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精选(九篇)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

第1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因而食疗被广为提倡,食疗理论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食疗不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烹饪事业中不可偏废的一个重要部分。

“食疗”,即饮食疗法,是指根据食物的性、味、进入人体后归经不同,予以合理调配,用以收到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效果。“食疗”源于人类饮食活动。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食同源”,人类通过摄取食物,既可补充营养素,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又可预防疾病、益寿抗衰,更可治疗疾病。

中国传统烹饪的中心观念即“养生”、“调和”,食疗更是如此。

一 、食疗强调预防

1、无病防病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有最重要的预防价值。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又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人体阴阳的盛衰,补充营养物质,调整阴阳平衡,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如: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水果、蔬菜预防坏血病等等,均属此类。此外,还可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豆豉、芫荽等预防伤风;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等等。近年来,人们还主张用生山楂、红茶等食品降低血脂;用玉米粥预防心血管病。

2、有病防变

人体在患病之后,更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要人们注意不要一味用药物攻伐病症,而应该用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防止中医所谓的“食复”、“病遗”。

3、抗老防衰

中医认为,饮食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补精益气、滋肾强身而产生的。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肾气充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为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此益寿、抗衰之关键。因此,进食宜选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达到抗老防衰的作用。

二、“食疗”的实施需综合分析多种因素

1、因人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要保障充足营养供应。但营养过剩、零食过多、过杂,鱼、肉、鸡、鸭等油腻厚味太多,易使孩子消化系统难以吸收,胃肠负担过重,损伤脾胃,正如古人言“欲速则不达”。

青壮年机体旺盛,体质坚实,精力充沛,最忌饥饱无常、暴饮暴食或寒热无度、饮酒过量。

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在饮食调养上提倡:清淡、温热、熟饮,而禁忌油腻厚味,粘硬、生冷之品。

妇女在经期、妊娠、产后、哺乳等特殊生理情况下,血液易亏损,身体虚弱,此时饮食上宜注意益气养血,应多食一些补气养血的食品,诸如小米、大枣、鸡蛋、鸡、红糖、鱼、肉之类。

2、因时

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养生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且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如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荽、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大热、大辛之食,如参茸、附子等。

3、因地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物产情况不一样,因而人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如北方气候寒冷,人欲增强御寒能力,必须肾气旺盛以化生阳气,中医认为咸味可助肾气。据现代御寒理论,适当地多食咸味食物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南方气候潮湿,宜多食甘甜之味以补中焦脾胃。如我国四川一带地处崇山峻岭,人易感之,故宜以辛辣、辛香之发散作用,辟秽化浊。再如山西一带,地处高原,气候干燥,故宜以酸之收敛特性,敛养人体津液。

三、“调和”是食疗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

健康人摄取食物时,五味比例协调则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则可由于五味所偏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乘虚而入,是为诸病之源。

第2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RMP分析法;养生旅游产品;终南山地带

中图分类号:F529.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76-04

Developing Wellness Tourism Products in Zhongnanshan Area Based on RMP Analysis

DONG Xiao-ying,ZHAO Huan,LAI Bo-nian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ellness tourism,the wellness tourism resources, market and products in Zhongnashan area were analyzed by RMP analysis. Some prospects and advi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llness tourism produc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MP analysis; wellness tourism products; Zhongnanshan area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产品结构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加之亚健康人群比例的急增,养生旅游作为一种以养生为目的,满足旅游者追求身心放松、康体健身、参与体验、医疗护理等要求的新型旅游形态,顺应市场要求应运而生,发展迅速。

1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1]。“养生”一词在中国最早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他强调人类要主动按照自然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2]。中国现代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南宁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湖北等地迅速发展。但关于养生旅游的理论认知,学术界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2RMP分析法

RMP分析模式是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主要对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3个方面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既考虑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分析,也同时兼顾了对旅游产品创新环境的分析。

3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的RMP分析

3.1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资源分析

终南山的称谓很多,有终南、南山、周南山、中南山、太乙山、太一山、橘山、楚山、秦岭、秦山、泰山、地脯山、地肺山、斛斯山等14种以上不同的名称,而以“终南”、“南山”最为普遍。关于终南山的范围也有多种说法,本研究认可的终南山范围东起陕西省蓝田县,西至周至县,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

3.1.1资源评价终南山地带山形险阻,峰奇林秀竹修,深谷幽雅,景色优美,集山林、温泉、宗教等自然人文景色于一体,养生旅游资源种类多样,且资源质量等级较高(表1)。

1)山岳、森林养生资源。山林是古人生计的源泉,亦是审美、文艺创作的源泉;游览山林景观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山岳型景区以负氧离子浓度高,紫外线充足,强身健体而养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 000~1 500个/cm3,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 000个/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终南山地带众多山岳资源的负氧离子浓度均远超该标准,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太白山空气负氧离子日均浓度为15 000个/cm3,最高值为25 000个/cm3。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富含臭氧、过氧化氢等杀菌消毒气体,具有生态保健、调节心理的功能。古人云“终南千峰耸翠”,诗人李白亦赞叹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可见终南山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高。楼观台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3%;翠华山自秦汉唐王朝起被辟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太白山被誉为“亚洲天然植物园”。

2)温泉养生资源。《论语》有云:“暮春者,春眠自无成,冠者五六人,童者七八人,浴手沂,风手午云,泳而归。”可见温泉养生早被人们所认可,“唐华清宫”就是唐代温泉沐浴文化的代表。汤峪温泉温高,含有硫酸盐、氟、铁、钼、碘、锰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疗有效率达91.6%。太白山天然矿泉水井水温达70.9 ℃,水中含2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对各种皮肤病、风湿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3)宗教养生资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强调人类要主动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心身、养护生命。儒家倡导人本主义之学,养生理论蕴含在其生命观和人生价值观之中,体现在“人为贵,珍爱生命”的思想中。佛教认为生命无常,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倡导远离贪嗔痴等烦恼,重精神的修炼。终南山地带是儒家思想的萌生和弘扬光大之地,是中国佛教宗派9宗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所在之地[3]。终南山地带亦是“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和修真养性的“洞天福地”。

4)美食养生旅游资源。唐代医圣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六“食治”一卷专讲食疗。药食同源是我国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是我国养生旅游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美食以其绿色无污染,健康营养搭配得当而养生。终南山地带山珍资源丰富,食用菌、野菜、野果种类繁多,绿色无污染,是食养的绝佳之地。

3.1.2资源转化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资源向产品转化能力较弱,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以观光、休闲旅游为主,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同时养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特色精品旅游产品稀少。目前养生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温泉养生和道教养生。楼观台的道教养生旅游产品已基本形养生、温泉养生、生态养生、有机养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旅游产品,其中温泉养生旅游业发展迅速。

3.2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市场分析

3.2.1旅游市场分析陕西省2012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33亿人次,其中境外旅游者接待人数比2011年增长23.9%,国内游客接待人数增长26.5%。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衡量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陕西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终南山地带各景区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以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2009-2012年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图2、图3)。

3.2.2养生旅游市场分析经济学理论认为,旅游产品需求具有需求弹性大、需求季节性明显等特征。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以中短途的观光旅游产品和周末短途度假旅游产品为主,而长途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需求弹性较大。因此养生旅游要与观光、休闲、度假等产品相结合,增加其体验性,降低文化养生产品的弹性。目前来终南山地带的旅游者以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4],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国内游客多集中分布在陕西省和相邻省区。由图4可见,终南山地带游客的出游动机多集中在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占总体的比例为63%;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游客比例较少,仅占18%,且对养生旅游方式的选择多集中在温泉养生和山林养生方面。

3.3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产品分析

终南山地带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的旅游区,在养生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此优势发挥出来。

3.3.1专项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1)山岳、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山岳养生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结合丰富的森林、水系、日光等资源,开发生态保健、日光浴、食疗餐饮等旅游项目。森林养生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森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和舒适的温度为基础,开发森林浴、雾浴等养生旅游产品。可在林中空地上增加瑜珈、道教功夫演练,以增强森林旅游的可参与性。终南山地带是山岳旅游资源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完美结合,山岳养生与森林养生相得益彰。

2)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温泉养生项目的开发要注意文化深度的挖掘及主题的突出性。可以开发度假康体沐浴产品、康体保养沐浴产品、疗养沐浴产品、异国体验沐浴产品、文化体验沐浴产品等。度假康体沐浴产品以休闲、度假、康体为核心,围绕不同的客源群体设计不同主题的沐浴产品,如新婚蜜月汤池、朋友小聚汤池、结婚纪念汤池、个人空间汤池、全家福汤池等。康体保养沐浴产品以保养为核心,形成各个系列的保养沐浴方式,如美容养颜汤池、养心安神汤池、强身健体汤池、机能改善汤池、调和阴阳汤池等。疗养沐浴产品以治疗和养护为核心,以温泉配合现代化的疗养设备、诊所、治疗设施和专业的疗养医师来达到对特定疾病的医疗效果。异国体验沐浴产品主要让客人感受世界各国不同的沐浴方式,体验各国的文化特色。如日式汤池、韩式汤池、瑞士汤池、土耳其式汤池、芬兰式汤池、古罗马式汤池等。文化体验沐浴产品以温泉文化体验为核心,融当地资源、文化为一体,要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具有创新温泉服务文化的养生旅游产品。

3)宗教养生旅游产品。宗教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精神与物质并重。可以建立宗教文化博物馆,将宗教文物、文字、图片与科学艺术手段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系统展示宗教文化的起源发展,传达宗教养生思想,使人们深刻体会和理解宗教养生的精髓。可以开设宗教养生餐厅、宗教养生茶馆、宗教养生会所、宗教养生医馆、宗教音乐养生馆、道武术馆等。

4)养生美食旅游产品。美食养生是游客根据自己的体质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饮食或药膳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因此美食养生要针对游客身体状况,采取医师、药师、厨师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养生美食产品,使游客大饱口福的同时,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同时美食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和其他相关旅游产业联合发展。

3.3.2综合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养生旅游产品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形体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层次。形体层面的养生产品有:登山探险,徒步骑行,强身健体;温泉养生与水疗相结合,治病防病;饮食养生,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武术养生,延年益寿;康疗养生,康体保健等。精神层面的养生产品主要有:音乐养生、文化养生、养生生活体验等项目,放松身心,解除心理负担,通过精神修养来实现养生目的。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讲究动静结合、古今融合、渐入佳境,而终南山地带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形成旅游带,适宜开发一个集宗教养生、体育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武术养生、温泉养生、环境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养生旅游产品。

4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4.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多功能养生旅游产品

基于对游客的调查,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游客为少数,但是具有养生旅游需求的游客人数较多。因此要注重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科普等多功能性养生旅游产品。

4.2确定目标客源,开发针对性养生旅游产品

银发市场、中年知识分子、商务人士及女性市场是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生力军。和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较富裕,经济支付能力强,闲暇时间多,退休前后有出游的欲望,同时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对养生旅游需求较高。中年知识分子及大型企业员工在市场经济中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频繁的知识更新使其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较强的经济承受能力,是中国养生旅游重要的客源市场。而健康、天然的美容养生产品则吸引着广大的女性客源。

4.3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要想全面发展终南山地带的养生旅游,必需相关行业的大力配合,资源共享,合作互利。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景区与企业的合作。景区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相应的养生旅游线路;与旅游地产商合作,构建养生基地;可以和旅游开发公司共同打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各种俱乐部、酒店、航空公司等能够提供大量潜在客源的企业合作,以促进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催热养生旅游的发展。

5小结与建议

终南山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养生旅游资源质量等级高,资源禀赋好,且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持续增长,这些均给养生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终南山地带除温泉养生旅游及楼观台道教养生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外,整体养生旅游产品单一,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特色精品旅游产品稀少,缺乏深度开发。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在对目标市场群体进行透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专项旅游产品和综合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养生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俊青.楼观台景区道教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 周作明.中国内地养生旅游初论[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2):141-145.

第3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小儿;非感染腹泻病;临床观察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3月就诊的小儿非感染腹泻者110例进行治疗分析,总结了治疗小儿非感染腹泻病临床经验。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 2 0 08年 l 2月 ~2 0 11年 3月 门诊 3岁 以下的非 感染性腹泻患儿,腹泻患儿110例,其中男77例,女33例,平均2.6岁,所有患儿得诊断标准参照 1 9 9 8 年第 2版《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评 定 。

1.2 临床表现 多见于小儿,大便次数每日数次或者多者达 l 0 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长患儿可因吸收不 良,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等所致。大便多含不消化食物、脂肪球,偶见白细胞,粪糖原阳性[1]。

1.3 方法 根据患儿家长叙述,将非感染因素分为喂养因素,气候骤变,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因素,并记录各因素的患儿数。均常规予予思密达口服,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硷平衡紊乱及对症处理[2]。

1.4 疗效判断 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3]。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本组110例非感染腹泻病患儿中因喂养因素患病的有70例,因气候骤变患病的有16例,因食物过敏患病的有3例,因药物副作用患病的有15例,原因不明的有3例。其中喂养因素包括进食量的大小,辅助食品添加的时间,辅助食品的品种选择等,一旦掌握不好,均会导致腹泻。气候骤变因素一般为天气骤冷骤热,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夏秋季为最多。食物过敏是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各种特殊食物的耐受能力差,很容易发生过敏现象,包括牛奶过敏、麦类食物中谷蛋白过敏,以及乳糖酶缺乏、双糖酶缺乏等引起的过敏,均会引起腹泻,药物副作用多是因为小儿胃肠功能稚嫩,小儿在接受其他方面治疗时常可由对应药物的侵害导致其胃肠道而导致腹泻。

3 讨论

结果显示在非感染性腹泻病中,小儿由于喂养不当是患病的最主要的因素,占到了总样本的63.64%,因气候骤变因素和药物副作用患病次之,占14.55%,而食物过敏在较少见[4]。

小儿由于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消化功能不成熟,胃液酸度低,消化酶分泌量不足或者活性低,以致对食物的耐受力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小儿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高,相对而言,需要消化吸收更多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所以,一旦喂养不当,非常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比如进食量的大小,辅助食品添加的时间,辅助食品的品种选择等,一旦掌握不好,均会导致腹泻。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小儿喂养方法宣讲不利引起的,因此加强小儿的喂养方法的宣讲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添加辅食时,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小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针对气候骤变我们建议应增强小儿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小儿若患病应谨遵医嘱,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非感染性腹泻总的来说是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而根本问题在脾胃,在治疗的同时适当予以健脾胃。

参考文献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2]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6): 381-384。

第4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养老奉亲书; 老年人; 食疗

食疗即饮食疗法,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中医的医疗理论指导人们的饮食,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祛病的目的。老年人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尤宜注重食疗。而我国现存早期的老年病学专著当属北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其上承《内经》《黄帝阴符经》《千金方》之学,言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问世之后,历代医家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全书一卷,分上下两籍,极为重视饮食疗法,在232首方剂中就有 162首食疗方,占70.1%;且在下籍14篇中谈及老年保健的各种方法,如饮食、医药、起居、四时摄养等,饮食列于首位,名为“饮食调治第一”。故本文着重分析该书中有关老年人的食疗,并就其研究方法特色进行探讨。

1 食疗为先

《养老奉亲书》采用药物和食物来防病治病,药物仅“止是扶持之法”,体现了该书食疗为先的思想。饮食进则水谷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身体强壮。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所以食疗是老年养生之大要,而食疗为先主要由以下几点所决定。

1.1 食物属性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来源相同,食物性味和药物一样,均具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在功能上共同有温清补泻作用[1]。因此食物的应用可采用与用药相同之法来应用。《养老奉亲书·序》(以下《养老奉亲书》原文皆引自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宋·陈直著,陈可冀、李春生订正评注本)谓之:“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啻千品,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说明将食物用于治病,其效优于药物的道理。而“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 (《养老奉亲书·序》)即老年人生病时,应先用食疗的方法,当食疗无效时,再考虑使用药物,这才是治疗老年病的重要法则。

1.2 老年人喜好食物相对与药物而言,其可口美味,易于食用,常人均喜爱食物,而非药物,老人更是如此。又言“是药三分毒”,药物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毒性,与人有碍。即故“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 (《养老奉亲书·序》)。故顺其意为之,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老年人特殊生理状况老年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虚弱,即所谓“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下籍·饮食调治第一》) 。而对于老年人“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 (《下籍·饮食调治第一》),故治疗应着眼于既能治病,又不伤本已虚弱的脏腑。所以对于老年人的疾患应首选食疗。正如《太平圣惠方·食治论》和《备急千金要方》所言“安人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心,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且“老人之疾,慎于吐痢,尤宜用食以治之” (《养老奉亲书·序》),故“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下籍·饮食调治第一》)即当食疗无效时,再考虑使用药物,而当病情有所好转,仍须调停饮食,依食医之法,随食性变馐治之,才最为重要。

2 辨证为基

祖国传统医学提倡在治疗时应该遵循三因原则,即因时、因人、因地,根据季节气候的冷暖变化,人的不同体质和病证,不同地域的差异进行辨证治疗。即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应以辨证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防治。而《养老奉亲书》中的食治部分主要从因时因人两个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2.1 因时施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而“人若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下籍·四时养老通用备疾药法第八》),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当自然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老年人应该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运用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利用食疗来防病延年。

2.1.1 春季摄食春季因其属木,主发生,肝旺,过食酸,会抑制肝阳的生发,故减酸;脾主甘,多食甘味以利于脾气旺盛,免受肝气的侵犯。故春季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食疗宜选用性稍凉、有助于增进饮食的葛粉索饼方、桃仁粥、甘蔗粥等方剂。且 “常令嫡亲侍从,惟酒不可过饮;春时人家多造冷馔、米食等,不令下与;如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切宜看承” (《下籍·春时摄养第九》),以防产生消化系统疾病。

2.1.2 夏季摄食夏季因其属火,主长养,心火旺,过食苦,会使心火过旺而伤肺气,故减苦;肺主金,多食辛味以养肺气,使金生水而制火。故夏季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从而抑制心火过盛。因夏季老年人脾胃虚弱,食疗宜温软,少进多餐,少食冷肥之物,而瓜果之类更应根据体质虚实少为进之。且“若气弱老人,夏至已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药三二十服,以助元气,若苁蓉丸、八味丸之类” (《下籍·夏时摄养第十》),使得肾气强盛,不易生病。

2.1.3 秋季摄食秋季因其属金,主肃杀,肺气旺,过食辛,会使肺气更盛,易乘虚侵袭肝脏,从而产生肝脏病变,故减辛;肝主酸,多食酸味利于肝气强盛,使肝免受肺邪侵犯。故秋天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抑制肺气更盛,滋养肝气,疏泄调畅。因秋季易发旧疾,食疗应注意不食新谷,不多食暴食,少食冷硬之物。应“计其所发之疾,预于未发已前,择其中和应病之药,预与服食,止其欲发” (《下籍·秋时摄养第十一》),以防止和延缓疾病的发作,或减轻疾病发作时的症状。

第5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特色;传承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126-03

“文化”是一个常用词。《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了文化可以变鄙俗为文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医药文化是以哲学的辨证观、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为基础,探讨生命与疾病防治的认知文化,注重发挥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能力,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形成的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理论和方法的总和。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高等医药院校不仅是培养优秀医药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承医药文明的主战场,不仅要培育和传播追求真理、大胆创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现代大学文化, 还应该借鉴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预防为主的健康养生理念,学会应用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去诠释和传播“真、善、美”。

1 以“仁、和、精、诚”彰显“真、善、美”的医德观

中医药文化核心内容体现在对人们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和对生命与疾病防治的认知方式,以“仁、和、精、诚”来诠释和传承“真、善、美”。

1.1 以“仁”为本的道德观

孙思邈倡寻公正、无私的医者的医道,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仁”即“医乃仁术”是医学伦理道德的总原则。医者必须具备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仁”一是指医者之仁,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宗旨,宣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崇尚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的仁爱和奉献精神;二是指医术之仁,即医术要精[1]。

“仁”,还体现在同行之间应道谦和,不得在背后无根据的诋毁他人,抬高自己。正如孙思邈所言,“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注:‘差’通‘瘥’,治愈。)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做医生的标准,不可以多言取乐,高声谈笑,说长道短,非议他人,炫耀声名,诽谤其他医生而夸耀自己的德行,偶然治愈一病,就趾高气扬,认为天下无双,这是为医者的恶习。

1.2 以“和”为贵的生命观

繁体字“藥”,由“樂”加“艸”字头组成,意为选用药物(本草)来纠正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功能恢复和谐,犹如美丽和谐的音乐。和谐既包括机体内部各脏腑功能的和谐,还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概况出诊疗应遵循的原则。即人与自然相适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诊疗观,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伦理观等。疾病诊疗过程中以“和”为原则,辨证求本,四诊合参,标本兼顾。在身心修养上,要澄神守中,涵养品性;对待患者要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诚信笃实、普同一等。“和”在治疗原则上的体现最为直接。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用药物的偏性纠正脏腑功能的偏胜和偏衰,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脏腑平衡和机体内外平衡。

1.3 以“精”为荣的价值观

“精”要求行医者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研医道、医术精湛。切不可浮躁偏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只有专心医道,寻思妙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持之以恒,方能临证不惑,救死扶伤。在药物制备和炮制方面,一药一术,皆至诚恳,遵法炮制,不得省人工;剔除伪劣,确保质量。

1.4 以“诚”为本的处事观

“诚”是学医者必备的医学信念和道德修养境界,即医德要高尚。只有“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诚”体现行医者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诚”要求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立说、科学研究等方面,心怀至诚,诚信待人,言行诚谨,诚笃端方;要“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要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中医药文化中“诚”,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又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如果将中医药文化与地方人文景观和校园人文景观相结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大医精诚》对祖国医药学、医学廉政建设以及武当道教医药的贡献和影响巨大。在武当山的紫霄宫,至今仍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神像。湖北医药学院还将《大医精诚》作为学校医学廉政建设的典范。在湖北医药学院学子会馆的右侧墙壁上,以线雕石刻的方式展现着一代大医孙思邈的人物形象和《大医精诚》的文字,以此鞭策和激励学医者应具备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2 以哲学思维来认知生命和疾病的方法论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维贯穿于认知生命和疾病的全过程,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和“预防为主”,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药文化中认知生命现象、诊治疾病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1.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祖国医学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对自然环境具有依存性,人的活动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例如地理环境、四时气候、昼夜之别,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倡导人们应该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即“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造化;善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1.2 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性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功能之间通过经络组成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借助于经络系统连接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密不可分的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故应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黄帝内经》中有“病在头者取之足”的论述。为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内病治外、表病治里等治法提供了整体治疗的依据。

2.1.3 “形神共养”的整体观 “形神失养”或称“形神合一”或“形与神俱”的理论来自《黄帝内经》。“神”是指人的思想、思维;“形”即形体。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特征;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形神合一,则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之,则容易患病。

2.2 “辨证论治”诊疗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以便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治疗效果又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3 “审证求因”辨证观

审证求因又称治病求本,是在诊断过程中辨明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3.1 治病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是在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与现象是否一致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故又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治病求本的原则,体现在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

2.3.2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病证的观象与本质一致。如寒证见寒象,热证见热象,虚证见虚象,实证见实象,治疗时宜分别采取寒者热之(针对寒证,采用温热性质方药进行治疗)、热者寒之(针对热证,采用具有寒凉性质方药治疗)、虚者补之(针对虚弱病证,采用具有补虚作用的方药治疗)、实则泻之(针对邪气已亢盛而正气未衰的病证,采用攻逐邪气的方药治疗)等治法。反治是指顺从疾病证候表面假象而治,又称从治。究其实质,反治仍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的治疗。如寒证表面见热象,热证表面见寒象,虚证表面见实象,实证表面见虚象。治疗时,又分别采用热因热用,即针对真寒假热证,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似热症状的治法;寒因寒用,即针对真热假寒证,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治法;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针对因虚而闭塞的真虚假实证,采用补益方药治疗具有闭塞症状的治法;通因通用,是指采用具有通利泻下作用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假象的病证,适用于热结旁流,食积泄泻,瘀血崩漏,湿热淋证。反治法仍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法则。

2.3.3 标本兼治 治病求本,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复杂或特殊疾病时,还需分清疾病的标本先后与缓急,分别采取“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法则。上述哲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均将产生重要影响。

3 倡导“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上工救其萌芽”,“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3.1 “未病先防”的预防观

“未病”不等于“无病”。“未病”通常指患病的因素已经存在或即将生病只是尚未出现症状。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疾病出现,故将“治未病”中“未病”二字,应理解为“病将作”或“病将至”比较确切。故“上医”属于的养生医学或称早期进行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是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治“未病”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起居养生和药食同源等方面。

3.2 “即病防变”的治疗观

“即病防变”是指防止轻病向重病转变。一方面要辨别主要病因与次要病因,注重先急后缓,防治结合。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举例。治病要做到“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药避免因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引起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不平衡),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疾病。

3.3 “起居有常,药食同源”的养生观

3.3.1 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清)曹庭栋指出:“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老老恒言·防疾》)以此强调预防疾病、强健身体、延年益寿之重要,堪称是养生大智慧。主要表现在起居养生和饮食养生两方面。食疗就是食物疗养,通过饮食的调养,以补益精气,达到健体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起居养生,是指人的生活起居应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才有利于健康。

3.3.2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由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在安排生活起居和作息规律时,尽量使工作、学习、休息、睡眠等起居习惯顺应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避免或减少持续性的精神紧张以及情绪波动。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的规律,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古人观察认为,日月江河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欲长寿,就应“法则大地,象似日月”。以此告诫人们生活起居应有规律,方能“生气不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又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欲为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勿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将劳作歇息区分为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起居有常”,“天人合一”,旨在强调生活起居应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例如,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应休息,提醒人们安排起居作息应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动方式,方可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3.3.3 饮食养生,吃出健康 《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宋代刘恕《资治通鉴外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由此可见,人类最先对药物的发现是亲身品尝出来的,在尝百草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某些植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而用之于药[3]。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疗药疗理论体系,通过食疗、药膳调理消除亚健康状态,恢复正常健康状态具有潜在优势。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又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唐代编撰完成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对当时的饮食方式作了归纳,叙述了多种食物药的性味、产地、鉴别和调制方法。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不同针对不同的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调制相应的食物。食疗的特点是通过人们进食各种膳食,使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偏盛偏衰、寒热虚实偏颇等亚健康状态得以调理,克服了“良药苦口”的弊端。药膳是指以药配膳,含有药物、食物、调料。是在食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药物和食物相配合,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特殊食物。让人们在享受食膳的同时,身体不适的感觉得以消除,“吃出健康”。

中医药文化是在长期的医药学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认知生命与疾病防治理论和方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学习传播中医药学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领会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传承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道德准则,彰显“重贵人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髓,凝炼高等医药院校固有的文化特色,对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医药人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56-162.

[2]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820, 826.

[3] 李硕,鞠宝兆.《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

[4] 尤舒彻,王晓鹤.《素问》医德思想初探[J].山西中医,1995,11(6):40-41.

[5] 马有度.感悟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8-150.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833,1070.

第6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养生”一般是指人们主动的遵循自然规律,用适当的手段去调理身体,以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将养生资源应用到旅游开发中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等国家,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旅游中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

一、秦岭的养生资源

(一)丰富的自然养生资源

秦岭不仅水清峰秀,而且有仰天池、善池等泉水;山峰有著名的圭峰山等,可谓奇山异水。该地景点众多,如圭峰山的紫阁、凌云、罗寒风等。有的具有悠久的传说,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丰富的人文养生资源

秦岭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在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优秀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始祖李耳等等。正因为能人异士特别多,所以这里关于他们的传说优美而众多。此外,这里是道教、佛教等诸多宗教的发祥地,不仅宗教寺庙众多,而且宗教文化异常发达,这些都为秦岭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养生资源。

二、秦岭养生资源现代应用

对于将养生视为延年益寿重要手段的人们来说,重视秦岭养生资源,并且希望将该资源能为我所用,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望。这就为秦岭养生资源的开发应用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而旅游开发这些资源,无疑是将两者连接起来的重要手段。

(一)开发山岳养生旅游产品

主要就是要营造适合练习瑜伽、太极等运动项目的环境,让旅游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精神,强身健体。这样的环境需要整合森林、溪谷、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等自然养生资源,开发食疗餐饮、雾浴、森林浴、生态保健等产品。

(二)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在对温泉养生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要紧紧围绕度假、休闲、养生,针对消费对象的不同,开发不同的产品项目。如对于年轻群体,可以开发充满浪漫氛围的新婚蜜月汤池;对于健康需要选择温泉养生的,可以开发康体保养沐浴的汤池;对于中年群体,则可以考虑开发结婚纪念汤池等等。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配备治疗设施,甚至是按摩师,以强化产品治疗效果。

(三)宗教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手段,将宗教养生思想,或者承载宗教养生思想的文物、文字拍成图片进行播放,对旅游者传达宗教养生思想,使对象能深刻理解宗教养生的内涵。同时,通过开设宗教养生馆、宗教养生医馆、宗教武术馆、宗教餐厅等,让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宗教养生思想的认识。

(四)美食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中医认为食疗是药疗的辅助手段。所以根据秦岭食材多样的特点,可以考虑选择食疗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美食养生是在医生对个人体质特性提前诊疗后,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适合的特色饮食,从而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食物选择的时候,要经过医师、药师、厨师的综合选择,正确是食疗做到美味与保健品种的效果。

三、秦岭养生旅游开发构想

(一)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养生产品

虽然秦岭具有丰富的养生资源,并且对人体养生极有益处,但人们不可能完全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从这些养生资源上来,更倾向于通过旅游尽可能的让自身获得养生知识和得到养生,所以开发养生产品,必须要在掌握客户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开发集观光、休闲、养生等为一体多功能的养生旅游产品,能满足客户生理、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秦岭养生产品的综合性开发。

(二)开发有针对性的养生产品

养生产品要作为商品要实现价值交换,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养生产品。如从性别上看,女性作为市场消费主力,其更注重美容养生产品。从行业看,商务人士更注重产品效果,而不是价格;从年龄上看,老年人往往经济和疗效并重,但养生愿望相对于其他群体更强,消费次数也更多。

(三)打造养完备的养生产业链条

要打造完备的养生产业链条,是因为只有尽可能满足各种客户各个层次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养生产品的销售力度。要达到这个目的,要首先征得政府的支持,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各类俱乐部、景区、航空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完成养生旅游路线、养生基地、养生产品的开发。

(四)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是企业赢占市场的前提和基础。要打造秦岭养生产品品牌,并以此促进秦岭旅游,主要将秦岭与其它地方相较,独一无二的养生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具有秦岭鲜明特色的,其它旅游产品无法比拟的品牌优势。秦岭以道教和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养生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等无疑都是打造旅游产品品牌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结论

第7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心衰; 肠内营养乳剂; 心血管

严重心衰患者一般伴有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肠内营养乳剂对严重心衰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肠内营养乳剂辅助药物治疗严重心衰患者38例,观察其对心衰患者的作用,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共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38~77岁,平均(58.5±10.7)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30例。

1.2 方法 对38例严重心衰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ACEI类:卡托普利12.5 mg、3次/d;倍他受体阻止剂:美托络尔12.5 mg,2次/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 mg,1次/d;和/或洋地黄制剂:地戈辛0.125 mg,1次/d。药物治疗期间给予肠内营养乳剂,以本品为唯一营养来源者,30~45 kcal(20~30 ml)/(kg·d);以本品补充营养者每天使用750 kcal(500 ml)。管饲时应逐渐增加剂量,首日20 ml/h滴入,以后每日增加20 ml/h,最大滴速125 ml/h。可通过重力或泵调整输注速度。使用前应摇匀,在有效期内使用。容量、浓度逐日增加,要求经3~4 d适应其后达到全量。营养液应按无菌原则配制。当日配制,即时冷藏,当日用完。经胃肠道途径包括口服、经咽造口、胃造口、鼻胃插管灌注。适用于要素饮食、匀浆饮食、混合奶等的灌喂。缺点是较易引起反流和呕吐。另外,对昏迷患者特别要警惕误吸的并发症。单纯经肠道途径经鼻胃管或空肠造口灌注,为临床肠内营养最普遍使用的途径。适用于长期治疗的需要,允许同时经口进食,患者的心理负担亦较小,并可避免呕吐及误吸。

1.3 疗效标准 依据2007年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中的治疗效果的评估。(1)LVEF的变化。(2)NYHA心功能分级:可用来评价心衰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显效:LVEF较治疗前提高≥10%,心衰症状完全缓解、体征消失;有效:LVEF较治疗前提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38例患者显效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恶化4例,死亡2例。营养支持治疗2个月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增加,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经诊断的心衰患者四年内将有一半死亡,而严重心衰者一年病死率将达50%,高龄心衰者死亡率还要增加[4]。肠内营养(EN)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广义的EN系指经口或管饲提供营养的方式;狭义的EN则指经管饲提供营养的方式。目前,所谓的EN多是狭义的。当严重心衰患者肠功能存在(完好或部分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营养供给的最佳途径就是胃肠道[5]。EN具有节省费用、使用方便、容易监护、并发症少等优点。膳食的直接刺激有助于促进胃肠运动及消化道激素、酶的分泌,食物中的谷氨酰胺等可直接被肠黏膜吸收利用,有利于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且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门静脉入肝,利于内脏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调节,并可发挥肝脏的解毒作用,符合生理状态,对循环干扰小。严重心衰行长期肠外营养(PN)的患者可给予逐渐增量的EN作为过渡,有助于早日恢复正常膳食。

肠内营养乳剂包括自然食物的各种营养素,含有氨基酸、葡萄糖、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微量元素)的治疗饮食。肠内营养乳剂的配方均化学组成明确,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加水后可形成溶液或较稳定的混悬液[6]。以蛋白质水解产物或氨基酸为主的肠内营养乳剂,其蛋白质源为乳清蛋白水解产物、肽类或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源为低聚糖、糊精,脂肪源为大豆油及中链甘油三酯。

通过本临床观察可知,肠内营养乳剂能够改善严重心衰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天衡,王少石,陈真理,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期卒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3):356-360.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S].2007.

[3] 蔡东联.危重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J].武警医学,2006,17(2):83.

[4] 王军,吴志峰.肠内营养乳剂在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1,6(1):52-53.

[5] 李美英,夏峰,苏建华,等.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3):171-173.

第8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31-01

1 中医角度的肺结核

传统中医中,肺结核被称“肺痨”,外因是感染了痨虫,内因正是气虚弱,气血不足,阴精耗尽所致。一般出现干咳、痰血、低热、盗汗等症状。病人在术后或者平时可选用一些益气养阴清肺的食品和药物进行药膳食疗。 [1]

2 药膳食疗的运用原则

药膳食疗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病证辩证分型的具体情况,将药物与食物配伍,运用独特的烹调技术,药食共烹而制成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特殊食品,用于疾病的治疗,达到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 [2]宣扬了我国传统的“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悠久历史。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认为疾病的治疗是“三分治,七分养”,把饮食起居一直放在首位。 [3]

2.1 应用原则。药膳食疗需要遵循中医的辩证思想。中医治疗病人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同是肺结核患者,但是由于个人的体质、患病的程度、患者所处地区、患病的时节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

2.2 选材原则。中医多认为肺结核属肺阴虚而虚热阴伤。治疗时应主滋阴降火,一些辛辣的食品,因其可助虚热炽盛,耗伤本就枯竭的肺之津液,患者应禁用或者慎用。肺结核患者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低下,饮食的选择宜清淡而忌过于甘肥油腻。另外,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材都应认真精选,为保证药膳疗效,对其需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2.3 药物与食材的配伍禁忌。运用药膳食疗时,应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禁忌,如黄连、甘草、乌梅、桔梗忌猪肉,鳖肉忌薄荷、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等。

2.4 材料的烹制原则。传统中医认为,一般以蒸、煮、炖、氽等为最佳烹饪法,而煎、炸、爆、烩、炙、炒等法均不宜。器材最好选用砂锅。药膳食疗目的是为了给病人的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在保证药膳具有色、香、味时,尽可能要保留其营养、有效成分,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3 护理的方式

肺结核病人长期接触抗结核药物,不仅会损伤人体正常的细胞,更会降低免疫力。护理中营养支持对满足机体基本需要,增强机体修复能力和抵抗力十分重要。

3.1 心理护理。肺结核的传染性较强,很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配合治疗,情绪极度不稳定。在膳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向病人说明膳食的成分,其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及辨证施膳的原理、意义,使病人能够理解配合。 [4]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讲解相关知识,宣传药膳食疗配合药物治疗的益处。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患者积极来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药膳食疗护理方案。以下的药膳食疗方法,便于病人在术后以及平时配合其它治疗时做参考使用。材料实惠易采购。

3.2.1 沙参麦冬瘦肉汤。

[原料]猪瘦肉250g,北沙参30g,麦门冬20g,蜜枣4个,葱、姜、盐、味精适量。

[制法]将北沙参、麦门冬、蜜枣洗净,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将用料一起放入砂锅,加水适量,旺火煮沸,文火煮一小时后,放入葱、姜、盐、调味品适量即成。

[作用]具有益气养阴、清虚热之功效。只用于肺结核术后病人。但如有王安咳嗽者不宜选用本汤。

3.2.2 鳝鱼汤。

[原料]鳝鱼250g,北沙参10g,百合10g,料酒、葱、姜、盐、味精、高汤适量。

[制法]鳝鱼宰杀后,去头、内脏、骨,洗净切成丝。北沙参洗净切片,百合去皮、老瓣,撕去表皮膜,清水浸泡1~2小时。将高汤旺火烧开后,倒入鳝鱼丝、北沙参、百合、葱、姜、盐、烧开后加入味精适量即可。

[作用]具有清肺养阴止渴、益胃生津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肺结核术后肺肾阴虚病人。

3.2.3 杏仁川贝甲鱼汤。

[原料]甲鱼1只,南杏仁10g,川贝母10g,知母10g。

[制法]甲鱼宰杀后去头须、爪甲,用沸水烫一下,去甲壳、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南杏仁、川贝母、知母洗净,将用料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旺火煮沸,文火煮2小时,调味适量即可食用。

[作用]具有滋养肺肾、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结核术后肺肾阴虚、低热干咳病人。

3.3 其它相关护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较大的疾病。在护理中,烹饪的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病房里要常常保持通风、整洁、适宜的湿度等,给病人提供最舒适的康复环境。同时给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不能再治疗过程中吸烟、酗酒等。

4 药膳食疗前景展望

第9篇: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出院指导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肺心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久治不愈的肺结核、神经肌肉等都是引起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引起严重并发症并可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在护理肺心病的过程中,有效护理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和疗效。现将2009年4月以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4月~2010年6月间我科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122例,其中男86例,女36例;年龄43岁~81岁,平均年龄(62.6岁±5岁);病程4年~13年;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心肺功能:心功能代偿22例(18.03%),心功能不全Ⅰ级44例(36.07%),Ⅱ级50例(41.0%),Ⅲ级6例(4.92%)。

1.2 治疗方法 122例肺心病患者入院后,均有效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严格按照药物半衰期给药。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对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72%,无效4例,占3.28%。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在住院过程中可出现各种病情变化,因此需密切观察。①卧床休息:心脏功能衰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采用半卧位,昏迷病人采用侧卧位,并经常翻身更换卧位。②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预防肺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呼吸:观察呼吸深浅、频率、节律的改变及缺氧症状,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③观察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慢性肺心病人由于病情的反复发作,重复多次的住院,工作能力的丧失,经济负担的加重,以及疾病本身对病人的损害,加之家属亦对患者的痛苦习以为常而关心不够,使患者更为痛苦,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焦虑、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对康复失去信心,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赖,解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必须做好患者家属和单位的工作,以取得密切的配合,告诫患者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直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治疗[2]。

2.3.1 环境 患者应卧床休息,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减少机体耗氧量,有利于减轻呼吸因难和心肺负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换气,使空气对流,使温度、湿度适宜;保持室内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防止继发感染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促进排痰。应鼓励病人多喝水,协助其翻身拍背,有效指导其咳嗽,使痰液排出;如痰液黏稠可给予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使痰液稀释促进痰液排出;对神志不清、无力咳痰者,发现患者呼吸浅而快,紫绀加重,听诊痰鸣音明显时,应及时吸痰,吸痰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吸引,必要时行气管术切开,以防止窒息。正确掌握吸痰方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3.3 氧疗护理 氧气吸入是治疗肺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以鼻管法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 L/min~2 L/min,浓度25%~29%,持续给氧,保持吸氧通畅。待PaO2上升到8.0kPa(60mmHg)以上,PaCO2降到6.7kPa(50mmHg)以下可间歇吸氧数日,如PaO2不再下降,PaCO2不再上升,方可停止氧疗。氧疗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发绀情况:①定时检测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②观察咳嗽、咳痰、发绀、神志改变;③防止氧中毒,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2.3.4 饮食护理 肺心病患者常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功能不全,静脉郁血而导致水肿、消化功能降低,因此饮食配制尤为重要。合理饮食与营养是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3]。饮食方面应以食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以保证营养的摄人,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体内水分,避免呼吸道干燥及被液粘稠。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少量多餐,同时限制钠盐的摄入,宜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3.5 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和自我护理以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生活要有规律。深化健康教育内容,重视患者心理疏导教育工作[4]。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戒烟;②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5]。③避免过度紧张及疲劳,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④按医嘱用药、吸氧,定期复查。⑤教会病人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等,以改善呼吸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叮嘱其定期门诊复查,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诊。⑥加强营养;禁忌刺激性食物。

3 讨论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早期记忆力和判断力明显下降,护理过程中应有专人护理。合并消化道出血为晚期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迅速建立通畅的气道,防止缺氧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时吸净患者的痰液和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因吸痰可导致咳嗽反射,产生低氧血症,因此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S。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2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及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后,使患者树立了对生活及治疗的信心,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了临床疗效及好转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1.

[2]姜淑霞,王凤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142

[3]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