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生态安全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安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安全的意义

第1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做好某某某县2006年经济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做表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来自)对于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了经济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面安排和部署了全年各项工作,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14.3%;工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20%,实现工业利税3.8亿元,增长20%。面对目标和任务,我们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拼搏,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挥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骨干企业。紧紧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扶优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和装备水平,加快后续产品、产业研发,引导企业加强与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实现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和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双争”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三喜科技农药扩建、天瑞公司和兴平冶化发电、金源伟业年产50万吨高纯炭、陶乐源公司年产3万吨高品质碳化硅、广华奇思年产2万吨活性炭扩建等十大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确定的项目抓开工,开工的项目抓进度,投产的项目抓效益,着力形成新一轮抢项目、争资金、快开工、大建设的局面,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势力。

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载体抓好抓实,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层次和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太沙、崇岗工业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力打造供排配套,运营畅通,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生态工业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147852369效能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宁夏精细化工基地水、电、路、通讯等网络建设,努力开工建设县城轻工业基地,实现“六通一平”,全面整合石嘴山市循环经济实验区闲置房产、场地,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园区经济新格局,着力搭建招商引资发展平台。

四是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坚持开发与治理并举,狠抓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新建项目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加快技术创新,改造利用电石炉尾气,实施一批切实可行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重点抓好传统产业节能、节水新技术改造,支持、鼓励企业对煤源、煤矸石、粉煤灰渣等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走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之路。

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工业经济新优势。坚决把中央、区、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彻底消除政策性歧视,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开搞活,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大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突出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六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来自)2006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监管预防力度,以全县范围内不发生重、特大事故,降低一般生产事故为目标,继续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⑴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劳动者的技能。开展多样化、经常化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充实内容,力求取得更广泛、更好的社会效果。努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唤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⑵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重点督查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隐患的整改情况,职工培训教育情况,职工劳动保障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情况,真正把安全生产落实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加快企业科技进步中,落实到企业经营考核中,落实到加强企业管理中,落实到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中。通过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⑶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力度。加大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建筑施工企业的专项整治,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全县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2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有机酸;化感;生态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5-02

1引言

目前,大量的N、P等营养性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问题日益严峻,许多淡水湖泊由草型湖泊快速转变为藻型湖泊,使水体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如何有效控制水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目前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1]。化感物质和化感作用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有机酸是一类重要的化感物质,已被广泛报道具有较强的抑藻活性。如从狐尾藻中分离出没食子酸、鞣花酸[3,4],从稻草中监测到的对羟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豆酸[5]均被报道能够有效抑制藻类生长。除了有机酸分离鉴定外,还开展了有关有机酸联合作用、抑藻机理及生态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有机酸化感作用

Alliotta 等[6]从宽叶香蒲中分离得到 -亚麻酸、 -亚油酸及一个未知的不饱和18 碳脂肪酸对小球藻和鱼腥藻有抑制作用。Schrader[7]从大麦秆降解溶液中检测出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阿魏酸等对蓝藻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此外,从金鱼藻、苦草、黑藻、伊乐藻、马来眼子菜、黄丝草等水生植物中也检测到了多种有机酸[8-10]。高云霓等[11]从苦草的种植水中检测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9种酚酸,并考察了后4种酚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其抑藻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同酚酸以毒性效应比例多维混合表现出加和抑藻效应,且随着混合种数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应增强,多种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胡陈艳等[12]从马来眼子菜中分离鉴定出了壬酸等13种有机酸,并探讨了部分有机酸对羊角月牙藻的抑制作用,各脂肪酸对羊角月牙藻的EC50分别为:壬酸< 油酸< 癸酸< 月桂酸< -亚麻酸< 亚油酸< 豆蔻酸

3有机酸抑藻机理

大多数化感物质具有广谱性作用机制,能够影响生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14](鲜啟鸣等,2005)。从目前的报道看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影响藻细胞的细胞膜、光合作用和能量产生步骤及能量使用过程,很多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很有可能是这些化感物质的作用位点之一[15~18]。Shao 等[19]从基因表达和抗氧化系统两个方面研究了焦性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认为氧化损伤是其主要作用机理之一。本课题组也研究了焦性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DNA 和细胞膜很可能是焦性没食子酸发挥抑藻效应的两个主要作用靶点(尚未发表数据)。此外,还有关于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的研究,认为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相对于叶绿素含量更灵敏的指标,而且不同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出的灵敏程度不同。在很多毒性测试中,叶绿素荧光参数也表现了相对较高的灵敏性,而且这些参数的灵敏性与其所反映的光合过程有关[20~24]。Zhu等[25]在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是穗花狐尾藻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对象之一,4 个叶绿素荧光参数[qN ( 非化学淬灭) 、YⅡ( 有效量子效率) 、Fv /Fm( 最大量子产量) 、F′v /F′m( 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是相对于叶绿素含量更灵敏的指标,其中qN 最灵敏。

4有机酸生态安全性评价

在向水体中大剂量的投加化感物质时,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同时是否会对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的产生毒害作用,一直是环境学者关心的问题。吴安平等[2]研究发现水杨酸对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抑藻浓度为0.6mmol/L,为了考察其生态安全性,用该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处理鲤鱼1周后,测定了鲤鱼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肝脏、鳃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并未对上述酶活产生明显影响,提示水杨酸对鲤鱼无毒性作用,对水华治理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郑春艳等[26]研究了水杨酸、亚油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多刺裸腹蚤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对多刺裸腹蚤的EC50均明显大于对池塘水华混合藻类的EC50,表明这3 种化感物质(尤其是亚油酸)在可除藻的浓度范围内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较小。

5结语

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研究在有害藻类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虽然目前关于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研究有机酸的降解特性、生态安全性以外,还要进一步提取、分离抑藻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具有真正应用前景的有机酸类抑藻物质。

参考文献:

[1] 洪喻,胡洪营.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与应用[J].科学通报,2009,54(3):287~293.

[2] 吴安平,张庭廷,何梅,等.水杨酸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相关毒理学的初步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5):44~47.

[3] Planas D,Sarhan F,Dube L,et al.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of Myriophyllum spicatum[J].Verhandlungen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Limnologie,1981(21):1492~1496.

[4] Gross E M,Meyer H,Schilling G.Release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algicidal hydrolysable polyphenols in Myriophyllum spicatum[J].Phytochemistry,1996(41):133~138.

[5] 万宏,张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485~488.

[6] Alliotta G,Della G M,Monaco P.In vitro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by phytotoxins of Typha latifolia[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0,16( 9) :2637~2646.

[7] Schrader K K.Natural al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l-related off-flavor in catfish aquaculture,Off-flavors in aquaculture acs symposium series.U.S.government work[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3(848):195~208.

[8] Xian Q M,Chen H D,Qu L J,et al.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gainst algal growth[J].Allelopathy Journal,2005,15(1):95~104.

[9] Wang H Q,Cheng S P,Zhang S H,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ir allelopathic activity on Microcystin aeruginosa[J].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0,19(1):213~218.

[10] 王红强,张丽萍,张胜花,等.伊乐藻中有机酸的GC-MS 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23~26.

[11] 高云霓,刘碧云,王静,等.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释放的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J].湖泊科学,2011,23(5):761~766.

[12] 胡陈艳,葛芳杰,张胜花,等.马来眼子菜体内抑藻物质分离及常见脂肪酸抑藻效应[J].湖泊科学,2010,22(4):569~576.

[13] 张庭廷,郑春艳,何梅,等.脂肪酸类物质的抑藻效应及其构效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3):274~279.

[14] 鲜啟鸣,陈海东,邹惠仙,等.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6):664~669.

[15] Inderjit,Duke S O.Ec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llelopathy [J].Planta,2003,217(4):529~539.

[16] Belz R G,Hurle K.A novel laboratory screening bioassay for crop seeding allelopathy [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30(1):175~198.

[17] Hong Y,Hu H Y,Xie X,et al.Gramine-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Aquatic Toxicology,2009,91(3):262~269.

[18] 李锋民,胡洪营,种云霄,等.芦苇化感物质对藻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28(11):2453~2456.

[19] Shao J H,Wu Z X,Yu G L,et al.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pyrogallol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 (Cyanobacteria):from view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J].Chemosphere,2009,75(7):924~928.

[20] Lu C M,Chau C W,Zhang J H.Acute toxicity of excess mercury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cyanobacterium,S.platensis- assessment b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J].Chemosphere,2000,41(1~2):191~196.

[21] Dewez D,Geoffroy L,Vernet G,et al.Determin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nd enzymatic biomarkers sensitivity used to evaluate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and fludioxonil in 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 [J].Aquatic Toxicology,2005,74(2):150~159.

[22] Macedo R S,Lombardi A T,Omachi C Y,et al.Effects of the herbicide bentazon on growth and photosystem Ⅱ maximum quantum yield of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J].Toxicology in Vitro,2008,22(3):716~722.

[23] Henriques F S.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Background and Fundamentals for Plant Biologists [J].The Botanical Review,2009,75(3):249~270.

[24] Knauert S,Singer H,Hollender J,et al.Phytotoxicity of atrazine,isoproturon,and diuron to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outdoor mesocosms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158(1):167~174.

第3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34-03

1引言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当前,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与否,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评估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进行新的探讨,旨在为制定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2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现实意义

所谓农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状况及其能力。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上考察,就是指农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获取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继续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具体而言,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农用土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

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主要对上述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个方面的评估,准确掌握评估目标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土地资源的生态状态和开发利用的效果。因此,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科学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依据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掌握当前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状况、质量状况、生态状况和使用权状况。要掌握上述状况,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其别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结构、效益以及分布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评估。只有对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才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及相关依据,才能保障各种规划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确保农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使农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为农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依据

对农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必须全面地掌握农用土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再生规律、地质结构、水文状况和经济属性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配置农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有序的开发与利用,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才能保障最佳的安全使用。为此,必须对土地资源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评估,为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提供新的科学数据。在农用土地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农用土地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业率。然而,要实现农用土地最佳循环使用效益,就必须弄清楚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土地质量的区间差异性。因此,必须对农用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掌握土地资源多宜性和限制性的特征及其相关数据,找到最为适宜的用途,从而做好循环利用与开发,获取最佳的循环经济效益。

2.3为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提供新的依据

农用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可分为直接生态价值,间接生态价值,选择生态价值和存在生态价值等。此外,它还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及将来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和补偿的功能,通过自身调节和修复,抵制环境和生物数量变化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持自身的协调和稳定。

通过对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就可以对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得到科学、准确、合理的界定,并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强抵御环境的干扰和恢复能力,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该系统的良性循环,远离“非平衡”的边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与功能的持久,实现其生态安全的持久性。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估,才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数据库线性走势。

3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原则的确立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生产性原则,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本文认为这并不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三大原则,而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不仅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一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它并不能体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综合性,是研究多元因素和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多元因素作用下必须用多项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因而是研究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最起码的要求,但它并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方向和评估的重点。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土地资源是否安全。也许生产性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投入产出的效益性,但效益性与安全性是土地资源的两个不同的命题,因而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特别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必须以“安全”为目标进行评估,而不在科学性、综合性和生产性这一层面上,而是在这一层面基础上全面揭示出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考察与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从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性、生态平衡性和环境优化性去考量。因此,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估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和环境优化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用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如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可持续地保护土地资源,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研究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导思想,而且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是否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研究农业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行为准则。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实质,就是农用土地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需求,而且不损害后代人持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或者说,既要满足当代人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的需要,也要保障后代人继续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供给。这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保障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目标。

在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系数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仅从当前农用土地资源产出率和利用效益来看,土地资源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从未来继续利用和开发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盲目开发,会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下降和土地产品生产力的衰退,因而土地资源则是不安全的。因此,仅从当前的利用效益和产出率去考察土地资源安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掩盖土地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才能设计出科学评估农用土地资源安全的指标体系,揭示其安全的隐患,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保持农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既要评估土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评估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这是因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不仅是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基础,而且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安全,其它安全就会失去依托,因此,生态安全评估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水分循环系统、土地营养循环系统、土地能量循环系统和土地生物循环系统等。其中,水分循环系统又包括人工水分循环系统和自然水分循环系统,以及自然灾害对水分循环系统的影响;土地生物循环系统又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变异所依存的循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估涉及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及后续效应的作用。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个标准,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和循环状况。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良性循环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表现形式。因此,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土地资源安全的最高标准,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可靠保障。为此,要正确评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必须坚持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设置生态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

3.3环境优化原则

任何资源,都寓于环境之中,土地资源更是如此。土地资源所依存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交通区位环境。其中,法律政策环境还包括农用土地资源产权制度、土地管理条例和土地资源法规等,是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和化解土地管理风险的重要依据。

上述这些环境,都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密切相关。这些环境因素,是人类与土地和谐关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外在因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环境优化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保障,因而在其安全评估中应设置相关环境安全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管理安全、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

3.4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其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再次是安全评估指标的分布,最后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

(1)评估指标的选择。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选择,首先应选择安全评估的主导性指标,即选择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影响最为显著的主导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长期起作用而又不易改变的因素指标;其次,应选择在性质上较为稳定的因素指标,即对农用土地资源安全产生持续作用的较稳定的因素指标;再次,应尽量选择可量化的对土地资源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指标;最后,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影响差异性较大的因素指标,以判断其安全的波动性及其规律性。此外,还应选择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直接作用的因素指标,尽量排除间接作用及影响作用不明显的因素指标。

由此可见,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确立,应是对安全产生主导性、稳定性、量化性、差异性以及直接性的指标,组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性。

(2)评估指标的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的组合,可划分为四大组合,即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指标组合、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组合和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指标组合。

农用土地资源数量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已利用农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态下的农用土地资源数量。数量安全的评估,既包括土地资源绝对量的评估,又包括相对量的评估。这里的相对量,是指人均拥有量。通过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评估需求满足度,就能直接或间接发现农用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

农用土地资源质量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与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地质量,如养分的有效性、水分的有效性、根层的氧气有效性、土壤保肥能力、土地耕作条件,以及土壤的盐度和碱度等;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如牧草的生长能力、牧草的营养价值、牲畜饮水的有效性,以及抗拒植被退化的性能等;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如年均材积量、土生材种的类型,以及病虫害和火灾等。

农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生态环境压力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和生态环境整治指标等。生态安全指标,既有定量分析指标,又有定性分析指标,还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如何组合,关键在于安全评估的目标与重点。

农用土地资源管理安全指标组合,主要包括农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产权制度指标,使用权配置指标和经营权转让指标。农用土地资源的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制,使用权配置属于乡镇政府调控,而土地经营权转让却属县市级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的指导性调节。因此,农用土地资源管理安全,主要源于村、乡镇和县市政府之间在管理、组织、调控、协调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所致。

(3)评估指标的分布。

在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中,既有复合型指标,又有单项指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又有加权指数指标,又有复权指数指标。因此,在安全评估指标组合体系中就必然存在指标分布的问题,因为不同指标反映不同性质的安全问题,但在指标分布中应选择指标的主导方面。然而,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整体分布来看,如表1所示:

5结语

由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取决于安全评估的目标和重点。因此,不同时期安全评估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评估进程的变化而调整。

从农用土地资源安全评估的目标来看,既有当前现状的评估,又有长期趋势的评估;既有单项评估,又有综合评估;既有安全风险评估,又有土地效益评估;既有战略性评估,又有开发价值评估;如此等等。

随着安全评估目标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动态性、调整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安全评估指标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的特征。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研究力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仅在安全评估上提出新的思路,以求对此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文森,邱道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7,23(8):466-470.

[2]刘勇,刘友兆.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5):69-75.

[3]刘俊,刘泰圻.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管理,2007(5):22-26.

第4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保障生态安全;生态消费

一、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生态安全问题也随即显现,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对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障生态安全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使生态环境保持既满足人类和生物群落持续生存和发展,使生态环境自身的能力不受损害,并使其与经济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

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这种理论观点,生态安全从一开始就将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1]。

二、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发展生态消费

人类的消费活动既受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2]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由消费引起的。不良的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而生态消费是在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同时,综合平衡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自觉遵从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3]。它能通过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具体表现在:

(一)生态消费通过对生产的间接引导,保障生态安全

(1)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违规生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以IT、纺织、日化、汽车等行业为例。根据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4年7月的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以下简称CITI指数报告)显示,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纸业、汽车、啤酒、皮革8个行业在华污染数据如下:

企业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汽车纸业皮革啤酒

违规记录2501690055251174170273863200376

数据来源:2014年CITI指数报告整理(IPE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的不稳定达标排放,会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同时,纺织行业对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严重。日化产品中的黄磷等会造成土壤污染;汽车用钢、汽车玻璃、轮胎橡胶、蓄电池生产等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水污染、固废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

(2)生态消费对生产的间接引导机制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工业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这违背了生态消费的本质要求。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消费不仅要求厂商在生产资料选取中的生态性,在生产过程中,调整生产模式,改变现存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生产方式。更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二)生态消费能直接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生态安全

(2)居民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废水的出现是消费直接引起的,目前,城市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严重,污水排放量大。有数据显示:全国97.5%以上的城市有水域污染,其中40%为严重污染,9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地遭到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2004-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2004-2012全国环境公报整理而得

其次,与居民消费有着直接关系的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做的调查显示:以更宽敞的住房,大排量汽车等“大型化”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随着汽车销量的迅速增长,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加剧。据统计,汽车尾气污染占目前很多大城市空气污染的70%以上。在“京津冀2013年元月中旬强霾污染事件”中,北京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的汽车尾气排放量过大,导致PM2.5污染物严重超标。

(2)生态消费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促进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盲目攀比,随意挥霍的消费主义倾向明显,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对于彻底满足的欲望”[4]。这种对物欲的放纵、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以及对消费品的挥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摈弃消费主义的不良消费习惯,才能使人展现其全部潜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确立起真正的人道主义关系,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5]。

三、如何发展生态消费

改变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发展生态消费模式“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6]因此,发展生态消费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联合入手。

(一)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和内部结构。应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能够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并使这两个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

(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主动提高自身的消费安全意识,养成理性的生态消费行为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还相当薄弱,这使不法产商有机可乘,消费安全问题频发。因此消费者应加强对维权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从政府角度出发:

适当调整生态消费品价格,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及宣传。适当降低生态产品、节能产品价格,或在购买及使用生态产品过程中给予适当政府补贴,增加企业对生态产品的生产,促进生态消费品的普及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限制供应能产生较大碳排放的产品,完善保护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研究生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再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2004-8-24

[2]尹世杰.论生态需要[J].当代生态农业,2000(3):44一46

第5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铁西区老工业区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

一.引言

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陆续建立了一批的老工业基地,正是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建立,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老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态安全评价在老工业区的功能置换中的关键步骤,是区域国土安全、生态安全与人居安全的重要保障。长期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烟尘、污水的任意排放,对城市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威胁;随着产业结构等的调整,原有的产业纷纷迁出,导致了人口失业率的上升,伴随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此外,随着产业的迁出,劳动力的外迁,使得内城逐渐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工业污染得不到及时的治理等。这些都是旧工业区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的主要因素。如何保证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老工业区这一特殊资源,我国在土地空间规划、宜居建设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体系,更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结合当前形式需求,急需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促进特大工业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建设,保障老工业区居民健康,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更新城市旧工业区,使其可持续发展?初期的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多会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没有意识到工业遗产、遗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使用价值,造成了城市旧工业区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的割裂。沈阳的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不仅聚集了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也记载着沈阳工业与建筑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历史,并充分的体现了具有丰富特色的沈阳工业文明。将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放在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机更新,使其既能保证文脉的延续性,又能满足生态安全的要求。铁西区目前的建设是否符合生态安全的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构建铁西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建议策略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这些研究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研究区分析

2.1铁西区概况

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铁西工业区,一度成为中国重工业的代名词。但在产业结构转型,土地使用性质政策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大量工业旧建筑面临着去留的选择。各大中型企业如纺织、机械及重污染企业等相关行业纷纷调整、合并、转产或改建、搬迁,留下人量废弃或闲置的厂房、仓库。近些年来,旧工业建筑全部推倒重来大行其道,由于缺少完善的旧工业建筑价值评估,铁西旧工业建筑的保留、改造再利用实施程度并不高。随着鳞次栉比的高楼迅速取代了当年的红砖烟囱和钢铁厂房,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景象也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所替代,近百年的铁西工业区历史在这一刻停滞了。还未来得及留给人们片刻时间以理性思考、全面衡量,大批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便消逝在这座工业城市面前。类似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情况在全国各工业城市中普遍存在。当前,全球范围以可持续发展态度看待建筑遗产,建筑界更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越发关注,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成为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外扩速度不断加快,周边市郊逐步被吸纳入城市中,原来处于铁西工业区边缘的重工业厂区逐渐变成城市中心区,厂区所处位置地价也随之上涨。而推动老铁西工业区改革进程的关键便是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以解决企业改革成本。运作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搬迁改造。通过企业搬迁,可以全面盘活企业的土地资源,解决如何筹集企业改革成本这一问题。

铁西工业区共有20平方公里厂区土地可供置换,其中包括厂房、院落、铁路线用地等,每平方米可以产生1500元左右利润差价。于是,铁西区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变土地资源为启动资本。首先由区政府先做出开发地块规划,由银行向区政府提供该地块企业搬迁的贷款资金,腾出净地,经整理后进入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挂牌竞标拍卖,交易成功后再由银行收回贷款本息,以此创造出级差地租,不但为企业筹集到解决冗员、债务和产业升级的资金,也为城区解决了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资金。据统计,搬迁的100多户企业共腾迁面积595万平方米,获得土地收益14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5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35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2铁西工业区价值分析

(1)铁西工业区承载的历史价值

铁西作为构成沈阳城市中心区的五大主要行政区划之一,面积为39.66平方千米。由于它单独坐落在铁路以西,与其他政区之间被贯穿于沈阳城内的长大铁路所隔开,故称为“铁西”。这是一块满铺着几百座大中型和超大型工厂的市区,无论是以它的恢弘规模还是它的壮观形象,称之为“东方的鲁尔”都毫不夸张,而且,它是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区的“鲁尔”,是一个工厂更加密布,厂区容积率更高的“鲁尔”。

铁西工业区是中国工业的代名词,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铁西的工业文化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是一种无价的人类遗产。即使当这个充满历史刻痕的老城区,这些过了时的老工厂迈入了全新的时代,它们给人们的记忆仍将是深邃的、永恒的。

(2)铁西工业区更新创造新价值

旧工业厂区区位往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整,工业建筑大都结构坚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间、高净空等特点,其建筑内部空间具有使用灵活、结构坚固等特点,通过更新可以减少拆迁和建设费用,注入新的产业功能,满足不同需求,如商业、办公、展览、物流、居住等,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利用工业文化背景这一优势,旧工业区可以开发相关业态,例如创意产业,工业旅游,旅游纪念品出售等,不但延续了工业历史文化,还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带来新的社会价值。

三.铁西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影响城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从辽宁省的范围来看,铁西区是沈阳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具有丰富的水利、森林、水产及生物等资源;其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植被茂密相连。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具体到生态安全评价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安全因子的确认与计量、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指标阀值(安全边界)的确定等等。从指标设计的宏观思路上看,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还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行为主体的安全意识、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的效率等。

通过对国内外老工业区更新的成功实例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方法及教训,分析我国以铁西工业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宜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西工业遗存,改善老工业区生态环境,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老工业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通过景观格局优化,为使铁西工业区能够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沈渭寿.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

[2]杨雪.欧盟国家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冬青.旧城衰败片区高密度开发改造中的历史保存与延续――以北京大吉片区改造为例.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张卫宁.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产的开发方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2(2):51-54

[5]李东生.大城市老工业区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选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Water security matters,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ecurity problem, but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of major strategic issues. China is a national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t present, we are faced with more water, less water, dirty water, water muddy water problems, serious impact o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protection of water security, have very important re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water security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ecurit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water security problems,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protect water security, promote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water security; harmonious society; study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水,生命之所系,它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水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没有水,就没有社会;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水安全问题事关重大,不仅是资源环境安全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现今全球人类缺乏安全的足够的水资源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水资源以及提供和支持水资源的相关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污染、非可持续性使用、土地使用变换、气候变化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威胁。中国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形势堪忧,我们面临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实,直面水危机,从全局的、战略的、政治的高度,审视对待水安全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节约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一、水安全

水安全包括自然型水安全和人为型水安全。不仅涉及水资源短缺和洪水灾害的水量问题、而且涉及水体污染导致的水质问题等,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主要是干旱、洪水和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问题。而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大量干预水文循环的自然过程,水安全就逐渐从自然型的转为人为型。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其外延是指由水安全引发的其它安全,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从本质上看,水安全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照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在一定时间内重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实现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基于水资源关系,这个关系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关系上。水安全的核心主要是以公平、高效和统一的方法保护水资源,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农业发展和其他经济活动的需要,保护人类社会藉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受侵害。

二、水安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水安全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依赖于水安全,即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同样,水安全也离不开和谐社会,试想一个矛盾重重,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各方面都不和谐的社会,能保证水安全吗,显然是不可能。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水安全的战略举措和有力保障,由此可见,水安全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两者是统一的。

三、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环境的血液,既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能有效的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无论在游牧部落时代,还是在农耕社会,无论是今天,还是在未来社会中,水总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发展,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文明的演进又赋予水更多的光彩和灵气。人不能没有水,生态环境更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纵观我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盛衰,无不与水、治水活动密切相关,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想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怎么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如果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洁净的水,连当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水安全问题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就深深的打上了国家或区域的烙印,是国家或区域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因此,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水安全的战略举施和有力保障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实现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基于水资源关系。水安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应该说,水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无节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费水都给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多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水安全的问题,人类需要严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建设好和谐社会,规范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为实现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要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节约保护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五、水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安全问题古亦有之。我国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足以说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洪水灾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水安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水安全表现形式是自然型的,如洪水、干旱、河流改道等。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对水文循环的大量干预,对水资源的大肆索取,出现了人为的水安全问题,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问题。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等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新。

六、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我们不能毫无节制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掠夺,不能再出现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不良现象,而应该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饮水安全,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从而实现水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于

参考文献:

1、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

2、高而坤:保障水安全需要严格自律

3、宋建军 张庆杰刘颖秋: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制度体系

4、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5、李坤刚:我国防洪减灾对策探讨

第7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第8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时代到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原始化的采集、渔猎、手工操作到当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从钻木取火到电的发现,从步行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等等,无不标志着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初,资源危机和环境退化问题的阴影就已在全球徘徊。人炸、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开发与滥用、人类短视的经济与政治行为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连串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面临的全球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植被破坏、全方位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转基因生物风险、生物入侵、食物安全、自然环境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13]。因此,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并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生态安全是区域安全、国家安全、人类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因生态灾害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8•5%~10%,最高可占到当年GDP的14%[3]。1998年我国南北持续3个月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11]。我国东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并开展生态安全方面的有关研究,如MarkHalle将人类安全网络系统分为经济安全子系统、政治安全子系统、人口安全子系统和生态安全子系统等[3];CynilObi曾专题研究过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在我国,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6]。2002中国科协年会生态学分会开展了有关“生态安全”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并出版了“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的论文集[10]。可见,生态安全已日益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生态安全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论述和定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11]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整体水平的反映。陈国阶[12]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区(生物地理区)、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只要其中的某一生态层次出现损害,退化、胁迫,都可以说其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即生态不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专指人类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包括聚落、聚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受生态条件、状态及其变化的胁迫、威胁、危害、损害乃至毁灭,能处于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生态安全的对立面是生态破坏、生态压迫、生态灾难,是生态环境存在的状态或变化偏离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或容忍阈值,对区域、国家的发展造成障碍、威胁,甚至招致生命的损亡,社会经济的崩溃或严重破坏等。苏智先[10]认为,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风险大小。

可见,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看法均有所不同。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概念。生态安全是以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生活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不同生物要素(包括人类自身)、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以及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一种健康与协调的程度和状态。生态安全不仅要求环境资源条件的安全以及生物因素自身的安全,而且也包括生物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生物要素与生物要素之间关系的安全。生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关系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图1)。数量安全主要是指资源的数量、生物种群数量、人口数量等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造成生态不安全,如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爆发、人口膨胀、洪涝等;质量安全主要是指环境的质量、资源的质量、生物的质量、人口的质量等是否达到健康的状态和水平,如环境污染、生物病虫害、生物退化、人类各种疾病等都是生态不安全的表现;关系安全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与健康,如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物种入侵、转基因物种危害、森林破坏、过垦、过牧、过渔、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类战争等都会导致生态不安全。另外,对于一个给定的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内部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有序、协调、健康程度。外部安全是指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和周边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是直接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的一类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态安全是指以人类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生产力,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并能生产出健康农业产品的一种状态和水平条件。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安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限制性,而且受外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影响和调控十分明显。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受灾害性天气现象(洪涝、干旱、台风等)、光热水土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如化肥、农药、转基因物种等的使用)、市场经济条件(如需求、价格)等的影响很大。农业生态安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环境安全;②农业资源安全;③农业生物安全;④农业产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即所谓的双重安全。其中,农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生物安全是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产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基本要求。

4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与生态建设对策

4•1加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发展生态产业

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包括农业环境安全管理、农业资源安全管理、农业生产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农产品安全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和农村安全管理等内容。因此,必须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及其抗逆能力[5],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必须转变现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开发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对农业废弃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控制和防止农业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发展循环经济[2]。

4•2加强对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强保护、合理使用和管理。同时,对于现有的可再生资源,要加强培育,增强其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新兴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资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等替代型资源,进而为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必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并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工程技术等加以恢复与重建,特别是加强对关键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系统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增强其抗逆能力和稳定能力。同时,要加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酸雨、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防范技术措施的研究[1,9]。

4•3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安全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物种驯化、改良和优良抗性物种筛选的源泉,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支撑,而且对整个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求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物资源的保护,而且要求加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农业野生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建立农业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同时,要注重农田防护林网和农田景观缓冲区61章家恩等: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的建设,发展立体种养殖农业,通过增加天敌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控制与生态农业技术方法,减少农业上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品的投入。由于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对农业生态安全可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加强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及防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要加强立法监管和海关安全检查,并大力宣传,防止盲目引种。另一方面,对现有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扩散蔓延规律与防治技术要加强研究,并严加控制和管理[1,4]。

4•4加强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建设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是突发性的和巨大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包括抗洪能力、抗旱能力、抗风能力、抗寒能力、抗地质灾害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的建设,加强对水库、湖泊、塘堰、堤坝、灌渠、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大江大河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坡耕地以及特殊景观地带等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增强农业生态安全能力。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农业生态灾害相关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切实将农业生态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并防范于未然。

4•5加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是指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危险,遏制和减少重大和恶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组织、法律、政策、规划、财政和技术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体系。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组织管理系统、生态安全规划、决策与建设管理系统、生态安全政策与法律配套系统、生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监督与评估系统、生态安全资金保证系统等方面[7,15]。农业生态安全监测与预测、预警体系是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衡量标准体系,进行农业生态安全(或生态风险)评价与分区。同时,利用3S技术、信息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建立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的预测与预警体系。同时,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生态安全管理、监督、生态安全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运作机制建设,通过生态立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保障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8,14]。

第9篇:生态安全的意义范文

1引言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在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拓展时序安排上,翔安区的发展设计是:翔安区作为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辅城,远景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翔安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厦门市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安全格局问题辨识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胁翔安区生态安全的问题包括:

首先,林地和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使这两种组分所担负的生态功能被削弱。随着城市化过程,自然和农业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生态稳定性维护用地总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生态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维护机制非常脆弱的系统。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线型景观,建成区逐渐连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态空间,导致了区域景观破碎化趋势,影响到了区域生态稳定性。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改造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观组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安全性的维护功能。

第三,养殖业的旧有规模,使得滨海滩涂和浅海水域集中分布区分隔,降低了自然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未来翔安区的经济和社会也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改造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幅度。这会使本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态可行性论证,建设的同时又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如此的强度和速度致使其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己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生态安全性极低。

3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资源基础分析

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状况和现状景观组成及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生态景观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现状分布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区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体廊道、小的块状绿地等人为廊道。它们构成了区域性与局部人工环境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屏障,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3.1植被带

全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五块地区,即东北部的溪园内区、大帽山林场区以及东部的白云飞-锄山林区、鸿渐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围地区土地开发活动的蚕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区逐渐被道路或城镇建设用地所隔断,呈孤岛状分布。林地的覆盖率偏低,树种单调,林相结构单一,缺乏观赏价值。

3.2土地资源

翔安区仍有大量适建用地可供城市发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区内目前仍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4%,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区农业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区已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逐渐缩小。翔安的工业用地分布比较散乱,存在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翔安区的滩涂资源丰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区南部,沿着海岸分布大量的养殖池塘,近些年来盐田也不断转为他用。

3.3绿地

城区目前公共绿地严重缺乏,无成规模的社区绿地及街头绿地。

3.4水库坑塘

区内仅有曾溪水库和古宅水库等小型水库,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扰影响及自然因素影响,不稳定而变化明显。东坑湾已经成为区内最大的人工围堰内湾水域,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应对东坑湾进行大规模的水域环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区内较大的河流为九溪,它作为翔安难得的生态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多年来九溪水质污染严重,农业、养殖业等侵占河道现象明显;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的保护宽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结构不成系统。整个区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设中。

4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建设过程,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应形成生态走廊,使得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联结,从而为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建立维护城市人居环境、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安全的有效生态网络。网络通常由廊道、节点、廊道效应区组成。

4.1区域关键地段的辨识和生态建设

所谓关键地段,是指这些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具有战略意义或者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通过这些关键地段的景观保护和建设,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4.1.1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

4.1.2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指城市中心区,“五片”指新圩农业保护片区、马巷工贸片区、东坑湾高档居住片区、刘五店-澳头港口物流园区、大嶝-莲河对台特色产业园区)。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线的自然属性。

②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组团。

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约束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和空间分布,对城市建设区形成良好的分割。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基础建立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园地和农田等生态空间构架这样一些组团隔离带。在适合地段引入适量的绿地类型景观。注重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的绿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地覆盖。要合理选择持久、稳定存在的林种、树种,一般以乡土植被为宜。

4.2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又称踏脚石(steppingstone),是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者景观格局中,一些面积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区域。这些节点一方面形成区域安全网络的关键保护点,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控制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①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节点。农业面对快速扩展城区空间的压力,农业土地资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农田,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则可与城市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成为城市绿色的开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东坑湾水域、澳头滩涂节点,这些区域作为重要的湿地鸟类物种栖息地加以保护。

③鳄鱼屿、刘五店海域,作为重要海洋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的栖息地保护区。

④下谭尾、九溪入海口的红树林恢复区,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区加以保护,防止填海造地等开发活动对其破坏。

⑤区域内面积大于1km2的坑塘水体。

⑥生态廊道网络的节点,主要指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交叉点处形成的生态节点,特别是大型立交桥周边地区形成的绿化空间节点,也包括与绿色通道相连的公园、湿地等;

⑦建成区内独立的开敞空间,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区内集中分布区的大型城市公园或绿化广场。这些节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

区域生态节点的保护和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地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减少局部地段的景观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态廊道的建设

自然生境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生态廊道则是实现和维持生态连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结构是影响廊道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河流廊道还是道路廊道,都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是将周围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乔、灌木结合,使廊道结构趋向于自然状态或者半自然状态。

4.3.1河流廊道的建设

针对九溪展开生态与景观综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护自然形成的浅滩、沼地;

②满足物种栖息地的多样性植被群落;

③水质治理,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设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间的交换与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⑤划定河岸两侧100m范围为河流的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河岸两侧30m内的范围作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宽度,其范围内必须保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保持和恢复生态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设

交通廊道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者特定区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在廊道设置方面,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尽可能避开生态系统完整且脆弱的区域;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在道路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植被廊道。

4.4区域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及其建设

4.4.1生态网络构架

整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网络的增加被认为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价值较适宜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生态纽带,使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结,从而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就翔安区而言,就是利用组团分隔带、山地林地和滨海自然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构架,以增强防灾(台风、虫灾)、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功能。

因此,合理组合全区现有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并结合上述关键点与关键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造,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实现对全区现有以及未来城市建成区的有效生态分隔。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

①溪园内-大帽山林场-白云飞轴线;

②澳头-刘五店-鳄鱼屿滨海滩涂轴线;

③小嶝-大嶝-澳头浅海滩涂轴线;

④香山-东坑湾轴线;

⑤九溪及其生态缓冲区轴线。

4.4.2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形的绿化主轴。

5结语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规范无序的超强度的城市建设行为,使其对区域的生态安全不致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以经济和高效的景观要素的配置状态,使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各得其所,相互协调,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区域经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从翔安区目前的景观组分比例和空间分布形势来看,基于现存的生态景观,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安全格局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鹏.基于遥感和GIS的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以海湾城市新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744-1752.

[2]陈志鸿,陈鹏.厦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述[J].厦门科技,20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