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精选(九篇)

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

第1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供应链;快速响应

中图分类号:F274;F426.8 文献标志码:A

How Will Textile and Apparel Enterprises Construct a Quickresponse Supply Chain

Abstrac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s developing towards “diversified products” and “fast fashion”, which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set up compatible quick-response supply chain.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such supply chai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product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as well as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Key word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supply chain; quick-response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界的竞争已呈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人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纺织服装业由于潮流的不确定性,注定了计划赶不上变化,需要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来弥补。如何尽快实现对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已成为纺织服装经营者的重要内容。

1纺织服装业建立快速响应型供应链的重要性

对纺织服装业来说,企业家们都意识到多样化经营的重要性,不少服装公司都提出“多品种”、“快时尚”的概念。很多企业对于变化万端的产品需求与迟滞臃肿的供应链并不匹配。他们的生产与供应链系统仍旧停留在规模经济时代,采用的是经济型供应链,其特点是响应速度慢、响应周期长,造成企业短缺与积压并存。原因在于产品虽然采用的是差异化战略,而供应链却不是响应型的供应链,两者并不匹配(表1)。对于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越短,上市时间越是关键。速度经济要求供应链的协同配合。快速响应是开发好产品、高效平衡需求与快速供应的粘合剂。

2纺织服装业如何构建快速响应供应链

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管理,实际是对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快速的产品流是根本,快速的信息流是神经,快速的资金流是血液。构建快速响应供应链,就要对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综合集成管理。

2.1供应链的产品流设计

2.1.1标准化的基本设计

纺织服装产品的标准化的基本设计,就是要提高标准化半成品的预测准确度,建立不同产品的共同的“车盘底座”,把差异化降到最低,才能把交货周期降下来,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才能提上去。标准化的产品流设计与多品种经营并不矛盾。很多服装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挣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款式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过早实现了差异化,导致差异化后的过程库存太高,丧失了灵活性,是供应链失去快速反应能力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的基本设计要求提高标准化半成品预测的精确度,以确保尽快生产出合适的产品。以生产毛衣为例,虽然毛衣产品可能会有几千甚至上万种,但其基本设计却远没那么多,差异化主要表现在颜色等方面,企业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白毛衣,一旦发现某种颜色的畅销,就可以将之快速染成这种颜色,通过快速的补货系统,在很短时间发放到消费终端。

2.1.2合理的库存配置

合理的库存配置,有利于实施科学管理,防止短缺;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缩短订货提前期,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为灵活。如何做好库存控制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能否成功运营的关键。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这种库存管理策略突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目前VMI在分销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VMI。在考虑如何实行VMI时,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对所处供应链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

2.2供应链的信息流控制

2.2.1增加供应链透明度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神经系统,支配、驱动产品流。改善信息流是提高响应度的关键,很多供应链的问题都源自信息不畅。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之间环环相扣,信息流是把这些环节串起来的粘合剂。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取决于供应链上信息流的通畅。信息不通畅,供应链的透明度就下降,各环节之间就产生缝隙,只能由库存来填平。

以销售与运营为例,如果企业信息共享不十分充分,透明度不高,那么供应链运营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大,而供应链的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库存。不确定性会沿着供应链传递,并且逐级放大,离信息源越远,变动就越大,相应地就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产生出一堆堆的库存来,这就是所谓牛鞭效应。在大部分服装加工企业中,供应链运营就如同黑洞,产品、需求、供应信息孤岛化严重,信息流不通畅,起不到供应链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就较慢。这是因为除了不愿意共享信息外,还缺少合适的技术方案。

2.2.2加快决策速度

加快决策速度是提高信息流的基本条件。加快决策速度,一方面要建立标准的决策流程和方法,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将决策权逐步下放,减少层层审批;二是要实施/改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实时处理,降低批处理;三是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对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增加信息流的透明度,加快决定,实现信息流的快速运转。

2.2.3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实践提供了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处理并传递大量的数据成为可能。以分布式开放系统为基础的共享数据库系统,不仅在企业内部,而且在整个供应链中可实现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不仅对顾客和供应商透明,对顾客的顾客、供应商的供应商也能够做到选择性的透明。只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借助信息技术密切合作,就可以有效解决由信息失真引起的牛鞭效应。

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的业务衔接、采购与为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等,没有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几乎所有的供应链管理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方法基本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edi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2.3建立有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供应商的响应度决定了供应链的响应度。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想。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旨在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目标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并通过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和份额,降低产品前期成本,实现双赢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从供应商分类、评估、选择、绩效管理、供应商集成等建立有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体系(表2)。

3结语

建立快速响应型供应链是纺织服装业在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的新商业环境下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建立快速响应型供应链,就是要对产品流、信息流进行集成管理,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使供应链各环节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供应链的整体分析,各环节有效控制和合作,确保经营活动能快速有效地进行,以便能适时满足顾客的需求,使产品供应链创造的价值及经营成本达到最优化、最具竞争力。

第2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C: 全球化采购和物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N: 一个是成本控制,一个是供应链透明度。供应链的不透明会导致库存增加,造成浪费。全球化供应链要求各国间的紧密联系,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成为一条供应链的起点或终点,单一问题也都可能影响到全球。比如泰国的洪水,日本的地震,甚至任何一个火山活动都必须考虑在内。如果整条供应链不够透明,便无法确认供应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是否受到影响,就无法对事件快速作出反应。抛开自然因素,如果只考虑业务环境,供应链的不透明将导致无法迅速了解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最终降低企业的灵活性,甚至公司利润。

C: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家跨国企业来说,如何做好在全球的供应链管理?

N: 现在的一些IT工具和社交媒体能够帮助我们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在成本控制方面,需要在产品设计的初期,也就是定义产品阶段,就要把针对该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考虑在内,比如原材料采购,运输流程,关税等,在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现在洲际运输的成本在持续上升,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也将会继续。为此,我们发展出了本地化策略,利用当地的资源来生产当地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本地供应商熟悉当地市场,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有较高的灵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风险,设计方便快捷的供应链。除此之外,在培养自己内部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开发优秀供应商。

C: 如何保持采购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持续创新?

N: 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创新,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产品创新,它一部分来源于技术创新但最重要的是供应链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现在流行的一个新的概念“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通过新的流程管理和商业模式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企业自身创新的同时,所有相关的公司,如供应商、次级供应商、客户都要有创新精神。博世最近3年来,推行了一个激发创新的GENESIS计划,利用企业网络平台与供应商积极互动,供应商可以分享它们的新技术、新流程等供应链方面的创新内容,从而影响我们的流程管理、产品设计等各方面。

第3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优化

一、企业供应链关系现状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 “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3.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引入全面绩效评价的办法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完善供应商档案,评价的重点在于供应商能否为企业提供合适数量的产品与服务。

第4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规避

一、引言

风险管理从1930年开始萌芽,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70年风险管理在全球受到关注。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收效甚大。但是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的思想和方法,它以顾客满意为战略导向,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效地整合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物流通畅,实现对市场的高效和快速反应,达到双赢和多赢。

一般对于供应链的研究是如何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信息的有效共享实现供应链收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研究如何对供应链进行风险的预测和管理的相对较少。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冲突协调和控制机制,才能确保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一旦供应链遇到障碍,便很难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度量供应链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供应链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的处理建立监控与反馈机制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其目标包括损失前的管理目标和损失后的管理目标。损失前的管理目标是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损失后的管理目标则是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完整目标。

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需要风险管理。

由于供应链同时连接着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其基本特征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每一个运作环节都存在着潜在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当供应链陷入潜在风险或危机时,为摆脱风险维持供应链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与对策。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行,提高供应链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供应链风险的表现

供应链风险的表现很多,任何对供应链的运作有潜在威胁的因素都可以看做其表现。从正常的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出发,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供应链系统的信息输入输出错误。其是由于人为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风险,如IT技术的缺陷、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以及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互联网规模日益扩大,供应链不再是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才能采用的运作模式,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可利用网络参加跨国供应链。供应链规模越大,结构越趋复杂,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会越多。

第二,供应链成员的私利性和利益分配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节点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利益要求,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各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难免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影响着各个合作企业应该获利多少,其间的平衡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与否。理想的供应链是建立在各成员的互相协调,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但由于企业优势独立的,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因此实际的运作并不是如此,企业在运行中会都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这种合作的动态博弈状态随时会被打破。供应链整体利润是以各企业利润为基础的,在整体利润一定条件下,各企业利润分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某节点企业获利水平低就会导致其要么拒绝合作,要么在合作中消极,这都不利于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例如,供应链上某一垄断企业改变了生产方式,独自决定本企业的运行,使得先前的约定和合同失效,谈判机制破坏,这样就会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一旦出现该情况,整条供应链就会崩溃。

第三,供应链成员企业文化差异方面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为了获取高利润,一般不会局限于某一区域经营,供应链中各环节在地理位置跨度上很大。供应链是动态的战略联盟,不同于单个的企业文化,但是又受到单个企业的文化影响,因此虚拟企业的文化具有滞后性。它既表现在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制度上,也表现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方面。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采取有差异的处理手法,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员工素质等各有特色,全球供应链还存在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企业文化会输出不同的结果,结果的多维性不利于供应链目标的实现,是潜在的风险之一。

第四,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供应链中,从上游到下游节点企业数目众多,要使供应链能够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前提条件是供应链必须建立起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实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总集成,使节点企业在任何状态下都知晓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同时进行快速反应。但实际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闭,不愿与上、下游企业共享,结果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不能顺畅流通,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流阻塞就会客观存在,信息风险也会随之产生。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但会造成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且会形成“柠檬市场”。例如,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由于上下游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上游企业往往存储比下游企业需求量大的货物,这样需求量的逐级放大就会产生“牛鞭效应”。库存量的过多是供应链的潜在风险之一,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规避供应链风险的措施

第一,在关键领域预防和减轻问题的严重性。供应链战略联盟应在设计好遭受灾难时的业务操作,确保在任何适合的情况下都有可选的措施,同时提高联盟的应变、预防能力,使供应链成员在出现风险时能有效地团结组织起来。要有意识培训,使员能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规划的制定和危机管理要做在最前面,通过沟通和高层管理来确保这些关键风险出现时不会影响整个供应链集团的运作。

第二,建立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测机制。在供应链成员内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警惕性。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对风险进行估算、衡量,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因为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许多危机来临之前发出预警信号;而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小则会使预警系统发出太多的错误信号。因此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能使该指标错误信号比率最小的临界值。

第三,增加对供应链建设的投入。减少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因信息错误等可避免的风险的存在而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强调供应链成员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论、文化的协同和一致,达到成员间的无缝链接与集成。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E化与高效互联网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能分享各种信息。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增强节点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度,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企业上、下游之间信息共享越充分,反馈机制越及时,处理流程越规范,供应链风险就越小,从而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

第四,通过构建与选择合适的契约规范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解决成员间协调的动机问题,确定利益分享原则与机制,使得成员间能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发展多种供应、多地域的供应渠道,与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确理解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建立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了解企业的结构和文化,建立统一的运作模式,解决业务流程上的障碍。以资金为桥梁,发展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设计柔性的供应链。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往往是单一的供应商机制,整个供应链缺乏柔性。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不能仅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使整条供应链变成一条危机链。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措施,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

第六,加强核心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由于所占有的资源不同,因此不可能处于平等的地位。实际上,供应链也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网链,而决不是简单地从供应商到用户的一条链。由于供应链是一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在整个供应链上保持强大的压力,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应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供应链成员的信任度,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五、小结

供应链作为由各独立企业组成的合作组织,在其组建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对供应链合作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对与指导企业在实施供应链战略合作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供应链运行的环境出发,讨论了可能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产生威胁的因素,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还包括成员内的利益风险,这些风险随时都会影响供应链的运作,针对表现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增强供应链动态联盟的稳定性。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应对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由于实际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性,在实际运用上可能落后于理论。如何驱动供应链业务,使其保持连贯性并安全运作,如何将理论最好地结合实际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欺诈、安全、隐私和风险管理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等,这些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岩,许庆华.供应链成员间同步优化策略研究[C].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

2、邵宏文,钱捷.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3、王燕,刘永胜.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J].物流技术,2008(8).

4、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3).

第5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模式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 供应链理论概述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本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全球性的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的提出为供应链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操作效率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型的管理体系,研究扩展到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合作制造和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上的链接问题,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

早期的观点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资源利用,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有些学者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仅限于与供应商之间,而且各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美国的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活动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及至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哈理森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

二、供应链理论模型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其结构模型如下图: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因此,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动态性。指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以满足核心企业的战略需要,这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式、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用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动力源。

交叉性。供应链节点企业既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也可以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大量的研究结论表明,供应链有两种不同的运作方式。一种称为推动式,一种称为牵引式。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产品生产出来后以分销商逐级推向用户。分销商和零售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的集成度较低,通常采用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应付需求变动。因此,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较高,对需求变动的响应能力较差。牵引式供应链上的驱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采取这种运作方式的供应链系统库存量较低。

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容之一就是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运作方式。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1.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和范围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整合、重新设计的过程,使供应链中流程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高它的竞争力。它可以划分为部门内业务流程再造、部门间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内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间业务流程再造四个不同的层次:

部门内层次的企业重组是对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的再设计。这时的业务流程再设计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应对部门内的程序”。

? 部门间层次的企业重组是对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各部门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经过重新设计的企业业务流程所形成的组织,能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具有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平行处理许多工作的特点。它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应对部门和部门间的程序”。

企业间层次的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发生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业务重组,这种类型是目前业务流程再造的最高层次,也是再造的根本目的。要求企业重新审视与其他企业的业务方式、关系,它的问题是“如何与其他企业合作”,与其他企业的战略性合作成为中心课题。

2.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特征

企业发展的非连续性思考。这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根本特征,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管理改进方法的关键。整体观。流程重组理论在分解基础上的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务的面貌。流程重组的整体观强调为顾客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全面性,并以此为中心对企业的工作进行整合。顾客为中心。其强调从客户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整个流程,着眼点是整个流程的顺畅、快捷、优质,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效率,从而使企业流程无论在时间、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能输出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流程导向。流程重组理论要求企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既定部门范围内的、狭义的操作和工作上,而要关注整个的业务流程。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管理运行系统。强调人的作用。传统的管理理论希望员工循规蹈矩、听从支配。流程重组理论则是希望员工进行自我支配。与此相应,组织的结构便会扁平化,衡量员工绩效的重点也会由注重过程变为注重结果。企业整体绩效的突变性。这一特征强调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改造落后的整体流程,取得绩效的显著增长或质的飞跃。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业务流程再造面临的问题

如何实现供应链中业务流程的整合。供应链企业如何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间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达到整体最优的状态。以前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再造对象往往集中于企业自身内部流程从而改变企业的绩效。这是一种局部观点,单个企业的绩效改善并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这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思想。

企业如何控制自己的核心业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的竞争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应该知道自己的核心流程是什么,然后使其优化。其中的主要在于没有认识到企业非核心业务流程的存在,例如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有一定的职能,是一种增值活动,也是流程再造的对象,但相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单个企业的这些活动,一般还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不如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因此这些活动完全可以从企业消除,对其再造本身也是分散资源或者说浪费,还可能掩盖问题真正的原因。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并在这上面形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

协调更加艰难。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可能使企业管理过程的协调更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各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相互不匹配。首先因为这些业务流程是各个组织独立创立的;其次,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它们通常会具有截然相反的功能。企业的局部优化和供应链整体优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的边界会对流程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四、结论

供应链管理模式推动了企业流程再造,使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限被打破,为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现有能力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提供了一种可能。特别是企业甄选内部优势资源分析自存的优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特别是中国的正处在上升期的中小企业,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研究。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2.

[2][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6.

[3]唐纳德・A・马灿德等编,吕传俊等译.信息管理[J].2002.102.

A Analysis About the Mod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 Qinyang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nstitute,Yantai University)

第6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特点;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产业化的必然走向,我国中小企业要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关键是推广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供应链运作及管理过程可视化。供应链管理运作系统的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流程,能为企业解决供应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升供应链管理的质量。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与专业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合作,借助第三方供应链企业整合资源的优势,通过供应链企业的供应链信息化平台,达到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给本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目标。

一、中小企业背景

金融危机的余威对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企业海外定单锐减,生产规模萎缩;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失的影响;企业坏账增加的风险增高,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投资风险加大,金融市场环境不稳定等等方面。

二、信息化时代特点

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取胜。信息化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三、中小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竞争意识较重,合作意识淡薄。

2.供应链运作效率较低。

3.重下游,轻上游。

四、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明确核心业务。

2.信息化管理助中小企业谋求更好发展。

3.基于ASP模式的供应链。

4.注重供应物流管理。

5.加强各企业间的协调管理。

利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以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1.信息化。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4.物流系统、专业化。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 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 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 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 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 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随着政府对信息产业的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交流的桥梁; 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全新贸易方式, 必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六、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销售管理。

2.库存管理。

3.采购管理。

4.财务管理。

七、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供应链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小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如何在弱肉强食、劣者出局的环球供应链中树立竞争优势,进而稳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强化,把握主动,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信息化管理就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2.加强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产品多样化。3.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4.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总之,中小企业建设本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国内众多类型的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的本质需求,就是货畅其流、财尽其利、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左春荣.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方案.

[2]新形势下民营企业通过财税与融资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3]蒋 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创新[J].理论观察,2005(4):84-85.

[4]陈长彬,陈功玉.理性看待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J].商业研究,2002.

[5]蒋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创新[J].理论观察,2005(4):84-85.

[6]朱晓妹,林井萍.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

[7]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如何巧用财税进行融资.

[8]孟丽,王宝明.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

[9]周广亮.国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再造[J].中外物流,2006,7.

[10]夏丽萍.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J].21世纪・社科纵横,2009.

[11]刘自强,杜红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管理与决策,2009.

第7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有关营运资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毛营运资金,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狭义的营运资金,又称净营运资金,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从会计的角度,人们采用最多的是狭义的概念,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来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从管理的角度,人们注重的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因此,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既包括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也包括对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对营运资金如何进行管理,国内外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单纯的管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到二者的结合,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营运资金管理得到了创新――从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等角度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关系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生产出的产品必须要转化成利润,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驱动生产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各项业务。为了赢得客户和市场,必须联合其上下企业,建立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并形成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资源优势互补的价值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这就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有关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目前,供应链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第二,从产品生产到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对成本有影响的各个成员单位进行整体性考虑,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再经过配送中心到渠道商;第三,供应链管理必须进行包括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等多层次考虑。

(二)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关系。供应链管理强调把企业看成一个从供应商到企业再到客户的一个链条的管理,而企业的营运资金始终贯穿于这个链条中。同时,企业压缩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能力需要客户和债权人(供应商)的配合;过紧催收客户款,可能将客户推入竞争对手的“怀抱”,受惊吓的供应商也可能拒绝赊销,等等。上述情况均说明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加以考虑。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任何产品和服务,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客户的需求赋予企业以生命,脱离客户需求的采购和生产只能造成资金的沉淀,降低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以供应链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主线,在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要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同时树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营运资金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流转对其进行重新分类。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关系,引起了大量的跨组织业务流程,因而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考虑到营运资金流转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营运资金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流转,我们可以将营运资金分为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包括现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有价证券或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等,其余部分如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工资等称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理财活动营运资金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企业筹资和投资的范畴,其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营运资金的情况下,保持企业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足够的清偿能力,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不同。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在周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

(二)加强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采购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与供应商有关,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商数量的多少。企业采购同一种物品时需选择多个供应商。因为虽然选择单一供应商有利于建立良好关系、降低质量变动、获得更多优惠,例如数量上的折扣、运输成本的降低等,企业的采购人员也可以集中办公以减少采购的劳动力成本。但是,这也增加了企业风险,一旦该供应商的经营出现问题,必将会影响采购数量和供货时间,造成供货中断和生产停产等严重后果。为了降低供应风险,应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但如果供应商数量太多,也会造成管理难度增加、采购总成本上升等风险。因此,合理地选择供应商数量也是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应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从众多供应商中精心选择几家信誉好且生产状况稳定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供应商信誉状况如何。现代企业为了降低营运成本主要采用准时采购的方式来购进原材料,在减少库存的同时减少营运资金占用量,这就要求供应商必须能够做到准时交货,如果供应商不能准时交货,就会造成企业被迫中断生产的局面,最终导致企业仍然需要库存大量的原材料以备应急之需。同时,供应商不能按时按质提品也会使企业无法及时向下游客户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必将影响到企业在下游客户中的信誉,增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因此,在采购过程的营运资金管理中必须注重考察供应商的信誉,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评估供应商的信用情况,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及时追踪供应商信用状况,适时调整信誉不好的供应商。

3、供应商参与程度如何。在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后,核心供应商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内部运营,特别是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设计阶段。而且当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而要求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提供新的产品时,提前参与的供应商能够及时适应企业的变化快速调整,由此减少企业为生产流程的调整而付出的成本,为企业的改进作出贡献。反过来,企业也可以根据供应商的早期参与程度来对产品和流程进行改进,这将带来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时间的缩短,进而缩短企业的订货提前期,减少交易成本和原材料的库存成本。

(三)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内部流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流程主要是指产品的生产流程。内部流程管理的目的是要在高质量和快速反应的同时保证成本最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加关注速度、创新、合作、质量和低成本。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设置使大量的生产时间浪费在部门之间的衔接上,增加大量的重复作业,影响管理效率及响应速度。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压缩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如减少多余的库存、物料的移动、生产步骤、废料的丢弃、退货和返工等),进而减少在产品库存、缩短产品完工时间和订货周期并提高质量。

2、税务管理。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会产生应交税金,应交税金属于企业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要求企业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税务筹划,尽量减少应交税金,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营运资金占用。

(四)加强销售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对于销售过程的管理也会对整个供应链条上的营运资金产生重要影响。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未销售的产品又会造成采购和生产过程中资金成本的积压,造成营运资金周转率的下降。销售过程中的营运资金管理主要包括:

1、客户关系管理。在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中,一个能充分满足客户方需要的优秀供应商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企业必须设法找到、开发良好的供应商,还要找到办法让自己成为良好的供应商并一直持续下去。在客户关系上的努力是完整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企业建立并维护盈利性的、长期的客户关系,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收集客户信息,与客户进行更好的信息共享,及时感知客户的需求。如果生产厂家可以利用客户关系链及时获得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的买点及相应的数据,帮助厂家、批发商、分销商及时得到较为正确的生产定额信息,降低企业的风险。基于这种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采购,减少了原材料库存,生产出的产成品也可及时销售出去,减少了产成品的库存。另外,长期的顾客维护成本远小于开发一个新的客户,且无需太多的关心,错误也较少,购买更快,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

2、销售渠道管理。企业的销售渠道管理具有区域广泛、成员众多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成功的销售渠道管理能节约物流成本,减少货物运输中的损失、损耗,提高货物运输质量,节约运输费用,减少货物在途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同时,成功的销售渠道管理能有效地连通生产与销售,企业可根据销售信息组织生产,减少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营运资金。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必将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第8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71-01

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

1.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订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1.2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企业需要将自己原有的业务迁移至Internet上,这往往涉及到经营观念、人事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工作流的重新定义等,主要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1.3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

从业务角度来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流程,即新产品定点流程、产品定价流程和产品订货流程;三个管理,即采购产品信息管理、产品需方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三个接口,即MRPII/ERP系统接口、PMD系统接口和财务系统接口;决策分析系统(包括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故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建立P-SCM与ERP、财务,MRPII等系统的接口。

2 企业对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疑虑和对策

1)企业已经有很多供应商,还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供应商吗?其实企业确实有很多供应商,但不知道现有的供应商中有多少是全国最优秀的供应商。信息网建立后,可吸收全国优秀的供应商来为本企业供货,并通过对供应商的优化,保持每类产品有2~3个供应商。所以企业的供应商数量在信息网建立后是一个由现在的少变成很多,然后再变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达到优化供应商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了宣传企业的目的。

2)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在信息网中,可以从财务方面、生产设备、产品质量认证和开发能力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通过实际考察后,评审信息进入采购供应链系统。

3)在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实现招投标?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完成下一年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购招投标任务,在信息网中招投标的过程与现有的方式基本相同,只不过每个过程(标书生成、标书、投标、开标等)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

4)企业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否可以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过程?是的。特别是在投标和评标过程中,因为标书时,只对信息网中的供应商,并且只有标书范围内的供应商才能投标;在开标后,各供应商的报价都是公开的,评标的结果保存在信息网中,便于以后核查,这样就避免了供应商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招投标。

5)要求供应商通过Intemet投标,供应商是否有这个能力?供应商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其实采购信息网对供应商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1台可以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如果供应商连这个能力都不具备,就更谈不上成为本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6)MRP/II和ERP系统中有采购系统,有必要再建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不错,企业现有的MRP/II和ERP系统中确实有采购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对采购的事后管理,如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等;而不是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如对供应商的优化,对采购的监控等。而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对MRP/II和ERP系统强有力的补充,是对采购过程更深层次的管理,同时又与MRP/II和ERP系统相辅相成,比如采购量、采购时间可由MRP系统根据产品的BOM和生产计划自动触发,为生产提供及时到位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所以企业采购信息网是对企业采购过程完整的管理。

7)现在的采购管理很好,有必要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就像企业目前建立的ERP系统一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3 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现状和未来

对于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在十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中,都在供应链管理上有所推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

2)不够重视供应链后端,即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

3)不够重视从供应链全局角度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

4)较少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整合供应链信息流;

5)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松弛结合,导致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监控和改进决策。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产、供、销,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较少,业务较为单纯,很少考虑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的规模。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就面临国外大企业严峻的竞争,这种竞争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是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在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时,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扩展供应链体系,通过群体结合的优势和跨国企业竞争。对于中小企业,需要尽快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入到相关的扩展供应链体系中,提高竞争力,更快地成长起来,不被强大的市场所淘汰。基于扩展供应链的协同商务运作将是未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模式,只有借助于协同商务模式,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6

第9篇: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范文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巨钦.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邓南圣,吴峰.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