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第1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的隐蔽性逐渐影响着家长对学生的监督

家长是子女的监护人,并且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因此家长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监控孩子,比如:不给家里电脑装宽带、禁止孩子去网吧等。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家长不可能永远盯着孩子,孩子也有很多的法子来应对家长的招数。而且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孩子在哪里上网、上网做了些什么,父母是不能知道的,这就使父母的监督成了泡影。

2.父母知识的权威性遭到挑战

在没有网络媒体只有纸质媒体的时代,家长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经济的来源还是知识的权威。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都可以从家庭长者处得到答案,或者与家庭长者进行讨论交流。但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这一现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孩子们不再依赖父母,小猿搜题、作业帮,答案解析全都有。孩子们不再需要向家庭长者请教,也失去了与人探讨交流的思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慢慢降低。一般而言,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有三个组分: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和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3.网络复杂性影响正能量传递

毋庸置疑,大多数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都是经过过滤的、正能量的,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没有副作用或危害的。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对身心发展有危害的知识或信息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充当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家长的教育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注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互联网中的信息良莠不齐,信息量庞杂不说,更有不少有害的内容充斥其中。

4.互联网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够建立和睦的家庭教育关系。互联网的诱惑使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庭氛围明显有了淡漠的感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多有叛逆的心理,更是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给予了网络。另外,孩子们喜欢使用网络用语,文化的代沟往往使得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与孩子的沟通更是无从谈起。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改进措施

1.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现代人自我能力提高还是离不开学习,互联网时代,家长要有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意识,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是化解互联网时代给家庭教育带来冲击的前提条件。家长要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对很多家长来讲,他们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孩子的知识是欠缺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凭借着自己的感性体会,这是不符合家庭教育需求的,是不合格的。对家长来讲,他们要学习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清楚孩子各个阶段生理和心理变化,然后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盲目施教,避免这样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家长要努力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要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例如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家长要努力学习互联网,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把自身网络素质提升一个档次。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家长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可以更好的指导教育孩子。

2.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家长要努力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调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面对互联网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冲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相处环境,家长要尊重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的开展交流。当孩子有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当他们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家长要充当孩子的倾听者,对孩子所犯的部分错误,家长要包容,当孩子学着用网络解决遇到的困难时,家长要鼓励孩子,激发孩子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家长要利用网络做好亲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好的观点传递给孩子。这种利用互联网迂回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相比,有独特的教育效果,对解决亲子关系弱与互联网吸引力强之间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

3.教会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网络

家长要身教言教,在使用互联网时,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要求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给孩子做好榜样。可以想象,如果家长不合理利用互联网,整天沉迷于网络,在网上玩游戏等等,而去教育孩子要合理利用互联网,教育效果是不会可观的。家长要结合实际,运用一些身边的事例分析,让孩子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和收获的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受到伤害,甚至是走向犯罪。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能给孩子树立一种选择意识、防范意识,这对他们躲避不良信息的侵袭有莫大的帮助。

第2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摘 要:网络自身所具有的隐匿、虚拟、开放等特点,使得虚拟的网络世界常常真假异位,虚实不辨。将“慎独”思想引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理性自觉的身份,最终形成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机制。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是一片“乐园”,这里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传统的围墙,没有师长的管束,没有舆论的压力,这里是一个崇尚自我,可以标新立异的领域。沉浸其中的大学生,其社会价值观念自然难以保持统一,这些必然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与规范转换所呈现的道德“空场”,导致社会伦理道德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混乱与缺失。社会上唯利是图的蔓延、个人至上的喧嚣、拜金主义的弥漫、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风气的下滑、道德评价的偏颇等,都增加了大学生道德选择的难度,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是非观念混淆、公共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的现象。

一、儒家“慎独”思想的含义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的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儒家“慎独”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道德涵蕴,包括诚己正心的“慎隐慎微”精神、自我约束的“慎言慎行”精神和理性自觉的“慎欲慎辨”精神。本质上就是指人们在独处的时,能够严求于己,自我约束监督,强调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蕴涵着深邃的道德自律和理性自觉精神。

二、儒家“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培养的意义

儒家的“慎独”思想,倡导的是人的一种道德自律,也就是要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自觉自愿的履行网络规范,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网络道德信念

“慎独”思想倡导的自我反思、自我克制,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克制不良冲动的情绪,一方面有益于大学生执着于对正确道德信念的坚持,提高克服其它困难的能力。将“慎独”思想应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分辨可为与不可为,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中,个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慎独”思想要求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是主体内在而外的自觉践行的过程,不存在外来强制的干预。大学生通过学习“慎独”思想、领会“慎独”精神、坚定“慎独”信念,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三、儒家“慎独”思想应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培养的方法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他们的成长、发展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也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用全面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途径。

(一)家庭注重“慎独”思想的教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在网络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函待优化和提升,父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必须重新予以关注。

父母言传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则,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孩子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其从小就受到善与美的熏陶和感化,耳濡目染我国的传统美德和儒家“慎独”思想。父母必须发挥自己的道德楷模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经常利用我国儒家的“慎独”思想来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无人监督的网络上仍然能谨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不做出有悖伦理道德的事情。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创造适宜成长的家庭环境,关键就是要提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素质,为家庭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父母亲和全体家庭成员要和谐相处,力求提供一个健全的家庭。此外,父母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可行的。

(二)学校注重“慎独”思想的教育,教育要深入课堂

学校教育在教给学生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知识的同时,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针对新的实际、新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传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针对当下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上出现的一系列违背伦理道德的问题,运用我国儒家文化中“慎独”思想来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时常谨慎、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网络“慎独”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教学目的延伸到网络社会,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重视大学生“慎独”精神的培养,使他们能以理性的眼光对待网络生活,以诚信原则实现生存,以负责的态度慎言慎行,如此才能建立起有序的网络生存空间,使大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三)社会媒体宣传“慎独”思想,教育要形成合力

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进行广泛的实例宣传。社会媒体具有弥散性、感染性和扩大效应。一件事情、一种现象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它会感染社会大众,放大它的社会效应。我国要在电视、电影业中增加伦理道德片的拍摄和放映,在广播和报刊中增设和加强道德模范与英雄人物的播放与报道,以此感染和影响当代大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

发挥同辈群体作用,促进网络道德自律感的形成。首先,发挥同辈群体亚文化的作用。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成为衡量自身言行的标准,个体据此形成对同辈群体的适应,在群体强大的凝聚力和一致性期望的压力下,“不合群”的群体成员就会面临被群体抛弃和惩罚的危险。为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去,提升同辈群体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以此约束和规范其中成员的言行。其次,发挥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作用。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追随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群体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对核心人物进行重点培植,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发挥他们的道德模范作用,增强他们在同辈群体中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使之正确领导本群体的活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武艳萍.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4.

[2] 范松仁.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第3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

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第4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应不断加强、重点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特殊群体,在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3]。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乏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希望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探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合理对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父母缺位,隔着屏幕的关爱

“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从传统的电话交流变为了可视化的视频交流,或者随时随地的语音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减轻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疏离造成的心理孤单,增强内心的幸福感。留守儿童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的拥抱父母,但是通过视频聊天可以感受父母关切的眼神,温暖的声音,感受父母屏幕那端的关爱。

(二)隔代监护比例大,家校合作效果不佳

据调查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比例为89.3%[3],同时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淡薄。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不断增强,很多农村学校逐渐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很多农村学校普遍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外)祖父母对于家校通、微信、QQ的功能使用不能完全适应,家校合作依然依赖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家校合作的新要求。

(三)电子保姆——手机伴成长

现在的留守儿童几乎都是00后,他们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长大,被称为网络原住民[4]。尽管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家庭,儿童使用手机的比例依然比较大。手机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在没有父母直接监管的情况下,监护人在没有办法一直陪伴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玩手机。很多孩子过早的接触了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手机依赖。同时,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留守儿童年龄段为6—16岁,没有合理引导和指导的情况下,不会分辨信息,一些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游戏成瘾”的情况[5],导致成绩和身心健康均受到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父母提高家庭教育的理念,多与留守儿童联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是70后、80后,接触到“互联网+”时代信息比较多。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当提高家庭教育的理念,自觉通过网络学习等渠道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留守儿童父母,特别是母亲要多与孩子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避免留守儿童因为寻求情感慰藉而沉迷网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调整家庭外出打工的结构,考虑回乡务工、回乡创业。只有父母真正的回归家庭才能使留守儿童摆脱留守的现状,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二)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留守老人,积极寻求家校合作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隔代监护的老人,他们一方面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要干农活,加上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和小学。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并努力的与他们达成一致的家庭教育理念,共同约定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避免手机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手机依赖。同时,如果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家长或者监护人要及时的向学校反馈,共同寻找解决办法[6]。对于部分住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应当多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为留守儿童安装亲情电话,安装视频聊天设备,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情感需要。

(三)引导留守儿童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

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认知网络的时间较晚,机会较少,并且接触网络以后多用于打游戏等,容易染上网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留守儿童合理的使用手机。如果留守儿童需要使用手机进行网络学习或者查找资料,也要和留守儿童约定使用时间。同时,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家长会中,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或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合理使用手机、使用网络,避免出现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从学校层面,可利用计算机教室,教授留守儿童熟练的网络搜索技能,并重点针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查找一些知名的学习网站和社交软件。还可以利用竞赛活动来引导留守儿童学生上网的正确导向,比如举办一些益智类小制作比赛,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使他们学会在众多的学习视频中认知、筛选,学习别人的技巧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既让其学会上网技能,又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动脑、动手能力。学校也可以“校园网”为网络平台,设置“网络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交流、父子交流、师生问答”等板块。通过网上教学、社交软件互动、定期沟通等多种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等的教育、指导,不断改进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方式和方法,提高关爱意识、知识和能力。

(四)搭建校、家、村的三维管理模式

以家庭为核心,村委会为监督,学校为纽带,利用村里办公电脑和信息资源、学校的关爱意识和能力,与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引导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第5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一、学生写作语言来源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舟山市若干城乡代表学校的学生写作语言情况进行调查,并浏览《写作》《作文通讯》《小作家选刊》等写作类期刊,我们得出,除遗传因素外,学生写作语言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语言教育。

    1.家庭语言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语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语言教师。之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语言教育,有心理学的证据和成功学的证明。据心理学研究,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据调查,在0~3岁,是婴幼儿语言敏感期,其语言习得有2/3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3~6岁,幼儿的语言器官逐步成熟,更是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的大好时期。

    在婴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家长的语言能力、家庭出身、籍贯、职业和家庭氛围等情况都能对学生的语言产生影响。其实,从根本上讲,家长的语言能力是影响学生语言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家长的语言素质好,能言善辩,一般子女的语言素质也较好,但从社会科学语言研究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遗传以外的因素,如家庭出身、籍贯、职业和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影响。调查表明,知识分子出身的家庭一般比非知识分子出身的家庭更重视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而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的语言也呈现出更丰富、更规范的特点。调查还表明,籍贯对学生语言的影响是方言词的出现;职业对学生语言的影响是行业语的出现;而家庭和谐气氛对学生语言的影响是: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更专心更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与智慧。

    2.学校语言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正规场所。学生在婴幼儿时期受到的家庭语言教育,是以家为单位的,没有统一标准,千差万别。那么,进入了学校就要进行规范的语言教育,而这个规范就是古代文言文的标准和现代普通话的标准。在学校,语言环境如名言牌匾、宣传栏、语言角,以及人际环境如教师语言和同学语言等,都会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科,因为学生写作语言主要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获得的。

    首先,对学生写作语言影响最大的是语文学科,因为语文是语言教育的主体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本职。无论古代的蒙学教育还是现代的小学教育,都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属对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而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育虽更加重视语文中的人文因素,但实际上也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和核心,因为要真正掌握民族文化与精神必须以掌握民族母语为前提。据调查,学生的写作语言主要来源于所学的语文教材以及延伸阅读材料。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经史子集、现代文学作品、议论文和应用文,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少儿读物、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其次,对学生写作语言产生影响的是历史和政治学科,因为历史、政治与语文同属社会学科,社会学科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比较,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也就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更大的影响。据调查,历史和政治教学虽然也承担部分识字、认字和规范答题语言等任务,但主要是以事实性和理论性材料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写作语言。譬如,历史中的着名事件如安史之乱,政治中的理论和原理如唯物论,都不仅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成为学生语言的组成部分。

    最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教育也会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一定影响,因为自然学科的丰富内容、符号语言,特别是自然学科的严密逻辑也是语言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比如,一个学生写道“我班的化学老师身材干瘦,就像一个试管,实在标致极了”,就充分证明了自然学科教学也在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的实质是文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在古代,文字信息传播平台缺乏,文字信息只能口耳相传或纸笔相传,因而家庭和学校语言教育对学生的写作语言影响大;在现代,平面报刊媒体和广播、影视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使社会语言教育对学生写作语言的影响增大;而在当代,除了传统的书刊语言教育,无所不包的网络语言教育更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语言。

    (1)网络语言教育

    在当代,网络对学生写作语言的影响自不待言。具体说来,有六种网络信息对学生写作语言产生影响:网络小说、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歌曲、网络游戏、网络博客(含微博)。从阅读倾向看,女生以阅读网络爱情小说、观看网络肥皂剧和收听流行歌曲为主;男生的涉猎范围广一些,网络中的玄幻、穿越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此外,学生还会从网络博客(含微博)中获得语言营养。当然也有不少男生对军事、历史类题材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二战历史,也包括当前的东海冲突、航母建造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语言信息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而影响着他们写作语言的内容与形式。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在某种程度上说,内容即语言,语言即内容。青少年学生由于受阅历、兴趣和能力等的影响,其选择力有差别,这样,其写作内容既会出现积极向上的励志内容,也会出现消极颓唐甚至庸俗暴虐的内容;其写作语言既有新奇、生活化等特色,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现象,如语言飘忽,或者无病呻吟、恶搞无厘头,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

第6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92―04

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家庭、学校一体化的理论,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避免各自作用的互相抵消,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校、老师、家长之间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理念根基是文化形态中的生命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建立于敬畏生命与生命发展的理念以及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自由王国在必然王国的彼岸,开始于“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1]。大学生处于建构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构建的重要路径,其根本目的和任务即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发展,并使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得以综合提高,同时保持每个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人格差异性。

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配置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人员;组建学生会、团支部等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基本由高校独自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呈现出不适应发展需求的现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走形式”、“一阵风”或者“雨过地皮湿”,很多家长也感觉孩子进了大学校园,与自己距离远了,了解的也少了。久而久之,家校之间形成了教育互动上的“真空地带”,难以形成良好而持久的教育效果,这些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专家马忠虎在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时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广大教师深知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校、老师、家长之间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传统家校沟通模式无外乎家访、家长会或电话联系,然而从目前高校管理的角度讲,生源地范围广,进行面对面的家访和家长会的可能性太小,要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几乎不可能;家校互动手机短信平台功能单一,往往只是发送各种学校的通知,无法承担家校交流的重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加强家校互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二 网络环境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意义

1 家校互联的困境

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需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家校互动存在以下的困难:

家校联系途径匮乏。传统的面见式的交流活动好处很多,但是高校学生分布范围广,只有少量的学生家庭处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大部分的学生家庭离学校的距离较远,高校教师无法像基础教育教师那样进行家访活动,在实践层面上面对面的家校交流活动是不可行的。电话联系经济成本大,还受制于通话双方的时机,因此通常只有在紧急或重要的状况下才会利用电话进行家校联系,通讯技术在家校联系中充当了应急交流工具的角色。书信等联系方式也因为速度慢、效率低、内容单一等因素而难以成为搭建家校联系的合适桥梁。

家校交流存在误解。由于家校之间缺少交流的通道,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对子女在校情况形成片面认识。家长主要通过子女来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通过学生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消息传递的通道过于狭隘,会导致信息的失真。曾经发生的子女向家长撒谎以学校组织活动需要经费为名义向家长要钱,学生将学费挪作他用却告诉学校家里没有钱来交学费等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在家校联系通道不畅的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足够的通道来核实学生信息的真假,使得家长和学校之间在相互理解上容易产生误解,妨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高校缺少交流宣传的渠道。虽然现在高校都有门户网和报纸来进行宣传,但是学校门户网站版面有限,而且受到既有格式内容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报纸发行量小、流通范围有限、发行周期长,通常只是在学校内部进行流通,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传播速度,宣传效果有限。家长不能通过门户网站了解自己子女的基本情况,难以对他们形成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校门户网站上难以获取到足够信息,而更加依赖外部网络。这样高校不仅不能及时将事业发展宣传出去、把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也不能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还将自己置于外部网络宣传的包围中,外部网络的不实信息一定程度上妨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网络传播的优势

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过程中,网络平台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传递信息更加有效。网络可以作为信息呈现的最佳窗口。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具有信息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网络的内容不受版面的限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把所有需要传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信息构建方法组织起来就可以了;网络内容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因此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提供最及时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将需要传递的信息放在互联网上,所有连接到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访问,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网络不仅可以传递文本,还可以传递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

利用网络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风采。Web2.0时代的用户就是创作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表现平台。在Web2.0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传播到网络中和他人共享。在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中成功通常属于小部分人,现在利用网络,大家都有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优势,这对于帮助社会和家长了解大学生,形成更加公允的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

利用网络可以搭建丰富的交流平台。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功能,不仅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学校、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的交流。交流双方不仅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双向语音和文字交流,还可以进行多向的语音视频会议。还可以通过微博交流想法和分享经验。RSS和AJAX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推送,只要你以某种方式预订了某类信息,当该类信息有了更新后,新的信息就会自动推送到用户那里去,用户不需要逐一访问就可以收到所有的新信息。基于网络这种丰富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灵活方便地实现社会、家庭、学生和学校的多向交互,为基于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三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导取向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其要义是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需要调动社会的各种因素,因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同时还需要培养人的真挚情感与审美情趣,即从“真”“善”“美”三个维度全面提高,这就不仅仅要求将责任局限于学校教育甚至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合理划分责任范围,当下“学校被要求对大量广泛的社会问题负责,而这些问题原本应该由家庭或整个公众负责的”[3],因而家庭或社会应该承担、强化教育的责任,包括个人认知与道德的启蒙,良好习性的养成与矫正,身体素质的完善,最主要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等。因此,基于家校合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外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家校互动中担任的角色将家校互动分为三类:[4]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美国学者戴维斯主张按照目的将学校互动分为四类:[5]以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为目的;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为目的;以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为目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以家庭血缘关系而生成的社会道德关系铸就了社会秩序的伦理范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环境的境遇,其中,中国伦理道德精神呈现为“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中国传统道德”、“西方道德影响”四元素构成的某种四边形结构。[6]同时,在社会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主要由大众文化构筑的“第二文化空间”,因此当前高校政治教育在面对这一文化环境的嬗变及其挑战时,理应坚守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加强家校联系,从而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文化选择的标尺作用,使他们在自由选择的维度中坚守道德底线,还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真、善、美的基础上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有机结合,其构建如下图所示。具体实现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班级网页、社会性软件三种通道,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双向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上的有机结合。

2 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

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可以把学校信息和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推到网上,让门户网站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家长理解学校的通道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门户网站可以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政策、组织方式、活动计划和活动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新闻、通知、报道、专题等形式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典型。门户网站应该能够更好地树立学校形象,展示学校风采。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新,能够让校园内的新事件、新动态在网站上体现出来,让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对于学校有较好的理解,为家校有效联系、消除误解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学习的平台。这就需要门户网站不仅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供学生使用,还需要能够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国内国际情形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反映,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定信念,在复杂的国际变化中能够明辨方向,消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保驾,为大学生“真”、“善”、“美”的发展护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上还可以设有校园留言板和校长信箱,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反馈的渠道。家长可以把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发给校长,从而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使学校管理因家长的参与而得到提升。

3 班级主页

班级主页主要记录班级活动,为体现班级特色,记录班级学生的发展轨迹服务,是班级成员展现风采的舞台。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班级网页应当能够体现各位成员的特点、优势和专长,让访问者通过班级主页就能够了解这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家长看到这个班级主页就能够了解自己子女在班级中的表现和优势,能够加深自己对子女的了解,能够配合学校加强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己子女的健康成长。班级主页除了有沟通桥梁的作用外,也是家长了解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便捷途径。通过建立“网上家长园地”等类似的交流栏目,可以促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虽然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网络化管理使得班级管理开放性增强,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子女表现,让家长也能通过网络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来。班主任可以通过邮件给家长发送学生成绩通知单或家长信,通过论坛、视频会议召开实时异地家长座谈会等,与家长交换意见,并同时得到学生的校外表现信息。

校园网和班级主页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提供大量适合他们浏览的内容,通过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这样可以通过积极活泼的讨论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角,让他们在讨论和分析中来进行思辨,最终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质的跃升。此外,还可以将民主决策过程引入到网络中,将班级管理的部分决策放到网络中,让学生在讨论和形成决策的过程中理解民主的含义,理解妥协和坚持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学生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享受民利打下基础。

4 社会性软件:个别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的通信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即时通讯软件(Internet messaging,简称IM)允许两人或者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信息、文件、语音和视频交流。充分发挥即时通讯软件的功能,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及与家校沟通的工具,是对传统家校互动模式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为家校联系提供方便的平台。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在进行即时通讯软件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群、讨论组等功能可以为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丰富的交流方式,其交流功能甚至能够超越传统的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在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参与者还可以利用播客、微博进行交流。在设置利用RSS等功能收听别人的播客和微博后,家长和教师可以自动获取学生的更新内容,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为干预学生的思想危机,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四 结论

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可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形式上可以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结合;在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可以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的双向了解,在微观上班级网页和社会性软件可以实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同步互动。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不仅在技术上存在可能性,也是多元文化渗透在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是虚拟网络社会之中的必然反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此问题有所重视,并积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

[2]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3] 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4] 雷历,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5]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6] 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27-42.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Network Environment

FENG Qi-longLIU Jing-jie

(Medical Schoo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hu 210009, China;Life Scienc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hu 21009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network,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s meeting the large challenges, but it also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rue", "good" and "beauty" in content,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family and school in form. By utilizing network technology, we can bui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rtal, class pages, and can achieved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 family and society through social software, thereby construct a new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第7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4-02

21世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应对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手段

(一)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及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正面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观与法制观。目前,在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已经增加了此类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不大、案例不多,而且并非重点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听报告、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其他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网络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他们引以为戒,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升道德水平,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防范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如,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及惩罚措施,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二)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教学基地

网络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要摒弃网上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应主动建立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的网站建设,吸引青少年关注自己校园网上的信息。一方面,加强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方便阅读相关书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或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等实用并受学生欢迎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管,积极与青少年进行网络沟通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监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充当青少年的信息“把关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通过关注青少年在论坛中的留言、微博或QQ空间中的日志,或直接与他们在线交流,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此过程帮助青少年过滤不良信息,引导青少年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信息,一旦发现他们在网络上发表了消极的言论或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就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尽早解决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网络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如利用校园BBS、E-mail或是QQ聊天工具等。走近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与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量使教育教学方法现代化、网络化,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枯燥的,仅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只会使青少年感到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课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网站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教育对象在线实时互动,有问有答,对青少年进行远程教育等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网络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监督,创造健康上网环境

(一)在网络上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正面宣传

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宣传。作为社会主要媒体的互联网,应承担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发挥其对青少年重要的导向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除了学校的网站之外,还需要在网络上开辟更多专门的网站或专栏,对青少年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类似的“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此类网站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府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增加投入

网络是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起着主流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性网站,应加强建设的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发展。对于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网络环境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上网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使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运营商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职责,自觉监督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决不能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做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企业和商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尤其是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设计者,应该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找准发展道路,自觉掐断色情和暴力的源头。网吧的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手机上网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又一重要途径,我国的电信企业对此也加强管理,防止手机信息毒害青少年。只有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出健康的上网环境。

(四)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单纯地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见利忘义的违法者。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加快开发相应软件与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保护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关注,尽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出措施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二十几部与网络管理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中增加了惩治网络违法的相应条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亟待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三、营造和谐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

(一)营造和睦家庭氛围,主动关心孩子,引导其正确上网

家庭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与孩子平等的意识,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积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关心他们的网络爱好,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与精神需要,这样才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不必视上网为洪水猛兽,而应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教育他们不要沉溺在网络游戏与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做;教育他们不浏览和传播不良信息,不在网上骂人,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教育他们不可以轻易地见陌生的网友等等。当然,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们聊天,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才能更容易走近他们的世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以身作责、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目前,许多青少年留恋网吧,不愿意回家也与家庭氛围不和睦有关。要监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首先就要把他们留在家里,绝对不能让青少年迷恋网吧。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对家庭产生眷恋,愿意留在家中,以便于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二)及时与学校沟通,掌握青少年思想动态

第8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 青少年价值观 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已成为网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扩展,青少年上网人数还会有上升趋势。然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比较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价值辐射,而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将反映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在网络媒体视野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策是教育者、研究者和技术提供者都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支配着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思维和情感方式,主导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部环境,也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在校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青少年对网络发展前景的看法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利益、危害有哪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提供的信息让青少年“很满意”的占11.3%,“还可以”的占65.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双重影响。1.网络媒体塑造着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时也使他们的自由、公平、竞争、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现实利益冲突,因此人与人交往反而更真实,待人也更热情,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广泛的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其中更多地感受到了缘分、友情、真诚以及助人为乐,从而在网络中帮助他们形成了归属与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交互性教育空间、自由平等的多维交流平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也符合青少年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乐于幻想的个性特点,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帮助他们完善了个人修养,促使其自觉形成自我实现的价值观。2.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追求平等,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和责任等特点,青少年的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还不能够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不良信息“污染”,导致青少年形成负面的价值观。同时,网上聊天时撒谎、在网上说粗话等这些道德感弱化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一个冲击,影响着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造成的双重影响,构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媒体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迷失自己。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家庭、学校、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使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网民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强化家庭教育的职责。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面对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家庭应该发挥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很多相关报道和调查表明,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欠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的沉迷和依赖,也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吸收。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建立民主型家庭。其次,父母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引导子女健康上网。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在哪里上网”的问题,有40.8%选择在“自己家里”,27.1%选择在“网吧”,21.8%选择在“学校”。这充分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进入了平常家庭,因此,父母也能随时随地地接触到网络。然而,由于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有限,使得父母很难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上,子女开始领先于父母,两代人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数字鸿沟。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正确地引导子女上网。再次,家庭与学校配合构建网络内外价值观教育的框架。虽然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早已被提出,但是实践中人们仍然把教育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欠缺。同时,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而学校德育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但双方的交流却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内外价值观教育框架。

加强价值观教育研究,完善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责。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研究要依据网络媒体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已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注意他们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应该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而且,我们还要学会用现代媒体和工具改变教育方式,变单纯的灌输式为平等对话式来开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同时,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建立校园“德育网络”,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网络”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抓好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互联网上建立德育网站,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组织建立多种“德育网站”,通过在线辅导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再次,利用学校教育力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吸引更多人在网上“冲浪”。由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要利用好学校的教育平台,磨炼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空气,强化社会的职责。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因此,要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净化社会风气,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职责。第一,我们要实现观念创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实现德育形式上的创新。第二,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网络系统,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第三,要加强对网吧的社会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网吧运营,而同时由于社会对网吧的管理松散,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网吧外部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监管,规范网络管理,同时还要由文化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发动群众,共同营造健康的“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第四,强化网络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的信息质量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建设网络社会道德的必经之路。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做到依法治网,强化政府的职责。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媒体建设,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发挥主旋律的价值导向作用。不少国家认为,政府作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代表,必须积极介入互联网管理,并与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一方面,政府从宏观上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不良网站、不良信息进行“封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研究,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创建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惩治网络违规行为。“法”是准绳和依据,网络文明的建设,也要靠法规。就如同在公路上开车总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一样,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需要规范与秩序。因此,我们要加快立法的步伐,加大普法、执法的力度和深度,从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与完善网络法规,做到依法治网。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第四媒体,它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合理运用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严格把握和引导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更充分地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肖芳:《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贾志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网络教育》,2008(3)。

3.张萍:《互联网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宋若涛:《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爱好者》,2004(8)。

第9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慎独 中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即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调节网民和网络社会、网民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规范、指导与约束其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中学生也占据着较大比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在慎独视角下进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独教育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网络道德修养。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长需以慎独精神为导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与孩子讨论“网络”这一话题时,拥有发言权。假如孩子在使用电脑软件或浏览网络信息遇到困难时,家长可提出个人意见,为他们提供指导,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够预防其接触不健康的软件和网络信息。而且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强,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可采用简洁方式,给他们留言、发送邮件或网络聊天等。同时,父母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初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在家庭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家长需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极易中学生产生诱惑,父母需践行慎独精神,以个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基于慎独视角促使其正确认知网络,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将慎独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教育效果,应将慎独精神融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开辟新空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而且理论知识的讲述,需针对目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阶段,人类已经步入全民网络时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拓展至网络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仅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道德与网络意识片面的不正当网络行为。针对这种特殊现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以慎独视角为切入点,融入慎独精神,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些中学生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更是要求应强化我国儒学思想中的慎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严格按照网络道德进行网络活动,并提升其诚信与责任意识。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慎独精神,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网络认知。

三、将慎独精神注入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

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理论体系与规范制度的道德内涵有很多,并经过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而且道德的不断发展也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为此,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将慎独精神注入到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相当有必要,慎独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加强中学生慎独教育,是保证网络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他们作为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需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还需顺利时代潮流,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内容不仅有时代性,还有继承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能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道德支持,学校需在常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慎独精神教育,通过对中学生加强慎独思想的渗透,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过慎独精神宣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可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大力宣传来实现。其一,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每天进行宣传,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舆论,能够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与慎独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广播播报、电视播放网络道德教育片,感染他们,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新闻媒体也可当作对中学生开展慎独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影视资源中可以播放关于慎独的实例,在报纸杂志中报道慎独,进而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同时,既然是网络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慎独精神,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学校可建设道德教育网站,系统性的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传统文化栏目宣传慎独,让慎独精神可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让慎独思想在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中产生作用;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中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上增加慎独链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总结

中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基于慎独视角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独精神的教育优势,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凤姣. 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