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精选(九篇)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

第1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摘要】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物联网在医疗系统、智能交通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探索将物联网的框架渗透到智慧低碳经济的框架体系中,构建基于物联网框架的智慧城市低碳经济体系构架,为企业绿色价值定位,衡量城市低碳经济价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物联网;低碳经济;智慧城市

引言

近年来,低碳经济是各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全球大气升温明显,海洋升温、北极地区变暖等无一不说明全球面临严重的气候危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气候形式恶劣,更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又一项重要革命,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带来影响。发展低碳经济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技术作为技术创新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其广泛应用必将节约社会资源、降低能源耗费从而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将使人类在未来以一种更加精细、智能、动态的方式生活,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智慧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的国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事在必行。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将有效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技术,其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dio-ID实验室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规定协议,将任何物品通过有线与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感知环节具有很强的异构性,卫视新异构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未来的物联网需要以一个开放的、分层的、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结构为框架。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在描述物联网的体系框架时,多采用国际电信联网标准ITU-Y.2002建议中描述的USN高层架构作为基础,自下而上分为底层传感器网络、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网络、泛在传感器基础骨干网络、泛在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泛在传感器应用平台五个层次。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如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机器对机器技术委员会从不同的侧面对物联网的架构进行了研究,从端到端的全景角度研究机器对机器通信,给出了一个简单的M2M架构。本文结合网络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ETSI给出的简化版USN体系架构和物联网自身的特点。将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凡在化末端感知系统)、网络层(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应用层(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系统)。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低碳经济的体系架构模型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落实到低碳产业上才能真正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物联网框架下的低碳产业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各个方面,结合各行业特点,建立物联网在低碳产业应用框架如图1。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架城市关于碳排放的监测体系,根据碳排放的监测数据,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低碳发展现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低碳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当前物联网框架下的低碳经济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国内外没有描述低碳经济的体系框架,本文根据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和特点,同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创造性地构建了物联网框架下的智慧低碳经济的架构体系。结合物联网体系架构,将智慧低碳经济分为智慧传感层、数据传输层、数据整合层、云计算层、应用层等五个层次。如图2所示为智慧低碳经济与物联网对应的体系架构模型。

四、总结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低碳经济的体系架构能实现物质世界的信息数字化、对物质世界的管理智能化,降低信息获取和传递能耗,为企业绿色价值定位,衡量城市低碳经济价值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贾嘉,王凤洲.物联网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分析[J].齐鲁珠坛,2014,(03):1822

[3]鲁一坤.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7,(04):4849

第2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其实,当前市场上有关低碳投资类书籍并不少见,但其往往多侧重于碳排放权交易,或者是同类译著,这些书籍要么太过于注重专业性的低碳技术与金融词汇,给不少的投资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真正适合国内普通投资者、在内容上侧重于低碳股市投资的书籍并不多。而本书恰恰满足了广大普通投资者的需求,填补了低碳投资工具书的空缺。

本书的主旨是低碳概念将成为未来十年股市的投资主题,而“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新产业当中,低碳相关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的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100%的低碳产业,而高端设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领域也有不少涉及低碳行业。而无论是该书的内地版还是香港版,都是以低碳类上市公司为主要的研究目标,内地版中则经过作者的进一步完善,增加了更多的内地低碳类上市公司,可让读者更加全面地掌握低碳股市中的点滴。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人类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崇低碳消费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低碳”潮流。甚至更有人认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将继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人类历史上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革命。未来的十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步入关键时期,其间,人类的日常生活将与低碳联系得更为紧密,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规模也将迅速扩大。而低碳经济当中所蕴涵的投资机会也将空前巨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兴国家经济的腾飞,世界能源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环保忧虑等因素,皆使全球对于低碳领域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也促使投资低碳成为未来十年的投资主要趋势之一。不久前,在南非举行的德班会议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了比往年更强有力的措施,有望继续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上取得重要进展。而《低碳投资》一书正是紧密围绕把握“低碳――未来十年的投资主流”这一主旨,从最基本的低碳概念开始,详细介绍了低碳投资的主要方法、投资低碳的原因以及目前全球低碳投资发展的现状;同时,该书还按照低碳经济中的主要行业――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及水资源的顺序,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业之中各子行业(如新能源就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投资要点以及重点上市公司。尤其是重点上市公司部分,该书几乎囊括了中、港、美股市中具有中国概念的重点低碳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而言,极为实用。此外,该书还简要介绍了其他一些适合的低碳投资方式,包括投资相关低碳的ETF、水资源ETF和碳交易等。

第3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绿色转型;低碳产业;低碳经济;漂绿

基金项目:[F]天津市01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研究”(14);天津市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制造型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与运营模式研究”(JL103)

作者简介:[F]丹,女,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张英华,男,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3606收稿日期:[F]0130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是指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组织在确保其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组合,不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收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1](P548-570)。从内涵来看,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既包括企业直接的碳减排活一、文献评述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如何实现。

[JP3]对于第一个问题,lassen等早在1999年就提出低碳技术包括环境保护技术(如产品和工艺的低碳化)和污染控制技术(如末端处理技术)对企业生产绩效及环保效果的重要推动作用[5](P599-613)。itazawa等指出积极引进ISO14001项目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6](P5-84)。Markard等认为减少气候变化需要社会技术系统的转换,这就需要低碳技术创新[7](P506-615)。Batisti等发现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企业采取低碳相关生产行为的重要驱动力[8](P-31)。Frantzeskaki等进一步指出企业低碳化运营是社会规制、规范及认知等深层假设的反映,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及各种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规定,企业低碳化运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企业适应社会情境的能力[3](P84-98)。综上,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已有研究缺乏就其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Corbett等认为企业运营的着眼点应从客户端延至利益相关者,并指出基于低碳理念的生产流程全周期设计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十分重要[9](P68-83)。Parrish等发现利用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植入企业战略,就能使企业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P47-61)。Engau等在指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战略的灵活性[10](P766-777)。Butner等认为企业应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废弃回收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化,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11](P1-16)。张英华等提出线状发展模式、网状发展模式及环状发展模式等,认为企业应通过内部自我调节、内部多元化扩展及内部治理等实现低碳化运营[1](P7-78)。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丹,等: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 虽然很多文献与企业低碳化相关(如生态友好, 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能源保护等),但专门研究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文献较少,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由于衡量企业低碳化标准的缺失,目前没有成熟的变量范畴和理论假设来界定企业低碳化运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确定分析单位,常用的分析单位一般有关键词、主题;(2)抽取分析样本;(3)统计分析,通过常用的统计指标如频次、百分比、平均数等对某种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4)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可能的结论与关系[13](P41-76)。

通过发放“制造型企业低碳化运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制造型企业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随机抽取的196家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数量如下:小型企业(0-99人)79家,占抽样总数的4031%;中等规模的企业(300-999人)58家,占抽样总数的959%;大型规模(1 000人以上)的企业59家,占抽样总数的301%[ZW(][BF][JP]调查问卷按企业人数将企业规模分为五个层次。其中,0-99人为小型企业,300-999人为中型企业,其他的三个规模范围(1 000-1 999人、 000-4 999人及5 000人以上)都属于大型企业。[JP][BFQ][ZW)]。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是制造企业中负责具体环境工作的管理者(如果企业没有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那么其中高层管理者是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员了解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态度及具体实施情况,又对国家政策规定有一定程度了解,可以保证问卷的信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11份,回收率为844%。其中有效问卷数共计196份,问卷有效率99%。

在问卷处理中,首先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借助统计软件提供的频数和百分比分析,汇总企业在低碳化运营方面的基本信息,获得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因素的层次和分布特征;然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第三,提炼各影响因素并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最后,探求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机制。

三、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四个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企业间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每一类别下面的相关条目节选部分呈现:

企业层面:企业的低碳化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实施,企业的低碳理念、企业内部的管理支持、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知识型人才、明确的环境标准等都对低碳化运营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层面上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JP]

从统计结果来看,税收减免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对企业低碳化运营作用较明显。在列出的6种政府约束企业高碳行为的管制政策中,被调查企业认为设置高碳处罚标准对约束企业行为最为重要,其次是设立市场准入机制。

3企业间层面:企业间合作是企业低碳化转型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密切的联系建立一个“碳网”,通过这个网络每个企业可以实现其诉求,达到“多赢”。企业间的合作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3所示。

已经采取企业间合作形式发展低碳环保的企业只有64家,占抽样总数的37%。可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采取企业间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低碳运营。

4消费者层面: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逐步增强,其购物行为会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又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向低碳产品转型的消费倾向。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被调查企业是否因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而感到低碳转型的压力非常有压力,必须马上进行低碳转型有一定压力,但可暂缓实行低碳转型不确定没有压力,短时间内不用实行低碳转型完全没有压力合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倾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有184家企业认为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升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占总数的94%;仅有1家企业认为没有压力。

(二)初始概念分类与归纳

依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反复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由于问卷中的陈述句数量庞杂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经筛选和反复讨论,最后得出34条描述性统计分析中频次较高的陈述句(如表5所示)。

依据上述陈述句的基本语义,对其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到以下初始概念:低碳概念认知、低碳建设意愿、低碳意识培训;行业内形象、社会公认度;成本预期、效益预期;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公众期望。

(三)影响要素的提炼及模型构建

对以上初始概念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影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五大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景和社会公众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低碳心理意识、成本效益预期、企业形象预期和制度技术情境这四个因素,本研究采取对问卷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发掘它们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而对于社会公众引导三个因子,则是从文献中加以提取和归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解释该因子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

低碳心理意识属意识范畴。制造企业实现低碳化运营,首先需要有低碳理念上的认知。只有企业对低碳理念认同,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化运营。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则属于行动范畴。通过行动才能将认知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度技术情境和社会公众引导属于环境范畴。环境既为认知和活动提供发生的背景,同时也对其产生影响。依据意识—环境—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

根据归因理论,把行动的产生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认知、态度、努力、能力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气氛等。内部原因具有稳定性,可导致行为的产生;而外部环境属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对行为起调节作用。由此进一步挖掘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

低碳心理意识(由对低碳概念的认知、低碳建设意愿和低碳意识培训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产生低碳化运营动机的内部因素并促使低碳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中是诱导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环保宣传,包括视听、图片、宣传册等对环保概念的认知;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低碳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低碳技术的使用、日常管理的低碳意识等;三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拥有的低碳建设意愿。这三个因子在低碳心理意识中所占比例的强弱会影响从意识到活动的一致性。当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低碳建设意愿居于主导时,低碳心理意识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效果有显著影响;反之,企业的低碳心理意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图片、视听等概念的认知,会降低其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效果。

成本效益预期(由成本预期和效益预期等因子决定)与企业形象预期(行业内形象和社会公认度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的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低碳化运营能否实现,属于活动范畴。只有将低碳心理意愿付诸行动,才可使其外在化进而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

制度技术情境(由制度建设和技术建设等因子决定)和社会公众引导(由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和公众期望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外部因素,在从低碳心理意识到低碳活动的关系中,起到强化或减弱的作用。当企业低碳化运营模活动主要受低碳心理意识中低碳意愿或社会责任的影响时,意识与行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结关系,那么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微弱;而当企业低碳心理意识仅是停留在对低碳概念的认知时,意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较弱,则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因此可以得出: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调节效果与低碳意识有关,当企业的低碳意识较强时,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影响较强,反之较弱。[J]

四、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路径

通过探索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境以及社会公众引导等五大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消费者层面提出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出台企业低碳转型的激励管制政策,对低碳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组建环境监察组织,对企业实施碳评估,碳审计和碳披露,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产品的生产、新能源的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可通过组建融资担保机构为低碳转型企业担保申请贷款并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其在企业长期的生产或服务中逐渐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制造型企业要努力实现原材料采购方式的低碳化和原材料选择的低碳化,在生产环节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和能源消耗,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外,在日常管理中也要贯彻低碳理念,比如采用目标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节能的具体化;应用细节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细节化; 应用5S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运营的习惯化;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全面化。

(三)企业间层面

企业间层面的低碳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构筑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来实现。借助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企业间不仅可以实现低碳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还能够实现低碳技术合作、低碳项目研究、低碳产品的协同开发,同时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间的联盟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交流,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知识援助,形成有效的价值网络体系。

(四)消费者层面

提倡低碳消费与提高公民低碳意识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企业产品最终必须在市场上接受消费者的挑选,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内容包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多方位开展低碳教育活动;实行企业低碳标识化,引导消费行为等。

参考文献:

[1] [Z(#]Andersson,LM,SBateman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Champion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000,(4)

[2]Parrish,BD,JFoxon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s to a lowcarbon economy[J]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006,(2)

[3] Frantzeskaki,N,JSlinger,Vreugdenhil,et al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governance:From paradigm to management approach,nature and culture[J]Berghahn Journals,010,(1)

[4] Fremeth,AR,BRichterProfiting from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uncertainty: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011,(1)

[5] lassen,RD,DCWhybark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

[6] itazawa,S,JSarkis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O 14001 and continuous source reduction programs[J]Production Management,000,(2)

[7] Markard,J,Bruffer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008,(4)

[8] Battisti,Innovations and the economics of new technology spreading within and across users:aps and way forward[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008,(1)

[9] Corbett,CJ,JNPan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sing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techniqu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00,(1)

[10]Engau,C,VoffomannEffects of regulatory uncertainty on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sis of firm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about postyoto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009,(1)

[11]Butner,,Deuder,JitterMastering carbon management:Balancing tradeoffs to optimize supply chain efficiencies[Z]New York:IBM lobal Business Services,008

[1]张英华,张建宇企业环境友好运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010

第4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低碳农业;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的会议,让“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一时间,所谓碳税、碳汇、碳交易、碳足迹、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城市、低碳生活蜂拥而至。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其实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就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1低碳农业的概述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低碳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概念更广泛的概念,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象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低碳农业也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 “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然而,低碳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力是发展低碳农业前期投人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的投人;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的困难。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面积采用生态农业的部分技术、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与之相匹配、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市场的衔接。

2农业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消长关系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H4, N20)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人大气,CH;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0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2.1农业是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 2.1.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储存的大量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加速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CH4等温室气体,尤其是千百年来因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每年排放的CH4占全球 CH;排放总量的10%一15%。二是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估算,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 (0.8一4.6) xlOlsg。因此,土壤呼吸的微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伴随的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

第5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生活变得更为快捷、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工业化和科技化给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很多国家开始进行“绿色革命”,我国同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极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产品,这种“低碳”和“绿色”涉及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被人视为“浪费”的包装设计同样需要进行“低碳”、“绿色”变革。本文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概述出发,阐述了绿色包装的实现途径。

低碳与绿色包装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为英文的直译,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较低量排放。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工业生产带来了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的气候问题突出: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等等。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始寻求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经济”是较之于传统的经济方式而言,传统的经济方式中,资源的流动方式是单向的,是以高强度的开发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而这种方式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低碳经济一方面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提高了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幅减少,注重资源的循环使用,不再单向,这就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2.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

包装设计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一直为人所诟病,以我国为例,每年我国的包装废物量为2500万吨,如何减少、消除这些包装废物的产生,将包装行业纳入低碳经济中,实施“绿色包装设计”,是包装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所谓“绿色包装设计”,同样是针对传统的包装设计而言的,指的是那些消耗低、污染少、不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各种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将“保护环境”、“低碳经济”等理念融入包装设计的全过程,即从采集原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相关产品、使用相关产品、回收产品废物、对废物进行处理等方面都要保证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绿色包装设计”须具备传统包装设计所具有的方便、保护、促销等方面的功能外,还需要具备环保功能,而这是其最突出的功能。环保功能需要包装设计要注重在包装材料选材时减少使用量、尽量单一、无害化,还要重视包装材料的循环、重复利用。

低碳视域下绿色包装设计的实现途径

(1)在包装材料方面进行低碳化。原材料的选择是包装设计的首要工序,在这方面实现低碳化,对整个包装设计的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包装设计的低碳化:一是优先选择那些无毒性、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能够充分循环利用的新型包装设计材料,例如植物材质的纤维制品、能够食用的包装材料、能够直接分解的纸制品、能够降解的塑料材料等等;二是要在选材上注重材料的质量,选择那些质量较轻的材质,从而减少制作成本、减少碳排放量。比如,在塑料或玻璃包装上,通过改进工艺、合理设计,将这些塑料和玻璃的包装质量进一步降低,实现包装的轻量化,实现低碳环保;三是在选材时,尽量选择那些材质单一的材料,而不选择复合材料,因为复合材料是多种材质经过相关工艺加工而成,在使用后不易进行有效地的回收利用,或者说回收利用的成本较高,这是与低碳经济的目标相悖的;四是在包装材料选材时,要尽量避免选择那些使用寿命较短的材料,增加包装的使用寿命,发挥包装材料最大的资源效益。

(2)包装设计外部的低碳化。首先要进一步减少烫金、装订、粘合、覆膜等影响材料的回收和重复利用的二次工艺,降低工作成本,减少碳的排放量;其次在色彩运用上,同样要注重单色的运用,减少工序,减低成本,方便回收;再次,要在外包装设计上,进一步突出环保理念,要印上相关图案标志,注明该包装材料的材质,能否进行回收利用,在使用完毕时如何分类处理,以方便消费者正确处理使用后的包装设计,同时方便相关部门的回收应用。

(3)在包装结构设计方面的低碳化。包装结构设计在整个包装设计各环节中非常重要,我们要注重从其着手,实现最大限度的低碳化。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对纸包装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实现纸包装的减量化,实践证明,八角形的盒子比方形的盒子能够节约10%左右的包装材料,这就能减少10%左右的碳排放;第二,对包装结构进行多功能设计,我们通过对包装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其在满足对相应物品的包装功能外,能够实现其他功能,比如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可以作为容器放置物品等等。

(4)要在包装设计的物流方面实现低碳化。包装设计的低碳化,贯穿于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还应该延伸到包装设计的供销领域。现有的对包装设计的物流有集中运输、集中采购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在包装设计的物流方面实现低碳化。我们可以减少对包装材料的单位包装,进一步减少包装材料和相关费用,用最少的单位包装将最多的包装设计产品运送出去;我们还可以针对运输方式,在包装设计产品上进行改进,例如针对集装箱运送方式进行设计,以有效实现装卸速度等等。

第6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

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旅游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推广,也是今后旅游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即旅游景点的低碳模式营销管理必须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出发,增强其对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持;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旅游景点应该立足内部低碳化管理的同时对旅游消费者加大关于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教育熏陶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卢永忠,蒋小华. 云南腾冲北海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01) .

[2] 王明磊. 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调研报告[J]. 商业经济. 2011(02) .

[3] 王婷婷.简论低碳旅游与旅游景区的低碳举措[J]. 经营管理者. 2011(14) .

第7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要点;实施方案

1 有关于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的中心意思是跟环保经济的理论相结合的。英国曾在一本著论中说过,低碳的经济就是可以经过很少的能量花费和很少的自然环境污染,来得到大量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模式可以生产出更好的日常生活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可能,也同时为发展、运用和得到好的科技技术提供了机会,在这时候也能提供全新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渠道。我国研究者也从很多的方向对低碳的经济模式给出了指导,潘家华说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在于环保,目标是在得到发展,是要达到国际水准,持续性的发展。付允、马永欢等几位学者从大局、中局、和基层三个层次讨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法和模式,就是要把低碳作为发展的指导方向,方式为节能减排,还要运用碳中和技术。[1]

关于低碳城市的意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定义也有很多。有的人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里面要进行所谓的低碳类型经济,有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化,建造起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会来,建造起来一个良好的资源环保体系。还有的学者们说,低碳城市所说的是城市在保证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要低。还有其他人觉得,低碳城市就是要把经济模式还有发展方向、市民生活标准都作为创建的目标。通常的说法是低碳城市就是在空间里面经济上要低碳,在最大的可能下减少废气的排放量。低碳城市就是要在城市里面建造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不要大量地使用能源,消费无节制和废弃物过多的社会,要形成结构层次良好、物品循环利用、效率高还同时节省能量的体系,结合健康节约的模式,最后的目标是完成城市的干净环境、发展高效、低碳经济发展和环保可持续。

2 现如今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创建中没有生态环保的意识

看一个城市的创建合不合理的一个指标是它有没有生态环保的意识。现在因为不同的缘由,中国的城市创建对于社会经济过分关注,但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尽心。尽管现在国家有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有相关文章,比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等,并且在建造各种项目的时候要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测评,要求编制水土方面的保持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进行中,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2]

因为没有生态环保的意识,我国城市多年以来都是很高的投放,很高的消耗量和很高的废气排放量,造成城市里面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成高堆积,这种粗放型的生态模式对城市的威胁日益严重;现代城市化越来越快,人口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得到了提高,消费的水准也得到了提高,这些情况都让原来紧迫的城市能源、环境的供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环境部门给出的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在每一天里都会有大约1亿的废水直接排进了水利体系中;我国七大水系里面,几乎一多半都受到伤害,我国百分之三十的水域已经不适用于鱼类生存,百分之二十五的水不能灌溉植物,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城市用水遭到污染非常严重,一半的城市水不能饮用,南方城市用水不够的原因也都是因为水源遭到了破坏和污染。[3]

2.2城市创建中没有为公众设立利益诉求

现在,中国的城市创建的要求主要是政府部门的想法,并不是直接反映了大众的想法,也并没有得到各界人士的智慧。这给城市创建带来了很多的漏洞,比较突出的几点是:第一是城市创建对城市的发展的支持控制作用已经不是很大。很多城市创建没有持续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城市的创建要根据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的变换而进行变换;另一个方面,有些城城市创建的真正实施跟规定的时间不符,一般比较滞后。第二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古建筑会受到伤害。因为要达到经济上的发展,一些城市在创建中没有把历史文化考虑进来,保持很差是这些城市风貌遭到了灭绝性的毁坏。第三是城市的生态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污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地下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生态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风格相似而且并不环保。比如大型广场、宽马路和比较豪华的办公大楼。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城市都是如此,这些建筑不一定就会给环境带来好的影响。

3 有关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 提倡低碳生活的理念和低碳城市创建定位。我们都应该提倡这种理念,并且要把这种理念带到对真正的城市创建里面来;我国提倡全社会都要从追逐近期的经济利益转向要求长期可持续的利益,让人们的思想向可以可持续的方向改变,来转变消费模式,这样来确定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常带动。同时,低碳的要求要有一定具体的低碳的创建目标。低碳城市的创建应该要表现出可利用发展、生态的想法,要带有合适的利用分区和公共设施的创建,来促进区域性可再利用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4]

第二,制作低碳城市创建评估。评估应该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个社会和经济生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制作科学上的评估标准体系,它可以用来评估城市里的生态发展趋势,兵器在这里评估指标下进行城市规划的法律制度;采用这种指标可以对各类指标进行评估,用来增加低碳城市的大规模出现。

第三,低碳城市创建中表现的是环保城市、节约型的社会的特点。低碳城市创建中要考虑使用街道的利用率,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废弃物得到解决,让它可以在城市环境维护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城市环保用植物要尽量选择了当地的品种,还要考虑到耐心扛旱还有抗病虫害等的作用。要把节约的观念树立在心里,还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城市创建中;要在法律意识上对城市规划的监督起到完善的作用,并且最大可能地利用能源达到再利用,同时还要保持清洁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穗贤杰,闫凯,刘瑞琪;营建低碳城市与实施低碳规划的探讨;[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2(3):37-38

[2]辛雯娴;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福建建筑.2012(5):10-15

[3]卢珺;低碳城市规划的内涵及其实施分析;[J];艺术科技.2012(4):95-95

[4]邢兰芹;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7):4-5

[5]何涛,赵楠;慢行交通在低碳城市交通中应用的思考——以唐山机场新区城市设计的交通系统规划为例;[J];建筑与环境.2012(2):28-30

第8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什么是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只是描述性地将其解释为低排放、高增长。由此,国内学术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观察视角和研究需要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种种说法。以潘家华(2010)、付加锋等(2010)等学者为代表,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他们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并在这一形态上加入人文约束,通过发展碳生产力来实现。付允(2008)、朱四海(2009)、金乐琴(2009)等一批学者则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国际新规则的形成。杨丹辉、李伟(2010)撰文指出:“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和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一样,是规制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又一个新的联合国,一个国家低碳经济战略的制定,……关乎一个经济体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小组组长冯之浚教授则将低碳经济视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以上种种观点,尽管都意识到低碳与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但仅仅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某一角度,如社会人文要求、社会发展路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定义低碳经济,是从侧面对低碳经济的描述和刻画,尽管在本质上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并不矛盾,但并未能揭示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低碳经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关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由于这几个概念颇为接近,加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仅使大众困惑,对学术研究也形成不小的干扰,特别是在厘清低碳经济概念、低碳发展重点和任务时,容易与其他概念的内涵和发展任务产生混淆,反映在实际领域中,低碳经济有被泛用的趋势。在低碳经济研究中,目前,围绕碳排放驱动因素和碳足迹的研究,大多是从能源领域获取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进而将结论推广至整个经济系统,这种方式忽略了能源行业与工业过程、农业林地、废气物等其他领域具有的不同的碳排放特征,其结论的严谨性有待推敲;关于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归属问题,大多数的定量研究忽略了上游中间产品生产排放的间接影响,并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截面数据进行静态估算,造成了全球产业分工对“贸易内涵排放”(EmbeddedCar-boninTrade)影响的显著低估;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并形成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策研究,针对区域或行业低碳发展需求的微观领域评估体系则相对较少;围绕各种模拟模型的使用,主要以实现各种减排模式的减排情景预测为目标,较少考虑经济是否平稳增长以及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的总体增长最优等问题。综上,国内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已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困惑。理论研究进展的缓慢,既不能满足国内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需求,在面对全球低碳经济领域业已出现的激烈利益博弈时,也难以及时跟进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因此,尽快构建低碳经济学发展平台,完善低碳经济理论框架体系,成为当前推动低碳经济研究向纵深发展以及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二、基于范式理论的低碳经济学理论框架

1.“范式”理论与经济学范式

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以范式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的理论。库恩对“范式”的理解有3种:一是科学共同体“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二是“一定时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三是指“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库恩(2003)认为,规则、属性这些东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而它的形成须要仰赖于“范式”。因此,按照库恩的理解,“范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从学科建立的角度看,范式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在经济学领域,“库恩的范式理论得到经济学者的高度重视,范式理论被用来解释、评价重要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钱颖一提出,现代经济学“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视角”是经济学中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标尺,包括一系列公认的理论和公式等,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等,都被经济学家用作分析经济问题时的基准点;经济学还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其作用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如供需曲线图象模型、萨缪尔森的重叠代模型、所有权-控制权模型、非对称信息模型等。由此可见,“视角”———基本假定、“参照系”———理论术语体系以及“分析工具”,这三部分是构成现代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基本要素。如今,经济学家们正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认识和揭示各种经济行为和现象。

2.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根据经济学范式的要求,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学是基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有限这一基本假定,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经济学下面的一门学科分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配置”(Allo-cation)不是“配额”(Quota),前者是研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如何配置的整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事件,后者强调的结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这里所指的温室气体除了通常所了解的CO2、CH4、N20等气体,随着自然科学的深入,还包括已经发现并证明的CO2、CH4、N20、HFCS、PF-CS、SF6等30余种气体,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中的5个方面:能源行业、工业工程和产品用途、农业、林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其他领域和途径等,低碳经济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5个方面展开。

(1)低碳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低碳经济学承认经济学范式中的“理性人”和“资源稀缺”假设,在学科本质上归属于经济学。同时,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理性人”、“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共同构成了低碳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下一门学科分支的假定前提。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对脱钩,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经济手段,即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高排放之间的矛盾。所以,经济系统是低碳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持续和高效的经济系统,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

(2)低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低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即一切与温室效应有关的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低碳经济的研究对象,低碳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找到并运用其中的规律。在现实中,通过对大量低碳经济现象的观察,可以将其从4个维度抽象概括,即低碳经济成分、形态、模式以及秩序。低碳经济成分,凡是与低碳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低碳经济成分,它是低碳经济中的最小元素,也是构成低碳经济的基本单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低碳经济行为,如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等具体行为都是低碳经济的一种成分。低碳经济形态,是指低碳经济各种成分的总和,是各种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潘家华、庄贵阳、付加锋等学者的研究,就是从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出发,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并分析其具有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成的结果,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低碳经济秩序,代表着国际社会一种新的规则的形成,温室气体问题导致气候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重新分配。秩序是低碳经济内在运营的要求,这一秩序的形成不仅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形态和布局,而且将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配置问题,即通过对温室气体(目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配置,实现经济高增长和低排放的目标。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配置,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提高高度兼容,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系统最大可排放温室气体这个客观尺度的刚性约束下展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暖化是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责任。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实现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碳中性经济,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温室气体实现动态均衡。低碳经济要求人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社会。

(4)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经提出的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市场失灵理论、产权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城市矿山”理论等;研究方法上包括情景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方法、简均分解法(SampleAverageDivision,SAD)、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daptiveWeightingDivsion—AWD)、Topio脱钩指标、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ogarithmicMeanWeightDivisionIndexMethod,LMDI)、Kaya恒等式、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IPAT方程理论等;模型分析工具则形成了以能源所开发的IPAC系统为核心的能源经济模型(IPAC-SGM),排放模型(IPAC-emission),能源技术模型(IPAC-AIM),中国科学院引入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模型REMIPolicyInsight,以及CGE模型、MARKAL-MACRO模型,STIRPAT模型等等。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将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3.低碳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经济学范式下的一个新兴理论分支,低碳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4门学科都是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对经济行为与自然关系不断反思过程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设定理性人选择、资源稀缺两大假设,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之处来看,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以及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低碳经济则是近10年出现的概念,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低碳经济学是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交叉学科。同时,低碳经济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3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价值、生态均衡理论等,能源经济学中的能源替代与转换、能源利用技术等。

三、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技术领先并掌握了一定主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能源结构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0%以上,这一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根本转变,在降低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上中国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呈现加速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必然还会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中国居世界前列,受不平等国际贸易规则以及“锁定效应”影响,中国总量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目标

国际层面,为中国经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让中国争取到更多机会参与国际气候制度体系的建立,如何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和必要的排放空间,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减排问题,探讨是否参加减排或者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参加减排,研究减排的真实成本和社会经济风险,提出明确符合国家利益的减排指标和目标。国内层面,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从全国层面统筹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通过各种情景分析评价中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优先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应对各种低碳经济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立足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各主体方的利益诉求,解释低碳经济发展推进过程中利益激励和约束的可能性,提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对策,诱发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利益机制的有效运作上确保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行业和区域层面,提供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选择。全面分析和评价各种低碳经济政策、发展方案对我国各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影响,提供行业或区域的低碳发展能力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探索不同背景的低碳发展模式及选择。

2.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

(1)完善低碳经济信息、数据集成系统

目前,我国尚缺少系统的碳排放监测数据,且气候变化信息分散在不同领域和部门,国外关于中国的信息和数据容易影响到对我国排放地位的科学判断,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因此,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及能源利用信息集成系统,将目前分散的、与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化的架构中,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完善我国碳排放数据统计、采集、监测体系,发展集成碳排放数据系统(包括各种温室气体、不同部门和不同来源的数据),为相关决策、评估和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库支撑。

(2)研发适合中国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

由于统计体系和口径差异,国外气候变化分析工具在研究我国气候问题时存在适应性差,结论出入大等问题,因此,应开发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计算模型,形成更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充分认识吸收国内外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政策模拟模型的优缺点,在LEAP模型(Long-rangeEnergyAltemativesPlanningSystem)、MARKAL模型(MarketAllocation)、SGM模型(SecondGenerationModel)等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型和预测方案;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碳发展轨迹,估算各国低碳减排成本,建立一致的间接代价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减排途径进行优化选择并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IPAC模型系统对中国能源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分析,形成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探究低碳经济运行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

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低碳经济内在运行机理,深入到具体区域、产业、行业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发展)演进的关系、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与能源(结构)演进的关系、与区域发展格局的关系;在碳排放影响因子和驱动因素研究中,具体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行业发展情况研究碳排放问题,加强居民消费行为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核算碳排放,得出具体行业、区域的碳足迹边界系统,构建碳足迹核算框架体系;加强碳税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提出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以及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制定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开展碳排放贸易(交易)研究,对全球碳交易市场构架、碳交易品种、额度、市场规模以及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和估算,推动国内交易机制发展;进一步深化碳汇研究,分析如何提升我国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等的发展潜力。

(4)提出中国低碳经济路线图

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勾画我国国家层面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探讨各个区域、行业、部门等微观层面的碳排放轨迹,分析不同途径所能形成的现实节能减排量及其贡献率,以各种途径所能实现的节能减排量及其现实难度为基础对未来中国低碳发展选择重点作出判断,分析不同系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同时,对发达国家碳轨迹开展总量和结构比较研究,在比较的基础上探讨碳轨迹的一般性规律及不同经济和政策情景对碳轨迹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得到未来中国可能碳轨迹及其峰值年份,为国家在碳减排目标下的低碳发展路线图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5)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第9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 低碳 DPSIR模型 指标体系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现阶段我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未来交通运输业将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其减排潜力和压力要远大于其他行业。本文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通过简化交通运输发展中各影响因素复杂的作用过程,建立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与原则

1.1可持续发展理论

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的目标与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一致。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最小化自身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交通运输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指标设计当中要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的消费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国民经济能耗强度等。

1.2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碳排放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其实质是提高能效水平、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能源使用上低碳化、能源利用上高效化以及排放上的减量化。所以要考虑清洁能源的投入、能源结构、生产量的单位碳排放量等因素。

1.3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不同角度全面的、系统的反映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状况。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各指标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综合性(3)简明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科学的,综合的反应评价对象现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基于DPSI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DPSIR模型的框架理论

DPSIR 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已逐渐成为判定环境状态和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

2.2 基于DPSIR模型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当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运行的源动力。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运输需求的不同会对运输的结构和运输周转量产生影响。进而可以推动运输结构和运输量的发展。因此,低碳运输系统中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在上述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交通运输业发展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客货运周转量和交通运输规模和供给能力上。

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是系统内部在压力的作用下的外在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压力和驱动力的作用下,衡量其所处在的状态应该采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所以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应该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衡量。

在上述交通运输所处于的状态下,主要是现阶段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影响。在经济发展上,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车辆会造成的运输成本升高,随着油改税等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一趋势。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这三方面。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些响应不仅仅只针对影响因素,而且对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因素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而改善和缓解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的外部性。

2.3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分析并结合低碳交通运输自身的特点,以DPSIR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业在低碳发展上的问题,对模型被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并结合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规划和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低碳发展政策。建立起低碳交通运输的DPSIR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一:低碳交通运输DPSIR发展指标体系

3结论

交通运输业是介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低碳发展涉及该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之间复杂的作用。DPSIR模型有助于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的分析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中“驱动力、压力、影响、状态、响应”这一循环过程,有助于理解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的反映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状况,进而挺高了指标体系的效用。使决策者更好的发现交通运输在低碳发展出现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盛霖.着力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1).

[2]蒋惠园,白 帆.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09).

[3]李作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