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舆论论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管控路径

网络舆论论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管控路径

本文作者:迟美华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寄托感情的新时代。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只有认真审视网络舆论的内涵,才能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方向。舆论是特定社会系统中成年公民对社会的总的评价、态度以及对特定社会实践、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的集合。通过舆论被认为是权利中心之外的人的意见,舆论在民主社会里具有特殊的力量,往往成为诸多争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所谓网络舆论就是指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的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常见的形式和平台主要有:BBS、各种网络新闻、虚拟社区、博客、各种即时通信等。网络舆论的特殊性体现在网络这一特殊的技术和传播平台上。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

突发性事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突然爆发。事件爆发的原因、规模和影响范围都是无法估计的。①最难预测的就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突然性。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是很难预测的,即使能够预测也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破坏性极强,事后的救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集结,人类可以通过网络集聚各地力量,形成舆论焦点。②人为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的破坏力和后果各有不同。例如,2009年新疆的“7•5”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最短时间内将事件的发展聚焦起来。此次事件较为敏感,当地消息已经封闭起来,除了新华社以外,其他机构都无法得到最新动态。此时网民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讨论并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加上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整个过程中网民向理想方向发展,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对公共问题的意见就是民意。社会事务管理的最终权利来源就是人们的授权,因此,社会事务管理也应将人们的意志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民意得以体现的同时,危机也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日常化。任何局部的危机都有可能转化为整体的危机,突发性事件与社会公共资源的联系越紧密,爆发力就越强,网民就越想了解其真相,网络舆论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近些年,网络舆论热点的发源地在不断拓展。诛连效应主要体现在横、纵两个方面。从横向来说,某一人、某一地区、某一性质、某一行业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论很可能牵连同一类人、相关与不相关的地区、行业等,横向扩大,从一个人扩展到某类人,从一个地区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某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从一个三鹿企业扩展到整个奶制品行业,短短几个月,几乎所有的奶制品企业都受到了牵连。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分为3个阶段,即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①舆论爆发期。此阶段就是信息已经爆发,但是没有得到确切的依据,因此,网络都各抒己见,网络舆论呈现多样化的表达。在这个时期,消息较多且比较散。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官方对其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回复,没有有效的舆论导向,舆论表达呈现零散化。在网络上,网民利用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言论,这些舆论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②舆论高涨期。此阶段的网络舆论更加汹涌,网民倾向于某一方,舆论进入高潮期。从“我爸是李刚”到“郭美美”,不少社会热点事件或在网络上发端,或在网络上形成激烈讨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2010年10月16日晚9时许,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两名学生受伤。在第二天的11点,就有人在“连吃论坛”上发帖,该帖迅速引起网友注意。当日16时,“天涯论坛”网民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掀起网上点击高潮。此时网民对李刚进行的人肉搜索,公布了他的身份,网民很自然地将其与“官二代”联系起来。“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迅速走“红”,这已经被各大媒体放在了首要位置。从此,“我爸是李刚”成为了2010年的网络最热语言。③舆论消退期。这个阶段就是指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网民对事件的处理结果由反对转向接受。此时网民的注意力已经慢慢开始转向其他热点事件。

突发性事件爆发初期的信息不确定和沟通不顺畅是造成其网络舆论比一般状况更加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突发性事件过程中的每点变化都使得信息的真伪更加模糊。同时往往沟通渠道堵塞,事件主体和公众之间无法取得通顺的交流,彼此容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网络的特性使得公众的意见表达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这也加大了控制信息、分辨信息的难度,为网络舆论中不协调声音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环境。网络匿名性为网民出于各种心理而散播的虚假、错误、不良和极端信息提供了保护。越是小道消息越是会在事件爆发初期得到高速传递和广泛分享,传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信息流,从而引发社会的危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噪声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虚假信息———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中的各种凭空捏造、没有依据的谣言、流言。错误信息———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一些信息有主观删减、修改,导致信息与真实信息产生偏差和错误。不良信息———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中附加的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或挑拨宗教、民族关系等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息。偏激信息———主观色彩过于明显,对于事件判断的倾向非理性,会起到煽动性负面影响的信息。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整合舆情监察资源。(1)传统媒体的舆情检测渠道。传统媒体可承担舆情监报任务,并且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较灵活,他们已经赢得群众的高度信任,因此,他们能够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头条新闻,一般新闻和内参等多种形式,并且针对专题的舆情调查,专业的记者和通讯员也都比较擅长。(2)民间机构的信息采纳。由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较突然,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在短时间内信息比较匮乏,那么此时离事件发生地较近的机构会比较容易了解到情况,如果掌握到这一事件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该机构就掌握了最主动的资讯。(3)建立好网络本身的舆情资料库。舆情资料库主要包括热点新闻出处、发言事件密集程度、评论数量等参数的收集以及热点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等,并根据舆情分析处理后的结果生产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研究及危机应对、舆论引导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每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都能够引起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都将其作为教程应用于地方的学习和培训中,这表明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的主动意识逐渐提高。

将舆情监察分析报告重视起来当一定的舆情资源有效地掌握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将反映同一性质矛盾的案例归为一类,再归纳同一案例中相同观点的发言。目前,对于上述功能,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并且能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工做更深入的分析、检测和管理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的热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舆论引导方案制订的科学依据就是经过分析和统计的舆情报告。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传统的议程设置已经不能给予网民满足。网络给受众带来了选择的余地,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任的信息来源,群众也敢于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针对突发性事件而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掀起巨大的舆论反应,如果网站不能设置议程,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危机,事件将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以其自身优势占领重要位置,先为公众和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例如,依托网站的实时更新做出连续的、深入的网络新闻,这样能够体现出内容的新以及深,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网络议程设置的优势是形式上多媒体化,这样的新闻关注度肯定很高。由于议程设置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它很有可能表现为双向设置的特点。网编设置议题的走向也会受到受众参与积极性高以及表达意见活跃所影响。目前针对突发事件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头往往来源于民间、博客等,他们相互取长补短,议程的设置也互相进行,从而造成舆论的扩散。我国网民趋于年轻化,他们的阅历有限,也比较感性,在短时间内仅凭主观感性来作判断,而将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忽视了。在不理性舆论环境下,网民和媒体都有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传播错误舆论,最终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网民之间的相互感染、互联网的匿名模式以及观点相近的快速互动,都容易引起群体化行为的发生,甚至对线下的社会正常秩序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各网站、BBS进行合理的管控。例如,现在大多数的门户网站要想新闻跟帖必须先进行注册登录才可。针对天涯社区而言,他们对于敏感话题,他们控制跟帖数量,一般控制在5页内,从而避免信息不理性集中。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快速变化以及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各级政府和官员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压力,并且逐渐了解把握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个名词诞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指第一时间向新闻单位通报发生在各地区的重大新闻,回答记者提问,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新闻单位的网上对话平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主动出面担当意见领袖的表现形态。针对国内各种突发事件,都是因为政府隐瞒了事实真相才发生的。在新闻有争议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主动担任发言人的角色,那么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领袖,重要的是这种领袖所掌握的观点并不是非常全面,这样网友聚合就容易发生,造成集体认识偏差,对于事态的发展有不利作用。网络舆论的变化促使政府角色不断调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的代表是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新闻发言人体现了政府主动面对社会的开放态度,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方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在政府形象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兴的重要媒介,它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近年来,互联网的使用率逐渐上升,而其他各媒体要不处于停滞状态要不处于下滑状态。随着舆论形式的改变,政府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大众舆论的参与者包括所有的人,因此,构建政府形象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参与社会舆论的过程。随着网络舆论形式的发展,这种过程会不断增强。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巨大力量,主流媒体为公众所做的议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舆论焦点汇聚在一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舆论焦点随着每一点进展而转移,因此,大众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形象的建设。如果政府能够将这种限制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就能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将舆论重点很好地抓住,从而使自己的形象塑造起来,将以往不利的形象彻底改变,重新塑造出好的、正面的政府形象。反之,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不会受到正面影响反而会受到损害。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政府形象的构建从一个单一的线性过程转变成一个网络过程;从一个政治过程转向开放性的社会过程;传播过程从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相分离转变成一个传播者和接受者相结合。因此,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政府形象更具社会意义。

危机是由机遇和风险两部分组成的,突发性事件常常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危机。在网络社会中,很多突发性社会事件都由网络的大力宣传而放大。有些专家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不当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政府必须重视网络舆论。修复政府公信力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核心。在涉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问题上,网民形成了传播学中的刻板印象。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短期内,政府要摆正姿态,赢得网民和公众的信任。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主要朝着两个方面发展:①政府参与管理程度越来越小,主动公开信息,使用媒体手段也越来越多;②广大网民的自律性也越来越高,通过网民内部力量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问题,不需要借助政府和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不仅与整个社会稳定有很大关系,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正确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