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精选(九篇)

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

第1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二战后,军用科技转向民用产业,由此催生“基于依据的实践”。EBP(Evidence-BasedPolicy)先始于医学,后渗透至多种学科,有人称之为“循证运动”,主张通过“基于依据决策”的观念来替代基于理想的传统决策模式[1]。这是循证教育学的根本起因。1948年,英国流行病学家Hill发表关于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论文,被公认为世上首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972年,苏格兰医生Cochrane运用系统综述,检讨英国健康保险制严重失衡现象,开“循证实践”之先河;1976年,美国统计学家Glass创建术语“荟萃分析”;199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成立循证医学工作小组,首次推出“循证医学”术语;1993年,英国成立国际组织TheCochraneCollaboration;1996年,加拿大医生Sackett为《英国医学杂志》撰写社论《循证医学:孰是与孰非》,成为国际循证医学工作的里程碑文献[2]。

二、循证教育学的兴起

(一)美国的基于科学的教育。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制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影响美国各州的学习标准与标准化考试。2002年,美国颁布《2001年有教无类法案》,支持中小学的“基于科学的教育改革”[3]。为美国开展循证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的循证教育学。剑桥大学教授DavidH.Hargreaves于1996年在“年度教师培训机构讲座”上,发表题为“教学作为基于研究专业的可能性和前景”的系统研究,它是英国循证教育学兴起的标志性文献[4]。

(三)英美教育界的异见。剑桥大学教授DavidH.Hargreaves的演讲否定当时整个英国的教育研究状况。持异议者也不见少,其中以英国开放大学的MartynHammersley教授与埃克塞特大学的GertBies-ta为代表人物[5-6]。《美国有教无类法案》颁布后,批评声不绝于耳,认为法案过度僵化而牺牲完整的通识教育,更为人诟病的就是标准化测验,误导学校走上应试教育的歧路。

(四)循证教育学的发展。经调查发现,2011年全国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评分与2009相比无改变,但高出1992年4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平均阅读评分高出2009年1个百分点,高出1992年4个百分点[7]。反对者认为,视为金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不可作为惟一的研究标准。美国学者Whitehurst提出教学智慧与实证依据平行的“基于依据的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循证教育学框架日趋完善[8]。可见,美国的“基于科学的教育”与英国的“循证教育学”存在差异。

三、国外循证教育学的现状

(一)文献计量分析。在ERIC教育文献库中,检得循证教育学文献3940篇。其文献分布曲线在2004年后骤然上升并呈持续态势(见附图)。说明循证教育学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二)学者。荷兰医生CeesVanDerVleuten是首位发表循证教育学者,而英国的DavidHHargreaves是首位提出循证教育学学科建设者。英国杜伦大学RobertCoe教授于1999发表的“循证教育学的宣言”,对奠定英国的循证教育学起了重要的作用[9]。

(三)著作与期刊。在Google引擎中的“图书”栏中检得循证教育学专著共359部,大部分出版于2009年之后。比较突出的是JohnHat-tie领衔新西兰研究团队编写的《可见的学习》与美国RobertJ.Marzano领衔编写的的《有效的课堂指导》。在ERIC文献库中,检得文献438篇,主要集中于20种期刊。其中收录该类文献最多的期刊是《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影响因子最大的是《AmericanPsychologist》。

(四)专业网站。英美有关循证教育学的著名网站有:美国的WhatWorksClearinghouse、美国的BestEvidenceEncyclopedia、英国的CenterforEvaluationandAssessment、英国的CoalitionforEvi-dence-basedEducation等。

(五)循证教育研究的成果。美国学者RobertJ.Marzano运用荟萃分析方法,证实10种课堂教学方法呈高效应值(见附表)。新西兰学者JohnHattie显示,受许多国家政府青睐的多种干预措施实际上效应值低而成本高。

四、国内循证教育学展望

结合本系统循证医学的成败之鉴,对我国开展循证教育学的三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决策者。1.编译循证教育学专业词汇表:编译专业词汇表,旨在要求学科带头机构能对该学科的本体概念了如指掌。2.确定我国循证教育学工作模式:循证教育学的工作模式迄今尚未得到统一认识。3.创建循证教育学文献数据库:创建教育研究文献库,是随机对照与荟萃分析的绝对必需的外部条件。4.抉择部级教育拟定方案:首先要确定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循证教育学。

(二)培训者。1.普及推广循证教育学归属成人继续教育,教师发展中心是国内普及推广循证教育学的桥头堡。2.学校的循证教育学应该有经过全面论证的校本预案,也可借鉴国外已确定的高效应值教学法。

第2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展示

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一)

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二)

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三)

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四)

医生个人求职简历模板

姓 名:xxx

现所在地:广州

民 族:汉族

户 籍:黑龙江

身 材:162cm55kg

婚姻状况:已婚

年 龄:33岁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内科医生:临床医生、医院/医疗/护理/美容保健类、内科医生:

工作年限:11

职 称:中级

求职类型:均可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珠江新城郭其会诊所起止年月:2003-08~2008-06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担任职务:内科医生

工作描述:在诊所长期从事大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尤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经验丰富.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哈市卫协第二医院起止年月:2000-07~2003-06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担任职务:门诊急诊科

工作描述:在七院工作期间,在老主任的教导下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到卫协二院后经过门诊急诊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日后的门诊工作打下了基础.

离职原因:辞职

公司名称:哈市第七医院一门诊起止年月:1997-04~2000-05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担任职务:见习医生

工作描述:见习期结束后一直在门诊从事诊疗工作,在此期间曾遇到几例输液反应和一例青霉素过敏反应,均已成功救治。

离职原因:辞职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日期:2001-07-01

所学专业:临床医学

获得证书

1994-09 1997-01 黑龙江省九三卫生学校 临床医学 毕业证

1997-09 2001-07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毕业证书

2002-08 2002-12 鼎康驾驶员学校 汽车驾驶 驾驶证(b)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精通

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自中专毕业一直从事门诊工作,熟悉门诊的全项工作,曾经成功的参加过过敏性休克,有机磷中毒的抢救,尤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外科的清创缝合及一些小手术均可处理。

个人自传

自1994年进入中专学习期间,就利用业余时间随哈尔滨市第七医院内科主任出门诊学习,毕业后进入七院一门诊工作,后因没有正式工作编制而辞职.同年七月进入哈市卫协二院工作,在此期间曾成功抢救过一例心源性卒死患者,后来为寻找发展空间辞职到广州发展。2003年八月进入郭其会诊所工作至今,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更新的知识。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手 机:

电子邮件:xuexila.com

看过“医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的人还看了:

1.医学生个人好看的简历封面免费模板

2.医学专业简历封面模板

3.医学生好看的简历封面模板

4.医生好看的简历封面背景图模板

第3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第4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

前言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军队医院不仅承担着我军各级官兵的医疗保障工作,其本身医院属地民众的医疗保障工作同样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在新医改中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进行相关改革,推动我国军队医院的相关发展,对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策略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构建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想要在新医改下进行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相关军队医院就必须拥有指导自身药事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指导思想的指引,军队医院才能抓好社会、军事、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较好的药事管理改革。在具体的新医改下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指导思想中,其本身需要具有积极稳妥与适应变化两大特点。具体来说,所谓积极稳妥,指的是在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中,由于其本身的所负担的医疗责任之重,因此指导其进行具体改革的相关指导思想必须能够起到慎重决策、不惧风险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相关军队医院勇于面对各种改革中的利益纠葛,并通过相关措施实现最小影响下的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除了积极稳妥这一特点外,在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中,适应变化也是相关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指导思想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这种指导思想特点的出现,是由于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改革任务,所以相关领导不能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而是应该构建出能够满足军队医院长期药事管理改革需求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我国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不断进步[1]。

2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中,相关军队医院需要遵循军队医院使命任务需求牵引保障方向、落实药品经费提高保障能力、依托社会化加强保障水平、强化部队监督保障质量等四方面原则,方可进行具体的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具体来说,为了在新医改下进行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相关军队医院就必须从自身经营实际出发,遵循军队医院使命任务需求牵引保障方向,以此保障自身医院的药品供给、官兵生活质量、自身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在落实药品经费提高保障能力原则中,由于相关药品决定着军队医院的整体运营,因此在具体的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中,相关军队医院必须按项目确定自身维持经费的具体数值,并以此保障自身的顺利运营;而在依托社会化加强保障水平原则中,由于我国军队医院很长一段时间的药品供给来源于国家与军队渠道,这就使得这种渠道来源与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为了促进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相关军队医院必须对自身药品供给来源进行相关改革,以此实现自身药事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点外,在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中,强化部队监督保障质量同样是我国军队医院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这种原则能够对我国军队医院的药品质量进行有力保障,对于相关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有着极为不俗的推动作用[2]。

3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

上文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军队医院的向发展。

3.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推动我国军队医院自身药事管理改革的相关发展,我国相关军队医院可以首先采用加强自身组织领导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药事管理改革。具体来说,由于我国当下军队医院组织领导存在着组织协调能力不足的缺点,所以通过加强军队医院组织领导的方式,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军队医院自身的管理效率,而对于其自身的药事管理改革来说,同样有着较为不俗的促进作用[3]。

3.2提倡市场运作

为了较好的进行军队医院自身的药事管理改革,相关军队医院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市场化运作程度的方式,促进自身的药事管理改革。具体来说,由于我国军队医院很长一段时间药品保障都依靠于计划经济,这就使得我国军队医院天然存在着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缺点,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顺利进行,相关军队医院必须设法提高自身的市场化运作水平[4]。

3.3落实法律法规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点外,在军队医院的药事管理改革中,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同样是一种较为优秀的策略。具体来说,由于我国近些年出台了很多关于医改、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法律法规,所以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就能够有效的促进军队医院一直追求的药事管理改革的相关发展。

结论

本文就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进行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军队医院的相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广治.新医改背景下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改革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2]那林格.新医改背景下内蒙古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3]吴娅利.“新医改”对重庆市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经费补偿机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第5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 理念 新思路

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到位,医院管理自身存在的不当,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化的趋势,给医院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变化,对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医院管理理念更新是医院客观情况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医院只有努力通过医院管理理念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积极开展医院管理理念新思路的研究,是当前摆在医院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将循证思想引入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理念的新思路不是盲目的更新,也不是无意识的行为。因此,医院管理理念新思路的提出,不能异想天开,不能舍弃本质,割断历史。它是建立在对事物充分认识基础上的更新,要充分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规律和联系,就必须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随着循证医学的迅猛发展,循证思想已逐渐渗透至医学的各个相关领域,如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在医院管理方面,强调科学证明的循证管理思想,对科学决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循证管理的发展要比循证医学慢得多。这是因为临床人员相信总可以找到解决研究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更愿意去寻找研究证据。而社会科学中,比较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多用观察性的方法,理论的发展多于经验理论的验证,量性研究较少。管理者受研究背景和研究者本身特点的制约,在看待管理研究结果时比较主观。因此,面对这些结果,特别是当他们个人经验和做事方式相冲突时,管理者可能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论是临床决策或是管理决策,均应建立在可靠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基础上的这一原则不可否认。因此,管理决策与临床决策的区别并不应该成为循证管理发展难度的解释,而应该成为循证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

要实施循证管理,需要进行一些方面的变革。首先,要营造新的文化氛围。领导层应该在组织内部培植一种研究型文化,保证有足够的投入,以支持管理科研活动。通过循证管理培训班或将管理人员送读医院管理学位的方式,鼓励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培养从研究结果中摄取证据、评价证据的能力。其次,要提供充分的实用性强的证据来源。要有一批从事医院管理研究的专家,开辟一批医院管理专业杂志,并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大至我国正在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小至每个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均可以为循证管理提供快速的信息和数据来源。第三,决策者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和所有执行者知道并理解有关研究的过程,包括对象、方法和结果以及其他证据的来源,以争取广泛的支持。

总之,循证思想同样适用于实施循证医学的管理者本身,而且可能将掀起一场医院管理革命。但是,当这一思想应用于医院管理上时,必须清楚管理决策与临床决策之间的差异,以利推动和实施循证管理,最终达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加强医院管理的道德建设

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处于比较糟糕的状态,在多数情况下,医患关系不再是亲人、朋友关系,互相之间充满猜忌。病人害怕被剥削,医生也害怕被。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被医疗事故、医疗广告等因素强化和扩大。病人感到医生和医院对患者越来越不关心,医患关系的恶化引发了医生价值取向上求利与伦理价值取向上求善的深层矛盾。

医院管理者应明确这样一个理念:医院的商业化经营倾向,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管理医院,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托关系,办医院虽然需要考虑钱,但办医院并不就是为了赚钱。现代医院管理者要想使医院走出逐利误区,就不能只重视医学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人文精神。

这需要在医院管理中强化道德建设的指标,医院管理者有必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考核指标进行完善与创新,将人文精神融入医院管理政策、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人才培养及评价考核体系中去,将社会效益和病人预后效果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弱化经济指标的考核,将工作重点转到提高技术和改善服务上来。

总之,医疗服务的社会功利性决定了医疗服务是一项经济活动,它必须讲究服务的经济效益,但是,医学可以成为圣洁的职业,人的生命价值至上的性质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医院管理者只有真正掌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疗服务水平才会有一个整体提高。医生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挺立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让人文精神在其内心扎根、生长和发展。当一大批集知识、道德和情感于一身,既具备良好医术又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底蕴的医护人员大量涌现时,就一定会引导现代医学朝着更科学、更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3.加强医院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对医院管理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已得到共识。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经营活动中集体创造、逐渐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认知。它的内涵是指一个医院所独具的组织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优良传统,以及全体员工对医院的关爱程度、依赖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

第6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摘要:循证医学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经验医学”而言的,循证医学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让我国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逐渐认识到掌握和熟练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口腔护理学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循证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概念,为学生以后熟练应用循证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循证医学;口腔护理学教学;应用体会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David Sackett教授在1992年正式提出,由于它能为临床医师在临床治疗中提供合理的科学决策, 其基本思想和理论很快被全球医学界所接受和应用, 并成为当前国际临床医学的热点之一[1]。在现代社会当中,不论是医学概念、医学技术、还是医疗器材都是出于快速更新的过程当中,现在非常有效的护理理念在两年之后就会稍显落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口腔护理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是顺应潮流发展的一种表现。循证医学理念的引入,可以显著增强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近些年来,循证医学引入护理领域当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鉴于循证医学的重要作用,将EBM引入到口腔护理专业当中不仅是实践的需要,更是推动口腔护理专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下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循证医学在口腔护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探讨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具体应用

在口腔护理教学中,将循证医学融入到其中,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施行。

1、设定模拟临床问题

老师依据本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实际临床护理当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来设置模拟临床问题。问题的具体内容应该围绕着口腔护理专业通常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来展开,举例来说,儿童口腔疾病的特殊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特殊护理、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护理等等。

2、.查询证据

在证据的查询这个过程当中,建议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进行综合考量。常用的查询途径主要有网络查询、书记查询、杂志(期刊)查询等等。但是可以作为证据主要有(依照可靠程度由强到弱排列):循证医疗中心提供的文献评价与一般评价、权威组织提供的文献评价与一般评价、国家护理临床指南、 仪器制造商的相关建议、口腔医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等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当中,必须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学生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慎重地进行应用。

3、评价证据

在证据的查询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大量的相关证据,此时学生应该对这些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这些证据的可信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评价。

通常来讲,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主要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论文的可信程度比较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应用新知识、新技能,可以定期开展小型的相关研讨会议,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老师可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论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转贴于 4、开展实践

在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业知识及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实施过程中重点对所要改变的护理干预或行为进行分析,积极改善护患交流,对导医分诊、专科护理以及宣教等环节进行量化评估。将显微根管治疗、激光治疗和种植牙等新技术的配套护理纳人培训后的考核范围,以检验循证医学(EBM)在口腔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5、评价实践效果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知识应用4个模块,理论知识考核评价试题为客观题,分别在教学前后使用难度系数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核,卷面采用百分制,整个考核过程中做到教考分离,统一出题、监考、评分、阅卷。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知识应用均采用5分制,在考核护生前,先对监考老师进行培训,按统一制定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进行评分。

二、几点体会

1、循证医学(EBM)教学模式可以显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EBM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打破原有的灌输式、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养成了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另外循证医学(EBM)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和丰富,学生一直处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过程不觉枯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2、循证医学(EBM)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EBM指导下的学习是是非常强调护理实践的,因此,在护理实践当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检验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寻找相关证据来提供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宗道,石冰,郭春岚,陈娥.我国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06).

[2]Hitoshi niwa,Mitsutaka S,Yuu S,et al.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epinephrine-containing loc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2001,92(6):610-616.

第7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发展趋势;循证医院管理;医院管理;

实践与改进传统医院管理是以经验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缺乏医学实证,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对复杂疾病缺乏预判和控制,故而在管理期间,管理者时常会带着浓厚的盲日的个人主义倾向来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很大的安全和管理隐患,可以看到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医院管理要求。可幸的是,循证医学的诞生,使得“循证”思维逐渐落人医院管理者的视野中,人们开始用客观的、科学的循证思维来解决医院管理上所遇到的问题。2004年,在墨西哥举办的医学峰会上,专家们就“研究者提供的依据如何使用”问题展开了实质性的讨论。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卫生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有限的资源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循证医学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种新思维、新方法,已经逐步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崭露头角。

一、循证医学与循证医院管理“循证医学”是指医生凭借过硬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研究依据作为基础,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决策,给病人以最佳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最科学的证据,也为循证医学运用于医院管理做好了理论铺垫“循证医院管理”即“实证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学习和借鉴最科学的管理依据,并结合个人的管理经验,在医院管理上做出最合理的管理决策,突显了循证医学在医院管理上实用性和必然性,循证医院管理很好的推动了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已然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要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二、循证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1.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人口老龄化又比较严重,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必将伴随着巨大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花费。如何实现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好的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需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循证医院管理就管理效果与效益上与医疗体制改革的日标保持着高度一致。2.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需要新型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带来了医疗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从以传统的医方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主.医患平等的医学模式。循证医院管理则让病人感受到自己在医院的重要性,医院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在科学、客观的循证依据的基础上制定最佳管理方案,减少医院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促进医院与病人的和谐共赢,改善医疗环境。

3.改善医院管理现状的需要日前医院的管理往往投入大于产出,导致医院和病人都不能得到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双收益。对病人而言,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现象,对医院而言,病人怨言在道,医院内部管理紊乱,内忧外患,难以再支撑其健康运行。而循证医院管理则是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最佳的临床和管理方案,为医院减少医疗成本,降低病人费用,达到医院与患者的和谐双赢。

4.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需要自加入WTO,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内外医院竞争激烈,由于我国社保体系比较落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需求,国内医院危机重重,这就要求国内医院在有限资源下寻求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循证医院管理就是应用最佳管理路径,在保证适度低成本,较高服务品质与效率的前提下,取得在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上的胜利。

三、如何实现循证医院管理

1.培养自己的循证管理团队作为一家合格的医院,应该有自己的循证管理团队,以全院护士长以上中层干部作为主要培养对象,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循证管理教育力度,转变管理者旧观念,旧思维,在相互协调、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学会在管理中学习,学习后会管理,管理者通过学习现今最新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并将其应用到医院的管理中,做到工作中的创新。还有,管理者应懂得运用各种于段如网络、期刊和媒体,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剖析,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循证管。

2.充分循证收集资料医院护上长以上中层十部作为实施最佳管理路径的主体。要学会充分了解医院现有管理状况,对其出现的问题要学会运用循证管理理念,在科学、客观、全面的管理依据基础上,通过对循证医院管理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得出最佳的管理路径。

3.不断完善循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办法,循证管理尚未成熟,随着对医院管理的不断发展,循证管理也会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在最新的管理依据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管理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循证管理及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便对医院的管理路径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8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第9篇:循证医学发展的背景范文

    1.1器官监测支持新方法和新技术发明及临床应用

    危重症医学始终处于维护生命的最前沿,坚守着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前沿地位促进该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设备呈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更新,同时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在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一些新的监测评价方法应用于临床:组织血氧饱和度(StO2)、血管阻断试验(VOT)、床旁超声技术和Pcv-ACO2等;治疗方面,包括ECMO、高渗液体、新型强心药物使用和临床数据整合与干预等。在呼吸危重症诊断方面,提出了ARDS新的诊断标准,ARDS和COPD的分子标志物应用。治疗技术包括体外心肺辅助系统,机械通气新的模式和超声导向治疗等一系列手段。在脓毒血症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多项新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微透析评价组织灌注、免疫系统的监测手段更新等,为进一步减少严重脓毒症死亡率提供更多手段。在肝脏和肾脏的人工支持技术方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及急性肾损伤预防共识也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始应用。同时在营养、镇静镇痛、心肺脑复苏、出凝血异常和重症护理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处于医学前沿的重症医学进步的基石,重症医学工作者只有把握科技进步的时代脉搏,才能更好的将医学科技成果落实到为重症患者的服务中去。

    1.2循证医学方法对重症医学理论、技术及医疗行为的评价与改进

    重症医学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就体现出与传统学科完全不同的学科特性。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给重症医学指引了一个方向。在客观理解和分析其可靠性及适用性的基础上,与医疗决策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重症医学诊疗模式不断更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证医学研究促进重症患者病因治疗与支持治疗的结合和统一;循证医学研究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进展;循证医学实现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循证医学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理念和治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在ARDS、感染性休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和心肺脑复苏等多个领域,循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深入其中,直接影响和指导重症医学医师的医疗行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循证医学在重症医学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优方法学指导下的临床医疗服务。

    1.3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与多维度合理发展

    重症医学是既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症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重症医学兴趣的培养,加强重症医学科临床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以及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患者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要注重传授循证思维,达到寻找最佳的循证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具备科研意识、创新精神的科学素质。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必须有扎实而广博的临床训练基础,受过规范的内科或外科或麻醉科轮转训练。与其它各专业一样,重症医学医师应该从已基本完成住院医师轮转训练的高年住院医师或低年主治医师中招募,并接受系统的重症医学基础训练,熟练掌握包括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肺复苏、机械通气、休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急症、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治疗、临床营养支持等知识和技术,取得专科学会认证后,独立担负ICU临床工作。中、初级医师还应安排有某些相关科室的再度轮转。重症医学工作者的教育是终身的,其专科医师的资格应每6~8年予以重新认证,以保证其知识技术的更新。目前大型医院已成为疑难重症病人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的作用将日益加大。不少学者提出我国重症医学发展建设的思路与理念:①建立区域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其临床单元应将空间、病人、医护专业人员和先进监测治疗设备集中在一起而凸显其优势。但是ICU建设耗资巨大,而且需不断更新;同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专科互为依赖,紧密合作,只有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ICU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不同层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不同档次装备的重症医学科或单一ICU,同时配套完善各级医院的双向转(会)诊制度,依靠远程医疗以达到重症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②ICU集中化发展。建立医院层面的重症医学科,搭建大型重症医学平台,才能真正突出和保持重症医学“集中”的优势,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步。除了在硬件建设上集中配置外,还应该建立多专业背景且经过严格重症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症医学团队。这支多专业背景团队,既有重症医学专科医生护士,也有呼吸治疗师、体疗康复师等专业技师,还应包括营养师、临床药师甚至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③增设次级ICU和社区照护中心。近年ICU逐渐面临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病人长期留滞于病房的窘困。因此,ICU建设中一定要考虑次级ICU、脱机病房等配套建设,要求此类病房的床位数占ICU的比例从20年前的1/4达到当前要求的1/2左右。此外大力发展社区照护中心(NursingHome),帮助一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慢性病人。未来的医院和社区中将需要更多的康复体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也必将成为重症医学团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1.4人文伦理思想与先进的生命支持

    技术交融体现出对生命最大的尊重重症医学的研究对象与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生命伦理学方面的挑战,包括资源的伦理挑战、疗效的伦理挑战、费用的伦理挑战、技术的伦理挑战、死亡的伦理挑战、终止和不进行治疗的伦理挑战等等。重症医学医生比任何其他专科医生所要面对的危重患者都多,如自杀、中毒、外伤以及脑死亡、植物状态、濒死患者、放弃复苏、呼吸机依赖等医疗上无能为力的患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慢性心脑肺疾病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消耗着牛命的最后旅程,伴随着难以避免的医源性损害,消耗着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资源。这就必然要求重症医学医生对自己的医疗活动要进行伦理的和人文的深刻反思和顿悟,从而更好的“治疗”或“照料”患者,认识到真正的医学是一切以人为本、不唯技术论[7,8]。一系列伦理问题中,其核心的挑战应该是生命终末期患者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伦理学和法律问题。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使医学科学再发展,也仍会有一些疾病是我们无法解决的,此时的医疗行为应以尊重生活质量、避免延长无意义的生命、缓解患者痛苦为主。因此帮助临终患者可以有尊严地、无痛苦地死亡,是ICU当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新任务。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流程需综合医学伦理学、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进行。撤离生命支持流程应是ICU中类似其他指南的必备流程。在ICU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也应和其他常用临床常规一样,要有明确的计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健全相关法律,多学科医学专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命终末期实施限制医疗的标准,加强死亡教育,才能保证生命终末期患者能够选择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