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概念语法范文

新概念语法全文(5篇)

新概念语法

第1篇:新概念语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技术型

人才供给侧本是经济领域的一个词汇,国家经济要想取得快速平稳的发展,供给与需求两侧要保持相对平衡,但目前我国呈现出消费动力充足而市场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理念提出,旨在通过改变卖方市场提供的产品来提高购买力,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对于学校而言,高职院校输出优秀毕业生是供给侧,社会企业需要人才则是需求侧。两者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才不会产生矛盾。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所以必须创新发展,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一、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它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高职人才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创新高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一)解决高职教育生源危机,优化高职教育结构

从2009年至今,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招生一直存在严重的生源问题,而高职教育招生问题尤为严重,有些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实招人数不到计划人数的一半,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甚至“零投档”。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解燃眉之急,然而这样的举措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受需求侧理念影响,高职教育一味追求提高毕业生的数量,而在其质量上没有一定的保证,使得毕业生未来发展前景不乐观,导致后续的生源问题。与需求侧理念不同,供给侧理念更富前瞻性,强调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优质人才,这样一来高职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更加开阔,高职专业更具吸引力,一大批高中毕业生尤其是考虑三本的学生就会产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倾向。

(二)改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升教学效益

近年来,企业用工荒严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却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受需求侧影响,高职院校强调毕业生数量而忽视其质量,高职教育供给的人才不符合企业招聘的要求,导致供与求之间存在错位,供求链失去了平衡。所以,需要供给侧理念的引导,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真正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体现优势和价值。毕业生素质符合社会需求,在就业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岗位过剩而人才不足的现象,从而使高职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高效的回报。

(三)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所以高职院校的规模日益扩大,规模迅速扩张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发展。然而,规模扩大的脚步太快,以至于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投入未能及时跟上,高职教育无论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坚实后盾,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助力高职教育输出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时间来讲,我国高职院校创办的历史相对较短,发展不成熟,职业化特色不鲜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求术业有专攻,技艺越精越符合社会需求;供给侧改革理念下,人才发展在技艺精良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创新要求,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模式陈旧,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多年来,高职教育基本沿袭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具,更像是“学制袖珍型本科”。首先,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过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课程偏学术型,课程构成单一;其次,过多的理论化教学,实用性指向不明,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由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很多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毫无价值,又不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创新能力,就业时往往达不到企业的人才筛选要求。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需要输入新鲜血液完成转型与变革,希望接收的是富有创新意识并且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学生能力单薄,与企业多样化需求不符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的能力单一,通常只会一项专业技能,掌握得还不全面,也不愿意在与专业相交叉的技能学习上花精力。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真正满足社会所需,教师、学生对社会的发展模式、发展需要没有深入研究。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大,供应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素质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在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校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校企合作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反而极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校企一体化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展开:一方面,学校可能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校外实习没有科学系统的安排;另一方面,企业考虑自己实际生产的效益,也没有真正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意愿。要想符合供给侧改革理念的要求,学校必须积极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清醒地认识现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技能,以便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欠缺,高职教育缺乏创新平台

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授课,而很大一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不高,更不用说实际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陈旧、专业性不高,有一些在实际生产中甚至已经被淘汰,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和书本,接触先进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不足,一味地组织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操作,导致技能学习比较抽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缺乏创新平台,学生即使有优秀的创新思路,也没有平台可以付诸实践,久而久之思想逐渐懈怠。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开拓新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固定的课堂传授模式转向现场实战模式,否则教学和实践一体化的目标很难达到。

三、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当前社会倾向于具备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高职教育现在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需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创新发展途径,以达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目的。

(一)创新课程建设,使学校教育符合供给侧改革理念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首先,要创新课程设置。要充分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所学的课程与社会的行业需要应密切相关,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更新课程配置,并且及时淘汰落后课程,使学生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改变课程形式。第一,在总体的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企业的岗位实际整体设计各专业相应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完善。第二,要改变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本位、能力本位教学。可邀请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企业专业人士兼职开展相关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见识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而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质。第三,要增加选修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各取所需,培养多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第四,要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双证教学相衔接,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整合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既要保证学习时间不冲突、学习内容不重复,又要保证课程内容整合得科学、有效。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给与供给侧改革需求相适应

高职教育要为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推行提供适合的高素质人才,但从目前的社会形势看,供给侧远远大于需求侧,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要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向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准则,所以校企深度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合作内容也涵盖多个层面。第一,可以实施校内办厂,吸引一些小型企业将工厂建在校内,或者与学校共同投资建立工厂,固定工人由职业人员担任,流动工人则为实习学生,这样一来既能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实践机会,又可以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第二,学校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方面学校可以享用大型企业的资源设备,不需要额外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在设备方面,学生也可以较早接触实际的生产运行模式,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理论性指导,帮助企业优化发展,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之间保持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第三,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进行授课,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以学校的名义,指导教师牵头,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发挥合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校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完善专业设置,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战略性调整,避免出现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尴尬局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同时掌握市场就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提早认知企业、认知社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在面临就业时不至于感到迷茫和无助。

(三)重塑教师队伍,使学生发展适应供给侧改革创新平台

目前虽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就学历教育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还是教师授课,所以教师素质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情绪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偏低,教师缺乏职业动力,更不用说创新与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通过完善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师活力,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其次,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化人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专业是今后谋生之根本。因此,必须增加专业教师的比例,保证专业教师的素质,尤其需要兼具专业和技术的教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双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制订培训计划,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聘请技术型、专家型“老师傅”兼职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上岗操作进行指导训练,将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标准相对接,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按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工程师”的层次逐一进行鉴定与考核,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强化。只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才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才能让学生的职业化有一定保证。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首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关键,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创新机会和平台。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创新大赛,并且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发展理念,开辟创新发展途径,通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等措施,紧跟时展的脚步,将潜在的人才红利转化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对待,及时转变,尽快让人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吴国平.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4(24).

[2]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3]武毅英,童顺平.探寻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J].江苏高教,2016(5).

[4]方法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7).

第2篇:新概念语法范文

1.实习期短(实习时间通常为6个月),学生得到讲课的机会少。企业培训完学生不久就离开,企业经济利益损失大。由于实习期短,而且学生大多来自于省内其它市,外语培训机构在刚刚培养完学生之后,学生就以回家就业等各种理由离开了实习岗位,造成企业需要重新招聘人员进行培训。

2.学生思想不成熟,实习中遇到问题不是向学校老师诉苦,就是自己以泪洗面,消极面对。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培训机构的领导还有学生家长出现矛盾,在消化矛盾的时候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以至于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提出了更换实习单位的想法。

3.个别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把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专业顶岗实习看作是一件没有多大作用的事,所以总出现迟到、早退、请假等情况,缺乏责任心,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少儿英语教育人才顶岗实习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积极解决,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少儿英语教育人才的有效策略。

1.实施“教学设计能力终极考核”制度:外语系成立少儿英语教育人才教学设计能力达标评委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在学生实习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展示一堂完整的少儿英语课程,以优异成绩通过“终极考核”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到声誉好、层次高的外语培训机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反复磨练,直到通过“终极考核”为止。

2.严把英语质量关,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实习前学校教学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英语语音和口语课程一定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口语教学能力和交际水平。针对不能通过语音和口语课程的学生要多次给学生达标机会,直至学生完成专业需要达到的标准。

3.注重企业利益和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以往的集中实习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顶岗实习后学生往往离开实习机构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鉴于此,我们将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优化少儿英语教育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在集中实习出现很多不能解决的矛盾的情况下,争取两年之内辽宁省内每个城市都建立一家规模较大的外语培训机构,解决好实习和就业难以统一的矛盾。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育设计能力。实习学生可以安排有趣的上课方式,通过唱英文歌、玩游戏、做动作等方式来教孩子学习。首先,课前热身是必须环节,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带孩子跳舞,做做动作等。上课过程中,游戏是必须环节,通过游戏,孩子们会学得很愉快。对于学新概念的学生,由于涉及到语法,不能用游戏进行教学,而要编排出有趣的语法规则,比如,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变疑问be提前,句末问号莫丢弃;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莫忘记;疑问否定随你变,句首大写莫迟疑等。这样孩子会学得很轻松。

5.备课问题对策。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熟悉目前少儿英语教学常用的几种教材,认真研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此外,实习期间,学生在备课时要估量好时间,把每部分的时间都分配出来,再看究竟能完成多少,同时要备得认真,不能急于完成。

6.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是难免的,所以学校在实习之前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专业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她们要勇于面对实习中出现的困难,克服困难会为她们的一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篇:新概念语法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词汇隐喻,程序语言。

0引言

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既要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要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而两者都是逻辑的、抽象的。由于学生习惯了直观的形象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程序设计课程也产生了畏难心理。可见,构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的关键[1]。

1程序设计教学当前的现状

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应关注计算机自动执行的那部分,程序设计的学习也应如此。由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过于关注语句、语法,使得学生的学习重点也侧重于程序设计语言本身,却忽略了计算机自身工作特点,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结合到一起,导致学生自己进行程序设计时无从下手。程序设计的特点。程序设计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给计算机设置运行规则的过程,目的是“教会”计算机如何解决问题,人们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规则[1]。程序设计方法是抽象的,需要经过对问题的抽象和解题方法的抽象,才能够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将解题方法实现。程序设计语言的构成是繁杂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语法、数据类型、控制结构、函数库以及应用等。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时容易出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感到困难。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通过直观形象思维进行思考,进行程序设计时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构建解题方法。学好计算机程序设计既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也要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也就需要具备将直观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学内容过多的关注于语言本身。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多数教师仍然按教材结构进行讲授,虽然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等方式辅助教学,但基本语法与逻辑结构部分仍然占较多时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例题分析,有时只是对程序源码进行逐行解释,直接将解题思路映射到程序设计语言,往往忽略程序设计思想的指导,使得学生只关注到程序设计语言本身,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经常出现的语句,不能建立明确的解题思路,很难编出正确的程序。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学习兴趣。由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仍然以备战高考为主,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类课程,但开设课时量并不能让大多数高中生系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因此,大学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是多数新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需要学习的内容繁杂并且抽象,再加上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侧重于语言的语法和知识点,使很多学生并未完全理解程序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将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用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上,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解题时,经常是能够看懂题目,但不能将求解问题的思路转换为程序设计语言,对课程内容产生畏难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2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认知方式,本质是用我们熟知的具体事物去描述说明一个未知的抽象事物[2]。对于计算机英语词汇的生成,人们是将计算机相关概念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找到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将已知的具体概念进行抽象,并通过已知词语解释计算机相关知识,很多计算机词汇基本上是通过隐喻为人们所认知和理解。(1)计算机英语词汇的生成。计算机技术发源于西方,对于新技术环境下的新概念,人们会寻找生活中类似的词汇来表达,通过派生、截短、赋新、缩略等多种方式生成新的词汇[3]。(2)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模式。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往往被抽象成为现实的生活、工作环境,例如办公室、工厂、建筑物、容器等,通过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方式形成新的词汇[4]。

3程序设计课程中英语词汇隐喻的应用

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程序设计课所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有多种选择,包括C/C++、Java、Python、JavaScript等,多数高校仍然选择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接下来,以C语言为例,将相关英语词汇隐喻应用课程知识点中,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锻炼学生抽象思维,为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打下基础。C语言中的英语词汇。C语言属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字和函数名的含义非常接近于英文的本意,要么是对原来单词的截短,要么是对一些单词的重新组合。例如,整型数据类型int,是“整数”英文单词“integer”的前3个字母;字符型数据类型char,是“字符”英文单词“character”的前4个字母;格式定位符中的d,是“十进制”英文单词“decimal”的首字母;标准输出函数printf()的名称,是由“打印”英文单词“print”加上“函数”英文单词function的首字母“f”组合而成;字符串输入函数gets(),是由“获得”英文单词“get”和“字符串”英文单词string首字母“s”组合而成。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对这些术语的构成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理解关键字或函数的作用,在进行程序设计时,能够准确地选取相关函数。将内存比拟为容器。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离不开存储,源代码和处理的数据都要先存储再计算。程序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存储问题可以理解成对容器的管理,内存和容器都属于有限空间。C语言中把存储比拟为容器的词汇有很多,例如,内存溢出的英文单词为“overflow”;动态内存分配函数malloc(),是存储器英文单词“memory”的首字母和分配英文单词“allocation”前5个字母组合而成。在讲解存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与容器对比着进行讲解,例如把数组理解为只能盛放相同数据的容器;在讲解动态内存分配时,将内存比做容器,程序在有限的空间执行,为了保证后续程序正常执行,当前任务完成后,应该使用free()函数释放占用空间。将控制比拟为大脑。程序可以实现判断和选择,这也是大脑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中的存储就相当于大脑的记忆;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选择结构,就相当于大脑的判断。在进行程序设计时,应将计算机当成主体来思考问题。例如,C语言中文件读写的参数,write的首字母“w”表示输出,read的首字母“r”表示写入。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需要判断的步骤,可以通过选择结构来实现。将执行过程比拟为工厂。程序的执行过程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工厂流水线是自动将原材料组装成产品,有些操作会重复若干次;程序执行时,也是自动地将输入数据处理完后输出结果,执行过程中会对存储器反复读写。例如,C语言中的循环语句,是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重复执行某些语句。

4结语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大部分构成是英文词汇,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将程序执行过程抽象成为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相关概念和程序设计方法,进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通过专业词汇的隐喻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卫国,施荣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03):27-29.

[2]张俭,王桂华.浅析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机制[J].大学教育,2012,1(06):50-51.

[3]李君宇.计算机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16.

第4篇:新概念语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哲学观;英语教学;英语学习;理念浸润

所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随着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并反过来指导各门学科的研究,为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外语教学观点和理念中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哲学观点。

一、万物皆整体,要全面完整地看待外语教学暨整体外语教学理念

1.整体哲学观对英语教学理念的宏观指导。世界万物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的,并且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发展,强大,衰弱,消亡。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离不开局部,局部依附于整体而存在,离开整体的局部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任何事物或系统都以某种方式同其他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从普遍关联的视角认知世界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和共生的整体论思想具有相同之处”。外语学习和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个领域来讲,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教学大纲编写或者课程设计等英语教学工作安排的目的看,要让学生通过基本英语学习过程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二语能力,词汇和语法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与核心,自然也是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核心连接枢纽,由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语言学习联结网络,体现了一统全局的整体与局部辩证哲学观。同时,“局部”是整体的局部,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失去整体的局部毫无意义。词汇学习的过程离不开音标的系统掌握与有效朗读运用,即“听”“说”;而手写与拆分合成联想练习,又是巩固词汇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不经“写”训练的记忆是不牢固的;语法表达的过程,需要大量词汇反映基本概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更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协同运用;而要想达到中外畅通交流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就必须重视翻译能力,这从本质上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终端成果化运用,因此无论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或者板块的依托、功效与价值层面看,还是他们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看,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具备整体哲学观意涵。

2.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发展进步史。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笔者及其身边工作人员,大多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时期。童年依稀知道了什么是外语,外国,外国人,但对于“全世界”的理解仅仅是从家里到我喜欢的铁道边那么远的距离。那时候表哥学习英语,每天背单词,朗读模仿课文。由于学习资料的贫乏,每天都是那两本书,《许国璋英语》和《走遍美国》。他不断地模仿磁带,大声地朗读,经常来找我父亲修理调试收音机,为了能偶尔听到短波英语节目。所以跟读,模仿,抄写就是我对学外语的最初印象。20世纪90年代在中学,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还加了习题册,也有机会看带中文字幕的英语电影,但主要方式仍然是文字材料的读,背,写,所以我所在的地区学习外语主要是靠背诵,做题,看外文电影。那时候最流行的还有一项,就是在辅导班学新概念英语,同学中人人以能背诵新概念小短文为自豪,朴素的认为能流利地背一段短文就是可以讲英语了。2000年,李阳克立兹风靡全国,告别哑巴英语成为外语学习最流行的话题,“Ilikelosingface!”就是我们英语系和其他英语爱好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深深地反映出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一直不是以交际交流为目的,以至于大学生学了很多年外语一直在讲外语和与外国人交流时处于害羞,被动的位置。学生们发现如果不以交际为目的来学习外语,那么无论考试多高的分数,使用起来仍然觉得捉襟见肘。此时只学语言不接触文化的鹦鹉学舌式外语学习方式已经不断暴露出弊端。十年后,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看美剧,与母语者聊天,不断的渗透到外语学习中,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英语学习也不局限于校内的课堂中教学习,在课外辅导机构更是打起了母语外教课堂的旗帜,使得外语学习者低龄化,并且在线英语教育的兴起,也让更多地区的孩子们在网上跟随外教上课成为可能。时至2019年,更多的外语学习资料涌现出来,外国原版教材,网络在线教育,双语国际学校遍地开花等等,无不彰显出外语教育的角度由以前的专注局部到现在的“视—听—说—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输入。

3.健康哲学观与英语教学的立德树人使命。从全人教育视角来看,外语教育应该起到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开阔视野,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这也是外语教学的立足点。沉浸式的外语学习充分体现了整体教育观。来自中文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双语国际学校,同时有语言课程和学科课程设置,课程均为双语教学。学生并不单纯的以学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目标,而是在双语课程中习得学科外语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同学间,师生之间的双语沟通(主要是英语)使得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外语环境,逐渐从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会几方面来获得发展。语言是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整体教育观,外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和教学从整体上培养人。]那么学生在母语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接触不同文化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全面的观察世界,与旁人发生互动,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做出选择决定自己成为什么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如何与自然相处,达到与地球和谐共生。4.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哲学观对英语教育与学习的启示。分级阅读书籍和绘本的使用是整体教育的另一个体现,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时不必拘泥于个别词句语法是否熟识,通过插图可以很好地理解故事。一些分级阅读绘本,体系成熟,故事连贯,风格一致,由浅入深的将语料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不同年龄的阅读者。达到逐级阅读,循序渐进的进步效果。纵观近30年我们的外语教育,从中式英语教材到原版分级阅读绘本,从传统课堂教师填鸭似的灌输到国际学校浸入式外语教育和真人外教在线英语授课。从一词一句背诵默写跟读,到英文小说翻译,英文戏剧课堂的浸染。无时无刻不表明,我们对于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认识已经开始从细枝末节到全身,从局部到整体。体现了外语学习过程是学养的过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学外语不仅仅是学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养成第二社会属性。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发达地区,师资学资都很丰富多样,可以为整体教与学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在贫困地区,如何能确保学生也接受外语整体教学。首先在思想认识上,人们并不能短时间内改变三十几年来铸就的这种片面的形而上的对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认识。其次,在时效性上,整体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效果,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教学方法,需要师生们共同的坚持下去。再次,评价人的发展进步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标准,那么整体教育立足于全人发展,其衡量标准必然要经历过一系列的探讨发展,曲折进步甚至倒退。最后,整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具体操作中,以什么方式指导,如何指导,如何评价,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究和探索的方向。

二、矛盾普遍存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暨坚持“产出导向法及其理论体系”

矛盾存在于世界万物中,以一个或多个矛盾的形式存在。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与方面,同时要统筹兼顾、协调处理次要矛盾与方面。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是以学习中心说为教学理念的,在这之前我们国家外语学习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老师讲解,听从老师的指导练习。后来又借鉴国外的以学生中心的理念。课堂教学目标,活动设置均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题。学习中心说更能体现整体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以学习为导向和目的的。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三个理念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整体教育理论从学习到用的过程。这个理念虽然是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但是在初级学习者的教学中也不无裨益。其中选择性学习假设认为比非选择性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优化学习效果。在双语国际学校语言课堂(外语)教师设置主题或任务,给低级别的外语学习者例如小学,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合作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接触和习得相关的主题语料并对其加工,选择有用部分为自己服务,忽略暂时用不上的部分。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理念和方法是整体外语教与学的有效方法论。其中“驱动—促成—评价”阶段恰好回答了以上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以此方法进行对学生的指导评价。

三、事物是发展的,正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暨“以写促学,以续促学”

事物是发展的,也是有规律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前进有其固有的方向,受特定规律支配,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用动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所谓续,是指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使用中承接他人的表述,阐述自己的思想,前后关联,推动交流。补缺假说和可教性假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由母语学习发展逐渐过渡到目标语言。但是补缺性假说是从语境的层面分析知识的欠缺由母语语境知识填充,而可教性假设是从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角度来解释这一过度的必然产物,中介语。前者属于过度中的被动现象,后者是过度中的主动现象。续论的提出从意义和思维层面上渗透了整体教学理论,更加注重从使用的角度来促进外语学习。学而会用是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整体教育理论继续发展的保障。随着目标语言知识和语境的增加不断的补充,语境知识的浓度逐渐增加,母语知识比重减少,学习者语言能力逐级进步,这一过程也体现着学习者互动的过程。

四、结语

整体教育理论从理论上提出了外语教学的新指导理论,以导向为方法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的。而以续促学,既从教学角度,又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套新的学习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宝成.整体外语教学的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4):548-595,641.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第5篇:新概念语法范文

可以看出,学生在初学外语的时候,是用本族语进行思维,当熟练掌握了外语之后,才能使用外语进行思维。教师的最终目的便是教会学生要用外语进行思维。因此,自古恩提出”直接教学法”以来便备受青睐,成为继语法翻译法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直接教学法是根据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的方式学习外语,教学过程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广泛采用手势、表情、动作、实物等直观手段,完全不使用外语,使外语与思维直接产生联系,编写的教材富有口语化、趣味性,突出口语体的实用性。其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听--联想--实践--掌握。从“听”入手,在思想与外语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对于学生的口语具有比较好的实际效果。在口语和会话课的教学活动中,能明显的看到它的痕迹。直接教学法是外语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一改以往“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语言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形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交流和操练,提高了学生的听力,练习了语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但是,直接教学法所体现的是反科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教学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初学者可以,但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中、高年级阶段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它也是反动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外语教学里的具体表现,将注意转到儿童学习本族语上,机械地搬用儿童学习本族语的经验,妄图解决成人在学校里学习外语的问题,在对待摹仿、练习和思维、理解的问题上,在对待应用实物、图画、外语和本族语做解释的手段上,在对待句单位教学和词单位教学的关系上,在处理口语和书面语的问题上都采取主观片面的观点,把相互辅助的教学手段都认作是对立的、互不兼容的东西。

二、听说教学法

听说法以其强大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教学法提供了语言学理论基础,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理论、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较普遍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建立了一整套培养语言习惯的操练体系。到60年代,国外听说法传到我国,70年代,在我国外语界受到普遍重视,在大部分高校甚至中学英语教学中也提出了“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新概念英语》等听说教材不断涌入我国,为我国部分学校所采用。70年代中期,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按照听说法编写的教材,广泛采用听说法,使其遍布所有城镇和农村。虽然在教学效果方面,听说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片面追求听说法容易导致学生外语学习难以深入进去;其次,由于我国学生数量众多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必须采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学生的练习难以做到真正内化;与此同时,听说领先在我国外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导致听说法在我国尚未取得支配地位、取得突破性进展。四、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自7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已在我国外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其基本理论和思想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流派的主要流派之一。70年代末,我国一些外语教学刊物开始介绍交际法。1981年交际教学法代表人物之一———亚历山大来华,在京、沪、穗等地讲学,介绍交际法并进行教学示范。1982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陆续播放以培养交际技能为目的的交际教材《跟我学》、《走向生活》等。《跟我学续集》进一步扩大了交际法的影响,一些外语院校、科系积极开展交际法的教学实验、编写交际法教材、举办交际法教学培训班。“培养外语交际能力”、“贯彻交际性原则”等论述被写进多种外语教学大纲,载入外语教学法专著。《九年义务教育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列出了29个功能意念项目。在外语教学中努力贯彻交际性原则,有益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交际教学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我国目前仍采用应试教育体制,严重排斥了交际法的存在,教学目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使得交际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推行下去;其次,受传统教学法的抑制与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学生参与合作的欲望不大,同样使得交际教学法的推行严重受阻。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