该领域内主要研究者的研究趋势,通过关注权威专家的研究方向,为期刊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的发行模式。专业期刊应重视受控发行(Controlled Circulation)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专业期刊必须建立读者和研究机构数据库,遴选该领域专业的研究学者、行业专家、研究机构进行免费直投,通过有限的发行数量精确直达核心读者。④受控发行还需到达专业期刊的潜在或者直接广告客户,通过每期精确直达广告客户,能够影响广告主关注该期刊的广告传播效果,为专业期刊的广告销售创造条件。

专业期刊要继续加强数字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是专业期刊最主要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传播优势明显,读者可以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快捷、方便地获取内容。专业期刊应尽可能增加被收入数据库的数量,力争收入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平台,通过数字出版能够提升专业期刊的关注度,增强专业期刊的影响力。

除了传统的纸质版,专业期刊还应该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开发新的形式。杂志社可以同步推出电子杂志版、电子书版的期刊,免费为注册用户提供下载和订阅,方便读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新增用户注册数据,扩大目标发行对象的数据库。

3.大数据的营销策略。专业期刊应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品牌营销。期刊的三次售卖分别是发行、广告和品牌营销。随着纸质版印量减少和目标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专业期刊的纸质印刷数量减少,其发行量直接影响到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因此,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发行和广告收入较低。专业期刊应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重点从期刊的品牌营销切入,利用专业期刊的专业性优势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专业论证与技术认证服务,提高专业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专业期刊的跨媒介经营是大势所趋。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专业期刊可以利用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建立专业网站,开通微信、微博等,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建立跨媒体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信息整合优势,利用专业期刊建立的跨媒体平台进行广告营销,发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综合互补的优势,扩大杂志和新媒体平台的读者群。

专业期刊要发挥公关策划优势,根据目标企业营销的需求,利用事件营销推出主题性的公共活动策划。专业期刊的事件营销主要采取借势和造势两种策略。通过突发热点事件借势营销,专业期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营销需要,进行主题性活动策划,巧妙植入广告主的营销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关注。专业期刊还可以主动为企业营销造势,营造行业关注热点,比如结合行业热点,联合相关领域的企业召开研讨会、论坛,进行评奖等。

专业期刊要利用大数据开发衍生产品。利用大数据整合与分析的优势,专业期刊能够准确地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前沿动态,可以策划出版专业书籍、著作,还可以整理已经出版的专业研究文献,推出主题性策划的集刊,发挥专业期刊的专业优势、作者资源、发行渠道等综合优势,通过衍生产品提高专业期刊的经济收益。如《广告人》杂志利用其在广告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编辑资源优势,通过对国内广告教育需求的数据分析,与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一批广告专业书籍,图书出版成为《广告人》杂志重要的收入来源。⑤

注释:

①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4期,第102~104页

②喻国明 宋美杰:《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场域分析――基于共词分析与词频分析方法的探索》[J],《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1页

③周华清:《学术期刊的受控发行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3期,第64~67页

④周华清:《品牌经营: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14~218页

第7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档案管理部门; 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大数据是由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以及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利用云计算对数据处理及分析的巨大优势,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不断形成一种智力资源,提升知识服务能力。2015年,我国提出《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进一步加快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断发挥档案管理部门的巨大作用,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提供了遵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意识到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的大数据特征,通过不断改进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以应对大数据对档案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到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通过使用SWOT方法探究大数据背景下档案馆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求能够为档案馆的相关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大数据时代中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SWOT分析

(一)优势。1.档案馆的技术优势。目前,档案馆已经将传统的档案数据信息整合成了数字化的档案资源,并通过档案网站以及数据库的方式基本上实现了“一站式跨库检索”等档案共享的功能。此外,档案馆为了保障信息交换的安全性,不断引入诸如“身份认证”等多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档案数据信息资源在整合和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大数据时代,档案馆建立了电子档案阅览室、档案云平台网络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功能。在“档案云平台”中,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查阅政府信息公开文件、档案数据信息资源以及档案馆馆藏等。2.档案馆具有良好的档案保管条件。在201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不断建立及完善“人、物、技”等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不断确保档案的安全管理。在这种大背景下,某些地区的档案馆已经顺应大时代需求,建立了智慧馆库,这主要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对档案馆进行智能一体化的设计方式,完成对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统一保管,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科学化及智能化。

(二)劣势。1.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观念较低。由于存在着传统思维的影响,较多档案管理部门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积极性较低,形成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这种“重藏轻用”的思想仍然左右着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这往往导致档案管理部门不积极主动参与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此外,全国各地档案管理部门只强调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设施及设备的投入,并未能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工作,致使未来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陷入未知的境地。2.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整合规范标准。目前,在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中,国家并未从顶层设计中出台具有规划性、统一性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标准,对这项工作的制约较大。这是由于在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标识、查询、整合、共享中,若没有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则无法进行全局性的规划与设计。大数据背景下,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因此,这项工作将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规划标准缺失,将会无法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机遇。1.政策的利好性。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公共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项目,不断打造“一站式”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此外,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各级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应当建立更加齐全的档案资源,完善以服务群众为中心的档案资源体系。《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把档案信息化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二是更加重视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规划》提出档案的业务指导、监督、移交接收要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拓展,另一方面《规划》把档案的开放开发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档案馆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在档案安全方面强调继续开展馆库建设、保障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推进异地异质备份等工作。2.大数据形式下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提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到来,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资源是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基于浏览器或者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通过Web文本挖掘技术,可有效提升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检索效率,利用Web2.0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将零碎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完善,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此外,Web2.0还可分析用户的检索痕迹,使提供的检索内容不断精确、完善,不断优化用户的检索效果,提升了效率。在用户检索的过程中,系统还将会根据用户的检索痕迹,自动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供其参考。

(四)挑战。1.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在我国,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主要是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我国非常重视档案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然而未能从顶层设计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以及相关制度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完成。此外,由于各地的档案管理缺乏全局性的规划,这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工作。2.档案数据信息实施精准管控难以实施。动态性、交互性是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必要特征,这导致数据难以进行精准管控。然而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资源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动态性、自由化及随意性,这给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作为档案馆及用户之间的桥梁,档案馆可通过其网站向用户进行数据信息资源的输送,而用户可提供网站与其进行参与互动,实现了良好的双向沟通。因此,对于档案馆来说,能够实现这种繁杂、动态性强的交互,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3.档案馆应当不断克服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由于档案数据信息的种类较多,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存放情况。比如,哪些数据信息资源需要加密存放,哪些资源可以对外公开。尽管,目前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开启了“身份认证”系统,但这并不能有效地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约束。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资源变得更加开放,而这对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例如可能存在着黑客的非法入侵、电脑病毒等进一步威胁着档案资源的安全。此外,在云环境下,云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档案资源的管理y度。

二、大数据时代中档案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发展趋势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档案管理人员树立一种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利用自主学习、专家讲坛等多种方式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各种技术,顺应大数据时代中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的各种技能需求。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才队伍,为大数据时代中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统一的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统一的整体中又包含了两个层面。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提升,数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浪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应当加强各地区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不断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尽管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仍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运作方式、有条不紊地规划及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

(三)制定统一的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在大数据时代中,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已成为常态化,若要完成对各地区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则需要构建统一的档案资源整合标准体系,完成对不同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管理。这其中包括了业务系统的协议标准、各种数据的统一存储格式等,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对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

三、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在大数据时代中,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依托自身的优势,抓住外部的发展机遇,顺应国家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凌峰,,吴真玮.政务云平台信息共享的三方博弈模型及对策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6(19):49-53.

[2]赵彦昌,段雪茹.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J].北京档案,2016(11):9-11.

[3],董凌峰.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2):6-10.

[4],董凌峰,吴真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政务信息共享博弈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01):35-42.

[5]胡树煜,孙士宏,金丹.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 兰台世界,2015(35):134-135.

[6]陈艳杰.大数据“云计算”助推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研究[J]. |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8):129-130.

[7]赖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研究[J]. 机电兵船档案,2014(06):69-71.

第8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重构;进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也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各个领域注入了新的灵魂,特别是对社科类领域的探究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的领域都运用大数据这一新时代的产物对老化的学科进行积极地改进,并且也出现了一个好的发展状况。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也顺应时展的变化,正确的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不断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融合,扩展着自己的宽度与长度。以下,就是对大数据时代下,如何让新闻传播学进行更好的重新构建与拓展道路的探究。

一、大数据对新闻传播学内外部的重构

(一)大数据从外部促进新闻传播学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但是对于目前来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是缓慢的。因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比较缓慢,相比于其他已经趋于饱和的行业来说,新闻传播学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下,其他的学科在进行创新发展的时候将新闻传播学当作参考物,吸取新闻传播学中的精华。也正因为各个学科的相互融合,互相吸取对方有营养的物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就更大,这对新闻传播学的重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对于大数据做出了迅速的反应,首先大数据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基础,其次,大数据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野。那么,新闻传播学也可以结合社会科学带来的信息,对需要传播的实际内容进行分析。并且,社会科学也可以借鉴传播学的优秀成果,加大两者的联系,传播学也就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从对大数据的探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交流的次数也非常频繁。各学科都在自己原有的技能上再添色彩,但是,部分学科交融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新闻传播学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其次,新闻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时候,有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化。新闻传播学科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传播的规律,并且要思考在研究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在各个学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合理性、准确性,为大数据下一步的传递做基础。并且,在各个学科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技术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来为自己谋福利。比如,在网络中,有许多的实时热事,这些内容就会快速的传播,那么人们的目光就会转向新闻传播方面。

(二)大数据从内部加深新闻传播学的探究变化

新闻传播学,其实是由新闻与传播两个方面构成的,新闻学主要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新闻事业与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传播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相融合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文史类的学科,所以,在很多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的时候都将新闻传播学放到中文系。但是当时研究本学科的教师较少,导致新闻传播学科在当时的学习上受文史类的影响就比较大,这对以后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人文做出了铺垫。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事业也比较重视,新闻传播类也逐渐地朝着传播这个方向进行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员也都使用实证的方法进行调查,使用举证的方法进行探究。到目前,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新闻传播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来说,相比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大数据带来的数据更为丰富与准确。大数据带来的优势,使新闻传播学提高了它的上升空间,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数据,工作人员就可以更好的分析掌握规律,还可以将消息更好的散播出去,并得到有效的社会反映。这个时候,新闻传播学就由文史类的专业向社科类的学科方向进行延伸。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的进路

(一)包容思想和看不见的界线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各个学科都相互进行有力的交流,以此来更好发展完善自己。新闻传播学科也应该与其他的领域进行有机的结合,与各个领域进行交流互通,积极吸取各个领域的一些内涵与知识成果,以此不断来丰富自己的领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发展而努力。并且大数据的到来也打破了原有的研究新闻传播的研究的方式,扩大了传播的路径,利用了这个机遇与别的领域进行合作,更好地将新闻传播学科带向大众。在新闻传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明白,不同的学者对于学科的分界线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是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学科之间的位置需要划分得这么清楚吗?我们可以进行实践论证,在进行各个领域的学术交流会中,大家集思广益,头脑风暴,这些厉害的研究人员很容易想出来令人感慨的创造,获取优异的成绩,这就是通过与别的领域相结合,不断创新自己人的来的好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打破自己原先定位的学科之间的界限,才会出来一个更好的成绩。

(二)明确身份和找准中心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各个领域的学科都与大数据存在着关系,所以,新闻学科必须在一些关于自身的重要问题上,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究竟需要探究的是什么,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大数据在不同的领域对于研究的重点是不同的。我们就需要在这些不同中,明确自己身份,找准重心。在政治这门学科中,研究的重点都是非常经典的,像是制定制度,选拔这种,都是一些关于政治体系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经济管理,主要的就是关于市场这方面的研究,比如供给,需求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的对于市场的走向,找寻能够利用的,以此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文史类的学科中,主要是运用大数据来阐述这个理论的演变过程,其中,它必须结合实际,一般是利用故事的形式,将所要阐述的理论进行解释,在新闻传播学与这融合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能胡编乱造,要准确真实地描述事情的真相,在不同的学科里,保持着它们不同的重点,合理进行利用。保持新闻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为以后的发展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科和新闻传播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相互交融的关键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如何进行相关的探究,就会在注意点和疑问点上分析市场的建设和走势。在实施经济管理的时候,大数据就需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分析史学上的大数据支持和理论演变。在探究的基础上,分析消息的传播性,导致疑问的产生,而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看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关注的中心不一样,那么交融的核心点也就不一样,未来的发展也就不一样。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在向着精准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为未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弥补缺陷和方法锻炼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它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对新闻传播学科提出了新的需要,并且,它对这些互联网技术的工作人员参加社会研究问题转为研究员提供了机会。但是,大数据在给新闻传播带来优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仅需要积累对应的知识,还需要保持形势上的建设,为下一步的延伸带来较强的规划性。大数据的时代中,也可以使用新闻传播的优势,促进形式上的创新。大数据虽是新闻传播学科的践行者,但也需要在信息化基础上,找到新的困难,强化形式的建设路径。新闻传播想要在社会科学中占据较大的位置,那么就需要积极的锻炼保持良好的状态。大数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新闻传播和其他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与界定,所以说新闻传播的进路探索需要在弥补缺陷时重点关注自身价值的提升,思考如何与其他社会学科之间重新建立关联和展现优势。大数据的诞生带来了信息技术专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新闻传播应当注意到这一关键性问题,在发展自身新闻传导性的同时提高相关技术应用效率和拓展智能领域,推动新闻传播突破传统人文学科的界定,从而促进其延伸发展,并确保在大数据时代下其发展进路探索的流畅性。与此同时,信息传播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下产生了新的变革,虚拟化、云技术、“互联网+”等概念势必引起新闻传播出现转折点,而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强化提升方法锻炼自我,以便于促进其在社会发展中提高自己的价值,从而保障自身社会地位稳定的同时强化技术应用。此外,加强自身技术训练弥补缺陷之时,新闻传播行业要注意审时度势,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发展优势并利用到自身发展进程中,一来利用大数据提高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二来通过大数据加持提升新闻传播与时代进步之间的共融性,从而实现进步路径拓宽,以及实质性的实现缺陷弥补和优势互补。基于此,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构与进路探索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

三、结语

总的来说,大数据的应用渗透在了当今社会的很多行业,本文侧重论述了大数据对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的引领下,使得新闻传播学与各个领域不断融合,也促进着新闻传播学的升级,也使我国的新闻产业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它进行升级,使我国的新闻行业更加的繁荣,使得新闻行业具有更高的实效性,获得大众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吴小坤.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94-102.

[2]高荃.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3):216-217.

[3]王斐.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学园,2017(21):125-126.

[4]王凯杰.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传播力研究,2019,3(09):40.

[5]陈萍.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探讨[J].科技传播,2019,11(14):21-22.

第9篇: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图分类号:DF 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截止到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也累计过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但最近几年中国能源危机、贸易摩擦不断、产业升级困难、某些沿海地区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等经济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在经济发展理论上,经济学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注:在本文中提到的地区是指世界上有些经济独立但不是国家的区域。)开展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上早就达成了共识,但是究竟采取哪种经济发展战略却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提出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经济发展理论。

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所具备的显示比较优势,进而提出一些中国现阶段仍然需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对国际贸易现象的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之一,并随着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而引起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差异。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并从中获得社会福利的提高。这种见解在李嘉图年代及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自由贸易理论的真知灼见。但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的崛起,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单一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假设在解释多种比较优势来源时就发生了困难。

随着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弥补了李嘉图理论的局限,引入了多种要素投入假设的分析框架。萨缪尔森、罗勃津斯、斯托尔托等人在H―O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贸易对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H―O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至今仍然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从这一点来说,H―O理论是正确的,而且没有过时。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规模优势的出现,H―O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大量的行业内贸易。

在H―O理论之后,“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H―O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有研究者通过对H―O理论进行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来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就能够解释难题,并且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上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通过放弃H―O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其中,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国家可以从规模经济上获得比较优势。以弗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获得不同水平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弗农的贸易理论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上的差异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技术可获得性差异贸易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有部分研究者从收入水平的差异、消费者偏好等需求方面提出了有关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部分解释了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上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简单回顾。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单个经济理论模型当然不能解释所有的国际贸易实践,但这些模型提供了现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框架,也为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这些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对贸易现象做出的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不同国家贸易产品价格上的差异,而这些价格差异就是来源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支持一些现有的对国际贸易的基本认识: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而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1]。

既然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并且贸易的发展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之一,而来源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技术水平不同等因素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最终贸易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那么可以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按照其要素禀赋结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产业和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就成了这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提高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这就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逻辑基础。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林毅夫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会诱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的企业和产业才有自生能力,并能够从本国的比较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同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的企业能够低成本的从更为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较快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向发达国家收敛,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根据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经济发展会沿着一定的路径自然演进(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陈飞翔,1994;Lin、Cai and Li,1996)。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就成了一个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

二、中国现阶段的显示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过去20多年中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许多学者通过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Chang和Ping(2002)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们首先用RCA方法度量了中国(1980-1998年)各行业(SITC0-8)的显示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在1995年之后资源密集型行业不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这说明我国已基本实现从资源密集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比较优势的转变,但是,我国在绝大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还处于比较劣势。他们构造了一个计量模型证明,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显性比较优势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陶俊用类似的方法验证了Chang和Ping的观点,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和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逐步与其劳动资源密集的禀赋相吻合。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比较优势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2]。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中国的成功,也验证了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2000年之前的数据。笔者将增加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相关数据,一方面从中国近五年来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绝对数据的变化情况看比较优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各种商品的RCA指数来显示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下面表1和表2分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5年的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文中其他数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同一出处。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出口产品包括十大类:0―食品和鲜活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等,4―动植物油等,5―化学品及其相关产品,6―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分类的产品。通常将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8两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5、7两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第9类定义未分类的其他产品(这类产品在进出口中的数量很少)。

首先,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绝对数据看比较优势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的前三甲是第6、7、8三类产品,并且这几年来的增长速度很快。从表2中看出,中国历年来最大的净出口产品是第8类杂项工业制成品,2005年净出口值高达1333.2亿美元(2005年中国全部的净出口值刚刚过1 000亿美元),这些杂项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家具等)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净进口的产品主要有第2、3、4、5等四类产品,这些产品不是资源密集型就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源和资本正是中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中国目前的贸易格局基本上可以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第7类产品,这类产品属于国际贸易中比较活跃的大宗贸易产品,贸易的数额较大,并且这类产品中有很多种商品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7类产品近两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的净出口产品了,而且在2005年的净出口额位居第2名,达到616.3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在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分额。

其次,从RCA指数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变化。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用来衡量一国j的出口商品i的显示比较优势,由该种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决定。其具体计算公式①如下:

注:①公式中X表示出口值,脚标i,j分别表示行业和国家。如果RCAij值大于1,则表示该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该指数小于1,则这种产品没有显示出比较优势,或者说显示出比较劣势。

②根据联合国世界贸易统计数据计算。

表3和图1就是根据RCA指数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年份数据计算出的中国各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及其趋势图。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到19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并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完全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从1990年开始,中国一直以来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第8类产品,这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第7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的变化,在2003年之前,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直处于显示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其他产品RCA指数的下降趋势,第7类产品RCA指数一直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并在近三年中显示出比较优势。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带动了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

注:①此图以表3的数据为基础,图中横坐标数字1―9依次表示表3中1980―2005的各个年份。

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现阶段的显示比较优势,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显示比较优势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转换;(2)中国现阶段最大的显示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3)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一直在减弱,并初步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选择

对上述数据的分析证实了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成功,依此看来用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用于指导制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可行的。

但经济学界永远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发展理论界还有另一种声音,那就是“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该理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国内外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国外也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适用范围上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抓住现代世界经济中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不可能为制定合适的政府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辛格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情况。发达国家凭借其贸易垄断地位,仍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这进一步把发展中国家推进了“比较优势陷阱”。

基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很多经济学家主张不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取而代之的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实际上,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各自又都在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下自成体系。值得指出的是:(1)如果可以认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隐含的条件之一在于当一个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时,政府必须对产业升级时率先进入新产业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以补偿创新的外部性,这个观点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运用“动态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时仅仅是指本国当前没有、将来才会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难免会陷入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的误区;

关于一个国家采取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下的种种内生的经济制度安排及其经济绩效表现的有关描述请参见林毅夫等人的相关文献,在这里不赘述。(2)竞争优势理论中强调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对立的替代关系,相反,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创造和维持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实践应用中,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国内市场规模、产业群聚等原则是企业和国家在选择行业时有用的参考原则,但竞争优势理论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问题做出回答;(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基于本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而保护本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这与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殊途同归。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般用于讨论同等发展程度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际操作中实施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成本较大。因此,相比于其他理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中的前提条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所处的阶段,经济发展路径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综合比较优势原理和前面数据分析中的结论,笔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然是适用的,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适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仍然应该以比较优势发展理论为基础。理由如下:

第一,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动力之一,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很好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贸易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第三部分中的数据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实现了对外贸易蓬勃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促进的资本积累将引起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2006年底,有人估计,广州市2006年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进入发达经济的门槛;另有数据显示,上海、深圳、苏州、厦门、大连等发达的沿海地区也将相继进入这个门槛。,从而本国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适时进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引言中提到的相关经济现象。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抓住变化的比较优势适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得以更好的发挥变化了的比较优势。

第二,现阶段中国并没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与比较优势原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提醒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同时也要规避“比较优势陷阱”。第三部分中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成功的实现了显示比较优势从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升级,反映出了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显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是沿着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升级。

第三,现阶段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在国内很多地区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根据上面的数据,我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约为2.2,差不多是刚刚显示出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RCA指数的一倍。而韩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198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是4.95、6.98、5.24,这就说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这也就是说中国还是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经济,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沿海地区可以扶持和鼓励主动承接国外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实际上有数据显示,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先前在东南亚、香港、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型的产品也在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提高资本积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全面的产业、技术结构升级。

第四,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依赖于资本的投入水平,因此,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现按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资本积累十分迅速,但人均水平较低。2006年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2006年居民储蓄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的2006年人均GDP仅为1970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与乌克兰、摩洛哥相当,在全球排第110位之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中国只有继续遵循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最大程度地积累资本。另一方面,面对资本的初步积累,虽然中国整体上的的数据表现出来技术升级也在发生变化,但现实中的产业升级困难、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等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会导致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变化,延缓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的资本报酬率,从而可以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因此,如何实现低成本较快的技术进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克鲁格曼等人认为,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其一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其二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技术创新是通过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R&D)来获得的,这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而干中学的技术进步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低成本引进。一般而言,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出了技术,即所谓的“技术外溢”。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是通过第二种途径获得。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技术引进,不断进行“干中学”,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技术进步。因此,只有继续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才能吸引国外的投资,才能从大量的国外投资、贸易中分享到“技术溢出”的好处,实现较快的、低成本的技术进步。

第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更好的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国家像韩国、印尼等,一般都是在追求赶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由于这种产业不符合这些国家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虽然能够把它们建立起来,但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竞争力差,因此,外贸容易有赤字。相反,在这次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祖国大陆及我国台湾、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关键就在它们的产业发展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从而更容易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近几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的多年高额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在于国际政治压力和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炒作。中国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继续坚持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抓住机遇进行外贸、外资体制改革和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适当的进行人民币升值,进口更多的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鼓励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向国外转移部分不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终降低高额贸易顺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所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制定外贸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继续遵循比较优势原理,鼓励发展与本国要素禀赋和技术结构相一致的产业,这样才能实现最快的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基础。中国现阶段的最大显示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应该继续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实现更快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现阶段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显示出来比较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比较优势发展理论中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促进产品、技术结构升级的论断。这就要求,应该注意到中国有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已经在发生改变,这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关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努力规避“比较优势陷阱”,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变化中抓住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机会,正确应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中合理的成分来指导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赶超。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