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资源优化的方法精选(九篇)

资源优化的方法

第1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一、灰色线性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种在具有确定目标又有一定约束限制条件下,从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也是目前研究多变量复杂系统常用的一种最优化方法。但是,一般的线性规划存在问题为:①静态规划不能反映约束条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②当规划模型或约束条件中出现灰数时不便处理;③从理论上讲,定义在凸集上的凸函数是有解的,而实际计算中往往因技巧、技术问题使求解过程难以进行下去。

利用灰色系统的思想和建模方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灰色线性规划弥补了一般线性规划的不足,它不要求目标函数中的效益系数、约束条件中的技术系数、资源量及其他限制量等都被固定下来,而允许技术系数是可变的灰数,约束值是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是一种动态的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中的约束条件系数,是灰区间数,既可按下限规划,又可按上限规划,还可按区间内的任何一白化值进行规划。在区间内,只要可以得到一组白化值,便可得到一组优化方案,从而使规划灵活多变,有众多的调整余地,适应情况的发展变化,避免了常规线性规划使许多具体问题得不到可行解的结论,或解过于死板,无调整余地的缺点。

关于数学模型的求解,除由于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中效益系数、技术系数及约束系数是区间灰数外,为体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高、费用最低、土地资源配置最佳的原则,取效益系数的上限、技术系数的下限、约束参数的上限,可得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理论最优方案。另取效益系数的下限、技术系数的上限、约束参数的下限,可得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警戒方案。根据今后土地开发利用可能采取的方针和政策,对不同投入水平和不同需求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据此分别得出不同投入水平和不同需求条件的不同组合,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现状取漂移系数,就可得到一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再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根据研究区域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优选出一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即是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多目标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中的其他约束可以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约束、土地总面积约束和数学上的非负约束等,特别强调的是本模型无论是目标函数还是约束条件都可以采用灰数,即本模型是灰色线性规划多目标模型见图1,若模型中所有变量都为白数即为通常的线性规划模型。

三、实例

本次计算实例选择环京津地区7各地级市,对其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一)环京津地区概况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包括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保定市、廊坊市、张家口市和承德市7个地级市以及13个县级市、65个县城,国土面积共13.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3.5%,其中7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17.97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0.3%。2007年总耕地面积3855633公顷,总人口3974.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6943.19万人的57%,人口平均密度为287.6人/平方公里,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为124351338万元,占河北省的64%。

(二)环京津地区土地资源特点

河北省作为环京津地区的第一大省,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也是紧邻京津的省份,京津地区任何发展变化都与河北省密不可分,其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也随着京津地区的发展需求而发生变化。环京津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构成了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模型采用的约束条件

本次计算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多目标农业土地利用模型,约束条件总的分为3大类,即社会、经济和环境,包括12个约束条件。为了保证规划的动态性,约束系数aij和约束常数bi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到其白化值。再进行求解。

(四)目标函数的价值系数

由于环境生态约束与社会约束选择的是优化后的结果,在总目标中作为必须保证的约束处理,此时的总优化目标只取经济效益最大。

根据2007年统计资料,求得相应地类的价值系数,由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及未利用土地不产生经济效益,故其价值系数取0。

(五)优化结果

根据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和建立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得若干套环京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4套方案列于,由于采用灰色线性规划优化模型,任一灰变量在灰区间取任何一个不同的白化值都构成一套优化方案,在此不予赘述。

环京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是在社会需求、生态效益最优的的前提下,求农村社会总产值最大,本次分析选择与土地利用结构密切相关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比较对象,上述所选4套优化方案与2007年实际各项产值相比。其中在2007年实际林业产值中包括果园产值。

四、结语

第2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作者简介:刘跃华(1965-),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广玲(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评建办,馆员。(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号:湘教通[2011]3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0-02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

四、结束语

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及利用效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文章本着合理、有效、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目标,并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出了自己一点愚见,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重视对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提出更好的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伦敦大学学院院长:大学设置专业不应和就业挂钩[EB/OL].http:///20100505/n271916754.shtml.

[2]廖景明,等.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6):128-130.

[3]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3.

[4]毛志伟.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5):95-96.

[5]章成志,苏新宁.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60-63.

第3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1进度时间优化方法

所谓进度时间优化,是指在人、财、物等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寻求最短的工程周期的优化方法。其目的是使一项工程早日竣工,能较快地发挥投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网络计划图中,则必需采用“向关键线路要时间”的方法。特别是一项紧急任务,其规定的工期小于关键线路上各个作业时间之和时,这就需要对网络实施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提前或推迟一天完成,其总工期也会相应地提前或推迟一天。所以,要想缩短整个工程施工周期,保证按任务所规定的时间完成该项工程,则必需在关键线路上采取一些技术组织措施,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充分利用时差,从非关键工序上抽调部分人力和物力,集中到关键工序上使用,这样可缩短关键线路的持续时间,从而缩短整个项目建设的工期。采取组织措施,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关键线路上的各个工序尽量组织为平行和交叉作业。采取技术措施,改进工艺设备和提高技术水平以缩短工期。采用以上方法后,可能会使原关键线路转化为非关键线路,而出现新的关键线路。这时还可按此方法对新的关键线路进行调整,直至将关键线路上的各作业时间之和等于规定的工期数为止。

2时间-资源优化方法

通信工程项目中的每项工作在实施中都可能需要资源。所谓资源就是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人力、材料和机械设备和资金等,不会消耗掉的称为非消耗性资源,如人力、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因为资源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故也称作生产要素。要搞好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就必须对各类资源做认真研究,强化控制管理,合理地调配使用和控制资源。这个过程在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时,先依据项目的资源库,描述所用到的资源名称、资源限量(单位时间内可获得的最高限量)、资源费率(单位时间费率或单个使用费率)和可获得时间(用日历表示时称资源日历)等,然后根据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需要,将资源库中的资源分配到有关工作上,再根据各工作的进度统计出每个单位时间内项目对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如果资源需用量超过资源限量,还要进行调整。

通常,对资源计划的安排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规定的工期内如何安排各工作的活动时间,使可供使用的资源均衡地消耗。理想的资源计划安排是一条平行于时间坐标轴的直线,即每日资源需要量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施工生产的不均衡性,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单位时间对资源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常常会出现高峰低谷的现象。在工期规定的条件下寻求资源的均衡安排,可以采用“削高峰法”。

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使各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均趋于平均水平、高峰低谷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减少资源的储存和临时设施的数量,节约施工场地,降低工程成本。这种方法称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方法。

第二种情况是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配套的资源需要量受到某种资源的限制时,如果不增加资源数量会迫使工程的工期延长或不能进行。此时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使各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均满足资源限量的要求,以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通过遵循有限资源在各工作之间合理分配的原则,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寻求“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进度计划及简便快捷的优化方法。资源安排和优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合理调配资源,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地配备或投入资源,既满足项目实施要求,又满足资源使用效率;另外在通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己使非常复杂的资源安排优化工作可以自动进行,即使对包含上千项项目的工作的优化处理也仅需几秒种即可完成。而且,目前的项目管理软件还能进行多种资源的同步安排及优化,并输出相应的资源需要量动态图,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以满足通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要。

3时间-成本优化方法

所谓时间一费用(成本)优化,就是对通信工程施工周期的长短及其所需费用大小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减少时差,寻求工程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为最低的赶工日程。兹将其有关费用的分类和优化方法等概述如下:工程费用的分类。在进行时间-费用优化时,可将工程的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直接费用是指与工程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生产工人的工资、主要原材料及能源的费用等。间接费用是指不与工程的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管理费、折旧费等。工期与费用的关系。缩短工期,会使直接费用增加,间接费用减少;反之,延长工期会使直接费用减少,间接费用增加。因此,时间-费用的优化,是使总成本最低,工期最短,它是对工期与费用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减少时差,寻求总费用最低的点及最佳工期点。

直接费用变化率:

完成作业的正常时间为Tj,直接费用为cj完成作业的最快时间为Tj'''',直接费用为cj''''优化的方法(最小成本加快法)

①绘制初始网络图计算时间参数,确定网络图的关键线路。

②从压缩关键线路上费用率最小的作业时间着手,缩短总工期,节省费用。

③如果网络图上有两条以上的关键线路,应在这几条关键线路上同时赶工,工的天数也最好相同。

④安排赶工时,应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先安排费用率低的作业,后安排费率较高的作业。当直接费用的增长额等于间接费用节约额时,仍然可以赶工,为这时在经济上虽没有效益,但时间上可以提前竣工。如果直接费用增长额大间接费用节约额,则可停止赶工。

⑤当出现多条关键路线时,同时缩短每条关键路线,选择直接费用变化率总最小的方案。

⑥最后应计算通信工程费用节约额和提前竣工的天数。

第4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型灌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管理

在农业灌溉技术中,灌区水资源优化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其中,包括了输水渠系的优化,灌输制度设计的优化,作物种植比例的优化以及水库调度的优化等方面。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的优化,可以使得灌溉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大型灌区之中,通常有许多独立的管理对象,这就使得能够影响灌溉的因素更加复杂,才更要求对于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而对大型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方面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优化配置与管理的方法也被引入到我国的大型灌区水资源规划之中。

1. 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内容及其作用

一般来讲,所谓的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指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水资源的天然分布受到改变。如今,农业灌溉要求节流与开源并重,要在考虑到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开发当前的最大利益了;采用可续的方法和理论,使得水资源能够在灌溉过程中得到统一的调配;在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过程中遵循公平性、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而对于特定的流域,则应利用系统的优化技术,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中,分析水资源开发对于生活生态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合理的保障和维护,对水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分配,使得其综合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保证水质与水量相统一。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就是利用可持续发展资源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资源、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使得水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够在对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水资源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上下流、流域与区域、近期与远期等多方面的关系。

2. 大型灌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与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

2.1常规方法

所谓的常规方法,就是将灌溉净效益年值最大作为目标,建立非线性的规划模型,做出最优水量调配的计划安排。线性规划是一种静态规划,而非线性的规划则是用来解决约束条件中非线性方程的情况。经过多年的时间研究,这种模型在我国大型灌区渠系设计、作物比例设计以及水资源优化的实践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2.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能够解决多个阶段的决策过程。在动态规划中,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特点,将规划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逐一求出其中最为优秀的决策。近年来,很多学着运用动态规划与其他规划方法结合的方法,解出了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问题。如今,动态规划更多的运用在作物优化灌溉制度当中,在限额灌溉的条件下,根据实验得到的模型,以最大产量作为目标,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得出灌溉水量在作物各生育期中最佳分配方案。而模型中的系数,可以根据实验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求得。结合计算机,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各个阶段最佳的灌水次数以及灌水量的关系式;在此之后,与充分供水的情况进行对照,还能够得到作物各个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情况。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能够为灌区和研究水量的优化调配,以及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基础。

2.3随机规划

我们知道,一个大型灌溉渠的灌溉规划中涉及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包括灌溉区的自然特性、灌水的时间、施肥的时间以及可以利用的土地、机械和灌溉区域的管理水平等等。一般来讲,这些因素之间拥有相互的作用和影响,而这些相互作用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对于这个系统的规划,确定性的方法并不能够良好的进行适用。因此,随机规划方法应运而生。随机规划是对系统进行风险决策的一种优化技术。如今,随机规划拥有三种模型,这三种模型分别是:概率规划,机遇约束规划以及随机规划。而要运用随机规划,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随机模型,可以人工生成足够长度的未来可能出现的灌溉用水系列,来满足灌溉区域水资源长远规划的需要。除此之外,概率规划还在推算洪水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2.4模糊优化

基于模糊理论发展而来的就资源配置中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模糊优化。在灌溉区域中运用模糊优化,首先要确定个方案对于模糊概念的从属程度,也就是所谓的优属度。优属度最大的方案就会成为最佳的方案。在灌溉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单过程中,要确定作物的灌溉制度,由于作物生长期内的水分对于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可以采用模糊优化的方式来进行设计。这种技术能够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大型灌溉区域的规划中有着非常高的运用价值。

2.5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如今模拟技术已经成为了又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可以不受到模型的限制,也不用寻求物理量的相似关系,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真实的模型。模拟方法虽然不能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能够提供出大量的信息。模拟方法有着很强的普适性,是今后作物灌溉重点研究的方法之一。

2.6多目标规划

以往的模型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以及社会需要。但我们应正确的认识到生态效益与社会需要也同样重要,他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今的研究灌溉区域水资源优化,常常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目标模型。大型灌溉区域的水资源优化,应采用多目标的规划模型,在多目标规划当中,确定指标全中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前者根据评价者的主观看法进行指标权重;后者则根据各项指标的联系来进行指标全中。因此,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使得作物灌溉的制度得到优化设计。经过应用我们知道,这种模型能够提高水分利用率,同时降低种植风险,使得优化的结果更能够符合实际要求,即使在干旱地区也能得到良好的运用。

3. 对我国节水农业的建议

如今,全国节水农业应提出较为整体的思路,制定出节水的发展规划。应做好渠道防渗漏工作,加强灌溉区域的设施维修,加强渠系的设施建设。而在技术理论方面,应加强节水技术的适宜性研究,做好推广工作。在管理方面,应加强灌溉区域的灌溉管理。政策方面,则应加大节水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与此同时,我国的节水农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重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应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4. 结语

水资源的系统规模十分庞大,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众多,而系统中的不同方面往往构成了不同的研究分支。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这就使得在水资源的利用和需求上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需要将解决方案建立在流域当中,并充分的考虑到流域或区域之间的关系。要理清其中的关系与顺序,就要按照科学理论不断进行优化配置的探索。通过对于现有理论的改进,并积极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能够帮助我国的灌区水资源系统优化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为各项工作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相关的决策部门也应加强对于流域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使得水利现代化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鄂竟平副部长参加全国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专题调研会[J]. 水利水电技术. 2010(07)

第5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现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短缺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与解决。

一、化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在怎样的区域内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是部级层面的,可以是省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县级层面的,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探讨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从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好似来自远方的雷声,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人们往往误以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界,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来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自然就无法顾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真正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忽视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化学校教育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多少教育资源可以用来进行优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涉及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要优化配置好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资源有哪些还不够,更要明确的是,哪些教育资源是可以用来配置的。比如说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化学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教育、培训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所做出的决策,使其分配给不同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适应所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组合。

(二)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两种配置方式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教育性和服务性原则

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坚持资源应用效率性原则外,还应发挥能够支持和强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

2.合理性原则

看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单位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其资源配置是否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模效益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是指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应考虑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同时还能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在考虑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合理地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6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对信息资源的定义是“来源于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机构、设备、人员、资金等信息资源的支持工具”。德国信息管理专家斯特洛特曼(KA Stroetmann)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个组成部分。以上是广义的信息资源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内容本身,本研究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其狭义定义。

军事医学诞生于军事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发展不断提出的医学保障新问题和卫勤新需求而进步。国外虽然没有专门的军事医学学科,但从军事医学实践来看,外军的军事医学不是简单的实施救治,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公共卫生体系。

外军军事医学的主要活动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①进行的生理和心理评估和测试,筛选适合在部队服役的军队成员;

②在驻军、单位医务室、前置和后置部署的军队医院单位、维和使命或灾难应急响应的行动区域提供医疗服务;

③开展预防医学,包括军事人员的疫苗接种、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工作生活区域卫生、运动和身体训练的医疗监管、健康教育;

④研究适用于军队动物的兽药,保障军队动物享有动物保护和福利;

⑤研究军用药品、血清和疫苗等医疗材料和药剂,进行药品、血清,疫苗和手术设备的采购、存储和供应;

⑥进行军队医疗系统的财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设备、信息系统的管理;

⑦在研究中心、研究所、医院进行科学和医学研究。

2001年,第15届军事医学大会提出“军事医学是针对军事单位医学问题需求的知识体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版的“军事医学”条目将军事医学定义为“研究军事活动中军队成员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促进的理论、技术和组织的特种医学,为卫勤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护、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指的是军事医学认识主体在研究军事医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经过选取、加工、组织、序化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是卫勤保障所需的研究素材和信息来源。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军事医学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种类包括图书(如《简式核化生反应手册》、《化学战生物战医学指南》、《生物防恐的生物剂检测》、《军事医学系统论》、《军事医学史》)、期刊(如Military Medicine)、报纸(如The Voice of Federal Medicine )、科技报告(如美国四大报告、英国航空委员会ARC报告、英国原子能局UKAEA报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报告、德国航空研究所DVR报告、日本的原子能研究所报告、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报告等、会议文献(如世界军事医学大会的会议文献)、标准专利、学位论文等,还包含军事医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军事医学专题数据库、军事医学机构的动态信息(消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项目进展、出版目录等)、站点资源(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管理机构、相关公司的网站信息)等。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对无序状态的媒介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加工等,使之成为可被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信息资源优化指的是根据特定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选主题、学科等,整合信息资源,根据对信息资源的评价结果,剔除部分资源,增加所需的新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剔除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优化馆藏资源。

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和剔除在信息资源优化中的作用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资源的采选可根据读者需求、学科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需求,调整资源采选范围,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资源建设;突破传统资源类型的限制,拓展资源收藏的种类,增加数据型工具资源(基础词库、规范文档、机构词典)、事实型数据资源(科研项目库、查新项目库、专利分析库)、关联型标注资源(元数据仓储、引文数据库)、软件型工具资源(TDA、生物计算工具)的收藏。

信息资源的组织可对纸本资源进行序化和布局调整;整合电子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揭示度,实现跨库检索,提供知识关联度强、界面友好的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范围更广的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使现有保障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资源的评价包括对信息资源保障、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开发组织的评价,信息资源保障评价指的是对读者需求满足率、学科覆盖率、核心书刊的拥有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利用评价指的是对馆藏利用率、馆藏拒借率、藏书周转率、馆际互借满足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获取评价指的是对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向读者提供虚拟馆藏服务能力的评价;信息开发组织评价指的是对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资源开发和组织能力的评价。

信息资源的剔除指的是根据信息资源评价结果,剔除内容成就过时、利用率低、与学科建设发展不符或重复的馆藏。

根据信息资源优化的定义,结合军事医学的学科特色,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根据信息资源对满足军事医学现实、潜在及未来信息需求的评价,剔除老化资源及非密切相关资源,增加需求度强的新资源,通过资源采选、组织、评价、剔旧对军事医学馆藏不断进行的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出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一步提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军事医学资源质量,发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采购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资源采选、资源评价、资源剔除。

二、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优化策略”,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03-25 ),筛选其中与资源优化策略研究密切相关的23篇文献。通过分析可知,国内“信息优化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资源采选(如基于OPAC书目系统、网络数据库资源、OA资源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采购体制的优化策略、资源组织(如建立功能完备的资源检索平台、统一的数据库导航系统,加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基于资源共建共享或资源长期保存提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资源评价(如基于数据库利用情况、引文分析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h-index指数法分析相应图书学科类别分布与价值利用程度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重点专业馆藏资源保障和利用等指标提出的优化策略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中文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没有开展系统全面的馆藏优化研究,研究热点是网络资源、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的长期保存或开放获取等,属于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建设范畴,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建设策略”以扩展检索范围,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19篇文献(检索日期 2014-03-25 ),筛选其中与信息资源优化密切相关的250篇文献。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进行关键词同被引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3)。

图3 CNKI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及馆际合作等,内容涉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化(包括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化、特色资源建设)、网络化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资源数字化、复合图书馆建设、开放存取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

在SSCI中,没有检索到信息资源优化的相关文献,因此选择主题检索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学科选择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共检得25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O5-20 )。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对关键词同被引进行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4)。

图4  SSCI数据库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4可以看出,国外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内容涉及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整合、信息论坛、机构知识库、本地化资源、学术交流等建设策略,研究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文数据库、纸本期刊等资源建设策略,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信息服务、用户研究等优化策略。此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等也是国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

三、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分析国内外信息资源优化及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热点,结合相关文献调研,对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分为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读者需要理论。读者需要理论由美国学者普尔(WF Poole)于19世纪提出,后来受到美国图书馆学者克特(CA Cutter)等众多学者的推崇。读者需要理论强调,馆藏建设不能只关注资源本身的价值,要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根据读者的年龄、学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馆藏优化,并从合理性、需求时限、需求性质等方面对读者需求进行了划分。

社会调查选择理论。社会调查选择理论认为,资源选择应根据社会环境调查、读者需求调查结果来确定。社会环境调查包括图书馆所辖区域的人口密度、读者分布、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社会发展;读者需求调查包含读者类型、数量、阅读兴趣、阅读内容等。

读者使用概率理论。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hiyali RamamritaRanganathan)在1966年的《图书馆书刊选择》提出读者使用概率理论,指出采购图书应考虑读者使用的概率,选择符合读者需要、使用概率高的图书。

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图书价值理论及选择理论。图书价值理论由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提出,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提出的选书“三最”原则是该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图书价值理论认为,图书价值分为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应重视图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莱布尼兹认为应及时地、连续地、均衡地选择有学术价值的新出书刊;麦维尔·杜威选书的“三最”原则指的是“最好的图书、最多的读者、最少的开支”。克鲁普斯卡娅、海伦汉内斯也都认为,馆藏要以最少的经济损耗提供最大的知识量。图书选择理论在19世纪由斯达索夫提出,指的是藏书补充需要经过严格选择,并突出系统化和特色化。20世纪鲁巴金提出了完整的“选书理论”及选书原则(系统性、完整性和完善性)。推瑞(C Francis K W Drury )、布斯威克(Arthur Elmore Bostwick)都认为,图书选择应同时注重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性。麦考文(Lionel Roy Mccolvin )基于图书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提出纯理论的图书选择评分法,成为现代选择图书的重要理论之一。

馆藏分级理论。馆藏分级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指的是图书馆根据任务、读者需求等设计馆藏建设的结构体系,对资源涉及的学科、资源类型等进行分级。美国托马斯·布雷(Thomas Bray)将馆藏分为最低级、基本级、教学级、研究级、综合级5个级别;《藏书发展方针规范指南》将馆藏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5个等级。吴慰慈和刘兹恒也提出了五级结构的馆藏书结构表。

零增长理论。零增长理论也称为稳定状态理论,首次出现在1975年的阿金森报告(the Atkinson Report),指的是当馆藏达到最佳规模或成熟状态后,在不断补充新资源的同时,应适时剔除相应数量的利用率较低的馆藏,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

文献协调理论。文献采访协调理论在1899年由美国欧内斯特.理查森(E CRichardson)提出,1942年朱丽安·鲍依德(Julian P Boyd)提出,图书馆界应分工合作,积极收集各国具有价值的资源,编制国家联合目录以便于馆际互借。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许多国际性的区域合作采访及全国性合作采访计划(theNational Program for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

书目控制论及文献控制论。书目控制论由图书馆学家谢拉(CJ H Shera)和伊根(M E Egan)于1949年提出[79],指的是通过书目系统控制文献流分布状态,以促进书目数据互换和文献资源共享。1980年威利契(Hans H Wellisch)提出书目控制的基本模型(威利契模型)}80},后来又出现了国家书目控制(NBC)、世界书目控制(UBC)、世界出版物利用(UAP)等宏观书目控制思想。文献控制论指的是文献控制系统根据内外部的信息变化进行自行结构的调节,改变文献流的分布状态,1982年,朱迪思·科林斯(Judith Collins)和鲁斯·芬纳(Ruth Finer)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文献控制论。

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帕累托法则。1897年,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指出20%的人掌握着整个社会80%的财富,提出了帕累托法则。美国图书馆学家特鲁斯威尔将帕雷托法则推广到图书馆藏书利用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馆藏可以满足80%的读者需求。根据二八定律,图书馆藏书布局采用了三线典藏制。

布拉福德定律。布拉福德定律是核心期刊选择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分为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 n: n2的关系,核心区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1969年高夫曼、莫利斯证实期刊流通量的分布也近似服从布拉德福定律,1971年加菲尔德证明了被引文献在期刊分布完全服从布拉德福定律,从引文角度提出了核心期刊的定义。

文献老化理论。文献老化理论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随着时间逐渐失去自身蕴含的价值,文献老化率可通过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等进行量化。半衰期由美国文献学家J .D.贝尔纳在1958年提出,是指某学科领域尚在利用全部文献中的一半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普赖斯指数由普赖斯于1971年提出,指的是某领域发表不超过5年的文献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指数越大,文献老化的速度就越快。根据,可将文献分成档案性文献和有现时作用的文献进行馆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剔除老旧资源。

第7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字】人力资源;企业;发展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

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才能承担起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效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发展趋势,更好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态,更快更好领悟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效管理团队在理论水平、综合素养、法律意识、方式方法掌握、创新能力上都更胜一筹,更有利于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二)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科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代电子技术引入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实现自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如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人才招聘、薪酬、培训、教育、奖惩等管理,建立电子化档案,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便捷人力资源服务,并且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能够让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传统的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保障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并且让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快更好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计划,推动企业发展’“。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可以大量节约国有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运用科学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展的一项重要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科学方式进行人力资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和谐、奋进的企业氛围,营造出一个和谐、团结、友好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在其中乐于奉献,愿意被管理,也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落实责任制度,将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分派到指定的人头_匕让各个相关人员有动力愿意付出更大的关注去执行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再生和持续性,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让人力资源得到持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要做到优化人力资源竞争机制、优化激励机制、优化市场配置机制、优化保护机制等,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优化人力资源竞争机制

有效的竞争环境能够更好促进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深层力量。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价值体现、享受的需要,人才会展开相应的竞争,特别在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下,人才自己的竞争就会表现的更加激烈。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竞争机制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目的。国有企业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让员工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促使员工不断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提高员工的素质,最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内在动力的成效。

(二)优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机制主要是对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以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在物质激励上主要是通过工资、薪酬、奖励等来实现,精神激励则是注重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

优化激励机制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1)是做好薪酬激励。薪酬激励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合理,具有切实的激励作用,建立竞争性的激励机制,要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并且能够客观反映出不同员工之间的工作差别,体现出员工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促进员工受到激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追求更高的报酬。建立激励机制需要国有企业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调整工资结构,对员工实施绩效工资。

(2)做好精神激励。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一方面要注重对员工的晋升一提拔,一方面要注重对员工名声的建立,以及对员工内在文化精神的建设。

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进一步追求发展,谋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希望能够在发展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国有企业在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效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让员工在获取物质、金钱报酬的时候,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声誉,得到升迁、提拔、重用,将优秀的人才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这既是对人才过往工作的肯定,也是给予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重的工作责任,为人才的发展抱负提供更大的舞台。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要让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长期有效,就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才有助于为国有企业提供一支长期稳定的人才队伍,减少人才的流动率。

(三)优化市场配置机制

国有企业要优化市场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让人才能够根据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灵活调配和使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使用,也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下才能够让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舞台,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特长,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才能够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8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 均衡生产的方法与意义分析 基于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均衡生产模式研究 非均衡生产模式下车体分配中心的功能拓展分析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产业均衡发展 多资源均衡优化的布谷鸟算法 基于负荷均衡的WCDMA网络资源优化探讨 OFDM系统Turbo迭代均衡链路的DSP实现技术研究 巧用路由技术实现多ISP接入链路的负载均衡 施工中资源的均衡动态控制 基于二元目标优化的多链路负载均衡算法DBCTIA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浅论施工生产要素的优化控制 运用光盘资源 享受均衡教育 论集权、分权均衡的实现及我国财政体制的优化 基于混流生产的优化调度及实现 优化脱硫工艺,实现脱硫生产的节能减排 提升软实力 实现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实现档案资源的战略控制 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06-15.

[2] 孙卫佳.加工制造业生产线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 吴亚敏,杨建新.均衡生产计划的数学模型[J].北京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07(9).

第9篇:资源优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网络计划法;优化;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通信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通信工程其自身具有周期长、施工量大、形势复杂、不确定风险多等特点。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通信工程管理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通信要求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通信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针对通信工程的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只是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通过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来实现优化通信工程的整体性能。这种方法在工序简单、施工量不大的工程中尚能取得效果。但是随着人们对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目前,我们常用的通信工程管理方法是网络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自产生以来,就在通信工程的管理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能使得通信工程实现工期短、消耗少的目标。

一、进度——时间优化

所谓进度——时间优化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量确定的条件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现工程周期最短,使得通信工程项目能够早日完工最终获得最优的投资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节省时间。如何节省时间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目标。通信企业在施工中针对关键路线的确定,对施工周期有很大的影响。关键路线上的施工提前一天或者是推迟一天,都会使得整个通信工程的工期提前一天或者是推迟一天。关键路线对施工周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进度——时间方法的优化,我们主要是围绕着施工周期这个目标来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针对关键路线的选取下功夫。我们要想缩短工期主要就是在关键路线的确定,以及缩短关键路线的工期。缩短关键路线的工期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个通信工程的工期。我们要缩短关键路线的工期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要学会利用时差,按照施工进度合理利用时差,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把非关键路线上的人力物力都调到关键路线的施工上来,把通信企业的主力放在关键路线的施工上来可以有效提升施工进度,最终缩短关键路线的施工时间。其次是要在关键路线的施工中要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众多的人力物力需要协同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果。我们要实现全企业人力物力的最大效果,就必须要采取专门地组织措施,精心配置各种资源,从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要采取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措施。所谓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指的是通过改进工艺设备或者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最终实现缩短工期的目的。

以上这三种方法的使用,缩短了关键路线的工期,但同时也使得原来的非关键路线变为新的关键路线。这个时候通信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还按照上述办法对那些新的关键路线进行处理,直至最后施工完毕。

二、时间——资源优化法

时间——资源优化法主要指的是通信工程管理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时根据施工进度对施工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与合理配置。通过实现工地现场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对通信工程的整体把握。所谓现场工地的资源主要指的是在施工的时候各种人力,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内容。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各种施工资源的管理。做好施工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促进通信工程的整体推进,有利于保证通信工程的整体质量。

实现对通信工程的各种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对工地现场的各种资源充分掌握,并编制出全面的科学的工地现场资源表。另一方面要做的是要深刻把握通信工程的施工进度。把握施工进度,施工人员一方面要仔细研读施工进度表于施工图纸,另一方面是要严格监督施工进度的各个环节。施工人员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把握施工进度。最后我们要做的是就是把施工进度同资源分配结合起来。在充分掌握了这两者之后,才能充分实现各种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信工程管理人员运用时间——资源优化法,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出现错位的现象,有的环节资源充足,有的环节资源严重缺乏。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种资源的紧缺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这两个问题,是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我们说要优化网络计划法,具体到时间——资源优化法而言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针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出现错误的现象,我们主要是要通过两方面的措施来解决。一方面是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监督,另一方面是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资源的安排。针对某种资源的限制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来保证施工进度。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优化通信工程管理的重要措施。

三、时间——成本优化

时间——成本优化主要指的是工程管理人员通过对利用时差,实现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最终使得通信工程的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众所周知,通信工程周期长短与工程成本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经过笔者观察发现,逐步减少时差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费用,最终保证通信工程的质量。

一般意义上,工程费用的分类有很多,经过笔者归纳可以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大类。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与施工现场存在直接关系的费用。所谓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那些不与施工发生直接关系的费用。最为典型的就是折旧费。

施工费用与时间呈现线性关系,我们优化通信工程主要是通过利用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工程进度与工程费用之间的最优化,最终提升通信工程的整体性能。

通信工程在人们的高要求下,依靠原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计划法来对通信工程进行管理成为了未来通信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上三种方法,通过优化上述三种方法,最终提高通信工程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肖德元.试论网络进度计划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