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第1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报告; 社会责任; 环境信息披露

随着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2008年1月-11月期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但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与整合

(一)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年度财务报告附注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披露环境信息,当时只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环境信息进行简短描述。主要是将环境信息分散到财务 会计 报告附注中揭示,很少单独列示。例如,在附注中披露排污费、污染罚款等信息。另外,也在临时报告、上市公告书等报告中,有一些环境信息披露。这个阶段内容很简单,形式也不够规范。将环境信息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内容中,不易对环境信息进行完整分析和评价。随着环境恶化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就需要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2.独立的环境报告阶段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世界上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企业陆续开始披露独立的、连续性的环境报告。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集中化、全面化和系统化,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独立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我国最早独立环境报告的,是中石油在2000年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但内容以非货币信息居多。

3.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环境信息的披露模式逐渐演变为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同时,也有企业仍采用环境报告。2000年,全球倡议组织(简称gri)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编制报告提供了全球标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定期、自愿对外可持续发展报告。如,2005年世界500 强企业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例近70 %。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企业 经济 、环境和社会三个部分。目前gri的第三版指引g3,是许多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参照标准。我国宝山钢铁在2003年和2004年《环境报告》的基础上,已从2005年开始《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整合趋势

2008年1月4日,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因此,我国企业包含有环境信息的报告,有着不同名称。本文就2008年109家企业报告名称的情况进行统计,其中:78家为社会责任报告,15家为可持续发展报告,11家为环境报告,3家为企业公民报告,1家为社会责任、环境经营报告,1家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尽管使用较多的是社会责任报告,但多数研究者,都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为规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部分信息的披露,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决策,有必要对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整合,逐步规范名称及内容体系等,其整合趋势是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信息,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及环境信息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逐步升温。截至2009年3月10日,我国企业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累计已达200家。2002年仅有2家,2006年为24家,2007年为101家,2008年为109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分布

行业分类标准是依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分析资料,为截止到2009年3月10日的基础数据并进行 计算 200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行业分布情况及比例依次为:首先,制造业有87家,占43.5%;其次, 金融 保险业16家,占8.0%;再次,水电气行业15家,占7.5%;最后,采掘业14家,占7%(限于篇幅仅列前4位)。前四位的企业数累计占66%,具有代表性。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三个行业相比,对环境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制造、水电气和采掘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与问题分析

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也是我国在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因此,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可以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为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实践经验。

本文选取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比例较高的制造、采掘、电力行业的13家大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分析的内容,见表1、表2、表3。

从总体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各项内容的表述都较为简略,有些内容仅限于文字表述,缺少必要的数字说明。有的基本无表格、图片等常用的披露形式。笔者通过阅读、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内容,归纳出主要问题如下:

1.报告的编制标准尚未统一

我国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内容相差很大,在名称、编制标准及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

2.环境指标及说明比较简单

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环境信息指标。有的报告只是简单的几句定性描述;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的环境方针政策,缺少实施后的成果数据,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环境业绩,削弱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3.环保认证披露信息不充分

13家大企业中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不足一半,通过认证的相关管理数据也较少。有的只是提到企业推行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并未通过认证。

4.缺少环境会计的完整内容

13家企业中,只有海尔、索尼

三、完善我国可持续 发展 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思考

环境信息中的货币信息应纳入 会计 核算,而非货币信息可归属于单式记账范畴。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制定 企业 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一些相关规范,如,证券交易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但仍有必要借鉴gri的第三版指引g3的做法,制定适合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第2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 海南省企业民间融资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虚拟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市场的调查报告 海南省农户金融服务供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海南省公众防伪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两权”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农村网站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调查报告 湖南省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实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省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高招调查报告 建设学习型组织之调查报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广西高校新校区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皋兰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查报告 临洮县养殖小区建设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杨再芬.标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R].2014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3

第3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经过遴选,研讨会总共安排学术报告25 个,报告内容涵盖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科技问题、LED植物工厂、农业照明光源与灯具、现代农业照明应用效果、智能照明装备、光质生物学、光测量和光健康等方面,研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热烈地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半导体)照明的概念、发展现状、国家需求、重大意义、应用潜力、产业发展动力、产学研结合方式等制约农业照明发展的重要问题,指明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拓展并做实了农业照明研发与产业发展的链条,研讨成果对推进现代农业照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7月18日上午开幕式上,农业照明委员会理事长杨其长研究员和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王晓英研究员先后对大会的召开致辞。随后,杨其长理事长做了题为《LED植物工厂应用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植物工厂”的背景、概念、关键技术、功能拓展、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植物工厂的发展思路,重点解析了LED光源在植物工厂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随后,华南农业大学刘厚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宋昌斌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闯道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崔锦教授、复旦大学点光源研究所陈育明副教授等人陆续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主题。中国之光网CEO洪兵先生专题介绍了中国照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代表也依次穿插做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自的农业照明新产品、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7月19日上午,首个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文科研究员带来,报告题目为《设施园艺半导体照明研发中的科技问题》。刘文科研究员在报告强调了农业照明在应对雾霾等恶劣天气,以及在调控完全人工光农业生产(如植物工厂等)的必要性及重大作用,提出了农业照明和农业半导体照明的定义与特征,指出了农业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及其复杂性,并系统总结了农业照明研发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第4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演进历程;报告框架;未来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源起和发展

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的源起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企业应用SR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可SR的发展,其披露的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将对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被排除在报表之外。之后人们开始对企业报告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报告。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

20世纪90年代,独立的环境报告也开始出现,这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地球峰会”之后,原本重点在于强调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非财务报告开始融入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于是,逐渐出现了并在实务中得到运用的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1994年它发表了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进一步将财务报告的内容予以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非财务信息,企业报告模式发展迅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公司自愿的、定期的诸如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业绩。2000年以前,非财务报告主要以环境报告为主,以后逐渐向SR发展。

1997年,美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联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以下简称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属(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以下简称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ting 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旨在提高全球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其主要的任务是“制定、传播和推广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使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报告成为企业定期报告的模式。在整个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下,非财务信息被整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ance,ESG)这三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三重底线报告”(Triple Bottom Line,TBL),也可以称为ESG报告。

2000年,GRI了第一代《SR指南》,之后有 50个机构在GRI报告指南的基础上他们的SR。200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GRI颁布了第二代SR指南(简称G2),获得了政府、商界、社会和劳工界的强烈反响,改版后的G2指南逐步占据了非财务报告的主导。2006,GRI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了第三代SR指南(简称G3),它是迄今为止国际影响最大、运用最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 2010年也了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该标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2011年,GRI在G3的基础上编制了G3.1指南,进一步完善了SR的披露信息,其中包括发展战略、管理方针、公司治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劳工绩效以及产品责任等内容。2013年,GRI对G3.1标准进行了修订了G4标准,该标准在使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重要性、及涵盖各种不同领域中新的和更新后的披露,包括治理、职业道德及诚信、供应链、反腐败及温室气体(GHG)排放。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内第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由壳牌(中国)公司。2001年,中石油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这成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开端。一些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在国家电网于2006年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之后也纷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GRI的协助下,从2008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三类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开始,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呈井喷式增长态势,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接近600份,占全球报告总比重由2008年的5%到2009年的15%。报告企业类型由大中型央企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我国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的法规和指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框架

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两万多个利益相关者和全球两千多个报告实体采用了部分GRI报告框架。根据毕马威(KPMG)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查研究显示,世界250强企业中95%了SR,其中80%采用了GRI指南,因此笔者根据G3.1标准对GRI报告框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GRI报告框架及“SR指南”运用

第5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大幅增加,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社会责任审计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先进性与创新性,然后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提出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指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关键词:G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 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但是,近年来,“雾霾天气”、“黄浦江死猪奇幻漂流”和“禽流感”等事件在我国的发生提醒着企业应当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但由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国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审计标准,因此,参考国外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由全球报告倡导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简称GRI)在2013年5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相关事项。

(一)国外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Howard Bowen(1953)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Homer H. Johnson( 2001) 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用来鉴别、测定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标准。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 2006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3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等。2013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的G 4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的百分比、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影响广泛的包括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AA 1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 ISO 14000、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以及以全球报告倡导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虽然社会责任审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最初的对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的研究过渡到对审计标准的研究,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果直接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必然会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本土的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重要性便日益突显。

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阳秋林、李冬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为了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完绍芹等(2008) 认为,审计内容不仅涵盖社会责任素质评价、企业行为审查、企业员工个人的品质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审查,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审计等。毕立华(2012)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4 号――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责任,并对各部分的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方面,王茂祥(2013)认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包括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如《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环境保护法》等,以及一些部门的规范文件,如 2007 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 年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目前我国只有纺织工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标准,但没有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三)观点评述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于国情等存在着差异,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虽然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审计这一思想首先由国外提出,而且国外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比国内更深刻、更完善,但是国外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仍然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还不够重视,这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设立了阻碍,但GRI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指南》特别是G 4的出台将会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带来新的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变化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出现以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具有自愿性和随意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工作也难以真正的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出现,使得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具有了可操作性,让社会责任审计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报告指南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G 4版本的,无论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增加了“实质性议题”

1.按照实质性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必须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披露对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因素具有实质影响的指标,解释对企业有实质影响的这三大因素是如何管理的。

2.按照实质性进行披露的流程。G 4版的《可持续发展指南》不仅增加了实质性议题,而且具体地阐述了按照实质性的要求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流程,这样使得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操作性更强。

第一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识别出与机构的活动、产品、服务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相关的议题和方面,而考虑产生的影响包括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

第二步,根据实质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原则,确定识别出相关的议题和方面的重要性,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和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的程度进行量化,根据量化的结果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在报告中的披露。

第三步,根据完整性和利益相关者原则,由相关内部高级决策者批准确定是否所有应当披露的实质性方面都将披露,以及确定每个实质性方面披露的描述是否完整。

第四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原则,回顾在前一报告期具有实质性的方面,为下一报告期确定实质性方面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

(二)指标方面的变化

1.经济方面指标的变化。首先,将G 3版中用来说明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向当地供应商采购支出的比例”单列出采购行为,起到强调作用;其次,对于没有变化的“经济绩效”、“市场占有率”以及“间接经济影响”等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2.环境方面指标的变化。将G 3版中用来说明能源方面的指标“按主要源头划分的间接能源耗量”和“按主要源头划分的直接能源耗量”改为“机构外部的能源消耗量”和“机构内部的能源消耗量”,并且增加了“能源强度”指标;将G 3版中用来说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指标“监控机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现实行动、战略和未来计划”删除;G 4版增加了用来说明排放物、污水及废弃物方面的指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了供应商环境评估和环境问题申诉机制;对于没有变化的“物料”、“水”、“产品和服务”、“法规”、“交通运输”的“整体情况”等方面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3.社会层面指标的变化。在劳工措施及体面工作中,在雇佣方面,G 4版增加了“按重要运营地点划分,不提供给临时或兼职员工,只提供给全职员工的福利”指标和“按性别划分,产假,陪产假后回到工作和保留工作的比例”指标;在劳资关系方面,G 4版删除了“受集体议价协议保障的雇员百分比”指标;在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G 4版增加了“从事职业病高发职业或高职业病风险职业的工人”指标,同时删除了G 3版的“为协助雇员、雇员家属或社区成员而推行,关于严重疾病的培训、辅导、预防、教育与风险监控计划”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劳工问题申诉机制”及“供应商劳工实践评估”。

在人权中,G 4版增加了“评估”、“供应商人权评估”和“人权问题申诉机制”等指标。

在社会中,在公共政策方面,G 4版删除了“对公共政策的立场,以及在发展及游说公共政策方面的参与”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供应商社会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申诉机制”指标。

在产品责任中,在市场推广方面,G 4版删除了“为符合规划市场推广的法律、标准及自愿守则而设的计划”指标,取而代之的是“禁售或有争议产品的销售”指标。

对于G 3版一些没有变化的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公式等的阐述。

三、G 4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越来越多,社会责任审计不完善的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角,缺乏公信力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缺乏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都容易使企业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截至2013年10月,搜集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达1 525份,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幅度为14.1%。但是,经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的报告仅占7.6%。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与我国企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迅猛增长严重不匹配。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动机不正确,有些是为了达到上市目的,有些是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还有些是为了应付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督。这些不正确的动机导致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差,重形式而轻实质性,从而导致社会责任审计对于实质性方面的缺失。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对关键绩效数据披露不足,实质性方面的披露仍需进一步增强,定性描述过多,定量描述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多样化,没有形成系统性

国资委制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其编制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介绍的信息披露原则和方法都较为粗糙,更多的用定性分析来描述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缺乏定量分析的指标,用其作为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的除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以外,并没有一个可以媲美国际化标准又同时适用于我国的具有行业通用性的审计标准。

四、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相关政府机构鼓励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为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业务提供了保障。针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增长速度快、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审计业务。

(二)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

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积极性和质量不仅与宏观环境、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责任、对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利益的权衡意识有关。由于社会责任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尚未深入人心,所以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社会责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特别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关G4版“实质性议题”的培训,逐渐形成对于“实质性议题”高度重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为此,我国企业应当根据G4版的要求和规定,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问题上,为了使利益相关者真正受益,应当按照G 4的要求,作出实质性分析,公布那些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指标。在社会责任审计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进行实质性分析的鉴别。X

参考文献:

1.Howard R.Bowe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1953.

2.Homer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Business Horizons,2001,(516):29-36

3.G 3[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06.

4.G 4[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13.

5.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11-13.

6.完绍芹,郑军.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评价[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33.

第6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企业环境报告; 规范体系;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46-03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研究与实践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企业建立环境报告机制可提升其公众形象,调解其与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Davis,1999);增强组织透明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便于环境绩效交流(Nola,2002);投资者可通过企业环境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Douglas和Christopher,1999)。

环保部2008年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0年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于2011年实施《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该类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业界对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关注,加速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现阶段企业环境报告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给予回顾和评价。

二、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与评价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研究三方面。

(一)企业环境报告发展历程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发展阶段与趋势研究

李海英等(2010)认为环境报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健康安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国外多数大企业已经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但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发展到第三阶段。岳全化(2000)指出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企业的环境信息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形式来展现;(2)一次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3)描述性环境报告书的出现;(4)出现含有技术性的环境报告书;(5)可持续环境报告书。关于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Kolk(1999)指出虽然企业环境报告在现有的披露经验中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未来的报告将具有可比性、可量化性和可验证性。孙振清(2004)认为企业可持续报告是环境报告的终结也是环境报告的新生。

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已经看到了企业环境报告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向独立环境报告发展;二是向融合“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

2.企业环境报告推动力量研究

岳全化(2000)认为企业环境报告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和环保行为的关注,要求企业公开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增强;二是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企业将环境信息公开。王立彦等(2001)指出,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除了依靠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及各国政府的推动外,企业自身的觉悟也起了一定作用,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表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学界从政府规制、公众意识、公众参与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探讨了企业环境报告的推动力量,但对于市场机制及其与政府规制的配合等推动因素研究较少。

(二)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评价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现状研究

李建发等(2002)研究发现当前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处于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局面,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企业环境影响信息扩展为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取得了明显进步。王立彦(2009)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环境报告是重信息数量轻信息质量。胡立新等(2011)指出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他们更偏好选择对于自己企业形象有利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即披露存在选择性。常宁等(2008)认为环境报告的披露存在着信息透明度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中在数量上只有少数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报告;在内容上披露有限,缺乏对例如环境支出等因素的披露;在披露质量上有待加强,普遍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缺乏对定量信息的披露;在披露形式上各异,不易于收集处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也指出大多数环境报告没有充分给出对于特定公司来说关系最重大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说明,与产品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等重大问题往往被忽略,而且对所有要素都以同等详细程度介绍。

可见,企业现有环境报告披露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学者倾向于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报告,但究竟应披露何种层次数量和质量的环境报告,学界并未给出完美答案。

2.企业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研究

国内外评价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内容分析法、原则分析法、标杆研究法和评分法。Morhardt(2001)在评价美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报告中,将评价环境报告综合性的测量清单中加入微观注解、文字分析、主题百分比分配以及数值评分的因素。Douglas等(1999)指出,美国企业环境报告虽有第三方鉴证,但因缺乏审核服务标准,并未将鉴证结果在环境报告中一并披露,建议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内部评价体系。钟朝宏等(2007)采用德勤会计公司制定的计分卡对宝钢公司的环境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并指出环境报告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使各行业不同的环境报告具有可比性、可参考性,加强信息沟通的质量。尽管多数文献对环境报告评价体系持肯定意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Matthias(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如果环境报告编制者已经适应了评分体系,那么这些评分体系将丧失其原来的评价功能。

无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企业环境报告鉴证和审计在提升其信息含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环境报告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环境报告审计研究需要跟进。

(三)企业环境报告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1.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业属性、企业相关利益者。Barros等(2012)发现,公司环境报告披露是企业业务合法化的一种方式,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增加,与同期环保法规数量增加和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驱动有关。Salamaetal等(2012)以英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所处的行业对环境越敏感,其越可能披露环境报告。内部因素则集中在企业特征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Sumiani等(2007)以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ISO认证对马来西亚公司环境报告披露的自愿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减排”环境信息的披露。舒岳(2010)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对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有显著影响。

2.企业环境报告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环境报告与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Staden(2007)发现,企业的环境报告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排名正相关。Roberts(2010)指出,企业的环境报告和企业的环境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环境绩效越差的企业更容易提供内容丰富的环境报告。Wagner(2005)研究发现,较好的环境报告质量不一定导致较好的环境绩效,两者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环境报告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环境管理工具。吕峻、焦淑艳(2011)以2007―2009年造纸业和建材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环境报告的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吕峻(2012)在研究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中也得到环境报告披露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相似结论。

三、评价与展望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学界已跟踪到企业环境报告的实践发展轨迹,注意到“环境―经济―社会”综合绩效与环境报告的耦合问题,并及时将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由单纯环境信息转变到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信息披露。(2)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比较全面。在环境报告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既涉及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又涉及企业环境报告在不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理论依据,以及对近年来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问题和措施的研究,此外,还探讨了其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3)企业环境报告的研究缺乏综合性。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都只针对环境报告的某一部分内容,少有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而言,实证性研究较少。(4)企业环境报告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指导性。研究成果虽然涉及评价体系和经济后果方面,但大多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结果,其借鉴意义缩水。

企业环境报告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企业环境报告第三方审核研究。环境报告信息内容多且杂,这要求第三方机构审核报告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环境报告的特性不仅提高了审核工作的要求,还加大了审核的风险。审核工作的完备有利于提高环境报告的信息质量。(2)企业环境报告的可比性研究。不同行业乃至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企业出具的环境报告都可能在形式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状的长久存在不易于环境报告披露的本质目的,也不利于信息交流和比对。(3)企业环境报告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从多方面找寻环境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站在实践的角度发现研究成果对企业披露环境报告具有一定推动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觉披露性,完善环境报告的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常宁,刘建勇.关于我国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15):175-176.

[2] 何丽梅.基于独立环境报告的中日石油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97-102.

[3] 李建发,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29):42-47.

[4] 吕峻.公司环境披露与环境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2):1856-1863.

[5] 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0(1):81-84.

[6] 孙振清.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4(8):46-50.

[7] 王立彦.环境会计与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5):20-26.

[8] 钟朝宏,干胜道,邱英.钢铁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8-121.

[9] 周竹梅.会计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编制[J].财会月刊,2011(12):51-52.

[10] Aly Salama, Robert Dixon, Murya Habbash. 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UK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2, 19(1):19-42.

[11] Ans Kolk. Evalua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9(8):225-237.

[12] Charles H. Cho, Robin W. Roberts.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America’s Toxic: Legitimacy and Self Present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11):1-16.

[13] Chris J. van Staden, Jill Hook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nd Responsiveness[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9(39):197-210.

[14] Giovanni Azzone, Michael Brophy, Giufiano Noci, et al. A Stakeholders’ View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5):699-709.

[15] Jemil Morhardt. Sco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 for Comprehensiveness: A Comparison of Three System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7(6):881-892.

[16] Nola Buhr. A Structuration View on the Initi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ports[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02(13):17-38.

第7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会计;会计理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07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12- 03

1 引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科学发展观对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财会通讯》编辑部(2007)提出了建立科学发展观下的会计体系。胡春晖、郑汝昌(2007)根据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竞争实质的分析提出人本会计学的概念,以哲学思想为基础,确立了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王晓东、田利军、高建立(2009)认为,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现代会计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会计理论中存在与科学发展观内在一致的理论,本文对会计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2 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和谐会计

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会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经提出就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一面伟大旗帜。和谐会计应该是理想和多元的会计,合作和宽容的会计,秩序和法治的会计,公平和诚信的会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张连起,2005)。和谐会计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需要和谐会计,要与时俱进建设和谐会计,和谐创新发展会计事业(于玉林,2006)。维护社会公平和协调利益关系需要和谐会计,经济方面平等的竞争机会,社会资源的平等利用权利、收入分配的平等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撑,失去了公平与正义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以及矛盾的激化(许学科,2006)。和谐会计的价值取向就是会计的公正性,会计的公正性能逐步遏制和消灭社会不公正的现象(马元驹,2006)。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和谐会计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为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一定会是和谐会计。和谐会计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联结点在于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宗国恩,2007)。会计在发挥自身职能的时候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3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明确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会计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一部分研究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劳动者权益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会计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与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2013年1月9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近10天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是对环境会计的再次呼唤。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信息。为相关主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可见,环境会计的内容和目标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会计研究。

5 坚持统筹兼顾,需要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戴维·F·林诺维斯,1968)。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的研究可归纳如下:

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内容。在微观领域中,它的目的是衡量和报告各公司组织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职工以及社区的影响。在宏观领域中,它的目的是衡量和披露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业绩。社会责任会计将社会责任同会计学有机结合,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将企业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对企业创造的巨额财富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权衡,使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可见,社会责任会计体现了“统筹兼顾”思想,统筹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统筹兼顾,需要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6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会计理论研究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传统会计是指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实务。由于它在西方国家沿用已久,所以称为传统会计。传统会计的特点表现在以历史成本对资产计价,强调收益的计量、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所履行的主要是对投资者的会计责任,特别是资产的经营职责,即投资的结果。传统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基础,会计的发展和创新源于传统会计基本职能在相关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应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会计不断创新,不仅仅要求会计提供与企业直接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求提供与企业间接相关、与环境相关、与社会相关等多方面的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必须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践。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这些理论内容在我国执行乏力,严重制约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效果,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关的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主要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编辑部.科学发展观下的会计体系[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1).

[2]胡春晖,郑汝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3]王晓东,田利军,高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会计学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6).

[4]徐国君,胡春晖,孙玉甫.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第8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自2009年3月起,《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历时8个月对中国2001-2009年期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入库、评估。在从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对象参数等18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的基础上,从结构完整性、内容实质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度、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六个维度对报告进行了系统评估和研究。

《报告研究》以2001年1月1日-10月31日在中国大陆的58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主,同时涉及2001年以来的社会责任报告。致力于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构建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整体状况、学习和借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优秀实践的专业平台;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的能力;推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以实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持续提升。

会期间,新华社等媒体对本刊副社长、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殷格非进行了专访,本文为专访现场笔录。

为企业编制CSR报告提供参考

记者:这个研究针对2001年到2009年所有的社会责任报告,历时8个月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请问您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决定进行这样深入的研究,以后是每年都进行一次综合的研究,还是每隔几年都要进行系统综合的深入研究呢?

殷格非:我们做这个工作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当时基本上还没有什么报告,但是我们预测中国肯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近这几年在国际国内场合,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就是中国究竟发了多少报告呢?通常都是一个人说一个数字,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在同一个场合非常尴尬。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把中国历年的报告,能收集到的尽量收集到,而且建一个数据库,供大家研究使用。

第二个想法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写报告,就是把别人的拿过来参考。但这样有很多问题,因为现在报告越来越多了,没有哪个公司能把所有的报告都拿过来读一遍,我想这部分工作应该由我们来做。这个工作量确实是很大。

我们花了8个多月来做这个工作,一个是收集工作比较麻烦。要打电话联系,有的人说我以前的都没有了,几年以前的找不到了。收集还只是一部分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是每一份都要去读,但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读它、判断它?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所以我们也开发了一个评估系统。据我们统计,从2001年1月1日到10月30日中国共了58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们实际上收集到541份报告,还有40多份收集不到,这541份我们读完、评估完了以后,会给企业提供一个参考,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帮助那些想写报告的企业,给他们推荐具体的案例,同时让他们总体上对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

CSR报告对内对外两方起作用

记者:这是首次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于公众了解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帮助?《报告研究》对企业发展又有什么帮助?

殷格非: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做社会责任工作的一项新实践,做企业社会责任要有一个很透明的管理,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跟它的社会责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企业自己本身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要跟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跟它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利益相关方的认识、认可,直至参与。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真正作用,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对内它提高社会责任管理,对外就是刚才说的起到一个沟通交流的作用。所以对内来说,一个报告不是几个人写出来的,而是公司的很多核心部门都涉及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财务报告更丰富,不仅包含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而且超越了它。编制报告的过程也是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公司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责任实践全面总结的过程,所以在内部最终会提高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我们做这个研究是提供给企业做参考的,不是说只看几份报告,而是全面研究。企业会知道各种报告都写得怎么样,哪些方面是报告出彩的地方,也会推荐一些我们认为不错的报告,供大家参考。这是我们做这个研究很重要的目标。当然我们也会开展一些这方面的培训,每年都在做。就是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方面做得更好。

记者:这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中涉及到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比较有名气的央企,将来会不会有更多外资企业,或者是一些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这个报告当中?

殷格非:我们收集的报告中,大部分确实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这跟我们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历程有关系,为什么这几年发展很快呢?一个是有中央企业带头,比如说国家电网公司在2006年首先中央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国资委又出政策鼓励,希望中央企业带头来做社会责任。现在,国资委不仅仅倡导,而且还要求中央企业三年之内都要社会责任报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我们在这次研究过程当中也发现了有少量的外资公司、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专门针对中国运营区的报告,不是像过去仅仅是翻译过来的,以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潮流中来。

记者:请问在做这个研究调查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个调查的重要性?

殷格非:难度最大的是怎么去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因为如果体系有问题的话,参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出来一个结果误导大家。这个是最大的挑战,我们也会在以后通过不断的研究来提高这项工作的水平。

责任运营模式创造价值

记者: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没有促进作用?责任为什么能够创造价值?对于企业把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您有什么建议?

殷格非:社会责任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价值观的变化,就是说企业以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现在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这实际上是一个最重要的价值观的改变,是社会责任产生的根本。价值观变化以后,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不仅仅是为股东赚了多少钱,而是为整个利益相关方创造了多少价值,就像上交所讲的每股社会贡献值,就是为股东、员工、供应商、银行、政府各方面加起来的总价值并平衡好各方利益,才是这个公司成功的标准。如果企业能形成这种文化,它最终的社会责任就达成了,我觉得这是以后很多企业长期要做的一项工作。

我们在2005年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责任竞争力,就是说企业尽了社会责任以后,是可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的。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出一本责任竞争力的案例集。很多人认为社会责任是负担,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公司运营模式,也叫责任运营模式。社会责任带来公司价值、理念的变化以后,其实公司的经营模式也要发生改变,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要重新衡定。以前纯粹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价廉物美是一种竞争规则,只要东西质量好,价格便宜,在市场上就占有优势,现在这个规则正在发生改变,价廉物美只是前提,只有是对利益相关方负责任的价廉物美,才可能在这个市场中占有竞争优势。产品价格便宜、质量好,但是如果克扣工人工资、污染环境,在未来就没有竞争力。这实际上是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规则应该加入新的元素,公司要具有竞争优势,必须要考虑社会责任这个因素。用责任的理念来导向之后,还可以创造新的市场和机会,直接给公司带来价值。

记者: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有没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殷格非:国外的很多企业十几年前就报告了,它的实践当然会比较丰富。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从内容来讲比较偏向于社会方面的内容,这可能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关,强调“社会”这两个字。所以社会方面的内容,在整体报告里面比较偏重。

普遍来说,中国企业的环境内容报告比较薄弱,而跨国公司更多把报告考虑到日常的运营过程当中,特别是跟它的战略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需要提升的地方,现在很多企业还是为了报告而报告,没有真正把报告同公司的目标、宗旨、战略、体系融合起来,这需要时间。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四大发现”

发现一:发展迅速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受到空前重视。

2009年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44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占全球报告总数比重由2008年的5%左右,预计增长到2009年的约15%。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迅速发展,主要源于:1.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2.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3.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4.企业意识的不断提升。

发现二:起步阶段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不高,约一半报告还处在起步阶段,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报告指标覆盖率和国际化程度不高,与回应利益相关方要求和体现公司价值尚有一定差距。

1.约一半报告处于起步阶段。

2.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

3.报告指标覆盖率不高。

4.报告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发现三:差异显著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论在报告质量方面,还是在主体的构成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1.报告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报告质量与企业规模正相关,领袖型企业报告的质量相对较高;

二是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高于所有报告的平均水平;

三是不同行业报告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采掘、金融保险和电力行业报告质量处于领先水平;

四是成长型企业、民营企业中有部分报告质量较高,但大多数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

2.报告主体的构成存在巨大差异

一是东部地区了373份,占68.95%,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377份,占报告总数70%以上;

三是制造企业了272份,约为其他所有行业报告的总和;

四是上市公司了465份,占85.9%,非上市公司的报告的数量仅占14.1%。

发现四: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几年报告的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度增加、质量会显著提升,报告成为国际通行商业语言的趋势明显,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1.报告数量将持续增加。未来几年,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化,以及外部力量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社会责任报告。

第9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一、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国家。早在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次提出“财务报表的目的之一,就是报导那些影响社会而又能够被确认、描述、衡量,并对企业在其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的企业活动”,并且先后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内容。同时,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学会成立社会方案业绩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企业社会行为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都先后发表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范围、目的、程序和沟通方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已经有几十项准则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法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法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地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已经成为企业主要会计报表之一。1977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的改革报告》中要求,雇员人数超过250人的企业、组织必须每年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从1984年起,社会资产负债表表必须列示三年的数据,并按整个公司以及下属符合标准的企业分别编制。法国的社会资产负债表应披露以下七方面内容:雇员人数、工资及福利、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雇员培训、行业关系、企业为雇员提供的房屋和交通条件。法国政府颁布的这项法令主要侧重于雇员利益方面的信息,但它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立了法律保障,并且法令的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关注是最普遍的。各会计委员会直接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发展。1980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出版《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增编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鼓励企业建立全面的报告体系,在经营中提高透明度,从而更好的担负起其社会责任,达到企业自身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在政府方面,我国目前涉及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法规主要有证监会的两个文件:第一个是在2003年,我国证监会的《关于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规定,发行人应主动披露可能对发行人业绩和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因素,特别是发行人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障碍、或有损失,包括投资项目因环保因素引致的风险、环保政策的限制或变化等可能引致的风险等社会责任内容。第二个是在2004年,我国证监会“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修订)》的通知”中发行人的重大债权、债务关系中规定:要说明发行人是否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人身权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发行人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标准”规定,要说明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要求,近三年是否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或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诉讼或赔偿案。

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对外正式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为标志,我国中央企业已经开始系统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并且开始主动实践。随后,中国铝业、中海油也先后社会责任报告,宝钢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公报。6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9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业第一份企业公民报告。12月20日,中国远洋集团《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外部审计认证的中国企业。2006年9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本所鼓励公司根据本指引的要求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形成社会责任报告。”这一倡导性的指引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社会责任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安庆钊.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J].经济经纬.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