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第1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BIM 工程项目 管理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意思为“建筑信息模型化”,是在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营直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生产和管理工程数据的过程,是建筑及土木工程学等的新工具。BIM不是一种软件,而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可以提升工程建设行业全产业链各环节质量和效率的系统工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建设领域的发展需求下,BIM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其在项目管理领域的优势。

1.BIM的应用

与传统的二维设计信息相比,BIM的三维信息传递方式,把建筑物的三维形态展示在信息使用者面前,提高了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可以说,BIM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编织了一张大网,在纵向涉及从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在横向包括业主、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商等各个单位。通过这张网,各单位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准确、及时地得到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据此进行决策。

1.1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应用于设计阶段,BIM准确的称呼应该为“3D参数化设计”。设计人员通过使用各种工程参数来创建、驱动三维建筑模型,同时利用三维模型对建筑的各种性能进行多方面分析与模拟。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可建设性进行仿真实验,实现实时的三维可视化,在施工之前便可发现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补充。完善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安全和高效施工奠定了基础。在管理过程中,BIM数字化设计图纸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检索、识别、数据整理等方面的优势的采用,使管理者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建筑物构件的特征信息,减少因修改方案而造成的工程损失和成本增加,保证了管理质量。

1.2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基于BIM的4D虚拟建造技术是将设计阶段所完成的3D建筑信息模型附加以时间的维度,构成4D模拟动画,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并借助于各种可视化设备对项目进行虚拟描述。通过可视化的工程进度安排,BIM的4D技术可以弥补传统的平面网络计划的不足,使进度计划更加直观。在虚拟的环境下,BIM通过与网络计划技术的集成,可以按月、周、天直观地显示工程进度计划。管理人员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发现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调整与控制,进一步实现方案的优化。此外,计算机的资源优化和信息共享功能可以达到节约采购成本,提高供应效率和保证工程进度的目的。

1.3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BIM比较成熟的应用领域是成本管理,也被称为5D技术。实际成本核算因其数据量大、资金支付情况复杂等特点,给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给项目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BIM通过建立成本的5D(3D实体、时间、工序)关系数据库,通过实际数据的及时输入,使成本汇总、统计、拆分对应瞬间可得。实际成本BIM模型的建立,使业主可以便捷、准确地得到不同建设方案的投资估算或概算,比较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实现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汇总分析成本报表,使成本控制更易于落实,实行总部与项目部的信息对称,使总部成本管控能力大大加强。

2.应用中的问题与难点

2.1工具的选择与综合应用

BIM在建筑全生命各个阶段共有25种应用,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类型的软件作为工具进行支撑。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往往需要多种软件的运行分析才能达到理想的设计、分析效果。然而,现有的很多建筑软件需要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重新编译才可运行,不同功能的信息化软件在数据传输与共享上仍存在障碍。尽管目前随着国际IFC标准的发展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对于一种更加综合、更加有效的建筑软件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2.2BIM模型、施工图和现场施工的一致性

BIM的成功应用可以降低工程风险,减少“错漏碰缺”,但如果实际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也可能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在美国某建筑项目中,建筑师和机电工程师运用BIM技术设计了建筑的MEP系统,将复杂的MEP管道系统紧凑的布置在天花板空间内。然而,建筑师和机电工程师没有告诉承建商,MEP系统的安装需要遵循一定的工序。在承建商已完成了70%的安装工作才发现MEP管线已经超出了天花板空间,给业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BIM模型的设计方既要与建设方充分交流以掌握工程与设计的内涵进行完善的设计,又要与施工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不同工作团队间的壁垒降到最低,才能充分发挥BIM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和优势。

3.BIM发展前景

3.1绿色BIM与LEED评级分析

绿色BIM即在建筑的BIM设计过程中引入可持续的思想,尽可能降低建设项目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是在美国应用最广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通过BIM与LEED的有机结合,建筑师与工程师能在设计阶段就能了解其所设计的建筑达到何种绿色建筑等级,从而可以对其设计和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工程师与建筑师在绿色BIM软件与LEED评级机制的有机结合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加轻松快捷的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体验,这同时也为造就更多优秀的绿色建筑提供了保障。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绿色BIM更成为这种发展的有效助推力。

3.2BIM在大型项目集成群管理中的应用

大型项目群是指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建设期至少5年的一组相互联系的项目群集合,具有不同于一般工程项目的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特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型项目群不断涌现。

由于大型项目群投资规模庞大、利益相关方多、实施风险大等特点,其管理面临更加突出的“信息孤岛”问题,即大量信息自成体系、相互孤立,信息断层和失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随着BIM技术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集成逐渐成为提高大型项目群建设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的重要趋势和关键手段,将BIM运用到大型项目集成群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BIM构建的大型项目群信息集成模型,以其在信息的完备性,信息的共享性,以及信息的集成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大型项目群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刚,高燕辉. BIM时代的项目管理[J].建筑经济,2011(s):6-9.

[2]张春霞.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2011(9):96-98.

第2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念应用

Abstract: 1, BIM conception and relationship; 2,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BIM; 3, BIM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design phase of the application;4, the BIM collaborative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8年BIM一词开始逐渐被工程建设行业专业人士所熟悉,经过两年的发展,2010年成为行业内的年度热词。本文将从BIM概念、BIM现状与发展、BIM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BIM中的协同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BIM在设计院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一、BIM几大概念及相互关系

开始前先来认识一下BIM及与其相关的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便全面深刻理解BIM,促进其推广应用。

1.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BIM 不是一个软件,是一个概念(或理念)、是一个可以提升工程建设行业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质量和效率的系统工程。

BIM 的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意为“建筑信息模型化”,是在建筑(或工程项目)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直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内生产和管理工程数据的过程,如图1示意。

图1

BIM的载体: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该模型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协调的、内部保持一致的、并可进行运算分析的信息。该模型及其集成的信息是随着项目的进程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与项目相关各方可以从该模型中提起其需要的信息。这个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即为模型化(Modeling)。

2.3D参数化设计

BIM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对应到建筑设计阶段,准确的称呼应该为“3D参数化设计”。3D参数化设计是BIM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日常工作中简称或泛称为BIM。

3D参数化设计是有别于传统AutoCAD等二维设计方法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一种可以使用各种工程参数来创建、驱动三维建筑模型,并可以利用三维建筑模型进行建筑性能等。

各种分析与模拟的设计方法。它是实现BIM、提升项目设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

3D参数化设计的特点:全新的专业化三维设计工具、实时的三维可视化、更先进的协同设计模式、由模型自动创建施工详图底图及明细表、一处修改处处更新、配套的分析及模拟设计工具等。3D参数化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筑设计,而传统的三维效果图与动画仅仅是3D参数化设计中用于可视化设计的一个很小的附属环节。

3.协同设计

讲BIM一定要讲到“协同”,它是BIM实现提升工程建设行业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质量和效率终极目标的重要保障工具和手段。

协同设计是针对设计院专业内、专业间进行数据和文件交互、沟通交流等的协同工作。

协同设计又细分为2D协同设计与3D协同设计、文件级协同与数据级协同(详见本文第四节“BIM中的协同设计”)。

二、BIM现状与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3D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入影响并决定着大众的生活:影视传媒、移动通讯、互联网、物联网……。对工程建设行业、对建筑设计而言,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则是BIM。

从2003年3D参数化建筑设计技术进入中国,至今已有9个年头,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成熟,最终被行业所接受。在过去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BIM的发展轨迹如下:少数技术发烧友的热衷企业决策层从企业发展角度逐步认同行业逐步认同并开始建立相关标准开始进入工程项目的业务流程。

1.行业现状

业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业主提出明确的BIM要求,甚至明确提出需要的3D文件格式。项目准入门槛提高。

设计方:具有总包资质的工业设计院、大型民建设计院因为市场竞争等需要,先后在3D设计方面进行了局部成功应用,这将促进整个设计领域的技术进步。BIM将成为继90年代“甩图板”工程以来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由此设计行业将从过去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进入真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代。

施工方:国内几大建设集团公司都开始或已经创建自己的BIM团队,在土建、机电安装等方面尝试3D 深化设计、施工模拟,协助施工管理。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将给设计方带来更多的技术进步压力。

运营方:目前明确需求用BIM的还不多。

国家BIM标准初具雏形,但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有实力的行业各方都在自行摸索,已经形成局部BIM成果。各方均已经意识到BIM对整个产业链、整个行业的价值。

2.软硬件技术现状

从技术角度来讲,支撑BIM实施的软件、硬件技术都已经基本到位。以工程建设行业CAD设计工具的行业领袖美国Autodesk公司为例,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分析到模拟全套的BIM系列工具软件:Revit Architecture、Revit Structure、Revit MEP、AutoCAD Civil 3D、AutoCAD Plant 3D、Robot Structural Analysis、Ecotect Analysis、Navisworks等。

在此基础上,辅以设计师常用的SketchUp、Rihno,以及高端的GrassHopper、Catia、Digital Project等设计工具和算法编辑器,以及IES(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分析工具,将满足现代各种建筑创意的设计需求。

同时64位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则给上述设计工具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BIM在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

BIM在建筑项目设计中究竟能做什么,有哪些价值?哪些项目适合使用BIM?BIM应该在建筑项目设计的哪个阶段介入?如何实施BIM?这是在过去几年中我被反复问到的几个问题。下面的内容可能会解答上述问题,或者作为参考观点帮助您思考。

1.BIM在设计阶段的价值

在建筑项目设计中实施BIM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和效率,从而减少后续施工期间的洽商和返工、保障施工周期、节约项目资金。其在建筑设计阶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可视化(Visualization):BIM将专业、抽象的二维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其结果使得专业设计师和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为准确。

协调(Coordination):BIM将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原本各自独立的设计成果(包括中间结果与过程),置于统一、直观的三维协同设计环境中,避免因误解或沟通不及时造成的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模拟(Simulation):BIM将原本需要在真实场景中实现的建造过程与结果,在数字虚拟世界中预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未来真实世界的遗憾。

优化(Optimization):由于有了前面的三大特征,使得设计优化成为可能,进一步保障真实世界的完美。这点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复杂造型建筑设计尤其重要。

出图(Documentation):基于BIM成果的工程施工图及统计表将最大限度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准确、高质量、富于创新。

2.BIM项目类型及介入点

哪些项目适合使BIM?BIM应该在建筑项目设计的哪个阶段介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BIM只适合于复杂造型设计项目,在前期的概念和方案阶段就要介入,常规住宅项目是杀鸡用牛刀;有的说只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住宅项目才能充分体现参数化设计的价值,提高出图效率,应该在施工图阶段介入;还有的说复杂的BIM只适合做方案设计,施工图还是AutoCAD灵活、效率高……。

这些观点其实都没错!实施BIM最重要的是:要看什么人、在什么项目上、达到什么目的。心理学讲“需求是决定一切行为的根本”,BIM也是同理。不同的人、不同的项目、目的不同,将决定BIM的实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时候介入、做到什么深度、得到什么成果、以及设施的费用成本。

在建筑设计阶段实施BIM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所有设计师将其应用到设计全程。但在目前尚不具备全程应用条件的情况下,局部项目、局部专业、局部过程的应用将成为未来过渡期内的一种常态。因此,根据具体项目设计需求、BIM团队情况、设计周期等条件,可以选择在以下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实施BIM。

概念设计阶段:在前期概念设计中使用BIM,在完美表现设计创意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各种面积分析、体形系数分析、商业地产收益分析、可视度分析、日照轨迹分析等。

方案设计阶段:在方案阶段使用BIM,特别是对复杂造型设计项目,将起到重要的设计优化、方案对比(例如曲面有理化设计)和方案可行性分析作用。同时建筑性能分析、能耗分析、采光分析、日照分析、疏散分析等都将对建筑设计起到重要的设计优化作用。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复杂造型设计等用二维设计手段施工图无法表达的项目,BIM则是最佳的施工图设计解决方案。当然在目前BIM人才紧缺、施工图设计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不妨采用BIM + AutoCAD的模式,前提是基于BIM 成果用AutoCAD深化设计,以尽可能保证设计质量。

专业管线综合:对大型工厂设计、机场与地铁等交通枢纽、医疗体育剧院等公共项目的复杂专业管线设计,BIM是彻底、高效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可视化设计:效果图、动画、实时漫游、虚拟现实系统等项目展示手段也是BIM应用的一部分。

四、BIM中的协同设计

本文开头已经描述了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因为协同是实现BIM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终极目标的重要保障工具和手段,因此本节就协同问题再略做详述。

协同设计又细分为2D协同设计与3D协同设计,这是设计软件本身具备的协同功能。

1)2D协同设计

2D协同设计是以AutoCAD外部参照功能为基础的dwg文件之间的文件级协同,是一种文件定期更新的阶段性协同设计模式。

例如:将一个建筑设计的轴网、标高、外立面墙门窗、内墙与门窗布局、核心筒、楼梯与坡道、卫浴家具构件等拆分为多个dwg文件由几位设计师分别设计,设计过程中根据需要通过外部参照的方式将其链接组装为多个建筑平立面图;这时如果轴网文件发生变更,所有参照该文件的图纸都可以自动更新。

2)3D协同设计

3D协同设计在专业内和专业间的模式不同。

专业内3D协同设计:是一种数据级的实时协同设计模式。即工作组成员在本地计算机上对同一个3D工程信息模型进行设计,每个人的设计内容都可以及时同步到文件服务器上的项目中心文件中,甚至成员间还可以互相借用属于对方的某些建筑图元进行交叉设计,从而实现成员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如图2。

图2

专业间3D协同设计:当每个专业都有了3D工程信息模型文件时,即可通过外部链接的方式,在专业模型(或系统)间进行管线综合设计。这个工作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关键时间点进行,因此专业间3D协同设计和2D协同设计一样是文件级的阶段性协同设计模式。

第3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传统的生产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当下的需求, 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数字化、信息化改造与升级的问题, 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中所占据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必然对建筑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产生了基于设计信息化、智能化的BIM技术。而展示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建筑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那么, 如何将建筑设计中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展示空间设计中, 在当下就显得极为重要。

2 BIM技术的认识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的简称, 它是将真实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项相关数据信息作为模型的基础, 并进行建筑模型的搭建, 通过数字化的信息模拟场景中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该模型涵盖了几何学、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及数量等数据信息, 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分析之后就可以展示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 其中包括了设计、建造、营运等模块, 同时它还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普及, 逐渐开始被人们认识和熟知, 同时人们也逐步把注意力投入其中, 尤其是随着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 、江苏大剧院、上海中心等运用BIM技术的项目逐渐落地建成并投入运营, 进而取得了良好的认可和评价, 让人们清晰的认识到BIM技术的优势和亮点, 也为今后的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6年8月份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 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 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 加快BIM普及应用, 实现技术的升级改造。[1]这也为BIM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既有行业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 又有政策支持的外在保障, 让BIM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3 BIM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展示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延伸, 而在更多的时候, 两种设计工作是在交织、融合中同时开展。而对于一些专门性的展示建筑, 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就使得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在多方面存在着共性的特征。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如图1所示) 为例, 这是将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典型案例, 不论是建筑屋顶上的麦浪, 还是场馆中央多媒体上的田野, 亦或者是地面上的茎秆, 都很好的传播了世博会的主题和宗旨。这种建筑设计与展示空间设计所具有的呼应关系源于两者在空间特征、设计流程、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

1) 展示空间和建筑空间设计目的的一致性

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空间营造。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性较为明确, 通过合理的规划, 有目的、有逻辑的将展示信息传递给观众, 侧重于展示内容的表达。建筑设计主要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等问题。虽然两者在功能需求上存在差异性, 但是在设计目的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即都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

2) 展示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体系的雷同性

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都是一种基于空间营造的设计活动, 都依赖相关系统化的设计才能完成, 两者在设计目标、设计系统和设计流程等方面有着高度的雷同性。

3) 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的评价体系的相似性

展示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都注重审美性的创造, 追求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受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两者在设计风格、设计观念等方面也都具有相似性, 尤其是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观念的提出对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两者在经济、文化、审美等评价因素方面是相似和一致的。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可知展示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存在着及其相近的共性特征, 因此, 将BIM技术应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下面再进一步探讨BIM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用所具备的优势, 以及它对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与推动作用。

4 BIM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BI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三个模块构成, 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模块逐一探讨其在展示空间应用中的优势。

4.1 设计模块

设计模块是整个展示空间设计中最基础的模块,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模块。以往的传统案例中, 因为每个公司的主攻业务是不同的, 设计能力也会参差不齐, 所以有些业主为了保证设计的品质, 通常会选择不同的公司分别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方案的效果图和施工图不一致, 甚至同一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协作不够深入导致设计方案不够准确, 这种类似的诸多问题的出现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修改来弥补, 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程进度, 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接下来我们就深入的了解一下:如何通过BIM技术的运用, 在前期设计模块就能解决图纸不符、方案不够准确、效率不高等问题。BIM技术的设计模块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和合约阶段, 该模块主要运用的就是参数化设计、可持续设计、可视化设计、多专业协同作业等。

1) 扩初阶段设计模块

在扩初阶段, 按照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模式来说, 二维的CAD图纸和效果图是整个空间设计的核心部分, 能让施工方和客户对整个空间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能够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但是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效果图往往表现的都是一些特定的角度或者场景, 可视度非常有限, 无法全方位的表现出整个展示空间的全貌。现如今,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号召, 通过对BIM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可视化的设计, 达到可见即可得的效果,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场景漫游等设置, 模拟漫游空间场景,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效果 (如图2所示) 。这种可视化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传统设计中施工图与效果图不符的情况, 有效地解决展示空间设计中复杂空间和局促部位的设计难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展示空间的理解难度, 方便分析和交流, 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效率, 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保障。

2) 施工图阶段设计模块

施工图阶段就是在扩初图的基础上进行图纸深化的过程, 并且最终的设计图纸需要达到二维制图规范的要求, 进而指导现场施工, 由于现阶段的BIM模型生成的图纸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 所以现阶段的主要应用就是将不同专业间的设计进行综合协调、错误检查, 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确保后期能顺利施工。如果有问题就及时对BIM模型进行修改, 最后将修改好的模型 (图3) 导出二维图纸 (图4) 再进行人工处理, 达到施工标准。虽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 但是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既保证了图纸的准确性, 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制图工作量,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

3) 合约阶段设计模块

项目进入合约阶段之后, BIM技术高效、精确的统计功能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BIM模型是由数据化的建筑构件搭建而成, 其包含了所有建筑构件的全部信息, 所以只要模型的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就可以快速、精准的从模型数据库中提取详细的工程量信息。合约签订时便可以以此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 对造价的控制也会更加的准确。与传统的人工计量相比较的话, BIM统计不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在精确度上都是一个质的提升。

4.2 施工模块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 展示空间的建造过程亦是如此。现如今, 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 复杂程度逐渐提高, 导致施工项目的管理难度急剧加大。当前我们常用甘特图来表示工程进度,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说专业性太强, 可视化程度比较低, 建造过程中的施工进度和动态变化都没法清晰的表达等。

相比较而言, BIM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BIM模型是一个拥有全部信息的数字模型, 它可以将施工过程模拟成为一个真实可见的现实。通过将BIM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 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 (3D+Time) 模型中, 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展示空间的施工过程 (如图5、6所示) 。在4D模型中可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3]

此外, BIM技术在展示空间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还体现在可视化控制上, 能够实时的显示工程进度, 方便设计师和施工方相互协调, 尤其是对重点、复杂空间的机电深化和结构深化, 钢结构和幕墙设计、加工、安装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

4.3 运营模块

对于一个展示空间来说, 因为其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其会具有频繁的使用率, 这也对运营方和BIM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示空间的运营模块主要由监控、通讯、照明、通风、电梯等众多子系统组成。传统的运营方式中如果某一子系统中的设备或者线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容易影响整个空间的正常运营, 情况严重的还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运用BIM技术, 就可以实时的发现并解决隐患, 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假设某展厅是一个完整的BIM模型,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关联整个展厅的摄像头, 从而建立该空间的监控系统, 当系统检测到某一局部发生火灾等险情时, 系统将会自动报警, 并且及时定位到灾情位置、通知到其他关联子系统, 同时提供合理的疏散路线等信息, 进而对消防性能进行优化分析, 验证疏散设计是否合理, 确保突发情况出现时将危害降到最低。

一般来说, 展示空间的体量都是比较庞大的, 日常检修和维护环节也是相当繁琐。通过BIM技术的运用, 只需要点击BIM模型, 就可以轻松的查阅空间中相关设备的具体信息, 例如设备的具体位置、使用期限、维护和检修情况等, 还可以及时提醒更换即将到达使用期限的设备, 起到预警的作用。通过BIM系统还可以对空间中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自动统计分析, 例如某个空间每天或者每月用电信息或者温度信息等, 并对异常情况进行警告或者标记, 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 BIM技术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 将从两个方面对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在设计实践上, 增加了设计的可视性和准确性, 从而满足了更加复杂的展示空间形体塑造, 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 在设计意识上, 方便了设计思想的交流, 避免了设计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 提高了设计师的责任感。这些都决定了BIM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将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M].2016.

第4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BIM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如果将CAD技术的应用视为建筑工程设计的第一次变革,那么,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必将引发整个建筑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它将带领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建筑生命期管理走向3D信息时代。

1建筑信息模型(BIM)简介

1.1定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处长对BIM作出了解释。她表示: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特点:

真正的BIM符合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五个特点[2]:

2 BIM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BIM源自美国,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的日本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2002年后国内开始接触BIM理念和技术。

2.1国外BIM现状

国外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起步早,应用早,并已验证BIM技术的应用潜力。美国在BIM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时至今日美国大多建筑项目都已应用BIM,且BIM应用种类繁多,如Spatial Validation,Facility Management等等。同时,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已形成各种BIM协会、BIM标准。日本、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地区的BIM发展态势、应用水平都很不错,但与美国BIM的应用层次还有一定差距。

2.2 BIM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建设量大,建筑业发展快,但同时建筑业需要可持续发展,施工企业也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国内建筑业与BIM结缘的必然性。

第一,巨大的建设量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因沟通和实施环节信息流失而造成的损失,BIM信息整合重新定义了设计流程,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这一状况。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节能分析。

第三,国家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然而,在BIM技术成为建筑业大势所趋的今天,目前国内绝大部分设计院建筑设计采用的仍是全2D工程制图(方案效果图除外),仅在需要进行特定分析计算时(比如日照、节能)重复搭建并不十分精准的三维(体量)模型。虽然一些项目率先应用了BIM,如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香港地铁项目等,不过相对于中国的建设大潮,BIM的应用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从技术上达到相当程度并不难,但要贯彻到整个产业链,使BIM真正应用到行业实践,尚需时日。

3 BIM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价值与作用

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体体现在[3]:

3.1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

3.2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6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

3.3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3.4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3.5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3.6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3.7数据调用,决策支持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4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展望

BIM对于工程建设业有着革命性的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产业环境还不尽成熟,仍需要有所突破。

4.1与设计、运维的有效对接

BIM的出现,真正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串联,但目前设计、加工制造、施工安装、运维在产业上被割裂,各个阶段的数据未能实现有效流通,对BIM的应用发展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建筑业软件厂商需要提升上下游合作,加快实现数据接口的打通,实现BIM在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利用。

4.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前一轮信息化建设主要着重于ERP,由于缺乏项目基础数据,核心业务数据无法畅通,而BIM与ERP的对接将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途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建设可以一方面引进ERP系统,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引进BIM技术,着力建设BIM数据库、价格、企业定额三大基础数据库,最终实现BIM数据与ERP系统的对接,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BIM介绍视频 大太阳建筑网

第5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什么是BIM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创建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来提高工程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的效率。

BIM的技术核心是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信息及状态信息,而且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信息的集成化程度,这就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都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互和共享的平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结合更多的相关数字化技术,BIM模型中包含的工程信息还可以被用于模拟建筑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状态和变化,使得在建筑物建成之前,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就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做出最完整的分析和评估。

BIM的特征三维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三维平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是采用线条绘制表达的,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而当前建筑形式各异,造型复杂,这种平面的图纸呈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

当然,目前也有许多设计单位会做各种效果图,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通过识读设计制作出的线条式信息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这种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模拟性

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医院建筑策划和设计中可以利用BIM对医院的物流系统、二级医疗系统流程进行模拟,以求最优化的功能布局。

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信息集中与优化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海量信息集中并不断优化的过程,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集中、更好的优化。没有准确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

建筑全生命周期中BIM的应用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BIM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行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BIM在中国被逐渐认识与应用,特别在国内工程建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BIM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BIM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价值。在国内的部分医院工程已经开始采纳BIM,将其运用于工程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

BIM的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共享性、透明性的特点,贯穿于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使之成为智能化(制造)建设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平台。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实质是使用BIM平台汇总项目团队所有的项目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

由于BIM的用途决定了BIM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目前仅靠一个BIM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根据需要,这些模型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这种“分布式”模型往往由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运营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范围单独建立,最后通过统一的标准合成。这将增加对BIM建模标准、版本管理、数据安全的管理难度,所以有时候业主也会委托独立的BIM服务商,统一规划、维护和管理整个工程项目的BIM应用,以确保BIM模型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

BIM在医疗建设项目策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场地与交通组织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在医院建筑工程中,场地的选择和布置对医院的后期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例如:利用BIM模拟医院交通流线和出入口布置分析以求最佳方案。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尤其是一些山坡地、河道低洼地,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BIM及GIS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如土方平衡量、排水泄洪方案等),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指定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位置、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主体布局等关键决策。

*模拟空间发展――做关键性规划

在医院建筑策划时,我们总希望在用地与建筑空间留有发展余地,用于满足日后发展或功能转变之需。

策划是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后,根据定量得出设计依据的过程。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医疗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人口图谱、疾病谱和当地医疗资源及分布等进行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实态调查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

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为团队提供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可以做出关键性的决定。

在建筑策划阶段,BIM还会帮助建筑师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过BIM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设计阶段因不合理设计造成修改的巨大浪费。

*评估设计方案――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照明、安全、声学、色彩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BIM甚至可以做到利用建筑外观部分的细节来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以某医院某科室门诊区域的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利用BIM去模拟测算,以判别门诊设计的合理性。该科室日常常规参数如下:

常规门诊量:150人(最高峰250人);

峰值门诊时段:9:00―11:00 (平均1人/5分钟);

平均就诊时间:20分钟;

患者可容忍等候时间:老人45分钟,中青年30分钟。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模拟动态测试,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具体内容包括:

人群是否始终或长时间处于聚集状态,从而判断整个科室诊室区域面积是否足够;

什么时间就诊人群开始聚集,聚集在何处,以此判断整个诊室区域面积、诊室数量和候诊空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根据诊量高峰与低谷的比例,调整部分专科门诊的开放时间,如某些慢性专科门诊,高峰时段不开门,而在低谷时段开放;

根据对患者就诊路径、就诊时间、等候时间规律的判别,考虑在诊室区域植入相关医技、治疗功能。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BIM平台的运用,可以优化诊室设计方案,使之更高效、舒适、方便,达到诊室设计效果最佳状态。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方便地、低成本地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对设计师来说,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直观地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地,决策所需的时间会比以往减少。

*可视化设计――真正的三维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建筑师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医生无法判别使用面积是否足够的问题,3Dmax、Sketchup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手段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对传统建筑图纸识别能力缺乏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来完成。但由于CAD平台的功能局限,使得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三维空间的思考方式,退而求其次地使用平、立、剖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

BIM的出现,使设计师真正回归到了三维的世界,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了解自己的投资与回报。

*多专业协同设计――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这种基于二维的协同设计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设计信息交流,这是因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并且由于平台局限,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导致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专业设计内容未能很好融合。

BIM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协同设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建筑性能化分析――可自动完成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并已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使得建筑性能化分析趋于象征性。最终导致了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无法非常方便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性能化计算分析,或者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发生严重脱节的现象。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包括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向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BIM在医院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工程量快速统计――可用于成本估算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大大减少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统计工程量带来的繁琐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同时能够非常容易地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保持完全一致。

BIM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应用,给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带来质的飞跃。通过BIM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者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建造成本进行比较;进行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3D管线综合――及时排除施工中的碰撞冲突

在CAD时代,设计院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将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最让业主不放心的“最后一公里”。

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够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4D施工模拟――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

通过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此外,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地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做出有效评估。

*施工组织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例如:施工模板、玻璃装配、锚固等)。

借助BIM对施工组织的模拟,项目管理方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安装工序,并清晰把握在安装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施工方也可以进一步对原有安装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数字化构件加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

将BIM模型与数字化建造系结合,可实现建筑施工流程的自动化。尽管建筑不能像汽车一样在“加工”好整体后发送给业主,但建筑中的许多构件的确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得以缩短并且容易掌控。

BIM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环节还可以在制造商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反馈循环,即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提前考虑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建造。同样与参与竞标的制造商共享构件模型也有助于缩短招标周期,便于制造商根据设计要求的构件用量编制更为统一的投标书。同时标准化构件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减少现场发生的问题,降低不断上升的建造、安装成本。

*材料跟踪――与RFID互补

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此外BIM模型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多维度数据库,并不擅长记录各种构件的状态信息,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体的过程信息都有非常好的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功能。这样BIM与RFID正好具有了互补性,来解决建筑行业由日益增长的物流跟踪带来的管理压力。

*施工现场3D配合――为各方提供交流的沟通平台

BIM可成为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史无前例地集成了建筑物的完整信息,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这大大提高了传统模式下项目各方人员在现场从图纸堆中找到有效信息进行交流的沟通效率。

通过在施工现场搭建基于BIM模型的交流平台,可以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通过BIM模型协调项目方案,增加项目的可造性,及时排除矛盾,显著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由于BIM模型直观的表现力,也为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了语言交流障碍。这些都有助于缩短施工时间,降低由于设计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譬如业主需求变化),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

*竣工模型交付――为业主提供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当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来运营。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材料安装使用情况,常用件、易损件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可实际上这些有用的信息都被淹没在不同种类的纸质文档中了,而纸质的图纸是具有不可延续性和不可追溯性的,这不仅造成项目移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更重要的是需要物业管理部门在日后的运营过程中从头开始摸索建筑设备和设施的特性和工况。

BIM模型能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平台。通过BIM模型与施工过程的记录信息相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图像资料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减少交付时间,降低风险。

BIM在医院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BIM不是一个简单的医院建筑数字模式,它更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

例如,在医院日常运营中,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发现某个水泵控制阀门出现故障,查阅在库存记录中已无该阀门配件,于是提出采购申请――财务审核――主管领导审批――采购――安装(维修清单)――设备信息重新录入――最后重新进入设备运营监测。

整个过程涵盖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BIM的基础上的。将原有离散的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决策系统整合在BIM的平台上。

*运营信息集成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机械、电气、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

BIM模型结合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突发状况的维修风险的次数。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做出判断。此外在三维的环境下,维护人员对于设备的位置十分清楚,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设施及资产管理

当前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方式中脱离,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地提升建筑资产或设施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建筑行业和设施管理行业的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阶段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资产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更多的系统数据准备时间,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这对于资产管理而言,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实现精确定位,快速查询。

*辅助能源管理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着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其中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BIM模型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分析模型,不仅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更换整栋建筑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创建假设的解决方案,来显示建筑物性能更好或更差的状态。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是业主为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并促进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而对建筑空间所作的管理。空间管理最重要的是进行空间控制,做到经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BIM不仅可以用于有效管理建筑设施及资产等资源,也可以帮助资产管理团队记录空间的使用情况,处理业主要求空间的变更请求,分析现有空间的使用情况,以及评估设备试用期间空间相关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BIM模型结合空间追踪系统可以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追踪当前空间的使用情况,确保设施空间资源最大利用率,还能根据统计数据协助日后空间改造时的空间使用需求。

*灾害应急模拟分析

建筑作为人类栖息的场所和进行各类活动的物质条件,安全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安全的因素,除房屋结构外,还包括各类灾害对其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利用BIM模型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以模型和灾害预警信息为基础,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解决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

此外,当灾害发生后,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员紧急状况点的完整信息,这将有效提高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此外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及时获取建筑物及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BIM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现出建筑物内部紧急状况的位置,甚至到紧急状况点最合适的路线,救援人员可以由此做出正确的现场处置,提高应急行动的成效。

BIM的实施

虽然BIM能为行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我们也看到,实施BIM方面并不是一帆风顺,原因之一在于用户对BIM的实施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于运用BIM的设计方来说,在成功实施BIM之前,需要充分考虑BIM的实施策略。不仅要考虑购买软件和安排培训,而且要考虑伴随BIM而至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变更问题。例如:

――希望BIM解决哪些问题?BIM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实施BIM的初期,最好先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和人员配置。

――是让现有设计团队学习BIM软件并直接用于设计,还是成立平行于现有设计团队的全新BIM团队?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在倾向于成立新的小型BIM团队,从辅助设计开始做起,例如专门进行碰撞检查或绿色分析,以后再逐步扩展到使用BIM软件完成整个设计流程。

――是否具备合适的硬件和网络环境?BIM软件对硬件的要求可能略高于二维CAD软件,但并不超出大部分设计企业能接受的范围。

BIM代表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模式,而不仅仅是采用一种新的支撑技术,因而企业需要考虑这一变革性团队的组织结构。参与试点项目的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灵活的头脑、进取心和大局观,并且热衷于BIM的宣传普及。

结语

第6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三维可视化 工程投标深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BIM的含义是建筑信息模型及其应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其首先是一种技术,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应用BIM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投资、设计、施工及整个工程生命期的质量和效率,将对建筑业科技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对我们施工企业来说,这项技术我们该如何应用它呢,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工程投标中BIM的应用

施工单位在工程投标时建立工程BIM模型,并在技术标书中充分利用BIM模型的三维表现力及其包含的各项工程技术信息,提高标书的表现形式,以直观的表现,准确的数据,精细的方案设计提高投标书的质量,充分表现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和对拟投标项目的施工设想,创造更高的中标机会。

(1)建立BIM模型

投标工作开始后,为了在标书的各个环节应用到BIM,首先必须建立工程BIM模型。投标建模由于受到投标时间的限制,不同于设计建模和施工阶段建模,为了快速建立模型,一般模型精度不宜太高,重要部位建到构件级就可以了;为了体现出施工方案和工艺措施等,施工场地、临时设施、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机械也要建模。

图1BIM模型的建立

(2)工程概况的介绍

标书中一般首先要介绍所投标工程的概况,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等各专业,通过插入相关BIM模型图,以相当直观的3D视觉效果提高标书的表现力。

(3)施工组织部署和进度计划

为了清楚地介绍工程施工的步骤,各个分区的施工顺序,以及各个重要里程碑节点工程的形象进度和相关专业的进展程度,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特性,将重点的施工阶段表现出来,用一系列的三维形象示意图(即施工工况)展示各阶段工程形象进度。

图2BIM三维形象进度示意图

BIM技术还可以在三维可视化功能基础上在叠加时间维度制成四维施工动态模拟,它不同于普通的施工动画模拟,经过导入的PROJECT进度文件与建造动态的关联,一个完整的带时间轴的施工过程模拟就生成了,同时操作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暂停以便观察到时间节点与现场形象进度的对应关系,相当精确。

图3带时间轴的BIM四维施工动态模拟

(4)工程量统计和施工资源配置

劳动力、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施工资源配置是涉及到工程正常施工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BIM的工程量自动统计特性可以很方便和准确的统计出工程量,从而准确的配置施工资源,或达到施工资源均衡组织的效果。

因基于BIM模型的工程量统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可有效的提高业主和评标专家的认可度,也可以基于BIM模型,对投标阶段拟投入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进行反向计算和定量分析,验证资源满足施工需要。

(5)大型设备和施工装备方案比选

BIM可以模拟施工现场,在工程模型中加入塔吊等大型施工设备,并基于模型的可优化型对设备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同时,可以从模型中直接提取塔吊等设备各项参数和性能指标,形成附表附在方案中,充分体现设备方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6)重点施工方案和工艺介绍

在技术标书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方案是标书的核心内容,采用BIM制作的方案演示能直观的告诉业主或招标单位我们拟采用何种技术方法,比起平面图形和语言解说更能易于理解和确认,也减少了因表达不清给业主带来误解或是中标实施后产生纠纷。

(7)标书中阐明施工时的预期BIM应用

投标书中可以单独设一章节内容,具体说明中标后在工程施工阶段拟采用BIM技术,或基于BIM的管理构想,可以采用文字说明并配图表的方式,给业主以良好的BIM应用预期。

2.深化设计中BIM的应用

(1)图纸检查

接到投标任务我们首先做的事情可定时熟悉图纸,吃透设计,BIM技术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对建设单位施工图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后期的变更和返工,提高我们在建设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图4BIM技术平立剖图纸检查

(2)机电深化设计

BIM技术目前应用的最为成功的领域就是机电深化设计。在大型工程中,水电风消防等各系统管道密集,设备繁多,在BIM环境下进行深化设计,能够减少碰撞,优化设计,轻松的完成管线综合,设备定位等工作,为现场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图5BIM技术机电深化设计

3.总承包管理中BIM的应用

基于BIM的进度、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能够帮助总承包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更直观的进行查询、处理和汇总各项信息,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将安全防护设施绘制到建筑物上,能够更好的为施工班组下达指令,其他各分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能通过BIM模型进行包括幕墙、精装饰等内容的深化设计。

场地平面布置、垂直运输、用水用电等各项需要总包协调的工作也能通过BIM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图6BIM技术现场总平面管理

4.数字化交付和运营维护

数字化交付是在工程三维图形文件的基础上,以建筑及其产品的数字化表达为手段,集成了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各阶段工程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传递,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BIM的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将工程三维模型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设备参数、物业管理运营要求等方面)导入系统中,交付给业主一个虚拟的数字化大厦,为大厦运营期间设备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技术支持。

5.结语

除上述方面外BIM的应用还有很多,也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开发和探索,虽然谈了这么多应用BIN技术的益处和美好前景,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BIM在施工企业的应用就如智能手机应用一样,有商务办公的、有地图导航的,但会不会用,用得好不好,能不能实现那些功能,那是个体的能力问题,BIM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只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方向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勇往直前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学或组织BIM软件培训来提高我们的BIM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找一个具体项目进行试点,从BIM建模开始,一步一步的将BIM技术切切实实的转化为我们的能力,并利用BIM技术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关培、王轶群,应予垦,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7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BIM+VR技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1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就是所谓的建筑信息模型,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并不是一项装有技术,也不算是纯粹的信息技术,而是单独建筑模型存在,相关领域内的设计人员经常用该技术来具象的诠释自己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物理功能的与使用功能,凸显实用性、适用性,而目前该技术不仅仅是一个仅供观看或发挥表述功能的模型,更多的是一种建筑信息数据的共享资源,参见人员可通过网络来获取项目建设的有关数据,有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2VR技术概述

VR虚拟现实是屹立于计算机技术之上的一种新技术,其可结构仿真、虚拟现实、参数化设计等技术对某些特定物品或特定场景进行具象化描述,带给用户以真实的视觉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其有着交互性强、存在感强、感知性强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VR的影子,淘宝店铺有VR模式、各视频软件有VR模式,VR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网络虚拟化的认知,以假乱真的场景让人仿佛沉浸在另一个别样世界中。VR技术已经从电商领域逐步渗透到工程领域之中,且在未来几年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市场,有望得到大力推广。现阶段,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电子游戏、视频拍摄等方面具备了完善的VR产品体系,像索尼、谷歌、微软等大企业已经逐步将VR运用于工业领域之中,更有一些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已将VR技术运用到模型测试内,真实度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目前,我国国内VR产品也初见雏形,相关产品的落地速度惊人,与建筑行业有直接关联的设计软件、拍摄与展示设备逐步普及,主要集中于VR样板房展示、设计转换VR平台、云渲染家装等领域。

3BIM+VR技术的技术优势分析

合理运用VR技术,我们可以将BIM信息清楚的展示在世人眼前,有助于“理想可视化平台”打造,能够快速推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工程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图、效果图中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实际的,这种“所见非所得”的状况十分常见,这一方面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确实存在差距,一方面也体现出“建筑工程项目管控难”的窘境,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是需要统筹布局、合理规划、有效运用优势资源的系统性工作,而BIM与VR技术的联动,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行业长期所存诟病的新途径,让整个建设过程变得三维化、信息化。

4BIM+VR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4.1投资决策阶段的应用。建筑市场的活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只要有投资就会伴随着风险,而将BIM+VR技术引入投资决策阶段,借助其独特优势来帮助建设单位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且能改变原有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对整个项目综合性分析,并通过概预算手段与之前所做过的同类型相似工程进行对比,以便于建设方选出最佳投资方案。除此之外,该技术的有效运用还能提高工程预算的信息化程度,为后期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将相关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起来,以便于不同部门查阅,大大降低投资风险。4.2设计阶段的应用。在BIM技术出现以前,工程人熟知的是CAD、SU等制图软件和天正等辅助类插件,虽然这类软件能替代原先手绘平、立、剖、排线、细部做法等图,但还是一种二维平面上的东西,需要老师傅凭借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才能绘制、才能看懂,且各个图之间往往以对应的轴线相联系,以轴线判断平面位置、立面位置,这样使用时既不方便、也不直观,容易产生纰漏,就连设计人员也不一定能搞清楚现有结果所能打造出何种空间、整体安排上是否存在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而SU建模软件是用来做效果图的,虽然直观但却没有详细的数值标注。BIM+VR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在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数字模型,完美的展示建筑工程的立体结构,在后续也可随时调整,改正数据十分简单,且不会像CAD那般,调一张平面图其他得跟着动,一不小心很容易出现纰漏,影响后续施工的开展,且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中,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结构设计、水暖电设计是分开的,每个部门在不同的阶段都要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出图也是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也正因如此,在施工时经常会出现不同专业间相互冲突、“打架”的问题,而在运用BIM+VR技术之后,能够将各个专业的内容组合成一个包含所有信息的模型,可在三维模型的帮助下对原设计图进行修改,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工程量变化联系到一起,促进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方便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做到统筹兼顾,其优势功能远超我们的想象。4.3招投标阶段的应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在相关部门的严格把控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加持下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道路。除了一些不需要招标的特殊情况外,大部分不需专利或专有技术的项目都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为的是让业主方能够在满足资质条件的企业中寻找出对项目有深层理解、能带来最大收益的合作单位。不论是EPC总承包模式抑或者设计、施工、监理分招的情况都需要经过评标委员会的讨论后方能选出一、二、三中标候选人,评标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设计评标设计单位需要出施工图、效果图等纸质文件(电子标除外),内容不够直观、彼此间的对比性差,评标专家也很难在诸多的图幅页中寻找到设计纰漏,若采用BIM+VR技术,即使看不懂施工图的人也能在可自由穿梭的虚拟现实空间中发现出设计中切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别说身经百战的评标专家了,这样能大大提高评标的准确度,为甲方选出质量优、效果优、可行性与性价比最好的设计方案。我们都之知道设计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可高达百分之七十,优质设计被选出后自然能起到降低建设成本的效果。当然BIM+VR技术也可以用于施工项目招标中,业主或招标公司在撰写招标文件时一般会包含设计内容,但传统文件以纸质图册或CAD图的形式呈现,不够直观,也不利于施工单位细致掌握项目情况与设计要求,而在BIM+VR技术的加持下,施工单位可直观地看到相关内容,加深对项目的理解,更有针对性的思考材料与设备的供应等具体问题,编纂好施工组织计划,递交出最优施工方案,甲方所委托的评标专家再丛中择优选择,可谓锦上添花。4.4施工阶段的应用。首先,在施工阶段我们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来全面提升对项目的感知度,在具体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VR体验能有效改善三维模型统计分析的弊端,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感知度,让其对施工细节与工程全貌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借助BIM+VR技术与计算机设备进行模拟后,使用人员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获得仿真体验,方便其作出正确的预算管理判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者可在模型中细致入微的观察某个关键部位的内部构造与表层外观,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进行仔细的记录、计算,积累原始信息后以此制定出科学的预算方案。比如在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相关人员可通过该技术事实加入安装过程,从管道的端口处开始,沿着施工人员预定的安装线路在由浅入深的了解工程进展,看看原有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操作失误、是否显示出质量问题,发现不良状况后及时作出判断、选出对策及时纠正,避免窝工、返工情况的发生,在降低施工成本消耗的同时,为日后维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其次,将BIM+VR技术引入到施工预算管理中,能提高预算的精准度,有着真切的显示意义,BIM技术的应用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预算软件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采用适宜且科学的方式构筑建筑模型,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在与VR技术进行联动后,更能打破预算管理中的时空限制,可在从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环境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深入了解项目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反过头思考现阶段所用预算管理方式中的问题,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BIM软件可形成集成数据库,真实反映工程施工的客观状况,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每个具体环节的把控,且在该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可以将进度管理与BIM模型结合到一起,去思考其与成本间的关系,大量搜集数据信息以提高管理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施工流程的确定的是预算管理的前置条件,所以应合理运用VR技术,在真实情景中对工程项目进行换分,再具体计算每个项目预计所需费用,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间的距离,努力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并需要将施工进行时的预算数据变化及时反馈到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中,标注清晰,实现动态化预算管理,着重增强的管理效果。若出现预算数据远远偏离实际成本的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对BIM模式进行优化的处理,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以便于对施工阶段全内容的把控。总的来说,VR与BIM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就在于可视化管理,能从建筑模型中获取到各类所需的造价信息,提高数据计算的精准度,模型中的预算管理是实际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参照,对资金的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数据表格、预算图而言优势显著。4.5竣工结算阶段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我们可以将BIM技术与审计资料相结合,从BIM技术所创建出的中央数据库,调出工程项目合同、工期、变更、价格等关键信息,不仅有助于信息共享,还能在结算阶段迅速找寻到所需数据。一般情况下,审核员往往只需要从BIM数据库中抽调竣工结算的有关内容便可无阻碍的完成结算工作,有效提升竣工结算效率与整体质量,极大程度上地避免错误产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BIM+VR技术的优势所在,相关工作者应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将其运用于造价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把控,在岗位上谋求突破创新,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焕平.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工程咨询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18(30):137.

[2]范美玲.BIM关键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8(26):157~158.

[3]李修强.BIM技术应用下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分析[J].价值工程,2019(10):44~46.

[4]刘渊.VR虚拟现实和BIM技术在安装工程预算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28):38.

[5]谭喆,张成元,陈湘俊,刘国锋,易威.VR虚拟现实和BIM技术在安装工程预算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8.

第8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BIM技术的研究

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建筑信息化,我国相关领导人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就提出了全面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并倡导将BIM协同等技术应用在工程技术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BIM技术重视的提高及对该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对这项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清华大学张建平完成了对“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国家体育场等多个大型复杂工程中;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完基于IFC的BIM的框架体系。BIM技术在市场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关注与支持,2009年,Autodesk公司组织编制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在中国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BIM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对BIM在建筑工程领域的使用和完善进行了帮助指导。

(二)BIM技术在应用方面的现状

通过对BIM技术研究的深入,我国在该项目上获得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成果。尤其是在2005年,沈阳建筑设计院将Re-vitArchitecture软件运用到大型重大工程项目中,例如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上海世博会等建筑物的施工规划方案都融入了BIM技术,这对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向着科学性、先进性的方向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①对BIM软件的开发利用方面。BIM相关软件是以BIM技术为理念制作的专业软件。在国外,AutodeskRevit系列、BenetlyBuilding系列ArchiCAD等专业软件已经普遍被运用到了建筑行业中,然而,目前在我国这些软件并没有得到普及,一切还处在初级阶段。②BIM技术支持方面。近几年国内出现如北京柏慕进业、鲁班咨询等一些提供BIM技术支持和管理方面的服务。③国内院校方面。在最早研究BIM的国家,他们的课堂积极的引进BIM技术,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这项技术。而在我国,对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2012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才开始招收首届BIM方向的工程硕士。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更加重视BIM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并增加资源投入。

二、BIM在住宅建筑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BIM模型的方法

确立建模软件是建立BIM模型的必要前提。Revit和Tekla这2个系列软件是目前最常见和使用率最高的软件。RevitAr-chitecture和RevitMEP可以帮助建立住宅楼的建筑模型和水电模型,TeklaStructure可以用于建立住宅楼的结构模型。将相关构件做成具有参数意义的构件是在建模过程中的首要步骤,这样可以使构件库更加规范化,从而更方便、更效率的实现建模的目的。模型建好后,通过Revit软件将建筑模型和水电模型转换成IFC格式文件,再将其导入到TeklaStructure软件中,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BIM模型。

(二)Revit在单元式户型中的应用

每个住宅项目的设计都是基于固定几种形式的单元户型,不同楼栋的设计也是根据符合其特点的单体形式来完成的,或者是结合同样的户型,将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建筑样式。在住宅建筑的建造中,也可以使用Revit来建立三维户型组,实现标准单元模型或标准户型的创建,将部分组合成整体,构建出不同的楼栋单体,然后对局部进行修正和完善,形成各种建筑单体在立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此种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量重复制图的情况出现,使工作不再存在冗余性,更加快捷,大幅度的提升了设计效率。长此以往,为后期的住宅设计积累更多完备的内部户型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放式的3D节点视图

在施工绘图初期,呆板地以以往的样本为基础进行修改和临摹是大部分设计人员的绘图方式,之后听取有资历的设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再进行相关改正和创作。长此以往,设计人员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相关建筑的构成,也不能深入地体会到建筑物存在的复杂性,更不会指导建筑物按照此种方式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这样是很不利于设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的。而使用Revit软件设计建筑图纸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方式,将二维节点转变为三维节点,使图形的复杂性降到最低,不仅直观反映其构造,更容易看懂,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方便学习和应用。

(四)BIM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Revit虽在制图上实现了需求,但在软件之间的互相融合应用方面存在着不足。实际的设计中,无论是模拟建筑环境、计算施工图过程中的结构荷载还是对规划好的方案进行斟酌和修改,都需要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与相关软件结合起来,使流通接口更加开放有利于减少重复工作和信息丢失,也能保证数据信息在传递时的完整性。②目前Revit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剖面、立面图纸构建交接的不完善,构建之间接合关系对自动生成的剖面、立面中存在的问题显示的不够直观、明显,可能导致隐藏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③尽管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落后的绘图习惯得到改善,但但设计图纸的交付标准并没有得到优化。二维图纸的交付方式还是决定了BIM三维图设计的方式,这必然不能使三维图形的直观性得到完美展现,降低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阻碍了BIM技术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三维设计的标准并不断更新完善是势在必行的。

三、结束语

第9篇:bim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

1 目前建筑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

1.1 设计阶段 BIM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实现三维设计,能够根据3D模型自动生成各种图形和文档,而且始终与模型逻辑相关,当模型发生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图形和文档将自动更新。

1.2 建造阶段

1.2.1 现场施工管理 ①三维渲染,宣传展示。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②虚拟施工,有效协同。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③碰撞检查,减少返工。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1.2.2 成本管理 ①多算对比,有效管控。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②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的人材机计划提供了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③数据调用,决策支持。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④快速算量,精度提升。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6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BIM技术能自动计算工程实物量,这个属于较传统的算量软件的功能,在国内此项应用案例非常多。

1.2.3 项目综合管理 BIM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将所有与建筑有关的信息,从设计开始直至最终拆除,它的结构、建筑、造价、安全等一切信息都集中显示在一个3D模型上,从而达到4D、5D甚至ND的效果。依托现在云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有与工程有关的建设单位、咨询单位及供应商可实时共享同一组模型,实现项目全部参与者在建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其管理职能,全过程、全方位对项目建设进行管理。

1.3 运维阶段 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对于运维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物联网技术,那运维还是停留在目前靠人为简单操控的阶段,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如果没有BIM技术,运维没有办法跟建筑物相关联;没有办法在三维空间中定位;没有办法对周边环境和状况进行系统的考虑。

1.3.1 设备系统的保养与维护 每个商业地产都涉及到照明系统、通风系统、监控系统、电梯系统、通讯系统等等,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设备和管线。对于这些设备和管线是等出现了故障再处理,还是等到了维护时间或者使用期限后及时保养或者更换?任何故障都有可能影响到正常营业,甚至是引发安全事故。这些隐患如果能及时发现和避免,可以减少大量的损失。

1.3.2 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变和处理 遇到重要来宾访问、临时活动和表演、人员冲突甚至火灾等等情况,如何做好人员疏导、安保人员的调配、车辆进出的引导、关闭就近的设备、启动相关区域的消防系统等?突发事件处置不当,造成的不但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对品牌的影响。

1.3.3 设备远程控制 把原来商业地产中独立运行并操作的各设备,通过RFID等技术汇总到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和控制。一方面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另一方面进行远程控制。例如:通过RFID获取电梯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运行,通过控制远程打开或关闭照明系统。

1.3.4 照明、消防等各系统和设备空间定位 给予各系统各设备空间位置信息,把原来编号或者文字表示变成三维图形位置,这样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参看也更直观更形象。例如:通过RFID获取大楼的安保人员位置;消防报警时,在BIM模型上快速定位所在位置,并查看周边的疏散通道和重要设备。

1.3.5 内部空间设施可视化 现代建筑业发端以来,信息都存在于二维图纸和各种机电设备的操作手册上,需要使用的时候由专业人员自己去查找信息、理解信息,然后据此决策对建筑物进行一个恰当的动作。利用BIM将建立一个可视三维模型,所有数据和信息可以从模型里面调用。例如:二次装修的时候,哪里有管线,哪里是承重墙不能拆除,这些在BIM模型中一目了然,在BIM模型中就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属于哪些租户,以及这些租户的详细信息。

1.3.6 运营维护数据累积与分析 商业地产运营维护数据的积累,对于管理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可以通过数据来优化和完善现行管理。例如:通过RFID获取电表读数状态,并且累积形成一定时期能源消耗情况;通过累积数据分析不同时间段空余车位情况,进行车库管理。

2 BIM系统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纵观中国建筑行业所有的相关软件技术,均未使整个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串联,各个阶段的数据也未得有效的流通。BIM系统的创建与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也是BIM系统在中国建筑行业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根据中国目前建筑行业的整体状况,BIM系统技术运用的广泛推广还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

建筑市场管理规范性不强,阻碍BIM系统的发展。目前中国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经济爆炸的时代,一个建筑项目,决定启动后,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如何尽快取得回报,所以导致中国建筑市场三边工程(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很普遍,BIM在此类工程中无法有效运用。

建筑造价因素,致使无法全面推动BIM的运用。我国现阶段,BIM的运用通常仅运用于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方面。如果在设计中就引入BIM系统,那么在设计环节就要创建BIM团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造价成本明显增加。同时中国建筑市场还不够成熟透明,使BIM系统在施工造价方面运用无法实现。

中国物业管理技术不成熟,物业管理人才欠缺,目前所实行的仍是传统的物业管理的模式,无法在后期维护中引入BIM系统。

中国暂未全面实行办公自动化,许多重要的资料信息仍以纸质形式保存,同时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电子资料永久保存,不被恶意撰改。没有相应的法律对电子资料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也是阻碍BIM系统广泛应用的因素。

虽然,BIM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BIM系统的广泛应用是人类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一个写照,是大势所趋。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不断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BIM系统终将在国内建筑市场被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前,张原.浅谈BIM技术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