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新概念的在线课程精选(九篇)

新概念的在线课程

第1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关键词】 数学概念课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实践 认识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探究应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进行探究活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学期,我们课题组对“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总结出“启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情景导入自主探索课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本学期,我们对六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上述模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2.“启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及认识

课型1、形成性概念教学模式

1.1 模式结构图

1.2 操作实践及认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念的形成,一种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下,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概念学习仍可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1.2.1 情境导入环节。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都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创设情境,呈现刺激模式,就是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呈现的刺激模式或者是经验事实,或者是典型事例,或者是直观演示。这些刺激模式应该是出自于学生熟悉的生产和生活背景,而且是正面的肯定例证,数量和刺激强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且新颖有趣,并宜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分析比较。

例1 椭圆概念课的引入

教学时可先出示准备好的油罐车图片和演示截面图,再引导学生联想鸡蛋的外形,并演示截面图,最后展示嫦娥1号的奔月轨道视频画面。从而引出学习椭圆概念这个课题。

1.2.2 启导探索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呈现的刺激模式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分化出概念的不同属性。

例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图:直线l代表旗杆,平面α代表地面。

(1)学生探究:观察直线l与平面α内的直线l1的关系、与l2的关系、与l3的关系、……与

ln的关系

(2)操作:尝试用三角板来度量。

(3)分析:这里直线与直线的互相垂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而是用心“想”出来的。

(4)发现:反过来,如果旗杆l与地面α上的直线都垂直,那么l与α是什么关系?从而顺利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1.2.3 交流概括环节。在分化各种属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这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环节。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要用准确的文字语言给出定义,给出概念的符号表示,有的还需给出描述概念本质属性的图形,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文字、符号、图形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彼此间的高速信息通道。

1.2.4 反馈变式环节。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使之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同化新概念,并立刻巩固新概念。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应用,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应用练习中,根据概念特点适当让学生辨析正例和反例,是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有效措施。另外,应注重对概念的“反馈理解”,也就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某一概念之后,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再返回头来对概念进行再分析,以加深理解,正所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例3 学习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后,通过对向量数量积运算律的学习,让学生在弄清空间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结合律的原因时进一步加深对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本质是一个实数的理解。

课型2、结构性概念教学模式

概念课教学,有的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方式进行,即直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然后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

2.1 模式结构图

2.2 操作实践及认识

2.2.1 揭示概念环节。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意义概念,可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例4 在引入双曲线概念时,可以采用新旧知识类比引入:(1)复习提问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2)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3)引导学生作出双曲线的图像,并利用实物、课件进行双曲线的模拟实验;(4)设问|MF1|与|MF2|哪个大?点M到F1与F2两点的距离的差怎样表示? |MF1|-|MF2|与| F1 F2|有何关系?(5)引导学生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

2.2.2 启导探索环节。将获得的概念通过联系、对比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如新旧概念的对比(如对数与对数函数);易混概念的对比(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向量的夹角、截距与距离);类似概念的对比(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等。

2.2.3 辨析分化环节。在这个环节用肯定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析,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中的相关概念分化,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

例5 在上述例4中给出双曲线的定义之后,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常数的各种情况,当常数等于|F1 F2|时轨迹是什么,当常数大于|F1 F2|时轨迹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分化出双曲线的定义中的常数有一个特指的范围,就是要大于0而小于|F1 F2|。进一步就加“绝对值”和不加“绝对值”进行讨论,明确没有“绝对值”就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2.2.4 反馈变式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使相关概念融为一体,形成网络;同时在解题中运用概念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例6 在学完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之后,就要将这三种概念纳入圆锥曲线的知识体系,首先从方程的形式上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接着从定义的统一性上进行比较,最后从三种曲线都是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曲线上比较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解法对比,让学生明确灵活运用概念及定义解题,是运用概念水平的较高表现。

例7 已知线段AB的长为4,点P到两端点的距离之和是6,求点P到AB中点M的距离的最大值。

分析:若从距离入手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得,但运算较繁。按椭圆定义,即知点P在以为A、B焦点,M为中心,长轴长为6的椭圆上,以AB所在直线为x轴,M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x29+y25=1,|PM|max=长半轴之长=3

3.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3.1 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都要注重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第2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均提出了明确的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有意义学习的飞跃,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既是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深化和延展,又是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广泛,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具有概念数量多、结构层次复杂等特点。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第一章“总论”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定义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诸多重要概念,是后续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对上述概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清晰准确,尚未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简单重复这些重要概念,不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只注重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并有可能造成学生因为理论基础不扎实引发的后续学习困难,甚至丧失学习动力。NovakandGowin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强化,大脑对机械记忆结果在保存8周左右后即消失,不能有效支持后续学习。基于此,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从厘清概念内涵、梳理概念层次、建构概念间关系逐步到形成稳定知识结构的概念学习全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概念地图及其理论基础

2.1概念地图的定义及构成现代心理学认为,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面对一个复杂事物,人类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对该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达到了解认知该事物的目标。因此,概念被认为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单位。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若干主线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了清晰地表达同一主题不同概念间的层级关系,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D.Novak)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用来组织和表现概念及其关系。具体而言,概念地图是学习者将某一领域内不同层级的若干概念按其内在关联关系以层级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可视化概念网络,是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图形化表征。具体而言,概念地图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节点表示不同的概念;连线用于连接不同节点上的概念,表示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连线通过箭头可以表现单向或双向关系;连接词则是连线上的文字,用于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是”“包括”“表示为”等。在概念地图中,学习者将核心概念置于地图的上端,然后按照等级依次排列具体概念,之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连接,并在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便完成了一系列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可视化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有研究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可以获得外在世界信息的80%左右,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比文字信息快6000倍,“百闻不如一见”这一俗语就形象地表达出视觉在人类感知能力中的重要性。通过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进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学生不再被动地记录老师的讲稿和阅读教材的一串串长句,而是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老师进行积极对话,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2概念地图的理论基础

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其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基于资源、基于探索,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技术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完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2有意义学习理论David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为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框架(framework),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如Novak在其著作《Learninghowtolearn》中做出的如下论断,“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概念与命题同化于既有的认知架构之中。”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用已有知识建立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并清晰表达这一关系,以完成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概念地图正是帮助学习者在对概念具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若干概念及其间的结构关系以完成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工具。

3概念地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教学中的应用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材第一章“总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定义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础概念。其中,财务会计定义涉及3个层次14个概念,财务会计目标涉及2个层次3个概念,会计假设涉及2个层次5个概念,会计要素涉及3个层次9个概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涉及2个层次9个概念,具有概念数量多、结构层次复杂等特点。并且,这些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基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中涉及概念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学生已对这些概念具备初步认识的学情,教师可以引进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技术工具帮助学生在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建构概念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中引进概念地图工具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3.1搜集概念概念地图是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概念结构的可视化技术工具,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从构建概念地图的第一步———搜集概念环节起,教师就需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财务会计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财务会计要素的组成是什么?”“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有哪些?”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把全部学生分成5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问题,模仿“成语接龙”游戏,由小组成员依次说出一个相关概念并由代表在黑板上记录,用时短的小组为胜。这一游戏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营造平等活泼、积极踊跃、互助互学的课堂氛围,为概念地图的导入奠定良好基础。“搜集概念”环节完成后,学生就可以看到黑板上列出的一系列财务会计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繁多而杂乱,一方面说明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已对其具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对其认识仍然处于模糊状态。

3.2厘清概念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我确实认识这些概念吗?”这一问题,引导各小组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上述概念的内涵,同时锻炼学生主动学习、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讨论,确保讨论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修正黑板上列出的不准确概念,逐一厘清各个概念的内涵,并启发学生认识概念在黑板上混乱分布的真实原因。经过“厘清概念”环节,师生最终确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涉及的重要概念如下:财务会计定义、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工作成果、交易、事项、反映、监督、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3.3概念分层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概念按照财务会计定义、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主线先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概念的不同隶属关系进行分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概念分层结果如下:主线一:财务会计定义—对象———交易、事项———职能———反映、监督———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成果———财务报告;主线二: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主线三: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主线四: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主线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3.4建立连接概念分层完成后,教师演示概念地图工具节点和连线的绘制方法。首先,把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的核心概念———“财务会计”写在黑板最上端;其次,把分层后的所有概念依次列示在黑板上,并用表示不同节点的长方形或者椭圆形框好;然后,以涉及概念最少的“财务会计目标”为例,用连线连接所有节点,并用箭头表示连线方向,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概念地图的框架;最后,引导学生使用连线连接不同层次的其他概念。

3.5标示连接词在上述概念地图框架的基础上,教师继续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例,指导学生在连线之上斟酌使用“是”“包括”等简练准确的词语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若干个完整命题。演示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绘制其他四条主线的概念地图。鉴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地图,教师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尝试并注意观察记录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疑惑,为后续讲解收集素材,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

3.6完成概念地图教师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分主线概念地图,发动学生思考讨论,找出其中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在各小组的分主线概念地图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第一章“总论”的完整概念地图如图1所示。因篇幅所限,图1中的财务会计定义与财务会计目标两个分主线概念地图调换了位置。

4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概念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4.1课堂和谐氛围的创建概念地图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流程、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地图制作方法等。其中,营造一个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适当应用领域的选择作为辅助学习的可视化工具,概念地图的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被选择的知识领域是否具有适量的概念且具有多个层次;(2)学生是否具有相关概念的初步认知。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地图时,要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准确的把握,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这一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概念结构。一般而言,较为浅显、结构简单的内容一般不必用概念地图来表达,以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之,难度较大、结构复杂的内容应首先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理解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再引入概念地图辅助学生整合和连贯新旧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新一轮建构。此外,在应用概念地图时,还要注意控制概念的数量,以一张A4纸的容量为宜。如果在同一张图上出现的概念数量过多或出现过多细小琐碎的概念,会显得比较凌乱,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第3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曲线方程

一、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作了这样的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彻底告别“一言堂”和“注入式”模式,把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激励机制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状况令人堪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不顾学生学习感受,逐字逐句地讲解且一讲到底,课堂中师生缺乏对话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且学生和学生之间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缺失的。如此,学生很难领悟数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会越来越低,若不扭转这一局面,将不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

二、理论溯源

James Hiebert和Thomas P.Carpenter从关于学习心理学的著作中取材,提出了一个思考概念理解的最新框架。他们认为: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一个数学概念的彻底理解,是指它和认知主体现有的知识网络是由更强的或更多的联系联络着。

Shlomo Vinner认为,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使用单个的表象;在同一水平上使用多个表象;在同一水平的表象之间建立并产生联系;综合表象,并且在表象之间可以转换。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表象比定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Anna Sfard 认为:大多数数学概念在被思考时,既可以作为对象,又可以作为过程。在作为对象思考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概念的结构性;在作为过程思考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概念的运算性。他认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运算过程到结构对象的迁移。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内部过程,它由三个阶段组成:内部化、压缩和对象化。曹才翰教授和章建跃教授认为:概念同化学习过程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进行特殊的分类,讨论这个概念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新概念与已知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已有概念体系中;使用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认,使新概念与已有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分化;将新概念纳入相应概念体系中,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通过上面理论的溯源,我对《曲线与方程》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设计构想:设计问题驱动揭示概念本质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设计问题与探究问题应考虑学生认知因素;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解析

“曲线与方程”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既是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理论的一般化,也是进一步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指导思想。尽管学习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并理解圆锥曲线与其方程的基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通过坐标系这座桥,可以利用方程以及代数的运算来研究曲线,这正是这一内容成为数学核心概念的原因,也是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的核心之所在。通过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坐标法思想,使学生明白求出曲线方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曲线的方程去研究曲线。其主要内容有: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求曲线的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等。其中第一和第三为第一课时的内容,第二和第三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解析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实例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概念,能判断已经学习过的特殊的曲线与方程之间是否具有互为表示的关系;通过实例体会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能求出给定了几何特征的曲线的方程;通过实例体会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体会如何“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一些简单曲线的方程及其研究,体会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分析

1.如何理解曲线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很流利地背出曲线与其方程应该满足的两条,但是如何证明“一条曲线与一个方程之间具有互为表示的关系”,这是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这个教学问题可以结合“直线与其方程”“圆与其方程”进行说明。

2.在求曲线的方程时,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学生会遇上的第二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出建立坐标系的基本要点,并用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体会。

3.在将曲线上的点应该满足的几何特征转化为点的坐标应满足的等式后,常常遇上“将所得等式化简得到所求方程”的问题。对于有些复杂的等式,化简是一个学生不易把握的问题,学生在此极易出错,这是第三个教学问题。教学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使教学偏离重点,因此教师可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因更多地关注代数运算而忽略数学思想的提炼,这个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领。

(四)问题驱动设计

[问题1]

如果你邀请朋友在你所在城市的某餐馆聚会,你会怎样告诉他(她)聚会的地点?例如,如果聚会地点在“文二路北,古翠路东的翠苑新村五区”(如图一),你会怎样说?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来刻画点的位置,为后面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作准备,同时让学生体会坐标法思想。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给出聚会地点的坐标(如上图)。

[问题2]

请你先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然后与你同桌同学所画的图形进行比较,你们所画的图形一致吗?如果大家画的直线与圆都一样,要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常情况下,不同学生画出的图形是不一致的。如果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只要给出了直线与圆的方程,那么不同学生画出的直线与圆应该是一样的位置关系,提此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增加曲线与方程的感性认识,并由此认识坐标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坐标法思想。

[问题3]

(1)画出两坐标轴所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m,并写出其方程;(2)画出函数的图象C。

(选择二位学生自制的计算机软盘或投影片,请二位学生各自操作,将其展示在投影仪上。取较好的解答定格,如图2-1。)

师:这二位同学解答很好。请大家对照直线m及方程,对照抛物线的一倍分C及方程,谈谈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M和C分别与其方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鼓励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数学交流。学生讨论后选其两个回答,再口述一遍。)

生甲: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一定相等,因此x0=y0,那么它的坐标(x0,y0)是方程x-y=0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x0,y0),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它一定在这条平分线m上.为此把直线m与方程x-y=0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生乙:如果点M(x0,y0)是C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的解,那么以它为坐标的点一定在C上。

师:学生甲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了直线m完整地表示方程x-y=0,而方程x-y=0完整地表示了直线m。但学生乙的回答是否完满,请同学们思考,发表见解,并用最短的语言写在投影片上。(老师巡视后选一张投影展示定格。)学生乙的回答忽略了-1≤x≤2,从而点集C与方程的解的集合G无法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师:请这位同学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

生:就本题而言,如(3,18)∈G,但P(3,18)∈C.方程漏掉了制约条件-1≤x≤2.为此正确的理解是:如果点M(x0,y0)是C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的解,那么以它的坐标为点一定在C上。

师:这样的见解才确切地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G是一一对应的。从而,抛物线的一部分C完整地表示了方程,而方程完整地表示了C。现在我们来考虑以下这个问题:点集C还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方程却是,不加任何制约条件,那么,此时的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为合理推理铺垫.学生讨论后口答。)

生丙:曲线C上的任一点P的坐标(x0,y0)一定是的解;但若(x0,y0)是的解,以它为坐标的点不一定在C上,有一部分在的图象上。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点集C是抛物线,而方程还是,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多向思维,学生口答。)

生丁:曲线C上点的坐标不一定是的解;而以的解为坐标的点却一定在C上。

师:以上两个问题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不是一一对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不完整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点集C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呢?为了研究方便,从曲线是点按照某种条件运动所成的轨迹的意义来说,我们也把直线看成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和有序实数对(x,y)联系起来,而二元方程f(x,y)=0的任一个解恰是一个有序实数对。现在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讨论、口答)。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曲线C和二元方程f(x,y)=0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若P(x0,y0)∈C,则f(x0,y0)=0成立;2.若f(x0,y0)=0,则P(x0,y0)∈C。

师生活动:(1)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定义”,给出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如果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反过来,以方程 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那么,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若,,则“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等价于“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问题4]

我们知道,圆心在(0,1),半径为2的圆C可用方程表示,可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圆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和直线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以此加深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1)教师结合讲解给出下列过程:

设点M(x0,y0)是圆C上任意一点,则:

因此,即M(x0,y0)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反过来,设是方程的解,则:

,即。

所以,(x0,y0)对应的点M满,即点M在(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C上。

(2)给出

帮助学生体会到: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四、设计体会

1.在概念设计和实施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关注概念的形成,而且要充分关注知识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但是,如果设计离学生原有的认知环境、认知水平有较大差异的话,在教学实施时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时,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通常情况下对教学内容的解析,不仅可以明确内容中所涉数学概念的核心是什么,概念是否是核心概念,而且还能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但有些情况下教学目标是不唯一的,不同目标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或比重)也是不同的。因此,按照各教学目标所占的份量来产生教学重点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3.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要思考所学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要弄清楚所学的内容。它的知识基础在哪里?这个基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因为,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长期坚持下去,还可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

4.如何提出吸引学生的问题是关键,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一个思考角度,但若能提出切中要害、又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对学生来讲,过于抽象、概括的问题,大都会引起学生思维的障碍。所以,在对问题的设计和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风格,要注意合理分解问题,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束云松.问题解决与反思学习[J].《中学数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第4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96-02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专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现状与趋势,以及新技术在未来武器装备中转化应用前景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面向我院本科生和国防生开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让学员了解最新的武器装备前沿技术和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拓展学员思维能力,开阔学员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基础。由于新概念武器是一类范围非常宽泛的武器装备,它的内涵决定了其研究的范围和包含的种类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以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一、新概念武器的特点

《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概念武器,因此要分析课程特点,首先要了解新概念武器的特点。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原理概念新。新概念武器一般指尚没有装备部队,还处于研制或探索中的武器装备。有的新概念武器甚至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并没有进入事实研制阶段。因此,新概念武器在工作原理、设计思想、杀伤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新颖性或前瞻性。

2.威慑力大。新概念武器由于采用了新的工作原理、新的杀伤机制,其杀伤破坏效应可能更强,或是对敌方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具有现役常规武器装备无法比拟的威慑能力。比如高能激光武器,通过激光反卫、激光反导,能给对方的通信侦察卫星、洲际弹道导弹带来严重威胁,从战略上显著提高我国的威慑能力。

3.时代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科研人员的认知水平,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目前,装备部队的各种新型武器装备,在多年前就曾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被提出;而如今提出的新概念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年以后就可能研制成功,列装部队而成为现役装备。因此,新概念武器是相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历史条件而言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带动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涉及多种技术、多个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新概念武器也不例外。新概念武器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它的出现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引领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向的武器发展方向,同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

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特点及现状

新概念武器自身的特点,要求《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体系要与之相适应,才能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武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覆盖面广。新概念武器包括高能激光武器、电磁发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环境武器、特效毁伤武器等,种类繁多,相关技术涉及材料、化学、电子、机械等多个学科,因此,《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杀伤机制时,也同样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对授课教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概论课程的性质,不能过于追求精深,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

2.教材体系滞后。新概念武器的内容新、技术新,所以授课内容应该比较新颖,具有前沿性。但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在时间上很难和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做到完全一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手段受限。由于新概念武器仍然处于研制或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实装教学;同时由于新概念武器的技术复杂度和系统集成度都较高,许多新概念武器还只是一个概念构想,因此也不可能制作各种教学模型或原理模型进行模拟教学,所以,《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手段比较有限。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员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新概念武器的内涵非常广泛,任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可能催生新概念武器的出现,有些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能在未来得以实现军事应用。为此,在构建《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时,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尽可能包罗万象,真正起到开拓学员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需求,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化学能超高速发射武器、电热发射武器、电磁发射武器、电磁装甲武器、定向能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六大内容模块,每个内容模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内容,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对于图1中的每一类新概念武器,还可以按照内容进一步细分,比如对于电磁线圈炮,可以分为同步感应线圈炮、异步感应线圈炮、磁阻线圈炮等,对于每一种线圈炮,重点介绍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优势、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对于电磁轨道炮,可结合其研制发展的历程,分析相关技术进步对电磁轨道炮研制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能源小型化技术、轨道的抗刨削和烧蚀技术、一体化电枢技术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体会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两者的相互影响,认识武器装备从概念到型号的发展过程与规律,从而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真正起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制定的发展路线图进行分析,从而科学把握电磁轨道炮的未来走向和新的军事应用前景。

四、《新概念武器原理》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要针对《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新概念武器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

1.动态更新教材体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并对种类繁多的新概念武器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同时,课程教学组针对不同类别的新概念武器,分别开展章节编写和修订,最终完成《新概念武器》教材的编写。对于动态更新的新概念武器,由课程组每半年组织一次讲义编写,及时将新的内容以讲义形式和教材同步下发给学员,实现对教材体系的良好补充,尽可能做到装备发展和课程建设同步。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尽管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的授课不能借助实装完成,但是对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通过多媒体示教系统、动画演示等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课题组利用动画制作软件,构建新概念武器的原理模型,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新概念武器作用原理;同时可以制作示教板,演示新概念武器的工作流程。对于电磁发射武器,可以制作简易的缩比教学模型,提升教学效果。

3.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考核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考试或课外作业,而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比如课程学习后,学员撰写的小论文、制作的新概念武器演示动画或教学模型、构建的三维模型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结课成绩的评价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员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其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拓展学员思维、激发学员创新意识、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趋势,深入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新概念武器特色的教学规律,为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敬和.21世纪新概念武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2):136-139.

[2]吕信明.关于新概念武器的发展[J].国防科技,2011,(3):36-38.

第5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关键词: 思维导图高 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的倾向”,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的终身学习能力。思维导图(Mind Manager)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有效地突出重难点问题,制作思维导图所使用的形象、直观的图形,曲线等也可以使学习变得生动起来,真正实现“知识的可视化”。

1思维导图概述

所谓思维导图(Mind Manage),又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等,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巴赞(Tony Buzan)研究提出的一种放射性、组织性思维具体化的办法,借助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将学习者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有序地表达出来,进而形成完整的逻辑架构。简单来说,思维导图就是用观点和图片,由中心概念发散出的纲要形式。其基本特征与应用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习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干内容由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出去,易于学习者明确知识体系的重心与教学重点难点;第二,在关键的图形或联想的线条上面标注的关键词概括、阐释分支,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加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记忆;第三,各分支连接所形成的节点结构,为学习者清楚地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时时回顾、温习整个思维过程。

从思维导图的应用特征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中我们可将其用于课堂笔记,温习(预备考试、单元复习……需要加深记忆时)、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头脑风暴……需要共同思考时)等诸多范畴,对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也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2.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应用

2.1思维导图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呈现”

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将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可视化”地呈现出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完成由“感知—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这样的知识学习路径,能够正确地形成、理解、掌握生物概念。以《DNA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图1,学生们能系统地总结出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基本单位,以及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各种物质如磷酸、五碳糖的组成元素,清晰地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对章节整体的知识框架形成清楚的认识。从教学反馈信息来看,结合思维导图,向学生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整合过程,记忆效率更高,对学生们课后的复习效率也更有帮助。

2.2思维导图在辨析易混淆知识点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按照学习者大脑思维结构组织进行的放射性“网状思维”,并通过图片、连接线、关键词等串联起来,相比较基础的“线性思维”方式,更加简洁、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的、孤立的生物概念知识有机地集合起来,摸索出有规律的东西。进而对易混淆的生物概念知识形成更清楚的认识。比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两个知识点分别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涉及不少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等。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一列出,用线段、关键词一一连接起来,逐一分析、解释和回顾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见图2。这样,在跨章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在脑海中也重新经历了一次对自身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相关概念的认知也更加清楚和深刻了。

2.3思维导图在章节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同样的,随着学生所涉及知识体系范围的不断拓展,思维导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学生掌握生物概念的增多而逐渐丰富。在章节学习的结尾,重新回顾所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学生头脑中线性呈现的概念重新组合起来,结合章节目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代替知识框架图进行复习,归纳和整合零散、分散的知识点,加以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此外,在章节自我测验后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知识的掌握水平,以此促进学生重温所学知识。如下题:图3表示的是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图中标示的酶1、2、3分别存在于(D)。

A.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线粒体

C.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3.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纠正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当然,在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旁加以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我在讲高中数学的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第二大节的第二课“异面直线及其夹角”时,努力使自己投入角色之中,把前一天精心设计的教案搬到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1)展示概念背景,让学生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创设求知情境,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自然过渡;(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准确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和异面直线的夹角的定义);(4)运用新概念,会找出异面直线的夹角,并求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我通过实例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演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引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家也都能明确其意义。学生能很快地找到几何图形中的异面直线。接着我又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异面直线的夹角夹角问题的解法思路:利用平移的方法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平行转换方法及其思想,最后还通过分组分层练习加以巩固。课堂上一切都显得很流畅,心里不知不觉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下课铃响了,原想迈着轻松的脚步走出教室,令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一向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把我包围了,一个学生问道:“老师,这节课我感觉怪怪的,我会跟着您的思路来做题,也知道如何去找出异面直线的夹角,但对于这个夹角总搞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能不能再把它讲清楚一些呢?”旁边的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当时就好像被一盆冷水迎面泼来一样,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会不知其所以然呢?我想了想,就找一位学生回答什么是异面直线的夹角,“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在空间任找一个点通过该点分别作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所交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的夹角。”我笑着肯定他的答案。可是他板起脸,说:“我是照课本的定义背下来的,对其中的意思也不太明白。”简直是不可思议,一个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竟如此坦白地说他背概念,我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回到办公室,脑海里不断响起学生的问题:“异面直线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异面直线的夹角是怎样一回事?”这个问题由“异面”这两个字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学生为什么在认知上还有这么大的问题。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应该如何从中学生现有的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水平出发讲清楚这个概念呢?数学概念应当怎样讲解?这个问题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通过深入的学习探讨和课堂上的实践经验,我有以下认识。

二、启示

概念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数学概念,它是数学大厦的奠基石,是数学学科系统的精髓和灵魂,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没有清晰的概念,后果就像一座没有合格框架结构的摩天大厦一样,早晚会因为经不住考验而倒塌。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阶段,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它完全脱离现代的素质教育,违背教学改革的理念。这样的教学往往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现依赖趋势,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创造精神。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引入概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概念课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面我结合一些案例,谈谈我在概念课教学中的获得几点启示。

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产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表达方式,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灵活运用概念,达到理解、巩固、系统、会用的目的(引自“教学与管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图省事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只强调会背、会用概念。我们应当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

(一)抓住概念的本质。

从学生的提问中,我冷静下来,认真地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基本上重视了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实物和课件演示,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不过,我并没有紧紧地抓住概念的内涵。“异面直线”这一概念,关键在于“异面”二字上,是指“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不能简单地说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而“异面直线的夹角”关键在于“角”字上,它是看不到的,但是由等角原理可知通过平行转换出来的角大小就是异面直线夹角的大小,着力点在角的大小。我通过实际例子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也顺利地得出了异面直线的概念,又通过问题使学生知道空间角需要转换为平面角,但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异面直线的夹角是研究平移所构成的这个平面角的大小这一关键之处,使学生在认知上发生偏差,知识的重心偏移。

(二)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例如:对于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或许有的教师会举出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去通过做题来判别哪些题用分类计数原理实数,哪些用分步计数原理,并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熟记概念。而我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做游戏。例如,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要从开封到北京去学习,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这些交通工具从开封到北京共有多少不同的走法?若老师临时有事,先要去郑州,然后由郑州去北京,从开封到郑州有4班火车,从郑州到北京火车有6班、汽车有5班。那么老师会有多少种走法?最后让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如果学生能正确地举出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例子,那么说明他对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概念的描述,而是能灵活运用概念,知识水平显然高出一个档次。所以我在教学中,会经常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编题、去举例。例如:讲数形结合思想在解不等关系的应用时,我和学生互动共同得到解方程:=2x-4的传统做法:平方法去根号。然后引导学生由数形结合的观点探讨等号的左右两边所表示的函数模型的图形,由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的快捷性。再变式练习,解不等式:≥2x-4,由学生探讨基本思路和解题的过程。由此让学生自编题(1)≥|x|,(2)≥;(3)≥x-2x,等等,事实表明,效果相当不错。

(三)寓开放性、应用性于数学概念教学中。

有的教师或许认为概念课教学有点类似于语文科教学,照本宣科。事实上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不能简单地处理为“看懂―背诵―理解―运用”的模式。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事实表明,学生喜爱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毕竟现在青少年的生活背景与以往的相比,不可相提并论。他们不仅追求概念的形成,而且喜欢找到生活的原形。这样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深刻地、灵活地运用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现状,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地寓开放性、应用性于概念课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柱体、椎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些老师会画一个柱体、椎体,然后介绍它的定义和其构成部分。我则在前一天给学生布置搜集柱体、椎体的一些例子,上课时小组展示自己的实物或图片,而我就从这些常见的实物和图形,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否有这些图形。接着学生很快就发现教室里面到处可以找出柱体、椎体的生活原形。如:粉笔盒、文具盒、漏斗等。从而让学生亲身地感受到柱体、椎体应用的广泛性,大脑先有了形象的记忆。然后学生由实物自己探索柱体、椎体的组成部分,再结合老师给出的柱体、椎体的图形总结出它们的简单性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掌握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概念课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力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方法论稿.

[2]鲁献蓉.概念学习及其教学的过程与条件.

第7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彩引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可以为新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数学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考虑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和铺垫性原则。

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谚语中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来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提出课题,对新课的引入起到铺垫作用。

(2)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数学知识、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机。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实践,形成概念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教材中一般只给出数学概念的定义,省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提供数学概念形成的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实际背景材料,主动操作体验或亲自演示产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球面距离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提供资料:1993年4月7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3喷气客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因受强气流影响,被迫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留申群岛的某空军基地紧急降落。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实物地球仪,提出问题:从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看,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似乎沿北纬的圆“直行”最近,为什么飞机会迫降在东北方向的阿拉斯加呢?

(2)动手实验,探索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橡皮筋、图形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并抓住以下几条主线:①类比联想:如何计算棱柱、棱锥侧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②选择航线的主要标准是什么?③球面是不可展图形,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最短路线转化为平面曲线,最终转化为某个平面与球面的交线.)④过线段AB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都是圆,而且AB是它们的公共弦.那么,劣弧最短时所对应的圆是哪一个?

(3)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结论1:选择航线的主要标准是:行程尽可能短。结论2:距离概念的共性:具有最小性、存在性、唯一性。结论3: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连线为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于社会。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通过一系列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自主提出概念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探索,发现与证明定理

《标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既包括了原来的演绎推理(或逻辑推理),又包括了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如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这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定理的发现很多时候是先猜后证,运用合情推理去猜想,再运用逻辑推理去证明。

四、拓展例题,促进创新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对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教材是知识体系的浓缩,反映的是知识间的经典关系,是高考试题的参照系和源泉。因此,对于课本的典型例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和创新。通过拓展,建立联系,整合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借鉴,学会欣赏,激活其思维发散。

五、引导小结,促进交流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第8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一重印象:生活中的线段

【教学回顾一】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教师出示一段毛线并拉直,告知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初步描述线段的特点。(直的,两个端点)

3.变换角度,拉直长短不一的毛线再次感知线段特点。

4.到自己周围寻找线段。(发现: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思考: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在对感性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实物或实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毛线——这个具有线段本质特征的物象,作为线段的“生活原型”出现,为学生建立线段的视觉表象提供了第一个感知材料。教者通过拉直毛线,让学生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同时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为了能加深学生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毛线拉直,并通过语言描述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教者变换角度和方向将毛线拉直,是利用变式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让学生到周围寻找线段,既加强实物感知,又强化线段的特征。直尺、课本、黑板的边,这些生活中的线段为概念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

二重印象:数学中的线段

【教学回顾二】操作中建构线段模型

1.画线段并交流画法。(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2.判断中舍弃非本质属性。(说一说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

【思考:操作是形成几何概念的基础,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数学活动中体验。在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之后,教者引领学生利用工具画线段,并交流画法;在判断中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突出线段的本质属性,通过说理由,帮助学生舍弃非本质属性。在“画”和“说”的过程中,操作与思维交替往复,学生对线段的本质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过程,教师在实物与本质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这样,由实物感知到表象建立,由语言描述到抽取出线段图形,逐步抽象,凸显线段实质,促使学生自觉建立线段模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三重印象:应用中的线段

【教学回顾三】拓展中深化认识

1.出示校园环境图片,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从平面图形中数出线段。(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由三条、四条、五条线段……围成)

3.用长方形纸折出线段,在折中比较长短。

第9篇:新概念的在线课程范文

学好函数的概念问题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函数的基础,对此,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注重对学生函数基础的学习.具体点讲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函数,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应用.在教师给学生讲函数概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函数概念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这些问题在进行讲解,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函数概念只是,并合理的运用,为学生在今后函数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结来说,函数概念课堂中进场遇见的问题可以总结为:①函数概念的内涵;②函数概念的延伸;③运用函数概念对问题进行有效判别.

例如:函数的概念:假设A,B是非空数集,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地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确定的数f(x)与之相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在教师交的过程中可以教授学生,在函数符号的表示当中,“y=f(x)”的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进行表示,例如“y=k(x)”,并且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函数符号“y=f(x)”当中,f(x)表示的是x的对应函数值,是一个数,而不是f乘以x.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初中的时候都学过哪些函数分别说出他们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对应法则.学生通过说出三个已知的函数:①y=ax+b;(a≠0)②y=ax2+bx+c;(a≠0)③y=kx(k≠0),让学生对函数进行比较,并说出函数的定义和集合,对对应的法则进行刻画,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都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函数相关的概念.

二、函数定理和公式中的问题解决教学

在很多时候,无论学什么都要先了解其概念,函数也不例外,概念是学习外延的基础,而函数的鼎力和函数公式则是函数的内容核心.在高中生所学习的函数当中,函数的定理和公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函数中的三角函数问题,需要学生要记住很多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只有记住这些共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处理数学难题,对此,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式一定要注意的是:①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函数当中的三角函数到底什么;②充分了解三角函数的推导思路,让学生感受解题思路;③将诱导公式全部记下来,方便与使用;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积累函数知识.

三、函数课程中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成功与否,对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其次,在解决函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轻松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选择适合学生个人状况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案,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创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包容信任、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增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将函数问题的解决办法归纳成为一般定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实验探索的精神.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可以直观的表达出来,例如:在函数中圆和直线关系的处理问题方面,授课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现出来,会动的圆在直线上有活动轨迹,总结出圆和直线一共有三种关系,分别是:①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②当直线与圆有唯一一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就叫做圆的切线;③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的活动轨迹问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