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生态修复的定义精选(九篇)

生态修复的定义

第1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口腔修复;综合治疗;美容

口腔修复是口腔疾病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重要的口腔治疗环节,对整个治疗过程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笔者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患者常见的口腔修复情况,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探讨了口腔修复各环节的综合治疗方案,为口腔修复在治疗水平和美学修复水平的综合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口腔修复的治疗护理

患者牙体缺损和牙列缺失需要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口腔修复前应根据患者口腔实际状况及相关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口腔修复治疗的实际经验探讨口腔修复治疗的综合方案。

1.1 修复前口腔处理工作 经过口腔环境的全面检查和诊断后,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口腔进行修复前处理工作,首先应去除患者口腔内的不良修复体。将患者口腔中对口腔组织有负面影响、丧失原有功能且无法进行整改的修复体去除1。

拔出无法保留的牙齿。天然牙及经根管治疗的牙根利于义齿的稳固和支持,并能防止牙槽骨的吸收,另外牙周膜具有良好的本体感受和生理辨别能力,能传输受力信号和辨别食物体积大小、方向,但对于以下情况需要拔除:牙槽骨吸收达到根长2/3以上,牙松动达3度;残根、残冠大面积缺损达龈下,无法利用牙冠延长术或正畸牵引等获得生物学宽度要求;残根、残冠缺损虽位于龈上或齐龈,但牙根短,无法利用桩核修复或无法用于覆盖基牙;严重干扰修复进行的错位牙、移位倾斜牙、阻生牙;位于正常曲线或颌弓之外的牙齿,影响到颞下颌关节运动,对修复无帮助并且有妨碍,且影响咀嚼功能;对于个别孤立牙的去留应根据孤立牙的牙体、牙周健康情况,牙冠的形态、位置、部位、慎重地予以考虑2。

修复前牙周治疗。修复前对牙周进行清洁治疗、系统治疗、手术治疗。牙齿清洁是清除牙齿的牙结石及牙菌斑;对于牙周炎患者应进行牙周的系统治疗;对于外伤或龋齿等导致的患牙边缘位于龈下很深要求暴露边缘或者重新建立生物学宽度的情况需要进行牙冠延长术;对于露龈笑、牙龈线不协调等要求进行美观修复时需要进行牙龈美学手术。

龋齿患者根据其牙髓状况针对性进行根管治疗和充填治疗。患者口腔黏膜组织存在炎症、溃疡等问题的,应进行修复前治疗,义齿性口齿眼患者应彻底停戴旧义齿,并消除患者炎症。

调磨患者长牙、不均匀磨耗牙尖、边缘嵴和创伤性咬合。

1.2 修复前外科处理 修复前进行合理的口腔外科处理,保证口腔软组织良好的形态结构是镶牙成功的关键。对患者口腔组织萎缩、增生及尖锐的骨尖、明显的骨突、骨嵴形成过大的组织倒凹,增生的软组织、松软黏膜组织等,进行外科处理。

1.3 口腔修复治疗 牙体缺损修复治疗:牙体缺损一般采用充填方式进行治疗,对于牙体缺损严重的患者应进一步采取嵌体、全冠等修复治疗。

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可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采取固定义齿、种植义齿、覆盖义齿治疗。对于全部牙齿缺失患者,可先后进行下颌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种植体支持的固定义齿、普通总义齿治疗,上颌采取普通总义齿、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固定义齿治疗。

1.4 修复治疗整体计划 口腔修复和护理的整个过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和有序衔接,包括修复前的准备、修复需要的条件、修复体的类型、修复的预后等:

首先应明确患者具体要求及治疗目的。对患者治疗要求和目的进行合理性分析,严格根据口腔修复和护理原则进行分析,对治疗要求不合理的患者耐心说服;采集患者病史及临床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析,尽量选择符合患者状况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之后,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针对患者口腔状况及可以采取的修复方式、各种修复方式的实际状况、进行口腔修复之前及之后的工作、可能发生的意外、修复费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

确定并告知患者修复治疗中使用的修复材料类型、治疗过程、就诊次数及相关要求,让患者对整个修复治疗过程有详细的了解,为实际修复治疗中患者和医生的良好配合打下基础。

2 口腔修复美容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口腔修复治疗中的美学要求也不断提高,口腔修复治疗应在医患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兼顾口腔形态生物力学原则和形态美、社会美原则,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口腔美学修复。

2.1 口腔保健 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需要进行口腔保健,常见的口腔保健采用超声波洁牙。用洁治器械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泽并磨光牙面,以延迟菌斑和牙石的再沉积。但因龈上牙石常常与浅的龈下牙石相连,口腔保健过程应同时去除龈沟内,即约是龈缘下3mm内的牙石,对再深层的龈下牙石,则需以后做龈下刮治3。

2.2 口腔美容手术 常用的牙齿矫正手段是“正畸治疗”,治疗中应正确移动牙齿,用力均匀,保证牙骨及软组织不受影响。

洁牙是一种很好的牙齿保健手段,亦是治疗牙周病的首要措施,通过定期的洁牙,不但可以彻底清除牙齿上的菌斑和结石,令牙周组织保持健康,防治牙周病,而且,洁牙时容易发现细小的不易觉察的牙病,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4。

进行牙齿美白,将化学氧化性漂白药物放在牙齿表面或内部,与牙齿发生化学反应使牙齿本身的颜色变白,或用物体粘附在牙齿表面遮盖牙齿本色,使患者口腔更美观。

总之,口腔修复是口腔医学和医学美学相结合的治疗过程,不仅通过专业的口腔修复诊治技术修复和增进患者口腔健康,还注重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体验,维护患者口腔健美,口腔修复治疗应在医患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兼顾口腔形态生物力学原则和形态美、社会美原则,制定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提升治疗水平的同时,带给患者更好的口腔修复体验。

参考文献

[1] 万新明.美容牙医学在口腔修复门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52.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4.048.

[2] 任琼芬.口腔修复医师应具备的美学知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1):262.

第2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1.1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生态恢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德、美、英、澳等国家对矿山开采扰动受损土地进行恢复和利用,逐渐形成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农业、林业、建筑、自然复垦等,实际仍是土壤环境修复的范畴。70年代后,受生态工程学术思想的影响,从土壤环境修复和生产力恢复层面上升到了生态系统恢复层面,基本内涵就是在人为辅助控制下,利用生态系统演替和自我恢复能力,使被扰动和损害的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和野生动物等)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1975年,“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在美国佛吉尼亚工学院召开,此后英美等国创刊恢复生态学的杂志,生态恢复被列为当时最受重视的生态学概念之一。

1987年,Jordan发表《生态恢复学》专著,1993年,Bradsh做更详尽的研究,生态恢复学成为生态学一个分支学科。在其指导下,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国外恢复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目前多集中在大型矿区、大型建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这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比较接近。

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3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摘要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文章编号-(

  

)--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第4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牙槽嵴低平;全口义齿修复;临床体会

全口义齿修复对于牙齿大范围缺失的老年人是一项比较常规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老年人缺牙过久、曾经患过牙周病、不良义齿或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牙槽嵴出现严重吸收,导致牙槽嵴低平,全口义齿稳定和固定面临巨大的障碍。同时牙槽嵴低平使得其表面的粘膜比较薄,容易产生压痛,固定效果不好,咬合不佳,不能进行正常的咀嚼。因此寻找适当的策略对牙槽嵴低平的患者进行全口义齿修复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于牙槽嵴低平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全口义齿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进行全口义齿修复的牙槽嵴低平的患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8-75岁,平均(64.3±6.8)岁,缺牙时间3-15年,平均(7.8±5.6)年,上下颌咬合时上下颌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其中15例是首次进行义齿修复,14例是有过义齿携带经历由于咀嚼不良要求修复,10例由于稳定性原因要求修复,9例由于咬合时压痛要求重新制作义齿。所有患者都神志清楚,能够配合口腔医师的操作,能定期接受回访。

1.2纳入标准患者上下颌均没有牙齿,牙槽嵴显著低平,可见的牙槽嵴1/2区域高度小于3mm,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口腔系统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和配合随访。

1.3治疗方法①正确评估患者的口腔状况,牙槽嵴的吸收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②采用二次印模法制模,针对患者的能进行咀嚼的功能状态下的牙槽嵴及周围软组织的状态,制作合适的模型;③确定和校对正确的颌位关系,常规测量出息止颌位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减去息止颌间隙3-5mm,确定垂直距离,确定颌位关系后,上下列牙合堤的高度之和与患者颌间距离相等[1];④根据患者的情况排牙,要求上下牙能进行有效的接触,并且具有合适曲线,同时把握好人工牙与牙槽嵴的关系,前牙排成浅覆合、浅覆盖,后牙根据牙槽嵴倾斜方向调整后牙倾斜度,使颌力尽可能以垂直方向传向牙槽嵴,减少义齿在功能状态下的义齿翘动[2];⑤进行基托的固定、延伸,尽量制成有利于肌肉扶持固位的凹面外形,然后试戴、打蜡等常规处理。

2结果

48例患者使用全口义齿修复1年后,对其进行随访,43例患者固定良好,能够正常咬合和咀嚼,满意度90%,5例患者咬合不良,咀嚼时疼痛,给予重新修复矫正后,患者咀嚼压痛消失,患者满意。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牙齿脱落之后都要求进行义齿修复以保证正常的人咀嚼功能,但是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牙齿脱落后牙槽嵴吸收明显,而且很多老年人失牙过久、牙周病、不良义齿的携带史等都使得老年人的牙槽嵴过度低平,是临床上义齿的固定面临的难题,因此针对于老年人牙槽嵴低平的现状,寻求合适的治疗策略对于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牙槽嵴低平的老年人成功制作义齿的关键在取得正确的印模,其准确程度与义齿的固定和稳固关系密切,应用二次印模法,获取功能状态下牙槽嵴和周围组织的状态,充分考虑舌系带和唇颊系带的位置,适当的延伸基托使义齿与口腔粘膜充分接触,得到良好的固定;由于牙列缺失过久,下颌牙槽嵴过度低平,舌体增大,戴上假牙后,有舌体受限的感觉,可以通过对基托的适当的磨光和给予合适的曲度,使得唇颊与舌体的肌肉可以参与义齿的固定,从而增加义齿的稳定性;排牙时要争取做到当上下颌义齿接触时,在前磨牙区产生一种使上颌义齿向后,下颌义齿向下向前的力,保证下颌义齿的稳定[3]。在本研究中,对我院口腔科收治的48例牙槽嵴低平的老年人进行全口义齿的修复,采用二次印模法,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义齿制作,修复后1年进行随访,43例患者固定良好,能够正常咬合和咀嚼,满意度90%,5例患者咬合不良,咀嚼时疼痛,给予重新修复矫正后,患者咀嚼压痛消失,患者满意。

总之,对于全口腔义齿修复的患者关键在于义齿的固定,尤其对于牙槽嵴低平的患者,制作义齿会面临很多困难,因此这要求口腔科医生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给老年患者制备固定良好、咀嚼有效的全口义齿,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雪晶,蒋文勇.牙槽嵴低平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25.

第5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牙槽外科 软组织瓣转移 活动义齿

【中图分类号】55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31-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dibular denture repair of alveolar ridge crest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transfer of mucosal flap in dental restoration. Methods: 15 patients with denture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alveolar ridge crest smooth operation and soft tissue flap. After the repair of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hewing ability. Results: among the 15 case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3.3% to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Conclusion: the acute alveolar ridge crest and the attached gingiva of the patients lack of alveolar surgery operation, do trimming alveolar crest before restoration, transfer and mucosa can obtai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mprove the denture bearing capacity.

【keyword】alveolar surgical soft tissue flap removable denture

在全口义齿以及游离瑞缺失的活动义齿修复中,常常遇到因缺牙时间久未及时进行修复而导致的牙槽骨明显吸收,行成刃状牙槽嵴顶的现象。以及表面覆盖的固定龈变薄,甚至消失。特别是严重牙周疾病导致失牙的患者,以及外伤造成骨部分缺失的患者。刃状牙槽嵴顶的现象更为突出,同时表面软组织也相应变薄。我们在临床中积累了15例患者进行牙槽外科的修整,加软组织瓣的移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 收集2010-2013年在我院修复科进行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在60~75岁,其中8例曾经做过活动义齿修,效果不满意。其余7例未做过义齿修复,其中有5例为全口缺失,其余均为下颌游离端缺失。临床检查结合曲面断层片显示下颌牙槽骨吸收明显,顶端尖锐,附着龈变薄甚至消失以游离龈为主。

1.2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检查,确定均由尖锐牙槽嵴顶及软组织缺损导致修复效果不佳。手术中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对15例患者均进行了牙槽嵴顶的平整手术,其中8例进行牙槽嵴顶粘膜瓣转移术,7例经平整后感觉粘膜厚度满意未做转移。

1.2.1 牙槽顶修整术

牙龈翻瓣后对牙槽嵴顶呈刃状部分,用球钻打磨平整尖锐的骨嵴及骨刺,使之形成一延续的平台,顶部形成3~5mm的宽度不等,由前向后逐渐加宽,修整面至第二磨牙处即可,边缘呈圆钝状。

1.2.2 软组织转移。

对8例附着银缺失患者行组织瓣的转移。手术步骤:在平整骨面后,切口两侧的粘膜去除各3mm左右,从腭部尖牙至第二磨牙之间取5×15mm的软组织,盖于修整处,固定缝合。剩余部分病例,因有部分附着龈以及一定厚度的软组织,加之去骨后,剩余部分软组织厚度增加,未做转移瓣的手术。

2 结果

手术后,牙槽嵴顶的评价。经术后3个月复诊牙槽顶形整,外观明显改善,软组织的厚度明显增加。X线片显示牙槽骨顶修整后,骨面延续性很好,未见有异常吸收现象,可进行常规的活动义齿修复。

2.1 评价标准

良好:牙槽嵴顶平面一致延续,软组织厚度增加,形态自然,色泽正常,与邻牙一致。病人对义齿修复后,功能明显增加,效果满意。

有效:牙槽嵴顶修整后平面一致,宽度比较满意,软组织厚度尚可,病人对修复后认可。

无效:牙槽嵴顶部修整不一致,有凹凸处,软组织部分变薄,病人对效果不满意。

2.2临床效果:

术后1周复诊,观察所有患者软组织反应,有2例瓣移植患者伤口处有红肿现象,经重新清创,换药后,切口处红肿症状后退,患者整体牙槽嵴顶形态良好术后恢复较好。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13例病例一期愈合,转移软组织瓣与牙槽嵴及周围软组织结合牢固,牙槽嵴顶光滑,无突起,凹陷,X线检查,牙槽骨顶平整面延续,无缺损等。1例牙槽骨有部分凹陷,软组织有部分缺损变薄现象。15例中良好14例,占93.3% ,无效的,6.7%,总有效率,93.3%。

3 讨论:

3.1影响拨牙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牙槽骨既是支持天然牙列行使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础,也是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牙槽骨是全身变化最活跃的骨组织,天然牙缺失后,剩余牙槽嵴呈不可逆的、持续性吸收。骨吸收的结果导致牙槽嵴缺损及形态的异常,失去了支持义齿的理想形态,从而不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1983年Seibert将缺牙牙槽嵴按缺损程度分为3类:Ⅰ类:牙槽嵴高度正常,颊舌侧骨缺失;Ⅱ类:牙槽嵴宽度正常,垂直高度减低;Ⅲ类:牙槽嵴在水平向和垂直向骨同时缺失。牙槽嵴缺损不利于义齿的固位和美学修复,并使患者的修复适应症受限。

3.2牙槽嵴植骨术的常用材料有自体骨和人工骨两种。自体骨包括髂骨、肋骨和软骨等。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改建及重建功能,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有学者认为自体松质骨移植效果优于皮质骨。目前认为皮质骨具有强的骨诱导作用,成骨快,骨吸收率较低,可以将骨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供骨选择。也有学者研究证明自体骨移植后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具有优良的生理相容性,植入体内不会产生异物反应和其它不良使用。该材料植人后还可以同骨组织直接结合,并通过其骨引导作用和骨组织形成一个整体,而且,由于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的非降解性,还可防止其周围骨组织的吸收,保持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但人工骨材料成形性较差,易发生移位,HA颗粒容易随患者进食、语言、咀嚼时移位和溢出。因此有学者采用人工骨+自体骨移植,综合两者的优点,以获得更佳疗效。

第6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摘要】 目的 研究腭皱在全口义齿修复后语音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Minispeech lab测量40例全牙列缺失病人在全口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及初戴后1、2、4、8周时/j/、/q/、/x/的第二共振峰(F2)值和带宽(B2)值。结果 无腭皱组从初戴后2周开始,/j/、/q/、/x/的F2值与之前相比明显升高(F=4.32~6.29,q=2.95~4.48,P

【关键词】 义齿,全口;腭皱;言语声学;语音质量

语音功能也是口腔生理功能之一,口腔中的修复体的范围、厚度、形态直接影响病人的语音功能[1]。语音是评价牙列缺失病人全口义齿修复后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全口义齿在恢复病人的咀嚼功能的同时,也必须尽快恢复病人的语音功能。早期对全口义齿修复后语音的研究多采用主观评价方法,缺乏客观定量的分析。本实验采用Minispeech lab桌上语音工作室分析全口义齿修复后辅音的声学特征,旨在探讨腭皱在全口义齿修复后语音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制作义齿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选择我院口腔修复科拟行全口义齿修复的病人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为45~75岁。入选标准:病人无全口义齿修复史,有一定文化程度,能讲普通话且无明显方言,无听力障碍(≤20 dB),未接受过语音治疗训练。按照义齿的形态将实验对象分为无腭皱组和腭皱组,每组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1.25、60.37岁。

1.2 实验设备

录音室(符合国际声学会标准),Minispeech lab桌上语音工作室(南开大学研制)。

1.3 实验方法

全口义齿的金属部分采用钴铬合金,基托范围、基托形态、牙齿的位置和角度、垂直距离均按常规制作。无腭皱组义齿腭前区平滑,腭皱组义齿腭前区形态与病人本人腭皱形态相同,厚度均为0.5 mm。

在录音室内,让病人平坐,距话筒5 cm,语速适中,语调稳定,音量适中,由病人朗读一段文章(其中包含“几个、去掉、小偷”三个常用词语),直接将其用Minispeech lab 录入软件中保存,设置采样频率为11 025 Hz,增益为2。三个常用词语包含被检音/j/、/q/、/x/。在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及初戴后1周、2周、4周、8周各测试一次,分析被检音的第二共振峰(F2)值和带宽(B2)值。

1.4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用±s表示,采用SPSS 11.0和PPMS 1.5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无腭皱组从初戴后2周开始,/j/、/q/、/x/的F2值与之前相比明显升高(F=4.32~6.29,q=2.95~4.48,P

表1 无腭皱组初戴前、后不同时期/j/、/q/、/x/的F2值和B2值(略)

表2 腭皱组初戴前、后不同时期/j/、/q/、/x/的F2值和B2值(略)

3 讨论

Minispeech lab是一种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它在语图仪的基础上,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具有语音信号的获取、分析、编辑、回放等功能,可以精确地测量共振峰的参数,是目前语音研究中使用的最先进的设备之一。

全口义齿修复后,病人的语音功能恢复程度各不相同[3]。影响语音恢复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研究腭皱因素。就辅音而言,按照发音方法的阻碍方式,/j/为不送气清塞擦音,/q/为送气清塞擦音,/x/为送气清擦音。按照发音部位分类,/j/、/q/、/x/为舌面前音[4,5]。正常人发辅音时(鼻音除外),软腭上升,腭咽闭合阻塞鼻腔通道,舌的不同部位在口腔中形成不同的阻碍,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6]。在发/j/、/q/、/x/这几个音时,舌面与义齿接触,而接触位置的前后及接触面积的大小直接对语音构成影响,目前被认为是口腔全口义齿修复后最易伴发的异常语音[7]。本文选取上述几个敏感音作为测试指标,对于全口义齿修复后语音异常的测定具有代表性意义。 转贴于

共振峰本义是指声腔的共鸣频率,因此广义而论,它既适用于元音,也适用于辅音[8]。其中,前3个共振峰F1、F2、F3最具代表性,F1与开口度呈正比;F2与舌位前后密切相关,舌越靠后,频率越低,F2也与圆唇有关,唇越圆,F2越低;F3与卷舌动作有关[9]。与全口义齿修复后的语音最为相关的是F2。本文选取F2作为测量指标。

带宽又称半功率带宽,以共振峰颠值以下3 dB处的宽度来定义。带宽与振幅呈反比,带宽越大,相应的振幅越小,则共振峰的能量也就越小。本文选取第二共振峰B2作为测量指标。

舌在形成语音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舌的动作会影响喉腔的动作,会影响喉腔和咽腔的形状,当改变舌的位置时,喉腔和咽腔的形状有时也随着发生变化,影响到声带的共振[1]。由于绝大多数病人舌的代偿和适应能力强,且下颌基托对口腔容积的改变影响较小,而发音时舌与上颌接触的频率较高,上颌基托成为影响发音的主要结构[12]。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无腭皱组病人需要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其语音才能得到改善,而腭皱组病人在初戴1周后已经恢复上述敏感音的语音功能,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复制了病人原有的腭皱形态,有利于发音时舌的准确定位,从而使病人较早地恢复了语音功能;而前者没有腭皱,初戴义齿后,舌失去定位的标志,但经过较长的时间(2周)后,病人慢慢适应了义齿,并通过听觉反馈机制,逐渐找回发音时舌的相对位置,语音功能得到改善。

总之,本实验证明,腭皱有利于金属基托全口义齿修复后病人语音恢复,应尽量制作带有病人自身腭皱形态的金属基托全口义齿作为修复体。

【参考文献】

[1]张富强. 口腔修复基础与临床[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42147.

[2]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3]PETROVIC A. Speed sound distrotion caused by changes in complete denture morphology[J]. J Oral Rehabilitation, 1985,12:69.

[4]郑麟蕃,张震康,俞光岩. 实用口腔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74.

[5]赵世开. 现代语音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3:29.

[6]李宁毅,倪明,樊功为,等. 腭裂病人的不良发音习惯和正音训练[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36(1):7778.

[7]李隽,张富强,陈阳,等.全口义齿修复后辅音第二共振峰的变化[J]. 口腔医学, 2006,26(3):171172.

[8]吴宗济,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7.

第7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固定义齿 食物嵌塞 修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2

食物嵌塞是临床上固定义齿修复后常见的一种问题,最初会引起患者胀痛不适感,继而会导致牙龈脓肿、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邻面龋、根面龋和口腔异味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食物嵌塞也是导致固定义齿修复失败的原因之一。对临床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食物嵌塞的67例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根据其原因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固定义齿修复后出现食物嵌塞患者67例,男41例,女26例。临床检查可见龈炎症,严重的已出现龈脓肿,其中有15例患者已出现龈退缩,3例出现牙周袋,X线片现显示已出现垂直型骨吸收。嵌塞类型为垂直型食物嵌塞51例(761%),水平型食物嵌塞5例(75%),混合型食物嵌塞11例(164%)。

诊断标准:以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有无食物滞留或者嵌入在修复体和天然牙的邻接面为评定标准[1]。

原因分析:修复体与邻牙接触不良43例,包括接触点过松或接触点位置不正确,是食物嵌塞的主要原因642%;修复体轴面及牙颌面外形不良5例(75%);修复体牙颌平面与邻牙不一致2例(29%);基牙或邻牙松动7例(105%);修复体有悬突或龈边缘不密合3例(45%);对颌牙有充填式牙尖7例(104%)。

处理方法:对于上述各种造成食物嵌塞的原因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接触不良采取义齿拆除重做,外形不良的义齿和对颌充填式牙尖首选调颌,松动基牙或邻牙选择联冠,3度松动的患牙予以拔除。

结 果

临床效果评价分经常嵌塞,偶尔嵌塞(进食多纤维食物时嵌塞)和解除嵌塞3种情况,偶尔嵌塞与解除嵌塞认为处理有效,经常嵌塞为处理失败[2]。67例固定义齿修复后食物嵌塞病例经不同方法临床处理后1年时间,观察随访结果,解除嵌塞52例(776%),偶尔嵌塞9例(134%),仍然经常嵌塞6例(90%),有效率91%。

讨 论

食物嵌塞可分为3种类型:①垂直型嵌塞:是指在行使咀嚼功能时,食物被咬合压力有颌力推压进入牙间隙,此种类型临床上最多见。②水平型嵌塞:由于牙间的萎缩和支持组织高度的降低,使邻间隙增大,在进食时唇颊和舌的运动可将食物压入牙间隙。③混合型食物嵌塞:同时受到颌向的咬合压力和唇颊舌肌水平向的压力。

通过上述67例食物嵌塞的原因分析可知,临床上固定义齿修复后食物嵌塞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接触不良:食物嵌塞的主要原因642%。临床上造成义齿与邻牙之间接触不良常见于以下情况:医生在制备牙体时伤及邻牙邻面,以致义齿修复后难以形成良好的接触关系;技师在制作义齿的过程中未注意邻接关系的恢复,导致接触点过松或接触位置不正确。作为临床医师和技师应首先明确天然牙的正确接触区位置:前牙接触区均在前1/3,前磨牙近远中面接触面及第一磨牙近中面接触区均在近牙颌缘偏颊侧,第一磨牙远中面接触区、第二磨牙近远中面接触区及第三磨牙近中接触区均在近颌缘中1/3处,接触区形态均为椭圆形。前牙接触区切龈径大于唇舌径;后牙接触区颌龈径小于颊舌径[3]。此外,当两牙间隙较小(01~03mm)时,较易造成食物嵌塞;而当通过加深加宽邻间沟,使牙间隙扩大(>03mm),反而可消除单食物嵌塞,这可能是由于牙间隙扩大,食物残渣在咀嚼和漱口时易清除有关[4]。②修复体形态不正常:颌面或轴面外形过平,修复体与邻牙边缘嵴高度不一致。③基牙或邻牙有严重牙周病,包括牙龈萎缩,牙伸长,牙松动。④对颌牙充填式牙尖,邻牙邻面有龋坏等。

针对具体原因引起的食物嵌塞可做相应的处理:①接触点恢复不良者可采用将修复体取下重做或修改。②对修复体形态不正常可采取口内调颌、磨改或拆除重做。③有牙周病者应在修复前做牙周治疗,并建议患者做联冠修复,重度松动应先拔牙。④制备基牙的同时,调整对颌过长、过尖的牙尖,龋坏邻牙做充填治疗。

食物嵌塞是临床上固定义齿修复后常见的一个现象,也是导致固定义齿镶复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甚至丧失义齿镶复的信心。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考虑造成食物嵌塞的各种可能因素:首先选好固定义齿修复的适应证,对有严重牙周病,牙松动、牙伸长不能勉强镶复;制备基牙时,应严格按照基牙预备的要求制备,同时调整对颌牙尖,充填邻牙龋坏,并注意保护邻牙邻面不损伤,从而维护修复体与邻牙之间的邻接关系;必要时,与牙科技师做好沟通,确保义齿形态正确,避免食物嵌塞的发生。如果能综合考虑到各种导致食物嵌塞的因素,并尽可能地避免这些因素,就能将食物嵌塞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 徐君伍.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97.

2 胡海波.后牙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2):101-102.

第8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孟子; 新儒学; 生态美学

 

abstrac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ncius's conception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du weiming intended to continue xu fuguan's investigation in his “chinese spirit of art” to exploit the concer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hence introducing a new subject and means of aesthetic study, that is, ecological aesthetics. du's new understanding deserves a close concern from scholar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key words: moncius;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coincidence; art of hear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日渐成为“显学”。它作为中国较早地进行中西、古今文化融会思考的学派,不仅其价值得到肯定,更成为如今学者探索如何建构中国本土的现代文论、美学、哲学等的典型个案。新儒家学者以儒统庄,以儒统佛,以儒家精神会通西方思想,完成传统文论、美学、哲学某种程度的转型,形成不同于其他学者、学派的阐释。就在这种阐释的重建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当下美学界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三代新儒家学者已经自然而且必然地完成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最早体现在熊十力先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自然活力论,还有梁漱溟强调以调和折中的态度对待自然。再就是后来,台湾、香港、大陆的三位领衔的新儒学思想家钱穆、唐君毅和冯友兰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说,儒家传统为全人类做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注: 参见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这一结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发现,但从他们对于此观念所作的阐释来看,这种发现也不是在复述传统的智慧。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在回归那个他们钟爱的传统,也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来重新理解这个传统。如果说新儒学的生态转向在一开始还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到了杜维明这里,则已完全成为一面明确的旗帜。他接着第一、二代新儒学往下讲,不仅完成了所谓“生态转向”,并且还将这一转向带进对中国美学的全新思考。

一、 中国艺术精神里的人格修养

在现代新儒家三代学者中,第二代台港新儒家的徐复观对艺术和美学探讨较多,并且有着自己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和历史上,《庄子》集中体现了审美主体性在中国的诞生,而儒家思想中所确立起来的道德主体性,同样充满着深刻的美学内容。徐氏主要探讨了庄子与孔子的美学思想,但却很少提及孟子。杜维明先生正是看到了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特撰文接着徐复观往下讲,为《中国艺术精神》补充了一个“续篇”。

杜维明先生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一文中集中考察孟子的修身观念是如何同中国艺术理论相关联的。他开篇即说道:“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儒家和道家都确信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与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去完善道德和精神的品格的陈旧观点恰恰相反。它提出了一条解答艺术本身是什么,而不是解答艺术的功能应当是什么的思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仅成了需要把握的技巧,而且成了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1]280他正是顺着徐先生的这一思路去进一步阐发孟子的修身观念的。

欲了解杜维明的美学思考,先应明确徐复观是如何阐释“修养”与中国美学的关系的。徐复观所说的“修养”,乃是一种“人格修养”,是指“意识地,以某种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2]362。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反省,迫近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纯化,转而又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徐氏认为,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

徐复观强调,人格修养常落实于生活之上,并不一定发而为文章,甚至也不能直接发而为文章。因为就创作动机来说,人格修养并不能直接形成创作的动机;就创作的能力来讲,在人格修养外还另有工夫。同时文学与艺术创作,并非一定有待于人格修养。但人格修养所及于创作时的影响,不像一般所谓思想影响,常是片断的、缘机而发的,它是全面的、由根而发的影响。而当文学艺术修养深厚而趋于成熟时,也便进而为人格修养。另外,作品的价值与人格修养有密切关系。徐复观指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修养。中国较西方,早一千六百年左右,把握到作品与人的不可分的关系,则由提高作品的要求进而提高人自身的要求,因之提出人格修养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的重大意义,乃系自然的发展。”[2]363一言以蔽之,人格修养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上有其自然的结合,具有共生性。儒道两家所成就的人格修养,不止于文学艺术的根基,但也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一旦发而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因素,便对中国艺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主导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为境界的根本,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卷10。因此,徐复观在对传统艺术活动的考察中所发现的人格修养与艺术的这种微妙的关联,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所在。

综观中国古典美学,自孔子始,审美一直与修养有着根本的联系。中国美学讲境界,艺术以境界为最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4](不惟词如此,中国其他艺术皆如此)而修养的归宿即是境界。由修养而达境界,此一境界,既是人生境界,亦是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人那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何以相通?在现代人的生存境域中,世俗的人生何以成为审美的人生?杜维明先生有进一步的挖掘。

二、 孟子修身观念的生态美学精神

徐复观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必须从修养的工夫透进,方能得其三昧。杜维明显然认同这一结论,因而才顺着这种美学研究的方向,去挖掘孟子修身观念中所蕴涵的现代美学精神。那么,杜维明进一步阐发“修身”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修身”的,他对“修身”作了怎样的引申,引申的意图何在呢?

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与道家美学所不同的,或是作为道家美学之补充的儒家美学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想尽量开发这两种传统学说所共有的象征符号资源。他明确指出:“把徐先生的分析推进一步,我认为,把修身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比起人们试图系统地将传统分梳为道家和儒家来说,也许出现得更早些”,[1]296“儒家强调的人文主义,也许初看起来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相冲突。但是,按照他们对自我修养的共同关注,我们不能说儒家坚持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与道家追求个人自由不相容。道家批评儒家的礼仪,儒家批评道家的避世,都体现一种对话式的交互作用,它反映出两家之间存在着更深沉的一致”[1]198。可见,杜维明并不是要论证孟子同中国美学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而是要借孟子思想生发出中国美学整体的特性。再者,他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诠释的重建去发现隐含在孟子思想里的艺术理论,进而指出某种衔接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杜维明所用的“修身”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对于人的形体而言。修身的内容实则比形体的转化要丰富得多。“身”只是一个含意有限的形象说法,非英文“body"可以代替,它其实象征了整个自我,乃儒家文化中极其丰富和庄严的符号。所谓修身,即修己,包含了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比之徐复观所说的“人格修养”,“修身”有着更为广阔的涵义。“人格修养”容易被人们作为纯粹的道德操练来理解。自孔孟以降,后世的一些儒者确有此一倾向。事实是,人们一直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手段”与“目的”的用语来描述艺术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表述却模糊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人格修养扩展为杜维明所说的“修身”来理解,那么它与中国艺术的特殊关联就会变得更加明朗,甚至可以说,“修身”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艺术也由此可以理解为“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这是传统中国所特有的一种“大艺术观”。

孟子的修身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深意:一方面,“大体”与“小体”的和谐发展。在孟子看来,心为“大体”,身体只是“小体”。修身就是要使“大体”而不只是“小体”得到发展。一个向学生传授六艺的儒学大师,必定要认识到六艺既是需要操习的动作,又是应从精神上去掌握的科目。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转化过程中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的身、心结构中,存在着将自我发展为与天地合一的真正潜能。修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大体”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5]《孟子·尽心上》,但它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本真的人性。修身就是要将本真的人性显发出来,而美的实现则需要这种修身的工夫。所以,儒家的修身方法不仅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美学的意义。古人通过修身所实现的人生境界,自然就有审美境界的生成。

进一步引申,修身所体现出的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学精神。生态美学本是一个现代范畴。在21世纪初的中国美学界,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论的就是这个范畴。它作为美学的一种新理论或者方法,更多地凸显出传统与现代衔接和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强调修身体现生态美学精神,其实就是对修身作一种新的现代的理解和转换。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提倡绿色的人生,审美的人生。而孟子的修身观念则明确表示,人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才能与天地合流。生态美学强调整体性,而孟子在关注整体性的同时,还看到了“整体”中的“根本”,那就是人自身的生态和谐。事实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确实依赖于人本身对待外物的态度和方式,此一态度和方式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和精神境界。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是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导向生态平衡,也直指审美的和谐人生。它作为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不仅是孟子所倡导的,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用现代话语来解读中国传统之“修身”理念,其实它就是“精神生态”。由此,它将给予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三、 杜维明给予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在孟子那里,与修身一样,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将修身作为理解美的观念的参照点,因而“美”很难成为一个完全客观化的静态范畴,它与善、与真一样,都是人不断成长中出现的品质,它们作为一种激励人心的鹄的而存在。“充实之谓美”。“当美塑造着我们的充实感时,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原则,而是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自我,和所感知的实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在事物当中看到了美。在描述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形体转向内在的生命力,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精神境界”。[1]297修身包含着主体的自我转化,而这种自我转化无论在美的创造或欣赏中,都是美的真正基础。在主体的自我转化这一环节上,杜维明拈出两个重要概念:“相遇”和“听的艺术”。这更加表明他在有意识地以生态美学的眼光来解读和发现古典。

相遇。杜维明说:“我们欣赏的对象可能是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座大山或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使我们觉得它们并不是毫无生气的对象,而是一种和我们活生生的相遇。确切地说,是一种‘神会’”。[1]297杜维明用“相遇”来指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表征古典美学里物我的神会,正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美学里并没有主客二分,古人不会把自己的人格强加于外在世界,《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并不是一种人类中心论,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旨在表明人的自我转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态度的转变,而人的自我实现则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正像徐复观先生所说的:欲“成己”必需“成物”,而不是“宰物”、“役物”。

20世纪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二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所谓“我—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当作使用对象,当作与我相对立的客体的态度;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做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此时,在者于我不复为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注: 参见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21页。]人置身于二重世界中,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筑居于“它”之世界,但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对“你”的炽热渴念又使人意欲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6]布伯的学说直接针对西方思想史上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他的目的在于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以及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但他对人生态度的两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态美学批评现代人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痛斥他们将“我—它”关系加以绝对化和极端化,着眼于“我—你”关系的和谐建构和扩展,因为只有后者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无间,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如果我们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为主要的三种形态:认知的、实践的和审美的,那么大家就会发现,前两者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布伯所称的“我—它”关系,而审美所呈现的则应该是“我—你”关系。我与你相遇,“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无须有待于他物,我当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生命和本真人性来接近“你”。最终“我”与“你”都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这便是杜维明先生所说的“神会”,亦是孟子修身观念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与“你”的相遇,是审美的相遇,亦是生态精神的呈现。正如杜维明先生在《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心“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既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也不是主体强加于客体,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我融入扩展着的实有”。[1]235“我”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渐渐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你”的体内,以“你”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逍遥游于“我—你”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即是审美化境,是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发现的生态特征。物我合一的境界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杜维明还指出,对于人与自然的这种互通性和亲切性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返回自然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记忆,而且也包括‘绝学’和遗忘。我们能参与自然界生命力内部共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转化"。[1]236这种观点与徐复观先生对“心斋”的修养工夫的解释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以修养为基础和工夫的“相遇”美学,此一“相遇”,则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精神。

听的艺术。艺术感动并影响着我们,古人们相信,它来自人与天地万物共有的灵感之源。讲到听的艺术,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音乐。这当然是没错的。但除此之外,它在这里更蕴涵深一层的隐喻。“听”具有生态层面的重要意义。

听觉的感知作用在先秦儒学中占重要地位。杜维明相信:“如果我们将眼光盯着外部世界,那么,儒家之道是不可得见的;如果仅仅依靠视觉形象化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不能把握宇宙大化的微妙表现的。诚然,像舜这样的圣王,能够通过对自然之微妙征兆的探索来洞察宇宙活动的初几。但是,我们却是通过听的艺术,才学会参与天地万物之节律的。‘耳德’或‘听德’,使我们能够以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欣赏的、相互赞许的方式去领悟自然的过程。”[1]298生态美学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抛弃西方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发掘这种主体对待自然的审美的态度。因为此一审美的态度真正消融了主客二分,体现了物我的平等、和谐、共融。杜维明先生认为先秦儒家是经过身心的修养将自己开放给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通过拓展和深化自己的非判断性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将自己有限的视野投射到事物秩序上,才得以成为宇宙的共同创造者。

听的艺术除了可以表明态度以外,还联系着特殊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听的艺术”里所说的“听觉”,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听力,而是指人的感受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的,要理解音乐,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那么,要听懂自然,就必须具有亲和自然、体悟自然的能力。聆听与倾诉相对,自然之中自有天籁,天籁即是自然生命的倾诉。面对自然的私语,我们只能闭目倾听,用听来交流,用耳来感受。正如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一样,听的艺术正是这种无需言语的心灵默会。所以,庄子也用“听”来描述他的“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7]《庄子·人间世》。此乃庄子的修身之法。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的主体,而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不仅庄子重视“听”,孔子更是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实现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孟子才会选择音乐作为隐喻讨论孔子之圣性:“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5]《孟子·万章下》而代表人格发展至高峰的“圣”字之古体“圣”,即以耳为根。可以这样说,听,体现了生态学的关系原则,“听德”其实是中国艺术共有的特点,因而中国艺术是体现着生态精神的伟大艺术。

更进一步讲,“听”在古人那里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听者无言,无言与有言相对,因此也是表达方式之一种。无言甚至更胜于有言,只有无言才不会咄咄逼人,才会以欣赏的姿态和审美的眼睛“倾听”自然。有言则容易陷入主观,破坏物我的相融、天人的合一。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因为无言就是没有明确的语意,于是也就具有感受的无限可能性。有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艺术的限制,言是表达的媒介和形式,有媒介和形式便是有隔,便是有限,否则便是不隔,便是无限。

无言和听的艺术都是一致的,它们象征着精神的自由和无限,表达了“我”对“你”的尊重,体现了平等和共存。因此,“听”开启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关系原则,听的艺术则呈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

综上,我们通过对杜维明先生关于孟子思想的诠释的分析,可以较显明地看到杜先生通过诠释所要指出的美学研究方法。首先,正如徐复观对人格修养的关注一样,杜先生进一步整理、阐发了先秦儒学、特别是孟子的修身观念,并进而得出结论:从修身、修养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更容易触到中国艺术的本质,此处儒、道艺术精神之分则不显;再者,正如道家学说里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样,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同样开启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精神。修身这一观念本身所包含的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生态美学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状态。这足以表明,生态学的视野和方法必定为中国美学带来更大的言说空间。

在中国大陆学界,生态美学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然而众多生态美学的提倡者们却未曾注意到,杜维明这个海外学者早在90年代就已经提出将生态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来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杜氏观点进行整理和生发,一方面是想引起生态美学研究者们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m]∥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 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m]∥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9篇:生态修复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工矿遗址,景观规划,生态修复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对城市产业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城市进入逆工业化进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工矿遗址通常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重组复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矿遗址改造更新不仅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要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线,使得工业遗址地的改造更新,尤其是对其进行景观更新与生态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1]

一、 现状概况

遵义地区是我国已经查明的重要锰矿分布区,其中遵义市东南片区即新浦新区礼仪片区留存有较多工矿遗址,规划区域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东部,原长征镇与礼仪镇交界处,属于新浦新区礼仪片区。项目所在地是连接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老城区以及作为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的新园区之间的重要连接枢纽。

原锰矿采集区域以及采砂、挖石等小型私人工矿产业,均集中在项目南部。区域整体植被覆盖率中等,主要以北部和中部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以中小型乔冠为主。

二、 面临问题

规划场地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环境容量小,整体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业态选择受到限制;基地生态敏感度高,可建设区较少,开发建设受到较大的局限;基地内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修复比较困难。

随着城区的发展与建设,如何利用工矿所在区域进行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城市用地局限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迫切。[2]

三、 规划研究

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并修复生态空间,丰富城市"绿道"网络;合理利用工业遗址、传统村落及农业景观,塑造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性教育环境。以生态保育为基础,依托现有民居等人文环境,以及耕地、林地等自然环境,以更多的生态类活动项目,取代更多建设性活动项目,寻求一个城市生态与农业、农村区域转型发展新途径。

(一) 开发适宜性研究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场地自然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审视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坡度、地质采空区、雨水汇水以及现状植被状况,结合居民建设点、厂矿遗存点等问题,分析场地中地块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开发适宜性。

利用GIS叠加分析得到场地开发适宜性,使场地达到生态保育、有序开发、充分利用的状态。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区域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方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其中适宜开发区域0.83公顷;建设控制区域4.43公顷;生态禁建区域5.73公顷。

(二) 规划布局研究

以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为策略,以项目基底特点为规划依据,对现有路网进行线性整治和布局的规范性改造,同时规划新路网,加强项目内功能区通达与便捷性。以"一带、两区"为主要的发展结构:东西两侧生态保育区,生态景观游赏带。

四、 生态修复

为确保场地作为新浦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将场地内的生态敏感地块依据现有不同土地利用情况、生态敏感程度以及开发强度,将其按照生态目的分为生态保育型、复垦利用型、棕地修复型三类,并进行针对的保护、修复以及利用。

(一) 生态保育型

该类型主要依托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生态禁建区进行保护,该类用地植被长势较好、群落构成相对完整,主要作为遵义市老城区以及新浦新区的生态屏障进行保护。主要保护措施:禁止开发建设,整体保育,植被自然演替。

(二) 复垦利用型

场地内部分山体进行过工业开挖,致使覆土及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山体本身坡度相对平缓,且土层土质情况较好,依托这类用地进行土地整理以及复垦利用,改荒为田或改荒为园发展农、林类产业。主要保护措施:梯级整理,复垦开发。

(三) 棕地修复型

场地南部区域存在较大范围采空区,且内部留有部分工矿厂房遗址,依据其厂房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进行针对性工业遗址改造建设;依据其采空区矿区坑道分布情况以及现有植被破坏程度进行针对性棕地修复。

规划场地南部铜锣井留有数个锰矿遗址,具有独特历史。厂址红砖墙表面,色泽古朴,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及年代感。根据具体情况整修锰矿遗址,并将遗址按占地面积和集中程度进行针对性打造,结合周边产业项目,规划成为集文化、游赏为一体的园区。

五、 结论

工矿遗址是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留下的痕迹,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积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对工矿遗址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时,应通过对场地工矿遗址内建筑、植物、地形地貌已经周边区域功能定位等各景观要素的整合,达到可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构。修复生态,传承文化是解决城市问题、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常健铭.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