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泡沫经济的定义精选(九篇)

泡沫经济的定义

第1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一、正确理解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涵义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第2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条件;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72—05

一、中央银行没有必要对资产价格变动做出直接反应

中央银行不应该挤破资产价格泡沫。第一,资产价格泡沫一般源自“非理性繁荣”、技术进步和金融自由化等因素,货币条件变动与资产价格变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无论是放松货币与泡沫形成、还是紧缩货币与泡沫破裂之间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因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没有必要对资产价格变动做出直接反应。第二,即使中央银行愿意采取行动挤破泡沫,其成本也是大于收益的。从理论上讲,泡沫破裂对一国经济的损害是金融结构和金融稳定的函数。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健康的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突然下降所造成的负面冲击是有限的,比如2002年的美国;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存在脆弱性,泡沫破灭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比如二十世纪90年代的日本。因此,那种希望利用货币政策“先发制人”地解决泡沫问题显然是不可取的。第三,即使在信用危机时期,货币也不能替代金融稳定;市场也不能取代放松银根。由此出发,下面的结论至关重要:虽然中央银行的责任是防止通货膨胀和产出急剧波动,但货币条件变动与泡沫上涨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所以,中央银行没有必要对资产价格变动做出直接反应,即使资产价格上升是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的源头。

一些经济学家早在2000年初就曾经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即将破灭,经济危机即将来临;一些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家也劝说美联储立即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一年后这些预言实现了,但在股票市场的泡沫破灭后,美国只发生过短期的、温和的经济衰退,并没有出现经济危机。

人们常常责难,2001年以来,由于美联储持续实行扩张性政策政策,导致消费和借贷过快增长,造成了房产地市场泡沫。事实上,如果美联储听从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建议,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话,美国经济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中央银行不应该刻意挑破泡沫,也不应该采取“先发制人”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除非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市场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预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而紧缩银根,作用也是有限的。1990—2000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其中,货币政策的贡献就在于不理会资产价格波动,并且,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萧条时期果断地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问题不是资产价格泡沫是否会发生,也不是中央银行是否承认资产价格泡沫。就其信息来源和自身知识条件来说,中央银行在判断资产价格泡沫方面拥有优势,正如其在预测GDP时所表现出的优势一样。中央银行之所以不应该挤破资产价格泡沫,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过大。并且,如果中央银行试图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刺破泡沫,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其原因在于:第一,货币条件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小于人们的判断;第二,泡沫破裂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也小于人们的判断——只要银行系统不存在重大问题,或者中央银行在泡沫破灭后不立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当前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讨论,大都没有考虑货币供给量,或者没有对有关货币总量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利用中央银行事先刺破泡沫所带来的收益,来证实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性①。例如,伊辛(Otmar Issing,2003)提出,欧洲中央银行将货币供应量(M3)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有效地防止流动性过剩,抑制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泡沫,甚至认为这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战略的第二支柱②。以《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为代表的安哥拉撒克逊自由学派,以及《经济学家》杂志的主要作者,都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将国民经济引入可怕的“炼狱”之中。

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证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既不可预测,也不可操作。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受伊辛(Issing,2003)和克罗克特(Crockett,2002)的影响,最近一些计量经济学家致力于在中央银行流动性与资产价格之间建立一种直接联系。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我曾经研究过几个经济周期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我定义,在某一时期,如果中央银行公布的实际利率小于1%,或者M3增长率比平均增长率高出1个标准差,就可以被定义为货币宽松期,那么,实证表明,“货币宽松期一定会产生泡沫”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

有经济学家提出,货币宽松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必要条件,或者资产价格膨胀现象必然伴随着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我认为,股票市场价格上涨,并不需要宽松的货币条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一般需要宽松的货币条件,但货币宽松并不是房地产市场价格膨胀的必要充分条件。就经合组织国家的案例来看,在二十世纪最后30年的31个货币宽松期内,都没有出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也没有出现股票市场价格的持续上升。

在宽松的货币条件下固然可能出现房地产市场泡沫或者股票市场泡沫,但是,在不太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也有可能出现股票市场泡沫。实际上,如果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的是货币条件以外的因素,比如,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或财经纪律问题,那么,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解决金融监管问题,而不是要求中央银行收紧银根。

第3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一、什么是资产价格泡沫不敷出

对于资产价格泡沫(AssetPricingBubble)存在很多具体的定义。Stone(00)指出,一定时期内某项资产的价格以不可持续的高速度上涨即为资产价格泡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Greespan的定义是:在_定时期内某项资产的价格由于投资过度而非理性地上涨(Greenspan,00).耶鲁大学经济学家Shiller在0世纪90年代后期对美国股市的高涨提出过警告。他把股市的非理性上涨称之为“非理性繁荣(rrationalExuberance)”,即资产价格泡沫。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同意资产价格泡沫的一种定义,即﹁定时期某项资产的交易价格与其基本面情况(如股票的盈利、住房的成本等)差别较大时一种情形。但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定义并不精确,比如究竟如何衡量资产基本面情况,其交易价格与其基本面情况相差多大才叫泡沫等。

历史上的资产泡沫并不少见,最著名的如7世纪30年代中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以及79—70年的南海泡沫,也有人指出,当生产力迅速提高从而改变经济结构时都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如历史上的铁路泡沫、电力泡沫、及最近的互联网及电信泡沫等(Abreu和Brunnermeier,003)。

目前,出现价格泡沫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两种资产,即权益(Equity)和财产(Property)。前者主要指股票,后者主要指住房。

为什么这两项资产的价格如此重要呢?根据Shiller和他同事们的计算,在美国,/3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的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股票投资。而住房与股票投资的财富效应却特别明显;0%的住房升值,能导致0.6%的消费增加;0%的股票升值,能导致o.3%的消费增加,Shiller认为住房与股票被当作人们的财富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人们可以不必进行储蓄即可进行消费。正是这样,整个经济体系的消费水平得以维持与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当然这也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更加脆弱。

二、资产价格泡沫与整体经济

资产价格泡沫是与整体经济相联系的,特别是股票泡沫与住房泡沫更是如此。对此比较典型的分析莫过于Shiller的分析。

对于股票泡沫,Shiller提出了关于股市价格与整体经济之间的反馈机制(FeedbaekMechanism)。当股票价格迅速上涨时,向上反馈(UpwardFeedback)机制形成。即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股票价格上涨上,普通预期与信心增强,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这又导致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扬。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又会导致预期与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导致股票价格更进一步上涨。这种情形对整体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对股市增强的预期与信心会鼓励人们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更多的消费(支出),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迅速增长,从而提升公司利润,这又会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在这个向上反馈机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股票价格的上涨应该是稳定的和连续的。但事实上股票价格每天都是不断波动的,而且市场中还存在许多噪声(Noise)。股票价格的变化并不总是在前一日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有时则是反映一种很多年的长期趋势。二是随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公司应该存在更多的盈利(机会)。但事实上这种机会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确定的,而且也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这种向上反馈机制是存在风险的。

当股票价格不再继续迅速增长或停止增长时,上述向上反馈机制就会停止。当股票价格迅速下跌时,一种向下反馈(DownwardFeedback)机制就会出现。即,股票价格下跌,人们预期降低,对股市中的高点担心加剧,导致股票需求下降,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会导致向下反馈过程的继续,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更进一步下跌。这种情形对整体经济影响正好和向上反馈情形相反,会导致人们消费支出的紧缩,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收缩。而经济的收缩又导致公司盈利的减少,这又会进一步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这个向下反馈过程也就是泡沫破灭并被不断挤出的过程,对整体经济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关于财产(住房)价格泡沫,Shiller等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当利率下降或某种其它因策的出现,导致住房需求上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所有者收益增加,其归还借款能力增强。这导致其预期和信心增强,借款会进一步增加,对住房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住房价格更进一步上涨。同时随着这个过程,消费支出增加,整体经济向好。同样,这个过程也是有风险的。第一,利率会随着借款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对借款会产生一定的抑制;第二,其‘他因素会消失或别的因素出现,也会导致住房需求的抑制。如果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或其它因素产生重大影响时,则可能出现一种向下的趋势,即:利率大幅上升或其它因素导致住房需求减少,住房价格不再上涨,住房所有者收益减少,其归还借款的能力减少,甚至导致高债务的借款人还款的困难。进一步的借款同时减少,住房供给相对过剩,住房价格更进一步下降。同时,住房所有人紧缩消费支出,整体经济向坏。

三、资产价格泡沫的生成机制

资产价格泡沫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生成,这是相关文献讨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其基本结论,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不存在资产价格泡沫,比如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解释等。另一类则正相反,认为市场中必然存在资产价格泡沫,比如,资产价格公司经理操纵论、动态博弈论和过度信心论等,下面以股票泡沫为重点,综述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生成机制。

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认为市场中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假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在有限交易(FiniteHorizon)情形下,资产价格泡沫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Scheinkman(977,988)和Brock(979,98)使用跨期均衡模型(IntertemporalEquilibriumModel)证明在无限交易(InfinteHorizon)的某些情形下(如在人们的有限次数交易中),资产价格泡沫是不存在的。而Santos和Woodford(997)则运用跨期竞争均衡模型(IntertemporalCompetitiveEquilibriumModel),系统地证明了在无限交易中,无论市场是否完全、是否存在借款限制,资产价格泡沫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他们认为,资产价格都是对资产基本价值(FundamentalValue)的一种体现。显然,资产的基本价值是一个核心概念。在既有的定价过程中,资产价格也会反映无净套利利润的存在,套利性股息流(ArbitraryDividendStreams)都应反映在资产基本价值中。其结论是,在经济总禀赋(EconomicEndowment)既定(有限)的条件下,资产价格与该资产所代表的股息流的现值是相等的,资产价掐泡沫是不可能出现的。他们认为,该结论依赖于许多假设条件。如果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就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但是,即便放宽这些条件,资产价格泡沫也会消失。他们列举了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的7种情形。一是市场参与者都不拥有经济禀赋时,在理性的预期均衡中,会出现资产价格高于其基本价值的情形。但如果参与者考虑无限交易的特点时,资产价格泡沫就会消失。二是在短期交易(ShortHorizon)时,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但如果市场参与者关心未来可能回报时,这种泡沫也会消失。三是如果借款限制不是以借款人未来可获得的经济禀赋为基础时,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但如果这种限制是以借款人未来可获得的经济禀赋为基础时,资产价格泡沫就会消失。四是如果无限期限的证券是零净供给时,那么也不排除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但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并不改变证券的股息。这实际上是证券持有人市值的减少。这与借款限制是相违背的,因而长期看是得不到支持的。五是在市场参与者有限和借款限制条件下,不完全市场中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但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这种泡沫也会很快消失。六是在不完全市场中,会存在资产价格的随机泡沫(StochasticBubble)。但只要参与者缺乏耐心程度充分大(SufficientImpatient)时,这种泡沫会破灭,因而泡沫成份为零。七是当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率(DynamicalInefficient)时,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即使在帕累托最优中,也并不排除资产价格泡沫。但随着经济效率状况的改变,这种资产价格泡沫也会消失。

Tirole(98,985)、Milgrom和Stokey(98)也有类似结论。他们假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Tirole(98)认为,在交易者都是理性的条件下,不管是否允许卖空(ShortSales),其从市场交易中都不可能获得利得(Gains),除非其对给定资产的价值存在不同的先知先觉(Priors),或者想利用市场进行价格风险转移(或保险,Insurance)。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泡沫是不可能存在的。具体来讲,在静态投机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中,风险回避的交易者不会进行交易(或称无交易定理,NoTradeTheorems),风险中性的交易者可能进行交易,但其从交易中得不到利得。在动态投机中,在有限交易情形(FiniteHorizon)中,在非一致性信息(HeterogeneousInformation)条件下,不管是否允许卖空,某证券的基本价值对于所有交易者而言都是等于该证券的市场价格,不存在资产价格泡沫。在一致性信息(Homogeneouslnformation)条件下,每个交易者所得到的价格泡沫都是相同的,投机没有意义,证券价格中的泡沫都会消失,其价格等于其基本价值,即该证券未来股息的现值。所以,交易者不能依靠信息的不同来获取投机收益。同时,在有限交易情形的动态框架中,理易者不会进人市场,因为泡沫的出现,理易者就会担心进入市场只不过是为先进入市场的人买单而已。

Tirole(985)又将跨期均衡模型扩展到跨代模型(OvetlappingGenerationsModel)。在跨代模型中,如果交易者拥有真实资产,那么不可能出现总泡沫(AggregateBubble)。因为,如果存在非正的长期利率,该资产存在一定的租金(如股息),那么其市场基本价值是无限的,其不可能在代际间转移。如果存在正的长期利率,那么该资产的价格会变得非常高,下代将买不起该资产。更进一步,他认为,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价格泡沫所使用的只是生产性的储蓄,并不可能超过经济的增长。其大小依赖于经济增长速度与利率之差。而这又依赖于技术、偏好及该资产租金的性质。所以,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是高成本的,而且是低效率的。

Milgrom和Srokey(98)认为,即便在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条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人的道德风险。在投资决策中,道德风险也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投资者借入00美元的贷款,存在两种投资选择:一是在任何情况下,投资都将产生07美元的收益;二是在某种有风险的投资中,有两种可能的投资结果,即在好的情况下,收益是0美元;而在坏的情况下,则是80美元的收益。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相等<均为50%)。这样,第二个投资选择的期望收益是00美元。在这些假设下,即使是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也会选择安全的投资。但是,假设投资者知道在出现坏情况时,第三方将介入并且承担0美元的损失,而不是投资者自己。那么,从投资者个人的观点来看,第二个投资选择的风险性投资的预期收益值就是0美元。也就是说,由于道德风险,使得风险性投资定价被高估了0美元,因而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种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因为第一种选择中,预期收益为07美元,然而道德风险导致了投资者选择第二种方案,其实际预期收益仅为00美元。显然,与第一种选择相比,损失了7美元。随着道德风险的减小,这种资产的泡沫也会减小。

同样,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也是不认可资产价格泡沫的。有效市场假说的集大成者Fama(965)承认市场参与者并不都是理性的,存在一部分有限理易者(BoundedlyRationalTrader)<或行为交易者,BehaviorTrader)。但他认为,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对所有信息的一种反应,也就是对资产基本价值的反映。市场中偶尔会出现因有限理易者的交易而出现资产价格不合理(Mispricing),但这种不合理很快会被那些有充分信息并能得到充分融资的理易者所纠正。所以,总体上看,市场中是不会存在资产价格泡沫的。

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典型的有套利者动态博弈(ArbitrageursDynamicGame)说、公司经理操纵(ManagerManipulating)说及交易者过度信心(OverconfidentTrader)说等。

Abreu和Brunnermeier(003)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理性的套利者,能得到充分信息,并能得到充分融资,市场中也是有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的。他们认为市场中总会存在部分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心等心理因素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势头交易。而理性套利者则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他们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RideBubble)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样,确定泡沫破灭时间并在此之前离开市场就变成了一个由理性套利者和非理性套利者参与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套利者与其他套利者的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当大多数套利者卖出资产的时候,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时候。在此之前大家共同(合作)维持泡沫,并使之不破灭。当确认泡沫即将破灭时,大家抢先(竞争)离场。在泡沫破灭之前离开了市场但发现泡沫并未破灭的套利者往往会重新进入市场。但是,预期的泡沫破灭时间却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套利者对资产基本价值与泡沫成份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市场中并不存在协调(Synchronization)机制,所以价格泡沫会持续地存在。市场中的交易均衡就是一个完善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每个套利者持有资产的数量比其自己最大的可能持有数量要少,因为他相信所有在他之前认识到泡沫的其他套利者也会持有比他们自己最大的可能持有数量要少。套利者卖出资产并不再进入市场的条件是其客观灾难比率(SubjectiveHazardRate,即预计在某日泡沫破灭的概念与该日泡沫不破灭的概率之比)大于其持有资产的成本收益比率(CostBenefitRatio)。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触发策略)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外生破灭。当某种外部因素(不利的新闻、事件或潮流时尚)发生导致了套利者客观灾难比率突然大于其成本收益比率,中如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二是内生破灭。由于受到借款约束和卖空约束,泡沫会存在一个最大值。在达到这个最大值时,泡沫就会破灭.

Deniel,Hirshleifer和Teoh(00)运用投资者心理学理论对价格的不合理(Mispricing,即泡沫)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亚当·斯密甚至凯恩斯都特别强调了投资者心理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而且近来的研究也表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并不能消除价格的不合理。其中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市场中的投资者没有能摆脱心理因素。二是市场价格本身是投资者信心的加权平均数。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试图消灭价格不合理时,非性性的投资者正在寻求或制造价格的不合理。当市场中非理性的投资者更积极时,那么他们可以通过承担高风险的方式获利(DeLongetal,990;99),或者更积极利用信息的信号作用(Hirshleifer和Luo),以及对参与竞争的有良好信息的投资者进行威胁来获利(Kyle和Wang,997)。所以,当市场上价格不合理时,财富从聪明人向傻子投资者集中。而他们进一步认为,有限的关注及处理能力,往往导致了投资者的轻信(Credulity)。投资者一般会对参与市场各方操纵信息的能力估计过高,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导致人们认识难以统一,以及对此进行持续地调整。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经理们可利用投资者的心理。Jindra(000),D’MeHo和$hro{(000),Dittmar(000)都讨论了市场价格不合理时,容易导致企业的回购或增发新股。Baker和Wurger(00)甚至认为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正是企业过去对市场价格的时间(Timing)进行处理的结果。更一般地讲,企业支出和融资格局与市场价格的不合理是相关的。企业经理们对市场投资者心理产生影响的方法有几种。一是操纵市场幻觉来制造市场价格不合理。比如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选择能使收人增加的方法,人为地制造市场幻觉(Sloan,996;Teohetal。,998a;Chanetal.,000;Xie,00)。二是在发行新股和内部交易很大时,企业经理们总是倾向于增加利润。Teohedal.(998a;998b)和Rangan(998)都发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内部交易也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是,投资者都没能对企业经理们的盈利操纵给予足够的折扣。三是公司经理们总是倾向于公司利润达到0,或者与过去水平相当,或者是与分析师们的预测相等。有的公司则是平滑其收入,以造成收入稳定增长的假象。这些做法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了利用投资者的心理。所以,市场价格的不合理(或泡沫)是由公司经理们操纵利用投资者心理所造成的。超级秘书网

Scheinkman和Xiong(003)利用心理学上的过度信心解释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他们认为,由于知识幻觉(illusionofKnowledge)往往会导致人们的过度信心,会导致人们对信息及由此进行的决策过高估计(Overestimate)。在金融领域,过度信心会导致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基本价值产生分歧。在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资产的买者总是相信日后总能找到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新买者。这实际上就是说,资产的买者通过购买资产,实际上是得到了一种美式期权,即可以在新买者有更乐观的预期时将资产卖给新买者的权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以高出自己对资产基本价值评估(股息的现值)的基础上买入资产,是因为他相信日后能找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买者(即过度信心)。那么超过其对资产基本价值评估的那部分价值,就是资产价格泡沫。这也是期权的价值,是过度信心的价值。当其他投资者对资产基本价值评价超过该持有资产的投资者对资产价格基本价值评价时,交易就会发生。在均衡情况下,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该投资者卖出持有资产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其他投资者对资产基本价值评价超过其自己的评价时立即出手,即得到数额为。的泡沫收益。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那么交易成本就构成资产价格泡沫的一部分。当交易成本很低时,泡沫的价值存在一个最大化问题。它随着过度信心的程度或信息的内容不同而产生较大变化。当交易成本增加时,交易的频率与交易量以及期权的价值都会下降,但交易成本的增加却增加了现有资产持有人出售资产的成本,因而增加了其对于新价格的预期,所以会抵消因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期权价格的下降。所以,他们认为,增加交易成本能有效减少交易频率,但对泡沫的大小影响较弱。

四、资产价格泡沫的治理

近十年来,无论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都成为宏观经济领域一个突出现象,比如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近年的股市(包括整个经济)危机、美国近年网络泡沫以及墨西哥、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货币危机等。对于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如何处理?有的经济学家强调在货币当局货币政策范畴内进行操作,也有的经济学家主张在市场方面进行操作,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不必要进行操作。

第4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业 经济泡沫 泡沫经济

一、正确理解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 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3)房价涨幅偏大,经济泡沫成分渐增。要尽力避免房价大起大落的波动引起的震荡。

第5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理性投机泡沫噪音交易者模型非理性投机泡沫的混合理性

一、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

1926年出版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任何高度投机的不良商业行为”。1978年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指出投机促成泡沫形成,泡沫可能导致金融危机。1993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指出,“泡沫”一般来讲是指资产价格大幅度偏离经济基础条件而上升的过程。1989年,布兰查德和费希尔(BlanchardandFischer)定义:理性泡沫即市场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的部分。1988年,迪巴和格鲁斯曼(DibaandGrossman)将理性泡沫描述为价格中除去内在价值的那一部分价格。总之,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泡沫概念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二、泡沫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研究的进展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有重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对泡沫的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到80年代末,泡沫研究进入数理模型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非线性理论的引入使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描述和定性分析阶段

1688年,约瑟夫.德.拉.维佳(JosephdelaVega)出版了经典之作《困惑之惑》,从投机角度提出了类似于当代“博傻理论”(GreatFoolTheory)的思想。1841年,苏格兰学者查尔斯.马凯(CharlesMarkey)在《惊人的幻觉与大众的疯狂》(ExtraordinaryPopularandtheMadnessofCrowds)一书中首次对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1719-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等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和分析。1994年,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在《泡沫的故事》艺术中描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垃圾债券热以及1987年的股市崩溃等金融事件。

四、数学模型的运用和新理论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起,数量方法的引入标志着泡沫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此之前,1967年哈恩(Hahn)、萨缪尔森(Samuelson)和希尔.斯蒂格利茨(Stiglitz)已经从理性预期出发证明了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系统可能出现泡沫。1979年,布兰查德和沃森(BlanchardandWatson)证明,在投资者理性预期下,资产价格方程的解中仍有可能出现泡沫成分,并将其命名为“理性投机泡沫”(rationalspeculativebubbles)并在1982年提出的爆炸性泡沫模型。1987年,桑托尼(Santoni)认为理性泡沫至少具有连续性、膨胀性和不可能出现负值。此后,格兰杰和斯沃森(GrangerandSwanson)在1994年用“一般化随机鞅”的概念给出了理性泡沫解的集合,几乎可以囊括目前学术文献中常见的所有理性泡沫解。特别地,在部分均衡下,迪巴和格罗斯曼(DibaandGrossman)在1988年证明了,对于有限责任的资产而言,从来不肯能存在负的理性泡沫。夫鲁特和奥博斯特菲尔德(FrootandObstfeld)1991年证明,一种特殊理性泡沫(内生泡沫)的存在性,因为这种泡沫的产生仅仅与基本经济变量(如红利)的变动有关而不依赖于其他别的因素。在一般均衡下,蒂罗尔(Tirole,1985)和韦尔(Weil,1985)证明了,在计划期无限、市场参加者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泡沫。转贴于中国中国-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泡沫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噪音交易者理论(Black,1986)。在这个理论中,布莱克提出非理性的“噪音交易者”概念。1990年,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提出了著名的DSSW(1990a)噪音交易者模型,指出当噪音交易者对风险资产未来价格存在认知偏差时,风险资产价格将偏离其基本价值。1989年,Camerer提出信息泡沫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交易者有不同的信息或者用不同的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使得价格没有反映所有信息,资产价格就有可能偏离其基本价值,出现泡沫。在1990年出现了正反馈交易模型(DSSW3)。指交易者在股价出现上涨后买入,或在股价下跌后抛出,即“追涨杀跌”造成价格波动。1984年,Shiller指出,投资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投资者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变动的影响,引发金融市场上的“时尚”现象,从而对资产价格造成影响。West(1986)将时尚称为“近似泡沫”(nearbubble)。1988年,Kraus和Smith证明了“太阳黑子理论”,即使投资者对资产都有完全相同的信念,那么,关于信念的信念(beliefonbeliefs)称为一种类似太阳黑子的不确定性,造成价格对价值的长期偏离,他们称之为“伪泡沫”。另外,关于泡沫的检验与测定,最为著名的检验方法是希勒(Shiller,1981)以及勒鲁瓦和波特(LeroyandPorter,1981)提出超常易变性检验(excessvolatilitytest),常用的方法还有,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andGranger,1987)的协整检验,韦斯特(West,1987)的EULER方程检验法,怀特的市盈率比较法等。此外,夫卢德和嘉伯(FloodandGarber,1980)通过对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分析,首次给出了确定性泡沫直接检验法,而弗如特和奥布斯菲尔德(FrootandObsfeld,1991)则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的分析,进行了一种内在性泡沫的直接检验。

随着研究的发展,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两种因素的融合使理论的解释能力大大增强。

五、进入90年代之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以分形和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部分非线性理论的引入,泡沫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状态,泡沫理论的研究处于第二阶段尚未结束、第三阶段刚刚开始的状态。

六、小结

以上梳理让我们对泡沫理论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肆虐,我们期待泡沫理论研究能够以此为契机,在实践中有更大的飞跃,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新权.泡沫经济理论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2.

第6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度;成因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12-02

1 引言

1998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一路攀升。在2003左右,针对飞涨的房价,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呼声日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成为一时焦点。最后,多数人认为,中国存在房地产泡沫,政府应采取调控措施,避免房价过于虚高,走上日本经济衰退的老路。而2004年之后,尽管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控制房价,中国的房价依然飞速上涨。这更加引起大家对房地产泡沫的关注。2008年下半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房价也有所回落,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仅持续到2009年7月左右,0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商品房价格又急速上涨到普通百姓无法承受的程度。

2011年7月,在国家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全国房价终于停止了快速增长,公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终于结束了。但这一轮调控会不会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房价回调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有必要回顾国内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成果。

2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泡沫(bubble)”这个词条作了如下解释:泡沫可以不太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他们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泡沫通常出现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国内外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非常多。

国外学者对房地产泡沫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以对历史上发生的房地产泡沫事件以及泡沫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另一个方向是更多地借助比较现代的数学工具,通过数理模型来研究房地产泡沫问题,既有对泡沫形成微观机制的研究,也有对泡沫衡量与测度方法的研究。

在房地产泡沫成因分析方面,K. Nakamura etal.(2007)和T. Nakajima(2008)认为市场基本面变化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长期因素;M.J.Roche etal.(2000)和K. Oshiro(2003)认为市场基本面的急剧变化明显推动房地产价格短期迅速上涨;R. J. Herring etal.(1999)和K. G. Nishimura etal.(1999)分别分析了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和房地产泡沫的关系;K.G.Nishimura etal.(1999)和M.Baddeley etal.(2008)研究表明,市场预期是房地产泡沫产生、膨胀、破灭的重要原因。

对“泡沫”的量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对所谓“理性泡沫”的研究,它将“理性泡沫”定义为满足理性预期方程的鞅过程bt,bt=Pt-P*表示商品的市场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的部分。早期的理性泡沫研究对象主要是证券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不多。直到90年代后,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才丰富起来。Wong(1998)以泰国地产泡沫为背景发展了一个动态模型,展示了在经济过热、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地产商对市场过度乐观的预期以及人们预期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在地产泡沫产生和膨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Krugman(1999)认为,在地产市场中“所有泡沫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银行融资的,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的储蓄和贷款协会”。Allen等人(1998)发展了一些模型,说明银行等金融中介的问题如何导致资产泡沫的存在。

3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房地产泡沫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房地产泡沫产生原因和机理的研究;二是房地产泡沫程度的定量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全国范围的分析,针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具体分析较少。

已有文献对中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赵文(2003)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交叉化,是当时形成房地产泡沫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刘金娥(2010)实证得出,内在理性泡沫和投机泡沫都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但投机泡沫的影响是主要的。鞠方等(2008)循着货币虚拟化轨迹对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

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度的定量研究主要有:周京奎等(2004)在投机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房地产投机泡沫检验模型,并对我国的房地产业泡沫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我国房地产业的投机度。王雪峰(2005)利用 Ramsey Model,采取资本边际收益率法对 2000~2004 年我国房地产的泡沫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模型假设与现实脱节,因此在现实中的利用价值不高。蒲勇健等(2006)建立了检验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1999年2月到2005年5月的月度数据对全国、上海和重庆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得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价格泡沫,部分地区泡沫化严重并已产生明显的泡沫破裂趋势等结论。曾五一等(2011)利用CIPS面板单位根检验和Pedroni面板协整检验,实证检验出,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租赁价格指数序列的单整阶数不相等,并且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样本期间内我国房地产价格存在泡沫。

4 结语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结合现有文献得出的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及机理,分析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可进一步研究当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否会因为此次宏观调控而破裂。而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该在何时放松,也可根据房地产泡沫度的定量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Nakamura,K.“Land prices and fundamentals”,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 No.07-E-8,2007,(8).

[2]Baddeley,M. et al.“Structural shifts in UK unemployment 1979-2005” [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2).

[3]鞠方,周建军.房地产泡沫成因新解: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J].求索,2008,(4).

第7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元持续不断的升值,日本经济形成了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主的资产泡沫。在最疯狂的时候,东京银座一个地方的房地产值基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可见泡沫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虽然事后证明日本的这次资产泡沫是一个明显的历史错误,但谁又能否认有多少人在泡沫过程中发家致富呢?

聪明的投资人会感知并利用泡沫,而一般的投资者如果不能理性看待泡沫,就会在泡沫中迷失。

2006年开始,中国股票市场的资产泡沫开始快速膨胀。从一个明显低估的市场开始,中国A股从1000点迅速回升到1300点,当市场还在怀疑中国股市能否走出5年熊市时,市场就直接站到了1500点以上。

人民币持续稳定的升值步伐导致大量资本冲向中国资产,直接带动H股大幅上涨,并引导A股从1500多点上升到2200多点,创出历史新高。

在很多人担忧中国A股是否会太过泡沫化时,中国股市的泡沫化进一步加温,直奔3000点去,并开始带动H股市场的走势。

其实在股市资产上涨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明显上涨,股票市场的上涨反而是补涨。

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处于一个吹泡泡的阶段,什么能导致泡泡吹得越来越大呢,原因是对盈利的预期和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市场的信心受到严厉打击的话,泡泡一定会破灭。

从基本逻辑看,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后必然带来本币升值。要么人民币升值,要么资产价格上涨和物价上升,引起本币名义汇率不变但实际升值。两个途径必有其一,任何货币政策都改变不了这种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投资人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本币升值环境下的资产泡沫实质,简单地根据短期市场的涨跌而判断泡沫是不是过头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规律,在全球所有本币升值过程中重复上演的资产泡沫现象并不会在中国就有特殊的形式。

我对市场的基本判断是:一、按照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人民币升值的节奏,流动性过剩无法回避;二、在比较有限的投资品种选择下,在现阶段股票是优于房地产的一个投资品种,因为从基本理论讲,房地产的价格粘性比股票大些,股票是流动性更好的资产;三、整个市场高估增加市场调整的可能性和空间,如果股票的价格远远脱离企业基本面,还是有很大的调整可能性和空间的。

有人会想知道到什么时候泡沫化的进程会结束。我看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汇率加速升值,汇率变动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本币升值的预期不再,这可以根本性地消除资产泡沫化的原因。但太快的本币升值速度会让中国出口部门难以在短时间适应汇率的变化,受到实质的损坏。政府可能希望平衡汇率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逐步调整和消化升值带来的冲击。本币升值到位的时间点肯定会有的,但肯定不是在现在。

第8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作者简介:史永东(1968-),男,黑龙江明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0-1决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形成机制、羊群行为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生成、以及经济状况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结论显示,居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选择既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也受羊群行为的影响,而羊群行为的存在使得房地产市场产生价格泡沫,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居民破产的概率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居民的预期相关。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羊群行为;房地产泡沫;居民破产

中图分类号:F0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2-0039-08

一、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房地产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房地产业实际投资完成额为14 480.7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9.1%,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7%。2005年1―11月,房地产业实际完成投资额为13 239.98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2.2%,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全国住宅完成投资额为8 993.1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2.3%,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2%。住宅竣工面积为28 010.61万平方米,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8.6%。2004年商品房销售额10 376亿元,同比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4.4%。2005年1―4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5%,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3.6%。然而,房地产产业具有高风险、建设周期长且受土地供给量约束的特点,并且与金融市场具有联动关联,常常引发投机性的金融活动和信用扩张。而投机性金融活动又是成为诱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自由化导致资产市场泡沫,而投机泡沫的破灭引致银行部门危机,进而导致经济衰退。20世纪80年代的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以及近年来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在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先兆,即明显的信用扩张和资产市场泡沫。随着我国加入WTO及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加上各地方政府在“GDP增长冲动”的驱使下,过于宽松的房地产政策可能刺激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有些城市已经出现泡沫迹象。因此,对房地产泡沫生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关于一般资产价格泡沫的研究,在理论上将泡沫分为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Binswanger, 1999),并给出了几种不能产生泡沫的情况(Tirole,1985; Blanchard 和 Fisher,1981)[1],同时还论证了导致泡沫存在的经济条件是不稳定的(Abel、Mankiw等,1989;Santos和Woodford,1997)[2][3],Allen和Gale(1998)认为只要是存在违约的可能,中介化的经济中必定会产生资产泡沫,并且会提高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史永东、杜两省(2001)从理论上分析了股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的影响。[6]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Wong(2001)以泰国地产泡沫为背景开发了一个动态模型,揭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乐观的预期所产生的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在地产泡沫产生和膨胀直到破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Gaia和Lucio(2004)则在OLG的框架下,阐述了房地产市场中理性泡沫的生成机制,并且运用最近发展起来的计量方法检验了英国房地产价格中的理性泡沫的存在。[5]国内有关地产泡沫的研究也比较多,曹振良(2000)、洪开荣(2001)、汪利娜(2003)在实证上初步探讨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如何防范等问题;[7][8]在理论上,袁志刚、樊潇彦(2003)采用局部均衡模型探讨了房地产市场中理性泡沫存在的条件;[9]陆磊、李世宏(2004)用两阶段动态优化模型研究了居民的房地产投资决策和泡沫的形成与爆裂过程。[10]

在现有的文献中,预期因素在资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羊群行为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模仿。本文在借鉴Chari和Kehoe(2003)对热钱研究所采用的决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深入考察了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生成机制,并分析了羊群行为如何产生房地产泡沫及经济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

二、 0-1决策模型:基本结构

1.参与人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有N个具有风险中性偏好的居民,在0,…,T期中生存,在T期末死去。居民i(i=1,…,N)在t期(t=0,…,T)只做出租房和买房两种决策,我们把每一个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标准化为1,并且假定只能买1单位房产如果某居民要购买多于1单位的房产,可以把他看作几个居民的组合。,并令{租房,买房}={0,1}。由于房地产兼有消费品和投资品两种特征,而且在每一时期,居民必需有一个住所,其要么租房,要么买房,其区别就在于租房仅相当于一般商品消费,无需承担风险,当然也没有风险补偿。而买房相当于不动产投资,兼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作用,可能获得投资风险收益。假定买房的收益依赖于T期的经济状态g,并且g∈{H,L},其中H,L分别表示高涨与萧条的经济状态。在T期之前,经济状态的分布是共同知识,但所有居民都不知道T期的真实经济状态。另外,假定每个居民在0期之初认为T期是高涨经济状态的先验概率(信念)都是μH。

我们还假定,一旦居民在t期采取了买房决策,那么他在t+1,…,T-1期中将不能采取任何行动此处隐含了不存在房地产的二级市场的假设。,而只能在T期套现获取投资收益。另假定买房的连续复利投资收益率为R>0,不存在时间偏好,同时居民在t期买房实现的收益πT满足其中隐含了当即期的经济形势恶化时,由于一般居民都是用房子抵押按揭买房,此时居民将不能履行原来的按揭合同,房产将被银行收回,此时居民将破产,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他将获得零收益。:

三、 均衡、羊群行为与信息集的结构

[定义6]羊群行为该定义主要是参照了史永东(2005)。是指参与人不是依据自己的信息集而是依据其他参与人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它常常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12]

[命题1]在假设(A1)-(A3)下,战略(S1)、(S2)构成一个均衡。

证明: (i) 在0期之初,如某居民为新知情者,并且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则买房,否则租房。其他未知情者等待。(ii) 如果n0>0,未知情者将会推断出0期的信号是乐观的,这样他们的信念将上升到P(1),并作出买房的决策;新知情者在第1期作出买房的决策而不管其实际收到什么类型的信号,这样,导致了购房投资的羊群行为。如果n0=0,则未知情者会推断出0期的信号是悲观的,其先验概率下降到P(-1),他们都选择租房等待;如果新知情者在第1期之初所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他们将选择购房,否则租房等待。(iii) 在第2 期,如果n0=n1=0,则未知情者的先验概率下降到P(-2),因而t≥2,nt=0,这样便出现了不购房投资的羊群行为。如果n0=0,n1>0,那么未知情者与已知情者的先验概率的都为P(0),他们将选择租房等待。而新知情者在收到乐观的信号的条件下将采取购房决策。证毕。

显然由命题1的证明,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2]具有(1)、(0,1,1)、(0,1,0,1,…,0,1,1)结构的信息集将造成买房的羊群行为;具有(0,0)、(0,1,0,0)、(0,1,0,1,…,0,1,0,0)结构的信息集将导致不买房的羊群行为。

[命题3]未知情者的信念下限要比新知情者的信念下限高是战略(S1)、(S2)可以构成一个均衡的必要条件。

证明:我们只要证明这两种类型的居民如采用相同的信念下限会导致失衡即可:(i) 假设这两种类型的居民在他们的信念大于等于P(0)时就进行购房。考虑在t期具有信念P(0)的未知情者没有选择等待,因为新知情者当且仅当其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才选择购房,而选择等待的未知情者将会观测到新知情者所收到的信号,由(A3)式,这种偏离可以增加收益。与假设均衡相矛盾。(ii) 假设两种类型的居民其信念下限值为P(1),并设第一个信号是悲观的,那么新知情者在0期不会购房,其它的居民将会推断出此时的信号是悲观的,其信念修正为P(-1)。因此,第1期的新知情者不管收到什么信号,他将选择等待,此时的未知情者的信念将固定为P(-1),从而在未来时期的新知情者也会选择等待。在获得信息集{B,G}后,第1期的新知情者将具有信念P(0),由假定(A1),购房将提高收益。这也与假设均衡相矛盾。证毕。

[定义7]精炼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xt(hit),pt(hit)}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如果它满足:(i) hit,xt(hit)∈argxt(hit)max{Bt(hit),Wt(hit)},是所有未购房居民的最优战略;(ii) pt(hit)满足贝叶斯法则。

[命题4]在假设(A1)-(A3)下,战略(S1)、(S2)与信念(B1)-(B3)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该模型可能还存在其它的精炼贝叶斯均衡,但是由我们的假定,这些均衡并不在均衡路径上,故我们不予以考虑。。

证明:由前面的论述,信念(B1)- (B3)满足贝叶斯法则,并且hit,存在整数k,使得pt(hit)=p(k)。首先假设不存在可观测的行动偏离:

(i) 对于未知情者,hit,如果P(hit)≤P(-1),由假设(A2)可知租房等待是最优策略。如果P(hit)=P(0),由假设(A3)可知租房等待是最优策略。如果P(hit)=P(1),在均衡路径中,未知情者购房并获得收益eR(T-1)P(1),假定存在某个未知情者在信念P(1)下选择租房等待,并在未来也不购房,那么他每期将损失eR的收益。假设选择偏离行为的居民收到最为悲观的信号,而对于这样的信息集,其它居民已经选择了在t期购房,因此该类居民不会从其它居民的行动中得到任何信息。但该未知情者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收到信号s=B,但是即便其所收到的信号,他的信念还将是P(0),由假设(A1),他会选择购房。因此,即便是收到最悲观的信号,购房还是最优的。显然Pt(hit)≥P(1),对购房也是最优的。

(ii) 假定新知情者拥有信息集hit,如果Pt(hit)

(iii) 假定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0)或P(-1),新知情者收到信号G,于是新知情者的信念上升至P(1)或P(0),他们一定会购房。假定他选择偏离策略,选择等待。则在这种偏离下,当未知情者的信念为P(k)时,新知情者的信念为P(k+2)。其原因是新知情者的私人信息G使得其信念提高了一个单位,而新知情者的行动并没有影响未知情者的行动时,未知情者的信念则下降了一个单位。假定在信息集hit下,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1),并且新知情者收到乐观的信号,则新知情者的信念是P(0)。如果新知情者偏离其战略去选择等待,那么这种偏离将导致不购房的羊群行为。该偏离将会使未知情者的信念一直停留在P(-2),他们将永远不会购房,后来的新知情者的信念在收到信号G的情况下至多能将其信念修正至P(-1),他们也不会购房。因此,选择偏离的居民也不会在获得任何信息。这样由假定 (A1),新知情者最优的行动选择是在t期购房。

(vi) 假定在hit中,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0),并且新知情者收到乐观的信号,则新知情者的信念将调整到P(1)。我们还是假定其选择等待,那么在下一期未知情者的信念将下降至P(-1),而新知情者的信念将停留在,由前面的分析,选择偏离的新知情者的信念总是比未知情者的信念高两个单位,这样当未知情者的信念下降至P(-2)时将导致不购房的羊群行为。而偏离者所能获得的最悲观的信号将使其信念下降为P(0),由(A1),购房是最优的。

综上所述,不可观测的偏离不是最优的,对于可以观测的偏离,同样可以得出没有居民有意愿偏离上述战略(S1)、(S2)。证毕。

四、 宏观经济基础、羊群行为与房地产泡沫

我们首先考察影响居民购房行为的宏观经济基础。为了分离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假设经济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居民的行为完全只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并假设先验概率β(β=P(g=H))与经济中居民所收到的信号能完全体现所有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α=1),并且β是共同知识其实这隐含了所有的参与者具有理性预期。,这时,在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的情况下,居民以概率1购房,此时的购房数量是N;而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的情况下,居民以概率1选择租房等待,此时的购房数量是0。而在前面所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我们定义pH=P(n=N|g=H),pL=P(n=N|g=L)(其中n表示总购房数量),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5]如果1/2

证明:如果先验概率β满足假定(A1)-(A3),那么由pH、pL的定义,信息集必需具有如下的结构:(1)、(0,1,1)、…、(0,1,0,1,…,0,1,1)。而这些信息集是互斥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由全概率公式:

PH=α+(1-α)α2+(1-α)2α3+…+(1-α)N-1αN=α-(1-α)NαN+11-α(1-α)(7)

pL=(1-α)+α(1-α)2+α2(1-α)3+…+αN-1=(1-α)-αN(1-α)N+11-α(1-α)(8)

由α>1/2,显然可以得到pH>pL,这说明当经济处于高涨状态下,总的购房数量为N的可能性要比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下,总的购房数量是N的可能性要大,即居民的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另外,当α

命题5意味着,只要经济信号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状态(α>1/2),并且经济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α

资产泡沫的经典定义为均衡价格大于基本价格,但是获得资产的基本价格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它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参见Allen, F., Morris, S.和 Postlewaite, A.(1993)。。在本文中,如果不存在羊群行为,所有的居民只依据自己所收到的信号即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来进行决策,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将每一期的基本价格定义为该时期没有羊群行为时由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在房地产厂商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定每一期房地产的价格是该期需求量的函数,令Pt=h(Dt),并且h′(Dt)>0,h″(Dt)D*t,显然Pt=h(Dt)>P*t=h(D*t),即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泡沫的产生。我们将上述结论归纳成下述命题。

[命题6]房地产市场中的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命题7]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泡沫出现的概率介于pL,pH之间,并且随着居民的预期(先验概率β)的上升而提高。

证明:由命题6,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地产泡沫的产生,所以我们考虑购房羊群行为出现的概率即可,令ph=P(n=N)表示居民购房羊群行为出现的概率,由全概率公式:

ph=P(n=N|g=H)・P(g=H)+P(n=N|g=L)・P(g=L)=pHβ+pL(1-β)

因为0

命题7说明泡沫受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先验概率β)的影响,居民越乐观,出现泡沫的概率也就越大。

一般而言,在一个经济中,房地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即使房地产业是竞争性的,房地产商有可能获得超出社会一般利润的超额利润,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由于居民内在的羊群行为倾向,因此房地产厂商有激励通过“造市”行为,如虚造“火爆”的销售场面,向公众虚假的售房信息来诱使居民购房的羊群行为,从而使得房产价格以较快的速度提升,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将会导致泡沫的产生与增长。

五、 居民破产与羊群行为

由前面的论述,居民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因素及羊群行为的影响,而羊群行为将导致地产泡沫的产生,并且泡沫产生的概率与居民的预期正相关。但是泡沫的增长不是没有限制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时,居民的收入将低于其作出购房决策时的预期收入,房产的价格的上涨幅度也将低于其购房时预期的上涨幅度,因此泡沫将不能持续而破裂。此时居民投资房产的收益将低于其购房时的预期收益甚至为负,而居民通常是采用按揭方式来进行购房的,如果经济形势恶化,即使存在房地产的二级市场,由于不购房羊群行为的存在,居民并不能通过出售房产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此时居民的收入及投资于房产的收益不足以偿还其银行贷款,居民将破产。在本文中,我们作如下定义。

[定义8]居民破产此处居民破产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居民对按揭贷款的违约,我们用“破产”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是为了强调该状况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或居民违约)是指事件{n=i,g=L}(i=1,…,N)发生时的状态,特别地,当i=N时,即事件{n=N,g=L}发生时,则称之为全体居民破产。全体居民破产概率γNLP(n=N,g=L)。

[命题8]如果1/2

证明:由命题4,可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居民行为部分地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并且

P(n=N|g=L)=(1-α)-αN(1-α)N+11-α(1-α)≈(1-α)1-α(1-α)(当比较大时),

所以

γNL=P(n=N|g=L)・P(g=L)=(1-α)1-α(1-α)(1-β)

显然当1/2

命题8说明,如果信号存在失真(即1/2

另外,居民破产后,将风险转移给了银行系统,并会导致不良贷款的累积。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额累积达到11 779.74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7.5%,其中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度净增额为3 510.7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1.4%,比2000年增长了73.8%。同时,2000―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度净增额占整个商品房住房销售额的百分比分别为71%、55.2%、56.7%、49.5%,并且,2000―2003年,在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构成中,其自筹资金与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总资金来源的百分比分别为27%、28.5%、28.2%、28.7%,从国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占总资金来源的百分比分别为23.1%、22%、22.8%、23.8%。从国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23.3%,2001―2003年3年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1%、31.2%、41.3%。因此,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经济冲击使得宏观经济状况恶化时,会导致严重的房地产信贷违约,从而引发银行危机。

六、 结 论

本文采用0-1决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市场中居民羊群行为的生成机制,并考察了羊群行为如何产生价格泡沫及其对居民决策的影响。如果经济信号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状态,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则在房地产市场中,居民的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与羊群效应的双重影响,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信号不可能完全体现真实的经济状态,如房地产商具有制造信号偏差的内在激励,因此房地产市场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居民的羊群行为,并产生价格泡沫。另外,在信号存在失真及未来经济状态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由于泡沫有可能破裂,在房地产市场中必定存在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如果经济信号越能真实地体现真实的经济状况,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会越小。未来的经济状态不确定性越小,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会越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这种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信号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真实的经济状态。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的经济状态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因此,房地产市场中很有可能出现居民购房的羊群行为,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增长,并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得居民破产,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中的信贷违约,造成金融震荡。因此,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尽可能地减少噪音经济信息和虚假经济信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将有助于消除引发房地产泡沫和居民破产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 Tirole, Jean.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J].Econometrica, 1985, 53: 1499-1528.

[2] Abel, A.Mankiw, G..Summers, L.and Zeckhauser, R.Assessing Dynamic Efficiency: 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9, 56: 1-20.

[3] Santos, M.S.and Woodford, M.Rational Asset Pricing Bubble? [J].Econometrica, 1997, 65: 19-57.

[4] Kar-yiu, Wong.Housing Market Bubbles and the Currency Crisis: the Case of Thailand[J].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2001, 52: 382-404.

[5] Gaia, Garino and Lucio, Sarno.Speculative Bubbles in U.K.House Prices: Some New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4, 70: 777-795.

[6] 史永东,杜两省.资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1, (11).

[7] 洪开荣.房地产泡沫:形成、吸收与转化[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1, (8).

[8] 汪利娜.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理与防范措施[J].财经科学, 2003, (1).

[9] 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3).

第9篇:泡沫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泡沫经济;现实研究;日本

一、引言

泡沫经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投机资本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示资产的价值,同时资产的价格和实体的价格发生严重的偏离。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急剧上升会给整个市场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因此泡沫经济的出现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当泡沫经济消失后国家又会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是由于各种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的经济发展在泡沫经济出现的时候整体的发展还处在一种良好的状态[1]。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泡沫经济的产生会和经济运行状况产生直接的联系。由于日本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始终对未来抱着一种极为乐观的态度,因此疏忽了对风险的防范。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走上了正规,并且由于大量资本的积累从而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身的积累资本投资于股票行业或者将资本投入土地扩张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日本的人口数量也在日益地增加。因此,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问题和住房问题等等从而造成了日本整个城市中的物价飞涨。

(二)日本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

政府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对实际的经济情况考察会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日本政府的错误政策加速了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跟上西方国家的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在当时制定了超低的银行利率政策。这一利率政策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当在于遏制经济过快发展,而不是实行款松的银行利率政策,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广岛协议”则是这一政策的代表。这一政策使得日本经济急剧升温,各国加大日圆的持有量,造成日圆急剧升值。2.除了失败的金融政策之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错误的税收政策。当时的税收政策针对会计记账方式进行革新,迫使大量的企业进行财务革新运动,希冀以此获取短期资金支持。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金融领域的虚拟经济通涉及到房地产等方面的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但是财务技术的革新使得企业追求虚拟经济中资产的增值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现金流量。

二、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为了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损失。20世纪末,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达到了空前的低潮。从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表明,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以10%的速度呈现正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以及随后的十年之内,日本的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下降了6%。20世纪末期,日本的经济经济发展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低潮时期。日本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同时,在2012年日本境内的七个大型的商社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4.28万亿日元。因此,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成为了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的相关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过度。绿色的经济政策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泡沫经济消失之后的大多数日本民众开始对本国的经济恢复发生了严重地动摇,因而造成了日本大量的资金外流的现象。

此外,日本政府在80年带放开了银行经营的业务,其自由化倾向过度,主要集中于扩大银行的证券经营业务、国债市场、期货交易等等信托业务。这一自由化的金融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进而被股票交易市场所渗透,促使泡沫经济迅速形成。而且,大量的证券公司屡次出现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企业面临危机时,日本政府又缺乏一定的管理政策支持,大量的投机行为出现,一旦泡沫经济被捅破,各项资金链条断掉,使得经济大规模停滞倒退。

然而,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尽人意[2]。虽然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是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新产品的使用者。甚至连美国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深感惊讶。当美国的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将近15%的时候,一些中产阶级的退休情况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很大的考题。但是,日本的失业率仅仅只达到4%,并且日本的人均寿命一直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泡沫经济的消失给日本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659万亿日元,有学者指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日本并没有走入绝望的深渊,而是探索出了最美的惊喜。我们不难发现,泡沫经济消失后的日本虽然给本国的出口商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日元也在世界货币中获得了长久的发展地位。即使了泡沫经济消失之后日本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亚洲以及世界中享有重要的声誉。2012年根据日本政府的相关数据报道,日本的人均消费指数上升到56.43%,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的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因此,泡沫经济消失之后的日本虽然遭受了许多的损失,然而也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泡沫经济的消失给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3]。泡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日本的经济繁荣的神话。因此,日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对泡沫经济进行反思,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凯塞.沃尔夫“美英如何诱导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当代经济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