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生态综合整治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是当前城市环境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的河道驳坎、截污、沿河绿化、水质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尤其针对治理中的难点即截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对策和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河;生态环保;整治;对策
在当前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城市现代化、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不过在当前城市环保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内河的环保治理。传统的城市往往依河而建,河流就是城市的母亲,而内河就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即便在现代城市的管理建设中,内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同时,也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实现“人水和谐”是当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内河整治过程中的驳坎设计、截污工程、沿河绿化以及水质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进行城市内河整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内河生态环保综合整治
1.1以修复河道功能为原则
城市地区的河道综合性治理要对生态环境用水与城市用水进行合理配置,要合理确保河道的排涝功能、防洪水功能、航运通行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并且要确保河流有着较好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城市地区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综合效益得到合理发挥。
1.2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摘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是保证我国土地与人类关系和谐的最主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技术向综合技术过度,工程技术手段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基于此,对湛江地区土地整治过程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湛江地区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土地调控;土地管理工程;湛江地区
1湛江地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根据法律法规、相关工程规范和项目区景观格局,对工程项目区的水利、农业措施和田间道路等进行综合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在此基础上,对田、水、路、林进行统一规划和标准化设计,最终确定项目区域的总体布置和工程布局。
1.1空间布局的具体方法
湛江城区零星分散的建设土地较多,导致农用土地资源浪费。应全面推进集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项目区的水文、社会、经济条件;明确项目区土地改良的方向,以及园地、林地的分布和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以满足湛江各区域不同的用地要求。在农用地结构调整中,应引导农民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充分开发未利用地,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农田或农业区上布设相关的设施,保护原有的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等[1]。同时,将零星分散于田间的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建设用地、坟场、牧场整治成耕地,充分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农用地生产功能,拓展湛江城乡绿色空间,整治土地过程中应考虑现场道路布置与原野公路的交通衔接性。增强项目区道路之间的连通性,加强景观管理与美化;明确原野道路、主要道路和生产的面积和规模,采用道路交叉排列方式,统筹规划,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以满足各区域的不同用地要求。景观工程应当与先导工程的布局相结合,充分考虑景观项目区的制约因素,以构建具有显著特色的湛江农业景观风貌。
1.2规划目标
1引言
土地整改工作的进行有如下优势:(1)可以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2)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力,使生态环境变得更为优质,同时还促使土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2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
从最终实现的目标和治理可能产生的冲突方面来看,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换言之,在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的效果不仅影响到水土资源、植被资源和生物等资源,还会对上述资源有关的生产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导致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内容来看,可包括如下3个方面:对土地进行整理、再次垦荒废弃土地、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其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2)面积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计划的土地资源。集中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从表层意义考虑,耕地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田可以成片地进行连接,这样一来,空气得到了净化,水资源得到了涵养,生态景观也得到了改善;从深层意义考虑,集中整治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加了土地的预留空间。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被废弃的用地,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使之恢复建设之前的自然景观。尚未开发过的土地资源可根据勘测需要将其变成耕地,使土壤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土地整治工程对土体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当然,土地整治过程所采取的措施也会使土壤的质地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毛乌素沙地是一个荒漠化相当严重的区域,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当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岩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构了土壤耕作层的土体构成,使土壤的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调和之后,该层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当,具有了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后,经研究发现,在整治区域的土壤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明显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属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土壤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
摘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相对缺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基于安徽省村庄建设的实际状况,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在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等方面,探索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
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是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核心,将满足人类聚居生存需求作为建设目的[3]。
2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整治路径
2.1村庄整治规划方法构思。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的目标为集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相关问题和矛盾的多样性,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上,运用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将问题作为导向,发现、探索并总结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规划目标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4]。2.2村庄整治规划方案路径。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要求[5],对特定时期的村庄环境开展调查,经过对东郢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着手,把人居环境涉及的诸多方面和复杂内容、过程简化后,进行具体研究,从全局把控,探索编制规划方案[6]。
摘要:近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残次林面积突增,严重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与乡村环境,实施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耕种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定边县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着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关键词:残次林;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土地综合整治
引言
残次林是种植比较早、需要更新换代、没有或者经济效益较差的树林,由于前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林木受损严重,林带残破不全,影响了农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发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山越来越绿,农民的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近年来退耕还林质量越来越差,残次林面积突增。面对耕地的减少,为了保证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改善农村耕种环境[1],对残次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是当前阶段实施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措施之一[1,2]。结合工程实例,对实施残次林土地整治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1项目区概况
高圈村土地开发项目区位于定边县红柳沟镇,地理坐标介于E107°45'22″~107°55'02″,N37°26'46″~37°33'5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多,水资源匮乏。项目区土壤主要为壤土,有效土层厚度不低于60cm,有机质含量为0.25%~0.45%,土壤pH值8.3~8.5。土壤耕作性良好,但肥力严重不足,盐碱化程度较轻。
2土地整治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