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态理论范文

生态理论全文(5篇)

生态理论

第1篇:生态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生态危机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逐渐多样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不断增加,以保护生态环境的运动也就逐渐兴起,由此产生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异化消费理论”是在微观层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问题的批判。异化消费是一个出现了很久的社会现象,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它是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为起点,在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发展。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是站前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在吸取他们原有的优良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和生态消费思想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通过了解学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理论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出自身的对立面,并被对立面所奴役、压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到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工人越来越穷,原因就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虽然生产得多,得到的东西却越少,每个工人都是十分的贫穷,这时劳动就被异化了,进而导致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窘迫。并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有着非常多的不幸和苦难,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马克思的生态消费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承载能力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和自然良性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自己的利益可以翻倍,达到增值,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们不顾其他的相关因素,土地产生损耗、资源被掠夺、森林逐渐消失、河流变得干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会出现很多污染,人与自然之间不能达到平衡[1]。因此就会出现生态危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出现生态环境消费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和渊源。所以马克思认为如果想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去实现共产主义。

(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写道,物化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不依附于劳动者存在,反过来还控制劳动者,与劳动者对立,限制劳动者发展。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现象开始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物与物替代人与人的关系,使人变得不再重要,由物来进行取代。这种现象最开始是在劳动领域出现,流水生产线上的劳动者之间逐渐隔离、分化,只是机器的附属品,机械盲目地生产产品,人被机器所控制,没有思想,缺乏整体的判断能力。而且这种现象还逐渐扩大,慢慢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卢卡奇通过对人被物控制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丑陋的面孔,反思当时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消费理论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社会要求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作抑制性的发展,个人的需要本身及其满足是这种需要的权利就在多大程度上服从于凌驾其上的批判标准。”[2]马尔库塞认为,社会中是有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两种。社会应该提供给人多种丰富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下,统治阶级为了利益提供的需要限制了人的需要,他们把这种特定的利益和需要强加在人的需要上,使人失去了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大肆的宣传也限制了人们的需要,他们所提供的就是虚假需要,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马尔库塞认为,人要分辨自己的真实需要,不能被虚假需要所迷惑,坚持内心的真实需要,要不就会成为“单向度的人”,被社会的异化改造和影响,就会受到控制。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异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是通过外在的物品表现自己而不是自身的劳动,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物”身上。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异化也在消费领域出现,首先,消费变成了一种盲目追求精美、昂贵、漂亮商品的行为,人们在购买的物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地位,商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所影响,“获得→短暂的占有和使用→扔掉→再获得”,构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恶性循环,所以今天的口号可以说是:“新的东西好!”[3]人们追求昂贵的、新颖的商品,抛弃旧的商品,不关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致使物品的使用方式和获得方式脱节。人逐渐失去主体性,成为奴隶,人的物质世界不断丰富,物质世界不断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世界逐渐空虚,丧失乐趣和快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的冷漠、变得麻木,被物所取代,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只有利益和物品。最后,人也被异化,人成为商品,人自身的价值被忽视,只重视在交换中人的价值,不断地被别人利用和操纵,被物品所利用和操作,不断地经历着买和卖,受利用和掌控,失去自我。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消费的根源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主要就是消费异化。马尔库塞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人想要摆脱物的束缚,追求高尚的境界。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却把物质需求当成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4]人们生活的重心逐渐转变为消费,把消费作为几乎唯一的追求,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掩盖了人生活的目的,消费慢慢大于生活。随着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宣传,增加了消费的吸引力,人们对消费品出现抢夺的心理,慢慢变得不在乎实在性和实用性,而只追求新,追求精美,追求昂贵。异化消费的不断发展,使消费逐渐的控制整个社会。其次,生态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危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关注的并不是如何实现生产与自然的平衡、生产与人的生活的协调……它所关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交换价值”。[5]由于人们不断增长的虚假需求,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不断向自然界索取,掠夺自然资源,自然界因此遭到破坏,环境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就会造成生态危机。所以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市场上提供的商品越多,就会越造成生态危机,反而更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最后,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时间更长,延长其寿命,通过操纵消费解决产品过剩问题,获取高额利润。并且操控消费,使人们感觉不必参与生产活动。[6]统治阶级通过将产品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促使人们更加追逐“高消费”,满足自身的“虚假需求”,以此来解决过剩的产品,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获得高额的利润。之后资本家为了继续自身的发展和获得巨额利益,就会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不断地破坏环境,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危机,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很早就提出,生态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造成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异化和生态危机是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

(二)异化消费对人的影响

消费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样需求,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异化使人更看重于商品本身,不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也不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他们贪婪地消费着这一切、吞噬着这一切。世界成了我们填充我们胃口的巨大物品。我们则永远在期待、永远在希望,也永远在失望。”[7]人们盲目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逐渐只顾享乐,丧失自己的消费观,变得没有意识,成为一个消费人,逐渐被控制。人也逐渐丧失本心,不再特殊,都是模式化一样的人,成为单一的人,人与人之间也逐渐变得冷漠,慢慢人也丧失自由,被禁锢在资本主义所构造的世界里,满足当下,在虚假的世界里面无法逃脱。人在生存发展中需要很多需求,物质和精神不仅是最重要的,且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在消费异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物质的需要逐渐超过并大于精神的需求,人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世界逐渐空虚,受物质所控制。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获得发展,但是受消费异化的影响,人盲目地追求商品,只顾消费,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慢慢地人的幸福感也会缺失,会觉得不满足、不幸福。

(三)异化消费解决的措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异化不可避免,其直接后果是带来生态危机。所以为了解决异化消费的问题,就要进行改革。首先,要建立“稳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延长自身制度的生命力,解决自身过剩的消费品和生产品,不断地扩大宣传吸引人进行购买,使人们对消费保持着强烈的欲望,不断增加自己的购买欲,人们购买产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建立“稳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消除异化,用经济发展减缓工业发展,进而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人们要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弗洛姆指出,在工业社会,消费品的时尚价值大于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异化现象非常突出。韦伯也曾提出,资本的逐利性使人们在消费主义充斥的社会,逐渐成为资本的奴隶,持续受到消费异化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资本家的宣传鼓吹下,要想消除异化,就要立住本心,保持理性的消费观,不被他们的任何宣传进行精神洗脑,需要坚守本心,不因外在的繁华迷失自身,才能最终摆脱异化,保持自我。最后,要建立生态的社会主义。很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要想消除异化,就要改革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缓解并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就不断上升,物资和精神世界也能同时满足,人就会感到幸福,人也就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最终达到平衡。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资本主义国家要保护自己的公共合法性,其办法是向个人消费提供几乎是源源不断的产品。”为了使资本主义制度的长久生存和发展,资本家向人们承诺,他们可以提供很多的商品和服务,种类繁多,这就会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商品、购买商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如果逐渐成为一种目的,人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慢慢就会向大自然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最终就会导致生态危机。他们为了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生态危机和消费异化联系起来,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异化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破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马克思认为,人是在自然界中活动的,人与自然之间如果失衡,不仅会给自然带来破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进而揭露出现的异化现象,使生态问题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前的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仅仅是从技术等单一层面出发探析。角度单一且孤立,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上升到了制度,他们是从制度的方面开看待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认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异化消费的根源,阿格尔等人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原因所在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资本家为了维护现存的制度,给人们制造虚假的需求,使人不断地消费,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异化消费不仅浪费物资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批判和制度批判等方面联系在一起来,不仅弥补之前的单一的批判,也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批判资本主义。

(二)现实价值

首先,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又经历了建国初期,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尔的稳态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坏,降低污染,换我国一个碧海蓝天,为人民建立美好的家,让人民感受到幸福,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我国现今网络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由下图可知,2013年到2020年我国在互联网上交易金额不断上升[8],网络消费就是利用多媒体、社交平台等手段刺激人们的消费和需求,阿格尔认为这是会促进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和异化消费的认可。中国的网络消费不断攀升,虽然人们得到了很多的资源和物品,却没有解释这些资源的来源。这最终的结果无疑是一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而网购也是一种冲动型消费,是不必要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对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引起生态问题,给中国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最后,面对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消费情况,我们要保持本心,坚持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以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9]我们要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欲望进行一定的控制,我们也会有后代,所以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让他们平稳安全的生活。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坚持绿色消费,低碳环保,对绿色产品的加大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其价值,利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第2篇:生态理论范文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2.1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2.2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第3篇:生态理论范文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启示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涵①。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国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②。

一、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时代背景剖析

(一)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持续增强,但部分地方政府“唯GDP是举”的政绩观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透支、环境破坏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扭转过来,因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仍然有所加剧。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刚性约束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愈发突显。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又背负着巨大的历史环境负债,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十分严峻。

(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事件、2012年发生的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的环保意识愈发增强,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愈益提高。近年来公布的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排行榜、魅力城市排行榜等榜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愈益提高。20世纪末我国居民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的“数量”方面有所保障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愈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这必然要求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三)国际上要求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

在气候变暖成为全人类共同议题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论断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倡导与践行低碳经济成了世界各国理论界与政府的共同诉求。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一年也就是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在世界各国中排在首位,因而当时面临发达国家要求增大减排额度的巨大舆论压力。与此同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又使得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来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减少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四)日益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曾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经历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事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国际地位大幅削弱。而在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今世界,软实力成为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一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愈发显得重要,我国也因此愈加重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在低碳经济广受国际社会推崇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了我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崭新内容和重大使命。

二、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理念承继关系梳理

西方国家较早便对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伦理、生态社会主义等进行研究,但都未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美国学者RoyMorrison(1995)较早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这一表述,他在《EcologicalDemocracy》一书中仅将“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③。虽然国外学术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生态文明”的概念则是我国学者的首创,这一点受到了世界的公认,例如ArranGare(2010)指出“中国研究环境问题专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④。我国学者叶谦吉于1987年在学术界率先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⑤。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有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70年代,我国为应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冲击,开始实施计划生育。80年代,邓小平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90年代,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1994年出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步入21世纪,于2003年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直到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同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此后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和突破。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是对中西方现有理论成果的扬弃和突破,与党和政府提出过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精神具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

三、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理论观点概述

(一)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并关乎民族未来的一项长远大计。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立足全体人民。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党和政府愈益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人民利益,努力做到“利为民所谋”;第二,立足全民族。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第三,立足长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远规划,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予以长期坚持和贯彻。

(二)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从而全面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建设的基础。五大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精辟概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精辟地概括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该论述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尊重自然。人类需要唯物辨证地看待自身在自然中的地位,破除“人类中心观”,充分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扭转将自身视为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第二,顺应自然。亦即要深刻认识到人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因而需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事实雄辩地证明,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或许能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但终将因遭受自然报复而导致长期利益受损;第三,保护自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四)生动勾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出力。这些表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作出了全面而生动的勾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奋斗方向,将对实践产生良好的愿景激励;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民本思想,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追求。我国学者黄娟(2017)指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是资源耗损多、环境损害大的主要原因⑥,由此来看,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论述无疑抓住了生态问题的根本。

(五)系统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作了系统剖析,指出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并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亦即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抓手,强化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促进生产生活的生态化、低碳化,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这一论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指引作用,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我国以往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经济的政策理论一脉相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有措施,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六)完整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党的十八大从四大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第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另一方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强调尽可能少用资源、用好资源,并要注重对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支持发展新能源;第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这主要包括加强对已有环境问题的整治,以及通过强化工程建设以预防和应对新的环境问题;第四,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该举措具体包括对已有环保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对碳排放权交易等新制度进行试点,以及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四、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之实践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

从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及其地位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提升到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绝非只投入不产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产生环境效益,还能产生其他多方面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相应的政治效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低碳文化、环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相应的文化效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从而降低居民医疗支出,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益。我国需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以贯彻落实,最终实现全面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阐述始终紧扣两个字“自然”,从中可以看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人类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并非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切实做到善于发现并顺应自然规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谋求人类的自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倡导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追求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循环发展着眼于物质的闭路循环、能量的梯级利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阐述中提到: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四)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党和政府历年提出的重要精神并非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趋势,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强化目标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生动勾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根据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国内外发展形势,将其具体化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再把阶段性目标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健全目标达成情况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从而确保“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六)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论述中提到加强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加快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用制度有力约束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而谋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效激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要点的具体阐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这表明单独的制度建设是不充分的,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不仅要有好的制度,更要有高素质的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通过将伦理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双管齐下,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注释]

①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J].青海科技,2012(4):40-43.

②李双荣.生态文明视阈下福建省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4.

③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00.

④ArranGare.TowardanEcologicalCivilization[J].ProcessStudies,2010,39(1):5-38.

⑤涂彦,余雅洁,何炳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下环境陶艺功能性研究[J].中国陶瓷.2016(1):95-98.

第4篇:生态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应用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然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就有必要合理把握生态建筑学理念,积极对其应用,进而达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1生态理念概述

生态理念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将生态理念和设计技术有机结合,推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协调人、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关系,工程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设计中产生的噪音和设计环境等均应充分满足绿色设计的要求,从而为人们打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可创建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相互影响的生活空间,更加系统且深入地研究住宅建筑能否顺应周围的环境,加强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明确建筑中的物质能量交换机制。

2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分析

2.1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分析

建筑设计中,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尤为关键,由于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对建筑物自身的美感和价值具有较大的影响,故而在环境设计期间,设计人员需高度重视绿色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在前行道路上需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建筑的整体性。设计人员也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城市布局,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再者,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城市的价值。比如,设计人员可适度调整建筑周边的草坪和绿植面积,适量种植爬藤类的爬墙植物,从而更好地展现建筑的空间感。而且该类植物可在夏季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增强建筑空间内部环境的舒适性。生态建筑自身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是生态建设理念获得人们高度认可的主要因素,其为生态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生态建筑单体设计分析

生态建筑单体设计中,主要可分为单体整体平面设计和单体节能高效设计两部分。在单体整体房屋平面设计中,要高度重视房屋的朝向设计,通常将房屋设置在阳面,室内可吸收充足的光和热,这样在改善室内光照效果的同时,也可起到保温的作用。在工程建设阶段,设计人员要以坐北朝南为设计的主要原则,主阳台应面向阳面,各建筑之间需采取科学有效的隔离措施,提高布局的合理性。且重视周边环境保护和周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增大资源利用率,优化室内设计,改善外部环境。再者,单体节能设计也尤为关键。设计人员需不断完善建筑门窗设计,可利用保温墙减少热量损耗,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门窗的气密性,以此优化建筑的性能,充分满足住户的基本要求。

3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简要分析阐述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建筑物选址中的应用

建筑选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工程后续设计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选址会影响建筑物使用后的基本概况,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建筑物选址。建筑物设计前,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仔细勘察工地的概况,确保工程设计地点各项条件均可满足工程建设和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工程选址中,不同的场地周边环境明显不同,这也直接影响了工程设计的进度。此外,要以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为基础完成建筑选址。建筑工程建设时,会产生多种噪音污染、扬尘和废物,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在传统的建筑选址中,企业较为关注工程的经济效益。而围绕生态理念开展的工程建设,则需考虑多种因素对工程综合性能和综合效益的影响。

3.2空间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阶段,空间结构体系差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视觉体验。传统的建筑物通常以建筑物的性能为基础,选择建筑空间结构的具体形式。网架结构、悬索结构和薄壳结构是工程设计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设计人员要以空间结构体系为立足点,融合生态理念,以宏观的视角把控建筑空间生态设计效果。且在建筑场地布置中,应当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多种要素对其加以控制。通常,南北向的结构布置可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光能够降低照明能源消耗,且风力资源也可改善室内的通风效果,减少空调运行所产生的电能消耗。另外,设计人员可以当地的盛行风向为基础布置建筑的朝向,这样一方面提升建筑物构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全面落实节能理念,增强居住者的舒适度。在居民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住户对建筑采光提出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加大该方面的重视度。且在建筑物外部结构中,墙体直接影响了遮光的效果,故而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建筑的光源问题。

3.3建筑与植被的有机结合

将生态设计理念合理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与当地的植被有机结合,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增强空间的观赏性,而且也可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选择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物,设计中科学应用植物交叉组合的设计方式。我国地域广阔,在发展中跨越了多个温度带,这也凸显了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中,植物种类之间的差别。如我国北方地区需种植温带植物,温带植物既能够改善北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可顺应北方的气候特征。南方地区则可选用亚热带植物设计生态景观。在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大范围选择本土植物,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强,植物的成活率较高,可降低植物后期维护的费用。建筑物附近也可种植若干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从而在温度较高的气候条件下吸收大量的热。再者,绿色植物本身具有降噪的功能,经设计人员精心的设计,自然植物也可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3.4选择使用生态建筑材料

建筑物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多种不同型号的材料,可以说,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也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建筑的生态性。为高效利用生态理念,优化建筑物的环保性能,在建筑设计中需采取多种措施。如在建筑物混凝土设计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提高混凝土配比的合理性可显著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建筑设计中可合理应用雨水收集器收集屋顶和地面的雨水,经处理后可将雨水应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和清洗车辆等环节。在选择门窗材料时,应选择具有优越保温性能的材料,以此有效控制外部温度对室内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显示,建筑物外门窗损耗在建筑整体损耗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建筑设计中选择具有良好热工性能的门窗材料,一方面可降低建筑采暖中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建筑运行和维护中的成本费用。

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生态建筑理念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住宅环境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建筑工程设计和建设期间,设计人员要学会利用生态环保理念,拓展建筑工程设计的思路,研发多种不同形式的生态节能技术,既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还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应用建筑工程生态理念,以此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汉松.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9(7).

[2]陈星.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6).

[3]韦忠宇.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000(015):1-1.

[4]崔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19,000(015):174.

第5篇:生态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论;建筑设计;应用方式

1生态住宅设计理论概述

从理论上来说,一直以来传统的环境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都和建筑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结合也更加被人们关注。这种顺应时展趋势的融合使得相关的理论发展和技术的升级革新进程加快,且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在这样的环保型社会和时代背景中,如何利用生态学理念,结合建筑设计的基本方式,寻求创新的生态建筑设计办法就显得极为关键。生态住宅的设计应以建筑技术为主体,辅以生态学的环保理念。将舒适、安全、环保的建筑设计方法和人类的居住生活建立连接。发展生态住宅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现代化建筑具有与自然环境融合和相互适应的能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其绿色环保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环境系统设计,能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生态住宅综合多种环境相关因素,以宜居和环保的根本属性成为当前阶段的建筑设计新选择。

2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特点

2.1艺术欣赏性

不同于传统的人居建筑,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仅仅是温暖舒适,更要从心理的层面实现精神寄托并获得心灵满足。现阶段的建筑设计,综合各种超前的艺术理念和新颖思路,利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层出不穷的设计方式发展和创新。并以相对独特的审美理念,让住宅类建筑衍生出了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在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更丰富了人们内心对建筑物艺术性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2.2节能环保性

当今时代,绿色环保是各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环保节能性已经成为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首要参考依据和衡量标准。这也充分迎合了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绿色环保化发展方向的实际需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使用大量的节能环保材料和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可实现能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回收、循环和再利用,减少住宅类建筑对于传统能源类型的需求和消耗量,并逐步以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由于住宅建筑对于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充分利用自然光取代消耗电能的照明设备等方式,很好地适应了人们对于住宅环保节能性的要求。

2.3健康舒适性

健康性与舒适性是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对于住宅类建筑来说,这也是衡量相应住宅品质的最基本条件和标准。在生态住宅设计的角度,更应该注重提高健康舒适性在建筑诸多特性中的比重。从提升居住舒适度的角度,帮助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合理的室内布局,充足自然的采光到清新流通的空气和安全环保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全面塑造健康人居环境。并帮助居住者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空间。

3生态理论下的住宅建筑设计与应用方式

3.1自然通风的设计与应用

清新的空气无疑能带给人们舒适的居住感受。住宅类建筑的通风设计及相应指标的测算和运用能够带给居住者关于居住舒适性的最直观体验。由于自然风是一类不可见也不可触摸的物质,但它的存在却能够促进室内的空气流动和循环。为此,根据气体流动路径的设计方案和角度的测定结果对建筑门窗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和调整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十分重要。为保证理想的通风效果,住宅的设计阶段必须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结合住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朝向等情况,对自然风的流动情况进行综合测算。在确保住宅建筑投入使用后能获得理想的室内自然风流动循环条件后,再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会对风的流动效果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保证居住者不同季节的居住舒适性,应综合考虑高温季节和低温季节的自然风需求及实际流动影响因素,采取最适宜和合理的方案确定住宅的设计方式,实现自然风的高效利用。

3.2自然光照的设计与应用

在城市中有限的建筑用地上,建筑开发商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居住需要并结合自身经济效益等因素做综合考虑,往往会在垂直方向上提升建筑物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光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固有的建筑资源中,对于光线的利用方式始终遵循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基本原则。自然光照的条件不仅能带来温暖明亮的室内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建筑物自身的悬挑,墙面结构设计差异和建筑结构所呈现出的角度变化会导致阳光的照射受到阻碍。一些玻璃幕墙的采用也会成为阳光的反射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了室内的采光效果。建筑设计者在基于生态理论的住宅类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建筑结构造成的光照条件不理想区域可采取墙面着色补偿方案提升建筑的居住舒适性。另外,对于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存储电能,并对路灯等公共设备进行改造,配置统一的太阳能系统。

3.3绿化布局的设计与应用

绿色的植被能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温度和湿度的自然调控能力,也可以带给居住者来自视觉的舒适感受。可以说,居住环境的绿化是与生态住宅理念关联最为紧密的内容之一。绿色植被的种植铺设,自然水景景观的打造都可以作为绿化布局的具体实施方式。建筑设计者可结合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巧妙利用空间布局,采取自然树木、花卉与草坪相结合的绿化布局方案,围绕住宅建筑打造表面植物与地面植物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方案。在起到自然保温隔热效果的同时还可增加居住环境的整体美感,对于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于新时代生态理论视角下住宅建筑设计根本原则及方式的讨论,明确了住宅类建筑的设计应以生态宜居作为核心的理念和标准。并结合各类相对成熟的绿色环保化建筑设计方式,引领和促进生态住宅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满足居住者的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化建筑设计方案转型和升级,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民.节能措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8(31):109.

[2]任华娟.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居舍,2018(24):135.

[3]陈祥林.基于当前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3):76-77.

[4]江勇航.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华建设,2018(0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