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新概念教学体系精选(九篇)

新概念教学体系

第1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学概念 新课标 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

1 问题提出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也是思维的单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赖以思维的基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概念不清就谈不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概念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概念内涵的教学,忽视概念的外延,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甚至灌输孤立的数学概念。于是,学生会在学习数学时出现种种问题,这与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数学

概念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谈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国内外学者有自己的观点,如加涅(R. M. Gagne,1987)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化过程。”国内学者乌美娜先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从上述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是课的“灵魂”,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学设计的根本使命或许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为它们的发展设计一个“系统”的发展计划,使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最合适的发展机会,能够最充分地用运自己的潜能发展自我。

数学教学设计是指基于一定的数学学习规律、数学教学规律、数学学科的特点等,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数学教学处于有效教学的系统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确定既取决于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又依赖于具体学与教的理论的支持。

3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3.1 数学概念的学习原理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从理解的层面看,掌握数学概念不仅要简单地用语言将数学概念表述出来,而且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归类,用自己能够接受和可以储存的形式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理解。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基本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是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的反复感知和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某一类事物本质属性而获得概念的方式。近年来关于概念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有以下几个阶段:

①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在教学环境下,这些刺激模式可以是学生自己感知过的经验或事实,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有代表性的事例。

②分化和类化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各种具体模式的属性不一定是共同属性,为了找出共同属性,就需要将从具体刺激模式中分化出来的属性进行比较。

③提出和验证假设,一般来说,事物的共同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提出各个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的假设,然后在特定的情景中检验假设以确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④把新概念从以前学过的相关旧概念中分离出来,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这个类目的一切例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明确概念外延的过程,也是新概念与其他旧概念相区别的过程。

⑤用符合习惯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新概念,即形式化。

概念的同化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并揭露其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地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和掌握概念的方式。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辨认。

②同化。建立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实质性的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概念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③强化。通过辨认概念的肯定和否定例子,使新概念和原有概念精确化。

然而,我国传统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的。学者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属+种差)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杜宾斯基(美国)等人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研究表明,数学概念的认知过程经历四个阶段:①Acton(活动)阶段,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②Process(过程)阶段,过程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③Object(对象)阶段,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④Scheme(图式)阶段,“图式”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括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他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这个被称为APOS的理论,不但清楚地指明了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层次,而且为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策略。

3.2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模式

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原理,提出以下几种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 概念形成模式:具体例子或形成概念域(系)――观察共性――抽象本质――形成定义――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操作程序:教师提供概念的正例――学生概括例子的共同、本质的属性――讨论、观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实例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学生举正例、教师举反例――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案例(人教A版必修1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 先给出两个实例,炮弹发射时间与高度的关系,归结为数集A={t|0≤t≤26}与B={h|0≤h≤845}的对应关系。臭氧层空洞的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归结为数集A={t|1979≤t≤2001}与B={s|0≤s≤26}的对应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例子的共性,回答表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进而设置思考题:“分析、归纳三个例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师生共同归纳上述几例的共性,得到: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f:AB。

4) 给出函数的定义。

5) 强化概念,要求学生举例,如y=2x+1,y= ……教师可以举反例,如y=± ,下例是否为函数……

6) 概念应用与形成概念域(转入函数相关命题学习)。

(二)概念的同化模式:先行组织者――定义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程序:呈现先行组织者――给出定义――概念的辨认、剖析与同化――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案例(人教A版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教学设计)

1) 呈现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中的例子(呈现先行组织者),如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大桥的桥柱与水面的位置关系等等。

2) 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3) 辨认、剖析概念。区别“任意一条”与“无数条”的关系,把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作一比较,从而完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知体系。

4) 强化概念。除定义外,如何判断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

5)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应用。

6) 形成概念系。

(三)问题引申模式:问题情境――问题解决――引入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案例(人教A版必修1二分法概念教学设计)

1) 创设问题情境。如电话线路的维修问题,“幸运52”的猜商品价格的问题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采用逼近思想。如上述的电话线路的维修问题,可以从中间一根电话杆开始检测,若正常,则故障在后面;若不正常,则故障在前面,一直有这样的方法逼近故障点,最后把问题解决。

3) 引出函数的零点问题,给下定义。

4) 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如怎样求方程x +2x-1=0的近似解。并归纳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

5) 概念强化与应用。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解决求方程近似解问题。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地位尤为突出,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令人欣喜的是,人教A版数学新教材数学的概念大都是按照概念形成、概念同化与问题引申的模式编写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数学概念学习原理的指导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严士健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李依南.《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引起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5,12.

第2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

第3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摘 要】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还要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阐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文章结合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学校的概念课教学研讨中,我上了七年级下《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概念课,探讨了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一些体会。

我觉得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去体会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概括的过程。

从而概念的引入也显得相当重要。从平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对概念课的教学产生干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师方面,会因为概念单调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学生方面,又因为不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准备而产生对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决师生对概念课的心理抑制问题,可加强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矛盾。由于形成准确概念的先决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比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在学生的概念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就无法被学生掌握;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制约,要实现概括,学生必须能对相应的一类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然后,还要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掌握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概括的高级阶段。从上所述可知,对概念的具体例证进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类化,使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又成为概念学习深化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对具体例证进行分化和类化当成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掌握分化和类化的技能技巧,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材料、比较属性,并概括出本质属性,以逐步培养概括能力。另外,数学概括能力中,很重要的是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概念的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属性带来的干扰而提出来的。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而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概念就是通过对变式进行比较,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变式不仅可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应用中使用。因此,我们既可以变更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也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既可以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也可以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总之,就是要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变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空间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事物在数或形方面的本质属性。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自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使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避免把非本质属性当成本质属性。

变式的运用要注意为教学目的服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变式的依据,即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可以有系统地获得概念的各种变式。另外,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将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为主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实践。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意图所解决的概念问题,是为了使教学发挥更高的效率。数学概念实际上反映了数学的思想,数学最深刻的东西实际上是在概念体现,把握了相关概念,就拥有了整个课堂;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考试也好、作业也好都是以习题的形式来做的,结果就造成对概念不重视,靠大量做题来弥补,其实这反而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相反如果概念很清楚的话这个题目就能认识比较清楚。所以我们要重视数学的概念教学。

总之,概念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应该加强对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述: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动活泼的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挖掘概念的本质,揭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便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进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义国.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J].数学通讯,1997(09)

[2]李莉.谈数学概念教学[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01)

[3]龙孝瑢.谈数学概念的教学与解题能力的培养[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6(03)

第4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儿童是否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大讨论[4],直到1984年诺瓦克等人才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及其相关理论。此后,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工具[5],通过由若干概念名词串联为命题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将某一范围内不同层次的概念整合成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名词通过彼此间可形成命题的连接词相连,介绍了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状态,形成了如“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自身或读物呼吸”等生物学命题。

二、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重要概念教学

1.运用概念图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和骨架,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新课中都会根据学习目标强调教学重点,而运用概念策略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有的放矢。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3]是重要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关于“泌尿系统”的重要概念进行整体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强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而且为废物和多余水(即尿液)的排除过程作了铺垫。利用此概念图能够凸显出这一重要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题性,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深入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传递重要概念时,会用相互配合的两种方式进行授课。第一,将重要概念名词渗透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记忆。第二,将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优化其传递方式,教师可将重要概念分解为若干概念,分别呈现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使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例如,在讲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3]这一重要概念时,教师可利用图3所示的概念图,将其细化为以下两组概念。第一,人体的生殖系统有两性之分,各自包含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第二,人类通过生殖过程产生新的个体,它包括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在学生学习不同的具体概念时,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小概念图作为重要概念的传递支架,使其变得丰富、立体,在优化传递过程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策略构建基于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完善科学概念体系。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事实上,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3]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进行系统归类,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应的概念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新概念,而且有助于其掌握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完善科学的概念体系。例如,在“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名词通过一定的关系连结起来,形成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题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此图可以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等重要概念,使新习得的知识系统化,成为结构鲜明、内容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结论

第5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摘 要】生物概念图,就是把生物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工具,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者合理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本文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理论基础及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概念图;概念教学;初中生物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理念缺失、教学功利等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陈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形成“注入式”或“说文解字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

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2.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二、概念图的绘制

概念图绘制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①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②确定概念等级关系。③确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即概念图草图构思。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形成概念图。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绘制规范为: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所以,绘制概念图首先要明确概念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三、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

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明确当前所学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延伸情况,进一步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生物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生物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类,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复习中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在初学时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整体的概念图(如下图),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和体现概念图的作用。

所以,在概念复习课中,引入概念图,可以统整学习的概念,帮助学生探索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3.作为实验设计的思维导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学生虽对实验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导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灵感、记录思维过程、呈现思维成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设计。

总之,构建概念图,将知识结构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学科教学,2004,(2):41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生物学教学,2005,30(2):46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第6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现状;对策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

义,一旦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早已迫不及待地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将数学概念置身于现实生活背景中去引入和理解

教学数学概念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新概念的特征性质能在我们生活中找到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使学生在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事物,像教室、包装盒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物的特征。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一对面可以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积相等,有八个顶点,十二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一样,有八个顶点,十二条棱,每条棱长都相等。并能清楚地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区别,最后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以新、旧概念的关系并辅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一些关系,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已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如,在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分面包的生活情境,出示问题:2块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1块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怎么表示结果。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教师先呈现已学过的数学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图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量出来。再出示圆,引导学生对圆的了解,对圆的周长的理解。教师提问: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怎样确定圆的周长?

2.概念的形成需经多次反复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比如,学习类比之后,可以用列表法设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的习题,从中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是一个关系式”的区别。

(2)运用演示、操作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等具体操练,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从而抽象出这些概念。

3.数学概念的运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那么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得到巩固,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第7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概念教学;初中生物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理念缺失、教学功利等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陈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形成“注入式”或“说文解字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

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2.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二、概念图的绘制

概念图绘制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①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②确定概念等级关系。③确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即概念图草图构思。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形成概念图。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绘制规范为: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所以,绘制概念图首先要明确概念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三、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

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明确当前所学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延伸情况,进一步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生物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生物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类,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复习中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在初学时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整体的概念图(如下图),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和体现概念图的作用。

所以,在概念复习课中,引入概念图,可以统整学习的概念,帮助学生探索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3.作为实验设计的思维导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学生虽对实验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导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灵感、记录思维过程、呈现思维成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设计。

总之,构建概念图,将知识结构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学科教学,2004,(2):41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生物学教学,2005,30(2):46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第8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笔者现以概念形成理论为基础简述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

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

1.数学概念背景的引入。一般来说,教师教学一个新概念,先应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学习这一概念的意义,了解概念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就是概念引入环节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新概念的引入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概念,另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入新概念。

2.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例证,进行相关属性的概括和综合。例如,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首先举出若干增函数的例子,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让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上升”,有的“在某个区间上图像下降”,并通过表格定量地分析自变量的增大与函数值的变化之间的规律,为学生抽象概括本质属性奠定基础。这里的例证一方面应以正例为主,另一方面又要关注正例的多种变式。

3.概括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以“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在学生观察思考上述例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增函数”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4.形成概念的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例如,“增函数”的定义是“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于定义域D内的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5.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将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进行联系和分化,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起固着点作用的相关概念建立起实质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第一象限的角”这个概念以后,学生如果不及时与已有的“锐角”概念分化,就很容易把两个概念混淆。为此,教师在本阶段教学中应注意:(1)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分析。(2)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辨析。防止概念理解错误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举反例,反例就是与定义对象内涵不一致(扩大或缩小)的例子。(3)让学生自己举出若干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概念的初步应用,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该步骤本质上是检验和修正概念定义的过程。学生通过解决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通过运用概念,使得抽象概念变成思维中的具体。例如,在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熟悉定义,教师可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可以安排如下问题:(1)分别求自变量■,?仔-■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2)角的终边过点P(■,-■),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7.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之间的结构。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新概念,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已有的概念还是新概念在认识上都有了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把此时的概念称为“精致的概念”。在数学学习中,“精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通常表现为对各种可能的特例或变式进行剖析,分析可能发生的概念理解错误;另一方面是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结构的“组织”,使学生所学概念与其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化,从而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概念系统。例如,在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教师可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1)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2)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3)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4)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5)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即联系的观点,(6)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第9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概念是构建整个物理体系的基石,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很容易混淆,理不清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1984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提出了概念图,概念图是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育技术.概念图能够很好地展示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展示概念的由来,揭示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迁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知知识的工具,在国外中小学已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念图教学逐渐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流行起来.概念图具有强大的“导学”作用,有利于“诱思”的达成,将概念图教学运用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促成物理科学思维的提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2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以“诱思探究”为理论,依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思结合”.教师以学案为载体,以诱思为方法,以学生体验为主线,使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力、学习能力,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力.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秉承“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建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双线并行;学案导学,双向反馈的操作程序.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导学:自学指导,基础自查;(2)导疑:创境激趣质疑猜想(3)导思:诱导思维,自主尝试;(4)导议:组织讨论,交流合作;(5)导练:点拨释疑,迁移运用;(6)导图:归纳提升构建网络;(7)导评:归纳提升,分层练习.

3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下概念图教学的应用

本文就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中利用概念图教学的一些尝试做一些探讨.

3.1 开启思维,自学指导――概念图导学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建立以前的学习上,只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可以将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因此,在学习新内容之间,因先将旧概念和新概念用概念图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完成导学概念图.利用概念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向,为有意义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中的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让学生课前通过概念图自主导学本节内容.本概念图利用上节课电场强度中定义概念的物理方法以及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将电势能以及电势的概念构建在学生先前形成的认知结构上,有利于概念的内化.

[TP4GW76.TIF,BP#]

3.2 诱导思维,质疑探究――概念图导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利用概念图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欲望.概念图展示整个探究的思路和探究过程,诱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正方向.例如在进行必修2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的教学中可以构建以下概念图.首先,概念图展示曲线运动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后,此概念图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总结曲线运动的特点为诱思点,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抛砖引玉,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曲线运动的条件.此概念图构建“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实验验证――实验结论”的探究过程,诱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3.3 提升思维,交流合作――概念图导图

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平时学习中记住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抓不住重点,无法从纷繁的物理概念中找到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来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诱导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内在联系,总览全局,通过概括和演绎概念之间的联系,理清各个概念的层级关系,其次,找到各个概念之间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提升,绘制概念图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图来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某一专题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由于小组成员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发思维碰撞,经过讨论交流构建概念图,能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在复习课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零散的、无序的知识得到有效地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构建概念图可以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3所示的概念图,此概念图不仅高度概括了本章2个定律、2个性质及3个应用,而且通过做功揭示了2个性质之间各物理概念的联系,使概念得到了深化.

[TP4GW78.TIF,BP#]

3.4 展示思维,评价反馈――概念图导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