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生态环境治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治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生态环境治理

第1篇: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五道五治;生态环境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现实所急所需、农民所思所盼,是生态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及环境治理关键在生态宜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农村[6],核心是贯彻党的提出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生态宜居”不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第二,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开展绿色农业行动;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场化多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发挥多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村既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长治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多、开采量大,煤、铁储量居全国前列,素称“煤铁之乡”。矿产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和能源支持,但其生态恶化后果也严重制约着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防治意识薄弱。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7]。农村经济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困难,来源分散且处理成本较高,垃圾长期堆放易滋生细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源,使得农村面源污染更加严重,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2.农村工业污染突出,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地区废气、废水及各种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长期高强度煤炭开采使大量土地塌陷,沉陷区连片;煤尘飞扬,有害气体在空中弥漫;地下水破坏、饮用水供应不足;生态恶化、资源枯竭,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残酷的矿区生态修复危机。

(二)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原因。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干旱、少雨、多风,土地荒漠化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失衡。多年来连续排放的工业“三废”加剧了空气、水体、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粮食大大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长治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1亿吨,增长3.4%;发电量287.1亿千瓦时,增长5.1%;焦炭产量1329.9万吨[8]。工业布局不均,产品结构单一,工业污染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对生态脆弱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困难重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受自身生活环境与传统观念影响,盲目种植农产品,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大量滥用农药、化肥,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一)“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

“五道五治”是指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沿线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行动,是长治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年底以来在全市境内46条国、省道,3455条县、乡、村道,为解决道路环境问题、加强道路环境治理而开展的一场专项整治大行动[9]。长治市是晋煤外运主干线之一,国道、省道辐射广、沿线长,道路周围布满煤渣、尘土和地膜以及建筑垃圾、秸秆焚烧、废品堆放,甚至违章建筑和无证经营的破烂厂房,其“脏、乱、差”危害程度之深、影响之广,无不令人胆战心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严峻形势倒逼生态治理[10]。近一年的集中治理,共腾退土地2.26万亩,道路环境明显改善,该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二)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从“五道五治”生态治理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党的报告为思想统领,立足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协同推进,促进城乡联动、服务共享、社会共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1.界定问题,治理核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准确界定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2.明确主体,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动员力,引导干群互动、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建设合力,使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3.强调务实,严格执行任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开展高效严格的治理工作。在“五道五治”行动中,主要采取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双督查”工作机制,并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执行人员追责问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4.提高意识,主动自觉参与。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枳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汄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破坏生态坏境行为的自我约朿,自觉积极参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视察山西时指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要切实解决,乡村清洁工程要扎实推进,提升村容村貌,为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山西长治“五道五治”行动就是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生动实践,由于地区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议仅适用于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要界定问题、明确主体、严格执行、主动参与,也需从政策、制度、法律、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民致富之友,2018,5:1

[3]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农村巨变蓝图———2018中央一号文件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6

第2篇: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一、甘肃省乡村生态环境要况

甘肃省虽地处中国西北部,属大陆性气候,但实际各地气候差别较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北部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原地带,西部是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的沙漠、戈壁与山地,南部则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原山地地区。并且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率低,农业生产力水平远低于东部农村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频繁,导致许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有害行为频发。因此,每个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形成治理要求的差异化,则更加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

二、甘肃省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生产污染严重,环保意识不高

1、生活垃圾污染。虽然给每个村庄都设置了固定的垃圾收集点,较重视的则会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并配备专门人员运输垃圾,但垃圾处理方式还是一直采用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完全缺乏专门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利用的相关设施。更有村民为省时省力将日常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河道旁或者路边,造成河水二次污染与堵塞,并给大气、土壤带来严重危害。2、工业垃圾污染。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向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很多人对建工厂、办企业趋之若鹜。但是,工业生产毕竟会产生工业污染问题,一是乡村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因此缺少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去处理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造成对周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二是企业经营者大多都是文化和管理素质较低的农民,注重眼前利益,对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不够重视。3、农业生产污染。甘肃省农民的经济来源一部分来自农业种植,因此农业种植较为广泛。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经常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用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治效果,但实际上产生的白色垃圾、土地酸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对大气、河流、土壤环境产生严重损坏。还有焚烧秸秆、乱砍乱伐的行为更是屡禁不止,严重会引发和加深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如,2021年2月份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因违规过度开发遭到严重破坏。4、家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自2019年以来,甘肃推出多个乡村养殖补贴项目,吸引许多未经专门培训的家庭直接上手进行养殖业的发展,所以引发出家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问题。虽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污染物随意排放,要对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但部分大规模养殖场人员在缺乏环保意识和利益驱使下,钻法律的空子,直接向河道排放。粪便经过发酵后,其中含有大量物质会产生有害气体,空气污染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居住周边的村民提出的意见政府只是口头警告,不予重视,这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造成很大阻碍。

(二)政府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主导性作用发挥不明显,调节不够积极、控制不够严谨、力度不够强硬、政策不够完善,如部分政府官员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容易做的和见效快的治理项目铺天盖地地推进,而对于难度大和见效慢的工程始终是蜻蜓点水,做一下表面功夫。简单来讲,政府部门人员对乡村生态治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和发挥效用。同时,各个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到位,导致治理无序化、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使实现效果不明显;另外,没有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于监督管理县内污染物、污染源的防治工作做得不够,在调查处理县内环境污染纠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时办事效率不高。

(三)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一直受到甘肃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风险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为农村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但由于不少村干部、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者在环保法律意识方面的欠缺,存在侥幸、懈怠心理,影响了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少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环境执法部门实行监管具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村庄以缺少资金,治理难度大为由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执法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消极应对,甚至是不闻不问。

三、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政府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可持续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绿色发展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一起来,坚定不移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首先,政府应积极提倡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宣传保护环境的益处,讲授环保相关知识,让广大村民意识到不应只为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做出危害环境的行为。通过教育宣传来改变他们乱丢垃圾、乱排废水的不良习惯;同时,通过视频介绍和宣传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反而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带来环境污染,借此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其次,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建设存在资金不足、政府环境治理力度较弱、人才配备不完善等现象,因而政府应加强治理力度,抓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上对农村贫困地区给予帮助,以及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积极帮助宣传环境治理知识,传授农民环境治理方法,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2021年甘肃省政府花费3个月时间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进行排查整治,专门成立工作专班,一方面进行督促指导;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此外,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加强督导检查和执法监管,加快推进全省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最后,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落实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农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应合理吸收。一是政府对一些贫困家庭给予经济补贴,禁止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二是设置垃圾收集站和处理点,可以让村民承担打扫道路卫生、回收垃圾的工作,并对他们发放工资,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三是对一些乡村企业进行监管,对随便乱排废水污水进河流的工厂监督他们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从而实现生态治理全域覆盖、全域达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体制

在完善农村环境立法上,可以积极鉴借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和合理吸收人们的意见,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法可依的、有法必依的乡村环境。一是甘肃省人民政府网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时的专题和专栏,方便人们随时信访举报和提出问题,随时查阅生态环境保护的督查信息。二是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违法行为,可以对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物质嘉奖并表彰,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公众可采用电话、网络、微信、来信来访等途径进行举报。三是政府对地方性法规进行了修订。如《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在2020年1月1日起实施,2020年修订《甘肃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制定《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和《甘肃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条例法规的修订可以更加有力地督促人们对环境的爱护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提高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与每个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良好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需要每个村民身体力行做到切实维护和保持,并且村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农民参与环境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各方面益处。首先,培养村民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文化水平低,很少接受环保理念教育,所以需要党委、政府、企业通过大力宣传,逐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意识观念,改变环境与他们无关的错误想法以及了解危害和污染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了解法律常识,清楚明白保护环境已经上升至法律层面,造成严重破坏会依法处置。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宣传片、纪录片和讲座的形式,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定期推送关于生态保护的文章和微视频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选择多推送关于农业种植技术和环境治理的讲解,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落后、过时传统思想的群众,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亲自谈话或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其次,在实践中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每个村都配备农业技术员和科技特派员,他们可以教授村民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关技术知识。一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对于一些农作物可以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并设置专门农膜回收机构。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三是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如沼气建设,光伏、水能、风能发电,减少木材秸秆的焚烧,改灶节柴,控制农村林草植被砍伐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四是对于畜禽养殖应加强污染防治,科学、合理地进行规模化养殖,牲畜产生的粪便应无害化处理,可以通过建设沼气池和生产有机肥的方式让废弃物变成有用之物,造福村民,实现利益和环保双赢的局面。最后,对于荒漠化,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应提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应改善灌溉技术,科学合理灌溉,提倡人们保护水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少,植被覆盖率较低,人们种植庄稼单纯依赖天气,水灾、旱灾、暴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会产生难以估计的经济重创。虽然目前拥有先进技术设备,但是试用的地方较少,大多数地区仍遭受着自然危害,所以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快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体治理,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取得生态治理的最优绩效。

(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各市的生态保护区环境监管点多、线长、面广以及高度分散等问题,监测方法时空间隔大、费时费力,传统的人巡环境监管方式已力不从心。现阶段可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天地一体化、信息共享、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于是,智慧化建设、大数据监控对比和管护巡查成为当下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日常之举,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森林覆盖、草原植被、气象防雷、水利资源、水土流失、地理信息、农田灌溉等遥感数据的有效集成,为国土、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提供长期的网络数据共享服务,从而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提高治理效率。

四、结语

第3篇: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2003年,中共中央首次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至今,连续1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笔者曾在2012年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归结为农村经济难题、农业环境难题和农村社会难题。其中,农村经济难题可以表述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政策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分享到的利润愈来愈低。农村经济难题必然会伴随农村环境难题,即越来越严峻的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得更多的农产品产量成为常态。在生活和经济压力下,农民无暇考虑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不断施放化肥、农药以获得更多没有虫孔的农产品,换取更高收入。久而久之,农业生态系统全面衰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结构和质地受到破坏、土壤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残留有毒物质。农村经济难题与农村环境难题交织,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引发了农村社会难题。在上述三个难题中,农村环境难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曾几何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随着工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著名环境摄影家卢广2005年在广东省某镇拍到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污水横流、臭气四溢的小溪流中洗涤的照片,记录下了农村生态环境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表现为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城乡工业污染物、农用化合物、生活污水等输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更让生产食物的土壤、水、大气遭到破坏与污染,最终酿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前后出现的湖南“镉大米”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障粮食和食品双安全

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后,中共十九大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战略均指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与必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一方面是治理农村生活环境,还广大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是治理农业生产环境,维护洁净的土壤、水和大气,为全国人民生产出足量、安全的农副产品,实现粮食和食品双安全,在解决农村环境难题的同时,助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难题。

1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推进乡风文明

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即通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河湖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还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是重要环节,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目前全国城乡地区都面临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可再次利用的厨余垃圾占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近2/3,采用合适的循环利用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意义重大。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推进垃圾分类,但普遍存在分类不彻底、收集体系不完善、利用途径缺失等问题,关键是尚未找到厨余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末端处置及循环利用路径,缺乏可操作和高效率的沼气、沤肥、堆肥制作办法。农村垃圾分类更是难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建设宜居环境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理已被提上日程,很多农村地区已开始着手推行垃圾分类和收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成效并不显著,厨余垃圾和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应当借助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机会,提倡利用城乡分类厨余垃圾和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制作,倒逼城乡垃圾分类及收集体系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也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支撑点。2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助力“产业兴旺”,保障食品安全过去30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长期、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降低、结构破坏,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残留,威胁国民健康。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范围广、难度大,需要系统思维、城乡融合,从农产品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头发力,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物质,净化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是保证城乡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维护

农村优美环境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管理手段有机结合,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的目标在于促进投入到农业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充分利用,降低系统外的物能(化肥、农药)投入,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通过近4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我国已形成三大技术体系,为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久维护农村优美环境提供了多目标合一的通道。

1应用多维用地技术体系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多维用地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的生物演替原理,开发利用自然空间资源的一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垂直空间上,利用农业生物的不同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称立体种养或立体农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林下经济”,就是利用森林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栽植农作物、中草药植物、食用菌,甚至养殖畜禽,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生物种群之间的循环相生及相互制约关系,防治有害生物对农林作物的危害,减少系统外的物能投入,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造就美丽的环境景观。

2应用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建立自净的生产系统

第4篇: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问题。但是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而言,其中所存在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小阙,这也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融合可持续化生态理念发展模式之下,必须了解到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由政府部门做好及时管控,完成当前的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做好健全监督体制建设,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村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哲.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南省X县的调研[D].2019.

[2]罗艳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06):40-41.

第5篇: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课题组通过专家咨询、实证调研和文献查阅三种方式对指标体系进行遴选,但是,面对初步获取的这些为数众多的指标,必须进一步进行优选才能确定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一般方法是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信度检验,最后再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文针对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特点,最后遴选了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能力、环境治理产品生产能力以及环境治理服务能力3个指标项,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对回收的23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KMO统计量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具有很好的信度且指标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优化了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赋权的方法———基于信息熵修正AHP的组合赋权法

课题组成员卜华白在其博士论文中运用了这种指标赋权的方法,该方法属于组合赋权法,是一种将主观赋权(AHB)和客观赋权(Entropy)结合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利用AHP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然后,再利用Entropy方法对AHP的主观赋权进行调整,这样就更能保证赋权值的科学性。赋权值的科学性也就使得本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2.1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主观赋权运用AHP法初定指标权重有很多的具体方法,本文采用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权向量解法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类比较判断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判断矩阵一般不能完全满足一致性要求,如是,不管是近似解法,还是特征根法,其权重的计算结果都难以与“客观存在”的“真权”相吻合,在本质上是一个统计估计问题,因此,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的相对权重不总是等于wi/wj,依据这一情况,有文献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出了三种相对权重计算的“最优解法”即:LLSM法、LSM法则和LOM法求解权数wi,从这三种最优解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定义不同的目标函数,最优权值也就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过程中,应依据对评价精度的实际要求,给“合理”的目标函数,只有这样,才可求得最为合适的“最优权重”。2.2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最终确定指标权重熵(Entropy)的概念来源于物理中的热学,是统计物理中用来量度分子运动无序程度的变量,ClaudeEShanon在1948年将其引入信息论中,作为系统不确定性(无序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熵权法也是一种信息量权数方法,是客观赋权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9]。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对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指标j的熵值ej;第二步计算指标j的差异性因数gj,确定指标权重;第三步修正权重,通过以上步骤修正之后,得到的新权重更有效。本文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具体研究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

3实证评价———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

设U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综合因素集,V代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表评价集,A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因素权重集,A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二层次因素权重集,R代表全体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R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B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

4提升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