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

第1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中国式父母的抱怨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动手能力差,逻辑思维更是跟不上趟。实际上,孩子展现的所有能力全部来自于父母。

陈家华的儿子明明今年5岁,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比赛。活动中,许多小朋友都很熟练地用筷子夹球,明明也很努力,可他怎么夹也夹不住。陈家华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小明快点呀,手不要抖动。”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

和陈家华的烦恼不同,林晓宇担心自己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我家小孩在学蒙式数学,有一道走迷宫的题目,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走。她来回走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她的逻辑思维方面太差了?”

他们的焦虑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遇到这些问题,说白了,主要是父母的问题。

乱贴标签。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擅长焦虑的父母开始自问“难道是多动症?”“智力方面不会有问题吧?”“这孩子太贪玩跟谁学的?”乱贴标签、乱下结论,只会让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并传染到孩子身上。

凡事包办。如果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待,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由父母包办,那么孩子在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之后,只能是一个万事依赖、毫无主见的明珠。

成人化约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小天地,有些父母教导孩子进屋要安静,不许碰这动那,玩具也不能自由拿取,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会让孩子产生拘束感,抑制孩子的能动性。

父母一方面期待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不让孩子触碰新鲜事物,怕麻烦地全部包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依赖父母、不愿尝试、没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外国父母动手能力强

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日渐缜密,相应的,逻辑思维成长也能让操作过程更有条理。

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不可想象,6岁的孩子,不是帮倒忙吗?恰恰相反,孩子可塑性之强是教对了的爸妈才能体会的。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的严谨风格从小就得到培养。

在美国,一般年满3岁的幼儿,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这些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思维能力的暑假作业,比中国式作业本有趣多了。

大部分中国父母显然说的比做的多,催促孩子动手做时,自己却怕麻烦。一位中国妈妈送5岁的女儿上美国的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动手能力尽早开始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2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此时,聪明的德国人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家庭的各种家务活,无论是摆放盘子,还是拖地扫地,都让孩子参与。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要清除轻视动手的观念,让孩子把动手能力当成必修课。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老派想法,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材料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蜡光纸做风车等。父母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动手能力强,

逻辑思维自然跟得上

研究表明,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后,有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逻辑性在学前期就萌发了,因此,要抓住关键期启发宝宝的逻辑能力!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同时,学习分类法,了解顺序的概念。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教学中,让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逐步提高难度。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家长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随时随地启发。比如,看见汽车的轮子,可以引申各种圆形及橡胶制品等。

第2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什么是婴幼儿的思维力

在婴幼儿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力,也是孩子所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的支配,二三岁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性思维,他们只有在摆弄和操作具体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当动作一旦停止后,孩子的思维也停止了。

2.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当孩子在头脑中进行2+2=4的加法演算时,他头脑中出现的不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在他头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两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1、2、3、4,一边数,最后得出结果是等于4,这时孩子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事物,否则他就无法思维了。

3. 抽象逻辑思维

到了六七岁后,孩子的思维力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但是此时孩子的思维的内容还是比较贫乏的,而且概括的多是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掌握的概念也比较有限,判断推理往往不合乎逻辑,常从事物的表面联系出发,受到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如年龄较小的孩子认为“儿子”就是小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是爷爷的儿子很难理解;还有孩子认为老师都是女的,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几乎都是女性,所以对男的也能当教师表现出很大的困惑。0~6岁的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总体来说水平较低,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增强思维力对于婴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呢?

1.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感性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深刻。要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活动,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性知识经验是否丰富,制约着孩子思维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以此来丰富充实孩子的感性认识。

2. 丰富孩子的词汇

语言,作为信息的信号,不仅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思维的工具,也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作为智力核心要素的思维,则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的准确性,来源于思维的清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流畅性,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而语言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语言训练本身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当然思维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主要前提。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丰富的词汇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孩子学习语言阶段,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听,多说,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这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意义重大。

3. 让孩子在游戏中积极思考

游戏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孩子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情绪是愉快的,其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的。家长应善于利用游戏这一孩子特别喜欢的形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积极地思考,以发展孩子的思维。

4. 鼓励孩子大胆实践

第3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启蒙开发智力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接触知识的第一站,并千方百计地要求掌握各种本不应该掌握的知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幼儿思维的开发以及相关知识的启蒙。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对智力的开发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二、幼儿园智力开发分析

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在当前,考察幼儿智力成长的考量标准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记忆力以及观察力。

1.形象思维的开发

考察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组成了我们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而在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自然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但是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不能令人满意,这就是我们当前世界不缺乏人才,但是缺乏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原因。

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在让幼儿认识各种符号、学习发音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道具,而这些道具往往在形象上十分卡通,很容易引起幼儿思维上的发散以及联想。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字母“a”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个a的符号形象,并进行相应的发音练习,学生在进行反复练习后能够学会字母a,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并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对这个形象进行充分的联想。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这个形象或者字母只能是a,但是幼儿的思维并不认为如此,所以有了现在的蒙氏教育。不断的联想就促进了幼儿形象思维的开发。

2.逻辑思维的开发

严谨的数学家、天才的计算机工程师以及威严的法官都拥有令人羡慕的逻辑思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管理我们逻辑思维的是我们的左脑。从思维深度的角度出发,形象思维的广度很高,但是深度较浅;逻辑思维的广度不够,但是深度很深,需要很强的专注力。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合理开发逻辑思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简单的数学练习以及逻辑性较强的游戏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在逻辑思维方面的成长。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老师十分重视各种游戏的开展,其中很多游戏对逻辑思维的依赖度很大,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幼儿在参与这些游戏的过程中,会不断练习自身的逻辑思维。

3 .记忆力的锻炼

记忆力永远是人们考察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英国小说《福尔摩斯》中的主角神探的记忆力就是很强,能够记住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幼儿阶段对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十分重要,我们在进行数学课时,1+1=2、1+2=3,这样的简单的算术运算都是幼儿不断的练习和记忆,反复的练习,幼儿在掌握基本运算结果的同时,渐渐掌握记忆的诀窍,从而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4 .观察力的培养

天才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拥有令世人羡慕的观察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十分重要。幼儿对图画十分感兴趣,幼儿的课本上有很多的图画,就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智力启蒙的措施

1 .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习惯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使用疑问环节以及提问环节,不要过早地将答案公布出来,疑问的设置,会加强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促进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好处。

2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习惯

幼儿园在课堂的安排上,适当安排一些观察的环节,让幼儿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而且在环节的设置上要安排一些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才能够发现的小成果,这些小成果要充分趣味性,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鼓励幼儿对事物发表自我的看法

幼教老师要估计幼儿发表对事物的自我看法,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对一个事物进行充分的思考,我们接触的事物需要我们多种思维的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记忆力以及观察力。

4 .完善幼儿家庭教育环节

家长要配合园方完善家庭教育环节。很多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十分重视,但是却存在着种种误区,这十分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以及思维的开发,不要急切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短期内认识多少单词、会背诵多少唐诗、能够进行多大难度的算术运算,而是要按照园方的要求,积极配合好家庭教育环节,促进幼儿在智力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第4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界的重视。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幼儿园中起着美饰作用,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而大量的幼儿园主题墙饰都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呈现的是可有可无的花瓶状或空置状等诸多问题。这使主题墙饰创设行动淹没了其本来的要义。如何让主题墙的创设具有逻辑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逻辑;问题

一、引言

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墙创设是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围绕主题活动内容,以教室墙面为主,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的。反映的是幼儿学习过程,思维状态、认知方式。显而易见,幼儿园主题墙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当前很多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主题墙创设形式单一,多以幼儿作品装饰为主。纵观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这些墙面的创设仅仅是一个空洞的装饰版面,是一个在教育场所中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的虚假摆设。很多幼儿园老师仅将主题墙环境理解为视觉装饰的工具。在这样的观念之下,许多毫不相关的装饰物或幼儿的绘画作品简单地张贴在墙面。班级墙面凌乱无章,失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毫无教育意义。更谈不上对整个墙面的位置和用途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有些老师虽然意识到了幼儿参与墙面创设的重要性,但其主题墙创设仅仅是幼儿学习结果的呈现。第二,主题墙创设教师主导性强,缺乏幼儿的参与。在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容易存在教师的主导性过强的问题。许多主题墙创设成人化,仅以成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来选择和布置主题墙,却很少去关注儿童真正的兴趣点,与幼儿的审美倾向,幼儿完全置于局外人的位置。幼儿在环境中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幼儿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这种非儿童意志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与儿童的交流、沟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第三,主题墙创设随意性强,缺乏统筹。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是主题活动的延伸,是幼儿关于某方面学习的延续,是幼儿获得新的经验、认知结构改变的又一途径,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幼儿自主发展。但幼儿园在进行主题墙创设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在进行主题延伸时,又缺乏统筹性,这就使幼儿获得的是零散的、浅显的、毫无逻辑的经验与学习。因为老师们对主题墙创设与存在的意义不明了,缺乏理性的思考。主题的板块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整个主题墙呈现的是“散”的状态。而我们常见的主题墙版块间缺乏联连续性,主题间缺乏回应与逻辑性,仅为幼儿作品成列墙及照片墙。这种直接反映结果的中国式逻辑方式,不利于教师养成对教育的深度性逻辑思考,更不利于让幼儿接受逻辑性思维的熏陶。很多主题墙缺乏教师组织下的与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共同提炼与概括,仅仅是观点与事实的堆砌。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从小思维缺乏逻辑锻炼,我们的教育行为也容易演变成为一种无厘头。

三、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逻辑思考

第一,架构的逻辑性。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多以主题墙的方式呈现其流程化的逻辑处理模式。其逻辑中心是一个话题,主题活动的发生、发展是它逻辑思维扩展的路径。为此,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应做到逻辑观点清晰,能较完整反映幼儿思维的进程,学习的过程及幼儿主题学习后的表达和认识。主题墙应有一个完整的主题逻辑链条。应通过不同的小主题实现对大主题逻辑上的回应,以将幼儿引向深度的学习与学习。为此,我们应充分发现各主题的逻辑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思考。如,主题活动“表情大游离”。其主题网架构为“我的表情包”“表情博览会”“表情猜猜看”“表情狂舞曲”“表情调节包”五个小主题板块。可以从表情的认知,表情的属性,表情的原由,表情的创意,再到情绪的调节五个方面展开活动。引导幼儿关注情绪,了解情绪,面对情绪,诗化情绪,调节情绪帮助幼儿逐渐将零散的经验提升到完整的认知层面。通过主题墙呈现的应是从识别、认识到调控的自我情绪把握的清晰的逻辑思维路径。主题墙的运用上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心理表象或符号以代替真实的事件,在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关键经验的学习中,正视情绪,逐渐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实现自我认知。第二,经验的逻辑性。主题墙不应是一种结果式的完成或幼儿作品的展示墙,而应是能促进幼儿通过与墙饰的互动引发其自主的深度学习,不断地在参与墙饰的互动中形成新的经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图式。如,主题“表情大游离”活动中,教师设置了主题版块“今天你变脸了吗?”。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情绪的表情脸谱,如“喜欢”“发火”“哭泣”“郁闷”“开心”等,引导幼儿每日到园后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对应的表情,离园前又将自己的照片调整到与当时心情相对应的表情旁。在离园前的20分钟自由交流中,引导幼儿将自己一天的情绪变化与调节办法与同伴分享:如“我伤心了就去吃肉,我就开心了”、“我坐火箭就不会难过了”、“不高兴时,我就去花园里看花花”、“看见好朋友不开心也会让我不开心,所以我就离开他一会情绪就会好些”…….通过主题墙迁移活动帮助幼儿在学会敢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逐渐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在“表情模仿秀”的主题版块,教师在墙上贴有若干圆镜子。每块镜子旁边准备有若干表情秀图片,引导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进行表情模仿。幼儿的兴趣很浓,由简单的模仿发展到创造。幼儿也在模仿与创造中使情绪得到了释放与调整。第三,回应的逻辑性。主题墙是怎样发生教育作用的?我们的主题墙饰究竟对幼儿成长发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通过主题墙饰提供给幼儿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平台、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拥有大量的、可变化的、非常规的活动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一种能诱发幼儿活动的且有逻辑回应幼儿活动的环境,满足幼儿的需要,引发他们手脑等各种感官与环境发生交互的环境。使幼儿的活动产生意义,让幼儿在切身的体悟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世界积极的认知,这才是主题墙创设的真正价值。在主题墙“秋天”的创设中。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与主题墙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各种颜色的树叶”“各种纹理的树叶”“各种药用的树叶”“树叶创意大变身”版块。针对幼儿的问题提供了树叶收纳盒、颜料、放大镜、拓印等材料作为物质上的回应。这些丰富、可变的材料起到诱发幼儿的活动,回应幼儿新的发现与认知的作用。幼儿在与主题墙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主题学习向纵深发展,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如主题“绳子大变身”,主题墙从绳的分类---绳的应用----绳的艺术三个主题版面后,幼儿在与墙面的结绳版面互动后,幼儿有了用结绳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这样的主题互动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绳的符号化行为。于是,在接下来的版面中增加了符号化表达的空间。这样的回应真正给了幼儿特定的、具体的、个性化的信息。幼儿在验证自己的猜想,看见由一个一个验证引发的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而持续关注和行为调整,使主题墙的意义彰显出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与研究。第四,自主的逻辑性。通过利用周围环境中自然的逻辑来影响幼儿自主行为和思考,是一条主题环境创设的思路。在主题墙“彩色世界”里,老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数根悬吊的彩色线绳引导幼儿随着认知的发生、发展进程,不断将寻找到的各种颜色的物体悬挂。在悬挂的过程中诱发出幼儿按照空间和材料发展出新的认知活动-----色彩分类、排序模式、数量关系、重力关系等。在墙面的底部,教师还预留了多个空置的透明塑料盒,供幼儿将代表着不同认知经验的材料装入盒中,并在相应的墙饰中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墙饰也因其立体化,活动化与操作性,增强了幼儿对其关注与产生互动的频率,使教师从幼儿对主题墙的关注中、经验变化中真实地适时介入幼儿的学习过程,把握了幼儿主题活动的兴趣点,主题认知水平,做了深化主题的调控策略研究。留有幼儿自主学习机会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使用空间和材料的自由,给予了不同学习与发展速度的孩子等待他们成长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了幼儿自主学习与自主的发展的可能。让幼儿真实地看见变化,看见自己的力量,看见鲜活的生活样态。让幼儿自己决定,做自己想做的,让幼儿因为贡献而看见自己的影子,因为有自己的影子而感到自己在幼儿园的位置,从而对幼儿园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期待。这样的主题墙饰创设体现了儿童意识,即儿童的喜好、儿童的需求、具有儿童的特性,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通过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联结了自我与外部的世界,符合儿童最自然、最擅长的感知学习方式。第五,装饰的逻辑性。我们常说办园就是在创造幼儿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我千百次地证实:缺少了诗意、美感的交融,孩子就不可能得到智力发展。”教育最适宜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作用。主题墙的装饰风格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主题应有与主题相呼应的装饰风格。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装饰上应体现装饰的逻辑性。让班级主题墙饰成为塑造行为方式、态度、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在真实的场合下检验我们的“教育”是否行得通的最强的标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主题墙创设展现的是孩子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呈现的是幼儿的愿望、学习与思想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它随着主题活动的渐进将幼儿的认知引向深入,并通过幼儿与其互动而获得完整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这些主题墙饰创设的教育应有之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墙饰应体现互动性、留白性、过程性,应注重主题墙创设的逻辑性,唯有此才能发挥主题活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期待着依托主题墙从主题开始看见孩子原有认知,主题结束时体现孩子已有认知经验的逻辑思维过程,促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速度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佳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5(03).

第5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抽象逻辑思维;生活经验;游戏感知;教学活动

【Abstract】Mathematics have height of abstraction, generally with tight logic.But infancy again is abstract logic thinking of embryonic period, so kid abstract thinking of good establishment, to kid in the days to come of the study have count for much function. According to kid alacrity good move, the thinking image kee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ew, this text from ask for help of life, make use of game, usage teaching activity study etc.'s several aspect feeling know mathematics and carry on elaborating an exaltation abstract logic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Abstract logic thinking; Life experience; The game know; Teaching activity

幼儿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而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一种思维方式,而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说到这儿,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数学老师孙维刚有个说法: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就是过了几年,你把数学所学知识全部忘掉后,剩在你脑子里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和孩子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就像学做操一样,也许以后你忘记了动作,但却留下了肌肉和健康的体魄。还有一种说法,初中生数学学不好,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未建立好,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恰切,但它却点明了抽象思维的建立,对以后孩子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思维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直觉性离不开物体的表象性,所以幼儿对事物的概括也是具体的形象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平稳过度,这一过程的飞跃,需要在生活经验、教学活动和幼儿具体数学操作过程中来实现。

1.首先,借助生活感知数学现象,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借助生活感知数学现象,可有效提升抽象思维的发展。通过观察知道门窗、桌子、柜子等物品的形状;通过孩子与父母的自身物品感知大小、长短、轻重、多少、宽窄从而理解量的概念;通过玩折手绢感知等分,例如:幼儿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延伸操作活动。一个正方形对边折变成两个长方形,再次对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行;一个正方形对角折变成两个三角形,再次对角折变成四个更小的三角形,这一系列的观察与操作慢慢在孩子思维中形成抽象的等分与量的概念。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式各样的事物,无论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些事物,它们都是可以用数的形式或量的形式以及形状、空间等方式来表示。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在生活经验中感知体验数学现象,建立数学的相关概念,发展它们解决与数学相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2.其次,利用游戏感知数学,促进思维的飞跃。

游戏是自觉自愿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幼儿又处在学习数学的启蒙期,兴趣是调动幼儿学习的动力,因此利用游戏作为学习数学的活动载体,是一种有效地策略。

根据新《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精神,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精心创设游戏氛围,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在游戏活动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等。这种概念的感知就是幼儿从具体现象快速过度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如:跨步游戏,测量教室前后门之间有几步;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长短,看桌子有几个铅笔长,文具盒有几个橡皮宽……游戏乐趣多多,在这些乐趣中蕴藏着深奥的数学逻辑,游戏中幼儿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就不一样!这样的关系更能有效刺激幼儿脑细胞,充分提升抽象思维的飞跃发展。 3.运用教学活动学习和感知数学,促进抽象思维的提高

3.1在教幼儿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先让幼儿操作具体、直观、形象的操作材料,而且不断地为幼儿输入同一信号,幼儿由表象一开始点数得出结论。然后慢慢地培养幼儿记数进行加减运算,渐渐地幼儿不再凭借任何物体,在头脑中进行抽象计算,进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提高。

3.2应用题不仅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还能有效提高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应用题其实就是解决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会积极运用他们所学知识,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问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幼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先在大脑中浮现出3只和2只小鸟的表象,然后运用表象得出答案:5只小鸟,这一计算过程就属于表象思维。等幼儿解答口头应用题掌握比较熟练时,在教幼儿用列算式来解答应用题,列式的过程就是幼儿将头脑中的事物表象用符号表示出来,这就是抽象思维,如此练习就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6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逻辑思维游戏注重幼儿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该寻找能使幼儿与教师、同伴积极互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巩固和提高。 

1.以角色身份使幼儿开口说话 

逻辑思维游戏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每一次活动时,我们都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幼儿逐步地能在发现问题时主动提问,互相探究解决办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生活中的秘密》这个游戏中,教师请幼儿扮成家长,以重新摆放家里的各种物品为由,让幼儿把有关系的物品放在一起,并且要用语言告诉“孩子”这样摆放的原因。这样能够让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鼓励幼儿叙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逻辑思维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从中摸索出学习的技巧和体会。但对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幼儿往往不知该如何描述。这时,教师就会引导幼儿把他的思考全过程从头到尾用学具边拼摆边说出来。最后再送给他一张可爱的思维游戏贴画,并和全班小朋友一起为他鼓掌喝彩。孩子们受到了鼓励,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3.布置逻辑思维游戏课程环境,吸引幼儿讲解逻辑思维游戏故事 

对每个逻辑思维游戏的活动内容,我们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来讲给幼儿听。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所学单元的故事内容,以夸张、童话的手法装饰在班级的墙面上,使幼儿对熟悉的形象和故事能常看常讲,对他们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延伸,班上展开了“评故事大王”的活动,过去不敢在人前发言的两个幼儿也被评上了“故事大王”。 

二、通过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能力 

看图讲述是让幼儿通过对图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或编成小故事,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1.培养幼儿观察和理解图片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对图片观察的兴趣,教师为幼儿准备色彩鲜艳、可操作性强、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的学具,激发观察的兴趣,再让幼儿观察画面,然后让幼儿找出主要内容,再联系到细节部分,最后再到主要形象之间与整个画面的关系,教给幼儿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 

2.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当幼儿有了感性印象时,辅导幼儿丰富词汇,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并能够正确理解,正确使用词汇。在掌握词汇后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就可以指导幼儿围绕主题编故事了。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口语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幼儿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一方面在动、形象、符号三个不同的水平输入信息,形成表象形字;另一方面通过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输出信息。而表象游戏符合幼儿期语言表达特点,需要大量非语言手段。首先,教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取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及非语言表现手段。接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特点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指导。最后,鼓励幼儿根据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 

四、通过美工活动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在美工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造精神得以发挥,头脑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画讲给大家听。如:“她们在跳绳”、“小明在院里扫地。”慢慢地幼儿能将自己所画的内容讲成一段话。“一天冬冬放学回家,天刚下过雨,天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冬冬一边走一边看,一会儿彩虹dylw.net不见了,冬冬发现自己迷路了,他找到了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帮他找到了家。”时间长了,幼儿都能编出一段完整的故事了。这就反映了美工活动能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五、利用游戏讲评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第7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8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棋类游戏;多元智能

棋类游戏活动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智力活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幼儿园开展棋类游戏活动,把棋类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发现:在棋类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各自的经验、知识都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张扬。棋类游戏,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棋“知”——促进幼儿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

自我认识智能在幼儿期表现为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幼儿终身受益无穷。孩子们在不断接受棋理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下棋时,我们引导幼儿讲棋德,讲棋风。如与对手对弈时要主动拿棋猜先,对局开始,教幼儿将黑棋下在本方的右上角的位置上,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要守规则,落子无悔,使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在围棋活动中得到演绎,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品。

二、棋“省”——促进幼儿内省智能的发展

内省智能是构建正确自我自觉的能力,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棋品亦人品,良好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培养,就是力图使幼儿能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承受力强,意志坚定等。而棋类游戏中对这几方面的培养有其独到之处。

三、棋“想”——促进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时,孩子在棋盘上根据上、下、左、右的方位依次放上棋,有些棋盘呈现在孩子面前是个具有想象力的画面,而在具体的布局对弈中,棋盘在孩子们头脑中呈现的是立体图形,所以孩子在下棋时必须清晰地分清上、下、前、后的具体方位,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空间方位感。所以用棋类游戏能激发幼儿的空间智能。

四、棋“思”——促进幼儿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幼儿在手、眼、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20以内数的认识、排序、比较)、观察能力(先看好对方摆棋子后才能摆自己的棋子)、想象能力(走棋的路线自己选择,而且路线千变万化)、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中交流),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从而起到促进幼儿数字概念发展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幼儿如何在游戏的过程中建构逻辑数学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一次游戏中四位幼儿的表现,他们分别是3.5~4岁的闻彧、源源、永怡和芯蕊,他们一起来玩动物棋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闻彧总是根据纸牌上的数字移动同一颗棋子。她能记住游戏规则,而走棋的时候,却从没有去努力寻找最接近终点的路线。

源源只能根据所出现的数字来移动棋子,而不去注意自己走的路线是否与自己棋子的颜色一致。

永怡考虑了走棋的路线,努力去尝试如何去走最适合的路线。比如,他第一次翻牌出现的是数字4,便将棋子沿直线方向走了4步,而当他离终点的直线距离还有2时,他翻牌时出现的数字是5,所以他就将棋子走的路线改为曲线,从而到达终点。在每一步中,永怡都在不同的数字与跳动或滑动间建构起一种关系。可见,幼儿在数量思维上取得进步,就会在时空思维上也有所进步。

芯蕊走棋的随机性很大,她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连续走棋,而忽略游戏的规则:按顺序走棋。因此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其他小朋友提醒:“还没有轮到你走呢!”

从这个游戏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盘棋游戏允许四种不同逻辑数学水平的幼儿同时玩。源源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他所建构的唯一关系就是纸牌上出现的数字和移动棋子的步数间的关系,而诸如路线、远近之类的其他关系,他都没有考虑到。相比之下,芯蕊和闻彧则都能考虑到数字与棋子、走棋路线与棋子颜色的对应等多维关系,但是他们两个仍然没有考虑到如何使自己走的每一步棋更有效。永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已经意识到要变化走棋的方式,能够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走棋方式。相比之下,永怡的思维更接近成熟。

通过四个幼儿在这个棋盘游戏中的表现,能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逻辑数学关系并不存在于游戏本身,而是必须由每一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来建构。

此外,根据研究我还发现,在棋类游戏中可以建构出各种逻辑数学关系——分类、数量以及空间等关系:

分类——幼儿根据手中所持棋子的颜色,走相对应颜色的路线,也就完成了一次根据颜色分类的任务。

数量关系——比如在飞行棋游戏中,如果游戏者翻过的纸牌上出现的是数字1,他就可以前进1格,如果是5,则前进5格。

空间关系——在动物棋游戏中,如果手中抽到的纸牌上的数字大,棋子滑动的空格数多,就能离“目标”更近一些,反之则远。这是个与数量关系有关的空间关系。

第9篇: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做中学 实验交流 表达能力

一、“做中学”活动中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做中学”科学教育提出:“促进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目的之一。”法国专家也提出:知识是在孩子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让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体验、发现和记录,倾听、分享同伴的发现是“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关键。

“做中学”活动中幼儿交流表达的要求与一般的语言培养的要求不同。在“做中学”活动中,需要孩子能将实验的猜想、验证及结果用准确、逻辑性强、简练的语言表述。大班年龄段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但由于“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交流表达强调的是逻辑性和准确性,而此年龄段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中,因此在交流表达中经常会出现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的现象,不能准确、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过程及想法,更困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实验的因果关系也不能用正确的词语表达。

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做中学”活动中的实验交流环节有效地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促使幼儿能够用完整、清晰、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及结果,也为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同行提供借鉴。

二、“做中学”活动中实验交流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实施

(一)建宽松的交流环境,引幼儿“有话想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做中学”活动中,同样也需要老师给幼儿创设语言交流的机会,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创设环境,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在“做中学”活动中交流表达的积极性。

1 做幼儿忠实的听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往往与老师不一样,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幼儿感到,老师关注的不是活动的成败,而是活动的观点、活动的过程和结构的价值。这样,幼儿就乐于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用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老师、同伴交流,而不至于担心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而不敢大胆表达和交流。

案例1,善于倾听

教师乐意倾听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向幼儿传达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赏。教师对幼儿更多的支持、肯定、接纳、鼓励、关注和信任会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的耐心倾听为幼儿营造了敢于表达和语言交流的环境。

如“种子的秘密”活动中,在操作环节我让幼儿探索从各种植物中取种子,然后进行分享交流:“你们从哪里取出的?”“这些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好多幼儿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如果老师只为完成活动过过场,请个别幼儿回答,那么势必会打击其他幼儿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根据孩子乐意表达的情况,我又请了好几位孩子,满足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愿望。孩子们从老师耐心倾听的态度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从而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 创设交流舞台,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幼儿乐意去交流、倾听,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的,而幼儿的语言运用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在“做中学”活动的整个探索、发现过程中,基于孩子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对科学现象的正确认识,应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幼儿交流、争辩的欲望。因此,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及时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幼儿为了更好地表达,并让人理解而主动选择、组织和使用语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语言学习和建构的机会。如在“做中学”的实验过程中,让幼儿边实验边交流实验中自己的发现及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最后组织幼儿根据各种不同的发现和结果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为幼儿创造讨论的机会越多,幼儿的语言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2,奇妙的万花筒

在“奇妙的万花筒”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万花筒的构造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小组安装,了解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更激起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虽然在实验中一次次遭受失败,但他们不断运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交流可能失败的原因。第1次安装后,我及时组织各组进行交流,由于每个幼儿都参与了实验,了解掌握了实验过程,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组内已有交流,因此每个幼儿都会抢着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我们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实验过程。可到底造成实验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老师通过一次次设疑,让幼儿猜想“为什么没有成功”,然后再通过观察比较一再设疑一再观察比较,最后让幼儿明白实验失败的原因。活动中各个环节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幼儿思考、交流,最后获得造成实验失败的真正原因,整个过程都需要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获得了新知识后,幼儿又尝试了第2次实验,结果都获得了成功。

(二)重表达的语言积累,促幼儿“有词可用”

1 扩展词汇,有效地使用语言

幼儿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实验过程需要语言揭示,实验结果需要语言概括。幼儿语言表达得越简洁、清楚,就越需要幼儿竭尽所能地使用自己学过的词汇,并进行重新组织。如何引导孩子学习运用正确、有逻辑性的语言总结实验结果呢?

案例3,丰富连接词

从我班幼儿讲述情况看,幼儿讲述时断断续续,句子不连贯,一句话会打几个磕巴,讲述不下去时则用“嗯……嗯……”接替,或将前一句一遍两遍甚至多遍地重复;有的不能围绕主题讲,东拉西扯,前后颠倒,词不达意;有的不会用连词,就用“这个……,这个……”,“后来……,后来……”。

科学活动中,连接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掌握连接词的多少及使用方法,将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所以,培养幼儿表达能力首先必须从丰富连接词入手。在“我家滚动的玩具”活动之前,我先为幼儿丰富了连接词“首先”、“然后”、“最后”,让幼儿明白其含义,以及使用方法。活动中的其中一个环节是实验将一些不滚动的玩具也能滚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环节中,好多幼儿竟然在表述中用上了这些连接词,因此在这次的交流中孩子们在过程的表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2 有序表述,有效提高语言的逻辑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案例4,语言逻辑性的提高

幼儿在掌握一定数量的连接词后,对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也随之提高了。因此,教师要将幼儿的随意讲述引向有主题的、有顺序的讲述上去。在讲述实验过程时,要求按顺序讲述“开始……经过……结果……”。如实验过程的交流中,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表达,教师通过提问“开始是怎样的”,接着再启发提问“接着发现了什么”,让幼儿讲述经过,最后提问“结果怎样”,引导幼儿按顺序将活动的整个过程讲述清楚。当幼儿在表达不完整时及时提醒幼儿“可以完整地说一遍吗?”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直至幼儿掌握。

总之,根据“做中学”实验交流的语言特点,如何引导幼儿将实验过程较清楚、连贯地表述,教给幼儿表述的方法或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记实验的过程结果,供幼儿“有据可凭”

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就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研究问题,需要设计清晰的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学会记录。记录能帮助幼儿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所限,他们还不能用文字表现和记录他们的探究和发现,所以我们让幼儿学会用绘画和以绘画为主的简单图表作为他们表现和记录的主要方式。在以记录为基础的交流和分享中,帮助幼儿回忆刚才的实验过程,从而学会正确、客观地用语言表达科学知识和概念。

案例5,沉与浮

在“做中学”教学中,幼儿记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要学会记录,而记录的内容是幼儿探索的过程,是说明和证明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客观依据。

如“沉与浮”活动中,我让幼儿实验操作“如何使这些盛器在水中能沉能浮?”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记录表,让他们将实验方法用简易图示进行表示。例如,对于表示未装水的瓶子在水中是漂浮的情况,他们有的画上一个简易小瓶漂在水面上,有的在简易小瓶旁边画上一个向上的箭头;而表示装水的瓶子在水中是沉入水中的情况,他们则用相反的方法表示。这样在交流环节中,只要他们看着记录表,就能准确回忆当时的实验过程。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记录激发了孩子们会学的情绪,促进了他们与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孩子们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逐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记录不仅为幼儿留下了一份探索过程的实录,同时也为幼儿准确回忆探究过程,清晰表述活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奠定了基础。

三、研究后的思考

1 教师的提高

(1)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交流讨论中老师认真倾听孩子的实验过程,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老师走进了幼儿的思维世界,并关注幼儿间的差异、矛盾和质疑,从而在梳理提升中促进幼儿科学知识的掌握。

(2)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要把培养幼儿语言作为重要任务,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训练幼儿的语言,丰富他们的词汇。其次,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再次,还要放手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理解词义,无论是上课还是参观,散步游戏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大胆地和幼儿交流思想,谈论所见所闻,注意孩子的主体作用。这样,幼儿连贯性语言便会得到迅速发展,为进一步获得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