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资源优化技术精选(九篇)

资源优化技术

第1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柳化股份(600423)

事件:

公司7月29日公布2008年半年报,2008年1-6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40%;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49%;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90亿元,同比增长55%;摊薄每股收益0.38元。

评论:

收入、利润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

硝酸/硝铵行业景气上行,产品毛利提升:今年上半年国内硝酸、硝铵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图表2、3),带动公司收入、利润增加。同时公司凭借一体化优势灵活调节各产品产销量,以争取利润最大化。

Shell装置稳定运行,有效控制综合成本:二季度公司壳牌装置满负荷、长周期运行,大幅提升公司合成氨产量,实现中间产品完全自给;同时由于shell装置以低价粉煤为原料,所以合成氨综合成本较低,进而降低了公司各终端产品的综合成本。

目前硝酸、硝铵价格高位运行,完全可以消化原料煤价格上涨以及油、电价格上调带来的成本压力,预计公司三季度业绩将会比较理想;预计奥运会后浓硝酸价格将出现回落,但硝铵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公司已经掌握shell装置稳定运行技术,未来将逐步降低产品单耗,另外通过对老装置进行改造,综合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中期业绩略低于我们年初时的预测,主要是因为:

雪灾影响一季度业绩:2月份雪灾导致公司原料煤供应受阻,产品运销不畅,电力供应不足,受此影响公司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仅为2536万元。二季度公司生产运营恢复正常,经营业绩显著回升,综合毛利率达到27%,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图表4);二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6424万元。

财务费用显著增加:报告期内,公司三项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财务费用上升最为显著,财务费用率同比提升近3.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shell装置07年四季度投产后,停止利息资本化;另外07-08年度,国内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公司利息费用增加。

08-10年公司将不断有在建项目投产,预计财务费率可能进一步提高,拖累公司业绩。

08、09年是公司高速扩张期:目前公司在建项目较多,主要包括15万吨硝酸(现有产能45万吨/年)、30万吨尿素产能扩建(现有20万吨/年)、8万吨甲醇(现有产能4万吨/年)等,上述项目将于08年下半年陆续投产,届时公司各主营产品产销量将出现大幅增长。壳牌煤气化装置的稳定运行以及老装置技改将使公司合成氨产能由07年的30万吨扩增至09年的60万吨,足以与下游产品产能扩增匹配。

不断完善煤化工产业链,未来成长值得期待:

1. 建设自有煤矿降低综合成本:公司90%控股的贵州新益矿业正在积极年产90万吨原料煤项目:1#矿井将于09年一季度投产,产能为30万吨/年;2、3#矿井将于09年四季度投产。预计09年新益矿业可为公司提供40万吨原料煤,2010年公司原料煤有望完全自给,届时公司综合成本将大幅降低,利润也将随之增长。 2. 拓展煤化工新领域:公司5月份董事会决议拟通过配股方式募集资金建设20万吨/年醋酸项目。若公司在09年中期完成增发,则醋酸项目可在2011年贡献利润。

第2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更加灵活、快速反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考勤、绩效考核等各有机环节运行中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由此可见,它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为基础,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不可理解成一种目标实现,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些软硬件的配套组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 薪资计算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当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易出差错,为此,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2 薪资/人事管理系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薪资管理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具备了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即具有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

3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成为可能。

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hr)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第二次革命性变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响应企业内外部的各种的要求与变化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信息化。

二、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工考勤、薪资计算、机构设置、职业规划等等,其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数据信息源,建立起一个能实时更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加上可操作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几乎可以完成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1 人员招聘与配置

网络招聘是目前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范围最广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除了独立的外部网络招聘商的招聘应用系统外,企业内部招聘系统也可以为企业内部劳务需求与劳资供给双方创建互动服务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并应用各种人才测评软件进行人才选拔、岗位匹配工作,甚至处理这一过程中在线面试、入职审批等其他的所需环节。

2 薪酬福利管理

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薪酬福利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员工薪数据库、福利备忘与记录等阶段。对内通过与其他模块,如人员信息模块、劳动合同模块的共享,系统可以自动为调职晋升的员工进行薪酬计算。员工的薪酬福利规划、调整、审批和实施各个流程都可以在系统内完成。对外通过网络的连接,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报表,定期将员工社保福利变动情况报送相关政府部门。员工也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员工自助平台,及时了解个人薪

酬福利状况。新的系统甚至还支持员工进行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和个人退休金的科学规划。

3 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绩效管理流程的发展。通过网络和软件系统,企业可以将所有与公司相关的数量庞大的个人工作计划、业务实施流程等内容放置到信息系统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设定目标和规则进行工作评估和量化的考评。通过信息系统,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理念也才能更好地被引入实践,与信息系统一道,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重保障。

4 培训与发展

互联网为员工培训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培训网络上不仅可以下载内容丰富的课件包,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培训课程的计划、安排和演示。当某位员工需要学习某方面新知识时,应用系统可以提供在线指导,并有可能按照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培训项目。随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培训也变得愈加广泛和简便。同时利用新技术,企业用于培训的投资回报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衡量。

5 自助服务

各种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流程的设定,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可以为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比如依据权限的不同,员工可以在网上查到企业内部政策、人力资源的配置、员工的基本信息、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等等。同时,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通过系统中内部信息流的形式直接发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替代了原来手工操作的方式。

三、信息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化效果分析

1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业务内容。这些事务往往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变化,他本人就可以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后,就希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职业计划、离职的流程等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信息技术手段能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散信息都紧密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析,自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使信息流得到加速和舒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流程跟业务流程以及直线功能结合更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而且能将经过优化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如干部任免、职工退休、调配、辞职等都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来完成。查询、统计、制作花名册、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3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

对于公司高层而言,他们可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高层决策者还能获得各种辅助其进行决策的人力资源经营指标以及直接在网上进行决策等:对于中层经理,即直线经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其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此平台,直线经理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在授权范围内在线查看所有下属员工的人事信息,对员工的培训、休假、离职等流程进行在线审批等;一般员工可以在线查看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招聘信息、个人当月薪资及薪资历史情况、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实现在线报销等。

4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后,比如在员工

训方面,员工可以“在线”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差旅费用,降低培训成本;在评估方面,通过网络,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成本也可以大为降低。据统计,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后,员工的电话询问可以减少75%。美国爱立信公司实施员工自主服务系统后,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开支,cisco公司通过e-learning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企业人才建设

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知识员工比重增加。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普遍应用使得一些文化素质过低、年龄偏大无法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员工被淘汰,员工为了适应环境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激发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除了薪资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它所提供的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是滞后的,主要侧重于人事信息、薪资、报表、考勤、招聘、福利等事务处理,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自助服务等内容涉及偏少。据调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已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与资金投入;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三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四是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it应用能力较低,限制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用的发展应用。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更像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在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得以体现的管理思想,拥有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神经中枢,离开了这种人的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将得到精辟的阐释。同时,信息技术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次开发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企业结合行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提升。企业既要对行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对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有通盘的考虑,能够从最急迫的需求入手,逐步推进,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文,万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

[2]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2.

[3]许建刚,郑雨林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02(02).

[5]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04).

[6]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综述与展望,2005(01).

第3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1 巧用信息技术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科学落实新课标理念

信息技术是集图文信息、声像资料、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必须发挥这些硬件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信息充足、资源齐备、形象多彩、丰富直观等特点,积极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新途径,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全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落实新课标理念。

例如,在进行“相遇”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上课时在白板上出示生活中的汽车或者行人“相向”或者是“相遇”的视频片段,通过视频的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有效解决了概念教学中的难点,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活跃了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在演示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实际表演“相遇”或者“相向”的场景,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应用中准确把握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学习数学搭建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平台,大大丰富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落实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2 巧用信息技术进行游戏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动、好奇心还很强。因此,小学生比较喜欢游戏式教学方式,对动态的信息较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上课伊始,笔者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系列有关平移和旋转的动画片,有象棋的动画视频,有图形、木块等平移,还有风车、涡轮等物体的旋转。通过系列的动画展示,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和特点,通过视频的刺激,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整的结论。在本节课的训练中,笔者采用了游戏式教学,通过“闯关我能行”的方式,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习题,学生每过一关,课件就能自动弹出不同的奖励,有的是掌声,有的是小笑脸,还有的是美丽的图片等。学生在这些较为感兴趣的奖品的刺激下,集中精力进行题组训练,科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效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效果。

3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那些数学概念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一些图形的转换等,学生接受起来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科学解决这些教学难点,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展示。向学生出示这些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新知产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直观地解决数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进行“方向与位置”的教学时,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结合教材特点,笔者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课上利用电子白板展示Flash课件,出示某家医院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方向和位置的含义。如针对示意图中的餐饮部、外科楼、内科楼、门口、行政楼等位置,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在大屏幕上指出谁在谁的什么方位上。比如:外科楼在内科楼的哪个方向?距离有多远?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准确地回答出外科楼在内科楼东偏北50°,离内科楼60米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这样补充:内科楼在外科楼的西偏南50°,离内科楼60米的地方。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练习方向和位置的说法,有效激发学习的动机,灵活思维,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极佳。

4 巧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综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存储的素材形式多样。这些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综合运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一系列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如设计最佳的购票方案,如何进行银行利率的结算,等等。通过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5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小学数学教材中生活化的素材很多。教材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很熟悉,学习数学很有价值,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机动地调整教材的结构。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生活化,让每个学生学有兴趣,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在进行“24小时计时法”的教学时,可以突破教材的结构安排,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从网络上查询资料,了解钟表表盘的制作方法,从而能够利用竹签和纸板等材料制作数字表盘。上课时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时间的认识和计算。这样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浓,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这种直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教材情境,让学会在观察、体验、想象、探究的过程中启迪潜在的智慧,实现教学中景与情的完美结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优化; 技术进步; 海油行业;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71- 02

中国海油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简称,是1982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集团企业。但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海油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海油行业的自身特点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人才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等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1 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

一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人才资源永远是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海油行业更是如此。人才队伍的厚度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深度,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海油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海油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员工的要求相对更高,不仅要求员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很强的洞察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海油行业的发展中,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关键。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精密的设备大量出现,代替了一部分人力资源,但是所有先进的计算机和软件都是工程师的劳动成果,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行业优秀人才的多少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人才资源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1.2 员工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完成知识的转移

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中,都会有人员的流动。随着海油行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壮大,大量的人员加入海油行业,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理念,但同时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工作经验是随着工作实践一步步提高的,为使新员工尽快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尽快成长为合格的行业人才,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必须做好新老员工结合工作。在工作中由老员工带新员工,通过老员工的言传身教,让新员工能够更快地适应行业发展环境,尽快地熟悉海油行业工作流程,是促进新员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海油行业的发展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新员工也能更快地适应环境,在老员工大量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去工作,既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又可以少走弯路。海油行业涉及的学科众多,知识内容范围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去进行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3 做好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员工潜力

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完成工作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如果员工工作积极性较低,会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思想交流平台,帮助员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对有困难的员工要积极给予帮助。

1.4 建立健全新员工培训体制

海油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直接表现为对人才的激烈竞争。人才的流动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任何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公司,都深知对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引进同样重要。另外海油行业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对新员工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公司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健全人才培训体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新员工培训体制,才能保证公司人员的稳定,避免人才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有效率,人员培训的规模,尽量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参加培训,并能学以致用。如果没有健全的培训体制,培训的效率不高,从学到用的周期过长,就会导致时间、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浪费,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不利于企业人才潜力的发挥。建立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是企业发展前进的基石,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5 建立有效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先进的工具平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领域发展的方向。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储存信息量更大,更加准确快捷,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海油行业的信息量非常大,利用电子平台有效地存储和查阅数据资料,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当下海油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通过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提高海油行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优化为海油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有效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2.1 提高行业整体规划的实施和分布能力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和不科学,不仅浪费了工作时间,还会造成决策者把握不准行业发展方向。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各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决策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企业的未来规划。

2.2 提高海油行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使行业各组织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工作做出更准确的定位和判断。以往的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问题会占用管理者大量的时间,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导致工作繁复凌乱,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发生工作失误。人力资源优化从多方面入手,明确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能,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减少了工作失误

管理职能混乱不明确,必然会导致工作失误,而且工作复杂凌乱,还会导致工作没有方向。海油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一旦发生工作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技术改进,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能,合理配置人员的工作内容,使原本复杂的工作简便化、流程化,降低了工作失误率。

2.4 培养了行业人才

人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大量人才推动下,行业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技术改进,为企业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2.5 加快了行业发展速度

通过人力资源优化,完善了部门管理流程。对企业来说,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规范的信息化流程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和基础。只有打好了内部管理基础,企业才能在发展道路上加速前进。

3 总 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海油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合海油行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进行积极探索,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课题。对海油行业来说,人才资源优化与技术改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中国海油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就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协同提高海油行业竞争力这一问题上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海油行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保伟. 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协同提高石油行业竞争力[J]. 技术与市场,2006(6).

[2] 王慧玲,王雪蕾. 浅谈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青海油田的培训[J]. 企业导报,2011(22).

[3] 赵军凯. 新形势下中海油合作油田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 天津科技,2009(5).

第5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呈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正显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

一、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网络平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充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语文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打破了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而且学生可以现学现用,教师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生动形象的网络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在教学《三峡》,我带领学生一起去浏览“三峡旅游”网站,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峡一幅一幅秀丽风光图画,就像置身于景色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文章中描写景物,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描写景物技巧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行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环境,我们学校校园网站链接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的语文学习网站、开辟了语文天地,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学校生活、节日集锦等板块,每一板块又包括概述、点评、看图说话、故事、练习等。将语文课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可以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构建知识。

在介绍朦胧诗时,学生对这并不熟悉,我向他们提出问:“朦胧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用搜索引擎很快从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电子报互相传阅,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锻炼了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平时我也经常上网寻找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应用于我的日常教学,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和给他们提供一些好的语文学习网站,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获得的广度。

三、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能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展,虚拟技术能有效模拟现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包括语言交际情境在内的信息素材。

第6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石油钻井工程;工程技术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当前,石油资源是各个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能源,且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渠道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防安全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石油企业发展和资源高效开采提供了创新机会,促使石油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因此,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资源的开采工作时,要注重开采技术的优化,提高油气产品的生产质量。

1石油钻井技术的基本概述

石油钻井是在确定井位后,应用钻头钻穿井眼,形成稳定井筒的施工过程。一个完整的钻井施工必须经过严格的钻井施工设计,包括地质设计和施工设计。然后经过精细地钻井施工准备,各种设备设施的准备,技术的准备以及人员的准备,才能进入到钻井施工的阶段,优化钻井工艺技术措施,防止发生钻井施工事故,保证石油钻探的顺利进行。并采取各种控制技术措施,如井眼轨迹控制技术,达到预期的钻探施工质量。并利用完善的固井及完井技术措施,形成稳固的井筒,交付采油生产单位管理。不断开发石油钻井新工艺技术措施,解决石油钻探施工中的难题。如果复杂地层钻井施工前,对地层压力的预测不准确,在钻井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喷事故,给石油钻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要重视钻井技术的应用,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深入应用,提高石油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建设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机械设备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得以创新和优化。当前,在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开采设备呈现出了智能化的发展转变,充分的提高了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近年来,我国石油资源钻井开采过程中,开采机械设备更加先进,提高了整体的开采效率。当前,我国机械设备的研发水平是领先于世界行业的先进技术,提高了石油钻井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化和智能化[1]。

2.2自动化技术应用

井下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开采钻井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钻井的深度进行测量,以及对石油能源的信息进行传输,增强钻井安全性的管理。当前,随着人们对石油钻井工程提出的更高要求,井下自动化技术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且这种技术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石油钻井技术的核心。现阶段,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应用的自动化钻井技术分为有限钻井和无限钻井,并搭配着相应的电磁波勘探技术,提高石油钻井的安全性,保证钻井测量工作的精准性。而且,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多是通过CGDS-1钻头进行石油资源的勘探以及测量。

2.3小井眼钻井技术

目前,石油钻井技术在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小井眼钻井技术。这种钻井工程技术主要是通过金刚石钻头等,对油气层进行勘探开采,且整个勘探开采过程中,能够对钻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我国石油钻井工程施工中,多是利用小井眼喷涌监测技术等手段,来提高是由开采钻探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

3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

3.1石油钻井工程的应用

气体钻井技术是非平衡性的钻井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空气、氮气等气体,代替普通钻井施工中使用的钻井液。这种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整体的钻井性能,保证钻井的整体质量。而且,在实际的钻井施工中,施工人员可以充分地利用钻削控制平衡形式来提高机械钻进施工的整体速度,有效减少钻头在钻进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磨损问题,保证钻头施工使用周期,继而有效的提高和控制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和质量。此外,气体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对钻井变化进行有效控制,促使这种钻井技术形式在水平方向上得以高效应用,降低对地层结构的污染[2]。

3.2深井和超深井的钻井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油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得以不断的发展,深井和超深井的数量增多,且钻井的实际深度增加。所以,为了提高深井和超深井的整体钻井质量,促使其更好的满足资源开采的需求,要重视钻井施工技术工艺的优化和设计。而在喷射钻井施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是依靠高压液体产生的横梁来实现钻井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钻具的使用磨损程度。针对高压喷射液的优化选择,有利于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有效节约钻井施工技术的成本投入,提高深井钻井结构内部的动力性。因此,为了获得提高钻井开采的效率,可以利用高压射流的方式对地层结构中岩石进行冲击破碎处理,并通过优化钻井的参数来实现泵压和排量的控制,从而更好的满足喷嘴孔的技术要求。

3.3自动化钻井技术应用分析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当前数字媒体行业市场的整体发展内容进行了深化。所以,在油田资源的实际钻探开采过程中,提高油田钻探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是提高资源开采的基础性技术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对地面钻井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实现钻井施工的闭环自动化控制,需要充分的优化地面系统的运行参数,注重油田钻井的自动化设置和优化[3]。

3.4钻井井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目前,深井钻井施工技术多是应用在油田的生产开发中后期,且该施工技术的应用频率逐渐增加,其实际的风险问题增大。针对这个现象,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钻井施工管理措施,降低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减少钻井施工设备的故障损失。同时,要加大钻孔施工技术的教育培训,严格做到工作人员的持证上岗,加强钻井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理,增加钻井施工的安全性,提高石油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整体效率性。

3.5垂直钻井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石油开采的钻井施工中,有效避免钻井施工出现偏差问题是石油企业经营发展阶段进行不断创新和研究的中心课题。垂直钻井技术是我国目前用于防止喷泉偏斜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且这种技术可以防止钻头设备在钻探施工中出现倾斜现象,还能对钻进的精度进行有效控制。

4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应用优化

4.1石油钻井技术施工措施的优化

石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油井施工环节的优化,有利于提高钻井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设计工作中,要明确施工目标和施工方式,降低钻井开采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和费用投入。为了保证钻井施工和资源开采的有序进行,施工人员要熟悉整个钻井的流程,提高钻井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并针对石油钻井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参考依据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解决方案,对油井的钻进施工效果提供根本保证,更好的对石油钻井技术进行优化[4]。此外,为了优化油井施工的整体质量效果,施工人员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的施工安排,并不断创新研究石油钻探施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减少复杂矿井环境下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切实可行地解决安全风险隐患。而设计人员要对钻井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钻井液的整体性能,减少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石油钻井施工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石油钻井施工作业的有序进行,设计单位要合理利用处理剂,减少井漏问题的发生。

4.2石油钻井技术工程技术的优化

在石油资源的实际开采施工中,施工人员利用传统的钻井技术会影响资源的开采质量,这也是钻进工程施工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和优化的根本原因。如果钻井施工中使用的钻井液液柱压力超出了地层结构的可负荷压力,就会污染石油资源的储备层,影响石油资源的开采产量和质量。所以,为了保证地下油层的整体清洁性,钻井施工人员要重视优化钻井技术工艺,减少油层污染问题的发生。此外,利用非平衡钻井技术开展石油开采中的钻井施工时,要保证钻井施工的实际条件是处于规定范围内,且对钻井液的压力进行有效控制。再加上钻井液压力低于储备层结构的表面压力时,可以降低其对油层储存造成的损害。所以为了减少井漏施工事件的发生,降低对油井内石油资源开采的影响,要做好水泥石质量的监测,并通过创新和优化钻井施工技术工艺,从根本层面上来提高钻井施工的实际钻进速度。而用于石油钻井施工的钻工,是要在实际的钻井施工中具有丰富的钻井施工经验,并结合实际的石油资源钻井开采过程进行开采措施的优化。如果钻井的实际深度较深,这时候为了保证钻井内部的施工质量,实现深部埋藏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钻井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高性能的钻井施工机械设备,并通过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及优化石油钻井施工技术,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5]。

第7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双向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又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就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在调整升级中实现“发展+治理”的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导向,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综合,是社会经济从高碳能源时代转向低碳能源时代的一种经济演化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1低碳经济导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梯次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转换,即在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上,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不断改进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在发展中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实现全球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要求以“三高”、“三低”为准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2产业结构决定低碳经济的实现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生产运作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且物质资源的需求远大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的推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急迫,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是正向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手段,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要大力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又要求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碳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一些高碳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如电力产业、水泥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保持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1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总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视角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转变我国第一产业碳汇转化率、加强我国第二产业技术创新率、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低碳化产业发展。如,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中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升级资源行业的准入条件,推广资源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行业的回采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有效性保护。

2.2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我国一场现代经济革命,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如手:第一,加速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比重,实现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第二,加强投资政策对产业能源结构的扶持,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煤炭能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多途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能源安全利用;第三,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模式是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互转换的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产业是指通过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后制造而成的新型市场产品;第四,促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提升能源利用的有效性。如,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建设应合理开采利用能源,减少能源开费,合理配置传统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

2.3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化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化工业能源单位能耗,以产业减排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我国能源强度。从我国部门能源结构来看,工业能源利用虽然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建筑业和交通业则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快的消费增长主体。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调整优化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低碳产业发展动力,以低碳技术带动低碳产业升级;以低碳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创新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才能实现生产生活领域内能源的应用结构转换,逐渐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向低污染、低排放。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市场、研发”多方组织联合,以低碳经济关键技术为攻坚关键点,长远规划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新型高新低碳产业。

2.4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创新我国产业链,打造低碳化的产业链;第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逐渐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降低产业能源消耗。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即以低碳技术淘汰高碳落后技术,利用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控制产业能耗,降低产业成本,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第三,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推进高碳产业不断转型,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5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力,扶持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产业落后生产力,控制低水平投资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化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控制产业单位能耗,加大淘汰落后企业污染技术,以高标准的污染排放强度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转型,逐渐走向内涵式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升经济发展内源性能力,逐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缩短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低碳经济的实现也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清洁生产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助推产业能源低排放、零排放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多途径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加大力度培育高新生产技术、高新节能技术和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逐渐优化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废弃物的排放。社会经济的绿色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实现,最终促使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等路径入手,大力发展我国低碳经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2010(2)

[2]刘再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3(3)

第8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国外文献对创新资源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源配置既包含生产的自然属性,也包含生产的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既包括斯密提到的“守夜人”的功能,还包括西方国家干预主义提到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此外,还应包括中国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所特有的职能,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和通过国有企业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向前发展的功能。

(一)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的主要观点是,跨国公司能对外进行投资,必须拥有特别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了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和优秀的管理资源优势,它们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拥有这些优势,跨国公司才能击败东道国熟悉当地环境的企业,才能抵消远距离经营带来的额外成本。海默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为,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一类跨国公司对外配置技术资源的特点,这类公司愿意拿出最具优势的先进技术配置给其子公司,随之而来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的加紧控制,这时技术资源是从母国的优势产业向外国流出的。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该理论综合了国际资源配置理论和市场缺陷理论,邓宁指出当下述三个条件满足时,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1)企业在供应某些特定市场时,拥有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净所有权优势,即拥有某些无形资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拥有某些资产是该企业排他性的权利;(2)若条件(1)满足,对于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它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的市场交易(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3)若条件(1)、(2)满足,对该企业来说,把这些优势与至少某些国外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以利用,必须有利可图,否则国外市场能完全由出口来供应,国内市场则通过国内生产来供应。

二、我国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现状及影响因素

华海岭、吴和成(2011)得出,我国有80%的地区其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且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成力为、孙玮(2012)得出:我国内资部门企业家要素组合能力不断提升,却面临更加扭曲的要素价格约束,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受限并影响了结构红利的获得,政府的税收掠夺显著增强整体和内资部门长、短期的成本约束,使要素价格逼近边际成本前沿面,提高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信贷市场和技术市场发育程度无论长、短期均显著缓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使要素价格逼近边际成本前沿面,显著提升企业家的要素组合效率,提高了自主创新配置效率。

曹志鹏(2013)研究出,近年来我国总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效率差距较为明显,且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波动较大,而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我国科技产出效率较大,科技成果产业程度不高。刘小元、林嵩(2013)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补贴与创业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呈正相关关系,支持地方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假说;适用所得税税率和实际所得税税率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证实地方政府提供的所得税优惠能促进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时滞性。

孟卫东(2013)在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运用DEA-Tobit两步法,综合评价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配置效率与区域开放程度、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机构的人才投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正相关;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负显著影响;产学研结合水平、政府科技投入等因素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刘剑(2014)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中心由少数大城市向经济发达的新兴城市和地区集聚;企业成为科技资源区域集聚配置的主体;资源区域配置向优势产业集聚必然会使优势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但是相对来说,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产业就会更加的弱势,这样就会导致整体产业链的不平衡,以及整体产业过分依赖于优势产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博士张于矗2014)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把要不要创新问题转移到如何创新的问题上来。创新资源配置成为我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因素,由于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在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上必须有选择、有方向地使用那些资源。把创新资源优先配置到正确的、合适的创新区域,可以实现投入低、效率高、效益高的效果。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人才和精力;也可以规避失败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王天娇(2014)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效率的文章中阐释:以资源配置和创新效率的新视角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并得出新的观点:第一阶段,科技资金配置和创新效率未有效改善;外部技术产业化和内部研发成本高,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企业内部科技机构的收效甚微;企业主要依赖技术改造,积累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强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同时降低了技术产业化、内部研发和技术市场交易的成本,明显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和科技资金份额;科研机构的效率虽然提高了,但低于企业,原因是其人员和设备的效率都较低。

董明涛(2014)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采用DEA法,对2009~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处于非DEA有效状态,且各地区配置效率差距很大;科技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因素是当前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三、我国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陈健、何国祥(2005)在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研究中研究出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发挥三大驱动机制的作用,确立地区创新目标,引导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赵玉林(2009)研究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智力密集型城市是指拥有较高知识的人力资本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资本相对集中的城市。对全国15个副省级及以上的城市进行评价,分析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不足,创新资源配置不佳,并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应该从制度方面入手,解决创新制度问题,对创新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加大政府的保护力度。

华海岭、吴和成(2011)指出,增加创新投入仍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制度是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保证,创新绩效的提高需要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李晓娣、陈家婷(2014)指出,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库和传播中心、规范技术扩散中介机构的运作、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入技术、政府自身投身于扩散过程是促进技术扩散机制有效运行的方法;形成有利于竞争市场结构、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竞争机制的形成是维护适应性竞争机制有效运行的途径;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集群、建设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科技研究体系是驱动多主体耦合机制有效运行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是保障资源配置调节机制有效运行的措施。

陈岩、翟瑞瑞、张斌在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绩效一文中得出,由于作为主导型的政府拥有大量稀缺的研发资源,政府科技资源投入会从不同程度上弥补企业创新资源的匮乏;对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不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唯一来源,政府的资源配置也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影响。

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2016)得出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和创新定位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8.

[2]王天骄.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格局的演变与创新效率[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3]王天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效率[J].经济问题,2014.2.

[4]赵玉林,贺丹.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

[5]董明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

[6]成力为,孙玮.市场化程度对自主创新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Cost-Malmquist指数的高技术产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5.

[7]孟卫东,王清.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4.

[8]周宏.我国国际创新资源配置的机理[J].科学学研究,1999.1.

[9]刘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集合创新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4.

[10]王铁.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路径分析――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1]翟运开,谢锡飞,李娜.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

[12]李晓娣,陈家婷.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

[13]曹志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J].企业经济,2013.8.

[14]刘小元,林嵩.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创新产出的双重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

[15]华海岭,吴和成.地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16]卫平,王艳.基于DEA方法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5.

[17]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6.4.

[18]陈岩,翟瑞瑞,张斌.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绩效[J].财经论丛,2014.3.

第9篇:资源优化技术范文

[关键词]云技术高校教育资源资源共享机制

[作者简介]卢静(197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50-02

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建设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调整教育管理者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思路,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校际合作发展需要,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共享条件不足、信息搜索效率低下、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缺乏有效论证与合理规划,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多数学校自行研发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随意性较强,缺乏宏观层面上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如校本位的狭隘观念、缺乏市场理念等观念弊端,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非营利性共享,大大限制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因此,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硬件平台和完备的软件系统,可整合各高校异构的、动态变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合适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由于互联网上多台计算机比一台计算机掌握的信息更多,因而可以采用分布式贝叶斯学习算法,在成百上千的客户端机器上实现协同学习过程,收集、分析并共享最新的信息。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模式,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的领域中。云技术思想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其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对于当前分布不均衡、建设经费紧张的高校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提供了最恰当的资源共享、共用、共管的思想依据。

三、基于云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1.教育资源标准化共享机制建设。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如果不遵循特定的资源建设标准规范,这些教育资源将成为一盘散沙,其价值很可能会大打折扣。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参照国际ISO15836-2003标准,或国内科技部制定的“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规范”与“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来制定教育资源标准。为了整合各高校教育资源,使其统一构成资源云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所有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如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和资源数据接口标准。

第一,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所谓元数据是指关于数据的数据,也就是指信息资源的编目信息,它通过描述资源的属性,使得使用者能够不需要直接浏览教育资源就获得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信息。建立对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可以为教育资源建立极其可读的框架,为检索技术的实现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分类与管理,为使用者在云环境下对教育资源的检索、获取和运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高校的师资、软硬件资源,可根据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管理规范,使资源建设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第二,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构建高校教育资源云,首先必须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统一资源数据接口,才能够顺利地构建资源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对于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 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FRM)来制定。IFRM框架是针对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制定规范的形式,详细阐释和定义了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体系结构规范、接口规范和数据规范。IFRM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互操作的框架标准,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保证。

2.教育资源应用共享机制建设。云技术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多项服务集合,包括底层结构的基础设施服务、中层应用平台服务和顶层软件程序服务。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可糅合以上三层服务体系构建如下共享机制:

第一,教育基础设施共享。教育资源中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群、存储器等,可向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为师生提供现有资源、计算力或空间等。云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最小化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可以做到网络设施和服务设备零投入、客户终端低投入和多样化,不仅提供了更优的服务质量,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第二,教育平台应用共享。教育平台应用共享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实际应用的运行环境,相当于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定制软件栈和应用程序集。如高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教学平台资源的获取,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共享。如对各教室计算机安装云端软件并连接到校园中心的云服务器系统;通过云技术的高层控制系统对教育资源教学应用共享;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系统并向师生提供服务。此外,信息化校园管理平台作为管理类的教育资源也可整合到资源应用层平台上,如可向学校提供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机房管理、数字图书馆、一卡通等信息化校园的管理系统应用。

第三,服务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共享机制主要由基本数据服务、师资共享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数据服务: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如统一认证服务,高校图书联合体服务等。二是师资共享服务:建设高校的教育师资共享机制,可以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推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使高校教师在资源共享的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也为高等教育的优秀课程开发提供了广泛的资源环境。另外,高校之间还可实现管理人员的师资共享,立足区域教育环境,以教育资源的整体平衡来考虑师资配置。三是数据安全服务:资源共享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病毒对“云”的攻击,云安全技术则能够截获、记录并反击这些病毒。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必须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防卫技术和产品,并从系统层面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权限管理、安全认证监测服务等多维安全机制,落实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计划,确保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建设

1.健全资源管理机构。目前,各高校已建立起自身的教育资源库,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激励措施,使得资源库建设流于形式,局限于校内服务,不能在高校资源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由区域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库的资源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领导建设,下设各高校分机构,整合高校管理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的合作力度,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总量,协调资源的应用与服务共享。

2.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是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等教育资源云的建设、资源共享应用等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加强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一系列流程的监督和共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和考核管理机制,对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共享成效进行考评,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提供者加以奖励,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和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3.提供有利的共享环境。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应具备有利的支撑环境,包括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技术支撑环境以及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环境,从而利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安全、顺利发展和运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建设应从各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论证,对各种教学设备、资源云的基础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同时建立多方案的应急维护和管理机制,对资源的共享环境进行主动、超前、快捷、可靠的维护管理。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应根据各校实情,探索资源共享方案,指导资源共享的建设;为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者的教师提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培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通。资金保障环境建设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应机构应预设专项资金,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应用,这是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

4.加强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只有有效地保护教育资源提供者的知识产权,才能够激发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应加强资源提供者与获取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高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应用、服务的管理工作中,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应在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对教育资源运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加以技术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现了法律对知识成果的认可和对知识成果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它必然鼓舞和激励知识资源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又约束和规范着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对知识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五、结语

云计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方法论,而不是技术,这就是云计算思想的本质。通过云技术思想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必须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和服务共享,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对资源教学进行标准化处理、协调调度和统一管理,从而促进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蒋鸣和.独家报道:《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前瞻[DB/OL].,2012-04-20.

[2]何克抗.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DB/OL]./ 20031126/3094951.shtml,2012-04-06.

[3]庄秀丽,傅骞,孙波,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3(4).

[4]严继昌.探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3(10).

[5]范小华,谢德体,龙立霞.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