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

第1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摘 要 本文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为例,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发现,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教育的工作中去,加强对学生健康、体育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投入和资金投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影响因素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价值,让大学生通过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根据研究需要及实际情况选取一、二年级共计350人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83人。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体质研究和评价、学校体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材料,为本研究的选题依据、设计问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问卷调查

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出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抽样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360 份,回收问卷360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三、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1.早餐行为

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认为不吃早餐会给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笔者也认为不吃早餐这种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一种因素。然而在调查中,天天吃和大部分时间吃的学生比例仅为51.3%。

2.饮食结构

大学生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所导致此外,与运动量不足也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大学生每餐都能做到荤素搭配的比例仅有50.3%。

3.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9.7%的学生选择完全了解和基本了解,这就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从而限制了调整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影响营养物质适宜搭配比例,和其身体形态的发育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1.作息时间

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作息是有规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熬夜或晚睡晚起的情况,因此我们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学生本人也要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改变经常熬夜的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充实生活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除了学习时间外,它有更多的自主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支配。数据说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支配好课余时间。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更多的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增加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

3.玩电脑时间

从表2中看出,“每天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学生比例仅为20%,更多的学生每天玩电脑时间过长,将会影响休息及饮食水平等方面的下降,从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是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1.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

从表3中我们看出,对“我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是或是,有22%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20%的学生选择不是或完全不是,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清晰。

2.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问题,学生选择不经常参加或完全不参加的比例为56.9%。这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较少,恰好与前面“玩电脑不超过2小时”的问题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能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电脑,这也是造成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显然,周锻炼次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不超过30%,严重影响体质健康水平。

4.体育锻炼知识、方法的了解程度

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是学生正确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从表3的调查中显示,能较好的理解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学生不到30%,这说明很多学生不理解各种练习项目究竟对自己哪方面有益处,也不理解哪种运动才是自己需要的,因此会造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5.体育课

从调查中显示(表3),大学生对体育课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法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要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又要把握适当的运动强度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2.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不了解,不能保证每餐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不吃早餐等不良的习惯直接导致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此外,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是帮助自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1.要重视后天因素,如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对体质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督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并最终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使体育课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运动处方式教学 肥胖 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50-01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己经成为一种慢性非传染病。近20年来,肥胖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女大学生在全国青年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体质状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群体乃至国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与身体状况同等重要的心理状况同等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女大学生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和健美,是很重要的,必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之前对本校普通女大学生研究可得,60%FCMax运动强度,每次运动45分钟,每周训练5次的训练方案可很好的提高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为运动训练的最佳条件。故在本研究中拟试用这一运动处方,对本校肥胖女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期得出运动处方对于肥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12月学校体质测试数据中测试结果为肥胖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选取200人,在说明研究目的之后,80人表示愿意参与本次实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人。经检验,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差异。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以运动处方,体育教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四个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与相关资料30多篇论文。

2.2.2 实验法

(1)实验方案设计:首先,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期内都按照原来的体育选课结果进行上课,同时实验组除平时体育课以外,采取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照组为体育课授课,无运动处方,实验期为15周,每周安排以60%MAX心率的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时间为45分钟,每周运动5次。

(2)实验过程相关监督:合理饮食:要求实验对象适当控制进食量,一日三餐(不允许吃夜宵)。建议调整膳食结构,多吃带叶菜,减少动、植物脂肪摄入,减少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少吃食盐、刺激食欲食物,戒酒,培养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3)测试指标及因子:心理测试指标。心理健康测评:选用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部分项目,以团体测试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前及实验后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均数(X)±标准差(SD)表示,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 >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

2.2.4 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后得出的数据,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好的推进有氧健身跑课程高校中的开展,发展与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测试中都有一定的变化,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等方面都有一定改善。这说明了不管是进行体育授课,还是体育授课结合运动处方,对受试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影响,都提供了一个受试者体育锻炼,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同时有氧健身跑特有的缓慢、持久性锻炼方式以及对于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有节奏的呼吸调节,对受试者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改善,因而实验组以上几个因子的变化较为显著,而相比较之下,对照组的变化较少;另外在抑郁、焦虑及偏执三个因子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变化较为显著,而对照组无变化,或变化少,说明结合运动处方的锻炼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偏执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显著。

4 讨论

4.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心理调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对提高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明显。虽然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部分因子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体育课堂教学结合有目的的运动处方的实验组锻炼方式在躯体、人际、抑郁、焦虑四项因子上,优于只有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照组,更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翟一飞,蔡先峰.运动处方在增进心理健康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63.

第3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幼儿园教职工膳食调查基本情况

幼儿园教职工每天从事中等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他们的膳食营养观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习惯。但是他们受过一定教育,对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有着一定的科学认识,在这个阶段学习食品营养与健康,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对于促进自身健康,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对培养下一代科学的膳食营养观念和膳食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园正在实施课题“均衡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开展了一学期的营养健康知识学习,于是开展了此项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由课题核心组成员经过研究确定题目,共26道选择题。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幼儿园教职工发放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此报告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课题研究建议。为建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促进幼儿健康的培养目标体系做好准备。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的调查统计,得出了以下结论。

1.基本膳食营养观念较为正确。

100%的教职工认为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改善膳食营养,人人需要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一代一代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81.1%的教职工认为孩子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非常重要。可见,教职工对于膳食营养的重要意义有着普遍较为科学的认识,这是开展课题研究至关重要的认识基础。

2.能从一定程度上关注膳食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能较为合理地摄入主食,注意膳食营养的荤素搭配,摄入一定量的蔬菜水果,喝一定的奶类,注意不随意补充保健品,注意盐的摄入,注意一些食材的烹饪方式,以利人体吸收。

例如:教职工摄入的主食是一碗饭的占62.1%;半碗饭的占35.1%;吃得极少的占5.1%,两碗饭的没有。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职工每天的盐摄入量是较为正常的,选择5克左右的占56.7%。但这只是一个估计的数字。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摄入量是6g,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了每人每日5g的建议。鉴于我国居民食盐实际摄入量与目前6g的建议值有较大差距,因此仍然维持目前建议值。[1]

胡萝卜用食油烹制后食用比生食营养价值高,这一观念为大多数教职工所接受,占70.2%。

教职工喝鲜奶的占75.6%;喝酸奶占29.7%;喝奶类饮品的占2.7%。牛奶中有大量的钙,以及维生素D和乳糖,如果得到豆浆中的维生素K和钾镁的帮助,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钙利用率,对提高青少年骨骼密度有所帮助;对于更年期的妇女来说,因为得到了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在饮奶补钙的同时延缓钙流失,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从调查显示,教职工能摄入一定量的奶类,但是摄入的量和方法还不够科学。每天一袋牛奶的教职工占51.3%;每天喝一袋牛奶和一杯豆浆的占16%。可见,教职工对如何饮用奶类、豆浆的认识是很不够的。

94.5%的教职工知道水果不能代替蔬菜;5.1%认为有些能代替蔬菜。可见教职工对蔬菜与水果的摄取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

调查显示,大多数较教职工知道一些吃水果的好处,能每天摄入一定的水果。但是不吃水果的占8%。可见有些教职工对吃水果该吃多少量还没有一个非常科学的认识。

调查显示,教职工中基本不补充保健品的占83.7%,可见,教职工对于补充保健品不太热衷。而科学也表明,一般人不需特别补充维生素,营养素最好的来源是天然食物。

3.膳食营养习惯不良者较多。

教职工对三餐的食物总量摄取方式不尽相同,有43.2%的教职工对早餐营养较为重视,有43.2%吃得较少,甚至不吃。也有1.35%的教职工早餐吃饱就行,午餐在单位解决,晚餐时间充裕,于是大吃特吃。可见教职工对膳食的态度大多停留在“有时间再好好吃”上面。

只有5%的教职工吃饭时能细嚼慢咽。科学表明,每顿饭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餐过快,会使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仅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降低食物营养消化吸收的比例,而且容易导致膳食过量,造成肥胖。可见,教职工需要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吃饭细嚼慢咽,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

调查显示,教职工在选择肉类时换着买的较多,经常买鱼的占24.3%;经常买猪肉的占27%。营养学家们建议,吃肉时首先应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即使是“瘦肉”,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约28%的隐性脂肪。禽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不仅脂肪含量低,而且所含脂肪的化学结构更接近橄榄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能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以油脂的含量来说,4条腿的动物(猪、牛、羊)多于2条腿的动物(鸡、鸭),2条腿的动物又多于没有腿的动物(水产)。[1]

调查显示,教职工的喝水量在4杯左右的占51.3%;1—2杯的占40.5%;基本不喝的占5.1%;能喝8杯左右的占2.7%。一般而言,人每天喝水的量至少要与体内的水分消耗量相平衡,因此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喝1500毫升水,大约8杯。可见教职工喝水的量是不够的。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职工能吃一些粗粮,但是要做到吃足量及经常吃还是做得不够的,基本不吃的有6%。

调查显示,教职工对于吃动物肝脏的认识还是不够的,每月一次的占43.2%;每周1—2次的占45.9%;2—3月吃一次或者基本不吃的占8%;每天一次多量吃的没有。

调查显示,教职工的膳食口味为典型江南口味,清淡而偏甜。46%的教职工选择了偏淡,48%选择偏甜口味,6%的选择偏咸、偏辣。

从教职工的膳食口味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膳食口味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符合膳食营养要求。

科学膳食从烹调的方式来讲,应该讲凉拌是最好的,因为它的营养保留会很好;其次是蒸煮;再次是清炒;最后是油炸。用油炸的烹饪方法很多的油脂进入食物当中,使得食物的热量比较高,有可能使一天总的摄入量会超标。而且油炸会破坏营养成分,另外油炸的食品有一定的致癌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好不要吃油炸的。[2]

调查显示,教职工对食物的烹饪方式选择最多的是清炒类,占75%;其次是红烧类,占59%;再次是烧烤类和蒸煮类,占35%;选择煎炸类占24%。可见,教职工对食物的烹饪方式的认识,还是偏重于江南的习惯,清淡多,偏甜的也多。对食物的营养认识处于满足口感的较多,考虑膳食营养的则相对少了些。

调查显示,午餐和晚餐作为人们一天能量的中继站,大多数教职工给予了高度重视。午晚餐能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荤素各半的占24.3%。

调查显示,教职工对于吃蛋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一天一个蛋的占37%;一天两个占3%人,两到三天一个占46%,基本不吃的占0.8%。其实,每日进食鸡蛋的数量应根据年龄和体质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天吃1个鸡蛋为宜。中青年人、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者,每天可吃2个鸡蛋;从事重体力劳动,消耗营养较多者,每天可吃2—3个鸡蛋;少年儿童由于长身体,代谢快,每天也可吃2—3个鸡蛋。对照此要求,大多数教职工应增加吃蛋的量,促进身体健康。

调查显示,豆制品作为餐桌上的常规食品,所有的教职工都会吃,但是吃的量多少不一。偶尔吃的占51.3%,吃50克左右的占45.9%;大量吃的占0.3%,可见教职工对吃豆制品的认识还是非常不够的。

可见,教职工们对于早中晚餐的比例安排、膳食搭配、进餐速度、进餐口味、膳食烹饪方式、对蛋、豆制品、水果蔬菜、动物肝脏、粗粮、水、奶类豆浆、海产品的摄入习惯存在问题,不喜欢吃某些食物,喜欢吃高油脂高糖高能量的食物,喜欢各类垃圾食物。

幼儿园的教职工中有一部分当家做主,每天都要自行烹饪饭菜,有一部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为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与课题研究需要,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职工在膳食营养观念与行为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日常膳食有一定规律,但是很多人不重视膳食的数量和质量,对膳食营养观念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4.膳食营养知识不够全面、科学。

半数以上的教职工对给大脑提供热能的营养素的了解是错误的,把给大脑提供热能与补脑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蛋白质才能使脑神经活动起来。正确的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是供给人热量。主要来源就是米饭和面食。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热量中有20%用于大脑,青春期孩子需要的热量比成年人更多,除满足能量消耗外,更重要的是用于脑组织的补充和修复。葡萄糖是神经活动能量供应的保证,中枢神经系统从血液中不断取得氧与葡萄糖的供应,如供应中断三四分钟就会导致大脑的不可逆的损害。蛋白质是构成脑组织的重要物质,约占脑重的三分之一,还是构成长时记忆分子的主要物质。由此可见,如果减少摄取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就容易对大脑的热能供应不足,这样的膳食营养是不够的。教职工对于人体的营养需求、食材的科学使用上存在认识错误。

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时就会挥发;超过130℃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反而具有毒性。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不放味精,多采用葱姜提味,是很健康的烹饪方式。但是调查显示,只有11%的教职工能在适宜的温度下放味精,占29.7%;不正确地放味精的占59.4%。不放味精的只有2%。可见教职工对如何放味精还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在买油选择上,买大桶油的教职工占70.2%,买小桶油的占13.5%,无所谓的占18.9%。可见“食用油氧化后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而促进人体的衰老”这一科学常识还未被教职工们所了解。

三、研究与建议

1.深入学习,增长均衡膳食营养知识,转变教育观念。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如何让教职工具备充分的膳食营养知识,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呢?我们可以通过每周的课题学习,引导教职工深入学习膳食营养知识,熟悉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指南和膳食宝塔,以及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每日营养素摄入量,同时对人体如何吸收营养素、如何正确使用食材,引导教职工了解膳食如何做得营养又美味。在课题学习的同时要认真验证教职工对膳食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竞赛、问卷等方式提高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进而较好地转变教育观念。

2.制订教职工营养食谱,促进良好膳食习惯的形成。

良好膳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地不断强化才能养成习惯。因此,我们应制定教职工营养食谱,烹饪营养膳食,帮助教职工逐渐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从而在行为上指导膳食营养行为,进而影响家人、孩子及周围的人。

3.将健康的膳食营养观念带给每一位幼儿。

研究如何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将膳食营养观念渗透一日幼儿生活之中,关注好幼儿喝水、进餐情况,关注普通幼儿群体,重视特殊个别幼儿,努力通过自身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4.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教师本体发展。

此次调查发现教职工基本膳食营养观念较为正确。我们以此平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积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教师本体的发展。我们通过教师膳食营养的个人研究专题、学习记录、个人发展规划、心得体会、教育反思等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四、对营养膳食教育、幼儿家庭膳食营养的行动建议

1.根据所掌握的膳食营养知识指导幼儿用餐,形成幼儿营养膳食相关课程。

我们通过教职工合理膳食的实践工作,加上三到四年中幼儿在园日复一日的实践,使幼儿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进行粗浅易懂的科学营养知识教育,让每个幼儿通过愉快的营养教育,逐步确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促使幼儿最终能够把健康的饮食方式变成自己终生的习惯。在探索我园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促进幼儿健康的实际做法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科学的幼儿营养食谱体系,建立比较完整的幼儿营养健康教育园本课程。让膳食基础与营养教育这两项工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4]

2.积累比较丰富的家长社会营养健康宣传内容,实现幼儿园的主动发展。

每个家庭都对幼儿进行着饮食习惯的培养,如母亲做的饭菜,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偏好的口味,成为影响一生饮食习惯的餐饮内容。教职工掌握了正确而丰富的膳食营养知识和教育方式后,向家长进行营养健康的宣传,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结合家庭、社区的宣传,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家长会、家园联系报、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增加与家长的膳食营养交流机会,帮助家长逐步掌握膳食营养的科学知识,积极更新家庭营养观念。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向家长和社区开放系列营养健康讲座、利用社区宣传膳食营养知识、建立特殊幼儿家园营养联系档案、调动家长和社区的积极性参与研究等方式和途径,有效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这些措施将有效地扩大幼儿园的课题影响,实现幼儿园的主动发展[4]。

平衡膳食,能使头脑更清晰、精神更集中;能提高智商,改善体力工作状况;能增进睡眠质量,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能保护自身免受疾病侵袭,并延长健康寿命。让我们认真关注膳食营养,积极参与营养研究,为我们的世世代代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加油。

参考文献:

[1]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

[2]食物营养宝典.杨月欣科学出版社,2009.1.

[3]黄欣欣.托幼机构园长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员工作实用手册.2005:62-144.

第4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健康相关行为 大学生

一、 前言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主要是指能影响健康的与其相关的行为。在对中国大学生的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吸烟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47%,喝酒的大学生上总人数的71%,婚前有过的大学生占总人群的83.6%,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群占总人群的27.6%。另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全世界有60%以上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关系,在我国占总人群47%的死亡人群均与不良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由此可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大学生正受到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影响,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代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状况。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全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及促进国家的健康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改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进而采取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基于此,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寻找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不合理的行为方式,为进一步制定出大学生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大学四年级学生2400名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专业学生、中文专业学生、理科专业学和工科专业大学生。

(2)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期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采用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该问卷包括饮食行为、运动及静态行为、伤害相关行为等方面,其中饮食行为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日喝饮料、甜点情况、进食早餐情况、奶类情况及快餐就餐情况等;运动及静态行为包括周运动时间、上网时间、看电视时间、玩游戏时间及做功课时间;伤害相关行为包括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受伤原因和结果、没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感到孤独与不愉快情况、有自杀想法等。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的筛选及对填写不完整问卷的剔除后,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该统计分析是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进行的。

三、结果与分析

(1)膳食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65.4%,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54.7%,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2.1%,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2.5%,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78.4%,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66.2%,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89.7%。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每天至少喝汽水饮料的人占总人群的45.2%,每天听吃甜点的占总人群的44.1%,每周有3天到西式餐厅吃饭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2.4%,偏食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2.1%,每周有5天喝奶地占总人群的68.3%,每周至少5天吃早餐的占总人群的76.1%,自感体型良好的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43.2%。

(2)运动及静态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及静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97.8%,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14.1%,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9.2%,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32.7%,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54.2%。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占总人群的37.2%,每天看电视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4.3%,每周课外做功课至少4小时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9.4%,每玩电子游戏至少2小时的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54.2%,每天上网至少2小时的占总人群的60.1%。

(3)伤害相关行为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25.7%,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14.2%,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12.6%,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21.3%,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68.5%,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20.8%,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0.6%;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81.6%,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1.9%;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2.6%;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3.2%,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2.7%,从未有人考虑过自杀,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6.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人占总人群的55.1%,骑车双手离把的占总人群的34.4%,骑车互相打闹的人数占总人群的22.1%,骑车逆行人群占总人群百分比是43.5%,骑车带人的占总人群的48.2%,骑车闯红灯的占总人群的32.1%,过去一月内曾受欺侮的占34.5%;过去一年内曾与人动手打架的占23.2%,曾感到孤独的占总人群的67.2%;曾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的占58.5%;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占67.3%,曾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的占总人群的62.8%,曾考虑过自杀的占总人群的32.7%,曾考虑过离家出走的占总人群的23.3%。

综上所述,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存在较严重问题,在对两专业大学生的膳食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偏爱进食甜点和饮料且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感体型不足,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可能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为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经常摄入一定量的甜食或饮料;在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运动及静态行为调查对比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运动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统计学意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看电视及玩电子游戏等静态生活方式的人群百分比远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伤害相关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过去一月内曾有过马路不走人行道、骑车互相打闹、骑车逆行、骑车闯红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常年进行专业训练,养成了组织纪律性较强的品质;在问到是否感到孤独、是否因学习压力感到不愉快,是否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是否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是否未有过自杀想法等时,体育专业学生在该问题的回答为是的人群百分比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交际能力,排除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李米环.体力活动对职业女性体质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J].青春岁月,2012

第5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饮食习惯; 定性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1-001

大学时代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健康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而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示,目前大学生的膳食行为普遍存在着不吃早餐、爱吃零食、挑食及忽略三餐的质和量等现象[1]。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本课题组于2014年对保定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饮食习惯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保定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2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大一年级8人,大二年级8人,大三年级6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每组抽取6~8人,共组织了3个小组的面对面专题访谈。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访谈小组人员主持,由专人录音和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结果归纳和整理。

3.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所做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整理成文字,与笔录资料整合后,采用归类方法分析,对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二、结果

1.食用早餐情况

大多数受访者吃早餐的情况并不规律,是否吃早餐与早上是否有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不吃早餐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懒得下去”、“起床太晚了”、“上课会迟到”。关于早餐搭配问题,仅有4个人表示会注意早餐搭配,认为“应该吃一个鸡蛋”、“蔬菜和谷类都要齐全”,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只会按照个人习惯或者窗口候餐人数的多少去选择早餐类型。

2.吃夜宵情况

几乎全部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吃夜宵,其中男生居多。夜宵种类主要是一些速食食品如方便面、面包等。问及吃夜宵的原因,部分表示“晚上有社团或者班级活动,消耗的快”,而大多数人认为“熬夜睡觉太晚就饿了”、“在学校晚饭吃的太早,睡觉前自然就饿了嘛”。

3.校外就餐情况

22名受访者都表示有到校外就餐的经历。其中,部分人因为参加同学聚会而校外就餐,部分表示校外就餐的原因是“学校饭菜吃腻了”、“改善一下伙食”、“学校饭不合口味”。关于餐馆的选择,“生活费比较紧,大多会选择一些便宜的餐馆”、“选择离学校近的餐馆”、“夏天会在夜市摊上买些”、“高档的餐厅一年只去一两次”等。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很少在意餐馆的卫生问题。

4.吃零食情况

大多受访者都表示喜欢吃零食,其中女生占多数,他们认为零食是“生活必备”、“消遣时的必需品”等。零食的种类是以膨化、油炸、果脯食品为主。关于吃零食的频率,15人表示一周吃三次左右,4人表示每天都吃零食,其余调查者视情况而定。

5.健康饮食知识的了解现状及获取途径

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怎样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还不了解,更不知道或不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他们多是从老师或同学的口中得知一些健康饮食的知识,也有部分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获得的。其中,他们对老师或同学提供的知识的信任度较高。“希望学校有专门营养老师给我们每个季度上一节关于健康饮食的讲座”,“学校能定期通过飞信、QQ群、微博等途径将相关知识发到学生手机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等。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一特殊学生群体,其脑力活动消耗大,相关文献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造成其精神不集中、疲劳、思考问题不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2-3]。早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保证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并赋予充沛精力于工作和学习[4],然而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早餐食用不规律,且不注重营养搭配。除此之外,以男同学为主,吃夜宵显现普遍;校外就餐卫生意识差,食用零食普遍且食用频率较高。该结果提示,应该在大学生人群中进行饮食行为的干预,改善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应利用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健康饮食教育措施: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或借助学校QQ群、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向学生有效地传达与饮食健康相关的信息,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军,刘小燕,郭辉,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8-1029

[2]MUTHAYYA S,THOMAS T,SRINIVASAN K,et al.Consumption of a mid-morning snack improves memory but not attention in school children[J]Physiol Behav,2007,90(1):142-150

第6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大学生;饮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58-03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优秀青年群体,他们在祖国的未来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其整体的素质水平对祖国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国家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印发到各个学校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这一文件的颁布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仅仅靠体育锻炼来完成,合理科学的饮食也不能忽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饮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及将来报效祖国的最根本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饮食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本文以福建省某高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式,揭示大学生的饮食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饮食观念淡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在不断地变化,由简单的吃饱过渡到吃好,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当代大学生观念也随着整个社会饮食观念的改变而变化。从整体来说,大学生饮食观念淡薄。调查显示,有30%的大学生在饮食中能做到荤素营养搭配,45%以上的大学生有时能够做到在饮食中荤素搭配,而20%以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有什么吃什么。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有挑食的毛病。大学时代是个体学知识长身体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正确饮食观念的时期。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该调查结果及相关学者对大学生的饮食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学生所掌握的饮食知识少之又少,有些大学生对此漠不关心,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饮食行为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

(二)饮食内容不合理

饮食内容就是指个体吃什么、喝什么的总称。饮食内容是否合理是平衡个体成长发展需要的最基本保障。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以此来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成人每日的食谱应该包括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等四大类。而目前高校学生的饮食以粮谷类为主,其次是蔬菜、肉类、豆类等。笔者的调查显示,以午餐为例,有15%的学生选择西餐,比如汉堡类的食品,60%的学生选择正常的中餐米饭与蔬菜、肉类,10%的学生选择面食,1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在日常饮食选择中,油炸食品因其香味诱人,常常被大多数学生所选择,但其却不断受到营养专家的质疑。油炸食品中含有铝的成分,铝在脑细胞中沉积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油炸食品的油是循环利用的,容易导致脂类过氧化物积聚,这些物质可促使脑细胞早衰。大学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显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在出现肠胃不适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中,有6%的学生都是由于食用油炸食品所导致的。另外,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吃零食,有的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在这一群体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有大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晚上都有吃夜宵的习惯,其中夜宵以方便面、火腿肠和蛋糕类食品为主。另外,有部分学生存在以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代替白开水的现象。

(三)饮食方式不科学

大学时期,绝大部分大学生的饮食方式是不科学的,多数学生饮食没有规律。有一组数据显示,在620名被{查对象中,当被问及“您平时的饮食规律是什么”时,回答能够保持正常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学生仅有41.5%,其中19%的学生是一日多餐,30.5%的学生选一日两餐,9%的学生选择其他,有超过一半的男生不按时吃早餐;女生的规律性总体比男生的好很多。由于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女生对于减肥或美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水果代替正餐,主食摄入过少,早餐不吃的情况较多。众所周知,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便是早餐,早晨起床后,个体要及时补充营养,以保证一天中脑力、智力的恢复。如果不按时吃或不吃早餐会直接影响到身体机能,长期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比如低血糖、肥胖、胆结石等。

另外,相对于高中生活,大学没有繁忙的学习任务,更没有家长的监督,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更加喜欢去接触酒类。大学生在饮酒的过程中往往不太注意把握酒量,而过量饮酒会引起身体某方面的疾病。调研学校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该校在校学生为15000多人,但是在就餐时间在餐厅就餐的学生只有6000多人,有部分学生喜欢在学校外面的地摊就餐,还有部分学生喜欢一边走一边吃早餐,把早餐带进教室的现象也存在。边走边吃早餐会对个体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而把早餐带进教室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也会给教室的环境整洁带来影响。笔者在学生餐厅就餐时发现,在用餐时有部分学生喜欢边吃饭边玩手机,有部分男生进餐时习惯狼吞虎咽,吃饭速度过快,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这些不良的饮食方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第7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整合 体育文化 课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39-01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这表明了体育课程已摆脱了传统体育重体能、种技能的单一教学内容的束缚,开始向综合化发展。注重从学生的成长需要编排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与其他科目内容进行交汇整合,多角度、多方面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同步成长,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那么,教师要如何结合新课程内容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落实新课目标呢?

1 体育与健康并重

传统体育课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体育技能和学生体能的训练,只要能起到强身健体作用就完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新课改后,体育课程在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这里所说的健康既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还增加了饮食内容,引导学生在饮食上要做到荤素搭配,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既要保证主食,也要保证副食,遵循“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清单杂食”的饮食原则,并具体为学生列出“膳食宝塔”每层食物的科学摄入量,指导学生针对自己身体发育的需要适当调整饮食。还指导学生怎么吃,怎样保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最大程度被吸收。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结合时代需要增加了全新内容,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灵的呵护。针对当今社会青少年常遇到的问题:抽烟、喝酒,甚至被诱惑。引导青年学生自觉避免沾染不良习惯,做自己生命的守护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预防或利用科学方法消除消极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新教材内容变化,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概念,赋予体育课程更丰富的内容。组织学生围绕课本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及时发现自己在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相应的改正计划、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

2 与其他学科整合

新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其它学科早已接触过,比如“饮食知识”在生物课程有过详尽的讲解;“避免恶习、呵护心灵”相关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过;“爱护环境”内容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课程中都有相关内容。面对这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教师不能因学生有过了解而省略掉,而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从体育角度去理解、运用。生物与体育都有关于科学饮食的学习内容。生物侧重于营养结构,而体育在关注营养结构的同时更关注如何结合运动进行饮食,比如,有“发展体能,你该吃什么,体育锻炼后你该吃什么”。教师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结组对课本中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在整合多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体育课程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运动、科学饮食、交友、呵护心灵、避免沾染恶习等。让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中加深理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保证体育教材的学习落到实处,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 关注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体育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表现出体育对当今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了解与现代奥运会相关的体育文化,既包括体育场馆的造型,也包括相关的雕塑、绘画、音乐等,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力”与“美”两大主题元素。让学生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感悟其重要作用――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领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悉尼、中国、英国奥运场馆的建筑造型,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赋予奥运与体育的不同文化色彩;为学生播放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1998年法国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等,让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歌曲中所渲染的“和平、友谊、进步”的氛围和主体;展示23~29届奥运会的会徽,让学生结合造型理解每届会徽寓意,理解主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理解他们对丰富体育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性接受体育文化―― 以课本为切入点,却不局限于课本。提倡将课外阅读得到的体育文化知识带进课堂,来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的学习。比如,让学生讲述我国第一枚金牌获得的过程,以及其历史意义;让学生介绍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介绍我国在奥运会上赢得冠军的乒乓球选手,以及他们的优势;让学生例数我国的体操冠军、跳水冠军、游泳冠军等。并讲述与这些人相关的体育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感染和鼓舞,发挥体育文化巨大的感染力,促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精神的深度理解。

4 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目标的提倡的重要理念。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各地都修建了一定规模的公共运动场地,这些场地都是重要的课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去打球、溜冰、游泳,或者骑自行车郊游。在平时,利用身边的各种健身器材随时进行短时间的健身活动。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有余力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有助于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除了借助公共场合的体育设施、锻炼器材推进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外,还要借助发达的媒体平台向学生推荐热门的体育赛事,了解更多的运动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体育的“力”与“美”,感受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教师还要善于依托本地区的传统运动发展特色体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比如,气功、武术、毽球、抖空竹、腰鼓等,这种体育往往深得人心,有大量社会人员在自觉参与,并不断进行创新。学校聘请热爱某项运动的人担任业余教练,让有运动兴趣的学生组成业余体育爱好队,定时进行培训,形成有自己本地特色的运动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另一方面,对传承本地区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得以延续。

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材料,从指导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理念,从而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尽量让理论学习和运动锻炼交叉进行,既保证理论学习的质量,更要保证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疾病基础知识情况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预后等内容。心理教育此类患者病后大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初期多表现为焦虑,易激惹,后期则出现抑郁,悲观等情感障碍,因此,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很有必要。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健康行为是指朝向人类健康期望且客观上有利于健康的行为[4]”,如合理膳食、规律的作息等。合理膳食:为控制体重,降低血脂、血压,嘱其低盐清淡饮食,盐每日低于5g;食材搭配应少荤多素。在烹制方法上也应有所约束,如烹饪食物时少用盐或酱油淹渍,少用焖、炒、炸、烧等方法,尤其是油炸。多用炖、煨、蒸、煮、熬、凉拌等方法。炒菜时,要严格限制食用油用量(20~30g),不能太油腻;多食水果、蔬菜等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粘稠度,以利血液循环;建议多食用一些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洋葱、绿豆、苹果等;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嘱其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嘱其戒酒,如果难以戒断,应严格限制每日酒精的摄入量(20~30g)。但应绝对禁止长期大量饮用各类酒水或含酒精的饮料。嘱其严格戒烟。起居训练:制定作息计划,形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鼓励参与社交活动,或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利自身康复。遵医行为:指导患者严格遵从医嘱,合理、按时、按量服药。如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经常自测血压并坚持服药,禁止自行随意减少或增加药量。合理利用社区保健服务:定期测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等,严密观察自身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潜在危险。统计分析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干预组复发2例,复发率3.2%,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22.4%,经统计学处理(χ2=10.0874,P=0.0015),两组复发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教育对降低脑梗塞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见表1)。

3讨论

第9篇: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课题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G479 R725.892.5 R1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02-03

【关键词】肥胖症;干预性研究;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肥胖干预方法的探索也因此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国外很多研究的结果认为,学校是防治儿童肥胖的重要干预场所,有些基于学校的干预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干预项目有很多不完善处,特别是对于干预方案的有效实施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有研究提出,教师具备对儿童进行饮食和运动教育的最有利条件,应该成为学校干预项目的主要实施者。随着教师有关肥胖知识的增加,学生关于肥胖的知识也增加,并乐于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肥胖干预得以顺利进行。

本文考察我国教师在预防儿童肥胖中的作用,分析教师是否可以胜任儿童肥胖学校群体干预的有效实施者。研究内容包括教师自身对饮食和肥胖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他们在儿童肥胖预防项目中实施干预措施的意愿,以及是否为饮食和肥胖相关问题困扰,分析教师目前的认知和行为对所在学校儿童肥胖的影响等。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上海市杨浦区4所小学和宝山区5所小学所有任课教师509人和2 347名三、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区教育局,同时征询学校同意后,筛选和纳入受调查小学的标准如下:(1)学校均为普通非寄宿制小学;(2)教学水平属于上海市中等水平;(3)均以招收本地本学区学生为主;(4)未参加其他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项目。共发放教师问卷509份,其中有效问卷(缺答问题在1/4以下)499份。其中男性183份,占39.52%;女性316份,占60.48%。年龄最小22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5.2岁。主课(语文、数学、英语)教师341人,占所有教师的67%。

1.2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健康状况、饮食营养知识、态度、饮食和生活行为习惯;第二部分:对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体育成绩、午餐、课间餐、学生肥胖问题、拖堂、利用休息时间补课、布置回家作业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调查。调查表内容经研究者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反复商讨后确定,并经预调查后修改完善。教师问卷中,关于营养和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方法采用赋分方法进行统计,其中教师营养知识部分共19道题目,均为单选题,内容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回答正确得1分,满分为19分;态度和行为的赋分方法见表1。

测量小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值。9所学校2 347名三、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全部由本课题组组织专人专项培训后到学校测量。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作为评价儿童超重肥胖的标准。

1.3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piInfo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使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教师自身BMI、营养和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

2.1.1教师自身BMI及其对体重的关注度问卷要求教师填写身高和体重。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教师中体重正常355人(71.3%),超重87人(17.5%),肥胖6人(1.2%),超重肥胖率共计18.7%。

54.0%受调查教师表示关心体重变化。比起超重肥胖教师,体重正常教师更关心自身的体重变化(X2=8.253,P

2.1.2肥胖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师营养知识满分为19分。得分在12分及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91.1%。大多数教师对健康的态度积极,绝大多数有较强烈的学习营养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意愿,93.5%想做运动,95.0%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96.4%想提高个人健康水平,89.5%对营养知识感兴趣,95.3%想使饮食更健康。

大多数教师(82.1%)的用餐时间为10~30 min。94.4%教师每天吃早餐。在运动方面,57.3%教师(285名)平时几乎不参加活动。183名教师(36.8%)经常步行,每天平均为(36±30)min;162名教师(32.6%)有时候步行,147名教师(29.6%)偶尔或几乎从不步行。受调查教师中359人(72.2%)在家里上下楼不乘坐电梯(不排除家里无电梯),乘坐电梯的教师占25.0%(124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家中坐电梯上下楼的教师中有38人(占所有乘坐电梯教师的30.65%)家住5层以下却仍习惯乘坐电梯。教师日常食物选择行为见表2。

2.1.3教师BMI、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营养知识和行为之间有相关关系(r=0.145,P=0.005)。教师的知识和BMI及体重有负相关性(知识和BMI之间r=-0.107,P=0.03;知识和体重之间r=-0.13,P=0.008)。此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LSD方法两两比较)发现,蔬菜每餐都吃得较多的人,其BMI和体重显著低于基本不吃蔬菜者[BMI:(21.5±2.4)和(22.5±2.8)kg/m2,P=0.015;体重:(56.9±8.0)和(60.7±9.8)kg,P=0.007]。的教师觉得体育课“没啥重要,只要语数外成绩好就可以”。而对于“因为增加了体育活动时间,而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减少”,3.8%(19人)认为绝对不行,35.6%(177人)则要“看情况,只要不影响成绩就可以”,但还是有58.4%(290人)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增强锻炼,因为体质好坏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对于在受调查学校开展儿童肥胖群体防治对学生的肥胖问题进行干预,79.7%(396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语数英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到了下课时间,预定的教学计划仍没完成,55,7%的教师(191人)不会拖堂。91.5%的教师(311人)给学生布置的回家作业不超过1h(单科)。

教师对于儿童肥胖防治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得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162,P=0.004)。该态度和行为还和其自身营养知识均有相关性(r=0.181,P=0.026;r=0.118,P=0.034)。

2.3教师对学生超重肥胖率的影响

以学校为单位,分别计算每所小学教师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对

于儿童肥胖防治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得分,上述得分在各学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各小学学生超重肥胖率,分析其与上述各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儿童肥胖率分别与该校教师健康行为得分及与对儿童肥胖控制的态度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7,-0.689,P值均

3 讨论

上海市小学教师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群体,超重肥胖问题显然也被波及,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调查结果分析,受调查教师虽然在饮食和运动行为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但已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且有较强烈的学习营养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意愿,健康态度积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尽管大部分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很重要,但那是其次的。在行为方面,近一半教师会在未完成教学计划时拖堂,17.2%的教师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会阻止学生下课后外出活动。教师个人对孩子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到一个甚至几个班级学生,如果是校长等校领导持有这种观点的话,其影响将更广更大。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也提示,教师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可能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率,教师群体的行为习惯越健康,态度越积极,儿童的超重肥胖发生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