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易经经范文

易经经精选(九篇)

第1篇:易经经范文

1、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4、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5、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6、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8、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9、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10、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11、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1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3、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14、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15、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16、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1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0、慢藏诲盗,治容诲淫。

2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2、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2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26、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27、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28、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30、君子以作事谋始。

31、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32、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3、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迹,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34、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3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36、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39、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40、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41、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4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44、能经众正,可以王矣。

45、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7、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48、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49、君子以懿文德。

50、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5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5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3、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5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5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56、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57、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第2篇:易经经范文

C. G. Jung and Yi Jing

Abstract: Influenced by Yi Jing, C.G. Jung raised the theoretically valuable synchronistic principle, which reveals an acausal versati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ing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is principle and makes deep analysis on it by accounts related in Yi zhuan, and gives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synchronistic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procedure of pination by the theory of “creatures of the same nature seek and respond one another” uphold in Yi zhuan. The paper holds that, in affirming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Yi Jing, Jung correctly pointed out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sciences embodied by Yi Jing and Western sciences in thinking modes and cognitive methods.

Key words: Jung;Yi Jing; synchronistic principle; law of causality; sensation and response

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 G. Jung, 1875-1961)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方学者中,像荣格这样理解《易经》并深受其影响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荣格关于《易经》的论述,非常值得心理学和哲学工作者关注。

一、《易经》深深触动了荣格

荣格是瑞士的一位精神病学家,早年从教于苏黎士大学,并担任苏黎士大学神经病诊疗所的高级医生,对东方哲学与修炼极感兴趣。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东方思想不断对话的一生。荣格曾犀利批评当时的学院心理学,是过分强调理性因而束缚人们思想的唯理智主义。

 荣格准确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与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帮助分不开。卫礼贤居留中国长达20年之久,深通中国古代哲学,还将《易经》译为德文,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德文译本。1920年荣格与卫礼贤相遇,成为学术至交。可以说,荣格最有原创性的一些观念,都与东方思想有关。荣格自己也承认,他的某些观点根本上源自东方思想的启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同时性原理”之于《易经》。荣格对他晚年才敢公然提倡的这项原理非常重视,因为如果同时性原理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人类建构知识的基本设定——因果律,就要受到很大的挑战。荣格认为同时性原理除了可以从心理分析的案例中获得佐证外,主要是《易经》提供了最为完美的理论基础及程序运作。

 荣格全面研索《易经》,开始于20世纪初的一个夏季,他决心要弄明白“《易经》中的答案是否真有意义”。当时,他被自己所见到的“惊人的巧合”迷住了:他发现答案有意义乃是常例。从1920年,荣格开始在治疗中采用《易经》中所描述的方法,疗效甚显。到1925年,荣格的非洲之行结束,他已经完全熟悉了《易经》,并对其富有意义的答案毫不怀疑了。关于如何占问《易经》和对所得答案如何评价,荣格有过这样的描述:“我只是将三枚小铜板轻掷空中,然后它们掉下、滚动,最后静止不动,有时正面在上,有时反面在上。这种技巧初看似乎全无意义,但具有意义的反应却由此兴起,这种事实真是奥妙,这也是《易经》最杰出的成就”。[1](第214-215页)荣格极高地赞誉《易经》:“很可能再没有别的著作像这本书那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动气韵。”[2](第208页)

二、同时性原理与占筮

荣格对《易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通过占筮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论乃是常有的事,这与他多年的个人经验和临床所看到的情况——潜意识中浮现出的心理事件有时会以意味深长的方式与外部事件相巧合——正好吻合。所以,他认为正规的占筮活动可以将人的潜意识以象征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显示出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奇妙的对应性和平行性——这是一种与因果律完全不同的联系,荣格称之为“同时性原理”。 荣格相信,在宇宙大化的漭漭过程中,因果联系不过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此外还有别的联系,例如,万物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之流中并排地进行着,其中有些东西在许多地方基本上同时出现,它们可能是思想、符号、心理状态、某个数字、某种物品……等等,尽管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却有着相合和等价的意义。由于它们分属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时间演进系列,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因果性的联系,却有着巧合性的对应关系,荣格将这类现象称作“同步”或“相对的同时性”,认为这种现象受制于同时性原理。

为了说明“同时性”的确切涵义,荣格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他在为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治疗时发生的真实事情,荣格记述道:“她尽管做事想扣两端以执中,诸事求好,结果总是做不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她对事懂得太多了。她受的教育相当好,因此提供了她良好的武器,以完成此种目的——意即一种高度明亮洁净的笛卡儿式之理性主义,对于实在具有永无差忒的‘几何学’之概念。我曾数度尝试以更合理的态度,软化她的理性主义,结果证明无效之后,我不得不盼望某些不可预期而且非理性的事情会突然出现,如此方可粉碎她用以封闭自己的理智之蒸馏作用。某天,我恰好坐在她对面,背依窗户,聆听她不绝的陈述。前晚,她作了一场印象极为深刻的梦,梦中有人赠她一只金色的甲虫——一件很贵重的珠宝。当她正对我诉说其梦时,我听到背后有轻拍窗户的声音,我转过头来,发现窗外有只相当大的昆虫正在飞撞窗棂,试图进入这黝黑的房间。此事颇为怪异,我立即打开窗户,在昆虫飞进之际,从空中抓住了它,是种甲虫,或说是种普通的玫瑰金龟子,它那种黄绿的颜色与金色甲虫极为相肖,我将之交给我的患者,并附数语:‘这就是你的甲虫。’此一经验洞穿了她的理性主义,打碎了她理智抗拒的坚冰,如今治疗可持续下去,且成效显著。”[1](第240-241页)

荣格将女患者梦中的珠宝赠品——金色甲虫与谈话过程偶然出现的活的“玫瑰金龟子”,视为有“同时性”关系的两个事物,并认为这类有意义的巧合事例数不胜数。它们各自演进而平行,在不同的场境、以不同的方式基本上同时出现,即:意味深长地“巧合”。

笔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荣格所说的共时性现象确实存在。如梦中遇到某位从未见过面的人,后来见面时发现那人果如梦中的模样。又如梦中考试的试题与第二天考场上的试题一般无二……等等。这一类的事情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遇到,更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出现,但某些人关于这类事件的亲身感受也绝非杜撰或虚妄。

荣格认为,同时性现象不属于因果关系,“但他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别的某种联系”。就是说,同时性现象的出现一定有它的根源和道理。对此,荣格没能给出周全的实证性的解释。事实上,这正是摆在当今科学和哲学面前的一项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是应当勇敢地、实事求是地承认这类现象的存在。荣格正是这样做的:他长时期关注这类现象,并尽可能地给予理性的理解。他说:“藉着因果律,我们可以解释两相续事件间的联接关系;同时性却指出了在心灵与心理、物理事件间,时间与意义上都有平行的关系,科学知识至今为止,仍不能将其化约为一项共通的法则。同时性这个词语其实一无解释,它只陈述了有意义的巧合之兴起,就其本身而言,此种巧合之发生可以说是偶然的,但它既然如此不可能,我们最好设想它是立足于某种法则,或是奠基在经验世界的某些性质上面。然而在平行事件间,却发觉不到因果连接的痕迹,这正是它们所以具有概然性质的原因所在。在他们之间唯一可以认定,也唯一可以展示出来的环扣,乃是一种共同的意义,也就是一种等价的性质。古老的符应观即建立在这种联结的经验上面——此种理论在莱布尼兹提出‘预定和谐’之观念时,达到了高峰,但也在此暂告一段落,随后即为因果律所取代。同时性可说是从符应、感通、和谐等荒废的概念中,脱胎而成的现代词语。它并非奠基于哲学的设准上面,而是根据实在的经验和实验而来。同时性现象证实了在异质的、无因果关联的过程中,盈满意义的等价性质可同时呈现。换言之,它证实了观者所觉识到的内容,同时可由外在的事件展现出来,而其间并无因果的关联”[1](第247-249页)。从荣格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界上存在着的各种相对独立的系统,鉴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统一性,先天决定了它们在功能结构和信息传递上有同步共振的关系,因而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中,可能会有一些具等价意义的事件在平行运行。其中包括在人的潜意识(无意识)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象、思想与外界发生的事件,或别人心中产生的意象、思想相吻合。然而这些并行的系统毕竟各自独立,互不相干,没有因果联系,所以这种等价意义的平行关系只具有概然性质。

在荣格看来,在既有的西方哲学理念中,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似乎最有利于说明同时性现象。莱布尼兹认为,构成各种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是真正单纯的存在,称“单子”。“单子”是精神性的存在,有“知觉”和“欲望”。每一单子都凭其“知觉”而能够反映整个宇宙,就像镜子照物一般。单子的知觉水平有高低,因而由单子构成的事物就分出等级。构成无机物的单子“知觉”模糊,水平最低。动物则具备有感觉的“灵魂”,人更有理性的“心灵”。最高的单子是上帝,上帝创造了其他所有的单子。依照莱布尼兹,单子之间相互独立,但由单子构成的事物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统一和谐的世界整体。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已事前规定,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保持一致与同步。这就是所谓的“预定和谐”。

荣格揭示的同时性“巧合”现象与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观念相符合,而“人是小宇宙的想法”,也“反映了天地间有种预定的和谐”[1](第248页)。所以在荣格看来,“预定和谐”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惜的是,在莱氏之后,人们只关注因果必然性,“预定和谐”则被冷落一旁。同时荣格也强调,他的“同时性”概念,“可说是从符应、感通、和谐等荒废的概念中,脱胎而成”,但是,它决非源于某种哲学的设定,而完全根据于实在的经验和实验。

现在,再回到《易经》。荣格认为《易经》的筮法与占问过程正是同时性现象的体现。尽管拈取蓍草或抛掷硬币以起卦的方法,纯属偶然,但是这并不妨碍所得卦爻的涵义,与起卦人主观所要了解的事件在性质上相契合。荣格说:同时性原理认为“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并不只是几率而已,它蕴涵更多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宏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心理状态之间,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1](第209页)。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者如何通过“随机”起卦,却能使所起卦爻的涵义与自己主观所希望了解的客观情境相契合呢?荣格的回答是:“《易经》认为要使同时性原理有效的唯一法门,乃在于观察者要认定卦爻辞确实可以呈现他心灵的状态,因此,当他投掷硬币或者区分蓍草时,要想定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一现成的情境当中。”[1](第210页)这就是说,观察者只有通过坚定诚信的心念来实现卦与事的契合,此乃“唯一法门”。

三、同气相求与同时性

荣格反复指出,同时性现象不是因果必然性联系,“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别的某种联系”。那么究竟是什么联系使它们“巧合”?荣格倾向于用“平行”“同步”作解,对深入认识这类现象有积极意义,不过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对同时性现象的描述。而且,用“平行”“同步”则难于说明起卦。他出于经验事实,强调心理状态在起卦中的关键作用,是正确的。那么,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为什么起卦之人凭借坚定诚信就可能在随机状态下,使所起之卦与占问之事相契合呢?或者说,为什么所起之卦有可能以象征的形式,展示起卦之人与占问之事同步而行的潜意识呢?原来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解释,那就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动。”

中国古代学者早已注意到荣格所说的同时性现象,并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古典文献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吕氏春秋·精通篇》写道:

 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形德乎己,而四方咸饬乎仁。

依据《易传》的论述,《易经》的筮法正是以此种现象为其建立的基础。《系辞下》说:“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意思是一些自然发生的变化、事象,从道理上看不相关,然而却是另一些事件的征兆或伴随。所以,如果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通报关系,则可由此知彼,彰往察来。《系辞上》也说: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天象指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本为自然之象,却能显示人事的祸福吉凶。圣人力求找到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天象测人事。但天象现人事吉凶,显然不属因果范畴。荣格说得很对,《易经》作者关注的不是因果必然性,而是“同时性”。

类似的论述也见于其他一些中国古代文献。如《中庸》写道: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祯祥,指本有今无或本无今有的物象,为吉兆。妖孽,指怪异反常之物象,为祸兆。四体,指人们的手足四肢。《中庸》认为国家祸福将至,从时人的动作、仪态亦可事前察觉。《中庸》的这一段论述与《易传》的思想是一致的。

《易传》作者及众多古代学者对这类并立而通应的现象,并没有从“同步性”“平行性”,更没有从上帝赋予“预定和谐”的角度去理解,而是用中国特有的“气”概念加以说明。前引《吕氏春秋·精通篇》所举相应各事,就都是以精气往来沟通作解。而《易传》则提出了“同气相求”的理论,它说: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文言·乾》)

《易传》的这段话很重要,它指出气类相同的事物会产生相动相求的运动。这显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另外的一种相应相通的作用。这种作用形成一种推动力,使各种事物向着自己的同类靠拢。所以,《易传》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方”与“物”并称,同指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的事物。《易传》认为一切事物类同则相聚,类异则相分。正如《管子 ·白心篇》说:“同则相从,异则相距。”汉儒董仲舒也说:“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 ……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事物之间相互通应的关系,由气沟通,由气推动,受一定客观规律的支配,并非有什么鬼神作祟。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气”,决不同于西方科学和哲学所说的“实体”或“物质”。由于西方科学的强大影响,一说到“气”,人们就很容易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水气,进而想到原子、粒子,甚至物理场。其实,中国古代学术所说的“气”完全不同于现代物理学有关物质形态的概念。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论述,气既是物理的存在,同时也是生命的存在、灵性的存在,而且能够携带和表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物理的、生命的、社会的、心灵的,各类性质的信息,无论意象的、抽象的,各种形态的信息,都能通过“气”来传递。总之,气有可能连接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事物,并且具有全面的综合的信息功能,因而能够通过气的作用实现各种水平各种性质的同类事物的相互召引,相互感通。

“同气相求”“同类相动”这种运动形式实质也就是“感应”。《咸·彖》说:“二气感应以相与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刚,兑为柔。这里所说“二气”,指由艮兑二卦所代表的刚柔二气。但即使阴阳刚柔相感,也必须以和谐同气为前提,否则就不能相感。否卦坤下乾上,示天地阴阳在某些时境塞而不通,闭而不感。《易传》所说的“感应”,概括的内容很广。天地万物,只要气类相同,则相感应。感应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形式。事物因气类相同而发生感应,但由于事物自身的性质不同,感应之后所生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天地感应则聚合,聚合而交通,交通而生万物。圣人以自己的善良、和顺、智慧之气,将万民心中潜藏本有的同类之气感召出来,从而天下安泰。这也就是为什么圣人“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的道理。感应虽然先感后应,但因为是同类相召,相互合作的关系,所以,不属因果律范畴。荣格揭示的同时性现象,与《易传》所说的感应关系相通,应该属于感应关系之列。

 在《易传》的世界图景中,没有上帝的“预定和谐”。但是,《易传》认为天地万物为太极所生,以阴阳为本,宇宙从根本上是和谐统一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尽管万物“各正性命”,但是它们同由乾道予“正”,因而能够“保合太和”,相互合作、相互映照,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水平上相互沟通。

既然在“同气相求”的作用下,“天垂象,见吉凶”,“变化云为,吉事有祥”,那么由此可以想象,世界万物的每一次变动,人事的每一次升沉福祸,都必定会有许多与之具有等价意义的另一些事物相伴而生,如果把它们联贯起来,则会织成一个变动着的可以相互映照、相互解说的“网络”世界。圣人正是受此启发而“象之”,“则之”,从而创造出八卦六十四卦和一套占筮的方法。《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可见,《易经》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就是一个与宇宙万物生化具有等价意义的象征性模型。

为了了解和预知事物的变化,固然可以去寻找和辨识那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几祥祯兆,但是既然能够将万物的复杂变化模拟成六十四卦,如果再能够通过诚静的起卦过程将其激活,使它依照同气相求的原理真的“运转”起来,与现实变化相对应,从而实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那该多么方便!

《易传》认为这完全是可能的,创制《易经》的圣人正是这么做的。《系辞上》说: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有事问《易经》,则有问必答。注意:“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这“如响”表明,之所以能够如实回答所问,不是上帝或其他人格神的恩赐,是依据了“响之应声”的道理,也就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的原理。《易经》这部书,就其本身是死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但是经问卦人借助起卦过程的感通,它就可以“通天下之故”,“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关键在起卦的过程要能够感通,才能摇出与所问之事相对应的那一卦那一爻。

《易传》解释起卦为“感”,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上》)。这些动作都是“感”的过程。“感”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同气相求”,将可与所问事对照起来的卦爻找出来。所以,表面看起来,即以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的观点看,揲蓍是偶然、随机的动作,但如果从“气”的观点看,起卦并非随机,亦非“神启”,而是“同气相求”的“感应”过程。关于这一过程,《系辞上》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气的作用无形迹可察,其速度之快无法计数,故称其为“神”。可见,感和应虽分先后,但几乎是同时的。

既然揲蓍是一个“感应”过程,因此,不是随便什么人,也不是在随便什么情况下都能起卦灵验。问卦人能不能将提问的“意念”联通自己的“潜意识”,再通过“气”感应揲蓍过程,通过揲蓍找到与所问事相符的卦爻,是需要一定严格条件的。

首先,问卦人要有强烈提问的愿望和信心。从“其受命也如响”之“受命”可见,问者的意念很坚定。这一点荣格也注意到了。他说:“要想定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一现成的情境当中”。意念坚定,发“气”才有力,“感”才能有“应”。

其次,问卦人心必须诚,揲蓍之时当屏除杂念。“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系辞上》)“神物”谓蓍草和六十四卦,“斋戒”谓澄静以显湛然纯一、肃然敬惕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明其德夫”,即贯通主客,明察来事。蒙卦卦辞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渎则不告”,不是因为得罪了神灵,而是不诚敬之“气”为逆气,会阻碍所问之事与所起之卦联通。《中庸》也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

第三,问卦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静谧中,与相关人的心灵相通。“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神武而不杀者”,指极智慧而又深以民之忧为忧的圣人,惟有这样的人才能创造《易经》筮法,也才能灵验地应用它们。

荣格深知,问卦是一种心灵(无意识)的沟通,所以关于问卦人的主观条件,他同样非常重视。他说:

《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自知的方法却很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物。但这样的倾向不能和忧郁症的胡思乱想混淆在一起。[1](第220—221页)

《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个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1](第229页)

荣格实际上强调了“至诚”的重要。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他提出“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不适宜占卦。这丝毫不意味《易经》的体系不属于知识和理性,而是说,它完全属于另一套知识和理性。同气相求和由此产生的同时性现象,不属于因果必然性系统,因此习惯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人,不能理解占筮,从而会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而问卦所依赖的正是心灵之气的感应,如果以怀疑排斥的心理对待,发出的气必定产生隔断阻碍的作用,那还怎么可能灵验呢?

四、荣格对《易经》研究的巨大贡献

当众多西方学者视《易经》为“咒语集”而根本否定其价值之时,荣格却郑重其事地宣布,《易经》是伟大中国科学的“标准著作”。这当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且不仅在当时的欧洲,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当引起巨大震撼。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肯定《易经》科学价值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了《易经》所代表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根本区别。他提到,《易经》“是地道的中国思维方式的表现”[3](第145页)。而正是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走向和旨趣,对认识层面的选择和认识方法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会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荣格明确指出,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与西方科学相比,它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科学。他说:

几年以前,当时的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3](第143页)

荣格的这一论断是对“科学一元论”的重大冲击和挑战,而“科学一元论”的紧箍咒至今仍然紧箍着大多数人的头脑。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有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因为,人们坚信,发源于古希腊,自欧洲文艺复兴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科学,是人类的唯一科学,一切科学活动都必须按西方传统的模式进行。正是因此,他们不承认中国传统文明中有科学,或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但没有或缺乏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这也就是中国没有产生出西方近代科学而终于落后的原因。

荣格则根本否定了科学只能有一种形态的观点。他所说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是指建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认识选择存在根本差异,它们是产生不同科学形态的基础与原因。荣格进一步指出:

 我们的科学是建立在以往被视为公理的因果法则上…… 我们没有充分体认到:我们在实验室里,需要极严格的限制其状况后,才能得到不变而可靠的自然律。假如我们让事物顺其本性发展,我们可以见到截然不同的图像:每一历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几率的干扰,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况下,能完全符合律则的事件反倒是例外。正如我在《易经》里看到的,中国人的心灵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几率层面吸引住了,我们认为巧合的,却似乎成了这种特别的心灵的主要关怀。而我们所推崇的因果律,却几乎完全受到漠视。我们必须承认,几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类费了无比的精神,竭力要击毁且限制几率所带来的祸害。然而,和几率实际的效果相比之下,从理论上考量所得的因果关系顿时显得软弱无力,贱如尘土。[1](第206-207页)

我们知道,精确具体的因果关系,只有在严格限制的实验室里才能弄清楚,也只有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才能准确地重复。然而在自然不加限制的条件下,也就是“让事物顺其本性发展”,那么在实验室得到的严格的因果律则,则不可能以纯然标准的形态显示出来,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下,事物必定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多方面因素的随机干扰。所以,越是在严格条件下获得的越是精准的规律,在自然状态下就越是失去效验。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工厂或其他方式,使条件符合要求,严格的因果律无疑可以被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正是主要在这样的领域充分地发挥着威力。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人类真正能够控制并允许控制的领域是很有限的,而根本不能控制,或在长时期内不能控制,或本不应当控制的领域则要广大得多。这些领域里的事物和变化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关联着我们,无疑须要认识,须要应对,须要掌握它们的规律。而这些事物正为中国式科学所关注。

荣格指出,西方科学以因果律和实验方法为主要基础,而中国人则着力研究自然状态下的规律,因而各自建立了不同的科学。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荣格关注的同时性现象,中国人研究的各类感应,都是在没有人为限制的情境中出现的事物。《周易》经传、孙子兵法、中医藏象经络学说、气功养生、中国生态农学、中国环境风水学、中国灾害学,等等,都是对相关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现规律的研究。老子说:“道法自然。”这四个字乃是对中国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方法的最高概括。荣格准确地揭示了中西科学思维差异的根本点,这不仅对深层心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易经》的现代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荣格用同时性原理来解释《易经》筮法,强调在揲蓍起卦的过程中,问卦人的潜意识的调动起重要作用。荣格通过他丰富、可靠的心理治疗经验和观察记录,印证了《易传》所论“同气相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真实性。这为我们从科学的意义上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的气学,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研究心与气的关系,提供了可贵的材料,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和方法,给予了有力的支撑。他的同时性原理启示我们,气学与心学实际上与潜意识有着紧密的关联,潜意识应当成为重新研究心与气的切入点。

十分明显,《易经》所涉及的博大内容,气的现象与原理,远远不能为同时性原理完全概括和说明,荣格也只是力求以同时性来解释起卦为何可以灵验而已。但是他睿智地指出《易经》代表了另一个科学系统,则无疑是对科学史和科学观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杨儒宾译.

第3篇:易经经范文

投资战略不明确

很多企业缺少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存在盲目性。个别企业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部分企业还存在盲目跟风投资。更有一部企业认为企业在国内经营发展很好,在国外也应该会发展很好,缺乏科学论证,致使投资失败。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国际投资方面的相关信息服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境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考虑不周全,投资战略不明确、走出去准备工作不足、项目投资盲目上阵等,从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果。

经营管理能力差

企业一旦“走出去”经营,必须是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然而有些企业却还是按照国内现行经营体制和理念进行管理,这将导致管理不善甚至是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管理一旦有缺陷,就表现为产权关系模糊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事实上,我国有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经营机制未能与当地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国际贸易惯例接轨,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和对国际市场反应不敏感。企业如何驾驭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管理,使之在一个团队里相互合作协调,挑战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企业融资能力低

目前,我国海外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的缺点,在国际经济冲击中不堪一击。同时,受企业资产规模、海外融资权限、母公司投资能力以及资本流出等条件的限制。企业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容易使许多海外纺织服装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丧失发展的机会,以致跟不上形势发展、失去拓展市场的能力和商机、融资能力低,最终造成资失败而终。

缺乏科学决策机制

投资决策风险主要是指因企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有效风险评估,致使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从而可能出现风险。目前,国内缺乏专门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帮助企业分析海外投资和评估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企业本身受信息渠道闭塞、自身评价或判断能力等原因影响很难正确判断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投资决策产生盲目性从而出现风险。

缺乏防范风险意识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也存一些潜在风险。国外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运行方式、风俗习惯与国内有较大差异。因此,进行海外投资项目决策时应特别谨慎,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在项目分析、合作伙伴和投资地选择等方面缺少足够的经营决策论证。企业到海外投资,其经营要受到该国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除了要在投资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外,还要预先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缺乏企业运营经验

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期阶段,一切都在尝试与摸索的阶段,经营能力与经验相对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的较大的差距,需要在国际市场上的历练。只有历练才可以帮助企业积累经验教训,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和把握投资时机。无论是已在海外投资或准备到海外投资的企业都应该认真研究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

运营体系建设滞后

企业一旦从事跨国经营,将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竞争的殊多问题,但在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风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几乎空白。国内企业几乎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独自承担对外投资的风险,这样不仅加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系数,还使企业在规避风险以及应对挫折过程中信心不足,加大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

缺少国外销售经验

在实施跨国生产经营前均先进行贸易型投资,并在当地取得一定的稳定销售额。海外投资经营不成功的纺织服装企业很多是单凭对投资环境简单了解或走马观花式的实地考察而做出投资决策,缺少设立海外销售公司这一极为关键的中间环节,对当地纺织品服装供需状况、销售渠道、乃至投资决策无法真正掌握。没有在进行国外贸易型投资并实现较大稳定销售额的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国际化转变。我国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尚未进入“设立海外销售公司”阶段,对外生产投资发展滞后应属正常情况。

劳资纠纷问题棘手

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有所不同,投资环境千差万别,再加上与国内企业在经营模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罢工和劳资纠纷问题是困扰在海外建厂的企业发展一个严重问题。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法律,凡事要依法行事。若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等,必须保留相关证据,将来一旦要打官司,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证据。

专业人才匮乏

企业一旦实施“走出去”经营,需要大批设计、技术、管理、营销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明显障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纺织服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组建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要想在国际化市场的“大海”里游的更好,首先要在国内市场“大江”里游的自在。未来,哪家企业如果没有参与国际的较量,势必要在竞争中淘汰,因为国内早已开始了国际化的角逐。

“走出去”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民族经济复兴、自主品牌腾飞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互化”的过程,而不是与世界经济的单向融合。如果只被人家“融化”,就会面临被“锁定”在国际市场分工底层的危险。只有立足自身,放眼全球,坚定地“走出去”进行“互化”,大胆开展跨国经营与贸易,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特色、确立优势,最终实现双向融合、共生共赢。

第4篇:易经经范文

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是很多武术爱好者面临茫茫然难辨真伪的由衷之感吧!

敝人自随武当流通门宗师况永林恩师跨入武学之门,除专修流通门的武功外,在跟师的十年中,相继练习过古代的《易筋经》功法就有十八套。其中,少林的有龙、虎、豹、蛇、鹤、八段锦、韦驮劲、十三式、十四式、千把攒共十套:武当的除流通门洗髓经中含易筋一套外,就道门拔锻筋一套:峨嵋的有黄林七盘易筋经、青成八段锦、洪门劲、洪门十二把劲和会门龙虎劲共五套。当时只知道终日苦练,也没有去追究其原理奥妙,记得是在1990年时,得到了清人周述官著《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此时才想到去探究原先所练功法理论与之相比较,日积月累,将所研炼心得体会书于笔端,留下了一大摞笔记,对其法门认识较深。又十年,即在2000年时,进行了对《易筋经》功法的全面系统清理,以期日后公诸于众,而助后学廓清心中疑惑。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养生法和中国医家的经络学说之精华,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的。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通过《易筋经》的修炼,使人脱胎换骨、证登大果,即道之成仙、释之成佛的最高境界,而达肉身永存不朽。

《易筋经・总论》中曰:“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摩者、筋弱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盘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盘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肋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又《云笈七签》中曰:“常行之(按:指易筋经。)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的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

在历史朝代的变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争斗,逐渐将修真脉学泛化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朝廷中的达官显贵、朝野贤侠巨盗等时常出入于空门,形成曾、道、俗的混杂。由此,《易筋经》真脉隐迹山野遁迹流沙,一直沉迹不现;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为武技超群而谋一官半职,完全与修炼家的趣向解脱,与养生家的祛病廷年是两码子事;其受《易筋经》之启迪,根据自己拳派功架结合《易筋经》原理发挥创编,使《易筋经》支流并起,野脉并发,武林界各种《易筋经》遂兴起于世。这时的《易筋经》再不是修炼养形者由此入道而证正果的秘典捷径,它已成为武功修炼的一部分了。

从而,《易筋经》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学说”!

那么,“易筋经”这一概念应该怎么去分析它呢?

所谓“筋”者,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结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并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要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胫、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他经要结。

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按:在武林界中,人们通常将“易筋经”的“经”字误解为“最高准则的书”,即经典之意,其实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指“经脉”)。人体的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之气,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赖于筋经这一作用。人体营卫之气的流行,以及与天地二气的沟通,是通过“经”来进行的,它附着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但是筋起到一个支撑和附着经的骨架作用。没有筋的支撑,经的上述功能就难以得到发挥。若从体用这个角度来说,筋为“体”经为“用”,只有健康的“体”才有正常的“用”。《易筋经》之所以以“筋经”命名,就是首先经过筋体的锻炼,来达到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的畅达,才有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才有五脏的强健。

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骨者皆属于节”,故筋经皆起于四肢爪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胭,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都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惯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行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便有筋络松弛者,筋络摇颤者,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形,经络细柔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张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在的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障阻,在外的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

武术的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即通过“易筋经”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万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及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

为什么说筋经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以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的使用或升降的方式,过先过后的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的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这安全,混乱的使之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以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万事万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脉络,又怎能说不可以“易”的道理!

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经”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弛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经功夫,身体也可以很快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

《易筋经》既以经络托名,就必然遵循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行于肢节”的理论,内以修炼脏腑,外以强壮筋骨。

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肢体运动的“易筋”称之为外壮和外功(泛指拳术练习和硬功练习之类)。因为筋与脏腑有密切关系的仅肝和脾胃;《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换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二氧化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动、牙关紧闭、角弓反紧张等肝风内动之征。《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足;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其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性方能入境;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练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未了。“易筋经”是有目的地借助于不同功法,对经络、脏腑、筋骨等进行修炼,筋、经互为表里,而经又与五脏六腑相连,是相互滋生作用的整体。

俯视天下武林各派的“易筋经”功理,均同动静两类练法组合而成。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功力守恒原理,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方式,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这种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在潜意识里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拔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但它们又各有侧重,其用法得力有专求力的运用:有专求易筋的运用,即抻筋拔骨;有专求运动于血脉有专求于洗髓的运用,均是各为所需而设。

第5篇:易经经范文

会计计量是对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进行数量化的过程。交易中的货币数量衡量着商品价值的大小,在复式簿记系统中会计记录交易中的货币数额,对商品的价值进行反映,进而揭露整笔交易的信息。但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中仍存在着不通过以货币媒介手段进行的交易,这就对会计提出了难题,会计如何对非货币易进行核算?

在会计上,我们以一个企业为主体,交换中的商品在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对企业有价值的各种资产。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一般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资产A=货币=资产B.显然,一项资产对企业的价值随着其转化为货币的过程的结束而实现。但在非货币易中,中间的货币媒介消失了,这样,交换表达式变为:资产A>资产B,资产A<资产B,或是资产A=资产B.我们用复式记帐原理描述交易如下:资产A一资产B>0=0,<0.可以看出,在会计系统中,对货币易的记录就成了对商品价值的计量,进而演化成损益的确认问题。换言之:(1)资产A、资产B究竟该用何种价值进行计量;(2)究竟在交换中有没有损益产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一些基本的问题入手。

二、在市场经济中会计的地位

经济学中的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在市场中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科斯认为,“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市场中,企业之外,价格机制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调节是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交易消失了,与这些交易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协调者。这样,企业成为一群有自身利益的个人的组合,他们每个人都为生产过程提供某种的技术投入(人工、管理技术、资本、原材料,等等)。人们在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冲突。为了减少这些冲突,人们便与企业,而不是与单独的其余个人,签定契约来明确各自享有的在企业中的特定权利。企业家就是充当企业代表的个人。我们将签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签约前的信息搜寻;(2)契约的签订;(3)签约后的监督。契约明确了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的分配。

众所周知,会计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市场、企业中的,会计主体是企业这个经济主体。这个经济信息系统在契约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对签约过程的三个步骤稍加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会计在签约前的信息搜寻,以及签约后的监督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签约前的信息搜寻过程中,会计为即将成为契约一方的当事人充分提供关于企业价值——表现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时间分布,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的预测、比较和评价的信息;同样,在契约监督过程中,会计数据被用于契约限制条件的制定和契约执行情况的评价、检验中。所以会计是订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致力于提供可靠、相关的服务于订约过程的信息。据此,会计数据应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可表述为:会计数据能够公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金额,其时间分布和相关的不确定性的预测、比较和评价的利于契约签定的信息。

三、对非货币易的分析

现在我们重新引入开始描述的非货币易的复式簿记的表达式:资产A一资产B.在会计帐簿中,资产B是换出企业的资产,这表明它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消失了;同时,它也必须从企业的帐簿体系中消失。所以,用它的帐面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反映是合适的。但资产A呢?若其存在完善的交易要求权市场,用市场价格对其计价当然是最恰当的;退一步,如果不存在其交易要求权市场,那么我们只能采用适当的模型估算其未来的现金流量、适用的贴现率对其进行计量,以达到如实反映一项资产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目的。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能用市场价值进行计价至少表明该项资产已经脱离企业——企业家的调节范围,进入了市场,由价格机制对其进行调节。这说明该项资产对企业已完成了其服务生涯,而换入的另一项资产,则有一个虚拟的以货币为媒介的购买过程,它加入企业并开始了它自己的服务。那么,若只是处在企业相同领域的资产之间的交换;或者说,交换的资产共同处在最接近变现、实现其价值的点上,即将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或是还在为生产服务、处在离实现价值还有一段距离的生产领域中呢?我们认为,这样的交换只相当于资产在企业内部的形态转化,其实质并没有离开企业,各种资源的调控还是由企业——企业家来完成的。对于该项非货币易就不能用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市场价值计量,就不能确认经营成果,所以,用资产B的帐面价值对资产A计量则是最为可取的。

也就是说,变现,即价值实现点是区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同时,该点也是区分用市场价值还是用帐面价值对换入资产进行计价的临界点。而一项资产的经营成果是否确认,在于该项资产在企业的服务领域中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价值实现点——变观点也是区分经营成果是否实现的标志。

四、对现行标准则的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是1999年6月份颁布的,准则颁行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非货币易的核算和证券市场的相关信息披露。同时,它的将减少甚至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易进行盈利操纵。我们可以用上面推导出的结论对准则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结论1:会计在市场和企业的存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订约程序的重要组成。会计数据在企业契约的签定和监督过程中起到辨明真相的作用。所以,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符的会计信息,以减少订约程序中的契约成本,是会计的目标。

结论2:为了使会计数据更公允地对订约需要的信息进行反映,需要对资产、负债、权益进行与经济概念相符合的计量。在这种假设下,一项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加入企业的资产组中给企业带来的效用,其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若存在资产交易要求权的完善市场,则市场价值是对资产的最佳计量。

结论3:一项资产价值的实现在于它对企业的盈利过程是否结束,而盈利过程结束与否是以它是否进入市场为标志的,变现是实现价值的方式之一。但非货币易是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交易中的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实现只能比照其是否进入市场而定。进入市场则以市场机制对换入的资产的价值进行确定;不进入市场,在企业中则以企业家取代价格机制对换入的资产价值进行确定。为了不确认损益,一项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用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对其进行反映是合理的。

我国现行准则首先对货币易和非货币易进行了严格地界定。“非货币易,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它突出了非货币易的实质——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同时也突出了非货币易的特殊性。

然后,它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着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相关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可以看出,“活跃市场”是对接近完全竞争的完善交易要求权市场的界定。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价格就是对该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在表现,使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能够达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公允、合理反映的目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使得换入资产的计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在限制操纵利润方面,公允价值也使得计量有一个客观的基础,换入的资产不可能被没有任何依据地任意高估或低估,同时使得损益大小的确认有一个客观的计量。

第6篇:易经经范文

【关键词】易经;损卦新释

损①: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②之用?二簋③可用享。

[译文]损卦:有诚信,大为吉祥,没有咎害,可以占筮,利于有所前往。(当减损时),用什么来祭祀呢?两盆淡食也足以奉献给神灵。

[注释]①损:卦名,下兑(泽)上艮(山),表征减损。②曷(hé何):疑问词。何。③簋(gui鬼):古代盛食品的器皿。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①。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②行。

[译文]《彖传》说:损卦是减损下体的阳刚去增益上体的阴柔,是阳刚之道逐渐上升。减损时能心怀诚信,就会大吉,无灾,可以占筮,前往有利。减损时用什么去祭祀?二盆淡食也足以奉献给神灵。当然,两盆淡食祭祀?二盆淡食也足以奉献给神祀。当然,两盆淡食祭祀要适合时宜?减损刚阳以增益阴柔也要适时宜,总之,无论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岁都要适合时宜。

[注释]①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卦来自泰卦。泰卦九三上行,上六降下,两爻交换则成损卦,故说:“损上益下,其道上行”。②偕:同。

《象》曰:山下有泽①,损。君子以惩岔窒欲。

[译文]《象传》说:高山下有深泽,这就是损卦的象征。君子鉴于此象抑制愤怒,堵塞邪欲。

[注释]①山下有泽:损卦下兑上艮,兑表泽,艮表山,所以说:“山下有泽”。

[新释]

■变化模拟

本期变化模拟见表1所示,该期位序之四十一期,也称减损时期,即易经之损卦,变化符号,变化密码为110001;变化性质为-(++---+);变化方向为();变化结构为(+1)(+3)(-2)(-4)(-6)(+5);该期负向变化环境差;该期由二个正增长阶段,二个负增长阶段和一个负衰退阶段、一个正衰退阶段构成;在前期,由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构成;在后期,由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构成;变数为-3,负向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3/21,呈低速负增长态势;该期从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开始,以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结束;在前中位,为一高速正增长阶段,在后中位,为一高速负增长阶段,在前极点位,为一中速负衰退阶段;在后极点位,为一中速正衰退阶段;该期变化模式为:低速正增长高速正增长中速负衰退低速负增长高速负增长中速正衰退。

■变化趋势

该期象征减损即损人益己,减损下方,增益上方,方向由下往上进行,减损不能完全视作恶,为治理国家,有时必须使人民所得受到某种程度的减损,但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被人民接受。使人民减损,应当是不吉利。不能长久持续,只要诚信就会有利,吉祥。没有过失,可以长久持续,进行有利。过刚就应当减损,过柔就应当增益,减损、增益,盈余、亏虚,均随时间而变,处置要适当。

■应变法则

减损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目的,并要掌握分寸,量力而行,才能获得信任与支持。首先采取不损而益的手段,行动要迅速,效率要高,以使损失减到最低限度,使增益得到最大的效果。损与益,应依状况,适切运用,应当减损时减损,应当增益时增益,而且柔和、谦虚、中正,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全力支持,得以施展抱负。

■应变谋略

谦虚诚信,增益有度;掌握适度,量力而行;

讲求效率,行动迅速;心悦诚服,全力支持;

适时增益,适时减损;自己岔怒,自我惩戒;

自己贪欲,自我抑制;增减损益,相互转化;

高低涨跌,能量守恒;心有诚敬,依法减损;

时宜盈满,时时亏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微阐幽,可知盛衰。

初九――第一阶段

初九:已①事遄往②,无咎,酌损之。

[译文]初九爻:祭祀的事应赶快前往参加,没有灾咎,祭品可酌情减损。

[注释]①已:祀。②遄(chuán船):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译文]《象传》说:“祭祀之事应赶快前往参加”,因为崇尚祭礼是符合其心志的。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下位,正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1,正向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1/21,呈低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居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之前,并与本期第四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在损益之间,应当斟酌量力,使其适度,这种舍己为人的善行,不会有灾难。

■应变法则

应损则损,但心须努力适度。

■应变谋略

舍己为人,没有灾难;志向高远,量力而行;

损益适度,掌握时机;心诚意切,结果如意;

损刚益柔,损下益上;符合心志,尽快行动;

独辟蹊径,一举三得。

九二――第二阶段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译文]九二爻:有利于占筮,出征则有凶险。此时,既不要减损它,也不要增益它。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译文]《象传》说:九二爻之所以“利于占筮”,是因为它以中庸之道为志向。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中位,正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3,正向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3/21,呈高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五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和谐不妄进,因而坚持正道有利,如果积极向外发展,就会发生凶险。虽然舍己助人是应当的,但有时不减损自己而能助益对方,反而使对方更加有益。

■应变法则

不损而益原则应当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应变谋略

坚持和谐,谨慎行动;坚守正道,结果有利;

舍己助人,少损多益;灵活运用,不损而益;

尊德乐道,损益适度;生生不息,知易行难。

六三――第三阶段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译文]六三爻:三人同行就会减损一人,一人独行却会找到他的朋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译文]《象传》说:“一个人独行可以”,三个人同行就会相互猜疑产生矛盾。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上位,负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2,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2/21,呈中速负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六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

■应变法则

要防止损有余但益不足的情况出现。

■应变谋略

单独行动,结果有利;损而有余,益而不足;少得而益,多得而损。

――第四阶段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译文]爻:减损他的疾病,使他迅速好转。无咎害。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译文]《象传》说:“减损他的疾病”,也是件可喜的事。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下位,负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4,负向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4/21,呈低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和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一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在积恶不深时,就应当急速加以纠正,才会有可喜的结果,不会有灾难发生。

■应变法则

以损增益,行动必须迅速。

■应变谋略

以损增益,迅速行动;积恶不深,立即纠正;

见机行事,快速反应;以诚感人,众人支持;

克服弱点,相互帮助。

六五――第五阶段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①弗克违②,元吉。

[译文]如果有人进献价值十朋的宝龟,不要拒绝。这是件大吉之事。

[注释]①或:如果。益:进献。十朋:古代以贝为货币,十贝为一朋。②弗克违:不要拒绝。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之。

[译文]《象传》说:六五的“大吉”,是来自上天的呆佑。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中位,负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6,负向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6/21,呈高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负增长和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二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柔顺中正又谦虚的人,当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就大吉。

■应变法则

以损增益,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应变谋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柔顺中正,众人支持;

谦虚待人,结果吉祥;坚强外援,大刀阔斧;

和谐共处,无灾无祸。

上九――第六阶段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①。

[译文]上九爻:不要减损它,也不要增益它,没有灾咎,占问结果吉祥,利于有所前往。获得一个无家室的臣仆。

[注释]①臣:臣仆,即奴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不要减损它,也不要增益它”,是说上六的志向可以得到大大的施展。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上位,正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5,正向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5/21,呈中速正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之后,并与本期第三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损极而益时刻,此时,只有坚守正道,一心为国,前进有利,才会吉祥。

■应变法则

损益完全依状况而定,应损则损,应益则益,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应变谋略

坚守正道,前进有利;忧国忧民,才会吉祥;

损极而益,正当受益;应损则损,应益则益;

心悦诚服,小损大益。

参考文献:

[1]朱熹注.李剑雄标点.周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在华.现代易学[Z].甘出准字016字总0177号(2005)036号.

[4]王在华.易经新传[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2006(第二版).

[5]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5).

[6]王在华.易经新释方法研究[J].伏羲文化研究,2007(3).

[7]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字016字总0205号(2007)066号.

[8]王在华.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J].学理论,2010(6).

[9]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号字016号总0214号(2009)074号.

[10]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氏易学[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6号(2010)003号.

第7篇:易经经范文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青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

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青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

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

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火候岁月"。

第8篇:易经经范文

关键词:周易运行经济学;政府干预;自由经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

周易运行经济学按照中国传统的《易经》运行规律,得出与西方经济学有别的中国经济学体系。作者同时使用周易运行经济学解释了政府干预和自由经济的关系、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信息运用等经济学问题,并预测了国别经济未来的走势。

一、从“太极两仪”图说到政府干预

太极两仪分立后,太阳表示总需求太阴表示总供给,整个“太极两仪”图指整个经济,既宏观的经济。而在太阳重心之中的那部分阴就是政府在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政府在经济上的政府行为在经济运行上起着节制总供给从而达到调节总需求作用。这里要注意的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被分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由政府出台,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出台。周易运行经济学的政府行为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既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包括行政政策。

政府的这种政府行为是逆经济运行的。政府的行为按政府的需求和供给可以被划分为政府的需求和供给。政府的需求包括:税收、国债和行政政策中有利于政府需求的政策;政府的供给包括:货币发行和控制、公共支出、转移支付和行政政策中有利于政府供给的政策。政府的需求中的税收和国债等的实现都是由市场提供给政府的;政府的供给中货币发行和控制、公共支出、转移支付等的实现解决了市场自行无法解决的超额供给和供给不足问题。

因此,政府在调控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时,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经济政策制定一旦出现失误,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因为有乘数效应,会造成成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发生经济危机。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市场上出现超额总供给,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供给(如增大转移支付,扩大政府开支等)刺激总需求增长,来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也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需求(如增税,发行国债等)来减少市场的总供给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后者的做法很明显不利于总需求和总供给规模的扩大,所以是不推崇的做法。

如果市场上出现总供给不足,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减税等)来刺激总供给增长以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也可以通过减少政府的供给(减少转移支付等),从而减少总需求来达到平衡的目的,很显然,后者的做法不利于供需总规模的扩大,所以也是不推崇的。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周易运行经济学的基础,进而总需求和总供给规模的扩大就形成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速度快慢取决于总供需规模扩大的速度,只要总供需保持平衡,快速的增长不会引起通货的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20世纪美国的“新经济”都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说,政府的经济干预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只要能保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并且只要能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政府的无限经济干预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信息的无限对称。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取决于对宏观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信息的掌控程度和分析运用程度。如果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多的干预了经济,就可能对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引起经济的危机。

由此看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的争论也就不再是问题。同时,政府对经济信息的有效运用与否是“太极两仪”时期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就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2)需求引致;(3)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失衡引起。这几个原因都和市场上生产的产品不足有关,其本质就是总供给不足。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下形成的物价总水平是正常合理的水平。由于总供给的不足,造成总需求相对旺盛,从而造成物价上升。而物价上升又会引起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总供给更加不足,物价持续上升,经济就跌入了恶性循环里去。

关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货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后,政府只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回笼货币抑制总需求,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即可(注意:排除政府为了还债而新发行的货币)。虽然这样能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但是对于已经形成的总需求打压,不仅会造成失业人数增加,还会造成经济的衰退。

周易运行经济学不提倡上述紧缩经济政策的做法,建议采取刺激总供给的方法,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这样不但不会发生失业剧增,还可以将通货膨胀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此时刺激总供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失效了。如果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总供给,但是也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使通货膨胀更进一步加剧,风险过大。所以,此时,就该由有利于总供给增长的行政政策出面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适当限定生产原料价格刺激企业生产,促使总供给上升。由于对生产原料限定低价,必然引起原料供给不足,企业的供给仍然无法扩大,所以政府必须采取补偿性的生产原料的限价。对生产原料的限价引起企业的供给上升,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并且其规模扩大,政府的税收必然在原定规模上有所增加,而增加的这部分税收就是作为生产原料限价部分的补偿费用。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对生产原料限定价格不宜过低,否则就会引起生产过盛,进而政府的补偿费用也无法支付。

虽然经济可以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持续高速增长不等于持续高速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基础的不稳定,资源环境的过度破坏和污染。所以建议在经济运行中应当“在全面发展中求合理,合理发展中求速度”,要质量和速度兼顾,更应当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三、经济周期

1873年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其持续时间之长,对经济打击之重,仅次于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都是价格下跌,破产和失业严重。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损失。这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都是由于总供给过盛而造成的。1873年的经济危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完善后发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完成后,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在总需求还没来得及反映时,总供给发生了过剩。从而造成物价下降,企业利润下降,最后企业倒闭,工人失业。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被提高,再加上生产扩大,技术装备优良的垄断的崛起,总供给在信息的不对称下生产量过大,导致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从而引起了这场经济危机。因此在“阴阳对立”时期,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因此,所有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化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农业收入的变化、战争等都是经济波动的原因。

“太极两仪”时期的经济周期的形成主要看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加工和政策出台的正确与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日、意对军备的扩充就是通过政府的供给形成国防需求,从而达到与总供给平衡,可惜它们在走出经济危机后不应该发动战争,结果造成了比经济危机危害更大的世界性战争灾难。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由于对凯恩斯的政府调控理论的实践,为走出经济危机找到方向,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需求增加,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提供了平台,二战帮美国走出经济危机,还帮助美国扩大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规模,使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强国。

四、周易运行经济学对经济的推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类无限的需求刺激下,科学技术还会飞速进步,进而会大大提高生产力,使经济的运行发生本质的变化。根据太极两仪图的演变规律来看,太阳太阴大到一定程度后,太阳重心中的那部分阴会不断扩大,太阴重心中的那部分阳也会不断扩大,最终由太阳、太阴重心部分的阴、阳取代原来的太阳、太阴,并且在新的太阴太阳的重心部分也会衍生出新的一部分阴和阳。

将这一演变规律印证在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中,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政府的国有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平分经济市场,也就是自由经济和政府干预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当国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内部也会出现用于节制国有经济的事物。如果是在国际范围之内,就应该出现一个国际经济组织来协调平衡整个世界经济,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会慢慢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元素来制约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实施。

太极两仪时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形成的关键因素便是国家垄断和信息对称。国家垄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它强劲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创新能力。现在国家调控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的原因是:(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规模还未达到;(2)目前市场经济体系下能合理完成资源的配置,而国家垄断缺乏信息指导,反而无法合理分配;(3)国家垄断在具体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上还不成熟,不适于现在应用。

信息对称是另外一个促进国有经济形成的关键原因。信息对称有几个优点:(1)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3)使社会生产更加有效率;(4)使企业、政府在决策时,大大降低了失误的概率。

所以说解决国家垄断和信息对称是实现国别经济运行的关键,要实现它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由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下形成的寡头垄断,最后在时机成熟时,政府再将其收为国有,从而进入国有和市场并行的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77.

[3]余斌.关于两种教条主义的进一步分析[G]//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5.

[4]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

第9篇:易经经范文

网络游戏越来越多地吞没着人们的休闲时光。对于《魔兽世界》玩家而言,每周平均有 22小时是花在网游上的。在过去,人们对游戏的刻板印象是只有无所事事、意志消沉的人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如今,网游已不再是吸引玩家疯狂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的“精神鸦片”,而是通过资金的创造与消耗引发的一场关乎利益的货币战争。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已经达到 4.11亿。越来越多经验丰富、时间充足的精明玩家开始通过游戏中的劳动谋利,而那些平时投入游戏时间较少或经验有限的玩家,则通过投入金钱来弥补与时间充足玩家间的差距,前者逐渐成长为以游戏为生的职业玩家,后者则被誉为“一掷千金的RMB玩家”,由此构建了游戏币的产出与回收动态平衡的网游经济系统。

《梦幻西游》河南一区汴梁城的一位资深玩家透露,他在每天下班后花2~3个小时参与游戏中的任务,便可以打造价值 100-200元人民币的游戏币。一个月下来会有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如果指挥或主持比赛,每月还可能有2000元到 10000元的收入。与此对应的是,其他道具收费类游戏刺激欲望的消费陷阱和 RMB玩家们无底洞式的金钱投入。

职业玩家享受的是完成任务的乐趣和寓“利”于玩的过程,而 RMB玩家则以重赏换取荣耀的身份和高级的装备。当玩家们乐此不疲地各取所需,游戏产业链的商机正在游戏金币的交易中蔓延生长。

游戏产业的美好时代

根据《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6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5.1%。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 2012年一年的中国手机购物市场规模(600.5亿元)。相比之下,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超过 170亿,游戏产业的财富收入是其 3.5倍。预计 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将增至 1352.2亿元,2013年到 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2.3%。

什么类型的网游最赚钱?

201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由网络游戏、移动游戏和单机游戏构成。其中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569.6亿元,占总收入的94.5%。

谁是网游追逐者?

国外调查机构称,在过去的两年间,网游玩家群体中已婚男性的数量正急速攀升,目前已达整体数量的28%,直追历来被认为是网游玩家主力的大学生群体(占据玩家总数的33%-37%)。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发达国家,已婚男性沉溺于网游的几率就越大。其中家庭收入越丰厚的男性,越是容易以玩网游作为休闲消遣。

网游经济体制相对论

网游的收费模式,不仅关系到游戏厂商的经济收益,也关系到百万玩家的切身利益。十年之间,网游的收费模式已发生变形。

收费客户端加免费平台

代表游戏:《星际争霸》、《魔兽争霸》

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早期单机游戏最疯狂的时代。这种收费模式一方面让游戏开发商面对盗版大军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让平台用户挤爆服务器,采用 VIP收费模式赚得盆满钵满。

计时收费模式

代表游戏:《魔兽世界》、《梦幻西游》等

此类游戏以点卡收费作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以《梦幻西游》为例,它设有官方交易平台,鼓励玩家装备交易人民币,获得收入。点卡交易系统和官方交易平台作为两个最重要的转换天平,保证了游戏的收支需求平衡和经济稳定。玩家可以通过这两个官方平台实现免费游戏,甚至在游戏里赚钱。

游戏中的通胀是怎么形成的?

一是游戏货币的大量产出,二是高等级装备和宠物的减少放出,前者导致货币贬值,后者导致价格虚高。玩家在游戏中赚的钱还不足以满足开销。如此,玩家会丧失兴趣,选择离开,导致游戏中的经济系统崩溃。

道具收费模式

代表游戏:《问道》、《卧龙吟》、《傲世三国》

这类游戏向所有玩家敞开免费的大门,依靠商城贩卖游戏道具赚取利润。但由于缺乏市场的制约,可能导致哄抬物价和通货膨胀。玩家为了获得高级装备,投入的金额甚至比计时收费模式更多。

负消费模式

代表游戏:《东方故事》

这类游戏的引人之处在于元宝级级送,周周领俸禄,月月拿奖励,但此种模式不免有破坏游戏平衡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