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精选(九篇)

单细胞生物的教案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方便就直接讲授课本知识点,以传统的说教模式来上课,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都相对落后.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将课本的知识点或者重点直接板书在黑板上,或者以读的方式让学生将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记在课本或者笔记本上,而忽略了在课堂中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地方是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用具,使得课堂显得有些单调和枯燥.例如,当高中生物教师在讲授“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章节的时候,给学生讲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来清晰地表现这一个结构层次,但有些教师却只是简单地将这个知识点罗列出来,使课堂显得很枯燥,也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中忽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上课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却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对重点或者是考点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对学生实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即时做题并实行题海战术,而且他们在让学生做完题后,又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内容蕴含,只是让学生自行去理解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思维未能有效展开,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能会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他们并有真正的对生物产生学习的兴趣,只是把高中生物当做一个高考的台阶,违背了新课标对生物学习的倡导.例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完成练习题:下列关于玉米、蓝藻和变形虫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正确叙述是哪一个?A.都能进行细胞分裂,都有细胞周期;B.遗传物质都是DNA,细胞内都有转录和翻译过程;C.细胞内都含有核糖体,但都不含中心体;D.三者的原生质层都有选择透过性,都能选择性地吸收和排出物质.但教师只是简单地跟学生说这题的答案是选择B,却没有跟他们解释清楚,是由于玉米和变形虫细胞属于真核细胞,蓝藻属于原核细胞.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无论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变形虫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具有原生质层.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景,启发诱导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诱导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这是对实施启发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在设计这些教学的问题情景的时候,教师最好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个别差异性来融合学生的学习求知心理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使得这些教学的问题情景可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造成学生元认知上的冲击,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点的思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把握好生物学习的本质要求.例如,在教学关于“病毒的相关知识”时,要讲到“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在这部分的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在感受生动的视觉冲击时,创设问题情景:这些病毒一定要寄托在其他生物身上吗?那当病毒寄托在不同的生物上时,它们会有所不同吗?要怎样被它们进行分类呢?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课程资源;科学史;课堂延伸;有效应用

网络时代,信息的高度共享为生物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在“海量”的资源中提取可用的素材、加工处理、有效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值得生物学教师重视、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教学为例探索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趣味的课堂引入

趣味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细胞的增殖” 第2课时教学的引入部分,学生用改编演唱流行歌曲的方式制作《植物有丝分裂》的MV,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复习巩固了“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所学的知识。制作团队的学生熟练应用相关软件,把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与图像整合,在作词方面高度概括细胞周期和各时期内容,很好地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引发学生课后讨论、传唱这首改编的流行歌曲,形成对植物有丝分裂的深刻印象。

二、合理利用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生物学知识产生的背景。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历程,带领学生沿着科学探索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追求科学的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教学时引入细胞有丝分裂相关科学史内容,如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莱明(W.Flemming)改进固定和染色技术,用苏木精等进行染色,并发明了油镜透镜的方法。通过对蝾螈幼体尾鳍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观察,精确地描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他首先发现了在细胞核分裂时,被染色的细丝状物质――“染色质”要纵裂为二,并分别移向两个子细胞。同时他还发现,每一个物种在它的细胞中都含有数目稳定的染色质,把细胞分裂命名为有丝分裂。19世纪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现了中心体。

教科书上没有这些科学史的内容,但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只需要应用一至二张幻灯片就可以讲述相关科学家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从中学到生物学知识和生物科学方法。

三、多媒体和学案的辅助作用

1.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如何用好课件和视频是每位生物学教师应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基于生物微观的结构不易观察以及具有较多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生物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动画,使得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重点,通过课件视频逐步演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视频是英文配音无字幕,笔者在备课时对视频进行字幕翻译,课堂上同声讲解,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案的辅助作用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形式的学案,一份完整的学案一般包含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内容。学案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原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法和学法的融合。

“细胞的增殖”第2课时学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初步学会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等数量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分析图像、解读图像”。为此,设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根据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填写表格;用坐标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用坐标图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四、图像与统计分析的有机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图像采集和统计分析被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培养学生从直观形象的图形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不仅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可使学生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归纳和推理方法处理和分析图像数据。

1.根据图像归纳染色体等数量变化

在第1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请学生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模式图,观察每个时期细胞核中物质的变化,思考每个时期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DNA含量以及染色单体数量,填写学案中的表格,见表1。并请一位学生来分享他的思考成果。

2.把表格信息转换成坐标图

用坐标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转化成曲线图,见图1。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请学生现场板演一条染色体在各时期的形态变化图2。

3.探究染色体与DNA数量关系

接着,进一步探究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先请学生现场板演一条染色体在各时期的形态变化,如图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学生在观察分析图2的基础上,在学案上画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如图3。

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育的真谛是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它无时无刻离不开心灵的沟通,而沟通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动真情,让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笔者始终抱着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心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把平等课堂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课堂拓展和延伸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与加深。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应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生物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掌握好拓展及延伸的时机和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脉冲标记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指数观察测定法

3H-TDR(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短期培养细胞。3H-TDR是DNA的原料前体,在S期大量利用使S期的细胞均被标记。经3H-TDR短暂标记后,凡是处于S期的细胞均被标记。置换新鲜培养液后培养一定时间,被标记的细胞陆续进入M期。

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并逐渐消失,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再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总时间(TC)。如图4。

2.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细胞DNA经染色后发出的散射光和荧光,通过流式细胞仪光电检测器,染色的单个细胞推入仪器中得出数据,每秒可测5000个细胞。细胞核DNA含量有三种情况2C,2C-4C,4C。

在不同时间点收集标记胞,并计算其比例,对照出时间,可算出胞周期时长,再根据不同时期细胞数量比例计算各时期时长。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学科[1],其理论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医学生物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高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许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因此现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例,分为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社会学、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细胞工程五个部分,共17个章节。而目前临床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时安排为40学时,如果授课时每章面面俱到,不但与后继学科内容重复,而且学生势必觉得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何将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容量较大的知识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是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结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杨抚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最大特点在于线条清晰、内容浓缩、重点突出、框架分明。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让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和相互关系,不会陷入过多繁冗的细节之中而迷惑。辅助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优点在于各个知识点讲解得透彻详实,知识面辐射广,案例较多。在授课上,以主教材拉章节线条和框架,在对重要知识点扩展时,让学生参阅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让其在学习中慢慢地参悟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其次,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备课时,查阅下游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渗透、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铺垫作用。对重复的内容要淡化或舍去,对延伸的内容要讲透。比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这部分,离子泵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药理的一些知识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讲透讲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核糖体章节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余设为学生自学内容[1]。再如信号转导部分,这部分新名词较多,转导路线繁杂,内容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生物化学中将详细学习,但由于该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抓主线轻细节,让学生建立一个受体、配体、信使、细胞信号转导特点和路线的宏观整体印象即可。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将各个章节的一些最新动态、前沿专题引入。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重视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1]

由于授课的学生将来都要进入临床,他们关注的重点常为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因此,经常会有初学者问我,学习细胞膜、细胞器这些内容,到底和今后的临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关系?

因此在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特别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同时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01年以来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医学奖“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学奖“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2007年生理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等,通过这些对生物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并非只是过时、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设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一章节,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细胞教学中的删除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细胞与亚细胞结构图的来源,以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培养过程,好奇而充满兴趣。生物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学科,任何数据的产生,都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简要介绍常规研究技术和方法。其重点集中在以显微镜介绍为主的细胞形态研究技术、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组分和亚组分的分离、测定技术。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过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对后续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病案的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分章节讲述后进行相关的病案分析,将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大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比如在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介绍,让学生对膜受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讲授内膜系统中的溶酶体时,以“矽肺”和“痛风”为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加深对溶酶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细胞周期的讲解中,将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肿瘤治疗策略贯穿其中,举例讲述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和使用原则,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的理解。

(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各种生理过程)多集中于细胞的微观水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应强调图形、动画、文字的三结合。如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中,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这两种运输的原理。在讲解中应对比图形并引入动画,将两者差异变得直观可辨,一目了然。在细胞连接中,涌现出许多关于连接的新名词,如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桥粒、半桥粒等等,光从语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过细胞连接总图的展现,各个连接类型的区别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完整的细胞连接通讯网络。又如细胞微丝和微管的装配,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呈现出“踏车行为”这种动态的组装过程,一个几秒的动画,能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印象。细胞信号转导的动画演示,能强化转导线路中的每个传输节点,能形象展示信号传递中蛋白修饰或结构的改变,以及之后信号级联放大的生物事件,让学生从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区分、不易理解的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学上,加大图形和动画的使用频率,通过动画图形之间的对比,区分相似事件,建立动态的概念,形成相互联系的全局观,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3,4]。

(三) 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PBL教学法的特点[6]。在医学细胞学教学中,适当穿插PBL教学法。如细胞骨架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讨论。在内膜系统教学中,在讲述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及相互动态关系时,以“胰岛素如何合成、分泌”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胰岛素如何翻译合成”、“如何加工修饰”、“如何分泌出细胞”这三个问题,从而具体到“这个过程和哪些细胞器有关”、“每个细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这些细节问题。通过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最终完成对中心问题的学习[7]。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第一门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感,容易忽略对知识点的关注和理解。在初期实验教学上,应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将预实验所拍摄的照片及录像穿插在课件中,在操作关键点上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在中期实验教学上,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验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使用药品和操作步骤的目的性,得出实验的流程图。在实验过程中,提倡能够丢开书本,按流程图,有逻辑地进行独立操作,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拥有一个系列性、完整性较强的实验体系,并非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就能做好实验。此外,还应加强实验课堂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让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2,8]。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心态,对于部分有专业兴趣倾向和喜爱科研的学生,可开放实验室,让其根据相关的课题进行实践,过程中采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查文献、写综述、写实验方案、实验小结、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实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肖桂芝,刘朝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3).

[2]张锦宏.曾军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

[3]王艳杰,孙阳等.“多元化”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军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5]杨飞.向光盛等,细胞生物学事件主导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

[6]李正荣.朱栋梁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1 引导学生反思易混点,点击热点

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学生常常会混淆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等概念。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楚概念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领悟、内化核心概念,将概念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使之形象直观。

【例1】 (2009·江苏卷)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以问题引领学生反思:(1) 该题的出题意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题?(2)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概念的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3) 上述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用模式图将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吗?(4) 四分体个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条数、染色单体条数、DNA分子个数、脱氧核苷酸链的数量关系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先构建四分体的物理模型,再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与之联系起来,如图1所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数量关系:四分体个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条数∶染色单体条数∶DNA分子个数∶脱氧核苷酸链=1∶1∶2∶4∶4∶8。这样,经过反思加工,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2 引导学生反思失误点,找准信息点

高考题命题有新意、情景新颖、形式灵活、设问巧妙,试题的解答都需要一定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有些试题信息隐蔽,考生需认真审题,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即信息点,才能迎刃而解。复习时,教师要强化学生正确的审题观,使他们学会提炼题目的信息点。

【例2】 (2011·江苏卷)图2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的

C. 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或一种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大多数学生选B,理由是该图显示的是减数分裂,A、a的形成可能是减Ⅰ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或减Ⅰ间期基因突变的结果,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题中信息点:基因型AABb。该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哪个时期?可表示哪些细胞类型?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还可以表示第一极体,故A错。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审题的失误点,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审题不误做题工。只有认真审题,找准题目的信息点,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3 引导学生反思薄弱点,形成链接点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在历年高考中常考不衰,常通过细胞分裂模式图和坐标曲线图、柱状图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信息量大而隐蔽,考生需完成图文转换,方可作答,想要准确转换图表曲线等的信息,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图文转换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变化图文转换,通过反思薄弱点,形成链接点,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碎知识系统化。

【例3】 (2011·上海卷)图3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 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 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 ②代表染色体

D. 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

答案:A。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1) 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判断突破口在哪?(2) 画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曲线图,并说出其特点,标出细胞名称。(3) 写出各个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比例,并画出各个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比例的柱形图,进行变图训练。此时学生遇到了疑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的比例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比例相同,其柱形图是否相同?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染色体、DNA数目就会发现两者虽然比例相同,但数目不同,故柱形图不同。(4) Ⅰ~Ⅳ分别表示哪些细胞类型?(5) 要求画出与教师出示的曲线图对应的多种不同类型图:把有丝分裂DNA含量的曲线图的纵坐标改成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曲线形状没变,但各段的对应的时期和转折点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以图形转换为链接点沟通了细胞分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同图异构,异图同工之妙,将识图、作图、图形转换的方法技巧学以致用。

4 引导学生反思疑惑点,形成增长点

“DNA分子的复制”在各省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中均属理解层次,即能理解“DNA分子的复制”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DNA半保留复制与细胞分裂有关知识进行综合一直是学生的疑难点。教师要展示思维过程,有意暴露疑惑点,留足探究空间,组织学生在争辩、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修正错误,化弊为利,拨云见日,演绎出精彩课堂。

【例4】 (2010·山东卷)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2.能力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细胞的增殖过程及特点,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用学案辅助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2)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结合直观法,围绕重点进行启发诱导,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表格、曲线图呈现变化。(3)采用画图、贴图、问题串驱动复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复习巩固。

学习方法:(1)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2)学会用画图、例表类比的学习方法增加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通过小组汇总的方式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一、细胞增殖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0到P11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观察课件中的一个模拟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完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并填写以下内容:

1.琼脂块的相对表面积=琼脂块的表面积/体积,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

2.细胞的相对表面积=细胞的表面积/体积,随着细胞的增大而。

3.琼脂块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琼脂块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可以推知: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由此得出刚才遗留问题“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学生回答]: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教师小结]:限制细胞长大的因素还有哪些呢?例如,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核中的DNA是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的,所以细胞核的控制范围也是有限的。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的体积的增加还要依赖于细胞增殖,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裂,才能达到生长与繁殖的目的。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二、细胞周期

[老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如何理解细胞周期?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2第一自然段及看细胞周期图。学生阅读并讨论:

找出关键词语;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

核心概念――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学法指导]:核心概念掌握后,注意试题中图文信息的转换――圆周图、线段图、柱形图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的理解――方向及特点。

例题1:科学家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BC阶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CD阶段完成与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CD+DE)等于17.3h

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

分子变化: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结果――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但注意染色体的数目不变。

2.分裂期

[教法重难点突破]: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1)前期:①“两现”,即染色体、纺锤体出现。②“两失”,即核仁、核膜消失。

(2)中期:①纺锤丝连接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细胞内中央空间的叫赤道板上(注意强调赤道板是一个空间平面,不是实际存在的结构)。②每个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

(3)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两个,原来的一个染色体发展成为两个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增倍。染色体平均移向细胞的两极。

(4)末期:①“两失”,即纺锤体、染色体消失;②“两现”,即核仁、核膜出现。

[学法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分裂期的模式图,加深理解。

3.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曲线

[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进行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监测]:学生思考并作答

1.核中DNA含量加倍的时期是;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

2.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极的时期是 。

3.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时期是。

4.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为。5.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时期是。6.细胞板形成细胞壁的时期是;细胞器起作用。

7.下图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只有E

B.在B时期实现了细胞中的DNA和染色体的加倍

C.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CEABD

D.观察和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E

[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限制因素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概念、特点

3.有丝分裂:分裂间期 分裂期(学案以图表类比的方式填写)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一、目的意识有助于教学把握更精准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需要达成哪些具体的目的,教学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大到整个学科的教学,小到某个具体知识点教学都是如此。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过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细节,迷失了教学的方向,强化目的意识可以有效避免类似偏差的发生。

案例1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模块①第3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许多教辅资料显示,该实验结论是——“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笔者认为,如此结论的产生缘于忘却了实验的真正目的,即做此实验的真正目的——通过细胞的渗透吸水或失水现象,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上述结论只不过是过程性结论,还需要进一步上升到“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这种满足于表面现象、一知半解的的结论,也可能源于目的意识的缺失,没有重视对实验目的的深入分析。通过分析为什么要做该实验,期望达成的目的出发,就可以很好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也可以使学生对该实验的认识进入更高的层次。

案例2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模块②第1章第1节设计的模拟实验,其实验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可见,在实验中需要达成三个目标:①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所在!);②雌雄配子的结合,体现配子的随机结合;③子代基因型DD、Dd、dd的比例与表现出的性状的比例关系,证明性状分离的现象及与基因型的关系。然而,多数师生忽略了本实验的重要目的——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遗传因子的分离),忽略了配子种类及比例的统计!这种实验目的的缺失,根源在于目的意识的淡漠!

二、目的意识有利于知识的深层次探究和理解

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目的意识的培养和熏陶,许多师生对知识点缺少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难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制造出大量孤立的知识点,这也是造成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教学现象屡见不鲜的重要原因。

案例3 细胞有丝分裂的目的是产生两个与亲代细胞相同的子代细胞。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实现子代细胞相同,尤其是染色体相同的过程,其采取的策略就是让染色体先加倍再均匀分开实现减半,细胞分裂的过程其实一切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因此,就有了间期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前期则为染色体的均匀分开创造条件:核膜、核仁的解体为染色体的分开清除物理阻碍,缠绕在一起的丝状染色质螺旋化转变成短而粗的染色体更易于分离,纺锤体的出现为染色体的分开提供了动力装置;由于动力装置纺锤丝的牵引促使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但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力量均等,必然就出现了势均力敌的中期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随着纺锤丝的持续牵引,必然导致着力点——着丝点的分裂,就有了后期的特点——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此时,细胞分裂的主要目的初步达成,需要的只是恢复到正常细胞的形态,因此末期就有了与前期相反的变化——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逐渐消失,最终完全达成细胞分裂之目的,细胞分裂顺利结束!由此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都是为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这一目的而必然出现的变化,是理所当然、有规律可循的。

目的行为主义理论的托尔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行为,研究行为的次序,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从事某一特定行为。无论教还是学,都需要认真分析教学的目标,更需要分析指向目标的系列行为,关注过程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孤立事件成为相关事件,使偶然事件、孤立事件成为必然事件!目的意识不仅减轻了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记忆的负担,更促进了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特征的深刻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内化。

三、目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中该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在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面对实际问题或试题时,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的意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案例4 单克隆抗体技术目的在于经单个细胞克隆生产出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要产生抗体,首先得有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因此第一步必然是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进行免疫;因B淋巴细胞不能分裂而无法克隆,必须使其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借助于骨髓瘤细胞即可解决之,因此就有了第二步“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多种杂交细胞”;由于获取的B淋巴细胞有多种(有没被免疫的,也有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免疫的),加上细胞融合的组合有多种可能性,导致了多种杂交细胞的产生,而真正需要的杂交瘤细胞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必须进行筛选!筛选出能生产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第三步;当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只需要创造条件让其进行克隆(增殖)就可以了,即第四步: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或体外培养,即可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和许多科学发现一样,科学家们都是在具有强烈目的意识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过程而实现的。

案例5 试题:设计引物是PCR技术关键步骤之一。某同学设计的两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都不合理(如下图),请分别说明理由。①第1组: ; ②第2组: 。

这是2011年江苏高考有关基因工程试题中的一个小题。此题许多教师认为是超纲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但对目的意识较强的同学而言难度是不大的,并能很快形成解题的思路。PCR技术中添加引物的目的是什么?使用引物的目的是与模板DN段的特定位点结合,起始DNA的体外合成。因此,引物的唯一目的是和模板DNA的特定位点结合!由题意可知,试题显然以碱基序列是否影响引物作用的发挥为考查点,第一组引物I和引物Ⅱ因局部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失去作用,第二组引物I'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去作用,此问题将得到顺利解决!

四、目的意识有助于科学结论的形成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之一。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目的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此方面的科学素养。

案例6 试题: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悖论;动机;生物教学

作者简介:胡宏亮,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第四中学。

悖论的消解,往往会导致生物学革命性的飞跃,所以说,悖论的产生和消解是生物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悖论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学习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认知结构是可以变化和重新组合的,其变化过程可以表述为:平衡不平衡平衡。当一个问题能够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时,则这个问题能够被迅速解决,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会被破坏。相反,如果新的问题不能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被打破,这时,学生会积极的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建立新的平衡。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导致”一些悖论,让学生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二、导致悖论的方法

导致悖论教学法的关键是设法形成悖论,笔者主要是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的:

1.先入为主,导致悖论

导致悖论:大部分学生回答选甲,理由是: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特点:甲号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存在,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号有同源染色体且无染色体联会特点,为有丝分裂中期;丙号细胞每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存在,且染色单体分开,故为有丝分裂后期;丁号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教师此时可提出质疑,若某一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此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如何?

消除悖论: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只考虑到二倍体的细胞分裂,头脑里用学习细胞分裂新课时早已肯定的方式来进行判断,不能将后来的单倍体、多倍体知识加以综合分析。

教学启示:先入为主,原来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把“先入为主”当做教育资源,用来导致悖论,则能有效的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平衡,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抛开前提,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在进行“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这一条件,教师可设置悖论。

导致悖论:在渗透装置中,半透膜一侧放入5%蔗糖溶液,另一侧放入5%的葡糖

溶液,问这一装置中是否会发生渗透作用?学生可能很快作出结论:不会发生渗透作用。

消除悖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实质是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不同,造成单位时间内两侧溶液透过半透膜的水分子数不同,从而引起渗透作用。因此,这里的浓度差应该指摩尔浓度差而不是质量浓度差。在上述问题中,相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其摩尔浓度是不同的,因此引起渗透作用。

教学启示:通过本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生物的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离开前提条件,谈结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前提和条件一起把握,才算真的理解了。转贴于

3.类比不当,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蛔虫细胞内能产生ATP的结构有:

①叶绿体

②线粒体 ③核糖体

④细胞质基质

A.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

导致悖论:有些同学在解题时,一看到蛔虫,就马上想到是动物细胞,排除掉叶绿体的可能,于是选了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选B。教师质疑:蛔虫生活的环境是高等动物的肠道内,是一种缺氧环境,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厌氧型,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蛔虫细胞内怎么可能有线粒体结构?

消除悖论:学生解题时只看到了蛔虫与书本上一般动物细胞的同一性,却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正确答案为A。

教学启示:如果此题只是机械的讲解不同细胞之间的区别,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利用悖论教学法设置一些悬念,容易造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4.一见钟情,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给植物全部供给18O标记的水,则不久以后发现植物周围出现含18O的物质,则这些物质主要来自(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导致悖论:就答案而言D形式最佳,且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生成18O2 ,为呼吸作用利用生成C18O2 ,也就是说植物周围出现了18O2 和C18O2 ,故许多同学对D一见钟情,未对其他选项仔细考虑。此时教师可提出质疑:植物周围出现含18O的物质只有上述两种吗?

消除悖论:此题条件隐蔽,未明确说明植物周围出现的物质为何物,但是可以从题眼“主要来自”进行思考,此表明途径不止一条,因而着眼点不在于能否产生,而在于量的比较,即周围出现最多的物质应该是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分,故选A。

教学启示:有些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不经逻辑推理,仅凭直觉经验贸然作出判断而容易上当。

5.张冠李戴,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以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

A.几乎为0KJ

B.106 KJ

C.2×106 KJ D.106 ~2×106 KJ

导致悖论:部分学生看到此类题目,觉得非常简单,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蜣螂以象粪为食,则从大象那里得到的能量应该为106 ~2×106 KJ,选D。此时教师可提出质疑,什么叫同化作用?粪便经过大象的同化了没有?

消除悖论:传递效率指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比例,而大象粪便是未经消化的植物部分,未经大象的同化作用,蜣螂吃大象的粪便,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从植物那里直接得到了能量,因此大象中的能量流入蜣螂体内的几乎为0,正确答案选A。

教学启示:有些学生对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不透,模糊不清,甚至导致张冠李戴,在解答问题时导致上当出错。

6.迁移不当,导致悖论

教学个案:Aa X aa 1/2 Aa:1/2aa,假定A对a为显性,得到4个子橘,则3个为显性,1个为隐性的概率是( )

A.1/4

B.1/5

C.1/16

D.3/16

导致悖论:解题思路:此为测交,其后代显性:隐性=1:1,所以对于每个后代来讲显性概率占了1/2,隐性概率占了1/2,故后代中为3显1隐的概率为(1/2)3 ×1/2=1/16,选C。但若根据此思路,四个后代可能出现的组合有5种,分别为:4显0隐、3显1隐、2显2隐、1显3隐和0显4隐,每一种组合的概率均为1/16,五者相加等于5/16≠1,这与事实相矛盾。问题出在哪里?

消除悖论:引导学生思维,使这一生物问题与数学的排列组合相结合,分析出其中错误的原因,正确答案应该为A。

教学启示:此题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生物学知识和数学解题思想的结合,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数学解题方法迁移不当,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而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所在。通过设置悖论,能够使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而掌握生物学规律,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李小剑.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M].当代教学研究,2009(7).

第8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活动 兴趣 效率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相关知识,帮助其端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的完善等,人的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那如何能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探讨这问题。首先:让我们一块来看短片,片名:“人的一生”然后回答学案上的问题。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哪些生命历程出生——生长 ——成熟 ——繁殖——??????? ——??????? 的生命历程。播放《人的一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出生,衰老,死亡都是非常重要,活细胞也一样。衰老和死亡是细胞不可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我们学过的单细胞生物有: ???????????????????????(举一例,单细胞生物的衰老????????????? (= 或 ≠)细胞的衰老。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有哪些?人体是由许许多多的????????? ——不同的??????????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 ——人。人的细胞时刻都在????????????? ;所以,老年人的体内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得出结论: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多细胞生物的衰老≠细胞的衰老,细胞时刻都在更新。

总的来说,高中生物活动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当然这除了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外,还需要教师善于把教材相关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9篇:单细胞生物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实验报告单;作用;内容

实验报告单是实验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不能用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册代替,印制的实验报告册中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都很详细,这样虽然益于做参考,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合理的方法是,要求学生独立书写一份完整详细的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报告单的内容

完整的实验报告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一般项目:如学生姓名、班级和组别、日期等,有些实验报告单还要详细填写温度等;(2)实验名称(即实验题目);(3)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衡量实验是否完成的标准;(4)实验原理:是完成实验的理论依据,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三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5)实验材料及器具;(6)实验步骤;(7)实验现象记录;(8)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二、书写实验报告单的重要意义

现在高中教学任务紧,往往忽视了实验教学。即使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也是以老师讲实验为主,导致时间不充裕,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了教师的实验步骤,把实验完成。

殊不知独立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单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生物学基本试验技能包括:器具使用技能、实验材料获取技能、实验材料的处理能力、药品试剂的配制使用技能、实验结果记录描绘技能。实验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填写一部分报告单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效果就相对较好。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学生提前预知实验目的,预习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顺利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观察多种细胞,使实验顺利完成。

2.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些学生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照搬书上的步骤和结果,结果讨论与分析参考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这样的实验报告单是没有意义的。有的学生甚至不如实书写报告单,如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些学生可能在显微镜下没有看到质壁分离或复原,但为了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在报告单上填写看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做实验失败是正常的实验现象。但是要从失败中找原因,可能的原因有:①取材不合适(如洋葱表皮细胞取的太厚);②材料洋葱不新鲜;③滴的蔗糖太少,现象不明显,误以为没看到质壁分离。让学生意识到,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是不正确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都是在失败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要尊重实验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书写实验报告单,很难发现这个问题。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老师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并布置任务:在实验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解决方案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预习的要求更高。笔者听到学生这样提问:植物细胞会像动物细胞那样吸水涨破吗?植物细胞吸水,液泡怎样变化?谁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壁还是原生质层?针对各自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预测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学生之间还相互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做实验解决问题,还以此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知识,弥补不足

书写实验报告单,使学生有意识地回顾,实验过程真实再现,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在脑海形成记忆。实验时发生的问题,在实验报告单中呈现,教师反馈问题并引导,实验最终得以完成。

三、教师要做好引导,重视实验报告单的书写

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验中,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实践中学到科学知识。学生做实验书写报告单,思维能力是否提高,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与重视。

2.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书写实验报告单要严格要求,不出现错别字,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实验结果真实记录,分析有理有据。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单,教师要认真批阅,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引导学生解决。

总之,书写实验报告单有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还可以通过书写实验步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条理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实验报告单在实验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实验报告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